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建筑技术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4 15:23:57

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例1

3.新型悬空结构桁架支模体系施工技术曹勇,武雷,郭正兴,易兴中,程霄翔,CAOYong,WULei,GUOZheng-xing,YIXing-zhong,CHENGXiao-xiang

4.高空悬挑混凝土构架高支模系统设计与施工舒文超,蔡春,奚惠兴,SHUWen-chao,CAIChun,XIHui-xing

5.早拆模板工艺的改进与建议芦文江,LUWen-jiang

6.新型独立支撑标准化模板体系的试验研究杨全付,马荣全,徐蓉,马锦明,王旭峰,YANGQuan-fu,MARong-quan,XURong,MAJin-ming,WANGXu-feng

7.屋顶悬挑梁板悬挑支撑架施工方法王建林,李军,WANGJian-lin,LIJun

8.扣件式钢管高支模风荷载相关问题的探讨王旭峰,WANGXu-feng

9.滑升平台桁架作为支撑体系施工筒仓钢筋混凝土屋面的方法徐增富,XUZeng-fu

10.烟囱筒壁电动提模施工技术王庆伟,祝建明,师月海,董新红,WANGQing-wei,ZHUJian-ming,SHIYue-hai,DONGXin-hong

11.小单元石材幕墙施工技术应用赵磊,阮跃华,刘军,ZHAOLei,RUANYue-hua,LIUJun

12.信息动态

13.某综合楼超高超大梁模架安全隐患及处理程峰,CHENGFeng

14.WISA模板在清水混凝土施工中的应用林东,林婵珊,LINDong,LINChan-shan

15.水泥拌合土在奥运水上公园工程中的应用夏彤,关飞,XIATong,GUANFei

16.大直径厚壁钢管等弯矩加载热弯技术试验研究孙五明,SUNWu-ming

17.石灰土应用中多发问题的分析研究石四军,贾历平,SHISi-jun,JIALi-ping

18.应用成熟度推算冬施混凝土强度何晓慧,何绮嗣,詹丽娟,王守良,周云麟,HEXiao-hui,HEQi-si,ZHANLi-juan,WANGShou-liang,ZHOUYun-lin

19.配T形钢桁架的型钢混凝土异型柱陈宗平,薛建阳,赵鸿铁,CHENZong-ping,XUEJian-yang,ZHAOHong-tie

20.高层钢结构住宅节能技术分析与探讨王连坤,孙彤,WANGLian-kun,SUNTong

21.橡胶垫高层隔震技术研究关键问题及工程应用付伟庆,于德湖,吕天启,FUWei-qing,YUDe-hu,L(U)Tian-qi

22.主次梁上部钢筋叠加施工新法探讨洪树生,庄碧渔,罗志鹏,许建华,赵淑群,HONGShu-sheng,ZHUANGBi-yu,LUOZhi-peng,XUJian-hua,ZHAOShu-qun

23.高钛矿渣骨料掺粉煤灰复合混凝土配制研究陈伟,焦涛,张茜,孙金坤,CHENWei,JIAOTao,ZHANGQian,SUNJin-kun

24.广州花都新华祈福A区基坑设计周越洲,ZHOUYue-zhou

25.如何从抗震性能上优选大跨度转换梁形式蒋新梅,JIANGXin-mei

26.地基处理中土工格栅加筋土体的机理研究蒋华福,代晓东,JIANGHua-fu,DAIXiao-dong

27.土工格栅加筋挡土墙支护性能敏感参数分析蒋华福,JIANGHua-fu1.国家体育场(鸟巢)钢结构桁架柱安装技术王磊,WANGLei

2.国家体育馆双向张弦桁架施工技术研究王秀枝,WANGXiu-zhi

3.宁夏亲水体育中心大跨度管桁架施工技术陈会荣,杜小红,马健,张军良,金太鹤,CHENHui-rong,DUXiao-hong,MAJian,ZHANGJun-liang,JinTai-he

4.常州市体育馆椭球形索承单层网壳施工技术薛龙飞,许晟,潘丽燕,姚玲,周文胜,XUELong-fei,XUSheng,PANLi-yan,YAOLing,ZHOUWen-sheng

5.预应力钢管桁架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体育馆工程中的应用蒋涛,JIANGTao

6.深圳大运会主体育馆钢结构工程测量定位技术张全民,ZHANGQuan-min

7.北京大学体育馆工程小滑动量限位滑动支座试验技术施清,钱稼茹,张微敬,王召新,肖文凤,SHIQing,QIANJia-ru,ZHANGWei-jing,WANGZhao-xin,XIAOWen-feng

8.广州亚运城体操馆钢结构屋盖施工监测及施工模拟分析张海燕,石开荣,ZHANGHai-yan,SHIKai-rong

9.首都机场B747机库重型网架整体提升施工技术陈会荣,苏建成,陈祥龙,张艳明,袁恒芳,CHENHui-rong,SUJian-cheng,CHENXiang-long,ZHANGYan-ming,YUANHeng-fang

10.累积提升在维修机库钢屋盖结构施工中的应用邹建磊,赵国强,刘晓泉,ZOUJian-lei,ZHAOGuo-qiang,LIUXiao-quan

11.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哈利法塔结构设计和施工赵西安,ZHAOXi-an

12.青岛宝龙城市广场F区钢结构穹顶施工技术陈会荣,杜小红,张艳明,张军良,王景阳,CHENHui-rong,DUXiao-hong,ZHANGYan-ming,ZHANGJun-liang,WANGJing-yang

13.大跨度钢结构双向井字梁滑移和整体提升施工技术陈会荣,甄斌,张军良,刘天星,CHENHui-rong,ZHENBin,ZHANGJun-liang,LIUTian-xing

14.南阳玉器超市网壳结构设计与稳定性分析王圣翔,杜文风,赵军,WANGSheng-xiang,DUWen-feng,ZHAOJun

15.热缓冲技术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应用陈旻,CHENMin

16.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马维娜,梅洪元,俞天琦,MAWei-na,MEIHong-yuan,YUTian-qi

17.苏北农村全铝扁盒式式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研究贾伟,马全明,赵峥,唐翔,张志军,JIAWei,MAQuan-ming,ZHAOZheng,TANGXiang,ZHANGZhi-jun

18.节能复合墙体的对比张绪涛,ZHANGXu-tao

19.中悬金属隔热膜空气间层在坡屋面中的应用袁磊,张道真,YUANLei,ZHANGDao-zhen

20.内拉悬挑单侧支撑脚手架在华北电力大学工程中的应用温军,徐德林,啜志强,WENJun,XUDe-lin,CHUAIZhi-qiang

21.大型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事故案例统计分析张辉,周红波,高源,ZHANGHui,ZHOUHong-bo,GAOYuan

22.对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建议李蕙,LIHui

23.深圳大运中心主体育馆中聚碳酸酯板的深加工方法刘树鹏,LIUShu-peng

24.东深供水工程隧洞施工期围岩变形规律及支护措施优化分析李嗣勤,吴欣,LISi-qin,WUXin

25.福州鼓山大桥钢箱梁顶推设计与施工陈亚强,CHENYa-qiang1.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综合施工技术曾兆平,周辉,江海,ZENGZhao-ping,ZHOUHui,JIANGHai

2.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屋盖钢结构施工技术李瑞锋,李旻,余士奇,LIRui-feng,LIMin,YUShi-qi

3.钢结构主桁架中心支撑塔架应用技术余士奇,李旻,张卓阳,YUShi-qi,LIMin,ZHANGZhuo-yang

4.大跨度钢桁架拼装技术张弓,李旻,张福川,ZHANGGong,LIMin,ZHANGFu-chuan

5.钢屋盖主桁架球形支座应用技术余士奇,张卓阳,YUShi-qi,ZHANGZhuo-yang

6.400t履带起重机在钢结构吊装中的应用张弓,余士奇,ZHANGGong,YUShi-qi

7.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屋面工程施工技术陈彩银,刘川京,闫海滨,CHENCai-yin,LIUChuan-jing,YANHai-bin

8.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冰场施工技术曾兆平,陈立荣,江海,ZENGZhao-ping,CHENLi-rong,JIANGHai

9.框架填充墙裂缝控制技术王刚,闫海滨,WANGGang,YANHai-bin

10.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屋面节能工程施工江海,曾兆平,李逢军,JIANGHai,ZENGZhao-ping,LIFeng-jun

11.大跨度、大空间屋盖钢结构防火涂料施工李振军,曾凌云,LIZhen-jun,ZENGLing-yun

12.创优工程资料的编制与管理闫海滨,陈彩银,YANHai-bin,CHENCai-Yin

13.体育场馆机电管线综合布置孔德钦,KONGDe-qin

14.综合体育馆同层排水技术踪创新,何继东,ZONGChuang-xin,HEJi-dong

15.三维制图在综合管线施工设计中的应用杨蕊,孔德钦,YANGRui,KONGDe-qin

16.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比分及广告显示屏系统王涛,张宏伟,WANGTao,ZHANGHong-wei

17.广州国际体育演艺中心电气管路敷设综合施工技术张宏伟,王涛,ZHANGHong-wei,WANGTao

18.抗震支吊架的应用与施工技术何继东,江海,踪创新,HEJi-dong,JIANGHai,ZONGChuang-xin

19.钢弦石膏板隔墙施工质量监理赵旭,马超,沈振岳,ZHAOXu,MAChao,SHENZhen-yue

20.某综合楼的梁式转换有限元分析与施工陈文海,CHENWen-hai

21.某高校综合楼移位工程实践张宗敏,张新中,ZHANGZong-min,ZHANGXin-zhong

22.大桥主塔起扳法竖转施工技术及其工艺的虚拟样机仿真张氢,陈丹丹,卞永明,范大意,ZHANGQing,CHENDan-dan,BIANYong-ming,FANDa-yi

23.钢管混凝土刚性系杆拱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王治均,张益多,李年维,李三珍,WANGZhi-jun,ZHANGYi-duo,LINian-wei,LISan-zhen

24.北京南站工程综合施工新技术陈淑民,CHENShu-min

25.轨道层高空大跨度模板体系设计与施工技术陈淑民,程实,CHENShu-min,CHENGShi

建筑技术例2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中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中国建筑业发展迅猛,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建筑施工技术领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发展,一大批单项施工技术赶上或超过发达国家,在总体上也接近了发达国家水平。中国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的成就①大型工业建筑、高层民用建筑施工的成套技术。 ②地基处理和基础工程施工专项技术(钻冲孔灌注桩、旋喷桩、挖孔桩、振动法、深层搅拌桩、强夯法、地下连续墙、“逆筑法”等新技术)。 ③现浇钢筋混凝土模板工程(大模板、液压滑升模板、爬升模板、台模、隧道模、组合钢模板)。 ④钢筋工程(钢筋气压焊、钢筋冷压连接、钢筋锥螺纹连接)。 ⑤混凝土工程(泵送混凝土、喷射混凝土、高强混凝土,混凝土制备与运输机械化和自动化)。 ⑥预制构件制作工艺(挤压成型、热拌热模、立窑和折线型隧道窑养护技术、预应力无黏结工艺、整体预应力结构)。 ⑦结构吊装技术(大跨度、高耸结构物)。 ⑧其他方面,如墙体改革、防水技术、建筑装修、工艺理论、计算机应用等也取得了长足发张。

2、建筑施工阶段的划分

施工单位从接受施工任务到工程竣工验收,一般可分为施工任务、施工规划、施工准备、组织施工和竣工验收等五个阶段。

2.1确定施工任务阶段

一是国家或上级主管单位统一安排、直接下达的任务;二是建筑施工企业主动对外承接的任务或是建设单位主动委托的任务;三是参加社会公开投标而中标得到的任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自行承接和委托的方式较多。实行招标投标的方式承包和发包建筑施工任务,是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

2.2施工阶段规划

企业与建设单位签订施工合同后,施工总承包单位在调查研究、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拟订施工规划,编制施工组织设计,部署施工力量,安排施工总进度,确定主要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规划整个施工现场,统筹安排,做好全面施工规划,经批准后,组织人员进入现场,与建设单位密切配合,做好施工规划中确定的各项施工准备工作,为建设项目全面正式开工创造条件。

2.3施工准备工作

施工准备工作是建筑施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施工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技术准备、物资准备、劳动组织准备、施工现场准备和场外准备。建立现场管理机构,组织图纸会审,开展技术培训,编制和报批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图预算和施工预算;组织材料、构配件的生产和加工运输,组织施工机具进场,搭设临时建筑物,调遣施工队伍,进行场地勘测和建筑物定位放线等准备工作。完成上述施工准备工作后,施工单位即可向主管部门提交开工报告。

2.4组织施工阶段

组织施工阶段是建筑施工全过程的高潮,是建筑产品的制作、加工和生产过程。它必须在开工报告批准后方可实施。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的要求,采用施工组织规定的方法和技术措施,完成全部的单项、单位、分部、分项工程施工任务。这个过程决定了建筑产品的质量、成本以及建筑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在施工中要跟踪检查,实施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和工程成本的控制,达到预期的目标。 施工过程中,往往有多单位、多专业进行协作,必须加强现场指挥、调度,进行多方面的平衡、协调,全面地统筹、安排,组织均衡、连续的施工作业。

2.5竣工验收阶段

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是建筑施工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对工程项目进行全面检查验收,绘制竣工图,将有关建筑物合理使用、维护、改建、扩建的参考文件和资料等提交建设单位保存,入档备查、备用。

3、建筑施工技术

3.1地基基础施工技术

有关地基基础施工常用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换填垫层、强夯和强夯置换、排水固结和水泥土桩等技术处理手段。地基是一房屋建筑工程的基础,对地基采用合适的技术处理对提高一房屋建筑的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3.11换填垫层法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地基处理技术,特别是对于那些土质松软和不牢固的地基,常用于低层房屋地坪处理、堆料场地及道路工程等,处理深度通常控制在3米以内较为合适。

3.12强夯法在处理一些地基土质为砂土、湿陷性黄土等土质的情况。而采用当采用强夯置换的方法处理一些特殊土质是,我们应当首先进行试验性测试,以保证其实用性。

3.13排水固结法对于一些地基中含有大量水分的土质是比较适用。其中,有机质土一般采用砂并联合超载预压的方法、真空预压法适川于均质黏性土及含薄粉砂夹层黏性土等地基的加固。对于砂性土地基,加固效果不甚理想,一般认为有效加固深度在10米以内。真空预压的方法对于在不能够切断要加固的地基的水源补给时尽量不要采用。对渗水系数小的软黏土地基,真空预压和砂井或塑料排水带等竖向排水相结合方能取得良好的加固效果

3.14水泥土搅拌桩是通过特殊的搅拌机器设备将水泥注入地基深处并和地基的土进行搅拌,从而形成比较稳定的地基结构的一种处理方法,在那些能够和水泥充分发挥反应的土质的地基使用。

3.2钢结构施工技术

3.21在对钢筋结构进行施工之前,施工人员要仔细检查钢筋的表面,确保钢筋表面清洁方能进行使用,对于钢筋表面的一些特殊污渍要采用特殊的技术方法进行处理。

3.22在实施完上述步骤后,施工人员还应检查钢筋的笔直度,对于些弯曲的钢筋,可以采用特别的机械设施或则由施工人员进行调直。对于一些确实很难调直的钢筋,施工人员要弃之不用或采取特殊技术手段使钢筋具有可用性。

3.23对于钢筋的切割,施工人员要按照正常的步骤进行,即先长后短的顺序,尽量减少在钢筋切割过程中对于钢筋的损耗,同时还要保证切割后钢筋的长度符合房屋建筑工程的规格要求。

3.24钢筋的安装可以基础钢筋、剪力墙、柱钢筋、梁钢筋、板钢筋的安装,不同部位的钢筋都有不同的安装方法,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具体的施工技术进行安装,以保证钢结构安装的质量。

3.3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在对混凝土结构施工前,施工人员首先要确保模版应检查模板的各项数值能够达到房屋建筑工程的混凝土结构施工标准,如模版的高度、稳固度和尺寸等。其次,要确保模版内的钢筋和预埋件符合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要求,同时要保证模版内的清洁和密封性。最后,为了顺利进行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施工人员可以再施工前在模板中加入少量的水,并按照一般的由低到高的施工顺序进行混凝土结构的施工工作,还要认真检查浇筑后的混凝土结构,保证其符合房屋建设工程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标准。

3.31在对竖向的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时,施工人员要做好混凝土结构的底部做好先期处理工作,确保其底部能够和要浇筑的混凝土实现充分融合,从而保证其质量。

3.32对于浇筑过高的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3m),施工人员要采取如振动等技术措施,是这些混凝土结构牢固的溶合在一起。

3.33在对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检查能够影响施工质量的各种因素,如模版、支架等。一旦出项不符合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施工要求的情况,要采取好相应的处理手段。

3.34在施工完成后,要做好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的养护工作,为混凝土结构的成型提供各方面的条件。如在混凝土结构上覆盖湿布以防止日光的暴晒。

3.35在对房屋建筑工程混凝土结构进行拆模是要确保成型的混凝土结构达到工程的各项要求,在拆除过程中施工人员要严格按照混凝土结构模版的拆除工序进行拆除工作。可以先拆除一些不承重的和不影响混凝土结构固化的模版。而对于那些承重的模版,只有在保证混凝土结构完全能够设计要求时方能拆除。

4、结束语

总之,建筑施工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因此我们在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将施工的技术同能够影响施工的各种因素相结合,这样才能切合实际地利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使其在确保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从而在有效利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同时,也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顺利完工,为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质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国强,房屋建筑工程中地基处理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技传播. 2011(16)

[2]刘建华.房屋建筑中砖砌体施工技术[j].江西建材.2011(04)

建筑技术例3

《建筑技术及设计》国际标准刊号:ISSNl006-2661,国内统一刊号:CNll-3548/TU,邮发代号82-680,共130页,定价28元/本,全年336元,大16开全彩色印刷。主要栏目有行业讯息、产品速递、名师档案、专题探索、工程档案、方案篇、技术专栏、人物专访、建筑游廊、特稿等。

2008年《建筑技术及设计》将更加关注建筑,关注建筑技术.关注建筑师,将加强对国内外新锐建筑和先进建筑技术的报道,重点为读者展示国外的新建筑、新设计,并充实产品速递、展览巡礼、建筑评论、建筑书评等栏目的内容,以求给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依靠编委会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业团队的支持,将杂志办出新的特色和亮点。

建筑技术及设计征稿启事

来稿须知

1 工程档案栏目来稿文字介绍字数限定在5000字内,包括建筑师、设计理念设计风格和其代表作品说明。

2 来稿案例请附效果图、平面剖面图、重要节点构造图、竣工摄影图,请附图注说明等内容。

3 来稿插图请寄原件,照片尽可能采用反转片(正片)或8寸照片,数码照片、效果图、平立剖面图请提供光盘(TIFF格式,分辨率350线以上),CAD线图请转成JPG或T1FF格式。

4 本刊有权对所有来稿进行加工修改,如不愿修改的作者,请来稿附函声明,本刊拥有版权码。

5 资源有限,恕不退稿:三个月内未获录用通知,稿件可自行处理,在此期间,请勿一稿多投。

投稿类型

1 工程档案

请注明工程名称(中,英文),设计单位、设计师、摄影,撰文、业主,工程概况等。

2 案例文字介绍

清楚描绘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以及工程(或方案)的细节设计。

3 设计图

工程(或方案)设计的效果图,平立剖面以及重要节点结构图等。

4 竣工摄影图

工程竣工的专业摄影图(能够反映工程全貌的专业摄影作品约20张左右)。

投稿地址:

100044

北京车公庄大街19号

电话:(010)~68325480

传真:(010)~68302884

投稿邮箱:

《建筑技术及设计》2007年征订

广大读者可在所在地邮局订阅

《建筑技术及设计》每月1期,全年12期

汇款方式:邮汇 银行

付款日期:__年__月__日

订阅由:__年__月__至__年__月止,共__期

金额:__元(元×期数)

订阅人/单位名称:__

地址:__

开户单位:亚太建筑科技信息研究院

开户单位:中行北京新世纪饭店支行

账号:804312859408091001

本社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车公庄大街19号

邮政编码:100044

建筑技术例4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居第二位,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要求,中国要采取一系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政策和措施,包括努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促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

就能源消费而言,在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人均石油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天然气仅为45%;而目前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水平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就土地的情况而言,我国人均耕地只有世界人均耕地的1/3,水资源仅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实心黏土砖每年毁田12万亩;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钢材消耗高出10%~25%,每拌和1立方米混凝土要多消耗水泥80公斤;卫生洁具的耗水量高出30%以上,而污水回用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严峻的事实表明,中国不仅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节能与绿色建筑也刻不容缓。

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不仅经济上“穷”,在资源和环境上更“穷”,但要想做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要摆脱狭隘的“唯经济穷论”,全面在“四节一环保”上提高标准,用强有力的税收、金融、土地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或开发绿色建筑项目,走在地区、国内甚至国际的前列。同时,强制要求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型城市的节约标准,提到一个和自身地区资源相符合的程度。

成本问题

从全国范围里来讲。绝大多数普通的民用建筑在节能等方面存在巨大的缺陷和不足,因此需要我们进行综合的设计来增加建筑这些方面的品质和性能,每一方面的改善基本上都需要增加一定的成本,比如成本增加10%以上,是必然的。

就住宅而言,一说到因为“节能要增加成本”,就有许多人说会增加购房人的负担,好像以后使用过程中的使用成本对老百姓无关紧要一样。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建造的经济成本,更要关注今后使用中的经济成本以及生态成本和社会成本。就生态成本来讲,今天对环境的污染今后需要花费更大的代价去治理;就社会成本来说,绿色建筑由于改善了室内的环境,使人的疾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因为人有80%的时间是在室内活动,这样疾病发生率将会大幅度下降.寿命将会延长,生存质量也大大提高,这就是另一方面的节约;同时,在建筑数十年的使用过程中.使用成本将高于建造成本数倍以上。,因此,我们应该把注意力放在生态成本、社会成本和全寿命周期的经济成本上,况且现在的房价即使没有技术含量和“四节”,性能的提高也在不断的增加,这种价格的增加加大了房地产泡沫的可能性,因此房地产价格的理性回归应该是建立在价值的增加基础上的。我认为可以鼓励各个地方的高档住宅或其他民用建筑通过适当的高投入,带来项目的内外环境质量、提升“绿色”性能,从而提高房子的品质,以品质来支撑高于其他普通房子的价格,让这些高价房成为“绿色建筑”的榜样,以此带动地方住宅技术及产业化的发展,最终让更多的普通房子更容易实现“绿色”梦想。

绿色建筑需要什么样的技术?

建筑技术例5

1我国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建设高潮。在此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1637亿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总额为39263亿元,占固定资产总额的63.7%。建成各类建设项目24万个,其中大中型项目845个,新建城乡住宅45亿时。

城市的高层建筑、大型公用工程拔地而起,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外形之复杂,设计施工之新颖,标志着我国的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能力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累计建成高层建筑超过1.班时,国有企业每年竣工的建筑面积中,高层已占20%。如北京建成的北京西站工程,群体建筑面积70万耐,其中主站房就有50万心,铺轨lookm,并设有预埋地铁,总投资63亿元,而工期仅36个月。该工程部分结构采用劲性钢筋、C印混凝土,主站房门楼采用45m跨的预应力钢屋架,用整体提升方法安装就位,施工难度极大。上海杨浦大桥,桥面采用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结构,跨度印Zm,一跨过江,创造了世界斜拉桥跨度之最。该桥主塔高220m,施工垂直度偏差仅为l/lslx;全桥100万个精制高强螺栓,全部一次合格;桥面在自然状态下合拢只用了卯而n。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总高肠sm,居亚洲第

一、世界第三,施工中采用300m竖向预应力张拉工艺,高强混凝土一次泵送高度达350m,380t天线桅杆高空安装就位,都创造了施工安装的新记录。深圳地王大厦是一幢80层、高384m的钢和钢筋混凝土的超高层建筑,建筑总面积26.7万时,地下3层采用半逆作法施工,上部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采用大吨位、大行程千斤顶整体爬模,平均每一标准层只用时2.75d,又一次开创了高速施工的新记录。

上述工程不仅规模大,技术复杂,而且施工难度也极大,由于施工中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有些技术达到或接近当代国际先进水平,才使这些工程能按预定工期保质保量地建成,同时也反映了目前我国施工技术的总体水平。

2我国施工技术简要回顾

2.1地基基础施工技术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地基基础的工程造价和工期,一般要占整个建筑物的20%一30%。我国在研究合理利用天然地基的基础上,已掌握了软土地基加固的成套技术。目前我国基础最大埋深已达一26.8m,桩基仍然是高层和重载结构支承的主要方式。地下工程和深基坑支护技术发展也较快。

2.1.1地基加固技术。从当地的土质、加固材料和工艺条件出发,各地研究开发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多种复合地基加固技术,如石灰、粉煤灰、碎石桩,渣土夯填桩,水泥碎石桩,水泥搅拌桩等。强夯法、排水固结法、预压加固法仍然是开山填谷、围海造地、滩涂洼地大面积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好方法。强夯法的夯击能量可达12以kN·m,并可用块石、钢渣等作置换材料,大面积用于围海造地或处理软弱土层,各地都已有广泛应用。

2.1.2桩基仍然是当前应用最广的一种基础形式。现浇灌注桩承载力大,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应用比重日益增加,且桩径最大已超过3m,桩长可达1以m,承载力达10以X)kN以上。预制混凝土方桩已部分为预应力管桩所取代。长桩基础施工设备除少数采用有套筒护壁外,大多仍为泥浆护壁,水下浇灌混凝土。为克服桩底虚土和缩颈的缺陷,推广应用了桩底、桩侧后注浆技术,并与超声检测技术相结合,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超长灌注桩施工成套技术。为检验桩基承载力,动测检测技术发展很快。结合计算机应用,桩基动测技术已基本成熟。

2.1.3地下工程和深基坑支护技术发展迅速。我国地下工程起步较晚,初期主要用于隧道、人防等工程,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现已广泛用于地铁、地下车库、仓库等工程。地下工程的施工采用了明挖法、暗挖法、盖挖法、盾构法、沉管法和冻结法等施工方法。北京西单地铁车站及折返线等工程,都是按浅埋暗挖法施工的,实现了在繁华地区不中断地面交通的情况下进行施工作业。北京还在长安街过街地道施工中,成功地创造了“平顶直墙超浅埋暗挖工法”。在覆盖层仅厚lm,不中断地面交通的情况下,采用将管棚超前支护和搁棚喷浆等技术进行施工。盖挖法是先向地层深处做好灌注桩或地下连续墙,再做楼层盖板,在支承结构和围护墙的保护下,自上而下进行土方开挖,现已广泛应用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地铁车站和地下结构的施工。上海地铁1号线的18.skm隧道和n个车站,都建在高流变、高压缩的软土地层中,车站大多采用多道锚杆的地下连续墙作深基坑边坡支护,而隧道采用土压平衡式盾构进行顶进施工。

在深基础施工中采用逆作法和半逆作法技术,由于造价太高,只有在特殊情况下采用,多数是要求做好深基坑开挖时的临时支挡,这已成为当前建筑施工中的热点和难点,各地都有不少经验,也有一些教训。基坑设计既要考虑坑壁土压力、降水隔水技术和开挖时环境的影响,同时,又要计算支挡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当基坑深度不超过7m时,一般采用灌注桩做成的悬臂挡土壁;当基坑深度超过7m时,应采用复合式支挡结构;基坑深度再增加,上述方法难以奏效,则应设置单支点或多支点的拉锚结构。沿海地区深2一3层的地下室基坑施工,有不少是采用环梁护壁(或中心岛)内支撑作为深基坑支挡。单支点或多支点拉锚的地下连续墙支护方法,在更深、更复杂的基础施工中,仍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土钉墙是我国近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用于中浅层基坑支护的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广东、北京等地。土钉一般是通过钻孔、插筋和注浆来设置的,还可将插筋直接打人形成土钉。土钉杆体通常用山4一犯的螺纹钢筋或打人式钢管,钻孔直径约loolnzn,面板为配网的喷射混凝土或水泥砂浆抹面,厚50一looIYun。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或经降水后的杂填土、普通粘性土和非松散砂土层,以及N值为5以上的砂质土和N值为3以上的粘性土。由于土钉技术简单,操作方便,不占用现场的空间,且施工期短,费用较其他方法低ro%一30%,因此深受欢迎。

2.2混凝土技术发展步伐加快混凝土仍然是我国工程结构最重要的材料。混凝土技术进步主要表现在材性的改善、平均强度等级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上。

2.2.1用于工程结构的混凝土,不仅应具有足够的龄期强度,而且对其早强、缓凝、抗冻、抗渗、体积变化以及泵送性能等还会有不同的要求。预应力混凝土要求具有高强度、低收缩徐变的性能,基础大体积混凝土应具有低发热量、可泵性好等特点。由于水泥混凝土和高性能外加剂技术的进步,已有可能按工程使用和施工需要,设计和配制特定性能的混凝土,以满足超高层、大跨度、大体积以及各种特殊性能的要求。

2.2.2混凝土平均强度稳步提高。我国混凝土结构的平均强度等级已达到C25,Cso以上的混凝土已普遍应用。C50、C印高强混凝土在一些高层和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已日趋广泛。C80混凝土已用于预应力管桩构件中。由于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使结构截面和自重减小,密实度和耐久性也相应提高。

2.2.31995年,全国已有so座城市建成预拌混凝土搅拌站616座,设计能力6(XX)万耐。实际产量2以万时,1996年又有了新的提高。其中,上海、大连、常州等城市的预拌混凝土产量已分别占现浇混凝土总量的印%以上,接近工业发达国家水平。搅拌站采用机械上料,计算机控制和管理,并较普遍地使用了外加剂和掺合料。采用搅拌运输车输送,现场大多用泵(固定泵或泵车)输送人模。目前,混凝土的最大泵送高度已达368m,基础大体积混凝土一次连续浇灌量已达24仪X)耐。我国的碾压混凝土已在大坝和公路工程中应用。

2.2.4为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成本,各地都重视现浇模板的研究与开发,并要求企业做好模板的配板设计。大模、爬模、滑模、台模、筒子模等支模工艺都有新的改进和提高。为加速模板周转,楼板模板已较普遍应用了快拆脱模体系,有的还推广了小流水段施工。组合钢模板已部分为中型块体的钢框竹(木)胶合板模板所取代。钢框竹(木)胶合板模板面积大,重量轻,表面平整,可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和作业效率,使用量逐年提高,已占模板总量的10%。密肋楼盖与曲面构件的模板已较多应用了塑料或玻璃钢模壳。碗扣式、门式支架在支模和作业脚手架上的使用比重日渐提高。

2.3粗钢筋连接和高效预应力技术应用日趋扩大

2.3.1近几年粗钢筋连接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并在高层、大型和公用工程中普遍应用。竖向钢筋电渣压力焊始于80年代,现已成为粗钢筋连接的主要方法。水平钢筋窄间隙电弧焊和气压焊也是粗钢筋连接的可靠方法。套筒挤压连接和锥螺纹连接属机械连接,应用也较普遍。机械连接具有不受钢筋化学成分、可焊性或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接头强度稳定,操作简便,施工速度快等特点。目前,焊接和机械连接已占钢筋接头总数的70%。

2.3.2从so年代中期引进的冷轧带肋螺纹钢筋,现已初步得到推广。550N/mil子级主要用于现浇混凝土楼盖,取代工级钢筋,可节约钢材30%;sooN/n价了级用于预应力混凝土中小构件,代替冷拔低碳钢丝,可节省钢材15%,并极大地改善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性能;650N/mll尹级既可用于预应力混凝土中小构件,也可用于现浇非预应力混凝土板的配筋,已先后推广使用。用中强度钢丝在工厂制造的焊接钢筋网片,已在部分桥梁、道路和楼盖中使用。

2.3.3高效预应力混凝土应用日益扩大。近几年来,高强钢丝、钢绞线发展较快,年产量已达20万t,预应力工艺和锚夹具等专用设备已日臻完善。高耸、大跨、贮罐等工程结构物已普遍使用了预应力混凝土。近期发展起来的无粘结预应力是一种很有前途的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已广泛应用于建筑楼盖结构,使用量已达5(X)万时,如珠海机场9万扩候机楼,12mxlZm柱网,楼盖全部采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不仅改善了混凝土框架结构性能,也加快了施工速度,降低了工程成本。

2.4化学建材和玻璃、陶瓷、石材的应用,使装饰、装修大放异彩化学建材一般是指建筑塑料管道、塑料门窗、新型防水材料、装饰装修材料、建筑涂料、外加剂、粘结剂等,是继钢材、木材和水泥之后当代新兴的第四大建筑材料。化学建材性能优异,在建筑领域中用途十分广泛。我国化学建材从生产到应用是近十几年的事。如聚氯乙烯水管已在2亿多时建筑上使用;东北、内蒙古等一些寒冷地区的城镇,在新建住宅中使用塑料窗的己达30%;使用塑料电线穿线管的建筑累计已超过1亿时;建筑涂料与化学粘结剂不仅品种多,而且在建筑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聚氯乙烯块材和卷材地板、化纤地毯等,不仅大面积应用于公共建筑,而且已成为家庭居室不可缺少的装饰材料。

装饰混凝土、涂料、陶瓷、石材、壁纸和墙布、玻璃及金属饰面应用日益广泛。陶瓷饰面已成为外墙饰面的主体,同时也是家庭装饰的重要材料。各种彩色釉面砖、陶瓷锦砖、高级地板砖备受宠爱。由于开发应用了胶粘剂,在镶贴技术和工程质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在大型公共建筑中,采用大理石、花岗石等天然石材作饰面的已为数不少,施工中的挂贴安装工艺,如薄型石材的树脂胶粘贴工艺、干挂石材柔性连接工艺等,使施工技术和质量都有显著的提高。玻璃和金属制品的装饰具有独特的功能和环境效果,成为当今时髦的装饰材料。

2.5防水工程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防水工程质量有所提高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及其在防水工程中应用,把建筑防水技术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建筑防水材料品种已达80多种,可分为沥青防水卷材、高分子片材、防水涂料和胶结密封材料4大类。沥青油毡占全部防水材料的so%,年产量8亿耐。主要防水材料厂家生产的改性氧化沥青油毡质量比较稳定,胎体除纸胎外,还有玻纤胎、玻布胎、化纤胎、聚醋纤维无纺布等,同时引进了22条新型防水材料生产线,生产如SBS、App等类改性沥青油毡,年生产能力达1亿时。高分子片材年生产能力20以)多万时,主要产品有聚氯乙烯片材、氯化聚乙烯片材、三元乙丙橡胶、氯磺化聚乙烯等。目前,除使用纸胎沥青毡外,全国使用新型防水材料的面积已占建筑防水总面积的20%。

依据新型防水材料的特点,我国还开发了一些新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有的已形成工法。如热熔工法、冷粘贴工法、高频热焊工法,以及松铺、点粘、条粘、机械固定等新的施工方法。过去仅在南方少数屋面上使用的刚性防水,也因其材料、工艺的改进,使防水性能进一步提高。在混凝土中加人8%一12%UEA微膨胀剂制成的补偿收缩混凝土,不仅可用于屋面的刚性防水,也可作为地下室防水。在混凝土中掺人钢纤维、尼龙纤维、玻璃纤维做成的纤维混凝土,也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在混凝土或砂浆中掺入高分子聚合物制成的聚合混凝土和聚合砂浆,可用于防水、隔水。新近开发的倒置式屋面,正在进一步扩大试点。涂膜防水及防水堵漏技术和设备,也有新的发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使我国的防水工程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改善。2.6掌握了一批“高、大、精、尖、新”的设备安装和调试技术

我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了60万kw发电机组安装、45万t乙烯装置改造、4350耐高炉壳体焊接、300t氧气顶吹转炉安装、2030冷轧钢板连轧机安装以及卫星发射和大型核电站的建设。同时,在施工安装中也掌握了超大件设备吊运、超高压大型压缩机组的安装与调试、药芯焊丝自保护焊、10侧叉)耐球罐的制作安装和热处理、长距离管道敷设与胀插连接等技术,有些技术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近期发展起来的由计算机控制的集群千斤顶同步提升技术,已成功地将长120m、重380t的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天线整体提升安装到350m高的塔座上。采用类似整体提升技术的还有:北京西站门楼45m跨度的预应力钢析架,跨度150m的波音747维修车间钢网架屋盖,以及重达5以X)t的上海歌剧院屋盖等。2.7改革企业管理制度,逐步提高现代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在工程建设中,有些企业已运用系统工程、网络计划、目标管理等现代管理技术,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统筹安排施工技术方案和计划进度。施工中较普遍地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贯彻GB/T19仪x)-巧09《月义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建立并完善科学、规范、有效的现代企业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使工程质量处于全面受控状态,适应国际质量管理惯例和市场客观需要,增强了企业竞争实力。

在施工技术政策中,对企业的管理现代化与计算机应用要根据企业性质、资质等级与管理的实际水平,贯彻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的方针。一级建筑企业在工程招投标、预算、施工组织设计、工程管理和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都果普遍应用现代管理技术和计算机软件,并达到微机联网,利用系统集成管理软件进行企业或项目的综合管理。二级及其以下建筑企业,应利用已有的软件成果,对50%以上的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专项应用管理,有条件的企业应达到微机联网。企业要以工程项目为对象大力开发计算机应用软件,逐步实现建筑工程投标报价、施工预算及管理、计划与统计、劳动力管理、工程质量管理、钢筋翻样及优化下料、模板配板的优化设计、文档与资料管理等通用软件,达到信息资源共享。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施工技术确实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有些单项施工技术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施工技术的总体水平、技术装备水平、原材料质量、工人的技术素质和组织管理能力,都有相当大的差距。建设周期长、工程质量差、劳动生产率低等顽症,长期困扰着建筑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并没有真正落实,企业的技术力量在削弱,工程技术人员大量流失;管理粗放,工程质量、管理质量一时很难提高;施工中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大量存在,工业化程度近期不会有大的改变。我国施工技术上取得的成绩,是在建设任务推动下,用高投人的方法取得的,也就是说,用交高额学费的办法换来点滴经验。因此只有走深化改革之路,用利益机制杠杆去调整政策,解决社会、企业之间深层次的问题,才能使企业或行业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技术进步的良性轨道上来。3施工技术的发展形势和展望

根据“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每年将以8%一9%的速度递增。国民经济对建筑业需求旺盛,并将以高于整个国民经济2%一3%的速度增长,建筑业仍然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面对巨大的建设任务,建筑施工企业必须把握技术发展的方向,摸清工程技术上的热点和难点,选准重点,组织科研攻关,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今后巧年内,重点工程项目和大型工程仍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在城市建设中,规模宏大、技术复杂的高层、超高层和大型公用设施仍将兴建,地下空间的利用将更加迫切。大型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项目不仅规模大,而且工艺技术都相当先进。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项目数量相当可观。“九五”期间,仅新建城镇住宅一项就超过10亿耐。

3.1建筑施工技术发展重点

(l)发展地下工程与深基础施工,特别是深基坑的边坡支护和信息化施工,同时还应发展特种地基(包括软土地基)的加固处理技术。

(2)总结高层建筑施工经验,发展成套施工技术。要重视超高层钢结构、劲性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管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技术。

(3)重视高性能外加剂、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发展预应力混凝土和特种混凝土。

(4)开发轻钢结构,扩大应用于工业厂房、仓库和部分公用建筑工程。发展大跨度空间钢结构与膜结构。

(5)改进与提高多层建筑功能质量,发展小型混凝土砌块建筑和框架轻墙建筑体系。

(6)开发建筑节能产品,发展节能建筑技术。

(7)开发既有建筑的检测、加固、纠偏及改造技术。

(8)提高化学建材在建筑中的应用。

(9)开发智能建筑,研究解决施工安装与调试中的问题。

(10)发展桅杆式起重机的整体吊装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集群千斤顶同步提升技术。

(11)金属焊接与检测技术。

(12)建筑企业的现代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

3.2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3.2.1强化科技意识,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领导都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方针。要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培养尊重知识、尊重人材的良好风气。切实调动广大科技人员、广大职工对开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大力推进企业的技术进步。要提倡用经济对科技的大投人换取经济的大发展,使行业和企业逐步走上依靠技术进步提高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行业企业素质的振兴之路。

3.2.2强化科技管理,建立健全科技管理新机制。

贯彻执行1992年建设部与国家科委联合颁布的施工企业总工程师职责规定,建立总工程师岗位职责,确立总工程师在企业技术指挥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在强化企业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和监督等方面的作用。要指导施工企业建立与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技术管理制度和质量保证体系,重视基础管理和职工培训,办好继续教育,提高管理者和操作者的素质,还要重视技术开发和技术积累,建立本企业特有的工法与工艺管理制度。采用施工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并抓好新技术工程应用试点和多种新技术综合应用的示范工程,也可开创科技先导型企业或科技效益型的工程。

3.2.3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提高建筑科技整体水平为使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增强企业活力,必须重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机具的推广工作。当前仍应继续抓好建筑业重点推广应用的ro项新技术。在此基础上,各单位还可根据各自的情况,增加新技术推广的内容,加大技术推广力度。为使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应分阶段、分层次地抓好一批新技术示范工程项目,以发挥其典型示范和先导、辐射的作用。

企业要真正认识到技术进步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增强加快技术进步的自觉性和紧迫性,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素质,使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和推动技术进步的主体。

3.2.4加强企业的技术改造,培育和发展机械设备的租赁和调剂市场当前建筑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低,老旧机械比重大,性能和安全性都比较差,难以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更谈不上实现建筑工业化。为此,必须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多种资金渠道,加速机械设备的更新改造。逐步用先进机械取代约占总数1/3的性能差、能耗高、安全性欠佳的老旧机械,积极发展手持动力机具。机械设备应按专业或工种配套,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要调整企业的装备结构,逐步减小自有机械的比重,发展社会化租赁。对暂时不用的机械设备,及时组织转让,使有限的装备资源得到较为合理的配置。建筑施工中的繁重体力劳动、危险作业和非用机械难以保证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工序和工种,应实现机械化、自动化。

建筑技术例6

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技术与艺术两门学科之间的融合关系更加密切,但自古以来,艺术与技术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特别是随着社会大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矛盾更加激烈,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也有更加明显的展现。文章通过对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关联性的分析,旨在于探讨促进两者和谐发展的措施,望能够为建筑领域的优化升级打下基础。

1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概念

1)建筑技术

何为建筑技术?一般来说,建筑技术是指建筑领域各环节,各层面工作开展过程当中所有使用工艺技术的统称。建筑技术涉及到了非常多个方面的知识,自整体规划到施工工艺,包括建筑设计技术,建筑结构技术,建筑施工技术,建筑装饰技术,建筑给排水技术,建筑暖通技术,建筑电气技术等多个专业,是构成建筑形象的基本载体。

2)建筑艺术

何为建筑艺术?当前我们认为,建筑艺术是指从美学一般规律与概念的角度入手,把握建筑艺术在艺术层面上独特的语言形式,赋予建筑形象美感,突出建筑形象的文化以及审美价值,同时也是彰显建筑形象时代感与民族性的重要途径。根据建筑形象的功能特点以及美学特征,可以将建筑形象分为住宅建筑、生产建筑、园林建筑、宗教建筑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建筑形象所对应的美学价值有所不同。新时代背景下,建筑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建筑艺术转型,新时期的建筑艺术更多的倾向于将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结合,同时将空间延续性与环境特定性合成起来,艺术内涵更加的丰富。

2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1)建筑艺术的发展以建筑技术的发展为基础

从宏观角度上来说,建筑技术是指建筑行业领域内所涉及到的一系列技术的总称。对于一个优秀的建筑产品而言,要求将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完美融合在一起。从建筑史发展的角度上来说,在建筑行业取得发展与进步时,多伴随着新型材料,新型技术,新型设备,以及新型工艺的产生。换句话来说,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两者有相辅相成的关系,同时建筑艺术的发展是以建筑技术的发展为基础而延伸的。

根据建筑史的发展进程来看,建筑技术的发展往往领先于建筑艺术的发展。建筑艺术发展速度相对而言比较缓慢,甚至还可能对实际工程的技术应用造成不良影响。以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为例,从当时建筑技术的发展角度上来说,已经具备了改变石拱结构形式的能力,但受制于传统形式的限制加上大众的认同感较低,因此最终设计方案仅在底部增加铁拱结构,并无实际意义。

2)建筑技术是建筑艺术美感实现的前提

建筑艺术是对时代美学发展的记录与表现,具有非常强的多系统以及综合性特征,是人类物质层面发展基础之上,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众所周知,物质决定意识,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的影响。在时展,社会经济快速进步的过程当中,大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更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许多城市在建筑发展中均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统一作为了关注的重点,在打造外形优美的建筑产品同时还需要使其具备环境友好型的特征。

建筑艺术在发展过程当中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除了建筑技术以外,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环境地域等均会对建筑艺术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特别是建筑思潮,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艺术的发展趋向。以上多个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建筑艺术能够以一种独创性的理念以及颠覆性的观点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在这一过程当中,建筑技术可以称得上是建筑艺术美感实现的前提条件,更是建筑艺术发展走向的重要影响因素。

3 协调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关系的几点对策

1)深化建筑艺术同时提升建筑技术

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文化发展走向会在无形之中对社会大众的审美观产生影响。在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层面内容更加丰富,人们对建筑产品的要求不再单单局限于实用性方面,同时还需要关注艺术美感的体现。故而,从这一角度上来说,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工作人员必须通过强化建筑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的方式,使建筑技术与建筑技术能够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在当前建筑技术的发展趋势下,建筑工程中普遍选择一次浇筑成型清水混凝土工艺展开施工。在这种工艺方案下,浇筑混凝土表面平整且光滑,色泽分布均匀,外观简洁大方,施工作业完成后仅需要在浇筑混凝土表面涂抹保护剂,省去了传统操作中比较繁琐的修饰环节,而后浇筑成型的混凝土表面能够作为装饰面使用。根据实际使用经验来看,由于这种建筑技术非常符合当前大众对建筑技术实用性以及艺术美感的要求,因此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建筑,对建筑技术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2)加强建筑技术同时推动建筑艺术

一个建筑产品的建造、成型必须依赖于建筑技术的合理应用。即没有建筑产品的成型能够脱离对建筑技术的应用而存在。从建筑史的发展角度上来看,人类用石头,木材进行简单的生存需要式的建筑建构,到了罗马人用石材,混凝土等材料来砌筑更大跨度,更大空间的建筑建构,以及我国明清时期斗拱,木构建筑体系的完善成就了气势恢宏的明清三大殿等。上述案例都充分反应了在时代背景下,建筑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现状对建筑艺术所产生的推动作用。

3)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需要同时向着生态可持续方向发展

人类社会文明史发展过程当中,技术学科与艺术学科均是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在各个时代背景下,建筑艺术以及建筑技术的发展水平都将对建筑工程自身产生直接的影响。从当代建筑工程的发展角度上来看,为了能够促进建筑领域的长期协调发展,必须提高对建筑艺术学科的关注度,强调建筑形式以及建筑技术的应用对建筑工程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避免建筑形式对社会发展产生不积极的影响。在生态可持续发展观点下,建筑技术需要被视作是改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人性化方法,从而突出建筑艺术美感的发展。

4 结束语

在建筑领域各学科发展不断完善的背景之下,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的发展,建筑形象的构成离不开对建筑技术的应用,而建筑技术的应用也正好为建筑艺术的发展深化提供了支持。新时期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两者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失衡性,无法同步提升,因此必须通过深化建筑艺术同时提升建筑技术,加强建筑技术同时推动建筑艺术,以及同时向着生态可持续方向发展这些手段,来实现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巍巍,刘松茯.建筑技术属性的拓展――从原生态技术到艺术技术[J].华中建筑,2007,25(1):148-150.

[2] 张蔚."无为顺道"与中国古建筑技术和艺术的发展[J].华中建筑,2010,28(12):134-136.

建筑技术例7

建筑技术包括了建筑设计施工过程中的施工工艺、新材料应用、结构设计等诸多方面的技术。建筑艺术通过美学使建筑本身传递出一种符合时代精神,表达设计立意,体现民族性特色等。建筑的发展史本身就是对建筑艺术以及建筑技术的探索,设计师一直在为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摸索。其实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是伴随着建筑的产生而存在的,并且被人们感知和进一步发展运用的。

1.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建筑本身的需求也逐渐的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对建筑的实用功能的进一步需求,更高、更大或更明亮等,促使建筑技术不断发展。从而建筑本身需要的技术水平和蕴含的艺术水平都越来越高。大跨度建筑,超高层建筑等极致建筑类型的出现也促使建筑必须采用新的建筑材料和新的建筑技术,从而产生了更多的审美要求。人们对于建筑的实用功能的进一步需求,促使建筑技术不断发展。

建筑往往因为一项新的建筑技术的运用,会产生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受到大众的欢迎。以罗马建筑为例,券拱技术是罗马建筑最大的特色,它改变了建筑的的形制、形式和风格,产生了独特的艺术形式。正是出色的券拱结构技术才使罗马无比宏伟壮丽的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使罗马建筑那种空前大胆的创造精神有了物质的根据。

建筑师为了使建筑能达到某种艺术效果,往往会去寻求更先进的建筑技术。例如拜占庭建筑的代表作品是现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的 St Sophia 清真寺。它原来的名字是 StSophia 大教堂。这里曾经是东罗马帝国的国家教堂,建于公元 6 世纪,关于它的历史简直可以写一本书。首先要知道它最初的设计是厅堂式教堂上面加大穹顶,穹顶的重量通过 4 个帆拱传递到 4个大柱墩上,但是柱墩毕竟是分离的,不是万神庙那样的一圈厚墙,柱墩也不能造得太厚,否则中厅内部的空间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如何平衡穹顶施加的外推力是最大的问题。于是设计者在大穹顶的两侧加了两个小一些的穹顶来分担大穹顶的重量,再加帆拱、柱墩来撑住小穹顶,其结果就是现在这样层峦叠嶂般的一番景象,建筑技术本身在这里已经具有了艺术性。由于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特别是新材料的不断出现,过去受技术、受材料限制的设计,现在可以大显身手了。但并不等于说,美仑美奂、想象奇特的设计,就与科学技术无关了,恰恰相反,愈是精妙的、艺术含量高的设计,其科学技术的要求,也就愈高,两者相互促进,不断发展。

2.建筑技术与艺术关系的协调发展

2.1 深化建筑艺术,提升建筑技术

社会各个层面的发展包括社会风气、人们观念都对建筑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我国唐朝时期,其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从而对建筑本身的影响也相当深远,建筑风格更加多样,不单单体现在其宫城范围内规划格局的庞大气势,也同时体现在了普通街巷等民居建筑的考究和实用性上,总体而言,唐朝的建筑已不再是单一的满足人类生存需要,这个最基本的出发点进行营造,而是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更多的对社会文化内涵的一种体现。唐朝的都城长安,从规划到设计,功能区分明确,它的规划布局对后世建筑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存的唐代建筑例如:山西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等依然在中国当代建筑文化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

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人们对建筑的本身艺术形式也更加关注,国家大剧院、奥林匹克公园的国际竞标,以及大家对中标方案的看法,都体现了人们对建筑艺术本身的关注度已经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从而也促进了建筑技术的不断创新。几年前安藤忠雄所向世人展示出的诗一般的清水混凝土建筑形式,其建筑材料本身的平滑自然,色泽均匀,使得看惯了凌乱、毫无秩序感的建筑形式的世人感到了一丝心理上的安宁与慰藉,而设计师对这种建筑材料和工艺技术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得施工难度、设计难度都较大的一次浇注成型的混凝土技术越加成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的更加紧密。

2.2加强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技术的保障,就根本谈不上建筑艺术形式的发展,从建筑发展至今,人类用石头,木材进行简单的生存需要式的建筑建构,到了罗马人用石材,混凝土等材料来砌筑更大跨度,更大空间的建筑建构,以及我国明清时期斗拱,木构建筑体系的完善成就了气势恢宏的明清三大殿等。这些例子都从各个角度来阐述了建筑技术对于建筑艺术的推动作用。

2.3 实现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观和艺术观

没有一个时代的建筑可以对它所处时代的科学技术和艺术水平的最新成就视而不见。技术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反技术、反艺术如同向建筑以及文化本身宣战,是无法立足的。例如在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中,四位现代主义大师在建筑技术,建筑形式都采用了与时俱进的处理方式,最终带领了一批又一批的现代建筑师在现代主义建筑道路上越走越远。处于当代社会中的建筑师应该更加的关注建筑艺术,建筑形式对于现在社会中人们的生态可持续性。从而应该避免建筑本身形式对于人们心理,生理上的消极影响,例如: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亦或是追求建筑形体而产生的各种暗房间等,都是一种对建筑技术的错误应用,技术是造福人类的潜在能源,它们实实在在存在着,错就错在它的应用方式。高技术不是其本身的目的,它是实现社会目标和更加广泛性的可能性的一种手段。对于人的存在而言,建筑艺术的进步,就绝不仅仅指物质上的丰裕和改善,而首先是看这种变化是否朝着有利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活动的方向发展。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正是与这种思考有关。生态和可持续建筑的出现也是对这一观念的回应。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观要求把技术不再作为“自然之挑战者和世界之缔造者”的铁碗手段,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现实与未来之间的建设性的和人性化的手段。

3.结语

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是无法进行割裂的整体,我们永远无法单独的发展一项而忽略另一项,我们必须科学的面对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矛盾,既不能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建筑艺术而忽略了建筑技术水平,更不能因当前技术水平使艺术创作受到限制。同时作为当代建筑师,我们也应该更加注意哪些一味注重技术形式,艺术形式而忽略最根本的,最初的出发点:建筑的功能性。使得建筑技术,建筑形式艺术为人类的需求而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技术例8

传统的建筑屋顶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筑物的屋顶是建筑的主要围和体面之一,被称为建筑的第五立面,目前传统的屋顶结构(混凝土屋面)主要由屋顶结构层、防水层、保温隔热层和混凝土保护面层构成,在夏季强烈的日光照射下,其表面温度会升高至50~60℃左右.尽管屋顶面层内的保温隔热层抑制部分热量的流入,但还是有相当部分的热量通过结构层传导到建筑的最上层的室内,造成最上层室内温度居高不下,需要耗费大量额外的空调用电;而冬季则相反,由于屋顶面层温度很低,导致室内热量通过屋顶结构传导到室外,造成最上层室内温度偏低,需要耗费大量额外的供暖热量,这就是建筑顶层房间“冬冷夏热”的弊病。

传统屋顶结构的第二个问题是一天中温度变化很大,有时表层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在一天内的差值达到25~30℃,由此造成混凝土结构层出现热胀冷缩,尽管伸缩量很小,但一天天的热胀冷缩会使屋顶面层逐渐产生、细小裂纹,细小裂纹会逐渐影响到防水层的使用寿命,严重的裂纹还会造成防水层受损,出现屋顶漏水的现象。

传统屋顶结构的第三个问题是在日光中的紫外线长期照射下,会导致屋顶面层的劣化及防水层的老化问题。

传统屋顶结构的第四个问题是曰趋严重的“酸雨”会腐蚀屋面,甚至渗入细小裂纹内腐蚀混凝土内部,导致建筑物使用寿命缩短。

屋顶绿化的节能和屋面保护特性

屋顶绿化,狭义上来说指的是在建筑屋顶上实施绿化;而广义上来讲,泛指在非渗透性的人工构筑物上进行绿化,包括在建筑物屋顶、墙体、露台阳台、裙楼屋顶、建筑物的空中平台、地下大型停车场的屋顶、工厂厂房屋顶或硬质地面铺装的广场、立交桥等,也被称为“建筑种植”或“立体绿化”。

在夏季,绿化种植层对日光照射所产生的热有三种主要作用方式:反射作用、隔热作用、蒸腾作用。北京市园林科研部门曾经做过测试,在7月某天下午3点左右,地表绿地的表面温度为31%,而地表土地的表面温度为39℃,绿地表面温度比地面温度低将近26%;地面上乔灌草结合较好的绿化区内,其空气湿度比土地高出23%。

屋顶绿化层的存在还可以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到屋顶表面,从而避免了日光中紫外线对屋面的劣化影响,保护了屋顶面层,并延长了防水层的使用寿命和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建筑物使用寿命的增加,就可以节省大量的维修保养工作及改建和重建的工作,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我们所追求的建筑节能、节水、节材的目的。

屋顶绿化的特殊性

屋顶绿化不同于地面上的一般绿化,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第一,屋顶绿化需要考虑建筑物的承重能力。在建筑物上种植植物,种植层的重量必须在建筑物的可容许荷载以内,否则建筑物可能出现裂纹并引起屋顶漏水,严重的还可能会造成坍塌事故。第二,屋顶绿化需要考虑快速排水。建筑结构层为非渗透层。雨水和绿化洒水必须尽快排出,如果屋面长期积水,轻则会造成植物烂根枯萎,重则可能会导致屋顶漏水。第三,屋顶绿化需要保护建筑屋面和防水层。植物根系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如果不设法阻止植物根系破坏建筑屋面和防水层,就可能会造成防水层受损而影响其使用寿命,还可能造成屋顶漏水。第四,屋顶绿化需要考虑项目完成后的日常维护保养。屋顶绿化不同于地面绿化.可能建在数层高楼房的屋顶,所以必须考虑后期的维护保养的问题,如定期浇水、修剪、除虫和施肥等。例如较高楼层的屋顶绿化面积较大时,建议采用自动喷洒装置或自动地中滴灌装置。考虑到城市缺水的问题,还可以将屋顶绿化浇水系统与建筑物的中水系统或者雨水集处理系统相连,用中水或者收集的雨水作为绿化浇灌用水.可以起到节约优质饮用水的作用。第五,屋顶的种植环境比较恶劣。由于屋顶上日晒、风吹、水分过快蒸发、干旱等种植环境不同于地面,所以选择植物品种时需要选择喜日照、抗风性强、耐旱等耐候性强的植物品种。

屋顶薄层绿化技术

针对屋顶绿化以上的特殊性,深圳市嘉德环境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提出了“屋顶薄层绿化”的概念,并开发出相关的技术和产品,以设法减轻绿化种植层的重量和减小种植层厚度,同时解决屋顶绿化存在的绿化层排水、建筑屋面和防水层保护等。系列难题。由屋面开始,分别是防根系穿透层(简称防根层或隔根层)、架空排水板、过滤层、轻质人工培养土层和表面覆盖层。屋顶薄层绿化技术不仅太大减轻绿化种植层的重量和厚度,并且很好地解决了绿化层排水、基质层的保水保肥、植物根系的呼吸和生长、建筑屋面和防水层保护等诸多的问题.是代表屋顶绿化未来发展方向的综合性技术解决方案。

建筑技术例9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的技术问题

1.1混凝土中的问题 混凝土的质量,必须是工程中进行施工管理控制的首要的目标。目前很多地区和单位因为环保等目标,都已经开始使用商品混凝土施工,但是也会出现商品混凝土施工问题,比如说搅拌站进行混凝土的运送因为距离较远等影响到质量。在进行混凝土施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如果振捣棒插入的深度不够到位的话。就会出现振捣不够密实的问题。或者是出现了蜂窝麻面以及孔洞等质量问题。针对混凝土的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严格的控制原材料,比如说在运送过程中,要根据距离以及楼层的高度来进行及时的调整。根据不同情况,工程管理人员要及时的对搅拌时间进行调整。除此之外还有就是要对振捣的间距进行控制,振捣一定要保证表面出浆才可以,在密集之处应该使用人工振捣方式并用带有刀片的振捣工具来进行振捣。其时间不应该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1.2针对钢筋的主要问题 现在很多建筑工程中都会出现使用再生钢材的现象,但是因为这种钢筋的抗拉强度因为已经使用过所以就会达不到工程技术的要求。再加上现在很多钢筋的生产厂商都不够规范。比如说钢筋的绑扎搭接的长度以及焊接的长度都是不够的,或者是钢筋的焊缝不够饱满、其高度不符合技术性的规范等。

很多柱纵筋的搭接位置都没有根据规定来进行错开,其中抗震的箍筋方面,并不符合技术的度要求。还有就是板底的很多钢筋都存在垫块不足的现象,板顶的钢筋马镫因为支撑不足等。最后就是梁内很多纵筋之间的间距因为较小就会导致后期不方便进行混凝土浇灌。 对于这个部分的质量管理问题,应该要做的就是要在施工现场建立起严格的审查制度,要树立取样制度,不可以使用不合格的钢筋。在对钢筋进行绑扎之后,要及时的对其规格的数量以及位置等进行检查,然后根据设计图纸来做好校对工作,在进行混凝土浇灌之前要对垫块等进行仔细的检查。

2施工管理中的管理措施

2.1对于施工进度的控制 在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施工的设计;其次是要根据施工设计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进度。这个计划一定要根据工程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完成任务。与此同时,对于工程的进度计划来说,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预见性,因为只有具备了预见性才可以根据工程确切进度来进行修订和完善等。这个进度一定要和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结合起来,尽可能的根据当地的条件进行调整。尤其是在施工的过程中要搞好安装与土建之间的配合,在编制进度计划的时候请当地的安装人员来一起参加。

2.2对于成本的控制 对于成本的控制其核心就是针对项目的成本控制,它要求在项目成本形成的过程中,第一是要加强对于项目成本的监督和限制;第二是进一步的明确具体项目的负责人,在项目中标之后,要具体的落实到项目部去完成。只有这样才可以从体制上保证对于成本的控制。

3完善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管理的建议

3.1严格按照建筑施工技术规范和制度进行施工 在建筑施工项目中,相关的施工技术管理人员应该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技术规范和制度进行施工控制,对施工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要严格进行要求。相关的工程负责人应该根据工程的总体结构进行分析,按照相关技术要求严格控制工程质量,使工程的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对于那些重点施工部分,应该实施责任到人的制度,加强施工技术人员的责任心。此外,还应该加强对监理人员的管理,建立相应的建筑材料管理制度,严禁那些质量差的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这也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工期的重要方面。

3.2利用先进施工设备来提升施工技术 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而言,即使建立了较好的施工技术管理体系,如果只是单纯的利用手工进行施工,那么工程的质量也不会得到很好的保证。例如,混凝土的振捣,采用人工的方式振捣,往往由于人员的松懈和怠慢,经常会出现振捣不实的现象,但是如果采用先进的现代化设备进行振捣配合人工的方式就能够使振捣效果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因此,从这点来看,只有在施工现场合理的利用先进的施工设备以及合理的施工技术,再配合人工的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加快施工速度,而且可以提升工程施工质量和降低施工成本。

3.3加大施工管理强度与人才引进工作 管理人员的自身素质及管理水平也决定着质量的好坏。组织者应经常性培训管理人员的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的提升,组织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积极引进人才做好人才的储备和开发,才能有工程质量的保证和业务的发展,才能打造精品。 3.4大力提高建筑工程修建安全设置水准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土建工程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出现事故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后果将愈益严重,而为了提高工程安全程度所需要的经费投入在整个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重现在已愈来愈低,材料供应也十分充裕。过去的低安全水准只是适应了以往短缺型计划经济年代的需要,但决不是没有风险,如果规范的安全水准较高,有些安全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在建的工程要为将来的现代化社会服务,安全性上一定要有高标准。低的安全质量标准在参与将来的国际竞争中也难以被承认,即使结构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能够提高到与发达国家一样,由于我们的施工质量总体较差,结构的安全性依然会有差距。

4.实施安全施工责任制

对于建筑施工来说,安全首当其冲,但关键是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因此笔者认为落实每个人的安全施工责任制度是相当关键。

4.1实行由项目经理职责。项目经理对本项目的安全生产负总责任,应当认真贯彻执行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各项方针、政策、法规、法令和规章制度以上级机关颁发的安全生产工作条例和规定,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贯彻实施细则,建立和健全各项安全生产工作岗们责任制,并检查执行情况。坚持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日常工作首位,定期研究和解决安全生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对本项目职工要实行安全技术和纪律教育,组织进场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交底,组织实施逐级防火责任和岗位防火责任制。认真执行生产规章制度,不违章指挥,工程施工特点制定和实施和安全措施,经常督促专职安全员进行安全检查,消除事故隐患,制止违章作业,对发生伤亡要及时上报,并认真分析原因,提出和实现整改措施以及奖惩规定。每周组织一次安全检查。

4.2实行项目副经理总施工安全生产职责。由项目副经理认真执行本项目的领导和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指示和规定,对本项目的职工在生产中的健康负全面直接责任。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计划、布置、检查、总结和评比生产工作。经常检查生产现场和建筑物、机械设备及其安全装置、钢管架、工具夹、成品、工作地点以及生活设施等是否安全达卫生要求。按时提出本项目安全技术措施计划项目,经上级批准后负责对措施项目的实施。制定和修订本项目的安全管理制度,经安管部门审查,提出意见,企业主管领导或安委会批准后负责执行。

建筑技术例10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

建筑艺术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同时可能是,甚至更主要的是文化因素促成的结果。欣赏建筑艺术时,我们要时刻把产生它们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产生更深刻的感受。

一、设计作为一种有旨趣的艺术

一切艺术都追求美,但是,“美并不是艺术的对象,而是艺术自身的肌肤和血肉,是它自身的存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现象学,力图超越主客二分的认识论,为艺术与美的显现奠定了崭新的基础。设计艺术也是如此。作为一种造物活动,设计(Design)是人类的一种有目的的创作活动,是针对一定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方法过程和达到目标产生的结果的总和。这里所说的“设计”主要指狭义的涵义,即指相关于艺术与美学的语境,尤其是与美术和艺术造型独特地相关。

人类的造物活动由来已久,并与人类的艺术创造密切相关。人类早期的造物活动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存分不开,也常常在远古艺术中得到表征。就语义而言,设计指意欲、设想和计划,指人在从事创造活动之前的主观谋划过程。设计基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和实际功用的器具或物品。因此,设计是有目的、有预见的艺术活动。人在设计活动中,已有了未来创造活动和所造器物的大致构想或蓝图。在很大程度上,设计的旨归规定了设计活动。

当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设计艺术又不同于一般的工艺用品,也就是说,如果设计艺术的产品有目的的话,那么,此目的既不是外在的,如日常用品;也不是内在的,如宗教中的信物。也即,作品是自身的目的;或者说,作品自身就是目的。同时,由于要涉及到功用,设计必须合乎机理,是一个合规律的创制活动。合规律就是要合乎事物自身的机理,无论就方法而言,还是针对质料来说。否则,设计品就实现不了其功用目标。正因为如此,而对审美对象来说,美的要素则是规定性的,这正是它与技术对象的区别。设计艺术既不是技术,也不是纯粹艺术。

现代艺术尤其是现代设计艺术,早已超越了康德关于审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思想。在设计活动中,实现的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一般认为,合规律性是合目的性的前提,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的旨归。但在存在论现象学看来,仅仅从手段―目的却不能提示设计活动的本性。规律主要指涉自然科学,对艺术的揭示倒不是恰当的。

二、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由于建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巨大的艺术表现力量以及它与人类文化的深刻的同构对应关系,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都是文化的最鲜明、最深刻也是最长久的体现。不同文化圈的人群会有不同的建筑观念,不同的建筑艺术手法、趣味,不同地域、民族、阶级,不同时代,建筑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面貌,反映出深刻的文化内涵。

法国作家雨果在著名的《巴黎圣母院》中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雨果称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俄国作家果戈里说过:"建筑是历史的年鉴"。他们都认为建筑艺术反映人类深刻的文化。当代艺术家简森在《世界美术史》中说:"当我们想起任何一种重要的文明的时候,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用伟大的建筑来代表它。" 欣赏建筑艺术时,我们要时刻把产生它们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产生更深刻的感受。对于中国建筑艺术家来说,应把创造既有时代性又富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中国建筑文化,当作自己责无旁贷的任务,一方面要学习、吸收西方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表现手段,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继承吸收中国传统的优秀艺术作品。西方文明对神灵的崇拜、对宗教的敬畏深深影响了他们的建筑艺术,突出建筑本体、风格多样变化和直指苍穹的艺术造型等个性特征在西方宗教建筑上表现得非常充分。从最早的多神教神庙到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教堂和礼拜寺,以及文艺复兴以后的宗教建筑,几乎无不如此。中国传统建筑,从整体到构件,大都采用木质材料。这种不同于阴冷的石头的材料,具有让人感觉温暖、实用、轻捷的特点,传达出一种入世的生活气息。建筑的文化内涵表明,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不只是物质因素的作用,同时可能是,甚至更主要的是精神文化因素促成的结果。欣赏建筑艺术时,我们要时刻把产生它们的时代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土壤联系起来,这样就会产生更深刻的感受。

诚然,密斯在建筑上的成就与贡献是无庸置疑的。但是由于他受到本世纪中期社会经历的局限,过多地强调了理性的秩序,以致影响了大量的现代派建筑趋向单调的语法形式。其次是在晚期由于一味追求永恒抽象的形式,使现代派建筑失去了象征的符号,缺乏传统的联想来表达建筑的精神意义。再次是轻视环境的特性,往往以普遍性来代替特殊性,因而缺乏生动活泼的艺术意境。所有这些极端的建筑观点终于导致了后来建筑界的争议和受到抨击。

三、建筑艺术和谐的比例

结构的精美、施工的完美,结合建筑自身的内在美,这便是密斯.凡德罗建筑的特征。选择一种结构是自由的,但是一旦选定了,它的自由度只能在它的限度范围之内了。密斯.凡德罗表达他的手艺的方法就是细部处理,同时这些细部又表达了建筑的整体性。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它不能象结构的精确与施工的完美那样容易被认识。在密斯作品中,实现美的要求正是他的目标。在空间概念和细部装饰之外,匀称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希腊古典建筑之所以成为典范正是它各部分构件比例的匀称与组合的和谐。19世纪时曾有许多人为了发现古希腊建筑美学的秘密而测绘了大量的建筑遗物,但是遗憾的是并未能找到美的公式。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大师阿尔伯蒂曾对建筑的美学原则提出过独特的见解,他说:“所有建筑的美基本上都是从三个东西中产生出来的,即:数目、形状和各个不同部分的组成。”他认为“建筑艺术问题就是要是一定数量的部件连接统一形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本身必须有各个部分的精神和力量,否则各个部分就一定会相互冲突与不一致,就会破坏和谐。”

密斯.凡德罗的结构精确与施工的完美的特点都是在建筑的细部与整体中体现出来的,这种特点的目标就是美的原则,而美的原则又是寓于各个部件与细部的比例之中的。他巧妙的掌握了和谐的比例,使的结构构件已升华为建筑艺术。

四、设计中的技术和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