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集资风险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5:03

集资风险论文

集资风险论文例1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高风险的、组合的、长期的、权益的和专业的投资,近年来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支持创新者创业、帮助投资人取得较好回报等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综观各国成功的风险投资业,可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都以集群形式存在,像闻名世界的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学园、台湾新竹科技园、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等都是风险投资业高度集群的地区。如果说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是一个被世界普遍关注的行业,那么它的集群发展则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尽管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产业集群已作了深入探讨,但有关对风险投资业的集群现象却很少有人做过系统地研究。那么,是何种原因促使风险投资业也具有集群效应呢?本文对此将做深入地剖析,以期为我国风险投资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有所启示和帮助。

1产业集群理论的阐释产业集群始终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热门课题,最早对其做系统研究的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一区域集群同一产业的企业越多,就越有利于企业所用生产要素的集群。而生产要素供给越多,就会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并且随着生产要素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生产也就越有效率。此外,此理论还把规模经济、地理、文化与政治等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形成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会促进了企业及各种组织之间外部经济实现。对产业集群的另一解释则是以中小企业合作竞争为基础的新产业区理论。该理论揭示了新产业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区域社会经济特,这种区域经济特征与当地社会共同体的功能分不开。在产业区内,人们有相同价值观,彼此相互合作与信任。该理论同样注重外部环境,指出企业之间应是完全对等关系,认为企业网络的形成及各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过程中的不断学习和积聚而使创新不断发展。波特也从创新角度对产业集群聚集现象进行了分析,其整个理论框架包括四方面:需求状况、要素条件、竞争战略、产业群,因为一个产业在国际上要具有竞争力,就必需具备这四个条件。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则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动因,他将地理因素重新纳入到经济学分析中,并从贸易成本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问题。他通过一个简单的两区域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市场需求大的地点。反过来,大市场需求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最终形成所谓的中心—边缘模式。但由于克鲁格曼只是通过产业内与产业间的联系来分析产业集群的动因,却未考虑其他环境因素,也就使得其结论的应用受到挑战。

2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内在机理分析

2.1相互依存的产业网络体系

波特认为,任何企业都可由价值链的重组来创造低成本竞争优势。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由一个企业自身来完成整个价值链的创新,或者不可能、或者会产生较高成本。而风险投资又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的复杂系统,其运作流程仅靠一个企业是很难完成的。如果主导型风险企业劝说其他企业加入,组成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让其完成配套的技术创新,对风险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来说都可以获得降低成本的优势。正是这种专业化分工形成了风险企业相互依赖的网络产业群,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正是风险企业集群创造的总价值(VGi)与单个风险企业创造的价值(Vi)之差δ=∑VGi-∑Vi。其中,δ可视为风险企业由于地理接近而获得的外部经济,或是合作信任而使风险企业额外获得的知识溢出,其大小取决于网络中风险企业数量、专业化程度及创新质量。δ越大,企业集群就会越强大,也就会形成长期的多样化契约机制。这些契约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推动风险企业间的共同开发创新。硅谷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其区域的相互依存产业网络体系。它既有惠普、网景、英特尔、苹果等世界领先的主导大企业,也有很多相互联系的小风险企业。截止1999年3月,人员不超过50人的科技风险企业占80%,约有4800家。正是由于这些大企业与成千上万的生生灭灭的小风险企业,才共同推动与保持了硅谷持续的竞争优势。

2.2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风险投资家几乎都强调人的重要,人是第一位的,是投资成败的关键。风险投资家们常说:宁可投资一流的人、第二流的项目,而不投第一流的项目、第二流的人。这里的人力资源不仅包括熟练掌握技术、管理和金融等多门知识经验的风险投资专家,同样也包括生产、销售、技术、管理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如果某区域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个地区就会对需要此技术的风险企业产生巨大吸引力。同时,来自不同企业、不同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员工也可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传递信息和技术,从而加快新思想、新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进而推动创新技术的产生和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就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储存的摇篮,它除了有10余家20世纪50年代就已赫赫有名的科研院所和大学外,还有近80所小型工程技术学院,每年能培养3万名工程师,其中1/3是各种软件人才。此外,海外印裔人口也有近2000万人,他们许多人将技术、资本、经验和创新精神带到了班加罗尔,有效地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

2.3充裕的资金支持

风险投资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要想使风险企业快速成长,除了要受到人与技术的推动,还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各国政府起初为了扶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纷纷采取财政补贴和建立风险种子基金等措施,但政府的投入力度要受制于自身的财政状况,而且各地区又是有差异的,受惠对象也仅限于本地风险企业。而事实证明,政府参与风险投资并不是发展风险投资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获得充足的风险资金,各国政府相继都采取了很多优惠鼓励政策,并加强了资本市场的建设,使得风险投资的供给主体向多元资金投入型发展,美国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2.4富于创新的人文环境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风险企业成功的关键。在充满创新文化的环境下,可摒弃传统企业模式,追求企业的人化和个化,极大地调动控制人力资本的寻常人。在存在“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知识共享、讲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的创新文化气氛下,人们可以相互支持与合作,从而加速了新思想、新观念、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速度,节省了交易成本,最终使风险企业蒸蒸日上,脱颖而出。例如硅谷,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普通职工,每一个人都具有创新精神。在硅谷信息的传递比美国其他任何地方都快,许多工程师求职的信条是:富于创造力的小企业远胜过大企业。这也要归因于美国独特的民族气质,其核心就是“西部开拓”的创新精神,这种民族气质恰好与风险资本投资天缘巧合,构成了风险投资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土壤。2.5完备的中介服务体系风险投资是一项专业很强的投资,需要各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作为风险投资活动的参与主体不可能是通才、全才,所以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就成为风险投资正常运作不可缺少的条件。国际经验表明,中介机构既是风险投资运作之必需,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化分工的结果。一个国家中介机构的健全是体现其风险投资业集群程度大小的重要标志,是风险投资顺畅循环、实现增值的重要保证。聚集可以使风险企业共享这些中介机构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硅谷之所以集群了很多风险企业,关键在于有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它们为风险企业的集群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化保障。

3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模式

3.1产业关联型

产业关联型是指由生产的纵向和横向关联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这种类型既有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同产业企业,又有直接具有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生产互补品、配套品或具有专业化服务的辅助企业。尽管这类风险企业之间的关联错综复杂,但往往以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的少数几个企业为主导,其余企业或为其提供互补品或配套品生产,或为聚集区内所有企业作专业化服务。如计算机产业发展就须电子、软件、材料行业的强力支持,一旦它们都得到专业化发展,计算机产业的规模经营才得以实现。

3.2资源共享型

资源共享型是指企业受益于某一区域特有的公共资源而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企业最初选址要考虑范围经济,导致范围经济的共享资源包括产品原料体系、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等。许多同类或不同类的风险企业都有许多共享资源,这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3.3知识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是指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等形成的具有科技含量较高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极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集群,美国的硅谷就是杰出代表。这种类型的企业集群有别于传统企业:一是所要求的科技含量较高,绝大多数都是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受技术创新、吸收和应用的影响比较大,受技术商业化程度的影响较高;三是风险企业的成长严重受技术生命周期和发展方向的影响;四是企业经营的高附加值和高风险并存。

3.4外力驱动型

外力驱动型是指在外生环境驱动下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外生环境各种各样,形成的集群方式也形态各异。世界上的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区的风险企业都属于由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行政部署形成的风险企业群,它们的集群起初并不是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而是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行政部署驱动起了很大作用;还有一类是基于投资来源国或地区与投资东道国或地区的双边经济贸易关系和文化而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如我国港澳地区的风险投资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台湾投资集中于福建,日本投资则集中在辽东地区;再有一类是由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的风险企业群。像日本筑波的风险企业就是典型实例。不管集群属于哪种形态,维持和决定集群持续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风险企业的产业链,外生条件并不能长久地维系。

4我国风险投资的集群现状分析

4.1相互依存的风险企业网络体系并未真正形成

我国的风险企业大多是通过依靠提供土地、行政命令和优惠政策等措施而形成的空间集群。这种集群模式使得许多风险企业大都是因为外部的优越条件嵌入的,而不是依赖内在价值链自然衍生而形成的,这样企业间就难以形成依靠各自核心竞争能力相联起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最终导致企业集群“先天不足”,价值链整合力度不够、结构单一、企业关联度低、缺乏协同效应和植根。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地区政策差距日益缩小,这种空间上的聚集就表现出很大脆弱,当某一区域的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等区位优势及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时,这一区域内的一些风险企业就可能会向其他政策更优惠的地方流动。

4.2高素质风险投资人才的缺乏

风险投资是一种现代新型投资方式,涉及诸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实践极强,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直接决定着风险投资的成败。而我国目前现状是,虽有大量科研成果,但缺乏既有技术、管理,又有金融等专门经验的人才对其商业化前景的准确评估,致使现在大部分风险投资基金不敢投出去。而科技人员虽然有创业热情,创新能力也较强,但他们由于缺乏管理和融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不能把科技成果真正产业化。外资和民间资本虽然有进行风险投资的意向,但由于相互缺乏信任,也很难找到可靠的人。所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我国缺乏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复合型人才造成的。

4.3风险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短暂的高新技术风险产业来说,一个创新产品比较容易达到成熟阶段。当达到成熟阶段时,产品的利润就降低,竞争加剧。此时,企业要继续获得竞争优势的策略一般有差别化竞争和低成本竞争。低成本竞争可能会因其他风险企业更低的成本而使得该企业被淘汰,而采取差别化竞争的企业则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获得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以引进国外成熟的高新技术为主是导致我国风险企业竞争力不够强大、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4.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不畅

国际经验表明,风险资本主要来源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等多渠道的民间资本,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的管理者,则着重通过制度安排来扶持风险投资。而我国目前风险投资规模较为狭小,资本来源过于单一,大部分靠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直接投入获得。由于政府和国有企业资金运用的垄断、来源有限以及与风险投资本质的相悖,政府的过度参与必将极大制约民间风险资本的发展。

4.5风险企业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

风险资本从筹措、投入到退出都离不开中介服务机构,它是以消除投融资者之间的信息非对称为目的,提供资金供求双方的匹配、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的平台。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些中介机构,但大多数独立较差、地方行政色彩浓厚、市场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一般中介机构都挂靠在行政机关、事业和企业主管部门等,很难保证人员、资金与管理等方面的独立,势必影响执业过程中的公正。此外,由于各类中介机构缺乏必要的行业自律管理和法规规范,导致中介机构降低职业职守,违规违法现象严重,从而削弱了其在社会上的中介地位。同时,在资本市场中,风险投资业务的法律地位和准则明显不足,相关法律尚未制定;各个中介机构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执业标准体系,各地中介机构都按自行标准开展业务,形成了法度不一、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导致中介机构缺乏信用认知。

5对策与建议

(1)各级地方政府应从产业组织的战略高度,选择合适的行业,在公平、互利的基础上,引导风险企业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政府应尊重集群的内生规律,要注重某一区域内主导风险企业的培养,发挥它们的“羊群效应”,通过其产业环节的支解,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小企业,进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产业技术链,从而推动整个风险企业集群化的成长和网络体系的形成。

(2)风险投资产业集群的成功,人才无疑是第一大要素。为此,要通过实践,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人才;要有计划地把国内有一定风险投资管理经验的人员送到国外发达国家培训;要聘用在国外从事风险投资的华人专家回国工作;尽快建立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约束机制。

(3)疏通民间资本转化为风险投资的渠道,实现由单一的政府投入型向多元化投入型发展的转换。为此,我国在目前法律体系的现状条件下,要尽快制定《风险投资法》,为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运作与收益分配提供法律依据。

(4)完善风险投资的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培育中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对各机构进行分工与协作,发挥其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加强中介机构的自律建设。完善中介机构的外部法制环境,尽快出台和完善《证券发行和交易法》和《投资顾问法》等各种法律法规。加强从事中介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加快各种信息服务业的建设步伐,形成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风险投资中介运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风险投资形成、发展的战略思考[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2刘曼红.风险投资的第三要素——人、人、人(中)[J].中国科技信息,2000(20)

集资风险论文例2

关键词风险投资产业集群机理

风险投资作为一种高风险的、组合的、长期的、权益的和专业的投资,近年来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支持创新者创业、帮助投资人取得较好回报等方面,都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综观各国成功的风险投资业,可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都以集群形式存在,像闻名世界的美国硅谷、英国剑桥科学园、台湾新竹科技园、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等都是风险投资业高度集群的地区。如果说风险投资业的发展是一个被世界普遍关注的行业,那么它的集群发展则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形式。尽管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产业集群已作了深入探讨,但有关对风险投资业的集群现象却很少有人做过系统地研究。那么,是何种原因促使风险投资业也具有集群效应呢?本文对此将做深入地剖析,以期为我国风险投资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有所启示和帮助。

1产业集群理论的阐释

产业集群始终是区域经济研究的热门课题,最早对其做系统研究的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传统工业区理论,该理论认为,某一区域集群同一产业的企业越多,就越有利于企业所用生产要素的集群。而生产要素供给越多,就会降低整个产业的平均生产成本,并且随着生产要素变得越来越专业化,生产也就越有效率。此外,此理论还把规模经济、地理、文化与政治等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其形成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而这种环境反过来又会促进了企业及各种组织之间外部经济实现。

对产业集群的另一解释则是以中小企业合作竞争为基础的新产业区理论。该理论揭示了新产业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区域社会经济特性,这种区域经济特征与当地社会共同体的功能分不开。在产业区内,人们有相同价值观,彼此相互合作与信任。该理论同样注重外部环境,指出企业之间应是完全对等关系,认为企业网络的形成及各行为主体在多边交易过程中的不断学习和积聚而使创新不断发展。波特也从创新角度对产业集群聚集现象进行了分析,其整个理论框架包括四方面:需求状况、要素条件、竞争战略、产业群,因为一个产业在国际上要具有竞争力,就必需具备这四个条件。

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理论则从经济地理的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的动因,他将地理因素重新纳入到经济学分析中,并从贸易成本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角度探讨了产业集群问题。他通过一个简单的两区域模型说明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实现规模经济而使运输成本最小化,从而使制造业企业区位选择市场需求大的地点。反过来,大市场需求又取决于制造业的分布,最终形成所谓的中心—边缘模式。但由于克鲁格曼只是通过产业内与产业间的联系来分析产业集群的动因,却未考虑其他环境因素,也就使得其结论的应用受到挑战。

2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内在机理分析

2.1相互依存的产业网络体系

波特认为,任何企业都可由价值链的重组来创造低成本竞争优势。随着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由一个企业自身来完成整个价值链的创新,或者不可能、或者会产生较高成本。而风险投资又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广的复杂系统,其运作流程仅靠一个企业是很难完成的。如果主导型风险企业劝说其他企业加入,组成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团队,让其完成配套的技术创新,对风险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来说都可以获得降低成本的优势。正是这种专业化分工形成了风险企业相互依赖的网络产业群,其赖以存在的基础正是风险企业集群创造的总价值(VGi)与单个风险企业创造的价值(Vi)之差δ=∑VGi-∑Vi。其中,δ可视为风险企业由于地理接近而获得的外部经济,或是合作信任而使风险企业额外获得的知识溢出,其大小取决于网络中风险企业数量、专业化程度及创新质量。δ越大,企业集群就会越强大,也就会形成长期的多样化契约机制。这些契约可有效地降低成本,推动风险企业间的共同开发创新。硅谷的成功正是得益于其区域性的相互依存产业网络体系。它既有惠普、网景、英特尔、苹果等世界领先的主导性大企业,也有很多相互联系的小风险企业。截止1999年3月,人员不超过50人的科技风险企业占80%,约有4800家。正是由于这些大企业与成千上万的生生灭灭的小风险企业,才共同推动与保持了硅谷持续的竞争优势。

2.2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风险投资家几乎都强调人的重要性,人是第一位的,是投资成败的关键。风险投资家们常说:宁可投资一流的人、第二流的项目,而不投第一流的项目、第二流的人。这里的人力资源不仅包括熟练掌握技术、管理和金融等多门知识经验的风险投资专家,同样也包括生产、销售、技术、管理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如果某区域有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个地区就会对需要此技术的风险企业产生巨大吸引力。同时,来自不同企业、不同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以及同一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员工也可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传递信息和技术,从而加快新思想、新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进而推动创新技术的产生和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就是创新人才培养和储存的摇篮,它除了有10余家20世纪50年代就已赫赫有名的科研院所和大学外,还有近80所小型工程技术学院,每年能培养3万名工程师,其中1/3是各种软件人才。此外,海外印裔人口也有近2000万人,他们许多人将技术、资本、经验和创新精神带到了班加罗尔,有效地促进了印度软件产业的发展。

2.3充裕的资金支持

风险投资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要想使风险企业快速成长,除了要受到人与技术的推动,还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因此,各国政府起初为了扶持风险投资业的发展,纷纷采取财政补贴和建立风险种子基金等措施,但政府的投入力度要受制于自身的财政状况,而且各地区又是有差异的,受惠对象也仅限于本地风险企业。而事实证明,政府参与风险投资并不是发展风险投资业的一条有效途径。为了获得充足的风险资金,各国政府相继都采取了很多优惠鼓励政策,并加强了资本市场的建设,使得风险投资的供给主体向多元资金投入型发展,美国就是一个典型实例。

2.4富于创新的人文环境

良好的人文环境是风险企业成功的关键。在充满创新文化的环境下,可摒弃传统企业模式,追求企业的人性化和个性化,极大地调动控制人力资本的寻常人。在存在“勇于创新、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崇尚竞争、平等开放、知识共享、讲究合作、容忍跳槽、鼓励裂变”的创新文化气氛下,人们可以相互支持与合作,从而加速了新思想、新观念、信息和创新技术的扩散速度,节省了交易成本,最终使风险企业蒸蒸日上,脱颖而出。例如硅谷,上至高层管理人员、下至普通职工,每一个人都具有创新精神。在硅谷信息的传递比美国其他任何地方都快,许多工程师求职的信条是:富于创造力的小企业远胜过大企业。这也要归因于美国独特的民族气质,其核心就是“西部开拓”的创新精神,这种民族气质恰好与风险资本投资天缘巧合,构成了风险投资产业集群产生和发展的土壤。

2.5完备的中介服务体系

风险投资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投资,需要各方面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作为风险投资活动的参与主体不可能是通才、全才,所以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中介机构就成为风险投资正常运作不可缺少的条件。国际经验表明,中介机构既是风险投资运作之必需,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专业化分工的结果。一个国家中介机构的健全是体现其风险投资业集群程度大小的重要标志,是风险投资顺畅循环、实现增值的重要保证。聚集可以使风险企业共享这些中介机构带来的外部规模经济性。硅谷之所以集群了很多风险企业,关键在于有比较完善的中介服务机构,它们为风险企业的集群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化保障。

3风险投资业的产业集群模式

3.1产业关联型

产业关联型是指由生产的纵向和横向关联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这种类型既有生产同类产品或处于相同生产阶段的同产业企业,又有直接具有上下游产业链关系、生产互补品、配套品或具有专业化服务性的辅助企业。尽管这类风险企业之间的关联错综复杂,但往往以具有直接上下游产业关联的少数几个企业为主导,其余企业或为其提供互补品或配套品生产,或为聚集区内所有企业作专业化服务。如计算机产业发展就须电子、软件、材料行业的强力支持,一旦它们都得到专业化发展,计算机产业的规模经营才得以实现。

3.2资源共享型

资源共享型是指企业受益于某一区域特有的公共资源而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企业最初选址要考虑范围经济性,导致范围经济的共享资源包括产品原料体系、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体系等。许多同类或不同类的风险企业都有许多共享资源,这样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3.3知识密集型

知识密集型是指依托高校、科研机构等形成的具有科技含量较高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这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极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集群,美国的硅谷就是杰出代表。这种类型的企业集群有别于传统企业:一是所要求的科技含量较高,绝大多数都是高新技术企业;二是受技术创新、吸收和应用的影响比较大,受技术商业化程度的影响较高;三是风险企业的成长严重受技术生命周期和发展方向的影响;四是企业经营的高附加值和高风险并存。

3.4外力驱动型

外力驱动型是指在外生环境驱动下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模式。外生环境各种各样,形成的集群方式也形态各异。世界上的绝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区的风险企业都属于由国家的政策导向和行政部署形成的风险企业群,它们的集群起初并不是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形成的,而是政府的优惠政策和行政部署驱动起了很大作用;还有一类是基于投资来源国或地区与投资东道国或地区的双边经济贸易关系和文化而形成的风险企业集群。如我国港澳地区的风险投资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台湾投资集中于福建,日本投资则集中在辽东地区;再有一类是由大企业改造、分拆而形成的风险企业群。像日本筑波的风险企业就是典型实例。不管集群属于哪种形态,维持和决定集群持续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风险企业的产业链,外生条件并不能长久地维系。

4我国风险投资的集群现状分析

4.1相互依存的风险企业网络体系并未真正形成

我国的风险企业大多是通过依靠提供土地、行政命令和优惠政策等措施而形成的空间集群。这种集群模式使得许多风险企业大都是因为外部的优越条件嵌入的,而不是依赖内在价值链自然衍生而形成的,这样企业间就难以形成依靠各自核心竞争能力相联起来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最终导致企业集群“先天不足”,价值链整合力度不够、结构单一、企业关联度低、缺乏协同效应和植根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地区政策差距日益缩小,这种空间上的聚集就表现出很大脆弱性,当某一区域的土地成本、劳动力价格等区位优势及税收优惠政策发生变化时,这一区域内的一些风险企业就可能会向其他政策更优惠的地方流动。

4.2高素质风险投资人才的缺乏

风险投资是一种现代新型投资方式,涉及诸多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实践性极强,对人才素质要求很高,直接决定着风险投资的成败。而我国目前现状是,虽有大量科研成果,但缺乏既有技术、管理,又有金融等专门经验的人才对其商业化前景的准确评估,致使现在大部分风险投资基金不敢投出去。而科技人员虽然有创业热情,创新能力也较强,但他们由于缺乏管理和融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不能把科技成果真正产业化。外资和民间资本虽然有进行风险投资的意向,但由于相互缺乏信任,也很难找到可靠的人。所有这些都是长期以来我国缺乏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复合型人才造成的。

4.3风险企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短暂的高新技术风险产业来说,一个创新产品比较容易达到成熟阶段。当达到成熟阶段时,产品的利润就降低,竞争加剧。此时,企业要继续获得竞争优势的策略一般有差别化竞争和低成本竞争。低成本竞争可能会因其他风险企业更低的成本而使得该企业被淘汰,而采取差别化竞争的企业则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获得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尤其是持续创新能力不强,大多数企业以引进国外成熟的高新技术为主是导致我国风险企业竞争力不够强大、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重要原因。

4.险投资的资金来源渠道不畅

国际经验表明,风险资本主要来源于机构投资者和个人等多渠道的民间资本,政府作为公共事业的管理者,则着重通过制度安排来扶持风险投资。而我国目前风险投资规模较为狭小,资本来源过于单一,大部分靠各级政府和国有企业的直接投入获得。由于政府和国有企业资金运用的垄断性、来源有限性以及与风险投资本质的相悖性,政府的过度参与必将极大制约民间风险资本的发展。

4.5风险企业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完善

风险资本从筹措、投入到退出都离不开中介服务机构,它是以消除投融资者之间的信息非对称为目的,提供资金供求双方的匹配、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的平台。目前我国虽然建立了一些中介机构,但大多数独立性较差、地方行政色彩浓厚、市场条块分割现象严重。一般中介机构都挂靠在行政机关、事业和企业主管部门等,很难保证人员、资金与管理等方面的独立性,势必影响执业过程中的公正性。此外,由于各类中介机构缺乏必要的行业自律管理和法规规范,导致中介机构降低职业职守,违规违法现象严重,从而削弱了其在社会上的中介地位。同时,在资本市场中,风险投资业务的法律地位和准则明显不足,相关法律尚未制定;各个中介机构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执业标准体系,各地中介机构都按自行标准开展业务,形成了法度不一、各自为政的局面,从而导致中介机构缺乏信用认知性。

5对策与建议

(1)各级地方政府应从产业组织的战略高度,选择合适的行业,在公平、互利的基础上,引导风险企业走集群化的发展道路。政府应尊重集群的内生性规律,要注重某一区域内主导风险企业的培养,发挥它们的“羊群效应”,通过其产业环节的支解,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小企业,进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产业技术链,从而推动整个风险企业集群化的成长和网络体系的形成。

(2)风险投资产业集群的成功,人才无疑是第一大要素。为此,要通过实践,发现和培养有潜力的人才;要有计划地把国内有一定风险投资管理经验的人员送到国外发达国家培训;要聘用在国外从事风险投资的华人专家回国工作;尽快建立对风险投资家的激励约束机制。

(3)疏通民间资本转化为风险投资的渠道,实现由单一的政府投入型向多元化投入型发展的转换。为此,我国在目前法律体系的现状条件下,要尽快制定《风险投资法》,为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运作与收益分配提供法律依据。

(4)完善风险投资的服务体系建设。尽快培育中性的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对各机构进行分工与协作,发挥其服务体系的整体功能。加强中介机构的自律建设。完善中介机构的外部法制环境,尽快出台和完善《证券发行和交易法》和《投资顾问法》等各种法律法规。加强从事中介机构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加快各种信息服务业的建设步伐,形成全国统一的、与国际接轨的风险投资中介运作体系。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中国风险投资形成、发展的战略思考[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2

2刘曼红.风险投资的第三要素——人、人、人(中)[J].中国科技信息,2000(20)

集资风险论文例3

一、高技术产业的特点

与其他产业相比,高技术产业具有如下特征:

(一)以人为本。任何一种产业的发展都是资本、人才、技术等多种生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在于,在所有生产要素中,人力资本在该产业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由人力资本所形成的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发展高技术产业既需要大师级的帅才在技术源头上提业化技术源头,更需要领袖型科技企业家作为企业和产业的领航人。比如微软公司,其成功的秘密正是其员工所具备的开发电脑软件的知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比尔·盖茨等经营高科技产业、开发高科技市场的企业家才能。

(二)融资活动的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高技术产业的完整周期是“高技术的研究

工程开发的产业化——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高技术的技术价值不仅要有技术的先进性,还要有技术的成熟性和市场的经济性。如果只有技术先进性,没有成熟性和市场经济性,高技术就难以产业化。

(三)高发展速度。高技术产业是当前最活跃和发展最快的产业领域。计算机领域有一个摩尔定律,芯片功能每隔2—3年就要换一代,集成电路产量提高的同时价格迅速下降,大约平均每两年降价50%。这种高速度的技术进展是支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美国的高科技推动了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其增长速度一直维持在3%以上,很多高科技产业也正是在快速成长的技术引导下迅速发展起来。

(四)高竞争性。高速发展正在引起高度竞争。由于当前世界各国的发展都有赖于增强高技术产业来提供强有力的推动与支持,因此高技术领域的竞争不仅日益激化,而且正在远远超出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集团之间的商业市场竞争的范围,成为国家与国家之间激烈争夺的制高点。高技术竞争是技术、人才信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综合的、全方位的竞争。

(五)高集聚性。从世界近20年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看,高技术产业有一种空间集聚现象,较为典型的如美国的硅谷、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印度的班加罗尔,都集聚了一批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公司。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规律。集聚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企业在自发地寻找集聚效应,在分工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中,企业间相互提供的外部性,使高科技企业创新更节约成本;另一方面,也是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即政府为高科技企业比较集中地提供公共产品,为了获得这部分利益,高科技企业形成了空间高度集中现象。

二、风险投资的概念

高技术产业集聚是高技术企业集中在某一特定的区域,而高技术企业的成长离不开资金的支持,风险投资是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的“发动机”。

(一)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投融资机制,最早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美国。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支持创业者的工具,在孵化创新型中小企业、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风险投资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风险投资泛指一切具有高风险、高潜在收益的投资。通常所说的风险投资一般指狭义的风险投资。

(二)对于风险投资的概念,目前理论界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将风险投资定义为:风险投资是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

第二种,欧洲投资银行认为风险投资是为了形成和建立专门从事某种新思想或新技术生产的小型公司而持有一定的股份形成承诺的资本。

第三种,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则先后有过三种表述:风险投资是以高科技知识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型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风险投资是专门购买在新思想和新技术方面独具特色的中小企业股份,并促进这些中小企业的形成和创新的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建企业或中小企业提供股权资本的投资行为。

第四种,国内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看法:风险投资是一种主要对尚处在创业期的未上市的具有很高的成长性的新兴企业作长期投资,并通过所投资金的资本增值来实现投资回报的一种投资方式。

第五种,美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将风险投资定义为:对不能从诸如股票市场、银行或与银行相似的单位获得资本的工商企业的投资行为。

第六种,美国著名经济学家DouglasGreenwoody认为,风险投资是准备冒险的投资,它是准备为一个具有迅速发展潜力的新公司或新发展的产品经受最初风险的投资。

(三)从风险投资的以上六种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各种风险投资概念的侧重点不同,本文主要按照美国斯坦福大学ThomasHellman教授的界定:风险投资是指由专家管理,并为有增长潜力的创业公司提供股权或融资的资本。据此,风险投资有四个特点:(1)由理财专家管理;(2)拥有权益或融资工具;(3)投资于尚未赢利,尚未销售甚至还没有生产出产品的,但是具有很大赢利潜力的创业企业;(4)通过转让已育成企业的股权获得高额盈利。因此,风险投资不同于一般投资的最大特点是其高风险、高失败率、高回报并存,这是由其主要投资对象——高技术产业的特点所决定,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种种不确定性,将面临多种风险,因而失败率很高。风险投资是一种中长期的股权投资,它最关心的不是项目的短期盈利性和安全性,而在于项目的远期成长性。虽然风险资本投入的较多项目均可能失败,但可以从少数成功项目的巨额回报来弥补项目的损失并获取收益。

三、风险投资制度的复杂性

(一)风险投资是一种对市场前景不明确、但有发展潜力的值得冒险的企业或是对技术密集型和开发新思想、新技术的小企业进行的一种权益性或半权益性投资。风险投资具有其自身特有的运行机制,它包括:风险投资家对风险项的甄别、评估;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之间建立投资契约框架;风险资本进入风险企业后,风险投资家参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和决策;风险企业成熟后,风险资本撤出风险企业等过程。该机制和一般的投资制度不同,它用其特有的规则和手段以确保风险投资能够成功。

(二)要使风险投资能够有效地进行,风险投资组织就必须取得资金的来源,因而必然要和富有的家庭和个人以及银行、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取得联系。风险资本要能顺利地进入风险企业并发挥作用,又必然使得风险企业组织和风险投资组织之间发生相互联系,也即涉及到企业组织制度问题。风险资本要能成功地退出风险企业,又必然涉及到私人股权转换,大宗回购,场外交易市场等股权市场。因而,风险投资并非是一项简单的制度,而是有多角色参与的制度,其中有上游的传统金融机构,下游的活跃的股权交易制度,中间的企业组织等。风险投资有效地发展,又必然受到法律、法规、其他正式制度的影响,也将受到国家、政府这个角色的影响;另外一些传统文化、道德、习惯等非正式制度也将影响风险投资制度。

四、风险投资与高技术产业集聚

(一)尽管人力资本日益成为高技术企业的核心资源,但物质资本依然是高技术企业生存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投入要素。低风险和收益稳定是传统投资哲学的精髓所在,而高技术产业融资则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因此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但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行业发展特点,使得高技术产业很难通过传统融资渠道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资金渠道有以下四种:民间资金、银行贷款、政府资助、股票市场。

(二)从政府资助来看,一方面政府的财政资金是有限的,只能满足很少一部分项目的需要,从而制约了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政府财政资金过多投入,又会将风险全部让国家承担,加大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风险,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从银行贷款的角度看,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上存在着一个“逆向选择”问题,即最需要资金、资金生产率最高的项目往往因为风险较高而得不到贷款,而发展成熟、收入趋于稳定的企业因风险较小而成为银行贷款追求的对象。因而高技术产业本身具备的风险性特征,与银行贷款追求资金安全性的要求相矛盾,显然以稳健经营为原则的商业银行一般不愿意对高技术产业进行融资,尤其是那些处于雏形阶段的高技术企业。而在股票市场上融资必须在企业上市之后,这对于尚处于创业阶段的高技术企业显然是不可能的。高技术产业融资的特点,决定了仅靠传统融资手段是不可能满足其资金需求,风险投资正好承担起弥补传统融资体系的缺口、孵化高技术产业的重任。国外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成功的经验表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风险投资的支持,风险投资是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催化剂”。

(三)由于高技术产业集聚是高技术企业在某一特定区域的集中,因此,高技术产业集聚区与风险投资的关系是密不可分、互相依存。风险投资为集聚区内高技术企业提供资金和管理帮助,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高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离不开风险投资,风险投资被称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发动机”。

(四)具体来说,风险投资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制度功能表现在:

第一,产业培育功能。风险投资不仅对新创企业有资金供应的功能,而且风险投资家往往还运用自己的经验、知识、信息和人际关系网络,帮助高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开拓市场。对一个国家来说,风险投资对高技术产业的推动,并不仅仅表现在塑造一、两个成功的高科技企业,而是在强烈的竞争氛围下形成一种“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气势,促成高技术产业的诞生和成长。

第二,激励创新功能。风险投资敢于承担高科技发展过程中的高风险,这从制度上来讲有一种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制度效应,所以能激励创新。

第三,政府导向功能。政府为鼓励和引导风险投资的发展,制定了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信用担保等政策,从某种程度上说,风险投资体系是政府和民间资本融合的产物,在这个社会过程中,它体现政府的产业政策意图。

第四,更新人们创新观念的功能。在风险投资市场中有成功也有失败。风险投资的成功能吸引更多的风险投资基金,能激励更多的人去创业。在风险投资过程中,人们的就业观念、市场观念、风险意识、效率效益观念、合作协作精神、双赢理念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

五、高技术产业集聚的风险投资制度安排

风险投资应在政府的支持下,完善金融市场机制(包括融资机制和退出机制),健全政策法规体系和构建发达的中介服务机构,从而为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在高技术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制度保障。

(一)风险投资融资机制。风险投资需要一个长期的、相对稳定的资金来源,以保证风险投资家不断对原有项目进行追加投资和对新项目进行投资。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性、低流动性的特点,要开辟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充分调动各种资本参与风险投资的积极性,就必须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机制作保障。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应当在风险投资资金筹措上给予支持。

(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为了保证风险投资的顺利退出,实现投资价值,政府应建立完善的退出机制,以确保风险资本获得高额回报退出。风险投资的目的不是企业利润,而是资产的变现,所以,在风险投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股权和产权交换。风险投资在3~5年内一般会通过股权和产权交换退出被投资公司。退出是一种形象说法,事实上,资本的退出是资本内在的实现流动性和变现性的一个通道。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是创业资本形成和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没有退出机制就没有资本进入,也就没有风险投资的发展。从国外经验看风险资本的退出方式有:首次公开上市、股权转让和清算。

(三)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发达的资本中介机构。风险投资作为市场行为不宜采用官办形式,但它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应该创造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社会环境、政策和法律环境,并给予积极的支持。政府应采取支持引导的态度,具体来说:1制定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鼓励支持政策,主要包括税收优惠政策、提供贷款担保政策、政府采购和拨款资助政策等。2建立信息网络。政府应组织建立高效、便捷、畅通的风险投资信息网络,为风险投资者和高新技术企业牵线搭桥。3培育适应风险投资需要的各类中介机构,包括风险投资协会、标准认证机构、知识产权评估机构、科技项目评估机构、专业性融资担保公司等。4通过多种途径,大力培育复合型风险投资人才。政府法规是风险投资机制建立和运行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风险投资是一种市场行为,而这种市场行为一方面要有法律的支持和保障,也要由法律加以规范,使其能稳定健康地运行。

参考文献:

[1]倪正东,风险投资浪潮[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

[2]闫冰,国际风险投资理论综述[J],经济纵横,2002,(2)

[3]吴敬琏,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重于技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集资风险论文例4

根据制度经济学“内部资本市场”理论(Internal Capital Market),企业的实质是一种配置资源的机制,其重要作用在于将外部市场化的交易内部化为集团资源的调配,通过竞争机制有效配置资源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财务资源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其合理配置无疑是企业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上个世纪中期,美国的企业通过联合兼并形成了一大批多元化的大型联合企业,经济学家威廉姆森针对多元化的联合企业,于1975年首次提出“这些联合大企业,我们还是最好把它看作一个内部资本市场”。内部资本市场相对外币资本市场而言,集团公司在监督、激励、内部竞争、信息对称性、资本的低成本等方面有显著的优势。

由此集团公司对下属公司的资源配置与外部资本市场投资者的资源配置本质上是相通的。两者相比较而言,内部市场的资源配置相对外部机构投资者更具有控制权、信息等优势。

一、 资产配置对于集团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平均来说,投资组合报酬的90%是由资产配置来决定的――Roger G.lbbotson和Paul D. Kaplan.

资产配置的重要性最早起源于马克维兹(1952)在其《资产组合的选择》一文中,首次从理论上证明了分散化投资的重要性。夏普(1986)指出,在现资组合策略中,资产配置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用12项资产类别来代表资产类型,发现资产配置可以用来解释美国共同基金每月报酬率变异的80%~90%。这说明基金每月报酬率的变动,绝大部分是因为所持有证券的类型,而不是在每一种类型中所挑选的具体资产。

Brinson、Hood和Beebower(1986)实证结果也表明资产配置对业绩的解释程度为91.5%,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

虽然上述实证结果由外部资本市场得到,但从集团公司对下属各公司的资源配置角度看,其原理是相通的。由此我们看到,集团公司经营绩效的90%左右是由资产配置所决定的。

二、 马克维兹投资组合理论介绍

1. 单一资产收益与风险的度量。

(1)预期收益率。即未来收益率的期望值。

E(R)=p1R1+p2R2+…+pnRn=■piRi

其中Ri表示该资产未来可能的收益率,Pi表示对应的可能收益率的概率,YRY表示预期收益率。

但是在实务预测某资产预期收益率时,可能的收益率以及对应发生的概率具有较大的难度。

(2)风险。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

首先,风险的概念。通常意义上,风险可以分为投资风险与纯粹风险。投资风险即是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即未来实际结果有可能比预想的高,也有可能比预想的低,也就是机会与危险并存,从而实际收益率偏离预期收益率;而纯粹风险则特指投资收益的损失。财务管理领域所讲的风险则是投资风险。

其次,风险的度量。投资领域中所讲的风险是指预期收益率的不确定性,为此马克维兹运用统计学上的方差与标准差来度量这种不确定性,即风险。计算公式如下:

方差=?滓2=■pi・[Ri-E(R)]2

标准差=■=?滓

根据概率计算方差或者标准差难度较大,在实务中通常用样本方差或样本标准差度量风险,即用历史样本数据进行计算,正如计算预期收益率一样。

平均收益率(算术平均):可估计预期收益率

R=■

收益率的样本方差与标准差:可估计总体标准差

s=■

2. 资产组合的收益与风险。

(1)资产组合收益率的计算公式:

E(RP)=■wiE(Ri)

(2)资产组合风险的计算公式:

?滓2p=E(Rp-E(RP))2=E[■wi(Ri-E(Ri))]2=■■wiwj?滓ij

是证券i和j的收益的协方差,也可以用Cov(Ri,Rj)表示。

wi表示投资在i资产的资金比例,E(Ri)表示资产i的预期收益率,E(RP)表示资产组合的预期收益率,Ri表示i资产可能的收益率,?滓p表示资产组合的标准差。

根据上述资产组合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首先,资产组合的收益率是各项资产收益率的加权平均和,而权重即是集团公司对下属各公司的资金配置;

其次,当各项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为完全正相关时,即1时,资产组合的风险标准差即是各项资产风险标准差的加权平均和。在这种情况下投资组合不能够降低风险。当然完全正相关在现实中是几乎不存在的。

最后,资产收益率的相关系数重要小于1,资产组合的标准差即小于各项资产标准差的加权平均和,这时候可以认为资产组合降低了风险,并且相关系数越小,资产组合的标准差即风险越小。由此我们得出结论,为降低风险,各项资产的相关系数应尽可能的小。此为降低风险的第一条途径。

3. 资产组合收益与风险的关系。根据上述资产组合收益率和风险的公式,组合收益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不难证明,该曲线是向左弯曲的双曲线,而双曲线上的每一个点都是里面风险资产的一个组合。

在上述图形中,有三个概念。一是可行集。即上述双曲线上的点以及里面的点,这些资产从投资角度看,其投资都具有可行性。即可以做的到。二是双曲线最左边的一个点,称为最小方差投资组合。该组合在所有可行集里面具有风险最小的特点。三是有效边界,即在双曲线边界上,同时位于最小方差组合上方的点的集合。

有效边界形成的原理。从理性投资角度,投资者面临两项资产的时候,同样的收益,选择风险小的品种,同样的风险,选择收益率高的品种。根据上述双曲线图形,理性投资者不会选择最小方差组合下面的点作为自己的投资,因为同样的风险,可以找到收益率更高水平的点。所以作为理性投资者,在面临诸多风险资产背景下,通过不断优化自身的投资组合,即提高收益率,降低风险,最后达到极致情况,也就是风险一定的情况下,收益率最大,或者说是收益率一定情况下,风险最低。此为有效边界。

4. 资产配置方案设计的逻辑与技术路线。确定各风险资产在最优风险资产M中的比例,即最优风险资产组合M的计算过程:

首先,确定最优风险资产组合M。在实际应用中,M是不可观察的组合,而且是外生的。因此,本报告必须计算出M的替代组合。它可由中心下属的各个风险资产的重新组合。从技术路线上,由于在所有无风险资产与风险资产组合中,唯有M与无风险资产组合的效果是最好的,即同样的风险,其收益更高。而这种效果最好的表现即是资本市场线的斜率■是最大的。因此,在本文的模型设计中,将斜率最大作为目标函数。

其次,资产M的收益率E(RM)与风险标准差?滓M系根据资产组合理论公式计算而来。在这里我们把各个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wi看作为自变量,带入到资本市场斜率公式■。

最后,我们把该斜率看作因变量y,各个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wi看作为自变量。该问题即是一个求解目标函数的最大值问题。

三、 马克维兹投资组合理论在企业集团公司资产配置中的应用建议

财务管理以公司价值最大化,即股东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集团公司管理投资组合,每项投资占用的资金权重,和每项投资带来的回报率最终形成集团资产的总体回报(金融学的RNOA,净经营资产回报率)。传统的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通常会忽略企业集团的战略,最典型的表现是将集团公司的各项投资视作相互独立,投资项目的回报率视作相互独立;由于集团在构建投资组合的过程中,采用的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或者多元化战略,难以做出量化的定义,所以财务管理便难以找到资源配置的依据。

针对传统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拟利用马克维兹投资组合理论,寻找资源配置的定量标准。我们理解,资产配置综合了不同类别资产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资产组合,能够改善资产组合的综合收益与风险水平。同时,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能够实现整个集团在同等的收益水平下承受最小的风险,或是在同等的风险下获得最大的收益,即图中的M点。即,通过集团下属的各个风险资产的重新组合,实现投资组合的期望风险特征与集团公司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进而最大化集团公司的效用。

考虑到集团财务部门在组合资产管理上,受到流动性(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和手段匮乏,不能卖空)的制约,在资金管理上,受到WACC的制约,尤其在资金资本管理上还受到来自国资委的(资产负债率)考核及资本金带来的规模制约,因此,本报告考虑组合投资理论在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应用时还需限制资产配置比例不能为负值,即不允许卖空。

四、 应用案例分析――以某公司为例

某集团公司实行集中财务管理模式,由集团总部对下属企业进行财务资源配置,其四个业务平台(下属企业1、下属企业2、下属企业3、下属企业4),涉及住宅、商业地产、工业地产、建筑安装等业务。

1. 研究方法。根据马克维兹组合理论,具体研究方法说明如下:

(1)研究样本:本报告在分析集团公司资产配置方案时,以上述四家业务平台为分析对象。

(2)时间选取:从模型的准确性角度,时间数据越长效果越好,其可靠性更高,但鉴于数据准确性原因,暂能取得四家公司2009年~2014年财务报表,为此我们选取上述四家企业2009年~2014的数据。

(3)风险和收益的计量(指标选取):资产配置最为重要的收益率与风险问题。企业管理层面,本报告选取净经营资产净利率(RNOA)指标作为收益率指标,而预期收益率则用上述四家企业过去6年(2009-2014)实际收益率的算术平均数作为替代;风险则用6年实际收益率的标准差进行度量。

2. 资源配置方案。

(1)四家下属企业风险和收益的关系。总体上看,四家企业的三个盈利指标均呈现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的特点,其中企业3在四家企业中属于收益最低、风险最低的情况,而企业2则属于收益最高、风险最高的情况,具体显示如图3所示。

(2)四家下属企业的收益相关性。考虑四家业务平台收益率指标的相关性从资产组合原理看,不同业务之间只要其相关系数小于1,组合的非系统风险即可得以降低。所以我们计算上述四家业务平台盈利能力之间的协方差矩阵,即考察它们两两之间的相关性,进而计算出资产配置方案。结果如表1所示。

可以看到,四家企业的相关性基本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企业3与企业4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性,三个指标均是如此;二是企业2在上述三个指标中,与其他三家企业基本表现出负相关关系。但整体而言,几个业务平台的相关性不高,这一点与它们同处房地产行业是背离的。

(3)求解最优资源配置方案(即M点)。综上,按照马克维兹组合理论,我们基于四家企业的收益率分布及风险情况,运用非线性规划知识,可以求解四家企业的配置方案,即图2中的M点,在此配置方案下,能够实现整个集团在同等的收益水平下承受最小的风险,或是在同等的风险下获得最大的收益。

按照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到,资产配置主要集中于企业1与企业2两家企业,企业3、企业4不建议配置资源,这一定程度上与两个企业收益率很低有关系。

五、 结论

综上,集团公司在有限的财务资源下,分配至下属企业的标准何以确定,传统的财务管理以财务指标作为标准,强调了资金管理的要求(企业资产的回报率)而忽略了中心在集团投资组合中的经济特征;本报告尝试探讨利用资产组合理论来研究集团资产组合配置,以期为集团公司制定有效和科学的财务资源配置方案的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小平.商业银行高端个人客户群资产配置研究[D].东华大学学位论文,2011:38.

[2] 蒋晓全.证券投资基金资产配置及其绩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6:78.

[3] 张海云,郑春艳,张煜.关于高净值客户资产配置的理论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3,(6):121.

集资风险论文例5

(一)时间的集成管理

在时间层面上。财务风险的形成分为潜伏期、扩散期、爆发期和恶化期,前面阶段的风险如不加以有数控制必定会在后面阶段不断扩散和积聚,最终必将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财务风险集成管理应遵循时间集成管理原则。在时间层面上,应从整体的角度对财务风险的潜伏期、扩散期、爆发期和恶化期进行集成管理,控制每一阶段财务风险能量的积聚度和扩散度,避免前面阶段财务风险能量爆发并向后面阶段的扩散和积聚。特别应重点对潜伏期、扩散期的财务风险加以监控,防止财务风险积聚和扩散到财务风险爆发期和恶化期,尽量避免发生财务风险和财务危机。

(二)空间的集成管理

在空间层面上,财务风险表现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和分配风险,而且它们是相互影响的。筹资风险控制是起点,投资风险和经营风险控制是核心,分配风险控制是保障。因此,财务风险集成管理应遵循空间集成控制原则,从整体的角度对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经营风险和分配风险进行集成控制。

(三)资金的集成管理

贯穿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活动始终的是企业的资金管理;保证企业集团正常运作的是合理的资金流动。因此,财务管理尤其是资金的管理成为企业集团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关系着企业财务集成管理的成败。因此,对企业集团的资金集成管理要根据企业集团的运作特点,以资金的有效运用为目标,以资金流转的系统优化为特点,特别是对紧密层的企业可以进行资金的集中筹集、集中调度、集中运用,省去中间环节,可以采用现行的资金结算中心的模式,对每个单位的用款计划根据实际经验和有关历史数据、定额等指标,每个月下达,对每个单位的资金回笼要及时,使各个单位的资金沉淀少;同时,对集团公司的税费统一缴纳,充分利用资金的时间价值,以实现资金的合理配置;避免传统企业那种多层控制所带来的弊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增强资金的流动性,充分发挥资金的作用。通过结算中心的运作,企业集团可以做到有效调节资金流向,合理控制集团资金的使用,协调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资金分配,盘活集团资金,防止资金闲置,解决企业集团在资金使用上的平均主义问题,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人员的集成管理

人的劳动是任何企业实现价值的来源,作为生产经营的主体,人的因素在企业管理中处于最重要的位置,因此,人员的集成管理是企业集团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集成化的人员管理,关键是人尽其能,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体现知识化的特征,提高工作效率。企业集团对所属需要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可以实行会计人员委派制,进行不定期轮换,对有的所属子公司等单位,可以不设财务科,只有会计核算人员,甚至有的单位的会计人员可以由承担不兼容职务的人员兼任。这样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强调的是会计人员的知识化,以及学习型组织作用的发挥。这样做既简化了核算的复杂性,又能够使会计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知识、技能与经验,提高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

(五)成本的集成管理

成本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点,也是企业保持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的保障。对企业集团来讲,成本控制得是否有效,关系到企业集团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在财务管理中如何充分发挥成本集成管理的作用,是整个企业集团实施财务集成管理体制模式的重点。目前,在我国很多企业采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目标成本管理过程包括目标成本预测、制定目标成本计划和对目标成本指标进行分解落实,其主要目的是使企业生产出符合顾客对功能的需要且价格合理的产品。而从80年代开始的作业成本管理法,是一种面向企业生产全过程的成本管理模式,作业成本管理过程包括作业成本计算、作业成本控制和作业成本分析与考核等。而将这两种成本管理方法进行集成,通过目标成本指标的层层分解落实到作业层次,控制作业成本,用作业成本考核的结果修正目标成本计划,使目标成本管理与作业成本管理形成一个系统。而作业成本管理方法的实施,不仅实现了成本计算与成本管理的动态结合,而且能够提高作业的运作效率,达到一定程度的企业流程重组,从而使企业集团成本系统得到优化。

(六)信息的集成管理

在市场经济中,信息共享是企业赢得市场的关键,因此,根据“信息不对称”的观点,信息的集成是管理集成的基础。在企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工作中,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信息的快速有效的传递,应充分利用信息系统,进行整个集团的业务流程再造,以实现整个企业集团财务信息的共享,为实现财务的集成管理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杨有红.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会计研究,2006(2)

[3]刘传庚,傅志明:神东公司集成管理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1)

[4]纪成君,叶柏青;论现代企业集成管理系统的构建[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2(06)

[5]孙金梅,我国中小企业技术集成创新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6]李必强;关于集成和管理集成的探讨[J];管理学报;2004(1)

[7]海峰,冯艳飞,李必强:集成论的基本原理[A];Systems Engineering,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Research-Proceeding of I 1th Annual Conference of Systems Engineering Society of China [C]; 2000年

[8]张星文 韦军宁 桂新胜.浅析企业财务风险集成管理机制[J].财会月刊(理论版),2007(1)

集资风险论文例6

一、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风险管理就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并在此基础上选择并实施风险管理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管控,从而实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的。其意义就在于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控,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或获取利益。它有利于企事业单位做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活动目标,对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二、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并解决民办院校非法集资问题的必要性

民办院校的非法集资问题为什么必须要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并解决呢?这是因为风险管理理论的优点在于企业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控,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非常有利于民办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认为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并解决民办院校非法集资问题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紧迫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并解决民办院校的非法集资问题符合民办院校的管理实际,是适应民办高校自身管理需要的体现,是民办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

首先,目前民办高校面临许多风险,迫切需要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加以预防。近十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我国民办高校的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以前是学生愁没学上,现在是学校愁招不到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将会变得非常激烈。并且随着社会的变化,民办高校面临着种种严峻的考验,它不仅面临着政策性风险,而且还面临着战略决策风险、生源竞争风险,资金筹资风险、教学管理风险等。这些风险必须引起民办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并制定预案积极应对。否则,稍有疏忽,就会发生灭顶之灾。在实践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民办高校由于管理不善等因素而出现倒闭、被兼并的现象。并且这种倒闭与兼并似乎有从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向民办普通高校蔓延的趋势。这从另一侧面说明民办高校的办学风险在日渐加剧。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能否及时地识别并处理办学风险,将关系到高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治理国家需要先进的方法和理论,管理学校也需要先进的方法和理论。目前,已经有许多国家将风险管理纳入高等教育领域,并且效果不错。因此,民办高校非常有必要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并解决民办院校的管理问题,构建一套符合民办高校特点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分析,预先制定科学而周密的风险应变方案,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和控制风险的目的,进而促进民办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实现民办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民办高校的非法集资问题之所以如此严重,与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和政府监管部门风险意识薄弱,对风险管理缺乏足够重视有关。现实中,有许多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对投资民办教育的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过高的估计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空间,乐观的认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源市场仍十分广阔,投资民办教育大有前途,因而仓促上马或者盲目扩大办学规模,企图在两三年内就跨入万人高校。不料在办学过程中,由于后续资金不足导致很多开工项目成了烂尾楼,学校倒闭或濒临倒闭。如创办于1987年的西安理工专修学院办学十多年来,虽历经坎坷,但已经处于小富状态,由于不满足现状,急于膨胀,于是在白鹿原租赁700亩土地建立新校舍,可是由于事先对风险估计不足,在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资金链发生断裂,所有工程都无法按期完成,紧接着学生又大量流失,雪上加霜,最后被迫终结办学。[1]试想想,如果民办院校的管理者具有风险管理意识,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资金链断裂。如果政府监管部门具有风险意识,就可以及时对这些民办院校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事态的扩大。所以,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并解决民办院校非法集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2、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并解决民办院校的非法集资问题,有利于民办学校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中共十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2]这为民办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认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应包含学科建设、办学特色、科研工作、制度建设和校园文化五个方面的内容。而在学校制度建设方面就要求民办学校内部必须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以实现民办高校的内涵式发展。这些民办院校之所以存在非法集资问题恰恰反映这些民办学校的法人治理机构不够完善,决策机制不够民主与科学,还没有建立严格的财务审计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因此,民办学校如果能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并解决民办院校的非法集资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不断完善学校的法人治理机构,建立严格的财务审计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将非常有利于民办学校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实现学校的内涵式发展。

3、运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并解决民办院校的非法集资问题,进而对学校全面实施风险管理是民办院校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任何一个组织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不仅有其组织使命,而且还有其社会使命。它不仅是为自己活着,还应该为整个社会活着,它应该积极履行其社会责任。在我国,许多民办高校的规模都非常大,有的学校在校学生达到了上万人,有的甚至达到了数万人。而这些学校一旦发生风险事件,受损失的不仅仅是学校,而且还会殃及学生,严重的可能会引发,危及整个社会。例如,2011年,西安市高新技术培训学院由于学校负责人刁继珍、刁继花利用学校实施集资诈骗活动。案发后,学院被警方依法查封,导致该学院的1100多名学生无法正常上课,只能被分流到其他学校上学。2015年,西安联合学院的非法集资事件更是导致了数万群众到省、市政府门口上访,对社会稳定造成破坏。因此,民办学校能否及时识别并处理这些风险,不仅关系到民办高校能否健康有序的发展,还关系到社会能否和谐稳定。如果民办高校能够实施卓有成效的风险管理,将极大的促进对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更好的履行其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 李钊.民办高校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4.

集资风险论文例7

关键词:TCL集团;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财务活动已经贯穿于企业的融资、投资、资金运营管理、投资意向及利润分配等方面。如此频繁的财务活动必然会因为企业的管理疏忽出现一定的风险。企业规避风险的原则是应尽量减少风险出现的频率,降低对企业造成的损失,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要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帮助企业进一步防范财务风险。

本文从广义的财务风险角度出发,利用报表分析方法,分别从TCL集团的筹资、投资、营运、收益分配四个环节的风险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相应的结论及防范措施,希望能对我国企业有所帮助。

二、TCL集团财务风险的识别

(一)TCL集团简介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于1981年,是一家从事家电、信息、电工、通讯、生产销售,集技、工、贸为一体的特大型国有控股企业。并以王牌彩电为主打的音视频产品和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讯终端产品开始作为拉动公司效益的赢利点。2012年TCL品牌价值达到583.26亿元人民币,蝉联中国彩电业第一品牌。

(二)TCL企业筹资风险分析

本文所指的筹资风险是指由借入资金而带来的风险。以下是对TCL集团2010年至2012年与筹资有关的财务指标分析。

1.短期债务偿还能力

TCL集团从2010-2012年,流动比率分别是1.46、1.27和1.13,都保持在1.1—1.6之间,比经验值2低,但都大于1,说明企业有一定的短期债务偿还能力。速动比率从2010年到2012年分别是1.21、1.04和0.87,逐年降低,2010年和2011年的速动比都大于1,说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较好,但到2012年,速动比率降到0.87,说明企业短期偿债风险加大。如果企业流动比率低,但速动比率高,则说明企业存货管理能力较强,企业资产变现能力较强。而在TCL集团中,2010年和2011年存货管理较好,短期债务的管理较好,即充分利用了现有资金,也将企业处在一个能较好承担风险的水平上;可是2012年企业的速动比率低于1,企业的短期偿债压力增大。从报表附注看出2012年存货账面价值明显高于2010、2011年,针对这个问题,企业应找出发生存货积压的问题,加强存货管理。

2.长期债务偿债能力

纵观2010年至2012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是66.16%、73.94%和74.63%均明显高于通常认同的40%~60%,说明企业长期偿债压力较大。可以看出该企业的资本结构存在较大问题,在企业资本中通过举债获得的资金较多,这样导致企业的财务杠杆风险过大。而且利息保障倍数分别为-3.8、-0.35和566.88,除2012年外都非常低,尤其是2010年和2011年都是负值,说明企业对债务的偿还能力很差。最后考察企业的产权比率,产权比率分别是1.96、2.56和2.64,企业的产权比率基本都在2.5左右,说明企业通过负债进行融资比率过高,这样虽然财务杠杆效应会大,但同时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杠杆风险,企业一旦经营业绩下滑,就会给营业利润带来巨大波动,而且对企业今后的融资也会产生巨大影响。

3.企业的负债结构

从2010年至2012年企业流动负债在负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分别是86.24%、69.62%和76.02%,都非常高,企业的短期负债处在主导地位,短期债务比例过高,对企业资产流动性要求增大,一旦企业现金流不能偿还当期短期债务,企业就陷入财务困境,甚至会导致破产。

总体来看,企业偿债压力很大,同时企业面临的偿债风险也很大。

(三)TCL企业营运能力风险分析

企业的营运能力体现出企业资金周转灵不灵。以下是企业2010-2012年营运能力相关分析。

TCL集团2010-2012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是2.88、3.07和3.34,这反映出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减慢。由于企业存在着较大负债风险,企业必须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以确保企业有足够资金应对较重流动负债的压力。

2010-2012年存货周转天数分别是38.45、43.99和42.68,反映出企业存货周转速度也在逐年减慢,这与企业速动比率降低相吻合。主要原因是企业不断扩大规模使企业存货量增加,企业应该尽量加快存货周转,最大可能降低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总体来看,企业营运能力呈现逐年降低趋势,而且企业的每股现金流量成负值,说明企业净现金流量处于流出状态,这难以承担企业较大负债风险。

(四)TCL企业盈利能力风险分析

企业2010年利润增长率为-48.93%,2011年企业利润增长较大为253.73%,而2012年利润增长率为-23.83%,2012年净利润比去年同期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手机行业竞争日益剧烈,对手机产品销售价格和毛利率形成较大影响。

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2010-2011年分别是13.84、15.23和16.03,保持在15%左右,处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但2011年和2012年成本费用率为3.26%、3.28%,较2010年的1.06%有大幅度的提高,这严重影响企业业绩,企业应该加强成本费用管理,增强主营业务获利能力。企业2012年的营业收入升高,但是利润却降低,也说明企业相关费用升高,应该引起企业管理层重视。

(五)TCL集团投资风险分析

投资分析看出,企业在不断开拓新市场,进行多元化创新。企业在筹资的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债务风险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外扩张过快引起的,企业应根据自身资金情况,进行适度的稳定的扩张,否则将面临巨大风险,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将马上面临破产危机。

三、结论及风险防范措施

(一)结论

从总体看,TCL集团在筹资方面风险较大,因此企业必须在营运能力上加强,加快应收账款催收速度,加快存货周转率,以使企业资金链得以循环。负债过高会对筹资形成恶性循环,并且过高的短期负债比率会使得TCL集团面临非常大的流动性风险,一旦无法偿还债务,企业集团的现金流断裂,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将难以继续。

在企业的经营战略上,企业不断的进行多元化扩张,一方面在其主营行业进行纵向的扩张,一方面进行横向扩张,一方面大举进行海外扩张。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融资,所以企业大量举债,也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加剧。

所以TCL集团一方面应该加强通过配股、增发等多渠道筹集资金,来优化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另一方面企业要识别和防范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产生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分散投资产生的风险。

企业财务活动中所带来的风险既能给企业经营活动造成威胁和压力,同时又能给企业发展创造新机会。因此,企业对财务风险要有危机意识,要能清醒认识,要能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化解的措施。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者单位:内蒙古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徐艳艳,试论企业财务风险规避和防范[M],中国商界上半月,2012(7).

[2]颜金磊,论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J],科技经济市场,2011(12).

集资风险论文例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表明我国将大力实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将逐步形成,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投资风险也将进一步加大。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集团公司能够在更宽领域、更广范围、更高层次配置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集团公司要想保障投资安全和提高投资效益,就必须对投资风险以及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有清醒的认识,大力加强投资风险管控,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投资损失,真正企业集团的投资更加理性、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真正实现综合效益的目标。

一、集团公司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

无论是集团公司的投资还其他类型公司的投资,都具有共同的特点,投资都是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行为,而且投资回收期都比较长;企业投资特别是集团公司的投资,很多时候都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一旦投资失败,就会对集团公司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可能面临破产的边缘;投资还体现集团公司的价值取向,任何集团公司都必须通过不断扩大投资来体现公司价值;集团公司投资决策水平如何,也充分体现了集团公司的管理水平和战略发展能力。但从现实情况看,集团公司投资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重要原因。

(一)投资风险管控意识不强。尽管集团公司在投资方面都比较谨慎,而且也具有较强列的风险意识,应该说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做好风险管理和控制。但从很多集团公司投资风险管控情况看,还存在着投资风险管控意识不强的问题,主要是对市场风险分析和预测不足,特别是存在着盲目跟风的投资问题,这也是导致我国产能过剩的原因,同时也是造成集团公司投资风险的原则。

(二)投资可研报告不够科学。作为集团公司,在投资前都会编制可研报告,以确保投资项目的顺利进行。但很多集团公司的业务部门在编制可研报告过程中,对未来市场预测不足,尽管从当时看,可研报告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其经济性预测结果都比较科学,但一旦项目开工,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导致投资过程中的材料、设备、人工等出现很大偏差,因而使投资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三)投资方向出现严重问题。随着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低碳环境型投资项目越来越受到青睐,同时也是国家的产业导向。但很多集团公司往往从经济效益出发,投资那些污染较为严重、能耗也较高的项目,不仅破坏环境,而且也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由于企业投资方向出现问题,很多时候会给企业造成致使打击,因而这种投资风险也是最大的风险。

二、集团公司投资风险管控措施分析

(一)创新投资风险管控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完善集团公司投资风险管控措施,首先必须创新投资风险管控理念,为集团公司加强投资风险管控奠定思想基础。创新投资风险管控理念,就要从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新形势出发,坚持把投资风险管控作为适应我国新一轮“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措施,大力提升投资风险的识别意识、识别能力和识别水平。集团公司决策层和管理层,必须高度重视投资风险管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投资风险管控机构,建立决策、研究、论证、调研、奖惩等一系列投资风险防范措施,形成投资风险管控的强大合力。

(二)建立投资风险管控制度。制度具有根本性、长期性、稳定性和战略性。加强集团公司投资风险管控,必须在建立投资风险管控制度上狠下功夫,特别是现代集团公司的发展模式已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而建立投资风险管控制度就显得至关重要。要着眼于防范投资风险和失误、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积极推动投资管理和控制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特别是要在决策科学化、流程规范化、管控制度化三个方面狠下功夫,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论证、决策、管理、考核、评价、激励、约束等制度建设,实现对投资风险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三)加强投资项目前期评估。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评估,是确保投资项目取得成功和有效管控投资风险的重要措施,因而必须对投资项目进行科学有效和超前性、战略性评估,进而选择那些具有发展潜力和长远经济效益的投资项目。加强投资项目前期评估,必须将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战略、市场发展潜力、自身产业优势等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为了确保投资项目的科学性和效益性,出现专业教学和专业评估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论证、分析和评估,重点对于投资风险的可控性进行分析,最后提交集团董事会进行审议。

三、结论

尽管所有投资项目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但投资风险仍然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和可控性。因而集团公司应大力加强投资风险的管理和控制,首先必须对新时期集团公司投资风险的成因有一定的认识,并有的放矢的进行管理和控制,特别要在创新投资风险管控理念、建立投资风险管控制度、加强投资项目前期评估、强化投资项目过程管控四个方面狠下功夫,有效降低集团公司投资风险。

参考文献:

[1]桑红霞.集团公司投资风险防范探索与研究[J].中国外交,2012(上),(09)

[2]于海娇.浅谈企业投资管理与风险管控[J].中国科技投资,2013,(Z2)

[3]庄新.大型企业集团如何进行投资风险管控[J].广东经济,2010,(04)

集资风险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10)04―0054―03

一、一般风险

(一)决策风险

决策风险指保险公司在资本配置、项目投资、管理层聘用、内部管理系统调整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方面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其中控股公司和其子公司都存在一定的决策风险。

从决策发生的层次、决策的内容来看,包括战略决策、管理授权决策、业务发展决策等。决策风险在每一个层次都会发生。但对公司影响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

(二)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资产价值和定价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潜在损失,比如由于利率波动、汇率波动、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损失。对于混业经营的保险公司来说,由于涉足了不同的金融业务,各种业务会面临不同的市场风险。其中利率风险对保险公司的影响最大。其主要取决于经营主体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对比关系。

(三)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或者交易对手不能履行合同义务,或者信用状况的不利变动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它不仅包括借贷和债券义务的风险,也包括担保人风险和派生交易者不能履行其义务的风险。有时,信用风险还包括由于借款人信用评级降低而导致其公司债务市值减少引起的损失的可能性。

二、特殊风险

(一)组织模式带来的风险

我国保险公司将面临“控股”组织架构所带来的四种特殊风险:内部交易风险、资本重复计算风险、利益冲突风险和系统传递风险。保险控股公司规模越大,成员越多,关系越复杂,此四种风险带来的危害越大。

1、内部交易风险。

内部交易风险(即关联交易Intra.group transac-tion)是指保险控股公司内部由于交叉持股、相互担保等复杂的资金往来关系,致使风险在整个保险集团内部传播、扩散和放大。

2、资本重复计算。

对于控股公司而言,内部由于存在较为复杂的持股关系,为了实现资金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它会在母公司和子公司间多次使用同一笔资本。同一资本可能被两个或更多的法人实体用以抵御风险。资本的这种重复计算意味着资产重复计算,这会使整个集团的财务杠杆比率过高,影响到集团的财务安全。

(二)实现途径带来的风险

在保险控股公司中,各子公司处在不同的竞争环境之下,要求不同的管理技能,需要保持各自独特的企业文化。如投资银行的公司文化是企业家精神、承担风险以及有激励的报酬体系;商业银行的公司文化是稳定的客户关系,承担稳定的风险,个人的报酬与业绩关联不大;保险公司的文化同样有两大类,寿险公司一般是与激进的作风、市场营销创新、咨询式销售以及有激励的报酬体系相联系的,非寿险公司的文化介于寿险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由于公司文化的不同,在实际运营中很容易产生文化冲突。

三、全面风险管理现状及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保险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保险公司在积极探索全面风险管理,但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还处于探索阶段,风险管理中存在很多不足。

(一)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不够

很多保险公司并未将全面风险管理作为公司发展中重要的竞争优势来对待,不少保险公司仍习惯于采用传统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由不同部门承担着不同的风险管理职责,缺乏对风险的统一管理。如,负债风险由精算部管理,资产风险由财务部管理等,部门之间的合作由高层领导来组织协调,缺乏制度化管理。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已初步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最大的特点是在各业务部门上成立风险管理委员会,由首席风险官和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的统一风险管理。但这也只是一个初步建立起来的框架,全面风险管理作为一种管理职能,还未被全面融入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大多数保险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其风险管理没有贯彻到公司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许多关键控制点形成所谓的控制盲点。部门之间、员工之间虽然能各司其职,但普遍缺乏协同作战的精神,往往只针对局部风险进行单独处理,风险管理存在着严重的“竖井效应”。

(二)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风险内控制度

很多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面临挑战,部分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经营者注重短期经营行为,缺乏激励约束机制。有些内控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形同虚设,使管理工作无章可循而出现混乱的局面。并且风险管理主要是以事中和事后控制为主,而风险控制制度又多是分布在不同的文件中。不成体系。

(三)风险管理技术水平低、管理手段和方法不成熟

我国保险公司在风险管理方面表现出突出的传统风险管理模式的特征,重视定性分析,主观性较强,量化分析手段欠缺,在风险识别、度量、监测等方面客观性、科学性不够突出。与国际保险公司大量运用数理统计模型、金融工程等先进方法相比,我国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方法显得比较落后。在资产负债管理理论、偿付能力管理理论、动态风险管理等风险管理方法的采用并不成熟,普遍采取简单确定法定最低偿付能力标准的方法来评估偿付能力、管理风险。另外,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市场不成熟、法制不健全、投资工具比较少、缺乏应有的经验数据和模型,对于金融衍生品等产品的风险管理,国内金融机构对其认识相当有限,与银行证券公司相比,我国保险公司在这方面更是缺乏经验。

四、混业经营全面风险管理

(一)以公司治理结构为基础,健全和完善公司内控制度

首先,公司股权结构是保险(控股)集团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因为保险控股公司和子公司之间的股权结构比较复杂,容易产生关联交易、资本金重复计算等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严密的内控制度,就可能产生更大的风险。控股的母公司和子公司之间应该尽量实现股权结构的清晰化,不宜使股权结构太复杂。另一方面,对于保险控股公司而言,应该尽量做到股权分散。实证表明:企业的经济绩效与股权集中度呈现二次相关,在股权集中度35%-45%区间内,经济绩效达到最优。保险控股公司股权应由多种性质的所有制经济主体持有,公司的职工也可成为自己公司的股东,中资保险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及大型金融机构之间可相互持股,但在母子公司之间和子公司之间要尽量减少相互持股。

其次,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建立一套与股权结构相适应的、权责分明的组织体系。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中应加强董事会建设,逐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强化董事与董事会的责任,确保董事会的独立性,强化董事会的审计、薪酬、提名等专业委员会的作用和

责任;应着力提高监事会的功效,提升监事会的地位及其监控与决策权能,监事会成员结构需得到优化,也可以吸纳外部监事。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及重点

必须先有目标,风险管理部门才能识别影响目标实现的潜在事项,全面风险管理框架要求管理当局采取适当的程序去设定目标,确保所选定的目标与它的风险容量相协调。我国多元化经营的保险控股公司主要从两个层级上设定风险管理目标。各个层级都要明确自己的风险管理侧重点和主要风险对象。在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不同的战略规划,采取不同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三)加快建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为综合考虑集团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我国保险控股公司应建立集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其一,应建立支持集团风险集成管理程序的数据库,该数据库中应包含支持集团风险集成管理程序所需要的信息量。其二,应设定综合管理信息技术平台的关键链接,通过建立通用的客户标识使公司的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管理部及风险经理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获得有关客户的信息资料。其三,风险管理人员在对风险信息进行计算、分析和归纳之后,应形成集团与子公司各层级与各部门的风险管理分析报告。并通过该信息系统快速送达。其四,应建立风险管理数据模型,并开发相关的管理软件。以此提高集团风险定量化管理的能力和风险预警能力。

五、结论与建议

首先要在集团层面贯彻集团控股,法人分业的制度,使得控股集团与专业公司的权责利明确。控股集团通过董事会监督考核专业子公司,但不能直接干涉子公司的经营,限制股东利用子公司控制权为本集团谋取利益的行为。保障专业子公司的高度自主性。同时建立子公司的绩效考核机制,鼓励子公司之间的合作,并通过集团协调子公司之间的利益冲突,避免子公司之间的冲突风险。

其次,在专业公司层面从公司的内部和外部着手,以流程和制度为基础,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在内部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原则、流程和制度,并确保公司的业务流程符合预先的规定。在外部则分析公司外部环境、权衡风险回报以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并制定相应的原则,在公司内部执行。

再次,保险业的一个主要风险就是分支机构的管理控制,一方面金融机构的分支机构众多,因此将分支机构的相关权限集中起来,统一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费用预算管理制度,削弱分支机构的管理职能,从职能上防止分支机构的风险。同时,还应该建立更为透明的职能监管制度,建立自上而下的内部审计和稽核制度。

参考文献:

[1]刘莉,彭建坤.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研究[R].特区经济,2005(6)

[2]谢升峰.金融保险控股公司内部交易的风险与防范[J].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3)

[3]夏斌.金融保险控股公司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M].北京,2001年

[4]林美娟.金融跨业经营保险业防火墙设立之研究[D].台湾国立政治大学硕士论文,2001年

集资风险论文例10

在国际上,对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学术机构和学术会议很多,但最重要的也最有影响的国际项目管理机构是国际项目管理协会(IPMA,InternationalProjectManagementAssociation)。该协会每两年召开一次世界项目管理大会,出了论文集《ManagementbyProjects》,收集大量项目融资风险管理的文章。在出版论文和专着方面,英国的学者J.P.Turner的着作《TheHandbookofProject-baseManagement》专辟一章讨论风险管理问题,最具有代表性的期刊是英国的《InternationalJournalofProjectManagement》。

N.Kartam与S.Kartam从项目订约人角度对科威特建筑行业的风险及风险管理进行研究,在问卷调查基础上探如何评估、分散以及管理科威特建筑项目的风险,并提出了两种风险管理方法,即预防风险措施与缓和风险措施。

PatrickTILam指出电力、交通、通信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方面要考虑潜在的风险影响,并以BOT这种融资方式为例,通过实例分析指出风险因素的种类以及相应的规避方法。

JyotiPGupta和AnilKSravat通过分析印度电力项目中融资和建设方面的关键因素,其中包括相关的政策、电力交易、风险因素和融资等,介绍了外国投资的第一个IPP项目,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MansoorDailami和DannyLeipziger提出了在BOT融资方式中通过特许权协议降低风险的一些策略,如控制关键风险因素的变化,通过法律手段固定项目参与方和贷款银行之间的义务和权利等,并且运用实例进行了分析。

二、国内研究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