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南方教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4:00

南方教育论文

南方教育论文例1

二、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历史透视

纵观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其产生之曲折,发展之艰辛,文化语境之多元非一般社会主义国家可比。(一)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之产生:借道中国1858年法国的坚船利炮打开越南国门开始殖民统治之时也是越南近代民族独立运动开始之时,爱国文绅潘廷逢、阮善述等领导的“勤王运动”,维新派潘佩珠、曾拔虎赴日留学发起的“东游运动”,梁文玕、阮权等在河内创办的“东京义塾”,便是越南近代民族独立运动的风起云涌的表现,这些运动虽然没有成功,但却开启了民智,激励越南人民继续探寻新的救国救民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了鼓舞了包括越南在内的受帝国主义蹂躏的殖民地国家,以胡志明为代表的越南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接触另一种思想:马列主义,并试图以马列主义武装越南人民群众。但这一过程却相当曲折: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马列主义当然也传入越南,但传入越南的路径不是直接传入,而是借道法国和中国两条路径间接传入。在这两条间接路径中,经过法国传入越南的马列主义仅仅是作为一种普通的文化思想介绍到越南,传入越南后并没有引起越南人民太多关注,而且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殖民者对越南进行的第二次开发,使得法国殖民者与越南各阶层人民的矛盾更加激化。越南人民除了在经济上受到压迫,在“政治和文化方面更遭到进一步的压迫,资产阶级想获得民主、自由,想参加政权,而民主和自由权被剥夺了,参加政权也遭到限制。”[3]329尤其是“当法国掀起了革命和民主宣传运动之后,印度支那统治者就限制越南学生赴法留学。”[4]330在这样的状况下,较早接触到马列主义的越南先进知识分子要在其本土传播马列主义,困难可想而知。尽管越南本土不具备条件,但是与越南毗邻的中国却大大吸引着越南先进知识分子的目光,首先,中越两国历史关系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的交往中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政治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在儒学、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相互影响,也早有越南侨民在中国居住,近代以来,侨居在中国南方的越南侨民人数众多,这就为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借道中国产生具备了可能性。其次,中越两国地理毗邻,越南到达中国,无论是水路还是陆路,都十分便利;先借道中国,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革命力量;等到越南国内条件成熟,再转入;曲线救国,虽然波折,但在当时来说也不失为上策。最后,也是最重要,马列主义在当时的中国已经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一股革命思潮,无法赴法留学的越南学生,其中一部分便转赴中国留学,同时参加中国的革命运动;还有像潘佩珠这样的越南爱国者也到中国避难。当时正处于第一次合作时期中国国共两党,不仅没有阻止越南留学生和爱国者的活动,而且还尽其所能给予各方面的帮助。1924年在苏联的胡志明正是敏锐的观察到这点后,要求共产国际派他到中国南方,希望在越南侨民中开展活动。1924年底胡志明以共产国际东方部委员的身份来到中国广州,整合各方力量以广州为中心领导越南进步人士的各项革命活动,传播马列主义。经过培训的越南进步青年再通过水路和陆路把马列主义传播到越南国内,开始了越南早期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二)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之发展:“左”“右”干扰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产生受到法国殖民统治者的阻挠需要借道中国、曲线救国,同样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也不平坦。在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无论革命、建设还是革新时期都受过“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或“右”倾自由化风潮的干扰。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受国际“左”倾盲动主义路线的影响,越南革命也出现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盲目组织工农暴动,虽然出现了1930—1931年的革命风暴,但没有团结最广泛的革命力量,革命风暴在强大的法国殖民者镇压下仅持续了一年多就失败了,革命力量损失惨重,这段时期的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显然也受到“左”倾盲动主义的影响,教育中甚至还有错误。革命风暴被镇压后法国殖民者对革命活动更加严密监控,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开展非常有限,公开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基本没有,主要通过秘密发行一些书刊报纸宣传马列主义,直到1936—1939年“印度支那民主阵线”年公开成立,才开始公开出版报纸书籍宣传马列主义,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才开始摆脱在“左”的干扰。第二次“左”的干扰是越南国家南北分裂时期(1954年—1975年)的越北,1953—1956年,越南共产党在越北实行政策,但在整顿组织、划分阶级成分方面又一次犯了“左”倾错误:把大量中农富农划分为“地主”错打成阶级异己分子或反革命分子,这种错误同样干扰到当时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直到1956年夏,越南共产党才发现了左倾错误,开始进行马列主义纠偏教育,但是效果并不明显。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越南经济陷入危机之时,越南共产党为了摆脱经济危机,才号召全党和越南人民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才发起思维革新运动,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才真正摆脱“左”的干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影响,越南社会出现了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各种论调,面对这种情况,越南共产党认为越南“没有任何理由,现在又转向与已选择的目标相反的道路。也没有任何理由让我们‘退回’已经历史地都过来的人民民主革命阶段。”[4]110(三)越越南南马马列列主主义义理理论论教教育育之之文文化化语语境境::多多元元交交融融在马列主义传入越南之前,越南本土就已经有多种文化交融共生。最先对越南文化有影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从建立象郡开始,中国传统文化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越南,公元10世纪到19世纪末汉字一直是越南官方的正式文字,直到1936年才明令废除汉字的通用;越南“李朝(1010年—1225年)于1075年首次开科取士,倡导士子尊儒。”[6]10015世纪到20世纪儒教在越南达到全盛;中越两千多年渊源流长的关系中,中国传统文化在越南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环绕中国的邻邦中,与中国接触最早,关系最深,彼此历史文化实同一体的,首推越南。”[6]1越南除了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外,还受印度文化影响,后黎朝(1428年—1784年)吞并占婆④之前,占婆深受印度文明的影响,后黎朝吞并占婆之后,尽管大力推崇儒家文化,但印度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消失,直到今天在越南中南部都能感受到明显的印度文化印迹。进入近代,在法国殖民越南的八十多年间,越南从语言到日常饮食再到建筑无疑又打上了法国文化的烙印。马列主义传入越南之后的20世纪60年代-70年代越战期间,越南南部又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越南北部独立后,还受到苏联文化的影响。除此之外,越南还吸收了高棉文化等东南亚文化,多种文化在越南交汇、融合、共生,形成了今天越南丰富多彩的多元多样的文化。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述“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约略可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以本民族的共同的心理素质为基础,根据逐渐形成的文化特点,独立发展。第二,接受外来影响,在一个大的文化体系内进行文化交流;大的文化体系以外的影响有时也会渗入。第三,形成一个以本民族的文化为基础、外来文化为补充的文化混合体或者汇合体。”[7]298-299从季羡林先生的观点来看,越南文化属于以越南民族文化为基础,不断吸收中国文化、法国文化、美国文化、东南亚文化等外来文化为补充的文化混合体和汇合体,越南文化与外来文化接触和融合一直是越化而非汉化,也非法化,更非美化。20世纪20年代,马列主义从一开始传入越南便是在这种多元的混合文化语境中成长起来的。

南方教育论文例2

通过学习《湖南教育》,开展论坛活动,大家一致认为《湖南教育》雅俗共赏,既有理论、有观点、有主张,又有案例、有模式、有方法。并且理论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实践的总结。通过学习《湖南教育》,我校学习型团队建设取得很大成效,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有了较快的提升。我校戴向艳老师的生本教育、邓武春老师的情感教育、邓芳老师的生态教育、匡远谟老师的高效课堂等,都是从《湖南教育》借鉴而来的,而且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杨小叶老师通过学习《湖南教育》,发现《湖南教育》提倡的民主、自由的教育理念,以及尊重学生最原始、最质朴、最纯真的思维表达,在本质上与三维目标是一致的。杨老师深入地了解了这些理念,比较准确地把握了新课程的理念,增添了实践的信心。

南方教育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8—0126—03

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在培养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都与本科教育大不相同。在越南,研究生教育被称为大学后教育,主要包括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进入21世纪以来,越南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到2003年,越南有研究生教育培养机构146个,其中硕士研究生培养机构95个,博士研究生培养机构116个。越南研究生教育覆盖学科面广,培养人才数量逐年上升,为越南各行各业输送了高素质的人才。根据越南教育培训部2002年号文件公布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越南招收研究生(包括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主要涉及教育科学、艺术、人文、经管、法律、医学等22个学科门类,其中招收硕士研究生的专业270个,招收博士研究生的专业404个。

一、越南研究生培养模式

越南研究生培养目前主要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形式,根据招生对象的不同,培养形式不同,培养年限也不同。根据越南国家教育培训部2000年颁布的《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对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式、课程设置及考核评价等方面做了相关的规定。

越南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培养科学研究队伍。研究生教育要求接受教育者政治立场坚定,具有一定的道德素养,具有服务人民的意识,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满足国家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越南研究生教育主要有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和研究生进修班三种形式。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属于学历教育,研究生进修班属于非学历教育。根据不同形式的研究生教育,其培养目标亦不相同。由于本文涉及的研究生教育主要为学历教育,因此以下文中出现的研究生教育指的是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

(一)培养形式及学制

在越南,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形式根据受教育对象的不同而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两种。全日制主要对象是从本科考入研究生的学生,非全日制主要对象为已参加工作需要继续深造的人群。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学习期间全程参加学校的教学安排,而非全日制学生只要能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课程和研究即可,其余时间可自由安排。但不论是全日制还是非全日制,在培养规格上都是一样的,都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内容。

由此可见,在同一培养层次中,不同的培养形式所需培养年限不一致,要求也随之不同,招生对象较为灵活,起点不同,学制也有不同要求。

(二)课程设置及学分

1.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

越南硕士研究生教育采用学分制,根据专业教学计划,完成相应学分(80~100个学分,具体学分要求根据具体专业而定)方可毕业,其中1学分对应的理论学时为15小时。除了理论学时,还有相应的实践学时要求,通常为理论学时的2~3倍。

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公共课程。此部分课程包括哲学和外语两门课程,占总学分的20%。根据教学计划要求,所有研究生学员要完成哲学和外语课程的学习并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

(2)专业课程。此部分课程主要为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学分要求上,不同类型的研究生学分要求也不一样。对于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的技能型研究生来说,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65%~70%,对于注重科学研究的科研型研究生,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50%~55%。必修课程为专业所必需的科目,一般由教育培训部根据各个专业委员会的意见统一规定,选修课程由学生根据个人情况而选择修读相应科目,只要所修课程达到学分要求即可。

(3)毕业论文。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工作在入学时即可进行,但要毕业论文的学分则必须在完成了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并获得相应学分、通过论文答辩之后方可获取。毕业论文分为两类,即技能型和科研型,技能型学分比重为10%~15%,科研型学分比重为25%~30%。

2.博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

越南博士研究生教育相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来说在课程设置构成方面无太大区别,但要求却比硕士研究生教育苛刻了许多。课程主要也是有三部分组成,硕士研究生教育中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博士专题和博士毕业论文。

(1)硕士研究生教育中所规定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如果学生选择的同专业的博士研究生,那么硕士研究生阶段所修读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直接带入博士研究生阶段,但如果不是同一专业只是硕士阶段的相近专业,那么就要按照规定修读相应的课程以补足。

(2)博士专题。博士研究生至少要修读3个博士专业,专题修读形式主要是专题集中学习,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并进行专题答辩,专题答辩通过后视为获得该专题成绩。如果专题答辩未通过的,将进行第二次学习、答辩。

(3)博士论文。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分校级答辩和部级答辩两个步骤。博士研究生完成了(1)、(2)两项的学习并获得学分,且达到其他附加条件(在正规刊物上公开发表至少2篇与论文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要求时,方可申请校级毕业论文答辩。通过校级答辩,方可参加部级答辩。在完成了部级的论文答辩之后,博士研究生的学习过程即视为全部结束,可获取毕业证书。

(三)课程考核及评价

越南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根据0到10分不同的等级来进行评定,5分为合格,即5分达到考核要求,视为考核通过。

1.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价

硕士研究生考核评价主要涉及课程考核和论文考核。

越南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考核形式多样,总的看来,课程考核方式主要有写课程论文和考试两种,其中考试根据课程特点又分为笔试和口试两种。每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至少要由两次成绩组成,即每门课程至少要有期中和期末两次考试。如果学生出勤率没有达到理论学时的80%的则不能参加该门课程的考试,若未按要求参加讨论、实践活动,未获得教学计划规定的平时成绩的,也将无法获得此门课程的最终成绩。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考核主要是以答辩的实形式完成,当学生完成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学分,论文撰写符合硕士毕业论文撰写要求,经导师同意可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由答辩委员会组织进行,答辩委员会成员根据论文写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出相应成绩,取这些成绩的平均值即为论文考核的最终成绩。

学生只有在通过了公共课程考核、专业课程考核和毕业论文考核并均达到要求后才视为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2.博士研究生考核评价

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考核评价更多注重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硕博同专业的情况下,硕士阶段的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即可直接带入博士研究生阶段,无需单独考核,但如果不是同一专业只是硕士阶段的相近专业,那么就要按照规定修读相应的课程以补足,考核方式主要采用课题组答辩的方式。

与硕士研究生专题考核方式相比,博士研究生专题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采取专题答辩形式,专题答辩通过后视为获得该专题成绩,才视为修读完成该专题。

在越南的研究生教育中,博士毕业论文答辩可以说是最为艰难的一个环节,除了入学时的开题答辩外,还要进行两次答辩:校级答辩和部级答辩。答辩考核方式与硕士研究生考核方式一致。在通过了校级答辩和部级答辩后,博士研究生方可获得毕业论文学分。

与硕士研究生一样,只有通过了各个部分的考核后才视为完成所有课程学分,才能获得毕业证书。

二、越南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特点

(一)重视英语和政治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的信息交流势必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英语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作为发展中国家,越南一直比较重视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英语成为越南从小学直到大学、研究生的主要科目,体现了越南教育对英语的重视程度。在研究生教育阶段,英语已被列为必修课程之一,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只有按要求顺利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才能开始进行后续课程的学习。由此,英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越南研究生教育也很重视政治教育,政治课程与英语课程并重。越南研究生阶段的政治课程学习形式多样,教师讲解与学生讨论相结合,课程考核也充分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笔试和口试两种方法,兼顾对政治理论的理解及表达。

(二)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

根据越南国家教育培训部2000年颁布的号文件关于《研究生教育规章制度》,越南研究生教育不论是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还是博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对课程教学、考核等主要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在学术上有个人的造诣。特别是博士研究生教育,从专题的答辩到毕业条件设置(发表学术论文方可毕业),都充分体现了对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的重视。

三、越南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分布不合理

根据越南2002年公布的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在22个学科门类中,招生专业数相对较多的学科为人文、社会行为科学、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医学等5个学科,在这5个学科中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数为154个,占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总数(270个)的57%;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数为255个,占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总数(404个)的63%。而其他部分学科如传媒、计算机、药学、体育、加工制造等招生专业数极少,如传媒硕士和博士的招生专业数分别为7和4,与社会行为科学(26和31)、自然科学(37和49)、工艺技术(37和61)等相比,所占比重微乎其微。

越南教育部门应从全局考虑,对研究生招生专业做适当调整,在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为了能尽快加入一体化的行列,应增加技能型、应用型专业的比重,在培养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同时,注重研究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资源分布不均

越南高等院校特别是培养研究生的高校在越南国内的分布极其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如河内市、胡志明市等。而在农村或是其他边远山区高校很少,如在越南北部山区只有一所太原大学,整个西南地区只有一所芹苴大学,而国土面积相对辽阔的西原也只有一所大学。教学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无法为经济不发达地区提供充足的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而不能促进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尽量均衡教学资源在越南全国的分布,国家应在高校分布较少的地区建立更多的大学,同时鼓励研究生培养机构在这些地区实行研究生的联合培养,促进经济发展。

(三)教育投入少

越南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上的经费投入少,人均培养费用低,因此对研究生的培养规格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影响培养质量。同时,越南大学教师的工资收入不高,国家财政发放的工资约为150万越盾左右,相当于人民币500多元,这样的收入对于越南不低的物价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越南的大学教师们经常下了班或是空闲时间都到其他学校或是一些培训机构做兼职,以维持正常生活开支。这样,教师们对研究生的指导时间就变少,影响了对研究生的教育培养。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越南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投入,同时增加高校教师的薪酬,为教师专心教学提供有力的经济保障。

四、结论

南方教育论文例4

一、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含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每天都在接受着来自不同方向的新鲜事物,感受着多元化带来的愉悦。但是,在这些新鲜事物中,有进步的、先进的,也有退步的、落后的,甚至带有侵略性的。这种现象在文化方面尤为显著,无论是艺术院校还是普通学校,当代的学生在接触文化艺术时,往往是欧美元素占主导,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轻视现象是我们当代艺术教育的一种缺失,这样下去,我们珍贵的本土文化艺术最终将无法得到传承。由此,我们必须要尽快发展本土化的艺术教育,让学生们在接受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教育的同时从价值观上对传统艺术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那么,何为艺术教育的本土化?

本土就是本民族的、传统的东西。本土化可以理解为外来文化与本民族和地区的传统文化相互沟通和融合的过程。教育本土化就是外来教育思想与本地教育实际的会通、融合。从某一国家或地区来看,就是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时候,从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把别人的教育经验和自己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为本国或地区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服务。本文中的艺术教育本土化是针对云南而言的,简单来说就是以云南省自身多民族优势为基础,突出少数民族艺术特征,将其与现代化的艺术教育相结合,使艺术教育中外来元素与本土元素相均衡,使现有的艺术教育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云南艺术教育的现状

所谓艺术教育,就是针对人们的艺术水平进行培养与提高的一种教育方式,它旨在增强人们对艺术的创造力、认知力和表达艺术的能力,提高人们在艺术方面的技能水平。根据艺术教育的不同组织类型可以将其分为学校艺术教育、民间艺术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

由于民间艺术教育随意性强、组织性差,并且是一种小范围的、小众的艺术教育活动,例如拜师学艺等,所以即使这种艺术教育起源非常早但我们并不主推此类民间教育活动。

公共艺术教育也可以被称作社会艺术教育,是学校艺术教育之外的另一种比较规范化的艺术教育形式。它包含了艺术品展览会、艺术品博物馆、画廊、音乐会、剧院等公共艺术机构。云南省的公共艺术教育机构有云南省文物总店、云南文化艺术中心、云南省文化馆、云南省博物馆、云南省话剧院等,这些机构承担着社会艺术教育的责任,有义务提升云南省人民艺术水平。

学校教育使艺术教育展开的主要途径创造了一些条件。如今,各地的艺术学校数不胜数,云南省自然也不例外,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在开办艺术学校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近年来云南省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利用自身优势与政府“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战略,为创办艺术教育学校作了大量的工作。云南省的一些民间艺术也被搬上课堂或进入了展厅,通过学校艺术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的方式发展传承下去。云南非物质文化传习所在昆明艺术职业学院的落户,对云南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高等学校教育中,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民族大学在音乐、舞蹈、美术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中,也积极引进民族民间文化,通过专业化和教育推动了艺术教育本土化发展的道路。在中小学课堂中传承云南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也做了一些尝试,云南省的15所实验中小学已为省内外艺术院校输送了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素养的艺术生源。尽管如此,但当前大部分学校还是缺乏云南民族艺术的教育,尤其是设计类专业还存在着缺乏地域性、民族性、偏重技能性培训等问题。以下的讨论主要围绕高等艺术教育教学来开展。

三、云南艺术教育本土化发展的路径

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并不是说要以本土文化艺术文中心进行艺术教育,我们进行本土化发展是为了保护我们民族的文化艺术不被外来事物所侵蚀与覆盖,本土化的目的是增加艺术人才对本土艺术的认知与了解。实现本土化发展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艺术教育观需要转变

艺术教育中的技能训练要与理论培训相平衡,不能偏重其中一,而当前我们所持的艺术教育规则比较偏重技能训练,对理论方面的培训比较单薄,所以现有的艺术教育观需要改变。要将技能与理论相结合,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高层次、高修养的艺术人才。今后的艺术教育并不是单纯艺术技巧的教授,而是以塑造高艺术素养的艺术人才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受教者能够具备欣赏艺术、评价艺术的能力。并且,优良的艺术教育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等,这些学科的理论学习对艺术素养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艺术工作者,单有表现艺术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具备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播、继承、创新的能力。所以说,正确的艺术教育观对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影响深远。

第二,本土化艺术教育需要雄厚的师资

艺术教育本土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就是建立一支拥有民族学背景,同校社会学、心理学、美学等多学科基本知识的教师队伍。这样的师资力量,首先能够保证本土化艺术教育的科学性,并且能将艺术教育建立在云南省民族文化艺术的基础之上,将艺术与其他多学科的理论培训相结合,达到多角度、多元化的全面的艺术教育。在具体做法上,要针对本土化艺术教育,制定明确的师资标准,举办教师培训项目,拓宽教师培养渠道。此外,还需要建立机制不同、形式各样的传承队伍,培养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专门人才。通过积极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各民族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积极组织编撰云南本土艺术教材。

第三,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艺术资源

民族艺术丰富多彩的实践经验和技艺诀窍,是现代艺术教育的文化遗产,对本土民族艺术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传承借鉴作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要着手对区域传统文化的研究,把民族传统文化纳入教学之中。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民间采风的方式,深入了解和研究云南本土文化,并在教学中开展应用。根据云南省的实际情况来看,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来自云南本省,这些学生的家乡就蕴含着大量的民族艺术资源,所以应该充分利用假期等学生回乡的机会,采集云南省本土文化艺术资源。这种做法一方面能够检验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艺术教育成果,另一方面是对云南本土文化艺术资源的一种整合,虽然不一定全面,但却是丰富多彩的,这对云南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第四,积极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本土艺术市场的发展及文化产品的转化

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价值在于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高等院校是培育现代人才的摇篮,地方产业或企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载体,两者有效融合无疑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企业成长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云南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应该与当地相关文化部门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参与到当地文化、艺术、旅游产业的开发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演出、产品设计研发等,把在学校所习得的设计理论知识和市场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过程中验证理论知识,完成从学校学习到社会工作的过渡。与此同时,也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贡献了力量。

四、云南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艺术教育本土化发展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本土意识和国际竞争力的艺术人才,将教育和科研成果应用到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服务于云南地方经济发展。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有效途径。民族传统文化应用到艺术教学中,使得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和可持续利用,可以更好地保护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

结合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展艺术教学,推动云南省艺术教育的发展,是艺术教育发展的方向。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成熟,离不开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无论从保护和传承云南省本土文化艺术资源的角度,还是艺术教育良性发展的角度,抑或是云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探索一条具有云南特色的本土化高校艺术教育发展道路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并且通过对教育观念的转变、师资的建设、教学的开展、社会服务与教学充分结合等,可以看到本土化的艺术教育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参考文献】

南方教育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12-01

一、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免学费政策研究

2007年5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中对部属六所师范院校的师范生减免学、宿、膳费。董美英,董龙祥认为高师生应该实行免费,作为义务服务期5~6年即可,对违约免费生实行轻微罚款,设立保人制度,以便追回款项。曾华认为不仅要使部属高等师范院校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而且还应在地方师范大学试行师范生免费教育。云师大原校长、省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副主任骆小所委员表示,2011年云南师范大学是唯一一所获得师范生免费的省属师范大学,这将深刻影响云南师大的招生和云南教师培养。

(二)云南高等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罗明东认为“整合连贯型”师范生培养模式具有整体性、重点性、选择性和宽口径四个基本特点。伊继东因地制宜,探索并实践具有云南区位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面向东南亚国家化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可为边疆地区高校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参照。罗明东,陈瑶,牛亚凡等分析了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分科”教师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总结当前状况,提出了构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需求,特别是适应西部民族贫困地区基础教育改革的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

(三)云南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研究

国务院于2011年5月6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支持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意见》,云南省了《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实施意见中,提及了加快小语种人才培养具体措施。

云南师范大学是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也是省内唯一一所师范大学,设置五年制“双学位”(本科)教师教育专业是必然要求,在全省高校中尚属首例。经省教育厅批准,云南师范大学于2008年增设了教育学专业(教师教育方向)双学位教育。依据2005年3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云南师范大学结合本校实施学分制的实际情况重新修订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学分分为基本学分和奖励学分。

(四)云南高等师范教育顶岗实习政策研究

2010年开始,师范生2:1置换农村教师脱产研修国培计划启动,经过激烈投标,最终确定由北京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13家省内外培训院校和远程培训机构承担培训我省农村教师的任务。云南师范大学作为培训机构之一,2010年11个学院分别承担我省置换脱产研修培训初中语文、数学、英语等15个学科共计881人的培训任务。另外,经过云南师范大学严格挑选,一部分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参与到这个顶岗实习计划中。顶岗实习计划是农村教师脱产研修国培计划的具体践行实例,是一个双赢政策。

二、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评析

(一)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热点是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的研究中最突显,可考文献资料最多的便是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对此卓有贡献的当属罗明东老师。他对民族边疆地区“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有深入研究,并以此提出了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新探索,深受教育界的好评,被引用的频率极高。除此之外,“整合连贯型”师范生培养模式也是比较受追捧。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会直接影响到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的走向与发展,需关注。

(二)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对象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主

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对象范围广泛,但研究对象选定呈现集中化趋势,主要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主。伊继东以云南师范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论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罗明东、陈瑶、牛亚凡等人提出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新探索――民族边疆地区“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伊继东,曾华,罗明东,邹敏,陈瑶详细论述云南师范大学试行五年制“双学位”(本科)教师教育专业探索等。

(三)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

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学费、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顶岗实习五大方面,研究者对其投入的研究时间和精力都偏多,挖掘深度逐渐升级、强化。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在上述五方面研究成果多,可检索的文献亦较多,且研究视角呈现逻辑体系化的趋势。

(四)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的方法以理论分析为主

在大量文献检索基础上,发现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为主,绝大多数论文思路均为检索文献并进行综述研究或是某一教育问题、体制的溯源研究。因此,研究方法应不断推陈出新,以理论分析为主、加强实证研究,融合多种方法优势,实现互补,以便其相关教育研究地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朱永坤.《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解读[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28(3).

[2]罗明东.“整合连贯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探析[J].昆明学院学报,2011,33(1).

[3]伊继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云南师范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36(4):7.

[4]罗明东,陈瑶,牛亚凡,解继丽,张琼,杨杏利.现代教师教育模式新探索――民族边疆地区“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南方教育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3-0278-02

一、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

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是越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最具革命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学说。与1945年中共七大把思想和马列主义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一样,越共在1991年召开的七大上也提出胡志明思想,并且确立胡志明思想的指导地位。

(一)马列主义时代观教育

根据对时代性质和特征的把握判断,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重心也发生了变化,即从教育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转变到建设符合越南特色的社会主义;从宣扬依附大国的发展战略转变到独立自主的发展战略;从自我封闭式教育向全方位开放式教育转变;从提倡发展计划经济转变到提倡市场和宏观调控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战略。

(二)科学社会主义教育

越共认为,必须让全党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全面开展科学社会主义教育。这一教育基本内容主要有:一是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越共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是解放人类免受剥削压迫,实现公平、平等,社会进步,创造人类获得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二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识。越共九大明确指出:越南革新取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从越南社会的实践和生活出发进行革新,参考世界的好经验,但不照搬任何现有的模式;三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认识。在越共七大制定的《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国家建设纲领》中详细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具备的七大特征[1]。

(三)列宁新经济政策教育

在越南的马列主义教育中,比较偏重列宁主义教育,特别是大力宣传与开展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教育。这既表明越共决意走一条不同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又表明越共的革新开放路线不会偏离马列主义方向[2]。

(四)胡志明思想教育

越共认为解决国内突出的社会经济问题只能用改革来实现,而改革的出路就在于走符合越南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而胡志明思想教育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其主要包括:一是爱国主义思想;二是民族革命和解放的思想。他认为:民族解放革命要想胜利,必须走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民族解放革命的力量包括全民族;民族解放运动必须创造主动地进行;民族解放运动必须沿着革命暴力道路进行[3];三是民族团结的思想。胡志明提出“爱国传统、仁爱、深情、团结公众”的越南民族精神是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四是党的建设思想。

二、越南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创新是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命线。越南通过推进教育途径与方法的创新,为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注入了活力,同时也为马列主义本身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注入了活力。越共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开展马列主义理论教育:

(一)对领导干部和党员开展马列主义理论教育

越共通过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加强党的建设,包括,一是加强党的政治思想教育,主要是马列主义和胡志明思想教育,以提高政治本领和智慧;二是继续革新、健全党的组织机构和政治系统,提高党员素质;三是继续下大力气同步革新干部工作,重视保卫内部政治工作;四是革新和提高党的检查、监督水平;五是继续革新党的领导方式。

(二)在高校开展马列主义理论教育

经过多年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经验积累,越南高校已经形成了具有越南特色的马列主义教育体系。目前,越南高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总体情况是:第一,高度重视马列主义理论课教学,从马列主义理论课的课程名称、课程设置到教材选用、基本内容都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而且都规定为必修课;第二,对于高等院校的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给予特殊政策支持。越南教育部不仅经常性地收集各高校关于马列主义理论教学的意见与建议,而且还设有多项招标课题,专门探讨马列主义理论教学与改革;第三,注重马列主义理论教学内容的更新与改革。在马列主义理论教学中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将越共的方针政策贯彻到教学中;第四,积极尝试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各高校正在努力尝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对话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并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三)对普通群众开展马列主义理论教育

在普通群众中开展舆论宣传与引导是越共马列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方法。越南的舆论宣传与教育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引导新闻媒体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以通俗化的理论来影响群众,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越共执政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越南还出版了越文版的《选集》、《邓小平文选》等著作,以帮助越南人民了解和学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为了鼓励人民购买和阅读此类书籍,越南规定一律九折优惠[2]192。

三、越南教育模式对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我国高校也应当借鉴学习越南经验,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的工作核心。高校应在坚持党的领导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把完成“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列主义理想信念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必须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列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巩固马列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列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和武装大学生,培养信仰坚定的青年马列主义者[4]。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和方法

越共八届二中全会决议要求,必须对教育培训方法进行革新,克服单向的传授方法,树立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逐步把先进方法运用于教学过程,保证学生的学习条件与研究时间,尤其是大学生。

同样,我国的马列主义也不是教条,高校在坚持中国化马列主义教育的同时,必须用发展着的马列主义来指导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不断创新。首先,革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协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信息、情感、行为等方面的互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其次,革新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的相互关系。思想政治课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主要渠道,其他学科的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补充;再次,革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相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本质,决定了其必须要结合课外实践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5];最后,革新校内教育环境建设与校外教育环境的相互关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要统筹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力量,实现全方位的教育,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三)丰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载体

随着越南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越共及时对教育形式载体作出新的调整,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随着我国社会进步、国民素质的提高以及信息时代的到来,导致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有的已不再完全适用,有的将被淘汰出历史舞台。因此,改进原有形式,创造和利用新载体,以顺应时代要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一是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通过采取互动式、案例式、专题式、启发式等教学形式。实现教学主客体、师生认知、师生情感的互动,促进多维互动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入脑入心”的目的;二是使用现代化教学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应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推进网络化和多媒体教学;三是开展课外实践性教学活动。增加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环节,加深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运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建设富有人文气息的和谐高校文化环境。把人文关怀的精神和理念融入高校文化环境建设中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四)不断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功能

越共一方面注重利用高校的辐射教育作用开展马列主义学习与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河内国家大学、胡志明国家政治学院等高校发行了《关于当代马列主义的若干问题》、《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等著作,提高了全党全社会的马列主义理论水平,统一了思想,凝聚了力量,为革新开放事业提供了良好的政治保障、社会环境与人才支持,有力促进了越南经济社会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像越南一样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功能以推动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显得十分必要。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功能,要以社会和人为本,强化自身建设和发挥功能效用,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具体来说,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更要满足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二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改变过去的封闭状态和教育经济工作相分离的“两张皮”状态,要决定经济工作、业务工作的方向,直接推动经济、业务工作发展;三是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对社会生活的价值认同。对社会生活的价值认同有助于大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认识;四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社会信息的引导。要利用丰富的社会信息资源教育大学生认清形势、顺应主流、参与竞争[6];五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可尝试借助社会支持来联合运作,这样,既减轻了高校经费的压力,又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李慎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52.

[2]赵康太.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麦光胜.胡志明思想教程[M].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5:35-49.

南方教育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9-0009-03

一、引言

2014年9月27日,中国电化教育事业奠基人南国农先生因病去世。南先生的离去是我国教育界的一大损失。南先生在我国电化教育事业中辛勤工作六十多个春秋,为我国电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是我国电化教育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南先生在电化教育理论和实践,电化教育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及电化教育事业和产业发展方面都有着卓越的贡献。

在教育研究中,对大师和专家的研究是教育研究中重要的部分,研究大师和专家不仅可以深入地了解大师和专家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而且对于我们年轻的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教育意义。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积极开展对南国农先生电化教育学术思想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还汇聚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中国电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南国农先生与中国电化教育发展》一书。该书的作者们从学科理论体系,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电化教育事业及产业,电化教育实践等方面对南国农先生的学术思想做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深入了解南国农先生的人生经历和学习南国农先生的学术思想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南国农先生的学术思想是我国电化教育发展历程中宝贵思想财富,通过对先生学术论文的拜读和学习,发现南国农先生学术思想中包含着许多系统思想,这些系统思想对电化教育的深入研究有很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南国农先生学术思想中的系统思想做了一些研究,探讨一下系统科学对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作用。

二、信息化教育是“思想与技术”系统功能的涌现

南国农先生在信息化教育方面的研究包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背景下,人们积极探讨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作用。南先生在信息化教育中提出的“双翼说”包含系统功能的涌现思想。南国农先生认为信息化教育是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而信息化教育的本质是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并且提出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x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这一公式;强调只有实现现代教育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才能使电化教育事业取得成功;他把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比作电化教育的两只翅膀,提出“电教要发展、要腾飞要靠两只翅膀,一只翅膀飞不起来,只有两只翅膀才能腾飞”。[1]

系统科学是关于整体涌现性的科学。整体性是系统的一个重要特性,但是系统的整体性包括加和整体性和组合整体性。[2]加和整体性只是简单的数量上相加,组合整体性却依赖于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强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系统科学的角度来看,南国农先生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x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化教育”这一公式中强调的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相互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体现了系统的组合整体性。系统的组合整体性具有各个要素及数量总和不具有的特性,这正是系统的整体涌现性。

另外,在信息化教育发展方面,南国农先生提出的公式2>1+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在信息化教育工作中必须重视团结协作。即信息化教育需要把硬件环境建设、软件资源开发、新型模式建立、基本理论研究等多方进行合作才可能取得成功。[3]这也是体现了系统的整体涌现性,是系统思维的直接体现。

三、科学人才培养思想中的系统思想

南国农先生提出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任务不仅使自己还要帮助他人学会数字化学习,学会创新,不断提高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特别是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做一个创造型的人。他还指出创造型人的其中一个特征就是“‘人脑+电脑’,不仅善于用人脑,充分发挥大脑的聪明才智;还要善于用电脑,能用电脑不断地改进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4]

人类的学习具有复杂性,南国农先生提出运用人脑与电脑相结合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学习这一复杂性问题,与我国科学家钱学森、于景元等人提出的利用“人―机”结合体系解决复杂性问题的综合集成方法论思想是一致的,它们都是系统思维在问题解决中的具体应用。综合集成方法论的实质是将专家群体和信息与知识体系以及计算机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一个高度智能化的人-机结合体系;它能把人的思维以及思维的成果,人的经验、知识、智慧以及各种资料和信息全部集成起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实现从多方面的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从而解决复杂性问题。[5]正是如此,欧阳明等界定了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的概念:即教育技术“人―机”系统是人(包括教师、学习者、管理者以及教辅工作者)和机(包括硬件和媒体材料)两个要素组成,人机、人人、机机之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交互关系,具有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功能,并且具有人机特性的他组织系统合称为教育技术“人―机”系统。[6]如此看来,南国农提出的“人脑+电脑”思想蕴含着充分利用“人―机”系统促进人类的学习之意,这也正是系统思想在人才培养思想中的体现。

四、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建立与发展中的系统思想

一个理论之所以称为科学理论,就在于它具有严格的理论体系。理论体系是理论系统化的结果,理论的系统化就是根据科学理论的一般结构要求,对某个研究领域所积累的知识,运用一定的逻辑手段进行合理重建,以构成严谨的系统性理论体系的过程。[7]所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系统思维的应用过程。

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是电化教育理论研究中的重要研究内容,南国农先生多次撰文就理论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及理论体系的构成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先生指出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和为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为总原则,以“你我不同,你我都好”为发展理念。[8]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和系统方法的原则,系统论认为整体性、协调性、开放性等是所有系统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既是系统所具有的基本思想观点,也是系统方法的基本原则。[9]另外,先生提出的以“六论”构成的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更是系统思维应用的结晶。理论体系将电化教育领域研究积累的知识分层次,按基础、技术、模式、方法、管理、总论的逻辑结构进行重建,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由此可以看出,从先生提出的构建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到先生提出的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都包含着系统思想的应用。

除了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在南国农先生提出的“大电教”、协同教育、信息化教育工作者使命等方面也包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先生从系统的视角认为电化教育系统是一个大系统,2006年在对以前提出的电化教育系统进一步梳理后提出了该系统由普通学校电化教育系统、高等学校电化教育系统、化教育系统、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四个子系统构成。[10]在协同教育研究方面,先生同样从系统的角度对协同教育系统的构建进行了划分,提出了协同教育的“六要素”和“三主体”。[11]南国农先生提出的新世纪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14345 工程”更是先生应用系统思想对信息化教育的发展提出的一个系统工程规划。

五、总结

系统科学作为一个横断性科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而且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无论是在教育技术学学科中还是在其他学科中,系统科学都有广泛的应用。刘美凤教授还曾提出系统方法是技术学的核心和灵魂,因此也是教育技术及其科学的核心和灵魂[12],甚至有学者认为教育技术本身是一项解决教育问题的系统技术[13];教育技术是一种教育系统的构造技术。[14]

通过对南国农先生的学术论文研读,无论是在在信息化教育理论研究还是在电化教育人才培养方面都包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南国农先生电化教育理论中包含着丰富的系统思想。不仅如此,教育技术学学科领域有许多学者都在使用系统科学思维或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和解决教育技术学中的问题,例如黄荣怀教授以系统辨证论的观点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及其发展等问题做了研究[15];高铁刚借鉴系统理论分析教育技术进化的内涵[16];何克抗教授提出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17];欧阳明等提出的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等等。[18]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总结,发现系统科学在教育技术学中的应用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用系统思维来识物想事,认知教育技术学。系统思维就是在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对象、整理思绪的思维方式,[19]它是根据事物本身的特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研究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扬弃了传统科学中还原论或分析思维,强调整体性思维和分析性思维相结合,注重系统的整体性和涌现性。系统思维是当前探索复杂问题的有效手段。教育技术学自身以及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些问题往往是一些复杂性问题。复杂性不仅是教育技术的基本特征,而且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复杂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这已被许多学者所共识。面对这些复杂性问题利用系统思维方式从整体上把握,重视多种因素的相互协调,利用系统的一些特性(如整体性、涌现性、系统与环境的关系、系统的进化等),来深入的认识教育技术以及教育技术学面对的一些问题,对于研究教育技术学中的复杂性有很大的帮助。

二是将系统科学作为一种方法论,解决教育技术学中的一些问题。系统科学不仅为人们认识事物提供了思维方法,而且也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系统科学也是一种方法论科学。这一类应用主要是人们借鉴系统科学中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对教育技术学研究中面对的一些复杂性问题。例如闻小娇做的“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教学设计研究”,白晓辉做的 “学业评价的设计与实施:基于CAS理论” ,高山做的“复杂性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初探”等都属于这一类研究。

三是把教育技术或者教育技术学中的一些事物看成一类特殊的系统,研究其系统的组成和特性及这类系统的发展规律。这种方法主要从系统视角审视教育技术,认为教育技术是一种特殊系统,如欧阳明等提出的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等研究。

系统科学应用于教育技术学研究中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因此曾有许多学者认为教育技术学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20]我们知道系统科学是一个横断性科学,它在促进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同时也对其他学科有促进作用。教育技术学可以应用系统科学的一些理论方法研究和解决问题,系统科学方法只是解决和研究教育技术学领域问题的一种方法,并不是唯一方法。教育系统是一种兼具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复杂性系统,教育技术系统是教育系统的重要子系统,它也是一种典型的复杂体或复杂性系统。[21]教育技术学中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往往也是一些复杂性问题,对于这些复杂性问题,系统科学理论特别是系统科学发展新阶段的复杂性科学理论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南国农.对我国电化教育深入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1997(12):5-9.

[2]苗东升.系统科学大学讲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7:20.

[3]南国农.新世纪信息化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推进“14345 工程”[J].电化教育研究,2003(12):1-4.

[4]南国农.信息技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1(9):14-18.

[5]于景元,周晓纪.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发展[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3):4-9.

[6][18]欧阳明,龚萍.教育技术“人―机”系统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4):21-26.

[7]张大松.科学思维的艺术科学思维方法论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250-251.

[8]南国农.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9):5-9.

[9]楚凤梅.科学发展观中的系统思想分析[J].系统科学学报,2010(1):76-78.

[10]南国农.教育技术学科建设:中国道路[J].电化教育研究,2006(1):6-9.

[11]南国农.成功协同教育的四大支柱[J].开放教育研究,2006(5).

[12]刘美凤.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7.

[13]张祖忻.教育技术是一项解决教育问题的系统技术――论我国教育技术的定位(一)[J].现代教育技术,2006(2):5-10.

[14]杨开城.教育技术学何以作为一门学科[J].现代远程教育,2010(6):20-23.

[15]黄荣怀.以系统辨证论的观点看现代教育技术[J].中国电化教育,1999(5):18-20.

[16]高铁刚.基于系统理论的教育技术本体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1(5):7-14.

[17]何克抗,运用“新三论”的系统方法促进教学设计理论与应用的深入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10(1).

南方教育论文例8

母语音乐作为本民族自身文化的产物,逐渐受到各个国家的青睐。国内音乐教育界的相关学者大都发现,在面对西方和音乐文化的同时,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在哪里?1995年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专门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为题进行了研讨。到会的民族音乐理论及表演艺术方面的专家、学者就中华文化为母语音乐教育的意义与界定、母语音乐教育的困境及建构、规划、实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如王耀华教授曾提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提供大课堂(社会的民族音乐环境)、中课堂(学校课外民族音乐活动)、小课堂(民族音乐各种课的教学)的结合。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包括中国音乐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美学、形态学、价值观念等。”李妲娜认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国民音乐教育应把体现民族文化气质和民族音乐形式的曲目纳入音乐教材”等等。

在此基础上,各高校也都有了母语音乐教育的实践尝试。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了侗族大歌班,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设立蒙古长调大专班、云南民族学院民族艺术系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进行探索,福建师范大学与泉州师范学院正在开设的南音演唱传习班,江西赣州学院和梅州嘉应学院先后将客家山歌和广东汉乐引进课堂等等,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标准》也做出了“弘扬民族音乐”等明确的规定,各地中小学也在不断的开发适合本地区的校本课程。诸如此类的实践尝试无疑都是很好的开端。

然而,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实施母语音乐教育不会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母语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不尽相同的困难与处境。云南这一地处祖国边陲的多民族省份,在母语音乐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诸多的现实困境。

二、 云南实施母语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分析

1、云南音乐文化多样性难以有效阐释的困境

云南有26个民族,2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每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及婚恋、丧葬、生育、节典、礼仪、语言、文字、图腾、宗教、禁忌、审美莫不结撰为丰富多彩的文化链。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泼水节、刀杆节、插花节、火把节莫不独具特色,深邃而幽远。伴随着这些节庆、仪式的是丰富而富于特色的音乐舞蹈。因此,云南又被誉为“歌的故乡,舞的海洋”。世世代代的人们把整个生命的意义都投入到美妙的歌声和神秘的舞蹈当中,那里承载着他们祖祖辈辈与天斗、与地斗、与人处的生命历史信息,是他们的历史、生命、精神外化的结晶。 

云南母语音乐文化的形式不可谓不丰富。从一方面来说,这些都为母语音乐教育提供了可滋利用的潜在文化资源,但另一方面,这些多样化的音乐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今的主流音乐教育中,又由于其复杂多变而缺乏一种便于推广、传承的有效途径。从现代教学论的角度来说,一种缺乏自身阐释能力的教育资源是不能被有效的用于学校教学过程当中的。因而,在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中,当面对云南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时候,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 

2、 云南母语音乐教育在西方音乐中心论影响下的困境 

20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基本上经历了四次大的历史变革,这四次大的历史变革影响到了中国各个地方的音乐教育,云南亦不例外。在这四次大的历史变革中,强势一方以科学、高雅、先进等符号标签长驱直入,而弱势一方则以心理上的顶礼膜拜,行为上的被动接受,不折不扣的全盘接收。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这种文化惯性的影响下,大多数师生形成了西方音乐文化是先进的文化,而中国的音乐则是落后的粗俗的、不科学的文化观念,以致我国学校的音乐教育难以摆脱西方殖民文化的后殖民怪圈。 

云南虽处我国西南边陲,但同样受此影响。如何摆脱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是云南构建母语音乐教育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

3、 汉族传统音乐文化对云南母语音乐教育体系构建的影响 

按照文化渗透理论来说,强势文化会伴随着经济、政治等相关强势媒介逐渐渗透、改变弱势一方。而我国汉族文化以其海纳百川之势,不断影响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学术界对中国音乐的研究也更多的是从汉族音乐的角度进行的。譬如中国音乐史、中国乐理、中国传统音乐等教材的编写、课程的教学更多的都侧重于汉族音乐知识、理论的梳理总结。虽有各少数民族音乐志的编撰、整理工作,但并没有有效地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这也不能不说是音乐文化多元传承中的缺失。 

云南由于处于祖国的边陲地带,经济相对落后,且又以少数民族文化多元并存,无疑会受到汉族文化影响。这又是云南在实施母语音乐教育时所面临的困难。 

无论困难再大,从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角度来说,各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正是这些不同的传统文化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不是现代文化使然。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萌发自不同传统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三、 云南实施母语音乐教育的理论对策

1、 以各地州音乐文化特色为背景、地州师范院校为依托,构建本民族音乐学科理论 

云南母语音乐教育的实施之所以困难重重,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种多样化的音乐文化形态缺乏强有力的自身阐释能力,在当今的主流音乐教育环境下显得难以梳理归纳,进而在其自然传承难以有效进行的当今社会中,学校的传承也显得羸弱无力。 

要解决此一问题,地、州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就要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其学术高地的作用。云南共有8个地级市和8个自治州,各地市州基本都设有师范学院或师专学校,这些院校的音乐系科作为“工作母机”正可以充分依托自身区位、文化优势,立足本土,充分调动一切可兹利用的资源(如与文化馆等研究单位、本地知名艺人加强沟通,刚刚颁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名录中,就有文山铜鼓舞传承人陆孝宗、黄正武的名单),深入研究本乡本土的音乐文化资源,从一种音乐理论的研究逐步过渡到一种音乐学科理论的构建,进而反过来指导音乐理论的再研究,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机制,从而为母语音乐教育的实施奠定自身坚实的基础。 

2、 从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角度重新审视中西音乐文化之价值,打开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殖民枷锁 

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内特尔在1992年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大会发言中提出“将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点(管建华:《音乐民族学与世界音乐的教学中国音乐》(增刊续集),1995. 4.);20世纪7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对音乐的理解也开始由“音乐艺术作品”转向“文化中的音乐”(金经言:《德国音乐教育中的若干新动向》,《中国音乐》,1996第2期);澳大利亚音乐学家彼得·邓巴·霍尔认为音乐是“文化的一种产品……不同类型的音乐,属于、代表、事实上解说着不同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桂勤编:《关于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主义的界定》,《中国音乐》(增刊续集),1995. p67)。上述这些对音乐本体的界定反映出了一些相同的学术人文思想——音乐是一种文化,对音乐的理解必须放到具体的“情境”(context)之中方能得出准确的阐释。因而,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过去被认为是圭臬的东西其实也是人为构造出来的,过去可以不加思考不用证明的公理,现在如果自上而下地强加在丰富多样的地方性现实之上,就难免有虚妄的嫌疑了”。(叶舒宪:《谁破译了达芬奇密码?》,《读书》,2005年第1期) 

从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角度出发就有了多元文化并存的需求。在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大会上,与会专家发出了关于各级教育部门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倡议书,从学科和学术方面来讲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学科的转向,是学术视野转向全球视野的反映。有助于打破西方音乐一元中心论的影响,使我国的音乐教育真正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管建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12月) 

云南的音乐教育应该趁此东风,迎头赶上,以开阔的胸襟,理解、容纳多元的音乐文化,以此打破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后殖民影响。 

南方教育论文例9

母语音乐作为本民族自身文化的产物,逐渐受到各个国家的青睐。国内音乐教育界的相关学者大都发现,在面对西方和音乐文化的同时,我们自己的音乐文化在哪里?1995年的“第六届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专门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为题进行了研讨。到会的民族音乐理论及表演艺术方面的专家、学者就中华文化为母语音乐教育的意义与界定、母语音乐教育的困境及建构、规划、实施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如王耀华教授曾提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提供大课堂(社会的民族音乐环境)、中课堂(学校课外民族音乐活动)、小课堂(民族音乐各种课的教学)的结合。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应包括中国音乐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美学、形态学、价值观念等。”李妲娜认为:“中华文化为母语的国民音乐教育应把体现民族文化气质和民族音乐形式的曲目纳入音乐教材”等等。

在此基础上,各高校也都有了母语音乐教育的实践尝试。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开设了侗族大歌班,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设立蒙古长调大专班、云南民族学院民族艺术系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进行探索,福建师范大学与泉州师范学院正在开设的南音演唱传习班,江西赣州学院和梅州嘉应学院先后将客家山歌和广东汉乐引进课堂等等,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课程标准》也做出了“弘扬民族音乐”等明确的规定,各地中小学也在不断的开发适合本地区的校本课程。诸如此类的实践尝试无疑都是很好的开端。

然而,我国大杂居、小聚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实施母语音乐教育不会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母语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不尽相同的困难与处境。云南这一地处祖国边陲的多民族省份,在母语音乐教育实施的过程中,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了诸多的现实困境。

二、 云南实施母语音乐教育的现实困境分析

1、云南音乐文化多样性难以有效阐释的困境

云南有26个民族,25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俗民情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每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及婚恋、丧葬、生育、节典、礼仪、语言、文字、图腾、宗教、禁忌、审美莫不结撰为丰富多彩的文化链。纳西族的东巴文化、大理的白族文化、傣族的贝叶文化、彝族的贝玛文化……泼水节、刀杆节、插花节、火把节莫不独具特色,深邃而幽远。伴随着这些节庆、仪式的是丰富而富于特色的音乐舞蹈。因此,云南又被誉为“歌的故乡,舞的海洋”。世世代代的人们把整个生命的意义都投入到美妙的歌声和神秘的舞蹈当中,那里承载着他们祖祖辈辈与天斗、与地斗、与人处的生命历史信息,是他们的历史、生命、精神外化的结晶。

云南母语音乐文化的形式不可谓不丰富。从一方面来说,这些都为母语音乐教育提供了可滋利用的潜在文化资源,但另一方面,这些多样化的音乐文化艺术形式在当今的主流音乐教育中,又由于其复杂多变而缺乏一种便于推广、传承的有效途径。从现代教学论的角度来说,一种缺乏自身阐释能力的教育资源是不能被有效的用于学校教学过程当中的。因而,在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中,当面对云南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的时候,往往会显得束手无策。

2、 云南母语音乐教育在西方音乐中心论影响下的困境

20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基本上经历了四次大的历史变革,这四次大的历史变革影响到了中国各个地方的音乐教育,云南亦不例外。在这四次大的历史变革中,强势一方以科学、高雅、先进等符号标签长驱直入,而弱势一方则以心理上的顶礼膜拜,行为上的被动接受,不折不扣的全盘接收。近一个世纪以来在这种文化惯性的影响下,大多数师生形成了西方音乐文化是先进的文化,而中国的音乐则是落后的粗俗的、不科学的文化观念,以致我国学校的音乐教育难以摆脱西方殖民文化的后殖民怪圈。

云南虽处我国西南边陲,但同样受此影响。如何摆脱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是云南构建母语音乐教育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

3、 汉族传统音乐文化对云南母语音乐教育体系构建的影响

按照文化渗透理论来说,强势文化会伴随着经济、政治等相关强势媒介逐渐渗透、改变弱势一方。而我国汉族文化以其海纳百川之势,不断影响着少数民族的文化。学术界对中国音乐的研究也更多的是从汉族音乐的角度进行的。譬如中国音乐史、中国乐理、中国传统音乐等教材的编写、课程的教学更多的都侧重于汉族音乐知识、理论的梳理总结。虽有各少数民族音乐志的编撰、整理工作,但并没有有效地纳入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这也不能不说是音乐文化多元传承中的缺失。

云南由于处于祖国的边陲地带,经济相对落后,且又以少数民族文化多元并存,无疑会受到汉族文化影响。这又是云南在实施母语音乐教育时所面临的困难。

无论困难再大,从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角度来说,各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正是这些不同的传统文化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不是现代文化使然。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萌发自不同传统而又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三、 云南实施母语音乐教育的理论对策

1、 以各地州音乐文化特色为背景、地州师范院校为依托,构建本民族音乐学科理论

云南母语音乐教育的实施之所以困难重重,其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种多样化的音乐文化形态缺乏强有力的自身阐释能力,在当今的主流音乐教育环境下显得难以梳理归纳,进而在其自然传承难以有效进行的当今社会中,学校的传承也显得羸弱无力。

要解决此一问题,地、州师范院校音乐系科就要通力合作,充分发挥其学术高地的作用。云南共有8个地级市和8个自治州,各地市州基本都设有师范学院或师专学校,这些院校的音乐系科作为“工作母机”正可以充分依托自身区位、文化优势,立足本土,充分调动一切可兹利用的资源(如与文化馆等研究单位、本地知名艺人加强沟通,刚刚颁布的第二批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名录中,就有文山铜鼓舞传承人陆孝宗、黄正武的名单),深入研究本乡本土的音乐文化资源,从一种音乐理论的研究逐步过渡到一种音乐学科理论的构建,进而反过来指导音乐理论的再研究,以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循环机制,从而为母语音乐教育的实施奠定自身坚实的基础。

2、 从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角度重新审视中西音乐文化之价值,打开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殖民枷锁

美国民族音乐学家内特尔在1992年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大会发言中提出“将音乐作为文化来传授”的观点(管建华:《音乐民族学与世界音乐的教学中国音乐》(增刊续集),1995. 4.);20世纪70年代,德国音乐教育对音乐的理解也开始由“音乐艺术作品”转向“文化中的音乐”(金经言:《德国音乐教育中的若干新动向》,《中国音乐》,1996第2期);澳大利亚音乐学家彼得·邓巴·霍尔认为音乐是“文化的一种产品……不同类型的音乐,属于、代表、事实上解说着不同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桂勤编:《关于音乐教育中多元文化主义的界定》,《中国音乐》(增刊续集),1995. p67)。上述这些对音乐本体的界定反映出了一些相同的学术人文思想——音乐是一种文化,对音乐的理解必须放到具体的“情境”(context)之中方能得出准确的阐释。因而,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过去被认为是圭臬的东西其实也是人为构造出来的,过去可以不加思考不用证明的公理,现在如果自上而下地强加在丰富多样的地方性现实之上,就难免有虚妄的嫌疑了”。(叶舒宪:《谁破译了达芬奇密码?》,《读书》,2005年第1期)

从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角度出发就有了多元文化并存的需求。在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召开的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大会上,与会专家发出了关于各级教育部门进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倡议书,从学科和学术方面来讲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学科的转向,是学术视野转向全球视野的反映。有助于打破西方音乐一元中心论的影响,使我国的音乐教育真正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管建华:《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2006年12月)

云南的音乐教育应该趁此东风,迎头赶上,以开阔的胸襟,理解、容纳多元的音乐文化,以此打破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后殖民影响。

南方教育论文例10

艺术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427网址:ysxy.ynnu.edu.cn

艺术学院现有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美术学、舞蹈学、舞蹈表演、艺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和服装与服饰设计11个本科专业,以及美术学(中国画与书法)、舞蹈表演(空乘与礼仪)2个专业方向。有四个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即艺术理论、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在校本科与硕士研究生2100余人。

艺术学院专任教师97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3人,外聘专家10余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学历教师占总数45%,硕士生导师29人。“艺术教育”专业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云南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音乐学”专业为云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美术学”与“音乐学”为校级重点学科,是教育部组织实施的教师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试点单位。近年来,艺术学院教师在出版著作、作品,在编写教材、,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社科研究项目、教学建设项目等方面成果突出,大量成果获省级、以上奖项。在“全国美展”、“荷花杯”、“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艺术设计大赛”和“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中,艺术学院的师生都有不俗的表现。

艺术学院的办学理念是强调全面发展和一专多能,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实践观念和创业精神;在教学观念和课程设置上体现现代艺术教育思想,反映最新的艺术创作与艺术理论研究成果,注重学生美学修养、艺术理论和人文知识的学习与提高,以宽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以创新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艺术人才。

音乐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音乐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音乐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表演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音乐表演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能在专业文艺团体、文艺研究单位及社会文化管理部门从事音乐表演、音乐研究及演艺事业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植根于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土壤,重视对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研究与教学,注重培养从事云南民族民间声乐、器乐表演的专门人才。本专业依托云南师范大学丰富的教师教育资源,为学生选择教师职业提供条件,毕业生能够在专业艺术学校、培训机构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工作。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全面的音乐创作知识、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能在有关文艺单位、学校、科研机构以及出版、广播影视部门从事音乐创作、教学、研究、编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作曲技术与作曲技术理论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作曲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相应的基本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根据侧重点不同,可分为作曲、作曲技术理论、视唱练耳、戏曲音乐作曲、电脑音乐制作等方向。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从事学校美术教育必备的美术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并把握学校美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能胜任学校美术教育的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辅导,能参与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具有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开发、设计美术课程的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绘画创作、教学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类学校从事绘画创作或教学、研究工作的应用人才。本专业学生根据所择定的油画、版画、壁画、水彩画等不同的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和发展学生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潜力,使之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从事本专业创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美术学专业(中国画与书法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书法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书法教师和社会书法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书法艺术与书法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继承发扬书法传统及创新精神,具有艺术实践能力,具备书法创作、书法理论研究、书法教学等基本能力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艺术教育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艺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教育工作者。本专业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音乐、绘画、舞蹈等主要艺术门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学校艺术课堂教学、指导课外艺术活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设计学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设计学类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设计学类为非师范类,该类学生一年级统一开设基础课,二年级分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环境设计专业。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国际设计文化视野、中国设计文化特色、适合于创新时代需求,集传统平面(印刷)媒体和现代数字媒体,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大企业市场部门、中等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播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环境设计专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学专业(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舞蹈历史文化知识、舞蹈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审美感觉和创造性思维,具备主要舞蹈种类表演的基本技能,能在中小学、文化馆站、社会舞蹈团体等单位从事舞蹈教学、舞蹈理论研究、舞蹈表演及编导等工作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历史和理论的基本知识,接受一定舞蹈专业技能的基础训练,掌握舞蹈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能力,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舞蹈表演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专业文艺表演团体、文化馆站、中小学从事舞蹈表演和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并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本专业学生按芭蕾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现代舞等不同专业方向,主要学习与规定专业方向舞蹈表演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舞蹈表演专业方向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其相应专业方向所规定的在舞蹈表演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舞蹈表演专业(空乘与礼仪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该专业是我校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方式举办的艺术类本科专业,是云南省高校中招收艺术类考生的空乘与礼仪类本科专业。本专业主要为民用航空事业及相关部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精通国内外航空服务业务,能够熟练掌握所学专业技能,具备较高外语水平、沟通协调能力和灵活应变能力,能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适合民用航空事业需求与发展的空中、机场、高端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及能够适应民用航空运输服务教育与培训事业发展的教师及培训人才。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传媒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12967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创建于2010年6月,是学校在“综合集成发展,内涵特色兴校”理念指导下新成立的一所特色鲜明的区域性教学研究型实体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人才。学院设新闻传播学系、动画系、语言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系和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新媒体与文化创意研究中心及云南省舆情研究基地。现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现未招生)、播音与主持艺术、动画、广播电视编导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新闻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广播电视新闻学是云南省特色专业,《大众传播学》获省级精品课程,《现代汉语》为校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校级教学团队2个,校级教学名师1名。教师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主编教育部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1部,云南省“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云南省精品教材1部。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省院省校合作项目3项,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省部级科研项目13项,校级创新团队1个,校级攻关项目1项,多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学院拥有多功能演播厅(室)及影视技术、动漫制作、二维动画、三维动画、线性/非线性编辑室等多个专业实验室,设备总值达600余万元。学院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教授8人,副教授7人,讲师21人,助教10人,其士或在读博士16人,硕士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师资总数的87%,部分教师参与了国内热播电视剧和动画作品的制作。学院与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四川大学、台湾佛光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美国密苏里大学等学校和学术机构建立了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

动画(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动画专业培养具有动画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从事动画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画创作与传播的基本流程,掌握动画创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了解动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为更好地从事动画相关工作构建稳固的基础知识结构。

主干学科:电影学、美术学、动画、艺术理论、计算机应用软件。

主要专业课程:动画概论、动画造型设计、动画运动规律、数码摄影及后期、动画策划、动画剧作、计算机动画基础、视听语言、分镜头设计、动画后期合成、三维动画、二维动画、定格动画设计与制作、数字艺术设计、漫游动画等。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播音与主持艺术(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专门培养具有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等多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广播电视等传媒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从事播音主持及新闻传播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播音学,以及艺术学、戏剧与影视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普通话发音、播音发音、有声语言表达、广播电视节目和栏目播音主持创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培养有声语言艺术创作和播音主持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

主要专业课程:播音主持艺术导论、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播音创作基础、广播节目播音主持、电视节目播音主持、语言学概论、新闻学、传播学概论。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致力于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等以及宣传、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本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了解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以及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史和艺术创作规律,掌握广播电视创作规律,了解广播电视制作技术,接受广播电视节目创作的创意、制作训练,培养具有独立创作能力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

主要专业课程:广播电视传播概论、广播电视编导、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广播电视采访、广播电视写作、现场报道、中外电视比较、纪录片创作、DV创作训练、文化传播、文艺理论、艺术学概论系列、电视节目导播、广播文艺节目编导、电视晚会编导。

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招收艺术类考生,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体育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943936网址:tyw.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是云南省办学历史最悠久的体育专业院系,距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其前身系建于1938年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体育部,部长为马约翰先生。经过多年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西南地区培养基础体育教师、高层次体育科研人才、运动训练人才、体育管理人才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重要基地。

学院现有职工99人,专任教师88人。其中,博士12人,硕士33人,教授14人,副教授36人,硕士生导师40余名。拥有二级教授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队教练员3人,裁判员3人,各类裁判员20余人。

学院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还设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方向。学院设有4个本科专业(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拥有1个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1门精品课程,1个教学团队,2个省级重点建设专业,1个省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近年来,完成各级各类科研基金课题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项,科研获奖近100项。

运动竞赛方面,我校学子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创佳绩。其中游泳运动健儿王晓福、李鹏、王家超等同学在雅典、北京和伦敦奥运会、残奥会上获得多项冠军;我院张娴同学入选中国女排,多次参加国际大赛并屡获佳绩。

舞蹈表演(体育舞蹈方向,非师范,招收艺术类考生)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具备体育舞蹈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影视传媒、普通高等学校、中小学、文化(艺术)馆、健身俱乐部、群众团体、厂矿企业等单位从事体育舞蹈表演、教学、训练、科学研究以及管理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非师范类本科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业务培养要求:学生主要学习体育舞蹈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体育舞蹈方面的专业技能训练,掌握体育舞蹈活动的组织管理、方案设计、咨询指导、经营开发和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干学科:艺术学、体育学。

主要课程:体育舞蹈理论与技能、艺术概论、文学修养、音乐基础理论、编导理论与实践、形体训练、芭蕾舞、流行舞蹈、时尚体育运动项目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军事训练、社会调查、专业公益劳动、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咨询电话:0871-65192084网址:zjpx.ynnu.edu.cn

云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是云南师范大学直属学院,也是云南省本科院校中最早建立的集管理、教学、科研为一体,以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目前是云南省高职本科试点院校和高职“专升本”基地。2013年,学院招收学前教育(艺术教育方向)、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文秘教育、应用化学(药学方向)、小学教育(数学、语文)共五个本科专业和学前教育、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两个“专升本”专业。学院以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职业技能鉴定及社会培训为一体,设有高等职教研究所,学院现有“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和“小学教育”专业硕士点,招收“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化学”、“药物分析”、“有机化学”、“小学教育”的硕士研究生,同时还与中国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培养软件工程硕士研究生,现已招收六届学员共256人。学院下设“云南省第129职业技能鉴定所”、“云南师范大学职业培训中心(站)”,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下设“云南师范大学培训学院”,代表云南师范大学开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及社会培训工作。

学院是云南省纪委、云南省监察厅的“云南省纪检监察干部院校培训基地”,是云南省总工会批准的我省首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并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先进单位。

目前,学院正加大教学改革、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围绕“特色与创新”开展职教本科的内涵性建设。现为“云南省高等学校小学教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云南省高等学校公共关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学院拥有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熟悉职业教育特点、“双师型”占一定比例的教师队伍。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先后投入700多万元加强实验室建设,现有综合技能实践中心、艺术素质训练中心、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中心、制药技术应用中心、心理咨询师训练中心、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导游实训中心、语言能力训练中心等实验实训场所。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推行“双证”制度。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在获得毕业证的同时,近80%的毕业生还取得了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学院致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培养各类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的同时,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居学校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