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整治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3:39

整治技术论文

整治技术论文例1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育将会极大地促进教育的发展,将会带来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模式、教育过程的深刻变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探索政治学科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已由开始时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逐渐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我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的研究中,努力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讲究科学与实效,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

一、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整合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整合,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与现实的限制,大大提高了思想政治课教学容量和效果,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兴奋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巨大内驱力。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所说:“一切有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中学思想政治课系统地讲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哲学和政治学理论常识,是一门科学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论课或是大道理堆砌的说教课,显得枯燥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难以调动。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利用它设计出仿真直观情境,能把思想政治课课本中抽象的理论和原理用直观的视、音频的形式表现出来,为学生创造学习知识的实际情境,通过声、形、色、画刺激学生的感官,诱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热情。

(二)有利于化解教学难点

从思想政治课的特点来看,基本概念、原理和观点较多,内容抽象,理论性强。在教学中,教师如果囿于理论的演绎,将会出现“教师头头是道,学生头头雾水”的现象。而利用多媒体处理信息方便快捷,教师精心选择好、设计好流程,合理解释和演示,通过其声、画、形把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原理等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形象的东西,使学生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同时能牢牢掌握,在教学中也就容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教师从繁重的备课、讲课中解放出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在介绍“运动与静止的关系”时,我制作了这样一个课件:画面一是高速行驶的列车,车上有乘客,车外有树木;画面二是列车在一个运动着的透明球体中运动。通过这两个动画,学生就很容易弄清楚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

(三)有利于活化教学内容

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与中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特点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辅之以鲜活、生动、真实、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融为一体,利用其直观、形象的作用,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化远为近,超越时空界限,模拟再现我们所需要情景,使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

(四)有利于促进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远距离师生互动,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使45分钟的课堂教学从时间与空间上得以延伸。信息技术使师生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这种转变从而使思想政治课实现了对人的素质的培养,而不再是围绕知识传授转圈子。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运用目的不明确

运用多媒体目的在于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然而,一些政治教师对此并不十分明确,很多时候只是为运用而运用。如果是运用多媒体投影课本上已有的文字、图表,就仅仅局限于对教材材料的机械翻版和简单重复,或是用多媒体代替板书。这些,都是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错误理解和运用。

(二)课件设计喧宾夺主

在课堂教学中,每次使用多媒体课件要解决什么问题,必须十分明确。可是我们许多政治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既有精彩纷呈的画面,又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解说,结果片面追求视听效果,没有注重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效果,甚至忽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强化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政治思想理论,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喧宾夺主的课件,不仅达不到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教学主题。

(三)课堂容量过大

多媒体具有强大的直观显示功能,可以使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大量的教学内容。但当这些内容超过了一定的“度”时,多媒体辅助教学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课堂内容过于饱满!往往是教师连续不断地向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事例和材料,却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活动时间,并且忽视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四)课件内容的选择不够恰当

有些政治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喜欢选择一些动画、漫画图片,或随意性地选择一些比较陈旧的材料进行教学,忽视了新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真实性、时效性较强的特点,结果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三维”目标的实现。

三、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效整合策略

(一)要转变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只有真正同学校的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它才会发挥出巨大的教育价值。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高低,并不意味着他就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成功整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对教学过程重新设计,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学生”单向模式转变为“教学、媒体、学生”三维互动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法、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这些变化都要求教师必须首先转变教学观念,研究新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尤其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

(二)要明确整合的原则

先进的教学技术不等于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技术也并不一定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当前思想政治学科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整合有许多理论问题有待研究,如:信息技术如何与课堂教学整合;多媒体技术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多媒体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适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多媒体软件的类型;多媒体软件的评价标准;多媒体教学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影响等等。弄清这些理论问题可以使教学行为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有实效,信息技术的发展才不会陷入盲目之中。

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目的性原则。(2)最优化原则。(3)服务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通过情境设置,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洞察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5)适度性原则。

(三)要切合学生实际

在网络课件使用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教学要求,布置学习任务,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加强指导,不能把网络课上成“牧羊课”、“网络浏览课”,对学生放任自流,浪费时间。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有机整合的互补关系,要注意避免将多媒体设备当作“现代化的黑板”、“知识的灌输者”来使用。因此,新形势下教师在努力提高自身使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水平和课件制作水平的同时,还应积极学习和研究教学理论、教材、教学方法。唯有此,才能真正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构筑思想政治新课堂,完成培养适应时代要求新型人才的育人任务。

参考文献

整治技术论文例2

2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目前,土地综合整治包括:

①对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如根据需求和现状将未利用地改良为农地或建设用地;

②对已利用地的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土地产值,如对农地的改良、配套,进行集约化利用,建设高标准农田;

③对现状土地进行土地市场一级开发支持经济建设,对污染、灾毁及破损土地的整治利用等。笔者基于长期的实践经验,结合实际提出了以下不同类型土地整治工程技术。

2.1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工程

非农用地是指农业用地和暂时难于利用的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裸岩、裸土等)以外的土地,通常包括农村聚落,大、中、小城镇,工矿区,交通运输、名胜古迹、旅游、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等占用的土地。我国非农业用地约占国土中面积的22.9%。农业用地又称农用地,指直接或间接为农业生产所利用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捕水面、农田水利设施用地(如水库、闸坝、堤埝、排灌沟渠等),以及田间道路和其他一切农业生产性建筑物占用的土地等。非农用地转变为农用地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功能,有利于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工程专项规划的指导下,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对田、水、路、林、村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整治,对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可以实现资源的积极整合、有效利用以及资源集中集约化发展,有效地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的工程措施主要是土地工程。土地工程是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活动。在工程中应遵循因地制宜、系统性、整体性和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主要内容包括成土、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及水利配套、电力、林业、道路等内容。在土地开发工程中应兼顾国家惠农政策,结合当地生产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如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等。

2.2建设用地整备工程

建设用地,是指付出一定投资(土地开发建设费用)、通过工程手段为城镇村及工矿等各项建设提供的土地。它是利用土地的承载能力或建筑空间,不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用地。据土地所用权特点,建设用地整备工程,是指由政府或其授权委托企业,对一定范围内的现状土地(包括农用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进行统一的征地、清表、整治、平整并进行适度市政配套设施建设,使之达到“三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和土地平整)、“五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通气和土地平整)或“七通一平”(给水、排水、通电、通路、通讯、热力、燃气和土地平整),从而符合建设用地标准的过程。建设用地整备工程中的整治工程,主要指通过一定工程、生物或技术手段,使海域、沼泽或土质难以为建设用地所利用的土地达到建设用地的标准。例如,荷兰、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填海造地工程,将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陆地作为建设用地,需要围堰、基槽清淤、基坑填沙、填砂等工程;沼泽地区的地基承载力较低,当作为建设用地开发时,要注意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积水等措施,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2.3污损土地改良改造工程

污损土地是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地污染和损毁,使土地完全或部分失去原来的使用价值和建设功能,包括污染土地和损毁土地。对污损土地进行改良改造区别于其他废弃地的改良改造,需要根据“因地制宜”原则,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去除污染物、恢复损毁土地,并通过污损土地利用评价,使其达到农用地或建设用地的使用标准。

2.3.1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污染土地是指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产生的污染物进入土壤并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土壤环境质量恶化,对空气、生物、水体或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使其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受到影响的土地。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对污染土地进行改造使其恢复到未污染的水平。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按地点可分为原位改良改造技术和异位改良改造技术。原位改良改造技术即对未挖掘的土壤进行改良改造;异位改良改造技术指对挖掘后的土壤进行处理的过程。土地污染改良改造按操作原理主要分为物理改良改造技术、化学改良改造技术和生物改良改造技术[。污染土地的物理改良改造是指通过物理过程的调节或控制,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使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将污染物与土壤分离或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物的改良改造过程。主要的物理改良改造技术有客土和换土技术、蒸汽浸提技术、玻璃化技术、固化/稳定化技术、电动力学技术、热处理等。污染土地的化学改良改造技术是指在污染土壤中加入化学试剂,使其与土壤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聚合、沉淀等反应,从而使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转化、降解成无毒或低毒性物质。典型的化学改良改造技术有化学淋洗技术、氧化/还原技术、溶剂浸提技术、施入改良剂或抑制剂等。污染土地的生物改良改造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指依靠某些生物的活动和具有某些特的微生物,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得以清除或降解,使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的过程。它主要是利用土壤特定的微生物、根系分泌物、菌根和超富集植物等降解、吸收或固定土壤中的污染物,从而实现污染土壤改良改造的目的。狭义的生物改良改造仅指微生物改良改造,广义的生物改良改造包括微生物改良改造和植物改良改造,有时也包括动物改良改造。

2.3.2损毁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损毁土地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土地表土丧失或整个土地毁坏而造成土地第一生产力的丧失。损毁土地改良改造工程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损毁土地进行改良改造使其恢复成可利用的有效土地,包括生境建设和群落建设两大内容。生境建设是对地貌的重塑和土壤改良培肥,其核心在于“造地”,为生物群落建造一个良好的生境。群落建设则包括植被重建和引入土壤微生物及动物,其核心内容是植被。对于凹型地貌的重塑,通常采用填充和客土的方式。对于凸型地貌重塑则采用土地平整、建梯田的方式。目前矿山开采造成的土地损毁较为严重,对于矿山损毁土地的地貌重塑一般采用“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工程技术,实现“边开采,边复垦”的良性循环。

2.4低标准用地提升工程

2.4.1低标准农业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高标准农业用地可定义为:一定时期内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形成的设施配套、高产稳产、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耕地,包括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其他高标准农用地。低标准农业用地变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是通过对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使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提高,达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使其能达到或基本达到:水源覆盖实现方田化,灌溉实现节水化,秸秆实现还田化,耕作实现机械化,施肥实现配方化,种子实现良种化,田间道路实现沙石化,农田林网实现网格化,田间种植实现规范化,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

2.4.2低标准建设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建设用地工程。高标准建设用地可概括为: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遵循现有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合理布局各业用地,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加强监管,通过科学技术增加对存量土地的各种投入,实现边际投入等于边际收入时土地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利用状态,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促使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提高。高标准建设用地建设最终是为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而土地集约利用的前提是用地的合理布局和结构的优化完善。高标准城市建设要按照城市建设规划,合理调整城市各业占地布局,严格控制大面积囤地现象,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高标准农村建设可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对原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减少或消除农村大片闲置地,消除空心村,做好土地复垦工作。对旧工矿用地进行考证,对废弃区进行生态修复,拆并不合理采矿区,做好原矿用地生态修复工作。

3未来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21世纪土地整治工程技术最为显著的特点是使规划、设计、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信息、监测及标准规范等不同领域进行有效交叉和融合,通过系统集成与自主创新,使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得到全面提升。未来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将以提高土地质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主要目标,实现从注重数量向数量、质量、生态管护并重的方向转变。具体发展方向主要包括:土地整治技术将向的综合化和集成化发展;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将全面和深入的应用信息化;利用计算机仿真和模拟土地整治生态变迁;土地整治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与互操作技术等领域的技术开发和工程化研究;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向生态化、智能化、节水节地型和可视化发展;质量型和生态型土地整治技术将实现针对性、高效性和最优化;土地整治的景观重塑和恢复工程技术;土地整治监测将从注重数量监测向数量、质量、生态和效益监测发展;土地整治的施工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利用。

3.1农田建设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传统的土地整治因缺少先进的工程技术支撑,导致农田路沟渠使用寿命短,土地平整质量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部分耕地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再加上因不同地区、不同土地类型和不同利用方式对于诸如沟渠、道路设计强度、建设材料、成分配比、施工工艺、使用周期等要求均有明显差异,对一些关键景观断裂点的修复也缺少精细化的工程技术支撑,这些均影响土地整治的可持续性和工程效益的发挥。因此,研发新的适应农田建设的规划与设计技术,提出专门的精细化土地平整工程技术,应用激光技术进行土地精细平整作业,自主研发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新材料、新产品与施工工艺,增强高标准基本农田保育工程能力等领域将是未来农田建设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2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把复垦工程作为矿区开采的一部分,十分重视矿区生态恢复、景观重塑、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土地复垦、复垦工程与周边景观协调以及复垦土地的跟踪监测与评价。因此,矿区复垦土壤的地表稳定与侵蚀控制技术、土壤结构破坏与污染的重构与修复技术、防治矿山生态灾害技术、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技术及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集成技术等是未来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3污染土地修复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污染土地修复工程主要采用实验室研究—中试或现场试验研究—大规模工程应用的基本模式,修复基质由单一的土壤修复过渡为土壤和地下水综合治理,修复技术涵盖了物理、化学及其生物修复类型。因此,研发绿色可持续单一修复工程技术、多种修复方法耦合联用技术、研制专用修复设备和药剂产品是污染土地修复未来发展的趋势。

整治技术论文例3

关键词:信息技术;政治专业;课程整合;文化策略

在当今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成为最重要的课题,我国对此也予以了高度重视,教育部不仅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同时也把作为教师教育的一个新课题,提供给了每一位从事教师教育的工作者。为此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政治专业课程整合的文化策略这一课题。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实施。

一、营造信息化文化环境

营造信息化文化环境,是信息技术与政治课程整合的充分必要条件,要培养高信息素质的政治教师,首先必须有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所谓环境,可以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

(一)硬环境。所谓硬环境是指信息技术设施和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的核心是计算机、通讯以及两者结合的产物——网络,这三者是一切信息技术系统结构的基础。我们说的硬环境,就是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化环境,它应当包括以下两个基本组成部分:

其一,信息技术设施,如多媒体计算机、微格教学网络、电化教学网络、校园网络、因特网等。这些设施保证了课程教学的现代化,能使受教育者生活学习在一种物质化的信息技术环境之中,时时触摸和感受信息技术,在行为中培养自己的信息素质。

其二,信息技术资源,即为教与学者开发、提供经信息技术处理的、可供共享的政治课程信息材料。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提高信息素养的关键。教育部确定的“十五”期间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原则就是,以基础设施为基础,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信息资源可以通过教师开发、学生创作、市场购买、网络下载等方法获取。

(二)软环境。软环境可以称为制度环境,是一种观念,一种氛围。相对于硬环境,我们认为软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保证,从某种某种意义上讲,软环境比硬环境更重要,因为,设备可以落后陈旧一些,但观念制度必须先进。先进的设备固然重要,但缺少了一种观念,一种氛围,先进的设备就会沦落为一种装饰。众所周知,清华的荷塘,北大的未央湖,是每一求学者向往的地方,那粼粼碧波,田田荷叶,使人留连,更启迪了多少人的灵智。然而,我们说不是这硬环境造就了朱自清们,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清华北大的学院精神即校风学风,才使得她们薪火相传,一路笙管。所以清华北大出人才,硬环境固然功不可没,而软环境则是其当家法宝。信息技术软环境,就是要营造信息教育的文化氛围,使信息教育制度化、主动化。综观我国当前中专政治教育,广大的政治教师在教育研究实践中,往往还停留在自己对信息的采集和开发上,能够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应用于教学的还不是主流,这固然与政治专业课程性质有关,但制度的落后,观念的陈旧是主要原因,这无疑将阻碍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因此,将信息教育制度化,建立相应的教育文件,建立不同层次的监督机制和评价评估体系,要求每一位中专政治教育工作者,从自己的课程实际出发,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育培养目标,转变传统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充分利用信息化设施和资源,将自己教学教研工作,与信息化相融合,在不断的潜移默化下,进而成为一种自觉,形成良好的信息化环境,是当前政治教师信息化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种软环境的营造,必须建立在整合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

二、整合中专政治专业课程结构

中专政治专业课程结构,一般由专业文化课程、职业理论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三部分构成,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建立起来的这一套结构体系,实践证明,这一套结构体系是科学的,也是能与时俱进的。我们这里所谓的专业课程结构,不是要对这个结构体系加以整合,而主要是针对专业文化课程而进行的。中专政治专业文化课程以语言为主体,而语言和具体教学之间的关系是众所周知的,以语言课为形而下,即为基础为工具,而以具体教学课为形而上,为上层建筑为文化,是政治专业文化课程之间一种通约通识性的联系。传统的教育教学中,虽然注意到了课程间的有机联系,注意到了教学课之间的有机整合。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见,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则依然如“游兵散勇”,各自为战,把本来“血肉相连”的有机整体,分裂切割成块块,课程间的信息,相互离散脱节,还往往形成信息的重复;更有甚者,有些政治课教师不相互关注对方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向,相互之间在教学中,很难形成信息交流。举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政治课上在分析具体案例时,必然要谈到语言的运用艺术问题,打开所有的教科书,我们会发现关于语言的艺术,都是干巴巴苍白的几句,诸如清新、自然、平实、凝练等,而具体形而上地去分析这些特点,从语言自身的特点来解构这些特点,大都显得一筹莫展;而语言课上,只是泛泛地讲语言的基本性质,如语言的民族性、社会性等,或者详尽地分析各种语法结构,介绍各种修辞手段等,也未能与文学课相整合,从文学的角度,依据语言自身的特点,以语言学研究新成果新理念,帮助文学课形而上地完成其全部教学任务。政治语言学的这些研究成果,文学课不予以重视,使得本来非常生动的一些语言现象,变成了简单的语意诠释,政治学课成了解释课,难怪政治系的学生不仅对语言课不感兴趣,甚至对充满形象与感情色彩的文学课,也不为学生所接受。而语言课又与文学课脱节,并且语言课过多地讲本属于文学课的内容,就会冲淡其课程特色,造成时间的紧张等。诸如此类问题,在中专政治专业教学中,可谓俯拾皆是。

而利用信息技术,将中专政治专业文化课程加以整合,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上述类似情况发生。具体做法是,首先将各课程内容数字化,转化为信息化学习资源,并对这些信息资源,作综合性分析,从而打破课程之间的专业槛限,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各门课程综合化,使相关课程之间课程目标、教学操作内容、学习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补充,以期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成分形成有机联系;其次,建立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教师往往都能建立起自己的信息资源,但是缺乏信息的交流。建立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使各课程的信息流动起来,加强各课程之间的合作,而且给受教育者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条件,从这层意义上讲,建立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更是迫在眉睫。

三、整合中专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

所谓整合中专政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就是要对各课程的内容、章节安排等,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情况和发展需要,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加以整合。具体做法是,将各课程的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课程内容作精密的分析,科学有序的构建诸如指导性内容、协作性内容、探究性内容、研讨性内容、学习任务等之间的结构关系,从而合理地安排教学。

课程内容的整合,是一种集约式课程整合,即利用信息技术,把庞大芜杂的课程内容,作各种可能性的研究,将有限的教学时间,作科学合理的安排。传统的课程内容之间的安排,即所谓的章节时数的安排,课堂内容和课外内容,学习任务和研制任务等的安排,虽都经过了科学的分析,但我们认为这些分析,是专家们根据各章节内容的信息含量,以概数的方式加以处理,其中难免含主观色彩,比如自己的专业爱好、研究领域等。在教学实际中,我们常常发现,教师往往对自己的研究领域的章节内容,津津乐道,而对自己非研究领域,则往往略讲,既不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又不注意学生的发展需要,这种内容处理方式带有太多的随意性。虽然我们不反对教师有自己的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在教学中,必须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因此,我们主张将课程内容作数字化处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缜密的分析,真正科学地确立每一门课程内容的教学目标,并在一定的监督管理评价机制下开展教学,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以中专课为例,就是要根据语言习得与认知规律以及政治课自身的特点,再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部分或各章节的教学。进一步,通过认知规律的数字化处理,将课程内容细化为指导性内容、协作性内容、探究性内容、研讨性内容、学习任务等,从而科学地选择各部分内容的教学方法、手段、策略等。这种课程整合,无疑是一种信息化的课程文化。

参考文献

[1]李芒.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培训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09,(10).

整治技术论文例4

【关键词】心理治疗;心理治疗整合模式;归纳

心理治疗整合本身并不是一种治疗学派或理论实体,也不是一套具体的治疗方法,而是基于当代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态度和理念。心理治疗整合的核心观点是,没有一种治疗方法能够适用于所有来访者。很多新的疗法的产生就是由于治疗师对现有模式的不满,意识到这些模式不适用于某些案例。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再多创造几种新的疗法,而在于改变看问题的方式。越来越多的治疗师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流派的技术方法,而不再拘泥于某一固定的流派体系。

1 心理治疗整合的兴起

随着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分化,心理治疗领域也一直呈现学派林立、观点纷呈的局面,各种不同的治疗理论和方法杂陈。每一流派都倾向于认为自己抓住了心理问题的真相和治疗的根本,而事实上它们都只聚焦于心理机能或人格问题的某些方面。即使来访者的症状明显表现出多层面的问题,不同流派的治疗师还是倾向于强调某些特定的方面而疏忽其他一些重要的方面。研究表明,没有一种治疗模式适用于所有的心理障碍的来访者。治疗师常会发现,自己所使用的方法仅在某些情况下对某些来访者或某类心理问题有效,超出范围的应用则可能会遇到阻碍。其实,整合是心理治疗理论和临床实践发展的自然结果。

2 心理治疗整合的模式[1]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心理治疗领域先后出现了多种不同的心理治疗整合模式。其中,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2.1 理论整合模式

理论整合模式是从两个或多个治疗体系中整合出有关心理病理及治疗机制等原理和方法的新模型,建立一个层次更高的治疗体系。该模式强调对不同理论概念和术语的综合,以期最大程度地扩大治疗效能,是水平最高、难度最大的一种整合模式。

2.2 共同因素模式

共同因素模式认为,所有的治疗方法都有一些共同的产生疗效的关键性因素,这些因素是跨流派的,在不同的治疗方法中都有所体现,整合就是确认这些因素,并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发展出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

2.3 技术折衷模式

技术折衷指向具体的治疗技术的整合而不关注其理论基础,根据来访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取各个流派中适用的方法进行治疗的整合方式。

3 同化整合模式

同化整合要求治疗师以某一治疗流派作为“根流派”,然后再借鉴或同化其他流派的一些观点和技术,以弥补根流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多数整合治疗师还是会确认自己属于某治疗流派,但同时也愿意借用其他流派的一些技术,只要事实证明它们有效。

4 心理治疗整合的反思[1]

心理治疗整合的核心理念是在治疗过程中对理论解释和技术选择保持开放而灵活的态度。根据不同的治疗情境,选择并检验特定疗法的临床效果比教条式地使用单一方法更为有效。

心理治疗“整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研究者更应该关注整合的方式,而不是整合之后形成的某种具体的治疗模式。心理治疗整合有四种模式:理论整合、共同因素、技术折衷和同化整合,但这四者的界限其实并不十分严格。技术折衷和同化整合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在治疗中都会使用其他流派的治疗技术,注重对来访者的帮助;不同之处在于同化整合对于来访者和治疗的理解有一个连贯的理论框架,而技术折衷对于理论的依赖则不明显,治疗师主要依据临床经验和治疗效果,来选择适合来访者的干预技术,对于理论基础则不再“刨根问底”。在某种意义上,技术折衷是同化整合的一个变式。“整合”并不仅仅是指借鉴其他流派的技术,而且还包括技术与理论之间的整合。技术折衷在实践中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与它们在理论取向上的模糊立场有关,但这些技术在认识论方面可能存在矛盾。以临床效果和技术为导向的整合治疗在实践中要更为受用,但要将治疗技术与发病机理联系起来,使技术服务于治疗目标。

5 心理治疗整合的展望

5.1 整合运动持续进行

心理治疗整合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流派之间的隔阂,推动了不同流派之间的沟通和对话。虽然治疗师认同了某一治疗学派,更擅长运用与自己所持流派相容的技术,但他们仍然会借用其他流派的技术。

5.2 理论与实践的整合

不仅不同的治疗理论和方法之间需要整合,而且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也需要整合。治疗师很少利用理论学家的研究结果,临床治疗实践并不依赖于理论研究,因为他们认为心理治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临床效果。尽管一些理论学家也鼓励治疗师参与理论研究,但这种情况很少。理论学家要努力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临床治疗师,同时,治疗师也要将临床经验反馈给理论研究者,而不能只是理论学家单方面地告诉治疗师要怎么开展治疗。

5.3 统一模式的探索

心理治疗统一是指在一个有组织的、连贯的理论框架内,将所有关于人格理论、精神病理学、心理治疗等主要知识构成内在地整合起来,在这样一种统一模式的指导下,治疗师可以更好地探求心理治疗原理、方法与技术的综合。也就是说,一个实质性的统一模式必须把存在于人身上的生物的、行为的、认知的、精神的等因素统合起来,必须立足于干预措施,并且这些措施从概念和实务上都必须能够聚焦于 一 个 “完 整”的人,而不是人的某一 两 个 方 面。由于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来访者,所以治疗理论和技术方法的有效性最终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整治技术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6.055

Abstrac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mankind will move towards an era of information,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revolution is a bridge and driving forc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s the dominant force in promoting glob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by the multimedia and network technology as the core has become expand human creative tool of the force. Education information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times, th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he key to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is paper mainly from the neces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tegration, advantage analysi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integra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eaching.

Key words course integr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course

1 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1.1 时展的必然趋势

信息技术加快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信息时代的发展主要是知识经济主导,知识经济客观上需求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掌握学习知识的技能,而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忆。信息技术的快速成长与应用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综合的影响,包括学科教学条件的改变,这就要求教育者的思维转化,从以往的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注重思维的培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使用计算机多媒体等当代教学设备和技术辅助教学已成为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在需要。所以说,思想政治学科的教育变革需要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1.2 新课改革的内在要求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第十一条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①增强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的有效整合,是高中思想政治改革中的重要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高效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代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

1.3 提升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实效的诉求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是推动素质教育进程的需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有力方式。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设计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扩大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设计的领域,有利于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实现德育的意义。由于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的整合,教师可以把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拓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师生的互动。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各种相关资源来扩充教学容量,丰厚教学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随之提高了。

2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可行性

2.1 理论基础为整合提供了依据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是把人的认知活动看做类似于信息加工,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由于认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过程假设为信息加工过程,信息加工的结果就是获得按一定方式储存的信息,来获得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知识可定义为: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② 建构主义认为由于学习是在特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的活动而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就是以认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把知识的输入和提取与创设情境、会话、协作相结合来完成教学任务。

2.2 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内在的相通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及时更新知识。高中思想政治课不仅担负着传授相关经济、哲学、法律、政治、文化等知识的责任,更重要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将社会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德行,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能力、认知的能力和道德行为的能力。其学科性质和任务决定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并让学生成为思想政治课教学主体。信息技术中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传统高中思想政治课灌输的模式,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理论知识与互联网提供的大量材料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协作意识。

2.3 信息技术的普及为整合提供了有力支撑

到“十二五”末,全国中小学拥有互联网的已经达到87%,多媒体教室安装已经到了80%,学校网络学习空间拥有率超过了36%。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整合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方式,实现处处能学、时时能学的可能。整合优秀的学校的教学资源,实现教育的高位均衡,推进教育方法和方式的改进。积极有效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的整合,可以扩大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使用范围。

3 信息技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优势

3.1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基本观点认为,学习兴趣是学生通过了解、研究、掌握知识并应用实践的所获得的心理特征,可以推动学生的求知欲的一种内在心理力量。学生对这个学科感兴趣,就会对这个学科持续地专心地钻研,进而提高学生自学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思想政治课堂变得形象化,生动化,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教学氛围,学习兴趣被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所吸引,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切不可完全依赖信息技术,教师要有自己授课的风格和方式,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高中思想政治的兴趣。

3.2 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高中思想政治的知识点比较多,基本概念繁杂,理论性比较强,运用多媒体进行课件的制作,将图像、文本、声音、图片、动画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重点难点相融合,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增强了教学的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课堂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对课堂的重点、难点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知识具体化、条理化,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可以突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

3.3 有利于扩大教学容量

信息技术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应用,与传统教学相比,不仅是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与实践、生活相联系的多样化的信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整理教学知识点,使知识传授系统化,条理化,也可以做成思维导图、表格等形式,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同时减少了不必要的板书时间,教师可以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课堂教学与科研中。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的整合大大增加了教学容量,提升了课堂效率,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4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整合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4.1 以科学性为基础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的整合不是单纯的合并,而是利用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在的相通性,按照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进行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有效整合,实现教育教学目标。首先要科学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件的制作,教学情境的创设,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性强,要注重知识的科学性,所选的课件内容,情境是否科学对这一节课影响很大;其次并不是每一节都必须用到多媒体授课,而是要根据课堂需要科学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教师过度依赖信息技术,就会忽视教学的生成性。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科学整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能代替学生动手实践,而是要科学地利用信息技术,获得直接经验。

4.2 以教育性为出发点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整合的教育性表现在可以推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有利于实现教育信息化。首先,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体现了智慧性教学。其次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更加便捷,增加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学习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主要是为教育服务的。

4.3 注重个性化发展

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流通和利用,为个性化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整合正是符合“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使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的形式多样化,教育评价多元化。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式。”③信息技术可以实现教师个性化教学与学生多样化学习,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信息,学生还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研究,讨论和发展。好的教育就是应该更多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育需求。学校应该是学习与研究的中心,应拥有更多优秀的课程资源课程信息,办个性化的教学,为社会培养有创新意识,有学习能力,有研究精神的人。

注释

整治技术论文例6

一、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整合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整合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做什么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要以先进的思想教育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帮助学生正确思考当代国内、国际的社会政治现象,分析各种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和探究能力。运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一些道德教育的图像、文字、音频、视频等资料,不仅可把抽象的理论用直观的东西展示出来,而且少了很多枯燥乏味的说教,更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认同感,有利于提高素质,完善人格。

2.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整合符合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特征

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思想政治课与社会变革的联系最为紧密,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随时关注时事、政治理论的新动向。因为当代的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他们接触信息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他们对政治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政治课能把理论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对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例如经济体制改革、国际形势变化、重大时政新闻等,给予令人信服的解答,摆脱说教的灌输式教学。

3.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整合符合思想政治课综合性的要求

思想政治学科建立在其他具体学科基础之上,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在知识结构、逻辑结构、目标结构、层次结构的设计上具有系统性。并且本身就包括了经济、政治、文化、法律、道德、科技、历史、地理等内容。可以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包。因此,从课程理论角度看,它是综合课。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便捷地解决师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个领域的问题,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整合的实效性

1.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课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问题,其中教育资源的匮乏显得尤为突出。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那么,对教师和学生双方而言,在现代信息社会,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信息技术就成为获取资源和信息的比较简便快捷的手段和途径。应用信息技术可以获取丰富的集约化的资源,这些资源具有共享性、大量性和广泛传播性的特点,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为学生的协作学习创造了条件。

2.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信息技术教学恰恰具有图文并茂等特点,能够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创设特定的政治情景,可把陌生、抽象的事实和材料变得形象、生动,使政治教学从多“静态”向多“动态”发展。由于它适合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本身产生了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持续高涨的学习情绪。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现代信息技术正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强大的交互性,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内心学习兴趣的。

3.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现阶段的学生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还没有完全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也就是说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情境创设,促进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联想思维获得发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从而使知识和能力获得提高。

总之,信息技术可以大大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课整合的完善,将有利于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目标的切实落实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整治技术论文例7

一、信息技术的内涵

信息技术有多种多样的解释,一是认为信息技术是对数据和信息的处理,具体是指在数据和信息的创建、存储和处理中以及知识的创造中使用大量物品和技能。人类的信息技术历经了古代和近代的发展变化,从最初的语言文字、印刷术到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等。现代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用于信息的获取、识别、处理、存储、检索、显示和利用加工的技术群体:二是认为信息技术是能动技术,就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与电信技术结合对文字、音频、视频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并加以传播和利用:三是它是一种管理手段,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一定培训,掌握信息技术,使人与技术充分结合,促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高效运行。四是认为信息技术就是应用技术,其功能就是对信息进行分析,把接受的信息进行传递,把控制的信息进行交换,它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互融合的三位一体。关于信息技术还有更多的定义,我们应该在复杂的解释中概括出其本质之义,就能掌握其精髓。这几种解释笔者倾向于第二种解释,简言之,信息技术就是对信息的获取、识别、处理、存储、检索、显示和利用的技术群体。

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结合,通过强大的数据库平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海量的信息,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使受教育者增强学习兴趣和动力,这是今后教育者应该重视的手段和掌握的技能。

二、信息技术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信息技术无孔不入,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例如,由于发达国家掌握着信息传播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在意识形态领域,必然会通过互联网对我国进行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这些掌握核心技术的信息大国不惜代价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安全等方面进行新殖民主义侵略,妄图颠覆控制国家政权或控制国家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风险。另一方面,网络不良信息,比如黄色色情对当代大学生影响严重,网上大量存在不健康信息,这些信息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目前信息技术在思想教育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思想政治教育呈现了新活力,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不再单调

传统受教育的形式一味地依靠教师的灌输,教学形式与手段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方面,不仅要重视内容选择,更应该注重教育方式。如果采取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愿意欣然地接受,这种形式无疑会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获得较好效果。通过信息技术的使用,采取音视频、动漫等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实现了从相对单一到多样性的转变,信息技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变得宽阔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因素是时空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充分使用信息技术,大大地拓展了教育时间和空间。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突破时间的限制,时间可以任意选择,当前的微博、微信等先进的交流平台可以在线交流,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下载APP随时可以学习和传播相关内容,没有必要再规定具体时间;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适地选择,不必再固定教室,当前高校校园网络基础建设有较大的改观,网络基本覆盖校园的各个角落,随时随地可以用WiFi接受传递信息,随时随地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得到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优劣以是否取得较好的效益做为衡量标准。效益的好坏与投入和收益有关,投入多,收益少,效益就不高;投入多,收益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好。一般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投入越大,收益就越大,收益和投入的比率高低与效益成正比关系,收益、投入越高,效益也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高信息技术的使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益,应从三个方面入手:

(1)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资源分享,共享,这样就可以节约教育资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利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还可以对资源进行分析和整合,以便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2)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让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了解更为全面,更为及时,以便使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出现的问题和情况及时分析,采取对策,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取得良好效果。同时,有利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做出总结,有利于今后改进工作方式,从而为提高教育的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想进一步了解和具体掌握各个要素的运行情况,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补充,哪些需要删除,哪些需要保留,都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和分析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进行量化分析,获取自己想要的数据和结果。

(3)加强信息技术运用,丰富使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手段。通过信息技术,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让信息技术与教育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灵活、多样的教育辅助手段,让受教育者欣然接受,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在信息技术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这三个方面的加强,从长远的角度极大地节约了教育的投入,增强了教育的效果,获得了预期的教育效益。

三、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师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思政课教师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特别是对课程的开发、整合、设计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接受相应的信息技术培训,来适应这种变革的需要。当前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学校应该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努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信息化教育培训创造条件。通过定期培训,提高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积极鼓励和调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整合的有效模式,从而提高教师整体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学校要大力营造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整合研究的氛围,在教学中,鼓励教师开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多媒体教学,使教师树立和形成信息化教育的信心和使用的良好习惯,不断推进和提高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能。

当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对思政理论课教师提供便利的同时对教师也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传统教育资源多是纸质,如今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学科,海量的信息,内容包罗万象。这就对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科技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对信息进行认真加工,去伪存真,但在一些教师中出现了重应用轻提高的现象。比如有些教师利用网上资源丰富、获取便利的特点,课前不精心备课,备课只是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的归纳整理,甚至不加任何加工就进行全盘复制,内容不管是不是符合教学实际,是不是符合学生特点,直接拿来为己所用,长期这样,大大降低个人的分析能力和钻研能力,个体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发展;有些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视频内容和网络在线课程产生一定程度的依赖心理,不愿花时间精心备课,备课也没有以前那样认真用心。另外,还有一些青年教师虽然掌握了扎实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但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忽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提高。

(二)信息技?g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件的影响

一个制作完备的教学课件,能大大提高上课的效果,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从信息的表现形式来看,在教学的过程中,同一个知识点可以以穿插声图并茂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不同的信息形式对人的作用效果不同。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只听仅能记住知识15%,只看仅能记住知识的25%,但是听和看结合起来可以记住知识的65%”;多媒体的优势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视觉的特点,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教师要充分发挥在多媒体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通过进行处理加工文字、图片、图表、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介,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和听觉功能,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当然,要获得这种效果,需要教师具备熟练地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在实际中,由于时间、精力、财力和能力有限,创新的内容和形式有待进一步地提高。再之,必须加大对新媒体的学习,不断掌握新的技术,才能较好地驾驭这些媒体形式,成为媒体使用的主人而不是被媒体化。

(三)信息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影响

整治技术论文例8

近二十年来,无论是心理治疗理论,还是治疗技术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理论方面,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任何一种单一的理论(情绪的、认知的、生理的或行为的)都不足以解释心理障碍的原因和心理治疗生效的机制。同样,能够改变病人某一方面功能的治疗方法,也能改变其他方面的功能。因此,对某些心理治疗作了相应的修正,以指导治疗实践。例如,认知和合理情绪治疗最初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认知(对事件的解释)影响个人的情绪,先有认识,后有情绪反应,认知和情绪是同一系统的两个成份,现在研究表明情绪反应可以在认知前发生,情绪和认知是两个相互影响的独立的系统,所以单纯改变认知来治疗情绪的效力是有限的;另外,Greenberg和Safra(1984)从信息加工角度的研究提示:情绪体验是知觉运动反应、情感图式记忆和事件意义的概念性解释等心理过程的整合,许多心理问题是整合过程失调所致,治疗目标应是调整不同水平的整合失调。在治疗技术方面,新的治疗技术不断问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的心理治疗方法已达400多种,而这些新的治疗技术具有更强理论基础和实验研究支持,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多数是短程、整合的治疗,如认知行为治疗和认知分析治疗。在应用方面,心理治疗应用领域越来越广,从最初限于精神科病人中的应用,现已扩展到各个领域的各种心理障碍、人际关系问题、婚姻家庭等一般性心理卫生问题的处理。在疗效研究方面,不再单纯考查心理治疗是否有效,而且更深入地研究改变的过程,治疗生效的因素和机制、治疗方法对疾病和症状特异性问题。在方法学方面,随机对照组研究已被广泛接受,量效关系研究已被引入心理治疗领域,治疗效果评价更趋客观化和数量化,二次分析技术、临床显著性分析方法和序列分析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上述这些进展限于篇幅和个人的学识无法展开介绍,以下介绍近年心理治疗实践中的四个主要发展趋势:治疗短程化、理论和技术整合化、方法标准化和疗效评价客观化。

1治疗短程化

经典精神分析治疗的过程是漫长的,已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其实弗洛伊德最初的治疗案例疗程是非常简短的。如弗洛伊德曾以六个会期成功地治愈了乐队指挥BrunoWalter的慢性右臂痉挛;在荷兰Leyden镇旅游时,仅用4小时就一次性治愈了作曲家GustavMahler的强迫性神经症和严重的婚姻问题。行为治疗也有类似情况,开始疗程较短,以后逐渐延长。如Wilson(1981)发现纽约市行为治疗研究所的平均疗程为50个会期。

1963年,正值社区心理卫生运动发展之际,短程心理治疗运用而生,目的在于为众多的病人提供帮助,以满足社区心理卫生的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也发现短程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短程治疗作为一种系统的治疗方法是有计划性的,不是单纯的疗程缩短,而是有理论依据的,同时伴有治疗目标的改变。主

张短程治疗的临床家多数是心理动力定的,因多数行为治疗和认知治疗本身就是短程的,这对传统的精神分析治疗是一个大的挑战。在B.L.Bloom的《计划短程治疗手册》中就介绍了9种心理动力定向的短程治疗。

短程治疗的会期数差别很大,如Malan的简易心理治疗为20~40次,Davanloo的限时动力心理治疗为15~30次,Sifneos的短程焦虑诱导治疗为12~15次,但很少有人把超过20个会期的作为短程治疗,一般提倡会期数在10~20次以内,个别可达40次。Lazare等报告第一次交谈后脱治率>50%,因此也有人提出开放性一次性治疗。所谓“一次性”指想到病人看过不再来了,尽量利用这仅有的时机对病人施加影响;开放性是指病人可能再来,所以治疗者向病人表示,一次性治疗对病人帮助有限,欢迎再来。

虽然对短程治疗会期的看法不一致,但对短程治疗基本特征的看法是比较一致的,均认为短程治疗有五个基本特征:(1)及时干预;(2)治疗家的活动水平相对较高;(3)明确、有限的治疗目标;(4)清晰明确焦点的确认和保持;(5)与病人共同商定治疗时限。尽管不同学者对“焦点”一词的用法、治疗家活动的内函及商定时限的方法有差异,但都遵循这些基本特征。

2理论和技术的整合化

早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心理治疗整合的思想就开始萌芽,但直到80年代前,心理治疗整合只是少数人关心的事情。80年代起,心理治疗整合趋势发展迅速,一些严谨的学者从理论角度支持整合,在实践中被部分心理治疗家接受,方法学家赞成这是心理治疗研究的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台湾剧真情满天下

·韩国剧玻璃之城

·国产剧回家的路

·韩国剧妻子的誘惑/妻子的...

·动画片游戏王5Ds

·综艺娱乐百分百[200...

·综艺国光帮帮忙[200...

·综艺康熙来了[2009...

立即到健康社区参与热门讨论

继续医学教育现状及

副溶血性弧菌流行群

自体结膜移植治疗复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

扩张型心肌病60例临

通过健康教育对糖尿

呼吸内科病房院内肺

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树

疑人不用与用人不疑

单病种质量控制的探

合法维度,并成立了专业组织--心理治疗整合研究学会(TheSocietyfortheExplorationofPsychotherapyIntegration),有关心理治疗整合的论文和专著逐年增多。

心理治疗整合的主要焦点是行为治疗和心理分析治疗的整合,经多方尝试和努力,目前这两个阵营趋于联姻。行为治疗家把认知心理学的语言、理论、技术融合到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中,心理分析学家也接受了学习理论,环境因素的致病作用和行为主义学派的语言。认知行为治疗是心理治疗整合的典范,他们(Beck,Ellis,Meichembaum)既反对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也不完全接受心理动力学的观点,特别注意人的思想和理念,认识到人的外在表现实际上是深层认知结构的反映。这种认知结构的形成与过去的经历有关,Safran和同事把这种认知结构区分按层次排列的外周结构和核心结构,其中核心结构类似于心理动力学模式中的基本动力学。他们用功能分析,领悟和理解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在实践中,认知行为治疗家,通过辨论、教育、摆事实和实践检验等技术,产生矫正性情绪体验,而不探查病人内在生活的动力学。在理论整合方面,有人试图寻找一种综合的理论,用更熟悉和合理的概念来解释心理障碍的成因和心理治疗生效的机制,指导临床实践。也有人认为在整合的同时,要考虑和保留各种治疗的特殊性,无原则的杂合和拿来主义不利于心理治疗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能包治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将来也不会有,不能强调共性,而沫杀特殊性。

另一个整合趋势是行为治疗家对人格障碍的关注,与早期行为治疗形成明显对比,早期行为治疗根本不承认人格结构,也无意处理人格障碍问题。现在他们认为人格健全与否关系到轴Ⅰ障碍治疗的成败,人格障碍本身也是需要干预的目标之一。在人格障碍治疗中,Linehan创建一种治疗方法--辨证行为治疗(dialecticalbehaviortherapy),一方面通过分析,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对批评过于敏感,另一方面使他们学会更好应付方式。采用的技术包括接受、理解和认同,同时坚持要他们以更有效的方式应付生活事件。

整合虽然是一种发展趋势,但也存在一些隐患,在不了解各种治疗生效的特异因素之前,盲目地整合并不能提高治疗效果,正象年轻医生喜欢开大处方一样,因为对疾病的诊断没有把握,对药物的作用不甚了解。各种整合疗法的发展,随之而来是大量新名词涌现,使治疗家或研究者之间发生交流障碍,治疗方法也无法推广。Lief提出,心理治疗领域里更需要的是取消隔核,增进交流,而不是整合。这样可更深入地研究各种治疗生效的机制和特异成份,了解何种治疗对哪类疾病更有效,以便合理选用。

3治疗方法标准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治疗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科学的治疗方法。同一学派的不同治疗者既使用同一种治疗方法治疗同一疾病,在实施的具体细节上却有很大差别,在不同学派之间,或用同一方法治疗不同疾病时的差别就更大。问题在于各种治疗方法缺乏标准化的操作程序,只有理论和技术的介绍,至于对某个病人,这些技术如何使用却有各人的理解。因此,各治疗方法的创建者用自己的方法治疗各种疾病,似乎都有效果,而别人用他的方法治疗病人则可能完全没效,似乎治疗效果来源治疗者本身,而不是治疗方法的效果。

针对上述情况,近年在治疗效果评价研究中有一种趋势--要求治疗方法标准化。在研究中选用的治疗方法必须详细操作指导手册,使参加研究的治疗者有章可循,尽可能减少个人经验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对比较复杂的治疗方法,参加研究的治疗者尚须接受统一的技术培训和指导,以确保各治疗者真正掌握该项治疗技术。同样,对培训者而言,必须要有一套正式考查受培训者临床技能的标准。只有这样,不同研究的结果才具有可比性,研究结果才能被重复,研究发现对临床实践才有指导价值,这也是近年许多临床治疗家的共同呼声。现在有些国家对心理治疗研究项目资助,要求附详细操作手册或类似操作指导书,有些刊物也规定心理治疗研究论文在投稿时必须附治疗操作手册。

治疗方法标准化的另一优点是有利于培训年青的心理治疗者及促进治疗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心理治疗领域内,治疗者的培训和治疗技术的推广是一大难题,过去只能通过带学徒式的个别化传授,领悟力高的学徒可能会领悟技术的精髓,偏离正统不远。我国目前多数从事心理治疗的医师都是自学成才的,对引进的治疗技术是否达到真正掌握也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在向下一代传授时更是困难重重。这些问题将随着各种治疗技术的标准化而得到解决,但这只是一种趋势,是否能实现这一愿望尚待全体心理治疗家的共同努力。

4疗效评价客观化

在心理治疗领域中,疗效评价的客观性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因各种心理治疗的目标不同,疗效的评价标准也不同。例如行为治疗的目标是消除症状或行为模式的改变,所以只要症状改善就认为治疗有效,而精神分析则认为症状改善是表面的,暂时的,不能认为治疗有效,只有从根本上改变病人的态度或人格的治疗才是有效的。正因为如此,所以在疗效评价研究出现一些矛盾的结果,在临床实践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近年来,在疗效评价中出现一种倾向:无论采用何种心理治疗方法,在评价治疗效果时必须采用多种客观的、可靠的、有效的评估工具,评价多方面功能的改变,包括外显的症状、情绪和行为,内在的认知模式、自我强度和人格特征,和总体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这就是所谓“疗效评估的客观化”趋势。由于对疗效采用客观的评价方法,所以疗效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可比性,结果更一致、更令人信服。

除了用客观的评估工具外,治疗者对疗效的主观评价和病人对治疗效果的自我评价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心理功能是难以直接测量的。另一个问题是有些评估工具缺乏信度和效度;有些评估工具虽然有较高的信度,但对治疗性改变不敏感;有时观察到改变有统计学意义,但不一定有临床意义。这些问题有待今后解决和完善。

参考文献

1,BloomBL.PlannedShort-termPsychotherapy:AClinicalHandbook.Massachusetts:AllynandBacon,1992

2,GillilandBE,JamesRK

.TheoriesandStrategiesinCounselingandPsychotherapy.Massachusetts:AllynandBacon,1998

3,ChamblessDL,HollonSD.DefiningEmpiricallySupportedTherapies.JournalofConsultingandClinicalPsychology,1998,66(1):7-18

4,GoldfriedMR,GreenbergLS.MarmarC.Individualpsychotherapy:Processandoutcome.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0,41:659-688

整治技术论文例9

新一轮等级医院建设和评审工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要求“以评促建”,作为中医院骨伤科的一名医生应当认真和积极思考中医骨科如何发展。如何正确认识、继承、创新、发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为此作者就中医骨科的历史、文化、思想理念加以表述。

1中医骨伤科的历史

中医骨伤科有其历史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必然性和科学性[1]。中医骨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骨科学的历史,是历代医家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晶,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创新、发展的历史。在原始氏族人们在生活中逐渐认识自然界药物,外用敷治创伤疾病。出现砭镰、骨刀用于切割。在夏、商时代,青铜器、酒开始用于治疗。甲骨文记录人体各部名称和多种骨伤疾病。春秋战国-汉代形成骨伤科理论。《内经》阐述了人体解剖、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基本理论;通过体表测量人体骨骼的长短、大小、广狭,按头颅、躯干、四肢各部位折量出一定的标准尺寸。并阐发了:“肝主筋、肾主骨、脾主四肢肌肉”,“气伤痛,形伤肿”等理论。《伤寒杂病论》创立了理、法、方、药结合的辨证论治方法。外科手术的鼻祖华佗首创麻沸散、五禽戏。晋代伤科学在诊断和治疗有显著提高,并成为独立的学科。葛洪著书《肘后千金方》最早记载颞颌关节脱位的口内整复方法;并记载了骨折竹片夹板固定、开放性损伤早期处理及止血法。隋朝巢元方著《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循环障碍、神经麻痹、运动障碍等,指出软组织裂伤、关节开放性骨折立即缝合和缝合技术。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药要方》,记载了颞颌关节脱位整复后予热敷热疗以助关节恢复;热敷、热疗治疗损伤瘀肿。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书蔺道人著《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阐述了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复位、夹板固定、功能锻炼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开放性骨折。宋代《夷坚志》记载了在颌部类似同种异体植骨术。元代危亦林著《世医得效方》整理了元代以前的伤科经验;并提出麻药用量按患者年龄、体质而定;首创悬吊复位法治疗脊柱骨折;指出髋关节是臼杵关节,并把踝关节骨折脱位分为内翻和外翻。明清时期,伤科专著涌现,名医辈出,多学派形成,《普济方折伤门》记录了15世纪以前的正骨技术,薛己著《正体类要》重视脾胃与补气养血,是按八纲辨证论治的代表著作。清代吴谦著《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以前的骨伤科经验,对人体各部位的骨度,内、外治法,方药记述最详,既有理论,尤重实践,图文并茂,把正骨手法归纳为八法:摸、接、端、提、推、拿、按、摩。整复胸腰椎骨折脱位,并改革固定器械。胡廷光《伤科汇篡》阐述了各种损伤的证治、记载骨折、脱位、筋骨的检查、复位。解放后,我国各地相继成立中医院和中医学院,成立了骨伤科研究所,系统整理了祖国医学的理伤手法,总结老中医的经验,改进固定方法和器械,以及加强对中草药研究,总结骨折治疗的理论――动静结合,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医患合作。现代,引进近代医学先进技术,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疾病,使诊断更精确。引进先进的麻醉技术、手术技术和器械,治疗了较多的疑难疾病,继续发扬了中医传统技术,中药的辨证论治、手法复位夹板固定等。

2中医骨伤科的文化

中医药学是特指在中国黄河、长江流域发源起来的具有鲜明中原汉族文化的医学体系。建立在虚数属性、象数逻辑之上的。中医骨伤科医学理论与传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密不可分,是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和完善的,具有朴素的丰富的哲学文化,是从表象到理论的概括与升华,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对生命、生理、病机有着独特的诠释。对患者疾病的中医综合治疗中随时都体现着中医朴素的哲学理念,阴阳平衡、辩证、运动与静止的对立和统一,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所以,中医骨伤科的辨证论治就是在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转归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指导骨伤科患者的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内科治疗、调养。达到筋强骨坚,天人合一,也就是健康人与自然相适应的最终目的[2]。

整治技术论文例10

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倡导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提升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样也面临着与信息技术的全面深度融合问题。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及方法论等理论研究已经卓有成效,而关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专门研究几乎一片空白的情况下,从技术角度全面系统地考察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现象,明确提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概念[1]并将其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体系,深入探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规律,科学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理论模型,将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方法提升到技术层次,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含量,不仅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提供新视角,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开拓新领域,而且对于促进现代教育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层次整合、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广义技术观念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存在

 

所谓技术,是指人类有目的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运用的策略方法、物质工具、操作规程、知识技能等构成的综合体。技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之一,有着最为漫长的历史和最深刻的人性根源,它的本意就是解决“做什么”“怎么做”以及“怎么最有效地做好”等问题,它的本质就是人有目的的活动方式,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基本表现及其拓展延伸。

 

(一)广义技术观念

 

国内外关于技术的定义繁多,大致可归为两类,即狭义技术观念和广义技术观念[2]。两者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把人视作技术系统的构成要素,把技术视为人类目的性活动的基本行为方式。或者说,这两种技术观念的重要分野在于是否承认社会技术和思维技术的存在。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存在

 

王伯鲁教授认为“技术就是围绕着‘如何有效地实现目的’的现实课题,人们后天不断创造和应用的各种目的性活动的序列或方式”。他从广义技术视角对马克思技术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深度挖掘,认为马克思对技术的理解和论述涉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最接近于广义技术观念。技术思想是马克思博大精深的思想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在《资本论》及其相关手稿中。他在探讨“人的本质”“生产力”“劳动”“分工”“工具”“机器”“交往”“竞争”“异化”等许多重要问题时也论及技术问题,有关技术思想散见于《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党宣言》等诸多论著中。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根源于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又源于物质生产活动,而物质生产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或社会组织体制下展开,因此,技术是人类目的性活动的基础和灵魂,技术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技术活动的出现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人猿揖别的分水岭、人类生存的文化依据和构成人性的基本内容。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项社会技术

 

马克思指出劳动或实践活动是人的“类本质”,提出了“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著名论断,并把作为劳动工具和技能的技术视作劳动要素,将其归于劳动资料范畴。所谓劳动主要指人类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生产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需的物质生活用品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活动。由于技术是人类劳动最基本的行为方式,“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如何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等都属于技术范畴,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讲“技术创造了人”。技术使人成其为人,并使技术性成为人的本质属性。只有人类才有技术,技术与人类不可分割。人不仅是技术主体,而且是技术体系内的构成要素。正由于人类具有技术性这一本质属性,使得人类在所有领域展开的有目的性活动都会被打上技术的烙印、被赋予技术属性。人类在思维、自然与社会各个领域中展开的有目的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其活动或行为方式都是技术,理论上可相应地区分为思维技术、自然技术和社会技术。社会技术是在思维技术支持下、由各种自然技术有机整合而成的系统化、综合性的技术体系,其中,思维技术是人类认识与实践活动展开的智能平台,自然技术是建立在思维技术的基础之上、建构社会技术的基本构件。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根据广义技术观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在社会领域的一项有目的的实践活动,其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就是一项社会技术,可称其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作为中介客观存在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科学的直接目的和基本任务是认识世界,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的直接目的和基本任务是改造世界,主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的问题。但是从根本目的和最终意义上,科学与技术的目的都是为了改造世界,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只要是科学的理论,最终都需要借助技术的手段才能使科学的功能得以彰显。随着现代信息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的步伐显著加快,技术与科学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相互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不断深化,变得更加密不可分。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指出,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不可能直接发生相互作用,其间存在着一个桥梁,技术便是介于科学理论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桥梁。也就是说,科学理论用于解决现实问题时必然以技术为中介或桥梁;同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用于解决现实中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时也必然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为中介或桥梁。这就意味着,只要承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理论且能够用于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时,就应当承认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存在。

 

3.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教育技术

 

教育属于人类社会领域的实践活动,教育实践的活动方式就是教育技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虽然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但由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将教育作为中心任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教学为主渠道,具有强烈的教育属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也可看作教育学的分支学科。既然人类教育实践的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是教育技术,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属于教育实践,所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技术,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当今现代教育技术学理论研究的迅猛发展与教育技术实践取得的丰硕成果,无疑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客观存在得以确证。

 

综上所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深刻的技术特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作为基于思维技术和自然技术的一种社会技术体系,客观存在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应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问题纳入其基本理论研究范围。所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遵循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效能最大化的理论与实践[5]。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本质上就是现代社会条件下以培养“四有”新人为目标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活动方式或行为方式,因此也可将其界定为“人类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所运用的一切策略方法、物质工具、操作规程和知识技能的综合体”。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理论模型的建构原则

 

模型(或模式)作为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化的简约形式[6],是对研究对象的系统、过程、事物或概念的一种简明扼要的表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理论模型是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的建构和运行过程的一般表达形式,是依据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及教育过程等特点,由现代教育技术模型与之交叉融合演化而来。相对于其他学科教育而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的构建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必须明确领导决策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系统中的主导地位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政治主导、实事求是、民主管理、全面发展等基本原则。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面向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已不再是价值中立的了,而是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价值取向。这种鲜明的政治目的性,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建构及实施都已不再单纯是一个专业性的系统设计过程,而且是一个以科学专业的系统设计为基础,具有鲜明政治性的领导决策过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决策首先是教育目标决策,并以目标为依据确定教育内容、策略、方法与方式等。

 

(二)必须体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多样性要求

 

这种多样性首先表现在空间场所的多样性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广泛存在于学校教育中,而且还超越学校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次,这种多样性还体现在实施途径的多样性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通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这个主渠道进行,而且还通过文化、传媒、管理、活动、人际交往等多种载体、多种途径实施综合教育。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的构建必须最大限度地超越不同类型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之间的差异性,把焦点集中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同一性上,尽可能覆盖到各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三)必须顺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综合化趋势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多样性在实践中不断交叉融合,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综合化的要求。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及其结构也正在变得日益复杂化,客观上也要求形成多维度、网络化、立体式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党、政、工、团等有关部门齐抓共管,促使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渠道形成合力。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必须体现综合教育理念、协同教育观及“大电教”思想,能够通过系统设计技术的科学运用、现代化教育媒体的优化组合,构建出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及整体效能的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综合化等发展需求。

 

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理论模型及其基本性质

 

(一)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理论模型

 

遵循上述基本原则,笔者所构建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

 

该模型表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具有层次性结构的体系。该体系由三大类别的基本技术构成:

 

1.系统设计与领导决策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学中的所谓“系统设计技术”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科学决策方法”基本相当,都是为解决“做什么”“怎么做”以及“如何最有效地做好”等问题所进行的目标选择、工作计划和行为设计与抉择。系统设计技术承担着科学决策、制订技术方案等核心任务,它实质上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要素和工作环节进行系统整合与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获得系统整体功能,形成整体效能与合力,因此它在构建技术体系当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先导或灵魂作用。考虑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必须遵守政治主导原则等特殊要求,在系统设计技术之外,还必须加入领导决策技术。确定系统设计方案并履行领导决策程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中的一个特殊程序,它主要是对教育目标与内容是否正确,技术与方法步骤等是否恰当、高效、简便可行等内容进行审核评判,作出合理决策,发挥政治主导和把关作用。

 

2.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主要就是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数字资源组织与推送技术与管理规范体系,从而实现以下几大目标:(1)构建融合信息化和全球化特色的基于全媒体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新体系,探索出一套面向数字化生存时代的资源整合集成、共享应用、产权保护、质量评估、运营管理的模式方法,切实提高教育数字资源的组织效能、推送质量和应用水平;(2)加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组织和推送的协同创新,促进数字化环境下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改革与发展,创新优质教育数字资源产生、流动、共享的体制与机制,探索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组织、推送和应用战略联盟,实现相互之间的互联、互通、互控;(3)建立起一整套与信息化与全球化时代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相适应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资源组织和推送应用体系,统筹利用各种内部和外部资源,构建人才培养的数字化立体型资源环境,促进资源的均衡与优化配置,切实提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同时,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发展,对人员配置和技能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其核心问题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专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目前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在于信息技术支撑的新型反思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如何在反思性教学中,合理配置各种信息技术环境与资源,充分发挥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作用,支持和促进教师对教学的持续反思,进而使自身不断成长,是制约我们在实践中是否能够成功构建起一个面向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师专业发展之基本模式的重要瓶颈,也是让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中的人员配置和技能培训技术最终能够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在实践中有所突破的关键。

 

3.管理和评价技术

 

在构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中的管理技术的过程中,要在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引入扁平管理、项目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方法,建立一套科学实用的管理规范,切实提高学习管理的效能和学生学习的绩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中的评价技术应不止于提供结果判定,而应能促使学生发生某种积极改变。因此要坚持以对学习者学习行为进行调节为目的,以对学习者学习行为进行监控为导向,以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测量与统计为手段。要突破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知识习得的结果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的做法,把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者对各种教育信息资源的利用情况、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者相互之间的交互程度等都纳入其中。

 

与现代教育技术一般模型相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中融入了三个环节:一是基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主导原则,融入了“领导决策”环节。对于德育教师、学生辅导员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员经过系统设计所提出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方案,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与管理机构及其负责人应当予以审核把关,履行领导决策程序,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政治方向、教育目标的正确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原则性与适当性。二是基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多样性,增加了“载体选择”环节。该模型借鉴并拓展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载体”概念及载体应用研究成果,可以客观反映和妥善解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问题,为建构与各种载体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提供技术路径。三是基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者任职条件的特殊要求,增加了“人员配置与培训”环节。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体系中,系统设计技术和领导决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建构过程中的核心技术;教育媒体技术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实施过程中的核心技术。管理技术、评价技术涉及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每个环节,贯穿技术活动的全过程,发挥着信息反馈和系统调控功能,而人员配置与培训技术则具有关键作用。

 

(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模型的基本性质与运用要领

 

1.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现代技术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科学与技术之间出现互相促进、相互转化、不断融合的趋势,科学日益成为技术的先导,技术日益表现为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具体应用,两者愈来愈密不可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为依据,在学习科学破解人类学习奥秘,尤其是态度、情感、价值观学习的奥秘基础之上,借鉴系统科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相关科学理论与方法,通过系统化设计与开发而建立起来的科学型的现代技术,而不是经验型的传统技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总体上属于科学型的现代技术,其中蕴含着科学的力量和智慧的能量。一方面,必须树立科学观点,要保证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真理性与方法的正确性,将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建立在坚实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基础上,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向、策略与基本方法;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始终把解决现实问题、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需要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