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林区建设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3:16

林区建设论文

林区建设论文例1

当今,生态观光,生态旅游又成为新一轮的热点,用现代高新技术来克服原生自然的粗糙、简陋,以现代技术手段来复制纯朴清新的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构筑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生活环境,这是新时代人类的追求。作为特定历史经济条件下的生态农林业旅游、观光农业、高科技农林业园区等已开始升温。建设观光农林业生态园区是我国农林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林业现代化和城乡园林一体化(大地园林化)并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

二、城郊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类型

1.观光农园

在城市近郊开发特色农园(果树园、花卉园、蔬菜园、渔场、养殖场等),让游客观光游览,入园摘果、取菜、赏花、钓鱼、选蛋等,享受田园乐趣。

2.农业公园

按照公园经营形式,把当地农业景观作为基础的综合性观光游览区,并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经营范围广泛,休闲、旅游、度假、食宿、物(农产品)、会议、娱乐等设施比较完善,可在园内展示名优特品种,举行各种节庆活动。园区一般规划有服务区、景观区、森林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

3.休闲农场

这是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还可住宿、度假、游乐。

4.田园化农业

田园化农业主要在城市近郊发展,以园艺农业为主,种植蔬菜、瓜果、花卉、果树、水产养殖,结合村镇改造美化环境,集农田、菜地、花草、水面、果园、农舍于一体,同时辅以实验、实习、游览等服务设施。可以使游客游览田园化农业景观,体验农业生活,为非农者是提供调剂性劳动,为学生实习劳动、青少年科普学习及国内外有兴趣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也可结合安排城市下岗职工。

5.农林业科技园区

农林业科技园区是农林业旅游与科技旅游相结合的产物。充分发挥农林业科技进步的优势,广泛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进行农林业科技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生产、经营等活动。在科技引导生产的同时,向游人展示现代科技的无穷魅力。

6.花卉植物园

花卉植物园是郊区综合性植物园,汇集数量较多的草卉、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品种,保存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植物,引进国内外重要植物园,汇集数量较多的草卉、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资源品种,保存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植物,引进国内外重要植物种类,合理配置,结合林草等优美景观的相间布局,成为种质资源丰富、园林景观优美、具有观赏、游览、科研、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场所。

7.森林公园

林区建设论文例2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同时具有美学功能和使用功能两个功能,具体的体现在美学功能、使用功能、生态功能和空间的组织功能四个方面。园林建筑本身的造型和设计发挥其美学功能,其居住、休息、宴会等作用是园林建筑使用功能的发挥。此外,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还可以起到对园林的空间进行分割、组合的作用,如墙在园林建筑中的作用,增加了中国园林的空间感。西方古典园林的园林建筑,除亭、桥等具有使用功能外,其他的园林建筑一般不具有使用功能,仅仅是作为人工景观对园林起到点缀作用,美学意义大于实用功能。在空间上,西方建筑不具有分割、组合空间的作用,在园林景观中独立的存在。

东西方园林建筑之间存在差异性的首要原因,就是东西方历史文化氛围的不同,即文化观念的不同直接导致的对园林艺术审美要求的不同。中国文化追求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状态。在园林设计中较多采用曲线设计来反应自然景观的不规则性变化,以曲线为美,园林建筑的设计包含了中国人对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最高追求。在西方,西方文化追求人改变自然的观念,在园林的设计中多采用直线的设计,以直线代表着人的意志,对自然景观进行征服,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中以对称、直线和几何图形为美。

林区建设论文例3

阿尔山林区开发建设七十年来,由于过度的采伐,使得阿尔山林区的可采资源已经到了枯竭的临界点,目前林区的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如何保护好内蒙古大兴安岭绿色资源、修复好北疆生态屏障,笔者认为,全面落实国家及自治区有关生态保护及国有林区改革的意见,深入研究林区森林资源保护的内在规律,正确处理好林区转型发展同生态保护的关系,明确强化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为林区注入发展的活力,充分分析阿尔山林区现有的生态功能区资源,抓住国家强化生态建设与绿色发展的机遇期,探索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保护发展的有效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坚持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的主要特点及发展目标

立足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是加快阿尔山林区转型发展、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是体现以生态为核心、以全员创造为本促进阿尔山林区协调的必由之路;是快速建成小康林区实现美丽的林区梦的必然抉择;是促进阿尔山林区融入自治区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屏障、生态安全战略的客观需要。因此把握和认识目前快速推进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对最大限度地增强阿尔山林区全员职工的责任担当意识,促进广大干部职工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护生态资源的新理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坚定不移地推进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最终使阿尔山林区走上协调、可持续、绿色发展的新路,就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的生态观,调动起阿尔山林区全员的积极性。

实行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强调,以突出生态核心支撑和绿色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生态优先、保护发展的绿色经济理论搭建起来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当前以阿尔山林区功能区资源为研究对象,以绿发展布局生态产业;以可持续发展保护利用林下生态资源,发展庭院经济;以林区生态建设循环发展为目标发展森林经营项目;以林区生态经济融入区域经济带动林区职工动起来、富起来。

(一)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与传统发展型林区的区别

1.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强调生态保护,核心是生态建设;而传统发展型林区是以林业经济效益发展为重点,核心是经济效益。

2.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是以森林生态为主体功能区内所有资源为管理对象的,追求健康低碳、绿色协调、可持续循环发展;所以,阿尔山林区生态项目发展必须是建立在森林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前提下的林下资源科学合理规划循环开发与利用;只有森林生态资源得到严格管护才能强有力地推进阿尔山林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而森林资源消耗型林业是以林木资源及副产品综合利用为经营对象作为林区发展核心。

3.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一切以生态建设为核心,林区所有产业发展及经济活动必须服从服务于生态保护与建设;而森林资源消耗型林业主要突出效益为先的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4.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的自我发展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强调以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保护制度为重点,创建阿尔山林区绿色开发、循环发展新架构,科学制定阿尔山林区森林生态资源循环利用方案,严格森林、湿地、河流等为重点的自然生态系统的修复与管护,确保阿尔山林区按照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式发展,倡导绿色生活,发展林区生态文化(森林文化);而资源消耗型林业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能力相对弱化,没有突出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林区循环发展方针,在资源开发与节约中,把效益放在了优先位置,靠资源消耗支撑林区经济持续发展。

5.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属“五位一体”生态战略体现方式,是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把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而资源消耗型林区是与产品经济相适应的,属经济利益优先体制下以产品产业型发展为主的模式。

(二)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推进目标

阿尔山林区实施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重点强调生态保护的核心责任,其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传统发展型林区不同,推进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要对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的内涵有一个系统认知,全面理解推进的基础就是生态建设保护为核心,以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协调发展为努力方向,理顺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绿色发展的统一关系,把握阿尔山林区生态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完备的森林生态保护系统,实现48.3万公顷的阿尔山主体功能区生态保护的全覆盖。

二、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建设理论与实践基础

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是以森林生态资源保护、绿色可持续发展为实施基础的,其理论核心是生态文明的发展与人们生存的基本行为活动需求需要。然而这种现代文明与基本生存活动一定要有一个可以支撑其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只有满足人们和社会需要的生态环境,发展才可以持续;只有在保护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产业的大前提下,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开展森林经营项目保护开活动,阿尔山林区社会也才会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目前阿尔山林区社会的经济发展一定要坚持以森林生态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坚持推进功能区生态系统的生态资源、生态产业良性循环发展,生态环境的整体持续改善,形成相互联系的林区生态发展新模式。

(一)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是目前林业发展中不断创新完善的实践理论

其发展来源于生态经济学理论,即现在需求阶段林区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出现了巨大变化就是森林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森林生态系统与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关联关系,得到人们的认知。探讨解决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关系、生存与良好的实践问题迫在眉睫。生态建设保护发展的生态保护发展的经济理论等正是在生态与发展之间矛盾较为突出的现实中逐渐形成的,探索生态保护发展经济理论就是要解答森林生态建设与生态经济绿色发展的同一从属关系,寻求理论与实践的突破,阐明生态保护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核心,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发展是方向,生态产业森林经营是重点,职工庭院经济是林区富余职工安置转型发展的新模式,是深化国有林区改革、实现和谐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

(二)坚持生态保护发展阿尔山林区是实现林区转型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最为严峻课题

要想坚持生态保护发展阿尔山林区、实现林区转型发展,就要求林业局按照不同区域资源状况、林地保护条件及可持续发展需要,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林区入手,全力打造林地区域经济新一体化的体系,保证阿尔山林区功能区生态建设、区域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协调发展,努力探索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与森林生态保护、发展的新路。

三、建设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需要坚持的原则

建设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需要坚持的原则有:1.生态保护优先与生态产业绿色循环发展的原则;2.优化生态发展项目与坚持森林生态资源保护利用为主体的原则; 3.体现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同步的原则;4.坚持森林生态资源优先保护、森林经营有序发展、林下资源科学利用统筹规划推进的原则;5.坚持培育森林主体资源与生态产业开发及低碳发展并行的原则;6.坚持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与阿尔山地区区域经济融入一体化的原则。

四、建设阿尔山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应把握的重点

实现阿尔山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其核心建设就是要强调森林资源管护网络化,责任目标化;坚定推进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坚持生态产业、绿色经济、森林经营、民生改善项目规划发展;坚持阿尔山林区绿色经济、低碳项目循环发展;坚持突出保护阿尔山林区内森林生态为重点;坚持森林林下资源规划开发;以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生态文明、生态产业、森林经营和林区森林文化四位一体的全位投入为绿色发展目标,通过国家政策支撑、自我发展、自我修复,实现森林资源有效增长、林区经济绿色发展,林区进入低碳、文明富足的生活方式,全方位提升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质量。

五、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推进的主要目标

实现阿尔山生态发展型林区建设的目标,关键是实现林区体制机制及职能的根本转变,一是管理及运行体制从传统的政事企合一体制向政事企分开管办体制转变,二是林区由以木材主体经营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粗放管理型向生态保护发展经济林区型转变,促进林区经济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和林区进步。抓好林区两个转变即可为林区发展生态经济林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为推进阿尔山林区生态建设是使阿尔山林区转型发展快速融入阿尔山市区域经济的重要举措,事关阿尔山林区改革事业的成败和林区社会的稳定及职工民生改善的大局,所以林区要按生态保护发展经济林业模式发展林区,按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融入阿尔山市区域经济重点要推进的工作。

(一)以发展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阿尔山林区从以往林区发展旧模式转为森林生态资源保护为主步伐,突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低碳建设体制,实现政事企体制分开。

(二)按国有林区改革发展的整体思路,实现林区的管办分离,生态保护一业为主;生态经济循环发展低碳为主;生态绿色项目规划开发;森林经营项目有序推动;富余职工安置庭院经济发展规范化、结构多元化;生态产业布局科学化;最终形成良好的阿尔山林区森林生态资源有效保护体系,林区经济融入区域经济,自身生态产业活力显著体现。

(三)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在深化林区改革理顺管理体制、机制的前提下,努力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强化管护机制,全面提高保护职工队伍素质,不断提高管护能力,制定阿尔山林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战略,维护阿尔山林区整体利益。

(四)加大阿尔山林区科技投入力度,为有效地开发和引进行业技术成果服务于阿尔山林区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服务于森林经营、生态产业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科技应用成果在林区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及森林经营项目的推进上的效能。

可见,阿尔山推进生态保护发展型林区建设必须要坚持突出林区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坚持生态核心,从阿尔山林区现实出发;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协调并进;处理好局部利益全局利益的关系;坚持阿尔山林区发展与阿尔山市区域经济的融合,实现阿尔山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技术一体化是阿尔山林区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1] 王先国.生态经济林业理论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1997(05).

[2] 戴星翼.走向绿色的发展[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林区建设论文例4

2 现代城市林业建设的理论基础

2.1生态文明理论

生态文明理论比较倡导生态化,对生态思想进行传播。生态化,就是将广义的生态系统当成是一个活的不可分割的有机生命体,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及生态关系当作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在对自然规律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平等、公正地对待广义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子系统(因子与关系),在人类的所有活动中,融入生态学的规律。这种生态化了的世界观就是生态观[5-6]。

2.2生态环理论

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杜能环只对经济指标进行考虑,而在和谐城市的总体布局中,应对生态、社会、文化及经济多种因素进行考虑。因此,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及城市的总体规划都要以当地的社会及自然条件作为基础,将当地的文化历史注入其中,科学地进行布局和规划,可结合生态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历史学及系统学等手段。

城市是一个典型的人工生态巨系统,建设和发展城市,均要以尊重生态学规律为前提,为人类的健康与幸福服务。因此,在对城市发展规划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对生态容量理论进行应用,科学布局,并对生态、文化、社会及经济等因子进行综合考虑,将城市建设成一个功能丰富、生态安全的“生态环”,即城区、环城公园、森林公园、半农区、农业区、牧业区、林业区,其中城区主要是人类从事生活生产的场所。环城公园是供城市居民度假及休憩的场所,同时还是消解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场所。该处所说的消解生产生活废弃物,不是简单地对垃圾进行填埋和焚烧,而是通过回收、分类及无害化处理后制成肥料,用于园林植物的培育中。森林公园是城市生态的保障区,可对城市环境的污染进行消解,将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给市民。此外,其还是客运和货物中转区及过境车辆的绕行区。半农区为城市与农区的缓冲区,可进一步消解城市的环境污染,为城市生产生活及园林绿化等提供非食用性的农产品。农业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农产品的场所。牧业区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产生活用牧产品的场所。林业区是区域发展的生态基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林产品的场所[4,7-8]。

2.3社会化理论

个体为适应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经由教育活动或人际互动、个体认同并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至个体心里,成为个体价值观与行为的准绳,该过程叫做社会化。

个人社会化指的是自然人个体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社会行为规则的过程,即自然人个体的社会化;团体组织的社会化,是指某一团体、组织等特定自然人集合体在社会实践中,集体获得社会行为规则的过程,即这一团体社会化。

生产社会化,是生产者通过广泛的社会关系,在社会环境中,经由互动、认同、接受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规范以及行为模式,并内化生产者个体行为规范,同时积极参与社会价值体系创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9]。

2.4和谐发展理论与和谐林业理论

和谐发展就是根据广义生态系统的特性和演替动力,遵照广义生态系统发展规律,维护生态系统健康,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实现生物圈稳定和繁荣,达到天人合一、人地共荣、人人幸福的目标[10-15]。也就是说,和谐发展就是不断追求广义生态系统的健康。如果从狭义的生态系统去看,就是追求3个系统的健康:生态系统的健康、社会系统的健康、个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和谐林业理论认为,林业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而是融入社会・生态这个复杂的巨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区域上可涉及到整个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平原、岛屿、湿地、荒漠、山地、城市、海岸、草原,林业是人・地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维护社会・生态系统和谐的主体之一[16-18]。因此,笔者认为和谐林业应该是:以 人・地系统为对象,和谐地对人与人、人与环境、陆地生态系统等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促使人的生理和心理平衡的实现;在和谐林业中,最高目标即为达到人地共荣。因此,和谐林业的内涵可以理解为: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以和谐发展理论为指导,协调社会・生态系统的研究与管理,全社会共同参与,采用生态化技术,协调人与环境、人与人、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同时对生态文化进行倡导,以人类生理系统及心理系统的健康为目标,促使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共荣[5]。

2.5现代化理论与现代林业理论

现代化常被用来描述现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的现象[19]。根据马格纳雷拉的定义,现代化是发展中的社会为了获得发达的工业社会所具有的一些特点,而经历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现代化可以理解为4个亚过程:技术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的生产更多是用来作为商品,而不是自己使用)、工业化、都市化。

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研究成果的集成,大体上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三大体系。第二次现代化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20]。在第二次现代化过程中,政治、经济、社会、个人、文化等领域的变化将是新现代化,不同于第一次现代化过程中发生的经典现代化;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第二次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第一次现代化的淘汰,甚至是否定。如果说,第一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加快经济增长,那么,第二次现代化的主要社会经济目标是提高生活质量。

现代林业理论是在我国生态危机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根据许勤统计,现代林业理论有6种模式的表述,其中以江泽慧的“现代林业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全社会广泛参与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高效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以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的林业”为主流表达模式,并逐渐发展成为“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的“三生态”理论。另外,李丽、陈建成、陈贵松还将平衡论、造血论、参与论、预警论、跨越论融入现代林业理论,其目标就是重点解决我国的生态危机。

3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工作总体取向和保障生态安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三生态建设林业主题,以城市现代化和林业现代化建设为突破口,从林业方面着力解决环境问题,改善城乡人居环境,突出抓好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美化、城市环境改善、城市游憩四大重点,充分发挥城市林业的生态保护、环境美化等主体功能,满足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全面推进现代城市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社会和谐、生态健康、环境优美的新型发达城市。

4基本原则

现代城市林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为:坚持统筹区域,协调城乡林业发展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原则;坚持改善环境、消除污染、美化居住环境的原则;坚持立足资源、分类经营、分区施策的原则;坚持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城市林业生产力的原则;坚持市场配置资源、多渠道投融资的原则;坚持依法治林、科教兴林、人才强林的原则。

5安庆市现代城市林业建设发展的基础及存在的问题

5.1发展基础

安庆市位于安徽省的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是长江沿岸著名的港口城市。有“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美称。安庆市是长江下游的第一个城市,也是万里长江安徽段的第一个城市,东与安徽省铜陵市、池州市隔江相望,南以长江与江西省的九江市相连,西界湖北省黄梅、蕲春、英山3个县,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和巢湖市。

安庆市是全国重要的油、棉、粮、水产品和畜禽生产基地,是安徽省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石油化工及纺织加工业基地。工业初步形成了轻纺、石油化工、建材及机械四大支柱产业。安庆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及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市辖7县1市3区,共设19个街道办事处和102个镇、61个乡、1 226个居委会、1 608个村委会。另外,省属农垦企业华阳河农场和皖河农场均坐落在市境内,总人口609万人,其中农业人数509万人。

5.2统筹城乡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理论观念障碍。缺少正确的生态观。由于发展决策者缺少生态化观念,不了解生态健康的内涵,把现代化简单地等同于经济化、商业化、货币化,在发展决策时,尤其是在招商引资时,生态为经济让路事件屡见不鲜。

5.2.2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山区,生态功能脆弱。安庆市林地面积虽然占土地总面积的38.8%,但分布不平衡,资源大多集中在岳西、太湖、潜山3个山区县;林业用地面积占67.7%,林地面积占63.1%,活立木蓄积占62.5%;全市有林地中,中幼林所占比例近70%,林分郁闭度低,蓄水保水保土功能较差,导致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虽然得到治理,但整体生态功能仍很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全市水土流失面积4 000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26%,其中中度以上流失面积逾1 000 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5%,年土壤流失量2 000万m3。

5.2.3林业发展基础条件较差。由于林业经营管理粗放,林业产值低,林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10%;由于森林质量不高,生态保障能力仍较弱,局部地区生态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且治理难度大;城乡生态建设统筹不够,重远山造林绿化、轻身边增绿工作,城镇、村庄、工矿区等人口聚集区的绿化工作相对薄弱,人居生态环境改善任务繁重;林业再发展能力弱,林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有限,加之林业生产周期长、短期效益不明显,贷款和社会融资困难,投入严重不足。

5.2.4工业化水平低。安庆市工业化水平偏低,产业结构层次低,传统产业改造速度不快,竞争能力差。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重工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的工业有待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城镇化建设步伐缓慢。

6安庆市统筹城乡林业发展的总体布局

按照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保障生态安全、美化人居环境、促进林农增收、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结合林业分类经营,在总体上,将全市分为大别山旅游生态区、丘陵圩畈商品林与农业经营区、安庆市区园林城市与工商业区三大林业发展区域;在各行政区,以中心集镇园林绿化为点建设森林生态网络城镇生态结点,以道路、河流堤岸绿化和农田林网建设构建生态防护林网,以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其他山地及重要生态区位生态公益林建设生态林保育区,以丘陵圩畈为重点建设高质、丰产、速生的工业原料林区。

通过安庆市现代城市建设,基本建成以安庆市区为中心,包括安庆市郊、重点中心集镇在内的园林型工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和林产品加工集贸中心;结合生态防护林网,在丘陵圩畈区建成工业原料林区和其他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对生态林保育区将保护与改造相结合,提高公益林健康水平,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和旅游功能;以天柱山为中心,综合开发其他国家森林公园、部级自然保护区、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单位,深度发展黄梅戏文化,充分发掘安庆古皖文化和名人文化,开展传统产品逆开发,将安庆建成文化旅游城市。

7参考文献

[1]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2-223.

[2] 张国庆.论城市建设的和谐性[EB/OL].(2005-02-03)[2006-02-23].http://省略/htm/jjlc/glkx/2005-02-03-18260.htm.

[3] 张国庆.和谐建设现代城市[J].绿色中国,2005(6):55-57.

[4] 张国庆.和谐的城市布局[EB/OL].(2008-01-18)[ 2009-02-05].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4628.

[5] 张国庆.和谐发展:生态文明之路[EB/OL].(2008-01-11)[2010-03-01].http://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14287.

[6] 张国庆,赵文琴.文化、生态文化与中国和谐森林文化体系建设[EB/OL].(2010-12-22)[2011-02-12].http://club.省略/bbs/viewthread.php?tid=267442.

[7] 张国庆.都市化: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EB/OL].(2009-01-18)[2010-08-06].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210619.

[8] 统筹城乡林业发展研究――以安庆市为例[EB/OL].(2009-09-09)[2011-10-03].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 do=blog&id=254528.

[9] 张国庆.论社会化[EB/OL].(2008-03-30)[2009-10-11].http://bbs.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19897.

[10] 张国庆.再论和谐发展[EB/OL].(2001-01-08)[2006-04-09].省略/bbs/dispbbs.asp?boardID=5&ID=1351.

[11]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和谐林业[J].绿色中国(B版),2003(3~4):79-83.

[12] 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学术版):69-79.

[13] 张国庆.按需育林,和谐发展[N].安庆日报,2002-01-19(1).

[14] 张国庆.试析现代林业的思想内涵[EB/OL].(2004-03-24)[2006-04-09].http://省略/htm/jjlc/hgjj/2004-03-24-16469.htm.

[15] 张国庆.从林业系统自组织探讨生态林业的设计[J].华东森林经理,1990,4(3):37-41.

[16] 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37-38.

[17] 张国庆.从森林法看环保法规[J].香港中文大学《二十一世纪》,2005(2):23-28.

林区建设论文例5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江岸、江汉、硚口、武昌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武汉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蔡甸、洪山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江岸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硚口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武昌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蔡甸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武汉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武汉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江汉、武昌、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武汉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江汉、武昌、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武汉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武汉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武汉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武汉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武汉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武汉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武汉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林区建设论文例6

一、回顾前段创森工作,充分肯定创建成效

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区、各部门高度重视,精心制定方案,强化工作责任,注重宣传发动,扎实有效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剔除水面后,我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56%,城市森林建设38项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标准。

(一)组织领导坚强有力。自20*年初全市创森动员会议后,各区、市直各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力推进。一是全面动员发动。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和要求,各区、各部门及时召开常委会、办公会和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二是责任目标落实。市目标办将全市创森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绩效目标管理,制定了目标责任状,确保了创森工作责任落实。三是保障措施到位。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加大综合协调和检查督办力度,确保了创森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加大生态建设资金预算,多次协调解决创森规划、建设资金以及工作经费等问题,全力支持创建活动。

(二)三镇绿岛景观提升。中心城区按照见逢插针、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的要求,加大公共休闲绿地和小森林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7.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21平方米。一是城镇绿量质量提高。市园林局大力实施“三小”绿地建设,改造提升道路和社区绿化,开展了送万盆鲜花进社区活动。汉阳区充分利用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契机,加大拆迁建绿力度。青山区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绿化建设,提高绿化档次和规模。二是立体绿化加快推进。*、*、*、*等区大力开展立交桥、屋顶、墙面、阳台等立体绿化,目前完成垂直绿化1万米长,屋顶绿化近3万平方米。三是湿地水网建设加强。市水务局大力实施江河堤防绿化,提升江滩绿化档次,着力构建生态水网,水岸绿化率达85%。市政府已将《*市湿地自然保护区条例(草案)》提请市人大审议,年内有望颁布实施。

(三)城乡绿化整体推进。远城区以森林生态、林业产业、绿色通道和绿色家园工程建设为载体,大力实施植树造林,有力推动了城乡绿化建设。一是生态工程全面完成。结合实施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碳汇造林、低产林改造等国家、省重点生态项目,共完成人工造林12.8万亩。*、*等区完成山体复绿面积约100万平方米。二是绿色家园稳步推进。全面完成20*年度500个建制村村湾绿化任务,植树460多万株。江夏区积极发展花卉苗木产业,重点实施以107国道沿线村湾庭院绿化建设。三是林业产业发展迅猛。全市新建林果茶产业基地5.62万亩,完成低产林改造工程任务3万亩。四是绿色通道进展顺利。已完成绿色通道绿化里程121.1公里,完成主要国省干线行道树的绿化补植长度195公里。

(四)生态文化丰富繁荣。近年来,围绕“创森为了人民、创森依靠人民、创森成果人民共享”的指导思想,广泛深入开展生态文化活动。一是广泛开展义务植树。全市共开辟了17个义务植树点,近400万人参加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区组织开展市民“三自”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认建认养树木和绿地。*区组织全省500名“1+8”城市圈共青团干部和青年,种植“城市圈青年友谊林”。二是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区在辖区范围内开展花园家庭、森林单位、生态社区评选等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区结合义务植树,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纪念公园建设。东西湖区联合*晚报在四季吉祥景区,举办“读者林”义务植树活动,在湖北经济电视台制作播放题为《打造生态人文社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专题片。三是深入开展科普教育。全市建立森林或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基地15处,开展了“茶文化节”、“梅花节”、“爱鸟周”等生态科普活动62场,参与活动人数14.3万人次,调动了广大市民参与创森的热情。团市委积极组建“绿色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创森知识竞赛等活动。市气象局启动实施负氧离子监测工作。市科协在市科普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图片展览。市创森办组织开展摄影大赛、征集创森主题歌曲等活动,生态文化不断得到繁荣发展。

(五)宣传造势氛围浓厚。各区、各部门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了全社会参与创森的浓厚氛围。一是宣传组织有力。市委宣传部成立了创森宣传领导小组,专项制定细化宣传方案,组织市属媒体开辟创森专栏,在*电视台播放公益广告,制作播放创森专题片等。二是社会宣传到位。市城管局积极协调户外广告宣传,落实市容环境保洁措施。市教育局以生态文化教育为重点,在中小学广泛开展爱绿植绿护绿宣传活动。市创森办在市交委支持下启动了1.5万台出租车电子显示屏播发创森公益广告。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东西湖、江夏、黄陂、新洲等区在重要路段安装了一批大型户外公益广告牌,营造了浓厚的创建氛围。三是媒体宣传深入。省、市新闻媒体在总体规划评审、专家考察评估等活动期间,对我市创森工作作了大量深度报道,有效扩大了创森社会影响,提高了创森知晓率和支持率。

二、全面落实评估意见,纵深推进创森工作

全市上下按照市委、市政府动员会议要求,认真做好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专家考评组的评估工作,考评工作进展顺利。

(一)考察评估情况。6月9日至12日,国家林业局派出综合考察组对我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论坛的综合条件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进行了全面考察评估。考察组一行先后听取了市政府的工作汇报,实地抽查了我市湖泊湿地及其沿岸绿化、河流水岸整治与绿化、透绿建绿、森林公园建设、通道绿化,以及城市街道、居民小区、郊区农村的绿化情况,查阅了相关文件、图片、数据资料,对市民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考察组各位专家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我市大手笔建设森林生态工程,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希望*市成为我国森林城市建设的一个样板。考察期间,考察沿线的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阳、东西湖区以及市公安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局、市旅游局、市卫生局、市接待办等单位为顺利完成考察评估工作做了大量细致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落实评估意见。考察组在充分肯定我市创森工作成效的同时,对下步创森工作提出了具体建议。各区、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整改落实。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森林的健康经营。要按照近自然理念来经营道路林带,对已建成的188公里环城林带,在树种选择、配置上,不仅要考虑人的需求,还要考虑鸟类等动物的需求,鸟类及各种生物的丰富,更能体现森林的健康程度。同时还要提前考虑间伐更新的问题,提高森林质量。

二是要进一步注重城市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增加建设更多的森林廊道,满足市民休闲、出行的需要,让森林更好的为市民服务;在六湖连通等湿地水网和湿地公园建设过程中要注意防止血吸虫问题,避免血吸虫进入湖区;对道路林带的树种组成、空间配置要兼顾考虑行车安全和景观效果。

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对乡村绿化的指导和提高投资比重。要加强对乡村、镇的绿化规划,进一步加大乡村绿化投入,大力推进村湾绿化。同时要多发展林业与果、菜、瓜、药等混作的,具有多种价值的树种。

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水体、山体治理。要加大水岸绿化力度,多应用去污能力强的树种,提高水岸林带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对水质的净化作用。同时要加强市域范围内山体森林资源的保护与恢复,特别是采石场和公路沿线的第一重山体保护和复绿。

五是要进一步加强部门联动,协调城乡绿化管理。森林城市创建不仅仅是一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林业、环保、城建、园林、水务、交通、旅游、农业等多部门要充分发挥各自职能作用,密切配合,协作推动。同时,要从管理机构、绿化规划上进行统筹,改变城乡绿化建设的二元结构,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

(三)考察评估结果。考察评估结束后,考察组在向国家林业局的专题汇报中,明确表示:*市具备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条件,城市森林建设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森林城市”的标准,建议在今年底前正式复函,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的申请,2010年上半年在*市举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并授予*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月15日,国家林业局主要领导在“*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考察报告”上作出明确批示:“同意2010年上半年*市承办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同时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近日,阮成发市长、涂勇副书记、张学忙常委副市长均作出重要批示,充分肯定创森工作,要求继续做好跟踪落实。

三、全力筹备森林论坛,体现特色办出水平

今天市委、市政府创森工作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我市创森工作重点已经从前期创建阶段转移到论坛筹备阶段,标志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筹备工作正式启动。举办好论坛既是对我市创森成果的一次检验,也是充分展示*形象的机会。按照市领导举办一届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要求,现就论坛前期筹备有关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确立论坛主题。目前结合我市实际,经多方征求意见,初步拟定了5个备选论坛主题,即:

1、城市森林•两型社会;

2、森林•城市•湿地;

3、城市森林•城市综合竞争力;

4、城市森林•生态文明•科学发展;

5、水乡林城•统筹城乡。

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意见,商国家林业局正式确定论坛主题。

(二)论坛时间地点。拟定于2010年4月下旬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论坛。

(三)拟邀参会人员。按照国家林业局的要求,参照历届论坛惯例,论坛参会人员总规模约500人。拟邀参会人员有:国家领导人和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各省(区、市)林业厅(局)长与代表;国内外城市市长及专家、学者代表;企业家、绿色志愿者和市民代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记者。

(四)论坛组织机构。成立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组织委员会和组委会执行委员会。组委会执行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在市林业局办公,内设综合协调组、接待组、会务组、材料组、宣传组、线路组、外事组和安全保卫组。各组办公地点设在组长所在单位,每组成员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

(五)论坛日程安排。初步拟定日程安排如下:第一天,参会代表报到,下午召开论坛新闻会。第二天,上午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开幕式,下午实地参观考察。第三天,上午召开市长论坛,下午召开专家论坛和闭幕式。第四天,外地代表离汉。

(六)工作进度安排。按照“抓早、抓细、抓实”的要求,我们初步列出了筹备工作时间表,具体进度安排如下:

1、2009年7月份:下旬召开全市论坛筹备工作第一次会议,部署启动论坛筹备工作,讨论、修改论坛工作方案。

2、2009年8月份:制定《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商国家林业局确定第七届城市森林论坛主题。

3、2009年9月份:《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总体工作方案》报市委、市政府及国家、省相关部门审批。

4、2009年10月份: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二次会议,成立综合协调、接待、会务、材料、宣传、线路、外事、安全保卫等8个工作专班,开始运行。

5、2009年11月份:市主要领导在《人民日报》或中央电视台相关栏目发表森林城市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文章或主题节目。编制2010年论坛专项资金预算。

6、2009年12月份:协调国家林业局对省人民政府正式复函,在*承办第七届中国森林论坛活动。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三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论坛会务筹备工作。

7、2010年1至2月:召开论坛筹备工作第四次会议,全面启动论坛对口接待及培训工作。按照一个成员单位对口接待一个省代表团的原则,落实对口接待工作。

8、2010年3月:国家林业局和市政府在京召开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新闻会,启动论坛宣传工作。

9、2010年4月:论坛期间在中央主要媒体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进行大篇幅深度报道。

(七)责任分工建议。为了切实做好论坛筹备工作,按照市领导的要求,结合各区、各部门职能,现就有关责任分工提出如下初步建议:

一是关于会务工作安排。由会务组负责。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负责综合协调,具体负责审定市领导论坛讲话稿、演讲稿、致辞等,组织召开协调会,督促协调论坛各项筹备工作。市财政局负责论坛专项经费落实。

二是关于参会人员的邀请。由综合协调组和外事组负责邀请落实。其中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相关省、副省级城市林业部门主要领导由国家、省林业局负责邀请。市领导、直辖市、省会城市、副省级城市、相关地级市、*城市圈城市市长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邀请。市民代表由市林业局负责邀请。有关国外城市市长、领事馆官员、国际组织和国外专家代表由市外事办负责邀请。

三是关于参观活动安排。由线路组负责。市交委负责论坛参观考察用车。市建委负责相关地段市政基础设施维修、临街建筑立面整治等工作。市城管局负责论坛期间夜景灯光照明和户外广告协调等工作。市水务局负责参会代表游览江滩公园的接待等工作。市环保局负责论坛期间环境质量监测和噪音、尾气等污染源的管理。市旅游局负责落实参观讲解员及培训工作,联系接洽与会代表会后参观考察。市园林局负责城区绿化改造、补植等工作。

四是关于会务接待工作。由接待组负责。市卫生局负责卫生防疫、医疗保障工作。市外事办负责落实同声传译和翻译人员等相关外事工作。市文化局负责论坛期间文化活动的组织落实。团市委负责落实绿色志愿者,参与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林区建设论文例7

她最大的愿望是能住上宽敞明亮的房子,不再“冬冷夏雨”。如今,她这个愿望实现了。

今年,林业棚户区改造工作正式启动,规划在2009年至2011年全面完成林业棚户区改造任务,改造总户数96.09万户,新增住宅面积约4805万平方米,使林区职工住房条件得到基本改善,相关配套设施相对完备。

据了解,重点国有林区森工企业棚户区改造工程每户建筑面积为50平方米,建设资金以中央扶持、地方政府配套、企业补贴、职工个人自筹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中央补助每户15000元,省级人民政府配套不低于每户10000元,企业和职工自筹资金可以通过出资、投工、投料等多方式、多渠道筹措,合理确定企业和职工出资比例,有条件的地区也可以争取金融部门政策性信贷支持。

民心工程

此次林业棚户区改造大致分为两大区域:一是重点国有林区,二是国有林场。重点国有林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区,这个区域里分布着100多家林业重点森工企业、采运企业和重点营林局,总面积5716万公顷,林区总人口551万,其中林业人口308万。我国现有各种类型的国营林场4827个,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0多个县,面积6200万公顷,林业人口为284万人。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现有各类住宅总面积8789万平方米,户均建筑面积45平方米,人均15平方米。

“林业棚户区改造是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启动实施林业棚户区改造,是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林业、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充分体现。”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表示,“加快推进林业棚户区改造,是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中央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决策,是保持经济增长与改善民生、拉动内需与刺激消费的有效结合点。”

从林业棚户区改造试点情况看,新增中央投资的拉动效应明显。全部完成96万户林业棚户区改造任务,中央投资可直接带动地方、企业和职工投资近400亿元;预计消费钢材125万吨、木材114万立方米、水泥918万吨,必将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国有林区建设一直是“先生产、后生活”,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缺口很大,职工生活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山上林场(所)普遍都是“小、散、破”,交通不便,缺乏基本的医疗、教育条件,林区社会发展十分缓慢。有关数据显示,林业职工里低保家庭占到32%,林区职工已经成为现阶段最为突出的弱势群体。“因此,加快推进林业棚户区改造,让林区职工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林区广大群众的多年期盼,体现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在林区的具体实践。”祝列克说。

“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社会”,这在我国的森工企业中十分常见。企业在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职责,企业负担沉重,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欠账,“两危”问题突出,各种矛盾交织。

因此,林业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实施,为全面优化林区生产生活布局提供了良好契机。“对加快林区生产生活布局调整,加速林区小城镇建设步伐,提升林区经济社会发展层次,推进森工企业改革的深化,促进林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祝列克说。

试点经验

截至目前,试点地区棚户区改造前期工作已经就绪,中央1.5亿元投资已全部完成,累计签订合同资金3.6亿元。2009年,国家在扩大内需新增投资中又专项安排林业棚户区改造投资22亿元,建设任务14.67万户,林业棚户区改造在全国9个省区的135个重点国有森工局全面启动。

根据调查和测算,国家投入的23.5亿元投资,可以带动约70亿元的各项配套。“这样水泥、红砖、石材、钢材、运输等相关行业都因此受益,能够拉动我国建材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国家林业局计划与资金管理司巡视员、局林业棚户区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前进告诉《经济》记者。

据他介绍,目前各地实施方案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批复,国家投资计划已下达,各地省级配套资金已得到省政府的承诺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或地方国债予以安排,实施单位的各项前期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林业棚户区改造能够顺利推进并初见成效,除了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高效运作之外,也离不开职工群众的广泛参与。

“很多林区职工尤其是老职工每天早晨早早地拿小马扎坐在工地边盯着看。也许他们不知道住在哪一个楼、哪一层,但是他们知道这个房子是为了他们盖的。他们真的像义务监督员一样看着施工。”说到这里,王前进一脸欣慰。

尽管试点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林区棚户改造在实施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克服的困难。

的确,我们大部分棚户区使用年限已经超过了35年,很多房屋已经超过了正常使用寿命,并且整体建筑标准低,人均面积小,质量不高。“很多房屋是就地取材建成的,有的是泥草房、板加泥、土坯房。据我们调查,这类房屋占到1/3以上。”王前进说。

除此之外,整体布局不太合理,道路比较狭窄,也存在安全隐患:墙体开裂、地基下沉,房屋漏雨和框架的损坏,而且电线都是明线,一旦发生火灾很难扑救。

配套设施也不完善。首先是给水,尽管国家林业局党组对国有林区改造非常关心和重视,这几年也将林区给水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但因为面积比较大,国家投资又相对比较少,到目前为止给水没有全覆盖,已有的给水管道线路老化,跑冒滴漏严重。其次是排水,所有棚户区都没有排水设施。“每年到夏天下雨的时候,水就进房了,个别的危房面临倒塌的危险。因为林区地下水位比较高,到了冬天有些地方水一层层结冰,形成冰湖,冰湖达到一人多高。”王前进说,“没有集中供暖的设施设备,一家一户靠烧加工剩余物,使森林资源的隐性消耗大,也存在火患危险。”

七个关键环节

祝列克表示,林业棚户区改造任务繁重,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需要严格把握政策,细化各项工作。特别要把握好以下七个关键环节:

严格界定范围对象,这是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政策前提。棚户区改造以解决困难职工基本住房需求为原则,是“雪中送炭”。实施范围包括国有森工林业局、营林局和林场中破旧平房集中连片、泥草房和危房面积超过50%、基础设施不齐全、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低于当地平均收入家庭户数较多的居民点。“在此范围内的林业职工,要一个不漏地享受国家棚户区改造优惠政策。要制定好实施计划,优先安排山上林场职工、危房户、低收入的群体。”祝列克特别强调。

充分尊重职工意愿,这是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的群众基础。必须充分尊重民意,坚持以人为本。入户调查登记、组织评估、公告、改造方式、户型设计、资金筹措、签订协议、分配方案、住房竣工验收报告等,都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充分听取职工意愿,向群众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坚决防止暗箱操作,弄虚作假。

筹集落实建设资金,这是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关键。国家林业局林业工作总站副站长、局棚户区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闫振告诉记者:“中央的投资已经足额到位,每户1.5万元。据了解,各个相关省都采取了有力的措施,结合自己的情况予以保证省级配套资金。有的省列入本省的年度财政预算,有的省把它放到国务院的地方国债进行安排,还有的省通过省财政的金融平台,来为棚户区建设提供无偿的配套资金,可以说多种方式并举。”据他介绍,关于个人出资这块,各地因地制宜地采取了一些办法。比如吉林省对于职工棚户区改造住房产权进行改革,在省建设和国土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赋予缴纳了一定比例的个人付款职工以全部产权,进一步调动了广大职工投资于棚户区改造的积极性。

科学选择户型设计和改造方式,这是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基本原则。“在广泛征求了林区职工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基本户型为50平方米。对于一些民族地区,对于三代同堂、家庭‘大儿大女’的问题,我们也在从严掌握的基础上,给予适度放宽。但是放宽的幅度很小,这样体现国家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本意。”闫振说。

加强部门协调配合,这是搞好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机制保障。林业棚户区改造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共同推进。各级林业部门在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中,切忌闭门工作,大包大揽。

搞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重要环节。棚户区改造既要改善职工群众的住房条件,又要让他们住得方便、住得舒适。必须做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与棚户区改造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确保棚户区改造功能配套、设施齐全。

确保群众满意,这是做好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最终目标。

保质保量

为了确保林业棚户区改造工程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即将联合《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于林区棚户区改造的原则、组织管理、计划管理、资金管理、建设管理、竣工验收以及相关优惠政策支持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据我了解,这个文件正在国家相关部门的会签之中,很快就可以颁发。同时我们要求各地在国家颁发的管理办法基础上,结合本省具体情况和相关优惠政策等支持因素,制定实施细则。”王前进表示。

棚户区改造不仅是一项民心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目前林业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并把棚户区改造的任务、目标、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落实到人,层层签订责任状,层层抓好落实。”王前进说,“棚户区改造中央的补助和地方的补助数额很大,所以,我们要求对棚户区改造建设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

据他介绍,他们会对棚户区改造资金运行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跟踪监管,发现问题要严肃处理,并且对于配套资金不落实、资金出现问题的地方,国家林业局也将会同有关部门采取严格的措施,直至暂停所在区域的资金拨付。

针对外界关心的特困人群是否会享受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是否会有效落实的问题,王前进表示:“我们要求各级林业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向各个有关部门汇报、沟通,争取政策支持,切实把林区棚户区改造所涉及到的土地划拨、征占用管理、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林地征占用补偿以及地方各项行政性收费等一些税费减免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为保证质量安全,从设计、采购、选择施工队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握。“一些试点局有的住房已经交付使用,我本人去现场看了,质量还是信得过的。”王前进说。

张阿姨说,现在她就想早点住进去。这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心声。

据了解,这次棚户区改造的重点任务主要是在东北、内蒙古等地区,这些地区由于气候影响,每年的土建施工期只有6~7个月的时间,时间很紧。

“今年要确保在10月底以前完成土建,让职工能够早日搬进新房。”王前进告诉记者。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启动

国家林业局、教育部、近日联合发出通知,并颁布《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办法》,决定从今年开始启动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每年授牌一批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原则上每年只授10个单位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据了解,国家林业局、教育部、成立了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活动领导小组。设在国家林业局宣传办公室的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管理工作办公室,每年4月1日至5月20日负责受理各地申报工作,6月至7月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评审,并选择时机进行授牌。

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工作的通知》要求,建立部级、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机制,先在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创建的基础上再逐级推荐申报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立生态文明教育进课堂机制,将生态文明教育列为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的必修课和社会实践项目;建立社会公众参与机制,在部级、省级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开展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公众参与生态文明教育的活动;建立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基地间的、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生态文明教育上水平;建立投入机制,加大对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的投入,提高生态文明教育基地能力建设。

我国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初步实现合拢

记者近日从海口召开的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获悉,我国沿海基干林带初步实现合拢,森林资源显著增加,沿海防护林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截至2008年底,沿海地区累计完成造林420万公顷,新建、加宽加厚和更新基干林带9384公里,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近68万公顷,控制率达81%,村屯绿化率达35%。

会议提出,今后要以保护现有森林资源为基础,以海岸基干林带和防风消浪林带建设为重点,努力构建层次多样、结构稳定、功能完善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力争到2015年,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7.3%,基干林带达标率92.3%,红树林恢复率95.1%,农田林网控制率85%,村屯绿化率90%。

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国家林业局局长贾治邦强调,我国沿海防护林建设要实现由一般性生态防护功能向以应对海啸和风暴潮等突发性生态灾难为重点的综合防护功能扩展转变,由单一结构的防护林带建设向由消浪林带、海岸基干林带和纵深防护林网三个层次构成的复合结构转变,由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主向与滩涂红树林、城镇乡村防护林网、荒山绿化和城市绿化美化结合转变,在沿海地区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完备的绿色生态屏障。

(文/蔡亚林)

第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5月7日杭州开幕

记者近日从国家林业局获悉,由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举办、国家林业局、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日报社共同主办、杭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将于5月7日、8日在杭州市举行。

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城市森林与品质生活”。将组织市长和专家论坛,授牌一批国家森林城市,研究和探索城市森林建设的前沿理论,总结和推广城市森林建设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大力宣传中国城市森林建设的成就,积极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城市森林建设,努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林区建设论文例8

科学发展观中“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要求,对园林绿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局领导班子认为,科学发展观对园林绿化工作提出五个方面要求:

(一)必须正视园林绿化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和作用,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除了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风降噪、保持水土等功能外,还能美化环境、扮靓城市,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一般来说,绿化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往往先进城市的绿化覆盖率高、绿化建设管理水平高,反之亦然。我市要打造“休闲名城”,华东地区的“旅游目的地”,一流的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不可或缺。对此,各级园林绿化部门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要把做好园林绿化绿化工作的认识提升到更高的高度,进一步增加做好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必须充分考虑市民对园林绿化的实际需求,在便民、惠民上下功夫。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园林绿化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的生态绿地、道路绿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系统,建设和保护好风景名胜区,在满足生态功能需要的同时,让广大市民充分享受绿化成果。道路绿化要成荫,公园绿地要增加,尤其是加快建设小游园和社区公园,让市民出行500米就有1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绿地。因此同时,进一步提高绿化管理水平,无论在市中心购物、还是在单位上班、在小区散步都能感受到绿意盎然、丰富多样的绿化环境。

(三)必须抓好园林绿化的规划、建设、管理环节,实现园林绿化的全面发展。规划是龙头,是搞好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的基础和依据,要高标准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并保证有效实施。建设中,要提高园林绿化建设水平,遵循建设的客观规律和技术要求,建设精品工程。管理上,要高度重视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保护建设成果。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四)必须抓好城市绿地的合理布局和区域、城乡统筹,实现园林绿化实现协调发展。布局合理的城市绿地不但是建立科学的绿地系统的必要条件,也是让全体市民百姓享受绿化成果的基本内容。根据绿化“天罗地网”的战略构想,绿化要形成点、线、面相统一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绿化网络,依托山体、湖泊、河流、道路和城市各节点实施绿化群覆盖。郊区要有绿化,市中心也要有绿化;城市绿化要提高,农村绿化也要上水平,保证绿化的生态、景观、社会效益充分体现。

(五)必须强化园林绿化的生态化导向和建设成果保护,实现园林绿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园林绿化建设成果需要经过较长的生长时间,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因此,要积极破解城市拆迁、建设、人为破坏等对园林绿化负面影响的难题,综合运用法律、行政、民事手段,加强对园林绿化建设成果的保护。在园林绿化建设的导向上,要逐步走出“美化”、“行政化”的误区,还原园林绿化“生态化”的本质,坚持发挥园林绿化工作的生态导向,从而实现园林绿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园林绿化工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效和存在问题

局领导班子认为,十六大以来,园林绿化工作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社会公众对园林绿化工作的需求,相关工作取得长足进步:

(一)绿化建设持续有力推进。五年来,平均每年增加城市绿地900多公顷,到20*年底,城市绿地总量达到900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到43%,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2平方米,达到了省小康社会指标,我市于2004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05年,宜兴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江阴市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城市,20*年,江阴市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在20*年改革开放30周年全市最具有影响力20项城建工程中,蠡湖新城、太湖广场、园林绿化工程等园林绿化项目得票位居三甲。

(二)绿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绿地养护管理市场得到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推行了市级绿地养护招标制度和考核末位淘汰制度,强化区管绿地管护力度,全面提高区管绿地养护管理质量。完善绿化监督网络,建立全方位绿化监督管理考核体系,对市级招标绿地、区管绿地及古树名木等实施全方位的监督。加强绿化施工资质管理。强化重点绿化工程管理及其善后工作,建管过渡有序。加强行政许可工作,规范占用绿地、树木修建、砍伐、移植等行为。绿化执法工作有力推进,绿化成果得到有效保护。

(三)风景名胜管理全面加强。明确在太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对建设活动的前置审批权限,对相关建设活动的审批内容和局内流程进行整理,明确了项目分类和内部审批工作流程。注重风景资源保护,对风景名胜区进行综合整治,并统一设置风景名胜区标志和界桩。配合省建设厅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进行修编,合理确定景区和核心景区范围。加大对风景区范围内违法建设活动的执法力度,对违法建设活动进行现场查勘、及时制止,并依法予以查处。协调、组织公园景区景观建设、举办花事及文化活动增强发展活力,丰富游园内容,提高公园景区管理水平。

(四)改革工作取得突破进展。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在全市园林绿化系统稳步推进各项改革:从上世纪末的锡惠索道公司改制,到本世纪初的下属八家事业单位的改企;从近年来公园景区酝酿推行的管养分离,到20*年初市园林总公司的整体划转;从20*年上半年城市绿化管理的事权下放,到去年底完成的“管办分离”。通过不断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行政管理,逐步实现了“强化行政职能、加大管理力度”的目标和要求,从而为进一步实现对园林绿化工作的有效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局领导班子认识到,虽然园林绿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标准和实践本质衡量,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理念方面,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认识不够。

未能把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同我市园林绿化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在园林绿化建设中,片面追求园林绿化美化效果,而忽视生态效益,如大面积种植草坪、过多使用常绿树种、搬古树大树进城、乡土树种运用不足、反季节种植、树木种植过密等,出现一些违背科学发展和植物生长客观规律的现象,导致养护成本大,生态效益不明显等结果,影响了园林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设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度不够。

——规划引导建设不够。城市绿地规划未全面实施,不能根据实际情况实现科学建绿;绿线制度落实难以到位,违反绿线制度侵占规划绿地的现象时有发生;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滞后,需要根据现有情况进一步加强与省建设部门沟通,重新修编详细规划。各级园林绿化部门对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及验收环节介入力度不足。

——园林绿化发展不均。绿地分布不均,城西明显优于城东;新老城区园林绿化差别大,新城区建绿成效显著,老城区的绿化进展缓慢;新老景区发展不平衡,结合生态建设,新建景区发展迅猛,形成一些新的热点景区,但传统景区突破不多。

——设计建设水平不高。绿化设计理念更新不快,表现手法不新,未能紧扣“园林生态化”要求,缺乏*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部分道路绿化及游园设计,想象力和表现力不够丰富,植物配置单一,层次不够丰富,季相不够明显;行道树树种较少,道路绿量较小,景观色彩不够丰富。

——城市公园建设不足。城市公园建设规划不足,尚未形成深入调研、科学规划、有效实施的工作局面;城市公园分布不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足;现有区级、社区级游园功能设施不全,景观服务功能较差。

(三)保护方面,运用综合手段保护园林绿化成果不够。

——城市绿化成果保护不够。对城市绿化建设成果保护面临新的困难,未形成有效的护绿新机制;对老城区绿化管护面临的问题研究不够,未能形成系统的工作方案;对毁绿现象,未能综合运用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予以纠正。

——风景名胜区保护有待提高。对太湖风景名胜区的保护与管理制度尚未健全,未形成有效的监管和信息系统;对风景名胜区的监管不足,对各类风景名胜区的管理主体指导和督促力度不大,尚未形成上下联动、严格保护的工作局面。

——行政执法工作力度不足。城市绿化管理方面,随着城市绿化行政处罚权相对集中后,对破坏城市绿化行为的监管力度有所降低,对破坏城市绿化的行为,除了行政处罚外,具体整改措施难以到位。风景名胜区保护方面,太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各类活动的许可工作刚处于起步阶段,对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尚未全面推进。对基层园林绿化工作指导不够有力。

这些问题的存在,局领导班子认为,根本原因是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不足,表现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

主观方面:

——重心偏移。多年来,我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一直是“管办合一”,在负责城市绿化的建设和管理同时,还负责市属公园景区的行业和业务管理,两者的财政保障体制也不同,城市绿化的建设和管理体制由市财政保障,市属公园景区的建设和管理体制实行“自收自支”,因此局领导班子的工作重点往往侧重于市属公园景区的管理,以解决“吃饭”问题,相应对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精力投入受到限制,不能发挥对园林绿化工作的主动性,导致园林绿化工作的被动局面。

——自我满足。存在“小富即安”的自我满足意识,认为我市园林绿化工作在全国还处于领先地位,缺乏危机意识。

——形式主义。往往满足于统计数据和局面地区的工作推进,对基层群众困难和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考虑不够。

客观方面:

——理念不新。园林绿化的建设、养护、技术规范、指导,与十年前相比,未能实现与时俱进,与先进理念存在距离。

——人才不多。园林绿化行政管理、技术人才缺乏储备,层次不高,难以适应园林绿化迅猛发展的现状。

——制度不全。园林绿化建设、养护、行政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滞后,不能针对新问题提出有关管理制度。

——执行不力。对现有的一些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缺乏有效的执行手段,导致制度不能落到实处。

三、园林绿化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思路和工作措施

局领导班子认为,从存在的问题、原因和社会公众需求出发,园林绿化工作实现科学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总体思路是: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规划布绿、科学建绿、依法护绿,推进风景资源保护和利用,满足社会公众对园林绿化不断增长的需求,为打造生态文明先驱城市再建新功。

工作要求是:

适应“管办分离”需要,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突出园林绿化工作的规划性、指导性、协调性和宏观性,依法行使城市绿化、风景名胜资源、城市公园的保护和管理三大职能,实现对全市园林绿化工作的政策引导、规划先导、技术指导和行政督导。

从上述工作方向和工作思路出发,局领导班子提出如下工作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园林绿化工作。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园林绿化工作,做到“五个转变、五个加强”:一是由重视环境建设向重视生态建设转变,加强绿化美化的宣传教育;二是从单纯绿化造林向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的转变,加强百姓身边的绿化美化工作;三是逐步实现从重绿轻管向管理服务转变,加强对全社会绿化美化工作的指导与协调,创新服务理念;四是从注数量的增长向注重质的提高转变,加强养护管理,提高绿化养护水平;五是从传统绿化管理方式向科学绿化管理方式转变,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绿化责任制。

(二)以建章立制为前提,切实强化行政职能。

一是加强建章立制工作。以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形式,制定《*市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市公园管理办法》、《关于加强太湖风景名胜区管理的实施意见》等规定,为依法管理提供依据。同时,出台《*市绿化工程验收管理办法》、《*市城市绿地养护管理考核办法和标准》等行业管理和技术标准,实现规范化管理。

二是加快形成城区绿化管理新模式。形成全市统一规划、市区共同建设、区日常管理、市宏观管理的体制。进一步强化对全市绿化工作的检查考核和监管,适应绿化管理体制调整和绿化管理权下放的新特点,建立健全全市绿化养护管理招投标平台,强力推动促进区级绿地养护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运作。

三是加强对全市公园景区的行政管理,适应“管办分离”的需要,转变对公园景区的管理模式和重点,依法对公园景区的建设、活动、保护进行行政指导和执法检查,确保国家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四是加强对市(县)、区行政管理的指导:实现管理重心的下移,对市(县)、区城市绿化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加强业务指导,明确管理规范和要求,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新局面;加强委托到区的审批项目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提升区审批部门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五是加强行政执法工作:以行政执法为突破,强化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工作;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充实执法人员,改善执法条件,提高执法水平;建立健全太湖风景名胜区的执法网络,形成执法、监督全天候的执法体系;加强对城市绿化的保护,依法征收绿化赔偿费,保障被破坏绿地的恢复率;强化对社会的服务,切实履行社会职能。

(三)以规划建绿为龙头,提升设计和建设水平。

建立科学合理的绿化规划体系,引进“城市森林”概念,形成点线面相统一、水陆空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绿化网络。强调绿化的生态功能,贯彻“自然为主”、“硬质软化”、“有助健康”的绿化规划新理念。

进一步创新设计理念,以道路为重点,加大公园绿地建设力度,增加植物品种、丰富植物层次,提高城市绿化整体水平,在增加绿量、完善层次、丰富景观、适地适树上下功夫。在道路绿化上,以乔木为主,乔、灌、花及地被植物相结合,体现植物多样性,发挥最佳生态效益。道路绿化充分展示植物的色相和季相变化,形成一路一景一特色。根据立地条件和植物生物学特性,因地制宜选择树种,突出乡土植物。

坚持规划建绿,有效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同时,以破墙透绿、见缝插绿、垂直绿化等手段为辅助,实现城市绿化工作的均衡发展。

贯彻节约建绿原则,降低城市绿化建设和养护成本;提升城市绿化建设的文化品味,增加文化内涵;大力推广城市绿化新技术,提升建护水平;重视绿化的生态防护和防灾减灾功能。

(四)以城市重点绿化工程建设为重点,大力增加城市绿量。

实施公园绿地建设工程,通过城市公园、小游园以及森林公园的建设,全面推动公园绿地建设,提高我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实施生态湿地建设工程,推进湖滨生态景观带建设。实施绿色通道工程。实施城市道绿增绿工程。实施河道绿化工程,推进河道水涵养林建设。实施绿色家园建设工程,组织和动员村民利用村边隙地、房前园地、屋后空地开展植树增绿,开展园林小城镇创建活动。实施军营绿化建设工程,组织实施驻锡部队军营绿化,通过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积极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五)以保护与利用并重为原则,加强太湖风景名胜区管理。

加强太湖风景名胜区规划的修编工作,密切与省建设厅的沟通,加快制定完成太湖风景名胜区详细规划。

加强对太好风景名胜区的活动引导工作,根据风景名胜区的特点,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开展健康有益的游览观光和文化娱乐活动,普及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健全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设施,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置风景名胜区标志和路标、安全警示等标牌。

加强太湖风景名胜区范围内建设活动等行政许可工作,形成与市相关部门有效沟通的体系,确保在风景区范围内从事的建设等各类,都能由园林绿化部门依法予以审查把关。

(六)以人才和科技为支撑,增强园林绿化持续发展的动力。

加强园林绿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有计划地引进生态学、行政管理、园林规划设计等专业的高层次人才,积极推进人才培养计划,开展业务技术培训,组织实施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和技术等级考核,建设适应园林绿化跨越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加强园林绿化科研工作,组织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和成果推广,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在规划设计、花卉培育、景观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争取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七)以健全行业组织为突破,促进园林绿化行业健康发展。

一是在对现有园林绿化行业组织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有关行业协会管理的规定,对现有行业组织进行重组,形成宗旨明确、机构健全、工作有力的新局面。

二是加强对园林绿化行业组织的业务指导,发挥行业组织的行业代表、牵头作用,切实起到园林绿化行业自我规范、自我发展作用。通过行业组织开展业务培训、竞赛评比、参观考察、合作交流,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四、市园林局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的具体措施

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局领导班子提出加强自身建设四个方面的措施:

(一)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用党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重视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理论等重要思想的学习,在掌握理论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在领会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上用力气。健全学习制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是坚持理论学习中心组的学习。制定学习计划,列出学习书目。带着责任学,每季度召开一次中心组学习汇报会,汇报学习情况,交流学习经验和体会,以加强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紧密联系个人思想实际和全市园林绿化工作实际,开阔思路,注意从理论上和宏观上分析和总结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经验,更好地指导面上的工作,增强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和自觉性。

林区建设论文例9

嫩江沙地综合治理开发杜蒙基地土地利用线性规划研究李峰,毕广有,李斌,李兴业,曹志伟

北方沙棘干缩病得到有效防治李耀卿,宋德禄,赵明

沿海地区杨树农田林网农业效益分析张文渊,ZhangWenyuan

灌木固沙林营建技术与利用试验研究于洪军,YuHongjun

用流体力学原理浅析森林与洪水的关系张德全,冯勇,宋传山,崔洪才,黄伟,谢厚桂,陈志敏

地埂花椒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研究朱健,冯敏杰,赵玲爱,朱鸣,张兴奋

山东省沿海沙质海岸防护林体系建设乔勇进,赵萍舒,李成,焦明,王继刚,刘国利,李东宁

稀疏基干林带套种木麻黄、湿地松试验林武星,叶功富,张水松,徐俊森

庭园绿化树种抗风性能的调查与分析陈士银,杨新华,杜盛珍

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Ⅱ)李世东,陈应发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综述吕文,戴晟懋,杨飞虎,张文明

对下世纪我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思考许传德,郑洪生,邵侠

护岸护堤林的生态效益及其营造技术的探讨刘新宇,赵岭,许成启,王立刚,李兴业

堤防工程中防浪林的营造与管理杨保军,张友明

浅谈城郊绿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虹,尹群智,王淮清

论柠条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防护林科技 王志敏,孙如英,赵继林,陈光德

论土壤肥力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刘文环,郝宏,姜海涛,刘美丽,陈岩

河北坝上护牧林的营造与适宜的草地类型顾新庆,马增旺,刘建婷

论浑善达克沙地立地多样性及铁防林构建郭永盛,刘平生,于燕,艾保生

试析四家子林场森林资源张廷文,石才,季静

怎样提高果树坐果率韦公远,WeiGongyuan

关中东部枣瘿蚊的发生与防治赵玲爱,朱鸣

吉林省三北地区农田防护林土壤特征的研究赵晓波,陈艳艳

泥质海岸防护林树种选择及造林工程技术研究郑景明,于雷,李绍忠

山东省沙质海岸防护林生物生态特性研究乔勇进,李成,焦明,丁新春

团块状阔叶树草牧场防护林营建技术试验于洪军,张学丽,徐贵军

半干旱地区农林牧优化结构及效益研究俞冬兴,李树森,田家秋

台风对闽南沿海主要造林树种及农作物的影响林武星,LinWuxing

杨树低价林改造及效益分析张玉柱,闫敦良,王金寨,王立刚,赵凌泉,赵岭,李成烈,汪太振

平原地区农防林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叶小云,周跃进,黄春兰

沙区开发走节水型之路势在必行刘冰,张永海,赵亚芝

改革开放20年我国造林绿化成绩、问题及建议许传德,XuChuande

林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可持续发展赵玉彬,于淑萍

湛江市沿海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与经营吴小凤,WuXiaofeng

垦区水田防护林营造现状及发展对策王景权,赵亚森,郭宝松

洮南市沙化成因与治理成效刘雅贤,赵日强

浅谈我国林业经营的现状、问题及建议林卓强,孙庆迪,孙利

枸杞引种育苗及病虫害防治技术任广英,鲍远生,梁延海,董红,季静,孙凤华,许成启,赵岭,李贵森

苹果腐烂病综合防治技术屈振丰,曹向军,郝永

分月扇舟蛾的危害及其防治技术李艳梅,LiYanmei

吉林省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金德友,王志新,姜维军,高子民

福建省平原绿化工程建设的实践徐文辉

浅析金塔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袁大兴,赵俭,罗莎,李明强,王玉丽,成玉萍

吉林市城市绿化树种引种驯化浅探马永吉,MAYong-ji

论速生丰产林基地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布局寇晓东,魏国海,石才

浅析沙地综合治理开发的有效途径吕占江,刘臣,李吉人

静宁县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李朔南,LISuo-nan

乐都县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马有国,MAYou-guo

恢复发展红树生产建造海上绿色长城--关于福清市红树林发展现状的思考及建议李巧姿,LIQiao-zi

嫩江沙地山杏封沙育林技术及效益分析董宏,高亚芹,毛齐来,张延新,马晓道,李长权,单瑞武,邓立文

沙棘的应用及其产业的发展刘少江,李刚,张桂琴

坡耕地退耕整地与乔灌草配置牛斌丽,NIUBin-li

系统抽样在苗木调查中的应用陈志生,白忠义,吴立群

陇东水土流失区杨树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其防治防护林科技 胡建忠,HUJian-zhong

北方苗木越冬防寒技术王有和,陈志生,杨东升HtTp://

红花夹竹桃防护效能与育苗造林技术杨淑贞,YANGShu-zhen

黄伞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驯化栽培技术张剑斌,徐连峰,董希文,严枫,张福平,华淑丽

实施防沙治沙工程促进生态环境建设--白银市防沙治沙及沙产业开发经验赵伟仁

三北人,守望家园刘勇

减负放权,促进绿洲防护林健康发展王志刚,包耀贤,WANGZhi-gang,BAOYao-xian

综合治理规模开发,努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甘肃省静宁县人民政府,JingNingCountygovenmentofGansu

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是控制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的必由之路岳太青,熊善松

试论社区参与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的作用胡莽,贺超

林粮间作生态效果分析高椿翔,高杰,邓国胜,焦桂英

实施"进退还"战略,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内蒙古乌兰察布盟生态建设的启发包军,李鸿军

青海高寒地区荒漠化现状及治理对策王维平,张鹏

烟台芝罘区经济林保护地栽培现状与效益分析姜善海,李秀娜,高波,郭卫兵,徐志峰

闽西山地生态经济开发与保护张盛钟,ZHANGSheng-zhong

关中东部黄河湿地动植物资源现状及其保护对策程铁锁,赵红茹

甘肃省退耕还林(草)取得实质性进展苗普,MiaoPu

江苏沛县杨树烂皮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方法孙雪峰,王敬,兰淑梅

黑松枝枯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张成丕,刘晓东,董晓彤

搭起通向林业大户的致富金桥--渭南市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调查朱健,赵玲爱

绿化、美化、净化环境的最佳速生树种--香花槐梁山

杨树新品种--拟青杨×山海关杨选育成功王福森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张志达,李世东,陈应发,ZHANGZhi-da,LIShi-dong,CHENYing-fa

中国防护林实践和理论的发展刘霞,张光灿,郭春利,LIUXia,ZHANGGuang-cang,GUOChun-li

论广东省沿海防护林可持续发展陈远生,甘先华,CHENYuan-sheng,GANXian-hua

辽西半干旱地区营造枸杞生态经济林的探讨丁玉武,韩文中

珠防工程的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李世东,李保玉

科技兴林建造合理的生态位结构高椿翔,高祯霞,朱成民

辽宁省沙漠化土地的现状、存在问题及治理对策防护林科技 范国儒,张仁

"九五"国家科技攻关"生态林业工程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工作会议在广西南宁召开赵岭

黄河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成就、问题及建议包军,洪家宜

关于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工程建设的思考戴晟懋,郑巍,董纯

山东省平原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李庆,杜文峰,宋传山,张德全

论平原围垦地区防护林的更新改造金久宏,施芝坤,黄水木

论黑龙江省生态公益林建设张伟丽,于晓菊,王沛,刘军田

大庆地区盐碱地造林技术初探张庆宏,高亚芹,张延新,王连荣,李长权,单瑞武

从天牛防治实践谈工程治理的有限性周正标,秦飞,胥占义

毛乌素沙地樟子松育苗技术成丽萍,康江,莫日根高娃,苏雅拉巴雅尔

河北省坝上白干土造林技术曹向军,屈振丰

山杨接毛白杨实用技术张占中,杨国英

果树药害的补救韦公远,朱成民,崔茂良

长防工程进展迅速,规划任务提前完成李保玉

齐齐哈尔城区滨江防护绿地的规划姜来成,孙利,刘海忠

科技论文中如何正确标引参考文献郑洪生,吴长江,严妍

澳门海岸防护林多树种配置造林效果分析刘凯昌,叶渭贤

沙质海岸木麻黄林带更新不同树种混交效果及种间关系研究郭锦红

不同类型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土壤质量的研究吴祥云,刘广,韩辉

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合理经营的研究于洪军,吴景云,张恩剑

三北地区杨树速生林材积生长量与气候因子关系分析邹桂霞,刘瑞秋,何俊龙

银川市宁华园、燕鸽湖基地居住区绿化效果的调查与分析宋丽华,曹兵,何嘉,刘志荣

108生根宝在林业育苗中的应用试验韦庆和,傅英科,范洪彬,王国辉

基于TM遥感影像的林相图的编制与应用防护林科技 刘冰,关继保,于福义

长防林体系建设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研究进展李世东,李保玉

中国北方小叶杨资源与发展吕文,杨自湘,王燕,张卫东

齐齐哈尔市平原农区生态林业建设的经营对策谷向生,杨克杰,谷枫,宋春姬,赵岭,崔凤君,宋玉文

滨海盐碱地城市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的问题和对策乔勇进,夏阳,王玉祥,王海生,龚洪柱,梁慧敏,孙道英

油松人工林天然林化的可行性和实现途径--以太行山油松人工林为例奥小平

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思考张文明,吴长江

我省防护林体系持续发展中土壤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刘文环,侯杰,吕晓红

林业中小企业改革与股份合作制姚远,张世元,王晓军

高举生态建设大旗,加快乌审旗荒漠化治理步伐成丽萍

林业在科尔沁沙地生态系统平衡中的战略地位防护林科技 王燕,张效谦,王宏

浅谈临汾枣树优良品种高成德,吴有红,孔淑庆

乐都地区坡耕地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设计马有国,刘海秀

林区建设论文例10

1 现代林业概述

现代林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林业发展模式,体现在价值观的现代性、发展的现代性、功能实现的现代性和技术手段的现代性等方面。现代林业可以充分发挥林区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各子系统的功能,是一项基于战略重新定位、政策方向调整、发展模式转变的系统性工程。黑龙江森工林区是全国最大的国有林区,保障了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维持着东北、华北乃至东北亚的生态安全。随着国家对于林业发展理念的转变,黑龙江森工林区调减产量、科学营林、恢复生态,在2014年初完全停止商业性采伐,从全国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转变为主要生态功能区和寒温带生物基因库。基于黑龙江森工林区的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林业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关系到我国林业的发展远景,实施现代林业势在必行。

2 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的内涵

在国家层面上,对现代林业及现代林业建设的界定是比较科学的,但以黑龙江国有林区为研究对象,完全接受这个定义则是不科学的。现代林业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林业,所谓协调和可持续,重要的方面就是资源环境与人口增长的协调和可持续。黑龙江国有林区作为国家的一个区域,其资源环境所承载的服务对象远非区域内的人口,而主要为域外人口,它所生产木材的90%也是销往域外,区域内自用材很少。区域内人口对区域内资源及环境压力不大,如果仅以黑龙江国有林区人口计算,人口增长并不能对国有林区自身协调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但如果将其放在国家水平的大系统来研究则已趋临界。因此,研究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及现代林业建设不应完全套用上述对现代林业及建设的表述,但黑龙江森工林区毕竟是国家的一个地区,又不能独立对待,它与域外有着紧密的联系,森工林区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自身的自组织功能要与域外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建设的内涵是基于现代林业的内涵及林区的现状提出的,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建设既是全国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出现代林业的基本特征。

3 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森林资源减少的势头虽然得到扼制,但森林资源质量提升缓慢。二是重采伐、重植树造林、轻抚育现象严重,森林经营工作十分薄弱。三是破坏森林资源、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案件屡有发生,一些地方乱批乱占林地现象屡禁不止。

3.2 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第一产业基础不稳,结构升级缓慢。主要表现在营林生产力水平低,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森林培育投入严重不足且经营粗放,使资源质量和效益下降。林业职工收入增长缓慢,流通渠道不畅。二是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行业间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基础工业落后于加工工业的发展,原材料加工业技术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以木材加工为主体的传统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剩,效益低下。三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发展不足,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产值小、比重低。

3.3 林区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从基础设施方面看,由于林区财政困难,对生态文化建设基础设施的投入不够。二是从投资的渠道方面看,由于黑龙江森工林区大部分为政企合一体制,造成对生态文化建设投资的渠道不畅。。三是从生态知识和生态意识方面看,森工林区职工生态知识贫乏,生态意识淡漠。四是从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方面看,国有林场开展文化体育活动困难较多,生活存在困难问题,既看戏难、看书难、看电影难、看当地新闻难。五是从林区职工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方面看,由于目前林区职工生活水平偏低,加之地处偏远、气候严寒、交通不便等种种原因,对文化生活追求并不是很高。

4 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建设SWOT分析

依据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发展的相关数据资料,通过现状分析和因素分析,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因素分析、障碍因素分析及进行全面系统性SWOT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发展受多方因素影响,既有一定的内部优势(S),也有不容忽视的劣势(W);既有外部发展机遇(O),也面临着诸多威胁(T)。综合各种因素,构建了各因素相互匹配的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的战略组合,如表1所示。

综上所述,黑龙江森工林区建设现代林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来自内部的劣势和威胁,对此,黑龙江森工林区现代林业建设关键在于克服来自内部的劣势和威胁,应该采取发挥内部优势(S-T,S-O),克服和弱化内部威胁(W-T,W-O)的综合战略。SWOT组合分析说明,政府导向和鼓励、加快制度创新、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五大战略应成为黑龙江森工林区战略选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国红.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J].中国林业,2011(1):43.

[2]贾治邦.提升多种功能,促进绿色增长,建设现代林业[J].林业经济,2012(1):3-11.

[3]张建国.论现代林业[J].世界林业研究,1997(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