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模型设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3:14

模型设计论文

模型设计论文例1

2工程实例分析

某基坑工程位于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长江路示范居住中心地段,共分三期开发,每期工程各由4栋32~33层高层住宅、地下2层机械停车库组成,其中二期工程包含5#、6#、7#、8#楼。现以监测点J8、J10、J16、J19、J22的累计位移变化量为时间序列进行建模分析。表2为J16点的部分观测数据。选取第1~8期作为牛顿插值数据,第9~10期作为检验数据。运行程序,依次输入第1~8期的累计时间间隔和累计位移变化量,点击“计算”控件调用MATLAB进行运算,将非等时距数据序列转换为等时距序列,并在用户界面上输出等时距变换结果,然后输入第9~10期的累计时间间隔,点击“预测”控件,调用灰色GM(1,1)模型构建程序模块,计算得出第1~10期的预测数据,并进行精度检验,最终将预测数据、预测模型精度等结果显示输出在用户界面上,如图2所示。将第1~10期实测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为方便直观显示,绘制预测拟合曲线与实测曲线,见图2。其中,实线代表实测数据,虚线代表预测数据从图2中可以看出,J16点采用非等时距灰色GM(1,1)模型模拟的拟合曲线较为平滑,与实测曲线吻合较好。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计算得J16点的后验差比值C=0.1126,小概率误差P=1。由表1可知,利用该工程J16监测点的第1~8期累计位移变化量为时间序列所构建的灰色GM(1,1)模型,其精度等级为一级。依次以监测点J8、J10、J19、J22的同时段累计位移变化量为时间序列建立灰色GM(1,1)模型,并进行精度检验,计算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4个模型的精度等级均为一级。综上可知,利用该程序对表4数据进行分析,可以获得良好的变形预测结果,精度较高,充分验证了基坑变形非等时距灰色预测模型的可靠性、有效性与实用性,且程序设计界面友好、操作简便、数据处理高效,能够为基坑工程的安全评判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以便进行适时控制。

模型设计论文例2

2模具相关企业需求与人才能力评估调研

几个月前,为了更详细地了解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及需求,我们对学校周边相关企业进行了走访或问卷调查,发出8份问卷,走访了9家单位,经分析整理,罗列出了用人单位对我院模具专业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和要求。从用人单位对模具专业毕业生能力评价可以看出: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比较强,这与专业开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密切相关,课堂改变了原有的理论知识灌输的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注重实践,注重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获取专业知识,这样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也证明了教学改革取得的明显成效。另一方面,调研结果也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之处,突出的一点是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面相对狭窄。经过专业组的讨论与分析,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我们对项目教学法认识的还不够,把握和运用的还不好,导致在某些时候只是重视了项目教学法的形式,忽略了其内涵。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专业组进行了深入地专项交流讨论,以邓小平的一句话作为讨论结果: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在目前的形式下,不管什么方法,必须让学生学的愉快,学有长进,但始终要坚持走项目教学的路线。接下来,我将以本校模具专业的《型腔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为例,来简单表达一下我对项目教学及教学方法的想法。

3《型腔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考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才需求问题不断涌现,作为教学工作者,不可避免地要努力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这些年来,教育部规划教材、高职高专指定教材等更多地采用了项目模块,学习目标、工作任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等都非常的清晰。项目教学看似使得教学更简单化,学生看完教材便能完成任务,但如果不能很好地基于项目进行拓展学习便达不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标准。笔者是一名高职教师,走访过很多企业,对企业招人难、学生择业难的现象深有感触。对于模具专业设计类课程的实际情况,我将存在的问题归纳如下:(1)企业岗位对学生的岗位技能综合性要求较高;生产的快速性与灵活性使得给与初步入企业一线的学生的适应时间大大缩短;同时企业需要员工具备有独立工作能力和一定的开拓精神,这使得模具专业设计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跟不上企业的发展需求。(2)模具种类很多,比如冲压模、塑料模、压铸模等,如果都设置课程,课时会比较紧张,而企业需要的是“专一通百”的能力。学生要有好的学习方法,能触类旁通。(3)单纯的项目引入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无法使学生的技能符合职业的需求。

4《型腔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

为了适应社会需求,我们课程组邀请了相关企业专家参与了我们的课程建设讨论,最终对本课程的课程设置思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达成了共识。课程设置与设计思路:以多个核心岗位为支撑,以成形工艺分析和模具设计这个工作过程为课程目标,通过多种工艺的学习与比较,让学生获得必须的知识和技能。课程内容:型腔类模具的模具结构和成型工艺。教学方法:多启发学生去归纳和比较,多激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努力解释现象。为方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接受,我们也进行了教学设计的更新,大体上是:从模具共性(模架)认识到特性(成型件)设计;从结构认识到工艺分析;从看懂案例到模仿设计;从草图绘制到尺寸设计等等。高职高专的模具教材非常多,但能够符合我们的教学设计和思路的教材我们没有发现,所以我们自己着手开发了《型腔模具设计》的校本教材。《型腔模具设计》校本教材共分为5个项目。第一个项目从模架及其工作原理入手,让学生认识并熟悉型腔模具;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个项目都是模具设计实例,在实例之后附有跟本项目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在校本教材的最后整理了一些较为典型的型腔模具图,供学生模仿设计时分析和参考。通过型腔模具的教学过程,学生对各类型腔模具都有了一定的基础,再加上以前学习过冲压模具的相关知识,在毕业设计教学实施前,学生不仅积累了许多模具类知识的学习方法,同时也基本具备了能根据不同零件的用途选择不同成形方法的能力。在型腔模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项目教学”,如注塑模具设计;有“专题讲解”,如挤压工艺与模具;有“知识讲授”,如模架认识与分类。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又有专项的内容讲授,如其他塑料成型工艺、推出机构的分类等等。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我们的思路非常清晰,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让模具专业的学生能更多地掌握模具知识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材料成形视野更开阔。学生的反馈是一种鼓励,学生所出的成果是实证。我们从学生的反馈中了解实际情况,不断改进,目前的课程教学满意度还是非常令人欣慰的。每次,学生上交漂亮的模具图和工艺说明书时,总能看见他们灿烂的笑容。

模型设计论文例3

产品模型是设计构思的立体呈现,是设计者表达设计构思的方法之一,设计者根据设计构思利用不同的材料、工具和加工方法可以将其表现为实体模型。产品模型制作是对产品设计方案的深入和细化过程,能够对设计思路进行更直观的审核和推敲,并能清楚全面地展示产品设计方案,是设计方案评价的有力依据。

2.材料与模型在产品设计中的意义

对于产品设计来说,材料工艺和模型制作是至关重要的步骤。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有了设计构思,就需要进一步确定形体,并选择适宜的材料进行加工,制成模型,检测和审核产品的造型、色彩、材质、表面处理、功能、结构、成本及可行性等。材料工艺与模型制作在产品设计的每个阶段有不同的呈现形式:设计前期尝试多种可能性材料并制作研讨性模型,中期将材料进行筛选并制作表现性模型,后期确定材料工艺并制作样机模型。产品通过不同阶段的材料与模型分析,最终才能进入量产阶段成为商品。

二、材料工艺与模型制作课程教学研究

1.教学目的

材料工艺与模型制作课程目的是通过理论教学及实践训练,让学生了解各种材料特性、加工工艺、模型制作加工过程,并掌握产品材料选择与模型制作的基本方法。教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生活中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和表面处理工艺,学会通过观察、分析、搜集进一步了解和熟悉材料,并能够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出实体模型以进一步推敲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研究

(1)教学研究与侧重材料特性涵盖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工艺特性和感觉特性,教师侧重讲解材料工艺特性和感觉特性,使学生更加清晰地感知材料的不同效果,便于学生在认识、学习材料的过程中结合自身对材料的感受和对实际工艺的观察积累选择合适的材料完成设计任务。模型分为研讨模型、功能模型、表现模型和样机模型,教师侧重讲解研讨性和表现性的模型表达。因为授课对象为低年级学生,所以重点是挖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对产品的形态、尺度、体面关系、色彩、材质、质感等外观效果的观察和把控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结构的能力。(2)教学与实践研究教学内容分为材料工艺和模型制作两部分。内容涵盖材料工艺概论、金属材料、塑胶材料、木材、陶瓷、玻璃、制模概念、制模意义与功能、模型制作与表现。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练结合的教学。

第一,讲解材料概论。

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图片向学生提问,引出材料定义和基本属性,并介绍材料的发展过程和分类,提出材料特性并图文并茂地展开,讲解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工艺特性及感觉特性,最后引出材料选择原则。

第二,设计材料讲解与互动。

教师对五种常用材料金属、塑胶、木材、陶瓷、玻璃进行详细介绍,针对每种材料挑选大量清晰的产品图片,以看图分析工艺的形式与学生互动,使学生更能结合实际深入认识材料,讲解内容涵盖材料概述及分类、材料特性、加工成型工艺、表面处理等。

第三,模型制作案例讲解与作业。

针对本课程前、中、后三个阶段,讲解三个模型制作实例并布置课程作业。实例1及作业:多种材料热弯模型案例讲解,ABS塑胶热弯模型制作;实例2及作业:塑胶热压成型模型案例讲解,ABS塑胶热压鼠标模型制作;实例3及作业:木材榫卯结构设计案例讲解,榫卯结构产品设计制作。三个案例的讲解让学生对材料与模型的认识由易到难,由外形推敲到结构研究逐渐深入,也让学生形成制模概念,了解模型制作与设计的关系,并掌握模型制作方法、技巧及表现形式。

第四,课程作业要求与制作。

作业一:ABS塑胶热弯模型制作。要求:使用50×50cm、2mm的ABS板材进行3个家居产品的热弯模型制作。学生先绘制设计草图,制作纸模型,推敲产品的形体构造。确定产品外形和比例尺寸后,在ABS板上绘制产品外形展开图并切割下来,使用木棒或有一定硬度的单曲面形体作为辅助模具,将2mm的ABS板用热风枪局部加热后用辅助模具定型,达到热弯成型的目的。此部分的重点是让学生感知材料特性,并了解热弯成型方法,同时锻炼学生对产品形态的观察、比例把控及细节处理能力。作业二:ABS塑胶热压鼠标模型制作(参考鲁迅美术学院教学练习)。要求:学生每人选定一款鼠标,进行尺寸测量,绘制1∶1六视图。根据实物与六视图做成木制模具,通过塑胶热压工艺制作ABS模型,要求分模线清楚,表面平整光滑,形态准确,细节完整。此部分是对作业一的强化,学生通过作业一的制作,对ABS塑胶材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在第二部分中需要更大程度地发挥ABS塑胶的材料特性。先制作出比实物外形小2mm的木模鼠标模具,然后将2mm的ABS板在电烤箱中加热软化后取出,用木制鼠标模具压制各部分壳体,将各壳体匹配裁切,表面和边缘打磨成亮面或哑面效果,然后制作零件,最后装配粘接。这项作业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模具概念,了解模具拔模与产品分件,同时锻炼学生对产品外观的整体观察和表达能力。作业三:榫卯结构木模型设计制作。要求:学生每人选择或设计一款榫卯结构产品,并绘制1∶1的三视图和结构关系图,依据视图制作木制模型。要求运用榫卯结构,结构稳固,制作完整有细节,并具有一定功能性。制作前,学生需要大量查看榫卯结构图以及各种榫卯结构的产品,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一款具有一定功能的榫卯结构产品。学生根据设计需要自主选择合适的木材,进行锯割、刨削、凿削、打孔、打磨等加工,使榫卯结构相互匹配,最后装配起来。这项作业主要锻炼学生对模型外观的把控能力,同时考虑结构的合理性和稳固性。

模型设计论文例4

我国目前面临确定最优备用容量克服风电机组出力的间歇性和波动性影响,支持消纳大规模风电并网的问题。合理确定快速响应火电机组规模,过多火电机组备用容量会增加运行成本,因此需要考虑到系统的经济性。本文的研究基础是新建快速响应火电机组来解决面临的风电并网及消纳问题,不考虑对现有火电机组升级改造的情形。大规模风电并网背景下快速响应火电机组的规划面临2种不确定性:1)快速响应火电机组参数的不确定性,包括燃料可用性、碳排放成本、折现率、投资成本等;2)系统调度水平的不确定性,包括随机停运(机组、输电线路等)、负荷和风速预测误差等。本文假定发电商向调度机构提出快速响应火电机组建设申请,调度机构结合规划模型最终确定快速响应机组规划方案,因此,快速响应机组参数的不确定性可以不用考虑。同时,假定电力系统的随机性与系统元件停运相关,负荷和风速预测误差与发电备用容量最优水平相关。同时,本文采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来仿真电力系统的随机特性。假定风速服从威布尔分布[17],由于风速预测误差的存在,蒙特卡罗仿真将设定大量情景,并得到每个情景下每小时的风力发电量。考虑到发电机组和输电线路的随机性停运,在蒙特卡罗仿真中引入2个向量X和Y。其中,Xmht=1表示第m个发电机组在第t年时段h时运行,Xmht=0则表示停运;Ynht=1表示第n条输电线路在第t年时间段h时可用,Ynht=0则表示不可用。本文将年尖峰负荷预测表示为基本负荷与年增长率的乘积[18]。年增长率包括年平均增长率和随机增长率2部分,随机部分反映了不确定的经济增长或天气变化对负荷预测的影响。每个节点的每小时负荷是基于年系统尖峰负荷在使用既定负荷分布因素的情况下得出的。每个情景都有一定的发生概率,由生成的情景数目分布得到。情景总数对基于情景的优化模型的计算工作量影响很大。因此,对于大型计算系统,采用有效的情景精简方法对提高计算效率是十分重要的。精简技术要求在尽量与原始系统接近的情况下得到最少的情景。因此,本文设定情景子集采用基于该子集的概率测度方法,该方法在概率度量方面与初始概率分布最为接近。另外,本文利用通用代数建模系统(generalalgebraicmodelingsystem,GAMS)中的SCENRED工具提供的精简代数式设定情景子集,并对情景进行最优概率分配。

1.2基于Benders分解算法的规划模型

大规模风电并网时,系统调度机构的目标是在满足规划和运行约束条件的前提下实现规划总成本最小,如式(1)所示。式中:t为规划年,t=1,2,…,T;h为时段,h=1,2,…,H;m为发电机组序号,m=1,2,…,M;k为情景,k=1,2,…,K;Cmt()为第t年机组m的投资成本;Gmts为k情境下第t年机组m的安装状态,1为已完成安装,否则为0;d为贴现率;pk为情景k发生的概率;Omht为第t年的h时段发电机组m的运行成本;Sht为相应的运行小时数;Pmhtk为k情境下第t年h时段机组m的调度电量。根据大规模并网背景下系统的不确定性及目标函数的特点,本文利用Benders分解法将快速响应火电机组规划问题分解成1个主问题和2个子问题:主问题是不考虑可靠性的最优投资规划问题,2个子问题是可靠性和最优运行问题。其中,可靠性子问题的可行域受主问题影响,而最优运行子问题受可靠性子问题可行域的影响,也就是说可靠性子问题的约束中除含有自身决策变量还包括主问题的决策变量,同样,最优运行子问题约束中除含有自身决策变量还包括可靠性子问题决策变量。在图1中,发电商向系统调度机构提供快速响应机组的候选集,考虑规划限制情况下,调度机构以新机组投资总成本最小为目标,确定新机组的最优投资方案。其中,规划限制因素包括机组最大数量和候选机组的建设时间等。其中主问题同样确定了目标函数的下界,并用该下界检验规划的最优性。除了规划限制因素,子问题中产生的Benders割也作为主问题附加约束条件。主问题中包含所有的变量,而且所有的限制条件是线性的。主问题是一个混合整数线性规划问题。通过子问题提供的可靠性和最优运行对主问题的组合优化状态进行修正。可靠性检查子问题对主问题提出的规划中涉及到的系统可靠性限制因素的可行性进行检测。该子问题不仅保证每个节点是电力平衡的,而且满足输电安全和发电机组物理限制因素的要求。在可行性不允许的情况下,会形成可靠性割,用以分析主问题中规划问题的派生情况。直到确定可靠的规划后该派生过程才会停止。一旦满足了系统可靠性,最优运行的子问题将考虑规划方案的最优性,直到满足给定的收敛标准,该问题的派生过程才会停止。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1)系统调度机构

最初获得的信息包括投资候选快速响应火电机组的经济性和技术性数据、机组断电数据、输电线路数据以及负荷和风速预测误差数据。然后利用蒙特卡罗模拟法设定一系列情景。随机长期规划问题本质上很复杂。本文用代数建模系统(GAMS)对情景进行精简。

2)本文模型

包括1个混合整数线性规划主问题和2个线性规划子问题。主问题研究最优投资规划,子问题进行可靠性检查并确定最优市场运行状态。主问题确定最优投资规划,其目标是新确立的快速响应发电机组的投资成本最小,如式(2)所示。式中:Bm为快速响应机组m的建设时间;Mmht为第t年发电机组m启停状态,1为开机,0为停机。其中,式(3)—(5)分别为建设时间约束条件、装机情况约束条件、快速响应机组的组合优化状态约束条件。主问题的解包括最优投资规划、新机组的组合优化状态和规划目标函数的下界。在第1派生阶段,对机组的组合优化状态没有系统限制约束,因此变量赋有随机值。但是,在接下来的派生过程中,来自于可靠性检查和优化运行子问题中的Benders割为机组状态设定了限制因素。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如图1所示主问题求解环节出现无解的情况),则调度机构需要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如切负荷、激励市场参与者提供额外的容量作为快速响应备用等。

3)主问题确定

第t年发电机组m的最优安装状态mtG及其在h时段的启停状态mhtM后,可靠性检查子问题基于主问题的解将系统偏差降到最小。在电力平衡变量中引入松弛变量,目标函数(6)即是将松弛变量最小化。式中:Vitk为k情境下第t年的松弛变量;,1ijhtkL为第i次迭代k情境下第t年h时段j母线上的预期发电缺口;,2ijhtkL为第i次迭代k情境下第t年h时段j母线上的发电剩余;Phjtk为k情境下第t年h时段j母线上的调度电量;Dnjtk为k情境下第t年输电线路n上来自母线j的有功潮流;Qjhtk为k情境下第t年h时段母线j上的负荷;Mmhtk为k情境下第t年发电机组m在h时段的开停机状态;Pmhtk为k情境下第t年h时段机组m的调度电量;Pmin,m为机组m的最小出力限制;Mmht为第t年h时段机组m的启停状态;Xmthk为k情境下第t年h时段机组m的发电机可用状态,0为处于停机状态,否则为1;Pmax,m为机组m的最小出力限制;Dnhtk为k情境下第t年h时段输电线路n上的有功潮流;Ynhtk为k情境下第t年h时段输电线路n的输电可用状态;I为从线路n上某点注入的注入功率;θnchtkθndhtk为k情境下第t年h时段输电线路n两端电压的相角差;xn为输电线路n的电抗;Rm、Rm为机组m爬坡加速/减速极值。其中,式(7)为目标函数的节点电力平衡约束条件,式(8)为发电机组安装状态,式(9)为主问题确定的组合优化状态,式(10)为发电限制,式(11)为直流电力潮流,式(12)为输电线路限制,式(13)(14)为爬坡加速/减速限制。随机规划解将满足长期可靠性指数,如电量不足停电损失率η。当第t年第h小时的η值比其目标值大时,第r次迭代时产生Benders割,相应的可靠性信号会反馈给主问题。将η作为约束条件限制未供给的每小时负荷数。年度负荷总数满足年度η要求。但是,使用基于小时指标的优点在于能够阻止某些时段发生大规模甩负荷的情况。第t年h时段的η由式(6)中的预期发电缺口Lijhtk,1除以第t年第h小时的预测负荷所得。式(15)所示的可靠性限制会使发电剩余Lijhtk,2为0。如果式(15)中有任何一个式子不能满足,则会产生Benders割。式中:αits和βihts分别为优化过程中对应于各约束的拉格朗日乘子最优值,均为常量;Fhtk为k情景下第t年h时段的负荷;ηht为第t年h时段电量不足的概率。式(16)的Benders割表示现有机组组合优化状态和候选机组安装状态的耦合信息。割表示在t年通过调整投资规划无法减轻电网受到的扰乱程度。

4)最优运行

子问题的目标是基于提交的竞标发电量和用电需求使社会福利最大化。社会福利定义为基于竞标值的电力消费支付额和生产成本之间的差额。该子问题的构建基于安全约束的经济调度模型,并检查所求解的最优性。当电力需求没有弹性时,目标函数是基于给定的投资规划和机组组合优化状态使系统成本最小,如式(17)所示。在一些情景下,发电机组和输电线路断电会导致无可行解。为了计算此种情况下的价格,假设原发电机组由虚拟发电机组以更高的价格提供所需电量。利用电量不足期望值来表示虚拟发电机组提供的电能。(1)111(1)111min(1)(1)THKqhtmhtmhtkktthkTHJhtjhtjhtktthjSOPWdSCPd(17)s.t.111MJJmhjtkjhtkjhtkmjjPPQ(18)UPEQ+PAD(19)0,jhtkPj(20)式中:Wqk为系统运行成本;jhtkP为k情境下第t年h时段母线j上虚拟机组的可调度容量;jhtC为第t年h时段母线j上虚拟机组的成本;U为母线机组关联矩阵;E为母线负荷关联矩阵;P为虚拟机组可调度容量向量;A为母线支路关联矩阵;D为有功潮流矩阵;P为有功功率向量;Q为负荷向量。类似于可靠性检查子问题,最优运行的目标函数受到物理因素限制,如式(8)—(14)所示。该子问题的解为主问题目标函数提供了上界,用于检查解的最优性。如果提出的投资规划方案不是最优的,会产生如式(21)所示的Benders割现象,并会添加到下一迭代过程中的主问题中。(1)(1)1111111111()(1)()()KTMqmtmtkmtkkktktmKTMkmtkmtkmtktmKTHMkmhtkmhtkmhtkthmCGGZpWdpGGpMM(21)Benders分解法的重要特点是可以在每一迭代阶段为最优解提供上下界,从而提供了收敛标准。收敛标准如式(22)所示。YZYZ(22)式中是最小的正数,表示接受最优解的临界值。

2、算例分析

本文通过一个6节点系统的算例来分析集中式和分布式风电扩张情形,如图2所示。本文研究给定风电并网水平情况下快速响应火电机组的规划问题。基于风速预测数据,该系统分为3个区域,其风电容量参数分别为31%、38%和49%。风电容量参数是1a内实际风力发电量与装机容量全部投入使用时的发电量的比值。本文研究的快速响应火电机组安全经济规划期和年峰负荷预测期均为10a。表1列出了系统数据,图3给出了基准案例情况下年尖峰负荷预测情况。节点2、4和5的负荷比例分别为50%、30%和20%。假设负荷在该段时期内拥有相同的分布参数。年尖峰负荷预测值是基准负荷(如307MW)与年增长率(如2.5%)的乘积。假定尖峰负荷随机部分增长率和风速预测误差服从正态分布[19],中值为0,标准差为0.01,每小时负荷参数和每小时风力发电系数借鉴伊利诺伊理工大学提供的6节点系统小时数据。表2所示为候选发电机组数据。风电每小时成本忽略不计。风电容量为150MW,在情形I中是集中式,情形II—IV分布式。5种情形如下:1)情形I,风电机组集中在节点3的规划问题。2)情形II,风电机组分布在节点2、3和6的规划问题。3)情形III,风电机组分布在节点2、3和6,但是在第8年线路4-5部分停运的规划问题。4)情形IV,风电机组分布在节点2、3和6,但是在第8年机组2停运的规划问题。5)情形V,风电机组分布在节点2、3和6,但是在第8年线路4-5部分和机组2同时停运的规划问题。情形I:在该情形下,风电机组全部安置在区域C的节点3处,因为此处风速预测最为理想。第1年该节点接入装机容量为150W、容量参数为49%的风电机组。但是,这样的规划导致无法用其他机组降低节点3较大风速误差带来的影响。表3列出了各机组投入使用的年份。机组3一直投入使用,机组1在尖峰投入时使用以满足负荷需求,将运行成本降到最小。总的投资和运行成本为1336元/MW,其中运行成本为553元/MW。起初,机组3在节点3,机组2在节点2(系统最大的负荷中心)。表3中的其他机组在以后年份风电容量和负荷增加时逐步投入使用。风电集中安装情况下没有足够多的输电通道。情形II:图2显示了风电机组在3个区域分布式安装的结果。风电机组装机容量50MW,区域A和B的容量参数小于区域C的容量参数。表4给出了候选机组的安装年份。与情形I类似,机组1在第5年安装,机组2在第1年安装。但是,在第7年机组3才在节点1安装。节点3处的风电机组WG3年发电容量为12.5MW(容量参数为25%),线路2和3没有阻塞。低成本的WG3在某些时候低于其容量参数运行是因为系统慢加速限制因素。因此,在第7年接入快速响应机组后,WG3平均发电量上升到22.5MW,容量参数为45%,仍然低于WG3的容量参数49%,这是由于输电和运行条件限制(如火电机组最低发电量限制、系统慢加速限制、开关限制等)。与情形1相比,总投资和运行成本降低至1072元/MW,其中运行成本上升到了601元/MW。在情形II中,由于区域A和B较低的容量参数,总风电机组利用率与情形I相比降低了28%,这将导致更多的昂贵的火电机组的使用,并增加运行成本。如果区域A和B的容量参数与区域C相同(49%),则运行成本将降低至540元/MW。图4把运行和总成本描述为风电容量参数的函数。初始值是现有的风电并网水平。图4显示随着快速响应机组投资额的增加,运行成本降低。由社会成本可以看出,容量参数的最优增长为20%,此时社会成本最低。尽管区域A和B的风电容量参数较低,但是风电在3个区域的分布降低了总成本,提高了机组使用率。这是因为一个区域的风力间歇可以由其他区域来补充,同时,快速响应机组投入减少。情形III:该情形考虑在第8年尖峰时段4-5线路停运的情况。与情形II类似,机组2在第1年投入使用,机组1在第5年投入使用,机组3在第7年投入使用,如表5所示。另外,作为预防措施,机组4在第8年投入使用,机组6在第10年投入使用。线路4-5的停运减少了区域A和区域B的输电通道,因此有必要在区域B接入机组4和6。与情形2相比,总成本增加至1227元/MW。情形IV:第8年尖峰时段机组1的停运将改变情形II中的规划方案。机组2在第1年投入使用,机组1在第5年投入使用,机组3在第7年投入使用,如表6所示。另外,机组6在第8年投入使用,作为机组2停运的补充。该预防措施使规划成本上升至1162元/MW,运行成本升至601元/MW。情形V:在第8年,线路4-5和机组2同时停运,如表7所示。此处考虑尖峰和非尖峰时段2种情况。同之前情形类似,机组3在第1年投入使用,机组4和6在第8年投入使用作为停运的补充。总成本升至1232元/MW,是所有情形中最高的,但是运行成本和情形4和5相比变化不大。

模型设计论文例5

1.1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包装工程专业学生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和方法应灵活多样,尽量调动学生学习包装设计学科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发散思维,迸发灵感。

1.1.1将课题引入包装设计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包装设计教学应充分发挥其实践性特征,在一部分理论知识教授完后,教师布置相关课题作业,这样既能巩固理论知识,又是理论知识的实际延展。以包装装潢设计课为例,如在第一章“包装装潢设计概述”课后布置案例分析的课题作业,要求学生对自认为成功的以及失败的包装案例进行思考、比较分析,使学生易于理解课堂所讲理论,并对中国及世界的包装设计潮流有一定的认识。在下一次上课时,抽取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设计案例的分析演讲,让学生成为欣赏的主体,培养学生审美和创新设计意识。另外,教师可就某一些课题设计练习,将全班分成4-6人的课题小组,进行小组作业,既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设计作业的难度,将较大的工作量分发到小组各成员,发挥各自的能力,容易得到满足感,从而提升学生自信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课程的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这对于艺术基础相对薄弱的工科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好的选择。

1.1.2结合市场实际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市场需求和动态,打破院校教学与市场需求脱节的局面,可通过以下方式将设计课堂延伸到校外:

(1)深入销售市场做全面深入的市场调查。在包装设计策划之前,让学生进行市场调研,走出教室,深入超市、商场、专卖店等搜集资料,从不同的角度了解某一商品在市场上的包装设计现状。让学生从设计、制作调查问卷入手,尝试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市场、产品、消费者需求、竞争对手、企业营销策略等进行详细调研。这样在实践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2)组织学生参观包装设计相关的产品展销会。如广州的琶洲会展中心每年都会举办包装行业相关的展销会和讲座报告等,我系也积极利用地利之便组织学生参观学习。

(3)鼓励学生多浏览相关的艺术设计报刊杂志及互联网资源。学生多了解国内外包装设计的前沿动态,从而扩展自己的业余课堂,丰富知识容量和设计视野,打破教师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4)加强校企合作。一方面邀请包装设计与生产相关公司的设计师或技术人员走进课堂开展讲座,讲解其公司包装项目的实际操作经验和设计要点,从而激发学生对包装设计学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的设计问题,参与一些企业的设计项目,更加与市场接轨。通过以上方式,学生认识目前包装所使用的材料、工艺和技术,了解市场上产品包装设计的流行趋势,并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企业实际进行设计实践。这样,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他们的设计方案才能立足市场需求。

1.2重视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教学实践环节课程实践教学以实验课和课程设计为主。以我校包装工程专业为例,相关的课程设计有包装容器结构课程设计、包装装潢课程设计及包装工艺课程设计,分别安排在本科三年级的上、下学期,是学习完主干课程包装容器结构设计与制造、包装装潢设计、包装工艺学之后的实践环节,时间分别为1~2周。例如,包装装潢课程设计时间为1周,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学生对包装装潢设计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设计并制作完整的包装实物,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全面熟悉产品包装,从设计创意到制作成品的整个过程。最后进行学生作品展示、举行班级包装装潢设计作品评比活动来提升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热情,然后提交课程设计说明书进行考核评分。在上述各门课程设计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发展,每门课程设计应侧重单门课程的知识应用但不止于此,要贯穿利用所学过的所有课程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包装系统设计的思维。教师筛选出优秀的课程设计的作品,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设计竞赛。除了要重视课程设计外,也不能忽视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论文)是教学计划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是对毕业生毕业前专业知识、能力、水平的大检阅。对于选择包装设计方向的学生,鼓励其毕业设计与企业、公司实际需要结合,在实践中选题,相关企业可以是三年级下学期生产实习时的企业、与教师有课题合作的企业等。毕业设计是毕业生对所学包装设计相关知识的全面运用,是教师最后引导学生学会主动寻求知识、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以往所学理论、实践基础上,通过收集资料、深入调研,根据毕业设计要求完成工作量较大、创意要求较高的包装设计、制作任务。

1.3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为使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拼搏和团队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我们努力开拓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渠道,并积极组织有兴趣的学生参与。一是教师科研课题或横向课题,由指导教师负责分解课题内容,并指导学生完成所分得的课题研究任务。二是校级以上学生科研项目,如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校团委的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申报研究项目,并组织研究团队在指导教师的辅助下完成研究项目。三是省级以上包装设计相关的学科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包装结构设计大赛”、“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广东之星大赛”等。专业设计竞赛日益成为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对于包装工程专业的包装设计学科来说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参与设计竞赛,形成一种自主、能动的学习模式,激发其学习的内在动力,也在市场中锤炼自己——因部分竞赛有与企业合作的真题真做的命题。参赛作品可以是课程设计的作品进行优化后的作品,也可以是重新设计的作品。指导教师在学生包装设计策划、构思到绘制包装效果图、制作包装设计成品等阶段都要进行悉心指导,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学生参与包装设计相关的科研活动方面做了以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实效。近两年我系学生包装设计类课题的科研项目获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立项1项,校团委创新基金立项2项。在推行教改,重视学生参与设计竞赛这一平台后,获得多项省级以上设计竞赛奖项。以今年为例,我系共获得“2014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4项、入围奖2项,以及优秀指导教师奖2项,另外在“2014广东之星•印艺大赛”中获得2项优秀奖、1项入围奖。

模型设计论文例6

一、综合应用型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

民办高校从学术型本科教育转换到综合应用型本科教育,经历了培养模式的转变、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教学改革的创新等一系列举措,在这个过程中,也凸显了民办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应对措施不力,直接导致本科(论文)设计的质量不高。

1、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的时间无法得到保障。每年的毕业(论文)设计的开题,一般都是在第八学期初,这个时间通常和大学生求职就业、研究生复试和已找到工作的在单位实习的时间冲突,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毕业(论文)设计只能退而求其次。

2、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局限性比较大。学校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同时,科研的起点、比重相对较低,教师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背景[1],直接导致教师在提出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时,有很大的局限性:理论型、闭门造车型、贪大型。有的题目甚至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差甚远、创新点不够、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不足。同时,毕业论文的选题难以满足众多毕业生的需求:工作需求、研究生专业方向等等。

3、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形同虚设。为了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高校通常都注重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但力度不足以对提高、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形同虚设。

4、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数量不足、职称结构失调,导致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教师一人带毕业生人数超过十人以上、职称水平多为中级职称,难以将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提高到新高度。

5、民办高校面临着就业率、毕业率的压力,导致在毕业(论文)设计答辩过程中,指导老师不会轻易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不高的学生说“不”。

6、学校对指导教师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缺乏有效的奖惩制度。指导教师的其他教学工作量大,指导毕业(论文)设计所花的精力和时间与他所得到的报酬不成比例,无论做好、做坏,结果一样,导致老师带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视度不够、积极性不高。

7、毕业(论文)设计经费投入不够、教学条件不足,也是束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民办高校建立实验室的原则之一是利用率要高,不容许实验一年中只使用半年或更短。这样直接导致实践性、操作性的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缺乏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实验耗材,直接影响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二、综合应用型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探究

综合应用型民办高校的定位,从某种角度上解决了民办高校面临的一些根本问题,特别是解决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面临的难题。

综合应用型的办学模式,将学校办学重心转移到综合应用上来,加强了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的力度、实验室建设力度、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更突显了校企合作办学的方向。在毕业(论文)设计选题上实现了多样化、项目工程化。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形式多样化。指导教师指定选题、学生自拟题目、学生和指导教师相互商定后拟定(定制)。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多样化

1)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之一-省级或部级学科竞赛相关、相似题目作为题目。这类选题的特点是:操作性强、作品指标明确,合理体现学生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既不超出专业培养目标,工作量饱满。

2)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之一-校企合作项目。此类题目完全来自于校企合作的企业方,依据学生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就业方向,量身定做。

3)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之一-指导教师的校级或省级科研项目。让毕业生参与到指导教师的校级或省级科研项目里面来。

4)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来源之一考研的学生与指导教师协商。针对考研学生的不同专业方向,引导考研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选定指导教师。

3、针对综合应用型民办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学院相关举措

1)加强专业教研室建设,将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归属到不同的教研室,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培训、参赛作为教研室常规活动之一。提高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和比例。

2)加强专业类考研课程如信号与系统、电路、数字信号处理等课程授课教师的培养,如进修、培训、公开课等活动。

3)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多方向、多专业的合作,从专业课程设置、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强化等手段切实体现综合应用型培养模式。部分学生直接由校企合作企业推荐就业。达到企业所需人才预先在校内培养的目的。

4)加强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成立由分管院长直接领导下的教学质量评估小组[2],结合学校给学院下达的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监控的同时,负责选题、中期检查、后期督促、答辩审核等过程的监控。

5)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切实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提升到与社会企业所需人才接轨的高度,通过毕业(论文)设计,进一步增强社会适应性。

三、结束语。切实落实综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低年级开始,将毕业(论文)设计的理念渗透到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做到毕业设计(论文)不流于形式,真正反映学生掌握学科基础及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模型设计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Introduction)

本科毕业论文是本科生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也是大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每年都要面临的一项烦琐工作。从出题、选题,再到写作与指导、评审与答辩等,整个过程都需要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投入大量的精力。传统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师生协同不足:学生离校实习、教师无固定办公地点等,导致学生与教师见面不易,信息沟通不畅,师生交流不充分。由于教师工作比较繁忙,每个教师要同时指导多名学生,导致学生和教师很难在工作时段内同时有空闲时间来进行面对面地指导,难以实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对学生论文评阅效率低下。

(2)工作压力大:本科毕业论文整个工作流程的工作环节多,参与人员多,时间跨度长,业务流程繁杂,工作量庞大,工作烦琐、易重复。

(3)信息化程度低:本科毕业论文各个工作环节会产生阶段文档,而且前后各阶段文档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关系;大量的打印文档不利于师生对文档的查阅、保存,且不环保。即使使用电子文档,但未建立关联关系,不利于收集、查询和统计。

(4)监管力度不足:传统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管力度,难以保证师生按时完成各项工作。缺少第三方监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过程的完整记录,难以解决导师与学生之间就论文完成情况及论文质量相互推卸责任的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国内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文献[1―4]建立了基于WEB方式的论文管理系统,文献[5]提出了基于本体的论文管理系统,文献[6]提出了基于工作流的论文管理系统,但是这些研究在师生协同、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监督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一种角色协同的工作流模型;根据模型中的系统工作流状态,利用时间和事件触发机制,对用户指派角色、对角色指派权限,再通过各个角色之间的协同,完成毕业论文各项工作,解决传统人工方式的论文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压力、增强监管力度、提高论文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2 相关知识(Related work)

角色:是相关权限命令的集合,使用角色的主要目的是简化权限管理,角色主要由权限和用户构成[7]。

协同:就是打破资源(如人、财、物、信息和流程等)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使它们为共同的目标而进行协调的运作,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共同的目标[8]。

工作流:是指一类能够完全自动执行的经营过程,根据一系列过程规则,将文档、信息或任务在不同的执行者之间进行传递与执行[9]。作为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工作流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调用有关的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来协调业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使之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进行,从而实现业务过程的自动化。工作流技术通过将工作分解成为良好的任务、角色,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流程来执行这些任务并对它们进行监控,以达到提高办事效率、降低工作成本的目的[10]。

时间触发机制[11,13]是指将时间域分成离散的时间间隔,将消息的传输分配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完成。

事件触发机制[12,13]是指在工作流程中,根据其他事件的发生而产生相应动作(称为触发动作)干预工作进程。

3 角色协同的工作流模型(The role-collaborative

workflow model)

本节首先对角色协同的工作流模型(Role-collaborative Workflow Model,RcW)进行描述,然后基于该模型进行建模。

3.1 模型的组成元素

角色协同的工作流模型由用户主体、角色主体、任务主体、系统工作流状态、访问权限、角色指派、权限指派和角色协同这八个元素组成。下面将分别对这八个元素进行描述。

用户主体:是指提出指派角色请求的实体,使用符号u表示,用户主体的集合使用符号U表示。

角色主体:是指提出指派权限请求的实体,使用符号r表示,角色主体的集合使用符号R表示。在本科毕业论文的整个工作当中,存在着教学管理人员(教学院长、系主任、教学秘书)、教师(指导老师,交叉评阅老师,答辩老师)以及学生这些不同的角色,所以论文管理系统中的角色主体集合表示为:

(1)

公式(1)中,M表示管理员,T表示教师,S表示学生。

任务主体:是指接受r访问的实体,也是工作流各个环节的核心,使用符号t表示,任务主体的集合使用T表示。论文管理系统中的任务主体集合围绕着论文展开,表示为:

系统工作流状态:是指RcW模型在整个论文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中,r访问t时的快照,使用符号s表示,系统工作流状态集合使用符号S表示,包含r访问的对象t和访问时间time两个元素。论文管理系统中的系统工作流状态集合表示为:

访问权限:是指r访问工作流中任务主体的方式,使用符号p表示,访问权限的集合使用符号P表示。论文管理系统中的访问权限集合表示为:

角色指派:是指在系统工作流状态下对u指派r的方式,使用符号UA表示。RcW模型中,同一个u能够被指派多个r,但是在同一s状态下,一个u只能被指派一个r,因此角色指派由s决定。角色指派函数表示为:

权限指派:是指在系统工作流状态下对r指派p的方式,使用符号PA表示。RcW模型中,不同的r访问的t不一样,对t的访问权限也不同,且同一r在不同的s状态下,对t的访问权限也不同,因此,权限指派由s决定。权限指派函数表示为:

角色指派和权限指派都由s决定,s的状态由s中的两个元素t和time决定,s中的元素time是被分成离散的时间间隔,t的触发被分配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完成,这样就应用到了时间触发机制的原理。例如在开题报告提交时间结束时,则激活论文写作与指导阶段的工作流程中的t,开始初稿的提交;在论文定稿提交时间结束时,则冻结论文写作与指导阶段的工作流程中的t。

同时在RcW模型中,部分流程的ti的触发等待着ti-1事件的完成来激活自身状态。不同的用户角色访问不同t,则被指派不同权限,这样就应用到了事件触发机制的原理。例如学生在论文初稿tk提交完成后,触发导师指导评阅论文初稿tk+1的工作进程;导师在论文初稿的评阅tk+1提交完成后,激活学生提交修改稿tk+2的工作进程。

因此角色指派和权限指派都考虑到了时间和事件触发机制。

角色协同,是指在RcW模型中,各个角色主体之间打破时间、空间、物质等资源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使他们为完成共同目标而进行协调的运作,通过对各种资源最大的开发、利用和增值以充分达成共同目标,使用符号RC表示。角色协同函数表示为:

在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中,大部分工作需要教学院长、系主任、教学秘书、教师和学生等这些角色之间的协同RC来完成。例如,导师与学生之间协同完成论文的指导与写作,最终完成共同目标――论文定稿的完成。

这样,RcW模型可以表示为八元组:

RcW模型运行的充分必要条件为:不存在u无法被指派r,不存在r无法被指派p,不存在t无法被访问。

3.2 角色协同的工作流模型

基于RcW模型的组成元素,根据RBAC96[14]的框架对RcW模型进行建模,在RcW模型中添加了会话集和约束集,如图1所示。

图1 RcW模型

Fig.1 RcW model

RcW Model:

U:用户主体集合;R:角色主体集合;

T:任务主体集合;P:访问权限集合;

Sessions:会话集――各主体之间的会话;

Constrains:约束集――约束各主体之间的指派关系。

OP={execute},操作集合

P=OP×T~Constrains(S)

UAU×R,用户与角色的指派关系

roles(u):U2R~Constrains(S),对用户指派角色的函数映射。

roles(u)={(ri)|([(ri,u)∈UA}

PAR×P,角色与权限的指派关系

per: R2P~Constrains(S),对角色指派权限的函数映射。

per(ri)={(p,ti)|[(ri,p,ti)∈PA]}

RC(RiTk)×(RjTl) i≠j 角色之间的协同

在RcW模型中,为确保用户角色指派的正确性,根据用户与角色的指派关系和用户指派角色的函数映射,设计了用户角色指派算法。如下所示。

用户角色指派算法(Algorithm of User-Role Assignment):

{

Initialize: R;//可指派角色集合

R =GetRofUA(u);

If R is Null

Return NULL;

For each r in R

if r match current S//如果角色r与当前状态相匹配

Assign r to u;

exit for;

Else Next r;

End for

If OutofMaxR(u,R)//如果超出可指派角色集合

Return NULL;

}

在RcW模型中,为确保角色权限指派的正确性,根据角色与权限的指派关系和角色指派权限的函数映射,设计了角色权限指派算法。如下所示。

角色权限指派算法(Algorithm of Role-Permission Assignment):

{

If (r,t)(R,T,PA) is NULL

//如果当前(r,t)无法与角色权限集合相匹配

Return NO PREMISSION;

Else

If Activate(t)//如果当前任务被激活

Return READ & WRITE;

ElseReturn READ ONLY;

}

根据RcW模型,实现基于RcW模型的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下一节对该系统和传统人工方式进行应用研究比较与结果分析。

4 应用研究与结果分析(Application studies and

results analyzes)

为了验证基于RcW模型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在解决传统人工论文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的实用性,基于角色协同的工作流模型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已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试运行,网址:http://202.202.121.101/pdms。

对于传统的人工论文管理的方式,通过外国语学院教务管理人员提供的信息,收集整理了2011―2013年这三届西南大学外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的数据。

对于系统进行论文管理的方式,通过系统对论文管理工作整个流程的完整记录,收集整理了2014届外语学院毕业生通过本系统完成毕业论文的数据。

对于传统人工方式和系统方式的各项数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与分析。首先,在完成各个相同阶段的管理工作耗时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各阶段工作的耗时对比

Tab.1 Time for each management stage

工作阶段 传统人工方式耗时 系统方式耗时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给学生安排导师 2.5days 3days 3days 3.2min 2.8min

统计提交任务书人数 20―30

min/time 20―30

min/time 20―30

min/time 0.13

sec/time 0.12

sec/time

统计提交开题报告人数 20―30

min/time 20―30

min/time 20―30

min/time 0.11

sec/time 0.13

sec/time

统计提交论文定稿人数 20―30

min/time 20―30

min/time 20―30

min/time 0.14

sec/time ――

安排答辩分组 2days 2days 2days 3.7min ――

统计学生成绩 1day 1day 1day 0.54sec ――

查找 10―20

min/time 10―20

min/time 10―20

min/time 0.12

sec/time ――

说明:在统计提交任务书、开题报告和论文定稿人数的时候,如果有未提交的,还需要列出未按时提交论文稿件的学生名单。目前为止,2015届毕业生的论文工作完成了一部分,只有部分数据。2011―2013的数据是由外国语学院的教务管理人员提供的,2014―2015的数据是通过系统操作20次的平均值。

然后,在各个阶段论文稿件的按时提交比例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每阶段学生教师完成情况的数量对比

Tab.2 The number of submission on time

工作

阶段 传统人工方式 系统方式

总人数 2011

按时完成人数 比例 总人数 2012

按时完成人数 比例 总人数 2013

按时完成人数 比例 总人数 2014

按时完成人数 比例

指导

方向 141 120 85.1% 145 114 78.6% 146 117 80.1% 143 139 97.2%

论文

方向 571 472 82.7% 563 501 89.0% 579 498 86.0% 541 524 96.9%

任务书 571 469 82.1% 563 468 83.1% 579 472 81.5% 541 540 99.8%

开题

报告 571 473 82.8% 563 439 78.0% 579 472 81.5% 541 537 99.3%

定稿 571 483 84.6% 563 453 80.5% 579 463 80.0% 541 531 98.2%

论文

评阅 571 476 83.4% 563 468 83.1% 579 501 86.5% 541 529 97.8%

交叉

评阅 571 483 84.6% 563 455 80.8% 579 510 88.1% 541 535 98.9%

说明:由于传统人工方式无法对论文指导过程进行记录,传统人工方式在论文指导过程中无数据。修改稿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论文稿件有多次提交的情况,在表中使用的数据是修改稿第一次提交和第一次评阅的数据。2011―2013的数据是由外国语学院的教务管理人员提供的,2014的数据是系统记录的。

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通过本系统进行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工作,极大地减少了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减轻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由表2的数据分析可以明显看出,在通过使用进行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工作时,本科论文过程中各项工作的完成率相较于传统模式平均提升了15%,各个阶段完成工作比大幅提升。通过在线提交,在线指导,在线监控论文进程,方便了师生之间论文的写作与指导,同时实现了对论文指导过程的全程记录,对论文指导工作的评价与衡量提供可靠的依据。

论文存储:2011届纸质任务书、开题报告和论文各571份,2012届纸质任务书、开题报告和论文各563份,2013届纸质任务书、开题报告和论文各541份,总占地1.14m3;2014届各种电子版的论文稿件共计9514份,占5.15GB的硬盘容量。纸质论文需要大量的打印,不环保,电子格式的论文稿件存储占地空间小,不需要打印大量的纸质文档,十分环保,且在系统中查找论文稿件十分方便。

在2011―2013年的本科毕业论文工作中,发生学生稿件遗失、需要学生重新提交的情况平均17例;给导师发送论文出错情况平均发生8例;在2014届,由于使用了本系统,未发生上述两种情况。在2011―2013年,学生未按时完成论文,与导师相互推卸责任的情况平均有5例,同时由于无依据可寻,处理此种情况很麻烦;在2014届中发生此种情况三例,直接查看整个工作过程的记录,根据记录处理,十分方便且具有说服力。

5 结论(Conclusion)

基于角色协同工作流模型的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系统已初次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使用,运用角色协同和工作流的技术,采用时间触发机制和事件触发机制的原理,较好地解决了传统人工管理方式存在的四大问题,有效地减轻了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完成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工作量,提高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工作效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且系统全程保留了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在各个阶段产生的文档和数据,记录了论文指导的整个过程,可以为教师进行论文工作的绩效评估提供依据。

在RcW模型中,考虑优化算法的设计,优化用户角色指派算法和角色权限指派算法;在系统工作流状态中加入短信实体,实时通知用户关于工作流的状态,是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于导华,闫达远,方萍.实行毕业设计(论文)网络管理的探索[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4(9):143-144.

[2] 陈洁.基于网络的交互式共享型毕业论文指导学习管理系统 的实践与应用[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10,2:31-33.

[3] 毛洪贲,等.基于.NET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智能管理系统的 研究与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10):128-131.

[4] 李志河,王云,李文.基于Web的学位论文管理系统研究[J].现 在教育技术,2011(2):125-128.

[5] 徐俊,刘志洪,顾宁.基于本体的论文管理系统[J].计算机工程, 2004.3(6):38-41.

[6] 龙世荣,赵学孔,岑磊.基于工作流的B/S架构毕业论文管理系 统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9(14):3306-3307.

[7] 李亚子,等.协同工作系统中用户角色的设计与实施[J].现在 图书情报技术,2013,2:77-81.

[8] 周琳.泛微协同管理应用平台e-cology[J].CAD/CAM与制造 业信息化,2010,2:53-57.

[9] 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Then workflow reference model[R].TC00-1003,Hampshire,UK:Workflow Management Coalition,1995.

[10] 史美林,等.WFMS:工作流管理系统[J].计算机学报,2006, 6:326-332.

[11] LEEN G,HEFFERNAN D.TTCAN:a new time-triggered controller area network[J].Microprocessors and Micro- systems,2002,2(6):77-94.

[12] YAN Huaicheng,YAN Sheng,SHI Hongbo.Event-Triggered H∞ Control for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 with Time-Varying Delay[J].Mathematical Problems in Engineering,2014,3(11):96-103.

[13] Roman Obermaisser.Event-Triggered and Time-Triggered Control[M].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2011.

[14] Sandhu,R.,Coyne,E.J.,Feinstein,H.L.and Youman,C.E.(1996). Role-based access control models.IEEE Computer,29(2): 38-47.

模型设计论文例8

2模芯的设计

综合塑件的外观要求及结构工艺性、模具的结构和降低加工难度和成本等因素,定模模采用整体结构,整个定模选用国产预硬P20钢。由于动模结构复杂,采用镶拼结构,动模镶件件12(两件)、圆型芯件10(3件)及动模板均采用相同材料为国产预硬P20钢。由于塑件下表面有6处螺纹嵌件,因此螺纹嵌件旋入可以反复拆卸的螺纹镶件上,放入对应位置顶杆孔内,采用滑动配合,开模时随塑件一起被托处模具外,最后采用机外拆卸。螺纹镶件选用韧性好、不易断裂,适合反复拆卸的材料不锈钢2Cr13。

3浇注系统的设计

3.1浇注系统的尺寸确定由于塑件本身材料特殊性,流动性极差、成型模温高,因此模具采用一模一件,直浇口进料,直浇口小端直径Ф6.5,锥度8º,加之塑件外观不能有浇口痕迹,因此直浇口只能选择在上表面矩形沉台内,直浇道与模具大型腔直接连通,无需分流道板与动模板的连通。

3.2模具的CAE分析如图3所示,由于塑件投影面较大,壁厚差别较大,模具设计中浇注系统的流程比较长,填充时间相对会长一些,模具需要进行CAE分析验证,图3是借助CAE分析软件Moldflow的MPA模块与分析结果,验证模具浇注系统设计的合理与否。通过模流分析直观反映填充时间、成型缺陷如气旋、气泡、合料纹所在部位,为后续模具设计提供参考。

模型设计论文例9

2基于DSM的建筑工程协同设计

2.1传统建筑工程设计的过程及其局限性

传统的建筑设计一般采用串行设计,即“抛过墙”式建筑产品设计模式,图3(a)为传统建筑设计过程,3(b)为传统建筑设计组织结构图。由图可以看出,传统的设计模式从时间上和功能上把各学科的专职人员彼此孤立开来,存在一系列问题:信息流动是单向的,下游的设计结果不能及时反馈给上游进行设计评价和修改,项目集成性差;设计信息交流不畅、沟通困难而出现的潜在危险,往往在施工过程中才能发现;设计修改频繁,设计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建筑工程设计周期长,项目开发成本高,建筑质量受到影响等问题。设计过程中信息的管理是目前建筑设计企业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沟通和协调比命令和控制更为重要,据权威机构研究表明,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协调可以减少工程建设费用的20%左右[6]。因此引入新方法、新工具对建筑设计过程进行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2建筑工程设计初始

DSM模型的建立本文采用图1表示的普通楼宇设计工程中常见的12项设计任务为例,把各设计活动间的信息流关系用DSM矩阵表示出来,如图4,然后采用DSM聚类规则进行聚类分析。

2.3DSM聚类基本原则

DSM聚类原则以下列步骤展开[7]:(1)设计优化的目的是使DSM尽量成为下三角矩阵。(2)根据DSM,若矩阵中某一行全为零,则说明对应该行的设计行为不需要其他设计行为提供信息,因此应尽可能早地执行,将这些设计移到DSM的顶端。每次移动一个学科,且需将其行列及相关标记一起移动。移动结束,再对矩阵其他设计重复进行步骤(1),直到再无这样的设计。(3)根据DSM,若矩阵中某一列全为零,则说明对应该列的设计行为没有对其他设计行为提供信息,因此应尽可能晚地执行,将这些专业设计移到DSM的底端。每次移动一项专业设计,且需将其行列及相关标记一起移动。移动结束,再对矩阵其他专业设计重复进行步骤(2),直到再无这样的专业设计活动。(4)如果经过步骤(1)、(2)DSM中再无未调整的专业设计,则矩阵已经达到最优化;否则,剩余的专业设计必定包含信息循环(至少一个)。(5)找出信息循环,使用所谓的“路径搜索”方法。在该方法中,从某一专业设计开始,向前或向后跟踪信息流,直到第二次追溯到同一个专业设计,这之间的所有专业设计构成一个信息流循环。(6)将简单循环中的专业设计合并起来,并用另一代表专业设计代替,并重新开始步骤(1)的操作。对于小型矩阵,只要通过一系列的行列变换就可以获得新的DSM优化矩阵,对于大型的矩阵则可以通过相关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等获得新的优化结果矩阵。由于建筑工程设计各活动间的耦合性较强,所以本案例中没有空行空列,可以直接从步骤(3)开始,根据图4初始信息流,利用以上规则进行优化,得到新的DSM矩阵,如图5所示。不难看出,通过DSM聚类优化,使得原来隶属于不同专业领域的设计活动之间复杂的设计迭代关系转化为4个工作团队之间的关系,其中总体规划设计和结构选型设计组成一协同设计团队,在设计的初期就考虑到了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间的关系,避免了传统设计过程中结构设计发现建筑设计不合理而引起的设计大返工。同样,功能要求和局部细化设计人员组成协同设计团队;局部细化、空调系统设计、管道通风设计、楼板梁柱墙体设计组成一协同设计团队;梁柱墙体设计和电气装配设计组成以协同设计团队。其中局部细化、梁柱设计、墙体设计同时属于两个协同设计团队,说明需要加强这些活动和两个团队间的协调沟通。通过DSM聚类,可以首先在团队内部进行信息交互,并行协同地进行设计;然后再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更高层面的信息交互,可以减少由于不同专业领域间耦合带来频繁更改,返工等影响,既缩短了设计周期,减少了返工成本,又保证了建筑工程设计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在建筑工程设计企业,有必要建立协同设计团队,专门负责跨专业、跨部门、耦合关系强的设计活动间的协调与沟通,并以正式的组织形式确定下来,避免设计人员只为参会而来的临时心理,直到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工程结束。

模型设计论文例10

一、建立“过程考核”教学考核模式

随着高职生源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综合素质和学习主动性有所下降,传统的理论考试或理论+实践的考试评价方式只能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如果复习不到位,还往往造成大面积的不及格局面。高职教育以知识够用,掌握职业技能为导向,所以,评价方式应以学生是否掌握专业技能为主,兼顾学习过程及学习态度。过程考核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测试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能够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操作的体验,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团队协作的能力。《包装造型设计》课程是一门理实一体的课程,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掌握包装容器造型设计的能力,过程考核的评价方式是该课程在考核方式上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过程课程教学上要求学生自主或团队完成15个工作任务,前面12个工作任务是每个5分,共60分,学生完成每个工作任务中相应包装容器的设计与制作,设计图为3分,成品实物为2分,学生完成任务后老师当场对作品进行评价和给分。后3个综合工作任务为每个10分,共30分,综合工作任务的实施以学生小组的形式完成,每组中组长分配每个组员不同的小任务,之后选取一个学生对本组的完成的工作任务在班级中进行陈述,其他组学生进行分析评价。最后还有10分为学生平时分享和团队协作能力的表现。同时,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变得很轻松,只要讲解适当的理论知识,之后整个课堂就以学生为主,老师只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进行全面掌控,充当评价的角色,待15个工作任务全部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也结束了,学生的成绩也出来了。整套过程考核设计中体现了更加公平,以及注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过程即结果”的正确观点,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也有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二、结合专业竞赛

以赛促学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开展技能竞赛是一种较好的方式。学生通过对《包装造型设计》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了常规包装容器的设计和算法,在这样的基础再进行包装类设计大赛不但是对学生已有知识的考察,同时也是让学生发挥创新能力的一个机会。因此,在教学的后三分之一的时间,举办院级的包装结构设计大赛,比赛时间为五周,学生根据大赛主题设计作品,作品交给评审组后统一评审,得出各个奖项。为了能广泛地调动学生积极参加比赛,各奖项不但设有奖金,还将比赛结果与《包装造型设计》课程成绩相结合。在参加的艾司科全国包装结构设计大赛中先后有2人获优胜奖,12人获优秀奖,参加全国轻工类包装设计大赛获一等奖三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5名,参加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获优秀奖2名。通过竞赛的激励,可以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获得荣誉,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就业,而且将比赛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内容,以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为目的的教学设计,“过程即结果”的考核方式及以赛促学的激励措施使得《包装造型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在包装技术与设计专业中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同时课程组老师们编写了《包装设计》实训指导书,该指导书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编写,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充分满足教学的需求。通过改革,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教学效果连续3年达到优秀。

作者:郑美琴涂亮单位: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