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抗干扰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2:38

抗干扰技术论文

抗干扰技术论文例1

二、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构成

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跳频技术,主要是指无线抗干扰的一种形式,采用拓展频谱的方式,实现载波频率在多个频率上伪随机跳变,避免其中一个频段的强干扰信号,这种跳变体现的是频移键控方式。另外,在频谱上,则是将信号进行随机的跳变,且在发送和接收端已经输入跳频规律,能够与跳频及时对接。因此,应用跳频技术,能够实现信息传输目标。第二,扩频技术,主要是由跳频和直接扩频两方面构成,一般在军事抗干扰及移动通信系统当中应用比较广泛。信号在频域中形式展现形式为与其相反的形式,时间上有限的信号能够实现无限延展,例如:窄带脉冲信号,其频谱宽带较宽,在信号传输过程中,进行抽样,发线其信号码元速率极高,从而降低扰的影响。3G核心技术CDMA技术采用的正是直接序列扩频技术,但是,受到多个用户进行随机接入特点的影响,极易受到外界干扰,造成用户传输信息难以同步进行,造成多址干扰,严重影响了通信系统的通信质量及系统容量,由此,将积极引进多用户检测技术,解决这一问题。第三,MIMO技术,目前,MIMO技术主要在特定局域网技术中,主要是通过多入多出机制,增强信息传输信道强度,避免信道衰减,确保信号功率下降,在发送端和接收端设置多条天线,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提高无线通信系统性能的同时,还能够扩展信道容量,从而提高通信系统抗干扰能力,完成信息传输任务。第四,智能技术,相比较而言,智能技术主要是借用或者应用相同地域中其他同类通信设施天线,进行相互作用,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确保每一条天线实现信息传输的同时,还能够有效避免干扰信号,提升系统抗干扰性能。第五。混合技术,主要将各类抗干扰技术有机结合,并形成新型混合抗干扰技术,例如:DS/FH技术等。一般情况下,虽然混合技术是由单一的技术混合而成,其要比任何单一技术更为复杂,且实现抗干扰目标难度较大,但是,在具体应用过程中,从协同学理论教学来看,混合技术发挥的价值要比独立技术总和效果更大,例如:上文刚刚提到的DS/FH技术,在处理增益方面比单独技术处理效果更为明显,能够获取更为优质的跳频效果,且拥有更加广泛的频谱,进而有效提高增益,但是,混合技术也存在一定缺陷,由于其复杂度较高,必然会增加其开发成本,难以实现广泛推广和普及。

三、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无线通信不断发展,推动了抗干扰技术进一步发展,在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下,未来,将会朝着更好地方向发展,首先,新型抗干扰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同时,抗干扰技术也随之发展,只有实现均衡发展,才能够为新型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提供保障,促进无线通信健康发展,避免受到外界干扰。因此,未来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将会开发出新型调制方式,并在实际中得到广泛推广,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其次,综合性,目前,混合技术在无线通信抗干扰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未来,抗干扰形式将会随着通信方式的变化衍生出不同的手段,并将这些手段有机结合,建立在不影响系统复杂程度的基础上,利用综合技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对不同干扰因素的调整,进而为无线通信事业发展保驾护航。

抗干扰技术论文例2

 

1 引言

扩展频谱技术是抗干扰通信中的主要应用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在战术抗干扰通信、卫星通信、数据信息分发以及卫星导航等系统和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战术抗干扰通信中,基于跳频抗干扰体制的跳频电台和基于直扩抗干扰体制的直扩电台等是主要抗干扰通信设备。

本文分析了外军抗干扰通信设备的应用现状和抗干扰通信技术的发展动态。

2 外军抗干扰通信设备的应用现状

外军跳频抗干扰技术及其设备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三代产品。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期,外军开始推出第一代跳频通信设备,即模拟跳频电台,以较低跳速、较窄带宽为特征;80至90年代,开始推出第二代跳频通信设备,即数字跳频电台和数字跳频接力机等,以较高跳速、数字话音、数据通信为特征;目前正在发展的是第三代跳频通信设备,以多频段、多模式、多功能自适应数字跳频技术以及有关特殊的跳频技术为特征。

在应用上,外军现役通信抗干扰设备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1)大部分无线电台(短波电台、超短波电台等)采用纯跳频体制,少部分超短波电台采用窄带直扩/跳频组合的体制;

(2)短波跳频电台跳速的实用水平一般为数跳~100跳/秒(以下简写为hop/s),大部分在50hop/s以下,很少为1000hop/s以上的高速跳频;受天调技术的限制,其跳频带宽通常为数百kHz的窄带跳频,只有极少数采用新体制的短波跳频电台才达到了较大的跳频带宽;

(3)超短波跳频电台跳速的实用水平一般为100~500hop/s,多为中速跳频;

(4)微波接力机既采用了跳频体制,也采用了直扩体制,;设备已数字化、系统化、固态化,可靠性高,但其综合抗干扰性能还有待于进—步提高;

(5)大部分现役通信抗干扰装备采用单频段,少数采用多频段;

(6)一些国家,特别是军事强国,通信抗干扰装备已形成了较大的装备规模。

3 抗干扰通信技术发展动态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扩展频谱技术趋于完善,在应用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外军相继推出的数10种新型通信抗干扰设备,代表了当今抗干扰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抗跟踪干扰能力是现阶段跳频通信的重点问题之一

提高跳频通信抗跟踪干扰能力的技术动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适当提高跳速,二是采用变速跳频。目前,外军具有跳频网分选能力的实用跟踪干扰机的跳速短波为几十hop/s,超短波为几百hop/s。由于技术和成本等原因,目前还未见可以对付信号密集条件下的较高跳速的实用跟踪干扰机的报导。外军较新的跳频通信设备,如美国的HF—2000,瑞典的TRC—350,法国的ALCATEL111等,均采用了中高跳速跳频,以提高其抗跟踪干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外军有些跳频通信设备大幅度提高跳速,并不是以提高抗跟踪干扰能力为出发点的,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相应的技术体制,由高跳速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提高跳速还便于纠错处理。当然,提高跳速也会引起其它问题,需要综合考虑。

变速跳频是抵抗跟踪干扰的有效措施之一,外军现役跳频电台中也有所采用,但多是半自动变速或有限种跳速随机变速,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速跳频,通常将其称为准变速跳频。论文大全。

(2)提高跳频通信抗阻塞干扰的技术措施日趋成熟

最初提出跳频抗干扰体制实际上是以抗阻塞干扰为出发点的。长期以来很多国家和不少学者都致力于跳频通信抗阻塞干扰技术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有些技术已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有些还处于研究之中。

跳频通信抗阻塞干扰技术的实用化研究成果主要有:在短波波段采用自适应选频与跳频相结合的体制,即将经过LQA(链路质量分析)选出的最佳或准最佳频率作为跳频频率表生成的基准;在超短波波段采用具有FCS(频率控制系统)功能的跳频体制,即在一般的窄带干扰情况下,使用常规跳频,在遇到宽带阻塞干扰时,自动转到FCS功能,在当前最佳频点上定频工作,一旦宽带干扰消失,又可回到跳频方式上工作;在UHF波段采用了频率自适应与跳频相结合的体制,即在跳频通信过程中自动检测和删除受干扰频率,使系统在无干扰或干扰较弱的频点上跳频。另外,扩展频段和跳频带宽也是提高跳频通信抗阻塞干扰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下所述。

(3)拓宽现有频段、发展多频段是通信抗干扰装备的重要发展趋势

拓宽现有频段、发展多频段除了有利于协同通信和全频谱作战以外,也为提高通信装备的战场适应能力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对于提高跳频通信抗阻塞干扰能力更为重要。在外军新一代通信抗干扰装备中,包含HF/VHF、VHF/UHF和HF/VHF/UHF多频段的跳频电台或定频电台就多达数十种之多,这是外军新一代通信抗干扰装备的重要发展趋势。

在拓宽频段方面,少数短波电台的频段范围已拓宽到1.6~50MHz,如美国的RF—500短波电台等;少数超短波电台的频段范围拓宽到30~108MHz,如比利时的BAMS超短波电台等,增加了20MHz的带宽。

在研制多频段通信抗干扰装备方面更是如火如荼,电台以HF/VHF/UHF三个频段的为典型特征,如:美国的AM—7177A/ARC—182(V),加拿大的AN/GRC—512(V)多频段电台等。

随着软件技术和高速处理芯片的发展,多频段、多功能(MBMFR)抗干扰通信装备是目前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4)提高短波跳频数据传输速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自从短波通信出现以来,由于通信体制、器件以及空中信道等原因,使其数据传输速率一直限制在2.4kbit/s以下。在跳频体制下,由于需要数据压缩,实现短波高速数据传输更为困难,其有效数据速率一般还达不到2.4kbit/s。

近年来,对这一难题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HF2000,跳速为2560hop/s,在不采用信道均衡技术的情况下,数据速率为2.4kbit/s;美国Sanders公司推出的CHESS系统,以差分高跳速(5000hop/s)体制实现了4.8~19.2kbit/s的高数据率,首次突破了2.4kbit/s的限制,较好地解决了短波高速数据传输的难题。

(5)直扩体制的发展与应用

直扩体制目前还是主要用于微波及卫星通信系统,少数国家也将直扩体制在低频段尝试应用,但由于直扩体制固有的弱点,使其在战术电台中仍然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为了增强其实用性,直扩体制是伴随着自适应滤波、自适应调零天线以及可变直扩带宽等技术的应用而发展的。尽管这几项技术在直扩通信装备中被广泛采用,但是近些年还几乎未见有突破性的报导。比如自适应滤波的收敛速度、抗窄带干扰的个数、陷波深度及其能量损失、自适应天线的调零增益等,并且对于窄带直扩与宽带直扩利弊的争论也未见分晓。不过,对于多进制直扩的优势已基本达成共识,并在外军直扩通信装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论文大全。

(6)综合抗干扰体制及技术的应用

目前,采用综合抗干扰体制的典型标志之一是跳频、直扩和跳时三种基本抗干扰体制的组合应用,特别是在VHF/UHF及其以上频段更是如此。

除此之外,很多通信抗干扰设备采用了频率自适应、窄带干扰自适应滤波器、跳频滤波器、交织纠错、猝发传输、变速跳频、变带宽直扩以及自适应天线调零增益等增效措施。有些通信抗干扰设备,特别是短波跳频电台,具备了猝发数据传输的能力,提高了抗干扰、抗截获和抗测向能力;有些通信抗干扰装备增加了GPS定位功能,可与跳频同步相结合,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论文大全。从总体上看,外军通信抗干扰设备体现了频率域、时间域、空间域、调制域、速度域等多维空间抗干扰技术的综合以及扩谱抗干扰技术与非扩谱抗干扰技术的结合。

4 结束语

本文基于所收集的国外战术抗干扰通信设备技术资料,对抗干扰通信的技术发展动态进行了综述。近年来,尽管我国抗干扰通信技术和装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有些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希望本文能对我国抗干扰通信技术和装备的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参 考 文献

1 张传庆,罗蓉媛,陶香云等.外军抗干扰电台汇集.信息产业部电子7所,2006.7

2 罗蓉媛,陶香云.外军抗干扰电台技术的进展. 1999军事通信抗干扰研讨会论文集,南京,1999.10

抗干扰技术论文例3

 

1 引言

扩展频谱技术是抗干扰通信中的主要应用技术。目前,该技术已在战术抗干扰通信、卫星通信、数据信息分发以及卫星导航等系统和设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战术抗干扰通信中,基于跳频抗干扰体制的跳频电台和基于直扩抗干扰体制的直扩电台等是主要抗干扰通信设备。

本文分析了外军抗干扰通信设备的应用现状和抗干扰通信技术的发展动态。

2 外军抗干扰通信设备的应用现状

外军跳频抗干扰技术及其设备的发展可以归结为三代产品。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期,外军开始推出第一代跳频通信设备,即模拟跳频电台,以较低跳速、较窄带宽为特征;80至90年代,开始推出第二代跳频通信设备,即数字跳频电台和数字跳频接力机等,以较高跳速、数字话音、数据通信为特征;目前正在发展的是第三代跳频通信设备,以多频段、多模式、多功能自适应数字跳频技术以及有关特殊的跳频技术为特征。

在应用上,外军现役通信抗干扰设备有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1)大部分无线电台(短波电台、超短波电台等)采用纯跳频体制,少部分超短波电台采用窄带直扩/跳频组合的体制;

(2)短波跳频电台跳速的实用水平一般为数跳~100跳/秒(以下简写为hop/s),大部分在50hop/s以下,很少为1000hop/s以上的高速跳频;受天调技术的限制,其跳频带宽通常为数百kHz的窄带跳频,只有极少数采用新体制的短波跳频电台才达到了较大的跳频带宽;

(3)超短波跳频电台跳速的实用水平一般为100~500hop/s,多为中速跳频;

(4)微波接力机既采用了跳频体制,也采用了直扩体制,;设备已数字化、系统化、固态化,可靠性高,但其综合抗干扰性能还有待于进—步提高;

(5)大部分现役通信抗干扰装备采用单频段,少数采用多频段;

(6)一些国家,特别是军事强国,通信抗干扰装备已形成了较大的装备规模。

3 抗干扰通信技术发展动态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扩展频谱技术趋于完善,在应用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外军相继推出的数10种新型通信抗干扰设备,代表了当今抗干扰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抗跟踪干扰能力是现阶段跳频通信的重点问题之一

提高跳频通信抗跟踪干扰能力的技术动态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适当提高跳速,二是采用变速跳频。目前,外军具有跳频网分选能力的实用跟踪干扰机的跳速短波为几十hop/s,超短波为几百hop/s。由于技术和成本等原因,目前还未见可以对付信号密集条件下的较高跳速的实用跟踪干扰机的报导。外军较新的跳频通信设备,如美国的HF—2000,瑞典的TRC—350,法国的ALCATEL111等,均采用了中高跳速跳频,以提高其抗跟踪干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外军有些跳频通信设备大幅度提高跳速,并不是以提高抗跟踪干扰能力为出发点的,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相应的技术体制,由高跳速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提高跳速还便于纠错处理。当然,提高跳速也会引起其它问题,需要综合考虑。

变速跳频是抵抗跟踪干扰的有效措施之一,外军现役跳频电台中也有所采用,但多是半自动变速或有限种跳速随机变速,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变速跳频,通常将其称为准变速跳频。论文大全。

(2)提高跳频通信抗阻塞干扰的技术措施日趋成熟

最初提出跳频抗干扰体制实际上是以抗阻塞干扰为出发点的。长期以来很多国家和不少学者都致力于跳频通信抗阻塞干扰技术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有些技术已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有些还处于研究之中。

跳频通信抗阻塞干扰技术的实用化研究成果主要有:在短波波段采用自适应选频与跳频相结合的体制,即将经过LQA(链路质量分析)选出的最佳或准最佳频率作为跳频频率表生成的基准;在超短波波段采用具有FCS(频率控制系统)功能的跳频体制,即在一般的窄带干扰情况下,使用常规跳频,在遇到宽带阻塞干扰时,自动转到FCS功能,在当前最佳频点上定频工作,一旦宽带干扰消失,又可回到跳频方式上工作;在UHF波段采用了频率自适应与跳频相结合的体制,即在跳频通信过程中自动检测和删除受干扰频率,使系统在无干扰或干扰较弱的频点上跳频。另外,扩展频段和跳频带宽也是提高跳频通信抗阻塞干扰的有效途径之一,如下所述。

(3)拓宽现有频段、发展多频段是通信抗干扰装备的重要发展趋势

拓宽现有频段、发展多频段除了有利于协同通信和全频谱作战以外,也为提高通信装备的战场适应能力提供了选择的余地,对于提高跳频通信抗阻塞干扰能力更为重要。在外军新一代通信抗干扰装备中,包含HF/VHF、VHF/UHF和HF/VHF/UHF多频段的跳频电台或定频电台就多达数十种之多,这是外军新一代通信抗干扰装备的重要发展趋势。

在拓宽频段方面,少数短波电台的频段范围已拓宽到1.6~50MHz,如美国的RF—500短波电台等;少数超短波电台的频段范围拓宽到30~108MHz,如比利时的BAMS超短波电台等,增加了20MHz的带宽。

在研制多频段通信抗干扰装备方面更是如火如荼,电台以HF/VHF/UHF三个频段的为典型特征,如:美国的AM—7177A/ARC—182(V),加拿大的AN/GRC—512(V)多频段电台等。

随着软件技术和高速处理芯片的发展,多频段、多功能(MBMFR)抗干扰通信装备是目前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4)提高短波跳频数据传输速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自从短波通信出现以来,由于通信体制、器件以及空中信道等原因,使其数据传输速率一直限制在2.4kbit/s以下。在跳频体制下,由于需要数据压缩,实现短波高速数据传输更为困难,其有效数据速率一般还达不到2.4kbit/s。

近年来,对这一难题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美国休斯公司研制的HF2000,跳速为2560hop/s,在不采用信道均衡技术的情况下,数据速率为2.4kbit/s;美国Sanders公司推出的CHESS系统,以差分高跳速(5000hop/s)体制实现了4.8~19.2kbit/s的高数据率,首次突破了2.4kbit/s的限制,较好地解决了短波高速数据传输的难题。

(5)直扩体制的发展与应用

直扩体制目前还是主要用于微波及卫星通信系统,少数国家也将直扩体制在低频段尝试应用,但由于直扩体制固有的弱点,使其在战术电台中仍然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为了增强其实用性,直扩体制是伴随着自适应滤波、自适应调零天线以及可变直扩带宽等技术的应用而发展的。尽管这几项技术在直扩通信装备中被广泛采用,但是近些年还几乎未见有突破性的报导。比如自适应滤波的收敛速度、抗窄带干扰的个数、陷波深度及其能量损失、自适应天线的调零增益等,并且对于窄带直扩与宽带直扩利弊的争论也未见分晓。不过,对于多进制直扩的优势已基本达成共识,并在外军直扩通信装备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论文大全。

(6)综合抗干扰体制及技术的应用

目前,采用综合抗干扰体制的典型标志之一是跳频、直扩和跳时三种基本抗干扰体制的组合应用,特别是在VHF/UHF及其以上频段更是如此。

除此之外,很多通信抗干扰设备采用了频率自适应、窄带干扰自适应滤波器、跳频滤波器、交织纠错、猝发传输、变速跳频、变带宽直扩以及自适应天线调零增益等增效措施。有些通信抗干扰设备,特别是短波跳频电台,具备了猝发数据传输的能力,提高了抗干扰、抗截获和抗测向能力;有些通信抗干扰装备增加了GPS定位功能,可与跳频同步相结合,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论文大全。从总体上看,外军通信抗干扰设备体现了频率域、时间域、空间域、调制域、速度域等多维空间抗干扰技术的综合以及扩谱抗干扰技术与非扩谱抗干扰技术的结合。

4 结束语

本文基于所收集的国外战术抗干扰通信设备技术资料,对抗干扰通信的技术发展动态进行了综述。近年来,尽管我国抗干扰通信技术和装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有些方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希望本文能对我国抗干扰通信技术和装备的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参 考 文献

1 张传庆,罗蓉媛,陶香云等.外军抗干扰电台汇集.信息产业部电子7所,2006.7

2 罗蓉媛,陶香云.外军抗干扰电台技术的进展. 1999军事通信抗干扰研讨会论文集,南京,1999.10

抗干扰技术论文例4

【关键词】无线通信 抗干扰技术 性能分析 发展趋势

1 无线通信扰的原因

1.1 理论分析得出算法及系统表现的公式

因为,在无线通信的干扰过程中,运用理论分析算法能够系统地、完整的计算出干扰数据。并且,准确度高。但是,这种方式所取得的数据在理论的分析过程中限制性角多。所以,他只运用于简单情况下对无线通信数据的估算,无法在复杂情况下使用。

1.2 数据的计算方式

计算机模拟仿真能够降低人才的劳动量,从而快速的分析数据,并降低人工成本。但是,这种计算机的模拟仿真分析并不能够对数据进行全面的总结,所以,也不能够在实际的通信场景中运用。

1.3 测试无线通信硬件数据的统计和分析

硬件测试平台这种分析方式能够对实际的场景更好的模拟,并且,节省时间。但是,这种方法的使用成本性高,并且,具有周期性和耗时性,从而也无法保证数据的完整。因为,无线通信环境复杂,所以,在传播的过程中也要对地理条件,环境,距离等因素进行考量。例如:在经过河流、山脉和一些高层建筑时,信号传播就会受到阻碍,使传播信息微弱,甚至找不到信号,以此也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另外,在信号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从而使信号质量在传播过程中下降,严重时会对无线通讯设备产生影响。并且,由于信号传播的频率相同,很多信号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冲突,从而对系统造成干扰,以此使无线通信的信息不准确、不及时,所以,在无线通信技术发展过程中,保证无线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2 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

2.1 频率扩展抗干扰技术

2.1.1 FH跳频技术

FH跳频技术是多频率控制技术,它的跳变载波率能够使频谱扩展。而它的载序码在排列过程中不断完善,适用于民用通信或是战术通信。由于,FH跳频技术的抗干扰能力强,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也能够保证信息传输的质量。FH跳频是对通信中的信息进行全方位的检测,从而集中对干扰的频率点进行隔离,以此来保证信息传输快速,不扰。并且,他在使用过程中可分为两部分,首先,是频率的自我适应性,也就是在工作中不断的对通信技术中的信息干扰频率进行检测,从而保证调频时信息传输的有效性。其次,是跳频功率的自我适应性,它就是指在通信时通信方本身能够适应调频的有效频率,从而使信息在传输发射过程中快速、可靠,保证频率在通性传播时不扰。

2.1.2 TH跳时技术

TH跳时技术也就是在通信传播时,对信号发射的时间轴进行跳变,它的使用与跳频技术相似。跳时技术在开始时要对时间轴进行划分,并且用扩频码对发射信号进行控制,并利用排序完整的跳时码进行按键移动。由于,在发送过程中,信号发送偏小,所以,就需要对信号的频谱进行拓展。但是,这种方式也非常容易受到干扰,如若是单独使用TH跳时技术,干扰性则较大。但是,若是联合其他抗干扰技术一起使用,则能够将抗干扰能力发挥到最大。

2.1.3 DS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DS直接序列扩频技术是在较宽的频带上将信号发送出去,从而达到减小频带单位功率的目的。DS直接序列的扩频技术能够降低功率谱板的密度,所以,在使用这种方法时隐秘性好,截获率低。

2.1.4 混合扩频技术

它就是以上几种方式混合在一起的技术。对于扩广技术而言,要选用科学合理的组合才能够有效的提高抗干扰的能力。同时,扩频混合技术也要比单一的控频技术更好、更方便,对信息传播中的抗干扰能力更强。

2.2 非频率扩展技术

2.2.1 天线抗干扰技术

在通信技术的传播过程中,天线处理信号所采用的算法较多,并能够对不同类型的信号进行跟踪和锁定。从而将信息通讯中的干扰因素降到最低,保证信息通讯的对抗干扰信号都有较强的抵抗作用。

2.2.2 交织纠错编码技术

对于我国的发展而言,实现无线通信技术设备抗干扰能力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数字技术和纠错编码技术。这两种技术的使用能够使通信信息对干扰错误的数据进行及时的修正,从而实现对干扰信息的有效对抗。所以,交织纠错编码技术也是FH调频系统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并且,它也可以将通信过程中突发的错误信息进行处理和调整,从而达到及时纠正的目的。

2.2.3 分集技术处理方式

信息再进行传输过程中,要减轻衰落的影响,通常会从多方面进行技术处理,其中一种是合并技术,另外一种是分离技术。对于我国现阶段对信息的处理方式而言,不论是合并还是分离,在传播过程中都能够使信噪比增加,分离率增加,但是在通常的情况下我国采用的通讯技术都是在通信过程中使用分集技术,然后通过与多发信息干扰进行对抗,来达到无线通讯抗干扰的作用。

2.2.4 通信猝发技术

由于,信号长期在处于暴露,所以,不同的因素都可能对信号进行干扰,从而促使信息出现突发性中断。为了能够使无线通信在传播时更快更稳定,技术人员对通信技术进行研发,以达到减少在暴露期间降低通信干扰的目的。并且,猝发技术也是储存信息的技术,所以,在高速发送信息的过程中,它也能够利用功率大化来对抗脉冲的干扰,从而使信息被截获的概率变小。

3 结语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线通信技术的抗干扰性也像多元化和综合化扩展。由于,无线通信技术对网络发展有的重要作用,所以,在其抗干扰性分析上也获得更多的重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无线通讯抗干扰问题,应用多种技术来提高我国无线技术的有效传递,提高我国无线网络抗干扰问题。

参考文献

[1]李莉.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及发展趋势[J].科技传播,2010(20).

[2]孙严冬,孙劭方.无线通信的电磁干扰与防范[J].科技信息,2009(08).

[3]殷云志.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及发展趋势[J].无线电工程,2008(10).

[4]刘洋,李燕南,兰关军.浅析无线通信抗干扰技术的新发展[J].中国新通信,2013(08).

抗干扰技术论文例5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干扰源

从干扰窜入系统的渠道来看,系统所受到的干扰源分为供电干扰、过程通道干扰、场干扰等。

1.1供电干扰

大功率设备会造成电网的严重污染,使得电网电压大幅度地涨落、浪涌,大功率开关的通断,电动机的启停等原因,电网上常常出现很高的尖峰脉冲干扰。论文参考网。据统计,电源的投入、瞬时短路、欠压、过压、电网窜入的噪声引起CPU误动作及数据丢失占各种干扰的90%以上。

1.2过程通道干扰

过程通道干扰主要来源于长线传输。当系统中有电气设备漏电,接地系统不完善,或者传感器测量部件绝缘不好等;及各通道的传输线如果处于同根电缆或捆扎在一起,尤其是将信号线与交流电源线处于同一根管道时,产生的共模或差模电压都会影响系统,使系统无法工作。

1.3场干扰

系统周围的空间总存在着磁场、电磁场、静电场,如太阳及天体辐射;广播、电话、通讯发射台的电磁波;周围中频设备发出的电磁辐射等。这些场干扰会通过电源或传输线影响各功能模块的正常工作,使其中的电平发生变化或产生脉冲干扰信号。

2.抗供电干扰的措施

2.1配电系统的抗干扰

可采用分立式供电方案,就是将组成系统各模块分别用独立的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路构成的直流电源供电,这样就减少了集中供电的危险性,而且也减少了公共阻抗以及公共电源的相互耦合,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也有利于电源散热。另外,交流电的引入线应采用粗导线,直流输出线应采用双绞线,扭绞的螺距要小,并尽可能缩短配线长度。

2.2利用电源监视电路

在配电系统中实施抗干扰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仍难抵御微秒级的干扰脉冲及瞬态掉电,特别是后者属于恶性干扰,可能产生严重的事故。

因此应采取进一步的保护性措施,即使用电源监视电路。电源监视电路需具有监视电源电压瞬时短路、瞬间降压和微秒级干扰及掉电的功能;及时输出供CPU接受的复位信号及中断信号等功能。

3.过程通道抗干扰措施

抑制过程通道上的干扰,主要措施有光电隔离、双绞线传输、阻抗匹配、电流传输以及合理布线等。

3.1光电隔离

利用光电耦合器的电流传输特性,在长线传输时可以将模块间两个光电耦合器件用连线“浮置”起来,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地消除了各电气功能模块间的电流流经公共线时所产生的噪声电压互相窜扰,而且有效地解决了长线驱动和阻抗匹配问题。

3.2双绞线传输

在长线传输中,双绞线是较常用的一种传输线,与同轴电缆相比,虽然频带较窄,但阻抗高,降低了共模干扰。论文参考网。由于双绞线构成的各个环路,改变了线间电磁感应的方向,使其相互抵消,因而对电磁场的干扰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3.3阻抗匹配

长线传输时,若收发两端的阻抗不匹配,则会产生信号反射,使信号失真,其危害程度与传输的频率及传输线长度有关。

3.4电流传输

长线传输时,用电流传输代替电压传输,可获得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3.5合理布线

强电馈线必须单独走线,强信号线与弱信号线应尽量避免平行走向。

4.软件抗干扰技术

各种形式的干扰最终会反映在系统的微机模块中,导致数据采集误差、控制状态失灵、存储数据窜改以及程序运行失常等后果,虽然在系统硬件上采取了上述多种抗干扰措施,但仍然不能保证微机系统正常工作。因为软件抗干扰是属于微机系统的自身防御行为,实施软件抗干扰的必要条件是:

1)在干扰的作用下,微机硬件部分以及与其相连的各功能模块不会受到任何损毁,或易损坏的单元设置有监测状态可查询。

2)系统的程序及固化常数不会因干扰的侵入而变化。

3)RAM区中的重要数据在干扰侵入后可重新建立,并且系统重新运行时不会出现不允许的数据。论文参考网。

抑制数据采样的干扰可采用:数字滤波,宽度判断抗尖峰脉冲干扰等办法,也可采用重复检查法,偏差判断法来检查判断是否有干扰信号。而程序运行失常的软件抗干扰措施一般有:

1)设置WATCHDOG功能,由硬件配合,监视软件的运行情况,遇到故障进行相应的处理。

2)设置软件陷阱,当程序指针失控而使程序进入非程序空间时,在该空间中设置拦截指令,使程序进入陷阱,然后强迫其转入初始状态。

参考文献

[6]孙永秀. 用纳氏试剂测定氨氮影响因素及解决办法[J]. 山西建筑, 2010, (03) :197-198

[7]宋臻. 从沮丧到快乐——白领如何摆脱心理抑郁[J]. 职业, 2010, (04) :16-17

[8]蒋珍琦. 浅谈电厂PLC控制系统设计的要点[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06) :107-108

[9]刘亚龙. 专科高职类理工科女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办法[J]. 甘肃科技, 2010, (01) :190-191

抗干扰技术论文例6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1.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干扰源

从干扰窜入系统的渠道来看,系统所受到的干扰源分为供电干扰、过程通道干扰、场干扰等。

1.1供电干扰

大功率设备会造成电网的严重污染,使得电网电压大幅度地涨落、浪涌,大功率开关的通断,电动机的启停等原因,电网上常常出现很高的尖峰脉冲干扰。论文参考网。据统计,电源的投入、瞬时短路、欠压、过压、电网窜入的噪声引起CPU误动作及数据丢失占各种干扰的90%以上。

1.2过程通道干扰

过程通道干扰主要来源于长线传输。当系统中有电气设备漏电,接地系统不完善,或者传感器测量部件绝缘不好等;及各通道的传输线如果处于同根电缆或捆扎在一起,尤其是将信号线与交流电源线处于同一根管道时,产生的共模或差模电压都会影响系统,使系统无法工作。

1.3场干扰

系统周围的空间总存在着磁场、电磁场、静电场,如太阳及天体辐射;广播、电话、通讯发射台的电磁波;周围中频设备发出的电磁辐射等。这些场干扰会通过电源或传输线影响各功能模块的正常工作,使其中的电平发生变化或产生脉冲干扰信号。

2.抗供电干扰的措施

2.1配电系统的抗干扰

可采用分立式供电方案,就是将组成系统各模块分别用独立的变压、整流、滤波、稳压电路构成的直流电源供电,这样就减少了集中供电的危险性,而且也减少了公共阻抗以及公共电源的相互耦合,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也有利于电源散热。另外,交流电的引入线应采用粗导线,直流输出线应采用双绞线,扭绞的螺距要小,并尽可能缩短配线长度。

2.2利用电源监视电路

在配电系统中实施抗干扰措施是必不可少的,但这些仍难抵御微秒级的干扰脉冲及瞬态掉电,特别是后者属于恶性干扰,可能产生严重的事故。

因此应采取进一步的保护性措施,即使用电源监视电路。电源监视电路需具有监视电源电压瞬时短路、瞬间降压和微秒级干扰及掉电的功能;及时输出供CPU接受的复位信号及中断信号等功能。

3.过程通道抗干扰措施

抑制过程通道上的干扰,主要措施有光电隔离、双绞线传输、阻抗匹配、电流传输以及合理布线等。

3.1光电隔离

利用光电耦合器的电流传输特性,在长线传输时可以将模块间两个光电耦合器件用连线“浮置”起来,这种方法不仅有效地消除了各电气功能模块间的电流流经公共线时所产生的噪声电压互相窜扰,而且有效地解决了长线驱动和阻抗匹配问题。

3.2双绞线传输

在长线传输中,双绞线是较常用的一种传输线,与同轴电缆相比,虽然频带较窄,但阻抗高,降低了共模干扰。论文参考网。由于双绞线构成的各个环路,改变了线间电磁感应的方向,使其相互抵消,因而对电磁场的干扰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3.3阻抗匹配

长线传输时,若收发两端的阻抗不匹配,则会产生信号反射,使信号失真,其危害程度与传输的频率及传输线长度有关。

3.4电流传输

长线传输时,用电流传输代替电压传输,可获得较好的抗干扰能力。

3.5合理布线

强电馈线必须单独走线,强信号线与弱信号线应尽量避免平行走向。

4.软件抗干扰技术

各种形式的干扰最终会反映在系统的微机模块中,导致数据采集误差、控制状态失灵、存储数据窜改以及程序运行失常等后果,虽然在系统硬件上采取了上述多种抗干扰措施,但仍然不能保证微机系统正常工作。因为软件抗干扰是属于微机系统的自身防御行为,实施软件抗干扰的必要条件是:

1)在干扰的作用下,微机硬件部分以及与其相连的各功能模块不会受到任何损毁,或易损坏的单元设置有监测状态可查询。

2)系统的程序及固化常数不会因干扰的侵入而变化。

3)RAM区中的重要数据在干扰侵入后可重新建立,并且系统重新运行时不会出现不允许的数据。论文参考网。

抑制数据采样的干扰可采用:数字滤波,宽度判断抗尖峰脉冲干扰等办法,也可采用重复检查法,偏差判断法来检查判断是否有干扰信号。而程序运行失常的软件抗干扰措施一般有:

1)设置WATCHDOG功能,由硬件配合,监视软件的运行情况,遇到故障进行相应的处理。

2)设置软件陷阱,当程序指针失控而使程序进入非程序空间时,在该空间中设置拦截指令,使程序进入陷阱,然后强迫其转入初始状态。

参考文献

[6]孙永秀. 用纳氏试剂测定氨氮影响因素及解决办法[J]. 山西建筑, 2010, (03) :197-198

[7]宋臻. 从沮丧到快乐——白领如何摆脱心理抑郁[J]. 职业, 2010, (04) :16-17

[8]蒋珍琦. 浅谈电厂PLC控制系统设计的要点[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06) :107-108

[9]刘亚龙. 专科高职类理工科女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解决办法[J]. 甘肃科技, 2010, (01) :190-191

抗干扰技术论文例7

现代卫星通信由于具有多种独特的通信优势,如通信范围广、通信数据质量高、通信组网方便、通信系统投资成本低、可有效克服复杂地理环境等优势,因此在军事和其他特殊行业领域应用范围十分广。卫星通信系统的种种优点能有效满足军事通信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要求,然而卫星通信系统也会面临通信干扰的潜在危险,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技术方案和体系。

一、卫星通信面临的潜在的干扰

卫星通信系统主要分为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上行链路面临的潜在干扰是主要是电磁干扰,如陆地固定式干扰机、机载干扰机和干扰卫星发射的干扰电磁信号,下行链路主要面临的是飞航式、机载式通信电磁干扰,但是下行链路扰时,干扰源在覆盖范围和信号干扰强度上都较小。因此卫星通信系统的上行链路干扰处于相对薄弱环节。上行链路面临的干扰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干扰类型。如按照干扰的形成方式可以划分为欺骗式干扰、压制式干扰和搅扰式干扰;按照干扰信号的频谱形式可以换分为瞄准式信号干扰、部分频带式信号干扰、扫频式信号干扰和阻塞式信号干扰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通信干扰技术的频率范围是0.5GHz到20GHz之间,干扰信号的脉冲峰值功率甚至可以达到10万W级上,干扰类型众多。

二、卫星通信常用的抗干扰技术

卫星通信抗干扰的主要目标是对信息数据、信息载体和信息传播方式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从而有效提高通信接收端的输出信干比,提升信号的抗干扰能力,使卫星通信系统能高效实现有用信息的传递。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主要有:通信扩展频谱技术、通信抗干扰天线技术和编码调制技术等。

(1)天线抗干扰技术。

由于卫星通信网络空间跨度很大,通信很容易受到干扰,因此卫星通信抗干扰的核心方案之一就是完善和优化通信卫星的覆盖结构,以便即使某一方向受到强烈的通信干扰,仍然能保障我方天线能顺利接受卫星通信信号。具体的天线技术包括多波束天线技术(MBA)、智能天线技术和自适应调零天线技术等。MBA最大的优点是能灵活控制卫星发射天线指方向,尤其是相控阵MBA,可灵活选择卫星天线的波束形态以有效提高通信抗干扰能力;自适应调零天线主要原理是通过自适应加权来调整和优化天线阵,尽可能地降低卫星通信受干扰程度;智能天线技术则主要是在自适应天线的抗干扰技术基础上,通过优化阵列信号处理并利用数字波束形成技术来降低信号受干扰程度。

(2)扩展频谱抗干扰技术。

与传统的无线通信通过扩频与天线阵列技术结合的抗干扰技术不同,卫星通信的抗干扰技术对扩频的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卫星通信的核心抗干扰技术之一就是扩频抗干扰技术。扩频抗干扰技术一般分为直接序列扩频技术(DS)和调频技术(FH)。直接序列扩频技术可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扩转化为窄带信号,窄带干扰信号也可被解扩为宽带信号,再通过窄带滤波器进行能量滤除,有效降低信号干扰度。而FH技术则通过在多种载波频率之间进行随机切换的方式进行抗干扰,相对于DS技术,调频在带宽较宽的情况下更为实用。

(3)编码调制抗干扰技术。

抗干扰技术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 TN9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5)09?0025?03

Abstract: The underwater acoustic countermeasure interference is the main confrontation in underwater battlefield, and the effect of countermeasure interference is an important and comprehensive index to measure the 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underwater acoustic countermeasure equipments. It is important for the testing, training, drills and actual combat to quantitatively evaluate the countermeasure interference effect of underwater acoustic countermeasure equipment.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underwater acoustic countermeasure is build by the method of game theory. The dynamic evaluation of underwater acoustic countermeasure interference effect is carried out quantitatively by simulating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which has solved the problem exist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underwater acoustic countermeasure process of the whole system.

Keywords: underwater acoustic countermeasure; countermeasure interference; game theory; noise jammer

0 引 言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现代水下武器装备在探测与反探测、攻击与反攻击的对抗能力方面发展迅速。由于声信号是水下目标探测和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因此水声对抗干扰是目前水下战场作战的主要对抗方式,世界各国都在努力寻求水声干扰和抗干扰的各种方法。对抗干扰效果是衡量水下对抗效果的一项重要综合指标,定量地评估对抗干扰效果对试验、训练、演练、实战十分重要。现有的对抗干扰效果评估大多是采用干扰器或者声诱饵对鱼雷等攻击性武器系统实施干扰或引诱,偏重于评估鱼雷等攻击性武器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而对于干扰器、声诱饵、气幕弹等干扰器材的干扰能力和效果的评估缺少一定的方法和手段。

水声对抗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水声对抗双方不只是简单的“矛与盾”的关系,多变的战场环境和海洋背景成为影响对抗结果的重要因素,让对抗过程变得更加复杂。本文采用博弈论的方法对水声对抗干扰效果进行动态评估,研究解决水声对抗的全系统、全过程评估问题。

1 水声对抗的博弈模型

博弈论是研究在相互包含、相互依存情况中的理性行为的一门学科,它共包含三个要素:局中人、局中人的策略空间和每个局中人的盈利函数。从探知信息的角度,博弈模型设定的信息序列不一定完整,形成的博弈可以分为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针对不同目标状态可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动态和静态是相对的,比如相对鱼雷和潜艇等高速运动状态,浮标可近似为静态。

在水声对抗过程中,声呐或者鱼雷发射水声信号探测目标,水声对抗器材模拟发射各种噪声信号、仿真信号干扰或者误导探测,所以形成了以声呐或者鱼雷等武器系统和水声对抗器材为局中人的博弈,记为S和D;水声对抗器材所采用的对抗干扰方法策略空间记为声呐或者鱼雷采取相应抗干扰的策略空间记

根据博弈论中的最大最小定理求解矩阵,得到的结果即为S的抗干扰效果和D的干扰效果。

2 博弈盈利函数

水声对抗器材对声呐或者鱼雷等武器系统实施有效的干扰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分别是时间、空间、频率和能量,所以针对对抗效果的评估可以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考虑。

2.1 时间指数

2.4 能量指数

干扰信号的能量与探测目标信号的能量的比值,声呐或者鱼雷对接收信号能量的判别门限决定了干扰器材是否能够压制目标信号。利用干扰信号与目标信号能量的比值可度量干扰信号压制目标信号的程度,即: (4)

式中:为干扰器材所发射的干扰信号到达声呐或者鱼雷位置的强度;为探测目标反射或辐射信号到达声呐或者鱼雷位置的强度;不同的干扰器材,所采用的声呐方程也不同,主动探测和被动探测声呐方程也不同,所以需要根据实际对抗器材和对抗方式得到相应的声呐方程,得到

时间、空间、频率、能量四个因素都反映了干扰信号的情况,结果可以通过信噪比得到综合情况,令:

3 仿真计算与分析

本文以某型号声呐对某型号噪声干扰器进行对抗为例,该型声呐的压制系数dB,预定的虚警概率为可以进行主动探测和被动探测。

取目标声源级SL=120 dB,声呐与目标链=3 700 m,声呐检测阈DT=0 dB,声呐处的舰艇自噪声级在一般水文条件下在60 dB以下,按60 dB计算。声呐的声学基阵的空间增益取15 dB,探测频率为5 kHz,脉冲宽度为30 ms;被动探测频率范围为1 000 Hz~30 kHz;目标到声呐位置的传播损失TL按照球面扩展,吸收系数按1 dB/km计算,则有TL=75 dB。

声呐方的纯策略空间为:

通过上述计算发现,对于实施干扰方希望干扰效果最佳,而对于声呐或者鱼雷方S,则希望抗干扰能力越强越好,即受到的干扰越弱越好。在双方均不知道采取何种策略的情况下,D为了保证最低的干扰效果,即不管遇到何种抗干扰方式,都能保证干扰效果不小于该值。根据最小最大的原则应该选取低频噪声干扰,则干扰器所能达到的干扰效果不小于0.5;同理,声呐为了达到最好的抗干扰效果,根据最大最小原则,声呐应该选取被动探测,使干扰效果不大于0.5,因此最终评估的干扰对抗评估效果为0.5。如果干扰器根据有无探测信号进行判断声呐是否进行主动探测,判断为被动探测时采用低频干扰,干扰效果为0.5;判断为主动探测时也采用低频干扰,但是由于频率不确定,干扰效果理论可以达到0.62,实 际可能是无法干扰,所以可以与瞄频干扰组合,获得最大的干扰效果。

4 结 论

本文采用博弈论对水声对抗干扰效果的评估方法进行研究,通过该方法可以计算鱼雷或者声呐等水下武器系统与水声对抗器材在水声对抗中的对抗评估效果,在未知对抗双方采取具体策略的前提下,对对抗效果预先估计,调整对抗策略,对未来水声对抗策略研究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PETERSON A F, RAY S L, MITTRA R. Computational methods for electromagnetics . New York: Wiley?IEEE press, 1997.

黄玉川,饶妮妮.博弈论应用于干扰效果动态评估的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7,36(5):876?879.

周永祖.非均匀介质中的场与波.聂在平,柳清伙,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2.

抗干扰技术论文例9

在军事应用中,卫星通信由于传输质量好、覆盖领域广、配置快速、建网便利、通信投资和通信距离没有太大联系、到达点不被地理条件影响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它不仅解决了大容量、宽频带、高速率的处理,在传输和交换过程中,还能为战时需求提供抗干扰、保密的通信保障和指挥,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一、卫星通信可能遭受的干扰

在卫星通信中,上行链路可能承受的干扰源主要有:车载、固定式干扰机、舰载移动、机载干扰与干扰卫星等,而机载式、干扰卫星、伞挂式、飞航式干扰机就会对下行链路造成干扰。当下行链路扰时,相对于卫星转发器的干扰源,虽然在距离和功率上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信号辐射与覆盖面积上仍然存在很大局限。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根据干扰类型,有多种分类方法。根据形成方式可以分成搅拌式、压制式干扰;根据引导方式又可以分成:定频守候、重点搜索、连续搜索、跳频跟踪、扩频跟踪与转发式干扰;根据频谱形式又可以分成:阻塞、部分频带、扫频式干扰等;根据发射控制又可以分成:自动和人工干扰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外有源抗干扰技术已经在0.5GHz到20GHz之间,甚至更高,干扰功率已经上百千瓦,峰值功率可以在106W级之上,并且还可以生成多种形式的干扰。

二、卫星通信中的抗干扰技术

1、天线抗干扰技术

由于卫星通信分布在不同的空间、地域,极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干扰,所以必须实现卫星覆盖的灵活优化,让接收天线能最大限度的接收信号。天线抗干扰技术作为卫星通信最常用的措施,主要包括:自适应凋零、多波束与智能天线技术。MBA(多波束)天线可以根据战场变化发射天线指向,让波束波及领域随着用户变化而变化,也可以恰当选择卫星天线波束增强系统抗干扰能力。经过过年的研究历程,多波束天线主要有:反射式、透射式与直接辐射MBA。

自适应凋零天线,在敌我双方频率、幅度、空间范围不同的基础上,通过自适应加权的方式,优化、控制天线阵方向图;通过在干扰源产生深度凋零,减少信号干扰,让凋零深度达到25dB到30dB的范围。

星载智能天线是在自适应天线的基础上,在信号入口处控制干扰。它的基本思想是天线阵能产生多个子波束覆盖地面,并且每个子波束都能自动调整零点和指向,让其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国外应用现状来看,直接辐射相控阵已经广泛应用到卫星天线中,而高频通道和天线单元数目要比透射式和反射式多,所以透射式和反射式称为了MBA的最佳选择。

2、扩频抗干扰技术

从无线通信的角度来看,无线阵列与扩频相结合的技术,基本上能满足抗干扰要求。但是从卫星通信来说,扩频技术在抗干扰中拥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由于和用户干扰对应的位置没有太大关联,所以更具有顽健性。目前,扩频技术已经成为卫星通信中最基本的抗干扰技术,主要包括跳频和序列扩频技术和组合形式。使用直接性序列扩频,能让接收端在接扩后成为窄带信号,原来频带相对较窄的部分变成宽带信号,当大部分能量滤除时,不断增强信干比。DS直接序列扩频由于提出较早,理论相对成熟并且容易实现,因此在卫星通信抗干扰技术中被广泛应用。

跳频在卫星通信中使用了载波频率,由于载频会花费大量时间,所以在突发性传输中具有很大的抗干扰能力。在扩频相对较宽的部分,直接序列没有跳频实用。跳频/直扩混合扩频技术在直接性序列扩频的条件下,添加了载波跳变的功能,由于具有FH与DS的双重功能,所以更能持久有效的进行抗干扰。

三、结束语

卫星通信中的抗干扰技术作为一项系统复杂的技术,对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根据卫星通信中可能存在的干扰和实际情况,探索多种通信体制,提高组网灵活性与应用成果。

参考文献

抗干扰技术论文例10

一、无线通信中较常见的抗干扰技术

1.调频技术。调频技术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常用的抗干扰技术,它主要是用民用的。民用的使用量和使用频率都比较大,因此也要求有相应的稳定的抗干扰技术作为支撑。调频技术的一个核心就是根据相应的规律来回跳变来实现抗干扰的,它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通常来讲无线通信系统工作性能的好与坏完全可以通过直接观察它的调速来判断。通信系统抗干扰能力越好越强,则调速也就越快。通信抗干扰能力越弱,则调速也就越慢。2.扩频技术。扩频技术的作用就是能够把无线通信中发射和接受的信号以一种隐藏的形式附加在噪声中。直接序列扩频技术的应用是扩频技术在实际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把干扰降到最低或者完全消除,使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得到良好的通信体验,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备受好评,被人们广泛采纳和使用。3.混合技术。混合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多种抗干扰技术的混合,它利用多种抗干扰技术,并把它们组合起来充分利用各技术的优点,抛弃各技术的缺点来组成各种混合技术。虽然采用混合技术会比单独采用单一的抗干扰技术复杂、成本高,但将不同的抗干扰技术结合起来综合利用将会对无线通信系统抗干扰技术的抗干扰性有很大的提高,无论是在通信的质量方面还是在对抗外界各种不确定的干扰因素上。虽然采用混合抗干扰技术在短期内会增加设备成本以及各种管理、人工成本,但从长期来看混合技术的分摊成本会较低,同时也较为经济。

二、无线通信系统抗干扰技术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繁荣增长的需求,无线通信技术将会越来越普及并且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不可或缺,无线通信技术已经渗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我们对它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可以说我们的生活已经到了离不开无线通信的地步了。因此对相应的通信抗干扰系统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对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前景可以概括两点:一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可以对原有的抗干扰技术进行优化升级,并且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利用,因此在尽量减少科研成本投入和避免技术浪费的基础上,增加无线通信系统抗干扰技术的种类和数量,使其技术在节约成本的同时又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二是以不断发展的新技术为依托探索研究新的抗干扰技术,通过不断的摸索实验找出新的技术方法来增强抗干扰技术的抗干扰性能,以满足人们对通信质量的需求。同时也要对现有的抗干扰技术进行创新和改进,在实践中检验抗干扰技术的性能,并且依据实践中检验出现的问题来针对性的改进抗干扰技术,促使抗干扰技术的应用效果不断地改进,在满足用户体验的同时并且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

三、总结

虽然如今的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无线通信技术在抗干扰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但无线通信技术在抗干扰技术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仍然要不断的通过实践的检验来发展。在如今已经较为成熟的抗干扰技术下持续优化改进,并且不断创新研究出更能适合复杂外界干扰环境的抗干扰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有它自身独特的优点,它所拥有的方便性、可移动性是不可替代的。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无线通信技术将在所有信息传输模式中呈现执牛耳的地位,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各种智能化的产品和服务的异军突起,这都为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对无线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信经过人们的不断努力,无线通信系统的抗干扰技术将会得到提高和完善。H

参考文献

[1]田桂花.浅谈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0,22:151-152.

[2]熊卿青,邓媛嫄.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前景[J].科技创新导报,2012,02:31.

[3]刁彩萍.现代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探析[J].电子制作,2015,01: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