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为老服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2:28

为老服务论文

为老服务论文例1

一、服务好老年读者是公共图书馆当前重要工作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服务性机构,是知识共享的重要保证。是社会公共文化供给的重要载体,具有信息收集、文化传播、社会教育的职能。随着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形式和手段很人性化、规范化。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现有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15.65万人,占全州人口的的11.3%。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的成果,各族人民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也不断适应当今社会。而在这众多的各类群体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是我们要格外引起重视的。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必然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而提高。在解决了老年人“老有所养”之后,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必将成为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巴州图书馆在这个新的问题上,应有新的考虑,工作有新的拓展。

图书馆作为面向社会大众提供精神文化产品、信息服务和娱乐消遣的重要阵地,必然也要把提高老年读者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满足老人“求知、求乐”的要求视为一项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过去那种认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就是打打太极拳、养养花、溜溜鸟是狭隘的。这显然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变化,必须认识到老年人年老智不老,年老求知欲不退,尤其是从工作一线上退下来的老同志,关心政治、关心社会、关心自己曾经为之奋斗过的工作环境。只有这样想,才能按照老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在环境设施、书刊种类、服务方式上有放矢地开展针对性的服务,从而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特有作用。

二、为老年读者服务是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迫切需要

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许多高层次、高素质、拥有一技之长的老年人都有“退而不休”的想法,继续发挥余热,为社会多做贡献,即继续社会化。这些老年人迫切希望参与社会、继续学习。一方面,老年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会顺应时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变化,需要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潜移默化地转变已形成的原有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则是知识结构的继续社会化,知识的不断更新,就使得老年人也会自觉地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知识内涵。老年人,尤其是老干部、老知识分子,都清楚地认识到如不更新观念,不断充电、充实自我,就会脱离社会,与时代疏远,也很难发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最终会被社会遗弃。而老年人更新知识、继续学习的最佳途径,就是充分利用图书馆在时间、空间、文献载体、服务手段上为其提供大量的、可操作性的知识与信息,以便他们获得更快更多知识养料,满足其继续社会化的特定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公共图书馆在工作上有所对应,范围应有所拓展。

三、尊老、爱老,为老年人群体制定服务措施

老年读者利用图书馆提供的知识信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在图书馆的老年读者服务工作取得了社会群众的认可。从本馆读者人数统计显示,老年读者一年比一年多,80年代末期在读者群中老年人仅占8%,90年代末开始就逐渐上升,现在已达到46%,这固然与我州老年大学、老龄委与州图书馆经常一起开展活动有关,但更主要的还是与老年同志“退而不休”的思想境界有关。老年读者不断增多的现象说明,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愈来愈强烈,进入图书馆和利用图书馆已成为广大老年人人群参与社会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好去处,看报,看杂志、借书、查资料、记笔记。有的老同志已把图书馆当作工作室,在一段时间里每天必到。现在,图书馆的老年读者正在由过去的“消遣娱乐”型向现今的“学习研究”型方向转变。因此,为老年读者提供文史、法学、报、艺体戏剧、医疗保健等综合类文献信息,已是图书馆为老年读者服务的主要发展趋向。具体做法以巴州图书馆为例:

1.提供免费服务、让老龄读者充分享受阅读快乐

老年人群体做为一个重要群体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巴州图书馆根据他们的生理性、心理性特点把他们做为重点对象,制定出相应措施,例如,提供老花镜、放大镜、免费复印资料、急救医药箱、免费饮用水,失物招领台等。在老年阅览室还为他们免费提供毛笔、纸张、墨汁等用品,让老年读者在图书馆充分享受阅读、书法、绘画等带来的乐趣。

2.提供上网、电脑知识培训服务,让老龄读者与时俱进

图书馆充分利用电子阅览室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互联网服务,图书馆职工义务为不会用电脑的老年读者开展电脑知识普及讲座,详细讲解电脑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使用电脑进行阅读、收发邮件、查询所需要的信息等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让老龄读者也享受到网络、电子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

3.其他老年人服务活动

图书馆还开展了其他丰富多样的、适合老年人的活动,具体活动见表1。

表1:巴州图书馆为促进老年人阅读的活动

四、为老年读者服务优化的方法与途径

为老年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延伸和拓展。如何更好地实现老年读者服务作的优化,笔者认为必须有针对性地从以下诸多方面去实践。

1.建立老年读者活动中心

图书馆可与地方老年人工作机构(老龄委或老干局)、老年大学、社区主动攀亲结缘,联合建立老年读者活动中心,以传授知识。传递信息为主,辅之以其他。这样既可以减少双方重复投资,又可充分利用图书馆的有效空间,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受益。我州所在的库尔勒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城市,经常跟沟通交流街道、社区,开展多项社区服务,关心老人精神生活,如果每个社区都搞老年读书中心,势必建房购书花费量大,因此图书馆应主动找到社区结为联盟,方便老人到图书馆读更丰富更全面的书。这样既发挥了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功能,拓宽了图书馆的服务内涵,又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一举多得的作用。

2.举办各类专题讲座

图书馆要针对老年读者的不同需求,请名人或是专家,有的放矢地举办各类专题讲座。如“健康咨询”、“法律知识”“戏曲音乐”、书画展览等讲座展览,以激发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增强图书馆的吸引力。

3.主动服务

图书馆可根据老年读者的不同需要,主动提供上门服务。老读者每天来图书馆查看资料都是有针对性,诸如有关健康方面的知识、科研、文史资料等。有心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就要主动服务,平时进行专题分类归档对新来的资料就要保存归类,方便老同志短时间查找、阅读,有必要设复印机,便于老同志复印所需资料。更有主动性的,还可上门服务,把老人所需要的资料送上门去,避免老年人冬夏挤车到图书馆查看资料。对于年事已高或体弱多病的老年读者,图书馆除提供上门服务外,还可增设专用咨询电话,解答老年读者所关心的各种问题,为他们的学习研究需要排忧解难。

为老服务论文例2

我是___社工班的学生,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为老服务论文例3

我是___社工班的学生,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为老服务论文例4

前言:我国自1999年就正式进入了老龄化的阶段,“未富先老”是我国独特的国情。我国的养老模式发展经过一下几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的政府办养老;20世纪八九十年代由政府和家庭承担养老服务阶段;2000年至今,政府创新养老服务供给方式,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阶段,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提供多种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并对养老服务需求内容进行评估,以提供有针对性的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被逐渐衍生、运用。关于居家养老目前的研究现状非常的丰富,在相关的期刊网站上有大量从居家养老的发展路径、理论以及问题进行讨论的文献。对居家养老的概念定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袁缉辉将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入院养老的比较,认为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是是以养老资金来源不同而言。鞠秋锦等人认为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但却享受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的养老院式服务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模式,即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以养老制度为保障的养老体系。 陈大亚认为“所谓居家养老,就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张卫东认为:“居家养老的家不是一个物理空间概念,而是具备人文关怀、情感交流,同时具备物质养老和精神养老条件的社会环境。”陈友华认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为弥补家庭养老服务能力不足而出现的,因而是家庭养老服务能力不足时的补充“居家养老”+“社区照料”实际上具有把养老院搬回家的部分功能。

综上所述,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本文对居家养老的概念定义: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的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物质援助、医疗保障、精神支持等相关的服务,为老年人打造一个现代化的具有人文关怀的生活环境。

二、 居家养老发展的必要性、现状

(一)居家养老发展的必要性

居家养老是目前社会养老模式中应用最多,最符合国情的,有其现实的意义和实施的必要性,不同的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理解,看到社会福利存在的意义和价值。1、从社会福利角度:张奇林等人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是“福利多元化”在老年人福利领域的体现他认为居家养老就是福利最大化的一种方式,将社区资源、政府资源以及相关非正式资源整合连接,既利用多方资源来共同养老同时还能扩大就业,兼具人文情怀和效益理念。2、从我国老年人口特点角度:冯晓娟认为居家养老实施的必要性主要是“在中国的老龄化老龄化速度快、老年人口规模大、高龄人口比重增长快、老年群体经济状况差等前提下,选择合适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模式适合中国国情,并坚持以福利性为基础和市场化为导向。”在面对中国的现实国情和老龄人口的现状下,我们需要有种方式利用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家庭相结合,共同的面对养老问题。3、从我国家庭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来看:核心家庭在赡养老人的问题上将面临较大的压力,这种矛盾的激化必然导致传统家庭养老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家庭养老被迫逐渐地向社会化过渡。自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家庭结构逐渐转变为“4+2+1”模式,在这种现状下,家庭的养老压力变大,在这种情况下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外移,这需要政府和社会承担更多的责任。

(二)居家养老的研究现状

1、 从理论层面

居家养老的发展融合了老年社会学以及老年社会工作以及社会保障等相关内容作为其基本的理论支撑。丁建定认为“居家养老服务完善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适度普惠型福利理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理论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其从三个理论视角出发,描述居家养老实施的可行性以及专业性。适度普惠福利理论对中国居家养老服务的完善具有指导意义。它将基本养老保障制度与老年福利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结合起来,发展和完善公平性和适度性;应该将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通过建立居家养老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支持和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福利多元主义告诉我们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社会养老服务并不是政府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全面发展养老服务需要国家、市场与家庭与社会多方共同做出努力。

2、 从实务层面

在当下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社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下,我国的养老问题需要整合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在面对老年群体的经济基础、文化水平、家庭结构等不同情况下,我们没有办法一概而论。从经济角度出发,我们居家养老服务有无偿和低偿两种服务方式;从服务人群来看,我们服务对象有高龄独居老人、丧偶老人、失独老人、空巢老人等等不同的情况。这些因素也决定着我国居家养老的服务运作模式。

由于各地经济发发展水平、社会管理的基础和地方政府执政理念不同,我国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与模式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特征。例如宁波海曙区模式是“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模式,南京鼓楼区模式是“政府、社会组织、民办养老机构以及社区”,苏州沧浪区模式是“政府、社会组织、商业企业、社区”,依托的主体不同决定其运作机制和制作效率的差异。在这些运作模式下的养老服务中,服务人群本身就是特定的人群,这中间就存在着服务资源连接的不对等的情况。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不同的区域服务供给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以上三个典型的养老模式结合多方的优势同实现养老目标。

在服务供给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通常会面临对老年群体的评估,而传统老年社会工作者对老年人自身状况或所处环境的描述会习惯性地用“处于风险之中”、“依赖性”或“年老体弱”等较为负面带有刻板印象的词汇并以此来决定其可获得的社会服务。这体现了一种以风险为导向的评估理念,风险成了评定服务使用者是否具备资格的核心指标,并未考虑到其作为个体、公民所能公平享有的权利。我们在实务过程中,首先将老年群体进行标签化定义,在为老年人提供的实务服务就存在着严重的差异,供需之间存在着某种不匹配的情况。我们在实务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现实情况更加复杂多变,从不同的视角中我们对待问题的角度以及现实后果都有着不同的体现。大多数研究者从优势视角、增能理论来看待老年群体,而我们在实务中,这些方法理论需要更多的与实践相结合,与社区资源、家庭资源相链接,才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总结

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今天,社会政府、各界都对如何养老、如何防老等问题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居家养老作为当下较为流行的一种养老模式,被各地实践应用。但是在此过程中,也会看到这中间所存在的问题。我们的理论和实务工作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服务提供方面,服务提供方人员配比存在严重的不足,人员的专业性不足,流动性较大。当下实施居家养老是以日托等机构为主要开展方式,其中工作人员的从业资格和能力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他们大多数是一些社区工作人员返聘而来的,为老年人提供的是养老环境而非专业化的服务。

在服务资源的连接上,资金来源大多依靠政府,使得在服务实施上面存在很大的限制。当前我们在社会服务、社会保障领域大部分还是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造成活动实施都会处于被动的状态。社会组织需要学会自我盈利、自我销售,只有真正做到将社会组织变为社会企业之后,才能更好的实施社会服务。

最后,当前我们所言的居家养老更多的是说城镇居民的居家养老,更具体一点可以说是一线城市的居家养老,中间存在着很大的地域性差别。这不仅仅是服务供给的差异,还有很大程度上是养老观念的转变。在服务供给上,不同区域现实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结构不同,但是养老观念的转变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居家养老属于老年社会工作的范畴,我们在实务过程中会很容易将其偏离社会工作的实务轨迹。在当下实务工作中,我们需要注入大量专业的社工人才,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专业化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大亚.家庭养老问题探讨[J].研究与探讨,1998.

[2]陈友华.居家养老及其几个问题[J].人口学刊,2012.4.

为老服务论文例5

“人才”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最初的含义指饱读诗书、博学多才的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才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人才定义为:“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也就是说,“人才”有别于“人员”,人员是人力资源但不是人才,人才是社会进步、国家繁荣和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越来越多的老人需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养生保健与疾病康复等。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关键靠人才,目前养老服务专门人才非常缺乏,尤其缺少中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中医养老服务是一项新兴和特色的职业,从掌握的现有资料来看,各大专院校还未见开设该专业,未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未制订人才培养标准,因此,本文仅探讨高职高专层次中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标准。制订了人才培养标准,可为进一步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和开设相关专业提供参考。

1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培养人才的具体质量规格和培养要求,培养目标实际上就是教育目的在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它规定了一个学校或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中医养老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充分体现开展中医养老服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1总体目标

立足毕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培养热爱中医养老服务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的岗位工作能力,能够熟练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从事养老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能力强、有特色的中医养老服务专门人才。其中,知识目标包括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养老服务专业知识等;能力目标包括掌握基本业务能力、社会工作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等;素质目标包括具备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基本业务素质、人文修养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等。

1.2目标要求

以中医养老服务岗位工作任务为培养标准,使学生通过3年的学习,能够系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岗位工作较强的职业能力和优良的服务态度,具有适应相邻专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开拓创新的就业创业能力,做事效率高,方法得当,能吃苦耐劳,并能顺利通过职业技能工种鉴定,取得一个以上职业技能高级证书。

2人才标准

人才标准是各专业在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具体要求,人才标准实际上规定了该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

2.1知识要求

知识是对培养对象的知识素质要求,专业知识方面要求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例如中医诊断学、中药方剂学、中医养生学、传统康复学、针灸推拿学、保健刮痧学、中医药膳学、中医传统运动学等基本知识;掌握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则以及治未病的理念;掌握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的基本知识;掌握慢性病的管理和中医康复治疗基本知识;掌握一般危急重症中西医应急处理基本知识;掌握英语听、说、读、写和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熟悉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气功、药膳食疗等中医健康养生基本知识;熟悉临床医学概论、康复医学概论、健康管理学和预防医学等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行业产业相关法律法规和基本管理知识。

2.2能力要求

能力是对培养对象专业能力的素质要求,包括本专业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它是人才标准的核心。具体要求具有对老年人进行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心理护理的能力;具有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中医特色康复技术和现代医学基本知识,从事中医养老服务一线工作的能力;具有开展健康咨询、未病管理与治疗等健康管理服务的能力;具有开展中医健康体检、健康评估和健康干预的能力;具有慢性病中医护理及康复治疗能力;具有对危急重症中西医应急处理及转诊能力;具有英语听、说、读、写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的就业创业能力;具有对养老服务机构等的管理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及随机应变能力,能够认真履行为老年人健康服务的责任和义务。

2.3素质要求

为老服务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5月17日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各国都面临的严重问题。我国从2000年开始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虽然进入的时间比较晚,但是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却快于经济发展速度,呈现“未富先老”的特征,这使得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养老服务业就是其中重要的方面。随着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弱化以及机构养老的严重缺乏,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一种养老模式,它能够有效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成为重要的且符合农村老人需求的养老模式。

2014年民政部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各类社区服务机构共有31.1万个,覆盖率达到45.5%;其中仅社区服务中心就有23,088个,比上年增加了4,074个。而社区志愿服务组织仅有10.9万个。随着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视,近几年学术界也对此进行了许多的研究。

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的必要性及现实意义

社区养老已发展成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术界都承认社区养老服务的重要性,如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不仅可以弥补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不足,还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王莹、王雪、曹煜玲)。但是,学者们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强调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势上,如果仅仅将社区作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依托”来定位,就固化了家庭、社区和机构养老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地位,排除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在社区中的地位,使得很多老人在社区中无法享受到机构式的专业化养老服务。因此,魏娅(2012)指出社区养老服务急需创新,需要突破对社区的原有定位,构建社区养老服务的新格局,使老年人在社区中不仅能够享受到家庭式的养老服务,而且能够拥有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资源。

三、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研究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学术界存在争议较多无外乎社区养老应该是纯福利性的还是应当以福利性和盈利性相结合两个方面。一种观点认为,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主要是为了满足弱势群体和一些困难家庭的养老需求,因此在整个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过程中,应当以福利性作为它的根本出发点,这个过程不应该包括商业;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社区养老服务的对象要从为特殊困难群体服务的局部养老向为所有老年人服务的养老方向转变,应当保障广大居民的基本需要,社区养老服务不是慈善救济,要想让社区养老健康持久的发展,那么它的服务就不能仅仅是无偿的,而应该是有偿至少是低偿的。王辅贤认为,社区养老服务不是慈善事业,应当建立一个有偿、低偿、盈利与非盈利等集合多种形式的服务体系,以实现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

李学斌则认为这是一个本质属性的问题,社区养老的本质是福利性的,但是供给方式是可以产业化的,即由政府作为第三方从提供者那里购买服务,以此来扩充社会福利供给的规模、提升服务的质量。目前,我国实行的相关政策很多都是基于这样的定位。2015年2月份,民政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为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将逐渐使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养老服务发展工作中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评估认证等方法,鼓励民间资本举办家政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或企业,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

由此可见,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纯福利性的观点越来越站不住脚跟,这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而且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阻碍了这一服务事业的资金获取。社区养老服务应该是福利性与盈利性相结合的,这是社区养老服务获得长久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的要求。

四、社区养老服务与老年人需求研究

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就必须充分了解老年人的需求。由于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快,人口老龄化严重,因此多数学者的研究都集中在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对于老年人的需求,研究者研究的角度不同,获得的结论也不同。

钱雪飞(2009)等运用标准化访谈法,通过1,440份调查问卷和160位老年人访谈,发现解释变量不同,对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就有不同的解释关系。医疗卫生服务、宣传情况仅对城市老年人需求有解释性关系,而领导是否关心老年人、有无活动中心以及志愿者情况则仅对农村老年人需求有解释性关系。

王晓峰等从经济收入、健康医疗和休闲文娱等方面分析长春老年人的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发现,老年人的性别、居住类型、代际关系和受教育水平是影响其养老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老年人的居住类型决定了他们的经济需求,独居老年人对经济的需求比非独居的老年人大,依靠外在经济支撑的水平更大;女性老年人患一种疾病的概率是男性老年人的0.64倍,患多种疾病的概率比男性老年人大,因此女性老年人对医疗健康的需求相对较多;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年人对休闲文娱的需求也更大。

王静对北京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日常生活、医疗照顾、精神需求。根据调查,在日常生活方面,钟点工上门服务和家庭维修服务的需求比例分别为21.8%和20.2%,是老年人需求最为迫切的服务;在医疗照顾服务方面,最需要社区提供的是卫生保健和健康咨询服务;在精神需求方面,老人最需要老年活动室等活动场所。

2014年程璐对太原市双东三社区200名60岁以上老人通过实地访问和问卷调查,共进行了针对生活照料服务需求、健康医疗服务需求、精神文化服务需求、养老服务完善四个方面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状况大不如从前,自我照料能力也逐渐下降,不能从事过重的家务劳动,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许多的困难和不便,因此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最为迫切,其次为健康医疗服务需求,对精神文化和养老服务完善等方面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以上研究表明,不同特点的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的需求类型也存在差别。但总结历次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老年人大都对医疗方面的需求更加强烈,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享受,这也与我们的生活经验相符合。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身体状况普遍不好,因此对医疗方面的需求水平较高。同时,也表明老年社会工作已经从过去那种仅注重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转为提倡老年人参与社会互动,通过强调自身价值达到继续参与社会建设的目的。但研究者大都把注意力放在对大城市上的研究上,对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研究较少,笔者认为我国农村消费能力低、基础设施薄弱、服务组织缺乏、城市辐射较慢,当前老年人对社区养老服务需求最为迫切的地方应该在农村,这应当是以后更加注重的一个方向。

五、社区养老服务发展方向研究

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从政府角度,魏娅认为目前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专业人员缺乏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通过产业化发展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王桂云则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认为发挥政府作用,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及专业化的发展是解决养老服务难题较为有效的途径。

从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的角度,陈友华、吴凯认为今后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应在分类指导的原则下,建立多层次的服务网络,包括纯福利性的社区养老服务,邻里互助型的社区养老服务以及有偿的社区养老服务等。

从社区养老服务内容的角度,项丽萍指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要针对老人的实际需求,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有针对性的搞好社区养老服务,不断丰富养老服务的内容。

从筹资渠道角度,程璐和姜春雪认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应当建立多样化的筹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丰富资金的来源,力图建立以社会筹资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多层次、多途径、多渠道的筹资机制。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应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向服务的产业化和专业化、服务网络的多层次化、内容的多元化及多形式、筹资渠道的多样化方向发展,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

六、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制约因素

社区养老服务业在我国属于朝阳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处于萌芽阶段,尚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经对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金匮乏。多数学者认为资金不足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叶艳认为我国目前社区养老的资金来源主要有政府财政拨款和财政补助、福利、社会慈善捐赠、社区企业税后利润及有偿服务收入四个方面。社区养老资金缺乏,投入不足,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需求,严重阻碍了社区养老事业的发展。尽管政府对社会保障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资金缺乏的问题仍然很严重,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社区养老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不解决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问题,将难以维持社区养老的服务提供、人员培训及基础设施的建设。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的筹资方式单一,而且政府并未设置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专项扶持款。尽管社区养老服务在不断创新,但是效果不够理想,相对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所需要的资金来说还是微不足道。

(二)专业人员不足,志愿者缺少。王辅贤、梁馨月、林小希等认为我国社区服务人员普遍缺乏专业水平并且志愿者队伍不足。目前,我国的养老护理工作薪酬偏低,就业吸引力不够,因此社区的大部分服务人员多为下岗女职工、初中或中专文化水平的年轻人等,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社区服务培训,因此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有服务也只能停留在日间照顾、家政服务等初级水平,难以提供医疗服务、心理疏导、临终关怀等专业,这不仅影响了养老服务的质量,而且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从志愿服务的管理上来看,大多数社区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志愿者多是基于道德的视角进行无偿服务。

(三)缺少有效评估体系与反馈机制。社区养老服务的效果如何,目前还缺乏相应的评估与反馈系统,这使社区养老系统处于自我检验与不断循环的状态,建立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评估系统与反馈系统都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社区养老服务的性质往往使政府忽视对它的监管,有些社区是由一些废旧厂房和民房改造而来,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均不达标,为了避免一些潜在的风险,政府必须强化评估体制。

(四)其他因素。除了上述三个研究比较多的因素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基础设施、宣传力度、缺乏创新性等方面进行研究。有学者认为有的社区缺少聊天室、心理咨询室等,老人就没有疏通情感的地方,有的社区虽然在开始承诺的服务项目有很多,但由于缺少资金,设施也不够完善,老年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对于社区养老服务,有些地方的宣传力度不够,使社区养老在有些地方还不被完全认可,这也是制约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一个因素。还有学者提出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助式社区养老设施网络,顺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和人口老龄化持续发展趋势,通过与互联网结合,创新服务模式和产业业态。但对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并不多见,大多只是从理论上进行研究。

从以上的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研究者们提到的只是上面总结的几种,对于是否还有其他制约因素还不清楚。而且他们只是提出这些因素,对于各个因素如何影响以及影响的程度如何却少有人进一步分析,笔者认为今后的研究可以在这方面继续深入。

七、总结及展望

从以上的文献回顾中可以发现,发展社区养老服务已经是社会发展的趋势,社区养老服务业作为一项发展中的产业,在成长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社区养老服务这个问题上今后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第一,推动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社区养老服务不可能完全等同于慈善服务,发展社区养老必须走产业化道路,使养老服务业逐渐发展成一个强大的服务产业。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市场主体,如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向民办和公建民营养老机构购买服务等,实现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配置的市场化。

第二,要更注重理论与实证相结合。实证研究不能仅仅局限于发达地区的案例分析,应把农村老年人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在当前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忽视农村的养老发展会使城乡养老服务的水平差距越拉越大。同时,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充分了解老年人的需要,不断满足发展中的多元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为今后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制度设计和保障服务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防止部分发达国家过度福利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莹.厦门市社区养老服务研究[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14.

[2]王雪.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模式探析[D].天津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3]曹煜玲.中国城市养老服务体系研究――以大连市为调查分析样本[D].东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11.

[4]魏娅.论我国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发展[J].中国劳动,2012.8.

[5]王树新.社区养老是辅助家庭养老的最佳载体[J].南方人口,1999.2.

[6]周德民.论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特征[J].宁夏党校学报,2002.6.

[7]唐忠新.构建和谐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8]陈友华,吴凯.社区养老服务的规划与设计――以南京市为例[J].人口学刊,2008.1.

[9]王辅贤.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取向、问题与对策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4.6.

为老服务论文例7

一、开篇介绍

首先,要先向在场的老师问好,讲述自己的姓名、班级、专业以及论文题目。再者,要讲述论文的指导老师,并对老师的指导工作表示一定的感谢。

你可以这么说:“我是来自XX专业XX班的XXX,我的论文题目是《XXX》,本篇论文是在XX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在这期间,XX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下面我将这篇论文的写作研究意义、结构及主要内容、存在的不足向各位老师作简要的陈述,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二、文章的研究意义

选择一个方向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应当是有据可寻的,在这个部分可以结合社会背景,参考的资料数据,以及自己的观点,大致描述出选择这个视角来作为论文题材的原因,让老师感觉到这确实是篇有研究价值的论文,同时也感受到你付出的努力。在开头你可以这么说:“首先,我想谈谈为什么选这个题目及这篇文章的研究意义……”

三、分析文章结构及内容

1.从已经做好的网页上复制内容,会引起格式的问题。

2.从编辑器复制内容到编辑器,也是会有问题的。

3.所以必须保证从秀米复制到编辑器。

4.正文里面出现例如超链接,会过长引起问题,需要自己手工再调整。

四、谦虚结尾

不要忽视这个小结尾哦~不论是从知识层面,或是生活经验来看,我们看待问题的程度肯定都是不及老师的,因此要说出自己论文中的不足之处,让老师感受到这不仅是一场论文自述,而是你在抓住机会学习。

你可以说:“在这篇文章中虽然……但是还有……的不足之处,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这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我将虚心接受。以上是我的论文答辩自述,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一)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XX级国际金融专业的学生----。我的论文题目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及对策探讨》。论文是在袁老师的悉心指点和大力帮助下完成的,在这里我向袁老师表示深深的谢意,同时向现场的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从课题选择到论文的顺利完成,一直都离不开老师、同学、朋友给我的热情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

在最初试图以《金融企业上市的意义》为题进行研究时,还是颇有顾虑的,最大的难题在于缺乏足够的了解。在学院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下,最终确定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现状》进行尝试性的分析研究,由此才展开此论文的撰写工作。在着手准备论文写作的时候,大量阅读相关方面的各种资料。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的概况有了大致了解,缕清思路的基础上确定研究方向,然后与老师商讨,确定论文大致思路和研究方向。然后,为了完成论文,本人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主要来自网上的论文期刊、图书馆的书目、学习教材的理论资料。在袁老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下,经过阅读主要参考资料,拟定提纲,确定中心思想,论文初稿,修改等一系列程序,于2012年2月20日正式定稿。

下面我将本论文写作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向各位老师作一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个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及意义。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高速运转的助推器,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步。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论述该论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总体思路第二部分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通过分析融资渠道,探讨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与融资来源,以及各种融资方式的优缺点。并且重点研究融资现状,包括内源融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现状分析。

第三部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该部分分别从内部原因、外部原因探讨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分析内部的问题所在,比如缺少抵押担保资产、制度不规范、抗风险能力低、信用等级偏低等。外部的影响,比如银行、政府、担保机构的不支持等。

第四部分是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障碍的解决对策;包括:整顿与提高企业自身素质,政府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担保体系,建立和完善融资体系,完善法律体系等。全方位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和存在的不足。

经过本次论文写作,我学到了许多有用的东西,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学生能力不足,在遣词造句上,虽然我对全文做了细致修改,但个别语句语序凌乱、语句僵硬、口语化的问题依然不可避免。在许多内容表述上存在着不当之处,与老师的期望相差甚远,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探索,借此答辩机会,万分恳切的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提出宝贵的意见,多指出本篇论文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学生将虚心接受,从而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使该论文得到完善和提高。

以上就是我的答辩自述,希望各位评委老师阅读论文并给予评价和指正。

谢谢大家!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二)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上午好!我是XX科技学院中文系03汉师(1)班的学生。我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我的指导老师是何清老师。我当时之所以选择研究凌叔华的女性意识是因为:在五四时期的作家中,凌叔华是给了我别样感受的一个女作家。她的小说中很少有惊心动魄的事物,也看不出什么磅礴于宇宙的气势,但她小说中的文字仍有力量,只不过这力量是深蕴于内的,而且叙述的调子是平静的。她的作品是百分之百女性的,它们“幽深、姻静、温婉、细致,富有女性温柔的气质。”我想就是这样的一种风格吸引了我,使我在不知不觉间走进了她的世界。而且,作为一名女性,我想我更能看清凌叔华笔下那种时而讽刺鞭挞,时而同情无奈的女性心理,这也体现了五四时期的女性意识,为我们全面了解我国女性意识的发展历程及其表现特点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点。凌叔华写作的小说是本文最直接的文本基础,此外,我在大学期间还选修了女性文学相关课程,对女性意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也积累了一定的写作素材,有利于该课题的研究和写作工作的开展。

我的论文《试论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从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入手,解读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但本论文的写作是以孩子为视角,将笔触集中在凌叔华作品中孩子眼中的女性世界,希望能够多角度、多方面的去研究凌叔华的小说作品,更深入地挖掘凌叔华在其小说中所呈现的独特魅力,以及更好地感受她笔下所展现的女性意识,从而促进现今女性意识的更好发展。

具体来说,我的论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解读五四时期的女性文学及凌叔华笔下的女性意识,指出凌叔华成为女性意识由向外索取客体转向自觉地对女性意识本体进行精心注目和审视的最早的女作家。这种内审为女性意识的成熟做了最初的奠基工作。第二部分,论述凌叔华是怎样通过孩子这一视角来展现女性世界、表现女性意识的。主要结合其小说集《小哥俩》中的具体的作品从“十足”的孩子和“小大人”的孩子两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论述。以实证来论证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第三部分,主要论述凌叔华小说中独特的表现手法。孩子视角的运用,第三人称的写作手法,画面感的表现形式,这些都突出了凌叔华女性意识的表达力度,更能表现出凌叔华作品的独特魅力。

第四部分,主要是将凌叔华在写作中关于孩子的作品与冰心作比较,从她们写作孩子的目的、立场、角度的不同来突现凌叔华隐身于孩子的女性意识。突出凌叔华在五四时期所展现的独特女性意识。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于女性意识研究的日渐深入。20世纪初期的一些女作家也就被纳入到考察的视野,凌叔华就是其中一位。但长期以来,众学者对于凌叔华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小说的写作独特性以及她与契诃夫、曼叔菲尔德的比较上。但是较少有学者关注凌叔华作品中在儿童视角下所展现出来的女性意识,这是关于凌叔华研究的一个很好的方向。它可以让我们多角度、全面的了解凌叔华的女性意识。

第五部分,大部分都是毕业论文结束语。例如:在毕业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过程中,我阅读了大量的苏轼寓惠散文方面的相关书籍和学术期刊论文,并参考了部分毕业论文总结范文。。这得得益于我们学校图书馆丰富的参考书籍和中国学术期刊网中的专业论文。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何清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在这里,我对他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三)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级社工班的学生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社区照顾理论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对策研究》。我当初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一是因为目前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关注养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二是我个人对养老服务的兴趣。我的学年论文就是研究老年社区照顾的,题为《从“我国老年人的恋家情结”视角看老年社区照顾的开展》,而毕业论文就是对学年论文的深入,我希望通过自己的浅薄研究能够为我国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肖云老师。从确定选题、拟定提纲、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肖老师的精心细致指导,使我很快掌握了论文的写作方法,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了论文的写作。不管今天答辩的结果如何,我都会由衷的感谢指导老师的辛勤劳动,感谢各位评委老师的批评指正。

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子女数量的减少,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目前快速老龄化的现状。在我国城市社区快速蓬勃发展,社区服务功能日益扩展和凸现的背景下,如何以社区为依托和载体,使之承担和发挥其养老服务功能,成为理论和实践上需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的研究较之初期的研究已逐渐走向深入,研究视角也在不断拓展。从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文献来看,多数研究集中在社区的境况、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养老工作存在的问题等方面,优势视角、增能理论也开始得到了初步应有。以社区照顾理论的视角来研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研究也有不少,但目前运用的深入和全面分析尚不多见。虽然这些相关研究对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都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例如:多数研究从社会调查的角度出发,比如对我国老年人身体状况、生活状况的调查等;问题的分析多数也仅仅局限在浅层次的空洞层面,分析还不够深刻细致,让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于问题解决,太过注重养老的物质层面,而忽略内心和精神层面;在方案的提出方面,考虑不够全面,大多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层面,很多措施抽象而不具体,也难以落实,同时也缺乏可行性。

因此,我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结合当前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全面分析其所存在的问题,在社区照顾理论的应用和深入下,重点从文化传统、思想观念、经济实力等方面着手,针对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发展初步提出建设性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社区照顾理论的分析、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社区照顾理论下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发展对策。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社区照顾理论的来源、相关概念、内涵及特点。旨在增加对该理论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在大量文献的查阅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概括了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的总体现状。主要有: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方式呈现多样;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环境日趋优化。

第三部分主要提出了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养老服务所存在的问题:(1)对社区养老服务认识不足(2)社区提供的服务项目较少(3)缺乏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服务质量不高(4)社区医疗有待加强(5)政策法制不健全(6)资金缺乏且来源渠道单一。并对其进行了原因分析。

最后一部分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策略: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社区养老的意识2、丰富社区养老服务项目3、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培养,提高服务质量4、加强社区医疗水平5、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6、多渠道的筹集资金。

以上就是我这次的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四)

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是金融学专业***,非常感谢各位老师不辞辛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分析》,我的指导老师是***老师。下面我就论文的相关情况向各位老师作一下汇报,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写作意义。

近年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在国家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农民收入连续几年获得稳定增长,农村的消费水平也在逐年提高,但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当前,农村是扩大内需的突破口,经济增长的潜力在农村,而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阻碍了农村市场的发展。这与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本课题通过分析农村消费信贷的现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策略,可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依据,使我国农村需求潜力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农民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繁荣。

其次,我想谈谈这篇文章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研究方法:

1.文献综述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农村消费信贷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相应策略。

2.定性分析法。以当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定性的研究阻碍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多方面原因。

思路:

从调研农村消费市场和消费信贷情况入手,深入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状况,针对制约我国农村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的因素和农村消费需求和消费信贷需求的特点,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进而提出开拓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策略。

最后,我想谈谈这篇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分析农村消费市场的需求状况,指出目前农村消费市场缺少足够的信贷支持,从侧面说明拓展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二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现状,提出目前农村消费信贷市场还存在着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信贷资金投放不足、农村信贷产品创新落后于经济的变化发展以及农村消费信贷相配套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第三部分针对我国农村消费信贷市场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改革步伐,建立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要不断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开拓创新,推出多样化的信贷产品;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改善农村金融的外部环境等若干对策。

与其他文章相比,本文创新的之处是对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消费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和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本论文经过一二三稿并最终定稿,在这期间,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老师对我的论文进行了详细的修改和指正,并给予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这里,我对她表示我最真挚的感谢和敬意!

以上就是我毕业论文答辩自述,希望各评委老师给予评价和指正。谢谢!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五)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各位同学:

大家下午好!

我是XX班的学生XXX,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XXXX》,我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本论文是在X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再次谨向X老师表示崇高的敬意和中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把论文选题背景,写作基本思路以及存在不足向各位老师作如下简要陈述:

近年来,随着教师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日益成为研究的新热点。作为教师信念的核心,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是学校教学和教育革新的关键。研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不仅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我,切实增强自信与教育的有效性,提高自身素质,促进教育能力的发展,而且能为研究者、行政管理者和教师培训者制定科学的教师培训方案提供有益的参考,使之有助于从根本上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目前,我国对教师自我效能感问题的探讨,有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对我国教师进行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中既有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结构及与学校因素的关系的探讨,还有对专家、新手型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比研究。但是,关于自我效能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的研究资料匮乏。

因此,我对XX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进行深入地调查研究,考察该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差异状况及其特点,并分析了自我效能感与小学教师专业的发展的密切关系。并结合调查研究,提出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以促进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希望能够提供给小学教师建议与参考。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分别为教师自我效能感概述、阜新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现状调查、提出相应策略和结论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作用,旨在增加对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理解。

第二部分主要以XX市为例阐述了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现状,进而分析自我效能感与教师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存在以下一些现状:阜新市小学教师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较高;在个人教学效能感方面有显著差异;学历因素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显著;教学效能感与教龄间有密切关系;与性别间有显著的相关存在,并对上述的现状进行了原因分析。

第三部分主要针对存在的现状提出以下策略:教师方面,培养教师角色意识;建立心理防御机制;不断提高文化素养;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学校方面,创设宽松的工作环境;减轻额外的工作负担;消除城乡教育的差距;改革现行学位要求,强调综合素质。

最后一部分是论文的结语,是对整篇论文主要观点的概括。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

首先本文是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和前人的研究情况下来进行写作的。

其次,本人对XX市部分小学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调查对象注意了市区与农村的地域代表性。

最后,对大量的资料和访谈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分析原因,并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

为老服务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D66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167-01

当今社会,家庭功能日益弱化,子女无法承担起传统的抚养老人的义务。社区作为居家养老的主要承接机构,直接为老人提供养老服务。由此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体系,可以保障承接服务质量,使老人真正享受到社会福利。

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支撑理论

理论差异性上,首先,从服务管理角度出发。章晓懿、梅强(2012)提出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其次,从服务质量角度出发,章晓懿,刘帮成 (2011)提出“根据客户服务的差异的客户对服务质量的认可与服务期待感与实际接受之间相差度”结论。陈竞,文旋(2014)提出构建和谐的服务供需关系,打造稳定的口碑网的概念。相比之下,前者客观公正,后者从二者关系出发,减少了评估的实际实施过程中矛盾的发生。最后,从服务时间角度出发,孙文灿(2013)提出评估时间理论。同人同地不同时的评估,分为准入评估和延续评估。

评估技术上,针对评估数据复杂的逻辑关系,刘晶(2005)提出数量化评估。赛明明(2013)提出网络化治理评估。在评估执行时,增加被评估人的选择机会。相比之下,后者通过管理技能和先进的数字化沟通使处于网络中的政府部门,私人组织及社会团体高效合作。

2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实践经验

资金需求上,资金投入是所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是否能实现正常运营的保障。现今,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学者建议,首先,机构开办前,孙慧峰(2010)建议政府依据机构规模给予资金作为开办鼓励,并优惠税金、生活费用。然后,服务提供中,董红亚(2014)建议制定补贴顺序及标准进行依分级补助。最后,胡光景(2012)建议评估后,实行资金奖惩,鼓励先进,督促落后,并二次验收。此方法实现优胜略汰,激励机制,机构间的竞争使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进步的更快。

另外,赛明明(2013)更建议采用网络化治理模型进行资金评估。共分为三层。筛选非盈利组织;政府出台正式的招标、评标文件;政府依据业绩考核,决定奖惩和是否续约。

服务的科学性上,服务评估方式上,第一,评估问题设计时,章晓懿,刘帮成 (2011),设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估维度。第二,评估执行时,江海霞,陈 雷(2010)提出根据分数设定服务,以确定机构和从业人员合格率。

此外,对评估者评估过程的监管必不可少。杨金志,万一,刘元旭(2006)建议应完善监督机制江海霞,陈 雷(2010)建议可以建立专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以此来降低评估过程中出现的徇私,片面性等现象。

综述所述,无论是哪一方面的评估,总结关键经验教训,避免受制于各自的主体利益和行动者的有限理性甚至非理性因素,避免许多地方做法各异,各自为政,产生许多冲突。

3 居家养老服务评估可持续发展

保障机制上,首先,杨春华(2009)提出“标准化”概念。其次,姚轶蓝(2014)提出四大标准化保障工作点:确保财政支撑;政府落实补贴、激励政策;加强评估执行者的职业化素养;评估流程标准化。最后,陈竞,文旋(2014)以资金保障标准化为例,提出政企共建,扩大服务资金来源。

方法创新上,孙泽宇(2007)提出,在建立结果导向评估,同江海霞,陈雷(2010)所述,政府开设监督管理和投诉受理部门并追究责任,让服务接受者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权益。章晓懿,刘帮成 (2011)构建服务质量模型。然而此方法对服务提供者的评估标准较笼统,缺少可操作性,未能做到因地制宜,维度统筹。

国内外学者思考以“服务提供方为受众”进行评估创新时,国内学者更倾向于条理性。孙慧峰(2010)把评估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服务前,服务中,事后。运用政府全程监管,避免虎头蛇尾。陈竞,文旋(2014)创新提出社会与义工联动理论。

国外学者倾向于整体性,建议将各个评价要点汇总成网络。如Winglam W.L. (2009)介绍香港居家养老社会服务创新点:鼓励社会组织之间合作,营造竞争间合作机制这些方法不仅提高了被评估者积极性,更有助于提高评估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

参考文献

[1]章晓懿,梅强.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 统计与决策,2012,24:73-75.

[2]杨鸿燕. 居家养老中生活照料评估体系研究[J]. 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03:61-66.

[3]刘晶. 城市社区生活不能自理居家老人生活质量评估和改善的研究[J]. 人口与经济,2005,02:67-71.

[4]赛明明. 网络化治理视角下的居家养老模式之构建[J]. 西北人口,2013,03:107-111.

[5]章晓懿,刘帮成.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模型研究――以上海市为例[J]. 中国人口科学,2011,03:83-92+112.

[6]张国平. 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的新模式――以苏州沧浪区“虚拟养老院”为例[J]. 宁夏社会科学,2011,03:56-62.

[7]杨春华. 城市社区居家养老的困境和出路[J]. 前沿,2009,08:161-163.

[8]孙慧峰. 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中政府的职责定位研究[J]. 兰州学刊,2010,04:86-89.

[9]杨金志,万一,刘元旭. 上海:居家养老三大体系[J]. t望新闻周刊,2006,47:25-26.

[10]董红亚. 我国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的源起和发展路径[J]. 中州学刊,2014,08:82-86.

[11]胡光景.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估体系研究[J]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2,05:93-98

[12]孙文灿.力推养老服务评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J] 社会福利 2013,19-21

[13]姚轶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的系统化与政策保障――浙江杭甬典型社区调查 [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4,07:68-72

为老服务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1533(2018)04-0012-04

我國老龄化形势严峻,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引发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导致社会对老年专科护理的需求大大增加。现阶段护理专业本科生对于从事老年护理的职业认同感不高[1-2]。因此,在老年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强化培养学生为老年人群提供护理服务的情感态度、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为老年人服务的情感态度问题;二是对于一些老年护理的基本技能训练不足,学生缺少实际应用机会;三是部分老年常见疾病的教学内容与前期成人护理学的内容有一定交叉重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理想。

服务性学习(service-learning,SL)起源于美国,目前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开展。课程中的服务性学习是指通过教育机构与社区等合作,构建由学习和提供服务的双重目标组成的课程,课程中,学生通过为目标人群提供服务,完成学习和服务目标,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积极反思[3-4]。上海杉达学院护理系将服务性学习模式引入了老年护理课程教学中,现将学生对本课程的满意度及评价总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于2015年1月选取上海杉达学院护理系2012级本科三年级全部学生共145人进行满意度调查和半结构式访谈。

1.2研究方法

1.2.1课程教学模式

老年护理学课程共40学时,采用由王志红、詹琳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老年护理学》(第二版)作为理论课程教材[5]。

2012级老年护理学课程包括体验式教学4学时、理论课6学时、服务反思讨论课15学时、服务实践课15学时。其中服务实践课与服务反思讨论课交替进行。实践课在养老院内完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3~5人一组负责3~4位老年人。在教师的监督下,学生应用体格检查、评估量表等对老年人现存和潜在的健康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并依据护理程序为老年人制定个体化的护理策略并实施评价(包括饮食指导、休息运动、用药指导、教授测血压、测血糖、测脉搏、预防便秘及跌倒的方法等内容);服务反思讨论课由学生汇报服务对象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再由教师进行指导与答疑(表1)。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年护理学课程包括体验式教学4学时、理论课24学时,实践课12学时(于实训室内完成)。

1.2.2研究工具

(1)《老年护理学》课程满意度调查表

自行设计教学满意度调查表,调查内容由7个维度、17个条目组成,分为非常同意、同意、不确定、不同意、非常不同意5个等级。

(2)半结构式访谈

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30~60min的半结构式访谈,以访谈基本涵盖到所有的观点和内容为止。

访谈提纲:①您觉得参加本次课程学习有什么收获,请举例说明;②请您谈谈参加老年护理学课程前后的感受,请举例说明;③您对本课程的其他意见与建议。

访谈结果采用Colaizzi现象学七步研究法进行分析[6],具体步骤如下:①仔细阅读原始资料;②析出有重要意义的表述;③对这些有重要意义的表述进行编码;④将编码归类,形成主题;⑤整合所得结果,对研究对象进行详细的描述;⑥辨别出相似的观点,形成结构框架;⑦返回研究对象处求证。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生基本资料

护理本科生的年龄在19~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47±0.76)岁,学生的构成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详见表2。

2.2學生对《老年护理学》课程的满意度

将“非常同意”和“同意”的数据合并为“同意”项,“非常不同意”和“不同意”的数据合并为“不同意”项。调查结果显示,约88.0%的学生认同老年护理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其中137名学生认为学习的服务内容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135名学生认为能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143名学生认为可以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135名学生认为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表3)。

2.3学生参与课程的体验

2.3.1课前学生心态

(1)焦虑心理。部分同学对于新的课程模式产生焦虑心理,主要源于对了解服务性学习以及与老年人进行接触。学生25:“刚开始听到服务性学习时觉得很陌生,这是我以前都没有碰到过的学习方式,因此对这种学习方式心存疑虑,内心感到焦虑”。学生6:“我平时很少跟老年人打交道,不知道要跟他们说些什么,一想到要去养老院,就会感到焦虑,怕和老年人相处不来”。学生9:“这个课程让我感到有些紧张和焦虑,不知道在养老院会发生什么,老人会不会喜欢我们去,会不会相信我们的健康指导”。

(2)担忧与期待。也有部分同学对于新的课程模式抱有期待。学生1:“老年护理学的服务性学习更侧重于实践与理论密切结合,一开始,对于这种陌生的教学方式会存在质疑,但更多的是充满新鲜感”。学生10:“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这种上课模式,我不确定自己会不会表现的很好,但是又很希望我所学到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到养老院的爷爷奶奶们”。学生15:“我很期待,但是说实话也有yulu.cc担心,希望能跟他们相处愉快”。

2.3.2课后学生评价

(1)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7:“我觉得能更好的结合书本,因为有鲜活的案例,学起来就觉得能记得住了,不是死记硬背的感觉”。学生11:“课本上本来死板的东西,去养老院可以结合老人的情况知道的更多一些”。学生15:“不像原来上课时就光讲理论或者由老师举例,我们实际去接触了,就能够知道原来罹患糖尿病的奶奶真的很喜欢吃东西,真的是停不下来啊”。

(2)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1:“自己去查一些东西,因为奶奶他们会有各种各样的病嘛,有一些你不知道,回去就要自己学习”。学生8:“通过自己去跟老人沟通,了解老人身上的疾病,不知道的话就会去查,而不是老师讲述的你去背,自己去查找比较容易学会”。

(3)增强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学生9:“这种学习方式挺好的,一个组团队合作,从搜集资料到整合,大家都出力,呈现自己小组的想法”。学生12:“这样的学习方式无疑是一次可以让我们迅速成长的机会,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让我们更加注重团体间的合作,更好的互相交流,分享信息,共同处理问题”。

(4)增加了学习兴趣。学生7:“这次的老年服务性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体验,这种学习方式让老年护理这门课变得不再那么无聊与无趣,大大增加了我对这门课的兴趣与学习积极性,拉近了我们与老人的距离”。学生13:“这一学习方法在之前的学习中是不曾遇到的,更多地以我们为主导,这种形式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种新颖的形式、一种需要用心学习的课程、一个收获颇多的服务性学习,不仅仅是这门老年护理学,我希望能在更多的课程进行一个多样化的设置,让我们真正学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讨论

3.1改善传统老年护理课程教学的不足

3.1.1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次研究显示,88.0%的学生认同《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认为这种学习模式将课程的服务内容与学习内容结合紧密,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老年护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促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加学生学习老年护理的兴趣。服务性学习模式改变了原有的以课堂讲授和实验室操作为主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为老年人服务的真实情境,弥补了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缺陷,改变了老年护理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3.1.2强化学生对于老年护理基本技能的掌握

老年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非常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老年护理技能也是《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的课程目标,学生在服务过程中为老年人提供护理评估、生活照顾、健康教育、教授护理技能等。学生表示,通过服务性学习模式,提高了沟通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文献检索能力等。学生在真实的老年人服务情境中,实现了老年护理技能的应用(沟通交流、健康教育、生活照顾),培养了解决老年护理问题的能力,充分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力,突出了能力素质培养的核心。因此,《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更好地保证了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3.2顺应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国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养老服务需求的急剧增长。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有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养老服务应覆盖所有居家老年人[7]。在强调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的同时也要提升养老服务的质量。一方面,对养老服务机构的社区服务、养老服务人员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未来养老服务主力军的培养也提出了挑战,应当加强高等院校老年医学、康复、护理等专业的人才培养。

为适应和满足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求,应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本科教育,提升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和职业能力,推动老年护理学科教育向更加先进、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并清晰的认识到老年护理在老年人健康维持和促进中的巨大功能和价值。教育部门应鼓励和支持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方式、师资队伍等重点环节进行改革,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8]。本研究认为《老年护理学》服务性学习课程模式重新定位了老年护理学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改革了教学方式和手段,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尹乔莉, 张先庚, 林琳. 在校护生从事老年照护意愿的质性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27): 1-3. 

[2] 唐凤平. 老年保健服务意识在老年护理学教学中的强化[J]. 现代护理, 2006, 12(6): 583-584. 

[3] 闫保华. 美国中小学“服务性学习研究”[D].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3. 

[4] 王湘, 邓瑞姣. 服务性学习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J]. 护理学杂志, 2005, 20(10): 47-49. 

[5] 王志红, 詹琳. 老年护理学[M]. 2版.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1. 

为老服务论文例10

关键词:社区养老;社会保障;社区服务

一、社区养老的涵义和特点

(一)社区养老的涵义

社会学理论认为,社区养老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1]公共管理学理论认为,社区养老是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以社区为依托,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加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来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一种服务方式。[2]

(二)社区养老的特点

随着我国城市家庭规模趋向于小型化、核心化,空巢家庭和孤寡老人增加,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削弱。院式养老机构存在着数量少、收费高、与外部环境相对隔离、服务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社区养老能有效避免二者的不足之处,让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社区中,以社区为载体为老年人提供所需的各种服务。这样不仅有利于满足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基本要求,而且有利于满足安全感、归属感、社会交往等高层次需要,更有利于全面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3]

二、英、美、日社区养老的具体做法

(一)英国的社区养老

英国政府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90年代初期,英国颁布了《照顾白皮书》和《国家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令》,进一步强调社区照顾的目标是“在自己的家或‘像家似的’环境中供养人们”。主要内容有:1、政策引导。英国政府对于社区养老的建立和发展一直持有积极的政策引导态度,制定了社区养老这一社会福利政策,还订立了非常具体的措施,以使社区能切实的承担这一任务。2、官办民助。英国的社区养老从财政出资到工作人员的组成都体现出以政府为主的特点,很多服务设施都是政府资助的,社区、家庭和个人支出不多。服务设施都建立在社区中,且社区养老尽量与老年人的生活相融合。3、多层次的服务体系。社区养老的机构既有政府出资举办的非营利性机构,也有私营的、商业性的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人员既有政府雇员,又有民间的专业工作人员和志愿服务人员,形成了多主体、多层次的服务体系,并且政府对各类人员的任职资格和职责都有具体规定。[4]

(二)美国的社区养老

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2000年时就已达到总人数的13%,美国政府在1965年颁布《老年法》、《老年志愿工作方案》、《老年人社区服务就业法》等一系列法律,使老年人在保健、医疗、居住、学习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保障。政府向老年人提供老年年金和安全补助,养老机构必须接受政府的考核和监督。

美国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老年社区进行建设,分为以下几种:1、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居住于老年公寓或者老年人聚居住宅里独立生活,按月支付房租和相应的服务费用。2、不能自理的老人居住在协助生活区或者居民照料区里,支付资金来源于个人资金、社会保险、收入补充等。3、能独立生活但希望在生活中得到照料的老人,可选择居住在连续照料退休社区,个人付给社区一次费用和月租。4、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可居住在护理院里,称为辅助医疗生活,护理院的资金支付来源有私人资金、医疗补助照料保险。5、居家生活。老年人住在家庭照料型社区里,家庭照料机构向老年人提供专业的照料。6、社区为健康老年人提供陪伴、老年食堂、专门服务、日托服务等服务项目。[5]

(三)日本的社区养老

日本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政府为了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做了以下工作:1、完善法律和政策体系,先后出台了:《老人福利法》、《老人保健法》、《社会福利士及看护福利士法》、《高龄老人保健福利推进10年战略计划》等,为社区养老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2、建立多重构架的社区服务组织:包括由民政人员组成的政府机构;政府资助下的民间组织;由家庭主妇、大学生和部分健康老人构成的志愿者队伍等。3、丰富的服务内容:如家庭帮助服务,日托服务,短期护理服务,长期护理服务,老年保健咨询和指导服务,定期举办健康讲座,24小时咨询服务等。

三、英、美、日社区养老的经验和启示

(一)政府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法律制度。法律是社区养老的前提和保障,制定完善的法律体系才能保证资金合理使用、设施的合理安排、服务人员的培养与考核,并明确各类服务主体与对象的权利与义务。

(二)政府引导社会各界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社会团体、个人等的参与能更好地促进市场机制的形成,从各层次弥补政府供给的不足,减轻政府负担。如美国、英国等国家规定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的政策,不仅可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为老服务的社会风气。

(三)经费来源渠道广。发达国家养老服务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和社会各界捐款,还有的是通过订立契约、税收减免等一系列政策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社区养老服务,达到间接、有效地调节社区养老事业发展的目的。

(四)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多样化。例如美国、日本的政府在社区为老年人提供多种可选择的居住场所,多种可选择的服务项目,能够较好的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

发达国家养老服务的经验对我国的启示有:首先,中央政府应尽快将我国的社区养老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地方各级政府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其次,注重促进社区养老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公助、共助、自助的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第三,要重视对老年消费市场需求的调查,支持老年消费品的研究、开发与生产。开发家政服务、老年人护理、文化娱乐等消费市场。第四,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第五,将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与促进就业相结合,大力发展护理、社会工作等相关专业的职业教育。定期对老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和考核,达到持证上岗。最后,根据各地调研结果制定多层次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并不断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政法系)

基金项目:本论文属于宝鸡文理学院院级重点项目《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K1060。

参考文献:

[1]胡务.社会福利概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2,234页

[2]范林.以宝鸡市为例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