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爱情心理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0:49

爱情心理学论文

爱情心理学论文例1

爱情是人类高尚的情感,是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主题。大学生作为人群中的特殊群体,年龄一般在18―24岁,正处于由异性向往向恋爱择偶期的过渡时期,大学期间正是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形成和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和热烈的追求。长期以来,高校的爱情教育仅限于思品课和事发后的处理,缺乏对学生爱情观的教育和引导,缺乏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爱情观的相应措施。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必不可少。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伦理学家和哲学家埃利希・弗洛姆(1900―1980)在其著作《爱的艺术》中阐释了有关爱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一些理论对大学生的爱情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弗洛姆认为,爱是一门艺术,一门需要知识和努力才能学会的艺术。“难道只有那些能帮助人们猎取到金钱和名望的东西我们才考虑去学?”爱是需要学习的,这是很多人从来没有想过的,一般人的爱,关注的是如何找到一个可爱的对象,而很少注意对象本身及爱的能力或可能性的理论认知。“尽管有不少人明显遭到了爱情的失败,但极少有人去努力学会爱情这门艺术”。在这本书中,弗洛姆批判了对爱的三种误解;其一,把爱理解为如何得到别人的爱;其二,认为爱是简单的,与生俱来的;其三,认为爱只是爱的对象而不是能力。他还指出,“要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正如生活是一门艺术。人们要学会如何去爱,就得像学习其他的艺术――如音乐、绘画、木工或者医疗和工程一样去开展行动”。如果一个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外,没有基本的文化修养、爱情道德、传统美德,人格就是不健全的。要培养21世纪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就应把爱情教育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弗洛姆关于爱的构成要素

弗洛姆对爱是这样界定的:“爱是指热烈地肯定他人的本质,积极地建立与他人的关系,在双方各自保持独立和完整性基础上的相互结合。”由此可以看出,爱既是人处于克服孤独的需要,追求与他人结合,又是各方维护自我、保持个性,不把自身消融于他人之中。爱是一种活动,一种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双方平等、各自独立、相互肯定基础上的人与人的结合。弗洛姆把爱分为: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兄弟之爱、母爱、、自爱和上帝之爱。为了不使爱变得抽象,弗洛姆提出了爱的构成要素:给予、关心、负责、尊重和了解。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性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被动性的情感。

首先,爱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给予不是在物质领域,而是在人文领域,给予人的整个人格或生命,把他一生中最宝贵的生命活动、兴趣、理解、知识、幽默、欢乐、悲伤等无私地奉献出来。通过给予,“我才能体验我的力量、我的富足、我的能力”。

其次,爱意味着关心。这在母爱中表现得最为显著。如果缺乏这种积极的关心,就没有爱。爱的本质是创造和培养,爱情和劳动是不可分割的。人们爱自己的劳动成果,人们为所爱之物而劳动。

再次,爱是责任。“责任是我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出来或尚未表达出来的需要的响应”。负责任意味着有能力并准备对这些需求予以响应。

最后,爱是尊重。就是承认对方的自由和独立性,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对方独有的个性并努力地使对方能成长和发展。缺乏尊重、责任心会很容易变成控制别人和奴役别人的另类心理。

弗洛姆把爱看作人的一种基本需要、一种情感体验,从精神上界定爱,指出爱的本质是给予。弗洛姆的这些思想对人的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爱情观大有裨益。

二、爱情教育――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素质是描绘个体条件和能力全貌的综合性概念。对未来研究极具权威的罗马俱乐部总裁佩西在《未来一百页》的报告中指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揭示未来,有一点是首肯的,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既要有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又要有高度的政治觉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按素质系统划分,即具有良好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而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则关系到培养人、塑造人的问题,教育学生怎样走好人生路,是高校教育必须担负起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曾说过:跟青年男女个别地直接谈有关爱情的事情是很有益的。跟十七八岁的青年直接做没有掩饰的谈话,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需要的――需要教导青年来谈爱情。

首先,爱情教育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人从出生到成熟直至死亡,各个阶段都有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也就是说每一个年龄段都有其明显的年龄特征。人在一生的发展中既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又表现出了连续性,心理学家们都把人的一生分为阶段来研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0―1.5岁是婴儿期,人格发展是信任对不信任;1.5―3岁是学步期,人格发展是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3―6岁是儿童早期,人格发展是主动性对内疚;6―12岁是小学期,人格发展是勤奋对自卑;12―18岁是青少年期,人格发展是认同感对角色混乱;18―24岁是成年早期,人格发展是亲密对孤独;25―65岁是成年期,人格发展是繁殖对停滞;65岁以后是老年期,人格发展是自我完善对失望。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至24岁之间,正好属于埃里克森所划分的成年早期,这一阶段人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体验爱情的实现。发展亲密感对顺利地进入社会健康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由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可以看出,情感是人的生存的必然需求,这个时期心理发展特点表现为需要获得别人对自己的亲密感,恋爱是这个时期人的成长过程较为显著的特征。如果人为地阻止大学生这种心理成长,必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健康成长。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对真正爱情的含义、爱情的本质及所包含的全部内容缺乏全面正确的认识,很容易出现不健康的爱情观。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是需要学习的。爱情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了解什么是爱、爱的价值是什么、意义是什么,使学生明白爱情产生的生理、心理因素,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如何被爱。

其次,爱情教育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人们能正确驾驭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家庭,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应该使学生对人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包括婚姻、爱情、家庭。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的发展,包括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正是由于“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才产生了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才开始了人类的发展史。人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历史产生和发展的一个基本前提。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人的需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正确引导大学生对爱的需要。

最后,大学生中出现的爱情问题需要教育引导。不同学者对我国大学生恋爱的情况都作了调查,尽管调查年限、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调查所得数据不同,但是从这些调查数据来看,大学生恋爱已是大学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2000年中国大学生性文明调查》的数据显示,有56.4%的大学生谈过恋爱。笔者2000年对西北边远落后地区大学生恋爱情况进行调查,有恋人的大学生占28.3%;2006年对宁夏师范学院大学生恋爱情况进行调查,正在谈恋爱的学生中05级占29%,04级占32%,03级占38%。从调查情况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恋爱表现出下面几个特征:

①年龄低龄化。它是当今大学生恋爱现象的重要特征之一,以往大学生恋爱以高年级或毕业班居多,而现在许多学生入校不久便加入恋爱大军。

②方式公开化。我们知道,大学生的爱情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从改革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谨慎严肃期(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学生被禁止谈恋爱,谈恋爱处于地下;开放突破期(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的不断变化,文化的交融引发了社会观念和大学生自身观念的变化。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行为有了相对宽容的态度,大学生的恋爱方式日渐开放,由地下转入地上;网络条件下的速成期(2000年至今)。现在的大学生谈恋爱不在乎别人的注目和议论,在校园里形影不离,大庭广众之下卿卿我我已较为普遍。

③爱情表达方式缺乏修养。表现为恋爱行为不检点、不约束、甚至放纵。

④恋爱动机简单化。只恋爱而没有考虑到将来的结婚,不是清楚地、自觉地意识到恋爱是为了选择终身伴侣,不少恋爱者的动机只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或虚荣心的需要,消除内心空虚,寻找精神寄托,充实课余生活,满足好奇心,随大流等。

当然大学生爱情观的主流是健康的,认为爱情应该在学习和工作中,在相互学习中建立。但是我们也看到,在一部分学生中,爱情观不成熟,表现为爱情至上,把爱和被爱视为人生的第一目标,终日沉溺于爱情之中;游戏人生,一些大学生谈恋爱奉行的是“只求现在拥有,不求天长地久”,消除寂寞,打发时间;恋爱中缺乏责任,他们对于生活、对于未来没有一个清晰构架,对于未来家庭生活中需要担负的责任,还没有心理准备,爱对他们来说更多的时候只是在脑海里闪现的一种拥抱的冲动而已。从大学生恋爱中表现出的特征可以看出,大学生在谈恋爱的时候,不理解爱情的真谛,不理解什么是爱,不能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道德、恋爱与性等的关系。

如前所述,爱是一种能力。爱情不仅仅是一种瞬间强烈的激情,还是一项挑战和意志抉择,一项生命本质追求的价值判断,一个人生历程的切实承诺与实践。爱情是意志行为,是个体人格成熟发展的需要,爱情的指向是自我独立意志的主动抉择,是人类成熟个体认真履行自己的承诺,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去拥抱爱人的生命,是以自己生命的本质去体验爱人的生命真谛。爱不是无师自通的情感,面对大学生的恋爱现状,教育工作者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大学生的爱情教育,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部分,要引导大学生善待自我和他人的情感,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了解自我,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观、爱情观,为拥有完整和谐的人生做准备。

三、大学生爱情教育的内容、途径

大学生爱情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形成健康和谐的爱情观,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以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不是鼓励学生谈情说爱。鉴于此,爱情教育的具体内容应该包括:爱的本质,爱的道德教育,爱的情感教育,爱的艺术教育,爱情与事业的关系教育,失恋教育,爱情与性的教育,生理教育,爱情、婚姻和家庭的关系的教育,法纪教育等。爱情教育的核心是爱情的道德教育。卢梭说:“道德的美必然增添爱情的美。”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爱情能使理智有助于感情,能向感情注入道德力量,使内心活动在道德上趋于高尚,而不使人去盘算他所爱的人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好处。只有当感情和思想融合成人对人的道德责任感,爱情才会是高尚的。”

大学生爱情教育的主要途径如下:

首先,加强爱情的理论学习。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艺术。爱情实践的基础是爱情理论,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情教育首先要解决爱的理论问题,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情,爱情的本质是什么,爱情产生的条件是什么,如何处理恋爱中的各种关系,等等。可以通过专题讲座、选修课、推荐有关爱情的名著如《情爱论》、《爱的哲学》(瓦西列夫)、《爱的艺术》(弗洛姆)等,提高大学生的爱情理论水平。

其次,运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开展同伴教育,发挥群体效应。团体辅导是指在团体指导者的带领下,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互相启发、诱导,形成团体的共识与目标,进而改变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当代大学生群体既表现为具有独立性、有主见、不盲目服从,具有变通性和灵活性,又因其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喜欢参照和效仿,同时渴望认同和学习,希望得到支持和肯定。团体辅导的功能可以满足和适应大学生的这一需要。通过同辈群体的互动,助人自助,面临同样问题的学生能一起分享爱情问题中的烦恼与挫折、喜悦与欢乐,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的作用,从而提高大学生对爱情问题的认识,培养健康人格。

再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一个具有良好的校风的学校环境和一个温暖融洽、团结和谐、好学上进的班级环境,给学生以健康向上的精神感染和思想熏陶,都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恋爱心理活动和行为。

最后,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的作用,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大学生恋爱中的各种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弗洛姆著.赵正国译.爱的艺术.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3.

[2]张成山等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8.

[3]黎文森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论.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8.

[4]樊富珉主编.大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

[5]张向红.我院学生恋爱观探析.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

[6]刘涛.近十年我国大学生爱情教育研究综述.江西教育科学,2007,(11).

爱情心理学论文例2

爱情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课题。高职阶段是学生的爱情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和转折点,爱情观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人生必须面对的恋爱和婚姻生活。学生爱情观的建构除了社会、家庭的影响,个人经历的感悟之外,在学校还有德育教师、心理教师的教育辅导,但在校园里仅靠德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针对高职院校的女生对爱情的敏感与渴求的现状,本文主要从John Alan Lee提出的“爱情颜色理论”出发,探讨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文学作品的爱情力量,帮助女学生建构健康的爱情观。

一、六维度“爱情颜色理论”对爱情观的定义

爱情观在国内外文献中有不同的定义。John Alan Lee认为爱情分为六个维度:激情型(Eros),恋爱是基于双方的身体吸引;游戏型(Ludus),类似于花花公子,游戏于多个恋人之间;朋友型(Storge),认为爱情是基于长时间的朋友的基础,并且一直能以朋友的方式相处;占有型(或称依恋型,Mania),是以占有、嫉妒或者依恋对方为标志的爱情观;奉献型(Agape),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来让对方过得更好的爱情观;理智型(Pragma),关注于恋爱对方的背景好坏,在爱情对象的选择上采取实用主义精神。

二、高职女生爱情观的现状

从整体上看,大部分高职女生的爱情观是基本成熟和正确的。无论她们是处于在恋爱当中还是没谈恋爱,她们都憧憬自己将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的爱情。在笔者针对女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回收的有效问卷为84份,根据所占比例,依次为朋友型,所占比例为32.14%,理智型+朋友型所占比例为26.19%,理智型所占比例为16.67%,朋友型+占有型所占比例为3.6%,激情型+朋友型所占比例为3.6%,激情型+理智型所占比例为2.4%,朋友型+占有型+理智型所占比例为2.4%,激情型+理智型所占比例为2.4%,占有型+理智型所占比例为2.4%,奉献型所占比例为2.4%,占有型所占比例为1.2%,占有型+激情型所占比例为1.2%,朋友型+奉献型所占比例为1.2%,奉献型+占有型所占比例为1.2%,而选择游戏型的比例为0。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大部分高职女生都认为爱情不是游玩于多个恋人之间的游戏,她们比较推崇志同道合的朋友型,关注对方的经济、背景等现实问题的理智型的爱情。

但是,还是有一小部分女生的爱情观不太成熟。例如,有学生觉得别人恋爱是在秀恩爱或者觉得自己要独立坚强,不需要爱情,从而产生“单身主义”的思想。在84份有效问卷中,有2位学生还不能确定自己的爱情观。

绝大多数学生对爱情都会存在一定的困惑,在访谈过程中,84位高职女生中,除5位访谈数据无效外,33.8%的女生表示不懂爱,分不清爱情与喜欢的区别,不知道爱情是什么样的感觉;23.5%的女生主要对未来婚姻充满憧憬与担忧,特别是关注如何对爱情“保鲜”;11.8%的女生觉得很难捉摸对方的心思,在恋爱中会猜疑,患得患失。10.29%的女生对恋爱中相处的问题,诸如吵架、相处时的话题等存在困惑。还有的就是对异地恋、爱情的平等、对爱情的付出等表现出困惑。

以上数据表明,虽然大部分女生的爱情观比较成熟,但也存在不正确的爱情观,无论现阶段拥有爱情还是憧憬爱情的女生,都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和提醒,及时解惑。语文教学中文学作品的魅力可以帮助高职女生建构爱情观。

三、如何促进高职女生正确爱情观的建构

教材里有三篇关于爱情的文学作品:张爱玲的《封锁》、汤显祖的《惊梦》、罗素的《爱在人生中的地位》。在教学中,可以用一个爱情专题将这三篇文章整合起来,共分四个教学环节。

1.体味爱情,亲述爱情

第一个环节以学生初高中接触过的爱情诗歌或其他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导入,从古至今引出爱情的话题。接着让学生描述自己身边的朋友、同学、长辈的爱情故事,引发学生对爱情观的思考。

2.了解爱情,思考爱情

在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教师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阐述什么是爱情,满足爱情的四个条件:一是相异性,二是成熟性,三是排他性,四是亲密性。再分析并举例说明John Alan Lee的爱情颜色理论,引导学生,尤其是女生思考自己未来的爱情模式。

3.欣赏爱情,定位爱情

在教材中,张爱玲的《封锁》讲述的是已婚男人吕宗帧和未婚青年女性吴翠远在短暂的电车封锁中,从普通的聊天到私密的情感交流,继而陷入恋爱的故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冯翠远根本不会爱上吕宗帧这种类型的男人,从女性的角度看,这无疑是内心进行了一场激情型的爱情沐浴。但是封锁解除后,一切回到现实,仿佛就像一场梦。根据John Alan Lee的“爱情颜色理论”,吕宗帧背叛自己的妻女和冯翠远追求灵魂的结合,是短暂的激情型,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思考激情型的爱情能否让爱情长久。另外,吕宗帧和冯翠远的聊天内容是埋藏于内心深处的想法以朋友型的方式倾诉出来,大部分女生都渴望自己以后的爱情是朋友型,可见共同语言对产生爱情的重要性。

《惊梦》讲述的是富家千金杜丽娘在春香的引逗下来到花园游玩,花园的美景唤醒她青春的激情,回到闺房后,梦中在各花神做媒的带引下,和书生柳梦梅在花园约会并有一番云雨之情。这个戏剧也是一个女生追求爱情的激情型和占有型的例子。虽然时过境迁,但是在现实中,很多女生面对爱情,都是全身心地投入,但是往往由于心理不成熟,面对爱情缺乏理智的判断,甚至把自己“奉献”出去也在所不惜。激情下的爱情,过程虽然美好,但有时候自酿的苦果要自己去承受,女生在激情型的爱情中尤其要保护好自己,爱自己、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对方的爱和尊重。

英国作家罗素在《爱在人生中的地位》中认为,爱“这种关系不单是身体上,而且是心理上的”“离开爱情的没有什么价值,最多只能视作为爱情而做的一种实验而已”,阐述“爱情在人生中需要有一个被承认的地位” 。爱情最终会步入婚姻和家庭,引发女生思考爱情的最终目的和是让学生知道自己未来的爱情如何定位和践行。

4.反省爱情,总结爱情

最后一个环节是播放香港爱情电影《早熟》,该电影主要讲述富家小姐若男爱上了穷小子家富,两人偷尝禁果后,若男怀孕,家富为了“负责任”跟若男来到一个所谓的世外桃源,准备把孩子生下来。在此期间,家富辍学后去赚钱,因为没有文凭和技能,只能做搬运等散工,美好的爱情经不起现实的打击。看完电影后,教师可让女生分析家富和若男的爱情,反省爱情。特别是电影中若男准备去堕胎时人工流产工具的镜头,女生看后感同身受。还有若男追求爱情却没有经济支撑,与家富过上“无话可说”的家庭生活,激情型和朋友型的爱情最终要回归到理智型。

最后,以舒婷《致橡树》来总结爱情。爱情不是用来炫耀的游戏型,不是“痴情鸟儿”的激情型,也不是衬托下的占有型,更不是单方面付出的奉献型,而是平等,自尊自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既尊重对方,又珍惜自身价值的独立女性的爱情。

爱情心理学论文例3

一、作家作品介绍

1.作家介绍

《伤心咖啡馆之歌》是美国作家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的力作。卡森是美国上世纪40年代具有较大影响的南方女作家,她的小说怪诞离奇,颇具哥特式小说的特点.在她的带有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小说中,主人公大部分是生理残缺和心理病态者。在不无极端的表现形式下,她已超越了地方主义乃至美国主义,成为世界上所有孤独者和异化者的代言人,在以揭示心灵阴暗面为主体的南方文学作品中占据十分突出的地位[1]。她在文学上最大的成就在于短篇小说的创作,她的主要作品有《伤心咖啡馆之歌》、《心是孤独的猎手》、《金色瞳仁的印象》、《婚礼的成员》、《没有指针的钟》等。

2.作品介绍

《伤心咖啡馆之歌》这部小说叙述了一个沉闷的南方小镇上两男一女之间的三角畸恋。个性和外表颇为男性化的爱米利亚小姐是小镇上最富有的女人,为人冷漠苛刻。几年前,镇上的恶棍青年马文・马西曾经迷恋上了爱米利亚并决心为她而痛改前非;不料,他在婚后十天内受尽冷落并最终被赶出家门,不久便因谋杀和抢劫罪坐牢。一天傍晚,丑陋的罗锅李蒙来到爱米利亚的杂货铺,自称表兄与之攀亲,却意外地被爱米利亚收留,从此小镇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爱米利亚为了取悦李蒙表兄,将杂货铺改成了咖啡馆,小镇居民们于是有了聚会娱乐的场所。六年以后,李蒙被出狱归来的马文吸引,两个人联手处处与爱米利亚作对,爱米利亚只得同马文约定日期在咖啡馆决斗。就在爱米利亚即将取胜的一刻,李蒙猛扑上来将她打倒在地。随后,马文和李蒙两个人捣毁了咖啡馆,携财物离开小镇。梦想幻灭的爱米利亚从此隐居,小镇又重新恢复了原先的沉闷状态。

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是一位奥地利心理医生,他采用精神分析法来治疗精神病人,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为此分析法涉及人的意识、下意识和自由联想的问题,所以不仅医学、心理学、哲学对它感兴趣,而且文学艺术也与它有密切的关系。弗洛伊德自己也说过:“精神分析法,绝不只是运用精神病范围内,也可以运用去解决艺术、哲学、宗教等方面的问题。”

弗洛伊德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影响是相互的,弗洛伊德影响文学,同时文学也影响着弗洛伊德,他从小就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特别是19世纪风行的浪漫主义诗歌.严格说来,弗洛伊德并没有出过一部论文学的专著,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量列举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的可行性,而他的这些分析文学的方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

2.精神分析学对文学的影响

弗洛伊德对现代文学的影响可概括为以下方面:

(1)创作的动因――力比多;

(2)创作活动――无意识或自由联想;

(3)人物的塑造――“升华说”;

(4)创作主题和批评方法――“俄狄浦斯情节”;

(5)文艺创作与梦;

(6)艺术家与精神病[2]。

本文主要从第一点和第四点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3.创作的动因――力比多理论

力比多是一种“性的能量”(sexual energy),是饥渴能量(hunger energy)的一种形式。按照弗的说法,文学创作的动因就是力比多,作家艺术家从事创作是因为要满足他们的“本能的欲望”,而这些欲望中最强烈的就是,即力比多的主要成分[3]。这时就要引进三个概念:伊底(Id),自我和超我。“按照弗的界定,力比多的满足至少有三种途径:一是通过心理结构中的理智力量(自我和超我)的调节来克服这种原欲,这主要发生在禁欲时代或传统文明的国度;二是像艺术家一样,将其转移到其他目标上,或升华为艺术形象和高雅的人类精神文化产品;三是最原始也是最容易实行的一种办法,就是将这种力比多欲望投射到异性对象上去,当这种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退却,力比多再次被带回到自我中去”[4]。

4.创作主题和批评方法――“情节”概念的引入

包括恋母情节(Oedipus complex),恋父情节(Electra complex)和自恋情节。

我们着重解释恋父情节。弗是这样进一步阐述的:“女孩最初常以父亲作为自己的对象,父亲爱女儿胜过儿子,孩子也相应作出反应,女儿就想占据母亲的位置。这些亲子关系和孩子之间产生的性感,不仅带有柔情意味,而且带有敌对的色彩。”[5]

按照弗的原意,女孩子第一个性冲动的对象是自己的父亲,但是这种欲望产生于孩提时代的无意识中,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一系列社会伦理道德和良知的制约,这种恋父情节便得到克服,男女青年便把爱投射到自己的青年伴侣身上。

三、《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人物分析

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窥见爱米利亚小姐身上的恋父因素。爱米利亚小姐在很小的时候就失去母亲,她是父亲一手带大的。他们父女相依为命,几乎与外界没有什么接触,因此就会导致在此阶段爱米利亚小姐的恋父因素得不到及时的纠正。在她爱上罗锅之后,谈论自己的父亲成了她最大的爱好,并强调爸爸在她小时候常叫她“小妞”,并且在父亲死后,其房间也保留原样,还经常亲自打扫并且精心布置(自己的房间很简陋),后来又让至爱罗锅住进父亲的房间,并且把纪念父亲的物品送给罗锅。此外,爱米利亚小姐还经常用父亲的烟斗吸烟,而且时不时地还模仿父亲的言行。种种迹象表明,爱米利亚小姐的性格中着实存在恋父的影子,正恰好吻合了弗的恋父情节。

爱米利亚小姐是个孤独的人,这种孤独感在她父亲逝世后达到顶峰,爱米利亚小姐最终陷入双重焦虑,按照弗的精神分析理论就是缺失亲人的孤独和没有的抑郁,前者可以慢慢克服并恢复心理的平衡,后者则会导致一个正常的人产生变态心理。而此时,爱米利亚小姐应该要“找一个男人”,以填补丧父后造成的巨大感情空白。因此她接受了马文・马西的求婚,尽管并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但是爱米利亚小姐的悲剧在于,由于过于刻板的生活,伊底(Id)此时早已消失在精神领域中,自我也深受压抑,难以张扬,人已经失去了七情六欲,成了异化的产物。这样就导致了结婚后爱米利亚不跟新郎同房,结婚三天就把新郎打下床,并且最后导致新郎进牢房,结束了其十天的荒诞婚姻生活。

爱米利亚小姐在经历这次的失败婚姻后,伊底已经退却,在其遇到罗锅后实现本我的回归,实现了伊底的投射,即爱上罗锅。在罗锅背叛了自己后,即得不到相应的回应,力比多被带回到自我中去,也就是爱米利亚小姐又回到了原始的孤独状态。此阶段爱米利亚小姐的爱情失败也体现了力比多的压抑(repression),投射(projection)和退却(regression)的过程。

马文・马西是本地最俊美的男子,尽管他本性邪恶,名声坏,但还是有很多年轻漂亮的姑娘仰慕他。在爱上爱米利亚小姐之前,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滥情主义者,他对年轻女孩的求爱来者不拒,以宣泄他那体内过剩的力比多能量。因此,在遇到爱米利亚小姐之前,他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但是他真正爱上了爱米利亚小姐,并且决定改过自新。但在她身上,马文体内的力比多能量得不到正常的投射,因此又回归在本我的性格,成了闻名当地的大恶棍,最后还进了监狱。弗认为,伊底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冲破制约达到理想的彼岸,要么退回去成为自己的囚徒[6]。而马文诚然属于后者,成为了自己的囚徒。

罗锅名叫李蒙,因为其驼背而被称为罗锅。他自称是爱米利亚小姐的亲戚,来投奔她。出人意料的是爱米利亚小姐接受了他,并且还爱上了他,罗锅心安理得地接受了她的宠爱,最后却爱上了服刑回来的马文,并且两人设计打败了爱米利亚小姐,之后双双离开了小镇。但是马文最后把罗锅卖给了马戏团。在罗锅身上,伊底的投射也得不到满足,因此也退却成为自己的囚徒,成为了牺牲品。

四、结语

弗洛伊德主义对西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在西方文学史上确实是罕见的。当年弗洛伊德主义异军突起,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心理学,在一片欢呼声和咒骂声中幸存了下来。不管今天的精神分析学批评家的理论与其创始人的学说相差甚远,他们也不愿意抛掉“弗洛伊德主义”这个称号,足见该理论的生命力。本文用这一理论的两个方面来分析《伤心咖啡馆之歌》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旨在进一步理解此部小说,并且为该理论的传承献上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李公昭.20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190.

[2]王宁.文学与精神分析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8-14.

[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旧译本第70、71页;原著英译本第131、132页.

爱情心理学论文例4

一、观点明确贯全文

有同学认为,既然是议论性散文,就可以随意写了,不必顾及论点、论据、论证等。其实,议论性散文是用散文的笔法写成的议论文,同样要有明确的中心论点,只是写法上比规范的议论文要更灵活些,文笔、形式要更随意些。如高考山东某考生的《当记忆流经奥斯威辛》一文,文章围绕“奥斯威辛”这一特定地点,或描写,或叙述,或议论,始终凸显“时间永远不会将奥斯威辛风化在记忆的底层”这一中心,议论性散文的特征极为明显。

二、结构严谨脉络清

议论性散文,有些像随笔,表面看是信马由缰,形式活泼,而实际上则开合有度,有一个合理、完美的结构形式。如高考优秀作文《智慧和思想――我的选择》,作者开头先写出自己的设想:“我收到了三所大学的招生简章,我必须做出一种选择”。然后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写对三所大学的态度和认识,三部分内容单独成段,每段又分别设置了“财富大学”“权力大学”“智慧大学”的小标题,结构安排巧妙、美观。文章最后又进行了归纳:“我选择了智慧大学,……我的灵魂终于有了最佳的归属,我会勤勤恳恳地打造我的思想,但愿有一天,我可以如我的校友,亚里士多德、缪塞、黑格尔一样,将思想的飞鸟送到宇宙的尽头……”这样写,不仅使文章开合自如,形式美观,而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三、巧用事例明道理

在议论性散文中,运用事例构成排比句是很普遍的一种方法。但是如何使用得恰到好处也是有讲究的。如河南一位考生在《生命的高度》中这样演绎排比:“简・爱放弃了自卑,选择了幸福;卡秋莎放弃了堕落,选择了重生;安吉尔・克莱放弃了自傲,选择了苔丝;斐迪南放弃了富贵,选择了爱情;保尔放弃了苟全,选择了共产主义事业。”这段文字说理与举例并举,选例典型,内容充实而不繁杂,语言简洁,很有说服力。

四、句式合理语言美

根据抒发感情、表达思想的需要灵活选用句式,能使文章语言自然流畅,摇曳生姿。如新疆高考优秀作文《魂兮,归来》中这样写道“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收获爱,付出爱,生命才有价值。魂兮,归来吧,在爱归来的浪潮中,共同托起一轮爱的月亮。”“爱的魂,高贵而神圣。学会对别人的爱,无私无求,让爱魂永驻!这个时代缺少真正的爱人者。魂兮,归来吧,归来爱的原野。”这两段文字长短结合、整散相间,灵活自如地运用了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等多种句式,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文采。

五、修辞手法扬文采

爱情心理学论文例5

爱情历来都是一个广受欢迎的话题,“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句诗恰到好处的道出了爱情罗曼蒂克的本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诞生的科学、文化、艺术等诸多文明成果都离不开爱情的推动。与古代社会对爱情三缄其口的态度不同,现代社会对爱情持越来越开放的态度,同时人们对爱情的自我意识也不断觉醒,特别是富有活力的大学生更是不遗余力的追寻自己的爱情,正因为如此,大学生恋爱现象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为了更好的理解大学恋爱现象,就需要首先对恋爱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概述。

众多的社会心理学家所提出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恋爱提供了合理的理论支撑,从而让我们对大学生恋爱现象有了清晰的认识。有关恋爱研究的相关理论主要有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

奥地利医生佛洛伊德所开创的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他的思想曾深刻的影响了西方整个社会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并由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体系发展成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弗洛伊德从生物性的人本能出发,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出生到1岁)、期(2-3岁)、性器期(4-5岁)、潜伏期(6-12岁)和两性期(13-18岁)五个阶段。口唇期的婴儿以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动为主满足本能和性的需要;期的儿童望的满足主要来自于或排便过程;性器期儿童性生理的分化导致心理的分化,儿童表现出对生殖器的极大兴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这一时期男孩会经历“恋母情结”,女孩则经历“恋父情结”;潜伏期儿童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热心于参加各种团体活动,主要注意力集中于发展同性友谊;青春期青年的性器官开始成熟,性需求从两性关系中获得满足,青年开始有导向的选择配偶,成为较现实的和社会化的人。

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提出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一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生理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首要的动力,只有这些最基本的需要满足到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程度后,其他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激励因素;安全需要的产生是基于人的整个有机体是一个追求安全的机制;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朋友、同事的关怀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因为人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指实现个人理想和抱负,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需要。亲密关系中有种人类的基本的归属的需要,如果这种需要不能满足的话,它就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埃里克森指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人的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婴儿前期(0-2岁)、婴儿后期(2-4岁)、幼儿期(4-7岁)、童年期(7-12岁)、青少年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中期(25-50岁)和成年后期(50岁后)八个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人生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危机,它们分别是信任对怀疑,自主对羞耻,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角色同一对混乱,亲密对孤独,繁衍对停滞,完善对失望。他把成功的通过人生八个发展阶段从而获得希望、意志、目的、能力、忠诚、爱、关心和智慧等美德的人看成是健康的人,如果没有获得这些美德,他们的自我就会比健康人的自我更脆弱。结婚是青年人的人生大事,进入青年期后,随着性意识的迅速发展以及生理和心理的成熟,青年人开始产生了恋爱情感和结婚愿望,并走向婚姻现实,这对提高个体的社会化程度有促进作用。

根据上述佛洛伊德性心理发展中的两性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埃里克森人格社会心理发展中成年早期的特点,我们可以认识到恋爱对于青年大学来说属于非常正常的现象,所以大学生中间存在的一些恋爱行为是可以理解的。正如有的人说的那样,爱情是一种特别的密切关系,对于许多人来说,爱情是一个美妙神奇的字眼,代表着许许多多美好的想象。因此我们要认识爱情对大学生的神圣性,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莎伦q布雷姆等著,郭辉,肖斌,刘煜译.亲密关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5

爱情心理学论文例6

开设《军事理论》课是目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国防教育作为一种基础教育,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国防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国防教育与爱国主义的辩证关系

1.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教育对象的国防意识。国防意识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国防这一社会存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其本质表现为对国家利益的高度重视。[1]没有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和关注,就不可能有国防意识的形成和增强。国防意识是爱国主义在国防领域的集中体现,国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列宁说:“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一种最深厚的感情。”[2]积极的国家认同感、自尊心、自豪感,自觉的爱国义务感,都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本质就在于对国家利益的高度关注。因此,国防意识所反映的对国家利益的关注,是构成爱国主义精神的基本组成部分。

2.爱国主义教育是国防教育的本质任务所在。国防教育实质上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为适应国家安全和发展的形势需要而进行的国民思想教育。国防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强化国家利益至上意识、培养公民为国家安全和发展而献身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其中,爱国主义是国防教育最本质的规定性。[3]国防教育是增进人民对于祖国的认同,激发人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培养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有效手段。

3.国防教育影响着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意识的增强而增强,随着国防观念的变化而变化。国防意识、国防观念,实质上是国家意识、国家观念。没有国防意识,就没有国家意识,因而就不可能产生爱国情感;没有国防观念的提高,就没有国家观念的强化,因而就不会有爱国主义的升华。[4]历史证明,和平时期爱国主义情感的提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国防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

二、《军事理论》教学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2006年修订)规定的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有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事高技术、信息化战争等五大部分。这些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与内容,是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崭新载体。

1.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当代大学生出生于和平时期,物质充裕,生活条件优越,没有经历战争和炮火的洗礼,对先辈的奋斗历程已渐渐淡忘,国防意识欠缺,国防观念淡薄。大学生通过学习《军事理论》,其国防意识和爱国、卫国的责任感、使命感明显增强。一方面,对国防事业认知更为积极,情感更为热忱深厚。大学生爱国、卫国、强国的激情更为高涨,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显增强。另一方面,对国防实践,无论认知上还是情感上都呈现出十分积极的变化。中国武装力量建设,尤其是几次大阅兵,使大学生对国防实践情感的认同与体验更为深刻、强烈,而且更具后续影响力。

2.开展《军事理论》教学,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民族成就动机,增强民族凝聚力。爱国主义是民族凝聚力的内核,民族凝聚力是爱国主义的外在表现,它们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5]要系统讲授军事理论课,从世界范围的军事科技、政治经济、国际局势、意识形态领域日趋激烈的竞争等方面引起学生的理性思考,强化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应对外部挑战与压力的心理准备。

三、利用《军事理论》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1.确定《军事理论》教学重点,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加强国防历史文化传统的教学,夯实爱国主义精神的情感基础。国防历史上的爱国人物、爱国思想、爱国事迹,陶冶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将爱国之情变成报国之志。这正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最具体、最生动、最感人的素材。通过国防历史文化教育,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饶的发展历程,了解我国历史,尤其是国防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所遭受的灾难和屈辱,以及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这些正是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防意识的共同底蕴。在教学中,充分挖掘蕴藏在国防历史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运用它教育感化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接受灿烂的历史文化传统,形成文化认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心,从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观念。

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要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建立起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成就和当前面临的国家安全形势。播放国庆大阅兵、军事演习等纪录片,深刻阐释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绩,展现强大的武装力量,让大学生深切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振奋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从世界军事形势和现代国防、高技术局部战争的战例中,可以看到只有加强国防建设才能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化国难史、民族屈辱史的教学,培养大学生的居安思危意识,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报国之志。中国国防史和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学习,列举丰富的事例、战例,尤其要对近代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的那段屈辱史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分专题进行讲解,并辅以经典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让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我国古代的辉煌和近代的屈辱,这些都将促使他们增强居安思危的意识。通过《军事理论》中的战争史教育,大学生能更直接更集中地了解中华民族曾经历过无数次灾难,也曾战胜过无数次灾难,更深刻地感受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铸就的伟大民族精神。[6]

2.改革《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价值。军事理论教学要紧跟时展的新要求,紧贴大学生的新思维,采用启发式、体验式、合作式、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等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首先,要结合战例进行教学。军事理论教学要在阐述基本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尽量把一些战例和相关事例作为论据,节选其精彩情节进行生动讲解,寓理于事例之中,寓理于情趣之中,融理论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从而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其次,要抓住侧重点进行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如中国国防部分应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意识和责任感为重点,使学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军事思想部分应以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军事思想发展史和主要人物军事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古代与近现代军事思想的精髓;世界军事部分应以周边安全环境和国际热点问题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危机感,提高国防意识。最后,要联系世界军事发展动向进行教学。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学术动态引入课堂,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军事理论具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首先,从军事教育的性质上看,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军事学研究的是战争,战争事关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本身就能引起大学生的强烈共鸣。更何况,我国是一个在历史上饱经战事、沧桑满目的国家,任何一次近代史上的侵华战争,都足以激起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之心。其次,通过学习军事思想,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和外国军事思想的精华,树立辩证的、唯物的世界观、战争观和方法论,形成正确的国防意识,增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忠诚,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安全的责任感。最后,对现代军事科学技术、信息化战争、世界军事形势和周边国家安全战略等内容的学习,既能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又能使学生了解到我军现有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忧患意识。

3.创新《军事理论》教学模式,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军事理论》课要增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运用多种手段,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军事理论教学的辐射力、感染力,使军事理论教学进入大学生的视野,融入大学生的思想,增强其国防观念。在教学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讲授我军武器装备,可以采取现场教学的方法,组织参观部队或军队院校,参观现代化武器装备和兵器模型,加强感性认识,增强学习兴趣,加深对军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坚持理论教学与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相结合,如讲授近代国防历史时,可播放《甲午海战》等经典影片;讲授高技术战争时,可播放《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影片,通过形象生动感人的影片,增强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吸引力;提倡教学中就热点问题加强师生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又如讲授打击“”势力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时,可就的现状,利用翔实资料对比分析前苏联解体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介绍在防止“”上所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斗争,让学生互相探讨发言,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分裂祖国的危害性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统一思想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可开辟第二课堂,建立国防教育网站,设立军事爱好者QQ群,构建军事理论教学网络平台,使大学生通过网络空间,了解掌握更多、更新的军史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增强教育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项文荣.国防意识与国防教育[J].国防,1996,(9).

[2]列宁.列宁全集(第二卷)[J].人民出版社出版,1972.10,第2版:163.

[3][4]王联斌、汪安恕.爱国主义与国防教育[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5,(5).

爱情心理学论文例7

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行性健康辅导、性心理疏导、指导

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还要依靠班主任、辅导员的力量,班主任和辅导员一定要有责任心,把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与恋爱、择业与交友、生活与健康等问题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把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作为自己的工作目标。班主任和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可以广泛深入地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实际行动,在与学生探讨“性”问题时要避免道德说教,“性”是非常隐秘的问题,在取得学生的充分信任之后也不能长时间地试探,学生主动向老师寻求帮助的时候才对其进行及时而有针对性的指导。班主任和辅导员要多涉猎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方面的专业知识,要善于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思想品德结构,结合大学生恋爱的实际状况,让大学生树立性别平等、互尊、互爱、理解、自律等意识,从而增强大学生在选择时承受挫折、经受诱惑、勇于应变、善于担当的能力。高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必须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配足配强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心理咨询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和性心理咨询辅导。当代大学生处于文化多样、价值观多元的社会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性心理的冲突和困扰,如性生理成熟带来的冲动、冲动带来的性道德困惑等,这都会给大学生带来心理压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善于疏导学生的这些压力,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性心理。首先,辅导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通过活动消耗精力,以合理释放性能量;其次,引导学生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帮助,通过专业的性健康辅导、性心理疏导和的指导,帮助学生走出性认识误区,缓解性心理压力,消除性心理障碍,克服偏差。

爱情心理学论文例8

首先,这是生理心理的需要。古语云:豆蔻梢头二月春。现在的高中学生,大都十六七八岁,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他们都比过去的孩子要早熟得多了:第二性征突现,身体成长速度快,能量代谢频繁,性开始萌发甚至走向成熟,他们进入了青春期。随着生理的成熟,伴随而来的是对异性的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

其次,这是时代的要求。现在,影视、网络、书报等传媒哪一样不涉及爱情?仅是电视台,每天热播中的港台日韩偶像剧,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学生。但很多影视作品中所宣传的主题,并非健康和光明的。因为信息博杂,缺乏正面引导,青少年的人生观、道德观尚未形成,而鉴别能力又比较低,这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无疑是具有负面影响的,不少孩子形成了不正确甚至是畸形的爱情观念,对爱不负责任,追求物质,寻求刺激,游戏爱情等。因此,在当前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与其让学生们在“黑暗”中摸索,在背地里谈论,从那些影视、小说中去“学习”,不如让我们解放教育思想步伐,坦白地、真诚地教育和引导他们去认识健康的、光明高尚、纯洁的爱情。

再次,对学生进行爱情观教育,有助于他们养成真善美的性情,进而达到人格升华,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爱情,作为人类以外的任何生物都不具备的独享的一种十分美好而崇高的情感,作为人的道德、伦理、审美等诸多意识因素给予人类生理和精神上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并不是随着人的生理成熟而自然具备的,它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才能形成。而且,对它进行启蒙的意义不仅仅只局限于人们所通常认为的男婚女嫁、男欢女爱,更现实、更深远的是在教育一位中学生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基于以上原因,把爱情启蒙教育引入中学生的课堂,不容置疑是十分必要的,甚至是刻不容缓的。教育要与时俱进,要解放思想,不能让陈旧的制度缚住头脑。

二、语文老师应该怎样在课堂上开展爱情观教育

爱情心理学论文例9

一、前言

对同义词的界定是进入同义词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的同义词界定基于“义位相同说”。凡是具有一个或几个义位相同,但在补充意义、风格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不同的,都纳入同义词范围进行考辨。

心理动词,顾名思义是指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是人的心理活动在语言上的反映。张家合(2007)结合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将心理动词分为状态和动作两大类。状态心理动词表示心理情绪状态,如“哀”“患”;动作心理动词表示心理动作性能高位,如“猜”“测”。同时根据情绪的特点,将状态心理动词分为负面和正面两个次类。本研究中,我们将《论语》中的心理动词分为情绪类心理动词、认知类心理动词和意愿类心理动词,其中情绪类心理动词主要包括表示情绪、情感的心理动词。根据《汉语情绪词自评维度》(左衍涛、王登峰,1997)中作者对情绪词的实验和分类,本文所选取的情绪心理动词皆是反映中国人认知的典型情绪心理动词。另外,表“尊敬”义的“尊、敬、尚”同义词组属于积极意愿心理动词,不属于情绪心理动词。

在《论语》中表示情绪类心理动词的同义词组共有10组,分别是:

1.乐、喜、悦 2.乐、爱、好 3.疚、怍

4.悔、憾 5.怨、尤 6.忿、怒、愠

7.哀、恸、伤、戚 8.厌、恶、憎、疾、

9.惮、恐、畏、葸、惧 10.忧、患、虑、劳、病

以上便为《论语》中的情绪类心理动词的同义词。根据学者对于情绪心理活动词的研究中有关情绪单极维度的分类,我们将这10组分为“正情绪心理动词”和“负情绪心理动词”。其中正情绪是对人的活动起积极作用的情绪,负情绪是对人的活动起消极作用的情绪。在上述例子中,1、2组为积极情绪心理动词,其余为消极情绪心理动词。可以看出,《论语》中消极情绪心理动词占据较大比重,且分类具体,种类繁多。本文将从正、负情绪类心理动词的两个维度里各取几组进行分析和阐释,对比各自在同义基础上的细微差别。

二、正情绪心理动词辨析

(一)乐、爱、好

“乐、爱、好”这三个词都表示“喜爱”义,且具有基本相同的语法功能,都能够带宾语。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在该句中,孔子表示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其中“好”明显是“喜爱”义,可以算是[+喜爱]这一义项的典型成员或者说是合格成员。杨伯峻将“乐”定义为及物动词,解释为“嗜好”。张敬夫《论语集注》:“譬之五谷,知者,知其可食者也。好者,食而嗜之者也。乐者,嗜之而饱者也。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用对粮食的态度来比喻“好”与“乐”的关系,我们能够看出“乐”是更进一步的“好”,其程度明显大于“好”。

(2)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例(2)是指樊迟向孔子请教关于“仁”的问题,孔子回答说:要爱人。这里的“爱”不仅仅是“喜爱”,更多的还是一种爱护。如果我们使用替换法,将“爱”用“乐”或“好”代替,则发现不仅是搭配对象上的不和谐,同时在语义上也出现不妥,因为“爱”多是一种基于喜爱之情的“爱护”。

总之,“乐、爱、好”三个词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1.使用频率: 爱>乐>好。在《论语》中“乐”表示“爱好、嗜好”义共出现了9次,“爱”出现了8次,“好”出现了51次。可见,就使用频率来说,在上古汉语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好”来表示“喜爱”义。

2.适用范围和对象:通过对例句的分析发现,“好”的适用范围较广,抽象或具体的事物都可以;而“乐”多用于抽象事物;“爱”的对象主要是人。从下列例子中我们也能够看出。

(3)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

(4)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夫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5)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季氏》)

3.使用程度:爱>乐>好。以例句为例:

(6)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路》)

(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宪问》)

(8)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在例(6)中,“好”与“恶”相对,表示的仍然是“喜爱”义,例(7)意思是“爱他能不叫他劳苦吗?”“忠于他能够不教诲他吗?”其中“爱”指“喜爱”,从例句中我们能感受到这种喜爱的程度要大于“好”。在《论语集释》中有这样的解释:“爱不但父子之爱子,兄之爱弟,士爱友,君爱臣民,师爱弟子,亦有如此者。忠不但臣之忠君,子亦有尽忠于父处,士亦有尽忠于友处,凡为人谋亦有尽其忠处,但不必贯忠爱而一之也。” 可见,此处的“爱”和“忠”并列,是用来和“君臣之爱”“兄弟之爱”等形成比照,比“好”这种“喜爱”的程度更深,范围更广。而“乐”主要表示的是一种嗜好,喜爱的程度介于二者之间。

“好、乐、爱”三者如果用义素分析法可以表示为:

好:[+喜爱][-程度深][-爱护][+抽象事物][+具体事物][-人为对象]

乐:[+喜爱][+程度深][-爱护][+抽象事物][-具体事物][-人为对象],

爱:[+喜爱][+程度深][+爱护][-抽象事物][-具体事物][+人为对象]。

(二) 乐、喜、悦(说)

乐、喜、悦(说)这三个词均有“高兴”的意思,都是表示内心产生愉悦的情绪,使用范围基本相同。首先看其文字学解释:

喜,许慎《说文》:喜,乐也。从壴,从口,凡喜之属皆从喜,虚里切。

乐,许慎《说文》:乐,五声八音总名。象鼓鞞。玉角切。段注:乐者五声八音总名。乐记曰:乐者,乐也。古音乐与喜乐无二字,亦无二音。杨树达按:段说是也。喜训乐,乐谓音乐。字从豈者,豈即今鼓字。豈表乐器,口表乐歌,故喜字从之。闻音乐则人喜乐,喜之为欢喜,乐之为欢乐,皆后起之引申义也。①可以看出,“喜”“乐”在语义上本无太大区别。

悦,相对来说出现较晚,我们在《说文》中并没有找到该字。《广韵》:“悦,喜乐也。”《广雅·释诂》:“悦,喜也。” “悦”多用“喜”来进行训释。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原文中的例句:

(9)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0)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雍也》)

(11)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

在这三个例子中“乐、说、喜”这三个词可以进行互换,语义上并不存在什么差异,都是在外事或外物的条件下内心产生高兴、愉悦的情绪。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1.使用频率: 乐>悦(说)>喜。《论语》中“乐”表示“快乐”,出现了15次,“悦(说)”表示“高兴”,出现了11次,“喜”则出现了5次。

2.语法功能:“悦(说)”“喜”多可以用否定副词加以限制,而“乐”通常不受否定副词的限制。

(12)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悦)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子路》)

(13)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子张》)

(14)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述而》)

三、负情绪心理动词辨析

(一)疚、怍

“疚、怍”这两个词在《论语》中都只出现了一次。通过查阅上古的一些文献发现,“疚、怍”在上古时期的出现频率都不高,“怍”在《左传》《诗经》中都没有出现。

(15)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颜渊》)

(16)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宪问》)

怍,《说文》:“怍,惭也。从心,作省声。在各切。”许慎将其解释为“惭愧”义。 疚,本义是“久病,疾病”。《释名·释疾病》:“疚,久也,久在体中也。”嵇康《太师箴》:“故子洲称疚,石户乘桴,许由鞠躬,辞长九州。”②“疚”的“惭愧”义多是由本义引申而来,并且多表示因过失感到内心惭愧痛苦。由于二者在上古时期的著作中出现频率都较低,所以在辨析时需要考虑两个词的其他义项来进行分析词义侧重点。

“怍”,除了表示”羞惭、惭愧“之义外,还指改变面色。《管子·弟子职》:“危坐乡师,颜色毋怍。”尹知章注:“怍,谓变其容貌。”指心理活动发生了某种变化,在面部表情上也发生了变化。“疚”还有“忧伤、忧虑”义。《诗·小雅·大东》:“既往既来,使我心疚。”用义素分析法表示为:

怍:[+惭愧][-有过失][-忧伤][-改变脸色]

疚:[+惭愧][+有过失][+忧伤][+改变脸色]

(二)哀、恸、伤、戚

“哀、恸、伤、戚”这四个词均有“悲伤难过”义,首先看其在原文中的具体意义:

(17)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佾》)

(18)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焉?” (《先进》)

(19)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八佾》)

(20)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八佾》)

例句(17)是,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不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的时候不悲哀,这种样子我怎么看得下去呢?”其中“哀”是最基本的悲伤难过之义,具有普遍意义。例句(18)是说颜渊死了,孔子哭得很伤心。其中,郑玄注曰:“恸,变动容貌。”马融注:“恸,哀过也。”例句(19)中《论语集注》:“伤者,哀之过而害于和者也。”这里是用来形容音乐虽然哀婉但不会伤害人的身体。可见,“伤”是哀伤过度以至于身体受到伤害。例句(20)意思是林放问礼的本质。孔子认为就丧礼来说,与其仪文周到,宁可过度悲哀。在这里,“戚”是过度悲哀的意思。《礼记·檀弓》:“丧,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也证明“戚”应当理解为“过度悲伤”。

一般来说“哀、戚、悼、悲”常常放入一个语义场中进行辨析,而“恸”和“痛”多放在一起进行同义词的辨析。但是在《论语》中我们并没有发现使用“悲”“悼”的例子。

由于“哀、恸、伤、戚”这类同义词出现的频率较小,因此作出的判断只是反映《论语》一书中的状况,但在考察某些词时会适当考虑些其他著作作为例证:

1.使用频率:哀>恸>戚=伤。“哀”作为动词表示“哀伤”出现6次;“伤”表示“过度悲哀以致伤害身心”只出现了1次,“恸”指悲哀过度,出现了4次;“戚”表示悲哀过度也只出现了1次。

2.感情程度:伤>恸;戚>哀。《广雅》:“哀,痛也。”《玉篇》:“哀,哀伤也。”“哀”表示伤心、伤痛;《广韵》:“恸,恸哭,哀过也。”形容“恸”是过度悲哀,如《论衡·问孔》:“夫恸,哀之至也。”就是说“恸”是“哀”到达了极致;而“伤”则表示因悲伤过度而使身体受到伤害。《诗经》:“鼓钟将将,淮水汤汤,忧心且伤”。这里的“伤”指悲伤难过,程度相对来说较重“哀”的程度相对最低,“伤”的程度最高,而“戚”在《论语译注》中解释为过度悲哀,可见其程度也大于“哀”。通过义素分析法我们可以看的更清楚:

哀[+哀伤][-程度深][-伤害身体]

伤[+哀伤][+程度深][+伤害身体]

恸[+哀伤][+程度深][-伤害身体]

戚[+哀伤][+程度深][-伤害身体]

3.语法功能:“恸、戚、伤”均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够带宾语,而“哀”可以带宾语。虽然《论语》中并没有出现“哀”带宾语的情况,但是我们可以在其他著作中找到:

哀我征夫,朝夕不暇。 (《诗经·卫风·有狐》)

哀余生之不当兮,独蒙毒而逢尤。(《楚辞·九叹·愍命》)

(三)忧、患、虑、劳、病

“忧、患、虑、劳、病”这几个词都有“担心、忧虑”的意思。《说文》:“忧,不动也。从心,尤声。”《说文》:“虑,谋思也。”《说文》:“患,忧也。”“劳、病”所表示的担心、焦虑都是在本义之上的引申。从以下例句中进行分析:

(21)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2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

(23)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颜渊》)

(24)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尧曰》)

(25)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分析上述例句,我们发现这五个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使用频率:患>忧>虑>劳=病。在这五个词中“患”“忧”使用的频率都较高,分别达到了17次,15次,其余三个出现频率较低,分别是3次,2次,2次。

2.词义侧重:“忧”本义指因心中有了忧愁之事而显现在脸上,在表示“担心、忧虑”意义上具有普遍性;而“患”侧重表示对外在事物的担心、忧虑,担心的意味较浓;“虑”的“担心、忧虑”是由其基本义“思考、谋划”引申而来,因此所表示的忧虑、担心多来自于因考虑不周或是在思虑过程中产生的忧虑;“劳”在《论语》中则常常与“怨”相对,因此涵盖有[-怨恨]义,同时还带有一种愁苦的含义,如《诗·邶风·燕燕》:“瞻望弗及,实劳我心。”高亨注:“劳,愁苦。”;“病”,表示忧虑,[+担心]这一语义较轻。通过对该组词的理解和比较,我们可以用义素分析法来表示其区别之处:

忧[+担心][+忧虑][+有面部表情][-程度深][-外部事物][-考虑不周][-愁苦]

患[+担心][+忧虑][-有面部表情][+程度深][+外部事物][-考虑不周][-愁苦]

虑[+担心][+忧虑][+有面部表情][+程度深][-外部事物][+考虑不周][-愁苦]

劳[+担心][+忧虑][-有面部表情][-程度深][-外部事物][-考虑不周][+愁苦]

病[-担心][+忧虑][-有面部表情][-程度深][-外部事物][-考虑不周][+愁苦]

3.语法功能:这一组词在意义上存在差别,在语法功能上也有所不同。我们通过例句来分析一下:

(26)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27)季康子患盗,问於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颜渊》)

(28)子曰:“事父母几谏,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2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上述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劳”一般作不及物动词,而“患、病、忧、虑”都可以用来作及物动词。并且相对来说,“患”“病”所加宾语类型更多样,既可以是词也可以是短语,而“忧”“虑”的宾语多为词。

四、结语

《论语》中心理动词的分布存在着不平衡性,消极心理动词在数量和使用频率上都大于积极心理动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孔子对于治国成仁之道的严肃;同时这也和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春秋晚期战争频繁,诸侯争霸,正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形态过度,动乱的社会政治形态无疑给哲学家的思考蒙上了一层消极色彩,影响到了他们的情绪。并且人类的消极情绪种类比较丰富,人们由于各种原因而在情绪上产生微小差异,反映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许多意义不同的词,这也是《论语》中负情绪心理动词较多出现的原因之一。

本文综合运用词汇学、语义学、文字学、训诂学等知识,对《论语》中几组单音节情绪心理动词的同义词加以辨析。可以看出,在意义相近的基础上由于人们情感的丰富多样性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而这些差别正是同义词辨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文对《论语》中心理动词的分析主要依据其词汇属性、语法功能等方面,范围虽小,但希望能够为《论语》研究以及同义词的辨析提供绵薄之力。

注释:

①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年,959页。

②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古文字诂林》(第五册),上海教

育出版社,1999年12月,75页。

参考文献:

[1]王力.同源字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黄金贵.论同义词之“同”[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4).

[4]陆宗达,王宁.训诂方法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5]刘叔新.现代汉语同义词词典·导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

[6]程树德.论语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王红厂.近十年心理动词研究综述[J].青海师专学报,2004,(3).

[8]张家合.试论古汉语心理动词研究[J].学术论坛,2007,(6).

[9]段德森.简明古汉语同义词词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

[10]上海辞书出版社语文辞书编纂中心编著:古汉语字典(辞海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11]左衍涛,王登峰.汉语情绪词自评维度[J].心理学动态,1997,(2).

[12]陈彭年.广韵[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13]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二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8.

[14]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七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15]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第八卷)[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爱情心理学论文例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巩固书信的格式和特点。

2.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中的思想内涵。

3.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通过阅读,整体把握文章意思,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过程与方法

1.结合本文中的故事,通过教学课件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期,对爱情等问题比较敏感,也比较感兴趣。教师应注意引导,让学生积极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受到正确爱情观的熏陶和感染。

2.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优美动人而又蕴含深刻哲理的爱情故事,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注意培养学生爱情观和人生观,引导学生的丰富情感,感受作者作为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学会理智地生活,善于生活,热爱生活,感受生活和爱情的真谛。

2.理解爱情是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爱情是人类所特有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的写法的好处。2.品味文中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本质,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3.理解、把握生活的本质和内涵,学会懂得爱,珍惜生活,成为真正的人。

难点

1.准确把握童话中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2.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且无生活经历,理解爱情的本质有些困难,加之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待早恋的方式,使得学生不太愿意就这一敏感话题发表看法。

教学突破

1.准备教学课件,用动画的形式再现童话的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好。.

2.讲一些优美动人的爱情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对爱情比较敏感,可能不敢发言,教师要多加鼓励,消除学生的顾虑。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有关苏霍姆林斯基的材料,让学生了解;准备相关课件;搜集一些有哲理的爱情故事,用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提前预习,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解。

学生准备

根据教师的安排进行预习,找出生字词,思考自己对爱情的认识。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介绍爱情故事,导入新课。1.配合教师,进入新课学习。2.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爱情。2.各抒己见,积极发言。3.通过课件,讲述文中的童话。3.结合课件,积极思考、回答问题。4.总结归纳,积极引导。4.学习,分析,提高认知水平。

一、交流预习心得,导入新课(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巩固所

学的书信的知识和特点,了解学生掌

握的情况。

1.回忆以前所学的书信的有关知识,回答

教师的提问。

2.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通过介绍一

些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转入新课学

习。

3.19世纪伟大的诗人、剧作家莎土比

亚曾经在一首诗当中提出了这样的

—个问题;“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

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怎样

发生?它又怎样成长?”这个问题是

每个青少年在成长中会遇到的问题,

只要有了正确的认识,是不用回避这

个问题的,同学们不要有什么顾虑。

4.介绍前苏联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有关

知识,让学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

思路。

2.回忆自己知道的爱情故事,大胆地与其

他同学交流,进入新课的学习。

3.积极开展想象,思考自己对爱情的理

解。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对于爱情

问题比较敏感,但是他们缺乏生活的经

验,对于爱情的本质缺乏了解,加上现

实中对待早恋的态度,学生可能羞于发

言或不敢发言,因此,要多加引导和鼓

励。

4.了解一些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情况。

阅读本文,从整体上把握本文。

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提问:作者在女儿的信中提出了一个

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为什么使

作者感到忐忑不安?

2.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绘声绘色地讲

述玛丽娅所说的爱情童话,调动学生

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优美的动画中受

到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认识爱情的

真谛。

3.提问: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

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神中先后

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

4.五十多年来,那一对男女的生活发生

1.阅读教材回答:问题是“什么是爱情”;

作者感到女儿已经长大了,她不再是和

小孩子交谈了;女儿只有是一个明智的

人,才是幸福的;作者希望女儿学会明

智地生活。

2.配合教师的讲述,在欣赏优美童话的同

时,结合以前的认识,思考到底爱情是

什么,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并与以前

关于爱情的故事进行比较。

3.结合课文思考并回答:他从人的眼里第

一次看到了“爱情”,第二次看到了“忠

诚”,第三次看到了“心头的记忆”。

4.分组进行讨论,得出讨论结果:小木屋

了很大的变化。请学生思考他们发

生了什么变化,以及为什么会发生这

样的变化,这给我们以什么启示。可

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5.提问:故事为何要把这对男女的爱情

放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历程中去表现?

这说明了什么?五十年来是什么维

系了他们的爱情?、

6.提问:文中的上帝面对人的爱情有何

表现?为何多次写到上帝的态度?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有关上帝的表

现的语句,并思考课文为何多次提到

上帝的表现。

代替了小棚子,还有花园;他们有很多

勤劳的儿孙;是两个人相濡以沫的爱

情使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这说明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

5.思考,讨论,并回答:爱情是需要时间来

证明的,真正的爱情能经住时间的考

验。五十年来,是忠诚和心头的记忆

维系了他们的爱情。

6.在课文中找出上帝三次不同表现的语

句,思考讨论多次提到上帝的原因,应

指出:爱情是人类独有的,是人类文明

的产物,只有人类才能够真正地爱。

三、组织讨论,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约分钟)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文章的结尾提到了应如何对待爱情,

可以说是全文的总结和概括,也是作

者给女儿提出的殷切希望。请学生

结合本课的学习和自己的生活经历,

谈谈自己应如何正确地对待爱情,树

立正确的爱情观。

2.提问:通观全文,作者为何没有正面

回答女儿的提问,却说到了我的少年

时代和祖母玛利亚所讲的故事?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

1.可分组展开讨论,得出:人类的爱情不

仅仅是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以幸

福,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是人

类种族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因此要

善待爱情,要懂得爱,要提高到人性美

的高度来认识爱情。

2.思考并回答:这样写更容易让女儿理

解,而且效果也比给她讲大道理要好得

多。深入浅出,容易理解。,

本节总结

本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信中回答了青少年所关心的什么是爱情的问题。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应了解爱情的本质和内涵,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学习本文用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学会分析童话的深刻内涵和欣赏本文优美的语言。

板书设计

给女儿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