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印刷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3 15:20:42

印刷技术论文

印刷技术论文例1

[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regardingcontainsinthedesign,thetechnicalequalponder,re-elaboratesthedesign,printingandperson’srelationsfromanotherangle.[Keyword]:Equalprintingtechnologyvisiontransmissioninformation

回顾人类的设计历程,“求生存”是相当重要的目标,至少在设计萌芽阶段以及之后一段并不短的时间里,这是唯一目标,即使在今天人类的设计行为及其产物中,依然包含着这种因素,对于“生”的追求,引发人类设计行为的持续性,并逐渐催生出很多重要属性,其中最为重要和本质的,当属平等性。以“生存”为起点,设计不可能缺失这种属性:对于自身生存的环境而言,人需要一个平等沟通、和平共处的平台;对于群体内部来说,则需要物质方面的“平均主义”。这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愿望,却在设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中,逐渐成为设计的目标和理想,并成为人类自我优化程度的一种反映。而在“生存、平等、设计”这一组循环、可逆的关系中,使其正常、顺畅的得以运转的条件是什么呢?

一、设计与技术

设计自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技术结下了不解之缘。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并非是单纯地对于自然中的物质,以“拿来主义”的姿态直接应用,如果是这样,很多动物甚至植物也应算做是“设计的高手”。“设计”真实而本质的含义是建立在发现基础之上的“创新”,是有极强针对性的创造。这要求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合理性,在具体的实施环节,任何具体的设计都不能无限制的凭空想象,即使是在构想阶段,这种限定性依然在无形的掌控我们的头脑,使思维始终局限在似乎已预先划定的圈子里,无法真正的跳出来。究其原因,主要是包含在设计中的技术因素使然。

“技术”一词源于古希腊语,意指“技能”、“技艺”等。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技术”概念,是对自然科学理论、成果应用后的综合结果。站在设计的角度,谈到的技术似乎包含两个部分:(1)使“想法”转化为“视觉可视”的一系列专业化技术;草图表现、效果图表现、模型加工(制作)技术等;(2)使纸面上的方案转化成为可供“消费”(使用)的真实产品的加工制造技术。在设计的早期阶段,这二者是合一的,即从事产品加工、生产的人就是从事构想视觉表现的人(从这一点来讲,中国古代的“百工”,就是一个设计的群体)。不能说这个工匠和设计师合一的阶段是缺失设计的阶段,因为众多的产物已有力地修正了这种误解(只是大量兼具精绝创意和精良加工的产物,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其设计产物的实质,而更多地以“艺术品”来认知它们)。“设计缺失”的说法,实质上是将存在于现代社会形态中的工业设计,做不符人类历史及设计发展规律的认识,盲目套用于以往设计(产物)之后产生的。

事实上,这种片面认识的产生,与技术之间有极强的对应性:精良的加工技术在体现精美创意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促成技术本身在公众心目中一定的独立地位,这种情况在东西方都是大量存在的。技术逐渐成为可凭借自身而存在的“独立”之物——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是如此——当谈到某种技术的时候,不可能在头脑中映现具体的物品形态,而只是局部(表面化)地闪现这种技术具体应用后所产生的效果。从这一实际情况可以一定程度地区分设计与技术之间的差别。

设计这种人类最早的实践行为,不仅见证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全方位地参与其中,成为“发展”概念最直观的表达。技术是使之成为现实的重要保障,在设计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过程中,它经历了同样的变化。

二、印刷技术与平等性

所谓的“平等”,实质上包含不同的含义:为生存而解决温饱问题时,对于事物的分配,需要公平的分配方案、工具等,以确保分配的平均;为发展而在精神层面所追求的平等,并不是单纯的精神本身,而是一种综合性的平等需要。满足前者,只要一些简单地计量、分割技术即可;后者复杂得多,因为思维、意识、观念等抽象的概念,已融入其中,“动物性”需求已升华为精神性的追求,个体行为已彻底扩大为群体性的行动,整个时代和社会都参与其中,“革命(变革)”就是具体的表现形式。由具体设计产物充当载体,对于这类平等性的表达,在设计的发展历程中不胜枚举;通过相应技术所创造的各种设计产物,成为引发“平等追求”导火线的事例也多不胜数。所有这些都是较为平和的,甚至有些消极和被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联结人与自然的工具(用具)设计,联结自然与社会的环境设计,都是较为缓和、间接的与“平等”概念发生联系;联结人与社会的信息(视觉)传达设计,则是直接、激进的“平等”概念的鼓吹者,印刷技术则成为当之无愧的“平等”的载体。

信息传达在人类形成的早期,就同视觉结成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本身带有一定程度的平等意味——靠视觉感官接收外部信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讲已在客观上具备了广泛的一致性,按照视觉要求加工、整理的信息,自然在群体内部拥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平台——明显的平等属性出现。最早的产物因“主”、“客”观的原因而无法被确认,但由考古研究所获取成果可知:人类较早期的生活环境中,岩画之类的遗存,在很大程度上展示了信息视觉方式的表达。由此为发端,信息视觉表述成为人类自身发展进步的一条主线,也成为人类之间在“平等”含义上不断实现良性化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信息是包含极强平等含义的概念,这一点不因时间和地点而改变。众多类型的信息中,最能体现平等属性的就是基于“生存和发展”双重考虑而产生的具有教育功能的信息,它决定了信息传达的发展方向——从信息归纳处理方式,到具体传达技术和渠道的开发、选择,都充分证明这一点。“平等思想”在这些具体环节,逐渐得到启蒙和激活——信息归纳、处理由“随意”到“规范”:个性渐渐为共,种种涂鸦在历经不同阶段演化后,终于形成体系化产物,同一范围、时段的人类群体中,信息归纳整理方式,基于接收和应用目的而具极强的趋同性,这保证了信息在同一群体内部感知上的一致——文字的产生及广泛应用是最重要的体现(也是“民族”形成的前提之一);传达技术(渠道)方面,同样呈现“规范”的趋势——应用于广泛人群信息快速、准确传达和接受目的的各种规整、清晰字体的出现,及针对相同目的而创造的各种字体的加工技术——从手抄本到雕刻版,再到活字印刷,反映出平等意识在头脑中不断强化的事实。

信息归纳、整理和具体传达技术的开发、应用这两个部分相互促进,于渐进的过程中实现了平等在人的头脑中从萌芽到结果的转变。

早期视觉传达是以图画的方式将外部信息加以描述,并刻、绘于岩石。信息直白的表达形式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很顺畅。这种方式在初步达成信息交流目的的同时,也暴露了信息传达范围极其狭小的事实——个体手工方式进行信息整理加工,与日后信息大众传播之间不可同日而语,但以此为基点所出现的人造器物表面的一些图化符号及印纹,却说明信息加工和传达技术的进步——由“图画”到“图化符号”,是思维进步的结果,相应的传达技术也面临新要求:(1)这些图化符号如何存在和保留。(2)以何种技术来完成。岩石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各种人造器物的表面成为新的载体;“绘、刻”方法之外,“压印”成为新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视觉传达与“印”的方式结合的滥觞,原始陶器表面所谓的印纹,似乎不仅仅是出于美观的考虑而无丝毫信息的含义)。针对信息做视觉表述的努力始终在继续,并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将各种源于实践的认识,应用于信息的加工,使之成为规律性方法,是信息视觉表述中一直遵循的原则。与之对应的传达技术也不断被开发创造出来。在关注古代器物加工(制造)方法(技术)的同时,不应忽视其中相应的信息传达的成分:例如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满足器物成型需要的同时,还满足了对表面“纹”与“字”加工的需要,是另一层面的信息传达技术。

当文字作为一个系统,以较为简明的形态从图形中分离出来,逐渐成为现实社会信息交流的主要媒介,传达的技术却因受到材料限制,只能因陋就简满足小范围的信息传递需要(简牍书是典型代表),二者发展的不一致,造成视觉传达的不平等,“文字”这个图形发展的阶段性成果所带来的平等性,因技术的滞后而无法真正体现。材料与技术的双重制约致使每个文字尚无法被更多的人认识,又如何借此来做“信息传达”?另一方面,则应看到“简牍”文书在移动、搬运、阅读等方面毕竟比以往的信息载体方便得多,加工成本和难度也要低得多,(相对)平等的内涵从另一方面体现出来。

纸在现实需要的推动下被创造出来,为视觉传达平等性新阶段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抄书得以较广泛的应用,书籍的传播范围扩大、受众增多。与“简牍”相比,手抄本在字体改良、插图应用、排版形式等方面更具有近、现代纸质图书的雏形(如果将整个图书的发展过程比做完整的设计过程,这一阶段就像必不可少的草图描绘环节)。客观的看这个“草图阶段”实施者(抄书人),所创造的产物依然是小范围的人群才能享有:例如中世纪欧洲,完全是由教士来从事抄书的工作,抄录的也基本上是与教义有关的内容,当时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文盲,阅读成为贵族与教士的专利,对相应信息的掌控成为特权的象征,视觉传达的平等性被掩盖。作为显性特征的图书的模式(包括字体、编排、装订等)却为随之而来的平等载体——大众化的图书所借鉴、效仿。

源于中国的雕版印刷方式,从根本上颠覆了长久以来形成的小范围信息掌控的“传统”,使信息传播真正成为公众性的,信息的垄断被打破,以往因对信息掌控而形成的权威集团(阶层)受到质疑和挑战,“平等”真实的出现在公众的现实生活中,面向大众的教育,凭借轻便、可大量生产的图书,而在学校和社会这两个渠道中日益发展起来,知识共享成为长久以来人类社会平等概念最重要的组成,图书作为知识的重要承载物,其加工、制造的手段(印刷技术)也与平等发生了联系,成为平等的载体,这在图书产生、发展的早期,由于相应加工技术的制约(滞后)而并不明显。随着印刷(雕版)技术的发明以及不断出现的技术改良,则变得越来越不容忽视。“信息公众享有”由人类最初朦胧的理想已经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以信息传递为最初的起点,无论视觉表现技术,还是确保其大范围实现的加工技术,都具备显著的进步,两方面的技术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大大加快了视觉传达设计的发展进程。在印刷技术直接作用下,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化概念得以强化。此前由于加工技术本身的随意性,致使视觉表现技术的规范化无从谈起,影响视觉传达的最终效果:过于感性、随意的表达,更像是以信息为素材进行艺术性的创作。视觉传达设计所包含的平等性因这种状况而无法真正体现,艺术化的信息产物,不适合广泛人群信息交流的需要,随意化的表达与现实信息之间的差距,导致信息在传达过程中歧义性产生。这种情况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得到了根本的扭转:例如,标准、规范文字的产生,主要就是印刷工艺的特性使然,作为信息视觉传达重要方式和手段,文字是思维发展和进步的产物,也同样是印刷技术不断推动的结果。

印刷技术的发展与成熟,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而言,最重要的是确立了一种模式——以文字的方式作为信息大众共享的主要方式,图作为文字的辅助元素不再独立承担更多的信息传递工作。思维的抽象化、理性化、条理化程度,因新式的传达方式而日渐提高。以往对于线条、色彩等图像性元素的应用与关注,逐渐被针对文字结构布局、笔画处理、图与文字的组织、整页(册)文字编排的关注所替代。视觉传达设计的概念变得宽泛起来,“综合”在印刷技术广泛应用的前提下,成为视觉传达设计极其显著的手段,并进一步成为彰显平等属性的重要方法——针对同一信息的不同接收者,利用同一种介质传递的时候,采用图文相辅的方式进行信息的表述,最大限度满足尽可能广泛的公众信息传递、交流的需要,例如中国元明时代的戏曲、小说等刻本,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上至达官贵人,下至贩夫走卒,在相同刻本的面前,因多元化的视觉表达方式,而促成信息的平等接受;相同样式、内容的书,同时在地位、身份各异的人手中达成极其一致的信息传递功能,只有凭借印刷技术才能成为现实。另一方面,视觉传达中的“图”,在印刷技术影响下,逐渐形成新技术条件下的新面目:以木刻版画为发端的新式“信息图化产物”,最大限度承载了(信息)平等的含义。

简洁的造形元素,最富表现力的效果,将信息浓缩为单色的画面,既补充文字所无法完全表达的意思,又在一定程度独立起到表述某些信息的作用,在随后更是以完全独立的面目行世,成为造型艺术中一个重要种类——版画。从某种意义讲,它是雕版印刷方式的最佳范例和活的样本:例如流传于各地的民间年画,保存着相当程度的传统印刷技艺,成为立足当代,回望过去的重要依据。

在印刷技术的作用和限定下,视觉传达设计的表达从随意渐渐转化为具有极强限定和约束性,设计另一层面的平等性突显:从事信息视觉化处理的人,必须完全考虑印刷技术的因素,实质上就是充分满足公众整体信息接受的需要,以往以个人的意愿和好恶为小范围信息传递所做的视觉化处理,逐渐与发展进步中的公众信息交流相抵触,其中由设计者个人好恶与公众整体需求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不平等”性,自然的被服务于公众信息交流过程中所产生的平等性代替。

视觉传达设计在适应印刷技术要求的同时,真正成为面向广大公众的行为。借助印刷技术,信息广泛的公众共享成为可能,设计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得以阶段性的实现。

印刷技术论文例2

近年来,数字印刷技术得到了快速增长,主要体现为高速喷墨印刷设备从概念到应用、静电数字印刷设备风采依旧等。高速喷墨印刷设备的出现不仅提高了数字印刷的生产力,而且让数字印刷的触角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包装印刷领域。近两年来,随着喷墨印刷技术的不断成熟,高速喷墨印刷设备逐渐走向应用,成为数字印刷挑战胶印的“急先锋”。在本届全印展上,多家厂商推出了高速喷墨印刷设备,不少设备还是首度在中国展出。如富士胶片JetPress720S,采用silicon压电式喷墨技术,可以实现1200dpi×1200dpi的输出分辨率,印刷质量惊人;佳能OcéColorStream3500支持单色至六组,在图书印刷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尽管风头被高速喷墨印刷设备抢去,但静电数字印刷设备依然有着较大的市场占有量。与高速喷墨印刷设备一样,静电数字印刷设备在印刷幅面、碳粉质量等特性上也有了很大提升,是数字印刷市场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环节。本届全印展上,富士施乐推出的全新VersantTM2100Press配有紧凑型带状定影器及冷却模块,可以实现100页/分钟的高速输出和2400dpi×2400dpi的彩色物理输出分辨率;柯尼卡美能达推出的bizhubPRESSC1100/1085是一款新型高产能彩色数字印刷系统,印刷速度最高可达100页/分钟。

(2)传统印刷设备厂商加速数字化

除了数字印刷设备厂商的影响力日益提升以外,传统印刷设备厂商也在加速数字化转型,主要表现在传统印刷机的数字化和向数字印刷领域进军两方面。传统印刷机的数字化,主要通过在传统印刷机中采用数字技术来实现。一般而言,各大胶印机厂商实现传统印刷机数字化的主要途径为采用自动控墨、自动套印、自动换版、连线检品、不停机输纸和收纸、其他辅助设计等机构。如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传统印刷机的数字化进程都在加速发展,对于缩短印刷换单时间、提升印刷生产效率意义明显。此外,随着数字印刷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印刷设备厂商意识到数字印刷的巨大发展潜力,或与数字印刷设备厂商合作开发数字印刷设备,亦或自行开发数字印刷设备。如高宝自主研发推出了RotaJET76卷筒纸喷墨印刷设备;海德堡与理光合作,推出了Linoprint系列数字印刷机;柯尼卡美能达和小森合作,推出了KM1高速彩色喷墨印刷设备等。本届全印展上,我们可以看出,传统印刷设备厂商的数字化转型仍在持续深化,如曼罗兰与富士施乐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等。中国传统印刷设备厂商也积极加入数字印刷转型大军,展出了全新的数字印刷设备,如大族冠华推出了筱原JETPress520喷墨数字印刷机、威海印机推出了WINJET56捷特喷墨印刷机等。虽然这些设备在性能等方面仍需提升,但也说明了中国传统印刷设备厂商在不断探索进军数字印刷市场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3)印后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

印后进军数字化主要体现在印后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和数字印后设备快速发展两个方面。自动高效的设备之所以能够获得印刷企业的青睐,不仅因为其能减少劳动力需求,更重要的是,其生产效率与品质是人工所无法比拟的。近年来,国内印后设备自动化程度逐渐提升,这在印后联动生产线的装机量上可见一斑。《印刷技术》杂志第十次开展的“平装胶订联动线装机量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9月30日,国产平装胶订联动线装机总量为957条,平均增长率为15.2%,高于行业的平均增长水平。在本届全印展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多家印后设备厂商展出了平装胶订联动线,如英厚机械的开拓5500A全伺服胶装联动线(整线)、上海紫光ZXJD450/18(24)超大开本型平装胶订自动线、威誉的CABS4000V胶装联动线等。这另一方面说明了国内印刷企业已经越来越关注整体印刷系统的效率和能力。而随着数字印刷设备越来越快,连线数字印后也越来越吸引眼球,成为印后市场的重要增长极。目前市场上的连线数字印后设备已比较成熟,且具有极高的兼容性,甚至可实现不同品牌设备之间的组合生产。在国内,连线数字印后主要应用在图书印刷领域,如凤凰传媒、中教图、虎彩已引进了Hunkeler、精密达、MBO等品牌的数字印后设备进行连线加工。在本届全印展上,我们也可以看到MBO、好利用等一系列印后设备厂商带来的可与数字印刷设备连线的数字印后解决方案。相信连线数字印后带来的整体系统效率和能力的提升将会为印刷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法宝。

2.绿色化

(1)辅助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原辅

材料的浪费,提升生产效率通过辅助设备的使用,减少能源的消耗和原辅材料的浪费,提升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绿色印刷,是国内外很多印刷设备厂商使用较多的一种绿色化手段,如曼罗兰、海德堡、小森、高宝的新型干燥系统可节约30%~50%的能耗;小森H-UV干燥系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仅为普通UV系统的1/4;高宝、利优比和筱原等可提供LED-UV干燥系统,能耗可以降低90%左右。

印刷技术论文例3

户部官票和大清宝钞存世量极大,为探讨其印刷技术提供了较多便利条件。《中国古钞图辑》刊载“大清宝钞伍百文”印版拓片一幅,但未有文字说明,仅注孙仲汇供拓。根据对宋、金、元、明历代纸币印版的制版材料研究可知,这块大清宝钞印版也可能是金属版。因明代中后期以来大量采用黄铜代替传统青铜合金[4],所以,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印版采用黄铜作为制版材料的可能性较大,其制版技术与明代纸币制版技术相近,如前文所述。户部官票京票采用白色苔笺纸,颁外省用高丽纸,大清宝钞用白色山西双抄毛头纸。官票与宝钞票面以蓝色为主色调,可能用传统靛青作为色料,也有可能采用某种从西方进口的合成颜料。由于大清宝钞和户部官票须有较强的防伪功能,所以其印刷及印后加工与普通印刷品相比差异较大。概括地说,官票和宝钞主体图文部分刷印而成,与普通木雕版的刷印工序基本一致。图1为咸丰四年(1854年)户部官票伍拾两,户部官票的主体图文部分刷印完成之后,再以墨戳加盖或墨书面额,面额之上加盖满汉文红色“户部官票永远通行”官印。左边与号簿骑缝加盖红色“户部官票所关防”官印并戳印黑色花押,号簿编记号数,留存户部官票所。印造时,官票右边加宽一寸,作为票根,官票连同右边票根发付银库或外省藩库,右边骑缝盖户部堂印,亦编记号数,发行时由银库或藩库裁下票根,以便核查。图2为咸丰七年(1857年)大清宝钞伍拾千文,大清宝钞的印刷和印后加工较户部官票略微简单,其面额与主体图文一次印成,无需再戳印或手填。且大清宝钞右边不留票根,仅在票右边与号簿骑缝加盖“宝钞流通”圆印一方,并用棕笔刷为墨丝。宝钞“字号”为墨书手填,有的“字”为墨书戳印,票左年号下加盖长方形“节以利度”、“源远流长”等墨记,颁外省者于左边骑缝加盖地方关防。关于户部官票的印刷效率,咸丰三年(1953年)七月初三日户部奏折称:“造(户部官)票以十二万两为率,自五月初二日造起,至六月三十日如数制造齐全”,也就是说60日印刷了12万两官票,官票初印面额为壹两、伍两、拾两及伍拾两,假设官票印刷总量以6万张计,每日印刷量约为1000张,那么每日印造的各种面额官票仅为数百张。

印刷技术论文例4

当代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书中写到“历史如果不被我们看成是轶事和年表的堆栈的话,那么,它就能对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形象产生一个决定性的转变。”[1]他提出了著名的范式理论:科学的发展不是科学知识的积累过程,而是范式的转移过程。范式规定了其一定的研究、实践的领域、方法并形成一定的模型与范例,然而一旦研究在常规的范式下有了不能解决的冲突,那么必然的运动、融合、转向便使得传统范式不再适用,直到新的范式将其替代(范式理论图形概括如下)。[2]

印刷术是从中国古代的印章和碑拓技术发展而来的,我们常常把印刷术视为是一门技术、一门手艺、一项科学发明。但笔者却将印刷术与范式理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为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它推动着文化传播的巨轮在不断的前进。其中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封建时期印刷术中最为典型的两种印刷术,它们在印刷史的发展过程中具有科学革命性的地位。印刷术技术革新的过程不单单是简单的事实、理论和方法累积的过程,而范式的转移才是印刷术革命的内在结构。雕版印刷术作为隋唐时期出现的一种印刷术范式,从整体上加快了书籍的复制速度,增加了书籍产量的同时又降低了成本,对那些出身贫寒的学子是一种恩惠。

众所周知,我国宋代布衣毕昇(约990年——1051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仁宗庆历5年,1045年),与他同时代的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之中简明完整地记载下了毕昇造字、排字、印刷以及拆换版面的完整的技术组成,并且表明了对此项发明的看法:“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己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备,更互用之,瞬息可就。”[3]毕昇的活字印刷术的确己经是一套完整的科学技术发明,这项发明的核心价值可以说是基于一种便于扩大印刷的产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达到适应印刷品得以较大规模传播的目的。那么宋代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作为新的一种印刷术范式能否取代其传统的雕版印刷术的范式呢?事实证明,活字印刷术在其后来400多年的时间里并没有广泛盛行。

难道活字印刷术这种新范式技术模型不符合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吗?其实不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不仅仅是一套技术本身,更像是基于某种新范式的早期的技术模型。活字印刷术作为当时印刷术一种新的范式,体现了生产技术方面改良的成果。但是印刷术范式的变革单靠技术层面的推动显然不是决对的。笔者认为印刷术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交流、信息沟通、实践技术等方面中所形成的整体价值系统都决定着印刷术的范式转移。所以从以下三个大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制度和经济状况方面

从隋唐雕刻印刷术的出现,到宋代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又至清末西洋机械活字印刷术引进到中国之前,印刷术发展历经了千年的历史。这一时期中国一直处于封建主义社会。首先,封建主义社会统治的思想注重儒、道、佛家思想,人们对新思想、新技术常常持保守怀疑的态度, 只要视某一事物为正宗, 便常认为代替这一事物的新事物是佞邪, 对于活字印刷术便是如此。据张秀民先生所著《中国活字印刷简史》一书称:现代流传的明清时代的活字版丛书有20多种, 经、史、子、集的单行本千余种。此数量是数以万计的雕版书籍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可见雕版印刷的书籍在清代图书出版中仍是占主导地位。其次商品经济不发达,始终是自然经济占主流地位,缺乏了市场经济利益推动的活字排版印刷技术,就缺乏了改进发展的推动力,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美籍华裔学者钱存训先生曾对中国印刷使用活字的不利条件作过精辟的分析,他认为其中最主要的特征是中国传统的书籍每次复制的需求量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多次再版是常见的方式。“过去中国印书每次仅印数十部,即将书版搁存,若有需求,可随时将书版取出重印,极为方便。这样的方法可免将印就的大量成书积压,造成资金的冻结。”[4]而活字印刷的模式要求在每一批次的排印完成后活版必须拆除,不能反复应用。另外,成套的活字一般数万枚,甚至20万枚以上也不为罕见,因而所需事先投入的资金巨大;加上活字印刷的技术流程中还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套新的活字应用与管理系统,增加额外的人力成本,所以从长远的计划来看,活字固然有可以重复使用的有利一面,但是却很少会有书坊或个人为这种长期而未必有效的计划投资。从与传统书业相关的整体社会关系上看,相比之下,雕版印刷的技术模式与中国传统社会对书籍的供求关系和模式更加吻合。

二、意识形态与文化交流方面

雕版印刷术比活字印刷术更容易被世人接纳。中国封建时期是“书同文”注:语出《礼记·中庸》,释义: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的社会,不论雕版印刷术还是活字印刷术它们印刷的内容以汉字为主。印刷品不仅作为一种阅读对象和传播知识的媒介, 也作为一种艺术品和传播书法艺术的载体。明代陆深在《金台纪闻》曾说:“近日昆陵人用铜铅为活字, 视板印尤巧便。而布置间讹谬尤易。夫印已不如录,犹有一定之义;移易分合,又何取焉。兹虽小故,可以观变矣。”[5]这种观点在现如今固然腐不堪驳,但在当时却是很有代表性的思想。文人及藏书家对印刷品的评价,往往也是从上述的标准出发。而雕版印刷术所具有的这种功能,是活字版所难以取代的。从艺术审美角度上来看, 活字版很难超过雕版。雕版是书写上版稿,上下字之间的撇、钩、竖、捺有时交叉, 笔画相互照应, 这样就排行整齐, 字体结构美观。虽然活字版不乏排印精良的版本, 如明弘治十五年(1052年), 无锡的华理以铜活字排印的《渭南文集》,排印非常精湛,字体与各家不同,字画起落转折有棱角。但从总体上来看, 由于其技术上的缺陷, 活字版排印出来的书籍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或字体排行不整齐, 或单字大小不一致, 或个别字倒置或横卧, 或墨不均匀;而且活字版一旦制成, 只能用一种固定的字体。这些对于讲究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追求字体美观悦目、行文灵秀飘逸的古人来说, 是不易接受的。尤其是在藏书家的眼里, 认为活字本的质量还不如雕版, 一般需要快速出书时才使用活字版印刷。

中国传统印刷事业还历来伴有提倡非营利的思想,其中含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观念。刻书、印书,传播先贤的思想和学问,一向被人们认为是人生的美德,同时,还能修善缘积功德,这种现象在私家刻本中尤为突出。叶德辉在其所著的《书林清话》中说:“积金不如积书,积书不如积阴德,是固然也。今有一事,积书与积阴德皆兼之,而又与积金无异,则刻书是也。”[6]两相对照,可以说,雕版印刷术处在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而活字印刷术则处在社会对它不理解的恶性循环艰难发展道路,至使活字印刷术得不到较大的发展,没有能力去取代雕版术。

三、实践技术方面

《水经注》序注云:“昨夜江南所进之书有《鹃冠子》,即活字版,字体不工,且多讹谬。”[7]虽然活字印刷是一种比雕版印刷要先进的技术,但并不是说其从发明的那一刻开始即是先进的,可以马上代替已得到广泛应用和盛行的雕版印刷。因为在活字印刷被发明的宋代, 雕版印刷的书籍已达到高度完美的境界, 不但在数量上呈现繁荣昌盛的局面, 而且在雕版技术、印刷质量上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活字印刷作为一个新生事物, 在技术工艺上还有待完善和发展。首先是活字排印方面, 很可能会造成排字行距不整齐, 乃至歪斜, 甚至出现单字横置、倒置的情况。活字印刷可能是排捡、试印刷时未经严格校正, 也可能是因为活板不紧, 在印刷过程中导致众多字印之间愈发松动,出现单字打横、甚至倒置的现象。其次, 活字版所排印的字大小不一样, 并且笔画粗细不均。活字是一字一刻, 不像雕版是写稿上版,雕刻工一气呵成, 因而字体大小、粗细不一致。再次, 活字印术易造成印纸墨色浓淡不均匀。由于活字版是一个个的单字检字 、排字、固版而成, 这种活字版不但在边栏界行上往往高出版面中的文字, 而且文字与文字之间也有高低不平的现象。即使是开始刷印前再怎么用平板压平字面, 而在印刷过程中由于活版卡屑不紧, 仍会出现高低不平的现象。这种版面上边栏界行与文字之间, 以及文字与文字之间凹凸不平的现象, 致使凸出来的地方着墨就重, 凹下去的地方着墨就清淡。最后,金属活字不易着水墨, 从而影响到印刷效果。清代以前活字以胶泥、木、锡、铜、铅等材料制成。其中金属活字尤其是锡活字较之泥活字、木活字吸水性要差一些, 加上与金属活字配套的油墨没有很好解决, 以至难于使墨, 造成印刷效果不好。如元代王祯《农书》所附《造活字印书法》曾载: “近世又铸锡作字, 以铁条贯之作行, 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 难于使墨, 率多印坏, 所以不能久行。”[8]因此, 活字印刷术在技术层面的不完善决定了其代替雕版印刷术势必经过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综上所述,活字印刷术范式的变革单靠技术层面的推动显然不是决定性的,任何一种新的范式代替旧的范式,必须由新范式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交流、信息沟通、实践技术等方面中所形成的整体价值系统决定的。

历史也证明了这点, 19世纪初,机械铅活字印刷机由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 究其原理与中国传统的活字印刷术无异,直到中国封建主义结束之后, 印刷术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状况、文化交流、信息沟通、实践技术等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逐步形成铅字印刷的工业体系, 活字印刷技术在此时才大放异彩, 一枝独秀, 成为一种新的范式,继续推动着着文化传播的巨轮前进。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

[2](美)托马斯·库恩,著.金吾伦,胡新和,译.科学革命的结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4.

[3]宋·沈括,著.胡道静,校注.梦溪笔谈校证[M].中华书局,1959:598.

[4]钱存训.中国纸和印刷文化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1.

[5]明·陆深.金台纪闻[M].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1937:7.

印刷技术论文例5

印刷术是指按照文字或图画的原稿制成印刷品的技术。中国古代印刷术包括木版、铜版、非金属活字与金属活字的印刷。《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是把中国金属活字印刷作为中国整个印刷史的一个阶段进行考查的。中国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然后用水墨进行印刷。中国现今的木版水印画作为艺术的一种,仍在沿用此法。这种方法被统称为"刻版印刷术"。到了唐代,中国的刻版印刷术不仅在国内盛行,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同时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公元11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印刷术出现了更多的改革和发明。宋代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中国古代大发明家毕升首创了泥活字版,再次推动了印刷术的进步。这以后,又出现了使用铜、锡、铅等金属制成活字版的印刷技术,从而使印刷变得更为便利。

金属活字印刷是世界近代印刷的发展起点。《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所以可贵,在于它依据大量的中外文献和大量出土于中国境内的古代文物--既有代表印刷术前身的公元前的中国印章捺印,又有中国早期的刻版印刷实物;既有举世公认的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毕升发明活字印刷的详细记载,又有对毕升之后金属活字印刷从出现到宋、金、元、明、清五朝发展的翔实例证,同时还依据大量事实,详细论述了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对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和中东以及德国、意大利、荷兰等欧洲各国的影响。全书以大量权威著述和连绵不断的历代文物,以及67幅翔实插图,奠定了考证大厦的深厚事实之基。同时,对围绕金属活字印刷起源问题的纷纭争议并不回避,而是直面历史和事实,雄辩地证明金属活字印刷在11~12世纪由中国发明并首先使用,这一发明早于韩国二三百年,早于欧洲三四百年。此外,著述还从中外技术对比和技术交流史的角度,深入研究论证,再次证实东西方国家早期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普遍受中国影响,其技术的广泛传播发生于元代。所有这些,都不仅对中国印刷史研究是一个推动,而且对世界印刷史研究也是一个贡献。

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相关技术的进步。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术所以起步较早,是因为中国最早发明金属活字印刷,而与此相关的铸印、铸钱技术则有2000多年的历史,铜版印刷也有千年历史。《中国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史》显然充分注意到了这些技术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对出土实物的研究、模拟实验,并到有关手工作坊进行现场考察以及采用现代科学知识对古代事物进行学理分析等,从而彻底理清了中国古代整个金属活字印刷工艺的工程细节。书中展示的"中国传统金属活字印刷工艺过程流程图",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工匠在各道工序中从事创造性劳动的情形,使整个金属活字印刷过程一览无余。这当然又是一个基于严格的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突破之举。

印刷技术论文例6

Abstrct:Labor productivity of print enterprises in northeast of China is very low because of lagged technique and disqualified diathesis of employees. In this paper, from my point of view, the causes of lacking professional talents are analyzed in both aspects of administration of print enterprises and technician training.

Keywords: lagged technique; lagged administration; technical talent; labor intensity; law ensure; college-enterprise collaboration

由于种种原因,东北各省的传统包装、书刊印刷业近期处于较不景气的状态,而广告印刷业的发展也没有达到与现代商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速度。纠其原因,除地理位置等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外,还有劳动生产率低和生产工艺技术落后的因素,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企业缺乏有效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和可靠的生产管理体制。

在东北,年产值几千万元就可以算比较大的印刷企业了,它们是东北印刷包装业的主体,也是本文的分析和讨论的对象。

一、东北印刷企业的人才现状

在东北印刷企业中受过印刷专业高等教育的技术人员寥寥无几,印刷企业的技术骨干多是完全没有接受过印刷专业教育的工人。很难相信的一个例证是,一个年产值几千万的印刷企业,当印刷机需要维修时,印刷机长和车间主任却都读不懂零件上面几个简单的英文字母。

总体来看,东北印刷企业的人才基本现状是员工普遍文化水平较低,而受过印刷专业教育的人材更是极度缺乏。

二、造成东北印刷企业人材缺乏的真正原因

为弄清楚东北印刷企业人材缺乏的真正原因,我们首先对在辽沈地区印刷企业中的工资情况进行了调查,下表是各类印刷专业毕业生工资的基本情况。

我们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我们的统计表中所谓A、B类高职是这样一个概念,由于发展的历史不同,实事上的高职高专院校也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A类高职这类学校的前身多半是中专(或技校)层次的学校。其特点为:有较深厚操作训练的教学传统,在学生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以设备操作为主线。

B类高职这类学校的前身多半是大专层次的院校。其特点为:有较深厚的学术分为,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养所占比例较高,学生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素质较好,有发展潜力,但实训教学环节略显不足。

从我们的统计表上反映的情况来看,在北方印刷企业中各类印刷专业毕业生的工资相对于其它行业的技术人员并不低。

那么,造成东北印刷企业人材缺乏的原因是不是因为缺少培养印刷工艺类人才的学校呢?通过我们的调查,结果也是否定的。截止到现在,全国除老牌的几个印刷工程本科专业外,几乎每省都有本科院校开设的印刷工程专业,而高职高专的印刷技术专业则更多。那么,造成东北印刷企业人材现状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通过近几年我对东北(特别是沈阳地区)大、中型印刷企业调查后发现,造成东北印刷企业专业人材极度缺乏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

1.东北印刷企业多半没有科学的企业管理系统,印刷工程或印刷技术专业的毕业生缺乏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东北,印刷企业间的竞争一直是无序和非理性的,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印刷品的竞争力只看价格是否低,很少把提高产品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在此背景下,决大多数印刷企业没有正常的质量管理体系,也没有能够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团队。一般企业多采用增大劳动强度或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来维持印刷企业的生存。在东北的印刷厂中,员工需要没日没夜的上班,即使是办公室的管理人员一周一般也要上六天班,而且这六天每天都要工作12个小时。在机台上工作人员的工作安排是,一周白班,一周夜班,每天也要工作12个小时,没有休息,只有倒班。另一方面,由于现行印刷企业多半为民营性质,工人(或职员)的生存竞争很残酷,常会发生新来的大学生受排挤的情况,因此,印刷类专业的毕业生真正在印刷企业就业的很少。印刷工程本科专业毕业生原本的就业方向应该是印刷企业,但有一统计,某老牌印刷工程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毕业两年后在印刷企业工作的不到毕业生总数的20%。实际上印刷工程本科生从事的工作主要并不是在印刷厂里,他(她)们大部分从事的都是和印刷相关的行业,比如销售、网络、出版社等等较为轻松的工作。

客观的讲,印刷工程或印刷技术专业的大学生,其优势在于综合素质高,善于思考、学习和理解新技术,能够较快的接受新工艺。但由于企业生存理念的问题,印刷企业内缺少技术及相关管理岗位。在东北,印刷企业中的大学生多半只能或在劳动强度大的纯体力岗位,或在非技术的管理岗位上就业。印刷工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北方印刷企业的生产方式及管理现状间的矛盾是造成北方的印刷企业缺少印刷专业技术人才的主要原因之一。

2.在东北的印刷企业中缺乏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生无法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在东北绝大多数印刷企业中,传授专业技术一直还保持着口传心授的方法。而这种传授技术方法的致命缺点是周期长且缺乏系统性,这也是在东北印刷企业中新技术推广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客观上讲,现在东北地区许多印刷企业已经感受到了专业人才的重要性,想培养一些有专业基础的大学生。但由于企业中缺乏科学的管理系统和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企业对新入职的大学生既没有系统的培养计划,也没有好的导师来带他们。近两年,沈阳地区许多印刷企业都成立了自己的生产计划部门,也吸收了一些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但运行的结果多半不十分理想。其实,这种失败的原因很简单,由于企业管理者自己都对生产计划部门具体职能和管理规律缺少了解,没有好的指导者也没有相关技术规范,让大学生们自己去摸索,生产计划和质量控制部门的运行效果可想而知。而这类失败的负面影响是企业认为大学生没有作为,而大学生的感觉则是怀才不遇,这一恶性循环是使学生无法成长为印刷企业的技术骨干,甚至改行的重要原因。其实在这方面,我们北方的许多企业可以多向外资印刷企业、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大型印刷企业去学习,在一个有合理人才培养系统的现代印刷企业中,学生在每个岗位都应该有榜样可以学习,遇到问题有前辈们可以咨询,同时也有相关的政策作为保证,这样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少走很多弯路,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快速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3. 造成东北印刷企业专业人材极度缺乏的另一原因是在东北的印刷企业中,技术人员的基本权益得不到政策和法律的基本保证。虽然现在国家有相关法律保护劳动者的基本权益,但在传统民营企业中,由于没有独立的工会作为监督机构,国家在此方面也缺少力度,现在北方很多印刷企业员工的权益没有基本保障,这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劳动时间与收益不成比例,老板随意安排员工加班却很少给加班费。工人的工伤、生病缺少合理合法的治疗和保障等。此情况近期虽有改进的趋势,但还很不够,这种生存环境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讲是一般是难以接受的。

三、东北印刷企业要振兴,高职毕业生理应成为主力军

以上我们对造成东北印刷企业专业人材极度缺乏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那么,阻碍东北印刷企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问题的解决方案又是什么呢?

为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对东北地区印刷企业的人才结构进行了的调查和分析,结果发现东北印刷企业主要有这样四个用工来源,1、印刷工程本科生;2、高职高专毕业生;3、中职毕业生;4、社会。

下表是我们对若干印刷院校(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的结果。由于中职毕业生在印刷企业的岗位以操作类岗位为主,故我们仅列出了印刷工程本科生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岗位。

自从国家取消印刷工艺硕士学位以后,印刷工程本科便是印刷行业的最高学历。

从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由于印刷工程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和北方印刷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现状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至少在近期,印刷工程本科生在东北印刷企业中生存空间难有大的拓展。在沈阳地区,现在工作在印刷企业的印刷工程专业本科生不过只有数十人。

高职高专的毕业生的情况则不同,他们即具有一定印刷专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面向生产一线的基本素质和心理准备。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有一定印刷技术专业理论的高职高专生近期将成为振兴东北印刷业的中坚力量。

四、印刷专业的高职教育任重道远

印刷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行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印刷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其主要特征为:

(1)彩色桌面出版系统和计算机印前设计和图文处理已成为印前领域的基本技术。

(2)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CTP)被广泛采用。

(3)在印刷和后期加工方面越来越多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和质量检测技术。

印刷是一门综合了众多学科的应用技术, 印刷技术专业教学的特点是:

(1)涉及的相关理论多而杂。

(2)学生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规范多且周期较长。

(3)实验和实训设备种类多且昂贵。

大力发展印刷技术的高职教育,有两个问题是需要用心解决的,其一是印刷专业理论基础教学问题,其二是印刷工艺实训问题。

对具有一定历史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讲,专业基础理论的教学问题一般不难解决,但印刷工艺训练问题的解决却绝非易事。为解决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做法是:

(1)提早开设专业课,尽可能发挥高职高专学生基础好,学校教学系统性、专业性强的特点。

(2)建立完善的校内实践体系和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基地,提倡“按需教学”的原则,强化学生的单项技能。

(3)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的校外实训基地。

通过多年的印刷专业教学,我们的经验是,校企合作是决定高职高专印刷技术专业办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环。因为许多印刷工艺技术主要应该是在企业中学的,这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印刷设备,特别是彩色印刷设备不仅价格昂贵,其维护等方面要求也使其不适合成为学校的教学设备。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即使是在国内一流的印刷工程或印刷技术院校中,其设备与印刷企业的一线设备一般也都要有十至二十年以上的差距。另一方面,学校工艺实验室的教师,与生产一线的工艺师的水平相比也不可能同日而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海德宝、曼罗兰为代表的世界知名品牌印刷机大量进入我国印刷市场参与竞争,传统的印刷工艺技术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发展和变化的严峻挑战,这必将使我国印刷行业对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参考文献:

[1]中国印刷杂志社,《中国印刷》杂志2008.12.新生:《新劳动合同法给印企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思索等》。

印刷技术论文例7

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

商务部、、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等6部委于9月18日联合了《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目录》,共评选和认定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485家、2011~201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108个。中国印刷总公司、北京盛通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等40余家印刷包装企业入选重点企业目录。经各地组织申报、相关部门评审,商务部会同有关部委每两年一次《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目录》和《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目录》,今年已是第3次。

2012年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评审结果公示

9月2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公示了2012年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评审结果,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上海紫江企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鹤山雅图仕印刷有限公司、北京华联印刷有限公司等25家企业进入公示名单。据了解,通过公示的企业将被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国家会在相关政策方面对其给予支持。根据2011年12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管理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至“十二五”期末,全国将建立100家左右国家印刷复制示范企业。

印刷技术论文例8

2011年,一大热闻无疑在于“数字”与“传统”的融合,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开始与数字印刷设备制造商联姻,甚至某些大型传统印刷企业意欲分得一杯羹。也许,在数字浪潮下,传统印刷这次是要动真格的了。

2011年1月15日,多元印刷机械公司新产品――Duoyuan Jet3200/5000超宽幅高速UV数字印刷机新品会在多元印刷机械公司北京总部召开。该设备是一款平板、卷筒打印两用机,印刷速度高达172~350平方米/小时(5米幅宽)或130平方米/小时(3米幅宽),主要应用于市场旺盛的广告业、家装建材、瓦楞纸包装盒等领域。据称,这款设备的推出是多元向数字印刷进军的第一步。

2011年2月24日,理光与海德堡宣布结成全球战略合作联盟,并协定就理光生产型印刷产品系列签订全球分销合同。这一全球分销行动于2011年4月正式启动,并计划于2012年drupa展会时完成目标。

2011年3月,当纳利和高宝宣布签署技术伙伴合作关系协议,共同开发、生产和销售新一代压电式喷墨印刷机。据称,这款设备将基于当纳利自行研发的ProteusJet喷墨印刷设备中的成熟技术,作为新一代票据、商业和报纸印刷的解决方案,其将于2012年5月在drupa2012上展示。

继2010年底曼罗兰与奥西达成专为印刷行业提供喷墨印刷等解决方案的全球合作协议后,2011年5月16~20日,曼罗兰携手奥西,在曼罗兰印刷技术中心举办单张纸印刷高峰论坛。本次论坛以“2011:数字遇见胶印”为口号,吸引了逾千名业内人士前往。

2011年7月29日,海德堡再度发力,收购了生产型数字印刷机市场领导者之一的德国CSAT。

高速喷墨印刷

2011年,高速喷墨印刷可是出尽了风头,不但惠普、柯达等数字印刷设备制造巨头将核心战略转向高速喷墨印刷设备,海德堡、曼罗兰、高宝、北人、上海电气等全球知名的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也开始联合研制或推广高速喷墨印刷设备。更令人兴奋的是,国内已经有印刷企业开始引进高速喷墨印刷设备,探索新的应用领域了。2011年高速喷墨印刷的精彩表现让我们惊喜不已,高速喷墨印刷的未来更充满了无限可能!

2011年2月,施乐首度推出全球首台高速无水喷墨印刷机,其采用无水喷墨打印技术,能够在未经处理或非涂布的纸张上进行印刷,印刷速度达152米/分钟。

2011年3月10日,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联合科印传媒《印刷技术》、《数码印刷》在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召开“2011喷墨印刷供应商大会”。大会以“携手共赢 构建和谐产业链”为主题,探讨了高速喷墨印刷市场及技术的发展状况、高速喷墨印刷带来的新机遇和新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2011年3月14日,惠普推出业界幅面最大、生产效率最高的商用型彩色数字印刷机――T400彩色喷墨数字印刷机,其印刷幅宽为42英寸,印刷速度可达183米/分钟。此外,惠普T300连续纸喷墨数字印刷机也于2011年初落户于广东东莞的图书外贸印刷企业CTPS(东莞大朗中编印刷厂),CTPS成为惠普连续纸喷墨数字印刷机在亚洲的第一个客户。

2011年4月9日,柯达Prosper 1000喷墨数字印刷机落户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用于改善短版图书印刷业务,帮助凤凰出版传媒集团降低图书库存,同时为发行系统提供更多的书目选择。Prosper 1000喷墨数字印刷机的印刷幅宽为24.5英寸,最快印刷速度为200米/分钟。

2011年8月10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生产型数字印刷机目录(2011年)》(新出厅字[2011]254号),统一了生产型数字印刷机的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数字印刷企业的审批依据。

2011年11月16日,富士施乐在第四届中国国际全印展上推出其首款彩色喷墨连续纸打印系统2800,该系统采用单机双面打印技术,印刷速度可达200米/分钟,印刷分辨率为600dpi×600dpi。

绿色印刷

对印刷行业来说,“绿色印刷”早已不是新鲜词汇。自2010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与环境保护部签署《实施绿色印刷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我国推进绿色印刷实施工作正式启动后,绿色印刷便如火如荼展开。2011年更成为我国的“绿色印刷元年”,各类行业活动的热烈开展、各种厂商及印刷企业的积极行动,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011年3月2日,《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 印刷 第一部分:平版印刷》由环保部颁布实施,成为我国印刷行业首个绿色印刷标准,针对印刷企业的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工作随之展开。

2011年4月20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印刷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规划提出,要以中小学教科书、政府采购产品和食品药品包装为重点,大力推动绿色印刷发展,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绿色印刷体系,力争绿色印刷企业数量占到印刷企业总数的30%。

2011年5月13~16日,由新闻出版总署主办、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承办的“中国绿色印刷展”在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成功举办。

2011年9月2日,“2011绿色印刷在中国”系列活动之2011绿色印刷发展论坛及“绿色大奖”颁奖典礼在中国科技会堂隆重举行。由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和科印网主办的“2011绿色印刷在中国”系列活动于2011年1月13日正式拉开序幕,历时8个月,先后进行了“绿色大奖”作品征集、网络投票、评委专家评议以及《2011绿色印刷技术指南》出版等环节。此次论坛以“绿色、创新、发展”为主题,来自政府机关、协会、优秀印刷企业与印刷设备及器材商等各界代表共计200余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绿色印刷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2011年10月8日,新闻出版总署和环境保护部《关于实施绿色印刷的公告》(新闻出版总署公告2011年第2号),全面部署“十二五”期间绿色印刷的工作安排,我国实施绿色印刷进入新阶段。

2011年10月17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中,明确指出“鼓励使用环境标志、环保认证和绿色印刷产品”。这是“绿色印刷”首次出现在国务院文件中。

2011年11月1日,由新闻出版总署和环境保护部在京举办的绿色印刷推进会,掀开了主题为“让绿色印刷与美好生活同行”的2011年“绿色印刷宣传周”活动的序幕。推进会上公布了首批获得绿色印刷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60家印刷企业名单。

数字出版

数字出版是出版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也是出版业的一次深层次变革,继2010“数字出版元年”之后,2011年,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的普及、相关标准的完善和盈利模式的逐渐成熟,数字出版的发展速度超出了我们的想像,也让印刷企业不敢掉以轻心……

2011年3月,电子书包试点项目率先在上海虹口区启动。2011年下半年,电子书包进入虹口区十几所学校的课堂,取代沉重的教辅课本。这一项目作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确定的在上海先行先试的部市合作项目之一,也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上海市就推进数字出版产业发展部市合作的重要突破口。

2011年5月13日,以“落实数字出版‘十二五’规划 推动数字出版实质性发展”为主题的2011数字出版高端论坛在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举行,旨在促进全行业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紧抓机遇、开拓创新,为数字出版产业出谋划策,为实现新闻出版强国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2011年6月9日,天津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云计算中心及创新体验中心项目启动签约仪式在天津空港经济区举行。该中心建成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数字出版产业数据中心和全球领先的数字媒体交易平台。

2011年7月6~8日,以“传统与现代融合,内容与技术共生”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在北京举办,吸引了68家数字出版企业展示最新成果及技术,综合反映出了我国数字出版行业总体面貌。

2011年7月29日,国内首个“数字出版与传播”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启动仪式在上海理工大学启动。这将有助于上海理工大学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打造学科特色,对培养一大批精通出版业务、懂技术、善经营且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数字出版高级人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2011年11月10~11日,新闻出版总署组织召开的首次数字出版工作会议――全国数字出版工作会议在安徽合肥举行。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会上做重要发言,强调数字出版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全行业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好正确导向、创新发展、统筹兼顾等方面。

2011年11月,中国首个电子书标准规范制定完成,送交国家相关部门审核。

印刷标准认证

2011年的国内印刷行业中,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听到诸如“认证”、“PSO”、“G7”等字眼:某企业通过PSO或G7认证、某机构成为国际印刷标准认证机构、某专家成为国际印刷标准认证专家……印刷工艺标准化生产及印刷标准认证,正牵动印刷人的神经。

2011年4月9日,与第二届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同期,富士胶片在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3号馆二楼多功能会议厅C会议室主办了“透过PSO看印刷标准化”的专业主题论坛。论坛特邀资深业内人士、Ugra PSO专家、凸版利丰雅高印刷包装(东莞)有限公司制版与印刷部高级经理佘文成等人为与会嘉宾介绍成功经验并答疑解惑。

2011年4月28日,香港国际印刷及包装展同期,“印刷标准化:G7 & Fogra PSO”研讨会在亚洲国际博览馆6号展览馆论坛区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分为“G7在数码印刷的应用”和“介绍Forgra PSO”两大主题,分别由G7及Fogra PSO认证专家、APTEC导师伍冠华及G7及Fogra PSO认证专家、香港知专设计学院讲师欧阳家耀主讲。

印刷技术论文例9

2011年的印刷电子工业全球市场价值只有24亿美元,主要来自电子书和部分电子视频标签等的应用。但2021年印刷电子工业的市场值将达到千亿美元以上,和现在的3000亿美元的以硅为基础的微电子工业的全球市场值处于同一数量级之上。

中国是电子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同时也是世界印刷大国,中国目前有18万家与印刷相关的企业,印刷业年产值占中国GDP的5%。到2015年,中国有机印刷电子产品与技术将集中在智能产品,有机传感器、显示器柔性0-TFT、柔性电池、印刷RFID、印刷存储和有机光伏等领域发展。主要产品涉及大面积游戏传感器、电位传感器、柔性彩色电子阅读器、柔性高容量连续应用电池以及自供电建筑等。

印刷企业如何结合当前产业发展新趋势,突破和寻求企业革新和升级,获取利润新蓝海?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印刷技术发展论坛应时而生。该论坛将特别邀请来自欧美和中国在功能材料印刷设备和技术的著名企业以及行业研究专家,围绕世界和中国功能材料印刷的发展趋势和市场潜力以及功能印刷技术和材料深入探讨。

传达真知灼见

印刷技术论文例10

2009年3月26日,英国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携8项奥斯卡大奖登陆中国,其同名原著也以全球全媒体出版方式与电影同步首发,纸质图书由作家出版社首发,中文在线则获得该书数字出版的授权。

2009年4月26日,由中国编辑学会、中文在线主办,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基地,作家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汉王科技和山东出版集团协办的“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沙龙”在济南国际展览中心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出版社、图书公司的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沙龙,共同探讨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策略以及如何拓展新兴的无线阅读市场等问题。我国全媒体出版初现端倪。

2010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纸质与数字出版结合的“全媒体”出版概念更是让人眼前一亮。在订货会上,导演胡玫团队推出的小说《孔子》举行了首发仪式。这部根据电影《孔子》剧本改编的小说,纸质图书由中华书局首发,中文在线,中国移动阅读基地、汉王公司等推出的数字图书同步发行。

在“2010年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中文在线十周年庆典”上,包括中文在线在内的百余家出版界、IT界企业共同发起《全媒体出版产业合作倡议书》,这标志着数字出版开启了新的合作共赢时代。

全媒体出版概述

近年来,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一种新的媒体技术――“媒介融合”,即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具体来说,在技术上,数字化、网络化使文字、图像,视频、音频等形态的媒介内容都可以转化为数字形式来传输和存储,并依托互联网在同一平台上呈现,从而模糊了不同介质之间的物理界限,统一为某一数字终端的“融合媒介”。我国业界针对这种媒介变革,更多的是使用“多媒体”

(或“全媒体”)一词。由此可见,“全媒体”实际上是“媒介融合”的产物。

2009年8月,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数字出版中心、中文在线、上海张江数字出版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组织撰写的描绘全媒体整合营销理论雏形《数字时代的全媒体整合营销》正式出版。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孙寿山对此书的出版和全媒体整合营销表示认可:“全媒体整合营销这一理念最大的贡献就在于‘整合’二字:一是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整合,打破了把两者对立的思维误区;二是纸质图书,互联网、手机,阅读器等不同媒体的组合,把不同媒体由竞争对手变为合作伙伴;三是出版商,技术提供商、移动运营商等不同身份的整合,实现了角色换位与融合;四是出版、电信、影视等不同行业的集合,达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五是读者阅读选择与体验的整合,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尽管业界尚未对全媒体出版作出精确的定义,但相关人员已经对其所包含的要素作出系统总结:

从传播载体上可分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图书,网络、电信,卫星通讯以及未来新兴载体等。

从传播内容形式上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

从所依重的各类技术支持平台来看,除了传统的纸质、声像外,有基于互联网络和电信的GSM、CDMA,GPRS、3G、4G等传输技术以及WAP、流媒体等展现技术。

全媒体出版的现状和潜在问题

1 全媒体出版发展现状

在过去的10年里,数字出版产业蓬勃发展,2009年产业收入达到799亿,首次超过传统出版的产值,成为出版产业新的增长点。经过多年的市场培育和产业链各方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已由产业萌芽期进入快速成长期,各种不同的数字出版形式被越来越多的读者接受。

数字出版步入全媒体时代是历史的必然。在2010数字出版年会期间,包括中文在线在内的百余家出版界、IT界企业共同发起《共建全媒体出版和谐产业链倡议书》,倡议书中提到:“目前数字出版已经进入全媒体出版时代,全媒体出版通过同一内容多渠道的方式,实现了图书销售的合作共赢……实现了‘一种内容、多种媒体、同步出版’,满足了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方式阅读任何内容的需求。”

2 全媒体出版的潜在问题

全媒体出版作为一种新的出版媒介,其理论和实践尚处于起步阶段,任何新生的事物必然会遭到多方质疑,全媒体出版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全媒体出版炒作性质严重。之前发展的全媒体出版基本都是依靠电影热映或电视热播之势来运作的,而不是由出版人策划运作。例如冯小刚贺岁版电影《非诚勿扰》成功打入市场后,纸质同名图书,电子书才相继出版。

第二,全媒体出版名不符实。全媒体的出版只是将同一内容简单地放在不同媒体上,内容与媒体的特点不吻合。例如现在多数出版社仅是将纸质内容的数字化复制,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

第三,出版物著作权保护不完善。由于管理层面上的缺失,网络出版、移动出版中侵犯出版社权益和作者权益的实例屡见不鲜。

第四,数字出版及市场运营不规范。数字出版仍然属于出版活动,但是目前没有制订一些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定和标准。在市场运营上,数字产品定价没有依据,移动运营商有自己的定价,网站又是另一种定价,而数字出版产品和纸介质产品在价格上的反差,让出版社看不到赢利前景。

第五,成熟的赢利模式不清晰。全媒体出版现在仍然依附于传统出版,独立的产品线和赢利增长点还不清晰,也不稳定,传统出版社依赖其他强势平台和技术,缺少自己的独立性,尽管有的出版社近两年数字出版或数字经营业务增长较快,但缺乏成熟的模式和保障。同时,在全媒体出版和销售中,传统出版社如何起到主导作用,不要“被数字化”,仍然需要出版社深入探索和研究。

1 数字化工作流程技术

该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将打破印前,印刷,印后各个环节的界限,印刷数字化流程将成为一个无缝连接的整体,使整个印刷工作管理顺畅、高效,节能降耗,将大幅度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目前,报业印刷企业数字化工作流程应用比例最高,达到半数以上。书刊出版印刷企业大部分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印前,印刷,印后全流程覆盖。即便是拥有数字化工作流程的企业,大部分用的是进口设备,而且覆盖到印刷环节的不足50%,覆盖到印后环节的不足10%。这种现象与我国印刷数字化技术水平和设备整体自动化水平有关。发展数字化工作流程技术要依托印刷企业,装备制造企业和最终用户的协调配合,要有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抓住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的技术规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 CTP技术

作为构建“印前数字化”最重要的技术突破,CTP得到了行业的高度关注和认可。经过10多年的推广,CTP已经逐渐淘汰了传统制版工艺系统,成为印刷数字化在印前设备中的主导产品。但高档机,核心技术、部件仍依靠进口,而IEI CTP系统性的生产水平普遍较低。因此,提升和发展CTP系统技术仍是发展印刷数字化的重点之一。

3 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印刷机械

无论胶印机、凹印机、柔印机,还是印后加工设备都要与印刷数字化技术接轨,提高数控能力和性能、指标,按照整个印刷数字化流程技术规范要求设计并生产印前,印刷,印后加工及其配套设备。这也是印刷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工程。

4 数字印刷技术

作为一项新兴的技术,数字印刷技术已成为近年来印刷行业的热点。数字印刷设备装机量继续快速增长,越来越多的传统印刷设备制造企业介入数字印刷设备研发、生产和销售。但我国数字印刷设备的发展形成瓶颈,国外企业掌握着关键核心技术,比如喷墨头完全依靠进口,2012年单热敏喷墨头进口额就达到2.24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52.19%,加上压电式喷墨头等其他进口附件,其进口额竞达到进口胶印机总额的48%;超过数字印刷机的进口额,是数字印刷机进口额的1.44倍。同时,数字印刷机整机进口额是胶印机进口额的81.42%。我们必须组织全行业的力量攻关类似核心技术,自主创新,尽快形成自有核心技术。当然,制造喷墨头单就靠企业、协会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也要靠国家政策的扶持。

5 网络印刷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网络获取印刷业务,进行流程跟踪,并在线实现营销、加工生产,最终完成交易的新型印刷模式。印刷行业也逐步认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不少企业正努力与网络印刷结合。目前国内对网络印刷的应用除了利用互联网业务沟通、文件传输之外,不少企业正在建立基于网络印刷的商业模式,以网络为宣传和接台,然后通过自有印刷工厂或与第三方印刷企业合作进行生产和物流配送,为客户提供印刷服务。网络印刷在我国不仅帮助传统印刷企业改进客户服务流程,进行网上订单跟踪和远程打样、印刷,而且还衍生出了网络印刷企业,像网络商场一样,利用IT技术拓展印刷市场,实现印刷业务盈利的模式。网络印刷技术是印刷数字化的延伸,其技术的发展应引起业内及政府部门的重视,这是典型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在发展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技术的同时,要系统地考虑与网络印刷技术的结合,特别是在技术规范上要协调一致。

6 印刷器材的国产化

国产CTP版材的发展迫使进口版材降价,对发展、普及CTP数字制版系统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我国CTP版材还处在中低档水平,技术有待提升;另外,数字印刷材料如墨水,墨粉、纸张等大量依赖进口。消耗材料的开发生产不可忽视,因为它不仅有巨大的市场,而且涉及数字印刷的发展速度与质量,是不可忽视的领域。

7 其他数字印刷技术

静电成像数字技术、磁记录数字技术,电凝成像技术等数字印刷技术要跟踪研究,随着新材料、纳米技术的发展,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趋向值得业内关注。在新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往往一个新技术出现的同时,便孕育着其替代技术。像胶印,柔印、凹印方式相互补充一样,多种方式的数字印刷技术也是可能的。

8 节能环保印刷技术

节能环保印刷技术也就是常说的绿色印刷技术。绿色印刷要从源头抓起,从设备、器材、印刷工艺技术设计开始,这也是一项系统工程。绿色的印刷设备不仅节能、环保,而且要适应绿色的材料,绿色的工艺,要研究相互匹配的技术标准,单强调某个环节绿色,是达不到节能环保技术要求的。

措施建议

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已成为印刷术的又一次变革。但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呈现出“军阀混战、各自为战”的局面。关键技术、部件依靠进口,企业间的合作也是“强者”与“弱者”的联合,不仅不能优势互补,而且劣势影响了优势,影响了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降低了产品的质量。与此同时,缺少统一的技术规范,共性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能力和经费不足,零打碎敲,仅有的资源不能共享,重复、浪费等因素都制约了该技术的发展,而且造成了行业茫然无措的现象。为此,笔者产生以下想法和建议,希望引起共鸣。

1 协会发动、组织“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专项研究”领导小组

组织有代表性,有权威性的印刷用户、设备制造企业和行业专家,联合政府主管部门,对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进行专项规划,设立。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研究。课题组,深入调查研讨、广泛论证,对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前景,面临的技术问题、研发问题、产业化及应用等问题进行分析和可行性研究,提出专业性、前瞻性、权威性的发展研究报告,阐明其发展意义、任务,目标、方向以及必要性和紧迫性,指导印刷及其装备业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并为政府制订印刷数字化技术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2 建立专项发展资金,支持核心技术的攻关

根据“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和研究报告,申请建立专项发展资金,重点支持关键、共性核心技术的攻关,比如喷墨头,即喷墨数字印刷机中关键部件,单靠一个企业的力量是有一定困难的;利用专项发展资金带动企业加强联合,协同发展,按照专业化、集成化的发展模式,打造印刷数字化技术产品的产业链,比如数字印刷墨水/墨粉和纸张要有专业生产企业;支持制订整个系统的技术标准,带动和规范我国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

3 采取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方针,引进一批先进数字印刷技术,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

“六、五”、“七、五”印刷技术装备专项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印刷装备快速发展,“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与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印刷装备专项发展经验值得借鉴,希望通过印刷数字化与数字印刷技术发展专项,把我们带进数字化/智能化的印刷世界。

4 专项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引导全行业的数字化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