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光影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2 17:47:03

光影技术论文

光影技术论文例1

1、光影技术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对比与传统的培训方式,光影技术的综合运用使得培训更加精彩、生动,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尤其对于一些落后山区的林农来说,这种技术以及这种技术展示的方式会对他们形成强力性吸引力。从而能吸引很多林农来进行培训学习。

2、现代光影技术具有极强的直观性

传统的培训无外乎这样几种:技术人员到林间现场讲解,这样的方式直接解决问题,但是缺少系统性与普遍性。一种是讲座,纯粹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没有吸引力,尤其对于农民来讲是难以接受这种几个小时的枯燥讲解的,而且其中一些费解的原理无法直观地表示出来,林农不理解。而现代光影技术能综合处理多种形式的媒体,能处理数字、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信息,使得培训的展示方式极富直观性,非常逼真地模仿了实际操作的现场,而且还具有现场手工难以达到的效果。如:核桃常见病虫害的生长过程演示等。

3、具有交互性的特点

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人机对话的功能,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的听讲,而是可以主动地选择性学习。例如现代光影技术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用户可以向系统提出查询,由系统做出回应,解决林农想处理的问题。这样,在自主学习引导下的学习,可增加林农对信息的注意力,延长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储时间。同时,还减少培训人员的负担,引导农民走向自主培训的道路。

4、具有集成性、大容量特点

现代光影技术不是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通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系统等,把声音、图片、视频、颜色等等结合起来,具有集成性的特点,使得展示更加富有冲击力,增强感官刺激的效应。

二、光影技术在林业技术推广领域的途径

1、录像光盘播放系统

这是光影技术中最简单、最基础、也是最容易操作的手段。通过投影可以播放当前拥有量非常大的林业科技知识光盘。

2、计算机专家咨询系统

专家无法到每一个林农家里去实地咨询,林农也无法都到专家处去诊断问题。软件工程师开发出来的电脑专家咨询系统软件,可以完成与专家水平相当的咨询工作,为林农提供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咨询服务。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针对不同的林木种类,不同的生长环节,不同的病虫害防治,建立三到四级的子系统内容,让林农通过知识检索,获得专家的建议。例如:核桃栽培、竹子培育等专家系统等。

3、林业问题诊断系统

对于林农来讲,每一个问题都请技术人员上门成本太大,效率不高。我们可以在特定地点放置计算机,安装问题诊断系统,就像windows帮助系统一样。让林农输入关键词,自主寻找自己在林业种植中发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一些常见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这种形式予以解决。如:核桃的病虫害类型及其用药指南等。

4、实用林业技术教学系统

对于集中进行的林业技术推广教学来说,传统的讲解模式往往效果不佳。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发的CAI课件和光盘能将课程内容系统化、形象化,能降低知识难度,易于理解和掌握;同时可进一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现在这样的教学光盘很多,例如:果树修剪多媒CAI课件、《园林树木学》CAI课件等。

5、林业技术推广网站

近年来,各类科技推广专业网站不断涌现,地方林业科技部门可以根据地方林业种植的特色,建立自己的科技推广网站。

三、在运用光影技术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1、要进行光影技术基础知识的培训

一些地区的农民对基本的DVD播放等知识都欠缺,甚至连光盘中的普通话都听不懂。所以,技术培训应该立足于新生代的农民群体,逐步引导其掌握新的光影使用知识。可以适当加强这些方面的知识引导与宣传。

2、要立足当地实际使用光影技术

有的技术如一些计算机交互系统等,如果缺少网络的支持,缺少农民一定的电脑知识为背景,这样的系统是排不上用途的,所以一定要根据农民及地域特点,采用最适合的方式进行培训。

3、要发挥林农在学习中的自主作用

光影技术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139―04

一 现状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摄影教育作为一种学习美、感知美、创造美的教育活动,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其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在我国,摄影教育主要沿着两条主线进行,一是专业摄影教育;二是跳出专业的、纯艺术的限制,旨在培养全民文化素质、提高创造力等基本素质层面的大众摄影教育。在大中专院校及高等院校,大众摄影教育的主要实现途径是开设摄影技术公共选修课。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高等学校陆续开办了摄影专业或设置了针对非专业学生的公共摄影选修课,高校摄影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并保持着进一步发展的强劲势头,这对于普及摄影艺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因受公选课课程性质和学时的限制而引起的教学内容“广”与“专”的矛盾及实验教学的缺失;教学中往往将拍摄技术和拍摄技巧的讲授与训练作为课程的重点,而忽视了摄影公选课应有的美育和素质教育功能。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数码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革命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数码时代的挑战,摄影艺术类选修课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必须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育功能。

二 行动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笔者于2007年9月开始担任所在高校本科生艺术素养类公共选修课《摄影技术》的教学工作,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行动研究是一个螺旋式加深的发展过程,每一个螺旋发展圈又都包括着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环节,这四个环节分别是方案设计(计划)、教学实验(行动)、过程记录(观察)、阶段总结(反思)[2]。

在基于《摄影技术》公选课的行动研究中,我们共进行了三轮实践。行动研究的总目标为:探求信息化环境下适宜时代特色和学生需求的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

1 第一轮行动研究的设计(2007年9月―2008年1月)

(1) 计划

根据高校《摄影技术》艺术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目标,针对目前该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初步设计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下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

(2) 行动

教学内容。理论30学时,实验6学时,共36学时。理论教学包括摄影技术和摄影艺术两大块内容。(一)摄影技术(14学时):照相机与镜头的构造、功能及使用,各种胶卷的性能及选用,曝光与测光,摄影滤光镜,暗房技术与技巧。(二)摄影艺术(16学时):摄影艺术学概论,摄影构图,摄影光线处理,摄影色彩构成,人像摄影、风光摄影、体育摄影、广告摄影等。实验教学包括:黑白摄影(2学时),彩色摄影(2学时),黑白暗房制作实验(2学时)。

教学模式见图1。

评价及考核方式。总结性评价,即以学生期末课程论文和作品为主要考核依据,具体考核方式为:考勤10%+期末课程论文50%+期末作品40%。

(3) 观察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教师教学日志;期末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学生作业、作品质量分析;学生个别访谈。

(4) 反思

见图2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示意图。

2 第二轮行动研究的设计(2008年3月―2008年7月)

(1) 计划

根据第一轮的研究结果与学生的意见反馈,修改与完善教学内容体系,并结合我校天空教室网络平台的使用,探讨多媒体教室环境与网络平台相结合进行教学的模式与相应的评价方式。

(2) 行动

教学内容。理论 28学时,实验8学时,共36学时。理论教学包括:(一)基础篇(4学时):摄影概论,胶卷照相机,数码相机。(二)技巧篇(6学时):摄影构图,摄影用光,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三)数码摄影篇(10学时):数码相机参数设置,数码相机使用技巧(色温控制,ISO概念以及调节等),数码相机设备使用(滤色镜、数码伴侣、闪光灯、其他输入及输出设备等),数码曝光与测光。(四)应用篇(8学时):人像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新闻摄影等。实验教学包括:光学相机的使用与拍摄(2学时),数码相机的使用与拍摄(4学时),黑白暗房制作(2学时)。

教学模式。在多媒体课堂教学环境下,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情境、任务或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将天空教室网络平台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有益补充,提供资源及交流的平台。具体模式见图3。

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具体考核方式为:平时15%+期末课程论文40%+期末作品45%。其中,对学生平时学习行为的考核包括其课堂行为表现与课外参与网路课程的行为表现。

(3) 观察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教师教学日志;期末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学生作业、作品质量分析;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学习行为表现。

(4) 反思

见图2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示意图。

3第三轮行动研究的设计(2008年9月―2009年1月)

(1) 计划

进一步修改与完善教学内容体系,探讨多媒体课堂教学与课外网络平台教学相结合进行公选课教学的应用形式、应用策略及评价方式。

(2) 行动

教学内容。理论 26学时,实验10学时,共36学时。理论教学包括:(一)基础篇(6学时):摄影概论,光学相机使用,数码相机使用,数码相机选购、保养以及使用技巧,数码相机设备的使用。(二)艺术美化篇(8学时):摄影构图,摄影用光,数码曝光与测光。(三)专题摄影篇(8学时):风光摄影,静物摄影,人像摄影,新闻摄影,体育摄影,广告摄影。(四)照片后期制作篇(4学时):传统暗房技术与技巧,利用专业软件对数码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实验教学包括:光学相机的使用与拍摄(2学时),数码相机的使用与拍摄(4学时),黑白暗房制作(2学时),数码照片后期处理(2学时)。

教学模式。在课前,教师依据教学任务与目标,将教学内容分解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如概述性内容、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等)、核心内容与重难点(如光圈、快门的使用,黑白暗室操作等)两大部分,并对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模块的内容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天空教室网络平台及其他网络辅助交流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同时,教师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提供学习资源及指导帮助。教师综合学生基于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结合教学中需解决的核心内容与重难点,进行课堂多媒体教学及相应的实践教学。具体模式见图4。

教学评价。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更注重过程性评价,具体见表1。

过程性评价 课堂行为表现与实验教学环节 积极发言,能清晰、准确地阐明观点;能准确、熟练地完成实验操作任务;在小组合作实践中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并起到积极作用,能与组内其他同学友好合作。 20%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资源利用与共享 能利用提供的资源有效完成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能利用搜索引擎找到更多有价值的相关资料并与他人共享。 10%

讨论与交流 能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与交流,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提出较新颖、有创意的观点;能在讨论交流中充当“主持人”或“学习榜样”的角色。 10%

总结性评价 论文撰写 素材丰富,语言流畅,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且能较为充分地表达独特、富有新意的观点。 20%

数码作品 选题典型、主题突出;曝光准确、布光合理;构图和谐、能很好地表达主题;整体具有创意与表现力。 40%

(3) 观察

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表现;教师教学日志;期末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学生作业、作品质量分析;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学习行为表现。

(4) 反思

见图2行动研究过程中的反思环节示意图。

三 结论与反思

经过三轮实践,我们初步探讨了信息化背景下适合时代特色和学生发展需求的摄影公选课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模式及评价方式。同时,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大大改观了公选课教学中学生只求修得学分、而自身知识技能等没有得到提升的状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该课程深受学生的普遍欢迎,并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综观研究过程,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探讨与分析,主要有如下体会;

1 对于公选课而言,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是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下策略:(1)选取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相关资源,适当增加学生感兴趣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数,如专题摄影中的人像摄影、风光摄影等。(2)增加实验教学的学时数。(3)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任务等激发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发挥。(4)注重过程性评价,增大其在学生整体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比例。

2 作为艺术类公选课,除了传授知识与技能,《摄影技术》还承载着美育和素质教育的功能,此教学目标的实现应贯穿始终、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如图片拍摄技法与主题思想的分析、小组拍摄实践中协作精神的培养等。

3 专题化、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形成较为系统、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符合公选课的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

4 天空教室网络学习平台的使用,扩充了教学容量,发挥了提供资源和互动交流的优势,解决了公选课面广量大、学时少、辅导力度弱等问题。

5 应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形成课堂教学与课外网络平台学习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6 关注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与促进作用,注重对学生深层次学习行为(如思维的创造性等)的评价与培养。

光影技术论文例3

保罗•维利里奥(PaulVirilio)属法国激进派文化理论家之一,发明了许多诸如“大光学”“竞速学”“消失美学”“极惰性”等概念。他关注技术发展带给人感官上的变化,知觉逐渐让位于各种媒介机器,“知觉后勤”成为信息时代媒介的基本属性。

一、技术义肢:媒介的存在方式

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这里的媒介是广义的媒介,“泛指一切人工制造物和一切技术”,社会发展到今天,媒介不再是外在于人的物质,而逐渐成为人身体,甚至是心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媒介作用于人的感官,逐渐成为人感知世界的工具,成为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技术义肢。双腿的技术义肢是汽车、高铁、轮船、飞机……不用行走便可以游遍世界,不同时速的技术义肢决定了我们的能力与状态。不同时代,同类型的技术义肢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例如眼睛这一器官,技术义肢的发展从望远镜到影像,这样飞跃的变化使眼睛不出家门便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景象。一定程度上,人已习惯广阔的技术视野,难以回到感官所触及的狭小世界。我们把感知交给机器,“所有技术假体都试图消除人类的自然感官”,人类感知功能在机器的日益发展中逐渐衰退,虽然人作为物质存在的“物质性”不会完全消失,但其主体性随着越来越难以触摸到真实的世界并引起相应的生理感官反应而逐渐被消解,技术义肢将替代感官去感受世界。“文明史就是媒介史”。在维利里奥看来,西方艺术理论的发展史很贴切这一论断。西方艺术理论从古典时期到后现代,与世界关系的本质依旧是“模仿”,艺术一直是“再现”世界的观念。随着视频通信、全息摄影和计算机制图的发明开启了新的时代。艺术发展到此阶段,从“再现”世界到“呈现”世界,从“辩证逻辑时代”到“反常逻辑时代”,由速度/光主导的秩序模糊了虚拟与现实。实时影像压缩了空间,不需要人的主体性目光便可以获得视觉,视觉逐渐失去人的主观性转向机器化特性,人的个体性逐渐让位于机械共性。如今已进入第三阶段即“反常逻辑时代”,“逻辑的反常,这最终还是控制再现物的这个实时图像的反常,而这个真实时间如今已经压倒了真实空间……反常图像这样获得了可与突然抓取的地位相比拟的地位”。换句话说,反常图像本身获得了与瞬时性现实图像相当可比拟的地位,此时虚拟与真实的边界模糊,真实难以判别。反常逻辑时代中的技术是借助于“光”的力量遍布世界。从光缆到卫星,媒介作为物质载体发生变化,“光”依旧无差别地、无空间地传播,依旧是世界存在的基础。“一切可见的事物都是在光线之中对我们显形”。一切影像都是光的反射,光使世界变成四维度,消解了传统的时空观念,除却时间、空间,光作为新加入的维度成为人们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光消解了距离,所有的距离转变为虚拟的在场,“远程在场的此时解构了存在论上的此处”,时间与空间断裂;“远程在场中真实现实和虚拟现实的分裂”,此处的空间与彼处空间的分离;“远程在场导致双重显现结构”,同时间的不同空间的重叠。实时远程在场用同一时间叠加多重空间,感知逐渐弱化,进而被技术义肢所取代。在反常逻辑时代,真实与虚拟混淆,时间与空间断裂,媒介成为人与世界的联结工具,以技术义肢为其存在方式在人类社会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知觉后勤”:媒介的特性

媒介以技术义肢作用于人的感官,影响人类社会,其所依靠的就是“知觉后勤”。维利里奥把知觉的后勤学看作“景象机”,或者“20世纪冲突中对电影技术的系统性运用”,他以电影技术在战争中的运用来阐释“知觉后勤学”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战争脱离了原始兵刃相接的模式,转而延伸出更贴合时代的辅助工具,电影便是其选择之一。电影最初的出现与战争并无干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战争囊括众多科技于其中,“速度”“视觉”等极大提升了战争威慑力,“电影”作为“知觉”成为战争的有力助手。一方面战争需要影像提前探知敌方的军事部署,延长的视觉便于制作出利于己方的军事安排,于是空中侦察成为交战方争夺的势力范围。捕捉敌方影像的空中侦察手段五花八门,连续拍摄照片或摄影术的运用让再现敌方场景状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影像增加了战争的威慑力与杀伤力。二战时的容克(Junker)87轰炸机,它“在向目标投弹的同时,会发出尖利刺耳的鸣声,以此来恐吓敌人”,利用对人感官的施压从而增加武器的威慑力,以取得战争优势。于战争来说,“影像的补给变得等同于弹药一类军需品的补给”,电影成为战争的“知觉后勤”。“军事后勤”是指“战争中组织者运用各种手段把武器、物资和人员实现获取、调动、流通维持战事的需要,维持前线持久资源的保障”,战争中的“知觉后勤”“军事后勤”之一,在战争中“与弹药、粮食的后勤补给一样,也成了战争取胜的重要保障”。“知觉后勤”是作用于知觉的力量,是一种非物质性的补给方式。电影与战争的本质相同,都作用于人的感官。维利里奥认为电影技术的系统运用已幻化为形态各异的技术义肢,其作为“知觉后勤”深入各媒介之中,成为媒介的基本属性。人类社会除战争外的其他场域早已离不开知觉的供应,即人们需要依靠媒介技术提供的拟像、仿真和超真实,活在拟态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下人的个体知觉感受被消解,进而替代的是情感共产主义。这就从战争与电影的关系转变到现实、媒介和人的关系。当代社会,媒介不再扮演一个没有灵魂的工具,它以其“知觉后勤”属性作用于人的感知,从而悄无声息地控制人的身心。在技术飞速发展,光/速度主导着人类生产生活的今天,时空观念转变,技术义肢代替感官,我们依赖于媒介去感知世界,这样感知世界的方式是否客观,答案是否定的。《纪录片新闻通讯》写道:“通过宣传,我们能够给公民提供对想象力的控制,这种控制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我们的民主教育方式所缺乏的东西;我们能够借助广播、电影和五六种其他的媒介达到这个目的”。媒介延展了我们的视觉、听觉……拓宽了我们的认知、体验……它带给我们的是不经历世事却能感受百味。我们所见的世界,是被建构出来的世界,是通过媒介的“知觉后勤”属性用一种看似客观的方式影响人的感知,从而使人去认同先验主体,进而“自由地”构建自我意识形态。阿尔杜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中写道:“意识形态存在于物质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之中,而意识形态机器规定了由物质的仪式所支配的物质的实践,实践则是存在于全心全意按照其信仰行事的主体的物质行动之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要义在于其本身即具有意识形态性,作为统治阶级实行“软暴力”控制的媒介与载体,它能在发挥审美教化与陶冶心灵的功能的同时向受众有效且生动地渗透、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而受众则在貌似审美、超功利地运用媒介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接受了这一套主流的价值体系。“知觉”是一项有力的武器,媒介的“知觉后勤”属性让其拥有了社会力量。“可见”与“不可见”,“在场”与“缺席”,都可以作为媒介利用的方式对事件进行向导,“媒介即讯息”。

三、速度:媒介消失后的存在样式

“媒介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媒介不断地向受众下沉的历史。媒介下沉得越充分,传播的受众面就越广,媒介的可及性就越高”。媒介下沉表现为受众的范围变大,科技进步使受众对于信息的获取更加便利,因此科技是媒介下沉的主要推动力。科技的本质是“速度”,传播速度的提升是主流媒介新旧更替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所处的时代,是速度主导的世界。维利里奥在时空中加入“光”的维度,提出“大光学”(opticsonagrandscale)概念。我们进入“光”的世界,新的时间体系由“光”来主导,“光”这一维度的加入使我们多了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在这个“大光学”的世界里,我们既拥有无处不在的虚拟,又拥有可知可感的肉身,生活在这种双重性的混乱之中成为信息时代社会的普遍现象。维利里奥认为世界在“光速”(Realtime/Time-light/immedi⁃ateaction)的范围内运转。“光”是世界存在的基础,“光速”是一种限制性速度,我们所看所感的世界存在于光速范围内,人眼所见的空间物质是“光”的形态效果。“光速”是瞬时的,没有空间性,甚至会消解时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认为空间是静止的,有了时间维度后周围世界才动了起来,时间与空间有一个临界点,即光速,一旦达到这个速度,时空便处在一个永恒状态。同样,当媒介传播的速度到达一个临界点,即光速,媒介的物质性将不复存在。维利里奥常以战争视角看待世界,他的理论构基于战争。“影像开始取代实体,以同样的方式,速度开始取代空间”,空间不再成为建构世界的物质基础,时间也不再是建构世界的尺度。空间-距离,时间-绵延,柏格森的时间延展观,亦打破了由静态物体和空间组成视界的传统视觉观。“光”受到速度的限制,从“不可见”到“可见”,所有的距离转变为虚拟的在场,此时媒介作为真实世界可感知的物质样式,媒介所传递的是超真实的虚拟在场,但“此在”是缺失的。当媒介传播速度达到光速,“光”由“可见”到“不可见”,其物质性存在样式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速度”衡量体系。彼时的媒介也将下沉到临界点,辐射范围将达到最大值,拥有感知便会成为受众。“西方文化经历了3次媒介革命:拼音文字、机器印刷和电子媒介”,媒介革命并不是新媒介替代旧媒介,而是在主流媒介的位置上进行新旧替换,“相比于旧媒介,新媒介的‘新’一定是因为它比旧媒介下沉得更充分”,其传播速度也更快。“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它使传播范围从口口相传的局限中释放出来,不仅打破了空间的束缚,还突破了时间的禁锢。机器印刷极大地提高了传播速度,在共时与历时两个维度得到更大的延展。“电子媒介是意识的延伸”,瞬时性的传播速度、可操作的传播方式在感知上影响人,使受众产生共情以达到目的。媒介在“光”的维度中展现了其的主观性,当“光”达到一定速度,超过时间与空间的临界点,其媒介的物质性随之消失,即技术义肢的存在方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速度。四、结语人类社会除战争外的其他场域早已离不开知觉的供应,即人们需要依靠媒介技术提供的拟像、仿真和超真实,活在拟态环境中。当传统的时空观发生变化,媒介提供的一切在“光”不可见的维度下,感知依旧存在,“知觉后勤”依旧存在,但媒介的物质性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速度”。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9.

[2]何道宽.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J].现代传播,2000(6):25.

[3]约翰•阿米蒂奇.维利里奥论媒介[M].刘子旭,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9.

[4]保罗•维利里奥.视觉机器[M].张新木,魏舒,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5]保罗•维利里奥.战争与电影[M].孟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6]约翰•阿米蒂奇.20世纪军事战略家保罗•维利里奥:战争、电影与知觉的后勤学[J].文化研究,2013(5):140.

[7]郑兴.“速度义肢”“消失的美学”和“知觉后勤学”:保罗维利里奥的电影论述[J].文艺理论研究,2017,37(5):201-208.

光影技术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J4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12-02

一、像素极致发展产生物理真实与视觉真实的矛盾

自2000年日本夏普公司推出全球首款可照相手机以来,手机的摄影功能似乎和手机通讯功能一样,成为了手机的必备功能,受到市场的极大欢迎。2003年,索尼公司生产的索尼爱立信T618是我国市场上最早出现的照相式手机,它可以拍摄10万像素的手机照片。从最初的10万像素发展到今天的300万、500万、800万、1200万,甚至更高,手机以其体积的便携性、操控的智能性以及实时可分享性,成为越来越多用户选择的一种摄影类型。当然新技术的应用也淘汰了一大批低端的数码照相机,如家用DV、卡片机。

但像素的极致发展带给受众视觉享受的同时,也挑战着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在传统摄影时期,人类在摄影实践中追求的是“所见即所得”,即是在拍摄时,用手中的手机客观地将自己所看到的景物记录下来,目的是还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但由于像素的极致发展,人类在摄影实践中往往“所见远不及所得”,即是手机摄影拍到的图片细节往往超出了人眼所看到的细节。例如,用高像素的手机拍摄人物肖像时,手机上得到的照片甚至连脸部的毛孔和皮肤纹理都清晰可见,这时,手机镜头就像一个放大镜,将被摄对象细节放大呈现给受众,而在现实中,人眼难以观察到诸如毛孔、皮肤纹理这些细节。这便是高像素对传统摄影观念带来的冲击。

二、高感拍摄挑战人类视觉客观规律

高感拍摄即是高感光度拍摄。科技的发展使得手机装载应用程序,一样可以拥有高感拍摄的功能。众所周知,数字摄影曝光的过程即是曝光组合参数:光圈、快门、感光度进行博弈的过程。[1]光圈可以控制进光量和景深大小,快门速度是一个时间单位,可以控制曝光时间长短,控制画面清晰度,而感光度即是数字照相设备的影像传感器感受光线能力的强弱。通过调节这三个参数,人们在摄影实践中可以获得不同艺术表现的摄影作品,在低光的条件下使用高感光度,可以增强数字照相设备获取光线的能力,使得影像传感器能够获得更多的光线数据,在低光条件下达到明暗度的平衡。在手机摄影中,运用手机应用程序也可以达到控制曝光组合参数的功能,满足在低光条件下运用高感光度获取无法通过人眼直接看到的景象。

早在2014年,某国内手机厂商就声称可以用该手机拍摄银河的照片,国内第一张手机拍摄银河的照片还被北京天文馆收藏。厂家也因此用“可以拍银河的手机”来宣传。

人们通过高感的方式,运用手机拍摄银河。现实场景中,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光污染,在城市往往连星空都很难看到,更别提银河,即使在远离城市喧嚣的高原,仅凭肉眼也很难看清银河。但科技的发展,使得手机图像传感器对感光度表现或长时间曝光拥有良好的抑噪点能力,并搭载大光圈的手机镜头,手机拍摄银河挑战了人类视觉的客观规律。

三、多重曝光产生超现实主义观感

随着数码照相技术的进步,众多数码摄像设备均能支持多重曝光拍摄手法。多重曝光意思是在进行拍摄时可以控制曝光的过程,使得曝光过程分为两个或者多个曝光阶段,每个阶段感光器件都能感受外界的光线,最终通过组合的形式产生图像。通过多次曝光,能够产生具有特殊视觉效果的图像,从而能够表现出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美。这种技术其实在胶片照相时代就有运用,通过对一张胶纸多次使用,将外界光线重复曝光到胶纸上,最终可以形成具有特殊效果的相片。数码相机将这种独树一帜的拍摄方式引入到数字照相技术中,通过多次感光记录外界光线信息,能够产生特殊的照相效果,吸引了一大批摄影爱好者使用。

手机摄影中巧妙地运用了这样的方式,利用“全景模式”与拍摄者走位的配合,巧妙地拍摄出多重曝光的手机摄影作品(如下图)。

手机全景模式拍摄这类创意图片,其实质即是巧妙地运用了传统摄影多重曝光的概念。首先手机的全景模式在拍摄过程中摄影师从左至右或者从右至左,甚至是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移动手机,手机便会完成多次曝光并且将多次曝光的图片合理地连接在一起,智能地完成了传统摄影只能通过后期的方式接图拍摄全景的模式。而在拍摄过程中,被摄主体的走位也十分重要,由于这类创意作品的实质也是分多次曝光的方式,拍摄多张照片,再组接成为一张图。当摄影师从左至右移动手机时,当画面中人物形象完成第一次曝光后,被摄主体便可以从已经完成第一次曝光的一侧(向左后方)离开画面,而非向右移动。当被摄主体从摄影师的后方移动到下一个拍摄点,摄影师接着移动手机,让被摄主体完成第一次曝光,以此类推。一张巧妙运用传统摄影多重曝光理论的手机全景超现实主义作品便拍摄完成。当然可以看出,在创作过程中,拍摄者需对传统摄影理论有深刻的理解,而后运用现有的科技手段和创意方能达到创作目的。

四、本质回归:科学技术与人类发展共生

摄影艺术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外化和延伸,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如何表达,取决于你的内心与之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受科学技术影响颇深的手机摄影更是如此,你看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用实践的方式表达你内心对于此情此景的感悟便是手机摄影的本质。摄影如写作,写作即是作者对某件事物的理解和感受,用语言文字的方式,将字、词、句用文字语言的技巧内化为诗歌、散文和小说等文学题材;摄影则是摄影师对于某件事物的理解,用摄影语言,包括光、影、线条、颜色等,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摄影师对于生活的理解内化为摄影作品,并且体现出“真”、“善”、“美”的美学价值。[2]简言之,无论摄影还是写作,其最终的目的在于情感表达,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拍出具有美学价值的手机摄影作品有三个方面的途径:首先,摄影师要有开阔的视野;其次,需通晓技术;最后,手机摄影实现创新的三种境界。

(一)开阔眼界,让手机摄影更具创造性

摄影是瞬间的艺术,这需要创作者开阔眼界,有善于发现美和捕捉美的能力。手机摄影的出现因为便利的因素让人人都能成为摄影师,很多日常生活中的现实美往往是人们最容易忽略掉的。当每个人都能成为摄影师,那么每个人都能拍出图片,很多以前我们忽略掉的东西就有可能被记录下来。摄影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和专业性,早期的摄影必须拥有专门的设备以及专业的认识才能进行拍摄。摄影诞生的最初实则是对绘画的一个模仿,直到如今一张有画意感的照片依然是一张好的摄影作品。

(二)通晓技术,让手机摄影更具专业性

通晓技术,指的是摄影师在手机摄影创作实践中,应在理解传统摄影技艺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技术带给手机摄影新的变化,不断充实已有的传统摄影知识结构,构建适用于新形势下的手机摄影技术手段和理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运用于手机摄影领域将会呈现出更加精彩的表现。手机将会越来越先进,像素会越来越高,图片会越来越清晰,手机摄像头的配置也会更高端。手机摄影在突发事件的抓拍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优势,当今社会手机摄影在传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的不断发展支撑手机摄影找出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然而手机摄影在技术支撑下呈现出的美学理念反作用于科技使其不断完善。

(三)手机摄影艺术创新的三个途径

美的|西需要创作者选择好的视角,融入独特的思维去表达,同时还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才得以表达出真正的美。法国艺术家罗丹有一句名言世人皆知:“我们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面对同样的场景,不同的摄影师拍出来的东西相差巨大。有些带来美的享受,而有些却没什么感觉,甚至有些是不愉快的感官体验,美就更加无从谈起。因此,把摄影技术放在技术美学的视域中进行实践,进行手机摄影艺术创新应有三个途径:首先要提高对美的理论认识;其次要利用技术手段来实现创意想法;最后做到融会贯通,内化技术美学理论,进行手机摄影艺术创新。

光影技术论文例5

@善良街角祝福

/u/1922234537

猫猫好有爱丽丝梦游仙境的感觉哦~

@ 设计东西

/312579998

魔幻,唯美,给力!

@风生水起Hadiz

/hadiz

最炫魔幻风。

有美术、设计功底的摄影师,总是擅长在后期调整这个环节作精美文章。功底就是功底,长期熏陶、专门修炼,不是偷师就可以实现的。正所谓艺多不压身,打通各个相关领域,才有望成为某个领域的高手。于是,想到那个流行已久的词“宅”,有人把生活中的“宅”当做一种精神,但摄影万万不可,既不能“宅”在家,也不能“宅”在摄影圈。错把“宅”当境界,就把自己送进死胡同了。或许只有门外风景才能成就我们。

新书简介

《Nikon D800数码单反摄影从新手到高手》

《视·非——与摄影理论家、摄影艺术家面对面》《单反摄影宝典》

《玩转单反——摄影光影实用手册》

《Nikon D800数码单反摄影

从新手到高手》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作者:PHOTO365定价:59.00元

页码:212页

这是一本特别为尼康D800用户量身打造的摄影工具书。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尼康 D800的强大功能、操作设置及各类摄影题材的实战技法,将说明书中抽象、不易阅读的部分,通过具体的示意图、对比图等形象地展现出来。

作为尼康品牌中的重磅产品,尼康D800到底有哪些技术上的革新?读者可在本书的“十大亮点”中找到答案。对于刚刚购买了新机,还不熟悉操作和设置的朋友,本书的“快速操作指南”和“拍摄模式选择”会给我们最贴心的指导;当相机操作已经不成为障碍时,我们需要对摄影艺术方面有一些要求了,本书的构图用光章节,将告诉大家,这样构图、这样用光将会让作品更上一层楼;准备工作做好了,开始进入实战阶段了,在摄影实战技术方面,本书通过大量精美的摄影作品,深入剖析了使用尼康D800拍摄人像、风光、静物、花卉、运动等常见题材的技巧,让我们能够灵活应对不同摄影题材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之后的视频章节,告诉我们如何利用尼康D800相机拍摄出高品质的动态视频。

最后是镜头与附件章节,本书针对多款高品质镜头进行了详细介绍,以便我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购买相关镜头、附件,与尼康D800 进行完美配合,拍摄出更精美的作品。

《视·非——与摄影理论家、摄影艺术家面对面》

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学院教学成果丛书》之一,书中的采访对象包括顾铮、曾璜、王庆松、解海龙、江融等著名摄影师,资深批评家、理论家和杂志编辑。采访时间从10年前首次采访到10年后的回访。例如对顾铮的两次采访,从摄影实践、摄影理论到摄影文化、以及他现在创作重心的变化。书中访谈内容具体、详实,很多是我们平时容易忽略的基本问题。其中有摄影师的创作经历,也有资深专家对摄影历史的梳理、对摄影艺术与社会学关系的分析。在梳理原有采访内容,并回访的同时,还加入了新的采访对象。这套丛书还包括《视·真》、《观·念》《新·锐》等其他5本。

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作者:宿志刚 林黎

页码:273页

定价:200.00元(全套)

《单反摄影宝典》

为了让更多数码单反摄影爱好者可以系统地进行学习,作者通过萃取目前国内外创新的拍摄技法,整合出一套最适合影友需求的摄影技法宝典。内容包括:操作技术——菜单、曝光模式、白平衡、感光度、光圈、快门等操作控制;拍摄技法——水平线构图、对角线构图、曲线构图、三角形构图、突破性构图等构图方法,以及色彩搭配和用光法则;主题拍摄——风光、人像、建筑和园林、花卉、夜景、体育、动物、静物、美食、展场和舞台等实战拍摄技巧;镜头与附件——人像镜头、风光镜头、微距镜头等性价比最高的镜头推荐,以及必备的滤镜、摄影包、三脚架、闪光灯等附件的推荐;后期技术——照片色彩优化、曝光调整、对比度调整、曲线应用等。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作者:雷依里 郑毅

页码:320页

定价:89.00元

《玩转单反——摄影光影实用手册》

摄影是运用光线作“画”的过程,光不仅让照片明亮起来,更让被摄对象呈现出真实的质地、有层次的结构。摄影的基本功之一,就是如何准确而正确地曝光,在掌握曝光方法之后,再训练自己捕捉光影的敏感度。本书从内容上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摄影用光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光线的分类、特性,相机的曝光和测光技巧以及控制光线的附件,光线的作用等。第二部分介绍了光线在专题摄影中的作用,主要针对风光、建筑、生态、夜景、人像等不同的摄影题材讲解光线的运用以及拍摄技巧。通过系统地学习这些内容,可以让摄影爱好者更加系统和全面地掌握摄影用光的知识,并将其灵活地运用到摄影实践中。

光影技术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电影以其投射在幕布上的光影和传送出来的声音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灵活现的、神奇而又壮观的世界。这个世界是如此逼真,又是如此虚幻。人们已经习惯于把电影看成是一种“神话故事”。因为,电影的诞生和它飞速发展的历史本身简直就是一个神话故事。哪怕我们是从科学的眼光来看待“电影自身的故事”,它也比最不可思议的神话故事还要不可思议,比最神奇的神话故事还要神奇。电影从诞生之初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电影的历史就是一个长长的虽然坎坷但却不可逆转地走向技术完善和艺术完美的故事。在这一过程中,充满了杰出人物的伟大技术发现和天才的艺术创造。我们必须说,电影创造了比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中国的《女娲补天》不知要神奇多少倍的现代神话。但是,如果我们在此话锋一转,来讨论电影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革命性意义,我们就必须说,尽管它尚未成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对它做出某种预期,已经不像过去那么困难了,特别是,考虑到电影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这种前景甚至变得昭然若揭了。

电影数字技术是一个革命性的因而也是一种挑战性的因素,最大的挑战就是对于我们的电影观念和电影概念的挑战,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很多人都提到但却并不准备实行的电影的重新定义问题。麦茨在1973年就提出,“我把电影和电视这两样东西看作一种语言;如果非要把它们当作两种不同的语言来对待,那么,人们势必把用机械方法获取影像这一特点分为摄影影像和电子扫描影像”,他的“电影——电视”的定义是:用机械方法获取的多元的活动影像。①不同的语言相互之间存在着超出常识所能想像的非常复杂的逻辑关系,它们之间往往不是逻辑学意义上的排他性关系,而常常是包容关系,在这个意义上,电影包含了电视②。美国学者莫纳科也提出:“到了1980年,情况已经变得很清楚,我们所谓的电影,与我们所熟悉的录像和电视,不再可能截然分开了。时至今日应当把它们看作是一个统一体的组成部分,我们确实需要一个能够包括影片和录像带的新词汇。”③

在这里,我们要郑重提出电影的全新定义:电影是以镜头形式呈现的,可以配有声音效果,并具有画面性质和深度感(或立体感)的活动影像;是一种专门纪录或制作表面现象(现实表象和意识表象)的异质综合性媒介,即以纪录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片段为起点和基础,传递信息,制造效果的媒介。这是一种具有纪录与合成双重属性的媒介。

我们知道,电影和电视的拍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光-化学成像方式,一种是光-电子成像方式,在电子成像方式中又可分为两种:光-模拟成像方式与光-数字成像方式。光-电子-数字成像方式已成涵盖光-化学成像方式和光-电子-模拟成像方式之势,并终将取而代之,这一点虽然已经没有怀疑者了,但是毕竟还要有一个过程。总之,广义的电影是一种双频媒介(video and audio)。按照罗兰·巴特的说法是一种异质性综合媒介系统。

在我们看来,这个定义里面还包含了要求电影进行重新命名的问题。重新定义和重新命名的必然结果是,电影学研究必须大大地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这就是我们已经说过的电影的新概念与新版图。电影的新概念,必须是电影的本体论概念,正是电影的本体论概念才能产生电影的全新版图、全新新疆域和全新视野。

光影技术论文例7

所谓的光导纤维通信是指通过利用光导纤维的方式,发射出信息数据传输信号,是一种常见的通讯方式,我们一般将其称之为光纤通讯,这种光纤通信方式不仅能够快速的将信息数据传输给接收端,还能充分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稳定性,对于通讯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目前光纤通讯技术中仍旧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使得光纤通讯技术无法得到进一步提升。那么,本文就以光纤通讯技术为重点研究内容,对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一些自身的见解。

1. 光纤通信技术

光纤通信技术是将光作为信息数据的承载者,以光纤的方式进行数据的传输。并且,在整个通讯系统中,光纤通讯系统中的光波频率大大超过了电波频率,这时,光缆的损耗程度将会逐渐降低,从而确保数据传输的连续性和实用性。通常情况下,由于光纤的组成大多是以玻璃材料为主,其本身具备较强的绝缘性能,可以对接地回路问题进行有效的控制,再加之光纤通信技术能够对数据进行严密的保护,从而避免了数据发生泄漏、被盗等情况。此外,光缆的直径很小,占地面积小,很适合在一些地下管道工程中应用。

2. 光纤通信技术的优势

(1) 频带极宽,通信容量大。

光纤比铜线或电缆有大得多的传输带宽,光纤通信系统的于光源的调制特性、调制方式和光纤的色散特性。对于单波长光纤通信系统,由于终端设备的电子瓶颈效应而不能发挥光纤带宽大的优势。通常采用各种复杂技术来增加传输的容量,特别是现在的密集波分复用技术极大地增加了光纤的传输容量。

(2) 损耗低,中继距离长。

目前,商品石英光纤损耗可低于0~20dB/km,这样的传输损耗比其它任何传输介质的损耗都低;若将来采用非石英系统极低损耗光纤,其理论分析损耗可下降的更低。这意味着通过光纤通信系统可以跨越更大的无中继距离;对于一个长途传输线路,由于中继站数目的减少,系统成本和复杂性可大大降低。

(3) 抗电磁干扰能力强。

由于光纤的原材料是一种绝缘性能较高的材料,有着很好的耐腐蚀能力,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光波导能够充分抵抗其他电磁波的干扰,不会轻易受到雷电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更是对认为的电磁干扰有一定的免疫力,形成非常牢固安全的光缆,这对于通讯系统的正常运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军事领域中,光纤通信技术同样受到了广泛的应用。

(4)无串音干扰,保密性好。

电波在进行实际的传输过程中,由于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常常导致电磁波发生泄漏,使得每一个传输管道受到影响,很容易使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窃听,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但是,光纤通讯技术的出现,能够彻底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因为光波导结构能够及时将光信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发生泄漏的射线会被光纤包皮迅速吸收,这样就会有效防止了光波的泄漏,从而避免了其他传输管道出现串扰的现象,再加之光缆是处于光纤的外部,无法再对光线中的数据进行窃听,起到了严密的保护作用。

3. 光纤通信技术的分类

3.1光纤光缆技术。

光纤技术的进步可以从两个方而来说明:一是通信系统所用的光纤;二是特种光纤。早期光纤的传输窗口只有3个,即850nm(第一窗口) 、1310nm(第二窗口)以及1550nm(第三窗口)。近几年相继开发出第四窗口(L波段)、第五窗口(全波光纤)以及s波段窗日。其别重要是无水峰的全波窗日。这些窗日开发成功的巨大意义就在于从1280nm到1625nm的广阔的光频范围内,都能实现低损耗、低色散传输,使传输容量几百倍、几千倍甚至上万倍的增长。这一技术成果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3.2光有源器件。

我国对于光有源器件的研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与支持,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变革,越来越多新技术的出现,以往传统的光有源器件已经无法在满足于现代光纤通信技术的要求,这无疑会对光有源器件的活动范围产生一定的影响。再加之超晶格结构材料与量子阱器件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光有源器件,相关制造工艺也逐渐完善,得到了通讯行业的广泛应用。

3.3光无源器件。

光无源器件与光有源器件同样是不可缺少的。由于光纤接入网及全光网络的发展,导致光无源器件的发展空前地热门。常规的常用器件已达到一定的产业规模,品种和性能也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和改善。所谓光无源器件就是指光能量消耗型器件、其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早期的几种光无源器件已商品化,其中,光纤活动连接器无论在品种和产量方面都已有相当大的规模,不仅满足国内需要,而且有少量出口。

3.4光复用技术。

光复用技术种类很多,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波分复用技术和光时分复用技术。光复用技术是当今光纤通信技术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它的技术进步极大地推动光纤通信事业的发展,给传输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波分复用当前的商业水平是273个或更多的波长,研究水平是1022个波长,近期的潜在水平为几千个波长,理论极限约为15000个波长。

3.5光放大技术。

光放大器的开发成功及其产业化是光纤通信技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它大大地促进了光复用技术、光孤子通信以及全光网络的发展。顾名思义,光放大器就是放大光信号。在此之前,传送信号的放大都是要实现光电变换及电光变换,即O/E/O变换。有了光放大器后就可白接室现光信号放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大概对光纤通讯技术有了一个全面的掌握,在现代通讯系统中,光纤通讯技术是一种常用的通信方式,由于其具备高效率、低消耗、传输速度快的优点,受到了广大用户的青睐,不仅能够确保数据的传输质量,还可以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受到破坏,造成用户的巨大损失,本文也具体论述了光纤通讯技术的优势以及分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光纤通讯技术已经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要不断加强和完善光纤通讯技术,逐步提高光纤通讯技术水平,促进光纤通讯技术长期稳定的发展。■

光影技术论文例8

内容摘要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提升的大背景下,很多先进技术已融入各个行业的发展中,光纤通信技术作为一种现代化技术,技术应用日益成熟,在通信技术中表现出了很大的应用优势,在很多领域得到了有效应用。在铁路通信系统中,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铁路通信系统信息传播速度,提高了我国铁路通信系统的整体水平。文章主要对铁路通信系统中的光纤通信技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铁路通信系统光纤通信技术应用

1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光纤通信技术也在迅猛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现代化信息传播速度,使通信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现阶段,光纤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铁路通信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优化并完善了铁路系统,推动着铁路通信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光纤通信技术的相关内容,分析了铁路通信系统中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研究了铁路通信系统中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希望实现我国铁路通信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2光纤通信技术的相关内容

2.1光纤通信技术概述

光纤通信技术中的两种主要技术分别是光纤接入技术和波分复用技术。光纤接入技术的关键是实现信息传输的高效性,利用宽带输送网向各个家庭传递各项信息和数据,在宽带管线传输过程中,传输方式多元化,光纤到户(FTTH)和FTTCab是宽带光接入网的主要应用形式,能够在光纤各个位置实现信息传输[1]。波分复用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带宽资源,能够有效地整合发送端,将波长光载波的差异性由接收端完成分割,且各个分波器需要负荷不同的载波信号。在现代化铁路通信系统中,波分复用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这项技术可以根据波长的差异性,有效地传输通信信号,不会受电磁信号、天气因素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信号传输的整体效率。

2.2光纤通信技术的优势

2.2.1通信容量大

光纤传输带宽比较大,一根光纤的潜在带宽可以达到20THz,且波分复用技术的传输容量更大,这项技术的传输通道是光纤的不同波长,将光信号在同一光线中的不同波长信道中进行传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通信传输容量。

2.2.2信息传输损耗低、传递距离长

光纤信息的传输载体主要是光学纤维钢丝,通过分析用途、性能和功能的不同,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但这项技术的制作和应用原则基本一致,不会受输出距离的影响,在有光纤的情况下都可以传输信息,既能够确保信息长距离传输,又可以完善信息传输过程,避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误差。

2.2.3光纤损耗极低

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我国光纤通信技术的主要材料是石英光纤,石英光纤和其他材质的光纤相比,不易出现损耗问题,施工运营成本较低。并且,石英光纤属于玻璃材质,具有电气性能,在石英光纤施工过程中表现出了良好的绝缘性能,无须在线路中设置接地、回路,有利于加快施工进度,减少施工成本的投入。

3铁路通信系统中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

3.1波分复用技术的应用

3.1.1掌握复用器、解复用器的使用方法

在设计复用器和解复用器的过程中,相關人员需要深入分析复用器和解复用器的生产成本和稳定运行。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技术人员需要确保复用器和解复用器的质量,以此为基础减少能源消耗问题的出现,光纤通信系统的应用,必须确保波导宽度满足光纤通信系统的各项要求,深入分析波导的宽度,及时地了解波导之间出现振荡的原因,通过应用波分复用技术了解振动和传输过程中的温度变化情况。

3.1.2合理地选择光源

在过去选择光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应用低效率、低能量的发光二极管,这在实际应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发射功率小、光谱宽等。在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激光二极管在光源选择中得到了有效应用,解决了发光二极管中的很多问题,避免了光波之间的相互干扰问题,并加快了信息传输速度。但是,激光二极管在实际传输中会被环境温度而影响,因此相关人员需在稳定环境中布置激光二极管,将温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让温度影响降至最低。

3.2PDH技术

在铁路通信系统的快速发展中,PDH技术是应用频繁的一项光纤技术,这项技术的应用主要是根据PDH二芯搭建局干线网络通信系统。二芯配置是PDH技术中常用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的应用从本质上确保了铁路同轴模拟通信,有利于实现铁路通信系统的稳定性。PDH光纤通信技术的复用接口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为网络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严重影响着PDH技术的有效应用。

3.3SDH技术

SDH光纤通信系统是PDH光纤通信系统的升级版,这项技术有效地改善了PDH光纤通信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铁路通信技术的发展。SDH光纤通信技术作为一项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数字化通信技术,会在未来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实现数字信息的转化,将所需信号固定在特定的机构中。SDH光纤通信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优势:①能够有效地简化网络中各个支路的字节复用;②为各个厂家设备互联之间的有效连接提供支持,确保光纤通信技术标准和比特率标准一致;③SDH光纤通信技术的网络和自我完善功能比较强,在网络信号中断的情况下可以自动恢复,且在恢复后网络信号传输可以继续使用;④SDH光纤通信技术的自我管理能力比较强,有利于实现铁路通信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⑤SDH光纤通信技术的通信功能比较强,尤其在铁路通信系统中的应用具有很大优势,在未来通信行业的发展中,日益完善的SDH光纤通信技术必将代替系统中的PDH光纤通信技术。除此之外,在铁路通信系统中,SDH光纤通信技术得到了有效应用,在铁路建设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出SDH光纤通信技术的作用,铁路部门通过搭设光同步传输系统,应用不同芯数的光缆[2],将铁路沿线各机房设备的传输设备进行了有效连接,组成铁路光纤传送信息网络,构建了铁路信息网,提高了铁路通信技术的整体水平,推动了铁路信息化、高速化发展。

3.4DWDM技术

DWDM技术是将多个波长作为载波,在一条光纤中有效地传输各个载波通信通道,有效地减少光线数量,一般单根光纤传输速度可以达到400GB/s。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DWDM技术在铁路通信系统中得到了有效应用,相关人员需要将波长和光纤频率进行融合,利用DWDM设备实现信息系统的兼容,并利用SDH设备传输信号波,DWDM技术不会受恶劣天气的影响,在初期应用中信号传输不稳定,但在长时间应用中会提高信号传输的整体效率,加快信号传输速度。

4铁路通信系统中光纤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4.1速度快、容量大、距离长的传输新模式

在新时期的发展中,新型波分复用技术需要转变成速度快、容量大、传输距离长的全光传输模式。光时分复用技术和密集波分复用技术的融合,可以改善传输信道数局限性问题,不断提升信道的传输效率,进而提升光纤传输容量。

4.2光孤子通信

在铁路通信系统运行过程中,光弧子通信是一种超短光脉冲,其主要是在光纤反常色散区的基础上,利用平衡光纤非线性、群速度色散效应,实现通信技术的超快传输,这项技术在长距离传输中性能比较稳定,且传输信息比较完善,不会影响光纤的速度和波長。

4.3全光网络

全光网络是具备未来概念的高速通信网络,光纤通信技术发展最理想的方向是全光网阶段,全光网是在传输信息网络各个阶段实现全光化。全光网络是一种极具未来概念的高速通信网络,是通过在传输信息网络的各节点处都实现全光化,同步完成高效的信息转换与传递。用光节点替代传统通信网络中的电节点,使信息能够在网络的各层级之间快速传输。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铁路系统的发展中,光纤通信技术得到了有效应用,有效地改善了我国铁路通信系统中的难题,使铁路系统逐渐进入通信时代,满足了现代化铁路发展的实际需求。

通信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关于通信行业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和构架问题研究论文

摘要:通信是以某种引子在自然界中进行的信息交流与输送,可以是人与人之间的,也可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信息传输。而通信业所说的自然是这种交流、传递信息的行业。通信业在经济、技术的推动下得以发展,近几年,不论是通信方式还是通信设备都得到了稳定发展,不过同时也有一些问题制约着通信业更优更快的发展。比如通信行业在营销管理这方面,存在严重缺憾。因此,本文针对通信行业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根据问题提出了相对应的策略,希望对强化市场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通信行业;市场营销;管理体系;问题;策略

引言

在经济、科技推动下,通信技术逐步发展并一步步渗入到生活中的各方各面。就整个通信行业来说,如果要想持续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除了加快自身稳步发展,还需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的营销方式实现综合营销,另外,还要加强对市场营销的管理控制,保证市场营销体系符合通信行业的发展以及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

1推动通信行业市场营销管理体系构建的作用

通过建设具有针对性的管理体系对市场营销加以管理,对通信行业是极为重要的,作用众多,如下所示:一方面,根据市场营销所设立的管理体系与加强市场营销管理的要求相一致。在推动行业发展过程中,营销作为最主要的因素,依旧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管理落后等,导致营销工作很难实现高效能、高效率。而促进通信行业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建立,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来实现,并不断完善,使其全方位趋于完美,从而提高营销工作的效力、强化营销管理。且营销体系的建立一定要从营销人员本身素质、制度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综合考量并得以落实。另一方面,管理体系的建立是通信业得以有效发展的基础。目前,通信市场存在的竞争越来越猛烈,通信企业想要在市场中取得一定盛势,就必须要通过营销管理来增强竞争力。

2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制约

其实,发展与风险都是并存的。在通信市场中也是如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带动了通信市场,而通信市场中,其营销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并且有愈加严重的趋势。之前的有关与通信市场营销方面的法律法规已很难满足目前的需求了。在此情况下,也衍生了一部分违背法律秩序的人,在没有一套标准、完善的法规下用不正当的手段谋取暴利。而且整体通信市场本身就缺乏法律法规的约束,这也使得市场管理的难度加大,碰壁严重。因此,必须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律,并落实到实处,保证市场营销得到有效管理。

2.2营销管理机制不一致

目前,通信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这也导致很多企业迫切的想要在市场中占据一定优势,从而以各种各样的营销方式来强化自身,使得众多范围内出现交错。比如拿一个县城来说,通信行业包含了多家通信公司,导致出现不同厂家的通信产品在功能或营销方式上相互抄袭并逐渐一致的竞争,对通信市场的综合管理受到限制。由于不一致的营销管理机制,通信企业很难设法避免资源浪费这一情况,最终各通信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影响整个通信市场的发展。

2.3售后服务尚不完善

目前,像电信、移动、广电、联通等国内四大运营商在通信领域具有很大优势,并积累了一定的客户群体。不过随着一些新企业的兴起,导致通信市场连续不断的对外发展,市场竞争也呈现出多样性、广泛性趋势。此时,很多企业忽视了售后服务这方面,售后得不到保障,引起群众不悦,也失去了对企业的信任感,企业一旦出现信任危机,也只能被通信市场踢出局。所以,各个企业一定要完善售后服务,以良好的服务体系来树立良好的品牌与企业形象。

3推进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合理构建的策略

3.1建立健全营销机制

各行各业想要得到稳步发展,必须要依靠完善的制度标准来进行。目前,通信行业在营销方式方面就缺乏一定标准,从而营销过程中出现许多管理方面的问题。所以,相关部门推进营销机制朝着全面、完善的方向改进,以市场营销为引导,规范营销管理行为,另外,还可以实现奖惩机制。对于一些诚实守信、恪守本分、遵纪守法的企业加以奖励,要通过政府的权利加以帮助,保证市场的规范性,如果一些企业不按标准办事,只追求自身利益而全然不顾其他,一定要加以严惩,在相关法律的引导、制约下对其严惩不贷,使得通信市场拥有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确保其有条不紊的整固发展。

3.2合理配置资源,推动管理机制一体化

就整个通信市场而言,其发展水平依然是处于错落不齐的状态。在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方向等方面均没有取得理想效果,这就导致企业间“各自为营”,完全按各自主张办事,不懂得合作发展,共同进步。因此,必须要在市场营销的引导下,优化、完善管理机制,并按照整个的发展方向做到全面一致性的管理,加强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并在管理机制的制约下合理配置资源,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

3.3推动多种营销方式共发展

光影技术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TV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6-0286-01

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隶属于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范畴,它是利用非接触成像和其他传感器对地球表面及环境、其他目标或过程获取可靠的信息,并进行记录、量测、分析和表达的科学与技术。本专业的特色在于:基于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具有扎实的辐射光谱、成像几何与影像信息的理论基础,具备航空和卫星影像数据处理、分析和解译能力的专业人才,以满足诸多领域(包括土木工程勘察、国土资源调查、自然灾害与环境监测及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等)对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需求日益增长的要求。

一、摄影测量发展的三个阶段

摄影测量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 。

1.模拟摄影测量

所谓模拟摄影测量,即是利用儿何反转的特性,设法把航摄时获得的无数对同名点的两张相邻像片,保持航摄瞬间的相对状态来进行投影,此时各同名点的摄影光线必然仍对对相交于地面某相应的地物点上。利用这一原理,德国、苏联、瑞士等国先后制成了多倍投影测图仪、立体量测仪、精密立体测图仪A8,A10,B8,D2,CIIP等等,由于这此仪器均采用光学投影器、机械投影器或光学一机械投影器来模拟摄影过程,所以我们称之为模拟摄影测量仪器。 这一发展时期也就称为模拟摄影测量时代。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类型的仪器已发展到了顶峰。

2.解析摄影测量

电子计算机和计算技术的发展,开辟了解析摄影测量的新纪元。1957 年美国人海拉瓦提出了摄影测录的新概念,就是用“数字投影 ”来代替光学的、机械的或光学一一机械的模拟投影。所谓数字投影就是利用计算机实时地进行共线方程的计算 , 从而交会被摄物体的空间位置。解析测图与模拟测图的主要 区别在于前者使用数字投影方式,前者使用模拟投影方式ij为计算机控制的坐标测量系统,后者使用纯光学的、机械的或光学一机械的模拟测图装置;前者是计算机辅助的人工操作,后者是完全的手工操作。

3.数字摄影测量

1996年的维也纳ISPRS大会上,展出了众多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它表明数字摄影测量已经步入实用阶段。所谓数字摄影测量就是以数字影像为基础,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和处理,确定被摄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空间位置及其性质的技术。数字摄影测量与模拟、解析摄影测量的区别在于:它处理的原始信息不仅可以是像片,也可以是数字化影像。同时,影像匹配技术代替了双眼观测,实现了真正意义的自动测图,它所使用的仪器最终将只是运用计算机及相应的设备。在短短不到 40 年的时间里,航天遥感已经取得了令人瞩日的成就。从遥感平台到遥感器、从遥感数据源到遥感数据处理、从遥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到遥感应用,无不发生了翻人覆地的变化。

二、摄影测量与遥感的相互关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空间技术的迅猛发展,摄影测量步入全数字阶段,遥感进入1m高分辨率和立体观测后,情况发生了根木的变化,摄影测量与遥感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实际上,“摄影测量(包括像片判读)”与“遥感”这两个不同的名称指的是一个相同的学科而存在于两个不同的时期,遥感就是摄影测量学的发展和扩充。同时,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 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密不可分。于是,一门综合的新兴科学技术地球空间信息学应运而生。地球空间信息学是指以 GPS,GIS,RS 等空间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并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用于采集、量测、分析、存储,管理,显示、传播和应用与地球及空间分布有关的一门综合、集成的信息科学和技术。这无疑为摄影测量和遥感学科进行了很好的定位,即地球空间信息学是数字地球的数学基础,是数字地球的空间信息框架。

三、摄影测量与遥感的发展趋势

摄影测量从传统的模拟阶段到解析摄影测量到今天的全数字摄影侧量,它是以数字影像或数字化影像出发,通过计算机对这种数字影像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以获取所需要的图形和数字信息;它已经从单一的测绘学科发展为一门集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认知科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数字摄影测量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影像信息学是集摄影测量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人工智能、专家系统、航天科学与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认知科学等相结合的一个边缘学科。另外,在哲学、思维科学、心理学、美学和艺术等学科对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在空间信息的可视化表达以及虚拟现实等 方面都对摄影测量的发展起到指导和推动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应用中,主要是围绕利用航空摄影测量测绘地形图,而对近景摄影测量或者说地面摄影测量的研究和利用相对较少。同时,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价格越来越低廉而性能越来越好的数码相机在摄影测量中的广泛应用,将是摄影测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近景摄影测量在工业摄影测量、生物医学摄影测量、双介质摄影测量高速摄影测量、建筑变形与沉降摄影测量、文物和考古摄影测量以及在军事目标定位、打击、评估等方面得到发展与进步。

四、结语

全数字摄影测量及其与 GPS、GIS集成的道路是摄影测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多“S”(包

括数字定位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惯性导航系统INS以及专家系统SE)的集成将是全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方向;高分辨 率(包括高空间分辨率、高时 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的传感器、专业型的小卫星群、遥感定量化和商业化是未来遥感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机载GPS或机载INS、激光扫描仪和数码(CCD)成像技术的发展将实现实时空一地测图。全数字摄影测量还处于发展的初期,是一门相对年轻的新兴学科,由于它利 用计算机代替“人眼”,使得全数字摄影测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将得到迅速的发展。它将在三维可视化、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数字近景摄影测量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它对国家基本地形图的更新与其现势性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德仁.周月琴.金为铣.摄影测量与遥感概论.北京:测绘出版社:2001.

[2] 李德仁.信息高速公路、空间数据基础设施与数宇地球.测绘学报.1999(1)1-5.

[3] 李德仁.论 RS、GPS与GIS集成的定义、理论与关键技术.遥感学,1997(1):4-6.

[4] 张祖勋,张剑清.数字摄影测量的发展、思考与对策.

[5] 杨春生.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信息

光影技术论文例10

 

电子文件以其载体和载体与信息结合方式的特殊性对传统档案保护理论造成很大的冲击,电子文件与传统纸质档案在保护技术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将是电子时代档案保护技术的新领域。

1.载体寿命的差异

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尽管纸张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如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但只要我们在档案保护过程中注意排除发生两大反应所需要的条件,就可以使纸质档案的寿命达到上百年甚至更久。

电子文件的载体材料是磁性物质和光盘。聚酯底基是磁盘和磁带的支持体。聚酯底基具有易产生静电而吸引尘埃导致卷曲、易与磁粉脱离、伸长后不易已故恢复等缺点。粘和剂起着连接底基和磁粉的作用,它具有易热胀冷缩、磨损、脱落、粘连、生霉等缺点,直接影响信息再现。磁粉中的磁性氧化物颗粒的剩磁感应强度是记录和再现信息的决定因素,它极易受外磁场影响而导致退磁、消磁等。光盘是利用激光进行作息存取的,它呈圆盘状,由盘基、记录介质和保护层等部分组成。目前光盘常用的记录介质主要有碲、碲合金、硒、碳铝化合物以及一些在激光热效应下易产生物理性质变化的材料。这些材料不稳定、易氧化、易与碱溶液发生反应。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短的多,一般仅为5-15年。

2.环境条件影响的差异

2.1温湿度影响的差异

不适宜的温度湿度对磁性载体、光盘、和纸张均有影响。论文大全。对纸张而言,高温高湿,可促进纸张发生水解-氧化反应,加速纸张内部不利化学成分对纸张的影响,也可使字迹材料发生扩散、洇化现象。而电子文件载体受温湿度的影响方式截然不同。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条件下,聚酯底基易膨胀或收缩变形,光盘载体中使用的塑料、铝和多碳材料也会弯曲变形,影响激光束精确定位和数据的读写。

2.2灰尘影响的差异

灰尘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机械磨损纸张、使纸张发生粘结而形成“档案砖”、给纸张带来霉菌等。而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损坏主要有物理损坏、化学损坏和生物损坏。特点损坏中指污染、划伤磁盘、磁带、光盘载体腐蚀、降解等化学作用而毁坏,造成记录作息消失;生物损坏是指灰尘是霉菌孢子的传播者,也是霉菌的培养基、繁殖地,霉菌分泌的霉和有机酸会损坏磁性载体和光盘,使数据丢失。综上所述,灰尘可以损坏纸张和电子文件载体。只是对纸张而言,即使灰尘已经对其产生实质性的损害,如损坏纸张、形成“档案砖”、产生色斑和霉斑等,也可通过修复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其所记录的信息。而灰尘一旦对电子文件载体造成危害性,载体上所记录的信息可能会局部丢失,计算机系统便无法读出原始信息,使电子文件失去保存价值。因此防止灰尘对电子文件载体的危害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电子文件形成和使用过程中,要采取严密的防灰尘措施。

2.3外来磁场和机械震动影响的差异

磁场和机械震动对纸质档案无任何影响,而对电子文件的磁性载体则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外来磁场作用于磁性载体,能使磁性涂层的剩磁发生消磁或磁化,造成信号失落或信噪比降低,破坏记录信息,影响读出效果,此外,强烈的机械震动也会影响磁性材料中磁性分子的排列次序,造成剩磁衰减,从而破坏记录信号。因而要防止外磁场的影响,如远离磁场,将磁性载体存放在有抗磁性的框内或金属盒内等等,并避免强烈的机械震动。

2.4光线和有害气体影响的差异

光线和有害气体对纸张的危害主要是促进纸张发生氧化反应,导致纸张强度的降低,而有害气体和光线特别是紫外线对电子文件的破坏力更大。有害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硫、硫化氢、二氧化氮和氯气等具有酸性和氧化性,在一定条件下,腐蚀、破坏磁性载体和光盘,致使盘基、带基老化变质和磁粉脱落,使电子文件信息丢失。光线能使电子文件载体发生光氧化反应,使盘基带基老化,强度下降。同时,紫外线的能量足以破坏磁性载体剩磁的稳定性,导致信号衰减,影响磁性记录信息的读写效果。

3.技术寿命的差异

纸质文件一旦形成,其制成材料---纸张、字迹材料、字迹三者永远结合在一起,它的寿命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而电子文件的寿命不仅与其内部诸因素和保护环境条件有关,更与技术革新有关。因为电子文件是通过计算机将信息与载体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必须通过计算机才能识读。一旦技术过时,则载体上的信息就无法读出。论文大全。技术过时的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革新,使旧的存贮技术消失。二是由于商业性的原因,使由于单个厂家生产功销售的电子文件设备会由于厂家的破产或改变产品生产而很难找到配套产品。一般来说,大多数电子文件载体的预期寿命都超过了识读它的硬件和软件的技术期限,也就是说,技术过时对电子文件安全性的影响显得更为重要。论文大全。因此,对于电子文件中数字化信息的长期存读而言,技术过时比载体损坏是更为严重的危害。

4.信息保护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