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6:33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例1

作者简介:李治淼(1976-),男,黑龙江五常人,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丛蕊(1972-),女,黑龙江富锦人,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C121102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B11101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92-02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的、直接面向大学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是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所提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等的重要举措。[1-3]在《纲要》的高等教育部分,明确提出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与学生的主体性密不可分。[4]然而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是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学生期待有怎样的收获,以及如何保障计划的实施,应是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组织实施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就本科生围绕创新实验计划认知、认可情况展开了调查,结合调查结果,探究了在创新实验计划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长期实施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调查研究对象为大一至大三的三个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累计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28份,回收率为64%。

问卷设计首先了解了本科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认知情况,继而调查了本科生在校期间提升专业技能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途径;其次以本科生参与创新实验项目的各个环节为主线,调查分析了创新实验计划的前期准备、信息获知、学生的参与心理等,以及项目科研流程每一阶段的运行情况;最后部分了解了本科大学生对创新实验计划的预期收获与建议。

二、调查统计与分析

1.本科生专业认知情况

现代高校按照社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学科门类、组织教学、进行专业训练、培养专门人才。[5]由于学生在本科阶段主要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大三阶段,甚至是大四阶段才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往往对本专业知之甚少。针对本专业的应用领域、前沿技术与发展的调查发现,1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完全了解;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比较了解;74%的被调查者表示仅了解一点;3%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不了解,如图1所示。而对于不了解本专业应用领域、前沿知识的原因,39%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缺少与导师沟通;50%的被调查者认为是由于信息闭塞,缺少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于增进了解本专业相关知识的途径选项中,6.25%的被调查者想通过学科竞赛的方式来拓展专业知识;18.75%的受访者选择了参加挑战杯;75.00%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参加创新创业训练以及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来了解专业的应用领域以及前沿知识。

由此看来,绝大多数学生希望了解本专业的技能知识,并且认可通过创新创业训练以及参与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等方式来提高专业认知。[6]

2.创新实验计划的宣传情况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作为一项新兴的由本科生参与的科研活动,高校组织部门的宣传情况以及教师的支持情况都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参与者人数的多寡。没有及时的宣传,即使有能力、感兴趣的学生也会与创新实验项目失之交臂。

调查中发现,62.5%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创新实验计划不是很了解;32.5%的被调查者完全不清楚什么是创新实验计划;仅有6%的被调查者完全了解创新实验计划,如图2所示。在了解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途径上,大部分被调查者是通过教师或同学获知信息的,比例分别为31.25%和39.06%;此外有14.06%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网络了解创新实验计划的。对于创新实验计划的帮助作用,5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帮助很大,认为可以通过创新实验计划培养实践创新能力;39%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定的帮助,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有机会,67.19%的被调查者会尝试参加创新实验计划;28.13%的被调查者会视他人参与情况参与实验项目;仅有4.6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参加该计划。由此看来,学生对创新性实验计划认可度较高,然而在此方面的宣传力度仍有待提高。

3.创新实验项目的实施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实施大体包括前期准备、选题立项、信息获取、项目的具体实施、论文撰写、专利申报等,问卷针对不同阶段学生的参与心理、项目中师生各自扮演的角色及项目所需的硬件、资金支持情况展开了调查。

“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申请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队,团队由3~5人组成。鼓励学科交叉融合,鼓励跨院系、跨专业以团队的形式联合申报,81%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团队申报,其余19%的被调查者倾向个人申报。对于团队中年级和专业交叉情况如图3所示,11%的被调查者不希望有任何交叉;而30%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有年级交叉;20%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有学科交叉;39%的被调查者倾向于二者均交叉,这样能够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关于项目的加入途径,34%的被调查希望通过指导教师推荐申请创新实验计划;53.13%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自荐申请。

选题是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的重要一步。[7]在选题来源方面,如图4所示,选择“对某一课题感兴趣,并做了充足的准备”的比例为52%;选择“部级科创的题目或导师的一个研究课题”的比例为22%;选泽“研究的是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理论结合实践”的约占20%;课题选择“偶然,或来自社会上的热门话题,或自己灵感”的比例为6%。可见,绝大多数学生对于选题都较为谨慎,或涉及专业前沿,或是兴趣点。对于最终选题的确定23%的被调查者期望课题由导师帮助确定;67.19%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小组讨论决定;9.38%的被调查者认为应由项目组组长确定,显然更多的学生希望借助小组讨论来确定最终的选题。

在信息获取方面,31%的被调查者会在图书馆查阅书籍;32%的被调查者选择查询互联网检索信息;14%的被调查者会在导师处获取;17%的被调查者选择通过项目交流获取。对于互联网信息检索,仅有16%的被调查者掌握了文献的检索方法;35%的被调查者了解信息检索,但不会使用;45%的被调查者不会信息检索,但希望通过学习掌握。在项目交流方面,49%的被调查者期待有较多的项目交流;有65%以上的被调查者期待有院级及以上的项目交流活动,以开阔眼界。

对于教师的指导,43.75%的被调查者与实验室教师每周见面次数低于1次;13%的被调查者与实验室教师每周见面次数高于1次。54.69%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起到辅导作用,能够给学生讲解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43%的被调查者表示导师起到咨询作用,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途径,让学生自己学习;3%的被调查者认为导师仅仅起到监督作用,只负责时间和工作量的考量。

对于小组分工情况,47%的被调查者认为应有明确分工、各司其职;50%的被调查者认为要有组长及有专门主管某一任务的组员,但有事时大家一起商量着干;3%的被调查者倾向于组长全权负责,组员听从指挥。项目在进行中需要借助一定的实验或调研,39.0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实验设备先进;25.00%的被调查者认为项目所需的硬件设施设备比较落后;21.88%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专业性的设备,没有专门的实验基地;14.6%的被调查者需要去周边或相关地方完成项目。对于实验室开放程度,30%的被调查者认为校园实验室硬件设施使用方便,开放性良好,可以随时去实验室做实验;4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太方便,实验室要申请,中间环节复杂,等待时间较长;2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方便,实验器材和实验所需的材料不全。

在论文撰写方面,有25%的被调查者撰写过论文或报告。对于论文撰写时出现的问题,39%的被调查者认为撰写的论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28.13%的被调查者认为论文抄袭严重,没有自己的创新点;32%的被调查者认为论文撰写格式不规范。在撰写论文时,34.38%的被调查者会参考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58%的被调查者会参考指导教师和高年级学长的意见。在需要版面费用的使用上,65.63%的学生表示会寻求学校资金支持;6.25%的学生表示会寻求导师帮助;约28%的学生表示倾向于组内筹集。

4.创新实验计划预期收获

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需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注重创新实验的实施过程,强调项目实施中大学生对创新思维方面的收获和实践能力的收获,并没有强制要求一定要或取得专利等。在针对小组成员收获期望调查中,33%的被调查者表示做了就要做到最好,期望获得最高奖项;55%的被调查者表示会认真的去做,实现项目的预期目标;12%的被调查者表示只管认真做项目,不去管结果如何。而对项目预期所得到的有益效果,53%的被调查者认为通过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后能将项目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30%的被调查者表示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后掌握了更创新、规范的研究方法;13%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创新实验项目后文献搜索和阅读能力得到了提高;4%的被调查者表示论文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能够发表更专业的学术论文。由此可知,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项目的终结,收获、反思、总结经验与教训也需要纳入进来。学生参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获得了哪些体验与收获,存在哪些遗憾,对今后此类活动的开展有哪些期望与建议等都值得关注。

三、结束语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提出,使得本科生的创新实践项目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与支持。文中讨论的本科生对创新实验的认知以及创新实验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面临的一些共性问题,调查的结果对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良性发展以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赵希文,李旦,朱宁.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与高校课程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8-10.

[2]王祖源,毛骏健,吴淤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7,(9):26-28.

[3]曾兴闻,赵树凯,赵韩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子教育,2008,(3):48-51.

[4]刘大军,罗一帆,周合兵.基于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下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策略[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8):304-306.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一、前言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时代,以新媒体为工具的创业活动迎来更多机遇。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鼓励高校大学生利用多种手段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微博、微信和QQ等新媒体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为了更好地探究高校大学生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工具开展创业活动,本文将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展开实证调查研究,为高校大学生利用新媒体工具推广创业活动提供借鉴。

二、新媒体视角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研究

通过调查,我校创新创业活动分为学校组织进行和学生个人自主进行,其中学校组织进行的有以经管学院为典型代表的erp沙盘模拟大赛,航空工程学院的飞眼杯,无人机大赛,北斗杯大赛等;中国民航大学创新创业获得了巨大成绩。以2016年为例,申请并获得创新创业方面单项奖学金的学生就有50名,主要获奖人群集中在大三和大四,大三和大四是创新创业收获的时间,一般大二开始做创新创业,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获得最终成果。

但是目前我校在创新创业方面对新媒体的运用还存在不足,局限于网络通讯工具,创新平台的搭建,且双创平台不稳定,局限性较多且使用频率较低,在以学校组织创新创业进行的过程中,许多学生是为了学分而开展项目,利用新媒体进行传播较少,同时还存在大量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三、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新媒体运用创新创业活动的分析

为切实正确掌握中航大学生双创时对新媒体的应用程度,本文用调查问卷进行深入调查(此次问卷发放342份,有效回收325份,有效回收率为95.03%),在问卷调查中,我们提出了一些很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整理收上来的问卷所得到的数据,我们更近一步的了解到我校同学在进行双创活动时运用新媒体的情况。

1.关于大学生获取创新创业信息的调查

问题:你如何获取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信息?[多选题][必答题]

从学长学姐了解

网上查询

朋友告知

朋友圈、微博等新媒体

老师

其他

根据调查,40%的同学是通过朋友圈微博等新媒体获取,还有约42.75%人通过老师的消息进行了解,也有约10%的同学是朋友告诉,自己上网,从学姐学长处了解等渠道获取信息。

2.关于利用新媒体获取创新创业信息的调查

问题:你平时通过身边已有的新媒体获取的有关创新创业信息有多少?

非常多

较多

较少

很少

几乎没有

对于“你平时通过身边已有的新媒体获取的有关创新创业信息有多少?”这个问题,将近4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较多或者非常多地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只有6%的受访者几乎没有利用新媒体获取相关的创新创业信息。

3.关于利用新媒体进行创新创业的作用的调查

问题:你认为新媒体技术对于我们创新创业有帮助吗?

十分有帮助,有了新媒体的帮助项目的推进会大有不同。

有一定帮助,有利于项目的推进。

帮助很小,可有可无。

没有帮助

调查结果显示,80%的同学对新媒体在帮助推广双创活动方面抱有很大希望,大家都不同程度上认为新媒体可以有效地帮助推广双创活动。仅有5%的同学认为新媒体的帮助可能会很小。

四、大学生利用新媒体推广创新创业活动策略

1.打造校内双创论坛促进信息共享和交流

此论坛主要目的是吸引同学到论坛获取及交流双创信息,更好地推广双创活动。根据需要将此论坛分为以下几部分:(1)友情链接。创办双创论坛之后,可以做图片链接或者文字链接,利用朋友圈、微博等方式转发双创网站的链接。(2)线下活动参与论坛。借助线下的主题聚会,见面会,主题活动,增加论坛人气。(3)论坛管理。论坛的管理好比一个企业,要有健全的组织结构,相关的管理规则,其次是要有一个好的管理团队,也就是需要从学校内选出一套管理团队,鼓励学校有能力的同学来担任。

2.开发创新创业APP的提高活动推广面

此app可以分为四个板块:

板块之一是方便广大师生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到自己所关注的项目或者自己项目的实时动态,项目推进程度以及所遇到的问题。

板块之二是资金的募集,此APP中设置投资板块,允许在本APP上以公司或企业或个人名义注册账号,完成真实身份认证的可以以组织或个人的名义向其所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投资。

板块之三是各种关于双创的新闻资讯,这个板块分为校内和校外两大板块。

3.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推广和宣传

(1)学校在校内可通过海报、展板、楼贴以及公寓媒体系统对双创进行宣传,让学生了解、认识、贴近双创。

(2)建立微信公众账号和微博官方账号。在公众号及时各类与双创相关的推送,将双创融入同学们的生活。

(3)创立双创帮扶机构。此机构欢迎校内老师、往届校友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自愿加入,对学校学生的双创项目进行学术和技术上的指导以及资金上的支持。

五、结语

新媒体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也是创新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人离不开新媒体。将新媒体运用于创新创业项目中是一种最新的趋势。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发现当代大学生运用新媒体技术熟练,高校利用开展和推广大创项目具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通过创建创新创业论坛、开发创新创业项目APP和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工具能够有效提高创新创业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例3

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爱因斯坦就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好的毕业论文一定有一个好的选题。在毕业论文选题时,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选题应该符合专业性。公共管理专业致力于在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为政府机关、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和各类社会组织培养基层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实践型人才。因此,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选题应该聚焦现实生活、社会变迁和热点问题,以及公共管理领域的组织、事件和个人行为。由于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交叉性强,所以对于交叉学科的论文选题,为了避免论文在内容上发生学科的偏移,选题的专业性必须要注意。例如,对一个公共管理和法学的交叉学科论文选题,应该从公共管理专业的视角来陈述论文题目和建构论文的核心研究问题,而非从法学专业的视角。

(2)选题应该体现“小而美”。纵观各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从课程设计上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宏观视角、整体思维和全局意识,这是优点,但在毕业论文设计上,就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不足。很多学生在选题上都体现出了这种宏大叙事的偏好,例如,题目中经常出现的“我国…”、“模式研究”这样的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本来就是一个小的科研课题,篇幅也一般在一万字左右,所以重点在于“解剖麻雀”,将一个小问题讲通、讲透,而不能贪大、贪全,可以将宏观的政策、理论和视角作为背景,但落脚点还要在微观行动和具体个案/问题上,因此选题上务必要“小而美”,而非“大而范”。毕业论文的选题是一个由“大”到“小”的过程,不断“窄化”、明确的过程。最开始学生可能只有一些比较含糊的想法,然后通过查阅文献、实践和思考,变成某一领域的调查研究主题,最后,通过反复地“学而思”,将这一比较笼统、宽泛的调查研究主题,变成特定领域、特定现象中的针对特定问题的选题。毕业论文选题的“美”主要体现在选题的价值和意义上。一个好的论文选题是有核心研究问题的,这个研究问题是现有的文献资料所不能回答的,因而需要研究者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去探究、解密,这也就是论文选题的价值所在。而现在很多本科毕业论文是没有研究问题的,或者这个研究问题过于的简单,这样的毕业论文就只能是泛泛而谈,缺乏创新、反思和深度,也就没有太大的研究价值。论文的意义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之分,本科的毕业论文更注重的是论文的实践意义,所以,论文的选题最好能来源于实践,这样才能保证论文的内容和结论真实具体,论文的建议具备可操作性。

(3)选题应该注意时效性。本科的毕业论文应该关注当下正在发生或即将发生社会公共管理现象和问题,所以选题应该有一定的时效性,而尽量避免对历史事件的研究,这样能够降低论文研究的难度。例如,部分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可能对公共危机管理比较感兴趣,想将这个领域作为论文选题,但是由于公共危机事件具有偶然性、突发性、紧急性和高度的不确定性,所以很可能在论文研究期间没有典型性的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因而学生会选择以一些过往的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作为案例,但这样研究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就难以保障了,因为学生会很难找到经历事件的关键人物进行访谈并收集丰富的一手资料,最后这类的毕业论文往往会变成二手文献(尤其是新闻报道)的整理和总结。

(4)选题应该考虑“量力而行”。本科的毕业论文在选题时就应该从主客观两个层面来考虑可行性。主观层面的可行性要综合考量的是[3]: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研究经验、组织能力、语言、体力等方面是否具备进行论文研究所需要的条件。客观层面的可行性包括:时间、经费和资料的获取等是否可行;研究是否会侵犯被研究对象的隐私,是否会违背研究的道德伦理,甚至触犯法律。因此,有的论文选题很有价值,但如果受主客观限制,学生完成不了,也要果断放弃。例如,现在很多同学都喜欢写以“互联网+”为主题的论文,因为“互联网+”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热潮和趋势,与其相关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部分学校或教师也倾向于鼓励、引导学生去写作此类论文,然而事实上,“互联网+”论文的写作就离不开对大数据的获取、挖掘和分析,但大数据的获取难度较大,很多时候还涉及到商业机密和隐私,所以,作为大多数本科生根本没有办法驾驭此类论文。

(5)选题应该以“学生为导向”。应用型本科的毕业论文在选题上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研究兴趣、意愿和选择,不能搞命题指派或导师包办。只有以“学生为导向”,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避免学生对导师的过度依赖。

二、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

毕业论文设计是一项复杂的认识活动,而研究方法是实现论文研究的必要手段和工具。研究方法是为研究选题和研究内容所的服务,因此,研究方法的选择是否适宜对于毕业论文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研究方法是一个有着不同层次和方面的综合体系,它所包括的三个层次分别是: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的方法和技术。对于本科的毕业论文而言,研究方法需要关注的是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而没有必要对方法论和研究方式进行阐释。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有很多,选择的依据是哪种方法能收集到更丰富和真实的资料,通过该方法所收集到的资料能更好地对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进行回应,能作为有效论据支撑论点。对于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常见的误区包括:

(1)研究方法贪多。很多学生认为,使用更多的研究方法,能够凸显论文的工作量,体现学生对于研究方法的掌握,其实不然。研究方法的使用并不是毕业论文质量考察的重点所在,它只是一种调查研究的手段和工具,因此,研究方法在精不在多。好的毕业论文,只要论据充足,足以支撑论点,用一种研究方法也可以。大部分的毕业论文可能需要多种研究方法来组合和相互补充使用,此时,需要交代清楚不同研究方法的具体使用情况和旨在回应的研究内容,避免出现研究方法多而混乱的局面。

(2)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使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科学性之争在学术界从未停止,这两种研究方式在哲学基础、研究范式、理论模式、资料收集技术、分析方法等多个层面都有巨大的差异,因此,两者具有较大的互斥性,而非兼容性。此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体系中属于第二个层次—研究方式,而非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然而很多毕业论文在介绍研究方法时都会写到:“本研究采用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这就犯了两个错误,其一: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体系中属于第二个层次—研究方式,学生这么写是把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理解为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其二: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不存在結合的可能性。很多学生理解的定量研究仅仅只是统计资料的分析,而非严格意义上的规范定量研究。所以,较好的处理办法是在本科的毕业论文中,避开提及方法论和研究方式,只介绍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3)对问卷调查法的滥用。问卷调查法是社会调查中的常用和有效方法,但在本科的毕业论文中,对问卷调查法的应用有很多不当,具体的问题类型包括:第一,将调查问卷的设计局限地理解为问问题。调查问卷是由多个问题组成的,但这些问题是根据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而提出的,包含了研究者的一些研究假设(例如: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考虑到了测度的效度和信度。将调查问卷的设计狭隘地理解为问问题,就会很容易出现关键问题缺失、问卷的效度和信度不足等问题,问卷调查的科学性也会遭受质疑。第二,问卷调查法的应用不与抽样方法结合使用。抽样方法包括两大类:概率抽样法和非概率抽样法。严格的来说,问卷调查法只有与概率抽样法结合使用才具有统计分析的意义。但在现实的研究过程中,由于研究者无法获得完整的抽样框或被研究对象属于社会少数群体不方便抽样等原因,概率抽样方法在实际操作中的严谨性往往要打折扣,很多问卷调查是基于非概率抽样的。这样的直接影响是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大误差。另外,近年来,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喜欢用网络调查法,这是因为网络调查操作简单,发放和回收问卷的速度快,研究结果能够迅速生成。然而,网络问卷调查适合的只是一些对社会舆情、网民态度等的调查,它并不是一种学术论文调研方法。首先,它的抽样方法是非概率的,样本的代表性会很差;其次,研究者很难保证填写问卷的人是否认真、负责,问卷调查的信度和有效率很难保证;最后,通过网络调查输出的结果基本上都是简单的频数统计,没有办法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所以本科的毕业论文在研究方法上,最好的处理办法还是要将研究的主题缩小,当研究对象的数量在一个适度范围内时,可以采用全样本调查,这样就不会存在样本代表性的问题。对于无法进行全样本调查的论文研究,即使无法进行概率抽样,也一定要考虑样本的代表性、问卷的信度等问题,不能走捷径。第三,把问卷调查法作为“包治百病”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只是所有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中的一种,它也有一定的适用条件,例如,需要配合抽样方法结合使用,需要被研究对象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等。但当问卷调查法的适用条件不充足或针对某个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有更适宜的研究方法时,需要放弃问卷调查法,改用其他的研究方法。现在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论文时都偏爱用问卷调查法,而当研究方法选择不当时,就很容易出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三者的脱节错位,最后论文中的论据不足以支撑论点。

三、毕业论文行文中的常见问题

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结构一般包括几个部分:绪论、文献综述、论文的主体部分、结论和建议。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和常见问题见表1。

四、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管理的建议

(1)重视本科毕业论文和毕业论文的选题。本科毕业论文对学生和教学单位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提升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需要强化学校和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毕业论文的选题直接决定着论文价值和可行性,其重要性不言自明。但很多学生不重视论文的选题,草草选题,缺乏对选题的合理性论证就开始写论文,为后续工作埋下诸多隐患。因此,学生在选题的论证上要多思考、多推敲。

(2)专门开设“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这门课程。尽管在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有调查研究方法、文献检索、学术论文报告写作等与毕业论文相关的课程,但往往不系统、碎片化,或开课时间久远,学生很多知识和能力已经生疏。因此,建议在毕业论文选题之前开设“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这门课程,对与毕业论文写作的重点知识和常见问题进行重申和介绍,这样能让学生少走弯路。

(3)强化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监管。选题尽管重要,但毕业论文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要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监管。指导老师需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保障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序进行。

(4)完善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僅是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评判标准,也是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方式和完成情况的引导。现在,部分学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产生了错误的引导。例如:第一,重复率成了毕业论文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控制论文的重复率,本身没有错,这体现的是学术道德规范和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但学生的做法确实有些矫枉过正,部分学生被重复率牵着鼻子走,或者是连正常的引用都放弃;或者是钻技术的空子,从那些查重文库所不能覆盖的学术研究成果、新闻报道、网络文章中抄袭。因此,在毕业论文指导中,要帮助学生明确查重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学校的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对论文的创新有要求,这也是一种不恰当的引导。尽管毕业论文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5],但基于本科生的研究能力来说,毕业论文创新很难。论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对象和内容的创新、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视角的创新、研究结论的创新。对于本科毕业论文而言,可以鼓励学生创新,但不可将创新作为硬性指标,否则会导致学生为了创新而创新,反而“画蛇添足”。所以,总的来说,高校需要完善本科毕业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给予学生以正确恰当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郭艳华.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方法与思考.科技创新导报.2011(16):164

[2]任昌荣.对应用型本科毕业论文指导中出现问题的分析与思考.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30):67-68

[3]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四版).2013年8月

[4]张漱梅.“支架”理论在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的实践.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87-92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例4

1.国内外创业教育评价理论综述

创业教育评价是评价主体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对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和提高程度,以及其社会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创业教育的评价是对创业教育目标完成的程度、水平和状况所作出的价值判断,是创业教育实施水平和效果的信息反馈和调整纠偏机制,是创业教育操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Vesper在多年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主要应该从以下方面对创业教育进行评价:提供的课程,教员发表的论文和著作,对社会的影响力,校友的成就,创业教育项目自身的创新,校友创建新企业情况,外部学术联系。对于创业教育核心内容――创业课程的评价,McMullan-Long认为,创业课程应该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作为判断。Peter Robinson & Max Haynes认为对创业课程的评估可以用这个课程所能得到的支持与资源来评估。

国内对于创业教育评价的研究也伴随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发展而迅速增加,郭必裕(2003)将主体性、实践性、技术先进性、创新、团队整体性等五项原则作为大学生创业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李景旺(2003)提出了高校创业教育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思路。陈浩凯(2007)等从创业教育课程、创业师资、校内创业环境和学生特质等四个方面建立了高校创业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

2.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理论框架

以Vesper等国外学者对于创业教育评价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相关研究,文章试构建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的理论框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理论框架更多的基于创业教育过程的创业教育评价,对于创业教育的结果并没有过多涉及,这可能是本理论框架的一个不足之处。

(1)创业教育认知

对创业教育的认知既是创业教育在高校内开展的基础条件,又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效果评价的基本内容。对于创业教育的认知包括对创业教育本质的认知和对创业教育目标的认知。

(2)创业课程评价

创业课程是创业教育开展的核心内容,创业教育要通过创业课程的设置来体现和实现。对于创业课程的分类,陈浩凯(2007)用核心创业课程和教学方法两个二级指标来评价创业课程;孙星(2007)将创业课程划分为显性创业课程和隐性创业课程;李景旺(2003)将创业课程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实践课程。笔者结合以上观点将创业课程分为第一课堂创业课程和第二课堂创业课程。

(3)创业师资和创业教育研究评价

高素质的专业师资力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性因素。对于创业和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既是创业教育的理论源泉,又可以促进创业教育的理性、健康发展。对于创业研究的评价可以通过高校教师或出版相关学术著作来评价。

(4)校内创业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创业和创业教育环境是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人才的基本前提。校内创业教育环境又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创业教育硬环境指为在校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的场所与设备,提供创业资金和创新奖励基金,建立虚拟公司与创业园等。创业教育软环境主要包含学校领导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创业鼓励相关制度建设等。

3.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评价统计分析

课题组选取河北省三个地市(保定、石家庄、邯郸)的九所代表性高校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主要包括高校各行政部门教师和院系任课教师,共发放问卷405份,回收有效问卷386份。

(1)创业教育认知

对于创业教育内涵的认知,77.72%的被调查教师认为创业教育是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育,数据表明,绝大部分高校教师对创业教育内涵的理解正确,创业教育的内涵本质是培育大学生的创业精神,以此来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创业教育目的的认识,37.31%的教师认为是为了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60%的教师认为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这种数据分布一方面反映出教师对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重视,另一方面体现出与教师对创业教育内涵认识的内在一致性。

(2)创业课程

对于河北省高校第一课堂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创业教育课程已被众多高校所重视,在被调研院校中,仅有一所院校尚未开设创业课程,从课程数量上,各学校开设的创业类课程数量较少,从课程种类上,创业课程在大多数院校仅仅停留在一般的创业和就业指导方面,而实际意义上的创业课程(如创业管理)很少。这反映出我省创业课程开发和创业师资的严重不足。高校第二课堂的创业教育活动是当前河北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具体方式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所有被调研高校的创业教育形式,这反映出创业计划竞赛在河北省高校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这一活动作为模拟创业的有效形式,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受。

(3)创业师资和创业教育研究

23.81%的被调查者反映本校有专职教师队伍,40.48%的被调查者反映本校目前还没有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数据反映出河北省高校目前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不完善,发展程度较低。创业教育研究具有为创业教育提供课程支撑和师资配备的重要作用。数据显示,曾经发表过相关论文的仅占被调查者的24.43%,曾经申请过相关项目的仅占被调查者的17.61%,出版过相关著作的仅占被调查者的8.52%,这说明当前河北省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非常薄弱。

(4)校内创业教育环境

第一,创业教育软环境。文章选取对创业教育研究有无奖励和对大学生创业有无优惠政策作为评价指标。40.91%的被调查者反映本校对创业教育研究有奖励措施,39.47%的被调查者反映对学生创业活动有优惠政策,实际情况不容乐观。

第二,创业教育硬环境。文章选取了专项资金和场地提供两项评价指标,仅有30.95%的被调查者反映本校对于创业教育有专项资金投入,这反映出河北省高校对创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存在严重不足。从资金的投入分布结构来看,创业教育资金的投入还主要停留在举办创业相关赛事或用于创业组织的运营支出上,与创业直接相关投入很少。在被调研高校中,仅有18.42%的被调查者反映学校已经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场地,尽管有55.26%的被调查者反映本校正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活动场地,但并不能掩盖当前河北省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缺乏物质支持的现实状况。

参考文献:

[1]Vesper K H,Gartner W B.Measuring progress i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7,(4):403-421.

[2]陈浩凯.创业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7,(5).

[3]李景旺.探讨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6,(18).

[4]郭必裕.对构建在大学生创业评价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4).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例5

[摘要]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是当前创业教育中需要重视的研究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梳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简述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认为构建培育机制是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研究中的重点,并提出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过程概念性模型。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因素分为间接的和直接的两大因素集合,探讨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耦合机理,进而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

[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2?0037?03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3-26

[基金项目]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研究”(2011sk429)

[作者简介] 沈红明(1976-),男,安徽长丰人,铜陵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业教育

随着知识经济时空环境的日益显现,知识与信息成为首要资源发挥其作用的空间也越来越大,这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大学生创业活动正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但当前我国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普遍侧重创业知识和技能传授,而相对弱化了创业心理素质培育[1]。创业教育要突破表层化的创业知识技能“复制”向更深的层次推进,需要重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问题研究,需要构建长效的培育机制来提升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

一、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角来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创业心理素质发育程度高低,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能否由潜在创业者顺利转化为现实创业者,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能否在纷繁复杂的创业活动中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直至取得成功。面对日益扩大的大学生创业需求群体,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保障和思想育人作用,提高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育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显然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需要研究的新课题。把大学生群体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视野,在一定意义上创新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引入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创业教育理论。

在实践中,破解当前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中的诸多问题,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为大学生转变和更新就业观念提供直接现实的思想推力,就是要为他们由潜在创业者转化为现实的创业者提供持久的创业精神支撑。着力研究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问题,构建可持续性的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将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创业观。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在一定意义上扩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实践对象,这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的积极体现。

二、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研究现状

关于创业心理素质,可以上溯到近代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912)关于企业家精神的论述,他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包括“果断、机智、谨慎和坚定”以及“自力更生、敏捷并富有进取心”“对优越性具有强烈的愿望”的心理特征[2]。创新经济学之父、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1934)提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经济首创精神,是一种打破市场均衡的“创造性破坏”的创新精神[2]。20 世纪90 年代以来,管理学界、经济学界非常重视企业家精神研究,甚至认为创业教育就是企业家精神的教育,创业教育的内核在于企业家精神的教育, 因此创业教育又被称为“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与创业心理素质问题紧密相关的是创业主体素质方面的研究,如“美国卡鲁创业家协会”实证分析出了11 个“创业家的心理特征”。

关于创业心理素质培育,以美国百森商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为典型代表,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将创业心理素质蕴涵的创业精神纳入创业教育理念当中并通过高校办学宗旨明确表达出来;把创业意识、创业个性特征和创业核心能力等有关创业心理素质与创业知识技能进行整合,构建综合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案例教学、智力激励、虚拟创业等教学方式实现创业心理素质培养;构建较为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鼓励学生参加“产学研”活动,在创业实践中培育创业心理素质;建设创业校园文化,营造宽容失败,推崇创业,鼓励“冒险”、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3-4]。

另外,在社会组织培育层面,以英国2005 年启动的创业远见运动(Enterprise Insight,EI)为典型代表。该运动由英国最有影响力的组织团队组成,它包括企业、媒体、教育、创业组织、地区发展局和创业家个人,旨在营造创业社会文化,提升青年的创业意识,鼓励青年的创业精神。

基于对国外创业教育的译介和基础性研究,我国学界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问题已开展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如陈灿军(2004)较早地提出了培养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是创业教育的前提和关键,创业教育要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调适能力的培养[5]。贾文华(2004)从行为动力、创造心理、发展心理和教育心理等角度探讨了创业教育的心理学基础[6]。衣俊卿(2006)在分析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中特别指出,操作和技能层面的设计创办和经营管理企业无疑是创业教育的重要形式和内容之一,但却远远不能涵盖创业教育的全部内容和深刻内涵,要注意把创业教育渗透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学习中,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创业能力和创业心理素质的发展[7]。陈小娟、赵力明(2008)探讨了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和培养途径[8]。仇志海(2012)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了从个体主观积极体验、关注个体人格特征和利用心理暗示力量等三个方面来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9]。还有学者就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进行了问卷设计和现状调查,如李军红、蔡丹等(2005),围绕大学生创业动机、创业观念和创业品质三个方面对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10]。韩力争(2004)提出了从创业动机、创业能力、创业人格和创业相关知识四个维度来设计调查问卷[11]。姚德明、彭晶(2011)对武汉地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和分析[12]。

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我们或是认识到了创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性,提出创业教育中不能忽视创业心理素质问题,或是就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展开了若干调查,或是以某种视角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途径等展开了若干探讨,等等。林磊、陶思亮(2012)对中美大学生创业心理教育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特别是创业心理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13]。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问题研究应向更深层次推进,我们需要考察和基于实际情况,着力在理论上和实践中解答“培育什么”“何以能够培育”和“如何进行培育”等问题。

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素质论、心理内化论等和创业教育理论一起构成研究的直接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素质论认为人是自然存在物、精神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具有自然属性、精神属性和社会属性。一切由于劳动而得到提高和改善的人的特征都属于人的素质范畴。人的三种因素、三种属性,构成了人的自然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其中,人的心理素质包括认知、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素质,是人的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心理素质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将外在的东西吸收、内化、沉淀于主体内的一种潜在的机制,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能动性。马克思主义心理内化论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些对于我们探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何以能够培育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等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本研究而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思想工作,具有鲜明的目的导向性和科学的多维内容及方法论。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与方法,还要关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的一些理论成果的指导意义,比如,从传统“社会需要”的研究范式转向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的研究范式对于大学生创业需要、创业动机的相关考察就具有显在的指导意义,比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设计和方法对于创业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意义、借鉴价值,等等。

另外,教育心理学、创造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心理学相关理论基点虽有差异,但对“大学生何以能够生成创业心理素质”都各有其理论关照价值。如班都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突出强调个体(P)——行为(B)——环境(E)三者间的交互作用(reciprocal determinism),认识到了内因与外因相互间动态作用的过程,但它却并不能完整、清晰地解决人的发展的原因与机制问题,它是一种机械论,缺少了辩证法,虽然有其内在缺陷,但确能为我们分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过程因素及各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等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在评述国内外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相关理论与实践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或显性的、或可量化的特征,科学设计调研手段和调研工具,围绕以下几个主题开展相关社会调查:一是创业教育现状,比如教育理念的转变,创业教育体系建设,这其中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教育实践等,创业校园文化建设,校园创业组织和组织行为建设(如大学生创业协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SYB 教育实践等;二是高校所处区域的社会创业文化发育状况、社会创业组织及其运转状况;三是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现状。在社会调查中,从既往的创业心理素质培育历史经验中抽离出的显性量化特征,能否符合社会调查过程中的实际需要还有待在调研中验证和补充,对历史文献进行反复梳理,注意调查工具设计,如调查问卷的科学设计、扩大访谈调查的样本、积极利用心理学相关测量方法等,都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在对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现状具体分析的过程中,调查数据信息处理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现状分析的科学性,在定量分析方面将积极运用适合的分析统计软件,在定性分析方面必须坚持相关基础理论的指导。如此种种,形成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研究的实践基础。

四、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

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如何培育?这不仅仅要根据大学生主体因素本身,更涉及到高校教育资源优化整合、区域经济社会组织环境有效供给、创业社会文化氛围营造等复杂因素。探究培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各因素间的协同作用机理来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理应是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问题研究中的重点。要达到构建创业教育中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的长效机制的研究目的,突破点在于筛选出创业心理素质培育过程中的影响要素并考察这些要素之间的耦合机理。

从宏观视角来看,研究假设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会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并且可经由专门的创业教育、创业社会文化、家庭教育、创业社会实践等不同途径间、各种环境因素间的配合与辅助来培育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是在主客观因素永续不断地相互作用中,是在持续的创业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内化、外化、再内化形成的,而创业实践活动时刻受到外在环境因素的制约、激荡,不断动态变化的外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如图1 的概念性模型所示。

如是,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因素可以分为间接的和直接的两大因素集合:一是间接的成长背景因素集,二是直接的创业环境因素集。成长背景对大学生培养和形成创业心理素质具有基础性作用并且往往是潜移默化、间接地发挥作用,这些环境主要包括家庭背景、教育背景、社会文化背景等。创业环境主要指向创业行为产生和创业心理生成的直接外在诱导因素或制约因素,如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大学生创业园区建设情况,等等。

如是,廓清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探讨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耦合机理,着重探讨大学生主体因素在这些作用和机理影响下创业心理素质如何生成和外化,验证研究假设,进而构建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育机制。

参考文献:

[1] 沈红明.论我国高校创业心理素质培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9):88-90.

[2] 李军,杨兴时.对企业家精神的辨析[J].东岳论丛,2010(12):34-37.

[3] 丁蕙,陈风华.美国百森商学院创业教育的特点[J].教育评论,2004(4):98-100.

[4] 刘洋.高等学校实施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4(3):83-84.

[5] 陈灿军.略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教育[J].求索,2004(1):178-180.

[6] 贾文华.心理学视野中的创业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4(9):8-10.

[7] 衣俊卿.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J].教育,2006(18):56-57.

[8] 陈小娟,赵力明.大学生创业心理品质的现状及培养[J].社科从横,2008(2):163-164.

[9] 仇志海.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培养研究[J].理论导报,2012(9):53-54.

[10] 李军红,蔡丹,王美艳.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经济师,2005(12):86-87.

[11] 韩力争.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调查与思考[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0(6):88-91.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例6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在读博期间,有63.63%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27.27%认为创新能力会不变,9.10%认为创新能力会有下降的趋势。综合以上调查可以认为:当前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但不缺乏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这为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原创能力影响因素及其重要程度在对“原创能力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中,主要调查导师因素、学校制度因素、自身因素、硬环境因素和软环境因素对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并且针对各因素对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调查统计数据的结果来看,被调查者认为导师研究项目数量与研究经费、导师制度、自主创新意识、研究室条件和课题组创新氛围对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导师专业素质与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制度、创新技能、图书馆条件、研究室创新氛围对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是重要的,而导师责任心、学校管理制度、研究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教学条件和高校创新氛围对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是比较重要的。所以要加强研究生原创能力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在评价“导师因素在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表现”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持有满意态度,但“导师现有研究经费和研究课题数量”的满意度还有待提高从有助于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角度看,被调查者认为研究经费在5万元以上的占40.42%,在10万元以上的占27.66%,在15万元以上的占17.02%,在20万元以上的占10.64%,在3万元以上的占4.26%。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研究经费在5万元以上最为适宜。并且,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在对导师的指导方式的选择上,96%的学生喜欢导师注重沟通和引导,14%的学生喜欢说教式、10%的学生喜欢命令式的指导方式。通过数据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感情的沟通、舒缓的引导。通过数据整理显示,读博期间,在导师引导下阅读学术专著在4本以上的有45.46%,3本的有27.27%,1本的有9.09%,没读过的有18.18%。总体看来,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阅读学术专著的能力还是有很大提高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在对“研究生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对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作用程度”的调查中,数据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管理制度有待改善和提高,但总体来说,对学校制度的满意程度较高。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有待提高从有助于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角度看,学校在论文开题管理上总体调查者中认为第一位要加强的是开题时间,第二位就是专家的选择,分别占60.42%与56.25%。在对教学内容的调查中,总体被调查者中更希望教学内容能体现实用性,占90%;当然也还希望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占66%;对新颖性和专业性的热情稍显不足,都是46%。在对授课方式的选择上,总体被调查者中有94.12%喜欢前沿理论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也有对结合论文选题和写作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述方式感兴趣的学生,占82.35%;有60.78%的学生对专题性讲座的授课方式比较青睐,在总体中只有9.8%喜欢传授式授课方式。说明学生总体上还是比较喜欢多种形式相结合,理论、实际与专业知识都涉猎的授课方式。在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选择最多的是讨论式,占86.27%;第二位是座谈式,占62.74%;最后是单纯授课式,占21.57%。在总体被调查者中,84%认为导师所带研究生人数是合理的,16%认为不合理,而其中导师所带研究生数如图2。通过调查数据显示,研究生目前主要采用的指导方式为单一导师制,而被调查者中有46%赞成单一导师制指导方式,还有28%赞成研究生指导小组方式,26%赞成双导师制。所以为满足学生需求,在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方式上有待改进。自身因素。在对自身因素对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作用程度的调查中,从数据中不难看出目前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一般,有待提高。而且在对被调查者“目前的知识储备是否能够满足原创能力培养的要求”问题上,56.86%认为一般,37.26%认为不能,5.88%认为能。所以加大自身的知识储备对自身原创能力培养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大知识储备是必要的。软环境。在“软环境对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作用程度”的调查中,被调查者普遍认为软环境中创新氛围一般。从纵向看,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校园创新氛围、教研室创新氛围和研究团队创新氛围要明显高于社会整体创新氛围,这说明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其结论符合高校原创性人才培养的要求。从横向看,在校园创新氛围、研究室创新氛围和研究团队创新氛围的选择中,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氛围一般,这说明,要想提升研究生自身原创能力培养,高校应该注重创新氛围的培养与加强。研究生原创能力改进建议在“研究生原创能力改进建议”问题调查中,被调查者对提出的建议大部分都持赞同的观点。其中“加强国际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完善教研室科研条件”、“进一步提高科研团队创新意识”、“导师的指导方式应该向注重引导和沟通转变”、“进一步完善学校图书馆条件”和“组建硕士与博士联合课题组”等六个建议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非常赞同;而对“需要在论文开题、评审及学位授予标准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选题应与指导教师研究领域有联系”和“研究生必须参加校内指导教师的科研及团队活动”完善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等四个建议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基本赞同(图略)。从总体数据来看,学生对自身原创能力的提高抱有憧憬、期待。

结论与建议

一方面,因部分导师课题数量和经费不能很好地满足研究生科研创新要求;另一方面,因学校在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平台和载体建设方面还不理想,因此积极构建科研与实践创新平台是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关键。目前,东北林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在科研和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东北林业大学已出台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校级项目,鼓励和扶持具有较强科技创新潜力的优秀研究生进行申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平台不足的现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效果和连锁反应,“鲶鱼效应”明显,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东北农业大学建立了4个省级研究生培养示范创新基地,分属蔬菜学、农业水土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系统工程,这些基地对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高校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原创能力过程中,既要积极借鉴已有经验,又要大胆创新。建议有三个:一是确立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并加大研究生科技创新校级项目资助力度。从资助数量和资助经费方面应保证至少50%的研究生拥有自己的科研项目,每个研究生至少承担或实际参与一个项目,并将其项目参与和完成情况列入研究生考核体系中。二是建立研究生培养示范创新基地,并加强管理与合作。已有的示范基地在利用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利用率不高,大部分学生对其缺乏了解,示范创新基地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三是鼓励和扶持学生深入林区、农区开展调研,并将调研情况列入研究生考核体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的研究成果都是来自于对实践的深入把握,因此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在项目经费或研究生培育经费的扶持下,走出去开展调研,并以此培育研究生实事求是、扎实、务实的研究风气。积极打造原创能力培育的环境基础原创能力培育的环境建设包括软环境建设和硬环境建设,这是培育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前提和基础[4]。硬环境主要指物质条件,原创能力培育的硬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图书馆环境、研究室环境、教学环境、宿舍环境和国际学术交流环境;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1.尽快完善硬环境基础建设。从目前的统计看,学校的物质条件难以满足学生原创力培育的要求,尤其是研究室条件、宿舍条件、教学条件和国际学术交流环境和条件远远没有达到学生预期的要求,超过80%的学生对以上条件感到不满足。因此,学校应该尽快拿出解决方案,完善自身的硬环境基础建设:增加图书馆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研究室面积和电脑台数、提供通宵自习室。在现今知识经济腾飞的时代,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没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其科研基础难以保证,科研水平难以提高。2.持续建设创新文化氛围,打造创新软实力。在四类影响研究生原创力的文化氛围建设中,其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研究团队(课题组)创新氛围、研究室创新氛围、校园创新氛围和社会创新氛围。文化建设是长期工程,高校在创新文化氛围建设中,应从前三个方面同时着手,校园创新氛围是大环境,应从创新文化宣传、创新项目扶持制度、创新行为激励及创新考核等方面着手;课题组和研究室的创新氛围,主要取决于课题组负责人以及导师素质,因此,高校在研究生导师培养和选拔方面还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考核,并要求导师担负起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领路人。打造高水平导师队伍优秀的导师是学生原创能力提升的推手,是高校培养学生原创能力的保障,高校必须加大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5]。一是应增设研究生导师扶持共建项目,即保证每个导师都能人手一个项目(此项目主要针对年轻导师,以培养人才为出发点);二是在研究生导师选拔方面,应该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的审核力度,对于没有研究项目或经费不足的导师应取消该学年的招生资格;三是出台研究生导师定期学习和培训制度,以提高导师的科研素质和学术水平。此外,教师应从自身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提高管理水平。例如,博导可以组建硕士与博士联合课题组,使二者的实践创新能力能相互促进。要更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加强引导,从思想观念上使其认识到原创能力培育的重要性,并自发地进行原创性项目的尝试。要从专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方法论和相应技能的学习和储备,为后期的研究奠定基础。摒弃本科教学模式,加快教学改革硕士、博士期间的教学应以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进行改革,摒弃本科理论式教学模式。研究生期间的教学内容应着重体现实用性、前沿性和专业性,并增设论文选题和写作技巧相关课程,授课形式应以专题性讲座和讨论式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

作者:曹玉昆 唐梦凡 王玉芳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林业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例7

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纳为创业环境、创业技能、创业政策、创业教育、人脉与资金、创业认知、创业态度以及家庭创业背景等,对于独立院校大学生创业意愿问题的研究还不多见,本文基于对暨阳学院的调查,探索独立院校大学生创业动机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及相关情况现状调查

本调查对浙江农林大学暨阳学院各系各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经管系、人文系、工程系、园林艺术系等。本次调查采用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KAB创业教育通用问卷,共发出25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12份。在被调查的学生中,男生占到37.1%,女生占到62.9%,基本符合暨阳学院女生较多的现实;被调查者的年龄介于19―24岁之间,年龄分布介于19―24岁之间,21与22岁的学生共占54.9%。可见所选样本具有代表性。

调查显示,暨阳学院大学生创业意愿及相关情况的现状如下。

1、有明确创业意愿的学生占到微弱多数

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群中有57.4%的学生有创业的考虑;对于乐于自己创业表示同意的人比表示不确定的人要多;学生们大多数都同意“如果知道成功则创业”这个观点;而对于“自己更想创业”的说法,42.6%的学生表示不确定,表示同意的学生共占到42.7%。由此可以看出暨阳学院学生对创业的意愿并不是很高。

2、多数大学生感受到较为浓厚的创业氛围

创业氛围分为外部创业环境和个体自身内部对创业和创业者的认知。对外部创业环境的调查主要反映在“身边的人是否有自己的企业”问项,对个体内部氛围主要体现在“是否崇拜创业者”题项。调查研究发现,暨阳学院的大学生身边的人具有自己的企业占大多数(占67.5%),而84.3%的被测学生对崇拜创业者表示同意。说明学生们对于创业还处在美好的想法中,还不能好好利用自己周边的条件,但周边创业者的成功也影响着学生的观念,对于自主创业起了推进作用。

3、多数大学生缺乏创业知识和技能

对于“自己具备创业知识”这一问题的态度,2%的大学生选答了“我强烈反对”,14.7%的人表示“我反对”,有58.9%的学生不确定自己是否具有创业知识,选“我同意”的占19.3%,选“我完全同意”的占5.1%,这说明大多数学生缺乏创业知识与技能。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1、研究假设

创业准备是创业者在创业前所做的准备,主要包括创业者所具备的创业知识、创业者所具有的创业技能是否可以帮助自己创业等。本文提出“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准备影响创业意愿”的假设以待验证。田喜洲、谢晋宇的研究发现:对于成功者的崇拜,受创业成功人士的影响,激发出了个人对于创业的行动。可以推论,独立学院大学生对创业成功者的崇拜能够促进自身的创业意愿。生涯规划通常建立在个体对自我全面、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之上,需要结合职业发展的一般性特点。张东艳等研究发现:对生涯规划越清晰,创业意愿更高。由此推论独立学院大学生也符合上述现象,即生涯规划清晰性影响创业意愿。创业在于创业者的主观能动性,纵观创业成功者学习好的不少,但学习一般的也占了大多数,只要自身能力强,对创业认识足够,就能创业。独立学院的学生更是如此,故可推论,创业意愿与学习成绩基本不相关。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也是一个人对创业成功的了解程度,对一个成功企业的了解程度表明着自身创业意愿的高低。越了解企业成功的关键,对于自己创业成功越有利。因此提出研究假设:独立学院大学生对企业的了解程度影响其创业意愿。

2、相关性分析

对与上述研究假设有关的变量数据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我具备创业所需的知识”、“我崇拜创业成功的人”、“我对未来有清晰明确的规划”、“我对小企业很了解”与“我乐于自己创业”的相关系数均显著,因此可初步认为创业技能准备、成功者崇拜、生涯规划清晰性、对企业了解的程度分别与创业意愿之间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学习成绩”与“我乐于自己创业”的相关系数为-0.093(p=0.183),说明大学生创业意愿与学习成绩不相关。

3、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验证研究假设,以“我乐于自己创业”为因变量,以“我具备创业所需的知识”、“我崇拜创业成功的人”、“我对未来有清晰明确的规划”、“我近一年来的学习成绩”、“我对小企业很了解”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V20、V17、V54对创业意愿均有显著的影响(β值在0.2上下,p均

三、独立学院优化创业教育的建议

基于以上调查,独立学院宜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创业教育。

1、有针对性地加强创业技能教育

本研究证实,创业技能准备影响创业意愿,而这与创业培训和创业教育有关,因此,独立学院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具体措施包括:(1)学校要注重丰富创业技能教育的实践环节。要鼓励尽可能多的大学生认同创业,并且积极参加到相关创业活动中,营造出良好的创业氛围。(2)完善创业技能教育的课程体系。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创业技能教育的核心,大学教育不是任务式的灌输一些理论概念,而是允许开放地讨论,自主的研发。尤其是创业技能课程,不能停留在选修课程或者“放羊式”自主学习,而要和创业的专家、相关的创业设计人士对接,并开设与创业技能密切相关的课程。

2、对大学生进行分类创业教育

创业意愿与学习成绩基本无关,因此学校可以对大学生分类教育,让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更有机会参加创业教育,要对具有创业意愿的同学一视同仁,而不是以课堂学业成绩论短长。国外的实践经验表明,创业教育不仅仅是开设几门创业课程,创业教育更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因此,要不断建设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尊重学生的自我意愿,培养学生的自我兴趣,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

3、加强创业导向的大学生人生规划

人生规划与创业意愿正相关,独立学院要加强学生的人生规划,使之清晰明确,加强创业导向的规划。学校可以将人生规划列为正式教学计划,引进相关测评系统。通过测评,帮助大学生认知自我;经过专业讲师辅导,让学生能够准确定位与谋划。此外,学校要主动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共同促进大学生的生涯规划。

(注:本文系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项目(TMKC1421)。曹振杰为本文通讯作者。)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51-03

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与其他教学环节相辅相成,构成一个完整的本科教学体系。教育部于2004年专门发出通知,要求各高校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然而,由于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高校扩招带来的资源紧张和管理难度的不断增大等原因,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1]同时,论文购买、、伪造数据等问题的曝光,以及学士论文抄袭剽窃[2]等学术不端现象的发生,使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训练和培养学生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作用受到社会质疑。江苏省教育厅高度重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各高校也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各环节的管理。作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主体的高校师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和行为将直接影响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为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江苏高校师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和需求,为加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文章以江苏省普通高校2014届本科毕业生为问卷调查对象,自行设计问卷,采用判断抽样的方法,于2014年3月~5月先后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常州大学、江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多所高校,以及南京市大学生招聘会现场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师生在毕业设计(论文)上的时间精力投入、沟通交流、认知态度,以及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条件保障等。共发放问卷13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8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1%。调查对象中,男生占53.2%;理工类、经管类、文史法哲教育类、农林医药类学生分别占46.1%、34.1%、11.7%和5.9%,艺体等其他类别学生较少。运用SPSS建数据库,对大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认知、行为与需求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在南京邮电大学、盐城工学院和江苏大学对教师进行实地访谈,共访谈教师17人,其中,男教师11人,女教师6人;教授6人,副教授10人,讲师1人;受访教师的专业类别主要为理工类和经管类。

二、主要结果

(一)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态度

对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60.9%的调查对象认为本科最后一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实习或找工作,其次是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和复习考研,这分别占18.5%和17.5%,还有约3.1%的调查对象选择通过补考等其他事项。尽管对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认识不足,但调查对象中,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认为无所谓和没必要的分别占15.2%和12.7%。在教师访谈中,教师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毕业设计(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理论知识的应用。一位教师在访谈中说:“有必要开展毕业设计工作,多一个教学工作流程。”

同时,问卷调查对象对毕业设计(论文)从选题到定稿的预期完成时间差异较大,平均值为64.2天,标准差为50.6天,预期时间分布为:1个月以内占37.4%,1~2个月占25.3%,2~3个月占16.4%,3个月及以上占20.9%。而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巩固专业知识居首位,占71.8%,其次是训练科研能力,占51.0%,再次是提高写作水平,占49.9%,认为能增加交流能力、师生了解、团队合作和接触社会现实的比例在30%~40%之间,只有3.8%的人认为没有收获(详见图1)。

图1 大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预期收获

(二)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准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大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理论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前期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积累的综合体现。在1183名调查对象中,16.3%的调查对象没有课程设计 / 论文写作经历,61.4%的调查对象没有参加过竞赛实践活动。在有前期课程设计 / 论文写作或竞赛实践活动经历的调查对象中,参与课程 / 竞赛训练次数不多(详见表1)。在日常学习中,只有25.8%的调查对象经常关注搜集相关学术论文资料,60.7%的调查对象偶尔关注,13.6%的调查对象几乎不关注或从没留意。调查还发现,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指导讲座 / 课程,其中,认为很有帮助、有帮助和有点帮助的比例分别为6.9%、27.8%和55.9%,只有9.4%的调查对象感觉说不清或没有帮助。

表1 调查对象参与课程 / 竞赛训练情况

(三)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情况

调查时,93.7%的调查对象已确定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以师生双向选择居多,占47.8%,其次是统一指定,再次分别是学生选教师和教师选学生,还有2.1%的学生不知道是如何确定的(详见图2)。指导教师的职称以高级职称居多,教授和副教授各占30.9%,讲师占30.7%,助教占0.7%,另有6.8%的学生不知道指导教师的职称。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各高校、同一高校不同院系导师确定方式不同,有低年级就实行导师制的,有双向选择的,也有统一指定导师的。通常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项目的学生会继续跟着指导教师做毕业设计(论文)。

图2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确定方式

调查对象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主要来源于导师指定和自身兴趣,两者分别占37.8%和36.0%,来自导师科研项目的占15.0%,来自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占6.4%,2.6%尚未确定,其余来自暑期社会实践项目等其他选题。在毕业设计(论文)写作中,学生与指导教师的沟通方式多样化,以当面指导为主,占69.7%,电话指导和网络信息比例相当,分别占31.4%和30.0%,尚有0.8%的调查对象未与指导教师联系过。访谈中,教师也表示:“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主要有网上、信息、电话、QQ交流”。学校对毕业设计(论文)从程序、选题、字数、格式、参考文献、外文翻译等方面均有明确的要求。

(四)主要问题

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时间投入不足,这占调查总体的57.1%。其他突出问题有:不知如何写论文,占44.5%;外语翻译困难,占29.3%;自己重视不够,占24.6%;经费设备有限,占22.5%;缺乏教师指导,占20.7%;不知如何选题,占17.7%;抄袭/同学,占3.3%;其他的如专业知识不足等,占0.3%。对突出存在的时间投入不足、不知如何写论文两类问题深入分析表明,不同专业类别学生之间差异显著。理工类学生自认为时间投入不足的比例最大,文史法哲教育类学生次之;而农林医药类学生不知如何写论文的比例最大,文史法哲教育类学生次之(详见表2)。实地访谈结果表明,尽管多数高校明文规定每个教师最多带6~8名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但有的院系由于师生比偏高,存在一个教师带20多名学生的情况,加之教师课程教学、科研活动繁忙,导致无暇顾及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访谈中,教师也多次提到“现在的学生不重视不努力,论文质量下去了,日常教学也是”、“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最主要取决于导师的责任心”。

表2 不同特征调查对象主要存在问题的列联分析

注:*表明在0.05显著水平下存在显著差异

(五)需求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学生最希望指导教师在研究方法、知识运用和创新思维三方面予以指导,选择比例分别为39.9%、38.0%和30.2%,而选择需要格式规范方面指导的比例仅为12.8%。实地访谈显示,教师最大的需求是学校优化管理、认定实践竞赛指导教师工作量、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目前,多数高校采用或即将采用毕业设计(论文)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网上过程管理,但在网上提交材料的同时往往需要教师提交纸质材料,教师认为“系统、纸质材料都用,工作量大,没有体现优势”。有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或学科竞赛没有工作量,教师坦言“没有工作量,教师积极性不高”。同时,打通实践竞赛与毕业设计(论文),有利于学生在前期积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教师表示“有了前期投入,后期好做多了”。

三、结论与建议

切实加强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改革工作,是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针对本次研究中高校师生对于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认知、行为、存在问题与需求,结合相关研究文献,提出对策建议如下。

第一,加强教育,深化学生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重要性的认识。

尽管74.1%的调查对象认为有必要开展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但对于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只有不到两成的学生将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列为大四学年最重要的事情,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只要一个月时间就可以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由此造成大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精力投入不足。而相关研究表明,整个过程没有三四个月踏踏实实地工作,很难做出高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3]因此,学校、教师要加强教育,使大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处理好实习/找工作、考研和毕业设计(论文)三者间的关系,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提供必要的时间精力投入。

第二,夯实基础,强化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理论与实践能力。

一方面,有41.9%的调查对象参加过毕业设计(论文)指导讲座 / 课程,且九成以上的参与者认为指导讲座 / 课程对毕业论文(设计)有帮助;另一方面,六成以上的学生没有参与过竞赛 / 实践活动,近两成的学生没有课程设计/论文写作经验,导致学生前期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准备不充分,缺乏撰写高水平毕业设计(论文)的能力。借鉴基于研究方法论课程、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三个环节构建的本科毕业论文训练体系[4],建议高校将课程论文常态化、学年论文制度化。同时,打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各类学科竞赛实践活动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关联,使毕业设计(论文)建立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

第三,优化管理,发挥教师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引领与监督作用。

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条件和质量保证。[5]高校要优化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境,一方面加强师资力量,另一方面精简管理程序,减轻教师负担,保证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工作中。同时,应认定教师指导学生实践竞赛活动的工作量和业绩,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与此相应,教师应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责任意识,鼓励学生深入实地调研,开展原创性、应用型研究工作,在毕业设计(论文)各个阶段积极主动发挥作用,根据不同专业类学生需求和各阶段工作特点,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 参 考 文 献 ]

[1] 杨水根.应用型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8(6):78-79.

[2] 何方永.高校学士论文抄袭的原因与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11):68-70.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例9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认知;开展方式

1前言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也使整个社会对就业的需求量增大。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逐渐被显现出来,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成为当下社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自主创业便随之成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和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的最优方案。随着国家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许多大学生也逐渐开始在自主创业领域不断摸索,寻求突破,但目前大学生普遍缺乏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在此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对此,本文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认知现状及其开展方式进行了调查从而发现大学生止步于创新创业的原因。

2调查方案设计

2.1调查方法

此次调研是面向所有在校大学生,根据调查目的,本文采用网络调查法的方式以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网上选择对象,本次问卷调查实际发放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1份,回收率为89.4%。

2.2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在本次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161份中,其中男生人数所占比例为37.3%,女生所占比例为62.7%高于男生。参加此次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从户籍情况来看,农村户籍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78.8%高于城市户籍的大学生人数;从年级段上来看,由于客观原因,抽样样本主要集中在大二年级段(91.9%),其他年级的样本较少,文科类专业(52.2%)所占比例高于理工科类。

3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知现状

3.1创新创业意识不强和创业意向偏低

创新创业意识在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中显得尤为重要,而调查结果显示,76.4%的大学生考虑过自主创新创业,21.1%的大学生则完全没有考虑过,仅4%的大学生表示正在进行创业,由此可见虽然大部分大学生有自主创新创业的打算,但从正在进行创业的大学生人数和仍有不少大学生完全没有创新创业的想法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仍待加强。在161份问卷中,58.4%的大学生认为创业的风险比较大和27.3%的大学生认为创业的风险认为创业的风险非常大,从中可见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创业风险是非常大的,因此许多大学生不愿冒这个风险在其中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这也对大学生形成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造成一定困难。且调查显示73.9%的大学生对未来的规划中选择直接就业,只有14.9%的大学生选择创业,可见大部分大学生更期望在未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不是去尝试创业,即目前大学生普遍创业意向低下。在大学生所在专业与其的创业前景分析可得,大学生大多认为自身所在专业的创业前景有但不大,由此可见这与大学生创业意向低下也有一定关系。

3.2创业政策认知度、认可度不高

当前随着创业人数的不断增长,自主创业意识也随之深入人心。而大学生作为自主创业的一个全新主体,也给创业的平台注入了新生代的血液。同时为了支持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政府也出台了相关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法规。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对于这些政策、法规,52.2%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主动去了解,而处于朦胧的状态,32.3%的人也只是偶尔的关注,仅有少部分的人经常关注,并对这些政策、法规相当清楚。然而对于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作用,5%的人认为根本没有什么作用,49.7%的人认为作用一般,仅有32.3%的人认为这些作用是有效的。从调查的结果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出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政策法规的认识是相当薄弱的,因此对其的认可度也是很低的。由此说明,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时没有很好地去利用政府为其提供的有利政策和法规,错失一些原本可以借助政策资金的支持从而在创业时显得更为艰难。

3.3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的理论

知识和指导不少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也不清楚何为创新、创业,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何谈具有创新创业的观念。调查结果中36.02%的大学生了解相关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的途径为上网,33.54%的大学生通过创业讲座,12.42%的大学生通过专门课程,6.83%的大学生通过参与创业类比赛获得,3.11%上网大学生则通过书籍获得。由此可见大学生获得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途径大多为互联网和创业讲座,但这两类途径存在网上的知识大多缺乏权威性和创业讲座的短暂性,而通过学校专门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了解其理论知识的则占少数,说明大学生缺乏专业的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和指导。另50.3%的大学生认为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比较重要,31.7%的大学生认为非常重要,14.3%的大学生认为其重要程度一般,说明目前大部分大学生很看重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也反映了其在自身理论知识方面的缺乏,然而没有理论知识的支撑难以在日后实践中运用所需的相关知识。

4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开展方式

4.1创业领域

大学生在创业领域的选择上,与其实际从事的方向有所差距。在161份问卷中,24.8%的大学生在创业时会选择与自身专业对口或者可相结合的领域,53.42%的大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13.66%的大学生会选择当今人们的方向、社会上的热门行业,8.07%的大学生则选择了启动资本少、容易开店且投资风险相对较小的行业。以上数据表明目前大多在校大学生创业时更偏向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也有一些大学生会偏向于可利用自身专业知识的创业领域,这表明了个人兴趣在创新创业时能带来一定动力和大学生选择创业领域时会受自身专业的影响。但从另一个方面也暴露了大学生在选择创业领域时过于理想化,很少考虑到创业的可行性与风险程度。

4.2创业模式

在大学生选择具体创业模式方面,28.0%的大学生选择白手起家打天下———积累演进模式,19.9%的大学生选择连锁加盟企业———依附式创业模式,18.6%的大学生选择专长技术发明转化———知识风险模式,12.4%的大学生选择创业大赛———模拟孵化模式,21.1%的大学生则选择创办网站网店、网上自由职业———网络创业模式,由此可见大学生选择的创业模式较为多样化并不局限于某一种模式。而相对来讲目前大部分大学生更青睐积累演进模式和网络创业模式,由此表明大学生有创办属于自己企业的想法并受到了目前淘宝、微商热潮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在161份中问卷中,有123位大学生对目前正在兴起的微商创业模式有所了解,有28.57%的大学生表示,身边有同学在微信和空间上推销展卖商品,且有37.89%的大学生表示此种现状比较多见,这说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网络创业模式是比较常见的,因此也容易受其影响。

4.3创新创业主要形式

目前不少大学生开始切身加入创新创业的行业,开展各种创新创业的活动,其主要开展形式较为多样。调查发现59.01%的大学生认为主要开展形式为微商网店,16.77%的大学生认为是开办培训学校,13.66%的大学生认为是专利发明,8.7%的大学生则认为主要开展形式为软件游戏开发。由此看出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当前大学生实际创新创业开展形式为微商网店,还有一些大学生认为主要开展形式还有专利发明和开办培训学校,可见目前网络创业因其相对简单的操作性和低成本在大学生实际创业中比较受欢迎。且在调查结果中显示,让大学生自己选择实际开展创新创业的形式,有39.75%的大学生选择微商网店,31.68%的大学生选择自己开办培训学校,可见大学生在创新创业的思想上也比较拘谨保守,更倾向于一些风险较小稳定的创新创业形式。

5结语

在如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总得来说是比较积极的。但从与真正实践有很大相关的大学生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还有待提高,不少大学生完全没有创新创业的想法,且传统就业思想根深蒂固和畏惧风险心理导致自主创业意向低下,进而也表现目前大学生缺乏冒险精神。另一方面,大学生普遍对政府对其鼓励创新创业政策的不了解或根本漠不关心,从而加剧在创新创业方面尝试探索的困难。再次,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的理论知识,连创新、创业的概念都不清楚,更不用说日后深入实践所需的相关理论支撑,但目前不少大学生已经开始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这大大有利于日后学生对创新创业类课程的参与度。而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开展形式上来看,大学生在创业领域的选择上有过于理想化的倾向;在而创业模式的选择上,大学生却很多选择积累演进模式和网络创业模式,这表明其有开办长久企业的打算和受淘宝、微商热潮的影响;在大学生实际创新创业开展形式来看,大学生则偏向更偏向于起步资金较少的、风险较低和前景稳定的网店、微商和开办培训学校这类创业形式,在一些偏重知识、技术、资金等投入高但利润回报率也高的一些创业形式上涉足却不多。由此可见不少大学生止步于创新创业的原因。

参考文献:

大学生创业调查论文例10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在读博期间,有63.63%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27.27%认为创新能力会不变,9.10%认为创新能力会有下降的趋势。综合以上调查可以认为:当前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但不缺乏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这为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原创能力影响因素及其重要程度在对“原创能力影响因素”问题的研究中,主要调查导师因素、学校制度因素、自身因素、硬环境因素和软环境因素对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并且针对各因素对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序。调查统计数据的结果来看,被调查者认为导师研究项目数量与研究经费、导师制度、自主创新意识、研究室条件和课题组创新氛围对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导师专业素质与科研能力、学位论文制度、创新技能、图书馆条件、研究室创新氛围对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是重要的,而导师责任心、学校管理制度、研究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教学条件和高校创新氛围对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影响是比较重要的。所以要加强研究生原创能力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在评价“导师因素在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表现”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持有满意态度,但“导师现有研究经费和研究课题数量”的满意度还有待提高从有助于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角度看,被调查者认为研究经费在5万元以上的占40.42%,在10万元以上的占27.66%,在15万元以上的占17.02%,在20万元以上的占10.64%,在3万元以上的占4.26%。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研究经费在5万元以上最为适宜。并且,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在对导师的指导方式的选择上,96%的学生喜欢导师注重沟通和引导,14%的学生喜欢说教式、10%的学生喜欢命令式的指导方式。通过数据不难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倾向于感情的沟通、舒缓的引导。通过数据整理显示,读博期间,在导师引导下阅读学术专着在4本以上的有45.46%,3本的有27.27%,1本的有9.09%,没读过的有18.18%。总体看来,在导师的引导下,学生阅读学术专着的能力还是有很大提高的。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在对“研究生管理制度和教学模式对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作用程度”的调查中,数据显示,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管理制度有待改善和提高,但总体来说,对学校制度的满意程度较高。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满意度有待提高从有助于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角度看,学校在论文开题管理上总体调查者中认为第一位要加强的是开题时间,第二位就是专家的选择,分别占60.42%与56.25%。在对教学内容的调查中,总体被调查者中更希望教学内容能体现实用性,占90%;当然也还希望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占66%;对新颖性和专业性的热情稍显不足,都是46%。在对授课方式的选择上,总体被调查者中有94.12%喜欢前沿理论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其中也有对结合论文选题和写作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述方式感兴趣的学生,占82.35%;有60.78%的学生对专题性讲座的授课方式比较青睐,在总体中只有9.8%喜欢传授式授课方式。说明学生总体上还是比较喜欢多种形式相结合,理论、实际与专业知识都涉猎的授课方式。在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选择最多的是讨论式,占86.27%;第二位是座谈式,占62.74%;最后是单纯授课式,占21.57%。在总体被调查者中,84%认为导师所带研究生人数是合理的,16%认为不合理,而其中导师所带研究生数如图2。通过调查数据显示,研究生目前主要采用的指导方式为单一导师制,而被调查者中有46%赞成单一导师制指导方式,还有28%赞成研究生指导小组方式,26%赞成双导师制。所以为满足学生需求,在研究生培养的指导方式上有待改进。自身因素。在对自身因素对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作用程度的调查中,从数据中不难看出目前研究生自主创新意识一般,有待提高。而且在对被调查者“目前的知识储备是否能够满足原创能力培养的要求”问题上,56.86%认为一般,37.26%认为不能,5.88%认为能。所以加大自身的知识储备对自身原创能力培养是很重要的,在今后的学习中,加大知识储备是必要的。软环境。在“软环境对学位研究生原创能力培养过程中作用程度”的调查中,被调查者普遍认为软环境中创新氛围一般。从纵向看,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校园创新氛围、教研室创新氛围和研究团队创新氛围要明显高于社会整体创新氛围,这说明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其结论符合高校原创性人才培养的要求。从横向看,在校园创新氛围、研究室创新氛围和研究团队创新氛围的选择中,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创新氛围一般,这说明,要想提升研究生自身原创能力培养,高校应该注重创新氛围的培养与加强。研究生原创能力改进建议在“研究生原创能力改进建议”问题调查中,被调查者对提出的建议大部分都持赞同的观点。其中“加强国际交流的机会”、“进一步完善教研室科研条件”、“进一步提高科研团队创新意识”、“导师的指导方式应该向注重引导和沟通转变”、“进一步完善学校图书馆条件”和“组建硕士与博士联合课题组”等六个建议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非常赞同;而对“需要在论文开题、评审及学位授予标准中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选题应与指导教师研究领域有联系”和“研究生必须参加校内指导教师的科研及团队活动”完善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等四个建议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基本赞同(图略)。从总体数据来看,学生对自身原创能力的提高抱有憧憬、期待。

    结论与建议

    一方面,因部分导师课题数量和经费不能很好地满足研究生科研创新要求;另一方面,因学校在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平台和载体建设方面还不理想,因此积极构建科研与实践创新平台是培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关键。目前,东北林业大学和东北农业大学在科研和实践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东北林业大学已出台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校级项目,鼓励和扶持具有较强科技创新潜力的优秀研究生进行申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科研、实践创新平台不足的现状,产生了积极的促进效果和连锁反应,“鲶鱼效应”明显,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东北农业大学建立了4个省级研究生培养示范创新基地,分属蔬菜学、农业水土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农业系统工程,这些基地对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高校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原创能力过程中,既要积极借鉴已有经验,又要大胆创新。建议有三个:一是确立研究生科技创新资助项目,并加大研究生科技创新校级项目资助力度。从资助数量和资助经费方面应保证至少50%的研究生拥有自己的科研项目,每个研究生至少承担或实际参与一个项目,并将其项目参与和完成情况列入研究生考核体系中。二是建立研究生培养示范创新基地,并加强管理与合作。已有的示范基地在利用和管理方面还存在不足,利用率不高,大部分学生对其缺乏了解,示范创新基地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出来。三是鼓励和扶持学生深入林区、农区开展调研,并将调研情况列入研究生考核体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真正的研究成果都是来自于对实践的深入把握,因此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和监督下,在项目经费或研究生培育经费的扶持下,走出去开展调研,并以此培育研究生实事求是、扎实、务实的研究风气。积极打造原创能力培育的环境基础原创能力培育的环境建设包括软环境建设和硬环境建设,这是培育研究生原创能力的前提和基础[4]。硬环境主要指物质条件,原创能力培育的硬环境主要包括学校图书馆环境、研究室环境、教学环境、宿舍环境和国际学术交流环境;软环境是相对硬环境而言的,是指物质条件以外的思想观念和文化氛围。1.尽快完善硬环境基础建设。从目前的统计看,学校的物质条件难以满足学生原创力培育的要求,尤其是研究室条件、宿舍条件、教学条件和国际学术交流环境和条件远远没有达到学生预期的要求,超过80%的学生对以上条件感到不满足。因此,学校应该尽快拿出解决方案,完善自身的硬环境基础建设:增加图书馆图书的种类和数量、增加研究室面积和电脑台数、提供通宵自习室。在现今知识经济腾飞的时代,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没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其科研基础难以保证,科研水平难以提高。2.持续建设创新文化氛围,打造创新软实力。在四类影响研究生原创力的文化氛围建设中,其影响程度由强到弱依次为研究团队(课题组)创新氛围、研究室创新氛围、校园创新氛围和社会创新氛围。文化建设是长期工程,高校在创新文化氛围建设中,应从前三个方面同时着手,校园创新氛围是大环境,应从创新文化宣传、创新项目扶持制度、创新行为激励及创新考核等方面着手;课题组和研究室的创新氛围,主要取决于课题组负责人以及导师素质,因此,高校在研究生导师培养和选拔方面还应该加强创新意识的考核,并要求导师担负起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领路人。打造高水平导师队伍优秀的导师是学生原创能力提升的推手,是高校培养学生原创能力的保障,高校必须加大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建设[5]。一是应增设研究生导师扶持共建项目,即保证每个导师都能人手一个项目(此项目主要针对年轻导师,以培养人才为出发点);二是在研究生导师选拔方面,应该加强科研项目和经费的审核力度,对于没有研究项目或经费不足的导师应取消该学年的招生资格;三是出台研究生导师定期学习和培训制度,以提高导师的科研素质和学术水平。此外,教师应从自身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提高管理水平。例如,博导可以组建硕士与博士联合课题组,使二者的实践创新能力能相互促进。要更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加强引导,从思想观念上使其认识到原创能力培育的重要性,并自发地进行原创性项目的尝试。要从专业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方法论和相应技能的学习和储备,为后期的研究奠定基础。摒弃本科教学模式,加快教学改革硕士、博士期间的教学应以提升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的进行改革,摒弃本科理论式教学模式。研究生期间的教学内容应着重体现实用性、前沿性和专业性,并增设论文选题和写作技巧相关课程,授课形式应以专题性讲座和讨论式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