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金融中介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6:29

金融中介论文

金融中介论文例1

关键词:CAFTA;证券市场:公司债券

CAFTA的建设加强了中国与东盟的金融合作。鉴于CAFTA各成员国在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目前CAFTA的融资体系难以为自由贸易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证券市场更是如此。CAFTA各国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使自由贸易区内的证券市场更有效率,以支持自由贸易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CAFTA框架下发展证券市场的重要性

东亚金融危机过后的这几年里,CAFTA各国经济社会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些发展变化强调了在该地区建立更高效的金融中介的需要和可能。作为重要金融中介的CAFTA证券市场的重要性表现为下面几个方面:

1、CAFTA有效的证券市场可以将区域金融资源中剩余的资金调动起来并将之用于有益的经济活动中,从而达到社会生产资源的合理利用。

2、CAFTA有效的证券市场可以起到一个分化与减少经济运行风险的作用。发展程度较高的证券市场体系有利于风险的交易、风险的规避、风险分散化和各交易主体的风险分担。在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这种作用表现明显,而在CAFTA的证券市场这种作用还不明显。

3、CAFTA有效的证券市场有利于加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和改善公司治理。大量金融中介和金融机构的存在,降低了投资者获取有关经营者信息的成本,同时投资者很容易通过股票价格以及股票市场上公布的其他公司信息来判断管理者的经营业绩,对企业经营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促使经营者改善公司治理和调整企业战略。

目前的CAFTA证券市场可以发挥比现在更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一步完善CAFTA证券市场,最大化地提高其效率。

二、CAFTA框架下证券市场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CAFTA框架下证券市场的现状

1、证券市场规模明显扩大。CAFTA的股票市场自1997年以来已经增长2倍,2005年市场资本总额达到2.1万亿美元;同时CAFTA的债券市场也取得了相当大的增长,整个地区2005年债券总额达到了1万多亿美元,是1997年总额的2倍多(见表1),政府债券引领债券市场增长,公司债券市场不断扩大。

2、证券市场在公司融资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CAFTA证券市场的金融资产的运用,为区域内公司融资提供了一定的金融支持。CAFTA成员国股票市场上公司新股筹资在2004年达到了320亿美元,在2005年达到了310亿美元,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筹资主要用于公司的扩大经营,这种直接融资方式减少了公司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见表2)。

3、区域债券市场获得了发展。为增强东亚经济体的风险承受能力,东亚各国在地区层面上已经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措施。根据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中央银行会议(EMEAP)的决定,利用部分EMEAP的国际储备,推出了两个亚洲债券基金。第一个是亚洲债券基金I(ABFI)——汇集10亿美元的储备,投资于东盟8国+3国的以美元标价的政府和准政府债券;第二个亚洲债券基金(ABF2)——20亿美元,投资于当地货币标价的和准债券。其目的是为零散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进入该地区债券市场提供一个透明和经济的方式,而且通过机构投资者、交易商和做市商的私募配售已经得以扩大。

(二)CAFTA框架下证券市场存在的问题CAFTA的证券市场面临着广泛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低、公司债券市场融资发展缓慢、分散的小规模无合作的债券市场、证券市场深化带来的风险等等。

1、CAFTA各国的证券市场流动性低。在自由贸易区内的大部分国家,跨境投资者仍然不能拥有相当大的股份。这说明在某些情况下只有一小部分股份是可供潜在投资者买卖的,这极大地抑制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CAFFA的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大大低于那些先进工业国家。主要原因在于在该地区的一些国家,跨境投资者仍然不能拥有相当大的股份。2004年底,外国投资者不能进入菲律宾股票市场的约42%,中国的41%,泰国的36%。这一点加上某些经济体控股的相当大份额的股份(中国约为28%,印尼是30%,菲律宾是40%和泰国是21%),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只有一小部分股份是可供潜在投资者买卖的;相应地,这会极大地抑制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

2、公司债券市场融资发展缓慢。目前CAFTA各国偏重政府部门融资的发展,而公司债券市场融资发展得较慢(表1),公司债券市场可以在公司融资方面发挥比现在更大的作用。公司债券市场规模小的关键原因是缺乏二级市场的流动性。证券市场流动性的缺乏不仅关系到证券市场的效率,而且关系到市场的整体规模,因为主板市场的规模和二级市场的流动性之间是双向互动的。投资者一般只有在市场有充足的流动性、需要时可以容易地出售和退出时才愿意投资证券。而且,如果流动性低,价格发现机制不能发挥作用(参与的投资者一般会要求更高的利率或回报来补偿低流动性),这可能进一步阻碍公司在股票交易所上市或发行债券。

3、CAFTA区内证券市场规模小且分散,难以充分受益于发展成功的证券市场。CAFTA内证券市场包括中国证券市场、新加坡证券市场、马来西亚证券市场、中国香港证券市场等,这些规模更加小的证券市场很分散,相互之间没什么合作,难以充分受益于发展成功的证券市场一般所具有的经济规模。

欧盟在证券市场合作上取得了一定成就。2000年以前的欧盟15个成员国都拥有自己的证券市场,通过布鲁塞尔、巴黎和阿姆斯特丹证交所合并成为新欧洲证券交易所,德国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和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合并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到目前二者代表着欧洲证券交易的主流,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和资源流动性的提高。欧盟证券市场一体化程度不断加强,使东亚各国证券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因此,对于CAFTA成员国来说,解除跨境投资剩余阻碍的地区性合作非常有用,证券市场的合作显得颇为必要。

4、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带来了风险的增加。随着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在过去8年的显著增长,CAFTA内证券市场的发展得以深化。金融领域越来越紧密相联,以至于银行、保险和证券市场之间传统的分业经营已经被技术创新、解除管制和自由化所打破。例如信贷传统形式(如抵押和商业贷款)的证券化,以及日益复杂的构建风险、重新包装风险和交易风险方式的增加,正在削弱股票、债务和贷款之间的差别。证券化将银行的信贷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将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抵押贷款转移到资本市场,这会增加证券市场的风险。证券市场的发展将有助于拓宽金融系统的结构,但也有可能通过使用衍生工具和其他手段发生不适当的风险转移,使风险转移到风险管理能力和监管更薄弱的部门和机构。而这些风险只靠一个成员国的单独能力无法完全解决,需要所有成员国的共同努力协调。

三、CAFTA框架下证券市场完善之路

在2007年1月份结束的第二届东亚峰会上,东盟的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的金融服务业对中国实行了开放,而中国金融业服务业保护期已过,已经对外国进行了开放。CAFTA金融业的相互开放有利于CAFTA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当然CAFTA证券市场的完善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一)提高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一个关键的挑战是证券市场,特别是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深度和高效的证券市场将会为满足日益复杂成熟的需要和改善金融部门的回弹力做出重要贡献”,这是世界银行新报告《东亚金融:通向健全市场之路》主要作者斯瓦蒂.高士2006年9月14日在新加坡报告时所强调的内容。CAFTA证券市场效率不高的主要因素是证券市场有限的流动性。为了提高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我们需采取下面的措施:

1、改善证券定价的信息基础。及时准确的信息对于流动性是非常重要的,根据这种信息,流动性可以通过对基本面意见不同的投资者的活动来产生,从而促进价格发现的过程。在改善证券定价的信息基础的过程中,一个基本的因素是继续强化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在受危机影响的国家中,马来西亚在改革其法律、法规和实务方面走得最快,紧随其后的是泰国;在印尼和菲律宾仍然有相当大的余地来加强公司治理;最近,中国也开始强化公司治理。

2、降低交易成本。交易成本高的市场交易量少,对相关新闻做出反应的价格变动较少,因此流动性低、效率低。影响外在和内在交易成本的因素包括预扣税和费用、中介的效率、市场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以及“辅助”基础设施。

3、开发广泛的投资者。开发更广泛和多元化的投资者基础,具有不同偏好和胃口的投资者的参与,有助于增加交易量和流动性,有助于提高市场效率。

(二)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公司债券市场是一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全的证券市场结构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使公司债券市场在公司融资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建立区域信用担保设施为自由贸易区成员国的公司债券发行者提供债券还本付息的担保;通过将本地债券按风险和期限进行搭配组合,然后加以证券化,以符合投资者对风险的承受力。另外推动发行以本地货币或本地货币构成的一篮子货币计价的公司债券,完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如债券交易、结算和托管体系等。

(三)加强CAFTA框架下证券市场的合作证券市场的更深一体化,尤其是跨境证券市场的一体化,能产生巨大的效用。

金融中介论文例2

Abstract: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were regarded as credit intermediation and credit creation mechanism in the early stage. Scholars focus on the macro persp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rol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stage. Traditional financial intermediary's theory puts forward the financial intermediary is“asset transition”function,to promote the further study of 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Based on transaction cost theory and the principal-agent theor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modern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theory answer to the theme of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to become the representativeness of the modern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theory.

Key Words:financial intermediaries,asset transition,transaction cost theory,principal-agent theory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8-0024-04

金融中介理论主要是围绕金融中介为什么产生和如何发展以及在经济金融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功能等问题展开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对上述这些问题的研究仍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完整的分析框架,理论观点显得散乱,一些研究结论仍存在较大争议。按照钱特(Chant,1989)的观点,以“信息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在金融中介理论的研究运用为界限,金融中介理论可以分成“旧的理论”和“新的理论”。旧的理论是把金融中介的服务功能等同于资产转换,把金融中介视为被动的资产组合管理者,金融中介向客户发行债权,这些债权与它自身持有的资产有不同的特点,金融中介只能根据在市场上所面对的风险与收益情况来完成组合的选择。新的理论主要是对交易成本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发展在金融中介研究中所做出的回应,使该理论研究从更加微观层面对其提供的各种不同服务进行更为细致的识别与分析,因此能够更深入地探讨金融中介如何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并减少交易成本。

从金融中介理论发展的基本历程来看,结合钱特的观点,本文认为,可以把金融中介理论分为早期的金融中介思想、传统金融中介理论和现代金融中介理论三个发展阶段。

一、早期金融中介思想

金融中介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062-03

“功能”一词在《辞海》中有如下意义:①事功和能力。《汉书·杜钦传》:“观本行于乡党,考功能于官职。”②功效:作用。多指器官和机件而言。③同“结构”相对。指有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研究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即可根据已知对象的内部结构,来推测对象的功能;也可根据已知对象的功能,来推测对象的结构。本文所指的“功能”所采用的是第三种含义。银行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银行的功能演变要从金融功能入手。金融功能是指金融工具、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推动作用。金融功能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层次性和稀缺性等基本特征。它比其他金融要素更具稳定性,更少受人的主观意志影响与控制,更适于长期观察与整体把握。(白钦先,白炜,2009)

1古典的金融中介理论对银行功能的看法

对银行功能的观点最早可追溯到以亚当·斯密、李嘉图和约翰穆勒为代表的信用媒介论。他们认为货币只是交换媒介和一种便利的交换工具,同时信用只是转移和再分配现有资本的一种工具,并不能创造出新的资本;银行的作用在于媒介信用,而不是创造信用;银行必须首先接受存款的基础上才能实施放款;银行通过充当信用媒介,发挥着转移和再分配社会现实的资本,提高资本效益的作用。亚当·斯密认为,银行信用有两种形式,票据贴现和现金账户的账簿信用。票据贴现中银行通过收购未到期票据向产业部门投放货币的信用形式;而账簿信用则是通过信用比较高的人或机构担保贷款的信用形式。亚当·斯密主张银行提供的信用规模应以银行的存款限额为限,银行信用可以节约资本家的准备金和金银货币,并将他们转化为可以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本。李嘉图认为信用是资本从一方转移到另一方,其作用只在于媒介现存资本。同时,在继承亚当·斯密理论的基础上,他发现信用的另一个重大作用,即通过信用促进了资本的再分配,从而促进利润的平均化。

马克思在其著作提出银行是经营货币资本业务的企业。它是借和贷的中介人。“银行一方面代表货币资本的集中、贷出者的集中;另一方面代表借入者的集中。银行的利润一般地说在于:它们借入时的利息率低于贷出时的利息率”。

魏克赛尔在《利息与价格》中主张银行在正确理论的引导下自觉地进行利息率的调整,以同“资本的自然利率”保持一致。

凯恩斯主义者强调银行通过信用扩张创造货币对实际经济的影响。凯恩斯曾讲道:“……在从较低规模活动向较高规模活动的过渡中,银行起着关键的作用……投资市场可以由于现金的匮乏而充满求货者,而永远不会由于储蓄的匮乏而充满求贷者。”在凯恩斯主义理论创造货币的能力也是银行的一个基本功能,它使为投资进行融资成为可能。

古典金融中介理论从货币理论衍生而来,从宏观角度探讨银行相关的利率和信用在经济中的调节功能。

2传统金融中介理论(金融机构观)

金融机构现在既定的金融机构与组织下讨论金融体系调整与改革。这种观点认为金融中介的主要功能是出于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事实上,经济学对金融中介的关注是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研究中不断引入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因素以后才开始逐步建立起来。20世纪50年代Gurley and Shaw在《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过程》两篇论文中对金融和经济的关系以及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在储蓄——投资中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论述。在他们看来,金融发展首先表现在金融资产种类和金融资产量的增多;其次还表现为金融手段的发展,包括分配手段和中介手段。分配手段指的是提高金融资产买卖市场的效率和各种技术,如信息披露、通信网络的建立、多种交易形式的采用。有效的分配手段增加了可贷资金的广度,提高了资金分配的效率,向储蓄者提供了资产多样化的机会,从而增加了既定数量下的金融资产的边际实际报酬。中介手段指的是金融中介机构以间接金融资产代替初级证券,从而使金融资产更为多样化,储蓄向投资转化更为顺利的技术。中介手段发展的结果是“形成更为同质的债务结构、更富竞争性的市场、更大的利率弹性”,从而创造出各种受借贷双方欢迎的新型金融资产。他们还认为金融中介机构的存在可以节约交易成本,还可以通过协调借贷双方的不同金融需求,使资金的供求达到有效衔接。Chant认为金融中介的存在减少了投资者因为风险厌恶而持有多项投资标的的交易成本。信息不对称理论对金融中介被委托的监管借贷活动的三个阶段(选择贷款项目,监督贷款项目和项目完成后收回贷款)产生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而减少交易双方的信息成本。银行与客户通过彼此更充分的披露信息,有效解决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且保持长期的依存关系。Leland和Pyle认为银行发挥“信息共享联盟”的功能,利用其专业优势可以低成本地搜寻和鉴别预期收益高的投资项目,并且在高收益项目的信息让众多的贷款人共享时具有规模经济。米什金在其著作中也认为银行由于规模效应得到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这也是其在金融市场非常发达的美国仍然非常重要的原因。

传统的金融中介理论在古典金融中介理论基础上发现了银行在金融活动中降低交易成本的功能。

3现代金融功能理论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的观点是分析金融改革问题的逻辑起点应当是金融功能,在金融中介功能给定的条件下探寻实现这些功能的机构安排。

3.1对金融中介功能的重新总结

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银行的功能进行了重新梳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教授、著名金融学家RMerton(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ZBodie于1993年提出基于功能观点的金融体系改革理论,他们认为金融中介的最主要功能是在一个不确定的环境中便利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这一主要功能又可分解为以下六个基本功能:

①金融体系为商品交换和劳务交换提供清算和支付手段;②金融体系为大规模不可分割的企业投资提供资金集中的内在机制;③金融系统为经济资源在时间、空间及行业之间的转移提供了有效途径;④金融系统为处理不确定性和控制风险提供技术、方法及空间;⑤金融系统为各经济部门的政策协调和决策提供信息;⑥金融体系为解决信息非对称和激励非对称问题提供制度选择或技术支持。

瞿强认为RMerton和ZBodie的关于金融功能的分析是平行排列各项功能,相互之间缺乏联系。他对金融功能的观点是:“就全部金融体系在整个经济体制中的地位或者说就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来看,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始终是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这种转化的效率集中体现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在这种转化过程中,伴随着信息的处理和风险分散与管理问题。在这一基础,他提出金融体系的三个核心功能是“企业治理、信息处理和传递以及风险分担与管理”。

美国金融学家Anthony Saunders和Marcia Millon Cornett(2012)认为金融中介机构具有信息成本、流动性和价格风险、交易成本服务、期限中介、货币供给传导、信贷分配、代际财产转移、支付服务和面值中介等功能。

RMerton和ZBodie认为在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间存在一个动态的产品发展互动关系,这个关系被称为“金融创新螺旋”,金融中介更适合做量少的,高度定做的,信息不完全对称的产品,在这些产品中,成功适应了市场,并且克服一些信息不对称的产品就会转为在市场上交易。因此,金融中介实际上提供了创造和检验新产品的专有功能。

DBCrane(1995)等人认为功能观点适用于整个体系层面,机构层面、经营层面和产品层面。从体系层面来看,为了使一国金融体系更好地履行其经济功能,必须具备与这一功能目标相适应的产品形态结构、机构形态结构和市场形态结构;从机构层面看,金融机构形态履行各种功能不应由政府当局人为地划定,而应该由市场和这一机构的核心优势来决定,来执行一项和多项任务,如何将金融功能与金融机构进行有效匹配是任何国家设计金融体系时必然先解决的问题;从经营层面来看,某一金融活动通常是几种金融功能的组合体。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某种金融业务出现功能性分化和功能性重新组合应属于合理的正常现象;从产品层面来看,同一金融功能由不同的产品形态来执行。可见,一项金融功能可以由不同的金融机构来执行,一种金融机构也可以同时执行几项金融功能。一项金融功能还可以分解由不同的金融机构来执行,同样,一种金融机构也可以通过拆分来行使某一种功能。

3.2风险管理和风险经营被认为是银行功能重要部分

1996年ZBodie在《遵从功能观点:银行业的变革》一文中以功能观点为基础对银行业的改革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银行功能需要重新整合。客户对各种新的金融创新工具的需求将推动着金融机构不断创新并在更低的成本下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从短期看,银行将会通过削减成本以变得更有效率来进行竞争;但是从长期看,银行需要寻求新的产品和新的机构组织。在新的组织框架下将强调向客户提供各种金融功能的能力,由客户负责决策并承担风险。这样,银行业就仍然存在着充分的创新和发展的空间。

Santomero(1984)基于资产组合模型研究发现,由于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不同,金融中介机构就需要在投资者之间发挥风险转移的功能,以便使整个社会的平均风险水平下降或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Merton(1989)指出,金融中介的一个功能是具有在不同参与者之间分配风险的能力,金融中介具有对各种金融合约的风险打包和拆分的特权,从而可使风险以最低的成本加以分散。Allen 和Santomero(1998)提出,金融中介是风险转移的推进器和处理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及市场难题的推进器。他们在归纳了银行新业务之后指出,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的主要业务。Allen和Santomero(1998)将金融中介定义为通过金融资产而经营金融风险的机构。依据中介发行、交易或偿付金融资产的实际功能,银行管理和交易风险。Bert Scholtens和Dickvan Wensveen(2001)认为风险是金融中介业的根本,也是中介存在的主要原因。银行业和保险业的产生源于它们的风险转移和风险管理功能。银行是从事特殊金融服务的机构,它经营接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保险的存款业务和发放贷款。在本顿·E冈普詹姆斯·W克拉里(2009)看来银行有三种基本功能:①它们在支付系统中发挥主导作用;②它们通过提供贷款和贷款产品作为存款人和借款人的媒介;③它们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包括信托服务、投资银行业务和承担表外风险。有关银行业务范围的争论是应当允许银行在多大程度上参与这些金融服务。吴军、郭敏及何自云(2009)将金融体系的功能概括为如下三个方面:管理货币、管理信息和管理风险。其中管理信息这项功能中的信息是“无风险的信息”,它只是关于资金供求双方主体、资金供求数量、金额、期限等方面的内容,而不包含资金需求方偿还意愿、偿还能力等涉及不确定性的信息。这项功能是金融体系对资源的有效配置的更进一步的概括。

巴塞尔委员会1995年在为银行设置全球性的证券资产组合的资本标准时采纳了功能观点。委员会的资本标准取决于各个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模式,这就意味着巴塞尔委员会承认开展不同类型业务的银行可以按照不同的资本比率进行监管,这意味着监管是根据其业务功能进行的。而且,新的建议方案对于那些风险管理模型较差的银行予以更高的资本要求的惩罚,从而推动银行在开发更有效的风险管理模型方面进行竞争。这也就进一步的得出结论,作为监管方而言,已经给银行的功能再造留出了大量的空间,唯一的前提就是银行的功能再造必须基于风险管理的框架下。

4结论

通过梳理对银行类金融中介机构的功能的理论的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银行功能的演变与经济金融的发展程度休戚相关。本文将商业银行的功能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最基本的基础功能是资源配置功能,并且承担资金盈余者让渡的资金使用风险所获得的补偿(风险溢价),第二,从商业银行的服务功能来看,商业银行作为资金转移的平台,承担了资金转移过程中的各类安全风险。第三,从商业银行的风险经营功能来看,商业银行为投资者提供规避风险提供相关的避险产品和增值工具,扮演着风险中间人的角色。随着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国际活跃银行的实施,银行的功能已经完成了由传统的信用中介功能向以风险经营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功能转变。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462

[2]周好文,何自云商业银行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1

[3]兹维·博迪,罗伯特·默顿金融学[M].欧阳颖,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4]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李杨,译第四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魏克赛尔利息与价格[M].蔡受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7]马克思资本论[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53

[8]本顿·E冈普 詹姆斯·W克拉里商业银行业务——对风险的管理[M].康以同,译第三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26

[9]白钦先,白炜金融功能研究的回顾与总结[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30):2

[10]张波凯恩斯主义的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实证[J].财经问题研究,2002(2)

[11]瞿强金融体系:比较与演变[EB/OL].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http://wwwfrccomcn/sp/finance/9and10/2doc

[12]Bert Scholtens,Dick van Wensveen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An Essay On What It Does(Not)Explain[M].[SL]:The European Money and Finance Forum Vienna,2003

[13]Dwight BCrane,Kenneth AFroot,Scott PMason,etalThe Global Financial System:A Functional Perspective[M].[SL]:Harvard Bussiness School Press,1995

[14]JG Gurley,ES ShawFinancial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16-538

[15]JG Gurley,ES Shaw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Saving-investment Process[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56(11):256-277

[16]Franklin Allen,Anthony MSantomero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Journal of Banking &Finance,1998(21):1461-1485

[17]Franklin Allen,Douglas GaleFinancial Market,Intermediaries and Inter temporal Smoothing[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7,105(3):523-546

[18]Yuk-SheeChanOn the Positive Rol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Allocation of Venture Capital in a Market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83,Vol38 Dec1543-1568

金融中介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国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1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方面的事业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作为我国各方面建设的重要支撑行业,金融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我国金融业改革的目的就是为我国金融业创造更加宽松且有力的环境,进一步更好地发挥金融行业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而改革的重中之重就是把握好我国金融业的改革方向与内容。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为了本文要探究的首要问题,以现有理论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以实例加以佐证,以期为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阐述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国内外有许多关于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间关系的论文,本文首先要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希望对区域金融中介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更加全面的阐释。

(一)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从金融中介为出发点研究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本文中涉及的区域金融中介主要是指广义范围上的金融中介,不仅包括各种金融机构,例如各类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即溶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即溶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还包括金融市场和金融机制。

区域经济增长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在一定地理范畴内,物质资本总量的增长额,一般而言是一个数量概念。区域经济是指在一个较长跨度的时间上(通常是指一年),一个特定区域的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加。区域经济增长率表明了特定区域内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一个比率概念,是衡量该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依据。

(二)^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区域金融中介和区域经济增长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派,该理论在理论界存在已久,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共识。对于上述二者之间的关系,理论界主要存在三种看法,主流观点认为区域金融中介的发展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这在国内外实践过程中已被多次证明,我国区域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空间依赖性,金融中介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其他两种看法分别是,区域金融中介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中性关系、区域金融中介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没有显著的贡献作用。

综上所述,上述研究成果为下一步具体分析我国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二、我国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我国地区间经济差异显著,而地区间金融中介机构发展程度不同是构成其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细化不同区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意义。根据徐婷在《中国区域金融中介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一文中,基于对相关数据的研究后,笔者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我国东、中、西部长期以来存在着不争的区域经济差异,在当今金融经济体制改革下,若忽视既存的区域经济水平差异,将会使得金融经济改革与初始目标偏离。我国东部地区金融中介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单向长期的直接因果关系,并且存在着明显的短期双向的互相作用;在中部地区金融中介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具有单向的长期直接因果关系,短期不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是存在明显的短期金融中介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而在西部地区金融中介发展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长期的直接的因果关系。虽然区域金融中介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有着明显的单向存进关系,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也表现出显著的地域性差异。

三、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与要素分析

(一)区域经济增长内涵与机理。我国区域金融机构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过程与机理可以通过如下路径:

1、直接作用机理。区域金融机构发展会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直接作用。

2、间接作用机理。第一,区域经济机构发展、区域经济效率、区域经济增长。伴随着我国区域金融业的不断迅猛发展,金融环境和金融机制的不断健全,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各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基于投入产出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得知资本投入可以产生更高的产出,从而提升区域经济效率,进而间接影响区域经济状况。在此种情形下,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机构和区域经济效率二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区域经济机构发展、技术进步、能源消耗、区域经济增长。自我国改革开放后,我国金融业逐步健全、运转顺畅,区域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这种情况下需要更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在技术水平可以给予保证的情况下,则需要投入更多的经费用于教育科研行业,由人力资本效率的提升推动技术的不断进步,从而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区域能源的消耗,通过上述一系列环节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二)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分析。关于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析中,本文参考Beck的相关理论,在此主要介绍以下三个方面的要素:

1、法律法规。要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必要的法律法规是不可或缺的。在健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可以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保证投资的有效性。法律法规的逐步健全可以使投资者对于金融环境不至于怀疑,从而加大投资金额。有研究表明在法律法规健全的金融环境下,人们往往愿意进行长期投资,这对于区域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2、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对于区域经济增长也十分关键,区域经济的增长受到当地政府腐败程度的影响巨大。区域金融中介的发展可以使资金流动顺畅,加速外部企业的进入,这就使得金融既得利益集团面临竞争,从而降低利益集团对区域金融中介发展的抗拒。该项要素完备可以促进区域金融中介发展,进而保证区域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没有具体条文和强制执行力的规范,一般是由人们在交易过程中约定俗成的,属于非正式的制度约束。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可以引导人民规范交易,减少冲突,可以减少区域经济不必要的损失。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结论。通过对相关理论和我国区域经济的实证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对应区域金融中介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根据第二部分的分析,根据东、中、西部的差异,可以说明我国上升为地区的区域金融中介与区域经济增长极不平衡。

(二)对策建议

1、对于如何促进经济发展,不应当只是追求数量上的盲目扩张,而是应该追求经济上的效率c质量。深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当依靠区域金融中介实施“融入较低资本成本、投入较高经济收益、资产流动速度快、机构办事效率高”的运作过程。

2、加快推进区域金融中介市场化进程,提升金融业市场化水平。我国实行的是市场经济,只有真正地实现市场经济才可以更好地实现金融业的资源配置,投高投资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3、加大要素投入力度。收入的增长取决于依赖要素的不可替代性、拥有数量的多少以及获得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条件难以迅速改变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力度无疑可以使经济快速增长,同时还要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解决多年的遗留问题,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转变。

主要参考文献:

[1]Bekaert,Geert,Harvey,Campbell.R and Lundblad,Christian.Liquidity and Expected Returns :Lessons from Emerging Markets.NBER Working Papers 11413,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Inc,2005.

金融中介论文例5

一、前言

众所周知,世界各国间经济增长速度存在显著差异。以往文献已对这一现象从生产要素积累、资源禀赋、宏观经济稳定、人力资本、法律制度以及国际贸易等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解释。此外,金融发展程度这一变量也受到广泛关注。

Schumpeter (1934) 提出银行可以通过选择出具有创新优势的企业来促进整个国家的技术创新。Levine (1997)认为金融中介可以通过分散风险,促进资源有效分配,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促进资金转移,及降低交易成本等途径促进国内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尽管众多实证文献都证明了金融中介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但仅有少数文章分析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两个部分,即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此外,在一国金融发展的衡量上,以往文献多集中考虑金融中介,特别是银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而较少考虑资本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虽然,后来也有文献研究股市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他们并没有详细研究股市的发展对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两个部分的影响。因此,本文从改善金融发展衡量和细分经济增长两个方面做出改进,较为全面地研究金融发展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具体而言,本文利用2000年至2007年欧洲、亚洲和北美50个国家的数据,借助动态面板技术,探讨了金融中介和股市的发展对资本积累增长,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根据本文的样本数据,我们发现,1)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股市对总体经济增长不具有显著作用;2)金融中介和股市在促进资本积累方面均起到重要的作用;3)金融中介和股市对全要素生产均不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二、指标衡量

(一)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

下面式子描述了产出与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经济达到稳态前,我们可将人均GDP的增长分为两部分考虑:资本积累的增长和技术的进步。

在现实中,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不能完全解释一国经济增长。因此,本文将经济增长分解成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两部分。全要素生产率是考虑实际人均资本积累率后,残余的实际人均GDP增长。它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技术的发展,人力资本积累等等。本文用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代表经济增长。资本积累用实际人均资本存量的增长来衡量。根据Beck (2000)全要素生产率由实际人均GPD增长率减去0.3倍人均实际资本存量增长率。

(二)金融发展指标

本文将同时考虑金融中介和资本市场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选用私人信贷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衡量金融中介的发展,选用股票市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来衡量股市的发展。

三、数据

本文的数据样本包括50个国家2000年至2007年的数据 。资本存量增长率和政府消费与GDP比率的数据来自EIUCountrydata数据库。人均GDP,人均GDP增长率,通胀率,人口增长率,进出口总和占GDP比重等数据均来自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存款性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对私营部门的信贷占GDP比例及股市市值占GDP比率等数据来自世界银行金融结构数据库。平均受教育年数数据来自201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

四、实证模型与方法

(一)模型设定

本文选取的基本模型如下:

x是金融发展的衡量指标。本文首先将私人贷款与股市市值之和(金融系统发展程度)加入模型,考察金融系统发展对三个因变量的影响;然后将私人贷款和股市市值同时加入模型,分别考察金融中介和股市对三个因变量的影响。Xi,t是控制变量,根据Beck (2000)选取初始人均实际GDP,平均受教育年限,政府规模,贸易开放程度,通货膨胀等变量为控制变量。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初始人均GDP水平较低的国家通常会有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加入平均受教育年限可以控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高的人力资本一般意味着更高的生产率和个人收入,因此该国将有更高的经济增长和储蓄。政府规模,即政府消费与GDP的比率,可以衡量不直接促进经济增长的公共消费。贸易开放度,即进出口总和与GDP的比率,可以用来衡量对外开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加入通货膨胀率这一变量可以控制一国宏观经济稳定与否对该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计量方法

为了控制潜在的内生性问题造成的估计结果的偏误,本文使用动态面板GMM计量方法。由于本文使用的数据时间序列较短(8年),而截面单位数量较大(50个国家),因此适用于该动态面板数据分析方法。此外,考虑到GMM模型估计的一致性取决于工具变量的选择和无序列自相关的假设,本文也对回归模型进行了Sargan检验和序列相关性检验,以确保GMM模型的适用性。

五、回归结果及解释

回归结果与本文的预期一致,金融中介和股市均能促进资本存量增长。金融中介的发展能够帮助企业募集更多闲置资金,用以扩大生产,并获得更高的利润,从而累积更多资本。因此,资本存量的增加与金融的发展有显著正相关的关系。股票市值也对人均实际资本存量增长率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股市为流动性不足的项目的融资提供了更多机会,而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股市为他们提供了对冲和分散风险的机会,从而促进更多资金进入股市。因此随着供给和需求的增加,投入的资金量和交易量随之上升。

我们发现金融发展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并无显著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全要素生产率是除资本积累增长之外残余的经济增长率,影响其变动的因素极为复杂,在学术界的研究中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释。虽然有些学者的研究认为金融发展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JamesB.Ang(2011)认为随着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的高薪会使得人力资本将从创新部门转移到金融部门,从而导致技术创新降低。

六、结论

本文重点从实证上研究了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发展对资本积累、全要素生产率和经济总量增长的影响。运用动态面板GMM分析方法,本文得到以下结论:第一,金融中介的发展对于人均实际GDP的增长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但股市的发展对人均GDP的增长不具有显著影响。第二,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均会对人均实际资本存量的增长有显著正影响。第三,金融发展,无论是金融中介的发展还是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都没有显著的影响。

金融中介论文例6

二、文献综述

自20世纪初以来,国内外经济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广泛且深入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两者之间的作用方向和大小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Schumpeter(1912)[1]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金融中介效率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Goldsmith(1969)[2]研究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是同步进行的,Mc Kinnon(1973)[3]和Shaw(1973)[4]论述了“金融深化”与“金融抑制”问题,建议发展中国家实施金融自由化政策,解除金融抑制。三位学者研究成果形成金融发展理论,证实金融发展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又受到经济增长的影响。King和Levine(1993)[5]在Goldsmith(1969)的基础上研究金融中介、金融发展初始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发现金融中介功能和规模的发展促进经济长期增长,而金融发展初始水平差异能够解释经济增长的部分差异。

国内学者对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证分析,近些年来,国内研究视角开始转移到?^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上来。周立和胡鞍钢(2002)[6]采用Levine和King的研究思路,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差距可以解释部分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闫屹(2009)[7]和邵明波(2009)[8]分别研究了环渤海区域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各地区金融发展不同程度上影响地区经济增长。崔寅生和王重润(2010)[9]也对此进行研究发现金融资产总量的增加以及金融中介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最大。阚景阳和祁文辉(2015)[10]研究发现河北省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

基于自2015年起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重大国家战略的事实,本文将研究视角定位于京津冀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和阐述京津冀三个地区两者的具体数量关系,从而为京津冀地区金融和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政策参考和理论支持。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分析

经典的新剑桥增长模型和AK内生增长理论都强调了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对经济持续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金融发展在资本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两者也是相互促进、相互联系。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作用机理如下: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金融发展主要是通过金融的基本功能、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来促进储蓄转化为投资,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影响居民储蓄率,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第一,金融的基本功能就是为经济增长提供最重要的资金支持,同时也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便利条件。第二,金融机构的经营运作提高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效率,提高资本的配置效率,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三,金融行业自身的发展,使金融行业的产值增加,直接为经济做出了贡献。

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金融本身伴随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也是伴随经济发展而发展的。经济增长带来收入的增加,收入增加导致居民的储蓄增多,从而导致金融机构的金融规模的增大,所以经济的增长也必然会带来金融的发展。第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金融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决定了金融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效率。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理论模型的设定

在众多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模型中,King和Levine(1993)所提出的模型应用最为广泛。模型以金融相关比率(FR)、金融中介效率(FE)、金融储蓄结构(FS)三个指标来研究金融发展各指标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具体模型如下:

Yit=Cit+β1FRit+β2FEit+β3FSit+β4Xit+μit (1)

(i=1,2…,N;t=1,2,…,T)

其中,Yit为GDP增长率,FRit为金融相关比率,FEit为金融中介效率,FSit为金融储蓄结构,Xit为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并将其看作是常量。β1、β2、β3、β4分别表示相关解释变量的参数,从金融行业规模、金融中介效率、金融储蓄结构三个方面来表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二)数据来源和指标说明

本文选取GDP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金融相关比率、金融中介效率、金融储蓄结构三个变量为解释变量。考虑到数据的可观测性,本文选取了1995~2015京津冀各地区的GDP、金融机构存款和贷款、居民储蓄等数据,这些数据来源于中国各省市金融运行分析报告和《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指标具体说明如下:

1.GDP实际增长率。根据名义GDP、GDP指数计算各地区实际GDP增长率。

2.金融相关比率。金融相关比率是衡量一个地区金融行业规模的重要指标。根据Goldsmith的定义,金融相关比率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实际应用时鉴于数据的可观测性,金融相关比率等于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总额与GDP之比。

3.金融中介效率。本文采用大多数研究中方法,金融中介效率用存贷比来表示,它可以衡量金融中介机构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

4.金融储蓄结构。金融储蓄结构可以用居民储蓄存款与居民全部存款之比来表示,金融储蓄结构可以用来代表各地区金融机构吸收储蓄的能力。

(三)面板数据模型的估计

1.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为保证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避免出现伪回归,需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对选取1995~2015年的京津冀地区的面板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采用五种单位根检验方法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其中各地区实际生产总值增长率、金融中介效率以及金融储蓄结构一阶差分后的序列都是平稳序列,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金融相关比率一阶差分后的序列也是平稳序列。即各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2.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协整检验就是检验回归方程所描述的因果关系是否是伪回归,即检验经济变量在同阶平稳的条件下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Johansen面板协整检验是可用于面板数据协整检验的常用方法。检验结果如下表1所示:

根据表1协整检验结果可知:被解释变量实际生产总值增长率和三个解释变量金融储蓄结构、金融中介效率以及金融相关比率都是一阶单整序列的基础下,各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3.固定效应变系数模型估计及分析。由于选取1995~2015年的京津冀地区的面板数据具有截面少,时间长的特点,因此进行面板数据回归时采用固定效应的变系数模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如下表2所示:

根据表2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整个面板数据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较好。对于金融相关比率的系数来说:北京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天津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增长有正影响不明显;河北地区金融行业发展水平较低,不但没能促进经济增长,反而阻碍了经济增长。对于金融中介效率的系数来说:北京地区金融中介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负影响;天津地区金融中介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河北地区金融中介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对于金融储蓄结构的系数来说:北京地区金融储蓄结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河北金融储蓄结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影响;天津地区金融储蓄结构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负影响。

总的来说,对于北京地区来说,金融机构吸收居民储蓄能力较强,金融业发展水平较高,促进经济增长,但金融中介效率有待提升,阻碍经济增长;对于天津地区来说,金融业中介效率较高,促进经济发展,金融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对经济发展影响不大,金融机构吸收居民储蓄能力有待提高,阻碍经济增长;对于河北地区来说,金融业中介效率较高,金融机构吸收居民储蓄能力较强,促进经济增长,但金融业发展水平有待提升,阻碍经济发展。

金融中介论文例7

发展经济学指出经济的增长需要创新因素发挥作用,推动经济实现量性区间向质性区间的转换,具体到金融发展领域,则强调金融创新的作用。金融创新对金融中介的演进不仅有一般性的影响,还涉及差异性的影响。当然金融创新对于金融中介的发展也存在风险,需理性看待其双重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

一、金融中介与金融创新的界定

王广谦在《关于加强金融中介整体性研究的思考》一文中,从宽窄不同的三个口径界定了金融中介:其中最宽泛的金融中介界定为“为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实现资金融通活动而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实现资金融通和其它金融活动的场所。对于金融创新的界定,狭义的金融创新主要指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的创新。本文主要从狭义的角度来讨论金融创新对金融中介演进的影响。

二、金融创新影响金融中介演进的两个方面

金融创新影响金融中介的演进表现在一般性和差异性两方面,一般性体现在金融创新对金融中介适应政府管制、规避运营风险、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服务多样等方面的影响,差异性影响则体现在金融创新对不同金融中介机构及其与市场的差异性效应两方面。

(一)金融创新对金融中介的一般性影响

1.适应政府管制,规避运营风险。金融业务和工具的创新,为金融中介规避政府管制和经营风险提供了条件。例如,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美国“Q”号条例的实施导致通货膨胀率上升,一度高达20%,银行为争取存款开始避开管制,在负债业务方面进行创新,而80年代,拉美的债务危机和美国的储贷危机爆发,货币互换、利率互换、期权交易等金融创新的先后出现,对金融中介机构规避风险提供了有力武器。

2.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运作效率。乔治・本斯顿和小克里弗德・史密斯在1976年发表的《金融中介理论中的交易成本》一文中,提出技术和消费者偏好变化将促使金融中介调整产品,以降低交易成本。金融创新降低交易成本的方式通常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提高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从而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

3.金融工具创新,金融服务多样。金融创新不断开发出新的产品,极大丰富了金融工具体系,满足客户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求。金融工具的创新可以说是名目繁多,如证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现金管理账户、证券信用交易账户、资产证券化等,增加了金融中介机构的业务种类,拓宽了金融中介机构的经营活动范围和发展空间。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中介的差异性影响

首先体现在金融创新对不同金融中介机构的差异性效应。金融创新会使金融中介机构的一些传统业务转向金融市场,从而导致某些金融中介机构业务的萎缩和另外一些金融中介机构业务的扩张。比如,债券和票据市场上的工具创新又使得那些原来依赖于银行贷款的公司获得了新的融资渠道,其结果是商业银行等融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被削弱;证券化更被视为融资类和保障类金融中介的一种“灾难性创新”,证券化使得介于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金融工具大量增加。

其次体现在金融创新对金融中介机构和市场的差异性效应。金融创新不断地为金融中介机构创造新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不断地将金融中介机构既有的产品和服务推向金融市场。如风险投资公司最初榇葱缕笠堤峁式穑一旦运作成功,就会转向二板市场或创业板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金融中介机构的最终消亡。罗伯特・默顿和兹维・博迪提出,金融产品在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之间的转移过程实际上呈现反复循环的状态,并将其称为“金融创新螺旋”。如此动态地看金融体系的结构演进,很容易发现,金融中介和市场的关系是互补性的,而非竞争性的,金融创新使中介和市场之间形成一种动态交互关系。

另外,金融创新作为一种非专利性创新,而且创新的成功与否依赖于人们对创新产品的认知和使用,基于其价值的不确定性和容易被模仿,人们便不急于立刻接受金融创新,当有较大市场份额的金融中介推动其发展,给人们以信任的基础,则会提高人们参与使用金融创新工具、业务等的积极性。从这个角度讲金融创新的影响,则对金融中介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金融创新对于金融中介演进的风险

金融创新虽然为金融中介机构捕捉盈利机会、规避市场风险提供了大量的操作手段,但也不可避免地加剧了金融中介机构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大了金融中介机构风险的管理难度。另外,由于金融监管难度加大,管制的放松,使得金融中介风险外部控制削弱。因而,金融创新的发展也对金融中介提高自身对金融创新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整个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需要。

(一)金融创新与金融中介的稳定性

一方面金融创新使金融中介业务日趋多样化,经营可能更为稳健,效率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又必然带来金融中介机构竞争的加剧,部分金融中介机构经营风险大为增加。如金融创新使银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资产方面银行贷款比重下降,而证券投资比重上升;负债方面活期存款比重下降,而对利率敏感性高的资金来源迅速增加,增加了银行的风险管理制度。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中介的监管

金融创新使金融中介监管日益困难。首先,对于金融中介机构本身新的业务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金融创新使得政府对不同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划分不明确,如在中国出现的余额宝,对其监管主体也缺乏明确性,目前其结算账户由中国证监会监管,然而备抵账户则由央行监管。

四、结语

金融创新对金融中介影响深远,并具有核心作用,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金融创新都能促进金融中介的发展,进而一味的推崇金融创新,甚至为金融创新而创新,这样只会造成金融体系的混乱。另外,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属于外部力量,不能从根本上消除金融创新对金融中介机构的内部风险。而且,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创新的“时间差”使金融风险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因此,消除金融创新导致的风险不能全然依靠政府主导的金融监管来解决,也应从金融创新的设计、运行机制等内部角度入手,共同解决有效控制金融风险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广谦.《关于加强金融中介整体性研究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3年8月.

金融中介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72(2012)Ol-0116-06

媒介批评是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利益与理想,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大众传播活动所作的价值判断和理论鉴别。近年来,媒介批评日益受到学界和业界的关注,相关著作和论文也日渐增多。如刘建明的《媒介批评通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王君超的《媒介批评的现状、机遇与挑战》《今传媒》2005年第10期)、谢静的《美国的新闻媒介批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目前的研究成果多见新闻传播学、文艺学和社会学领域。而媒介批评对经济、政治的密切关注,决定了它在学术上的交叉性和复杂性。因此,本文意在从经济、政治这两个制约媒介批评发展的基本因素出发,通过对金融危机现实背景下美国经济政治生态变化的分析,对美国媒介批评新动向进行研究,以案例的形式分析美国媒介批评方式和价值取向、媒介党派争论及其所反映的美国当前社会思潮,并藉此探究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媒介批评更趋活跃的原因和对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开展媒介批评的借鉴意义。

一、金融危机对美国政治生态产生深刻影响

2008年,美国发生了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这场被视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之后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其“深层次和长期的影响是它对美国和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它不仅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而且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动荡。近期,为缓解金融危机和财政赤字而大举借债的美国债务危机白热化。美国两党债务谈判、债务上限法案通过以及信用评级下调更是成为了波及全球经济问题的舆论焦点。金融危机及其不停息的“余震”,对美国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深刻影响。

1.提倡政府干预的救市“新政”得以实施,“驴象之争”因金融危机而更加尖锐。在美国,国家经济状况一向是影响政治生态和总统选举的主要原因之一。使美国经济得到持续繁荣以获得连任的克林顿就是最好的例子。在2008年的美国总统选举中,金融危机极大地冲击了大选选情。和共和党激烈政治角逐中的竞争焦点,就是如何应对金融危机,以及未来在美国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指导下的美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里根执政时期,得以极大自由的发挥。里根主义认为:经济应该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问题主要应该由市场自身调节,政府不应该有过多的干预。然而,金融危机产生的严峻局势和负面影响改变了美国人的想法。“从政治意识形态上说,罗斯福主义或将重新替代流行已久的里根主义……危机的总爆发,让美国民众和精英开始认真反思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弊端,政府的必要作用将得到积极认可。特别是在危机之下,政府动用资源的能力,对市场进行监管的能力,都会得到非常大的提升。”由于布什政府接连推出救市措施但收效甚微,选民将金融危机归咎于布什政府错误的内外政策,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选情也因此大受影响,总统候选人奥巴马持续拉大领先优势。2009年,奥巴马当选总统,所强调的政府干预与“新政”的影响力日益成为主流。

2.当选后的奥巴马政府备受诟病,新一轮政治斗争愈演愈烈。面对金融危机与美国经济的持续低迷,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挽救经济的措施,包括7000亿美元救市计划,对华尔街进行监督和整治,打击垄断集团,提出医疗改革等等。然而,这些举措没能使美国经济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主张政府在经济生活中角色最小化,让市场自身调节经济,并以最大限度保护个人自由的保守派甚至指出,奥巴马政府的这些举措是在搞“社会主义”。由于对金融危机的挽救不力等多种因素,奥巴马在美国国内的支持率不断下降。在2010年的美国中期选举中,共和党赢得了众议院控制权,而仅以微弱优势保住了参议院控制权。同时,靠不断借人外债缓解经济危机的举措,终于在今年爆发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虽然陷入僵局的美国两党债务谈判以债务上限法案的通过告终,然而一些媒体和专家认为,法案的通过对于两党而言“没有赢家”,标准普尔随即下调了美国信用评级。执政时期的经济和政治动荡,使得美国未来的政治局势扑朔迷离,两党内的不同派别所持的政治观点日趋多元化,各种论争相互交织,美国政治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局面。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的媒介批评出现新动向

金融危机和美国政治生态的改变,带来了美国社会热点问题的转变,新闻报道和媒介批评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动向。本文以美国媒介批评机构――“公正和精确报道组织”的网站内容为例,探讨金融危机背景下美国媒介批评出现的一些新现象。

“公正和精确报道组织”(Faimess Accuracy in Reporting,FAIR)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成立于1986年,是一个全国性的媒介监督组织。它的主要工作是针对媒介的偏差现象及审查制度提供有具体资料作为根据的批评。通过批评那些置大众的利益、少数的、不同的意见于不顾的媒介行为,彰显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的精神,它的基本立场是相信独立、批判的媒介是发展民主的必要条件。

FAIR的网站(http://fair.ors)作为非政府组织(NGO)性质的行业外媒介批评网站,通过电子杂志Extral、在线广播CounterSpin以及与媒介工作者的接触和对话等一系列方式展开对媒介的监督和批评,影响力巨大。2008年9月,FAIR网站开通博客(FAIR Blong),聚焦于新近的网络新闻事件和评论,致力于第一时间有影响力的评论文章。在网络时代,FAIR Blog显示出时效性更强、覆盖面更广、参与的媒体工作人员更多、观点更加多元等特点,已经成为了FAIR最重要的栏目之一。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媒体及时就金融危机中的美国经济、政治局势和所受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的报道,以FAIR为代表的媒介批评组织和机构,也展开了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美国媒体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报道的持续批评和反思,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而。

1.高度关注金融危机背景下媒体的报道方式和价值取向

媒介批评的一大职能就是监督媒体在传播行为中的偏见,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性。2011年9月19日,奥巴马公布了所谓的“巴菲特规则”(Buffett Rule),其内容是提高针对年收入超过100万美元的美国家庭的税收。9月26日,FAIR在《奥巴马的计划等于阶层战争?――NBC对一位亿万富翁的访谈》一文中。对近来被热烈论辩的税收问题在美国媒体报道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

NBC在其节目中单一地从纽约市长(同时也是大富翁,他在访淡中表示,税收的对象――中产阶级、富有、贫穷是“很难定义的”)获取观点的这种报道方式不可取,如果媒体真的参与到对问题的谈论中,至少也应该邀请其他阶层的代表发言。

税收作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全民性的敏感问题,近来在美国媒体报道中被反复提及。身处政府和纳税人之间,媒体在对于税收和相关阶层问题的报道中,只有真实客观地传播信息和观点,才可能会对经济不景气情况下政策的制定起到积极影响。作为主流媒体的NBC对采访对象的选取过于单一这种隐性且极富有偏向性的行为,实际上间接地支持了这场论辩中的一部分人。因此,文章尖锐地指出了这种不妥的报道方式和明显带有偏向性的媒体行为。

除此之外,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敏感事件中美国媒体的“沉默”也是媒介批评的对象。当地时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在美国华尔街金融区参与了“占领华尔街”的行动.表达对美国金融体系的不满,以此反对美国政治的权钱交易以及金融寡头对美国政治、经济的垄断支配,掀起了纽约近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游行示威活动。在这场被预计将有两万人参加的“愤怒日”示威活动中,针对美国主流媒体的“沉默”,FAIR在其“媒介警示行动”

(Action Alen)的《段如茶党占领华尔街?――媒体在“反企业”抗议中的缺席》文章中写道,示威者在金融区的自由街安营扎寨数日,但我们却没有在一些媒体或其他渠道中看到这些报道。在ABC,CBS和NBC的网络新闻资料库中,我们什么都搜索不到。

在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滋生的大环境中,美国的主要新闻媒体比其他媒体更具影响力。因此,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合理进行议程设置不仅是其日常工作,更是其非常重要的社会监督和舆论引导行为。通过对消息来源和报道题材的取舍选择,引导、转移公众对特定议题的关注,实际上反映的是媒体自身的价值取向。而在“攻占华尔街”事件中,主流新闻媒体的“沉默”,与其背后政治、经济利益的操控密切相关。

2.媒介批评充满政治和党派争论,在批判现实的同时密切关注美国经济和社会未来的走向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巨大冲击,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美国经济发展的改革举措。然而,美国经济并没有像他竞选时承诺的那样获得明显的好转,美国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日渐上升,对奥巴马政府及其政治观点的批评声也越来越响。关于美国未来的发展之路怎么走,和共和党之间历经多次谈判,但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和共和党的争论激发了美国媒体对于当前美国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大讨论,关于什么才是美国社会当前的最重要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经济衰退和社会问题,媒体各界人士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010年11月24日,FAIR特约评论员皮特・哈特在《马特・白:自由派亦知自由主义的失败》一文中,引用民意测验专家斯坦格林伯格关于美国未来自由运动的调查结果,驳斥了纽约时报记者马特・白认为财政赤字是当前美国最重要社会问题的看法。他指出,马特・白单单就一项调查的一个数据引申出赤字削减、政府开支和税收问题是当前美国社会的主要问题,这个结论不仅和其他调查结果相矛盾,而且是错误的。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财政赤字虽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在问及轻重缓急时,赤字显然并不是选民最关心的问题”,“选民对基础设施重建的关心远远胜过了削减赤字”,“美国复兴需要一个能够提供良好工作机会和教育的政府,从而为中产阶级服务。”这篇文章指向明确,批评性强,丝毫不回避当前美国社会的焦点和敏感问题,运用调查结果和数据说话,反映出美国和共和党的“大政府”、“小政府”之争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对美国经济、政治和选民观点的影响。

文中提到的财政赤字、失业人数众多以及政府开支巨大等问题,正是一直以来和共和党争论不断的核心问题。认为,美国金融危机是经济过度虚拟化和自由化后果的集中反映。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导致了严重的贫富不均、高失业率等一系列其它问题,美国社会不平等现象都是这种市场原教旨主义思想产生的恶果。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这一系列的不合理与不公平被严重激化,导致了国内社会矛盾升级,极大地影响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因此,美国社会的急迫问题不仅仅是解决财政赤字,更需要经过一系列的经济刺激计划,全面解决经济衰退和社会不平等。而这些问题在当前美国已经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远不是市场自身所能调节的。因此,政府必须出面,以“大政府”式的改革措施,通过运用行政权力干预经济走向,才是解决全国性问题的根本途径。

而奉行“小政府”主义的媒介批评人士严厉斥责了这种论调,他们认为,奥巴马无限扩大政府权力,使得美国的现实状况是:政府机构臃肿、效率低下、开支巨大,国家财政赤字严重,类似“机场摸身安检”之类的政策严重伤害公民的个体自由。如果按照的“大政府”思路指导美国社会,实行诸如全国医疗改革这样的政策,将财政预算投入在错误的地方,根本无益于解决美国当前的问题。只会让国家经济状况更加糟糕,使未来的美国陷入困境。

3.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美国社会各方面现实问题展开批评和反思,反映了美国当前的社会思潮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FAIR大量了关于金融危机的媒介批评文章。在此背景下,伊拉克战争、环境污染等原热点问题退居次要,对海外问题的关注度有所降低。在FAIR的主页上,媒介批评指向金融危机、财政赤字及其引发的美国经济衰退和政治、社会等多方面的现实问题。

美国《纽约时鼢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频道9月16日公布的联合民意调查显示,奥巴马的工作认可度支持率再度下滑,跌至43%;不支持率继续上升至50%;就奥巴马提振经济的总体表现,40%的调查对象表示认可,但反对者达到53%;调查对象中,认为眼下美国经济“比较差”的比例占39%,“非常差”的比例达47%。后一个数字是2009年4月以来同一民调项目的最高值。72%的美国人支持“国家正运行在错误轨道上”的观点。

民意调查数据反映出当前美国社会舆论的总体特点,即金融危机引发的诸多全国性问题持续发酵,最终酿成了当前美国社会民众高涨的不满情绪。这背后反映出的是复苏经济成为美国全国的中心议题,以及政治保守主义思潮的回暖。这些思潮在媒体批评中,表现为大量文章开始反思金融危机和美国的经济和政治政策。

对于金融危机和经济政策的批评与反思是大量媒介批评的首要议题。美国ABC电视台在今年2月28日开始播出一个“美国制造”的专题节目,主要内容是寻找美国人日常生活中的“美国制造”,并鼓励美国人购买本土生产的商品以制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了缓解金融危机造成的高失业率,过去几年内美国一直严格控制其进口量,以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ABC的报道称,现在美国一半以上的产品依赖进口。如果一个美国人一天花费18美分在美国制造的产品上,这样就能创造出20万个工作机会。3月2号,FAIR发起一项“媒介警示行动”

(Aetion Alert),题为《ABC近期的系列节目“美

国制造”是“虚伪的’》。fAIR称,“昨晚,美国广播公司主播黛安・索耶就“美国制造”系列节目至今收到的反馈意见向观众表示感谢。这表示ABC对观众的言论和意见非常感兴趣。请在评论中留下你给ABC的留言,或对这次媒介警示行动的想法。”在网友们的留言中,对于“美国制造”是否能起到复苏经济的作用存在着多元的看法。有网友认为这种呼吁有利于改变人们的购买方式,对于创造就业机会有益;更多的网友表示,ABC的东家迪斯尼集团本来就是跨国大公司,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购买美国产品不是解决困境的出路;还有网友认为,媒体单纯谈论公民在经济复苏中的个体作用,闭口不谈政府的责任,根本没有抓住问题的要害。

而政治保守主义思潮的逐渐回暖也成为媒介批评的重要议题。201 1年FAIR第一期电子杂志Extral的专题文章包括:(《奥巴马会不会走克林顿的老路》)、《在媒体的“赤字测验”中落败》、《今日美国)把矛头指向政府公务员》等。从这些文章的标题可见,FAIR近期的关注焦点集中在金融危机影响下美国财政赤字严重、中期选举惨败后的政党变化、政府机构臃肿办事不力等议题。其中,封面故事《奥巴马会不会走克林顿的老路》恰恰是在美国中期选举过后,针对的政治困境,探讨奥巴马是否会走上克林顿的老路,寻求与共和党温和派达成妥协,并以一种渐进的方式推行各项改革的可能性。

三、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媒介批评更趋活跃的原因

美国媒介批评之所以具有上述特点和优势,是由其民主政治体制所决定的。媒介批评对金融危机背景下的美国传媒业具有强大的制约力。

金融中介论文例9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金融中介论文例10

论文摘要: 当前金融业已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所必须的。但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 对金融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学生专业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的教学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业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逐渐成为一个覆盖范围广泛、与日常生活结合日益紧密的服务型行业。在我国,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增加,社会对金融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强,金融创新与金融产品层出不穷,金融的触角已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并已成为普通家庭关心的内容。在这种背景下,掌握一定的金融知识不仅是金融专业学生所必须的,而且是其他财经类专业学生,如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学、会计学所必须的。

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开设《金融学》课程,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如国际贸易、工商管理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学科必修课,可以充实完善其专业课程。对于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金融学》是一门选修课程,供对金融学有兴趣的非财经类专业学生选修。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专业的特点和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规格不同,固而对金融理论与业务知识的内容、知识结构、专业需求是不同的。再考虑到《金融学》课程内容众多,在短短的四五十个教学课时中,教师不可能将全部内容介绍完,这就要求教师在明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的基础上,精心安排各专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

二、不同专业对《金融学》的教学要求不同

(一)金融学专业

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来说,《金融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一般是在学生完成各经济类专业共同的核心基础课,如在学习完《西方经济学》后开设。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正如我国金融学研究的鼻祖黄达先生所言:“金融领域,广阔而深邃,通常只能瞄准一两个方向深入。要想深入一点、几点,必须对金融的‘全局’有必要的、概略的把握。因为没有足够的宽阔基础作为支撑,只求在狭小的范围深入,进到一定程度就会难以继续。而所谓把握‘全局’,就是要求能对金融领域的主要构架如金融理论与金融知识,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国内金融与国际金融等等之间的有机联系,有一个较为全面——哪怕是概略的——了解。”《金融学》作为金融学科体系的基础课程,恰是对金融学进行整体性、框架性的介绍,其中既有宏观金融层面的理论阐释,又有微观金融运行的原理分析;既揭示了金融的运作机制与规律性,又阐明了金融学科所研究的范畴、重要内容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鉴于《金融学》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重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实现两个目标:一是要求学生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注重对学生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思考的广度、深度与高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觉性。实践证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之、乐之,就是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这样才能产生进取的精神。若通过《金融学》的学习,学生能激发对金融的兴趣,这将会对学生未来的深造、职业生涯产生重大的影响。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纵观中外古今,实体经济的发展最后都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在当今社会,金融的作用越发凸显。因此,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有必要系统地掌握货币、信用、利息、银行等多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能够运用货币信用方面的理论与业务知识,更好地从事企业投资管理、市场营销、企业风险管理等活动。因此,不少高校已经把《金融学》作为一门必修课程。

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相比,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金融理论方面的要求可以放低些,但应注重金融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注重联系实际和融会贯通,使学生掌握与其专业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的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从而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能灵活运用现代金融基本知识和业务技能来进行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和风险管理等活动。

三、不同专业的《金融学》教学内容应有所侧重

《金融学》课程内容繁杂,涉及货币、信用、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货币供求、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和金融监管等问题,几乎涵盖了整个金融领域。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里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整体水平和质量,并兼顾不同专业的需要,是《金融学》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法是在界定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安排差别化的教学内容。基本教学内容是各专业教学中都必须覆盖的,也是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以实现各专业学生掌握该课程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要求,例如金融学的基本概念、金融市场的基本情况、金融中介机构的构成、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等;而差别化的教学内容是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专业特点、专业需求而进行的选择性教学。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来说,《金融学》是其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在课程安排上,《金融学》一般是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之后开设的,同时又是以后陆续开设的《中央银行学》、《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国际金融》等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一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金融有个全面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要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避免内容重复或遗漏。具体来说,对于金融学专业的课程内容重点有三个:一是学生应深刻理解金融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理论,如货币、信用等基本概念,利率决定理论、货币需求理论、货币供给理论等。这些内容是金融学专业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因此对他们来说,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知道就可以了,而要全面、深入、准确地掌握;二是教师在授课中应侧重对金融学框架的勾勒,让学生对金融领域全面、清晰地把握。而对于具体的宏观金融问题可以适当简略,这些内容学生已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接触过。微观金融方面,有关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内容也无需介绍过细,这些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里都会有详细的介绍;三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金融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并密切关注金融理论研究前沿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学生来讲,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都或多或少要与货币、银行打交道,但是对理论要求没有金融学专业的学生高。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理论深度,如货币供求理论、利率决定理论、金融监管理论等可以简略地说明,而增加与所教学生专业有关的、实践性的内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应该加强与贸易有关的金融知识,如信用工具、金融市场、商业银行业务和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内容的介绍。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应增加与企业管理活动紧密联系金融知识的讲授,这些内容主要涉及以下方面:(1)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如商业票据、股票、债券、期货市场等。(2)企业管理人员与金融机构、金融市场打交道时所需掌握的基本金融理论知识,这关系到企业资金的运营问题。具体如商业银行运作机制、业务范畴,金融市场的运作机制,证券发行业务等。(3)国家宏观政策对企业的影响,如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融资的影响,汇率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等等。  (三)非财经类专业

非财经类专业的学生主要是抱着兴趣来选修这门课程的,激发学生对金融的兴趣,使他们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金融知识是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精简理论性较强的货币金融理论的讲解,将重点放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货币银行学知识中,如各种金融产品的比较、家庭理财的理念等,还可以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金融问题,如对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介绍,可侧重介绍危机对企业和老百姓生活的影响等,而对于危机深层次的原因的理论分析则可以简略些。

四、区别不同专业,采取有差别的教学方法

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相比,《金融学》课程内容多而庞杂,不似前者的体系清晰完整,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经常感到知识点零散,找不到学习的重点。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等课程相比,该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单调抽象、难以理解。因此,如何根据不同专业《金融学》课程设置特点及课程性质,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各自的教学目的,是教师在《金融学》教学应认真研究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一)金融学专业

如前所述,对于《金融学》课程,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全面掌握金融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点、知识体系、基本原理、理论前沿和动态外,还要培养专业兴趣和专业学习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把《金融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理论讲通、讲透。在此基础上,再想办法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金融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我认为一个较好的方法是在每次课开始时拿出5—10分钟,对一周的财经新闻进行回顾。这样有两个作用:一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和全球金融情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这对《金融学》这类社会性学科的学习是必要的。二是在新闻解读的过程中,教师能引发学生对金融问题、金融现象的思考,加深学生对金融理论的理解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达到以上两个效果,教师首先应注意财经新闻的选择。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财经新闻往往很多,如果都讲,时间上不允许,也没有必要。新闻选择可以有这几个视角,一种是选取影响重大的事件,如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另一种是结合目前的热点和所学的知识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件。如近年如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在介绍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这一部分内容时,我看到一则题为“淡马锡来到荷花池”的新闻。新闻的主要内容谈到新加坡淡马锡公司通过设立富登信实服务有限公司给成都的莲花池批发市场的商户发放贷款。这则新闻事件本身很小,但我希望能以小见大,以此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新闻标题提出后,学生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很奇怪:该标题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我由浅入深介绍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现状、存在问题等,最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应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整节课教学效果很好,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后不少学生和我进一步探讨该问题,有的学生还着手写这方面的论文。

除了选题的问题,教师还应注意新闻讲授的方式。介绍新闻不仅仅是希望学生了解该事件,而是通过该事件引发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可以在介绍新闻时结合学生已学过的金融学原理,精心设置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具体事件中提炼出事件背后蕴藏的道理,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如果是小班教学,教师可以考虑一学期组织学生就当前的热点金融问题进行2—3次的讨论,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整理资料,学生进行思考、交流为线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现在不少高校由于扩招,师资相对不足,很多时候是大班教学,组织讨论的方法会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而影响讨论的效果,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就热点金融问题撰写小论文。对于初次写论文的学生来说,论文的要求不宜过高,主要是希望通过写论文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字数、格式上可以适当放宽,但需强调的是杜绝抄袭。

(二)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

对于非金融学财经类专业的教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降低理论深度,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在基本原理、基本的知识点介绍完之后,通过具体的案例,如介绍金融实际热点问题,突出金融知识的运用性。此时对于金融热点问题的选择与金融学专业的选择有所不同,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讲授。例如在介绍货币政策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近年中央银行的调息历程,解释中央银行每次调息的背景、原因、作用机制,以及对企业、老百姓银行投资、贷款的影响。此外,教师还可以就一个问题,如信用形式、银行存贷款利率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找资料、发现生活中的金融学,采取教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组合式教学,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