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友情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1 17:14:29

大学生友情论文

大学生友情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7-0005-02

《论语》实在是一本博大精深的书。宋代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确有些夸张;但笔者认为,对于个人来讲,半部《论语》以修身,则是绰绰有余的。《论语》中关于修身有很多方面的论述,例如论孝,论仁,论诚信,论守礼,论学习……当然,对于交友的论述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本文就择取《论语》中“孔子论交友”这一方面来试做阐述,以图窥一斑而知全豹。

一、《论语》中“友”的涵义

在论述交友之前,首先要明确“友”这个概念。现代汉语中,“友”和“朋”都是“朋友”的意思,所以现在人们说“交友”,也就是笼统地说“交朋友”。但是在《论语》中,“友”和“朋”虽属近义词,但是其涵义却有所差异。《论语注疏》解释道:“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同志谓同其心意所趣乡(向)也。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这里应当注意:“友”比“朋”的层次要高。“朋”只是同在一个师门学习的人(同师曰朋),而“友”则是怀有共同志趣、心意相通的人(同志曰友)。所以《论语注疏》中说:“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也。”《论语》中孔子所论的交友,指的就是那些怀有共同志趣且心意相通的人。

二、孔子论交友的目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从古至今,社会交往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意识性(或者说目的性)是人类活动的一个特性,因此,交友作为社会交往活动的一种,无疑也有其特定的目的。那么,在《论语》中,孔子所论述的交友的目的是什么呢?

首先,交友是为了促进学习。这里的学习,特指对知识的学习。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毕生都致力于“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实践中,把学习看做是能够改变人的一生的重要活动。而学习又是一项交流性的活动,古代非常重视学习中的交流,反对闭门造车。《礼记・学记》中就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此,在《论语》中,孔子所论述的交友的目的,首先是能够促进学习。

《论语・学而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个“乐”,就是交流之乐、知音之乐;那么为什么快乐呢?《论语注疏》是这样解释的:“孔子曰:学业稍成,能招朋友,有同门之朋从远方而来,与已讲习,不亦乐乎?”原来是自己学习有所得,然后和远方来的朋友进行交流,互相启发促进了学习而感到快乐。在孔子心目中,交友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其次,交友是为了有助修身。古代知识分子的毕生理想,可以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础环节,因此《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孔子在《论语》中就十分重视修身,而交友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有助于修身。

《论语・颜渊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贤徒曾子,实质上一脉相承了孔子的精神内涵,因此可以看做是孔子的代言。《论语注疏》云:“正义曰:‘此章以论友,言君子之人以文德会合朋友,朋友有相切磋琢磨之道,所以辅成已之仁德也。’”“仁”是孔子试图构建的理想道德体系的核心,笔者认为,作为交友的目的来讲,“以友辅仁”的“仁”不应当仅仅指“仁爱”或“仁义”,而是应当理解为个人道德体系的养成。

三、孔子论交友的标准

孔子提倡的交友,并非是毫无标准的滥交;孔子肯定的,是怀有高尚志趣而且心意相通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相互得益共同进步。否则,就会“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孔子家语》)”了。因此,孔子在《论语・学而篇》提出了一个交友的总原则: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就是孔子提倡的交友的一个总原则。我们应当正确理解这句话。 “无友不如己者”,是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从字面上看,很容易把这句话误解为孔子势利的表现。但是,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知道,孔子说的“无友不如己者”,其实是就“忠信”这一道德标准而言的。《论语注疏》:“‘主忠信’者,主犹亲也。言凡所亲狎,皆须有忠信者也。‘无友不如己者’,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因此,孔子提出的交友总原则就是:要和忠信的人亲近,不能和不忠不信的人做朋友。

在总原则的基础上,孔子进一步具体说明了可交与不可交的几种类型:

《论语・季氏篇》: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论语注疏》解释道:“‘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者,直谓正直,谅谓诚信,多闻谓博学。以此三种之人为友,则有益於己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者,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者也。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便,辨也,谓佞而复辨。以此三种之人为友,则有损於己也。”也就是说,孔子提倡与正直、诚信、博学的人交朋友,而反对与谄媚奉承、虚情假意、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

四、孔子论交友的方法

笔者将孔子所论的交友方法概括为“主动型”和“被动型”两种。

首先,主动型,也就是自己主动去寻找品德高尚的人并与之交往。那么,怎样才能了解一个人是否值得与其交往呢?

《论语・为政篇》: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C哉?人焉C哉?

《论语注疏》阐释说:“‘视其所以’者,以,用也。言视其所以行用。‘观其所由’者,由,经也。言观其所经从。‘察其所安’者,言察其所安处也。‘人焉C哉?人焉C哉’者,C,匿也;焉,安也。言知人之法,但观察其终始,则人安所隐匿其情哉?”孔子教给人们三种识人的方法――观察他的行为、考察他所用的方法、研究他的动机。孔子本人对此是颇为自信的,认为用这三种方法去识人,那么对方就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了。

主动型还有一个指导思想,那就是“见贤思齐”。

《论语・里仁篇》: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注疏》解释为:“此章勉人为高行也。见彼贤则思与之齐等,见彼不贤则内自省察得无如彼人乎。”因此,要主动去交朋友,就应当时刻存有一颗“见贤思齐”之心。

其次,被动型。“被动”在《现代汉语词典》的意思为“不能造成有利局面从而使事情按照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但笔者所说的“被动型”并非此意,而是一个与上文论述的“主动型”相对的概念,也就是加强自身修养,使人仰慕而来与己为友。用《论语》里的话说,就是“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篇》)。

《论语・里仁篇》: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注释》阐述道:“此章勉人修德也。有德则人所慕仰,居不孤特,必有同志相求与之为邻也。”《周易・坤卦・文言》中也有与孔子的这句话相似的论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孔子所讲的,就是自修文德待他人来的“被动型”交友方法。

笔者虽然将孔子论述的交友方法概括为“主动型”与“被动型”两种,但在具体实践中,这两种类型是不能割裂的,而是应当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

五、孔子论交友的原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与朋友交往也应当有一定的原则。如果能很好的遵循这些原则,那么友情就会巩固持久甚至得到升华;反之,不但已有的朋友会舍己而去,也不容易再交到新的知心朋友。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如此阐述与交友应持的原则:

(一)讲诚信

《论语・学而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的两名弟子都不约而同地将“诚信”视为与朋友交往应持的重要原则,联系《论语》中孔子关于“诚信”的其他论述(如《论语・为政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孔子坚持的与朋友交往的首要原则,就是讲诚信。

(二)推己及人

《论语・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者说“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道德体系的核心。在《论语・颜渊篇》中,孔子虽然没有专门针对交友提出这一思想,但是作为《论语》中论述与人交往的一个重要原则,笔者认为应当把这一条列入交友所持的原则中。

(三)重情谊

《论语・乡党篇》: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论语注疏》曰:“此明孔子重朋友之恩也。言朋友若死,更无亲昵可归,孔子则曰:‘于我殡。’与之为丧主也。”虽然古人认为“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篇》),但究其涵义,是说君子相交,不应当被利欲和物质所累,而不是说朋友之间不重视感情。朋友死了,家里没人可以依靠,孔子就会挺身而出说:“丧事由我负责。”这不正体现了孔子对朋友之间情谊的重视吗?

(四)轻利重礼

《论语・乡党篇》: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论语注疏》曰:“此言孔子轻财重祭之礼也。朋友有通财之义,故其馈遗之物,虽是车马,非祭肉,不拜谢之。言其祭肉则拜之,尊神惠也。”孔子的朋友送给他非常贵重的车马,但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时都不行拜礼。这充分说明了在孔子的心目中,朋友之间的利益往来其重要程度远远不能和礼制相比。孔子十分重视“礼”,甚至为了“礼”可以牺牲其他的利益。朋友间的情谊固然重要,但孔子清醒地认识到,绝对不可以让利益往来凌驾于礼制之上。

六、结语

每读一遍《论语》的感觉,都可以用《论语・子罕篇》中颜渊感叹孔子的“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来形容。《论语》堪称一部微缩本的人生大百科全书,笔者择取 “孔子论交友”这一主题来论述,虽然仅仅是一个小方面,也感到难以穷尽奇妙。唯有正心诚意,不断学习,以求能向孔子所提倡的“理想道德体系”更近一步。

参考文献:

大学生友情论文例2

近年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趋势都表明,知识和人才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资源。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影响力和综合实力的强弱日益受到重视,社会给予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作为和高校有着特殊情感联系的群体,高校校友已经成为高校传递信息、展示理念、诠释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成为了高校影响力最重要的表现方式之一。高校校友资源的有效开发受制于价值理念、信任障碍以及活动平台等因素,这些因素与高校校友群体的社会关系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本文将基于社会资本理论,对高校校友资源的有效开发及其路径进行探讨。

一、校友资源与社会资本

1、校友资源

早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校友”相关研究就已经受到相关学者关注,“校友”被定义为“曾经在大学就读的具有校友会会员资格的学生,以及为大学做出贡献的捐助人”。随着人们对校友工作的愈加重视,其定义的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变化。一般而言,“校友”概念可以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角度来理解:微观层面,“校友”是指在某高校受过学历教育的学生,以及工作过的教师;中观层面,“校友”是指曾经在某高校受过教育(含非学历教育)的学生以及为学校发展做出贡献的人;宏观层面,则是指有意愿成为大学校友的人,包括捐款人、校友亲属以及在校生等。[1]

现代汉语中“资源”一词,是指生产、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随着校友理论和人力资源理论的不断发展,校友也被认为是一种资源。目前,学界较为认可的定义是:“校友资源是校友自身作为人才资源的价值,以及校友所拥有的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的总和。”[2]

针对校友资源,研究者们逐渐开始关注,高校为校友提供了哪些服务,能够给予校友什么;以及校友如何评价高校,如何更加有效地回馈高校等等。从高校与校友关系的定位而言,并非是简单叠加或是单向的关系,而是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是双向的、相互支持的。

一方面,校友是体现高校成果的“人才产品”,是传递高校声誉的“金名片”。作为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产品”,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便刻上了母校深深的“烙印”,成为高校精神的“缩影”,是社会了解高校的窗口,是链接社会与高校的桥梁。同时,校友是帮助高校发展的“资源库”,不仅可通过资金、智力、技术等形式,直接地回馈母校,也可通过提供教育资源、信息资源、社会网络资源等,间接地推动母校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能够为校友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持。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学术文化交流、科学研究合作等方式,为其终身学习和接受继续教育提供渠道,同时,高校也是校友的精神家园和情感归宿,校友与高校之间的情感是长期的、持续的、日益醇厚的。

2、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Bourdieu)提出,认为社会资本是资源的集合,是与一个群体的成员身份想联系的,这个群体网络是一个相互熟悉、认可并具有制度化关系的。[3]帕特南(Putnam)则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特征,如规范、信任和网络等,而社会效率的提高可以通过开展合作行为来实现”。[4]从个体的目的和利益出发,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是行动者在目的性行动中获取和使用。[5]本文讨论的社会资本,是指个体基于信任、合作以及互惠等因素,在在一定的社会参与网络中,通过目的性行动对其中有价值的资源进行获取和利用。

3、社会资本与校友资源的开发

基于上述分析,社会资本大致包含以下三个要素:(1)构成社会资本的结构基础,即社会参与网络;(2)社会资本的行动规范,即信任、互惠与合作;(3)社会资本的行动基础,即共同的价值理念。

校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则主要是指寻求高校与校友之间合理的关系定位,并由此展开良性的互动,调动校友的积极性,以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用社会资本理论来解释校友资源的开发,即在校友群体这一社会参与网络中,寻求共同的语言与价值理念,通过提高高校与校友之间的信任与合作,进行校友资源的开发,促成高校与校友之间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二、校友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

目前,对于大多数高校而言,尽管已经意识到校友资源的重要性,但对于校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边缘化现象较为严重,未能充分地利用校友资源为高校服务。

1、高校与校友间的互动平台

公共关系学理论认为,如要互动关系保持下去,就需要通过交往双方不断的交流与联系,并获得共同利益。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高校校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即高校与校友之间的互动。目前,高校与校友间的沟通互动,主要停留在偶然的、普通的情感交流与交往层面,随机性比较大。尽管绝大多数校友对母校、师长有感恩、眷恋之情,但离校后很难与母校保持联络,途径也较为单一;同样,面对数量逐年增加的校友,高校在与校友联络方面,也存在范围窄、频率低的情况。究其原因,是高校未能建立规范的、普及面广的、互动强度高的校友网络,使得双方之间缺少互动、交往的平台,从而阻碍了校友资源的开发和互动行为的发生。

2、高校与校友间的行动意愿

信任能促进交往行为的发生,高校与校友之间的信任主要基于情感和制度两方面。以情感为基础的信任,主要基于校友对于高校的感情,这就要求高校本身具有良好的声誉和社会公信力。另一方面,以制度榛础的信任,则是基于高校能否提供足够的信任资本,是否具有完善的、科学的、有效的行动规范与机制,以此来保障互动与合作行为的发生。由此,高校能否有足够的公信力和声誉来获得校友的信任,从而促进高校与校友间互动、互惠行为及合作关系的发生,就显得至关重要。

3、高校与校友间的共同理念

交往行为的发生,需要基于双方共同的价值理念,在高校与校友之间,这一价值理念的基础,便是校友文化。它是由高校和校友共同创造的,是连接高校高校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是高校、校友以及社会三者相互之间的情感维系与价值取向,也是构成高校办学软实力的重要条件。校友文化的凝聚力、活力、辐射能力以及获认可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友主动与高校发生互动行为的可能性。

三、社会资本促进校友资源的开发

校友群体,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输出者,也是学校发展和前进的支持者;同时,高校也为校友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精神支持和物质保障。校友资源的开发以及高校与校友间的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一种促进双方互利双赢的必然。

通过对校友资源开发障碍的分析发现,诸多的障碍同高校与校友间的社会关系存在密切的联系。若要促进高校与校友g互动行为的发生,推动校友资源的开发,必须先从高校与校友、校友与校友之间的社会联系入手,使校友群体网络成为一种高互动性、高通透性的社会参与网络,提高相互之间的互动机会,基于共同的价值理念,在互信、互惠、合作的关系中提高校友与高校的关系粘合度,促进互动行为的发生。

1、社会资本驱动校友资源开发的功能模型

社会资本理论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划分:结构维度、关系维度和认知维度。

在高校和校友之间,结构性社会资本表现为双方之间的关系网络及其特征,如高校与校友间联系的广泛程度、紧密程度和强弱程度。高校与校友群体的关系网络,是双方得以交往、互动的重要渠道,能够促使高校与校友群体及个体间跨时间、跨空间地互动,充分挖掘校友所蕴含的资源,并进行获取和利用。同时,基于这一范围广、联系紧密的关系网络,高校能够反过来促进校友的群体及个体在离开校园之后的发展,帮助其获得更大的提升。

社会资本的关系性维度是指高校与校友间关系连接的特征,如信任、互惠、合作等。不同于陌生人之间的“弱信任”,高校与校友之间的社会联系,是一种持续的、互惠的,基于合作而产生的“关系信任”。校友之于母校的情感与信任,使得其愿意与母校展开互动,主动合作,提供自身的潜在资源。关系信任是在校友与高校间高质量的互动中产生的,这种互动和联系越密切、越频繁,双方间的信任程度就得以加强。[6]

认知性维度的社会资本表现为高校与校友间的共同价值理念与价值愿景,共同的价值理念是互动行为得以发生的重要前提,而价值愿景则是保持和推动互动行为的保障。高校与校友间的共同价值理念与价值愿景,突出表现为高校的校友文化。在充满活力的、被普遍认可的校友文化氛围中,校友与高校发生互动的意愿会加强,能够促进校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如果是一种活力偏低、未能被普遍接受的校友文化,则会阻碍高校与校友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共同的价值理念与愿景能够促进双方之间互动行为的发生,而这种关系能够帮助激活、完善已有的校友文化,从而再次促进互动行为的发生,以此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高校与校友间的结构性、关系性和认知性三个层面的社会资本是一个整体,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在双方不断的交往、互动过程中,通过提高社会关系网络的强度,加强互动行为的信任、互惠程度,提升共同的价值理念与愿景,从而促进校友资源的开发,形成高校与校友之间的良性互动。

2、社会资本促进校友资源开发的作用机制

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高校与校友间互动行为的发生,不仅需要双方的互动行为,还需要有交往、协作的机会,良好的信任关系,以及共同的价值愿景。社会资本对高校校友资源开发的促进作用,是基于结构、关系以及认知这三个维度的综合作用。

(1)结构维度:完善校友网络,加强组织保障。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对校友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在纵向的互动强度和横向的网络密度两方面:前者是指高校与校友之间互动的平均接触时间和强度;后者是指双方之间互动的范围。若高校与校友之间的互动是高网络密度、低互动强度的,则校友资源的开发会呈现范围广、收效低的情况;反之,若是高互动强度、低网络密度,则会出现校友互动面过窄的问题,不利于高校与校友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高校与校友之间的关系网络,应该同时具备高互动强度、高网络密度两个特点。完善校友网络平台,是对校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的重要基础。在这一关系网络中,每个校友个体及校友分会都是其中的一个节点,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以促进信息和资源的整合、利用。这就要求,一方面,有效挖掘和开发潜在的校友资源,将高校与校友间的学缘关系扩展至社会各界,从而丰富校友社会资本的内涵,强化高校与校友间的关系网络。另一方面,通过校友会的网络式管理,建立健全院系校友分会和地方校友会,使校友网络呈现多维度、立体状的形态,从而加强高校与校友间互动的组织保障。此外,还应注重借助信息化时代的新兴媒体,开辟高校、校友互动的新阵地,以传递母校资讯、展示母校文化,从而丰富校友关系网络的形式与内容。

(2)关系维度:提升高校声誉,促进合作互动。信任、互惠与合作关系则构成了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信任关系,作为长期维系个体之间关系的桥梁和纽带,无论针对正式的或是非正式的社会网络,都是其存在并得以延续的前提条件。因此,若要促进校友资源的有效开发,促进高校与校友之间的良性互动,高校要注重自身声誉的提升和公信力的提高。高校声誉是高校办学水平和质量的综合反映,主要反映在学生、教师、管理与环境、品牌与文化等方面。这就要求树立办学育人为本、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强化学生和育人中心,同时要强化学术质量,明确特色办学和品牌建设理念,从多角度、全方面提升高校声誉。高校公信力是在其日常运作过程中表现出的信任力,包括公平、民主、正义、责任等,主要体现在制度信用、行为信用等方面。一方面,高校在制订、落实方针政策时,要促进规范化运作和组织化管理,做到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信任;另一方面,高校师生的言行要体现公信力,尤其在校友服务方面,要体现公平与公正,保障校友合法权益,共享合作成果。

(3)认知维度:培育校友文化,共享价值理念。个体与组织都存在于特定的文化中,而社会资本存在于个体与个体、组织与组织的关系结构中,因此,社会资本产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脱离了一定的社会文化,社会资本便不复存在。[7]在高校与校友的互动关系中,先进的、充满活动力的校友文化能够有效提高双方的互动与交往,促进校友资源的有效开发。校友文化主要表现为高校与校友间以及校友相互间的情感维系、沟通交流、合作互动等,是影响高校与校友间密切性和粘合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当高校形成一种充满活动、认可度高的校友文化,双方间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与愿景时,高校与校友双方的交往行为便能够主动、自觉地发生,从而促进相互间的共同和谐发展。与此同时,高校与校友间从“情感共同体”过渡到了“价值共同体”,最终形成“发展共同体”。校友文化的培育,首先要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并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宣传和发展校友文化;其次,要通过校友网络平台,建立健全校友信息库及宣传网站,使其成为繁荣校友文化、传递校友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要开展形式多样、富有内涵的活动,将校友汇聚到一起,从而发挥校友文化的凝聚人心、价值导向、全面育人的功能,促进校友文化蓬勃发展。

【注 释】

[1] 石慧霞.需求与回应:处于母校与校友之间的校友会[J].复旦教育论坛,2004(4)66-68.

[2] 贺美英,郭牛钱锡康.对高校校友资源的再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78-82.

[3][5] [美]林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1.

[4] 罗伯特・帕特南.王列,赖海榕,译.使民主运转起来[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5.

[6] 郭毅,罗家德.社会资本与管理学[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39-44.

大学生友情论文例3

朋友小B在朋友圈发了一堆备考书籍的照片,配文字:要好好学习了,加油!努力努力就一定行。

然后每天依旧在朋友圈里各种晒图。

朋友小C和几个朋友在饭店里吃饭,各式精致菜肴图片,用美图秀秀做了组图发在朋友圈里,并特地定位了某某饭店,配文字:吃完这顿就要减肥了,每天5公里慢跑!也引来一堆朋友的点赞和评论。

而朋友小D很少在朋友圈发各种说说,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她很out,不合群。后来才知道就在我们每天拼命刷朋友圈的时候,她却利用这些时间考了BEC高级证书,又在网校报了一门日语课程,现在日语已可以基本交流了。

有一次和她聊天就问她为什么很少发朋友圈,小D说只是不习惯,一来不喜欢把自己的个人生活搞得尽人皆知,二来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也不是大明星,不需要有那么多人关注,三来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发朋友圈太浪费时间。

想想也是。

通常我们发一张自拍照,没有半个小时应该是搞不定的――先选好位置,再选角度,咔咔咔,连拍数张,微笑的,大笑的,嘟嘴的,各种表情……但这么多张照片去掉背景不好的,角度不好的,表情不到位的,最后筛筛选选可能就几张满意的,然后对着几张照片再进行进一步美化处理。美颜相机,美图秀秀全部都要用上,美白、磨皮、瘦脸、瘦身、放大眼睛、亮眼、背景虚化、特效……最后发到朋友圈之前还要绞尽脑汁、字斟句酌地构思文采,这些照片要配上什么样的语言才可以比较受关注。

然后,再然后,一条朋友圈终于发出去了!

不,再等等,这还没完……

人天生都有希望被人关注、认同的天性。所以我们发了朋友圈后还会时不时地看一下有没有人给点赞,给评论。有人评论了还要忙着回复评论。

如果没人关注、没人点赞评论,你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焦虑,甚至变得沮丧失落。

就这样不知不觉中,自己完整的时间,就被碎片化了。

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发朋友圈是很浪费时间的事情,可是我们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去发朋友圈。因为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我们更愿意通过朋友圈去了解别人的生活,了解各种新闻资讯,我们也更喜欢把朋友圈当做一种发泄情绪、炫耀生活、提升存在感的工具。

心情大好的时候发个朋友圈,心情低落的时候发个朋友圈,吃个饭再发个朋友圈,吃完饭也要发个朋友圈,看到几篇不错的文字有了心得,也要发段文字发表一下感慨。好像发朋友圈那一刻自己俨然成了一个评论家一样长篇大论指点江山。

要减肥的时候发个朋友圈,要努力学习的时候发个朋友圈,确实是一种鼓励自己的方式,可是这种方式也会给自己形成一种虚假的满足感,或者说成就感,好像自己已经成功在即了一样。而通常这种华丽的开始,往往更容易让结局惨淡收场,或者无疾而终。

大学生友情论文例4

本文就“师友制”学习模式下如何以语文活动提升学生素质,简略介绍我的粗浅实践。

二、师友五分钟语文活动

(一)演讲赛

初中语文第一课,我的主题都是学生“自我介绍”。但第一课不会就此止步,接下来开启的将是一整年的课前五分钟师友演讲对抗赛。

七年级上学期为创作型演讲,下学期为即兴演讲,具体如下:

1.课前准备。提前一天抽出两个师友组及演讲顺序。抽取一个演讲题目,如《我们班的“活宝”》。师友合作撰稿。

2.课堂呈现。按抽签顺序起立演讲,限时150秒。超时10秒强制结束演讲。

3.当堂评奖。演讲结束后,非演讲同学举手表决,每人限投1票。主持人计票,获胜师友当选“演讲之星”并以10分计入“课堂风采评价表”,成为当月“优秀师友组”评选重要依据。

(二)辩论赛

八年级的学生追求独立,同时易感情行事,辨别能力弱。因此,我为充满挑战的八年级安排的五分钟语文活动是师友辩论赛。

上学期为创作型辩论,下学期为即兴辩论,具体如下:

1.课前准备

提前一天抽出两个师友组,抽取辩题,如《初中生上网弊大于利(正)――初中生上网利大于弊(反)》。组间以猜拳方式定好正、反方。师友合作撰写辩论稿。

2.课堂呈现

①立论:先正方,再反方。发言时间各30秒。

②自由辩论:正方队员先起立发言,结束发言后,反方队员应立即发言,否则时间照计。一方发言时间用尽,另一方还有剩余,则该方队员可以继续发言,直到时间用完。发言时间各90秒。

③结论:先反方,再正方。发言时间各30秒。

3.当堂评奖(与演讲比赛类似)

(三)作文赛

近年中考作文,文体不分,空发议论,重形式,轻内容,没有真情实感。为改变写作风气,避免文章枯燥乏味,我采用传统的“起承转合”构思法来增加文章的叙事性与曲折感。因此九年级五分钟活动安排的是“起承转合”师友作文赛。

上学期为创作型作文赛,下学期为即兴作文赛,具体如下:

1.课前准备。提前一天抽出四个师友组,抽签确定起、承、转、合四组。“起”组学师自动成为本轮比赛负责人,赛前负责召集;赛后负责将文稿整理上交(老师择文印发,以期“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负责人抽取作文题目(多为中考作文题),如2014年湖州中考作文题《 归来》。师友合作,撰写“局部”作文稿,做好课堂陈述准备。

2.课堂呈现。主持人(兼计时员)宣布比赛开始,四组师友起立。按起组(30秒)、承组(60秒)、转组(90秒)、合组(30秒)顺序,声情并茂朗读。

3.当堂评奖(与演讲比赛类似,区别是获胜组为两组)

九年级下学期的即兴作文赛值得一说。由于规定信息不得提前披露,充满神秘感,所以大家都非常期待。也正因为如此,除“起”组师友外,另三组师友无法料知前一组会如何“出招”,虽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往往被杀得手足无措,人仰马翻,所以令人捧腹的场面屡见不鲜。

三、实践体会

相信大家对“中国好声音”第二季中钟伟强VS毕夏的《Hey Jude》印象深刻。师友五分钟语文活动,借鉴了“好声音”的“Battle”环节,让两组师友在团结协作中展现自我,彰显个性。

大学生友情论文例5

孔子的德治思想是从他的仁学思想中引申出来的。仁学是建立在中华民族氏族血缘亲情关系及其观念之上的一种情理融合的学说,它以孝悌作为核心,孝是对父母的敬爱,而悌则是对于兄弟姐妹的友爱。孝悌是友善的发端与出发点。孟子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便体现了这种道德观念的推衍路数。《论语・学而》第一句话就体现了这种以友善为人生乐趣,它体现在日常亲情之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孔门历来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注重友爱与友情。而君子交往,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协调人际关系,人际关系重在与人为善,成人之美。《论语》中还记载:“子曰 :‘德不孤,必有邻 。’”“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孔子与他的弟子曾子明确提出君子以德作为与人交往的标准。而友情则是为了辅助仁义,而不是消解仁义道德。

当然,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是反对将友谊建立在不分是非基础之上,而是强调友爱等情感是建立在仁义之心之上的。孔子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所谓和而不同则是有原则的交往,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这是君交友的特点,而小人的交友则是利益相交,同而不和,不分明非,没有原则,唯利是图,必然表现为沆瀣一气,臭味相投,这是与君子之道格格不入的。

友、善这两个道德关键词有着内在的关系。善是友情、友谊、友爱的灵魂。也可以理解为以善为友,或者理解为追求善、友附善。孔子认为,在一个地方居住与任职,首先要选择那些善良贤能的士大夫为友,而不能结交那些小人与奸恶之徒。在孔子看来,交友是否择善而从,是关系到一个人成长与命运的关键。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孔子指出,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各有三个要素与原因。如果交上了那些正直而博学的朋友则大有进步,反之,则会失败。孟子甚至提出,不仅要交当世的好友,也要与古代的善士交友。《孟子・万章下》记载孟子对弟子万章曰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这段话原意是从士的修养去说的。意为善士应当与善士交游,即人以群分,但善士不应囿于时间所距,还应与古代的善士相交流,从他们那儿汲取营养。为此必须诵古人诗,读古人书;而要懂得古人的诗书,就必然要论其世,知其人。可见,在孟子看来,交友与对于善的追求是一致的。在中国文化中,友善的关系自古以来就是很密切的。

儒家认为,善首先是一种个体的道德修养,表现在对于道德价值的自觉认同上,是自我完善的过程。孔子曾说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孔子将善理解成德国近代哲学家康德所说的“绝对命令”,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道德命令,以至于见到些许小善便去实践,见到不善的东西则要赶紧避免。这种友善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华民族以善为美的道德风尚,西方基督教将善视为上帝的产物,而中华文化则将善作为一种人性的天成,孔孟对此阐明得最为透彻。

善不仅是个体的道德修养,更主要的是推及人际关系,变成一种道德伦理关系。孔子将善作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标志:成人之美是君子所为,而小人则损害他人为特点。因此,与人为善则是君子行为的标志。

孟子认为,子路闻过则喜,大禹乐于听取别人的建议,而大舜则乐善好施,与人为善,是一种更高的道德表现。与人为善原来的意思是乐于施舍,发展到后来成为一种普遍性的道德追求与行为,与成人之美一样,表现出中华民族性格中友爱善良的品质特性,升华为一种民族特质。这不是偶然的。我们今天常常说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与人为善的民族,也是从这层意思上去说的。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认为,善不仅是一种感召人的行为,而且要化为人道主义精神与行为,通过教育来养成,人文化成是中国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论语・颜渊》中记载鲁国的权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认为,政治不能靠刑杀来威服百姓,而重在采用善政来感化百姓。

儒家将个体的友善推广到治理天下,便形成了天下为公的思想。这是中国古代最为精彩的执政理念,在今天更具备重要的价值:

子夏曰:三王之德,参于天地。敢问何如斯可谓参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子夏曰:敢问何谓三无私?孔子: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礼记・孔子闲居》)

子云:君子贵人而贱已,先人而后己。(《礼记・坊记》)

大学生友情论文例6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许多教师都注意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学生、教师、文本间做到了立体的互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课堂气氛显得很热闹,但一段时间以后,却发现文言文阅读课堂除了“沸沸扬扬”,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并没有明显提高,学后学生也并没有从博大精深的古文中积累一定的人文素养。

二、对策研究

文言文是历久不衰的经典,也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因此,笔者认为,引导学生学会“品读”文言文,具有重大意义,具体有以下几项措施:

(一)读准节奏,品味韵律美

初中语文教学提倡以读为主,文言文更是要读中悟情、读中悟理。它应该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这样既能培养学生品读古文的能力,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主要做好两点:一是读准字音,揣摩读法。在读准冷僻字、多义词、通假字的前提下,教师要强调停顿和语气,揣摩句子正确的读法。二是把握节奏,品出韵味。文言文在句式特点上与白话文有所不同,只有正确地划分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其意思。这样由浅入深、由扶到放的方法,让学生在反复品读读中揣摩语言的韵味,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

如,以学习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为例,教师引导学生诵读时,投影出示这样的要求:

1.学会认读句子(投影出示,学生合上课本断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请学生认读句子,而且断句。

2.品读句子的节奏韵律

先请学生打开课本自由朗读,抽查学生朗读,注意读出句内停顿;然后请全班学生齐读,在读出句内停顿的同时注意品味句子韵律。

(二)读懂语言,品析文学美

在读出古文节奏,品味古文韵律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学会边读边理解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来品析文言文的文学魅力。

1.简洁性

契诃夫曾说:“简练是才能的姐妹。”简洁导向清新。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这是文章的理想境界。古文《陈太丘与友期》干净利落,已经达到了这种程度。比如,“待君久不至”中的“久”字简明扼要,陈元方的回答落落大方,而又一语中的。说明陈太丘等了很久,表现了友人的无信无礼。

2.形象性

通过形象的语言,古文所描述的生活场景具体、鲜明、生动,才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体会作品所蕴涵的主题。

为引导学生体会描写的绝妙,教师教学《陈太丘与友期》可以抽去描写而代之以概括性的叙述:

陈太丘与友期行,友人不至,太丘舍去。友人后至,对太丘子元方怒斥其父。元方以理驳之,友人惭。

两相比较,课文多了描写及对比烘托,学生就能体会到课文语言的形象性。

对客人的描写:

(1)语言:尊君――非人 知道礼节,却蛮横无理,没有修养

(2)行动:期日中――过中不至 不讲信用

(3)心理:怒――惭――引 知错能改

小结:友人形象――没有修养、不讲信用、知错能改的人

对元方的描写:

(1)行动

年7岁,门外戏――入门不顾 活泼率真有个性

(2)语言

①称呼对方:“君” 讲礼节

②接待客人:“待君久不至已去” 讲道理

③斥对方: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机智勇敢、知信明礼、刚强、维护父亲尊严

小结:元方形象――机智勇敢、知信明礼、率真有个性、刚强、热爱自己父亲的小男孩

如此,太丘友人和陈元方的形象深深烙在每个读者的心中。

3.情感性

情感性是比形象性还要重要的文学特性,文学语言的含情,带有其必然性。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情感。《陈太丘与友期》中,“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舍”字的意思是“舍弃、丢下”,包含陈太丘对友人没有按时前来的不满和轻视之情,干脆抛弃算了。

(三)读清写法,品嚼手法美

作为古文中的经典,初中文言文涉及几种常见艺术表现手法,比如,想象和联想,情境交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对比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静为动),托物言志,纯用白描等。

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

1.讨论,明确“对比烘托”的手法

以友人的“失信无礼”来衬托陈元方“知信明礼”的人物形象,突出“知信明礼”的重要性。

2.进行批评式品读

文章中文字写得最多的人物是陈元方(50字)和太丘友人(32字),写陈太丘的只有20字,“陈太丘与友期”是故事的起因,标题怎么会是“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这几个字不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似乎可以改为“陈元方智驳太丘友”。

教师引导,师生讨论后明确:原文中并没有标题,标题是编者加的,与《论语》一样,把文章中第一句话作为篇名,而不是主要内容概括。

总结:虽不足百字,文章却蕴涵描写和对比烘托等多种艺术手法,高超的手法走进每个读者的心中。

(四)读透主题,品悟思想美

1.读透文章主题

通过自由品读,学生不难发现:《陈太丘与友期》中,面对友人的“无信”,太丘“舍去”,说明“弃之”的合理性;友人“便怒”“非人哉”,突出“弃之”的必要性。虽然友人(有资料说是太丘的上级)辱骂自己的父亲,陈元方言语上仍称呼其为“君”,可见其非常讲“礼”,特别是“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言语得当,但作为一个孩子,在行动上用“入门不顾”表达自己的强烈不满,体现出他的刚正不阿,同时告诉我们“知礼”的重要性。

整体理解全文,文章通过描写、对比等,说明“知信明礼”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为人要方正,这是文章的主题。

2.品悟作品思想美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是一座有着无穷知识的宝库。如果仅仅停留于课文,学生会觉得意犹未尽。为此,教师可以引入对陈太丘的介绍(太丘是官名,人物名字叫陈),投影导入文言文片段(请学生自主阅读,讨论:陈太丘是怎样一个人?讨论过程中解决学生字词翻译中的问题。)

陈在乡闾,平心率物。时岁荒民俭,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选自《世说新语》)

大学生友情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TP311 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271-01

1 引言

师生交流平台需要满足来自两个方面的需求,这两个方面分别是在校教师和在校学生。

第一方面是学生的需求,学生的需求有参与教学讨论、下载教学资源、浏览教学文章、评论教学文章、发表教学文章,同时在这个平台上获得交友机会并展现自己,所以学生还应该有添加好友、搜索好友、删除好友、发表个人日志、发表个人状态、创建相册上传照片、评论日志、评论照片、给好友留言的需求和知悉好友的动态。

第二方面是教师的需求,教师的需求有参与教学讨论、上传下载教学资源、浏览教学文章、评论教学文章、发表教学文章,同时教师也希望在这个平台上获得交友机会并展现自己,所以教师也应该有添加删除好友、搜索好友、发表个人日志、发表个人状态、创建相册上传照片、评论日志、评论照片、给好友留言的需求和知悉好友的动态。

同时平台内还需提供短消息功能,用来满足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学习交流。

2 系统目标

系统开发的总目标是帮助在校师生完成无障碍的交流,使在校师生能有全新的教学交流体验。

1.能够在校学生和教师信息存入数据库。

2.能够使用户方便的查看好友的日志并加以评论。

3.能够是用户方便的查看好友的照片并加以评论。

4.能够根据用户选择的条件自由的搜寻平台内的其他用户,并能让用户添加其为好友同时加以验证。

5.提供创建论坛版区和板块的功能,是用户能随时对新生的问题发表看法并一起讨论。

3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概述

通过对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最终得出了一个功能完全满足需求的校级师生交流平台应有以下主要模块:

3.1 教学论坛

划分多个版区,版区中可存在多个板块。版区的存在是为各学院内部的交流提供一个集中的空间。

1.创建版区

所谓版区,就是各学院的一个单独的交流社区,其中又可包含多个板块。当系统初始时并未为各学院设置版区。教师用户登录后可自行创建,并命名。其他用户之后查看时及存在其版区。

2.板块

板块存在于版区之中,即相当于该学科的某个讨论方向,用户可在板块中发帖并评论。

分析得出,让教师用户拥有创建板块的权限是符合需求的。

3.论坛帖

每个用户都应在论坛中具有发帖的权限,并能对各用户的论坛帖进行评论,同时根据分析得出,发帖过程中应配以上传附件的功能,以达到共享教学资源的效果。同时,帖子必须重塑与某个板块,而不能脱离板块而单独存在。在板块列表中还应显示最新帖。

4.论坛管理

论坛管理指的是对论坛进行相应的更新和管理。其功能包括:删除板块、删除论坛帖、设置精华贴、删除帖子评论。根据上述需求,我们研究得出应该给每个版区设置一个版主,版主拥有管理其相应版区的权限,完成板块的管理、删除帖子及评论、设置精华帖等事务。

3.2 内部邮件

根据分析得出平台内的用户有向其他用户发送邮件的需求。

1.发送邮件

每个用户都应具备向其他站内用户发送邮件的功能。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得出,邮件中必须可包含一定大小的附件,最好能同时向多人发送邮件,即收件人最好可以同时选择多个用户。信件中应有表情符号。

2.发件箱

发件箱中应记录用户之前发出过的邮件,并按时间顺序排列。

3.收件箱

收件箱中应记录用户收到的邮件,按时间排序并应对已读邮件和未读邮件进行应有的标识,并能对邮件中的附件进行下载。

3.3 个人好友

分析得出该平台应具备交友的功能。

1.搜索用户

应提供搜索平台内用户的功能,提供条件进行相应搜索,方便用户搜寻平台内的其他用户。

2.提出好友申请

提出好友申请即用户能向平台内其他用户提出交友申请,分析得出在搜索用户和浏览他人主页时应提供申请功能,并及时对申请作出反应,提示相应关系状态。申请好友后需得到对方确认。

3.管理好友

用户应能对自己的好友进行管理,主要是搜寻和删除好友的功能。应为用户建立好友列表,并在列表中进行操作。

3.4 个人日志

用户应能在个人中心发表个人日志。

1.发表日志

日志中应包含日志标题、日志发表时间和日志发表人,发表日志时还应提供相应的表情功能。

2.评论日志

用户应能对其他用户的日志进行评论,评论时还应提供相应的表情符号。

3.管理日志及其评论

用户应能管理自己的日志,其中包括编辑日志、删除日志及个人日志中其他用户的评论。

3.5 个人状态

用户应能在个人中心发表个人状态,让好友知悉。

1.发表状态

发表状态时应提供相应的表情功能。

2.管理状态

用户应能对自己的状态进行管理,提供状态列表,用户可在状态列表中删除状态。

3.6 个人相册

根据需求,平台应提供相册功能。

1.创建相册

用户应能在个人中心创建自己的相册

2.上传照片

用户应能在创建的相册中上床照片,并对该照片加以注释。

3.评论照片

用户应能对其他用户的照片进行评论,评论时还应提供相应的表情符号。

4.管理相册

用户应能对自己的相册进行管理,其功能包括删除相册、编辑相册、删除照片及删除照片相应的评论。

总结

本文主要对图书管理系统需求分析进行阐述,软件项目的需求分析是软件项目开发的基础,需求分析直接影响着软件项目产品的质量,有效的需求分析是软件开发项目中关键的成功因素。软件系统的需求一般可以分为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软件项目开发的最终目标在于满足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功能性需求是系统需要实现的,提供给用户使用的具体的功能。非功能性需求是为了满足用户对系统功能的需求,系统正常工作所应当具备的系统的特定特性,如性能、安全性、可用性、可扩展性等等,功能性需求决定着非功能性需求,非功能需求又影响着功能需求。需求的好坏关系到系统以后能否正常运行,因此需求分析阶段必须做好详细的需求调研工作。

大学生友情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0-000-01

一、校友导师制的现状

(一)何为校友导师制

校友导师制是近年兴起的具有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暨南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已开先河,在学生、老师和社会中均获得了很高的认可度。其基本方法是选拔优秀校友,聘为高校老师,传以学生实践和经验。其重要意义在于凭借校友多年职场的经验和社会人脉关系,以及自身言传身教、榜样的作用,助力大学生创业,并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创业资源。

(二)各高校校友导师制分析

1.总括

本次调研在不同类型的高校展开,分别涉及财经类院校、综合性高校、师范类高校及医学类高校。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数据和资料的完整性。

2.职业规划及成因

综合来说,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都不大。以南京大学为例,规划自主创业的学生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十,而像医学类的专业,例如南大的医学院及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对自主创业的想法则更少,比例低于百分之二。师范类的高校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也对创业缺乏热情。与此同时,财经类院校,如南京审计学院,学生们也大多会选择银行或会计事务所单位,而不愿涉猎创业。学生们之所以在毕业之后都会选择直接就业或考研这些途径,而避开自主创业,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缺乏经验,缺乏实战的能力。在当今的高校,学校更注重理论知识的习得,真正锻炼的机会并不多,许多学生只能通过一两次的实习才偶尔与这个社会接触,而这难得的机会往往也是用于“打杂”,并不能获得实在的经验和技能。一旦完全踏入社会,很少有人能有百分之百的良好状态去应对这个相对陌生的社会。第二,缺少资金。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前提条件,没有资金的支持,创业这条路就缺少底基,走不长久。就算勉强前行,也是困难重重。第三,父母不支持。很显然这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许多家长并不支持孩子创业。

二、博弈论和校友导师制

(一)何为博弈论

博弈论是数学运筹学中的一种具有游戏性质的学科。目前在生物学、经济学、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政治学、军事战略和其他很多学科都有广泛的应用。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由于其研究的是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存在竞争与合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博弈论在经济范畴的研究尤为重要。关于博弈论其他方面的研究暂且不谈,本文只针对其在管理领域的延伸做浅层的分析。

(二)博弈论在校友导师制的运用

校友导师制虽为一种体制,但其存在离不开经济的依托。从博弈论来看,其实校友导师制可以看成是三方博弈,虽然说法有欠专业性,但从其实质来讲,这种制度就是校方、校友和学生之间的一场“交易”。在博弈论中,有“零和博弈”和“非零和博弈”之说,即合作与不合作。如果合作,那么也被称为优化战略,双方将得到最大的利益,如果不合作,可能是一方获益,一方损失,也可能是两败俱伤。简单来讲,如果把这种理论运用到校友导师制之中,不难看出,笔者想强调的是三方合作,才能达到最优的状态。如果学校不完善或者完全不考虑这种制度,那么也许在短时间内确实节省了许多资金和人力,但从长远来看,如果学生的就业率普遍不高,创业热情不足,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学校次年的招生情况,再深一点就是涉及到学校软实力的不对接,从而最大的严重后果就是影响学校的名声。而校友如果不愿接纳这种制度,也许并没有对其有直接影响,但是也没有利益可得。本来通过合作可以使自己的创业经验得以广而效之,使自己的企业也得到一定的知名度,甚至通过创业接力棒的作用,为自己企业将来的成长铺路。那么作为学生,如果不重视这种制度,甚至认为其毫无利用价值,虽然可能对不想创业的学生不会造成影响,但是就大部分想寻找就业机会的学生来说,这样的制度无疑会给他们带来多项的选择。一场讲座,一次授课,一回寻访参观,很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收获。

三、校友导师制的发展

(一)冲突

从博弈论角度,我们已经认识到这种制度的有利性和可行性,但是,我们只是理论的对校友导师制进行了分析,想真正大获其益还需要缜密地“布局”,从博弈论来讲,就是策略选择。我们都想选择最优的策略来使利益最大化,可是在其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困难。比如理论难以付诸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三方存在的一些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点:空间和时间差距大,体制的管理和运行不便利,缺少监管部门;资金的缺乏;信息不对称,校友和学生之间的选择分配不对等,形式重于实质;校友的态度不认真负责,导致师生关系不融洽;校友只注重理论的授课,并没有给学生做实事等。诸如此类问题回归到博弈论其实就是博弈论中的冲突问题。想要改变这种不利的状况,除了理论上的合作,还需要优化策略,即改善方案。

(二)改进方案

如何解决这些实施过程中的冲突,也是校方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的问题。以下是笔者的团队在经过数据分析,文献参考,结合自己的切身实际提出的改进的措施:加强宣传推广,建立规范化的校友导师制;充分应用互联网、自媒体等通讯工具加强与校友的联系;积极组织学生和校友之间的活动,同时要建立校友会,设立专职部门管理。

四、总结

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合作已然成为使信息最优、利益最大化的必然手段。本文将校友导师制与数学分支中的博弈论相结合,虽然有不可重叠的方面,但其本质却是相同的。同样是战略选择,如何使战略优化,使参与者均得到应有的回报,选择占优战略均衡不失为最好的方案选择。通过三方合作,不仅是理论的合作,而是在合作过程中,通过协调、协商、策划改善,将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共同解决而得到最优的局面。在校友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如若三方甚至加上社会群体,不但给以重视,也给以方案优化的策略,最终受益于多方。

大学生友情论文例9

1.前言

“友善”与“爱国”、“敬业”、“诚信”一起,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方面的基本理念。国内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研究很多,在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概念前,已有学者开始对社会主义价值观进行研究,如上世纪80年代就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与个人价值观成长的关系研究[1]等,但这一时期相关研究数量较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明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后,相关研究的数量逐年增加,每年发表的相关论文由年几百篇发展至年逾千篇,尤其是2011年以来,理论界、学术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更加深入,并成为引起全党、全国人民、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2]。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据我国实际提炼出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国外的相关研究较少。

国内的研究多从整体对核心价值观进行阐述和讨论,涉及的领域也很广泛。201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相关的研究中,学者们共提出了60种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与表述,涉及90多个具体范畴(或判断)[3]。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11月,中共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跟人层面,提炼出具w的12个价值观。自此,部分学者开始着手从具体的12个价值观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但相关大学生友善价值观的研究极少。

舆论引导在党的十六大以来始终处于突出地位的战略部署,在高校工作中,大学生的舆论引导在网络应用急速发展的背景下显得愈发重要。如何提高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力,加强学校层面舆论引导的公信力、感染力和吸引力,从而保证学生思想动态的稳定及健康发展,是各高校必须解决的课题。舆论引导方面的研究交往成熟,从舆论发生发展的特点、舆论的引导机制等均有大量研究,如有研究者对网络舆论引导的基本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提供了引导方法[4],也有学者对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认为舆论引导力是党的重要工作能力[5]。目前没有发现将友善与舆论引导结合,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进行的研究。

本研究将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与网络舆论引导相结合,并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少数民族大学生在网络舆论中友善行为的特点和原因,据此提出科学的引导机制。

2.少数民族大学生视角下网络舆论中友善行为的分类

2.1研究目的

主要采用问卷法辅以访谈法收集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舆论中友善行为的现状。

2.2研究方法

问卷使用自制《大学生网络舆论中友善行为调查表》,调查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舆论中友善行为的频率,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对行为进行分类。共发放问卷580份,收回问卷562份,剔除无效问卷19份,有效问卷共计543份。其中男生195人,女生348人;平均年龄为20.2岁(SD=1.03)。

2.3结果与统计分析

《大学生网络舆论中友善行为调查表》由120名心理学本科生,11名心理学硕士生和一名心理学教授进行评定,获得相关条目50个。通过项目分析,剔除6个项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剔除20个项目,最终剩余24个项目,分4个因子。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可将少数民族大学生视角下网络舆论中的友善行为分为5类,分别命名为:“网络舆论中的情感支持”、“网络舆论中的技术支持”、“网络舆论中的信息支持”、“网络舆论中的资源分享”及“网络舆论中的反暴力行为”。

3.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舆论中友善行为的引导

通过对友善行为类别的明确,我们得以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舆论中友善行为的引导制定科学有效的对策。

3.1提升学生情感意识,加强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感恩教育、人际关系辅导及各类校园活动,加深学生感情,提升学生对人、对事的认知能力,不断改进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在情感交流方面能更加适应复杂多变的情况,进而避免不必要的情绪宣泄,在网络舆论中能友善交往。

3.2建立专题交流平台,营造健康交流氛围

大学生有交流的需要,目前有叫较多的通讯软件可使用,但由于未限定使用范围或目标,很多交流平台往往处于无政府状态。为了营造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首先需要有健康的交流氛围,通过建立专题交流平台,随时把控平台的舆论导向并形成统一的行为模式和习惯,就容易营造友善健康的网络舆论氛围。

3.3培养网络法制意识,杜绝网络暴力行为

大学生网络法制意识淡薄容易滋生网络暴力行为,未保证网络舆论的友善健康,需要从较高成面进行调控,即法律层面,这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由于目前关于网络的法律条款仍在不断的摸索阶段,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培养法律意识仍需进一步加强,从法律和自律两方面双管齐下,保证网络舆论的友善和谐。

参考文献:

[1]于光远.社会主义建设与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人的成长[J].中国社会科学.1981(4):3-12

[2]张书林.近两年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综述――兼解读十报告“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J].理论建设.2013(1):20-25

[3]杨兴林.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现状与思考[J].理论探索.2010(1):22-26

大学生友情论文例10

生命哲学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生态哲学,是二十世纪以来应用伦理学专业的讨论热点。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对自身、对自身所处的生态环境越来越重视。生命哲学和生态哲学对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也越发激烈。但生命哲学的诞生早于这些争论。对于生命和环境的争论古已有之,在近代以来,更是有众多的哲学家对此进行了详细深刻的论述,让・马利・居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位。

一、居友其人及其理论

让・马利・居友是十九世纪后半叶法国著名哲学家,虽然他的一生十分短暂,却开创了法国生命哲学和生命伦理学的先河,是西方生命哲学的一位重要代表。由于生命的短暂,他的一生著述不多,可供后人研究的文献也仅寥寥。但这并不能抹杀其在生命伦理学和生命哲学的重大贡献。居友的主要思想集中于《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一书中,书中主要包含两个重要理论,其一是道德生殖原则;其二是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理论。

国内外学者对于居友思想的研究并未见相关专著,笔者认为这和他的思想并不能划等号,可能是和他的著述过于单薄而让人无从着手有关。虽然研究居友并未见相关专著,但对于他的道德理论分析却时常散见于各类哲学文献的相关章节,研究生命伦理,或者是后来的生态伦理学,居友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位巨擘,不可能绕开。

就国外而言,二十世纪著名生态伦理学家阿尔贝特・施韦泽曾在自己的著作《文化哲学》中评价居友的思想,站在文化哲学的立场上,他认为居友的伦理思想是一种文化观,是一种具有乐观主义精神的自然哲学文化观。但同时也认为,居友“也不能令人信服地阐明,最高程度的肯定生命,通过一种存在于失误本质中的悖论,会成为对他人的伦理奉献。”①施韦泽认为,居友并不能肯定生命的最高能量就一定能够带来道德的结果,而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若是生命真正具有最高意义上的能量,那么道德就一定产生吗?若最高生命能够生殖道德,那么这种最高道德就一定会存在,然而事实上,这种最高道德就像柏拉图语义中的“至善”,至善存在吗?如果存在,那么是唯一的,还是多元的?其他物种是分有还是模仿这种善?这就回到了善或者说道德的形而上,几乎没有最终的答案。

所以,可能受到施韦泽的影响,艾夫・凯勒(F.Carrel)对居友的伦理思想进行分析时认为,居友的伦理思想的道德生殖,亦或是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都是对于居友当时所处的社会的一种批判。联想居友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神学的崩塌,理性的胜利并未能给社会带来理想中的乌托邦,反而刺激了人都欲望,物欲横流中,居友将达尔文的进化论延伸到社会科学领域,这是艾夫・凯勒所认同的。

国内研究方面,笔者较为认同万俊人教授对居友伦理思想的分析,万教授认为,居友的伦理思想在哲学层面上是一种非理性、非历史主义的自然主义。这种看法与施韦泽对于居友生命伦理的看法有些相似,却不尽相同。万俊人和施韦泽都同意居友的伦理思想中的自然主义因素,但施韦泽主要是站在文化哲学的立场,主要分析居友生命伦理中的文化哲学意蕴。而万俊人更多的是站在伦理学史的角度,主要评价的是居友的历史贡献,未将其思想展开来分析。

而在国内研究居友伦理思想的学者中,把居友思想展开分析的学者当属唐凯麟。唐凯麟在其《西方伦理学流派概论》这本书中梳理了居友《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一书的伦理思想脉络。认为无意识的思想对于生命存在于生命现象的影响,以及生命运动,道德生殖等内容虽忽略了制裁的重要作用,但至少在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当道的当时社会,发掘出非理性的人类主观能动的光辉。

综上,学界对于居友的著作《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及其个人的伦理观点都有涉猎,并且讨论问题也不仅限于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范畴,例如施韦泽已经将居友的思想划归到文化哲学范畴,万俊人教授也将居友的思想划归的伦理学史,以历史的角度去评价居友的思想。讨论和争论虽多,但是对于居友《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概论》一书中的两个重要命题――道德生殖原则和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理论,特别是道德生殖原则学界并没有给予笔者所认为的合理的评价。

二、道德生殖原则的含义

生命包含维持和扩散的方面,在维持自身生命存在的基础上,在“生命强度越高,扩散越大”的自然冲力作用下,生命的扩散产生了道德。这便是居友的“道德生殖原则”。

在道德生殖原则之前,必须有个前提条件,即什么是生命。居友作为生命哲学家,他所理解的生命绝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可以作为生物存在的载体,或是生命存在的载体,但并不意味着真正的生命。居友认为,“我们自然本性的主要和经验的事实是,我们是活生生、富有感情并能进行思维的生命。我们曾不得不从中求得行为之原理的正是生命(包括身体和道德两方面)。”②这里的生命很明显是相对于仅仅是生命本身的肉体而言,更多的意义是来自于人的情感。

对于居友生命的理解,笔者赞同郭强《居友无义务无制裁的道德理论探析》对于居友生命观的看法。他认为,居友所说的生命“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生命,也指广义的生命,是指在理解生命本质基础上的生命概念,是对生命经验事实基础上做归纳和总结从形而上学层面对生命的说明。”③但是,居友所说的生命可能涉及到形而上学层面,但并没有郭强认为的那么高,可能的一种高度是介于实体生命和形上生命之间。因为在居友的文章中,并没有对生命的概念做过多的解释,若直接上升到形上高度,似乎有些脱离居友对于伦理学与实践关系的观点,居友认为的生命本身就需要一个合适的环境,而非形上的高度。对于居友生命伦理观的理解,可以从其道德生殖原则中窥得一二。

那么具体的道德生殖原则有哪些呢?居友认为,道德生殖包括,生物生殖,智力生殖,情感和感觉生殖,意志生殖等内容。从这里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居友的生命观,生物生殖属于实体生命所具备的特征,而后面的智力生殖,情感和感觉生殖,意志生殖笔者认为均是居友由第一项生殖引申所得,高于一般实体生命的意义,但并未达到形上高度。

以上的道德生殖原则,认为居友采取的是“满则溢”的理解方式。一如生物生殖一样,其生殖的原因是实体生命在满足自身存在的基本需要后仍有较多的富余,于是类似于一个杯子中所装的水,因为满而溢出,并向未满的杯中扩散。居友认为,实体生命的生殖因此不仅仅只有生物学中的生殖概念,还具有了奉献的道德影子。“居友从习俗伦理到道德责任――西方责任伦理思想的现代性变迁这种性生殖或两性生殖开始了世界新的道德阶段,单个生物不再是孤立的,它的重心逐渐改变了它的位置,并将越来越多的改变它的位置。性在道德生活中占有头等重要的地位。”④由此可以感受到居友是站在整体的立场上谈个体伦理,能明显感觉到居友的集体主义观点,分享或扩展由个体向整体扩展,并最终充盈整个群体,最后达到全体的和谐状态。

比对生物生殖,智力生殖,情感和感觉生殖,意志生殖都有着类似的生殖方法或途径。对此,居友还认为,无意识的行为才是人类行为的真正根源所在,“我们必须承认,意识只掌握住生命和行为的很有限的一部分。即使那些通过充分意识而达到的行为,其开端或最初的根源一般都在于无声的本能和反射运动。”⑤他认为,人的行为背后不仅仅有意识的支撑还有无意识的支撑。并且推动这些道德生殖的行为往往是无意识的本能和冲动。但是,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漏洞,也是施韦泽曾指出的那样,居友道德生殖原则依赖于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生物活动,但明显是倾向于人性或者说是人的天性本善,而忽略了人性恶的一面。有些人即使是充盈能量也不会降自我的富余能量扩散给他人,或者仅把富余能量传递给对于自己亲近的人。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仅依靠于无意识的本能或冲动应该是不够的,甚至无意识的冲动和本能也有恶的一面。

无论居友的理论有何漏洞,其道德生殖和扩散理论依然有其积极意义。所以我们暂且不论其漏洞,而更多考量其积极含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三、道德生殖的现代意义

品味居友的道德生殖原则,对活在当下的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

首先,是对人道主义理论的一种补充。“人是目的,不是手段。”这一句话古已有之,近代为康德进行论证,成为的人道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但从理论上看,它却是错误的。正是康德自己首先意识到这一口号的局限性。所以,他一方面从哲学角度阐述了“人是目的”的内涵,即人是理性存在物,因而人本身就是一种目的存在物。另一方面又认为,“不管在一定的关系上是如何可以把人看作为目的,而在不同的关系上,人又是只能列为一种手段”,⑥如果只讲“人是目的”,而不讲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必然要导致对人道主义原则自身的否定。在他看来:“倘若人们不尽其所能,促使他人所可能有的目的得以实现。如果这种看法对我充分地起作用,那么自在目的的主体的目的,一定会尽可能地也成为为我的目的。”⑦但是康德对于人道主义的论证也仅仅是应然,而无法使然。居友的道德生殖原则却可以补充人道主义中的使然部分,做的应然和使然的结合,达到最后的目的――实然。

其次,是对正义论的一种补充。正义论中,分配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如罗尔斯《正义论》中所说“正义是社会制度中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⑧但恰好人道主义正好相反,正义论中对于分配方式的探讨太多,如自由优先性原则,无知之幕理论。太多使然,论证了如何分配,却缺少实然即为何要分配的理由。道德生殖中的“满则溢”原则实则可以补充这一理论,和罗尔斯《正义论》中“最少受惠者获得最大利润”互相补充。

那么问题由此产生,为何道德生殖既可以是应然,又可以是使然?这实际上是由居友的道德生殖原则的特性所决定。在一开始道德原则的确立就是应然和使然的结合,是社会运行规律而非人为的创制。这种运行的规律用中国哲学中的一句古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天道为应然,而损和补为使然。所以用道德生殖理论补充以上两种理论,可以说是没有什么不妥。

再次,是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道德生殖理论的现代意义无疑是丰富的,现代社会中存在着诸多的不和谐因素,包括国家间贫富差距问题,人与人的贫富差距问题,各类宗教、社会矛盾冲突问题。其问题的根源是资源分配不均和一部分人或国家的过度汲取资源,而解决这种问题,提倡道德生殖理论,减小因资源不均导致的社会问题、运用道德生殖理论缓和社会矛盾。如果能论证其中的合理性,并付诸实施,无疑是道德生殖理论最大是现代意义。

一种理论的提出总是在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而哲学理论的提出一定是总结当时的社会环境而产出的精华。学说可能会过时,但学说中蕴含的人文精神,经过改造和发展依然可以熠熠生辉。(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注释:

① [法]施韦泽.陈泽环 译.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32.

② [法]施韦泽.陈泽环 译.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01.

③ 郭强.居友无义务无制裁道德理论探析[D].浙江财经学院.2012.

④ [法]施韦泽.陈泽环 译.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90.

⑤ [法]施韦泽.陈泽环 译.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83.

⑥ [德]康德.韦卓民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90.

⑦ [德]康德.苗力田译.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3.

⑧ [美]罗尔斯.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

参考文献:

[1] 郭强.居友无义务无制裁道德理论探析[].浙江财经学院,2012

[2] (法)施韦泽.陈泽环 译.文化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德)康德.韦卓民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