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20 16:28:34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例1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 论文网在线]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 论文网在线]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例2

做10道题,不如讲一道题。 孩子做完家庭作业后,家长不妨鼓励孩子开口讲解一下数学作业中的难题,我也在群里会经常发一些比较好的训练题,您也可以鼓励去想一想说一说,如果讲得好,家长还可进行小奖励,让孩子更有成就感。

原因:做10道数学题,不如让孩子"说"明白一道题。小学数学,重在思维的训练,思维训练活了,升到初高中,数学都不会差到哪去。家长要加强孩子"说"题的训练,让孩子把智慧说出来。孩子能开口说解题思路,是最好的思维训练模式。很多家长以为数学就是要多做题,可是有的孩子考试做错了题,但遇到同类或相似题型时,仍然一错再错。不妨让孩子把错题订正后,"说"清楚错误环节,这样孩子的思路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要培养质疑的习惯。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经常引导孩子主动提问,学会质疑、反省,并逐步养成习惯。

在孩子放学回家后,让孩子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老师如何讲解的,同学是如何回答的?当孩子回答出来之后,接着追问:"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启发孩子讲出思维的过程并尽量让他自己作出评价。有时,可以故意制造一些错误让孩子去发现、评价、思考。通过这样的训练,孩子会在思维上逐步形成独立见解,养成一种质疑的习惯。

二、举一反三,学会变通。

举一反三出自孔子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之前也常常听到家长反映,接到一些学生来信,说平时学习勤奋,请家教、上补习班,花了很多精力夯实基础知识,可考试时还是感觉反应慢、思路窄,只能就题论题,做不到举一反三,对于一些灵活性强的题目往往就束手无策。

在数学的训练中,一定要给孩子举一反三训练。一道题看似理解了,但他的思维可能比较直线,不多做几道举一反三或在此基础上变式的题,他还是转不过玩了。

举一反三其实就是"师傅领进门,学艺在自身"这句话的执行行为。

三、建立错题本,培养正确的思维习惯

每上第一次课,我所讲的课程内容都和学生的错题有关。我通常把试卷中的错题摘抄出几个典型题,作为课堂的例题再讲一遍。而学生的反应,或是像没有见过,或是对题目非常熟悉,但没有思路。这些现象的发生,都是学生没有及时总结的原因。所以第一次课后我都建议我的学生做一个错题本,像写日记一样,记录下自己的错题和错因分析。

一般来说,错题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特别愚蠢的错误、特别简单的错误;第二种就是拿到题目时一点思路都没有,不知道解题该从何下手,但是一看到答案却恍然大悟;第三种就是题目难度中等,按道理有能力做对,但是却做错了。

尤其第二种、第三种,必须放到错题本上。建立错题本的好处就是掌握了自己所犯错的类型,为防范一类错误成为习惯性的思维。

四、成为孩子探讨的伙伴,而非孩子的领导者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有意无意的说一些伤及孩子信心的话语,比如:真笨、你怎么跟你老爸一样,看看其他孩子,我怀疑你是不是亲身的,这道题都不会?快别上学了……

我承认,思维能力是有超常的孩子,但觉对没有超笨的孩子,思维能力差,一定是外部环境与平时对孩子训练不够。

作为家长,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和生命中影响力最重要的老师,要多表扬、多鼓励,与孩子成为问题探讨的伙伴,而不是孩子的教导者和管理者。

道理越辩越明。父母要在家庭中创设一种"自由争辩交流"的氛围,当孩子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争辩、互相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孩子自己获得新的解题方法时,家长要以平和的心态,耐心地和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解题方法的独特之处。父母和孩子争辩解题思路,能促使孩子通过自由争辩,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拓宽思路,促使思维更灵活。这对突破固有的思维束缚、培养思维能力和品质有着良好的帮助。

五、图形推理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工具

假是真时真亦假,真是假时假亦真;逻辑思维是在规则的确定下而进行的思维,如果联系生活就属于非常规思维。一切看似与生活毫无联系却自在法则约束规范的范围内。逻辑推理的"瞒天过海"可谓五花八门,好似一个万花筒,百变无穷,乐趣无穷。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入手,积极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系统。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某些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又是旧知识的引伸和发展,学生的认识活动也总是以已有的旧知识和经验为前提。每教一点新知识都尽可能复习有关的旧知识,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来搭桥铺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迁移规律,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

2、从具体的感性认识入手,积极促进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在教学时,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例3

小学生总是对自己见到、摸到、嗅到、听到的事物感兴趣,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5岁的孩子你问他1+1等于几他可能不知道,但如果你给他一块糖,然后再给他一块糖,这时你问他一共有几块糖,他马上就会回答有两块糖。其实,小孩并不是不知道1+1等于几,而是他们的认识和思维过程总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使用直观教具,有助于学生直观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2、抽象概括能力弱

低年级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弱,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总是借助于对直观事物的了解。例如:在二年级时,讲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这节课时,学生对“平均”不理解,我在教学中正是利用直观的教具来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的。我拿来20根粉笔,分给4个人,我是按照8、4、5、3的顺序分的,然后我问同学们“这是平均分吗?”学生回答“不是”。后来,我一个一个的分,正好每人都分得5根粉笔。学生说:“这就是平均分,就是每个人分得的粉笔同样多。”学生对“平均分”这一抽象的概念的理解正是借助直观的实物粉笔来实现的。

3、有效思维的时间短

由于小学生思维品质的特点,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弱,因此,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那么学生有效思维的时间就较短。所以在教学中要经常变换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学生的有效思维能力。

4、小学生的思维浅显,不深入

由于小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不强,在遇到困难时不能深入的思考,只考虑表面。例如在教学找规律时,2、4、8、14、22__44、58中间的数应该填几,有很多同学找不到规律,就放弃了,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他的印象中像2、4、6、8、10、12、14这样的等差数列,才算有规律,因为它们每相邻两个数之间差2。而2、4、8、14、22__44、58它们的差是2、4、6、8、10、12、14具有一定的变化,学生学习起来困难较多,这与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分不开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5、小学生的思维缺乏灵活性

小学生往往不考虑客观条件的变化,常以旧经验来解决新问题。比如,在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一课中,由于学生刚刚学习直角,在学生的思维中形成了思维定势,认为只有这样的角才是直角,而出现这样的时,在学生生思维中与以前学过的直角不一样,所以,误以为这个角不是直角。正是由于学生思维的这种定势,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练习。

二、正是由于小学生有以上一些思维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听力

让学生主动听课,积极动脑,边听边记,不仅要认真听老师讲,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听同学发言中存在的问题。为了训练学生的听力,我们可以把口算题,通过教师口述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也可以口述应用题,让学生直接列式计算。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凡是学生通过自己想,自己看就能掌握的知识,教师可以不讲或者适当点拨。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观察的材料,观察的材料要准确、鲜明,要能引起学生的观察兴趣。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例如,出示一个游乐场的主题图,就应该让学生观察图上有几个人?在干什么?几个人在玩过山车?几个人在玩跷跷板?……告诉学生观察的顺序,通过观察还应该让学生发现问题,通过观察找到答案。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小学生求知欲望浓,想象力丰富,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动脑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有机会去想问题,教师要启发学生,为学生创设想象的情境。例如,在讲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时候,我出示应用题“小红和妈妈去书店买《少儿百科全书》全套16本,每本15元,______?让学生把问题补充完整,再列式计算,这样既给了学生思维的时间,又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维的重要方式。要说就要去想,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多说,就能促进学生多想,让孩子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5、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只有学生动手参与学生才能记得牢,因为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不仅是身体的动作,而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大脑支配人体的各个器官进行协调的工作。操作中学生不但要观察、分析、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认识”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面,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长方体有6个面。这时,我继续追问:“这些面有什么特点?”有的学生用手摸,有的学生用尺量,有的把两块长方体拼在一起进行比较,有的学生把长方体相对的边沿着外框画在纸上比较,等等。通过动手实际操作初步感知长方体相对的面的大小、形状一样,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通过实践探索得出的知识学生印象深刻,记得扎实,正是这样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动手中思维,并通过语言将过程“内化”为思维,使思维得到发展。

三、在教学中还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师生要平等

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只是角色上的分工。在人格上师生是平等的,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深入学生中间,以饱满的热情,良好的情绪和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主动参与学习。

2.教师要努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以平等、热情的心态对待学生外,还应在课外舍得感情投资,多接触学生,主动找学生谈心,询问其学习、生活情况,只有教师真正的全面的理解学生,学生才能真正的敬佩你,当你真正的理解学生,那么学生所犯的一切错误你都能包容,理解学生的教师首先是大度的教师,俗话说“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小学生具有明显的“向师性”,教师应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例4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 ]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 ]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例5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作文是小学语文的重要教学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培养学生思维上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思维培养的研究,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对小学语文作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作文教学中思维培养的策略,为提高小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和小学作文教学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175-01

小学作文教学有助于学生创造、发散思维的形成,为学生后期相关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小学教师应重视小学作文教学,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将学生思维培养当做重要目标加以落实。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据调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实践活动中感觉难度非常大,表现为不管怎么努力,学生的作文成绩提高得微乎其微。同时,学生感觉作文学习比较困难。另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小学作文教学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写作,因此无论是思维发散能力还是语言能力都较弱。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将重点放在提高小学生词汇运用、语言组织能力上。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一些教师将大量时间用于词汇应用的训练,导致作文课堂变得索然无味。小学生具有易动天性,针对枯燥的词汇训练,很难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作文学习兴趣更是无从谈起。

2、忽略小学生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实践中,语文教师忽略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生遇到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时,往往根据教师讲解的内容,或从其他材料上获得的知识进行枯燥模仿,无法灵活表达观点,文章毫无生命力可言。

3、作文教学模式单一

一些语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给学生列举了诸多有关写作的条条框框,并鼓励学生按照条条框框的要求写作,才算是优秀的文章。为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绞尽脑汁向教师要求的方向靠拢,希望获得老师的表扬。这种做法导致学生的作文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无法突出学生的个性。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应将思维培养当做重点,引导学生利用发散思维进行写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每篇作文都有灵魂,从而真正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小学生作文思维培养策略

针对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小学作文教学实践经验,提出培养小学生思维的相关策略,供小学教学工作者参考。

1、进行思维的启发

小学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小学生留下充足的讨论与思维空间,为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奠定基础。为此,教师在布置好作文题目后,应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精神及生活体验较少这一现状,引导和启发学生思维。

例如,在作文教学活动中,笔者曾经给学生布置过“我的祖国”这篇作文题目,让学生写作。相信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面对同样的题目会将写作重点放在对祖国热爱的表达上。但小学生年龄较小,并不能充分感受到祖国给其带来的影响。为此,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了我国拥有的大好河山和各种军事装备,让学生从内心感触祖国的伟大,焕发其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其次,笔者并未指明写作的方向,而是在给学生提供较多作文素材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大胆写作。

利用这种启发学生思维的作文教学方法,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思维不再受到限制,而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和内心的体会写作。结果完成的作文不仅是学生感情的真实流露,而且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2、进行思维的引导

对学生思维进行有效引导,可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思考,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更好的培养。小学作文教学活动中,不少学生反映思维容易短路,很多情况下字数达不到要求。为避免学生出现上述情况,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应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并加强对学生思维的引导。

例如,笔者曾给学生布置“我的同桌”这篇作文题目,引导其从同桌的动作、样貌等方面描述,但仍有部分同学不知所措。为此,笔者邀请外貌特征比较突出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并引导学生将讲台上的学生当做同桌去写。同时,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可增加一些特殊的外貌描述等。

应用作文教学方法,学生均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顺利完成了写作任务。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语文教师不妨采用该种方法,对学生思维进行适当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

3、进行思维的扩展

学生作文水平与能力的提高受很多因素影响,其中进行广泛阅读,拓展学生思维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此,在作文教学活动实践中,教师应采取有效方法扩展学生思维,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为此,采用以下方法保证学生的阅读量,达到拓展学生思维的目的。

首先,根据作文教学内容情况,为学生挑选合适的读物,交由班长保管,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并要求学生写下一些文章的读后感;其次,动员学生将自己拥有的图书贡献出来和同学共享,这样学生就能阅读更多有趣的内容与题材,为其写作过程中思维的扩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例6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中等专门人才和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为最终目标的职业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广泛就业的需要。这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国家进步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以专业为根,以就业为本的教育思想,已经成为职教各界人士的共识。

面对专业与就业高于一切的职业教育,作为与专业课相对应的文化课,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就显得无比尴尬――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要想摆脱这一尴尬的境地,为专业课服务,无疑成为文化课最好的出路之一。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就是――文化课究竟该如何为专业服务呢?

通过在计算机网络专业三年的语文教学,我以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学习是学好、学精专业课的关键,是将来走上就业岗位的关键,更是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深造的关键。具备良好思维能力的职校生,才是社会和国家真正需要的劳动者。思维能力的训练恰恰是语文课的强项之一。

一、关于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过程,并且通过这种认识,可以把握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属性。思维能力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

二、思维与计算机网络

作为一名计算机网络的学生,首先应该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其次应该对网络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最后应该能够跟踪世界最先进的网络技术。这些都是计算机网络学生必须学习的专业课程。

然而,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才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才是学生职业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容。假如缺少了思维能力的学习,无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如何扎实,对专业技能的操作如何娴熟,他也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学生,却未必能成为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

思维能力的学习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短期的职业教育,还会影响到学生长期的终身教育,甚至与社会、国家对高素质一线工人的迫切需求密不可分。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计算机网络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团队协作,总结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学习,绝对不容忽视。

三、思维与语文教学

新大纲提出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扎扎实实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是一堂课的精髓,是教师教学的指导,是学生学习的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关系到教与学的成与败。作为职业教育中的文化课,语文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而要开拓视野,勇于创新。因此,能力目标的地位在职业教育文化课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中,思维能力就是语文与专业的桥梁。语文能力目标的确立必须与思维能力的训练紧密相连。语文教学能力目标的确立必须以计算机网络专业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为依据,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贯穿理解、分析、协作、归纳、质疑、创新等能力的训练。

(二)教学过程的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讨论是教师必不可少的教学方法,通常,语文课堂的讨论可以分为六个步骤,分别训练了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力。具体如下:

1.分组――协作能力。课堂讨论的第一步,也是准备阶段的任务是将学生分成合理的小组。小组的分配可以由学生自行组合,也可以由教师进行分配,其出发点是在讨论过程中能够方便学生互相沟通、交流。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训练学生的协作能力。

2.设疑――理解能力。讨论不能是盲目的,没有目的的,讨论问题的设置往往决定了讨论的成功与否。教师在设疑时,要给学生创设一些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和争论的空间。学生针对教师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前,必然要清楚问题的指向。

3.讨论――分析能力。课堂讨论的主体,就是学生的分组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一方面表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听取别人的看法。在交流中深化自己的认识,在沟通中强化自己的分析能力。与此同时,还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协调合作的能力。

4.代表――归纳能力。讨论的结果要由各个小组自行总结和归纳,并派出代表在课堂上以口头发言的形式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接受其他小组的评判。小组内部汇总各人观点的过程,就是总结、归纳能力的训练过程。而代表口头发言既是对发言的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又是对听的学生理解、分析能力的锻炼,可谓一举两得。

5.争论――质疑能力。小组代表的发言,并不意味着讨论的结束,而是将讨论由小组扩展到全班。教师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求异的氛围,让学生不盲从,勇于质疑。其他小组成员要仔细听取代表的发言,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而代表也要针对他人的质疑进行解释。这一步骤主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但实际上是对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

6.教师总结。一是总结所讨论的问题,让讨论有的放矢;二是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表现予以肯定和鼓励,促使学生乐于参与活动,主动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效果的呈现

1.课后作业――开放式、合作式。思维能力的训练不能够只停留在课堂讨论阶段。课堂讨论虽然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但课堂时间往往转瞬即逝,思维能力的训练也会一带而过。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具备持久性和实用性的。因此,课后作业成为强化思维训练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

结合课堂上的讨论,给学生布置有多种可能的开放式作业,并且由学生仍旧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维能力的训练。学生也在强化训练中逐渐习惯在生活中,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自觉运用各项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分析问题,从而为自己服务。

2.评价标准――多样化、民主化。教师的评价会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方向,学生会依据教师的评价去衡量自己学习的侧重点。要想真正贯彻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作为教师首先就要改变自己的评价标准。这个评价标准应该是从各个班不同的情况出发,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探讨,民主决定的标准,应该是兼顾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多样化标准。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8.094

思维是智力和能力的核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目标。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初中语文教师进行了大胆的教学实践。语文课程是思维与语言相结合的学科,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探索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目前已有思维能力培养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初中语文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笔者探索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

一、进行开放式教学,营造良好的课堂氛

实践表明,在轻松、欢快、和谐的氛围中,人们的身心更容易得到放松,潜力和兴趣能够得到更大的激发。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要提高教学的开放程度,真正地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宽容与爱,为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环境。教师要避免传统的单一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式”“茶馆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穿行,提高课堂的灵活性,创造一种开放、民主、活泼、主动、互助、竞争的全新的良性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大胆提问,让语文学习成为一个充满创造力与活力的过程。

二、注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疑问是思考的开始,有疑才有思,会疑才会思,勤于质疑,是良好思维习惯的生动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质疑之外,还要主动地去激发、引导学生的质疑,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体会文章的精神实质。有效的阅读同样是一个思考的过程,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些现场的理论和泛泛的感触,而应通过仔细的阅读、深入的思考,体会和把握文章的精神实质,发掘出文章在语言之外的况味。例如,在学习《狼》一文时,学生在反复阅读后,可能会对文章的议论部分提出质疑:这部分内容是否可以去掉,难道作者不发出议论就无法引发我们的思考吗?经过反复地体会与探讨,学生就会明白:议论部分正是文章的点睛之处,可以引起我们的注意,发人深省。再如,《狼》一文中开篇描写屠夫遇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这既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等主要事项,又隐含深意:“一屠”表示屠夫形单影只,只有一个人面对狼,要如何自保呢?“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那么就无法满足狼的欲望,屠夫的处境更添危险。这寥寥数笔,就写出了丰富的内容,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体会,培养他们辩证的阅读能力。

三、以问促思

提问就是质疑,质疑就是促思,运用手段引发学生的思考。它是课堂教学的深入与升华。明代学者陈献章说:“长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他的话道破了“疑”在教学中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根据文章的难点、要点,有意识地提问,则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深知,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主导性表现在能否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通过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意识,使他们在无数奇妙而又陌生的知识海洋中思索、寻求,从而不断地活跃学生的思维,开拓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文章的难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所以说,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擅长设疑,擅长提问,使课堂里不时笼罩着疑问的迷雾,虽虚无缥缈,却神奇诱人,学生乐于在这迷雾中求寻和探索。

由此,他们的认识会得到升华,他们的能力会经受考验,当他们找到满意的答案时,一定会获得更新更快更久的。

如鲁迅《社戏》一文中最后一句说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再没有听得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老师不禁要问“那夜似的好豆真有那么好吃,那夜似的好戏真有那么好看吗?”当学生们弄清了所谓的“好”并不在于“豆”和“戏”,原来是指那时的天真浪漫的生活乐趣时,真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作者是在告喻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样,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也能彻底体会作者的用意了。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例8

二、小学语文听说教学的方法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具有表现欲与求知欲强、乐于听说等特点。但是他们往往由于思维不够清晰,导致在表达的过程中出现表述不清、断断续续等问题。为此,要通过听故事说话、看图说话、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一)听故事说话

在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让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在故事的选择上,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选择他们能够理解、接受的故事内容。这些故事可以是教师自己总结的,也可以是教材、参考材料或课文读物中的。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苏教版小学语文《军神》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朗读文章中的一些段落,再让学生表达自己在朗读的过程中的感受。让学生在思考与感受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学生就会有话可说、侃侃而谈。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看图说话

在听说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一幅图画,对图画作出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看图说话中图画的选择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来选择,可以是自己看到的内容,将其有条理地表述出来,也可以是自己联想的内容,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听说教学中运用看图说话这种方法时,要注意选择贴近学生生活,能激起学生兴趣的图画,同时还要设计好教学思路,将看图说话的过程与教师的指导有效结合起来。

(三)课堂讨论与辩论

讨论与辩论的主题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要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学生熟悉的话题,并要确认这一主题是否具有教学价值。然后,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感受,通过相互的讨论与辩解得出统一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述能力。教师在讨论和辩论之前,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通过查找资料、向他人请教、实际调查等方式获得资料,提高学生言语表达的质量。在讨论与辩论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使辩论过程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避免在讨论与辩论中出现不礼貌的言语与行为。

(四)创设情境说话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听说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对话情境,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如模拟借书、游玩、接待朋友、打电话、购物等情境,让学生根据一定的对话情境进行练习,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使他们能够流利地表达自己想说的话,提高学生的听话和说话能力。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例9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特别是处于学生智力开发时期的小学阶段,尤为重要。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小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最好的一个阶段。小学教学,一方面传授知识,使学生具备基础知识的素养;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通过基础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就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

《小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数学方面,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一种高级思维活动。学生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在语文方面,不管是汉字的学习,还是文章的朗读,都充满了情感,而情感与思维关系密切,人的思维过程和情感过程是一致的。思维发展了情感,情感也充实思维的内容,并激发思维的活动,成为动情因素。论文参考。小学语文教学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和想象空间。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教学目的,既符合小学教学的教育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2.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习应该是一个不断思维的过程,并导致积极作用,创造一个新期望的未来。”这句话强调了思维是学习的关键。论文参考。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可塑性比较强,正是形成良好的思维的好阶段。这个时候应该结合多种教学方式来形成并提高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不是把他们当成被动接受的容器。

2.1主动学习,独立学习

其实,低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完全可以通过读读、画画、想想,眼、手、口、脑并用,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办法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有这样一句话“瓶子里的水慢慢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在理解“慢慢”一词时,我事先让学生准备一个小矿泉水瓶(并装满一定的水)、若干个玻璃跳珠,让学生开动脑筋亲自动手模仿乌鸦的动作,同时结合课文前面提高过的“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叼起来”,学生经过动手动脑,并且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慢慢”一词,然后,还要再进行抽象思维理解乌鸦最后能喝到水的原因,解决“瓶子很高,瓶口很小,里边的水又少”的问题。这样的设计,即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思考,同时教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方法。

2.2开展讨论

讨论应该贯穿教学的始末,学生之间的讨论可以互相交流同学之间不同的思维,提高学生多方面,全面的思维,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养成了积极发言的习惯,更重要的形成了多方面的思维方式,优化了他们的学习品质。

2.3拓展和创新练习

说话的训练的设计只有靠学生的思维,才能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进程加快。如学习《早操》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仿照文中结构相似的几个自然段,让学生想想:“谁起得早,怎么来怎么去(动作),在哪里做操”?因为有了读文的基础,学生甚至能熟读成诵,再加以合理的思考和想象,老师的鼓励,所以学生说得生动有趣,达到了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做到了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学生的“作品”相当精彩。如有的学生说道:小马儿,起得早,奔来奔去,在草原上做操;老爷爷,起得早,走来走去,在公园里做操。诸如此类的仿写片段还有很多。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发展了语言,学会了表达方法,并学会了关注周围的事物,正在培养了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通过这样思维培养的练习,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加了。

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其目的不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为以后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生思维能力论文例10

用绘本的形式培养小学英语阅读能力有着普通教材无可比拟的优点,可以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状态下不知不觉爱上阅读,尤其对学龄前或者低年级来说,但是因为各学校都有各自的教材,所以就衍生出了思维导图的形式,思维导图是绘本在小学英语阅读教育中应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尽管这种方式是现代大多数学校和老师大力倡导的,但是在具体应用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下面本人针对思维导图在具体课程上的应用模式做了简单的探讨。

一、课前预习,调动积极性

教师在课前可以事先将课文的内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制作好,在为学生讲解课文内容之前先围绕绘制好的思维导图为中心让学生展开讨论,图片相比文字来说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而且因为内容不多、条理清楚,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前让学生对将要讲解的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其中心点,这样在阅读的时候围绕中心点展开阅读,不至于学生一看见冗长的篇章就头疼。

以人教版PEP教材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6为例,这课的题目讲的是work Quietly,教师在课前制作思维导图的时候就可以以这个作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方面的思考,不一定要做完整的思维导图,可以只做出思维导图的大致轮廓然后点名中心,分支部分通过对学生进行提问引发讨论共同补充完整,比如这课中,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在什么样的场合需要work Quietly,学生会回答诸如教室、医院、图书馆或者电影院等场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完整思维导图,然后本课课文里主要讲到的work Quietly的环境有图书馆、教室和电影院,这样自然而然的通过思维导图的引导进入了课文的所讲内容,并且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思维导图是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的,所以学生的印象会比较深,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在共同完成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学生都有参与讨论,也有助于培养其学习自主性并且活跃了课堂气氛,一举多得。

二、课堂讨论,盘活思维能力

通过课前思维导图的制作让学生对阅读的章节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毕竟这种讨论和思维导图的制作是由教师本人主导的,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对课文进行学习,学习的过程中,由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方式制作出自己的思维导图,时间充足的话,还可以以班级的形式让各小组之间展示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这样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还可以锻炼其自主思考的能力,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和交流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这里以人教版PEP教材中的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为例,本篇课文学习的是分属于各个月份的节日,这一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都有接触到,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以构建思维导图,内容取自课本但可以不局限于课本,课本内容之外的节日也可以归入思维导图,这样学生可以以月份为中心,然后以分属于每个月份的节日为分支构建思维导图;也可以以节日为线索,然后在标注所属月份,也有可能以节日的属性或者节日的所属国度为线索进行构建,不管哪种方法,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肯定是通过自己思考得出来的,然后再在办理以班级的形式让各小组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思维导图中没有的节日进行补全,也可能看到其他小组的思维导图构建形式更加合理然后对自己的思维导图进行修改完善,随着思维导图构建和修改的进行,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模式也不断得到优化和加强。

三、课后练习,巩固思维品质

课文阅读之后,教师可以点名或者让学生自觉通过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对课文进行复述,时间不允许的话,可以复述片段,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对这种形式的英语阅读形式加深印象,不仅仅用在本节课文的学习上,再后续相关文章的阅读时也可以以这种形式进行。

四、教师制作知识点思维导图

教师课前制作的思维导图以及学生自己制作的思维导图都是以具体内容为线索的,但是阅读教学中的知识点整合也是重要的一部分,比如其中出现的词组、短语以及语法的用法和应该注意到的地方,这些都应该由教师在课后总结整理,然后做成知识导图供学生理解记忆,可以用在日后的英语学习中。

仍旧以unit 6 work Quietly 为例,文章中提到了很多的场合,比如教室、食堂、动物园、电影院,从这些名词出发,教室可制作思维导图对这些场所进行总结;课文中Let’s talk 中Chenjie和mike的对话中还出现了大象、猴子、熊猫这些动物,也可以就动物的种类制作思维导图;进一步来看,各种动物正在进行的活动,pandas are eating lunch,elephant is drinking water,monkey is playing with its mother,这些都是现在进行时的语态,教师也可以针对现在进行时做相关思维导图的构建,以方便学生系统的对知识点进行整合。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都是以兴趣为开端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构建的,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并以思维导图将知识点明朗化,以此作为小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局限性的补充,可以兼顾到知识的全面性。

五、结语

思维导图作为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有效措施,应该得到大力的推广和使用,相关教职人员应该从自身出发,完善自己相关方面的能力素养,更好的引导和教导学生,以利用思维导图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曾燕燕.运用思维导图促进英语单词识记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