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学校体育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2:58

学校体育论文

学校体育论文例1

传统教学主要以竞技体育如足球、篮球、羽毛球等项目为主干进行教学,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大量休闲娱乐项目、健身健美项目走进体育课堂,课程内容和教材越来越多样化,这些项目互动和体验性更强,面对多样化的教材,传统项目教学和个性项目教学两者应如何调整,怎样的比重才能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高校教育体育教学,选择哪些个性项目走进体育课堂,并逐渐成为固定教学内容,怎么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教学体系当中,在实际操作中,解决好以上几个问题是非常不容易的,目前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内容两者的比重失调,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同时由于近年来我国高校的扩招,教育资源相对不足,这一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1.2教学组织活动和指导不太合理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四个原则:以学生为主体的载体;以人为本的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理念。教学指导的内容涉及四个方面:人才的培养;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体育实践跟进;课外体育联合。从理论上看,教学组织的活动和指导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教师执行力、学生素质水平不同,真正按照教学进行组织活动和指导的效果大打折扣;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断淡化,学生的主题地位不断加强,“情景教学”、“目前引导”等具有合作学习特征的教学方法随之出现,但由于学生自身素质以及能力有限,师生交流和双边互动的预期效果只停留在理论上,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体育选修课原本作为由学生自主选择某一项目进行系统学习的模式,打破了过去教学大纲硬性规定,但由于教学活动和指导的缺乏而成为形式,并没有真正起到教学的效果。

1.3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学缺乏针对性

随着高校体育教程改革活动的不断深入,在高校内课堂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其范围之广,影响力之大,是非常让人欣喜的,但由于高校体育教程改革尚处于发展和摸索阶段,出现了教学改革内容雷同、不区分学科特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高校的改革体育课程缺乏个性,相互抄袭,简单模仿,复制采用,这种单纯的模仿和引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向前和发展,教师的简单模仿,学生的相互攀比,将一种新方法应用到大部分学科当中,这些因素的叠加导致高校体育改革效果甚微,互动和体验性较差。同时我们看到在教学改革实验中,类似“小集团学习”、“分组练习和比赛”等具有自主学习特征的教学组织形式大量被采用,一些学校甚至在所有学科当中运用统一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仅不会提升教学效果,还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

2加强体育教学改革互动和体验性建议

2.1运用媒体、科技等手段增强体育教学的互动和体验性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内容涉及教学内容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创新,教学效果多种评价等多方面,延伸出来就更为丰富和广阔,其运作方式由运动技能逐步向运动、健体、休闲、娱乐的多元化方向回归。强调课程多元的辐射效应与整合,凸现终身体育与健身锻炼能力的培养、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运动、休闲、娱乐与体育人文精神及价值观。而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将媒体以及一些科技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增强了教学的互动和体验性,比如在铅球教学过程中,就铅球推的动作,运用摄像机将学生的练习过程拍摄下来,对照国内国外优秀运动员的比赛视频,会让学生更快的学习到其中的技巧和知识,体验性也会更强。在传统教学和改革教学内容方面,借助科技手段,进行教学实验的方式,找到两者之间的合理比例,让学生在传统教学中学到理论知识,在改革教学中掌握更多的实践经验,不管是媒体的介入,还是科技手段的运用,都是为了将传统教学和改革教学两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体现教学改革的效果,更好的培养人才,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2.2根据学科特点设置个性化的教学课程

体育教学课程是一项包括大量运动技术、技能在内综合性工作,因此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努力提高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更要根据学科特点进行自主的创新和研究,建构合理的课程结构的同时,注重体育教学的示范性并适度地淡化其竞技性,注重学生日常体育教学的反馈,真正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与体育理论的良性互动,根据体育活动的不同类型分为几类,针对每类体育运动的不同特点,从加强学生的互动和体验性方面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同时将课外体育、校外体育、运动训练纳人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等多种课程的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课程结构。

2.3实行老师竞聘上岗,优胜劣汰,能者多劳

体育课程改革强调师生互动,张扬学生的主体精神。鼓励教师创新,开设灵活多样能适应学生身心需要的新型课程。倡导开放式教学,提倡个性化、多样化课程教学法,注重教学研究,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而现行的高等学校教师工作绩效评价与职称晋升制度中,硬性指标中较多考核的是教师自身的业务,涉及教学效果的并不太多,教师为了维护自身切身利益,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应付工作绩效和职称晋升工作中,放弃深入研究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的工作中,或者一些教师把精力的焦点几乎都放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而忽略了对课程教育创新理念的钻研,缺少从全局上、整体上对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要增强体育教学的互动和体验性,需要对教师的日常考核项目进行一些调整,同时在一些高校中存在编制内的教师懒于教学,实行教师竞聘上岗,真正让热爱教学、善于教学的老师上岗,优胜劣汰,能者多劳,通过这种竞聘的方式,让老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怎么提高教学的互动和体验性的工作当中。让真正热爱教学、有能力做好教学工作的老师得到更好的待遇,实现良性循环。

学校体育论文例2

一健康促进基本理念的产生及概述

健康促进的理念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被提出的,直到近几十年来人们面对的健康威胁逐渐增多,对健康越来越关注,健康促进的理念才得以受到重视。健康促进理念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标志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和健康促进时代的开端,也使健康促进理念得到不断传播和发展。健康促进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和改善人们健康状况,其面对的对象是整个人群,即全人类,实现的途径是通过不断的健康实践。健康促进是要将一切有益于人们身体健康的领域以及政策法规整合到一起,共同为人类健康卫生事业服务。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将健康促进作为卫生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引导人们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播手段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调动一切力量形成健康的社会环境和物质基础条件,促进人们自觉维护和提高自身健康的过程。

二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实行健康促进的意义

(一)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是实施健康促进的有效载体青少年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因此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实行健康促进显得十分重要。由于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生活的关键时期,决定了他们是实行健康促进的最佳目标人群,从学生抓起健康教育问题是目前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学生的可塑性非常高,无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容易产生波动,是一类易受影响的人群,所以容易形成不好的健康及行为习惯。学校作为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是进行健康促进教育的最佳场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的未来,是健康促进的重要使命。学校要重视体育健康教育,将体育健康教育作为健康促进实施的有效载体。(二)学校体育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不仅是实施健康促进的有效载体,也是健康促进的主要内容。学校要在体育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提出健康促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增加健康促进的内容。学校健康促进,主要是指由学校促进健康,学校要以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健康为最终教学目的,为学生提供完善的体育健康教育课程以及成熟的健康知识体系,为学生创造安全健康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健康促进教学中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的健康促进作为体育健康教育的内容,不仅要求学校作为传授知识的地方,也要求学校成为学生获取健康的场所。因此,学校健康教育和学校健康促进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致力于健康知识的传播,树立学生健康的理念,并最终落实到健康的行为。

三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实施健康促进的特点

(一)健康促进重在实用由于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中实施健康促进有其特定的环境和情景要求,因此健康促进的模式要重在实用,适合学生的健康发展。关于健康促进的理论模式有很多,但我们要选择的健康促进模式要具有一定的成熟度,能够对健康促进进行分析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学校的健康体育教学,并获得一定程度的推广和应用。所选取的健康促进模式要以健康为主线,能够让学生了解和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在实施过程中能够感知到自我健康的状态,能够感知到健康促进行为的优势。学校健康促进模式为健康促进行为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论依据,我们可以根据相关模式对学生的健康促进行为进行评价与指导,但由于学校健康促进模式针对的是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所以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高健康促进模式的有效性。(二)课程设置合理化科学化健康促进是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其课程的设置必须科学化、合理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学生健康教育这一终极目标,实现健康促进体育课程更好的实施与应用。虽然到目前为止,学校的体育健康教育课程已经进行了几次改革,但还是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依旧缺乏趣味性,失去了体育健康教育课程真正的本源,失去了健康促进应有的实效性与科学性。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体育课程的设置还是相对保守,毫无创新,没有对体育健康教育以及健康促进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不要因为学生对某些体育项目缺少兴趣就忽视,也许有些项目在初次接触后会令人比较厌烦,但我们可以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一旦学生对体育项目产生兴趣后,便会受益终身。同时在课程设置上还要多安排些学生一旦接触就会喜欢上的体育项目。实行这一课程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以及课堂效率,还能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三)健康促进评估注重整体学校是实施健康促进教育的关键场所,但目前对于如何在学校体育健康教学中评价健康促进没有一个统一的共识和标准。对于健康促进的评估,有三个主要的问题有待解决,首先是我们要如何界定体育健康教育的活动内容,即哪些活动是可取的,哪些活动是不可取的。其次是如何界定体育健康教育的评估方法,即哪些方法是可取的,哪些方法是不可取的。最后是评估体系对实践的指导能力。由于健康促进的内容比较多,因此对于健康促进的评估要相对全面和注重整体。对于评估方法的选择,不仅要体现教师健康促进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性,还要体现学生健康行为的改变和健康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更要体现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四)健康促进重在指标价值健康促进的价值标准在于学生的体质健康,学生的健康状况是评价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有效指标,也是学校推行健康促进的价值指标。选取的价值指标的合理性关系到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政策要求。从我国目前的学生健康标准的情况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选取的价值指标,处于测试阶段,有一定的难度性和不可控制性。其次,价值指标的结构不合理,目前关于学生的健康标准和健康评价指标多反映学生的速度与力量,而缺少身体灵敏度和协调性的指标,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展的时期,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与学习,构建合理性科学性的价值指标评价体系。学校要加强体育健康教育指标的倾向性和可操作性,使得健康价值指标更好的在实践水平得以实施,全面推进学生的健康促进问题。

四健康促进理念引起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一)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健康促进的理念引导着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事业的改革,影响着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要求将健康的生活方式变成学生的终身体育目标。健康生活方式是健康促进所倡导的主要内容之一,把健康促进的理念导入学校体育改革的教学策略中,不仅能够体现健康的生活方式,还能体现终身体育的重要性。将终身体育作为学生的目标,了解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与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密切关系十分重要。学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前的大环境,应努力倡导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科学体育价值观念,帮助学生改变不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所谓终身体育就是要从小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树立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理念,形成健康的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最终实现终身体育,使学生受益一辈子。(二)以行为干预理论为依据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呢,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不能够只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运动以及运动的方法,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科学的运用体育方式,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行为干预,督促学生养成稳定的体育行为习惯,使体育活动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健康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关键在于有干预行为理论作为依据,核心在于出现行为改变。学校引入健康促进的教学理念,将其与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并运用行为干预的理论与方法,对学生的体育行为和生活方式进行引导指正,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以体育行为干预理论为依据,可以分析体育健康行为的形成因素与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体育健康行为的促成因素,实现对体育健康行为的综合干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改变不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逐渐形成科学的健康体育生活方式。(三)以推动学校体育教育整体改革为内容健康促进理论,不仅对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还有利于学生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有利于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的形成。构建学校体育健康促进模式,要以推动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整体改革为内容,弥补原有体育教学中的不足,形成较为完整的,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科学健康体育生活方式的相关策略。学校健康促进教育是健康促进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延伸,是以体育活动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目的的学校体育健康促进策略。依据健康促进理论,以体育活动为手段,通过所有师生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全科学的体育教育环境,提供合适的体育健康服务,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逐步形成科学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最终获得健康的体魄,并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总结

随着健康促进教育理念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学校必须要建立起以健康为目标的体育健康教育体系,必须充分利用各种体育教学资源,开展多种健康的科学的体育教育活动,创建健康的舒适的体育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健康促进的活动中去,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在健康促进的实践中养成健康生活行为,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健康人才。

作者:杨清华 单位:广西科技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林莉,孙仕舜,董德龙.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8:71-74.

学校体育论文例3

高校体育教学在以往的教学工作中,虽然有过突出表现,但对于现阶段的教学环境来讲,固有的教学组织形式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高校学生,倘若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将会对高校体育的教学发展,造成严重的恶性循环。为此,本文认为,交往教学理论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启示是非常大的,可尝试将该理论应用到教学组织形式当中。第一,交往教学理论比较强调师生交流与沟通,而固有的教学组织形式都是教师为主导,这就为交往教学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在日后的教学组织当中,可以首先播放相关的资料或者是阐述数据,之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与学生互相讨论,之后决定训练方法。第二,在课堂教学当中,不乏有些学生会按照错误的方式去执行,此时的教师应抱有“创新”的态度与学生展开交流与讨论,应从知识上、技术水平上、训练方法上与学生探讨,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训练的错误和动作的失误,之后积极按照正确的方法去训练,完成知识点的理解和动作要领的领悟,这要比强硬的规定和言辞过激的批判更加有效。所以,交往教学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启示在于,促进教学组织的优化和重构。

(二)在进行体育教学评价中的启示

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体育教学目标及其有关的标准,对整个体育教学过程进行的调查,并评价其价值和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在实际的工作中,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划分为评价学生学习、评价教师教学两个部分。首先,交往教学理论对评价学生学习的启示在于,不再过分强调体育成绩的指标,而是从学生的实际训练强度、学习态度、个人能力等情况出发,为学生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并非单纯的强硬训练。第二,交往教学理论对评价教师教学的启示在于,告别过去的纯成绩比拼,同时促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增多,帮助更多的高校体育教师放弃“高高在上”的地位,能够站在与学生相等的平台上对话,这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个人教学能力的领悟,都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从目前的教学评价来看,很多高校体育教师都在不断的努力,一方面会实行积极的教学手段,变相体罚等措施得到禁止;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学的框架和实际成果,都得到了提升,总体上的教学趋势还是比较积极的。所以,我们在未来的体育教学中,应积极推行交往教学理论,与学生更好的沟通,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学校体育论文例4

1.“一本”: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教学改革之根本。

着眼于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需要,必须以深化素质教育促进教学改革的向前发展。调整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综合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

2.“三化”:教学模式科学化、教学管理规范化、课外活动多样化。

教育模式科学化:教学过程中,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个性、特长、创造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教学管理规范化:为了保障教学质量、调控教学过程,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和评价方法,要用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

课外活动多样化: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既能面向全体同学,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五性”:方向性、主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全体性。

“五性”:评价“一本、三化”的理论依据,也是实施素质教育遵循的原则。第一,把握方向性,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育人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第二,突出主体性,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三,坚持全面性,不仅要增进学生的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第四,注重基础性,必须做到为学生打好终身体育的基础。第五,体现全体性,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二)实施“一本、三化、五性”素质教育的策略。

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能够推动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把握教育规律,着眼于使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要由身体发展教育转向身心素质教育,由重技能传授向培养体育能力转变,由共性教育向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加强健身、健心等理论的传授,突出体育的愉悦身心功能,给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和激励。

2.转变教育目标、更新教材内容,建立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目标应转变为: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现代体育意识,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发展个性,树立终身体育观念。为了适应教学目标的改变,选择以健身体育、终身体育为中心的教材,更新教材内容。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为中心”转移,将“技能论”、“体质论”、“娱乐论”有机结合起来,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和实效性。

3.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全面意识、重视个性发展。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每一堂课的时间表及教学内容、环节,力求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在使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与健身方法的过程中把握时机,抓住典型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育体与育心共同发展;重视教学中美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挖掘美的素材,让学生体验体育美,在体育美的熏陶下,产生体育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内驱力,提高审美能力,培养美学素质。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主体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质教育强调发展学生个性,强调学生主动地、生动地进行学习。因此教学中必须做到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创造性和学习中的独立人格。学生主体能力的发展,有赖于学生积极去吸取前人积累的文化知识经验,有赖于他们主动地在教育活动中加以发展与提高。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体育课的设计与评价,让学生自由组合小群体合作学习,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让学生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一定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结语。

近年来,围绕“一本、三化、五性”进行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学方向、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变革,必须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弘扬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才能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摘要]学校体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如何摆脱旧的教学思想束缚,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一本、三化、五性”的素质教育模式,促进了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关键词]学校体育素质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淑云.课堂教学与素质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1998,(9):45~47.

学校体育论文例5

现阶段国家为了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身体素质,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学生在每学年会进行一次体质健康检测,这一检测结果会输入到学生的体质健康达标检测系统中,与学校的教学质量相挂钩,这是一件好事,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学校对体育教学的关注。但这种制度也存在着缺陷,因为这些需要达标的项目是固定的,同时其测验与检测均由学校单方面来完成。这就造成了有的学校为了达标只让学生学习需要达标的项目,对不需要检测和达标的项目便不让学生进行学习,也不纳入平时的教学中,甚至有的学校在达标检测的时候弄虚作假,虚报、谎报检测数据。这样的后果是把体育课变成了训练课。长期下去,学生的体育素质根本没有办法得到保障,不但不能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获得成功的乐趣,还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二)学校体育器械不足、场地建设不健全

农村学校的体育设施建设非常落后,有器械没有场地,有场地没有器械,或者什么都没有的情况普遍存在。这使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学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二、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有全局意识和为学生长远考虑的意识,从思想上提高对农村体育教育工作紧迫性的认识。同时,相关部门要从舆论导向、体育课程、师资队伍、督导评估等方面制定更加合理、可具操作的制度,为体育教育创造有利的条件。其次,要自上而下提高对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及作用的认识,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功能,即把体育教学理念与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目的和要求结合起来,把体育放在与其它考试科目同样的地位,让学生、家长、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对它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二)大力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特长

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其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培养不出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因此,我们要把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作为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断学习、探索,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较强的专业素养。此外,学校也要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去承担体育教学,把具有体育专业的教师调到体育教学的岗位上来,让其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农村体育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切实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配套设施的投资力度

近年来,虽然政府对农村学校教育的投入有所增加,但由于诸多原因,仍不能跟上农村学校的发展速度,以致于造成了体育教学中配套设施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相关部门就要设立专项资金,切实加大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配套设施的投资力度。

学校体育论文例6

体育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的体育专业型人才,但为了贯彻素质教育的整体教育理念,其他科目的辅助作用在体育学校中也是不可或缺的。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旨在熏陶和启发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音乐素养,填补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空白,对于体育生的综合培养和健康成长具有明显的帮衬作用。常言道:“音体美不分家”,体育学科与音乐学科之间有着微妙的联系,在体育生中开展音乐教育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但也会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体育生音乐基础较差、对音乐学科不够重视这两方面,但也存在一定的有利因素,比如音乐艺术本身对情绪的作用可以帮助音乐学科与体育生的专业学习生活建立和谐的关系。本文针对相关问题展开思考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最终提出音乐学科在体育学校中有效开展的理想方式,以供参考。

一、体育生音乐基础较差,音乐教学难度大

体育生在音乐课堂上集中呈现出一个普遍的状态——音乐基础差。这大概是由于他们在以往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将主要精力放在体育专业的学习和体育技能的训练上,无暇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教学内容有所重视并进行掌握,因而给音乐课程教学造成了困难。针对这一情况,我采取的办法是从基础入手,重新系统地培养学生的音乐基础。采取这一措施的原因在于,音乐学科在体育学校中的作用是辅助和帮衬学生在完成体育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素养的提升,因而音乐教学的目的不能以培养音乐专业型人才为标准,而应以平稳有序的状态熏陶和促进学生基本音乐素养的形成。所以我在教学实践中首先重视对学生音乐基础的培养。具体来说,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乐理。比如音名、唱名、音程的概念,音与音之间的具体关系等等。正常情况下,学生对于音乐是有个大体认识的,起码知道do、re、mi、fa、sol、la、si在音高上的排列顺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明白每个音之间的音程关系也就不那么吃力,但仍需耐心引导、详细讲授,保证学生可以做到真正的理解。完成了这部分工作就可以保证学生对音乐的基础理论有了大致的理解,建立了初期的音乐基础,为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展开做好了铺垫。

二、体育生不重视音乐教育,教学效率难以提高

当教学内容逐渐丰富、难度逐渐加深,体育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又出现了一个明显的问题——对音乐教育不够重视。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学习重心是体育专业,音乐只是附属学科而且未必会对他们以后的个人发展提供帮助,因此学生就会对音乐学科、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不愿投入精力。针对这一问题,我的态度是应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走进”音乐课堂,而不是强硬地将他们“按”在课堂上。简单来说,就是转换思路,用音乐本身的艺术魅力吸引学生的兴趣,并且不以教育性质来呈现音乐课的内容,而从接触、理解艺术的角度来进行引导,使学生愿意将注意力放在音乐课上。比较简单的做法是在每节课开始都提供一些音乐给学生来进行鉴赏和品咂,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抓住”他们的兴趣点。这些音乐的类型可以以流行音乐为主,契合学生的审美倾向,使他们认为进入音乐课堂是一件值得期待、颇有意思的事,如此,提高教学效率便是自然而然的事。

三、利用音乐对情绪的作用开展教学

音乐是与情绪相关的艺术,不同风格的音乐可以对人的情绪造成不同的影响,比如摇滚乐可以使人澎湃、轻音乐可以使人放松等等。立足于这一思考角度,我们可以利用音乐学科的这一特征来寻找最佳的教学方式。体育学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大致以高强度的训练为主,这种生活状态不仅考验他们的体力,更会磨练他们的意志和精神力量,一些意志力不够强大的学生会对日复一日的训练产生抵触情绪,并出现灰心丧气、提不起斗志的情况。此时通过音乐的力量来改变他们的情绪走向就显得尤为关键。举例来说,许多普通人在跑步锻炼时都喜欢戴上耳机听些节奏鲜明、有力量的音乐,一来丰富自己的运动感受,二来可以带动情绪,使自己可以主动且积极地完成跑步这件事,不至于在中途感到疲惫和厌烦。这就是我们的切入角度,通过情绪昂扬的音乐来刺激学生的奋发精神,帮助他们在训练中达到最佳的状态、产生最好的效果。教师可以在授课时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当的音乐作品,并且做到定期更新,避免他们产生审美疲劳。同时应当注意的是,推荐音乐当以结合教学内容的方式展开,使学生在接受音乐的功用时不至于忽略了音乐教育本身的意义。

总的来说,在体育学校中开展音乐教育是很有必要且具备理想的实践方式的,只要真正了解体育专业学生的特征和需求,从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就能解决既成的教学问题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学校体育论文例7

1终身体育理论的提出

1941年,为《解放日报》的体育专刊题词,提出“开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的口号.1952年,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成立大会题词,再次要求“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3年,进一步明确指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在的思想中“增强人民体质”的问题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国后不久,我们就形成了“使体育运动普及和经常化”的体育方针,中央体委成立初期继续执行了这个方针:“我们认为当前开展体育活动的方针应当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群众性的体育运动,并逐步地使之普及和经常化.”这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就成了体育发展的基本任务.也就是说我国的终身体育在建国前就已提出,只不过这一时期学术界没有对其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没有展开系统的研究.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受国际终身教育思潮的影响和国内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体育的重视,终身体育才算在真正意义上被提出.1973年邓小平同志分管体育工作时指出:“中国体育的重点是要抓好群众体育”[1],各专家学者也都著书立说探讨终身体育的问题.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王则珊教授,他的著作《终身体育》和多篇论文均对终身体育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探讨,使人们对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理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他认为终身体育就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指导及教育.终身体育从纵向看由婴幼儿体育、学校体育、成人体育三阶段构成,从横向看是由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三部分构成.[2]

2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地位

从王则珊先生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婴幼儿体育和成人体育的中间环节、骨干环节.婴幼儿体育由于时间短年龄小,培养的只能是一种兴趣、一种意识,成人体育虽然时间长,但由于失掉了人生中最关键的学习期,已经没有机会得到长时间系统的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想要从事体育锻炼必走很多弯路.学校体育是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都要接受的教育,有15—16年之久,如果人的平均寿命为80岁,那么学校体育的教育时间要占人生命的五分之一,而这五分之一的时间将对人以后的生命质量、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举办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3]2007年3月8日下午,教育部部长周济做客新华网“两会”访谈,就教育热点问题与网民在线交流.当谈到素质教育方面的问题时,他说:“我们想把体育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所以我们开展‘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保证每一个孩子能够每天锻炼一小时.我们提出一个口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4]因此,体育应该承担起,也只有学校体育才能承担起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的重任.高校是人们在学校学习的最后一站,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基本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5]《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对我国高校体育课程长期以来建设经验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提炼与总结,通篇贯穿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这条主线,体现了“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作用.这样高校体育就应该根据新的目标、新的任务进行必要的改革,重新认识课程的性质、规定课程的内容,设置课程的目标,使终身体育的意识贯穿生命的全过程.

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终身体育的影响

基于高校体育在终身体育中的特殊地位,我们认为高校体育教学能否改革,改革的好坏对终身体育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教学改革中的新举措对终身体育的影响又是深远的.

3.1重视选项课程,取消基础课程大学体育课的内容是中小学体育课程的拓展,也就是说在中小学阶段最基本的理论和技能都已学习过,因此在大学阶段没有必要再开设基础课来炒中小学的冷饭,让学生没有新鲜感,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可以取消基础课,直接开设选项课.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这样既可增加学生所选项目的学习时间,又可以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因为现代教育毕竟是以个性教育、创新教育为主.取消基础课程,只开设选项课我们就能有时间适当地增加体育理论的教学时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体育教育的理解,掌握进行身体锻炼的原则、方法,以及体育锻炼的卫生知识.只开设选项课对教材就有特定的要求.每一门选项课都应有比较专业的教材,其水准应在体育专业的教材之下、原基础课教材之上.只开设选项课还应改革考试形式,增加理论考试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重,将终身体育的知识纳入考试内容,为终身进行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

础.

3.2重视个体差异,学会以人为本学生是个体的人,体育素质先天就有差异,教学时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因材施教,给学生以人性的关怀.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不管怎么难为了达到“健康第一”的目的也要做.教育学家告诉我们,给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时一定不能太高,如果那个苹果是怎么努力也得不到的,他肯定会放弃的,如果那个苹果只要用力跳一下就能摘下,他肯定愿意做.因此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班授课,为低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完成不同的教学任务,达到不同的锻炼要求,这样低级班的学生会对体育有个良好的认知,有了兴趣有了积极性.中级班的学生对所选项目从理论到技能都有个全新的认识,高级班的学生随着技艺的日渐精湛能够参加校内或社会上的一些比赛.这些人不仅能自己积极主动的参加比赛,而且还会带动身边的人参加体育活动,他们是学校体育的排头兵,更是发展社会体育不可缺少的优良精英.

3.3重视导向功能,培养积极分子根据心理学的理论,不管做什么事情人们都有个从众心里.而这个“众”是谁?应该是体育积极分子和其身边的一个小集体.积极分子有领头羊的作用,他身边的人由于经常和他在一起,受其影响,也有着相同的爱好和兴趣,于是他们形成了一个小集体,当这个小集体做事时,其他的人也会随之而来加入其中,形成更大的集体,换句话说积极分子的作用先有宿舍效应,后有班级效应、年级效应⋯⋯这就犹如滚雪球,会越滚越大的.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该很好地运用这一理论培养学生爱锻炼的好习惯.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理论运用的是好是坏关键在于是否有一个或几个具有影响力、号召力的积极分子,也就是具有导向能力的人.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这个班集体有这样的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就多,体育意识就浓,获得的体育理论和技能也多,身体素质好,合作能力强,学习劲头也足.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情况就恰好相反.重视导向功能,培养积极分子,是发展终身体育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34重视全程教育,加强课外环节现在绝大多数高校体育课只开设到大二,大三、大四根本没有体育课.两年的时间,对人生来说是短暂的,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但对终身体育来说却太重要了.因为如果没有这两年学生在大一、大二刚刚学到的体育理论就会荒废,刚刚学到的体育技能就会付诸东流,刚刚养成的体育锻炼习惯就会抛弃,刚刚对某种运动项目产生的兴趣就会夭折,刚刚孕育的体育意识就会惨遭遗弃,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就不能很好地链接,就会出现严重的断档,这种断档上的缺失对终身体育来说是致命的,会严重地影响社会体育的发展,因此我们积极提倡大三、大四的学生继续开设体育课,进行高校体育的全程教育.另外加强课外活动环节,让俱乐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普及,让课内课外的一体化教学形成体系也是不容忽视的.大一、大二期间学生已对某一项或两项运动有了理论和技术上的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在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中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在俱乐部式的教学中肯定有实战演习、有比赛,也就是学生能把理论运用到实际,实际操作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疑难问题,需要老师的点拨,这又是从实际到理论的一个过程,理论一实际一理论,多个反复之后学习就会渐入佳境,身体就会快乐并健康着.

有人说”身体是1,事业、家庭、工作等等都是0,有了1,它们合起来才有意义,没了1,那只能是个0.”这个比喻很经典!我真的为此叫好,真的希望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同仁们,能够更新观念,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统一思想,将终身体育放在万事之首,将身体健康放在万事之首,真正实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体育运动文件汇编(1949—1981)[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2]王则珊.终身体育[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学校体育论文例8

二、新对教师专业素养的具体要求

体育新课改对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素养要求的目的,就是要把高校体育教师根据课改目标规定教师教学变革中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和专业要求,转化为体育教师的内在价值追求和教育思想自觉,进而发展成为自身的体育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修养,实现高校体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以及师资队伍。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了两个方面。具体而言,一是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即指教师在体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操、教学水平等方面的学习和实践;二是体育教师的师德修养。即指教师在思想品德、道德情操、礼仪谈吐等方面所达到的道德水平和道德境界。

(一)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即指教师的教育思想或实施教育的思路。高校体育教师应创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理解和学会应用为主,改变传统教授或应试教育,开启互动平台,给予学生展现自己训练成果的机会。如今所说的体育新课改亦指阳光体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体育新课改也要求体育教师加强专业技能和师德修养。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面临着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个矛盾主要体现在对高校教育的培养理念和教学改革。因而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被赋予了新课改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助于在与学生交往中以专业技能来开发学生智力,以思想品德来塑造学生品格。一个具有专业素质和高尚师德的体育教师必定会在人才培养战略中做出贡献。

(二)知识结构

高校体育课程不止要创新教学,更要提高体育素养,在更高的体育领域进行研究。体育教师要不断加强体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体育教育的修养,对体育教学中的现象和问题不断反思,使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不断成熟。体育是集合人体所有运动技能的综合学科,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种学科理论,要训练标准动作,不仅要对理论知识彻底熟悉,还要对人体机能进行调整,才能达到完美的训练效果。只有具备全面的体育教授经验和体育理念,才能设计出具备体育精神和文化的教学课堂,没有体育精神的课程设计也同样无法引导学生的运动意识和体育意识。

(三)综合能力

随着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社会对体育人才的要求,社会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具体而言,一是教学能力;二是.教研能力;提高高校体育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水平。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国际先进的教研意识和现代体育的教授经验,深刻理解体育精神和体育文化的精髓,随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体能状况,与学生沟通合作,了解其需求,发挥其才能。这样才能激励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实现体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对策

(一)培养专业的体育素质和高尚的师德修养

教育重在育人而非教人。体育又是一门身体力行的学科,一个具备良好身体素质的运动员,若是没有清晰的思路和专业的知识一样无法获得胜利,更何况是一个不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运动员。所以,高校体育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厚实基础,更应具备高尚的师德修养。因为教师的思想和行为会直接影响学生。譬如现阶段社会上出现负面教育新闻,有些学校教师对教育事业缺乏责任心,他们的行为不仅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更给教师形象和社会秩序造成恶劣影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拜金主义和享受主义思想逐渐蔓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随之下降,师德修养也开始令人担忧。为了重塑教育的严肃性和重要性,提高体育教师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势在必行。高校体育教师要摒除不良思想,宣扬正能量,以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为发展目标,不断提升职业道德水平和教学创新能力。

(二)加强文化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高校体育教师要学以致用,将个人文化素养和师德修养融入教学设计中,将正能量和优秀品德传给学生。还要不断学习文化知识和体育理论,提升自身在文化和专业方面的造诣。其中包括了高校体育的教学理论与艺术概论以及课外辅导的能力以及创作能力。学习新课改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状,依据新课标教学大纲的改革要求,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原则,利用专业知识和道德修养相结合来制定以人为本的教学计划。组织高校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道德理论。以教书和育人为教学标准,在掌握体育教学知识结构的前提下利用师德情感感动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品格。

学校体育论文例9

一直以来技工学生的体育教学都属于放羊式,当学生按照教师的示范完成练习后就属于自由活动时间,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丧失,甚至产生对体育的抵触心理,影响学生身体锻炼的开展。在技工学校中开展体育教学必须要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通过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将运动变成内在的锻炼习惯,这也是技工学校体育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怕苦怕累怕出汗,不愿意配合教师开展体育活动,态度消极。提升学生参与兴趣已经成为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迫在眉睫的问题,需要引起广大体育教师的关注。

一、技工校生体育兴趣不高的影响因素

1.受传统的教学观念影响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一直以来体育教学都处于边缘化状态,在技工学校,学校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专业技术学习与实践层面,并没有给予体育教学足够的重视。不进学校如此,学生家长也认为学生读技工学校主要是学好专业课,体育学习并不重要。在这样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很容易形成体育教学不重要的潜意识,更关注文化学习,认为体育学习可有可无。

2.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较弱

男生和女生由于身体结构上的差异,对体育教学也会存在不同的态度。对女生来说,情绪变化更明显,加上体能上的不足,很容易从心理上对体育进行排斥。而对男生来说,虽然热爱运动,并且具有良好的体能,但是对于体育教学的参与兴趣并不高。这两种情况使得体育课堂中整体的参与兴趣都很低迷。

3.体育教师引导作用被削弱

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学校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开展教学方法创新,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但是应试教育在我国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已经在学校形成了固定的教学管理模式,更重视文化教学,而且教师是学生的成长引导着,为了更好地保障教学质量,教师习惯保持严肃脸,拉远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二、体育兴趣的分类学生的体育兴趣

可以分为很多种,比如按照兴趣倾向可细分为间接兴趣与直接兴趣,按照兴趣时间的持续长短可细分为稳定兴趣和短暂兴趣,按照兴趣的广度又可以续分为广阔兴趣与中心兴趣。在针对体育兴趣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其实体育兴趣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体育教学情境性兴趣与体育学科性兴趣,前者是具体的教学情景对学生产生的吸引作用,作用是短暂的,效果有限;后者则是学生个人对体育活动的爱好与倾向,效果更长久。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只注重教学情景性兴趣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学科性兴趣养成,陷入教育认识误区。要想提升学生的体育教学参与兴趣,不仅要积极开展情景性兴趣教学,还需要重视学生的体育学科行兴趣养成。

三、培养技校学生体育兴趣的方法

1.重视学生教学情景性兴趣培养

⑴通过语言引导。体育教师要掌握如何通过语言引来到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需要懂得一定的语言艺术内涵,并且具有一定的幽默性,将枯燥的教学内容用更生动的方式表示出来,有效启发学生,微课堂增加趣味性,同时缓解课堂气氛,在更轻松的环境中有效开展互动。同时教师还需要充分与用评价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⑵创新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调整,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具备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开展队形训练过程中,喊口令的可以是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喊,在队形排列中可以选择基本的队形,也可以尝试其他更有意思的队形进行练习,使得课堂教学内容更有趣,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⑶加入游戏教学。游戏教学可以被应用到体育教学中去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有很多游戏都可以被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并且游戏大多需要以集体为单位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集体荣誉感。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教学需要与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相结合,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学到运动技巧,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比如在学习投篮是,教师可以通过投篮比赛的方式开展教学,将男生女生分组配合进行限时赛,对胜利的小组给予一定的奖励。⑷加入音乐元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也可以通过引入音乐元素的方式将音乐与体育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借助音乐进行舞台设计,创造合适的教学环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主动参与到体育训练教学中去。比如很多学生都不喜欢长跑运动,如果教师在长跑过程中播放一些具有动感的音乐,能够有效缓解运动给学生在来的疲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2.重视学生体育学科性兴趣培养

⑴发挥体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体育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言传身教的影响学生,塑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好感。⑵培养学生体育价值观。教师需要面向技工学校学生开展体育价值观教育工作,引导学生人情体育学习的价值所在,在开展的体育事件中帮助学生认识到体育学习的好处,与学生分享体育历史故事与体育明星的故事,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同时向学生讲授必要的体育知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体育学习的重要性。⑶注重对学生体育需要的引导。意识决定实践,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的益处时,才会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彩玉体育锻炼是保障自身状态以及对学业提升的现实需要,在意识层面将体育运动与未来终身体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提升参与兴趣。⑷合理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提升参与兴趣。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开展体育运动,因此在教学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负荷的运动。而在开展身体负荷运动之后,学生的身体能够感受到运动后的舒适感,需要注意的是,运动负荷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要保持适度的运动负荷才能够获得最佳的体验效果。对技工学校的学生来说,由于本身的文化基础差,还要承担巨大的专业学习压力,通过适度的负荷运动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释压,这将成为学生提升体育参与兴趣的重要因素。⑸强化学生的成就感提升参与兴趣。通过课堂成就感的获得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成为学习的动力。在技工学校体育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帮助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获得成功。当学生在运动技能的习得中获得成就感后,会获得更多的学习自信心,在充分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的基础上克服心理上的惰性,积极开展学习。比如教师开展目标学习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开展“初步体验运动——提出新的学习目标——开展创造性学习”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尝试——学习——提高”的过程,在一步步的参与过程中获得充分的成就感,提升参与兴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体育教学是一门高深的教学艺术,在时展过程中,身体素质的提升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为了帮助技工学校学生更好的投入到体育教学中去,达到端来你身体的目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充分意识到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兴趣的重要性,及时改变过去的教育观念,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到一个更高的层面开展教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进行教学环境的创建,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将体育教学转变为终身体育。

作者:李晔豪 单位: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黄晓华.技校学生体能弱势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19).

学校体育论文例10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大学4所安徽省高校362名在校生。

(二)研究方法

大量查阅相关资料之后,制定问卷调查表,对安徽省的4所高校学生发放问卷调查。问卷共400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362份(其中女生170份、男生192份),有效率为90%,并对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常规的数理分析和统计。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安徽省部分大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次数

调查发现(表1)有91.3%参与过体育锻炼,可以看来,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整体来说课余锻练的情况较好。在所有参加过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中,每周达到3~4次锻炼的占43%,每周达到4次以上锻炼的占9.1%,这些学生已经养成了很好的锻炼习惯;每周达到1~2次锻炼的占38.4%,不定期参加锻炼的占9.5%,参加锻炼次数很少的学生也是有一部分的,他们基本都没有锻炼习惯,课外体育锻炼不定时、间隔过长,不能够达到体育锻炼的作用。女生课外锻炼的兴趣没有男生高,这是因为安徽省部分高校的免费场地大多是足球、篮球、排球、田径等项目,适合女生锻炼的体育场地、项目。

(二)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地点的选择

表1高校男生女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调查结果发现(多选),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场地选择依次为:校内免费场馆288人,占80.2%;校外免费场地106人,占28.3%;校外收费场地71人,占17.8%;校内收费场地48人,占12.8%。调查结果不难发现,大学生参与课外锻炼主要是选择校内的免费场馆、场地,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会到校外一些收费或免费场馆、场地。原因大多是安徽省部分高校的设施建设满足不了学生锻炼的需求,或者是各校大学生之间的体育交流,或是学生技术水平提高后参加一些运动群的活动。基本上学生还是会因为学校的场地比较方便,而且不需要花钱,只有在学校场地不能满足要求时才会选择邻校或附近的场地来锻炼[1]。同时,这说明高校体育组织还没有给大学生提供更加优质、方面的服务。

(三)安徽省部分高校学生进行课外锻炼的方式

了解安徽省部分高校学生选择课外锻炼的方式,才能帮助学校更加切合实际和有针对性的组织安排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多选),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式是:自由组织288人,排第一位,占83%;体育社团140人,占38.9%,排第2位;校、系、班级组织的体育活动86人,占26.1%,排第3位。这说明学生有自觉锻炼身体要求和习惯。但是光靠学生自己组织,没有学校和体育教师的统一指导、组织也不行[2]。更好的激励学生参与课外锻炼有效、使用的组织管理所不可缺少的。

(四)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

全面了解安徽省部分高校学生如何选择课外锻炼的项目,对体现学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有帮助并且可以有针对性调整开设体育选修课。调查说明(见表2),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球类项目学生选择最多,排第一位,因为这些项目既有健身效果又有娱乐性,学生更愿意选择这些项目。跑步、快步走技术简单,不受场地限制易于开展,排在其次;健身舞蹈类由于其塑身性和强度适中排在第三位。可以看出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都是一些学校普偏开展的项目,方便开展,没有场地、器材的限制。表2安徽省部分高校学生进行课余锻炼项目的选择(多选)

(五)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学生参与锻炼的动机体现了学生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3],调查说明(见表3)男生女生动机大多相同,有健康体魄、增强体质的意识,动机为强身健体的占45%,排在第二位的是应付考试,占30%。男生主要是健身和娱乐,而女生则主要是健美及考试达标。总之,锻炼身体的比例不太高,因为考试达标而锻炼的学生有不少,这和他们健身知识偏少,体育价值观有关。

四、结论

安徽省部分高校大部分的学生参与过课外体育锻炼,但是学生参与锻炼的次数、时间程度都不一样,大部分学生都没能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学生喜欢在校内的免费场馆、场地锻炼,部分也会到校外运动;体育锻炼时间多在下午放学后4~6点间,锻炼方式以学生自由组织或者是社团组织的活动为主;学生喜欢的球类活动主要有羽毛球、篮球、乒乓球;健身娱乐是学生参与锻炼的第一动机,但也有不少学生是为了体育考试达标或评优而锻炼的。

五、建议

(一)加强校园环境建设

一说到校园环境,可能最美的要属武汉大学。珞珈山麓,东湖之滨,山水相宜,古今合谐,承传统中华园林之精妙。在这样的高校学习和生活,人是健康的,可以散步,跑步,习太极,练瑜伽。而纵观安徽省高校,部分学校在建筑面积、校园规划上等方面让人觉得拥挤,杂乱,尤其汽车充满了每个角落,甚至校内交通干道,来往学生躲之不及。认为加强校园环境整治,规划和保护建身区,休闲区十分必要,学生需要好的环境修身养性,需要锻炼活动支撑身体。

(二)对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增强健康意识

安徽省部分高校学在体育理论知识不足的问题,对体育实践都很茫然,教师在体育课上应该传授体育方面理论知识、体育卫生知识,介绍课外活动的锻炼目的、方法,技巧和自我保护等大众性的体育知识,教授内容还应包括体育新闻、体育道德、行为准则等。使学生真正了解体育运动的魅力,形成了正确的体育价值观[4]。(三)安徽省高校普遍存在体育场馆、场地、设施匮乏的情况安徽省高校普遍存在体育场馆、场地、设施匮乏的情况,这些都是保证学校开展体育工作的基础,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加锻炼的场所,设置年度体育专项经费,逐步修建场馆、场地,完善体育设施,让学生都能满足锻炼需求。同时,高校还要做好体育场馆的利用,安徽省部分高校最近也增加了不少体育场馆,但大部分都是课外不开放或者是有偿开放,这就很大程度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所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应该实行对学生免费,或者是把费用降低到学生可承受的范围,并延长开放时间,更好的服务学生,吸引学生多参加课外锻炼。

(四)学校支持体育社团发展,组织管理好课外锻炼

学校应支持体育社团的发展,体育社团是体育文化的载体,学校可以成立体育总会体育教师指导、协调体育社团开展工作,以体育社团为基础,培养各团体育骨干,带动体育活动的开展,设立各项目的社团。每个社团制定出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由专项体育教师指导、监督、制定锻炼计划,培养得力学生骨干的管理能力和体育组织能力,负责各社团的日常管理组织,并指导学生进行锻炼[5]。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爱好参加社团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