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寄生虫学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2:56

寄生虫学论文

寄生虫学论文例1

1.1直观形象,便于理解

在人体寄生虫教学过程中,授课内容主要为形态学知识,但涵盖致病特征、生活史、流行病学、诊断等知识,故内容较为杂碎,仅仅采用语言描述并辅以挂图、绘图等方法,学生容易出现理解与记忆障碍,而多媒体教学将图形、文本、动画、视频等信息载体进行了汇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与视觉感官,赋予了抽象知识变形象化特征,以便学生理解。譬如:溶组织内阿米巴作为阿米巴科内阿米巴属的寄生虫之一,内容丰富,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件制定,可应用色彩鲜明图像、精炼文字进行动态演绎,展示其致病机制、生活史、形态、病理变化等,完善教师教学手段,自虚转变为实,可补充直观材料,提升感性认识,促使其身临其境,从而掌握相关内容,保证教学质量。

1.2容量丰富,视野宽阔

近年来,伴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人体寄生虫学学时逐渐减少,但教学内容未出现明显变化,导致课时与授课内容存在一定的矛盾。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与目前教学需要不吻合。而多媒体教学充分借助计算机,信息储存量大,教师可将直观反映授课内容,操作便捷,能有效扩充教学信息量,提升课堂时间利用率,保证教学效率。此外,可避免粉尘污染,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改善了教学环境,可集中学生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课堂时间,拓展了学习视野,提高了知识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实现教学互长目的。

1.3修改便捷,兴趣高昂

在人体寄生虫教学中,必须要树立立体思维,而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可经由电脑程序设计实现动静结合,紧密联系临床实践,优化教学内容组织,同时修改便捷,可有效提高层次清晰度,增强内容逻辑性与条理性,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基于此种状况下,可与学生学习需要一致,激发其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保证教学效果。另外,考虑到诸多高等医学院校实行扩招机制,由于学生数量与专业层次复杂,故教师可进行多媒体教学,以层次与专业授课需求为依据,在电脑上及时更新课件内容,积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其创新意识。

寄生虫学论文例2

寄生虫学作为一门研究与人类健康有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结构、发生及发展规律、致病或传病机制、诊断及防治对策的科学,属于病原生物学范畴,是临床医学教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其实验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为了使学生将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更好地结合,围绕这一宗旨,我校教研室在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相应的尝试和改革,探究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对实验考试中标本辨别能力的提高作用。

实验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的主要手段。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技能,为后期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打下实验基础。厉旭云等人研究发现,近年来,高校实验教学研究论文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这表明实验改革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有积极作用。能够将理论知识和综合实验技能有效结合起来,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一、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寄生虫学上课全部学生。

2.调查方法

让实验组进行15种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学习,对照组不进行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学习,再对他们进行实验考核,随机抽取10个标本检测他们对相关标本的辨别能力。答对8个及以上为辨别能力好,小于8个为辨别能力差。再根据测试结果,做出统计分析。

二、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在校大二医学生,共1156人,其中年龄15~20岁,男生24人(占2.1%),女生1132人(占97.9%)。实验组600人(占51.9%),对照组556人(占48.1%)。

2.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对实验考试中标本辨别能力的效果

实验组600名调查对象中,标本辨别能力好的有570人(95.0%)。对照组556名调查对象,标本辨别能力好的有500人(90.0%)。实验组和对照组标本辨别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63,P=0.00)。

三、讨论

如何提高实验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使学生将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更好地结合,我校教研室在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相应的尝试和改革,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传统寄生虫学的实验教学中,带教老师多以安排学生观察寄生虫玻片标本和瓶装标本为主,虽比较直观,但是由于标本细节模糊,很难清楚辨别不同类别标本的形态特征,印象并不深刻。并且学生在光学显微镜下长时间观察玻片标本后,自我感觉枯燥无味,这就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实验课仅仅成了一个“自由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不佳。教研室对寄生虫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增加了许多实验互动内容,通过活虫观察,对寄生虫形态了解更为深刻,而且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实验操作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2)将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不仅使用动态图片结合文字对寄生虫特征进行描述,还有动画解读等形式。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是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在整个改革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对标本进行辨别学习,在基础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描摹练习,以增强对繁多标本细节的认知能力。

上述一系列实验教学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学时内掌握了人体寄生虫学实验内容,并提高了基本操作技能。对于寄生虫实验课教学的探究,相关文献显示:不管是提问式教学还是互动式或其他的教学模式,都受到了学生的认可,充分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能够按时完成实验课标本的学习,而且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很好。本实验的研究结果也与此一致。通过对寄生虫形态摹绘练习,学生对于寄生虫的某些特殊结构和形态有更直观的感受,加上老师的讲解,他们对于寄生虫的相关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基于国家对于实验教学的重视与支持,通过对人体寄生虫实验课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做法进行总结并且不断改进,对未来的教学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寄生虫学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336-02

兽医寄生虫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在动物医学专业教学中,起着基础课程与临床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同时该课程还是一门形态学课程,其教学时间的1/3~1/2是让学生对寄生虫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及引起宿主寄生部位的病理改变的鉴别观察,以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形态学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只有具备了对各种寄生虫形态、发病组织器官和典型临床症状的识别能力,才能在生产实践中准确诊断各种不同的寄生虫病,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和预防措施,使学生在以后的兽医临床工作中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形态学知识一直都是以文字描述结合挂图的形式来讲解,课堂教学很枯燥、很抽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很难得到提高。近年来,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兽医寄生虫学课程逐步开展了多媒体教学、显微数码互动教学和寄生虫标本实体教学,教学效果得到明显的提高。为此,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在提高兽医寄生虫学教学效果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方面工作的开展。

1 寄生虫标本室的建设

对于兽医寄生虫学这样一门形态学课程,实验课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对教学标本的观察仍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内容,高质量的寄生虫标本,是保证实验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学生在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实体标本的观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验证理论,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寄生虫学标本室的建设是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的首要工作。

内蒙古农业大学预防兽医系寄生虫标本室从1952年建校之初就开始了寄生虫标本的收集整理工作。在建国初期的几十年里,由于我国畜禽寄生虫病防治水平落后,各种动物体内感染寄生虫非常普遍。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地处内蒙古这样一个畜牧业大区,特殊的地域特点,为动物寄生虫标本的收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截至目前,标本室共收集了各种寄生虫浸制标本800多瓶,其中吸虫标本130多瓶,绦虫标本160多瓶,线虫标本200多瓶,节肢动物寄生虫标本200多瓶,原虫标本40多瓶,寄生虫病理标本120多瓶,收集针插寄生性昆虫标本22盒。还制作了寄生虫制片标本6 000余张,绘制了兽医寄生虫学教学挂图260多幅,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寄生虫图片、幻灯片等。所收集的标本包括各类寄生虫、中间宿主和一些重要寄生虫病病理标本400余种,囊括了目前教学参考书上涉及的绝大部分种类的寄生虫代表虫种。特别是收集到了比较齐全的以牛、马、羊和骆驼为代表的我国北方草原家畜体内外寄生虫标本,在我国同类院校中,是兽医寄生虫标本比较齐全、独具特色的一个标本室,在几十年的兽医专业及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寄生虫病防治水平的提高,很多动物寄生虫病都得到了有效控制,甚至在一定区域内消灭了部分种类的寄生虫,使得近年来动物寄生虫标本的收集工作越来越困难。但是对于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寄生虫标本在教学中的作用却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在生产实践中一些不常见的寄生虫、在教学中具有代表性的寄生虫种类,通过实验室标本观察来认识病原几乎成为唯一的途径。今后,寄生虫标本室建设和完善的途径,除了积极收集外,还应通过与国内外不同地区相关院校、科研机构进行标本交换或购买等方式不断补充完善。同时,通过积极申报各类兽医寄生虫相关科研课题,在提高科研水平的同时,也可为实验教学补充收集大量的寄生虫标本[1]。

2 寄生虫标本数字化资源库的建立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教学工作的时效性得到有效提高,被广大师生普遍采用与接受。但是在这些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如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低、素材少等问题,使得这些先进的教学手段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未能充分发挥优势。其中,优质的多媒体教学素材(包括高质量的图片和视频材料)的缺乏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为了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应建立健全寄生虫数字化资源库用于教学[2-3]。

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支持下,通过数码照相、显微照相、录像、扫描等方法将实验室现有的大量标本、寄生虫制片、幻灯胶片和图谱制作成了动物寄生虫图片和录像材料,构建了寄生虫标本图谱图片库和媒体素材库。补充绘制了一些寄生虫模式图谱并深入农村牧区收集了一些课程相关图片材料。将收集制作的标本图片进行分类整理,制作图片库和检索系统。为多媒体理论教学、网络教学课件的制作、完善提供了优质的素材资源,在近年来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显微数码互动教室的建设及应用

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于2008年建设了显微数码互动教室。显微数码互动教学系统用于兽医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后,大大提高了兽医寄生虫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教学效果。在过去的实验教学中,每位学生1台显微镜,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单独观察寄生虫制片。这样的教学方式存在一些弊端:教师与学生不能同时观察同一标本,不便于随时准确的进行指导。而且,每个学生的片子在制作过程中由于标本摆放角度、制作质量等因素不尽相同,一些好的片子也很难与实验的其他学生共享。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应用能有效地解决这一教学难题,教师端和学生端显微镜观察的视野可在电脑上显示,还可通过投影仪投到大屏幕上,便于学生共享和观察各种形态,学生对各种寄生虫的形态观察及病原鉴定快而准确。而且,这一互动教学系统还能够实现教师示教、学生提问、单独辅导、集体解答、资料共享,为学生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条件,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效率[4]。

4 多媒体教学在兽医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

过去,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兽医寄生虫学的教学一直采用黑板讲授和集中观察标本的教学模式。在理论课的讲授中,对于各种寄生虫不同发育阶段的病原形态、畜禽病变组织的变化等形态学知识,主要以文字描述结合挂图讲解,这就使得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在课堂上,各种寄生虫和病变组织的形态完全依靠描述和想象,即使课程结束,学生对所学的病原体也没有一个具体形象的直观认识。而在实验课上,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让学生观察较多的标本,又会导致视觉疲劳,观察的比较粗,与理论课明显脱节,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随着新兴学科的发展和本科生培养模式的改变,该校“兽医寄生虫学”这门课程从最初的120学时减少到90学时,到现在的72学时。然而,随着该学科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不断出现,学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有所增加。特别是在新的饲养模式下,寄生虫病出现了新的特点,甚至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一些新的寄生虫病。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多的向学生介绍更多的寄生虫病知识,就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被引入到兽医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后,为解决上述教学难题提供了一种有效途径。多媒体教学以其新颖、灵活、多功能、多变化的示教特点在许多的课程教学中显现出优势,特别是在以形态学为特色的课程中,优势尤为明显[5]。该校近年来也在兽医寄生虫学课程教学中开始应用多媒体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将寄生虫标本数字化后,通过建立兽医寄生虫标本数字化资源库,为多媒体课件制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从而克服传统教学中以文字描述为主的形态学教学方法的诸多弊端,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5 结语

内蒙古农业大学兽医学院多年来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寄生虫标本,在兽医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建立寄生虫标本数字化资源库并用于兽医寄生虫学的多媒体教学后,更是充分发挥了标本在兽医寄生虫学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提高了教学质量,也为该课程的网络教学平台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类形态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体教学,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把握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契机,构建并完善标本室,充分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每位教师应该考虑和攻关的一项课题,也是教学改革中卓有成效的一种途径。该校兽医寄生虫学课程在近年来的改革和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寄生虫标本资源库的建设及应用,使教学质量、效果有了明显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6 参考文献

[1] 梁裕芬,韦俊彬,陈海英.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标本库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9,4(11):878-879.

[2] 廖琳,王雅静,刘佩娜,等.建立计算机寄生虫标本图片库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0,2(3):225.

寄生虫学论文例4

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对开展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所涉及的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部分就提出: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方面要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结合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三个目标:探索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即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为适应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寄生虫学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改革和创新。

教材建设

在过去以寄生虫的“虫学”为重点的基础上,增加“病学”的内容,因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在各论内容的编排上分为:形态和生活史、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流行与预防六个部分。以“蛔虫”为例,临床表现内容包括:幼虫所致症状:有肝脏症状和呼吸道症状;成虫所致症状有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过敏反应症状;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和蛔虫性腹膜炎。诊断内容包括:病状体征检查、血象检查、病原学检查、物理学检查和主要鉴别诊断五个方面。治疗内容包括:病原治疗、集体驱虫和并发症治疗。这些内容的增加,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学生,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医学参考。在线虫、吸虫、绦虫、原虫和医学昆虫各章节后,均附上2-3个病例,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在学习相关内容后,结合病例,以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适应这样一种教材模式的教学,需要授课老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识,为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教学内容的探索

以寄生虫生活史为主导,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内容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在寄生虫病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病人的主诉,首先要明确寄生虫的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和途径;在病史询问过程中,了解寄生虫在体内移行途径,及对机体组织所产生的损伤和引发的临床症状;寄生虫在机体内寄生的阶段和寄生部位与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了解寄生虫的排离阶段、排离方式和排离途径,做出相应的病原学检查,以明确寄生虫病的诊断;熟悉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条件、地域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对防治寄生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人体寄生虫的基础医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密切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密切结合,以适应“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为培养高水平的医师,或适应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都奠定扎实的寄生虫病基础。

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也是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我们在临床医学(五年制)的寄生虫学教学上,都采用小班教学和小班讨论的方式,在小班教学过程中,可以很好地采用师生互动式的交流和讨论,例如在讲解各论的第一个内容“蛔虫”前,我们提出一个临床病例:一个患有顽固性中耳炎的2岁儿童,长期药物治疗不愈,最后造成鼓膜穿孔,并且医生从患儿的中耳道内取出一条6.8cm的虫体,经鉴定为一条雄性蛔虫。这样病例的一提出就给学生一个疑惑,这种疑惑的解释,就是通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将蛔虫在人体内移行过程联系起来,很快就获得答案,通过对蛔虫成虫基本形态特征的了解,自然就掌握了蛔虫成虫的识别要点。这样一种教育方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带着一种解惑的心理进入学习状态,并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掌握寄生虫在人体内移行和寄生过程,以及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在临床医学中的实际意义。

寄生虫学论文例5

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对开展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所涉及的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部分就提出: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方面要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结合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三个目标:探索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即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为适应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寄生虫学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改革和创新。

教材建设

在过去以寄生虫的“虫学”为重点的基础上,增加“病学”的内容,因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在各论内容的编排上分为:形态和生活史、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流行与预防六个部分。以“蛔虫”为例,临床表现内容包括:幼虫所致症状:有肝脏症状和呼吸道症状;成虫所致症状有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过敏反应症状;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和蛔虫性腹膜炎。诊断内容包括:病状体征检查、血象检查、病原学检查、物理学检查和主要鉴别诊断五个方面。治疗内容包括:病原治疗、集体驱虫和并发症治疗。这些内容的增加,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学生,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医学参考。在线虫、吸虫、绦虫、原虫和医学昆虫各章节后,均附上2-3个病例,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在学习相关内容后,结合病例,以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适应这样一种教材模式的教学,需要授课老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识,为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教学内容的探索

以寄生虫生活史为主导,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内容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在寄生虫病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病人的主诉,首先要明确寄生虫的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和途径;在病史询问过程中,了解寄生虫在体内移行途径,及对机体组织所产生的损伤和引发的临床症状;寄生虫在机体内寄生的阶段和寄生部位与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了解寄生虫的排离阶段、排离方式和排离途径,做出相应的病原学检查,以明确寄生虫病的诊断;熟悉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条件、地域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对防治寄生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人体寄生虫的基础医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密切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密切结合,以适应“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为培养高水平的医师,或适应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都奠定扎实的寄生虫病基础。

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寄生虫学论文例6

    2012年5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中,对开展五年制医学教育综合改革试点所涉及的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部分就提出: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在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方面要求: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结合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三个目标:探索建立“5+3”(五年医学院校本科教育加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适应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深化长学制临床医学教育改革,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适应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深化面向基层的全科医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即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为适应这样的培养目标,在寄生虫学的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有所改革和创新。

    教材建设

    在过去以寄生虫的“虫学”为重点的基础上,增加“病学”的内容,因此,对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在各论内容的编排上分为:形态和生活史、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治疗、流行与预防六个部分。以“蛔虫”为例,临床表现内容包括:幼虫所致症状:有肝脏症状和呼吸道症状;成虫所致症状有消化道症状、神经系统症状和过敏反应症状;并发症: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肠梗阻、蛔虫性阑尾炎和蛔虫性腹膜炎。诊断内容包括:病状体征检查、血象检查、病原学检查、物理学检查和主要鉴别诊断五个方面。治疗内容包括:病原治疗、集体驱虫和并发症治疗。这些内容的增加,为今后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学生,提供了较为详细的医学参考。在线虫、吸虫、绦虫、原虫和医学昆虫各章节后,均附上2-3个病例,作为学生自学的内容,在学习相关内容后,结合病例,以进一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为适应这样一种教材模式的教学,需要授课老师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学识,为教师提高教学效果起到推动作用。

    教学内容的探索

    以寄生虫生活史为主导,与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内容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白:在寄生虫病的诊断过程中,根据病人的主诉,首先要明确寄生虫的感染阶段、感染方式和途径;在病史询问过程中,了解寄生虫在体内移行途径,及对机体组织所产生的损伤和引发的临床症状;寄生虫在机体内寄生的阶段和寄生部位与寄生虫病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了解寄生虫的排离阶段、排离方式和排离途径,做出相应的病原学检查,以明确寄生虫病的诊断;熟悉寄生虫在外界的生长发育条件、地域和其他生物间的关系,对防治寄生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人体寄生虫的基础医学内容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医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密切结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密切结合,以适应“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无论为培养高水平的医师,或适应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都奠定扎实的寄生虫病基础。

    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寄生虫学论文例7

人体寄生虫学是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是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1]。主要内容包括:(1)寄生虫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2)寄生虫与人体及外界因素的相互关系;(3)揭示寄生虫病发病机制及流行规律;(4)寄生虫病的防控。近年来,根据寄生虫学科和寄生虫实验教学的特点,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多媒体实验教学虽有很多优点,但在应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对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作探讨。

一、多媒体技术及其特点。

多媒体技术是将计算机技术与教学资源有机地结合,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等特点[2]。

二、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应注意的问题。

课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效果的强弱,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和实际教学需要,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并以多种媒体的表现方式制作课件。根据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结合多媒体技术的几大要素的特点,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组织文本材料要根据实验教学要求,不能把照搬教案,把投影当黑板,走形式。2.人体寄生虫学是形态学科,必须搜集典型的高质量图片,以便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图片的视觉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寄生虫实验课件的质量。3.音频的制作上要做到讲解清晰、音乐适度、音效能够烘托气氛。4.动画制作上把寄生虫复杂的发育、生活史制成动画可以使之变得更简单直观、生动有趣。但是不能为了课件的美观过多地使用动画,盲目追求视觉效果。5.视频的时序性特点能够连冠并真实地反映寄生虫的发育,生活史相对较完整的过程,以及寄生虫感染人体的症状,发病机制等情况。高质量的视频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三、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及其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的应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各要素有机结合的产物,它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有着传统实验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1.多媒体课件拥有丰富的表现力,运用到形态学特别是寄生虫学实验中能使教学变得更生动形象。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结合在一起,极大地增强了视听感受,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求知欲,创造了视听一体化、多角度地接受信息的课堂环境。寄生虫的虫卵形态、成虫形态、致病机制、生活史等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的综合运用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宏观为微观。最为重要的是把静态的学习转变为动态的知识传授,突破了以往的板书、挂图、大体标本、镜下观察的模式。由“死”变“活”,使活学活用更容易实现。应该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不能脱离传统教学。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教师要有选择地使用文字和视听材料,突出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如蛔虫卵的形态可以先在黑板上画简图讲解再看多媒体图片,猪、牛带绦虫的孕节的对比要先看图片再镜下观察,等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加深理解。由“静”转“动”容易导致课堂上跟不上进度。因此,一些如虫卵孵化,蛔虫的钻孔,囊尾蚴头节的翻出等可通过慢动作播放或快速播放,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变化的全过程,留下深刻的印象[3]。掌握好授课节奏,重要的内容多停一停,使学生有时间做笔记,充分理解重点内容。视听感受刺激容易忽视大体标本的观察。因此在看生活史等视频时要结合大体标本的讲解。

2.多媒体课件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不间断的信息交流,使教师能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而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实施交互式教学的手段。例如传统的大体标本讲解,几十个学生挤在一起,只有前面几个同学能看清楚,后边的观察效果很差。多媒体标本图片通过投影可以随意放大、缩小和展示局部细节,使学生不受距离和角度的限制。另外教师还能把如文本病例、病患图片、寄生虫视频、演示动画等素材利用多媒体组织起来,结合授课重点、难点进行病例教学。采用小组讨论与教师点评相结合,这样使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还有显微镜的示教可以使用显微摄像演示系统,等等。多媒体课件良好的交互性为多种实验教学设计提供了可能,但不能忽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应注重实验效果,不能盲目追求形式。

3.多媒体课件具有极强的共享性。把多媒体课件放到网上,方便下载使用,对学生的课余学习是极大的促进。它超文本的优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对知识的系统化、网络化有很大帮助。但是同时学生要注意有选择、有重点地学习、了解知识,不能陷入盲目,浪费时间。

四、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后出现的问及解决的办法。

在人体寄生虫学实验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后,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根据笔者的工作体会,主要有以下两点。

1.标本损毁严重。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形成了错误的认识,认为大体标本和玻片标本不重要,只要把课件上的寄生虫图片和视频学好就可以了。有的学生觉得大体标本没有课件上的图片清楚、典型,不好看。真实的虫卵标本不容易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因此不认真看大体标本和镜下观察玻片标本,导致对实验课教师示教不重视,不认真学习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操作粗糙,甚至操作野蛮。压坏玻片标本的情况,近十年平均每年增长三成到四成。特别是这几年扩招学生增多,更加剧了这一状况。笔者所在的实验室去年实验教学各专业学生2000人,实验教学完成后据不完全统计,损毁玻片标本1200张,大体标本也有两个。而且绝大多数都不能修复。一些珍贵标本如阿米巴、猪带绦虫孕节等由于学生不正确使用显微镜而被损坏,非常可惜。像阿米巴现在300元一张还供不应求,全国紧缺,材料非常难找。猪带绦虫成虫更是论米买,一条4米的成虫6000多,好一点的上万,而且材料也非常难找,很多时候都是有价无市。无论从教学还是经济上都给学校和实验室带来巨大的压力。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同学因为怕损坏标本赔钱,干脆不看,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以至于学校取消了实行多年的损坏标本赔偿制度。但这又加剧了标本的损坏程度和数量,形成了恶性循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变化,多强调实验观察和动手能力的重要性和注重实验基础操作的练习,特别是显微镜使用的练习。实验动手能力是学生临床工作的前提,而显微镜的使用又是一个医学生实验课最基本的技能,因此必须高度重视。

2.学生的实践机会大大减少,实践经验缺乏。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教学信息。一些传统实验教学中很难见到的虫卵成虫形态,寄生虫感染的视频影像,诊断防治的资料通过网络的搜集整理能很方便地呈现到学生的眼前,对实验教学帮助很大。人体寄生虫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从课件上看到的虫卵和成虫的形态都是非常典型的,而在实验标本中虫卵和成虫往往不够典型,并且和粪便等物质或组织肌肉在一起,不容易辨识,与经过计算机处理的图像也有差距。学生要对标本反复仔细观察,才能从理性达到感性。所以应该加强活体教学,增强学生的认识和动手能力。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验课的活体教学。近年来,随着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寄生虫防控水平的提高,以及人民卫生意识的提高,寄生虫病大大减少,活体材料不好获得。人们对寄生虫的实验室培养重视程度也不断下降。根据笔者开会考察了解,目前许多医学院校,包括一些著名高校,寄生虫的活体教学由于安全成本等方面的原因都没有开展,甚至很多重要的虫种都没有保存,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十分不利。因此,我们积极开展了寄生虫活体教学,内容包括:弓形虫、阿米巴、疟元虫、阴道毛滴虫、旋毛虫等。活体教学让学生在小白鼠身上抽含有弓形虫的腹水;解剖小白鼠,取含有旋毛虫的肌肉组织;制作阴道毛滴虫染色片;采集小白鼠尾尖静脉血制作血涂片等。通过实验课的动手实践,学生对寄生虫理论知识的掌握更全面,更深入,运用更灵活自如,效果很好。另一方面,近年来,寄生虫实验教学的课时不断减少,现在的实验学时只有以前的一半左右。有些学校把它由考试科目改为考察科目。因此,我们更应该想办法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的直接动手能力。为此,我校寄生虫教研室利用暑假开展了大学生螨虫调查;组织学生到附近乡村调查蛔虫钩虫等寄生虫病的分布情况;到山区,水库采集动物标本。在这些活动中任课教师亲自指导学生对病人诊断。学生自己动手采集标本。发现问题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讨论,理论联系实际,增进交流,提高很快。这是多媒体课件所不能替代的。

五、多媒体实验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关系。

无论哪种教学模式的运用,其目的都是服务教学。多媒体课件应定位于辅助教学,它只有和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寄生虫学论文例8

【关键词】 医学检验专业 寄生虫学检验 实践教学

近年来,国家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强调加强实际工作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卫生职业院校也应该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纠正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倾向,增加实验、实习课时,明确实验、实习教学目标,切实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1]。

医学检验专业的目的是培养与医学检验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高素质劳动者。《寄生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为了培养临床检验医师而设立的一门检验专业课程,是研究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性、实验诊断、流行情况、防治原则及其检验技术的一门科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在有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指导下正确运用寄生虫检验技术,进行临床及卫生标本的寄生虫检验,以了解或确定是否存在寄生虫感染或污染、寄生虫病的治疗及防控效果,为寄生虫病诊断和防控提供依据[2]。根据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在《寄生虫学检验》的教学中重视和大力开展实践教学,是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学校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1 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1.1 我国寄生虫感染现状[3]

卫生部于2005年10月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显示,许多寄生虫病在牧区和农村广为流行,农、牧民的寄生虫感染率、患病率较高,并导致一定的病死率,尤其是女性和儿童。同时,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食源性寄生虫的感染显著增多,食源性寄生虫病已成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准确的检验和诊断是治疗寄生虫病、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前提,所以,在卫生院校中开展寄生虫学检验的实践教学十分必要。

1.2 目前《寄生虫学检验》教学现状

《寄生虫学检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目前的《寄生虫学检验》教学在前期的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虽然有操作的内容和动手的机会,但由于课时的限制,学生的动手能力远达不到临床工作的要求。而在后期的临床实习中,由于寄生虫感染以隐性感染多见,加之部分临床医生对寄生虫病不够重视,故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寄生虫检验的项目并不多,学生也得不到充分的锻炼机会。因此,如何在前期的理论学习中通过实践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理论教学与临床实践脱节,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2 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2.1 利用地域优势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

云南省红河州地处元江流域,属南亚热带,少数民族众多。该地有很多常见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猪带绦虫感染、旋毛虫病、疟疾等,尤其是疟疾,流行范围广,感染率较高,症状较严重,是该州长期以来致力于重点防治的常见病之一。利用当地常见的寄生虫病进行实践教学,构建《寄生虫学检验》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模式,使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将课堂理论教学贯穿于实践教学活动中,将理论知识融于实践行动中。这不仅加强了学生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操作等技能方面的训练,更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中去认识、去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寄生虫和寄生虫病。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中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总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2.2 利用第二课堂和假期社会实践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充分练习,熟练掌握各项检验技术。红河州卫生学校自开办医学检验专业以来,一直利用第二课堂和假期社会实践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我们曾多次带领学生到城区幼儿园进行蛲虫感染检查,到农村中小学进行肠道寄生虫检查,在流行季节到疟疾流行区进行发热病人的血涂片检查,使学生在课堂外得到充分的锻炼机会,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在医学检验专业学生中,积极参加第二课堂和寄生虫学检验社会实践的学生在后期学习临床检验和微生物学检验时,其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比其他学生明显提高,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也更能得到患者和带教医生的好评,在操作考核和理论考试中都更容易取得良好的成绩。

社会的发展为我们培养新型卫生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变观念,用新的眼光、新的思路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在医学检验专业开展《寄生虫学检验》实践教学,是顺应时展,符合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培养实用型卫生人才的有效教学途径,我们应该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加以完善,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培养出合格的新型卫生人才。

参 考 文 献

寄生虫学论文例9

(一)社会实践教学的意义

国家提出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根据当前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医学检验专业的目标是培养与医学检验职业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走出校门即可上岗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了适应新时期职业医学教育改革的需要,培养高素质人才,我们在高职检验专业《人体寄生虫学检验技术》的实验教学进行实验改革,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型高素质人才主要途径,也是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尤其是社会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是必不可少的一课,更重要的是,可以将育人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

(二)社会对本门课程意识弱化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方式加速变革,人们的疾病普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似乎觉得寄生虫病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人们也不再给予寄生虫病足够的重视。医院很少有专门的实验室,更少配置专门的检验人员。有时甚至寄生虫病人到医院迟迟不能进行正确的诊断。人体寄生虫学的医学教育地位遭到严重忽视,很多医学院校本门课程的教学课时数一减再减,并由必修课改为考察课或选修课,甚至取消;更为严峻的是很多学生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也认为人体寄生虫学是萎缩性学科,加之是考查课 或选修课,课时数较少,学习积极性降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三)课程结构不合理,教学模式保守

我国寄生虫病流行现状,显示寄生虫感染模式出现了变迁。而当前我国人体寄生虫学的课程结构还是 20 世纪初的的体系,多年来一直以世界“五大”寄生虫和我国解放初期“五大”寄生虫的形态学、生活史为重点,教材陈旧,与寄生虫病流行环境与防治实践脱离。不完全符合预防和临床工作所应具备寄生虫病知识和实用技能的要求。

目前我们寄生虫理论课培养目标陈旧,主要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多媒体课件虽然有些图片,但是学习起来还是有点抽象,与临床病人联系起来的讲解较少。实验教学内容与理论教学有些重复,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实验教学方法与手段显得单调,所有标本简单浏览一遍,走马观花,与普通专业并无多大区别,考核方法注重固定标本的观察,只要学生熟读教材、 反复观察就能通过考试。要提高寄生虫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双重改革。在实验教学中既要为学生开设一些基础实验项目,又要开设一些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实验项目。

二、人体寄生虫检验技术社会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一)社会实践调查的内容

根据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精神和目前的现状,我院病原生物教研室组织检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理论课程及基本的实验课程之外,我们利用当地常见的寄生虫病进行社会实践教学。对我市区进行幼儿园及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及流行状况的调查,到屠宰厂采集动物的粪便做相应的病原学检查,调查不同人群面部蠕型螨虫的感染情况,在暑假组织学生调查蚊、蝇的种类及生活习性,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们走出实验室,走进社会,自己准备实验材料,自己采集标本,根据检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整个教学过程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学习环境, 同时可以大大促进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完成社会实践教学的保障条件

参与调查人员为检验专业专职检验教师和我校的检验专业的学生,在调查之前要求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专职教师讲授与课题相关的知识、培训相关的技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学按课题的类型分组,并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社会实践教学的意义和选题,讨论如何抽样,如何实施包括以及相关的沟通技巧。同时要携带检测物品及宣传资料,随时向公众做好宣传工作。

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教学使课堂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将课堂理论教学贯穿于实践教学活动中,结合高职检验专业的特点,突出实践教学,尝试《人体寄生虫学检验技术》社会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和新模式,建立实践考核评价体系,突出学生能力培养,提高了教学质量,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侯玉英,殷国荣,赵瑞君。等.医学寄生虫学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1):9一lO.

[2]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办公室.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10):332-339.

[3郑文香,从立春.高职检验专业寄生虫检验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1,28(8):137-138

寄生虫学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7-0181-01

长期以来,中国课堂教学模式深受传统教学论的影响,过于强调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通过调查,大部分老师还是延续这种传统的教学,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对学生自觉学习能力的培养。这违反了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因此,对于中职教育的教师来说,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除了系统讲解知识外,还要注重学生知识获取的过程,从学生亲身经历过的生活入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人体寄生虫学是介于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基础学科。近几年,许昌卫生学校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探讨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一 培养目标明确,教学观念转变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应达到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常见寄生虫及寄生虫病的相关知识,以实用性和针对性为准则,以讲清概念、突出应用为重点、为今后从事医疗和卫生防疫工作打下基础。变单纯传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变以教师为主体为以学生为主体;变单纯教学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二 教学内容要精练

根据当前全国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和趋势,重新调整教学内容。针对教学时数较少的情况,教学内容以当前对中国人民健康危害严重的重要寄生虫为重点,如近几年发病率大大上升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机会性致病寄生虫病,简要介绍世界性重要寄生虫及在中国已经或即将控制和消除的寄生虫。对基础内容不断精练,如寄生虫的生物分类、虫体的超微结构等不讲、少讲或由学生课后自学。

三 教学方法要改进

1.理论课教学

改变以往以应试教育为主,贯彻“少而精”的方针,引入启发式课堂教学,尽量避免教师一言堂。在讲课中,尽量做到结合所讲内容介绍一些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到现在所学知识对今后工作是有用的。最后讨论总结出理论性的知识重点:并发症是由于蛔虫的钻孔习性导致的。这样既启发了学生思维,又可以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

2.实验课教学

为了在学时数减少的情况下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增加了示教内容,重要的、必须掌握的标本由学生自学,一些熟悉或了解的内容就改为标本示教,显示寄生虫的典型形态结构,镜旁配以清晰的彩色图片,起到温故知新、强化记忆的效果。同时,充分利用病理标本,要求学生指出病变部位、病变所致的临床症状等,把学到的内容与实际的病理标本结合起来,把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知识,将基础与临床结合起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开展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具有内容丰富、相对自由,以兴趣爱好为前提,没有考试压力的优点,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校连续几年先后组织学生对学校附近的幼儿园进行蛲虫病调查,在学校学生中进行毛囊调查等第二课堂活动。每次活动都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性,包括收集方案设计实施、结果分析和总结。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调查数据和收集的材料进行分类,并撰写调查报告。在召开的总结会上,学生们进行了交流讨论谈体会、收获以及改进意见。这种教学模式既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又培养了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提高了科研能力,巩固了课堂所学的寄生虫学理论知识。

四 改革考试方式

考试是教育评价的一种重要手段,既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检查。学校经过多年探索一改过去考试均采用闭卷形式,重知识轻能力,忽略与临床的联系及实用性的缺点将考试形式变为多样化,把考试成绩分为理论课成绩、实验课成绩两部分。理论课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试题的类型主要有单选、多选和综合问答题,成绩占总成绩的70%。实验课考试主要检查实验的教学效果,如学生掌握寄生虫形态特征的程度等。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实验考核成绩及病例讨论成绩等组成,占总成绩的30%。

在今后的工作中,只有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于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融教育与研究于一体,才能不断地培养出高素质、创新型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