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兴趣教学法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2:25

兴趣教学法论文

兴趣教学法论文例1

兴趣是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活动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兴趣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主观意识活动”①,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从事某种活动和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兴趣受个体内部需要的驱动,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当个体对事物具有某种需求时,机体内部便处于一种驱动的状态,随之而成为一种行为的动力,即内驱力。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内驱力不断变弱,而通向目标的行为则不断加强。比如,口渴是一种内驱力,引起的是求“饮”的动力。兴趣教学法正是指如何使学生具有对英语的强烈需要,激发其兴趣,从而产生巨大的内驱力。

兴趣教学法就是以直观教学为出发点,把兴趣作为教学的手段和动力,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二、兴趣教学法的实用意义

早在十九世纪,俄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乌申斯基就主张: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活动的积极性、自觉性和掌握知识的持久性等确定教学的方法,同时还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兴趣。兴趣教学法是符合心理学、生理学和教育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它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明显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以来的英语教学实践,也证明了其必要性。

1.从生理的角度看,兴趣教学是符合人的生理的发展的

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表明:4--6岁是人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儿童学习母语不仅是参与社会活动的心理需要,而且也是大脑生理功能发展的内在需要。但是进入了青春期之后,其后脑功能的发展就是依靠神经网络结构的复杂化来维持的。这时,学习第二语言就不再成为人的生理发展需要,而是个体心理上的需要。“某一外界信号能否有效地输入,一方面是大脑神经网络中解码结构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神经----体液的双向调节,控制大脑觉醒水平的方式来实现的。”②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对外部事物的探究具有很大的影响,甚而影响到人的生理机制中的解码功能的利用和发挥。从这一角度看,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进行兴趣教学法所必需研究的中心课题。

2.从心理的角度看,兴趣教学法是遵循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的

列宁曾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由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学生的学习是“感觉---思维---创造”的认知过程和“兴趣---情感---意志”的意向活动的有机统一。生动、直观的教学方式是学生认识过程的必经之路。兴趣教学法正是抓住认识过程中“直观---抽象---实践”的脉络,以教具、简笔画、幻灯、电影、录像等直观手段营造氛围,引出教学内容。然后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知识的传授,使认识完成从直观到抽象的上升。次之,用表演(专门设计或即兴)、角色替换等形式完成抽象思维到实践的运用过程。这是符合认知规律的。

3.从教育学角度看,兴趣教学法是培养、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使其智力因素的发展

学习的成效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促成的。智力因素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本身;非智力因素则指动机、情感、意志、兴趣等个性心理品质。爱因斯坦说:成功=艰苦劳动+正确的方向+少说废话;法国化学家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的奥妙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坚持精神。”古语有“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说法。由此可见,非智力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人脑是一个加工厂,而不是堆积材料的仓库。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力量能否作用于学生,是以学生的本身条件为转移的。当学习的主体在心理上形成了对语言学习的需要时,这种需要就能够促进主体有效地记忆和掌握学习的内容。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动机,就比较容易达到学习的目的。因为,“任何活动(包括学习活动)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有积极的学习动机”③,而“积极的动机的形成是教师激励的结果”④。这正符合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

4.从英语教学的实践和发展来看,兴趣教学法是符合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的。如前所述,中学生学习第二语言不是其生理发展的需要,加之缺乏语言环境,又有许多单词需要记忆,有许多语法需要掌握,学生经常产生厌烦的情绪。要改变这种情形,就必须启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从教学的原则来看,兴趣教学法是对启发性和直观性思想的具体贯彻。

1.根据素质教育对教师的要求,教学应注重的是“启发”而不是“灌输”。启发性原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启发式教学不仅能完成语言的教学,而且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观察力和创造力。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是符合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有用之材。

2.直观性原则的提出者、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enius)说:“可以为教师们定下一则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放到感官的跟前。”⑤而贯彻这一原则就是要“根据教学任务、教材特点,恰当选择和使用各种直观教具、直观方式;使用教具时,语言指导与气氛思考相结合;充分利用直观材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对直观材料进行比较、分析。”⑥

三、兴趣教学法的途径

进行兴趣教学法,首先应该把握兴趣的属性和特征。兴趣是人的一种感情体验,其最大表现就是“热心”。兴趣与娱乐是有所不同的。娱乐是不具有改造客观事实的实践性的享乐,而兴趣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探究某种事物和参与改造事物的倾向,因而具有主观能动性。我曾经教过一个名叫俄玛泽郎的藏族学生,该生的英语成绩名列年级前茅,而她的其余科目却平平常常,几乎可以说“差”。这就是因为她对英语学习有兴趣,在这方面有着超人的意志和学习动力。这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根据保持时间的长短,我们将兴趣分为短时兴趣和稳定兴趣两种。中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具有范围明显扩大和不断分化的特点,因此,易于转移,容易在短时间内消失;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深刻性和自觉性。只要教师能够在把握教材,分析教法和学生实际的前提下,在教学中揭示矛盾,利用精心设置的情境,引出教学的重、难点,引发学生的兴趣,就能够使学生的兴趣长期稳定下来,并使它能有所集中,进而使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

其次,掌握语言必须有一个语言“内化”(internalization)的过程。语言的内化,就是将词语符号或者与记录有关的表象同神经网络建立起对应的关系,形成一种叫做“命题表征”的组合编码。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是要把语言与具体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教师展示教具、图片,播放录像、电影等就成为有效手段;二是要把语言与某种抽象的概念联系起来。因为它是抽象的,并不为学生所感知,就需要教师从各个具体的个体中总结出抽象的整体,实现“具体---抽象”的转化。由于学生大脑中已经形成了对汉语的固定编码,而汉语与英语又有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实现语言的内化是不容易的,但并不是无法实现的。我们可以采用大量的情景、会话等训练,将知识融于训练中,通过知识的不断复现来实现这一过程。在训练中,我们同样应注意训练方式的多样化和训练的兴趣化,避免单一或枯燥,才能使之持久、有效地进行下去。

由此可见,兴趣教学法的途径就是把握兴趣的属性和特征,分析教材和学生实际,寻求兴趣启发的契机,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兴趣的启发,有效地促使学生语言的学习和内化。

四、兴趣教学法的几种方法

兴趣教学法的宗旨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它包括教学措施和对学生思想的引导措施。

1.运用正确的直观手段

根据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规律,在教学中实用直观的手段,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能在学生脑中形成直观印象,以便词汇符号迅速地在神经网络中找到其对应关系。常用的直观手段有简笔画、教具等。比如在复习“Thepartsofthebody”(L.30,JEFCBook2A)时,一方面,我向学生出示一个玩具娃娃,指着其身体的每一部分进行练习;另一方面,我让一个学生站在讲台上,让他/她指着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其他的同学迅速地作出相应的回答。

教具的使用是灵活的,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指着周围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出口成章的能力。不管是新课的讲解,还是知识的复习,出示教具或作简笔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是很有效的。

2.深入浅出的语言技巧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教师要注意对信息的传递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所要传递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把知识变成有序的、多层次的智慧,在课堂上用生动浅显的语言“传递”给学生,用启发兴趣的方式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战胜困难,主动地吸收信息,再将所吸收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的智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种运用语言的技巧:

1)幽默的运用

美国作家特鲁.赫伯曾经阐述:“真正的幽默是在严肃与趣味之间达到相宜的平衡......进而使我们的身心和周围的一切均衡地成长,实现更高级文明。”幽默运用于严肃的课堂教学,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比如,在讲“非真实”条件句时,为了使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虚拟”的含义,我引用如下对话:

A:Didyouhearmeshoutinglastnight?

bsp;B:Yes.Whathappened?

A:Mycoatfellfromthefifthfloor.

B:Itwasnothing,wasn''''tit?

A:Nothing?IfIwerewearingit,Imightbekilled.

2)歌曲的运用

歌曲的运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所学的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同时可以对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进行综合训练,还可以利用其想象空间开拓学生的语言思路,最终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寓教于乐”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曾选用PaulSimon的歌曲“ElCondorPasa”。首先将歌词改成填空的形式打印出来,让学生在聆听时填出所听到的词。通过对歌曲的欣赏,学生不仅练习了听力,而且对歌中反复出现的句型“I''''dratherbe...than...”、“Yes,Iwould.IfIcould,I(surely)would.”有了准确的把握。在引导学生讨论分析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后,留给他们一个作文题目:I''''dratherbe...。让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想象,锻炼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3)游戏的使用

参与游戏是青少年与生俱来的合群性的体现。通过游戏可以达到巩固词汇、语法、听力、口语等的目的。比如,在高考前词汇复习时我使用了“连环拼词”的游戏。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由一个学生说出一个词,第二个学生所说的词必须以第一个人说的词的尾字母开头。如:

Player1:suggest

Player2:tap

Player3:particular...

在必要时,还可以对所说的词增加限制条件,如词性等,以增加难度。

这样,原本枯燥的单词记忆就在有趣的游戏中得以实现。

4)讲故事

讲故事是一种原始的授课方法,是“一种民间艺术,不能随意操纵或大量生产,其魅力是独特的”⑦。在教学中适当使用“讲故事”,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讲故事者使用的建筑材料是词汇,嗓音和语言形式;工具是声音、表情和手势;产品是人类词汇和想象力基础上共通经历的创造物。”⑧讲故事可以使教师摆脱通常在课堂上使用的那种“教师腔”,讲故事的教师不仅使用浅显易懂的词汇,而且使用声音、表情和手势,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强烈而又真实的语言交流的体验。在讲述“Ataleoftwocities”(Unit22,SBFCBook2B)遇到“ayoungpeasantandhissister”的时候,我用浅显的语言向学生叙述了统编教材中的课文内容(L.3-4,SBII),既讲明了DrManette与thepeasantboyandhissister之间的关系,又有利于学生对故事情节的把握。

5)非语言的使用

非语言主要指体态语、人际距离和辅助语言。非语言不仅有利于沟通各种直观的“刺激”,有助于同化和顺应,还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动机和情绪、意志等,从而调节其智力建构的动力系统。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亲密程度,讲话声音的轻重、声调的高低,或者对学生所提出或回答的问题时的赞许的微笑、叹息以至讥刺、嘲讽,甚至在肩头轻轻的一拍等等都能对学生的行动造成很大的影响。因而,正确有效地使用非语言,对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3.设置恰当的交际情景

交际情景的设置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到的词组、短语、语法等内容进行反复实践。比如在讲怎样打电话时,我要求学生进行模拟拨打114,119等常用号码,于是出现如下的对话:

(1)SA:Hello.Thisis114.CanIhelpyou?

SB:Yes.CouldyoupleasetellmethenumberofZ?

SA:It''''s365189.

SB:365189.Thankyou.

SA:You''''rewelcome.

(2)SA:Hello.Thisis119.

SB:Myneighbour''''shouseisonfire.Helpmustbefoundassoonaspossible....

SA:Whereisit?

SB:It''''satNo.34,ChengnanRoad.

SA:We''''recoming.

通过模拟拨打电话,学生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放进对话中进行操练,使原本抽象的东西生动化,具体化,具有实践意义。

当然,在教学中,并不是单纯的使用其中的某一种方法或技巧。将这些方式、方法有机地组合起来使用,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从而使学生由对教师的讲话感兴趣转变为对教学的内容感兴趣,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兴趣教学法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因而,在培养学生的兴趣时,要紧紧围绕教学计划和大纲进行,必须避免兴趣主义,也不能迁就个人兴趣,要从实际效果出发,避免走架势。

以上是笔者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英语兴趣教学法的一点理解,下笔成文,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就教方家之目的。

注:①《教师百科辞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②《语言发展的生理机制和中学外语教学论》(俞建华,《教育研究》1992年第10期)

③④《素质教育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⑤⑥《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第一卷,P.196,197)

⑦⑧(意大利)E.MartinPedersen(January1995,EnglishTeachingForum)

其它参考书、文章:

1.《儿童识记材料编码特点的实验研究》(《发展心理、教育心理论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兴趣教学法论文例2

一节课,其导入是非常要害的,导入得好,激起了学生的爱好,就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我在讲解“摩擦力”这一节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重力,引用了沙皇俄国的一则趣事。沙皇派一大臣来视察铁路工作,负责铁路工作的一个外行官员为了使欢迎的气氛、场面热烈一些,让工人把列车的轮子、路轨全部漆成绿色,而当那位大臣到来之时,火车只能在原地打滑……当所有的同学都在专心听这个有趣的故事时,我问同学们是否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并趁势指出: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必然会对这个问题做出圆满回答。事实证实,好奇心是思维的驱动力,学生假如具有好奇的心理状态,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不断探索。

二、巧用趣事,乐在课堂

兴趣教学法论文例3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尽快将学生带进英语之门,并取得大面积的收获,历来是一道具有挑战性的“门槛”。经历几十年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中学生学好英语不可缺少的内在动力。学生对所学学科一旦产生浓厚的兴趣,随之就会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地去学习。我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做的。

一、利用实物,引发兴趣。

在初级阶段的语言训练中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实物,学习它们的名称,描绘它们的形状、颜色、性质、用途等,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因为这些实物,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会特别感兴趣。如教学(文具)的名称时,让学生拿出文具盒,老师先拿出一支钢笔。Say”apen”inEnglish,然后拿出两支钢笔———towpens.反复说几遍,让学生也拿着钢笔跟老师说,很容易就把钢笔这一单词记住了。接下来又告诉学生说:铅笔———pencil,铅笔盒———pencil–box;又如:在书包里装了铅笔盒,各种颜色的铅笔,各种书本、小刀等。然后再进行下列各种句型训练:

1、what′sinthebag?

2、Thereis/are……init.

3、Isthereapencil–boxinthebag?

4、Arethereanypensilsinthebox?

5、Whatcolourarethey?

这些实物色彩鲜明,形象生动,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做,消除了学生开始学习英语时认为英语难学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的思维灵活,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能当堂记熟所学内容,教学效果良好。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引人入胜的情景是十分重要的。如在教学去食品店购物的对话时,我事先准备了牛奶、桔汁、梨汁、香蕉、苹果、面包等,上课时把他们陈列出来,讲台便成了食品店,教师先扮演营业员,学生扮演顾客:

T:CanIhelpyou?

S:CouldIhavesomebottlesoforange/milk/pear?

T:Ok!Howmanywouldyoulike?

S:Three.Howmucharethey?

T:Eightyuan.Isthatall?

S:Yes.

T:Hereyouare.

S:Thankyou.

表演一遍后,教师再用学生学过的其它喝的东西的单词套用句型,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到讲台进行表演,表演的过程是巩固操练句型的过程,这样课堂气氛又浓,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的掌握了新的句型,再如学习打电话、问路、看病等日常交际用语时,我都尽量用情景教学。这样做不但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学会了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新旧联系,启发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记忆单词是一大难点,如果机械的让他们读、背、抄、写、很容易使他们厌倦。因此我在教生词时,经常采用启发诱导新旧联系的方法,只要能和学过的单词联系上,就尽是让他们自己做比较,他们纷纷找出拼写相近的单词,有的加头,有的加尾,有的长音词把它们按音节分开记忆。学生很有兴趣的学会了生词,然后再让他们找出所学词的同义词、反义词、同音异义词等相关词。这样做不但化难为易地掌握了新词,也轻松复习巩固了已经学过的词。

四、利用图画,诱导兴趣。

在教学中有些表示实物的词或表示动作的词不易带进课堂时,可兼用图画进行教学,如:plane、train或gotothepark等。图画包括课文插图、教学挂图、照片、贺卡等。我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收集或制作一些图画、图片或一些课件,如果没有挂图或教具,就运用一些简笔画,有时边画边呈现,有时边画边操作,有时让学生边听边画,简笔画不仅简便易行,而且风趣幽默,省时,省力,寥寥数几笔就能表达出丰富的语言信息或概念。运用图画进行语言教学,形象直观,生动活波,不仅有助于学生直接理解所学内容,而且视听结合易于学生加深印象,强化记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五、开张活动,增强兴趣。

在课外活动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一些饶有趣味的活动,也是增强学生兴趣,巩固课堂知识的好方法。如:留课外作业时,留给他们一些英语谜语,填字游戏让他们猜,留一些简单的英语小诗让他们翻译;每天课前五分钟的值日生报告要求学生必须在课余时间准备一些小故事,小对话,名人名言;举办英文书法比赛,朗读比赛等,使学生们既有准备时的紧张,又领略到成功的快乐,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感到其乐无穷,而且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兴趣教学法论文例4

 

乐学是古往今来学者追求的最高学习境界,也是教书育人的最高目标。然而不少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却常常被人认为与乐趣绝缘,洋溢在课堂上空的是严谨教条、呆板沉闷的气氛,这正是德育课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如何打破职业道德教育沉闷的学风和学生厌学的情绪,让学生乐学,是提高中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所谓兴趣教学,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及方法的整合与灵活运用。兴趣教学法与中职学校职业道德课的契合能有效解决教与学中的困惑与难题,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兴趣教学法与职业道德教育课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职业道德教育课运用兴趣教学法的必要性 

 

目前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课程有“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许多学校在实习实训中也适时开设一些职业道德教育课。在这些课程中运用兴趣教学法意义十分深远,对教师而言,是解决了教学中困境和难题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而言,是学生形成自我终身学习能力和具备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兴趣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学实效性 

在目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常面临着几大难题:一是现实社会的多元化对课程浓厚的主导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降低了学生对理论的信服度;二是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思潮对职业道德课价值的冲击,使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实用性产生怀疑;三是职业道德课中较多的政策性、指令性、文件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理论课学习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情绪;四是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较强的社会意识形态控制对任课教师教学思维的冲击,使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古板,导致中职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而扭转这一局面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运用兴趣教学法。当学生被多方面的智力兴趣和要求的气氛所包围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探索精神,就会爱上职业道德课教学,从而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学效果。 

 

(二)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自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良好自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自我学习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是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1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萌芽。人的自我学习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随着个体在不断的教育成长中,与他人、社会、环境的各种关系交往中,才能逐步形成真正独立、自主、自律、自强、能动的学习意识。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数中国学生从小就在父母和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地学习,学生没有选择自己学习内容的权利,甚至无权选择考试志愿。在缺乏高考高压机制的约束下,没有明确自我学习意识的中职学生对学习漠不关心,注意力涣散,无精打采,整日逍遥自在,无所事事,上网聊天、看视频成了他们主要的功课。而“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就是指学生要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自我学习的意识则来源于兴趣。人只有在从事符合自己的需要或感兴趣并由自身支配的活动时才会积极投入。这种主体意识的提高才会引起主体自主的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因此,持久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形成主体性自我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条件。 

2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2l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因为兴趣是刺激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它一旦形成和稳固,就不会因外部动机的消失而中断学习和求知。如果通过兴趣教学法使学生对职业道德课产生浓厚兴趣,并随着教师不断强化这种兴趣,将会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和践行职业道德的行为习惯,从而促成学生终身学习理论知识的良好行为举动。 

 

(三)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把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而无关的部分高度抑制,神经纤维信道的有关部分则保持高度畅通,“神经噪声”大大降低,信息传递达到最佳状态,人的思维最活跃,这时候人的创新思维也最活跃。兴趣教学法则有利于促使中职学生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中,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 

二、职业道德教育运用兴趣教学法的途径 

 

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知、情、意、信、行相互转化统一的过程,因而在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并不是指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合理的知识结构安排、有序的教学程序组织、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现学生行为能力的养成。 

 

(一)以趣激志——课前学生求知动机的挖掘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周密部署,巧妙设置兴奋点,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做足功课,设法开启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欲望。 

1 组建兴趣小组。组建兴趣小组是概论课开展兴趣教学的一个组织上的保障。分组一般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合,主张将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兴趣小组,这有利于今后各种兴趣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引入激励机制,每个学习小组的表现将在期末公布,成绩最高的小组平时成绩将给予加分奖励。 

2 找出能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兴趣点。课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上课前布置不同的预习功课。如可通过视听资料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还可通过问题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兴趣等。 

 

(二)以趣增信——学生在课堂上情感认同的培养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是前一个阶段的深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充分运用兴趣教学法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1 内容激趣法。内容激趣法是指教师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使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具有前沿性、先导性和趣味性,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兴趣和求知欲得到最大满足。这是兴趣教学法中最重要的类型。一堂好课的标准永远都是“内容大于形式”,如果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和引人入胜,教学方法再丰富,也难以获得学生认可。因此职业道德课教师要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减归类,寻找出契合学生需要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常用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理论综述法、专题讲授法等等。 

2 感观激趣法。感观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掌握和运用必要的多媒体教学技能,利用文字、动画、漫画、图形、图像、实物、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处于立体感观的刺激中,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感观越多,思维效率越高,学习效果越好,也越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因此在职业道德课教学中要尽量多地调动学生的听、说、看、写各种感观。 

3 情感激趣法。情感激趣法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用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使之达到共鸣。职业道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与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密切相关。如果一个教师经常用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风趣、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 活动激趣法。活动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开展不同的趣味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强理论与现实的联系。职业道德课的趣味教学活动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辩论法。辩论能培养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是非观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讨论法。课堂讨论法分为随机讨论和专题讨论。随机式讨论可以采取答辩式,由学生敞开思想就这门课涉及的理论和实际提出问题,教师回答问题,学生直接和教师展开思想交锋。专题式讨论是针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出好题目并主持讨论,特点是讨论深入并且集中,学生之间不同认识的交锋,可以相互启发,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角色互换。在一些难度适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教师坐在下面听课提问。最后再由教师对各组讲的内容做一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加以补充说明和阐述。 

以上这些活动都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总之,活动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在做到以生为本的同时,也会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5 问题激趣法。问题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达到激疑引思的效果。在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部分章节可以完全采用问题法进行教学。 

(三)以趣促行——学生在课后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教学法在巩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前两个阶段所指向的终极目标。前两个阶段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新奇刺激只是起到激活“兴奋点”的功效和“动机”阶段,要想这种“兴奋点”持久,并形成习惯,还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课后,教师要善于巧妙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乐趣中不断回味和体验。这些作业形式很多,主要有:影视书籍作业,在讲述完相关章节后,布置一些视频作品让学生观看,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研究;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后广泛的亲身实践,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让学生到工厂进行职业道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召开专题社会调查汇报会;网络互动作业,教师在课前建立一套新型的师生互动网络平台系统,将学生必须看的补充课外资料、视频、论文、案例、作业都提前挂在网上,让每个学生凭学号登录浏览并完成各种作业;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业,中职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十分活跃,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带领学生参加其中对职业道德课教学相关的课外活动。 

总之,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兴趣教学法中,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学会在课前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课堂上陶冶学生情感,增强理论说服力;在课后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三、兴趣教学法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初级兴趣与稳定兴趣的关系 

兴趣的发生是有层次性的。有学者将之分成有趣、乐趣、志趣三个层次,还有学者将之分成为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和稳定兴趣三种。无论何种划分都是认为兴趣的产生是由低到高逐层递进的。 

第一阶段一般是外界事物给人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大脑的兴奋直悦或情感的冲动,从而使人们对它们产生兴趣,但这一阶段兴趣虽然发生得很快,却不持久。第二个阶段,兴趣的产生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刺激,而是人内在个体已经形成对某一客体产生了比较稳定的特殊的爱好,它主要来自人的思维。这时人们的兴趣会向专一的、深入的方向发展。第三个阶段是兴趣的最高阶段,也是兴趣最稳定的阶段,它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改变,而且通常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其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因此,这一阶段的兴趣是我们兴趣教学法的终极目标。 

以上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是逐层递进不断向前发展的。前一个阶段的兴趣得以不断巩固刺激就会向更高层次的兴趣转化。教师在职业道德课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兴趣教学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般属于第一和第二个层次。如果教师不继续加以引导、刺激、巩固,就很难让兴趣发展到最稳定的阶段,甚至有可能半途而废。因此,职业道德课教师要制定兴趣教学的长效机制,只有不间断地让学生对学习保持强烈的兴趣,才能过渡到第三个阶段稳定时期,这时的兴趣已完全内化到学生的意识之中,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行为习惯。 

 

兴趣教学法论文例5

对政治课兴趣的不平衡性,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主要是政治课内容与教师的水平。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外兴趣活动是在其课堂教学之外,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学内容,在政治教师的指导下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总称。它强调发挥学生创新潜能的个性发展,捕捉促使学生智能走向成熟的生长点并加以引导,使其升华为一种有益于社会的行为模式,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问题驱动法概述

1)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外活动通常以学生为主,由学生当“主角”,教师一般只是从旁指导。学生不仅是活动的参加者,而且是活动的组织者,这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自己主动学习的环境和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学习和实践的主动权,动手、动脑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成了认识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充分体现了独立思考、钻研和创造的精神。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2)有利于全面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任务,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第一,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和教材内容的限制,有些问题无法具体化和深入化,只有通过课外活动来弥补和延伸。在课外活动中,学生将知识用于实践,能更好地理解、巩固和运用课堂知识。通过阅读报刊和课外书籍,参加各种报告会、座谈会。广泛吸收新知识、新信息,扩大知识面,使课堂知识得到丰富和深化。特别是学生走出课堂,接触社会,能大大开阔眼界,扩大知识视野,拓宽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的严格限制,学生实践的机会少,理论与实践不易统一,而课外活动正好弥补课堂教学的这种不足。课外活动给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天地。学生通过课外活动走出课堂,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实际中去,有更多的机会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在活动中,学生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主体,他们自觉运用马列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寻求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了观察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指导小论文活动

小论文活动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课外活动。它理论联系实际,可以培养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理论与现实问题的能力。它是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社会、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和创造能力。

小论文的特点

1)小论文的写作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形式。小论文的完成往往是校内外多种形式“协同作战”的结果,即综合运用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的结果。

2)小论文是高中生分析和认识社会问题的重要形式。高中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实践的、理论的和思想上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通过课堂教学得到了认识,有的则要通过学生运用课堂上学的理论去独立地分析和认识,而小论文便是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较系统地分析和认识社会实际问题的尝试。

2.指导兴趣小组的方法

高中思想政治课兴趣小组是以兴趣为纽带,按自愿原则组织起来共同探讨有关思想政治方面内容的学习小组,如哲学兴趣小组、经济学兴趣小组、政治学兴趣小组、法学兴趣小组、国际知识兴趣小组等等。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符合青少年的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思想政治课学习骨干。在课堂教学里。学生的天赋、爱好、特长和才能往往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展示,而在兴趣小组活动中却可以表现得很明显,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天地。

1)重视兴趣的激发。兴趣小组虽然是以兴趣为纽带组织起来的,但仍有一个巩固和深化兴趣的问题,仍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以为兴趣小组反正是有兴趣的同学组成的,可以不考虑趣味性,像对待成年人那样去对待高中生,那么很可能原来有兴趣的同学也会变成没有兴趣了。

2)要注意正面引导。高中生求知欲旺盛但政治上不成熟,当他们对思想政治问题有了浓厚的兴趣后,往往不加选择地阅读大量西方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书籍,却又缺乏批判能力。所以教师在指导时,应让学生多学一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增强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同时,对于学生已知道的一些西方东西,要有意识地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分析、辨别。

3)要注意因材施教

兴趣小组成员与其他同学相比,一般基础较好。因此,教师在安排讲座、社会调查和小论文活动时。应相应提高要求,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是有利的。教师应舍得花大力气精心指导尖子和骨干,推动全班同学一起提高。不过,兴趣小组的成员水平也不是划一的,有的同学有浓厚的兴趣,但基础条件却并不怎么好,教师更应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成长。总之,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

三、结论

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实现高中政治教育创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兴趣教学法论文例6

乐学是古往今来学者追求的最高学习境界,也是教书育人的最高目标。然而不少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却常常被人认为与乐趣绝缘,洋溢在课堂上空的是严谨教条、呆板沉闷的气氛,这正是德育课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如何打破职业道德教育沉闷的学风和学生厌学的情绪,让学生乐学,是提高中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所谓兴趣教学,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及方法的整合与灵活运用。兴趣教学法与中职学校职业道德课的契合能有效解决教与学中的困惑与难题,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兴趣教学法与职业道德教育课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职业道德教育课运用兴趣教学法的必要性

目前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课程有“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许多学校在实习实训中也适时开设一些职业道德教育课。在这些课程中运用兴趣教学法意义十分深远,对教师而言,是解决了教学中困境和难题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而言,是学生形成自我终身学习能力和具备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兴趣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学实效性

在目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常面临着几大难题:一是现实社会的多元化对课程浓厚的主导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降低了学生对理论的信服度;二是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思潮对职业道德课价值的冲击,使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实用性产生怀疑;三是职业道德课中较多的政策性、指令性、文件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理论课学习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情绪;四是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较强的社会意识形态控制对任课教师教学思维的冲击,使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古板,导致中职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而扭转这一局面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运用兴趣教学法。当学生被多方面的智力兴趣和要求的气氛所包围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探索精神,就会爱上职业道德课教学,从而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学效果。

(二)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自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良好自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自我学习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是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1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萌芽。人的自我学习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随着个体在不断的教育成长中,与他人、社会、环境的各种关系交往中,才能逐步形成真正独立、自主、自律、自强、能动的学习意识。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数中国学生从小就在父母和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地学习,学生没有选择自己学习内容的权利,甚至无权选择考试志愿。在缺乏高考高压机制的约束下,没有明确自我学习意识的中职学生对学习漠不关心,注意力涣散,无精打采,整日逍遥自在,无所事事,上网聊天、看视频成了他们主要的功课。而“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就是指学生要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自我学习的意识则来源于兴趣。人只有在从事符合自己的需要或感兴趣并由自身支配的活动时才会积极投入。这种主体意识的提高才会引起主体自主的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因此,持久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形成主体性自我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条件。

2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2l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因为兴趣是刺激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它一旦形成和稳固,就不会因外部动机的消失而中断学习和求知。如果通过兴趣教学法使学生对职业道德课产生浓厚兴趣,并随着教师不断强化这种兴趣,将会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和践行职业道德的行为习惯,从而促成学生终身学习理论知识的良好行为举动。

(三)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把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而无关的部分高度抑制,神经纤维信道的有关部分则保持高度畅通,“神经噪声”大大降低,信息传递达到最佳状态,人的思维最活跃,这时候人的创新思维也最活跃。兴趣教学法则有利于促使中职学生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中,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

二、职业道德教育运用兴趣教学法的途径

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知、情、意、信、行相互转化统一的过程,因而在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并不是指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合理的知识结构安排、有序的教学程序组织、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现学生行为能力的养成。

(一)以趣激志——课前学生求知动机的挖掘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周密部署,巧妙设置兴奋点,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做足功课,设法开启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欲望。

1 组建兴趣小组。组建兴趣小组是概论课开展兴趣教学的一个组织上的保障。分组一般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合,主张将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兴趣小组,这有利于今后各种兴趣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引入激励机制,每个学习小组的表现将在期末公布,成绩最高的小组平时成绩将给予加分奖励。

2 找出能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兴趣点。课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上课前布置不同的预习功课。如可通过视听资料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还可通过问题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兴趣等。

(二)以趣增信——学生在课堂上情感认同的培养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是前一个阶段的深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充分运用兴趣教学法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1 内容激趣法。内容激趣法是指教师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使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具有前沿性、先导性和趣味性,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兴趣和求知欲得到最大满足。这是兴趣教学法中最重要的类型。一堂好课的标准永远都是“内容大于形式”,如果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和引人入胜,教学方法再丰富,也难以获得学生认可。因此职业道德课教师要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减归类,寻找出契合学生需要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常用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理论综述法、专题讲授法等等。

2 感观激趣法。感观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掌握和运用必要的多媒体教学技能,利用文字、动画、漫画、图形、图像、实物、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处于立体感观的刺激中,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感观越多,思维效率越高,学习效果越好,也越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因此在职业道德课教学中要尽量多地调动学生的听、说、看、写各种感观。

3 情感激趣法。情感激趣法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用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使之达到共鸣。职业道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与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密切相关。如果一个教师经常用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风趣、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 活动激趣法。活动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开展不同的趣味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强理论与现实的联系。职业道德课的趣味教学活动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辩论法。辩论能培养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是非观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讨论法。课堂讨论法分为随机讨论和专题讨论。随机式讨论可以采取答辩式,由学生敞开思想就这门课涉及的理论和实际提出问题,教师回答问题,学生直接和教师展开思想交锋。专题式讨论是针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出好题目并主持讨论,特点是讨论深入并且集中,

学生之间不同认识的交锋,可以相互启发,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角色互换。在一些难度适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教师坐在下面听课提问。最后再由教师对各组讲的内容做一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加以补充说明和阐述。

以上这些活动都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总之,活动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在做到以生为本的同时,也会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5 问题激趣法。问题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达到激疑引思的效果。在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部分章节可以完全采用问题法进行教学。

(三)以趣促行——学生在课后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教学法在巩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前两个阶段所指向的终极目标。前两个阶段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新奇刺激只是起到激活“兴奋点”的功效和“动机”阶段,要想这种“兴奋点”持久,并形成习惯,还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课后,教师要善于巧妙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乐趣中不断回味和体验。这些作业形式很多,主要有:影视书籍作业,在讲述完相关章节后,布置一些视频作品让学生观看,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研究;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后广泛的亲身实践,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让学生到工厂进行职业道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召开专题社会调查汇报会;网络互动作业,教师在课前建立一套新型的师生互动网络平台系统,将学生必须看的补充课外资料、视频、论文、案例、作业都提前挂在网上,让每个学生凭学号登录浏览并完成各种作业;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业,中职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十分活跃,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带领学生参加其中对职业道德课教学相关的课外活动。

总之,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兴趣教学法中,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学会在课前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课堂上陶冶学生情感,增强理论说服力;在课后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三、兴趣教学法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初级兴趣与稳定兴趣的关系

兴趣的发生是有层次性的。有学者将之分成有趣、乐趣、志趣三个层次,还有学者将之分成为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和稳定兴趣三种。无论何种划分都是认为兴趣的产生是由低到高逐层递进的。

第一阶段一般是外界事物给人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大脑的兴奋直悦或情感的冲动,从而使人们对它们产生兴趣,但这一阶段兴趣虽然发生得很快,却不持久。第二个阶段,兴趣的产生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刺激,而是人内在个体已经形成对某一客体产生了比较稳定的特殊的爱好,它主要来自人的思维。这时人们的兴趣会向专一的、深入的方向发展。第三个阶段是兴趣的最高阶段,也是兴趣最稳定的阶段,它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改变,而且通常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其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因此,这一阶段的兴趣是我们兴趣教学法的终极目标。

以上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是逐层递进不断向前发展的。前一个阶段的兴趣得以不断巩固刺激就会向更高层次的兴趣转化。教师在职业道德课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兴趣教学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般属于第一和第二个层次。如果教师不继续加以引导、刺激、巩固,就很难让兴趣发展到最稳定的阶段,甚至有可能半途而废。因此,职业道德课教师要制定兴趣教学的长效机制,只有不间断地让学生对学习保持强烈的兴趣,才能过渡到第三个阶段稳定时期,这时的兴趣已完全内化到学生的意识之中,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兴趣教学的“浅”与教学内容“深”的关系

兴趣教学法一般在小学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而在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许多教师不屑提倡兴趣教学法,认为其过于形式化,甚至与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深人性的特点格格不入,兴趣教学法有可能会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小学阶段采用的兴趣教学法的途径和方式由于受到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往往很单一。但到了中职阶段的兴趣教学法采用的形式和手段大大超过中小学阶段。如中职阶段的兴趣教学法中可以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调查、网络互动教学,这些都是在小学阶段难以实施和开展的,而这些手段和方式却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所以在运用兴趣

兴趣教学法论文例7

 

行政管理是政治性与社会性、理论性与应用性、综合性与规范性相统一的专业,培养的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较强专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1]。然而,地方经济较为不发达甚至贫困的现状掣肘了当地高等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的改革、就业环境的优化,也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的激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本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意义的研究课题。

1、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前期工作

1.1了解学习群体的特征。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生源主要来自其所在地方,一部分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中关于行政管理的认识较为肤浅和落后,在填报志愿时甚至开学就读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清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习目的是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专业调剂或者家长填报志愿才就读该专业,本身对该专业就缺乏热情和兴趣,因此学生学习较为盲目,学习热情也不高。

1.2分析专业教育与就业。行政管理专业应该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而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科理念落后,政治学倾向严重,管理学、经济学知识匮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教学方法机械、单一等多种问题,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行政管理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实际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文秘、酒店服务、机关事务等其他专业的工作,供给和需求出现严重“错位”。地方高等教育有限的财政投入、相对滞后的教育改革、比较严峻的就业环境等客观因素也间接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有效提升。

2、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具体实施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最活跃的成分, 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自觉,主动,愉快,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笔者尝试通过理清学生的学习目标、改革课堂教学等步骤来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进步,学生就会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感受愉悦的体验,从而促进学习兴趣的深化和丰富,产生新的学习需要。

2.1理清学习目标,点燃学习热情

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在活动中发生并发展起来的。需要的对象也就是兴趣的对象。学习的需要来自于对学习意义,目的的认识和认可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中国学术期刊网。因此,要激发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该专业的性质、主要课程、培养方案,从而理清思路,确定学习目标,规划就业方向。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相对于中心发达城市的学生或重点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职业发展方向相对较窄,主要集中在公务员、研究生、公司职员、教师、自主创业等五个方面,因而要根据不同职业方向的特色,结合学生的性格和爱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2改革教育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2.2.1教学观念。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培养他们创新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主导与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因此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它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通过对话式和启发式教学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要求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改变“以知识为本”或“以任务为本”的教学观念,树立、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

2.2.2教学方法。行政管理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因此要鼓励和大力提倡采取科学的、灵活多样的、新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情景模拟、专题研讨、经验交流、“双讲”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换位教学等等多种形式和方法,创造一个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的环境,使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教学中有所收益、有所体验、有所感悟,从而达到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目的[2]。

2.2.3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能够创造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行政管理学科知识和行政管理教学信息,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大帮助,这是其他的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因此要教师要重视教学手段的及时更新与优化组合,以更快的速率、更丰富的内容、更生动的教学手段,既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又提高其学习兴趣,实现行政管理的教学目标。

2.2.4教学内容。行政管理专业不仅理论性较强,而实践性相对更加重要。如果仅仅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实践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仅有感性认识而缺乏理性思考,总感觉好像都学过,又好像都不会,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不能形成很深的印象,长久如此就可能逐渐丧失学习兴趣,非常不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3]。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要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实践教学,一要加大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比例,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环境;二要努力探索实践教学新形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对教学中期的认识实习、教学后期的毕业实习等实习环节紧抓不放,探索出见习、参观、岗位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相结合的新路子;三要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如让学生深入到实际工作部门中去接触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了解实际工作部门的基本情况以及适应工作需要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如适度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教会学生用文献检索、网络检索、实践调查等方式收集材料,善于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等。

3、学习兴趣激发策略与成效

3.1学习兴趣激发策略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要克服教学条件、教学环境局限性的掣肘,根据教学经验总结一些教学策略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1.1需要激趣策略。让学生理解行政管理专业为什么方兴未艾,明确行政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等,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对该专业的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3.1.2立志生趣策略。教师不仅要激发学习兴趣,还要将学习兴趣与崇高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即志向)结合,引导学生的专业学习跨越有趣、乐趣到志趣阶段,以志向来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

3.1.3内容激趣策略。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欲望。因此,教师要将枯燥的知识以新颖的形式表述出来,如图文并茂的内容结合风趣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将课堂气氛调动起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3.1.4变化激趣策略。教学的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方法的使用都会给学生造成某种刺激。单调乏味的学习会使学生反应消极,学习兴趣逐步淡化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中国学术期刊网。因此,教学应注意刺激变化,经常给学生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语音、语调和表情的变化、课堂组织形式、内容、问答方式、作业形式的变化等。

3.1.5活动激趣策略。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组织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能激发兴趣。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专题讨论、辩论、想象、抢答等课堂活动,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采风、见习、参观等课外活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3.1.6成功激趣策略。大量的事实证明:学习的成效与兴趣是成正比的。张正东教授认为,稳定的兴趣来自'学有所得。当学生在不感兴趣的学科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时,就会孕育兴趣。因此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行政管理专业教师要帮助学生各自制定一个恰如其分的目标,既是可以达到但又要有挑战性,既有近期的,也有远期的。当学生达到了目标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对一时未达到目标的同学,要帮助分析原因,指导正确归因。

3.2学习兴趣激发的成效

经过多年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在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尝试后,笔者对所在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多次随机访谈。访谈学生普遍都认为,老师们帮助学生理清学习目的、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对提高学习主动性比较有效,使学生们尽快摆脱高考后学习目的比较盲目、学习状态比较放松的局面,尽早进入新的学习战斗中;而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革提高了学生在语言表达、实践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兴趣都有显著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采取的学习兴趣激发措施和策略是卓有成效的,这对进一步探索行政管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4、结语

站在地方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的角度,我们一方面是面对行政管理专门人才较欠缺且总体素质偏低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专业教学的一些经验和方法已经落后于时展的需要,因此地方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从借鉴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与方法中探索属于自己学科特色的教育教学路径。

参考文献:

[1]李红霞.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J].职教论坛,2010(1):60

[2]卢文刚.公共行政管理教学方法的改进与优化[J].中国行政管理, 2005(2):58

兴趣教学法论文例8

 

乐学是古往今来学者追求的最高学习境界,也是教书育人的最高目标。然而不少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课却常常被人认为与乐趣绝缘,洋溢在课堂上空的是严谨教条、呆板沉闷的气氛,这正是德育课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如何打破职业道德教育沉闷的学风和学生厌学的情绪,让学生乐学,是提高中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所谓兴趣教学,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而对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环节、教学手段及方法的整合与灵活运用。兴趣教学法与中职学校职业道德课的契合能有效解决教与学中的困惑与难题,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兴趣教学法与职业道德教育课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职业道德教育课运用兴趣教学法的必要性 

 

目前中职学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课程有“职业道德与法律”“职业生涯规划”等,许多学校在实习实训中也适时开设一些职业道德教育课。在这些课程中运用兴趣教学法意义十分深远,对教师而言,是解决了教学中困境和难题的重要手段;对学生而言,是学生形成自我终身学习能力和具备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一)兴趣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学实效性 

在目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常面临着几大难题:一是现实社会的多元化对课程浓厚的主导性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冲击,降低了学生对理论的信服度;二是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思潮对职业道德课价值的冲击,使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实用性产生怀疑;三是职业道德课中较多的政策性、指令性、文件式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理论课学习产生了望而生畏的情绪;四是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较强的社会意识形态控制对任课教师教学思维的冲击,使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古板,导致中职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课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 

而扭转这一局面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运用兴趣教学法。当学生被多方面的智力兴趣和要求的气氛所包围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探索精神,就会爱上职业道德课教学,从而提高职业道德课教学效果。 

 

(二)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自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良好自我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是自我学习意识的养成;另一方面是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 

1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萌芽。人的自我学习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随着个体在不断的教育成长中,与他人、社会、环境的各种关系交往中,才能逐步形成真正独立、自主、自律、自强、能动的学习意识。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模式的影响,多数中国学生从小就在父母和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地学习,学生没有选择自己学习内容的权利,甚至无权选择考试志愿。在缺乏高考高压机制的约束下,没有明确自我学习意识的中职学生对学习漠不关心,注意力涣散,无精打采,整日逍遥自在,无所事事,上网聊天、看视频成了他们主要的功课。而“要唤醒那种无动于衷的学生,把他从智力的惰性状态中挽救出来,就是要使这个学生在某一件事情上把自己的知识显示出来,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在智力活动中表现出自己的人格”就是指学生要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自我学习的意识则来源于兴趣。人只有在从事符合自己的需要或感兴趣并由自身支配的活动时才会积极投入。这种主体意识的提高才会引起主体自主的学习。个体在学习过程中才会专心致志、全力以赴地投入。因此,持久的兴趣是促使学生形成主体性自我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基础条件。 

2 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2l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任何人都不可能一劳永逸地拥有足够的知识,而需要终身学习。而“终身学习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因为兴趣是刺激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它一旦形成和稳固,就不会因外部动机的消失而中断学习和求知。如果通过兴趣教学法使学生对职业道德课产生浓厚兴趣,并随着教师不断强化这种兴趣,将会使学生养成自觉学习和践行职业道德的行为习惯,从而促成学生终身学习理论知识的良好行为举动。 

 

(三)兴趣教学法有利于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主要表现为创新人才的竞争,因此把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来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产生与兴趣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而无关的部分高度抑制,神经纤维信道的有关部分则保持高度畅通,“神经噪声”大大降低,信息传递达到最佳状态,人的思维最活跃,这时候人的创新思维也最活跃。兴趣教学法则有利于促使中职学生大脑中有关学习的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中,有利于创新思维的产生。 

二、职业道德教育运用兴趣教学法的途径 

 

道德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知、情、意、信、行相互转化统一的过程,因而在职业道德教育教学中运用兴趣教学法,并不是指单纯的教学方法,而是要对整个教学环节的各个阶段进行科学规划,通过合理的知识结构安排、有序的教学程序组织、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实现学生行为能力的养成。 

 

(一)以趣激志——课前学生求知动机的挖掘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周密部署,巧妙设置兴奋点,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在上课之前做足功课,设法开启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欲望。 

1 组建兴趣小组。组建兴趣小组是概论课开展兴趣教学的一个组织上的保障。分组一般按照自愿的原则组合,主张将志同道合的同学组织起来成为一个兴趣小组,这有利于今后各种兴趣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引入激励机制,每个学习小组的表现将在期末公布,成绩最高的小组平时成绩将给予加分奖励。 

2 找出能激起学生求知欲的兴趣点。课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上课前布置不同的预习功课。如可通过视听资料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还可通过问题讨论、汇报交流等方式来提高学生兴趣等。 

 

(二)以趣增信——学生在课堂上情感认同的培养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教学法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是前一个阶段的深入。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充分运用兴趣教学法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1 内容激趣法。内容激趣法是指教师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使之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具有前沿性、先导性和趣味性,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强烈兴趣和求知欲得到最大满足。这是兴趣教学法中最重要的类型。一堂好课的标准永远都是“内容大于形式”,如果教学内容不够充实和引人入胜,教学方法再丰富,也难以获得学生认可。因此职业道德课教师要在符合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整合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增减归类,寻找出契合学生需要的兴奋点和兴趣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常用的方法有案例教学法、故事教学法、理论综述法、专题讲授法等等。 

2 感观激趣法。感观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掌握和运用必要的多媒体教学技能,利用文字、动画、漫画、图形、图像、实物、声音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元素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处于立体感观的刺激中,从而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时参与感观越多,思维效率越高,学习效果越好,也越容易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因此在职业道德课教学中要尽量多地调动学生的听、说、看、写各种感观。

3 情感激趣法。情感激趣法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用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去感染学生的情感,使之达到共鸣。职业道德课的说服力、感召力与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密切相关。如果一个教师经常用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风趣、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4 活动激趣法。活动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开展不同的趣味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加强理论与现实的联系。职业道德课的趣味教学活动种类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辩论法。辩论能培养中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是非观念,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能寓教于乐,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2)讨论法。课堂讨论法分为随机讨论和专题讨论。随机式讨论可以采取答辩式,由学生敞开思想就这门课涉及的理论和实际提出问题,教师回答问题,学生直接和教师展开思想交锋。专题式讨论是针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出好题目并主持讨论,特点是讨论深入并且集中,

学生之间不同认识的交锋,可以相互启发,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3)角色互换。在一些难度适中、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与学生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教师坐在下面听课提问。最后再由教师对各组讲的内容做一点评,指出不足之处,加以补充说明和阐述。 

以上这些活动都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进行。总之,活动教学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在做到以生为本的同时,也会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喜爱。 

5 问题激趣法。问题激趣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达到激疑引思的效果。在职业道德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要求适时、适当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或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部分章节可以完全采用问题法进行教学。 

(三)以趣促行——学生在课后行为习惯的养成 

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兴趣教学法在巩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情感认同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前两个阶段所指向的终极目标。前两个阶段教学对学生进行的新奇刺激只是起到激活“兴奋点”的功效和“动机”阶段,要想这种“兴奋点”持久,并形成习惯,还要通过不断地实践。所以在职业道德教育课后,教师要善于巧妙布置作业,让学生在乐趣中不断回味和体验。这些作业形式很多,主要有:影视书籍作业,在讲述完相关章节后,布置一些视频作品让学生观看,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研究;社会实践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后广泛的亲身实践,在实践中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让学生到工厂进行职业道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召开专题社会调查汇报会;网络互动作业,教师在课前建立一套新型的师生互动网络平台系统,将学生必须看的补充课外资料、视频、论文、案例、作业都提前挂在网上,让每个学生凭学号登录浏览并完成各种作业;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作业,中职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十分活跃,教师要及时指导或带领学生参加其中对职业道德课教学相关的课外活动。 

总之,良好的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在兴趣教学法中,职业道德教育课教师要学会在课前有效地激发学生求知欲;在课堂上陶冶学生情感,增强理论说服力;在课后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真正做到知、情、意、信、行的有机统一,提高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三、兴趣教学法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初级兴趣与稳定兴趣的关系 

兴趣的发生是有层次性的。有学者将之分成有趣、乐趣、志趣三个层次,还有学者将之分成为直接兴趣、间接兴趣和稳定兴趣三种。无论何种划分都是认为兴趣的产生是由低到高逐层递进的。 

第一阶段一般是外界事物给人的感官以强烈的刺激,引起大脑的兴奋直悦或情感的冲动,从而使人们对它们产生兴趣,但这一阶段兴趣虽然发生得很快,却不持久。第二个阶段,兴趣的产生不再单纯依靠外在的刺激,而是人内在个体已经形成对某一客体产生了比较稳定的特殊的爱好,它主要来自人的思维。这时人们的兴趣会向专一的、深入的方向发展。第三个阶段是兴趣的最高阶段,也是兴趣最稳定的阶段,它不会因外界的变化而改变,而且通常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相结合,其持续时间长,甚至终身不变。因此,这一阶段的兴趣是我们兴趣教学法的终极目标。 

以上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是逐层递进不断向前发展的。前一个阶段的兴趣得以不断巩固刺激就会向更高层次的兴趣转化。教师在职业道德课的课堂教学中采用兴趣教学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般属于第一和第二个层次。如果教师不继续加以引导、刺激、巩固,就很难让兴趣发展到最稳定的阶段,甚至有可能半途而废。因此,职业道德课教师要制定兴趣教学的长效机制,只有不间断地让学生对学习保持强烈的兴趣,才能过渡到第三个阶段稳定时期,这时的兴趣已完全内化到学生的意识之中,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行为习惯。 

 

(二)兴趣教学的“浅”与教学内容“深”的关系 

兴趣教学法一般在小学教学中运用得比较多,而在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中,许多教师不屑提倡兴趣教学法,认为其过于形式化,甚至与教学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深人性的特点格格不入,兴趣教学法有可能会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其实这是一种误区。小学阶段采用的兴趣教学法的途径和方式由于受到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往往很单一。但到了中职阶段的兴趣教学法采用的形式和手段大大超过中小学阶段。如中职阶段的兴趣教学法中可以用专题讲座、社会实践调查、网络互动教学,这些都是在小学阶段难以实施和开展的,而这些手段和方式却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化。所以在运用兴趣

兴趣教学法论文例9

一、做好衔接工作,打消畏难情绪,培养兴趣

初中语文教学不是从零开始的,要注意与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衔接。在初一阶段,刚开始语文教学时,要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填平补齐,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语文教和学的方式方法。利用早自习,指导学生如何预习课文,如何抓住重点、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启发式教学,要注意涉及到的小学阶段所学的语文知识,既要完成教学往务,又要让学生听得懂,轻松、愉快地接受知识,从而不致产生厌学语文的情绪。在初一第一学期,完成两个单元的教学后,可以进行一次小测验,题目涉及一部分小学语文知识,试题应较简单全面,让学生明白语文同样可以得高分,使学生知道初中语文学习并不十分困难,从而打消畏难情绪,培养兴趣。

二、挖掘有趣材料,激活语文课堂,培养兴趣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材料,大部分课文情文并茂、生动有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努力挖掘课文中有趣的材料,激活课堂,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故乡》一文中闰土说的捕鸟的方法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叙述的雪地捕鸟的方法相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演示这个捕鸟的方法:“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这段文字中的动词运用,把雪地捕鸟的一系列活动生动而有层次地表现出来,用词准确,语言精练。有条件的还可以到室外去实践这种捕鸟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教学生写文章每句话要实实在在,没有可有可无的字句,表现系列动作,注意用词准确。这样有趣的事例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多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培养兴趣

在教学中多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在质疑、讨论和交流中产生兴趣。比如笔者教《故乡》一课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有学生问:“鲁迅没有在海边亲眼见过闰土刺猹,为什么能写出‘月下刺猹’这段文字呢?”这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涉及到小说的虚构以及想象和联想手法。

又如笔者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要求学生围绕下面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①白杨树象征了什么?楠木象征了什么?②文末把“楠木”同“白杨树”对比起来写,其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小结:白杨树象征了北方农民,象征了抗日军民,象征了具有质朴精神、坚强意志的中华民族;楠木则象征了看不起民众的国民党反动派。把白杨树同楠木对比,意在把抗日军民同国民党对比:从外表上看,抗日军民衣着朴素,小米加步枪;国民党军装高档,武器精良;从本质上看抗日军民作战勇敢,节节胜利;国民党军不堪一击。得出结论:“楠木”好看不中用,“白杨树”贵在有精神、有品质。这样的课堂活动,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更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加强了素质教育,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开展好语文课外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搞好课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加强素质教育,如开展演讲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等。笔者教学《威尼斯商人》等戏剧课文时,在课内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在课外让学生演课本剧,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在课外活动中,要让学生把课内所学的知识贯穿于活动中,使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知识才能搞好课外活动,才能成为课外活动的优胜者。

五、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语文知识在社会上得到运用,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可以让学生参加会议作记录,帮别人写电报稿,写广告,写标语,到衔上、路边找标语、广告牌中的错别字,找其中用语不规范或有语病的地方,并说明这些都是没有学好语文而导致的,让学生明确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兴趣教学法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4-0021-02

一 对学习兴趣基本定义

学习兴趣指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它和一定的情感体验相联系,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它不是天生的,其产生取决于以下因素:(1)事物本身的特性。相对强烈、对比明显、不断运动变化、带有新异性的事物易引起人的兴趣。(2)人已有的知识经验。与人的已有知识相联系,并能满足人们获得新知识的需要的事物易引起人的兴趣。(3)人对事物愉快的情绪体验。学习兴趣可分为两种:直接兴趣,它由客观事物或学习活动本身所引起;间接兴趣,是对学习活动的结果产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推动人的学习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如何从以上产生学习兴趣的三方面因素入手,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等方式获得的一手材料中分析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是本文要重点分析的内容。

而张焕庭在《教育辞典》中认为,学习兴趣是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学生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从对学习的促进来说,兴趣可以成为学习的原因;从由于学习产生新的兴趣和提高原有兴趣来看,兴趣又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所以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因,又是学习的结果。学习兴趣可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前者是由所学材料或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引起的,后者是由学习活动的结果引起的。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常常是融合在一起的。间接学习兴趣具有明显的自觉性,当个人意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或与自己的关系时,学习兴趣就随即产生。学习兴趣的产生与教学有密切关系,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使学生学习活动有兴趣。培养学习兴趣应加强教材的趣味性、系统性、科学性,提高教学水平,了解学生已有的兴趣,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某一学科的社会意义及其与个人的关系。

从张焕庭先生对学习兴趣下的这一定义而言,本课题的研究就有了实质性的意义。只有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去学。

二 高职院校应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

1.国外高校的做法

在展开论述国外高校的做法这一话题时,有必要介绍我国与其他国家国情的不同之处。在我国,由于几千年正统思想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古以来都受到高度重视。在现代高等教育中,区别于国外的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有统一的概念,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在其他国家,虽然有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没有使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统一的名称和概念。他们使用的概念五花八门,内容很广,包括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法制教育、共同价值观教育、民族振兴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宗教教育、道德教育、历史地理教育、社会问题研究、社会工作等,涉及学科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方式和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并不像我国那样局限于统一的课堂教育。

以美国的大学为代表的欧美模式在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中,十分讲究途径的多样化和渗透性,即通过课堂教学、学科渗透、各类活动、大众传媒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陈俊珂在《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启示》一文中指出,美国学校德育存在于教材、教学过程、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心理咨询、大众传播和社会公共环境、纪律管理等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美国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都必须开设美国历史课程,通过历史教育培养学生深厚的爱国信念,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大学的德育除融德育于整个教育过程外,还注重从课外活动与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和校园建设、心理咨询、大众传播和社会公共环境、纪律管理等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品德完善。其中美国通过社会公共环境的情境熏陶、渲染、渗透作用进行德育更具典型性。

张金顺在《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一文中指出,美国大学专业课程中的一些做法值得我们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借鉴。他们对任何一门主要专业课都要从社会学、历史学、社会伦理学的角度进行教学和研究。对每一门课都企图探讨这三个方面的答案。这样,在专业课程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渗透,非常有利于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因为它可以通过专业课涉及经济、历史、生态环境学、心理学、伦理学、礼仪学等众多学术领域进行渗透。

许泓在《浅析美国道德教育及其启示》一文中表明,经济发达国家不少教育家意识到,道德教育说教式的“显性”方式几乎已经走到了尽头。思想道德教育与其他各学科教育的互相融通的趋势明显。许多德育教师自觉地把自己对伦理学、政治学、心理学的解释或对于社会法律、社会公德等内容,间接地、渗透式地融入专业知识教学、课内外活动之中。让课本、教学活动中的德育以“隐性的影子”出现在学生当中。充分利用各种文字、颜色、图画、网络、影视等手段调动学生各种身体感觉、知觉,强化非理论的刺激,客观、非空洞说教式地把道德理念、社会公德标准、伦理价值等理念提供给学生。把道德是非、社会价值判断等难题交给学生做判断。改变传统由教师灌输品德教育的做法。在美国一些大学,开设“西方文明”“西方价值观”等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倡导以渗透方式的间接综合的教育方式,把德育教育归于隐性课程之中。

以日本的大学为代表的亚洲模式在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中,通过课堂教学、特别是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大众传媒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

金感芳在《浅谈日本学校的道德教育特色》一文中指出,在日本,一些大中小学的教育方针中均有提倡重视对道德价值的感受和体验的教育方针。在一些学校午餐时,都安排学生为其他同学舀汤端盘,布置饭菜。一位学生自豪地说:“今天我是服务员,我能为大家服务,能给大家带来方便,所以我很快活。”

樊富珉、辛兵在《浅谈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德育》一文中指出,日本的价值观教育是战后德育工作重要内容之一。日本进行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人生的目标,寻求人生的意义、体验人生的乐趣,以实现对社会的贡献。日本的学校价值观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珍惜生命;展示生命的意义――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练就顽强的意志;诚实、正直地处事和与人交往。这种价值观教育是针对年轻一代轻视劳动、轻视人生价值、缺乏社会责任感而提出的。

2.国内高校的做法

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各地教育部门和各高校积极推动思想政治课“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工作,认真总结和吸取思想政治课“三进”工作成功经验,其中进教材是基础,进课堂是关键,进学生头脑是目标。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更是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其中一个极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

对于如何提高高职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这个问题,国内学者做出了不同的探讨。

第一,注重人文关怀,提升教学实效。总的来说,就是让教学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韦文广在《浅谈体验式教学方法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一文中,就谈到了体验式教学能给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方面带来变化。他指出,体验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创设各种教育情境,通过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学会避免和转化消极的情感和纠正错误认识,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统一,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并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

第二,从教学管理、教学实施和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考核上取得突破。陈民在《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的“两课”学习兴趣的培养》一文中指出,考试内容没有标准答案,单靠死记硬背是学不好的,同时考核方法与以前也不一样,不再以最后一次考试作为判断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引入综合考评机制,更重视平时学习态度和过程考核综合考评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部分构成,分别占40%和60%,平时成绩由课堂发言与讨论笔记与作业考勤等几部分构成,在教学过程中由任课老师实施并作好相关记录,纳入综合考评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期末考试采取开卷考试,在注重基础知识理论考核的基础上,强调对知识点理解运用使学生对大学两课学习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与转变,在以后教学中真正贯彻实施,逐步形成树立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正确观念,为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打下基础。

第三,加强对实践教学的探讨。如何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以及如何将实践课教学落到实处,是近几年来全国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都在探讨的问题。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大学生的实际,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吴爱萍在《浅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优化整合》一文中指出,从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看,可以是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讨论辩论式教学、自学自讲等形式。将教学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结合国情、市情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参观、调查等形式感知社会,把理论与实践相对照,进一步提高认识、消化理论。

综上所述,在现有文献中,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这个话题,很多教学一线的老师或专门的研究学者已对此问题做出探讨,探讨的内容大多从课堂教学方法和方式的问题上,试图改革创新。而专门针对高职院校这一学生群体的特点探讨的相对较少,而如何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口,或能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话题。

参考文献

[1]张焕庭主编.教育辞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543

[2]陈俊珂.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1)

[3]张金顺.国外德育理论研究的新进展[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4]许泓.浅析美国道德教育及其启示[J].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5]金感芳.浅谈日本学校的道德教育特色[J].全球教育展望,1994(2)

[6]樊富珉、辛兵.浅谈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德育[J].青年研究,19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