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孝道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7 18:12:12

大学生孝道论文

大学生孝道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738(2011)05-0090-04

百善孝为先,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感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命名的中等城市,孝感自古出孝子。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孝感就有三大孝子:董永、黄香和孟宗,历代《孝感县志》有记载的孝感孝子就有493名。一代又一代的孝子风范凝聚成丰厚的孝文化资源,滋育了历代的孝感儿女,使孝感人热爱孝子,崇尚孝德。

现如今,经过十年洗劫了的孝道精神又正在经历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社会出现了严重的道德危机。一些人的道德底线丧失殆尽,子女遗弃父母、不孝敬父母甚至殴打父母的现象屡屡发生,以至于有人感慨,如今社会的人际关系就是一种裸的金钱关系。在此背景下,孝子之都孝感市为继承和弘扬孝子精神,树立新时期尊老敬老良好风尚,自1996年开始进行“十大孝子”的评选,至今已评选了四届。“十大孝子”的评选掀起了孝文化研究的热潮,2005年孝感学院和湖北职院先后成立了“孝文化研究中心”和“湖北省孝文化研究会”。两个学院先后组织召开了中华孝文化研讨会、孝文化与和谐社会研讨会、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国际学术研讨会、“孝感孝文化与科学发展观”国际研讨会等大型学术研讨会,吸引了来自国内以及美国、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众多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开展了一系列孝文化学术研讨活动。《孝感日报》、《孝感学院学报》和《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还分别开辟“孝文化研究”、“孝感孝子”等专栏,组织开展孝文化研究征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及其丰硕成果使孝感成为我国继济南后孝文化研究的第二个重要基地。近十年孝感孝文化研究成果丰硕。

一、有关孝文化研究学术专著与孝文学专著

孝感学术界有关孝感孝文化研究的专著主要有:《孝文化史料征集》《孝感孝文化》、《孝感孝子》、《孝文化研究》、《中华孝文化研究》、《孝感地方传奇故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中外学者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孝文化文艺新作》、《新二十四孝》、《当代学者论孝》、《孝经新解(通俗读本)》、《孝文化文学作品选读》、《孝文化景观》、《中华孝文化名城――孝感》、《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中国孝文化概论》、《中国孝文化史》等孝文化研究与教育丛书。另外,有关孝文学著作有:《千古孝子黄香》、《三国孝子孟宗》、《孟宗的故事》、《补碗》和《无敌孝子剑》。其中,《孝文化史料征集》全书由孝文化遗迹、人文景观、文物精华和拾萃四部分组成,是孝感孝文化系统考证的奇葩。《孝文化研究》对“孝文化的本质”、“中华民族的人格思想”、“先秦以来历朝历代孝文化的演进与发展轨迹”以及“孝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均进行了深入和有益的研究,称得上是“孝感孝文化研究”中一个新的里程碑。《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收录了孝感“旅游与孝文化资源开发”征文活动的40余篇优秀论文,它把孝文化研究与孝感经济建设结合起来,使孝感孝文化研究实现了质的飞跃和划时代的新突破。《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中外学者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全书内容分为两部分,即孝文化内涵与意义的理论创新研究和孝感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实践探索研究,该书充分反映和体现了孝文化研究的新成果、新观点、新见解,对孝文化的现代化研究和孝感市“打造城市名片,建设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实践活动具有重大启示和指导意义。

二、有关孝经学、孝、孝道、孝观念、孝意识的研究

孝感孝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对《孝经》、孝、孝道、孝观念、孝意识的研究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果。相关研究论文主要有:《与的关系及其扬弃》、《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上)和《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下)、《浅议孝的演进与文明轨迹》、《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孝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中国古代文学与孝之初探》、《论的孝意识及其特色》、《唐代妇女孝行特征:女之孝重于妇之孝》、《与孝道思想》、《论、之孝亲意识与中国古代孝文化》、《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孝文化传统看贾宝玉的结局》、《中的异类孝子形象》、《“孝”字的创生及其原义释》、《不同文化土壤上的两支奇葩――中西“孝道”之比较》和《中西孝道差异及其原因探析》等。其中,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有:《与的关系及其扬弃》对《孝经》与《二十四孝》的产生及其内涵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从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上阐明了二者的关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了二者中必须弃除的糟粕和应该吸取的精华,并结合实际进行了论证;《漫谈汉代“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从忠孝的思想基础、《孝经》的理论基础、天子的孝道榜样、举孝廉的用人制度等方面论述了汉代的“以孝治天下”的社会实践;《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通过对“孝”、“孝悌”、“孝忠”、“孝廉”的分析,进一步探索孝的概念及其演进的过程,透视中国特有孝道文明的历史轨迹,从而揭示孝文化的内涵,展示孝文化的无穷魅力,指出孝观念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品德;《中国古代文学与孝之初探》从中国古代文学与孝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着手,指出古代与孝相关的诗歌、小说、戏曲和部分记叙性散文主要是通过塑造孝子形象对孝进行文学性诠释,其中一部分作品以史实为据塑造孝子形象,另一部分作品则通过虚构塑造孝子形象,二者结合起来,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对孝的完美诠释,这种诠释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罗移山等一批学者还分别以《周易》、《儒林外史》、《牡丹亭》、《红楼梦》和《聊斋志异》作为个案,从不同角度研究了作品中的孝意识、孝道思想和孝行实践,并分别从文化同质与文化异质、中西文化差异和人性与神性等不同视角,分析了中西“孝道”、孝爱观的不同,并指出中西“孝道”、孝爱观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以此促进中国孝文化和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

三、有关孝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孝感学界在挖掘中华孝文化内涵,发挥其当代价值的研究的成果有:《论孝的文化内涵》、《略论中国传统孝文化

内涵的特征》、《浅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十大特性》、《论先秦儒家孝文化的扬弃》、《析魏晋南北朝孝文化的特征》、《中华孝文化的存在方式三题》、《孝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孝文化与孝文明》、《关于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特征及其功能的思考》、《关于孝感孝文化形态及其当代价值的若干思考》、《论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传统孝文化道德观与当代道德价值观之比较》、《析孝感雕花剪纸的孝文化内涵》、《体味孝感雕花剪纸的孝文化底蕴》和《推进孝德文化科学发展的基本途径》等。对于孝文化的内涵,《论孝的文化内涵》指出“孝”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包括生命意识、知性精神和道德观念三大要素,强调了目前对“孝”文化的研究,挖掘其生命意识和知性内涵尤其重要;《略论中国传统孝文化内涵的特征》和《浅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十大特性》则分别梳理出孝的自然性、推及性、无我性、义务性、实践性等五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和久远性、普遍性、延伸性、人民性、阶级性、民族性、世界性、现实性和发展性等十大特征;《析魏晋南北朝孝文化的特征》分析了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孝文化的特征,指出要继承先秦儒家孝文化的精华,必须弘扬善事父母、赡养双亲,敬爱父母、敬爱长者等孝道,创新赋予显亲扬名、光宗耀祖,爱护身体、珍爱生命等内容以时代精神,抽去忠孝合一、移孝于忠,葬之以礼、慎终追远等内容中过时成分,彻底批判包办婚姻、传宗接代,提倡建立起新型的婚育观和民主平等思想。另外,叶继宗教授等学者还分别从孝文化与现代文明、孝德与中华传统道德文化的关系、孝文化与孝文明、传统孝文化道德观与当代道德价值观之比较等方面对孝文化进行了探讨,指出孝德、孝文化在弘扬中华传统道德,全面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深远意义,并从时代性、政治性和社会性等不同的视角对孝感孝文化进行审视,提出了科学界定孝德文化内涵、全面整合孝德文化资源、广泛开展孝德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孝德文化产业等四条科学发展孝德文化的基本途径。

四、孝文化与经济建设、孝文化名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研究

对于孝感如何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促进孝感经济建设、孝文化名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孝感政界、学界对此进行了较多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孝文化与经济建设关系的研究论文有:《对孝文化的经济分析》、《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研究》、《孝感孝文化产业集群开发战略研究》、《基于孝文化的银色营销策略》、《以中华孝文化开发农村银色市场》、《以中华孝文化塑造产品品牌模式研究――以湖北孝感市为例》、《从孝文化谈文化营销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塑造》、《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旅游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科学发展多利共赢――着力建设“四园”

打造孝文化旅游经典》、《旅游和孝文化资源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朝阳产业》、《日本“一村一品”理念指导孝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湖北省孝感市孝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思考》、《孝感董永资源旅游开发原则及模式探究》、《董永资源旅游开发刍议》、《对依托孝文化发展应城文化旅游的思考》、《以特谋发展以特赢市场――实践“科学发展观”有感》和《浅议孝文化节日礼品开发》等。其中,《对孝文化的经济分析》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孝文化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对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所发挥的多方面的促进作用,以及孝文化在我国现阶段经济中的积极作用,阐述了引起孝文化作用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发挥作用的趋势。黄宏磊等学者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对孝感孝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经营、孝感孝文化产业集群开发、孝感孝文化为基础的银色营销、孝文化特色产品品牌塑造、孝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科学发展等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和对策。上述研究成果对指导围绕地方孝文化特色进行特色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孝文化名城建设相关论文有:《孝感创建“中华孝文化名城战略构想”》、《孝文化在推进现代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中华孝文化名城建设空间》、《孝文化与孝感市城市品牌营销策略研究》、《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孝感孝文化名城建设的CI战略》、《中华孝文化名城品牌经营战略》和《基于孝文化的孝感市城市品牌战略》等。在上述研究中,吴崇恕教授等一批学者分别就创建中华孝文化名城的战略、孝感孝文化对孝感文化名城的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孝感中华孝文化名城的建设空间进行了研究,并以孝感市为例,讨论了基于孝文化的城市品牌建设目标定位、文化软实力的培育、孝文化名城建设的CI战略和文化名城品牌经营战略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有益建议。

孝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研究论文有:《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创建现代文明家庭何以立孝》、《对于孝文化建设之难点“婆媳关系”的思考》、《关于孝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论中华孝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等。上述文章分别就如何利用孝文化资源促进代际和谐、家庭和谐、婆媳和谐、校园和谐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及其保障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设性建议和办法,为孝感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五、有关孝德教育的研究

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尤为重要。孝感学院、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把推进中华孝文化与高等教育相融合,在推进中华孝文化领域的产、学、研、用,培育以中华孝文化为特色的育人文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湖北职院成立了全国首家中华孝文化学院。相关研究论文有:《“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赋予孝德教育新的时代意义》、《论孝文化的回报德行》、《传承中华孝文化精华

建设特色高校校园文化》、《从儒家孝道思想的生命意识解读大学生极端行为》、《浅论孝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构建》、《解读孟宗的故事》、《“孝文化”建设与学校教育――关于“孝文化”建设的思考》、《和谐校园呼唤孝道教育》、《以弘扬孝文化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运用开展家庭孝道教育的思考》和《孝道与道德底线教育》等。在上述研究中,《“孝”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分析了现在我国孝道缺失的原因,强调传统孝文化对提升公民个人的道德素质、重建家庭美德、构建社会公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赋予孝德教育新的时代意义》分析当前孝德教育被弱化的原因,指出要发掘传统孝文化的时代内涵,创新孝德教育的实践,提倡情行并重,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孝德。还有李友清教授等学者分别就目前在我国学校、家庭和社会忽视道德底线教育引发的弊端、开展孝德教育的意义、如何进行孝德教育、孝德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孝德教育与国民素质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这些成果无疑对孝感中小学及大专院校和社会开展孝道教育、弘扬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六、孝人物、孝景观及孝资源的保护研究

对于孝感古代孝子和中华孝文化景观及孝资源的保护研究的论文有:《孝感“孝文化”中的“董永与七仙女”――“孝感是董永故里”的印证》、《“黄香故里”考辨》、《(黄香故里考辨>之考辨――与张昕先生商榷》、《中华孝文化景观》和《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等。上述文献分别就“孝感是董永故里”、“孝感是孝子之乡”、黄香的故里、事迹及文物文献进行了考证,并就中华事亲景观、孝亲景观和孝行景观等中华孝文化景观进行了综合考察,指出弘扬孝文化,积极开发利用孝文化资源,确保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对孝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

[参考文献]

[1] 孝感文史办.孝文化史料征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大学生孝道论文例2

1 他山之石:关于《论语》中的孝道思想

“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卒为难。”区区二十字却道出了孝道的精髓,即:一养,即赡养父母。二敬,即敬爱父母。三安,即不给父母带去烦恼。四终生孝敬。

1.1 春秋时管仲提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可以看到没有基本生活的满足就无从谈及孝道了,故而尽孝道首先要能够做到物质上赡养父母。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1]意思就是说:子女侍奉父母能经常和颜悦色是件难事。遇到有事,子女去操劳;有好吃好喝的,让父母享用,仅这样就可以认为是孝了吗?从孔子的疑问中就可以知道,孔子认为仅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要孝敬父母肯定要做更多,那么更多的是什么呢?《论语》中对这个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即“敬”。

1.2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意思就是说:现在称作的孝,是仅仅能供养父母就行了。然而就是狗、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如果没有对父母的一片孝敬之情,那赡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在此,孔子认为仅仅供养父母还是不行的,除此之外,还应该对父母怀有一片孝敬之情。也就是要注意养父母之心,从内心深处敬爱父母,让父母生活的心情舒畅。里仁篇第十八讲到,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1]意思就是如果发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应该婉转地规劝,如果父母没有听从的意思,仍然应当恭敬的侍奉,不要冒犯他们,尽管内心忧虑,对父母却不怨恨。

1.3 除了“养亲”、“敬亲”,孔子认为要做到真正的孝,还要注意“安亲”,要做到弗辱。[1]也是孔子提及的安亲的重要内容。

1.4 里仁篇第二十讲到,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1]意思就是说:父亲在世时,因为儿子不能享有独立行动的权力,所以只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就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时间地遵照父亲生前的道德规范而没有改变的话,就可以称他是孝子了。孔子总结性的指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三”是虚指,指很长的时间,甚至是一生,所以笔者觉得这是孔子所认为的敬父母的最高标准了,同时也是终身孝敬的难能可贵之处。

2 玉石之契:《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关联

2.1 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之根本。百善孝为先,遵守孝道、践行孝道是一个人格完善的重要环节,没有健全完善的人格,就无从谈及爱人与爱国,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国家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因而孝道教育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当为根本。

2.1.1 孝道是人道德素质的逻辑起点。在中国古代社会,孝被看作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孝道确实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和起点。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身体力行的法则。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已经注意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要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人,最重要的方式是进行孝道教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2]一切善行和精神建设都出于对别人的关系与爱护,作为子女最先接触的思想就是父母的爱,从父母身上获得母爱或父爱,而今再融发出子女对于父母的以及其他人的爱。如果没有对于父母的基本孝道,其也不可能对他人具有怜爱之心。孝是人之道德之基,也是精神文化境界之渊源,当今许多的教育学家对于孝道进行了精神层次分析,明确进行孝道教育是进行爱国教育的第一步。

2.1.2 孝道是人际关系的价值基础,是社会和睦的精神支撑。在我国传统社会文化建设中,人际关系遵循血缘以及宗法原则而进行,人们的精神文化建设遵循一个“孝”,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建立的基本,儒家思想所追求的文化精髓就是要将血缘之爱推及他人,以对于父母之爱的善行对待他人,那么一定会形成一个充满相互爱护的文化氛围,人们之间的关系也将和蔼相处。因此当今社会的人际关系要借鉴与吸取儒家思想,建立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人们相互之间充满着爱心与关爱,对待老人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对待儿童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多为社会尽一点责任,因此要以孝道为思想精髓,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促进精神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2.2 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软肋。当前,学生群体的孝道缺失现象,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可以说这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视对孝道思想的教育不无关系。

2.2.1 学校孝道教育的重视不足。学校是学生的第二教育场所,学校对于学生的道德素质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对学生道德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学生政治理想层面与专业文化的学习的教育,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明显不足。首先,有些学校虽然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也曾讲到孝道,但教育形式古板生硬,学生对所讲孝道内容并不能很好的领会掌握;其次,除了略微提到孝道的相关知识,思想道德课更多的是向学生教授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无私奉献等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却忽视了对父母尽孝的基本的道德教育;第三,学校的道德教育体系并不是非常规范,关于孝道教育的内容与形式也没有从制度层面进行规范,这就使得学生的道德修养略显不足甚至是缺失。

2.2.2 学校孝道教育的知行脱节。学校在进行孝道教育时过重于理论环节的教育而忽视孝道实践,重点考察学生的孝道理论,而不重视对于学生实践孝道的引导,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实践主体作用,这是目前孝道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当代人对“照顾父母”、“尊敬父母”和“体贴父母和令他们开心”有着很大的认同性,但是不可忽视的是我们在身体力行方面却不能让人满意。道德教育由于考察评价存在灵活性,因此学校在开展孝道教育时也只是教育学生如何进行孝道以及孝道的意义等,而对于孝道的具体实现形式以及孝道实践效果忽视评价,同时学校对于孝道教育的形式也过于死板,缺乏创新性的内容,学生在利用孝道知识时他们采取的方式也过于死板,造成学生对于孝道的实质没有深刻的领会,容易误导学生,因此目前大部分学生都知道要对父母孝顺,但是却认为孝顺要在父母老了之后才能进行,因此目前学校开展孝道教育模式会导致学生孝道认知和孝道践行的脱节。

3 攻玉之用:《论语》中的孝道思想对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启示

内容是孝道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以《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为鉴,我们要不断丰富完善孝道教育的内容体系,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笔者认为,孝道教育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能养:养父母之身。所谓能养,就是教育学生尽孝道首先就是要对父母进行物质赡养,让父母吃饱穿暖,保持身体健康,这是尽孝最起码的要求。首先,学生应当明白要做到善事父母,尽孝道,首先就要做到能够养亲。父母老了以后,他们的劳动能力就会降低,他们就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了,同时加上疾病的困扰,此时需要子女要进行赡养义务,以孝心尽父母养育之恩。其次要对学生进行养亲的方式教育。一般说来,对父母的物质赡养应包括经济资助和生活照顾。但由于学生在经济上还没有独立,还没有能力对父母进行经济资助,因此学生所能做的就是在生活上应尽量照顾父母,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生病的时候应随侍在侧等,这些都能体现出子女的孝道。

3.2 尊亲:养父母之心。所谓尊亲,就是教育学生除了养父母之身,还要注意从内心深处敬爱父母,让父母生活得心情舒畅,这是尽孝更高一层次的要求。首先,应使学生了解孝道中“敬”的重要意义:《论语》为政篇第七讲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1]孔子在这里突出了一个“敬”字,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心,应该和颜悦色、真诚坦荡,尽孝道不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是一种精神沟通和心灵抚慰,做到这一点最重要也最困难。《孝经》中也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说明孝的最高境界应是尊敬父母,给予情感上的关照,而养只是最基本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养”已经不是我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了,随着空巢现象这一问题的日益凸显,老年人的精神诉求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尤其是对尚未经济独立的学生来说,精神上尽孝道是他们的主要形式,因此更要把握从精神上孝敬父母的重要性。其次,教授了学生尊亲的重要性之后,还要注意教授如何来践行尊亲,要做到尊亲,就是要尊重父母,关心其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情感和需求,尊重他们的经验、意见、建议和决定,给予父母充分的爱和情感支持,使老人在精神生活层面上能够体会到子女的一片孝心。

3.3 感恩:孝道的灵魂。子女对父母的孝道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回报,从这一点上来说,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是进行孝道教育的情感基础。因此要从子女和父母的情感联系入手,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进而培养起学生的孝道。此外,我们不仅因父母、妻子、儿女给我以关怀、爱护、帮助、照顾、支持、提携而感恩,还要对邻里、亲戚、朋友和社会中的人表示感恩,更要感谢社会给我们的一切。“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应当成为个人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3.4 践行:孝心成孝行。看孩子孝顺与否标准很多,不一定认为孝顺的孩子就会给父母磕头,也不能认为给父母磕头的孩子就是孝顺的。孩子们的孝顺不能够用硬性的要求来要求和管理,我们需要做的是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促使孩子们认为孝顺是应该的一种很自然的习性,是人们亲情的顺理成章的表现。孝道不应流于一种形式,更不应该把某些陈旧的教育方法和方式强加在青年人身上。孝心只有真正变成一种行动,让孝心变成孝行,才是孝道的真谛。如何能够打动学生呢?这就要求我们采取生动活泼、形象感人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在孝道教育过程中要建立针对性的教育模式,对于不同的教育对象其采取的形式、活动内容要有所区别。总之关于孝道的践行,要避免形式化,也不可搞“形象工程”,要做到求真务实,在学校里可以以各种形式广泛开展,此外还要注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走出学校的小圈子,在各种社区、公众场所开展有组织的志愿者服务活动,进而为整个社会孝道体系的建立做出努力,孝道教育要从小事入手、正视对于学生的孝道意识培养和孝道行为习惯的锤炼。

参考文献:

[1]文选德.论语诠释[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70,69,162,

大学生孝道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26-02

我国道德文化体系是在继承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伦理道德以“忠、孝”即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孝顺为根本,并以此来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孝”在我国伦理思想观念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孝道教育为突破口,从培养学生的孝道素质着手,强化他们的道德修养,是当前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实施孝道教育的重要意义

儒家把子女对父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提升到“道”的高度,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这是了不起的发展。汉代以后把“孝”捧到了天上,荒谬地提出愚忠、愚孝的所谓“三纲五常”,“”中又践踏孝道,大批传统道德,这些都是强加在纯真的孝之上的历史尘 埃。现代社会,研究孝道文化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对国人的处世哲学、道德修养、人格塑造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应该把弘扬孝道文化作为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进一步推进和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1.和谐社会的建设凸显对孝道的需要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可以囊括从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甚至包括宇宙层面中一切理想的状态和正面的价值,包含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公平正义,人们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敬,以及个人的良善仁爱、道德礼义等诸多价值。孝道文化的内涵与和谐社会的内涵有诸多相通相近之处,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效忠国家的人。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国之忠臣大都是孝子,可以说孝道是和谐的起点与基础,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浓厚的孝道氛围。

2.实施孝道教育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维系社会安定

从古至今,家庭都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关系的和睦温馨与否,关系到国家、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稳定。特别是我国即将成为人口老龄化大国,社会的养老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如果没有解决好社会养老的问题,很容易造成社会动荡,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子女怎样赡养老人、如何尽孝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如果子女晚辈都能孝顺父母、长辈,形成良好的孝道氛围,会使社会环境更趋安定和团结。因此,推崇家庭伦理道德,发扬孝道文化,加强以“养老”、“尊老”、“敬老”为重要内容的孝道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3.开展孝道教育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加强孝道教育对于健全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孝道教育是要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关心、理解、体贴和敬重父母和长辈,以报答父母的养教之恩;增强大学生的孝道意识,可以促使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增强,从而能自觉自愿地对父母尽孝,履行自己作为晚辈的责任与义务;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爱心、感恩心和责任心。这些都是构成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有利于自身成长成才、实现自我理想、体现自身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现状研究

我们对海南大学三个校区1000名学生进行了“当代大学生孝道实践及高校孝道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出海南大学学生的孝道观念、行孝现状以及学校孝道教育现状差强人意,有进一步推广和加强的必要。

1.大学生孝道实践的基本现状

从统计结果看,大学生践行孝道的主流表现是积极、健康的。在孝道意识方面,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孝道知识,有了较强的孝道意识,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孝道文化,并有意识地自我培养孝道精神,进行积极的行孝准备;在照顾父母、情感慰藉、给父母优先享用权等方面,学生正面肯定的回答比例比较高。但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孝道缺失的现象。比如在处理与父母矛盾时,有5.6%的学生选择了经常会对父母出言不逊,有4.1%的学生选择了会指责与横加干涉父母的生活习惯;在成就父母期望方面,有三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少或从来没有以父母的满意度作为自己上进的动力,有一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少或从来没有努力取得成绩让父母自豪(见表1)。着表明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很少与父母进行情感沟通,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也没有主动了解父母和长辈的内心需要和压力,忽视了对父母和长辈精神上的关爱,而这种精神上的交流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表1 大学生孝道实践的基本现状

2.当前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基本现状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孝道教育仍未受到足够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过分专注于道德的理想性与先进性和用崇高而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学生,而事实证明,这种寄希望于在短时间内尽快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的思想过于急功近利,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此次调查表明,学校在开展孝道教育方面效果较差,甚至几乎没有开展(见表2)。从调查结果以及对其他一些高校思想教育战线工作人员的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孝道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缺乏开展孝道活动和宣传的平台,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学校领导和老师也都没有意识到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形成可持续的教育机制,直接的结果是孝道教育的缺失。

表2 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基本现状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途径与实践

1.以理论教育为导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孝道理论教育,通过底蕴深厚的孝道理论以及形式多样的方法和途径开展孝道教育,让大学生全面理解我国的孝道文化,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孝道,摒弃孝道中不合理的内容,发扬孝道中科学、合理的精神。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要充分把握好孝道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各课程特点,把孝道知识渗透进课程教学中,既能充分体现课程优势,又能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孝道教育的效果。

2.发挥“体验式教育”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

体验教育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体验与实践是紧紧相连的,通过体验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了解孝道,从而加深对孝道文化的体会与感知,促使大学生把孝道理论认识转化为现实行孝行为。要做好体验教育,第一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生活体验、社会感知,了解我国的践行孝道的现状,理解孝道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第二要让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行孝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行孝的重要性,让他们正确认识孝道,建立行孝意识,做好行孝准备;第三要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父母和长辈的艰辛,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孝顺长辈。

3.构建高校领导重视、教师导引、学生积极参与的孝道教育机制

加强高校孝道教育,领导重视是根本,教师导引是前提,学生参与是关键,建章立制是保障。造成当前高校德育中孝道教育相对缺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学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真正认清孝道教育对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真研究教育的形式和方法,难以把孝道教育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建立由学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的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任课老师在德育中的积极作用,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孝道教育,让高校孝道教育充分体现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使孝道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并充分利用和发挥共青团、学生会以及社团组织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孝道教育的目标。

4.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孝道教育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能够综合地、全面地作用于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和人格培养。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起到丰富学生生活、调节和激励学生行为、培养和激发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及自我完善的作用,因此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孝道的宣传和教育。比较好的做法是在校园内树立孝道宣传纪念碑、出版与孝有关的学生读物、开展校园孝道知识竞赛及征文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与孝道知识的紧密接触中,受到孝道文化的影响,更好地理解孝道精神,增强孝道意识,掌握科学合理的行孝方法。

5.树立楷模,为学生行孝提供方向指引

在孝道教育的过程中,除了一系列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外,树立榜样、表彰先进、掌握行孝的途径和方法也不可忽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孝道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正面榜样,如湘潭大学学生杨怀保为了就近照顾病痛中的父母,带着父母上学的故事,就具有很强的教育和示范意义,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 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和灵魂[5]。在新的时期,高校应将传统孝道思想进行积极的现代转化,探索新型孝道文化在学生德育中的应用,把弘扬孝道文化作为改进学生德育的突破口,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各方面综合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宝库.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N]. 人民日报, 2012-02-21.

大学生孝道论文例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的凸显,使得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道德的社会需求日益强烈。在当今社会,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重新重视和加强现代社会“孝文化”建设,重塑现代“孝”道规范,是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之一。重构“现代孝文化”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自上而下全面实施“现代孝文化”建设

构建“现代孝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有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必须有社区、学校、家庭和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完善的制度保障。从程序上讲,应该是在党的带领下,自上而下地进行深入持久的文化创建、理论建构、文化传播和道德教化,同时建立有效的道德评价和自觉的道德践行约束机制。党和政府在“现代孝文化”的建设中处于领导地位,是领航员和指向标,关键是把握方向,引导社会舆论,利用方针政策倡导社会主义孝道,以法律法规约束不孝观念,惩处不孝行为,以强大的舆论引导人们自觉行孝。党和政府、社会研究机构还要加强研究工作,依据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的实际需要,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框架下,谋划“现代孝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伟大事业的顺利进行。

二、以正面引导为主,加强“现代孝文化”的宣传教育

在社会各个层面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大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占领舆论宣传的高地,发挥正向导引作用,是进行现代孝文化建设的良好方法。

家庭孝道教育是首要的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每一个孩子接受启蒙教育的学堂,所以家庭是现代孝道教育的主阵地。在家庭进行最根本的孝悌教育,为将来走入社会为人处世打下基础,这是由具体到抽象、有小德到大德,循序渐进的重要德育原则。家长(包括父辈、祖辈中相关的成年亲属)是孩子的最早的老师,要通过言传身教,围绕基本礼仪、孝敬父母、敬老爱幼、睦邻友好、助贫济困、礼让宽容等方面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孝启蒙。家庭孝道教育搞好之后,还要加强向社会的推广,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目的,那么全社会的“现代孝文化”建设也就顺利多了。

第二是把孝列为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青年学生是社会“现代孝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校是年轻人接受孝道教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在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倡导孝道,宣传孝文化,把孝文化教育作为重点内容。教材中应增加孝道的内容,挑选传统文化中富有教育意义的有关孝道的经典故事和案例,充实学校德育的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灵活多样的形式是提高孝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学校要针对青少年的心理,认真研究青少年孝道观的现状,并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孝道教育,追求实效,切忌空泛。

第三是各级行政部门和广大的社区组织要积极开展孝道教育宣传。舆论对于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要利用舆论的力量,把孝道观念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要把现代孝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建设范围,采取措施在全国上下营造提倡孝道、践行孝道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广大的基层社区组织有贴近群众的优势,应在孝道教育宣传中担负起重要职责。政府要有意识地大力表彰和宣扬孝文化建设中优秀分子和先进集体,大张旗鼓的表扬奖励,开展“孝道模范”“尊老爱幼典型”等评比活动,营造孝文化氛围。

三、把“现代孝文化”列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社区文化建设是提高国民素质,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举措,对和谐社会建设起到积极作用。社区文化建设中应把“现代孝文化”建设作为重要内容。要以多样的形式向居民传授文化、科普、法律知识等,社区可以通过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人际间的交流和互助,融洽家庭、邻里关系,提高居民思想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阵地和载体,把培育现代社区文化与建设“现代孝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用社会主义孝道来协调社区居民的家庭关系、邻里关系、人际关系,引导社区成员逐渐形成“尊老崇孝”的伦理价值观,养成行孝的行为习惯,使“现代孝文化”扎根基层。

四、充分利用现代传播手段促进“现代孝文化”建设

现代的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是最先进的传播手段,网络已经把地球连接成一个整体。青年人是最大的网络用户群,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文化作为现代文明的结晶,正以强大的触角,伸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先进性,它打破了文化垄断,拓展人际交往,发展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努力使“现代孝文化”在网络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建设孝文化网站,开发孝文化论坛,发展网络孝文化,使广大网民受到孝的熏陶和教育。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在网络道德和法制教育中融入“现代孝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在与网络文化携手发展的过程中,还必须大力抵制批判封建愚昧的孝文化,努力提倡积极、健康的孝文化。

五、完善监督约束体质,保证“现代孝文化”建设取得实效

教育不是万能的,教育也不可能完全实现“现代孝文化”的建设目标。要保证“现代孝文化”建设取得实效,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和体制保障。在“现代孝文化”的建设中,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依靠法律来解决扶养、赡养纠纷,处理违法的不孝行为,把孝道行为纳入法制约束轨道,用强制手段来约束和惩戒不孝行为。同时,广泛发挥舆论力量,各级政府行政部门要积极引导群众口碑,建立嘉许孝行为和谴责不孝行为的评价机制。大众媒体也应大力宣扬赞美孝行为,针砭不孝行为,宣传社会主义孝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对不孝行为人人喊打的良好舆论氛围。法律强制力和舆论谴责相辅相成,共同保障“现代孝文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大学生孝道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4-0160-03

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建设中国的生力军,因此要把其培养成优秀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这就需要双管齐下,在重视文化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提高其道德品质修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好有利于培养科研创新和品德高尚的双重人才。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充分发挥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孝文化的重要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孝文化认同现状

近年来,新闻媒体对关于大学生不孝行为的报道越来越多,这反映了大学生在孝文化认同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长此以往,不仅会影响大学生自身的形象,更不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通过对大学生孝文化认同现状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孝文化认同上存在着孝道践行不彻底、感恩意识淡薄、孝道观念淡漠和辜负长辈期望等问题。

(一)孝道践行不彻底

每一个人从幼儿园到小学经过中学再到大学,都接受了很多的思想道德教育,据调查,99%的大学生对中国的孝文化有所了解,其中有75%的同学认为 “孝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然而只有 20%的同学对此非常了解,这就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中国孝文化只是一知半解,他们在主观上是认同每个人都应该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思想的。在践孝行为的调查中,70%以上的同学能够主动照顾父母的日常生活,会积极地帮助父母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但这之中能够经常性帮助父母做家务活的同学只有不到30%。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就是有些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不仅不能践行中国传统孝文化,甚至还做出违背孝德的事情,当代大学生的践孝意识大大减弱[1],79%的大学生对这一现状的存在持肯定态度。

由此看来,大学生在孝文化的认同和践行方面是不一致的。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可以了解和接受孝文化的理论和基本思想,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将这些思想外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学生主观上认同孝文化,但没有客观行动。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对孝文化知行不一的问题,也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和学校在理论联系实际上存在严重问题,应引起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二)孝道观念淡漠

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外来文化中一些消极的因素也在侵蚀着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自我意识、经济意识等不断增强,商品拜物教的观念冲淡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温情[2]。

据调查,有的大学生对父母缺乏精神上的关爱,因此亲情关系淡漠,代沟比较严重;一部分大学生很少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其中38%的大学生在校读书期间几乎不与父母进行交流。有12%的同学几乎不和父母商量比较重要的事情,有18%的大学生经常对父母发脾气,有将近 70%的大学生不能耐心接受父母的教育,有的甚至会出言反击。在关心父母方面,6%的大学生对父母的心情不好不闻不问,根本不为父母排忧解难;11%的同学会忘记父母的生日,从不送祝福;39%的大学生偶尔可以记起,但也不经常给父母送祝福;有50%以上的大学生能够理解父母、关心父母,他们会在生日时送上祝福,会经常关心父母的心情和健康状况。除此之外,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较弱,他们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和批判精神,在学习和生活中会很容易出现困惑和迷茫,脾气暴躁,甚至对父母出言不逊,缺乏尊重。如果处理不好家庭亲情关系,会直接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三)感恩意识淡薄

一个人是否具备责任意识和自尊意识,就要看他是否懂得感恩父母,感恩父母是践孝的首要环节。古语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感恩父母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作为大学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感恩父母:一是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二是尊重父母的意见建议,三是尊重父母的辛苦劳动。但是,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身为父母就应该为儿女付出一切,z毫不懂得感激;有一部分同学动辄对父母发脾气,有需要就向父母伸手,一旦不能满足其要求,就会大发雷霆,完全忽视父母的感受,甚至把父母当作自己的出气筒;有的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几乎不与父母商量任何重要的事情,丝毫无视父母的意见,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有一则新闻是这样报道的:父母辛辛苦苦地将孩子供到大学,最终因家庭实在困难无法支付孩子的学费,孩子竟把父母告上法庭,向其索要学费和生活费,身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竟做出如此不孝之事,简直令人无法想象。以上事件虽然是个别现象,但依然反映了部分大学生严重缺乏对父母的感恩意识, 一个大学生连父母都不懂得感恩,那又何谈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认真负责呢?更别提去报效国家和社会了。

(四)辜负长辈期望

践行孝道的最高要求就是尊重父母和满足父母内心的要求,要尽力满足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即“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3]。毫无疑问,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那么作为子女,如果能够做到学习勤奋上进,做人诚实善良,事业日趋进步,婚姻幸福美满,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一些大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对父母尽孝就是努力学习,勤奋上进,取得好成绩让父母骄傲;而有的大学生认为对父母尽孝就是自己多做一些兼职,赚取生活费,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这表明他们明白父母供自己上学的艰辛,令人感到欣慰。但是在大学生群体中,还有一些人辜负了父母长辈对自己的期望。一种是在学习上的辜负:一些大学生不顾父母对自己的期望,整天玩乐享受,荒废学业,浑浑噩噩,虚度光阴,没钱了朝父母要,却从不明白父母供自己读书的良苦用心。另一种是在身体上的辜负:有些大学生在遇到困难时不是想办法去全力解决,而是选择逃避,轻易结束自己的生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怎么能轻易结束掉自己的生命呢?这也是极大的不孝。2004 年中南大学自杀预防研究所对该校 623 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约有 14.6%的大学生承认自己在一年中想过要结束自己的生命[4]。这种做法极其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这样做不仅埋葬了自己的美好青春与生活,也会给父母和亲人带来无尽的痛苦和伤害。

二、增强当代大学生孝文化认同的对策

(一)多载体进行中国传统孝文化教育

1.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作用,搭建灌输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平台。首先,创造具有孝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在图书馆、楼廊墙壁两侧、宣传栏等地M可能镶嵌上与孝文化有关的名人名言和书法、绘画等作品,在学校适当的地方建一些雕塑、亭台楼榭等带有孝文化特色的 “小景点”,最大限度地凸显出具有孝文化特色的“人文景观”,使大学生随时随处都可以感受到孝文化的熏陶与感染,达到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大学生孝文化修养的效果。

其次,全面开展多项与孝文化有关的活动。比如可以围绕孝文化元素开展文艺演出、演讲比赛、征文竞赛、书画展览等各类活动;还可以利用板报、国旗下的讲话、广播等开展与孝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还可以利用周边人文资源,自然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孝文化景点。

2.注重吸收中国习俗文化,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华。很多高校都处于有着孝文化的传统之乡,比如孝之河、孝之桥、孝之碑等“孝”迹遗址众多,有的各种关于孝的民间故事和书卷藏帖也是数不胜数。习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也承载着丰富的孝文化信息,如婚嫁习俗中新郎新娘“拜高堂”,春节给老人拜年, 宴饮活动中让老人和长辈先尝酒菜,节庆活动中拜寿、祀祖等。国家把清明、端午、重阳等传统节日设立为国家法定节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明智举措。

3.积极利用中国旅游文化,挖掘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底蕴。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大学生完全可以从我国的旅游资源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受益无穷。我国很多历史古迹中都蕴藏着历代传承的孝文化的元素,在很多有名的山川石刻上、古老的寺庙中都有着关于孝文化的文字。因此,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假期组织学生进行孝文化探究之旅,让学生在旅行中感受中国传统孝文化,点燃他们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崇敬之情。高校对大学生的孝文化思想教育,不能仅按传统的授课方式,重要的是把孝文化融入到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感悟孝文化,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充分利用家庭天然的孝文化教育资源

1.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坚持平等的家庭教育观。现代家庭注重“平等”的教育理念,家庭教育环境民主平等可以营造良好和谐的教育氛围,是有效实施道德教育的基础。要做到这一点,父母需要放下自己的架子,做到与孩子沟通、互相了解,互相分享生活中的快乐和痛苦,打破亲子之间的隔膜,使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协调[5]。所有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最伟大、最无私的,但是爱是需要沟通和理解的,如果缺乏沟通,父母就无法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导致他们的付出不但得不到感激,相反还会引来孩子的责怪和埋怨。如果经常与子女沟通,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就会事半功倍,让孩子真正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那么孩子也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这样家庭才会和谐友爱,同时这也有利于孩子更好地与他人沟通交流和平等相处。

2.注重培养孩子行孝的习惯。言传身教。父母自身道德认识水平的高低及其道德行为对子女有巨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使孩子耳濡目染,把孝内化于心,从而达到自觉行孝的效果。例如,家长要时常关心自己父母的心情和健康状况,多与自己的父母沟通交流;在公众场所要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与他人相处时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等。父母的这一系列行为会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生活的真、善、美。在这种言传身教中,在提高家长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既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孩子,为他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又有利于他们今后良好道德观的形成。

强化孝德实践教育。孝行是检验大学生孝意识和孝情感的唯一标准,要想孝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就要坚持孝心与孝行的统一。所以父母要多为孩子提供行孝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体验。例如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家务活和一些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做适当的家务活可以令孩子在一定程度上理解父母的辛苦,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理解和体谅父母。除此之外,还可以鼓励孩子勤工俭学。这样除了可以分担家庭的经济负担,最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其与他人和谐的人际关系,使孩子变得坚强自立,也会更加尊重他人的劳动价值。只有经过一系列反复的实践活动,孝才会真正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三)大学生要自觉践行与弘扬孝文化

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的,大学生自我教育指大学生为了实现自我发展目标而进行的自我培养活动,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软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6]。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不教育并不是放弃教育,而是使个体摆脱外界被动教育而进行自我教育。”大学生想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自我教育。在孝文化教育方面,自我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更能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因为它时刻都与大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学生想要提高自身孝文化的修养,就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理论修养,就要做到“博学、笃志、切问、近思”。 在传承孝文化中,首先,“博学”指大学生要了解有关孝文化的基本知识,使大学生拥有系统深刻的孝文化理论是进行孝文化教育的目的,因此大学生应该主动接受他人教育,开展自我教育,认真学习孝文化相关的理论知识,最终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其次,“笃志”指以孝文化知识为基础,大学生会从内心深处坚定自己的孝亲志向,那么对父母的孝行为就会出于自然。孝文化传承的最生动、最原始、最自觉的动力就是使大学生真正从内心乐于对父母尽孝。再次,“切问”指及时向人请教自己不太懂的孝文化知识[7]。中国传统孝文化博大精深,大学生在学习孝文化时,要勤学勤问,真正理解孝文化。最后,“近思”指大学生在学习孝文化时,应该了解孝文化的历史演变,孝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大学生想要提高自身孝文化修养,必须依据大的社会文化背景认真思考孝文化的理论知识。

实践出真知,加强自身孝文化修养,光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应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应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实践。首先,在为学方面,大学生在学习孝文化知识时,要深入理解孝文化的内涵,思考孝文化的结构脉络,同时,要从自己的实践应用外化孝文化知识,即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其次,在为人方面,学习孝文化应该遵循“学而不厌、内省不疚、择善从之”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自身孝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肖波.中国孝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汤致琴.关于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的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3(4).

[3]肖群忠.中国孝文化研究[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

大学生孝道论文例6

摘 要:孝道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伦理规范。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含丰富的和谐思想。高校弘扬孝道文化,把孝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孝道;思想政治教育;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7-0233-02

一、孝道文化内涵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其核心精神便是“孝”,孝敬长辈、尊老爱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古辞书《尔雅》注“善事父母为孝”,孝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所谓的孝道,一般是指子女对父母要尽义务,包括尊敬、赡养、关爱、顺从、悦亲和送终等。孝道的本质是感恩,表现为子女对父母长辈的“敬爱之心”和“孝敬之举”,以及由此而逐步升华到修身养性、爱国敬业等更高境界的文化道德层面。孝道是中国传统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核心,是传统文化的精神根源。“孝道”对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中华民族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

二、大学强化孝道教育的紧迫性

孝道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也是国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之一,在推进文化传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背景的影响下,西方的自由、利己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造成很大冲击;独生子女身份使大学生从小受到溺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市场经济的不完善,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使人与人的关系日益金钱化;学校教育的重知识而轻思想品德,家庭教育的趋利性,凡此种种,使大学生德育水平下滑,孝道意识淡薄。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其素质直接关系到中国梦的实现。高校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把孝道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大力弘扬孝道文化,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高其道德素质,促进社会和平,维护社会稳定。

三、孝道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淀和谐基因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古代社会建立各类人际关系的价值基础,其核心就是仁爱思想。并且这种仁爱由家庭范围逐步延展到社会、国家层面,使对父母长辈的孝亲敬爱提升到对他人的尊重关爱、对国家的报效忠爱。孝道内蕴“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各种和谐思想,是保持家庭和睦、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一剂良药。高校弘扬孝道文化,并把它全方位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从多方面积淀和谐基因,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加正能量。

(一)文化和谐。所谓的和谐文化,就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的文化体系,它关注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从中国传统文化汲取营养,提炼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孝道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孝道文化是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举措。作为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孝道文化,其最终的价值目标就是追求和谐。孝道文化以感恩为基点,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尊重敬爱,维护家庭和谐,而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由感恩之情发展到爱国之情,由对父母长辈的小爱发展到对他人、对社会的大爱,从而使家庭和谐上升到社会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我们所熟知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等经典名句就是孝道文化中和谐思想的精髓,是建设和谐文化的宝贵资源。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部分,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二)自身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条件是要有优秀的人才资源,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其自身的和谐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人才因素。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其道德水平,完善其人格,促进自身和谐。中国的传统孝道以孝敬父母为核心,这种发自内心的对父母的敬爱会进而延伸到对兄长、姐妹及他人的关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孝道是大学生爱心的根基,大学生具备了广泛的爱心,就会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这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三观”是大学生自身内在和谐重要的思想保证。“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历来是国人为人处世的最基本准则。《孝经·开宗名义章》强调:“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可以从孝道教育开始,孝是道德教育的起点,如古语所云:“德为成事之本,而孝为入德之门。”孝道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的道德水平,有益于大学生自身和谐。

(三)家庭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社会就稳定,家庭和谐社会就和谐。孝道是维护家庭和谐的重要伦理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行孝道是每个人必须做的事情。当代大学生孝道观念弱化,在高校强化孝道教育,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孝道意识,促进家庭和谐。“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可见,行孝道首先就要尊敬父母,赡养父母。大学生要爱护自己的身体,珍惜生命,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这既是孝行的具体表现,也是今后进一步行孝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践行孝道,包括物质孝顺和精神孝顺。物质方面赡养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当然,这只是孝顺的第一步。《论语》记载:“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犬马,皆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大学生不仅要做到物质孝顺,更要做到精神孝顺,多与父母交流沟通,关注他们思想情感变化,从精神上多加慰藉,消除他们内心的孤独、寂寞和空虚,切实让他们精神上得到满足,这才是真正的孝顺。高校重视开展孝道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知孝道、行孝道的知行合一体,营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论语·学而第一》)温馨和睦的家庭关系,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四)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部分。加强孝道教育,不仅可以形成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坚持做到“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幼吾幼而及人之幼”,而且可以形成全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知恩图报是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品质,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大学生敬爱父母,源自于对父母的感恩。弘扬孝道文化,强化感恩意识,大学生会把对父母的感恩扩展到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知恩图报,从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种爱,不仅是对人的爱,而且也是对万事万物的爱,最终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责任意识也是大学生践行孝道的精神动力。“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孝的最高标准是用自己对国家、对社会的最大贡献来扬名于后世,为父母赢得荣誉。大学要生扬名于后世,就应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自己的综合素质,成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生力军。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这才是孝的最终完成。感恩意识是大学生关爱他人、泛爱万物的情感基础,责任意识促使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是他们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精神动力,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

(五)国家和谐。此处说的国家和谐,主要讨论的是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基础群关系之间及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今天的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有的可能走上领导岗位,有的可能在基层默默奉献。高校加强大学生孝道教育,无论将来他们处在哪个位置,对国家和谐都是至关重要的。孝道是中国古代的伦理规范,也是治国之道。汉代以来强调“以孝治天下”,孝道的目的之一是治理天下。《孝经·开宗明义章》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用至德要道治理天下,则天下太平,民怨绝迹,而这个至德要道就是孝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孝是道德的更本,孝道教育可以提升今后走上领导岗位大学生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孝可以激发大学的爱国热情,“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经·开宗明义章》)。传统孝道强调从爱父母为起点,由爱父母发展到最高的孝,即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孝的本质就是仁,“孝悌也者,其为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仁者爱人,这是爱国主义的感情基础。今后,不论在领导岗位还是在基层工作的大学生,都要深爱着伟大的祖国和淳朴的人民,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崇尚无私奉献,以伟大业绩报效国家。

孝文化是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并保留的文明积淀,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孝道文化内涵丰富,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是,孝道产生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往往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出现了许多“愚孝”、“愚忠”等现象。高校在弘扬孝道文化、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应以批判精神对待孝道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地发挥孝道在提高大学生爱国热情、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莉.论孝道文化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大学生孝道论文例7

1.2.学校教育的缺位在中国古代,孝在传统教育中位居首位。而中国的现代教育中小学至大学一直都未将孝道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开设,孝道教育成了学生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当前,很多学校认为孝道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认为孝道教育有德育工作者做就够了,从而没有把孝道教育系统的实施。导致了德育老师随苦口婆心的讲授孝道的相关理论,但无法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演练,学生上课听、下课忘。德育工作者在中职生孝道教育方面只能唱独角戏,无法形成体系。另外,学校孝道教育内容、方式有所缺陷。孝道教育的内容基本在德育课程里体现,偏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更适合应试教育。讲授时也只注重学生是否听得懂、愿意听,而不关注在生活中是否做得到、愿意做。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为主,互动较少。

1.3社会孝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厚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孝文化产生一些片面看法,尤其在“”期间,传统孝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批判和否定,影响了国民形成孝意识,导致整个社会孝文化淡漠,使得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孝道渐渐疏远民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各种浪潮尤其是西方亲子关系的特征对当代青少年的孝道观念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西方亲子关系中尊重个性自由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相对独立淡漠极易造成关系不和谐以及父母晚年的凄凉,这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友爱,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2.中职学生传统孝文化教育新路径

2.1编写适合中职学校的校本教材《中职学生孝文化教育读本》完整的孝文化教育教材是开展孝道教育的基础,因此,应该从学孝理、明孝德、践孝行三个维度选材编写,将我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孝文化教育的素材,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四书》和《五经》等著作列入其中,挖掘收集值得借鉴的孝亲故事如《磐安孝子陈斌强拳拳之心感动中国》《台湾6旬男子抱行动不便母亲就医》可通过德育课、选修课、公选课等形式,重新唤起学生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孝文化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鲜活入头脑。

2.2大力营造传统孝文化的教育氛围中职学校要有意识地加强崇尚孝道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积极向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染。一是开展孝道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学校可以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组织设计一些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行孝。比如:要求学生在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和父母生日,给父母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进行问候,还可以通过“与父母分享生活”、“我为爸妈做过啥?”等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敬亲爱老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伟大的养育之恩,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来回报父母。二是加强校园内的舆论宣传,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广播、板报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学习先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改进孝道教育的方式,深化学生的孝道实践。

大学生孝道论文例8

一、前言

孝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奇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孝文化,孝老爱亲自古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伦理道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问题突现,个人和社会道德的缺失,传统孝教育缺失,当前,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仁爱之心,对家庭和社会给予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对他人是弱势群体的漠不关心,不懂得什么是“感恩”和“孝道”。本研究对中职生孝文化文化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产生现状的原因,目的是继承祖国灿烂文化,弘扬民族伦理道德规范,培养高素质人才。

二、中职生孝文化的现状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从学生对孝文化的认知、自己的行孝行为,对孝文化的认同以及如何发扬孝道等几个方面对江西省某中职学校500名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83人,女生317人。

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的孝道不尽人意。有说过67.29%的学生不知道“二十四孝”的故事,只有23.05%曾主动送过父母生日礼物,有将近30%的学生不知道父亲节和母亲节,34.57%的同学知道父亲和母亲的身高、体重、穿多少码的鞋,50.93%的学生较为了解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13.38%对父母让步37.55%的同学冷静下来,与父母沟通;43.12%的同学觉得对待父母做得不够,13.01%的同学觉得愧对父母;只有50.9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与“孝”有关的活动;只有7.06%的同学经常会主动了解和学习中国孝道文化,

在发扬孝道的最佳方法上;40.16%认为,继续按照传统来做,历史流传下来的必是精华,39.03%认为废除传统中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观点,新孝道,9.29%认为完全抛弃传统孝道,重新建立一种孝道的模式,11.52%认为学习西方,将外国的孝道文化引入,中西合璧。

由此可见,中职生的孝道、孝文化不容乐观。职校生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现象,有少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献;只知接受,不知责任。对孝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对孝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观点不一。

三、中职生孝文化现状产生的问题

目前,在职业学校德育教育中,存在对道德教育特别是孝文化教育重视不够的现象。在职业院校中,以就业为导向,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学校担负着学生德育尤其是孝文化教育的功能,而眼下的德育功能却被理论、技能或其他的功利性强的教育所代替,尤其是应试教育。在职业教育中,道德教育也是极其薄弱的环节,孝文化教育则更是被人遗忘。

2.社会孝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厚

“新文化”运动后,传统孝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其文化的普遍意义被忽略,建国后,对孝文化仍然有片面看法,认为孝是父母控制子女剥削的方式,到了“”,传统孝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批判和否定,影响了国民形成孝意识,导致整个社会孝文化淡漠,使得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孝德渐渐疏远民众。改革开放后,传统孝文化才逐渐重视起来并加以研究和利用,但从总体上看,孝文化的传承和所期望实现的时代转化并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加上“韩流”等外来文化的冲击,孝文化教育的氛围仍有很多不足。

3.中职生孝文化自我教育意识缺乏

现在的中职生都是“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思想新潮,乐观、积极,但由于出生环境和教育的原因有一部分学生出现了不孝敬父母,不满足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不尊敬父母等行为。不理解父母的苦心,遇到挫折就要死要活的,为了一个苹果手机和父母大大出手,这种事件屡见不鲜,父母痛绝,社会哗然。这些现象的发生,与学生自我孝文化教育意识的缺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四、学校应该成为孝文化教育的“主战场”

要改变中职学生孝文化不容乐观的现状,必须要从中职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多方面努力,采取多种途径,对中职生进行孝文化教育。本文将从学校角度谈谈如何搞好孝文化教育。

1.学校制定具体、可行的行为规范。

学校在制定德育目标时,要有针对性,避免空洞、说教、讲大道理,要贴近学生实际、目标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抓起。德育目标的定位准确和是否落到实处,这是孝文化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2.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孝文化建设水平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孝文化教育的素材,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四书》和《五经》等著作。而这些“经典”往往在中小学常被忽视。因此,可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增加相关的内容;将孝文化教育作为德育的重点,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也可通过选修课、公选课等形式,重新唤起学生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把孝文化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彰显孝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3.创新教育方法,增强孝文化意识

中职生孝文化教育,应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观出发,着眼于“孝”这个根本,立足于“励志成才”,从身边的小事、最亲的人着手;培养学生道德观念,激发学生内在情感,树立人生理想,形成道德自觉,全面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道德素质,使他们“明目标、有动力、念恩情、勤学习”,最终成才。可以通过算经济账、写家书等方式唤起学生对孝文化的重新认识。我省中职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在校期间读书各项费用,对于一般家庭来说是是一笔很大的开支。让学生通过“算账”来体会父母挣钱的不易和艰辛。通过“家书”来表达对父母的想念之情,感恩之意,把平时说不出口的话写在信中,敢于对父母说爱。

4.通过网络媒介,建设文化阵地

现在的中职生,他们时尚、潮流,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热衷于网络。玩微信、微博、泡论坛等已成为时尚;通过QQ、贴吧、天涯论坛等媒介与他人交流。学校可通过建立微信平台、贴吧和论坛等方式传播社会主流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微信、论坛上,学生中感恩父母、感恩社会的典型事例;在校园网上建立感恩专栏,颂扬身边的感人事例。

5.加强实践活动,渗透感恩情怀

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懂得感恩父母,感谢社会。通过团委和各个社团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例如,儿童节到儿童福利院服务,重阳节到敬老院看望老人等。通过这样的实践体验,增强学生的感恩情怀,从而更加努力学习。(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

本文系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90后”中职学生传统孝文化教育的新路径――以赣州卫校学生为例,课题编号:JXZJJG-13-044,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高中建,张英敏.传统孝文化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8(2).

[2] 王定功,高爱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与“五W”应对之策[J].中国科技博览,2011(2).

大学生孝道论文例9

“孝”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儒释道三家所共同推崇。儒家文化崇尚“百善孝为先”,把孝列为“八德”之首,并有大量诸如《孝经》、《弟子规》、《二十四孝》、《百孝篇》等专门弘扬孝道的传世经典。佛教文化把“父母恩”列为“上报四重恩”的内容之一,要求信徒把对父母的感恩之心扩充到十方三世一切众生身上,其代表性经典有《地藏菩萨本愿经》和《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等。道教文化尽管宣扬“率性自然”之说,处处流露出老子的出世情怀和庄子的旷达思想,但对于孝道的宣传同样不遗余力,代表性著作有《太上感应篇》和《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等。

在对上述经典比较鉴别之后,我们发现《孝经》和《弟子规》更适合作为当前弘扬孝道教育的基本素材。首先,佛教和道教的部分理论尚不能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其中夹杂的鬼神之说也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无神论主张,容易给人留下“封建迷信”的印象,不为当今教育体系和青少年所接受。其次,儒学经典中的《二十四孝》和《百孝篇》等,在流传的过程中经过了太多的加工,很多故事被不断夸大、扭曲,或者过于注重情节的渲染而失去了本来的教育意义。

二、《孝经》在理论层面对孝道进行了系统阐述

理论上的系统完备是做好孝道教育的基础。《孝经》对于“孝”的系统阐述,为弘扬孝道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它分析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是道德的根本,教育的基础;“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孝道教育是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伦理根基。在纵向上,《孝经》揭示了“孝”的三重境界:“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在事亲方面,提出了“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的五项要求;在事君方面,提出了“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的四条原则;在立身方面,提出了“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的三项主张和“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的六项准则。在横向上,《孝经》对不同身份的人如何履行孝道做了详细论述:作为国家领导人,应该“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型)于四海”;作为高级领导干部,应该“在上不骄”,“满而不溢”,“保其社稷”,“和其民人”;作为一般党政干部,应该“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作为知识分子,应该“以孝事君”,“以敬事长”;作为普通群众,应该“谨身节用,以养父母”等。

三、《弟子规》在实践层面给出了履行孝道的行为准则

实践上的可操作性是做好孝道教育的关键。《弟子规》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入手,以简单质朴的语言,给出了履行孝道的行为准则,为弘扬孝道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标准。首先,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养父母之身。为人子女者,在平时要多关心父母的饮食起居,做到“冬则温,夏则,晨则省,昏则定”;在父母生病时要悉心照料,做到“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如果父母不幸去世,要按时祭祀父母的亡灵,做到“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其次,谨遵教诲、恭聆训勉,悦父母之心。为人子女者,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遵父母的教诲,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在行为习惯上要顺承父母的心意,做到“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在处理兄弟姊妹的关系时要团结和睦,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再次,弘扬美德、劝谏过失,厚父母之德。为人子女者,要努力继承和弘扬父母的美德,牢记“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做到“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如果父母在思想或行为中存在某些不妥当的地方,要善巧方便地予以规劝,做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当劝谏不奏效时,仍然要保持耐心和恭顺,做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四、《孝经》为体、《弟子规》为用,推动孝道教育稳步前进

当前德育工作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体系不够完备,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等;二是道德信条被简化为考试时的知识要点,道德修养被异化为考试时的理论成绩,导致学生知行脱节,甚至知行相悖。在孝道教育中坚持《孝经》为体,可以较好地纠正第一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深刻理解孝道的理论渊源,透彻掌握履行孝道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的重要意义,由知生信,自觉把孝作为自己立身行道的人生信条;坚持《弟子规》为用,可以很好地解决第二个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在日常起居、洒扫应对中有所遵循,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将孝道内化为自身的道德素养。

总之,孝道教育应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在理论授课中以《孝经》为体,帮学生构筑完备的理论支持;在实践教学中以《弟子规》为用,引导学生以此校正自己的日常行为。惟其如此,才能推动孝道教育的稳步前进和持续发展。

大学生孝道论文例10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1]

忠孝悌廉耻,仁义礼智信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古训云:“孝者人之本,德以孝当先,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道一直都是中华民族推崇并遵奉的一个重要道德伦理规范,也是中华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纽带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孝道教育的形式、内容、侧重点会变化发展,但作为道德准有其存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问题突现,个人和社会道德的缺失,传统孝教育缺失,当前,不少学生缺乏起码的仁爱之心,对家庭和社会给予的爱认为是理所当然,不懂得什么是“感恩”和“孝道”。

1.中职学生孝文化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笔者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500名90后中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83人,女生317人。从学生对孝文化的认知、自己的行孝行为,对孝文化的认同以及如何发扬孝道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对孝文化的理解不尽如人意。有超过67.29%的学生不知道“二十四孝”的故事,只有23.05%曾主动送过父母生日礼物,有将近30%的学生不知道父亲节和母亲节,34.57%的同学知道父亲和母亲的身高、体重、穿多少码的鞋,49.61%的学生不了解父母的身体健康状况,当与父母发生冲突时,13.38%对父母让步,37.55%的同学冷静下来,与父母沟通;43.12%的同学觉得对待父母做得不够,13.01%的同学觉得愧对父母;只有50.93%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与“孝”有关的活动;只有7.06%的同学经常会主动了解和学习中国孝道文化,在发扬孝道的最佳方法上,40.16%认为,继续按照传统来做,历史流传下来的必是精华,39.03%认为废除传统中一些不能与时俱进的观点,新孝道,9.29%认为完全抛弃传统孝道,重新建立一种孝道的模式,11.52%认为学习西方,将外国的孝道文化引入,中西合璧。由此可见,中职生的对孝道、孝文化的认识不容乐观。存在感恩意识淡薄现象,有少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只知受惠,不懂感恩;只知索取,不愿奉献;对孝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对孝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认识不清。因此,在职业学校开展传统孝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而紧迫的。

2.中职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2.1 家庭教育不到位

来自城市的90后中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从小就受到几代人百般宠爱,在家庭中具有较大权威。然而长辈的溺爱使一些孩子的性格和行为习惯畸形成长,自我意识较强,凡事总喜欢从自我角度出发,变得自私自利。他们觉得自己就应该是家庭的中心,长辈为他们服务是应该的。至于父母的想法,他们很少考虑,甚至有时性格暴躁,对长辈大发雷霆,自己的无理要求达不到满足就对父母心生怨恨。

来自农村的90后中职生,家长的以身作则的示范性不足。有些父母长年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家里由老人看管,父母只有春节才能和家人团聚,学生无法在日常的生活中感受敬老爱老的示范作用;有的农村家长,甚至起了相反的示范作用,他们嫌弃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让年迈的父母住在又小又黑的房间里,分灶吃饭,病了无人过问,脏了无人打理,甚至死了才被发现。

2.2.学校教育的缺位

在中国古代,孝在传统教育中位居首位。而中国的现代教育中小学至大学一直都未将孝道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开设,孝道教育成了学生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当前,很多学校认为孝道属于德育教育的范畴,认为孝道教育有德育工作者做就够了,从而没有把孝道教育系统的实施。导致了德育老师随苦口婆心的讲授孝道的相关理论,但无法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得到演练,学生上课听、下课忘。德育工作者在中职生孝道教育方面只能唱独角戏,无法形成体系。另外,学校孝道教育内容、方式有所缺陷。孝道教育的内容基本在德育课程里体现,偏注重理论,忽视实践,更适合应试教育。讲授时也只注重学生是否听得懂、愿意听,而不关注在生活中是否做得到、愿意做。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为主,互动较少。

2.3社会孝文化教育氛围不浓厚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对孝文化产生一些片面看法,尤其在“”期间,传统孝文化遭到毁灭性的批判和否定,影响了国民形成孝意识,导致整个社会孝文化淡漠,使得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孝道渐渐疏远民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各种浪潮尤其是西方亲子关系的特征对当代青少年的孝道观念形成了一定的冲击,西方亲子关系中尊重个性自由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但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相对独立淡漠极易造成关系不和谐以及父母晚年的凄凉,这都会直接影响到家庭的和谐友爱,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

3.中职学生传统孝文化教育新路径

3.1编写适合中职学校的校本教材《中职学生孝文化教育读本》

完整的孝文化教育教材是开展孝道教育的基础,因此,应该从学孝理、明孝德、践孝行三个维度选材编写,将我国传统文化中典型的孝文化教育的素材,比如《弟子规》、《三字经》、《四书》和《五经》等著作列入其中,挖掘收集值得借鉴的孝亲故事如《磐安孝子陈斌强拳拳之心感动中国》《台湾6旬男子抱行动不便母亲就医》可通过德育课、选修课、公选课等形式,重新唤起学生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真正实现孝文化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 鲜活入头脑。

3.2大力营造传统孝文化的教育氛围

中职学校要有意识地加强崇尚孝道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这种积极向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受到熏染。一是开展孝道教育主题系列活动,学校可以创设一些有利的教育情境,组织设计一些主题鲜明、针对性强的活动,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学会行孝。比如:要求学生在母亲节、父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和父母生日,给父母打个电话或发条短信进行问候,还可以通过“与父母分享生活”、“我为爸妈做过啥?”等有意义的活动,强化学生敬亲爱老的意识,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父母的辛苦和伟大的养育之恩,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来回报父母。二是加强校园内的舆论宣传,营造积极良好的校园舆论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广播、板报的导向作用,鼓励学生学习先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崇尚孝道的良好风尚,改进孝道教育的方式,深化学生的孝道实践。

3.3创新教学方法,发挥课堂主战场在孝文化教育的作用

学校要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和改进,把孝道教育的内容纳入学校德育体系之中,并保证占有适当的分额,开展孝道教育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孝道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加强课程的建设,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多采用空洞说教、枯燥死板的教学方法,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可以开展其他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如微课和翻转课堂、小组学习、模拟孝行、拍微剧等,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讨论、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对孝文化的认识。古人云:“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不可能会真心诚意地去对待别人。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孝行实践是孝道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孝道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要靠实践来检验,孝道实践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根本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边学边做,知行合一,比如:开展以“我教爸妈玩微信”,“给父母洗脚”等实践体验,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孝道意识。第三,最大限度的发挥各学科在孝文化教育中的作用。比如,语文课的老师可以结合相关课文开展孝文化教育,在讲授《我的母亲》、《父亲的手提箱》、《一碗清汤荞麦面》、《点亮爱心 奉献青春――为空巢老人服务青年志愿者宣传活动》等课文时都可以将孝文化贯穿其中。学生管理部门、团委、班主任、所有任课老师都应当是孝文化的传播者和宣讲者。

3.4联手家长开展孝文化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和保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互动要收到较好的成效,我们必须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学校家庭共同牵手做好对中职学生的教育指引工作,同时更好地发挥家庭在孝文化教育中的作用。一是学校要建立家长联系制度,适时地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邀请专家有针对性地为特定的家长群体进行孝文化教育的正确指导,主动加强对这部分家长教育方法的指引和感情倾注,开展合作和交流,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孝文化教育的效果进行有效的沟通,适时调整、改进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以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在教育指引过程中,应该把孝文化教育和培养学生生活自理和帮助父母料理家务能力等相互结合起来,并做好及时反馈和考核等工作,以便在教育中总结经验,及时纠正失误,达到理想效果。二是家长发挥孝敬父母的模范表率作用,父母的言行将对子女产生巨大的影响。三是评选孝文化教育好学生和好家长,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孝文化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关联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以及青少年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职业学校应该为孝文化教育营造浓厚氛围,将学生培养成能对父母尽孝,能对社会负责的人。

(作者单位:江西赣州卫生学校)

本文系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省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90后”中职学生传统孝文化教育的新路径――以赣州卫校学生为例,课题编号:JXZJJG-13-044,系列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