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4:58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论文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论文例1

体育消费作为提高人类生存及生活质量的手段,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是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群体之一,他们的体育消费价值观、体育消费内容、体育消费水平等,将会对体育市场的发展和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化产生巨大的影响。伊犁师范学院是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管理的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学生总数的一半。因此,本文通过研究伊犁师范学院各个民族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以及分析影响因素,目的是为伊犁师范学院学生科学合理、正确的进行体育消费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伊犁师范学院全日制在校学习的大学生(不包含体育学院的学生),随机抽取大一、二、三、四各200份样本,其中100人为少数民族学生(男、女各50人),100人为汉族学生(男、女各50人)。

1.2研究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方面的著作、专著以及相关论文,对相关资料进行内容分析;运用问卷调查法,在伊犁师范学院全日制在校学习的大学生中共发放问卷800份,共回收问卷798份,其中废卷3份,有效问卷795份;运用数据统计法,对调查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伊犁师范学院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伊犁师范学院学生体育价值观的调查,100%的学生认为体育能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但是,在调查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时,大一、二的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80%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有20%的学生是因为喜欢体育和能够促进健康,每周锻炼次数为2-3次;大三、大四的学生则每周锻炼0-1次,因素主要是学习压力、支教实习等,女生怕流汗、怕晒黑,少数民族女生受宗教信仰的影响不便从事体育锻炼等。反映出学生的体育价值观是正确的,但和实际行为相差很大,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会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价值观,但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则会影响体育消费。

2.2伊犁师范学院学生余暇时间支配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80-0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资料消费比重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它对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活中的文化消费更是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成长成才。因此,大学生文化消费问题一直是社会、教育界关注的主要话题之一,相关研究不断增多。

一、国内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

在我国的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地出现“文化消费”一词。直至1985年,上海学者程恩富在1994年出版了《文化消费学》一书,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文化消费”术语。但之后很长时间内,文化消费一直未在学术界开辟出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而是往往被划分如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学的范畴,被学者们作为经济学、市场学的一部分来研究探析[1]。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人民的消费水平逐渐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变。其中文化消费的增加,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学术界有关文化消费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的调查研究。许多专题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等从不同的角度探析了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等。

经过阅读整理,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有着同样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消费比重不断增加,内容不断充实。吴松、沈紫金在《WTO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一书中指出:“从大学生文化消费(学费除外)绝对数量来看,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基本谈不上文化消费,90年代中期为每年400元左右,到2003年每月即为138.5元,并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二是大学生文化消费受经济能力限制,存在消费水平的不平衡状况。在刘洋、刘天奇等学者的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者中,平均每月生活费用在200―300元的低消费人群,大约占被调查总数的8.5%;300―400元的同学占总数的5.7%;400―500元的占27.05%;500元以上的同学占60%。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的文化消费水平与月平均消费水平是成正比的[2]。三是大学生文化消费有“西方化”趋势。在学者李晓娟等人的调查中发现:问卷调查学生“喜欢并经常看的电影、电视”,结果选择欧美电影、电视的大学生占32.4%,选择日、韩、新加坡的学生占26.4%,选择港台的学生占23.2%,而选择国产的学生仅占18.5%。在对最喜欢的音乐的问题调查中,结果相似。这些数据生动地展示了学生的消费心理[3]。四是电子信息化发展迅速,网络文化消费上升。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持续增长,同时,大学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化设施,这些为大学生上网提供便利的条件。

但是,在我国国内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学术研究中,我们认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通过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生文化消费”为“篇名、关键词、摘要”作为检索条件,检索到的相关文章仅120余篇,可见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不充分、不成熟。其次,经过阅读相关的文献、专著,可发现对于所存在问题的根源的探究往往浮于表面,结论相似,不够深入、全面。最后,提出的策略和建议效果不显著,针对性不强。因而,综上所述,我国国内的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仍有待深入与完善。

二、国外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

西方关于消费的研究早在古典经济学就开始并逐渐形成了众多理论,如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凡伯伦的消费理论等。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外文化社会学研究高潮兴起,文艺消费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文化消费的研究也随后发展。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荷兰等国家相继诞生了许多文化消费研究的著名学者,他们提出的理论,对文化消费进行了不同的解读[4]。如,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1947年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指出文化消费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他们认为文化消费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消费过程,是资本主义通过事先决定文化消费的结果,再给予人们自由选择文化消费内容的假象,来形成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凡伯伦、齐美尔、布迪厄等学者则认为文化消费是一种标示社会区分的方式。他们认为文化消费一方面提供了生存所需,一方面是展示个人财力,界定和维系了社会关系。丹尼尔・米勒和安东尼欧・葛兰西还提出了一种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消费观点:文化消费是一种创制文化的实践。他们主张,人类的自我创造,以及文化的创制(文化作为一种人类实践),并不限于生产的活动,同时也是文化消费的特性所在。比如,要认识我的自我,就必须透过我原先从自我外化出去的东西[4]。

关于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比利时消费组织信息和研究中心在2006年针对本国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状况做的一个研究。研究指出,比利时青年学生在图书、音乐、电影等传统文化消费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电子信息音像制品及网络的市场也不断扩大。这些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受到家庭观念及经济条件的影响,但家长也受到青年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反作用。可以说,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给比利时的文化市场繁荣、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也存有一些弊端,如消费对象的单一等[5]。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国外的文化消费研究虽然起步早、研究多,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的研究虽没有将文化消费的内容明确排除在外,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却往往将消费的表达缩小为物质消费。同时,国外理论界的研究即使是针对文化消费,但将大学生作为主体的文化消费研究却是不足的。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决定了行为,在各种行为背后,支配着人们的是他们的意识,或者说是思想观念。同理,在人们的消费行为背后,是个人的思想意识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社会发展的同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影响着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居民的消费结构和观念变化巨大。大学生是消费群体中的特殊的一部分,他(她)们正处于吸收知识,接受教育,形成三观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正处于成长期,接受能力强,却在心理成熟度和理性判断能力、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阶段。

而文化消费是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消费的内容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提出对策,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发展,是培养健康的优秀的大学生人才的重要方面。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人才,积蓄力量。

本文对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教育研究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首先,研究“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这个主题,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使文化消费尽量对学生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消费的目的和功能同样是教育和提高人的素质,了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情况有利于开展正确的学生工作,利用文化消费中的积极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内容,使正确的知识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因而,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的调查,为高校更好地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基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的成果,有利于高校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十的报告中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其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就是大学生。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建设,同时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往往会带动社会文化产业的走向和发展。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可以及时反映当下的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心理、思想观念等,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具有针对性,从而加强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的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二,在实践上。正确地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首先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健康的知识和信息,抵制不良的文化内容,防止不良习惯的产生。也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判断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信息和产品中,选择和接受良好的影响。同时,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及健康的文化内容的影响有利于大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加强大学生文化消费教育有利于社会思想道德建设,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消费关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而文化消费不仅关乎物质,更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升精神文化消费有利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四、总结

通过上文可见,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相关研究并不充分,本人认为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还可以从大学生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使研究的针对性更强,提出的建议更加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提高高校文化引导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闪.大学生文化消费调查分析――河南省新乡市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19).

[2]刘洋,刘天奇,李晨曦,刘衡宇.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现存问题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3]李晓娟,董娅.转型时期青少年对西方文化制品品种的消费倾向调查[J].青年探索,2005,(4).

[4]杨晓光.关于文化消费的理论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6,(3).

[5]丹.新疆高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探析[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7.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269-02

一、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的重要意义

所谓“消费教育”,是指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全体国民传授消费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文明的消费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消费者自身素质的一种社会教育活动[1]。全面系统地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实现每个人身心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规定和约束一切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基本准则,也是衡量现代化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道德素质、消费素质、理智素质、健康素质等方面,这六个主要方面的提高,都离不开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通过消费教育可以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科技知识,增加大学生物质消费、精神消费的文化含量;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自觉地为净化和美化人类的生存环境而斗争,维护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可以使大学生提高消费素质进而提高生活水平;可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辨别是非、美丑、好坏的能力,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是促使大学生转变消费观念的重要手段

随着消费重要性的日益凸显,消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潮流正在迅速蔓延,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低迷生活方式、奢侈浪费等异化消费现象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影响愈加严重,加之企业、广告商和商家精心设计的商业广告媒体对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刺激与暗示,往往会激发大学生的消费欲望,产生各种非理性的消费行为。大学生消费特点存在着炫耀性、攀比性、超前性、情感性等问题,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转变大学生消费观念迫在眉睫。

(三)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是增强大学生维权意识,保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有效方式

很多大学生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抱着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的心理,缺乏拿起法律武器,与不法厂商和商贩的非法行为做斗争的勇气。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向广大大学生进行消费法律法规知识和维权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对于增强大学生的维权意识和能力,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政府职能部门和各级消费者协会也应积极伸张消费正义,承担起创造流通领域的正常秩序、保护大学生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任。

(四)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是实现可持续消费的需要

从整体上看,我国大学生的消费方式还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消费方式。炫耀性的消费导致大学生重视商品的符号价值而忽视商品的使用价值,消费成了大学生显示自己以得到心理慰藉、自豪的一种手段;攀比性的消费导致大学生热衷时尚、迷恋名牌、喜爱稀奇古怪的物品,电脑向高档次迈进,手机追求更新换代,服装讲究时尚新潮;情感性消费导致大学生热衷于交际应酬,聚会讲究排场档次,场面铺张浪费。这些消费方式都既消耗着大量的资源,又造成大面积污染,使资源、环境和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削弱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对于改变这种破坏力严重的消费方式,在全校形成文明消费、节约消费、科学消费的消费风尚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消费教育中的作用

从2004年起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号)、《普通高等学校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006年第24号令)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为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成长发展指导和学生事务管理而设置的专职工作岗位。高校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是学校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培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保证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2]。因此,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积极发挥在大学生消费教育中的作用,对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消费观,形成良好的消费心理,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消费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消费教育中的素质要求

辅导员要发挥在大学生消费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需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与其角色定位和岗位职责相适应。具体来说,辅导员应具备三种环环相扣的消费教育素质要求。

(一)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思潮、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知识的更新速度大大增强,带有时代烙印的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点也在不断变化,这要求高校辅导员要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这种形势和挑战更加要求辅导员树立学习意识,养成学习习惯,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要及时更新观念,把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高校辅导员应该加强学习的消费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1)消费经济学常识教育;2)消费观念教育;3)消费技术教育;4)消费习惯与消费方式教育;5)生活质量教育;6)可持续消费教育;7)信贷消费教育;8)消费决策教育;9)消费者组织教育;10)消费法律法规教育;11)中国消费思想的历史沿革;12)中外消费观念、习惯、方式比较教育,等等。

(二)掌握科学的消费教育调查方法

社会的纷繁多变,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和多变性,都要求辅导员要掌握科学的调查方法,以掌握大学生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和前瞻性的消费教育对策。

第一,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数学方法在调查中的运用,是一种将统计原理应用于调查思想信息的方法,也称之为“统计调查法”,是实证研究最常用的一种方法。辅导员要掌握问卷调查法的步骤,在调查实施阶段,要做好调查方案的设定、调查问卷的设计及调查的具体实施;在数据统计整理阶段,要采用电脑和相关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在分析总结阶段,要注意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以反馈的真实数据为分析研究的依据,揭示分析大学生消费状况的现实和成因,提出合理化建议,归纳出具有规律性、有指导意义的总括性的文字材料。

第二,访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最突出的优点就是灵活性与弹性,结合问、听、看三者,可依据一时一地的具体情况与被调查者的特点调整谈话内容,使用不同技巧。开展调查访问可以采用集体访问和个别访谈两种方式。在进行集体访问时要注意选择有针对性的不同层次的代表,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讨论;在个别访问时要事先做好明确的调查提纲。

第三,日常观察法。辅导员在工作中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观察大学生日常的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这种自然发生的条件对于获取第一手的材料是十分难得和有益的,为挖掘现象的本质提供了可靠的事实依据。

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调查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可多种调查方法配合使用,取长补短,以求收到预期的调查效果。

(三)具备开展具体的消费教育活动的能力

高校辅导员在开展大学生消费教育时,仅仅具备理论知识、进行理论研究和理论教育是不够的,还要将其付诸行动,开展实际的消费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理性消费行为。

第一,发挥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建设大学生成长成才所需的思想和精神家园。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自我意识的不稳定性导致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加之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使其容易陷入消费误区,形成不良的消费观。辅导员要积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开展消费道德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杜绝大学生浪费行为;开展成才观教育活动,引导和鼓励他们通过考研、出国等途径向人生的更高目标迈进。

第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理性消费。对于大学生可持续的消费行为,辅导员应设置一系列完善的激励机制,及时地给予精神和物质的奖励,以增强大学生可持续消费的积极性;对于大学生奢侈浪费、炫耀攀比、超前盲从等不合理的消费行为要给予批评指正,并加以一定的惩罚措施,以提高对非理性消费行为的警惕性。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营造科学、理性的消费氛围。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不仅使大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增长消费知识,提高消费能力,而且是抵制不良消费思潮,培养高尚消费修养的必要途径。辅导员要积极指导大学生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创办社会活动、开展有关消费知识的演讲、辩论比赛等,培养大学生的可持续消费意识,形成良好的消费行为习惯。

大学生消费教育任重而道远,辅导员要积极做好在大学生消费教育中的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形成良好的消费行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卢嘉瑞,吕志敏等.消费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论文例4

体育信息消费是指人们为获得有关体育知识、信息而购买体育期刊、书报或观看各种体育比赛、表演、展览等进行的消费,也称体育精神型消费。[1]这类消费相对体育实物消费而言层次较高,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大学生更多地追求精神享受,这类消费的前景比较乐观,它将成为一种重要的体育消费内容和体育消费形式。本文对陕西省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目前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观念、消费动机、消费内容和消费水平,找出影响陕西省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因素,提出促进陕西省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合理建议,为陕西省大学生进行合理的体育信息消费及推动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陕西省普通高校中选取十二所高校学生、体育教师对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问题的评价为研究对象,然后在抽取的每所高校中再随机抽取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现状调查。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2000份,其中男生1200份,占总人数的60%;女生800份,占总人数的40%:回收1914份,回收率95.7%:有效问卷1893份,有效率98.9%。

(2)文献资料法。

主要收集、阅读有关体育信息消费、体育消费和体育经济学方面的论文和网站、专著等资料。

(3)数理统计法。

运用EXECL软件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陕西省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现状

(1)陕西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观念。

从调查情况看,大学生对体育信息消费持正面态度的占大部分,其中认为体育信息消费很正常的占66.7%。与此相反,持负面态度的所占比例较小。这说明大学生群体对体育信息消费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2)陕西省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动机。

调查结果显示,陕西省大学生进行体育信息消费的动因出现多元化趋势。其中“对体育感兴趣”是进行消费的首位动因,占47.4%:“学习体育知识”是进行消费的第二动因,占31.2%:“消遣解闷”、“受家庭或同学的影响”也占一定比例。多数人进行体育信息消费是对体育感兴趣和学习体育知识。

(3)陕西省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内容。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群体在选择消费内容上趋于相似,并无明显差异。体育期刊、报纸是消费的普遍首选对象,占82.5%;其次为网络占75.6%;其他的如观看比赛体育书籍、观看体育展览等也有一定的比例。伴随网络在学校的普及,它正以惊人的速度逐步占据传统媒介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可以预见,互联网必将成为当代体育传媒的主要信息载体。

(4)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水平。

体育信息消费水平是指每月平均用于购买体育报纸杂志、观看体育比赛的门票,购买体育音像制品等。据调查,大学生平均每月的体育信息消费小于5元的占29.56%,6~10元的占50.29%,11~15元的占11.68%,15元以上的占8.47%。从中可以看出,陕西省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者大多数选择月平均10元以下的消费水平。因此,体育信息方面的高消费目前不适合陕西省大学生群体。

2.影响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因素

(1)经济来源少,物价过高。

陕西省经济比较落后,大学生还拿不出更多的钱从事体育信息消费,调查中有72.18%的大学生认为经济来源少、物价过高是影响他们体育信息消费的主要因素。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大多数是靠父母提供生活费,在有限经济能力的前提下,虽然很多大学生有体育信息消费的欲望,但因价格太高,制约消费行为。所以经济来源少、物价过高成为影响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主要因素。

(2)传统的消费习惯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影响。

在我国现有的经济水平下,体育消费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还属于比较高的消费。调查显示,陕西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类型仍然是体育实物类消费,这一方面与现在我国整体所处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另一方面与我国传统的消费习惯有关,我国现在处于消费结构升级转换时期,大学生进行体育消费以体育服装鞋帽类为主,是我国传统的消费习惯以实用为主的表现。

(3)学习任务繁重。

大学生开设的科目较多,学习任务繁重,特别是大学生把很多时间用于学习英语,部分大学生还要学习自己认为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进行体育信息消费的时间相对减少。另外,由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报考研究生,学习压力大,体育信息消费的时间也就变得更少。可见学业忙是影响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重要因素。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通过调查得出,陕西省大学生群体对体育信息消费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对体育信息消费已有明确动机,且属于积极健康的动机。体育信息消费观念的转变,使体育信息消费水平呈逐年增长趋势。在选择消费内容上趋于相似。体育期刊、报纸是消费者首选消费对象。消费能力较低,大多数大学生对体育信息消费的价格承受能力在10元/月以下,对体育信息的高消费的追求并不强烈。影响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的主要因素是经济来源少、物价过高和学习任务繁重等。

2.建议

通过学校体育教学途径,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发挥学生体育信息消费中合理、正当消费的示范效应,积极进行宣传、启迪、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信息消费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信息消费习惯。随着观念变化,体育信息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体育信息消费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真正实现陕西省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水平的提高,高校体育工作者和体育管理者需不断了解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需求,把握体育市场的规律和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在体育信息产业的开发和市场的拓展上,必须以大学生体育信息消费者的需求为前提。要根据大学生的不同收入、不同需求和不同兴趣爱好,开发出多层次、多类型的体育信息产品和消费市场。

参考文献:

[1]于振峰,等.对我国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9(5).

[2]韩风月,等.体育信息消费市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2).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论文例5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国民收入的迅速提高、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思想观念的不断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消费的商品化、市场化、多样化、层次化及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使体育消费在人们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居民的体育消费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的体育消费。狭义的体育消费是指那些直接从事体育活动的个人消费行为;而广义的体育消费则包括一切和参与体育活动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行为。居民体育消费是现代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居民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所引发的适应更高层次需要的生活方式。吉林省城市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小康标准,在此基础上体育消费必然成为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主要是城市而不是农村,城市居民作为体育消费的主体,其体育消费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体育市场化和体育产业化的发展。目前,分析居民体育消费的现状特点,研究体育消费合理发展方向,不仅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实践意义。

因此,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经验层次的量化研究,解决全民健身活动过程中的吉林省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问题。旨在为本课题的后续研究提供客观数据统计与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文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采用简单分层抽样的研究方法,对吉林省8个地级城市和1个自治州抽取18岁以上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调查体育消费观念与行为的基本情况。最后,根据随机抽样原则抽取部分市民组成研究样本。

2.研究方法

本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检索与网上电子查询等方式,查阅有关体育心理学、消费心理学、消费行为、简明消费经济学等专著20余部及论文80余篇。全面了解本研究领域的现状和前沿动态,为本研究提供依据。

(2)调查法。①访谈法。随机对城市居民进行访谈,本次调查对长春、四平两市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基本情况及家庭的日常收入、支出情况做一个简单的了解,这些内容为设计普查问卷提供了有利的理论依据。②问卷调查法。通过查阅与体育消费有关的文献与专著,与省内体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商榷后,根据课题研究需要设计《吉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问卷调查表》。向部分专家、学者发放问卷,确定所选取的问题指标。为了保证问卷的效度,在发放过程中运用特尔斐法对专家进行两轮函询。并对调查问卷采用复本法进行了信度检验(r=0.85,p<0.01)。共发问卷2250份,回收2177份,其中有效问卷1854份,有效回收率为85.16%。③数理统计法。利用spss13.0软件,对问卷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被访城市居民的自然情况

此次被调查的1854人当中男性986人,占53.18%;女性868人,占46.82%。从年龄上结构看:16岁~30岁的人数为534人,占28.80%;31岁~40岁的人672人,占36.25%;41岁~50岁的人374人,占20.17%;51岁~60岁的人173人,占9.33%;61岁以上的人101人5.45%。从职业结构上看:其中工人284人和公司职员的274人所占比例较大分别为15.32%和14.78%;公务员214人,占11.54%;教师人211人,占11.38%;军人182人,占9.82%;学生149人,占8.04%;医务人员148人,占7.98%;离休人员139人,占7.50%;个体经营者137人,占7.39%;自由职业者116人,占6.25%。

2.对城市居民产生体育消费动机的分析

人在做每件事的时候总是由产生一种冲动开始的,这种冲动是个体内部存在的迫使个体采取行动的一种驱动力。体育消费动机是在需要的指导下产生的,受消费观念影响和制约,并且指导着消费行为。好的体育消费动机直接导致好的体育消费行为。我们在研究居民体育消费动机问题上设立“激发您体育消费的动机”这一问题,重点调查消费者产生动机的明确性。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动机正确:有67.64%的人选择改善体质、增进健康占第一位;49.86%的人认为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二位;36.53%的人把满足个人爱好确定为第三位。其他题项分别为:塑造健美身材(36.12%)、结交朋友、改善人际关系(33.88%)、改善不良情绪(25.89%)、全面发展(18.36%)、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15.65%)和消磨时间(11.47%)。可见吉林省大多数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动机较为明确,体育消费意识逐渐增强,并有待于形成体育消费观念,实施更多的体育消费行为。但也有27.21%的被调查者选择追求时尚,说明还是有一部分消费者态度是需要改进和转变的。

我们在分析消费者产生体育消费动机的调查中,问卷还提及消费者受朋友、同事的影响是否会产生体育消费的动机:59.42%的人会受到影响;25.72%的人则不会受影响而产生消费动机;36.07%的人不一定产生消费动机。在问及广告媒体是否会影响到体育消费动机时:30.24%的人认为广告媒体对参加体育消费影响很大;23.69%的人则认为不是影响很大;34.11%的人则不能确定。对于价格是否会影响体育消费的情况是:34.38%的人认为价格对体育消费的影响很大;35.47%的人则认为比较大;28.46%的人认为影响不大;1.69%的人不能确定。由此可以看来吉林省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动机的产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中受外周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3.对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

(1)对城市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分析。在设计问卷(多选)调查题项时,选择了大众平时参与最多的体育项目,从中可以看出参与人数最多的是跑步(58.6%),它本身就是一项很好开展的运动,不受场地、器材甚至是天气等因素的制约。排在第二、三位的分别是球类(51.3%)和游泳(39.4%);其次为健身操、武术、钓鱼、、轮滑、民间舞蹈、登山,所占比例分别为26.8%、25.7%、18.3%、15.6%、15.1%、7.7%和5.4%。这其中有些排名不一定就是绝对的,因为被调查者的社会地位和年龄结构方面等因素是不同的,所以他们所热衷的体育项目也是不同的,比如就和轮滑这两个项目来说被调查人群的年龄偏高就会排名靠前,反之轮滑就会排在前面。综上可见多数居民参与的活动多为一般性体育项目,从整体上说大多数居民基本具备了体育参与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居民参与动机较明确,已经认识到体育锻炼是重要的,希望通过观念的转变,更多的作用到行为中去。

(2)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从城市居民每周参加持续时间为30~60分钟体育活动统计数据看:一周内平均5次以上的占总人数的5.1%;3~4次的占15.02%;1~2次的占33.29;不确定的占43.66%;不参加锻炼的占总人数的2.85%。数据分析充分说明:绝大多数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时间较少且活动次数不固定,能够达到体育人口标准(指的是那些每周运动三次以上,每次活动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且活动强度为中等强度以上的人群)的人数占被调查者的20.12%,这其中还不考虑中等强度这一量化因素,在调查中也无法对这一因素进行考虑,因为即便是专业的体育人事也很少有人在平时的锻炼过程中去测量自己的心率,况且绝大部分人群不知道用220减去年龄可得自身最大心率的方法。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占2.85%,这一数字还是比较乐观的,但考虑到在调查的过程中很多人的锻炼次数达不到平均两周一次或者三周一次甚至更多也会在选项中选择“不确定”项,那么不确定人群所占的43.66%就应当包含着一部分的不参加者。以上这些数据直接反映出体育消费行为的不稳定性,还必须要进一步的提高体育参与意识和树立体育消费观念。

(3)影响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这一多选调查共设7个题项,被调查者可以根据自身真实情况加以取舍。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制约吉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的原因主要从主、客观两方面考虑:一是体育消费的客观实际问题:缺乏场馆占55.22%、地理位置不允许占40.83%;通过调研的走访我们得知地理位置的不允许主要是因为健身场所距家的距离比较远的话不但会增加健身成本,最主要的是会浪费大量的时间,这对于大多数的城市居民是取舍健身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收入不高占39.45%、体育场所服务项目少占27.78%;二是对体育消费的主观认识问题:没固定时间占35.96%、心理上没有足够的重视占23.93%、工作太累没有精力占16.36%。其中缺乏场馆和居民的收入不高是制约吉林省体育消费市场发展主要面临的问题,而以上诸多因素的进一步加强和改善也是提高吉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方面。

四、小结

1.体育消费的动机方面

影响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即为个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也可以分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就体育消费观念到体育消费行为形成的问题而言,体育消费观念的形成是以体育消费需要为前提并指导体育消费动机的产生进而促进体育消费行为的实施,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机理过程。从调查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吉林省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动机还是十分健康向上的,这也是吉林省体育消费有好前景的充分保证。

2.体育消费观念方面

从吉林省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观念来看,多数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观念比较积极,体育消费的动机较为明确,具有较好的体育消费态度,城市居民能够充分认识到身体健康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家庭的重要意义,健康第一的概念已经被人们所认可。但通过调查我们也可以看到吉林省城市居民并没有把自己现有的消费观念完全实施到消费行为中去,总是把这样或那样的客观因素拿来做为减少甚至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借口,这就造成城市居民产生观念与实施间行为的差异性,实际上这就是人们观念的不到位或者不熟。

3.体育消费形式方面

吉林省城市居民的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实物性体育消费高于精神性体育消费,且消费形式比较单一,不同地区的人群体育消费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收入状况和消费观念有关。

以上为本课题研究的部分调查结果,笔者将进一步做准确的总结和归纳,以期早日做出恰当的吉林省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观念与行为的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23~45

[2]江林:消费者心理与行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l~172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4-0026-03

1、前言

追溯国内高职院校的起源,沿着时间的脉络来看,发展历史并不久远,19世纪80年代初高等职业教育才开始起步,可视为发展的初期阶段,随着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进入20世纪90年代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巨大空间,高职教育高歌猛进地持续蓬勃发展,无论是高职院校的数量还是在校学生的人数,皆与普通高校相媲对,一个庞大的带有明显高职特色的大学生体育消费群体便由此诞生了。

近几年国内学术界的学者对高校大学生体育消费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然而几乎所有的都是针对本科生群体的体育消费的调查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研究却是寥寥无几。

因此,借鉴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导师的指导修正,编制针对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调查的问卷,对南通市高职大学生当前的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揭示了当代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的现状和不足,探讨南通市高职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各种外显及内隐的体育消费特质,势必对优化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提供理论的依据。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南通市高职院校在校普通大学生。因为体育系学生的专业原因势必会影响数据,造成分析结果和结论的偏差,所以调查对象排除高职院校体育系学生。

在实际调研过程中,采用随机非概率抽样抽取了南通市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南通纺织职业学院4所高职院校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南通大学图书馆进行资料的搜集查寻,对各种关于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论文和出版的著作的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相关经验。

2.2.2 问卷调查法

本文依据研究目的设计了南通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育消费调查问卷,根据不同场所,进行了抽样调查,抽样范围包括南通市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紫琅职业技术学院、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南通纺织职业学院4所高职院校,共随机现场发放调查文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81份,回收率95.3%,有效率为93.1%,回收率与有效率已能满足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

2.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计算机软件Spss19对数据进行录入。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消费的态度

“态度”作为消费者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针对对一个特定的对象的喜爱或不喜爱的方式行动的习得倾向,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及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一种时尚。作为当今消费的时尚重要部分,高等职业职院校学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体育消费态度影响着他们的消费行为。

通过分析南通市四所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体育消费态度调查显示:认为体育消费非常有必要的占30.5%,有一半多的学生认为体育消费正常的占55.7%,很少人认为体育消费是奢侈生活占13.8%。

由此可见,南通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体育消费的态度,乐于运动,愿意体育消费。南通市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这种体育消费的态度推动了南通市全民健身运动体育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

3.2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观念及体育消费动机

消费观念是人们对其收入的指导思想和态度以及对商品价值追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各有不同,笔者根据调查将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总结为:首要的是强身健体(77.2%),其次休闲娱乐(64.8%),再有社会交往(32.4%),最后是审美追求(22.6%)。

以上数据表明,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注重体育的功能,他们认为体育运动促使他们健身娱乐,在体育活动的娱乐性健身和体育活动中获得情感满足。

而且通过调查还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男女的消费动机有着明显的差异,男生比较偏向于追求运动满足感和社会交往,这说明男生是通过体育运动或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达到自我满足的心理,并想以体育运动为桥梁扩大自己的社交圈;而女生追求审美以娱乐至上,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男女这种差别与男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非常符合,也与不同的生活环境和追求的价值有所不同有关。

体育运动以身体练习为手段,健康为主要目的,所以高职院校大学生更应注重身体练习重在参与,选择体育消费项目应以健康为主。

3.3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结构

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的动向是从体育消费结构中体现出来的,体育消费结构由内部的构成因子和各因子所占总体的比例所构成的,体育消费结构可以分为有形性体育消费(实物型体育消费)和无形性体育消费(娱乐型体育消费),细分可主要归纳为如下几种主要类型:

有形性体育消费是针对有形实物产品的消费(运动服装、球、球拍等小型体育用品以及运动饮料体育期刊上的消费)。调查结果显示,南通市高职院校男生体育实物购买型体育消费占46.2%,女生有形性体育消费占34.4%,在有形性体育消费方面男女生有着显著性差异显,结果表明男生比女生更舍得用体育用品来进行体育锻炼与健康投资。

无形性体育消费可以分为运动参与型体育消费、观赏休闲型体育消费、阅读休闲型体育消费、型体育消费。

学生们主要通过各种体育俱乐部、体育协会、体育培训班等各项体育实践活动来参与体育活动,其所所支付的费用称为运动参与型体育消费。

调查得知,观赏休闲型体育消费男生占总消费的39.6%,女生占总消费的58.2%。此项消费的男女生显著差异的存在,可能是由于女生不爱动或者努力学习的同时想要健身美体的原因,同时说明男生更乐于免收费用的体育项目进行体育锻炼。

观看欣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与电视转播等项目支付费用的消费称为观赏休闲型体育消费,男生占4.9%,女生占3.8%,所以男女在观赏休闲型体育消费无显著差异。

调查研究其原因:

一是所调查的四所院校皆是地方院校,高水平的体育表演与体育赛事甚少,学生参与消费的机会少;

二是所调查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受经济条件所限,商业性的体育赛事消费又过高。

学生所购买体育报刊书籍音像制品及上网等费用称为阅读休闲型体育消费。结果表明,男生占9.5%,女生占7.9%,这说明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了与体育运动,注重训练效果,但是获取体育信息的途径上还有待加强。

学生在购买各种体育所支付的费用称为型体育消费。调查结果显示,此项消费男生占2.5%,女生占0.8%,所占比例最低;体育并不受学生们欢迎,也许是由于学生们的消费观念所导致的。

在进一步的追踪调查与统计分析中,发现南通市高职大学生大多数参与娱乐型体育消费,对于观看体育赛事等高消费的项目是很少的,其高消费能力偏低;而且娱乐型体育消费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娱乐消费欲望大于女生。这些数据表明南通市高职院校大学生中明娱乐型体育消费所占比例较低,他们的娱乐型体育消费水平需进一步拓展。

3.4 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水平

体育消费水平可以从两方面体现出来:一是在一定时期内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体育物质产品,二是在一定时期内劳务产品的数量,从量的方面体育消费水平能够反映个人体育消费在某时间段的水平。

从调查结果来看,年均体育消费金额在700元~1000元之间的人数占南通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占总人数的19.5%,1001元~1500元之间的占消费总人数的32.3%,1501元~2000元之间的占消费总人数的11.2%,而700元以下、2001元~2500元之间,以及2500元以上的仅占消费总人数的3.7%,从以上数据中可得知,500元~2000元是南通市高职大学生的年均体育消费主要区间,其中居于1001元~2000元之间的最多。

这说明南通市高职院校大学生年均体育消费水平较高,对于大学生体育消费市场而言,南通市高职院校大学生这个群体存在巨大的商机。

3.5 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项目

由于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性质和学生们消费观念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南通市高职院校学生体育消费项目主要集中在课余时间和校内的社团活动等集体活动,导致了体育课获得的信息量与其参加的这些体育项目的不平衡,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与现实参与的矛盾。

在体育运动项目中男女青睐的项目也大不相同,但是主要集中在球类和健美类项目的体育健身活动。男生喜欢力量型对抗类的集体项目,例如舍友,班级校内的团体比赛与课余时间的篮球活动,还有羽毛球、乒乓球、散打、足球、网球;女生较男生则偏向于健身美体塑形减肥的体育项目消费,如乒乓球、健美(身)操、羽毛球、体育舞蹈,所以在体育健身项目选择上男女生存在显著性差异。

4、结论

(1)南通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有积极向上的体育消费的态度,乐于运动,愿意体育消费。南通市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的这种体育消费的态度推动了南通市全民健身运动体育消费市场的蓬勃发展。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论文例7

摘 要:目的:通过调查某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分析影响消费的因素,为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观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某医学院校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民族、出生年月等)和消费现状(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和理财观念等).结果:共调查1010人,其中男382人,女628人.男生的月均消费水平比女生高(P<0.05),来自于城镇的学生的消费水平较农村学生高(P<0.05),独生子女的消费水平比非独生子女高(P<0.05).伙食费是作为最主要的生活费支出项目,男生伙食费上较女生在的支出高.55.74%的学生认为在消费方面要兼顾实惠和高标准,在买东西时比较注重质量(65.05%),但大多数学生(71.9%)没有记账的习惯.生活费的盈余部分,59.41%学生选择存到银行.结论:多数医学生消费结构及消费观念较为合理,但理财观念不强,应予以正确引导.

关键词 :医学院学生;消费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C915;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239-04

基金项目: 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开放基金(SJD201305);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AH201310368144)

消费是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是经济领域与日常生活领域进行交换和沟通的渠道.当人们消费商品的时候,社会关系也就显露出来[1].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消费对象、消费形式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以至今后工作都有着重要影响[2].大学生自身年龄及群体的特点致使他们消费需求旺盛,但是经济上不是独立的,消费又受到很大的制约[3],故在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外各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我国迅速蔓延.西方消费主义思潮也逐渐渗入到高校校园生活当中[4].因此,及时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和消费观念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对于合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在某医学院校五年制本科生七个不同专业及年级,各抽取一定比例的在校学生,共发放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0份,有效回收率为96.19%.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者基本信息: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民族、出生年月、是否为独生子女等;第二部分是关于医学专业学生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现状、消费观念和理财观念.

1.3 质量控制 在进行设计阶段,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自拟基本情况调查表,经过预调查,并且咨询专家意见进行修改.调查前统一培训调查员,当场回收问卷,调查员要及时逐份检查核对,对缺项、漏项的地方一定要及时纠正,保证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4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由调查者统一编码、录入,经双份核对和逻辑检查,对可疑数据及时纠错.应用EpiData3.1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样本和多个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本次研究对象共1010名,其中男382人(37.8%),女628人(62.2%),其中独生子女303人(30.0%),非独生子女707人(70.0%).大一336人(33.3%),大二327人(32.4%),大三347人(34.3%).家庭居住在城镇的有395人(39.1%),居住在农村的有615人(60.9%).有232人勤工俭学(23.05),具体见表1所示.

2.2 消费水平及结构

2.2.1 大学生消费的经济来源和月均消费水平 学生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是父母供给(占82.5%),靠家庭供给和勤工俭学的占21.2%.由表1可见,大多数学生(56.3%)月均支出的生活费在600~1000元,男生的月均支出费用较女生高,来自于城镇的学生消费水平高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高于非独生子女,未勤工俭学的学生月均消费要比勤工俭学的学生高,各年级学生消费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2 消费结构 在校大学生的消费主要由生存消费、交往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组成.在每月支出费用的主要项目上,92.5%的学生首选了伙食费用,位居第二位的是购物(服装、饰品)(42.4%),其后依次是交往消费(40.8%)、娱乐消费(21.3%)和发展消费(18.5%).

由表2可见,其中有52.9%的男生伙食费月均超过500元,所占比例高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74.6%的男生表示会有聚餐的习惯或请朋友吃饭的行为,对于女生而言,比例较低一些(68.6%).月均在娱乐上消费超过300元的男生高于女生,而在购物上,每月消费超过200元的女生比例则高于男生.男生和女生花在通讯及学习的费用无明显差异.

2.3 消费及理财观念

2.3.1 消费观念 学生在消费时能省就省的占45.6%,事先做好消费计划再花钱的占38.0%,毫不在乎想花就花的只占7.8%.大多数学生(55.74%)认为在消费时要兼顾实惠和高标准,37.43%的学生认为首先要考虑经济实惠.购买某一种具体商品时比较注重品质(65.05%),但也有少数学生(15.15%)更关注外观.具体结果见图1-2.

2.3.2 理财观念 调查显示429人(42.5%)表示自己没有记账习惯,300人(29.40%)偶尔记账,仅72人(7.1%)对自己的支出有记录.对于生活费盈余部分59.41%的学生会选择存到银行.具体结果见图3-4.

3 讨论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 超过半数的大学生每月生活费在600-1000元之间,该数据反映的学生消费水平与当前物价水平比较吻合.另有25%的学生月均生活费在600元以下,表明这些学生在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的状况下坚持学习,与之对比的是18.7%的学生超过1000元.从消费结构上看,食物消费占主体地位,其次是购物、通讯(上网、手机).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一味追求高标准的现象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花销不记账,仅个别学生有记账习惯,表明多数大学生的消费计划性和理财意识不强.对于每月生活费有盈余的部分,多数同学表示会存入银行没有盲目消费.上述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的报道一致[5-7].

调查结果同时显示性别差异所产生的消费差异,男生总体消费水平比女生高,但在购物和享受消费上女性明显高于男性.从生源地来说,来自城镇的学生消费比农村学生高,这表明在生活水平上城乡之间还是存在差距的.从生活费主要来源上看,大学生生活费用主要来源是靠家庭供给,表明中国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差,这是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随着居民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获得的生活费用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要充裕些.有研究显示,独生子女的享受型消费高于发展消费,在消费行为上存在攀比、求异心理[8].从消费结构上来看,除了吃喝之外,网络、通迅消费成为大学生消费中的重点.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产品和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网上购物、聊天、游戏、交友等消费所占比例也在增加[9].

相对于其他类型的大学,在校医学生勤工俭学的比例不高,这可能跟医学院校学生学业繁重,没有时间做兼职有关.另外,个人用于购买书籍和学习培训的费用支出相对较少,其他研究者也有类似报道[10].究其原因是复杂的,可能是学生注重“生活消费”而冷落“学习消费”,也有可能是校园网络平台提供的电子图书馆及数据库等电子文献资源比较丰富使得学生在这方面的消费支出减少,这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4 建议

从结果可以看出在校医学生总体消费水平基本合理,消费方式趋于理性,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主流,但是普遍缺乏理财意识.笔者建议,学校要采取各种措施,教育和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绿色消费意识

消费心理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可将对大学生具体的生活指导融入其中,还可利用校园各种媒介大力倡导“买我所需,花有所值”的绿色消费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4.2 开设理财类选修课程,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

大多数90后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由父母照顾,没有经济意识.到了大学独立生活,有些学生对手中的生活费用如何处理往往不得要领,没有计划性.不是大手大脚,就是买了一堆暂时不需要的东西.因此,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或讲座形式向学生普及正确理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财能力.良好的理财能力、健康的消费习惯对大学生今后正确处理好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也是十分有益的[11].

4.3 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

医学院校由于本身学特点,学生在外兼职的机会很少,应大力拓展在校园内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勤工俭学,学生更能体会到“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学会珍惜和感恩.目前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提供给少量的贫困学生,学校在后勤社会化的同时,要大力挖掘短期工作岗位和两人轮岗多人轮岗的岗位,有计划地在学生中普遍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与此同时,作为大学教育的有益补充,学校可以投入一定的人力在社会上寻求工作协作,使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一旦学校形成良性的勤工助学机制,不仅对引导大学生健康消费有利,也有利于大学生情商、财商的提高.

4.4 家庭要合理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生的消费观和理财观首先受到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父母应扮演好引路人角色,从自身做起,根据自家的经济情况进行有计划、科学合理的支出.根据孩子的情况给予合理的费用,不要因为溺爱而额外给孩子高额的生活费,避免给孩子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魏琴,周泉,徐捷,等.高校大学生消费结构与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12):124-125.

〔3〕王娜.基于社会认知理论的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趋势分析[J].财经界,2014(15):285-286.

〔4〕张希梅,张清华,张艳红.消费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6):187-189.

〔5〕王淑红.校大学生消费观调查研究——以沈阳药科大学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79-80.

〔6〕韩晓捷,孔月霞.天津市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消费心理与行为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0,23(5):74-76.

〔7〕刘倩.大学生消费现状探析——以广东省中山市高校学生群体为例[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110-112.

〔8〕赵拥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消费现状与教育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09(8):58-61.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论文例8

中学生是未来城市生活的主体,也是当前开展体育活动的主群体之一,他们的体育消费情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体育消费的走向。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加上现在的青少年独生子女很普遍,这为中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提供了经济基础。本文通过对徐州市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学校、家庭以及相关部门正确引导中学生体育消费,形成正确的体育消费观念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抽样采取随机抽样法,在徐州市第一中学、撷秀中学、第二中学、第三中学、高级中学、第五中学等13个市区中学,每个中学随机抽取100名学生(男50人,女5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并翻阅了体育经济学、体育社会学、中学生心理学等相关书籍。

1.2.2 专家访谈法 对徐州高校体育理论界和经济界的专家、教授进行访谈,为本论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基础。

1.2.3 问卷调查法 对徐州市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和结构、影响体育消费的因素等问题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1 300份,回收1 268份,回收率为97. 53%。其中有效问卷为1 238份,有效率为97. 63%。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L软件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数理统计,运用SPASS11. 0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现状

体育消费是指个人购买或使用体育物品与体育服务产品用以满足自己体育需求的活动,其水平可用价值(货币)单位来表示。通过调查,发现徐州市城市中学生在体育消费金额方面的花费为平均每年276. 39元(经区间估计, 95%置信区间),体现了他们目前的体育消费水平,具体消费情况见表1。由此可见,徐州市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高。据国内一项调查表明,自身并无收入的中学生群体已成为城市中仅次于白领高薪群体的体育消费群体。过去,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基本上是无消费的,现在这种状况已开始发生质的变化,足球、篮球、网球、健身器等体育器材已经进入家庭,穿戴宽松方便、美观大方的运动服装鞋帽,骑各色款式的运动自行车,在城市中学生群体中已成为时尚。

2.2 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结构总体现状

“体育消费结构是体育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对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消费的数量比例和相互关系”。调查显示(见表2),在徐州市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结构中,实物性消费高于观赏性消费。其原因在于实物性消费的产品,如体育服装、鞋帽以及运动营养、体育器材等,其特质能够满足消费者运动和生活的双重需求。而这一点恰好适合目前我国城市的消费水平和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另外,在观赏性消费中,比赛门票所占比例最大,这是由于足球、篮球、排球等中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已经商业化,有的比赛还特意针对中学生采取大幅度优惠,所以能够吸引大批中学生到场观看。

2.3 影响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的因素分析

2.3.1 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以物质为基础并有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消费文化方面中国人有着自己的特点,在日常消费和购买中,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多属于节俭型和务实型的,超前消费的意识还不太强。因此,中学生在体育消费观念上或多或少要受到自己所生活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2.3.2 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氛围的影响 中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还受到所在学校和所生活的社区体育文化的影响。徐州市的体育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武术、乒乓球、田径等项目在全国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各种体育运动项目在学校开展的红红火火,社区群众体育运动也开展的有声有色。因此,徐州市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的意识和行为肯定会受这种氛围的影响。但我们也意识到,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的现状还有不足,比如,承办的体育比赛不够,体育场地器材缺乏等,这势必会影响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和行为的形成。

2.3.3 家庭的影响 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消费问题上也是一样。每个家庭有着不同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而这些消费习惯和观念在日常生活中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子女或成员。家庭的经济状况会对中学生的体育消费习惯和观念产生影响,其高低直接影响中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调查发现,家庭收入高的中学生有一定的钱可以自己支配,这样就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消费,家庭收入低的中学生自己可以支配钱较少,体育消费的水平就相对较低。同时,家庭成员的职业和受教育程度对中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也产生很大的影响。调查发现,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收入高的家庭的子女的体育消费行为相对较好,而且体育消费的水平较高,参加消费的结构比较多。

2.3.4 周围同学朋友的影响 中学生在体育消费方面受同学朋友的影响是最大的,他们有时有攀比的心理,周围同学、朋友的体育消费水平高的中学生,他的体育消费的水平相对就高。中学生具有追求时尚和新颖的消费特点,反映在购买心理和消费行为上,就是希望所购买的物品符合时代的潮流。调查表明,中学生在购买理想的体育服装时首先考虑的是款式,然后才是价格和质量。日常生活中,在穿着名牌运动服装的时尚潮流中,城市中学生成为首当其冲的消费群体,他们对款式和风格的追求,甚至超过对产品品质的要求。在中学生周围的同学朋友中,如果谁是“追星族”的话,其他的同学也会一起响应,成为各类体育明星的主要崇拜者,谁有好看的体育用品,其他的同学也会去争先购买。调查中,有21. 58%的中学生表示自己购买体育用品主要受周围同学朋友的影响。

2.3.5 商品广告的影响 商品是消费者进行消费的对象,商品本身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消费者对商品的认识、选择、购买。由于中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和心理特点,他们比较看中的是商品的款式。同时,中学生对商品的广告具有“好奇”和“模仿明星”的心理。调查表明, 18. 95%的学生购买体育用品受广告的影响,有20. 31%的学生是受体育明星的影响,可见商品广告是吸引中学生进行体育消费的有效途径,他们也就成为各种体育信息产品的主要消费群体。

2.3.6 中学生本人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 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他们在消费中的心理特征如性格、气质、消费观念、态度等还不成熟、不稳定。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在对体育消费的动机方面有其年龄阶段的特点,如购买体育服装的主要原因为日常穿着的比例最高为48. 06%、参加体育活动为35. 21%、学校规定为16. 73%。因此,我们应该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的心理类型采取相应的工作方法,正确的引导他们,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体育消费心理。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较高,体育消费意识逐渐增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城市体育消费中举足轻重的群体,这于江苏省城镇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有关。(2)城市中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上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其中体育服装、鞋帽的消费最高,达到53. 58%。(3)江苏省城市中学生体育消费受以下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学校体育和社区体育氛围、家庭的经济及成员的教育程度和职业、周围同学朋友的影响、商品广告的影响、本人心理特征的影响。

3.2 建议

(1)各级政府部门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全面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为中学生进行体育消费提供强有力的经济基础和保障。(2)学校要进一步落实素质教育,减轻中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进行观赏性的体育消费。(3)部分中学生在体育消费上盲目攀比和炫耀的心理日趋严重,应引起有关部门和学校、家长的高度重视,并给予正确引导,培养他们树立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4)城市中学生群体是体育消费的重要群体,针对中学生这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商家应进行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商品的开发和宣传。

参考文献: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099-02

引言

随着产品的多样化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也随之丰富化,使得大学生攀比消费、炫耀消费等不理性的消费行为越来越严重。本课题首先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广东培正学院的学生进行消费现状的调查;其次,根据广东培正学院的学生消费现状的调查结果,对其消费行为、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观念等做进一步的分析;最后,综合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不同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消费观建议与对策。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本次调查采取了以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广东培正学院的学生开展了对“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消费观”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3份,回收率92.6%。本次调查涉及大学生的经济来源、消费领域、消费行为以及消费心理等方面。在调查中男生比例占42.76%,女生占57.24%。大学一年级学生占24.63%,二年级学生占49.89%,三年级学生占20.73%,四年级学生占4.75%。

二、调查的内容及结果

(一)大学生收入来源及生活费用的调查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父母供给,比例达73.87%,16.41%的同学是靠打工兼职获得经济收入,而7.13%的同学是靠奖助学金获得生活费用,其他占2.59%。随着社会物价水平的上升,大学生的消费水平也随之上升,调查中发现,平均一个月生活费500元以下的大学生只有6.48%,而500元―1 000元之间的达37.58%,1 000元―1 500元的占31.75%,1 500元―2 000元的占15.33%,2 000元以上的占8.86%。

(二)对大学期间消费文化和开支的调查

调查显示,12.1%的学生一定会计划每月的生活费用,而29.59%的学生一般会计划,58.31%的学生不会计划。大学生大部分消费主要是用于伙食,一小部分是用于服装、交友以及娱乐方面。这不仅反映了当代学生理财观念意识淡薄,缺乏储蓄意识,而且对生活费用的充分利用程度也不高。调查中,有25.27%的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这部分大学生中,由于物质资源获取渠道广泛,获取方式便捷,所以更容易造成的是享乐主义消费。

(三)对大学生消费品的调查

调查显示目前电子产品的时尚消费比例在大学生群体中达100%。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逐渐增强,有82.29%的学生认为消费品的质量最重要,有41.76%的大学生同意生活节俭会让其他人觉得自己很寒酸,有66.74%的学生认为获得心灵的平静比买奢侈品更能够让自己感到快乐,有44.92%的学生会通过购买东西来发泄不愉快的心情。这一系列数据表明大学生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诱惑而影响自身的消费行为。

(四)调查结论

从调查的内容我们可得知,当前大部分学生由于消费费用主要来源于父母,缺乏自主获得经济收入的能力且来源单一,在消费过程中容易产生盲目消费,其表现为无主见消费,消费过程中对产品缺乏理性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消费上还存在从众消费、奢侈性消费或者炫耀性消费等现象。消费的计划性不强,而且理财意识薄弱。这种消费现状不仅不利于学生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学习,而且也不利于大学生发展健康理性的消费观。

三、影响大学生消费观的原因分析

(一)不同地域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

由于大学生来自于不同的地域,所以大学生在消费水平上也容易产生差异。由于受到农村消费环境的影响,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后,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之间容易产生攀比消费、从众消费甚至盲目消费以此来弥补自身内心的自卑心理;而城镇的大学生其消费水平、消费渠道、消费内容往往要比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要高很多,所以城镇的大学生喜欢追求更好的物质来满足自身的优越感。大学生消费观念的不同也受南北方地域的影响。由于南方的大学生在性格上细腻委婉、敏感多虑,所以在消费心理上容易与他人进行攀比或者从众化,在心理作用的影响下,大学生便容易进行攀比消费、从众消费等缺乏理性的消费行为;来自于北方的大学生由于性格豁达豪爽、热情外向,所以这类学生无论是在与人交往上,还是在娱乐购物中,出于面子,则会进行人情消费、“面子”消费,或者在他人的怂恿下,容易造成盲目消费等消费行为。

(二)环境因素的不同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

从调查得知,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消费观有一定的影响。在富裕的家庭环境下,父母一旦未加强对子女的理财教育观念,未对学生的消费做出相应的理财计划,只会用金钱来宠爱孩子,则只会使得大学生缺乏勤俭节约的意识,导致大学生的理财观念愈加薄弱,这种炫富心理、享乐心理、攀比心理等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只会进一步恶化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念,也会阻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小康型的家庭环境下,大学生在消费心理上要么容易满足于现状,不懂得通过劳动来改善自身的消费支出,要么攀比心理增强,容易与富裕型的学生进行攀比、炫耀。处于温饱型家庭环境下的大学生,由于自主独立能力强,懂得在消费方面做到勤俭节约,所以在消费方面会制定相应的消费计划,会规划好生活费用,但是在消费心理上却容易产生自卑感或者带有仇富的心理,在消费行为上容易变得不自信,或者容易盲从,造成盲目消费或者从众消费来弥补自身的自卑感,家庭收入水平、家庭的消费环境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不同的原因。

(三)情绪因素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

不同的情绪状态在消费上会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心境的好与坏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上起着积极与消极的作用。在热情的情绪状态下,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消费行为都是带有一定的理性消费意识的。过度的激情只会让大学生失去理智,容易盲目冲动。应激的心理容易使得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要么毫无主见,容易盲目听从别人的建议,进行盲目消费、过度消费,要么容易自暴自弃,萎靡低沉,进行情绪性消费、宣泄性消费。所以,情绪状态的好坏都容易影响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念,也不利于大学生发展健康的消费心理。

(四)性别差异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观

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容易在不同的消费环境下产生攀比心理、从众心理、炫耀心理,或者容易自卑,甚至引起宣泄性情绪,这一系列的消费心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而且越来越多的父母对独生女“富养”的观念越来越强烈,这种观念使得女生勤俭节约、追求朴素的意识不断地下降,这也导致女大学生之间的消费观念的不同。而男生的消费支出,除了生活费用支出,就是游戏费用支出和恋爱费用支出,男生在消费上容易造成超额消费、盲目消费等不理智的消费行为。

四、树立科学消费观的对策

(一)从社会角度,应密切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

无论是社会媒体还是政府机构,一方面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另一方面要大力倡导理性消费,构建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银行一方面在大学生信用卡政策方面应制定具体的制度,防止大学生过度支出,过度消费,另一方面要倡导大学生理性消费,为大学生定制可靠的、稳定的理财产品,帮助大学生合理利用消费金额,增强理财观念,促进大学生树立绿色的消费观。社会媒体不仅要揭露当代社会大学生种种不良的消费现象,防止大学生奢侈性消费、炫耀式消费等新式消费现象,也要提倡大学生勤俭节约,崇尚质朴、朴素的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从学校角度,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接触社会的通道,学校不仅要在社团、组织、学生会、教师等方面教导大学生理性消费,而且也可以从实际出发,进行与绿色消费相关的社会实践或科研项目,倡导大学生理性消费。利用校园广播、板报、图书馆,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闲暇时间里过得轻松、愉快,通过积极的消费教育和心理疏导,使学生认清自己的首要任务是什么,对于自己的学习任务有清醒的认识,以此来走出消费误区,避免学生随意挥霍。教师不仅担任教书育人的重要社会角色,而且在大学校园中,与大学生接触较多的也是教师。教师不仅要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也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可以尝试开展相关的消费观课程,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知识,也要关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注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

(三)从家庭角度,应提高大学生的消费理财意识

家庭环境是孩子生活成长的第一乐园,父母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观。在良好的消费环境下,父母才可以有计划性地帮助子女调节好消费心理。父母不仅要端正自己对子女的态度,应该也要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程度,多了解子女的实际需求,有目的性地与子女做好消费计划,培养子女独立自主的能力,而且也要协助他们做好理财规划。所以父母不仅要树立好自身的消费榜样,树立绿色的消费形象影响孩子,加强朴素、勤俭节约的教育,而且也要提高对子女理财教育的重视程度,帮助子女做好理财计划。

(四)从学生角度,应提高自身素养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大学生无论是在宿舍还是班级群体中,在追求独特个性风格的同时,应该也要做到不盲目跟风,不奢侈消费,不追求名牌,不为了面子、为了炫耀而攀比消费,不受明星、大众传媒的诱导影响自身的消费等等,这些攀比心理、盲目跟风、炫耀心理等不理性的因素都容易造成大学生过度的消费,这种消费情况一方面不利于自身心理健康的发展,更容易扭曲自身的消费价值观。所以,大学生在校园生活中不仅要做好消费计划,充分利用好父母辛苦赚来的生活费,而且也要提高自己的理财意识,增强理财观念,并且在空余的时间里应该对未来的自身职业做好合理规划。

大学生消费观调查论文例10

基金资助:陕西省教育厅2013年科研计划项目(13Jk0545);陕西省2014-2015年度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ZDKT1409);陕西科技大学2015教改项目(4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大量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接受并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运动机会不断减少,体质状况不断下降。青少年体质状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影响巨大,国内外各个国家均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高度关注,2012年中国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强调“体质不强,谈何栋梁?”因此,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深远的研究意义[1]-[3]。

青少年体育观念与体育消费情况是健康生活方式和体质健康水平研究的基础,也是分析青少年体质情况的重要资料[4]-[7]。据此,本文选取陕西省不同地区的10所高中和5所大学,共15所学校的250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对陕西省青少年体育观念与体育消费情况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探讨了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性别的青少年体育观念与体育消费情况的异同,为研究陕西乃至全国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和体质健康水平提供生动案例。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陕西省不同地区的10所高中和5所大学,共15所学校的250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1318人,占52.72%,女生1182人,占47.28%;城区学生1853人,占74.12%;县区学生647人,占25.88%;高中学生1726人,占69.04%;大学生774人,占30.96%。

2.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和专家调查方法。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对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和总结。并通过专家调查等方法确定了调查内容,制定了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2)问卷调查法。采用课题组编制的《陕西省青少年体育观念与体育消费现状调查问卷》。陕西科技大学部分师生为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试。测试前对主试进行统一培训。问卷调查利用统一时间进行集体测试,完成后现场收回问卷。

(3)访谈和座谈。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陕西省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学校健康环境、家庭因素、社区和相关社会组织活动情况,课题组对问卷调查的各学校进行了实地考察,对学校体育与健康工作主管领导、体育、健康教育课教师等进行了座谈和访谈;对学校所在社区卫生医院、街道各区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等相关组织进行实地考察,与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访谈和座谈。

(4)数理统计分析法。采用Excel2003和SPSS17.0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与分析

1.对体育喜欢程度的调查结果

对体育喜欢程度的调查表明:不同学段的男生喜欢体育课的占85.97%,不同学段的女生喜欢体育课的占70.22%,城区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占83.64%,县区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占63.83%,高中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占79.15%,大学生喜欢体育课的占77.13%。调查的结果表明不同学段的男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城区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高于县区学生;高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高于大学生。

2.对体育重要性认识的调查结果

调查表明:不同学段的男生认为体育重要的占88.31%,不同学段的女生认为体育重要的占79.95%,城区学生认为体育重要的占92.6%,县区学生认为体育重要的占60.74%,高中学生认为体育重要的占82.15%,大学生认为体育重要的占89.28%(表1)。调查的结果表明不同学段的男生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女生;城区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显著高于县区学生;大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高于高中学生。

3.体育消费观念的调查结果

对体育消费观念的调查表明:不同学段的男生认为体育消费值得的占65.7%,不同学段的女生认为体育消费值得的占53.55%,城区学生认为体育消费值得的占62.49%,县区学生认为体育消费值得的占52.7%,高中学生认为体育消费值得的占50.24%,大学生认为体育消费值得的占81.66%。调查结果表明不同学段的男生比女生更愿意在体育方面消费,城区学生比县区学生更愿意在体育方面消费,大学生比高中学生更愿意在体育方面消费。

4.体育消费内容的调查结果

对半年内体育消费内容调查表明:女生的体育消费在“购买体育服装”“培训费用”方面的百分比高于男生,男生的体育消费在“体育器材”“报刊”“比赛门票”“场馆费用”和“体育”方面的百分比高于女生,城区学生的体育消费在“体育器材”“比赛门票”“培训费用”“场馆费用”和“体育”方面的百分比高于县区学生,县区学生的体育消费在“没有”“报刊”方面的百分比高于城区学生,高中学生的体育消费在“没有”方面显著高于大学生,其他方面显著低于大学生(表2)。

建议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与发达地区相比,陕西省青少年的体育消费观念相对落后,特别是县区的高中学生。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该重视青少年的体育观念与体育消费现状,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2.大中学校应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倡导学生尤其是高中毕业班级的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3.建议体育教师改进教育方法,注重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多开展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课程内容。4.增大公共体育设施尤其是偏远地区公共体育设施的投入。

参考文献:

[1]刘根生:《体质不强还谈何“栋梁”》,《宁波日报》2014年5月28日。

[2]刘飞:《青少年校外体育健身活动保障初探》,《现代企业教育》2014年第22期,第332页。

[3]陶怡锋:《青海省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初探》,《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2期,第78-80页。

[4]马锦梦:《湖北省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调查与分析》,学位论文,武汉体育学院,2014。

[5]李凌:《制约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青少年功利主义体育观》,《当代体育科技》2013年第36期,第94-95页。

[6]陈久玉:《西安市中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学位论文,西安体育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