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4:47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例1

设计分包单位每月定期向项目现场及设计总体院提交设计工作进展报告,反映其所承担设计工作的当月实际进展(文件出版、里程碑等),提交下一个月的主要活动和工作计划,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拟采取的应对措施,进度报告在传递信息、反馈问题、加强沟通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2进度动态管理

对进度计划的管理采取本月检查完成情况、下三个月预报的动态跟踪方式,同时,根据设计进度计划提前编制内部接口和外部接口计划,并根据资料到位情况随时更新接口计划和设计计划。对影响到施工里程碑的重要图纸缺资料情况提交书面文件,使设计、施工、业主各方及时了解问题并采取措施。

1.3定期的设计进度协调会

设计分包院与设计总体院每月召开一次设计进度协调会,所有设计单位参加的多方设计协调会约2~3个月召开一次。设计进度协调会有利于总包方对设计进度的了解控制,也有利于各方交流专业技术问题和设计管理问题,是各设计单位信息交流的平台。

2阳江核电厂工程设计进度管理中的问题

2.1计划工期

阳江核电厂工程在参考其他CPR1000项目的基础上,制定的单台机组计划工期是56个月。在编制工期计划时,对于参考电站的不同点考虑不够完善,如:施工逻辑、设计方案、承包商的人力资源等。该工程常规岛主厂房框架与楼面同时施工到顶、500kV开关站进出线方案反复变化等,这些都导致原计划一级里程碑调整,以及后期调试工期紧张。1号机组实际工期63个月,比原计划多7个月。

2.2二级进度计划的联动性

为保证一级进度计划的顺利实施,虽然各板块二级进度计划编制时都有提前考虑局部施工计划,但板块间的接口点和逻辑关系仍然不够明确和清晰,设计、采购、施工、安装、调试各板块的二级进度计划的匹配性不强,联动性差。各板块计划不匹配,不能形成联动,造成下游施工的二级进度受影响。

2.3采购进度计划的执行

采购进度计划的执行主要以单个或成组采购包的形式进行,采购二级进度计划也是按采购包安排进度计划,未考虑向设计提资的问题。设备制造方面,核岛和常规岛主设备制造进度普遍延误,辅助设备中也存在设备到货时间晚于计划时间的情况,对现场施工造成影响。

2.4BOP进度计划

阳江核电厂工程承担BOP数量较大,较多BOP并无参考资料,部分BOP施工进度受计划编制的合理性、科学性等因素影响,计划普遍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二级施工计划、三级设计计划与实际施工时间之间偏差很大。

3进度管理改进建议

根据阳江核电厂工程设计进度管理中摸索出的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对其他核电项目的设计分包院的进度管理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3.1加强各方进度考核指标的关联性

阳江核电厂工程设计进度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设计总体院、设计分包院、施工承包商进度考核与里程碑不一致的情况,部分里程碑形同虚设。建议加强各方进度考核指标的关联性,不仅能激发项目参建各方达到进度考核指标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业主对项目进度的管理。

3.2参与进度策划

阳江核电厂工程设计分包合同规定,工程设计三级进度由工程总包方负责编制,设计分包院在计划编制阶段不能参与,因此对计划的管理没有主动权,计划执行过程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建议设计分包院能积极争取参与到设计进度策划中,根据设计规律、设计方案编制更合理的设计三级进度计划。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例2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0 . 22 . 038

[中图分类号]f232;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0)22- 0079 - 03中国论文联盟

会计信息化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信息化后的电算会计岗位与手工会计岗位相比,在工作任务、职责分工、内部控制要求上都有较大差别。如何使高等院校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具备电算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适应会计信息化工作的要求,是一个值得会计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与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会计信息化下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主要岗位的分析,提出了培养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措施。

一、会计信息化及其对会计工作的影响

2000年在深圳举行的“首届会计信息化理论专家座谈会”上,理论界首次提出了“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的发展方向。“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构,并在重构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现代信息系统。从本质上看,“会计信息化”和“会计电算化”在系统地位、目标、功能范围、层次、技术手段、信息输入输出、理论基础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区别。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并不是在口号或名词上的推敲,关键是一种观念的倡导,真正体现了网络环境下会计工作的重心由会计核算向会计管理转变。 会计信息化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及会计人员带来的影响主要有:

(一) 促使会计从传统的核算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

会计信息化导致会计管理思想从事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影响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从而使会计软件从核算型向管理决策型发展。在信息化条件下,由于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信息的处理和传递更加方便和简洁,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如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等工作可以由会计软件全部或部分完成。信息化使会计人员从繁杂、单调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有更多的精力发挥会计的决策、管理、控制职能。

(二) 对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有了新的要求

会计信息化要求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有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人员需要掌握更丰富的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相关知识。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最起码的从业知识,不管是在手工还是在电算化会计环境下,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是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会计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基础、财务会计、财务成本管理以及行业财务制度和会计电算化等。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会计学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学科,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知识的应用深入到会计工作,会计人员的业务处理由手工记账转变为计算机记账,传统的会计业务处理转变为以会计数据分析为主,会计人员的主要精力由制造会计信息变为对计算机产生的会计信息进一步加工、分析、处理,因此会计人员必须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会计工作。此外,会计人员还必须具备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知识。

(三) 对会计工作岗位分工的影响

传统的会计工作岗位结合内部控制的要求按会计工作的不同内容进行划分,相应地配备会计人员开展数据处理工作。实施会计信息化后,原先由会计人员分工完成的许多内容都由计算机集中自动地完成,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工作内容和岗位,因此组织分工和人员配备必然会发生较大变化。尤其是当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企业内部传统的部门界线、数据处理职能分隔将越来越模糊。届时,企业会计组织内部的岗位职责都需要重新定义和组合。

二、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主要岗位

实施会计信息化后,会计数据的来源与和方式、会计管理的操作形式、工作流程与手工会计相比有较大的变化,必须对原有的手工会计工作流程进行调整与优化,并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电算会计岗位工作制度。信息化下的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实施信息化后的会计工作流程发生了变化,原有的手工会计岗位分工已不能完全适应电算化工作的要求。根据电算会计工作的流程和特点,企业的会计岗位分工应由传统的以账务报表岗位为中心转变为以系统管理员岗位为核心的岗位架构。具体地说,电算会计工作岗位主要包括: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数据分析员。

系统管理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开发阶段,负责协调软件开发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根据软件评审要求,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在会计电算化软件的运行阶段,负责日常的维护和管理,帮助系统操作员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检查督促系统操作员对数据的备份情况。检查各操作员操作日志记载情况。

系统操作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或记账凭证及时、准确地录入计算机,同时通过计算机输入界面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初步核对。根据数据审核员核实过的会计数据进行凭证过账。进行银行对账工作及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完成账务处理系统的期末处理及结账工作,编制会计报表,及时输出打印会计凭证和有关会计数据。采取有力的措施保证数据安全,每天进行数据的备份并妥善保管备份数据。由于系统操作员的工作内容较多,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多个操作员岗位并进行权限设置和分工。

数据审核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根据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审核反映本单位经济活动的各种原始凭证,及时将审核过的原始凭证交系统操作员输入计算机。根据财经法规和会计制度的要求,审核输入后、登账前的会计数据和输出的会计凭证、各种账表。

数据分析员岗位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负责对计算机内的会计数据进行分析;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会计数据分析方法、分析模型和分析时间,为企业经营管理及时提供信息。根据单位管理者的需要对企业的各种报表、账簿进行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必要的信息,以满足单位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前,应通过历史会计数据的分析,为决策提供详实、准确、有理有据的事前预测分析报告;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通过对有关会计数据的分析,提供项目实施情况(如进度、成本、费用等)分析报告;企业的重大项目实施后,应通过对会计数据的分析,提供项目总结的分析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电算会计岗位和手工环境下的基本会计岗位并不是完全分离独立的,除了某些不相容职务必须分离(如出纳和数据审核员),由不同的人担任外,电算会计岗位和基本会计岗位可在保证会计数据安全前提下交叉设置。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三、电算会计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根据会计信息化对会计工作的影响、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及其主要工作岗位,我们可以构建出电算会计岗位的职业能力框架(见表1)。

四、培养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措施

(一) 明确会计信息化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由于不同地区的会计信息化程度不同,因此各地区的高校应根据所在省市的经济发展特点及信息化水平,选择恰当的培养目标。以广东省的地方高校为例,由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高,有80%以上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实现或部分实现会计信息化。因此可以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一批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具备相当的会计软件实操能力和系统实施能力的学生。中国论文联盟

(二)根据会计信息化的要求改革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

传统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是以理论教学体系为出发点的,追求的是以“学科完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培养能适应会计信息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应改革原有的课程设置体系,根据电算会计的工作流程,以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以“工作过程完整”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为使会计专业学生既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应由职业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3部分组成。整个课程体系要以专业核心课为中心,而专业核心课应该是基于电算会计工作流程和岗位职业能力开发出来的。表2是根据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框架开发出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以上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要在传统的会计理论课程教学基础上,根据会计信息化的需要创新教学内容。例如计算机基础课可根据会计专业学生的特点“量身定制”,除了讲授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文字录入、办公软件的操作知识外,还应讲授目前市面上的主流会计软件的安装与维护、数据库应用技术、病毒防护知识,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为系统管理员岗位的职业能力。再如成本会计实务可以在传统的成本会计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增加erp系统中成本管理、生产管理等模块的内容,把手工环境和计算机环境下的成本会计核算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三) 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确定了培养电算会计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后,还应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开发、技能的培养。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明显不利于学生电算会计技能的培养,会计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根据每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不断变革课程教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电算会计技能,可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讲解和学生练习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课程实验中去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需要老师各课程开课之前制订一个详细、周密的案例教学总计划,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用合适的案例。其中案例的取得可通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或深入企业,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或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再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自行设计教学案例。例如财务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教师可设计一个大案例,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始终,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教师可设计一个模拟企业的经济业务事项,基于手工会计工作过程,让学生掌握货币资金、采购、生产、销售、筹资、投资业务等会计核算工作。然后在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中,以同样的经济业务,基于电算会计工作过程,上机操作初始化设置、建账、凭证处理、记账、结账、报表输出等项会计电算化工作。通过手工会计处理和电算化会计处理的对比,让抽象、难懂的会计知识变得易理解、易掌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 情境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企业中承担会计工作。例如会计电算化实务课程,可以根据电算会计下的不同岗位:系统管理员、系统操作员、数据审核员、数据分析员设置对应的学习情境,让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完成工作任务,通过这种仿真的角色体验、真实的财务软件操作,营造出仿真度高的会计电算化工作环境,实现校内教学与实际电算会计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3. 工作过程导向法

工作过程导向法即按照企业会计工作的过程设置教学顺序和内容。例如“成本会计实务”,可按照“确定成本计算对象—确定成本项目—确定成本计算期—生产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计算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的成本会计工作过程,按顺序开展课程教学,每一个工作过程设置一个小案例,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成本会计工作流程,把抽象概念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学习、掌握实际会计工作技能。

转贴于中国论文联盟

4. 设错教学法

传统教学往往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会计核算工作,尽力避免学生的操作出现错误,使学生在理想的实验操作环境下按照老师的指导,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这种方法看起来能顺利完成课程的学习,但学生一旦遇到实际工作问题,就会束手无策。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培养学生电算会计技能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运用设错教学法。教师可有意在学生经常出错但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设置一些问题案例。鼓励他们对出现的错误进行探索和分析,引导他们认识错误发生的原因并自行设计纠正错误的方案,不断强化学生对实际会计工作的认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减少学习过程中对老师的依赖。中国论文联盟

5. 实战演练教学法

在每门课程实验环节或综合模拟实验课程中都可以应用实战演练教学法。如校内电算化会计模拟实习可借助一个中小型企业一个月真实的经济业务事项,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利用财务软件独立完成创建账套、初始化、日常业务处理、期末处理、编制会计报表整个会计电算化工作。

(四) 制定电算会计技能考核标准

当前各高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还是以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标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评价不够重视。与手工会计岗位相比,电算会计岗位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实操能力的要求更为严格。例如在手工会计下,即使总账和明细账对账不平衡,会计人员仍可进行期末结账,但在电算化环境下,如果总账和明细账的对账结果不平衡,系统将会拒绝用户的结账操作,会计人员必须认真检查软件内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调整错账后才能正常结账,这对会计人员的软件操作能力和会计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明显,只对理论知识考核而忽略对电算会计实践能力的考核,难以全面审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学校应该制定一个电算会计技能考核的标准,可根据表1的电算会计主要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对学生是否具备完整的电算会计技能进行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可由老师自行命题考核,也可以通过检查学生的课程实验作品并结合口头答辩的方式,还可采用让学生在课后参加面向社会的一些职业技能证书考试的方式。如鼓励学生课外学习考取用友及金蝶erp财务管理专家认证、初中级会计电算化证,参加各级会计职称考试等。

主要参考文献中国论文联盟

[1] 王振东.会计信息化条件下提高会计人员素质问题的探讨[j].山东经济,2006(5): 112-115.

[2] 赵建新. 高职会计核心职业能力培养途径的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9):163-165.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例3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是一门面向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所开设的专业综合特色课程,是集机械、电子等基础课程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专业课程,课程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基础上,从机械电子结合的角度介绍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领域,并结合机电一体化典型设备,讲述相关系统产品的组成原理及工作过程,阐明机电一体化技术原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重视和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又重视相关理论的应用,加强实践环节的学习和运用[1-2]。针对该课程以上特点,如何开展课程的考核成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本文在综合分析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现有考核方式的特点,分析探讨了不同考核方式优缺点,提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为高校机械设计制造类专业《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特点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作为机械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在机制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融合了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学科,将机械技术、检测传感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系统总体技术等多种技术融于一体,体现了“以机为主、以电为用、机电有机结合”的原则,具有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突出特点,课程对培养学生机电一体化设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课程在学生所学专业课的基础上,从机械电子结合的角度介绍机电一体化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应用领域,结合机电一体化典型设备,讲述相关系统产品的组成原理及工作过程,使学生了解机电一体化的组成及发展方向,掌握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及产品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有关机电一体化仪器、设备的应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以期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即通过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促进学生系统了解机电技术学科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设计方法,提高学生“机电有机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3-4]。

2.当前主要的考核方式及其特点

2.1试卷考试。

试卷考试主要通过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有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及半开卷考试等形式。试卷考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知识点的学习水平,但是,学生突击背复习题应付考试现象较为普遍,而且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单纯采用试卷考试很难实现课程“提升学生机电有机结合的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而且课程考试一般在结课后一次性完成,无法完全反映学生对于课程的整体学习效果,缺乏对于课程的过程管理。

2.2平时成绩与试卷考试相结合。

针对试卷考试存在的过程监控不足等弊端,许多院校在考核过程中引入平时成绩考核环节,平时成绩主要由期中考试测验、出勤、平时作业等组成,一般权重在20―40%。课程总评成绩最终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组成,期末成绩为试卷成绩。该种方式对课程的过程管理进行了监控,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思考,课下认真完成作业,但是该种考核方式对于课程考核权重及平时考核项目的设置要求较高,教师需对平时作业的布置、创新类实践项目设置等平时考核环节进行较好的把握。

2.3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通过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提交结课论文的方式完成课程考核,结课论文考核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初步的科研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对于课程论文,一般要求选题结合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面的内容,原则上一人一题。

结课论文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针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在结课后期较短时间内完成质量较高的课程结课论文难度较大,易出现论文分析肤浅、运用课程理论知识点不足等问题。

2.4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考核方式[5]。

基于传统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相关人员提出CDIO考核方式,该方式以项目设计为导向,强调学习评估方法和学习成果相结合。考核模式采取“4+3+1+2”考核方式。具体做法是:在考核前一个月左右给学生布置一批应用性比较强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面的课题,学生在这段时间内有针对性地查阅有关资料,编制程序框架,调试程序并进行仿真,在考前一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上机调试能力,适当缩小命题范围,减小难易程度,突出重点,命题采用分类随机抽签的方法,学生在上机考核过程中,规定时间,一人一机,分组进行,教师重点考核其对课程内容的掌握及实践技能,并进行答辩。答辩时,教师针对考题进行提问,考核成绩最终由平时、上机技能、答辩情况及调试结果综合评定,从而考核学生对课题的准备情况、理解程度及实践技能。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成立兴趣小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明确职责,利用实验室的开放,对自己的课题设计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实物模型,通过当场演示,讲解分析,教师注重过程考核,根据学生的分工、设计、演示情况和答辩情况综合打分,得出本门课程成绩。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是引导学生平时注重学习,有的放矢,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上课互动性好,能有效地激发学生上课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2.5采用职业技术资格考试来代替传统考试[6]。

职业资格证书是反映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与学历文凭不同,职业资格证书更多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规范,以及劳动者从事这种职业所达到的实际能力水平。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职业技术资格证书涉及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多个角度,并侧重于技能、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利用其取代传统考试的同时,需对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从认知、操作技能与能力和职业素质等方面,全面系统地考察其可行性,并将其作为选择和确定结业考试内容的依据。目前,可参照“数控中级工”、“维修电工”等工种中的一类或多类项目进行考虑,学生通过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后申请课程免考的方式进行。

3.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思路

基于《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实践性、应用性强的课程特点,结合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考核过程中,可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将简单的一次性考试考核向多种形式并重的方式转变,将理论考核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向转变,将组织方式由学校组织向社会认可的职业资格考试方式转变,具体思路如下:

3.1丰富考试考核形式,强化其合理性。

为了提高考试考核的公平性与合理性,考试考核的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方式[7]。考核过程中,合理引入平时成绩考核,将现有的一次性考试考核转变为多次考核,通过综合课堂表现成绩、随堂测验成绩、平时作业成绩、实习成绩等多方面的指标决定最终的综合考核成绩,在此基础上,确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评价标准,合理分配考核指标权重,以期合理、公正地反映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效果。

3.2完善考核内容,强化考核过程管理。

为了使课程考核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学校效果,课程组需在进一步分析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完善课程考核内容,形成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试题库,并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及时更新完善考核内容,根据实际及时修正考试内容,提高考核内容更新效率。在平时考核环节,需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完善平时考核方式方法,提高其可操作性。

3.3拓展考核组织方式,多渠道实现课程考核。

在考核组织方式上,突出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引入职业资格证书制度[8],通过课程学习,在合理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立适于课程考核要求的职业资格类别,建立与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考核接轨的以职业综合能力(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考核为主线、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全程考核的考试考核体系,实现课程的多方式考核,使学生在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同时,达到国家职业资格考核要求,从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

4.结语

本文在综合分析《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论述了现有考核方式的特点,提出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然而课程考核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要改变先前的考核模式,必须引导学生注重平时学习和技能训练,同时要求教师加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这对教师、对学生都将是一种挑战。因此,要想切实做好《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务必制定好长期策略,注重积累,保障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考核机制。

参考文献:

[1]董爱梅.《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考试周刊,2008,41:11-12.

[2]朱国云.基于过程化考核的机电一体化实训教学实践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05:110-111.

[3]叶慧群.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3,34:145+147.

[4]刘延霞,宁玲玲,马广勇.《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09:111.

[5]袁健,朱龙英.基于CDIO的“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考核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国地质教育,2010,02:18-20.

[6]朱敏红,闫红蕾.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考核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2,06:24-25.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例4

根据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2017年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务管理工作的通知》(赣考院自〔2017〕3号)文件精神,为做好我校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专业实践性(实习)环节考核、毕业论文(设计)报名、指导及答辩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时间

报名时间:2019年12月16日至20日。

二、报名地点

江西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公楼三楼学历部311、313室(南昌市青山南路596号,乘8路、BRT   2路、108路、126路、237路、35路、820路长班公交到长巷村站下车即到)。

三、报考条件

1.实践技能考核课程:该课程理论考试成绩合格方可报考实践技能考核。首次报考理论课程的新生不得同时报考该专业的实践课程。

2.本科、专科毕业论文(设计):修完本专业计划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方可报考本科、专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与答辩。

四、报考流程

第一步:资格审查

一、考生须提供材料:1.报考实践环节考核的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原件及复印件;2.报考本科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的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大专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准考证、在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自学考试一栏打印的(带√×)成绩总表(必须修完所有课程,即全部打√)、本人一寸彩色照片一张(论文报名登记表张贴);3.报考专科毕业设计的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原件及复印件,在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自学考试一栏打印的(带√×)成绩总表(必须修完所有课程,即全部打√)。

二、审核身份证、大专毕业证原件,提交身份证、大专毕业证复印件、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学信网chsi.com.cn/   上打印)、(带√×)成绩总表(没有大专毕业证书的在读专科学生由学校出具学籍证明或学籍电子注册备案表),提供本人常用紧急联系的手机号码。

三、报名编号,发放《论文报名登记表》。

第二步:缴费

实践环节考核费用包括报名费、考核费等。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含毕业设计)每人400元;专科毕业论文答辩(含毕业设计)每人200元;毕业实习报告每人50元;实践环节考核根据专业不同收费标准不同(1.工科类专业每科150元;2.医学类专业每科80元;3.农学、艺术、体育类专业每科60元;4.综合类专业每科50元)。(收费依据:《关于调整我省自学考试有关收费项目及标准的复函》赣计收费字[2003]574号)

第三步:考生选择论文指导老师及论文选题。收取《论文报名登记表》,发放《论文撰写须知和答辩须知》。

第四步:论文撰写及答辩

考生根据《江西财经大学关于自学考试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规定》、《论文撰写须知和答辩须知》的要求完成论文的撰写及答辩工作。

五、报考要求

报考我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专业实践性(实习)环节考核、毕业论文(设计)报名及答辩的考生须本人到江西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报名与缴费,任何人和任何机构组织不得代办。实践性(实习)环节考核、本科论文指导及答辩均由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统一安排,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定稿、送稿、答辩报名、论文答辩等工作。

六、报考专业

本科:会计、金融、法律、英语、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新闻学、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专科:会计、计算机及应用、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七、考核成绩评定与查询

1、成绩评定

实践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及以上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予补考,但可以参加下次的考核。

2、成绩查询

自学考试实践环节考核成绩统一由   “江西省自学考试数字化管理平台(bysjxzk.jxeea.cn)”管理。主考学校于5月15-25登录平台校验、上传成绩,江西省考试院公布成绩后方可查询。

八、具体考核安排见附表

附表1:《江西财经大学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专业实践性(实验)环节考核安排表》

附表2:《江西财经大学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论文撰写与答辩及专科专业毕业设计(实习)考核环节安排表》

江西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19年11月30日

附表1:江西财经大学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专业实践性(实验)环节考核安排表

专业 考核课程 报考时间 考核时间 计算机及 应用

(本科)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1-0036-02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信息化社会的支柱产业之一,对我国从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型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子信息产业的相关企业不仅需要员工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员工具备较高的技术技能、工程素养和合作意识。《电子系统设计》等实践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的能力,然而目前该类课程内容大多与工程项目缺乏联系,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不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CDIO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英文含义是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行),其核心思想是“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的教学方法,已成为我国许多高校课程改革的研究热点。

本文基于CDIO的教育理念,对《电子系统设计》课程进行改革,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树立起工程和系统的概念,并了解完成工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系统分析与设计、系统制作与调试、资料搜集与文档写作、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通过改革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工程素质,使其更加满足企业的需要,而且有利于推动特色专业建设,使专业特点更加鲜明。

一、课程内容的组织

《电子系统设计》课程共30学时,在第4学期开设。由于学生前期只完成电路理论和模拟电子相关课程的学习,因此该课程内容侧重于模拟电子系统的设计。遵循“面向工程、拓宽范围、注重方案、强调应用”的原则,课程内容分为7个专题:基础知识、电源电路、信号发生电路、信号放大电路、信号滤波电路、信号运算与处理电路、功率放大电路,专题基本内容和学时分配如表1所示(见下页)。

除专题1外,每个专题均包括理论和实验两部分。专题1用于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概念,从宏观上了解电子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与步骤。专题2~7针对模拟系统设计中常用基本模块,内容贴切实际项目应用。通过各专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各模块电路的实现方案及特点,并重点掌握几种实用电路的设计方法,从而有助于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方案的选择。

二、教学方法的改进

结合CDIO教育理念,将课程内容融入项目实施的进程之中,形成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过程中,首先给学生布置项目题目及任务,学生2~3人一组完成项目。所布置的题目包含课程内容中所有专题涉及的模块,强调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综合运用。以项目的实施为教学主线,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展开教学内容,项目进程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如图1所示。

电子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为需求分析、总体设计、模块电路设计及调试、系统整合及调试、整机测试五部分。在本课程中,需求分析和系统总体设计两部分包含在专题1的教学内容中,由教师辅助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然后讲授专题1的教学内容,最后结合项目要求指导学生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划分各功能模块。模块电路设计及调试部分包含在专题2~7的课程内容中,逐一对每个功能模块电路进行设计与验证。每个专题的学习过程分为课堂、课下和实验三部分。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该模块电路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确定设计方案;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找资料,结合课堂所讲授的内容完成该模块电路的设计及仿真,并购买相关元器件及耗材。在实验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自主设计电路的焊接和调试。之后学生对已验证的模块电路进行整合和系统调试,最后进行整机测试,该部分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实践。整机测试成功后,要求学生进行设计资料总结并撰写设计报告,从而完成项目研发的全部过程。

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与项目研发有机结合,使课程学习更接近生产实践。将原有“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引导式”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充分体现了CDIO“做中学”的核心教育思想。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笔试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很难准确进行评价。本课程为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培养,采用项目验收的考核方式。综合作品验收成绩和平时实验成绩,给出该课程的最终成绩。其中,作品验收成绩占80%,平时实验成绩占20%。

学生以组为单位完成作品和设计文档后,向教师提交设计文档并提出验收申请,教师对所提交设计文档的规范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后组织进行作品验收。作品验收成绩根据完成情况、验收表现及工作量、设计文档规范性三个方面给出。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验收,首先进行作品汇报,然后独立操作仪器进行测试,教师记录测试结果。验收结束后,根据完成情况(包括设计合理性、工程规范性、测试结果)和设计文档的规范性(包括设计报告、电路原理图)给出作品等级成绩(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然后根据验收表现(包括语言表达、仪器使用)及工作量,在作品等级成绩的基础上,给出每个成员的作品验收成绩。

以项目验收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能够对学生技术水平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效而客观的评价。另外,将作品工程规范性、设计文档规范性、仪器使用情况、口头表达情况纳入考核范围,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工程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本文对CDIO教育理念在《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制定了面向工程应用的课程内容,采取了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建立了项目验收式的考核方式,突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工程素养,使其满足现代企业的需求。改革成果已在我院2009、2010级本科专业中进行教学实践。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工程素养的增强、电子设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类电子设计竞赛获奖情况等方面来看,改革均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刚.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解读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9,(5):86-87.

[2]应自炉,甘俊英,廖惜春.基于COOP-CDIO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3):13-15.

[3]李萍,李红萍.CDIO理念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33(增刊):39-41.

[4]韩桂英,李锡祚.CDIO视野下项目驱动的数字电路教学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68-170.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193-02+

考试考核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在构建考核评价体系时,应基于课程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不同学科、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模式的性质特点,全面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素质、能力等各方面,以对学生进行立体式、多方位、多层面的考查评价,尽可能全面地获得有关学生学习情况,为促教评学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目前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实训类课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和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而原有的考核模式仅围绕教材所讲内容进行考核,考核标准单一,没有将职业资格标准、岗位资格标准引入考核中,考核形式重结果轻过程,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查少,难以对学生的分析能力、操作能力、职业素质等进行评价,不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要求。因此,我们针对实训类课程进行了考核模式和考核方法的改革,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改革考核内容和标准、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重视学习过程考核,既有定量评价又有定性评价,真正把“评价”变为指导和改进的过程和手段。

一、改革实训类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1.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实训类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点,构建以技能、能力考核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评价体系,使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并重,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笔试和口试、操作考试多种考核方式共用,评价内容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而且还要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的评价,并通过考试考核体系的改革促使教师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向以培养技能、能力为主,引导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技能和能力,促进学生朝着掌握技能的方向发展。

2.改革考核评价体系有利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由于我专业中的实训类课程采用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由知识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教学地点实现了教室与实验室一体化,这就要求考核内容中知识和技能并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转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转变,因此学生也应成为考核的主体,进行积极的自评与他评;而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体化后,就应像企业对其产品质量进行全过程监控一样,要相应地将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但检查学生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还要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利于及时诊断出教与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调整教与学的努力方向,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二、实训类课程考核模式的构建与改革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了12门实训课程,根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12门课程可以分成基本技能训练类课程、设计类课程和职业技能训练类课程等三大类课程,我们在这三类课程中选取具有代表意义的课程进行考核模式改革试点研究。

1.基本技能训练类课程考核改革。以电子产品制作课程为例进行研究。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培养和训练学生识别、检测、选择电子元器件能力,手工焊接能力,电子产品装配能力和电子电路调试能力。课程重点考核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因此重点进行考核方式改革,针对不同的技能测试点,分别采取口试、以赛代考、产品检测和现场操作考试等方式。我们建设了电子元器件库、手工焊接考核标准、电子产品装配操作规范和考核标准,作为考核评价的试题库和依据。

2.设计类课程考核改革。设计类课程以电子CAD课程为例进行研究。该课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专业技术标准应用能力、专业技术资料收集整理能力、设计方案的比较优选能力、电路制作能力和设计文件编写能力。由于本课程采取小组工作方式,因此重点进行考核评价体主体、考核方式和考核指标的改革。我们建设了PCB板设计案例库和考核标准,其中考核评价主体增加为个人、小组和教师;考核指标要包含工作态度、协作配合能力、产品功能实现与否和设计文件编写规范性等;考核方式为答辩与产品功能检测并举,通过答辩重点考核理论知识掌握情况,通过产品功能检测验证设计的准确性和实践操作技能。

3.职业技能训练类课程考核改革。职业技能训练类课程以电子产品维修训练课程为例,其教学目标为电路图纸分析能力、工具和仪表的使用能力、电路故障分析检修能力、故障检修报告编写能力和职业规范性。课程考核的重点为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素质,因此进行考核指标、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指标定为工具、仪器仪表操作规范性、现场管理规范性、故障检修的正确性和检修报告编写的规范性等;考核方式采取理论考试、操作考试和技能鉴定相结合的方式。我们建设了电子产品故障分析理论试题库和故障检测实践操作试题库,并参照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了检修工具、仪器仪表操作标准规范、检修报告技术标准。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学生除参加校内的测试考核外,还要参加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的职业资格鉴定考试。

三、实训类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实践应用效果

在研究考核模式改革的同时,我们也将建设成果在我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2010、2011级学生的相关课程教学中进行了应用和验证。初步试用的结果表明,使用试题库进行抽题测试,有效避免了学生片面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的现象。同时,口试加现场检测的考试方式,促进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强化了课程教学效果,学生的电子产品制作、程序设计和调试维修技术技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连续在2012年、2013年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赛项取得一等奖,2012年、2013年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赛项取得二等奖。

四、实训类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创新点

我们根据专业实训课程特点将课程分类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进行考核模式改革研究,系统建设课程考核试题库、案例库,同时将行业标准、技术标准引入考核标准,构建实训类课程中“技能型”课程的“口试+现场操作”考核、“理论+技能”型课程的“答辩+功能检测”考核和“素质+技能”型课程的“理论+实操+鉴定”考核等典型的考核模式,在本专业及相关电类专业的实训课程中具有一定的可推广性。

参考文献: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例7

3.核电厂安全级电力系统设计标准适用性分析研究章坚青,王根生

4.加强计量基础管理确保企业持续发展曾固前,黄国光,施加杰,唐小群

5.《ITER真空手册》分析和实施建议李国青

6.ITER工程标准应用情况的初探杨华庭,董芳芳,邓瑞源

7.高加速试验(HAT)在专用设备2号机研制中的应用李平,苏深坚,白古拉夫,吴建军

8.核燃料元件PFMEA分析过程研究魏微,徐文征,徐刚

9.锆钢复合板容器焊缝连接装置的可靠性研究于润艳,尤君莉,王文全,王巧红

10.水冷堆主流堆型发展情况概述李矫

11.完善企业标准提高单位竞争力岳子玉

1.专用机械设备系统可靠性研究周玉辉

2.剪切机送料系统的可靠性分析研究杨宏悦,吴华,欧阳立华,张建国

3.稳压器先导式安全阀碟形弹簧可靠性设计张冬林,李晓钟,姜圣翰,王宇翔

4.核燃料元件中燃料棒制造过程FMEA分析谢凌云,徐刚

5.专用设备步进加速寿命试验方案优化设计裴家成,周玉辉,钱毅

6.核级先导式安全阀可靠性分析与设计研究姜圣翰,张冬林,王宇翔,周缘,李晓钟

7.核用工艺传感器失效规律分析邵刚,黄显煊

8.两金属体之间间隙的电容法检测技术研究李冬,杨帆,许贵平,熊婧

9.温度对7A60铝合金材料的寿命影响的研究江超,赵凯

1.ISO9000族标准在科研单位中的应用探讨宋永杰,李金英

2.工作简讯

3.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工程设计接口控制宋景合

4.高放废物处置前管理环节及其措施刘立坡,禚凤官

5.中国核电项目应用美国核电质保法规和标准的探讨余群

6.浅谈核电站在役检查质量保证过程控制江山

7.田湾核电站扩建工程3-4号机组设计建造阶段质量保证分级研究陆秋生

8.运行系统中测量器具的在线校准刘海涛,张志刚

9.ASME压力容器与管道国际会议(PVP09)情况介绍龚俊,杜培锋

10.把握战略发展机遇为核电站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中核苏阀科技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1.以质量保成功以质量促发展——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09年质量月官博胜

1.群策群力大力协同积极推进核电标准建设——专访国家能源局副局长、核电标准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孙勤郑超英

2.核工业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探讨康椰熙

3.试论企业标准体系与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关系王丽君

4.ITER非中国采购包标准状况调研董芳芳,邓瑞源,杨华庭

5.三门核电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特点彭瑞华,金湘

6.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业主供方评价活动的探索与实践陈凌飞,李小民

7.工作简讯

8.EPC模式下的质保体系初探姜佑民,陈建民

9.UO2粉末除水对铀含量测定结果的影响宋丽娟,廖琪,张时红,张剑,林维智,吴顺亭,秦志平

10.实验室化学类计量仪器校准能力的确认申瑞轩

11.核工业质量管理标准体系研究李艳平,潘建军

1.新形势下核电工程建设质量工作的挑战与对策杨长利

2.核电工程总承包的质量管理杨朝东

3.AP1000依托项目的质量管理特点彭瑞华,金湘

4.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福清核电前期工程质量保证实践及体会惠宏彦

5.探索桃花江核电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创新钟华,简斌

6.总承包模式下核电站建设中的质量管理探析楼子昂,郑国文

7.秦山三期工程设备质量监督黄传文,张海伦

8.秦山核电二期扩建工程监理工作思考曹勇

9.民用核安全设备无损检验中的质量保证要素张维

10.福清/方家山SG大锻件NCR分析与管理董文凯

11.田湾核电站一期工程典型质量案例介绍鞠德重,朱洪涌,兰克

12.中核集团召开首次核电工程建设质量专题研讨会郑超英

1.核工业技术标准环境与现状分析康椰熙

2.信息技术应用标准化与核工业的对策熊正隆

3.《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及其配套规章解读——在核电厂安全壳钢衬里安装活动的实施赵军

4.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及标准化现状简介李国青

5.名词解释

6.做好不符合项控制的一些想法陆艳萍

7.对计量检定和校准的理解与探讨刘方舟

8.ISO9001:2008版介绍徐文征

9.《Ty3410·1025-98A核电站-91碳钢容器和罐技术条件》介绍王红霞

10.坚持开展QC小组活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周夏生,张景来

11.标准知识

12.研制产品的质量检验控制史小萍,张道仪,程萍

13."ITER中国采购包标准化研究"项目获批李筱珍

14.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专项2008年立项项目实施会召开杨卫东

15.《核动力厂营运单位的应急准备与应急响应》(送审稿)等三个核安全导则通过审查董芳芳

16.工信部林森副司长到核标准化研究所调研郑超英

1.核电站设备采购中采用作废标准的问题及对策

2.浅谈六西格玛管理在核工业的应用徐文征,李运文

3.产品制造过程的质量监督方法探讨韩平山

4.5SDH-2型加速器运行10年及其应用骆海龙

5.分子电镀-镅的电沉积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赵清,徐春长,杨元第

6.质量保障标准IAEA50-C/SG-Q与ISO9001:1994比较——译自IAEA-TECDOC-1182傅满昌

7.质量安全是企业的第一责任——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2008年质量月活动官博胜

8.浅谈在地勘单位有效开展QC小组活动单广宁,辛锋

1.2008年全国质量月HtTp://

2.建立标准化的核电站建造培训系统牛文

3.核电工程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过程中设计标准化审查与标准转化的基本方法李文宏

4.国防科技工业信息安全与保密管理申利峰

5.放射性废物处理与处置标准在中放废液大体积浇注水泥固化工程中的应用探讨王邵

6.修订EJ/T1054-1997《核材料实物保护导则》的若干考虑李国青

7.八项质量管理原则的新认识李艳平,柳谋洲,李运文,徐文征

8.组织等效正比计数器的测量原理和方法张伟华,王志强

1.热烈祝贺中核集团公司首次标准化工作座谈会召开《核标准计量与质量》编辑部

2.加强标准化工作全面提升集团公司核心竞争力杨长利

3.以科技创新推动集团公司标准化工作快速发展张金涛

4.核工业标准化科研工作回顾及建议龚俊

5.充分利用核电研发设计资源为核工业标准化做贡献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6.强化管理建立铀矿地质标准化工作体系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7.加强标准化工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8.积极开展标准化工作为生产科研管理服务中核集团二七二厂

9.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新建议书主要特点从慧玲

10.核电厂物项分级及相关标准王继东

11.表面放射性污染监测仪器的检测能力张凤翔,任伟,韩淑萍

12.便携式工业X射线探伤机多功能检测装置周迎春,杨学泉,李名兆

13.提高检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李艳平

14.论辐照加工殊过程的控制史小萍,汪颖,杜海东,程萍

15.加强核工业标准化与科技创新的协调发展——学习中核集团总经理讲话的体会康椰熙

4.IEC61513分析研究熊正隆,肖晨

5.核工业集团公司管理培训流程标准化设计构想王云

6.核电厂蒸汽发生器运行期间质量保证和核安全监督丁训慎

7.0.5keV~40keV能区加速器单能中子注量率测量方法的调研李春娟,陈军

8.液闪计数装置性能研究吕晓侠

9.一个面向电离辐射计量领域的Web挖掘平台金泰松,耿增民

10.基于知识管理的6σ质量管理体系构建邓卫,赵丰,朱立嘉,吉旭

11.2007年核行业标准信息

1.中国国防工业标准化论坛标准与核电分论坛隆重召开《核标准计理与质量》编辑部

2.在中国国防工业标准化论坛标准与核电分论坛上的致词韧

3.加快核电标准建设促进核电健康发展杨长利

4.关于如何建立我国核电设计建造运行规范标准的初步考虑欧阳予

5.大力推进我国核电标准化工作叶奇蓁

6.促进核电标准化建设进程适应核电发展需要祁恩兰

7.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核电标准问题刍议汤搏

8.立足自主创新接轨国际水平以标准化促进核电产业发展束国刚

9.中国核电标准发展与体系建设曹述栋

10.关于核电标准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张金涛

11.我国核电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案李小燕,濮继龙

12.我国核电标准体系建设的规划和实施董瑞林

13.工程建设标准化管理和体系杨瑾峰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例8

一、引言

在现代工业、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其他各部门中,电力作为主要的动力来源,驱动着众多仪器设备的运转。对农业院校非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说,虽然电工学课程不是他们进行理论研究的对象,却是他们在本专业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所需要依靠的重要工具。也就是说,对非电类专业的学生来说,电工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了解基本电路原理的基础上能正确地使用电。电工学实验课的设计必须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电工学的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教学组织和考核方式单一;实验课完全围绕理论课进行,缺乏独立性;实验教材陈旧,内容结构不合理或过时;实验教学方法、手段设备落后;实验内容未能与R到岷掀鹄矗豢拓学生思维的探索性实验少。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对电工技术实验教学做了一些改革与探索。

二、实验教学方式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1.强化实验教学管理,侧重实操能力培养

目前,将电工学实验单独作为一门实操课,以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为目标,不再是仅仅作为理论教学的补充。比如,原来食品科学与工程、包装工程专业的实验都是课程内实验,只有12个学时,实验成绩包含在电工学课程的总成绩中,仅占总成绩的10%,这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实验积极性。从2008级开始,增加电子实验内容和开放性实验内容,将实验课时调整为24学时,单独1学分。在考核过程中,注重对整个实验过程的考核,以学生完成实验的速度及质量作为考核标准,并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询问,考查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实验能力进行评价。

2.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设计开放性实验课题

在学生完成以强化理论知识为目的的验证性实验之后,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布置开放性实验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提升实操能力。比如,生产上用到的吹膜机组中往往装备多台电动机,所以要求包装工程专业的学生设计一个基于延时继电器、交流接触器的多电动机控制的设计任务。先从最简单的直接启动开始,依次要求学生设计点动、常动、正反转等相关的电路,更深一步可以要求学生设计三台电动机的顺序控制电路并连线实现相应的功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行查阅资料、设计电路图、动手连线操作,任务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完成阶段性设计任务后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一旦深入进去往往不达到设计目的不罢休,表现出很高的实验积极性。

3.引入仿真设计软件,开拓学生知识眼界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仿真技术逐步成为电子工程领域进行电路分析与辅助设计的重要工具,因此,在本次实验教学改革中引入了虚拟仿真技术。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的Multisim14.0可以解决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实验相脱节的难题,使学生可以较好地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计算机仿真真实地再现出来。在电工学试验中,要求学生利用Multisim仿真软件进行二极管整流滤波电路、三极管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逻辑电路的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仿真软件及进行电工实验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改革实验考核方式,提升学生的实验参与度

目前,大多数学生对实验部分重视程度不够,实验报告互相抄袭现象严重。电工学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突出实践环节的重要性,需要改进实验成绩考核方式。实验成绩由平时的预习报告、做实验时的操作能力以及实验报告三部分综合进行评定,使之比只凭实验报告定成绩更具科学性,它既考查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扎实性,也考查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实验热情,对课程实验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农业院校非电类本科专业开设的电工学课程一般为通识类课程,其目的为开拓学生视野,使学生掌握基本电工知识和技能。本文探讨了如何提高电工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从教学管理、实验设计、仿真应用、考核方式等方面做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尚未达到系统化、理论化的高度。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改革的形势下,只有不断探索、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才能提升学生参与电工学实验课程的积极性,进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例9

关键词:

应用型课程;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也发生了改变,不仅仅需要学术研究性人才,同时更加需要应用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尤其是能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重最大。在这一背景下,各地方高校担负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1],开始将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化,切实通过转型发展促进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提高质量,解决好急需人才不够用、普通人才就业难问题。在专业转型的大背景下,如何将人才培养从原来的学术型人才培养过渡到应用型人才培养,切实对转型过程中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师资配备、教学管理机制等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案,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研究的新课题。目前本科院校的应用型课程建设已成为当前提高应用型高校教育质量的核心环节,在课程建设中必须能够突出应用性知识的传授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2],这样才能将课程的应用性改造落到实处。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作为本科高等院校教学中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由于其专业本身具有的技术更新快、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新技术与工程性的结合、理论与实用的结合,所以在其教学开展中更应对课程理念、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化、课程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文章从专业转型的背景出发,以“电子系统设计”为例,在专业课程的课程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对适应于应用型人才教育的专业课程改革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各高校都着眼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并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但学生在专业课程学习中仍存在缺少创新精神和科学研究的主动性的问题。这也反应了在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教学学时长、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课程教学活动设计单一,缺乏体验式教学;课程内容更新慢,与新技术脱节;实践环节项目内容缺乏实际性和趣味化,学生难以深入;考核方式单一,仍然是简单的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一情况的存在,使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与用人企业的需求相脱离,不能满足企业对于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需要。“电子系统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面向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三年级开设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3]。课程系统地介绍电子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和工程实现的方法与步骤,并结合技术发展情况,介绍新技术、新方法、新器件在电子系统设计中的应用。该课程是本科生了解当前电子系统技术的窗口,是相关硬件与软件设计结合、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由书本走向实际的桥梁课程,因此其具有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专业技术特点,通过对其向应用型转型课程建设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课程改革内容

“电子系统设计”课程的改革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课程理念的转变、优化教学模式、课程内容的更新、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

(一)课程理念的转变

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素养,而且需要能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必须对现有的课程理念进行转变来指导课程建设。专业课程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科目,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习专业知识来增长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重要过程。而根据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特点,更应将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由学生主动的发现知识、主动思考、积极地参与学习,同时根据课程特点,由教师在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中给予专业指引,不再局限于教师的“教”,而是拓展为教师的“引”与学生的“学”相结合,注重对学生主动性、参与性的培养。同时注重课程教学设计的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以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以“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来说,主要综合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嵌入式系统、DSP处理等相关技术[4],将理论教学内容向实际应用转化,其教学理念主要更应以学生的“学”为主,通过教师对相关技术及前沿发展的引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知识讲授外,增加课堂讨论、项目实践,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导。

(二)优化教学模式

原有的专业课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课程教学多采用理论讲授,造成填鸭式、灌输式课程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听、记完成应用型课程的学习,这必然导致仅仅对知识的掌握,而脱离实践;同时,启发式、研究式教学的运用少,也导致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5]引入课程的专题项目教学中,通过对特定专题项目内容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方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体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中,采用以项目设计为导向、基于项目、问题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通过对实际项目的构思与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所学知识来开展系统层次上的构思、设计、实现及运用。

(三)课程内容的更新

若对应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6],原有的课程内容必然不利用教学实践的开展,同时课程内容也应与专业发展前沿相对应,所以在课程模块中增加技术前沿介绍等的相关板块,并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其与技术发展、专业应用相适应,既要考虑符合专业学习的逻辑,又要注重专业范围的限定和课程内容的顺序安排,尽可能使课程内容对学生有意义并具有合理性和综合性,并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适于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在“电子系统设计”课程中,将课程内容整合优化为电子系统设计方法、专题技术知识、项目设计与实践三大模块。其中电子设计方法主要介绍电子系统设计概论、模拟电子系统设计方法、数字系统设计方法、基于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基于DSP系统设计方法及电子系统实现过程中可靠性设计;专题技术知识主要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和新器件应用,将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相关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联系,介绍典型传感器应用、模拟信号变换、放大及滤波电路应用设计、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的数字系统设计、基于嵌入式平台的系统设计、DSP系统应用;项目设计与实践要求学生完成具有工程应用背景的项目的规划、确定项目设计方案、项目设计与实践。这里项目实践配合课程设计实验及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开放式实验室教学进行,使课程的内容改革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的教学,而是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四)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

现行的课程考核多以阶段性考核(平时成绩)和总结性考核(期末考试)构成,而对于采用学生主动式学习的专业课程,这种考核方式不符合面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所以应采取有效且具有多元性的考核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应用素养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也就是说需要对学生的知识点转化为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课堂参与程度、作业及实践活动完成质量进行考核。“电子系统设计”课程的考核不仅要考核学生对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与应用情况,同时考核还要体现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因此,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开卷考试和实践考核。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对课程的参与程度,包括课堂讨论成绩、课后作业,其中课后作业一方面对课堂讲授知识进行复习,同时要求学生通过文献检索、网络检索对相关新器件、新技术应用进行学习,其占总成绩的10%。开卷考试的命题过程中,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出发,不再含有记忆型考题,而是采取应用能力型考题。考题涵盖器件应用、电路模块设计和系统设计,其占总成绩40%。实践考核通过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电子系统设计理论探讨,撰写小论文;完成电路设计、仿真及实现,递交设计报告及作品;实践考核题目可选固定命题,也可以自主命题,特别鼓励同学大胆想象,自拟课题,经教师确认后,完成相应任务。考核过程中设有答辩环节,学生以PPT形式向教师及全体同学展示项目研究及作品,并由教师进行提问,学生给予作答。通过答辩环节主要完成知识点的检查和研究作品的展示,考查学生在从事设计和撰写论文中知识点的应用情况和创新性。实践考核占总成绩50%。

三、结束语

经过对“电子系统设计”课程改革的初探,在课程教学和课程理念的重构方面进一步拓展了思路;课程内容的不断更新使学生开拓了眼界;同时也可以将教师科研方面中应用性较强、具有工程背景的课题项目引入教学;面向实践能力考核的多元化考核机制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有一定推动作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增强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也正在逐年增大。但电子信息类应届本科生的理论基础较好,但动手实践能力薄弱,使学生就业加大了难度,造成了应用型人才的供给不足。通过对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适用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学生培养的课程理念,建立既能夯实学生基础实践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平台,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有效地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同时与不断追踪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紧跟行业科技进步,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将对学生的科技素养、应用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且对其他应用型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马利 张玉奇 牛斌 单位:辽宁大学

参考文献

[1]甘瑶瑶,安立龙,乔玉香.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人才培养专题调查为例[J].高教学刊,2016(15).

[2]王春霞.以应用性为导向的《设计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包装工业,2015,16:102+104.

[3]吴大鹏,黄沛昱.“电子系统综合设计”课程建设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4,06:41-43.

核电工程设计论文例10

关键词: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持续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176-02

电子实验教学作为电类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1-3]。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必须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然而,现有的电子实验教学以验证性内容为主,对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安排较少,难以满足应用开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4]。这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岗位工作,遇到具体问题时不知如何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为适应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本文以所在学校的电子实验教学为例,将其支撑的创新能力分解为可考核的指标点,明确每个指标点对应的教学内容与考核方式。通过这种形式使教、学两个环节都能紧紧围绕创新能力培养展开。

一、支撑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考核指标点分解

我校电子实验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掌握电子系统设计的实验技能,为毕业设计和今后从事电子设计工作奠定实践基础。根据上述目标,将创新能力分解为以下可考核的四个指标点:指标点1,能够运用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分析工程系统的工作原理,提出解决途径及改进措施(对专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指标点2,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内容及步骤,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分析、解释数据;指标点3,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指标点4,掌握本专业常用仪器、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方法。这四个指标点在教学活动中分别由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实验总结和仪器操作予以支撑。

二、各指标点的考核

为保证课程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将上述指标点的考核方式进行细化,具体如下所述。

指标点1考核标准:能分析90%以上的实验原理,得分为90-100分;能分析80%以上的实验原理,得分为80-89分;能分析70%以上的实验原理,得分为70-79分;能分析60%以上的实验原理,得分为60-69分;不能分析60%以上的实验原理,得分为60分以下。

指标点2考核标准:能完成90%以上的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得分为90-100分;能完成80%以上的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得分为80-89分;能完成70%以上的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得分为70-79分;能完成60%以上的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得分为60-69分;不能完成60%以上的实验数据记录与分析,得分为60分以下。

指标点3考核标准:从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准确性能达到90%以上,得分为90-100分;从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准确性能达到80%以上,得分为80-89分;从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准确性能达到70%以上,得分为70-79分;从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准确性能达到60%以上,得分为60-69分;从实验过程和实验数据的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准确性不能达到60%以上,得分为60分以下。

指标点4考核标准:对实验仪器、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正确性能达到90%以上,得分90-100分;对实验仪器、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正确性能达到80%以上,得分为80-89分;对实验仪器、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正确性能达到70%以上,得分为70-79分;对实验仪器、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正确性能达到60%以上,得分为60-69分;对实验仪器、设备及工具的使用正确性不能达到60%以上,得分为60分以下。

三、教学内容

为支撑上述指标点,设计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1)晶体管共射极单管放大器,能够分析静态工作点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掌握放大器电压放大倍数、输入电阻、输出电阻及最大不失真输出电压的测量方法;(2)负反馈放大器,能够进行电子线路的设计和调试;(3)集成放大器的基本应用,能够根据需求搭建模拟电路应用系统;(4)计数器及其应用,掌握中规模集成计数器的逻辑功能及使用方法;(5)学生自主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先提出课题和基本思路,教师则与其共同讨论完善方案。其中内容(1)和(2)侧重夯实学生的电路理论;内容(3)主要培养学生的电子系统设计和分析能力;内容(4)主要考察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内容(5)主要训练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效果

我们对所在学校的电信14级和15级进行了教学试点,其中15级正在实施过程中。14级课程按指标点考核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看出学生在指标点2和3的成绩上相对较差,说明学生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分析不够重视,且实验总结能力有待提高。通过这种分指标点的考核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能力培养欠缺的地方,从而能够在今后教学活动中予以针对性的改进。

五、结束语

为满足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我校积极探索了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改革。本文以电子实验课程为例,将课程支撑的创新能力分解为可考核的指标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通过这种分指标点的能力培养,使教学活动的目标更加明确,并能在课程结束后判断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持续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谭爱国,顾秋洁,何杏宇,等.基于目标引导的电子实验渐进创新教学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5):225-227.

[2]徐初东,翁嘉文,谭穗妍.面向国内电子信息产业创新性电子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电子世界,2012,(21):12-13.

[3]张娟,钟清华,张涵.电子技术实验个性化教学与创新教育[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5):72-74.

[4]李美华.改革电子电路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9(4):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