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学术期刊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4:11

学术期刊论文

学术期刊论文例1

挤出效应是经济学的术语,意指一部分资金的投入对另一部分资金形成压力,从而将后者挤出市场。借鉴这一术语来考查学术期刊的来稿及采用情况,会发现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简单地说,就是一些稿件的增加对另一些稿件形成压力,从而减少后者采用率的一种现象。

一、稿件“挤出效应”的表现

1.功利性稿件对正常来稿的排挤

所谓功利性稿件是指有明确功利性目的的来稿,如职称论文、研究生毕业或学年论文、科研任务指标性论文等等。毋庸讳言,有相当大一部分功利性稿件是应付之作,缺乏新见,甚至陈旧过时、模仿抄袭。这些稿件对正常来稿已经造成了负面影响:其一,影响审稿。审稿人精力和时间有限,功利性稿件量多质次,审稿量却多于正常来稿,造成了审稿资源的浪费。其二,影响采用。两篇水平相当的稿件,如果只能选用其一,在知情的情况下,编辑部大多会选择功利性稿件,显然,这对正常来稿有失公平。

2.内稿对外稿的排挤

在高校学报中,内外稿有很大的分别。早些年,学报主要刊发的是本校人员的稿件,校外来稿录用很少。内稿对外稿的排挤,充分体现在内稿的优先权上。不仅是同等水平的稿件内稿优先,即使是内稿稍逊一筹,如能修改后发表,也会是内稿优先,这当然是因为学报作为学校资源,“是为本学校老师办的”。这个观念,在作者中有,在编者中有,在学校(报)管理者那里也有。不难想象,外稿的投稿量大于内稿而刊发量少于内稿,加上人情关系的影响,最后能够被采用的正常来稿是少而又少的。而内稿作者心理上存在着投外比投内更好的倾向,结果学报接受的内稿大多是不便外投或外投退回的稿件。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质量相对较高的外稿还是要让位于内稿。

二、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

学术期刊对功利性稿件与内稿的宽容或许是可以理解的,但客观事实是,期刊的容量是有限的。对功利性稿件和内稿的宽容,是将稿件的学术水平向后退了一步,“挤出效应”对稿件流向和刊物本身都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1.对稿件流向上的影响

这里有两个方向的流动。从正向说,优秀稿件、专业研究的稿件流向权威刊物及核心期刊。为了文章能被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刊载,研究者总是将其最好的稿件投向这些期刊。与此相对应的,从负向上说,就是由于政策的导向,加上学报内稿的优先权,自然地造成低水平的稿件大量流向本校学报和一般学术期刊。

2.对刊物的影响

首先是对核心刊物(和一些部级刊物)的影响。优秀稿件向优秀刊物集中,这本应是值得庆幸的事,其实不然。与稿件水平的提高相比,功利性目的可能提得更高。为了能被有特别意义的核心期刊所刊载,作者们早已展开“公关”了,核心期刊面临庞大的关系稿、人情稿难以招架。其畸形发展已为人诟病。

其次是对为数众多的高校学报和其他一般学术期刊的影响。当低水平稿件大量流向这些期刊之时,它们面临着一种奇怪的“稿源充足而可用稿枯竭”的矛盾。没有好的稿源,刊物难以进一步提高质量,其发展空间无形中受到扼制,从长远看难免有生存之忧。学术期刊的优胜劣汰并不难理解,但可悲的是,目前的这种“挤出”,不是市场和学术的作用,而是体制的作用,是人为的结果。

3.对学术研究本身的影响

顾名思义,学术期刊应当是为深化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推广学术成果而创办的期刊。在明确的定位下,学术期刊应当选用能反映自身特色、表达栏目内容、有一定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及新意的稿件。所以,学术期刊对其来稿的审理和采用,除去政治上的把关外,应该只考虑学术因素。而如今,受稿件挤出效应的影响,一些稍有名气的刊物,副教授以下职称作者的稿件根本就不送审,职称、学历这些非学术因素成了稿件初审的标准之一,研究者在学术期刊的门口就被挡住了。这对那些真正潜心于学术研究的人、对那些新生的学术研究的力量、对学术研究本身都是一种伤害。不难想象,受功利左右的“学术”,回避公正的“学术”,对学术研究本身有着怎样深远的消解、破坏意义;在“学术繁荣”的表面下,学术的贫乏、创新的缺席,对学术期刊来说又会有多么深刻的消极影响。

三、解决稿件“挤出效应”的对策

显然,出现稿件挤出效应的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政策(体制)方面的,如职称政策、学位政策、科研政策等等;二是认识方面的,如作者对一般学术期刊的低估,普通高校对本校学报的把持;三是期刊本身的,如期刊定位不当,无特色栏目,编辑方针不鲜明、意图不突出等等。

学术期刊本身是应该存在一个挤出效应,但它应当是高水平、高质量稿件对低水平、低质量稿件的挤压与淘汰,是那种正常的自然的挤压与淘汰。解决目前存在的不正常的“挤出效应”,笔者认为应当主要通过以下一些途径:

1.学术期刊逐步市场化

只有进入市场竞争,用质量说话,期刊才可以完全走出恶性循环的“挤出效应”。虽然目前学术期刊市场化条件的确还很不成熟,但走向市场是大势所趋。出版单位应当对市场进行预测与分析,明确期刊定位、作者群、读者群;尽快建立自己的读者数据库,建立自己的发行队伍,建立方便、快捷的订阅市场。[1]

2.走专业化和特色化道路,培育学术期刊品牌

一些综合性学术期刊目前基本上还停留在相互交流的地步,发行量都少得可怜。因为性价比太低,无法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因而对个人根本没有吸引力。要改变局面,必须先从“综合”上动刀子,切下赘肉,丢下包袱,固定栏目,明确特色。学术期刊一定要有学术个性,要以“唯一”求“第一”,“与其开百货公司,不如开专卖店”,宁做“焦点访谈”,不做“新闻联播”。[1]这才是学术期刊的生存之道。而且,专业化本身就可以抵挡大部分的功利性稿件,在同一学科来稿的对比中,自然淘汰低水平稿件。

3.高校学报需要转变观念

在学报办刊宗旨中,有两点是导致其处于非学术的学术期刊境地的原因,一是“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落到实处这就是内稿为主、内稿优先;二是综合性,不论社科版、自科版还是综合版,都是多学科的大拼盘,其结果就是千刊一面。学报主要反映本校最新科研成果,这个旗帜实质上是对低水平重复的鼓励。学校是否需要这样一个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平台,它是否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在网络时代,有没有更好的反映本校主要最新科研成果的方式等等一系列问题令人深思。笔者认为,大学需要学报,应当是将它作为促进学校学术文化(科技)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展示本校成果的窗口;学报应该是学校文化的一个品牌,一种文化(科技)影响力,它可以从学校本身的优势、校内知名学者的影响、本地经济文化历史的特点等等众多方面寻找适合它发展的方向,但不管它的内容是什么,重要的是它能够代表学校的活力、反映学校的文化信念,影响受众,并为受众所喜爱。它的作者群、读者群都应该以外为主,而不是自己办给自己看,竭泽而渔。

至于政策方面,如改变政策上对核心期刊评价角色的曲解、改变职称评聘中对科研成果的不合理要求等等,就不是学术期刊本身力所能及的事了,不书。

学术期刊论文例2

2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

学术期刊编辑的编辑业务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期刊质量的高低,最终影响到学术期刊的学术效果和社会效果。因此,学术期刊编辑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编辑业务能力。期刊编辑出版的双层学科性质决定了期刊编辑人员既要具备学科专业业务素质,也要具备编辑专业业务素质。关于期刊编辑的业务素质,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期刊编辑的业务素质可以从两方面去理解,即:狭义上的业务素质和广义上的业务能力。狭义的业务素质如文献[2]中所提出的,包括:①语言文字修养,②论文审读与编辑加工能力,③现代化办公能力;而广义上的业务能力包括选题策划能力、编辑加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特别是要对市场发展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无论是狭义上或是广义上的理解,总体来说,一个合格的、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既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通晓编辑工作的规律;同时,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日新月异,自然科学学术编辑又必须要有过硬的英语技能,并且还要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

首先,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要有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发展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合理的知识结构。一般来说,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大多分为两类:综合类和基础学科类。综合类学术期刊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电子学、环境科学等各种自然科学学科,如:《中国科学》杂志。基础学科类一般只涉及某一种或者几种相互交叉的自然学科,如:《数学学报》、《物理学报》等。无论是综合类还是基础学科类的学术期刊,都对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要求。现在我国学术期刊的编辑,尤其是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许多已有硕士甚至博士学位,极大部分都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在我国现代社会中是一支科学文化素养较高的群体,专业知识都基本满足要求。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在已有专业知识基础上努力成为自身学科的“专家”,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学术素养,及时更新各种自然科学专业知识,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成为一名“杂家”,从而更好的完成编辑工作,为读者服务。

其次,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要通晓编辑工作的规律,具有较强的编辑业务能力。一般来说,期刊编辑主要是熟练掌握编辑出版学科知识及详细了解国家关于出版方面的方针、政策。而对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来说,学术文章中涉及到的数理公式较多,变量符号、图表更是数不胜数。由于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完全掌握所有的自然学科知识,也不可能像电脑硬盘一样存储大容量的数据,因此,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需要更多的将自然科学常识与编辑理论常识以及编辑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运用,指导日常的编辑活动。

最后,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要有过硬的英语技能,并且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现代科技迅速发展,无论是稿件由纸质版变为电子版还是接收方式由邮寄变为互联网接收,都显示出期刊编辑工作方式的改变。现在我们面临的是计算机网络,是多媒体世界,是电子出版物,这些都要求期刊编辑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以及互联网的应用,从而使期刊编辑工作更方便,更大程度上的提高编辑工作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对于自然科学学科来说,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国际间的交流变得更容易,因此要求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要有过硬的英语技能,做好国内与国外学者交流的纽带,从而更好的为读者服务。

3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对于期刊编辑来说,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娴熟的编辑业务技能,同时也要有道德素养,具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敬业精神,使自己所编辑的刊物成为对读者、对社会有积极意义的精神食粮。期刊编辑的职业道德是用来维护编辑与作者、编辑与审稿人、编辑与读者、编辑与编辑群体等相互关系和利益的准则。为此,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只有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奉献精神,以质量为标准选稿,始终坚持为作者、读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保证期刊质量严格把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精品力作。

学术期刊论文例3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于1998年研制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评价中心按照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期刊影响因子等定量与学科专家等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和动态管理的办法,筛选CSSCI来源期刊作为统计源。目前大陆现期期刊9000余种,其中人文社科期刊4500余种,除去通俗等非学术性期刊,学术、准学术人文社科期刊共3000余种。2004年从3000余种中精选出来源期刊461种。由于教育部已正式启用CSSCI作为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评估、申报的依据之一,许多高校已启用CSSCI作为文科教师科研评价的依据,许多学者撰文充分肯定了CSSCI的检索和一定的评价作用。因此,许多期刊编辑部迫切希望了解CSSCI来源期刊选择的标准、指标和方法,研讨期刊审稿、引文注释等方面的规范要求,交流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经验,建议由评价中心主办一次期刊学术研讨会。

2005年4月6~8日,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办的“中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规范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国内的29个省、市、自治区的187个期刊社的24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来源期刊社113家。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的精神,研讨学术期刊学术规范的内容,推进中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学术规范进程,提高“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质量,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会议以大会发言和小组研讨方式进行。大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周宪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副校长张异宾教授致开幕词。评价中心叶继元教授、邹志仁教授、吴向东研究员、袁培国教授、韩新民教授分别做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规范探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及其来源期刊的选定》、《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编辑规范及其实现》、《引文索引和期刊编辑与评价》和《关于共建CSSCI全文数据库的说明》的演讲。此外,《大学图书馆学报》副主编何朝晖、《开放教育研究》执行主编希建华、《广东社会科学》总编辑刘泽生等先后在大会上做了发言。《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胡敏中教授、《海南金融》王丽娅主编、《敦煌研究》杨秀清研究员、《广东社会科学》刘泽生总编辑、《探索》苏伟主编与《科技进步与对策》高建平副主编分别代表六个小组汇报了小组研讨情况。代表们对人文社科期刊规范的意义与内容、CSSCI的评价作用与导向、CSSCI来源期刊选择与数量、自引、实引(注出出处、页码)、期刊半衰期等指标的含义、编辑、著录规范及文献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异同、CSSCI全文数据库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1.人文社科期刊规范的意义与内容

代表们认为,学术期刊是学术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是发表研究成果的主渠道,是其他媒体不能代替的。但目前不少期刊编辑部学术意识不强,对期刊应遵守的学术规范重视不够,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规范的不合格作品较多,研讨学术规范非常有必要。期刊编辑部的学术规范意识强了,就能将不符合学术规范的稿件排除在外,真正发挥人文社科期刊在登载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发现培养学术人才、促进知识积累与创新的重要作用。人文社科期刊学术规范包括哪些内容?CSSCI代表认为,至少可以包括基本规范、审稿规范、编辑规范、著录规范、出版规范、期刊评价规范。不仅有形式上的规范,而且有内容上的规范。许多代表希望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定期举办学术规范的研讨会或培训班,深入探讨、普及有关知识,成为全国的研讨和培训基地。

[page_break]2.CSSCI的评价作用与导向

代表们认为,南大的CSSCI是公平、客观的,因为它能反映广大作者利用科研成果的综合情况,不是少数人能左右的,也没有工作人员的主观成分,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产物,其研制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学术成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并已在全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积极的影响。其导向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它为中国文科学术期刊的认证和评价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当然,CSSCI的评价作用也不是绝对的、惟一的、排他的,它必须与专家评价结合使用。

3.CSSCI来源期刊的选择与数量

代表们认为,以引文量、影响因子、半衰期等定量指标和专家评审等定性标准筛选来源期刊是合理的。那种认为CSSCI来源期刊是根据期刊的行政级别来选择的观点,是不对的。来源期刊与核心期刊相同点多于不同点,两者都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定性定量筛选出来的学术性期刊,不过两者的目的、作用有别。真正的核心期刊或高质量的来源期刊对自己发表的论文有一定的评价作用,但并不具有完全的评价作用。夸大来源期刊与核心期刊对论文的绝对作用,不是研究者的错,而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责任。

不少代表认为,CSSCI来源期刊数量偏少,应增加到500种左右。但另有不少代表则持相反意见,认为应坚持必要的门槛,不能滥竽充数。当中国文科学术期刊整体的质量达到一定标准的时候,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增加一些。有的代表建议调整筛选周期,变一年一次为2~3年一次,以减少期刊社的压力,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在筛选时,还应适当考虑各类期刊的比例、期刊的学科覆盖面及小语种期刊、党校期刊、地方综合性社科类期刊等特殊性。希望CSSCI以适当方式将影响因子等排名信息及时通报各期刊,以有利于期刊社了解自己处在什么位置,明确努力方向。

4.自引、实引(注出出处、页码)、期刊半衰期等指标的含义

自我引用简称“自引”(Self-citation),是指著者(包括个人著者、团体著者、期刊、学科、地域和国家等)引用自己已发表的论著或与他人合著的论著。正常的自引可以考察各国、各地域、各学科、各期刊、各著者的研究连续性、积累性和研究水平,但人为过度自引则仍是失范行为。许多代表认为,应善于区分合理自引与过度自引、合理互相引用与恶性互惠引用。可以将合理的自引率设置一个权重,或规定一定的比例,不能将自引等一刀切。CSSCI代表提出,可用期刊他引影响因子、期刊相对影响、期刊的开放度、期刊的影响面等指标解决合理自引、合理互相引用、特殊半衰期等问题。所谓实引,是指一定要在正文中标注,并在文后参考文献或文献注释中标出具体出处或页码。实引可以防止论文中的伪引。一些代表还提出了区分正面引用与负面引用、观点引用与材料引用对于学术评价的意义问题。

5.编辑、著录规范及文献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异同

大多数代表认为,期刊编辑、著录等形式规范,已有国家标准的,可先遵守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没有涉及或规定不妥的,可以提出修改建议或弥补办法。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新闻出版署颁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没有考虑到文科论文引用文献类型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且某些规定又过繁过细,没有以学术研究为本。文献注释与参考文献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哪些内容可以合并,哪些不能是关键所在。一些代表认为,在新规定正式出台之前,应该允许各个期刊杂志用不同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代表对参考文献的标点符号、责任者、著作方式、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版本、转引、网上资源等著录问题进行了详尽探讨。一些代表建议,南大以及其他有关大学,是否能够在一起研究一个大家认可的规范,在细节上做一些宽容,不要产生技术上的难题就可以。CSSCI代表认为,以《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为样本,发动广大学人、编辑等充分讨论,使其不断完善,最终制定出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文习惯,文、理科都适用的规范框架。在通用规范框架下,制定出文科的规范,尔后文科各学科再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细则。只有和而不同,既考虑普遍性,又突出特殊性,既有总体要求,又富有弹性,既有科学合理性,又有简单明了性,这样的规范才能便于理解和执行。

学术期刊论文例4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赋予了学术期刊编辑特殊的文化使命。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传播者、建设者、服务者与创新者的学术期刊编辑,理应明确自身肩负的文化使命,努力为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弘扬文明: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传播使命

文明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弘扬文明的过程亦即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和发扬光大,有许多传播者为之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术期刊编辑与其他传播者一样,都是文明的记录者和弘扬者。期刊编辑活动本身既是一种特殊的传播行为,也是文明载体与传播受众之间的中介环节,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任务与建设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对学术期刊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个新的要求之一就是努力提高先进文化的传播力,自觉肩负弘扬文明的文化传播使命。学术期刊编辑如何完成这一光荣的使命,需要在编辑工作中积极考量,并解决如下问题。

1.?增强文化担责意识。文化担责是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在行为责任方面的主要表现,它根源于编辑主体内心的文化自觉意识。学术期刊编辑应该转变自己的思想观念,改变自身的传统角色,明确编辑文化的发展历程,在多元文化的世界格局与学术期刊日趋剧烈的竞争中确立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提高先进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和能力,勇于担负建设文化强国的重任,通过自身的努力重塑先进文化传播者的编辑形象,完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的文明传承和文化传播的神圣使命。

2.?提升传播效果。传播效果是检验学术期刊编辑文化传播成效的实践标准。根据不同的划分,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传播效果有以下几种情况:正(积极)效果与负(消极)效果或零(无)效果,长期效果与短期效果,潜在效果与显性效果等。传播者的主观愿望当然是希望获得积极长期的显性效果。但是,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传播效果往往会受传播主体的科学素养、传播客体的接受心理、传播内容的信息质量以及传播环境的氛围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学术期刊编辑只有充分了解每种传播因素的影响规律,正确掌握科学的传播规律和传播技巧,努力消解文化传播中负面因素的影响,积极避免传播负效果的发生,方可提升文化传播效果,促进学术期刊文化传播使命的完成。

3.?扩展传播价值。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传播过程内在地包含了文化价值的判断、选择与建构过程。在编辑活动中,选择、组织什么样的稿件,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或要求进行编辑加工,如何刊登出版等,这一系列的编辑活动都有一定的价值判断,编辑可以根据自身价值倾向做出合理取舍,甚至可以按照刊物的用稿要求进行一定的价值重构,扩展传播价值。但是,编辑的价值选择和建构不是无限的,其价值重构过程也并非为所欲为。每一个学术期刊编辑在文化传播中都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立场,明确期刊发展的指导方针,切不可是非不分,甚至恣意妄为。

二、繁荣学术:学术期刊编辑的文化建设使命

学术期刊论文例5

关键词:转折关系;分布特征;表现特征;篇章功能

中图分类号:H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100(2011)06-0044-4

AnAnalysis of Contrast Relation in English Academic Journals

Zheng Dan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Discourse is a hierarchical system which is composed of a number of clause relations. Contrast relation is one of the typical clause relations in various types of discourse. Based on the previous studies on contrast re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stribution, main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clause relations in English academic journals. It is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contrast relation and clause relation as well.

Key words:contrast relation; distribution features; representative feature; discourse function

1 引言

语篇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包括微观结构特征(microstructural properties)和宏观结构组织(macrostructural organization)。语法结构、词汇以及句子之间的衔接手段都属于微观结构特征。而句子与句子之间以及更大语篇成分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则属于宏观结构组织。语篇中常见的一种宏观组织就是“小句关系”(clause relation)。(McCarthy & Carter 2004:7)

这一理论虽然被称为小句关系理论,并不是因为它只连接小句,而是因为所有用来标记关系的系统都是以小句为基础的(Hoey 1983:18)。小句关系分为句内关系和句际关系。一般来讲,由于句内关系不涉及其与他句的衔接和连贯,因此不是篇章语言学小句关系研究的重点;而句际关系揭示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小句之间的联结问题,在篇章的建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篇章动态研究的重点(关于小句关系与多元分类见杨玉晨,2011)。

2 转折关系

2.1 转折关系的定义

较早进行小句关系理论研究的Winter将小句关系分为匹配关系、逻辑-顺序关系和多重小句关系(Winter 1971)。其中,匹配关系指我们因相同(相似)或差异来匹配不同的事物、动作等(Winter 1977:6)。

Mann & Thompson(1988)认为,两事件状态呈对比关系:(1)两者具有一些相似的方面,至少是共同的结合点;(2)在某些方面又是不同的(否则的话它们就是同一的了);最重要的是(3)它们在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Rudolph将对比关系描述为说话者的观点:两事物状态是同时的,第二个事物状态与第一个事物状态在某些信息上相冲突(Rudolph 1996:20)。Winter, Rimon和Spenader将转折看做由以推理为依据的可取消的世界背景知识所许可的一种关系。(Mauri 2008:121)这表明,语境在语句理解中的重要作用。Halliday&Hasan认为转折关系的基本意义是“与预期相反”的,这种期待可能来自于所谈的内容,或来自于交际的过程,讲话者-听话者所处的情景(张德禄 2007:223)。

2.2 转折关系的分类

Winter将匹配关系分为4个子范畴:(1)矛盾:后一小句与前一小句相矛盾;(2)假设-真实:现实与之前的假设相矛盾;(3)否定-修正:前后小句呈现修正关系;(4)比较:前后小句因其中之一具有更多显著特征而呈现对比关系(Winter 1977)。实际上,这4种子范畴并非彼此完全独立,大多数情况下,一句话中往往同时包含几种关系。

Halliday & Hasan认为有外部转折关系和内部转折关系之分。前者指期待来源在于预设的句子内容,后者指期待源自于讲话者和说话者之间。具体来讲,他们将转折关系分为:“正”转折关系(adversative relations ‘proper’)、对比关系(contrastive relation)、修正关系(corrective relation)和删除关系(dismissive relation)。(Halliday & Hasan 1976:255)

Schiffrin指出,转折的产生是基于命题、世界知识以及语境。他认为有所指对比(referential contrast)、功能对比(functional contrast)和对比行为之分(contrastive actions),而三者又往往同时起作用(Schiffrin 1987:153)。

根据转折关系产生的根源,我们将其分为:语义转折(semantic contrast)、与预期相反的转折(counterexpectation contrast)和语境转折(context contrast)三大类。语义转折指的是具有平行成分的两个命题在某一维度上比较,后句直接与前句相矛盾。语义转折也可以称为直接转折。与预期相反的转折或语境转折指的是前一句所暗含的命题被其后的句子所否定,而这种对立矛盾或源于推理,或源于语境,因此也可以称为间接对比。例如:

① Dogs are very attached to their masters while cats love their independence. (语义转折)

② It’s raining but I’m taking an umbrella. (与预期相反的转折)

③ The two “TENSE”s refer to present tense and past tense, while the two “ASPECT”s are progressive aspect and perfect aspect. (语境转折)

其中,语义关系转折又可以分为:并列关系转折(coordinate contrast)、增补关系转折(supplemental)和修正关系转折(corrective contrast)三小类。例如:

④John is tall but Bill is short. (并列关系转折)

⑤The meaning resulting from collocation is not simply a matter of associations of ideas but, according to Palmer, is “idiosyncratic” and cannot be predictable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associated words. (增补关系转折)

⑥ I don’t think she minds the cold. It is the damp that she objects to, rather. (修正关系转折)

2.3 转折关系的识别方法

Winter(1977)提出了小句关系辨认的三种方法:词汇标记、提问和释义。而词汇标记又可分为三大类:(1)词汇I,主从连接词(subordinator),如whereas, while, than等;(2)词汇II,并列连接词(conjuncts),如however, in comparison, in contrast等;(3)词汇III,实义词标记(lexical signals),如contrast, incompatible, inequality等(Winter 1977:22-24)。常见的转折关系标记词还有but, although, though, despite, even though, even yet等。

对于句间没有有形标记手段的句子,我们可以通过提问或释义的方法来识别小句之间的关系。提问实际上是将独白语篇变为一问一答式的对话形式。它利用“期待-回应”的心理机制,反映读者解释语篇的心理过程(Hoey 1983:187)。而释义是读者/听者通过添加有形标记的方法将隐性关系显性化。下文重点分析带有标记的转折关系,隐性转折关系暂且忽略。

目前关于转折关系的研究多局限于在微观层面对转折连接词的研究,例如陈建林(2010)、高彩凤和徐浩(2007)、Jennifer & Anna(2009)等。从篇章层面对转折关系的研究还很少见。

3 实证研究

3.1 语料来源

语料库语言研究使我们可以重新审视语言现象(郑丹 2010)。本研究收集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主办的期刊The Linguistics Journal 2011年第一期上的全部7篇文章作为分析语料。The Linguistics Journal是一本旨在介绍理论语言学中各流派研究热点的期刊。

3.2 数据统计

3.21 转折关系的分布情况

在7篇英文学术论文中,共有转折关系句子201个,其中使用频率最多的转折关联词为however(64处),其次为but(31处),although(23处),while(16处),其余像yet, rather than, despite, on the other hand, in contrast to, whereas等转折连接词的出现率在10处左右。而in spite of, compare to, nonetheless, whereby等的出现频次较低。可以说,转折关系在学术语篇中大量使用,且连接词丰富多样。下面,我们将主要针对出现频率最多的however, but和although的分布情况、表现形式及篇章功能进行讨论。

我们将这些英文学术论文的结构分为4部分:引言、文献综述、主体部分和总结。结果发现:(1)转折关系最多出现在主体部分,这一部分主要是介绍新的发现,转折关系多数用来表示对新发现的描述,或用来表示数据、结果的对比,或用来引出新的话题,展开讨论等;(2)转折关系甚少出现在总结部分和主体部分。

3.22 转折关系的表现形式

1)句法结构特征

(1)however连接的转折关系的表现形式

However可以连接两个独立的句子,一般出现在第二句中,可以在句首、句中或句尾;也可以连接两个小句,一般出现在第二个小句的句首位置。例如:For politicians, language is always a powerful tool to loose or to win. This is, however, the very fact that makes politicians think twice before answering questions.Bureaucratic discourses are often seen as mystifying social processes, however, Iedema (1999) identifies the positivity and productiveness of bureaucratic discourse and highlights their enablements and accomplishments.

(2)although连接的转折关系的表现形式

Although连接的是两个小句,可以出现在第一个小句或第二个小句的句首位置,例如:

① Although in some communities CS/CM has been the norm rather than the excep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are varying attitudes towards this communicative behaviour.

② In a similar way, there are als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DA and critical thinking, although they share some of the same analytical concerns.

(3)but连接的转折关系的表现形式

But连接的是两个小句,且全部出现在第二个小句的句首位置,例如:This paper does not put forward an argument in favor of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per se, but of introducing EFL students to the perspective associated with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

(4)几种连接词共同使用

有时,两个或以上的转折连接词会同时出现在同一句子中,例如:However, although these reports identify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ome welfare practices on Aboriginal communities, they pay minimal attention to how language barrier hamper access to services for Aboriginal people.

2)语义特点

(1)however连接两个独立句子:语义重心在由连接词引导的句上,例如:When the basic category is contrast with the superordinate and subordinate categories, it becomes clear that the prototype, simply present tense, can only be found in the basic level. However, category TENSE in English is a recursive system. 该句强调的是英语“体”的分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However连接具有转折关系的小句,语义重心可以在前,也可以在后。

(2)although连接的转折关系:语义重心在非连接词引导的小句上,例如:Although in some communities CS/CM has been the norm rather than the exception,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re are varying attitudes towards this communicative behavirour. (该句强调的是对CS/CM的不同态度,重心在后)

(3)but连接的转折关系:语义重心在由连接词引导的小句上,例如:The prototypes of cognitive categories are not fixed, but may change when a particular context is introduced. (该句强调的是语境的加入可改变认知范畴)

3)转折关系类型

依据前文我们对转折关系的三分法,考察however, but和although引导的转折关系的类型。结果发现:(1)however所引导的转折关系不用于表示修正关系的转折句,but引导的转折关系不用于表示语境转折关系的句子,although很少出现在表示语义转折的句式中;(2)however多用于表示增补关系转折或语境转折,although则多用于引导与预期相反的转折,but多用于表示语义转折关系的句子。

3.23 转折关系在篇章中的作用

作为连贯的语篇,一定有其多种实现连贯的衔接手段。连接词就是其中之一。虽然句子(群)之间的连接并不能完全依赖于连接词语,但是连接词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下面,我们将结合具体语料,分析转折关系在篇章中的作用。

1)统领功能

转折关系可以在文中起到引出下文的功能。也就是说,作者通过转折关系提出一个总体的观点,后面的句子(群)对其进行补充说明或者加以评论。例如:Two reasons, however, are attributed to data selection…On the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下文一段分别具体介绍两个原因)

2)解释功能

不同于统领功能的是,转折关系引出的句子(群)是对上文的解释说明,即回答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例如:The present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CLIL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particular, the language use in the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a public university in Malaysia. Although English has been prescribed as the medium of instruction, in practice, it has been observed that this policy has not been fully adhered to. (although引导的句子是解释现行研究的原因)

3)增补功能

增补关系是指转折句(群)用于补充说明前面句(群)所阐述的内容。例如:These reports extensively examined past and present policies, which historically create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bureaucracies and Aboriginal communities. However, although these reports identity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ome welfare practice on Aboriginal communities, they pay minimal attention to how language barriers hamper access to services for Aboriginal people. (however引导的句子是补充说明否定效果)

4)延展功能

不同于增补功能,延展功能指的是就不同问题展开的论述。这一功能多适用于语境转折句式。由转折句(群)引出的句子,是对上文内容的扩展和延续,即提出新的观点、态度等。例如:Pollock (1989) has argued that adverbs modify the VP. As they are not complements and do not build up new projection, they are adjuncts to VP. In this position the adverbs can act as indicators for movement out of the VP…However, both frequency and manner adverbs can also appear between the surface subject and the main verb as show in the following examples…(however引导的句子引出新的话题并展开讨论)

5)总结功能

转折关系还可以用来总结、概括段落或全文的重点、要点、重心等。表示这一功能时,转折关系多出现在段落或文章的尾部。例如:This, however, has led to the violation of the “Conditionally Relevant principle”, whichforms the heart of the adjacency pairs. (This指代前文的内容。此时,由however引导的转折关系是对前文观点的概括)

须指出,某一转折关系在文章中并非只用于表达一种语篇功能,很多时候,某一转折关系往往同时表达两种或以上的篇章功能。例如:Another prominent feature of ads in Japan is their use of celebrities, especially foreign ones, to promote various products…The use of celebrity appeals in Japanese advertising is not limited to foreigners, however. In an ad for Boss(canned coffee), which…

在这一例子中,首先,转折关系引出的句子是对上文内容的补充,即行使了增补功能;其次,转折关系引出一种新的观点,其后的句子是对它的详细说明,即行使了统领功能。也就是说,当转折关系置于篇章层面研究时,它所行使的功能不是单一的、偏面的。

4 结束语

本文在以往关于转折关系研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英文学术期刊论文中转折关系的分布情况、表现特征以及语篇功能。转折关系是一类典型的小句关系,在篇章建构中起到统领、解释、增补、延展、总结等作用。对转折关系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完善和丰富小句关系理论。同时,了解学术语篇的写作特点对于提高学术论文写作水平也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陈建林. 英汉转折关系连接词在三种不同文体中的对比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 2010(1).

高彩凤 徐 浩. 高中学生英语写作中连接词使用情况的研究[J].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2).

杨玉晨. 小句关系的多元解释与研究方法的互补性[J]. 外语学刊, 2011(3).

张德禄. 英语的衔接[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郑 丹. 论词汇与语法的一体性――语料库语言研究给予的启示[J]. 外语学刊, 2010(5).

Mauri, C. Coordination Relations in the Language of Europe and Beyond[M]. Berlin. NewYork:Mouton de Gruyter, 2008.

Schiffrin, D. Discourse Marker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Winter, E. Clause Relations as Information Structure:Two Basic Text Structures in English [A].In M. Coulthard (ed.). Advances in Written Text Analysis[C]. 1971.

Winter, E. A ClauseRelational Approach to English Text[J]. Instructional Science, 1977(6).

Jennifer & Anna. Reliable Discourse Markers for Contrast Relations[J]. Proceeding of 8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ational Semantics, Tilburg, 2009.

Halliday, M. A. K.&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 1976.

Mann & Thompson. Rhetorical Structure Theory:Towards a Functional Theory of TextOrganization [J]. Text, 1988(3).

McCarthy, M. & R. Carter. Language as Discourse: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Hoey, M.On the Surface of Discourse[M].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1983.

2011年第6期

学术期刊论文例6

生活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很多年轻人都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选择自己所需要的全部信息,更不会花心思思考获取信息的方式,轻松快捷是当代人的追求,所以互联网就成为了当代年轻人获取信息的首选方式,网络浏览、手机阅读等已在全国范围内被接受。同时,很多大型数据中心都设立了全文期刊数据库,并为很多高校图书馆提供数据检索等信息服务,这些功能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网上阅读的习惯。还有数据显示,很多高校近年来在图书馆等场所大量增设电子阅览设备,而在图书阅览室的阅读人数在逐年下降,网络下载量和在线检索量的逐年攀升也证实了上述现象,这对纸质学术期刊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并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长期存在。由于传统学术期刊的读者往往都是单纯地就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系统化阅读,纸质期刊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然而对研究型的读者而言,他们则更加钟情于数字式阅读,这样有助于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获取所需的信息。读者获取信息的方式由“阅读报纸”向“浏览网页”的转变无疑为学术期刊的生存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期刊编辑的办刊理念、工作能力跟不上时代变迁的节奏

传统纸质期刊的出版只需要保证期刊内容就好,对技术并没有太多要求,循规蹈矩,按照操作规程处理就可以完成期刊出版。但是,在现如今这个信息化极度发达的时代里,没有技术是很难顺利地完成一份工作的。为了生存,学术期刊必须走数字出版之路。对于数字期刊,期刊内容是出版物的根本,而技术则是方法和手段,为出版物内容选取、加工编辑以及推广传播服务。为了谋求生存,学术期刊必须在重视内容的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采用全新的理念,尽可能地满足阅读者的需求,也只有这样,学术期刊才不会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被淘汰。很显然,面对近期读者阅读习惯的巨大转变,期刊编辑人员的理念和能力还并没有转换过来,所以在满足客户需求方面,即服务方面,还存在很大的不足。

以往,传媒置于信息传播的中心位置,具有强大的统治能力,传统媒体可以自主地决定传播内容和传播渠道。而在当前的新信息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和控制力也已被大大地削弱,在内容选取和版面设计等方面都不得不面对受众和市场的选择,以他们为中心,因而在自身地位和功能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以数字平台为基础实行期刊出版和销售时,部分学术期刊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传统媒体的传播习惯和传播理念的制约,在编辑处理和期刊出版发行工作中忽视读者提出的诸如用户体验等新要求。[3]此外,部分学术期刊也并不重视新型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及资源整合,譬如在学术期刊的内容筛选和信息融合方面,投入大、效果小等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很显然,编辑的地位和功能在新信息化时代并没有及时转变,思想上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并没有在实际行动中得以体现。

二、市场条件下学术期刊经营的改革与创新

期刊行业面临的困难越多,对行业提出的挑战越艰巨,行业的生长空间也就越广阔。为了适应新时代网络阅读的环境,数字出版必须适应市场化需求。为此,学术期刊经营必须要针对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作出相应的改进和创新,以求得长足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一)改进学术期刊经营的思维方式

首先,要在了解政治导向的情况下促进思维方式的解放。期刊出版工作者和社会主义科研人员首要坚持的标准就是政治导向,其主旨是坚决不能背离党的宗旨、损害人民根本利益和危害国家经济建设等原则性问题。就新时期改革条件下,学术期刊工作人员要强化科研工作致力于服务人民和社会的思想,形成刊登精品文章、创办品牌刊物的意识,同时坚决实行“学术立刊,质量至上”的办刊策略,树立创办名刊的远大理想。[3]其次,要加强国内横向交流以及开拓国际视野。尽管所有期刊都沿用了类似的办刊理念,但各地各期刊的办刊水平依然良莠不齐,存在很大差距,各办刊单位应该增加横向交流,多多分享经验,互相学习,以求得到合作共赢的成效;与此同时,由于国际上数字出版的技术已经高度成熟,为了与时代接轨,实现国际化,学术期刊必须开拓视野,力争早日达到国际办刊水平。再次,要学习企业经营的成功案例和有效的管理模式。学术期刊市场化了,那么就必须采用企业经营模式,以求在发行方式、竞争评奖、组织稿源等方面取得相对优势;同时,为了迎合知识经济时代的需求,应该对学术期刊采取信息化管理。

(二)改变学术期刊经营的目标

首先,学术期刊应该致力于变身成为科研素材的数据库。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很多科研工作者对搜集整理信息这项工作是相当排斥的,他们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来处理这些琐碎的小事,如果学术期刊能够做好信息分类工作,方便他们适时使用,那么他们自然会很重视学术期刊。其次,应该营造并提供青年学者发展成长的平台。学术期刊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来引导青年学者关心社会问题,探索解决方案,提供他们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定期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激发他们的思维,提供他们展示学术、科研成果的机会,帮助他们快速成长。再次,应当致力于成为学术成果展览馆。[4]认真组稿排版,办良心期刊,努力打造国内一流期刊。与此同时,积极争取被重要文献检索系统收录的机会,创建高端学术研究基金,吸引优秀学者,开展高质量的研究,推动学术发展。最后,要努力组建面向社会的科研学术智囊团。完善专业学科的重大问题的研究平台功能,以及整体研究动态监测功能,积极接受科研团体的课题委托;效仿其他产业,聘请专家提供咨询,增加在线咨询服务,接受外界对学术性问题的咨询,使读者与期刊工作者直接进行交流;与相关政府机构保持联系,了解政治导向的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一些决策性意见,使学术期刊能够顺应社会潮流的发展。

(三)培育熟悉数字出版的全面型人才

前文已经提到,我国当前非常缺乏深谙数字出版的编辑人才,愿意接受这份工作的人能力不够,足以担此大任的人又不愿意屈就,导致学术期刊行业的人才比例严重失调,数字出版的严谨性、专业性、规范性等方面无法得到保障。无论是内容还是包装或者推广,都呈现出一种技术缺失的状况。数字出版不同于传统出版,它需要既懂得数字技术,又对传统出版行业了如指掌的人才,与此同时,他们还要懂得经营、擅长市场运作。[5]显然,这一类复合型人才为数不多,如果没有丰厚的待遇是很难将他们留在学术期刊行业。因此,必须多多培养此类人才,并不断改善学术期刊行业的结构,以吸引复合型人才的加盟。

学术期刊论文例7

国际在线消息:据新华社电,世界著名的英国学术期刊《自然》23日报告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近年来上升势头强劲。

该报告调查了全球范围的科研论文数据,结果显示,在引用次数排名最靠前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由中国研究人员发表或参与发表的论文比例在2011年达到11.3%,居全球第四位。该报告还显示,在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中,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大学的研究者的论文所占比例居前。

该报告预计,到2014年,中国的高质量科研论文数量将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位。

学术期刊论文例8

关键词:

高校学术期刊 国际化发展 科技期刊管理 出版信息化

由于高校的理论创新、学术研究和科技成果等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高校学术期刊成为我国科技期刊队伍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前沿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随着新时期学术成果的快速涌现和大量交流,尤其是借助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平台,高校学术期刊的国际化成为新趋势和新要求。[1]在目前的信息环境下,国际化的信息传播借助互联网,进入到科技工作者科学研究、信息收集、资料整理、问题讨论和成果发表的每一个环节。如果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实现高校学术期刊的国际化,除了可以使学术论文的作者和读者在学术成果交流上获得更大的益处外,还可以大幅度稳固和提高高校学术期刊的地位,对学术期刊及整个出版行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与国外先进学术期刊相比,目前,高校学术期刊的论文投稿、评审、编辑、出版的模式仍然比较落后,在期刊编辑和出版的质量、时效性、发行量等一些期刊评价的衡量指标上还有明显的差距。

一、国际化学术期刊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国外的高水平国际化期刊的国际化体现在期刊种类规模、期刊运营模式、期刊发行制作水平等方面。典型的国外学术专业期刊发行集团Springer、Elsevier等已经和常规的出版集团合作,发行大量的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图书、音像制品、网络信息等全面的学术资料,成为科技出版发行界极具影响力的专业期刊出版巨头,引起世界范围内科技出版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国际化出版集团下的各种科技期刊,也借着这种国际化影响,成为发表最新学术成果的平台。他们的办刊特点和发展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1. 国际化期刊出版规模大。近年来,国外的出版业结合新兴的互联网和数字化出版媒体的迅速发展,进行了兼并重组等集团化和规模化运作,甚至形成了明显的跨国经营的模式。例如美国的Blackwell Science Inc.是专业的科学出版公司,出版的学术期刊达600多种,而一些美国大学的出版社,如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也被并入该公司。该公司是英国著名出版商(Blackwell Science, Ltd.)的子公司,后者以出版科技图书、医学图书和期刊而著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学会和协会出版社。总部设在英国牛津,另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日本东京、法国巴黎、德国柏林和美国波士顿、波多黎各、危地马拉、巴西设有子公司。[2]在学术期刊方面,荷兰的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期刊达1800多种;德国的Springer出版公司,出版期刊达700多种,都是国际性大型出版公司。[3]由此可见,这些国外学术期刊的集团化和规模化出版趋势是期刊市场化发展和伴随目前信息爆炸时代特征发展起来的新型模式。

2. 国际化期刊内容更加专业。随着出版规模的扩大,国际性学术性期刊大多对专业进行了更精确和更细致的划分,因为专业的期刊可以迅速反映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信息而受到作者的重视。例如美国的IEEE(电气与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刊),包含电气技术各个领域研究的68种期刊。[3]期刊内容划分的专业性还包括同种期刊对不同种类论文的明确归类,例如涉及材料学科的专业期刊Mater.Sci.&Eng.就根据期刊中不同论文种类和侧重点,发展出不同的期刊分册,如针对研究型论文的A、B、C分册和针对综述性论文的R分册,每月同时出版,这样的专业性划分,使作者投稿的目的更明确,读者的选择更清晰,十分有利于期刊的迅速发展。

3. 国际化期刊学术水平高。首先,高水平论文是反映期刊学术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志,尤其是学术性期刊,它是反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需要发表有高度创新价值的研究成果,才能不断维持和推动整个期刊水平的提升。很典型的国际权威期刊Nature和Science就是通过吸引世界各国的高水平科研论文,逐步形成了公认的国际品牌。其次,作者和读者的国际化程度是衡量期刊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显然,互联网络是实现作者和读者的国际化的重要工具。

4. 国际化期刊管理水平高。高水平的国际化期刊必须具有高水平管理模式。这些管理模式包括期刊编辑、编委、审稿人的国际化,排版、出版、印刷甚至语言标准的国际化等等。学术期刊的编委组成代表了期刊的影响力。直接的证明是国际著名检索工具“科学引文索引”(SCI)就明确将期刊编委构成和来源的广泛性作为收录期刊的重要参考。一般来说,审稿的国际化包含了审稿人的国际化和审稿程序的国际化。国际化期刊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作者、读者之间实现交流,尤其是科技论文更需要明确的编排标准,才能确保学术期刊中的内容得到准确的表达,最简单的例子就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此外,出版和印刷也是国际性期刊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除了传统的纸质媒介之外,电子媒介的出现尤其是互联网的出现,使国际性期刊的电子出版物获得重要的发展和关注,很多通过文字不能全面反映的论文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方式(例如,视频、音频文件等)展示在读者面前。同时,论文的开放获取使信息的传播更具便捷性和时效性,从而使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二、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现状及其与国际化期刊差距

首先,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低。最明显的指标就是高校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低。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约88%的期刊低于0.3,约40%的期刊低于0.1。[4]一般来说,在科技论文的关注中,期刊影响因子低于0.5的论文就会被很多读者所忽视。虽然影响因子的评价标准并不是唯一和完全可靠的,但它确实反映出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影响力远远低于国际性期刊。造成这个差距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期刊作者局限在中国国内甚至大部分局限在高校的教师和学生范围内,引用的参考文献作者局限在国内,期刊编委会中国外编委数量过小等等。其次,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发行周期长。因为高校的学术期刊往往受到人力资源和稿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期刊以月刊、双月刊和季刊为主,导致学术期刊周期过长。一些典型的著名国际性期刊,可以在60天之内将重要文章刊出,而我国高校期刊的发表周期平均在9个月,明显落后于国外期刊发表周期。而且,在出版发行方式上,与国外出版商完备的销售网络和发行手段相比,高校学术期刊的发行模式还相对落后,这种情况在我国现有的英文版学术期刊中尤为明显。再次,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管理水平低。目前,各个行业、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期刊,学术期刊种类分散,即使是著名的大学,也缺乏具备号召力的名牌期刊,高校学术期刊各自为政,无法发挥期刊规模化发行的效果,制约了期刊的发展速度和期刊质量的提高。

三、我国高校学术期刊的发展策略

1. 论文质量国际化。要实现高校学术期刊的论文质量国际化,首先要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结合自身刊物特色,主动与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单位和个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从国内高水平论文入手,扩大影响力,从而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如在我国的学术研究中,中医学、量子物理学、纳米材料、杂交水稻、转基因技术等领域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这些领域中容易出现高质量的论文,而这些领域的前沿研究大多集中在国内著名的高校中。因此,具有相关栏目的高校学术期刊应引导和鼓励这些尖端领域的研究学者向自身的期刊投稿,发表最新的研究成果,加强高水平作者队伍的培养。此外,通过国际学术会议、出国访问学者、向国外作者约稿等形式,吸引国外著名学者投稿,优先、快速发表国外作者的高质量论文,实现期刊作者的国际化,来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从而使科技期刊的发展走上国际化发展道路。

2. 出版过程国际化。出版过程的国际化包括实现期刊编委组成的国际化、出版语言国际化、审稿专业化和出版信息化。

编委的国际化是要求编委覆盖尽量多的国家和地区,从而影响编委所在地区的作者和读者。例如,《应用数学与力学》(英文版)于1980年创刊时就有8名国际编委,编委组成包括来自美国、乌克兰、瑞典等多个国家,编委的国际化促进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实现出版语言的国际化是期刊国际化的前提条件。高校学术期刊的作者层次主要来源于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作者的外语能力较强,这为高校学术期刊国际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即使是中文期刊,也可以将摘要等关键信息翻译为英文,以便扩大传播的范围,提升期刊的影响力。

审稿专业化要求建立专业的专家审稿制度,选择更多的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审稿,以保证审稿的质量,为学术论文提供更多自由空间,避免因为不恰当的审稿因素而丢失高水平的论文。同时,及时更新审稿专家的构成,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高水平论文的审稿要求。例如,《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从2002年起尝试建立科技论文完全国际化的评审体系。在操作中,从科技论文所引的文献中发现并确定审稿人,并将稿件送请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十多个国家的学科专家审稿。实践已经证明,此举对科技期刊提高学术水平、严正学术风气、扩大刊物影响具有积极作用。[5]

出版的信息化要求高校学术期刊进行编辑出版技术现代化改造,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效率高的特点,建立期刊网站,利用网络来加强科技期刊与世界各地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创立期刊的网络版和光盘版,这样才能缩短科技时间,提高论文的时效性。目前,许多高校学术期刊已经建成了自己的网站,而且网站上大多设置了远程投稿系统,这显然对作者和读者国际化具有突出的贡献。但是,这些网站中有英文网站的不多,特别是功能强大、制作精良的英文网站就更少了。例如《浙江大学学报(英文版)》和《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的英文网站为刊物在扩大国际化影响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3. 管理模式国际化。建设国际化期刊需要加强高校学术期刊编辑人员、管理人才培养,引入先进国际科技期刊经营管理模式,实现科技期刊管理与国际接轨。科学技术是跨越国界的,作为科学技术发表的平台,高校学术期刊只有与国际标准、国际运营模式吻合,才能融入国际化期刊的团体中而受到关注。一方面,与国际权威检索系统合作是提升期刊国际化影响力的重要方法。目前,各大外文数据库有50多种,高校学术期刊根据自身的特色,与这些权威检索机构合作,能进一步提升其影响力和关注度。另一方面,借助高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领域的独特优势,我国的高校学术期刊,尤其是英文版学术期刊在海外与合适的、高效率的伙伴合作,是开发可行的、有效的海外发行途径的重要方法。例如,《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从2006年开始与Springer公司合作。目前,在国际化程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通过Springer下载的论文数量逐年攀升,2010年论文下载总量达到52376次,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297%。

4. 出版法律法规国际化。建立健全完善的出版法律法规,是期刊国际化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与国际期刊接轨,满足WTO相关法律要求的出版法律法规,是确保我国高校学术科技期刊受到国际认可,提升国际知名度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在知识产权保障方面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完善。[6]同时,高校科技期刊编辑人员的专业素质及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例如,编辑应该具备一定的对专业科学发展宏观态势的判断能力,了解期刊出版的法律法规,提高外语水平,加强与国际作者、读者和国外期刊同行的交流,采取有效措施吸引国外来稿,从而实现稿源的国际化,同时充分发挥编委会在审稿和推荐优秀稿件上的作用,获得高水平的论文来提升期刊的整体质量。

科技期刊的国际化是一种发展趋势,加强高校学术期刊向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各项工作,是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在新时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需要学术期刊编辑部门的努力和科技界的支持。

基金项目:中国科技期刊学研究基金(GBJXC0948)

参考文献:

[1] 张琰玲.学术期刊发展新趋势及其影响[J].宁夏社会科学,2007,(6):208-209.

(下转第58页)

(上接第47页)

[2] 何朝晖.美国图书情报学期刊的运作模式――Library+Resources++Technical+Services+主编+Peggy+Johnson+访谈录[J].图书馆杂志,2007,26(4):57-60.

[3] 周远成.期刊国际化、网络化时代的质量管理运营策略[C].第七届(2009)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2009:369-373

[4] 杨兵,彭超群,李向群,何学锋,王海东.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与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9,20(3):516-518.

学术期刊论文例9

[分类号]G250

1 分层的客观性与期刊分层

分层最初是一个地质学概念,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借用了这一名词,创造了社会分层的概念,用来分析社会的纵向结构,也像地质构造一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层级。“社会分层”一词的起源不甚明了,约在20世纪20、30年代由索罗金、金斯伯格、盖格等开始使用。当代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主要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社会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层级的过程与现象。

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一直以“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为口号来整合社会,然而“追溯历史或探寻宇宙,人们还未曾发现完全无等级的社会”。分层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属性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其他事物一样,分层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促使社会要素在各个层面协同完成既定的社会功能,保持社会稳定和持续(功能主义);另一方面导致社会内在紧张和社会变革(冲突理论)。从社会动力学的角度来说,“分层能使人们把握社会系统的主要力线”。

社会学的理论和概念为我们提供了观察和认识社会的特定视角。期刊是人类交流科学知识的社会化系统,对于同一个专业领域的期刊,在主办机构、编辑队伍、审稿专家、作者群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差别,直接导致了期刊办刊条件的差异,影响期刊的学术水平。学术水平的不同使得期刊在学术共同体中所获得的认同度产生差异,认同度的差异直接导致期刊的地位差别。因此,期刊分层是社会分层在期刊界的自然延伸,“期刊的级别是期刊的一种属性”。正如严建新所说,科学技术期刊在学术维度上的分层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即使没有公认的分层标准,学术共同体中的成员对本专业不同期刊的学术水平也会有一个模糊的共识。

2 我国期刊分层的历时分析

我国常见的期刊分层模式主要有三种:①按期刊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划分;②按期刊是否获奖划分;③按期刊是否是核心期刊划分。199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简称《总览》),这是我国期刊分层标准嬗变的分水岭。在此之前,期刊分层的主流是依据刊物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在此之后,期刊分层的主流是依据一种期刊是否属于核心期刊。按照是否获奖对期刊层级的划分在学术界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

中国社会有着浓厚的“官本位”传统,政治一直居于社会生活的中心,社会生活的其他要素一直围绕着政治稳定的目的不断地优化重组,行政级别一向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同。我国对科技期刊和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实行基于行政级别的分级管理制度。虽然“这种分级不是以期刊质量、学术、技术水平为划分依据,而是从期刊髓记的行政管理机构来确定的。因此,不能说地方性期刊的质量、学术、技术水平低于全国性期刊”。但是,“国家”、“地方”的行政分级管理方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认同感,亢接为科研管理部门根据期刊的行政级别对期刊学术水平进行判定提供了合法依据,进而导致了基于期刊行政级别对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一些学者指出:“长期以来,在申报、评定科研成果及晋升职称工作中,虽然国家并无规定,一些单位却按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划分刊物等级,并据此判断科技论文的学术质量,而且颇具普遍性”。

虽然这种行政性的期刊分层方式不是最合理的,但是在没有更好的期刊质量分级出现之前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部级期刊的主办单位大多拥有较为雄厚的物质资源,这为主办一种优秀的学术期刊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部级的期刊主办单位拥有强大的智力资源储备,汇集了大量的学术精英。他们用较高的学术鉴赏力对期刊稿源进行审核,从而为期刊学术质量提供可靠的保证;在缺乏优秀稿源的情况下,他们自己就可以成为文稿的重要来源。这些独特的优势是地方性期刊所不能比拟的。

1991年6月,国家科委新闻出版署颁布了《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期刊,按期主管部门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全国性期刊是指国务院所属各部门、中国科学院、各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管的期刊;地方性期刊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委、厅、局主管的期刊”。这一文件的颁布,成为以行政级别对期刊进行分层的合法依据,标志着以行政级别为标准的期刊评价方式发展到顶峰。

物极必反,在以行政级别进行期刊评价走向顶峰之时,一股孕育了十多年的潜流在默默涌动,正准备取而代之,走向期刊评价的前台。这股潜流就是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是一件“舶来品”,其理论基础是布拉德福定律;也有学者认为布氏定律和加菲尔德的引文分析理论、普赖斯的文献增长与老化定律(特别是研究峰值理论)三者共同构成了核心期刊的理论基础。

1973年,《国外书讯》杂志率先译介西方的“核心期刊”理论及国外科技核心期刊表。20世纪80年代,国内图书馆界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信息的选择和收集问题:一方面期刊的数量和价格均在快速增长;另一方面经济建设刚刚起步的国家无法为图书馆提供更多的经费来应对期刊数量和价格的增长。如何以有限的经费实现文献收集的信息密度和使用价值最大化成为整个图书馆界最为关心的问题。核心期刊理论使图书馆界看到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曙光。图书馆人本着“学以致用”的目的纷纷投入到核心期刊的研究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核心期刊遴选指标和遴选方法的研究不断深入,80年代末,“核心期刊”由一个“舶来品”顺利实现了“本土化”着陆;核心期刊的概念也在“本土化”进程中逐渐渗透到图书情报界以外的学科领域,特别是科研管理界。

核心期刊的影响力之所以能成功地从图书情报界拓展到整个学术界,是自身特质与时代要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期刊的理论基础是经典文献计量学定律,主要根据载文指标和引文指标测量的数据而得到。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基于统计数据的核心期刊披上了“科学”的神圣外衣,这使它比基于行政级别的期刊分层方式的科学性大大增强。1987年以来,中国科学界开始采用国际通用的科学计量指标评估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实绩。核心期刊作为科学计量的期刊分层方式,迎合了科研管理部门定量评价的管理需要。

在学术界,研究人员一直存在着弱化行政对学术进行干预的要求,对基于行政级别的期刊评价方式诟病已久。有学者指出这种评价方式“阻碍科研成果的传播速度,影响众多期刊提高质量的积极性,影响评奖、评职的公正性”。因此,学术界强烈要求建立基于学术水平的评价机制。核心期刊理论所使用的文献

计量指标满足了学术界长期以来弱化行政评价的要求,而且其中的引文指标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研究人员对学术水平进行评价的需要。在期刊编辑界,核心期刊的“动态性”打破了基于行政级别的静态期刊分层,引入了竞争机制,势必得到广大处于行政弱势地位的期刊编辑人员的支持。

虽然自核心期刊引入科研评价领域之后,也引起了期刊编辑界、学术界的不少非议,但是核心期刊已经成为当前期刊评价和科研成果评价的主流却是不争的事实。

3 现行期刊分层方式的局限性

从基于行政级别的分层模式到基于核心期刊的分层模式,期刊评价完成了静态分层到动态分层的转变,这无疑是我国期刊分层体制的一次巨大进步。而且这种转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研究成果从行政评价转到学术评价。然而,核心期刊作为期刊分层和研究成果评价的工具,也受到学术界、期刊界的质疑和批判。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考察。

3.1 分层目标和使用目的的背离

我国的学术期刊大都集中在首都和省会城市,为了便于对期刊进行审批和管理,根据期刊的主办单位的级别向不同级别的出版管理机构进行申报批准,产生了“国家”、“地方”的期刊层级差异。这种分层方式本身不具有任何学术水平评价的成分,也并非为了评价期刊的学术水平服务的,更毋庸扩张到由期刊的学术水平进而判定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因此,基于行政级别的期刊分层方式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在逻辑上是行不通的。

如前说述,核心期刊研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如何以有限的经费实现所收集的信息密度和使用价值最大化,它的原始功能在于“获取高密度的情报源”,从而有利于专业图书馆建立基本馆藏,指导读者浏览专业期刊。虽然引文指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期刊的学术水平,但是有些学者认为并非纯粹的对期刊学术水平的评价”。

无论是基于行政级别还是基于核心期刊理论的期刊分层方式,它们的本质目的都不是为了评价期刊和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而设立的。这两种期刊分层方式均被科研管理部门借用,作为评价科研成果的手段和工具。分层目标和使用目的的背离,是导致学术界对这两种期刊分层方式批判的根本原因。

3.2 二元对立的期刊分层观及其导致的结构紧张

基于行政级别和基于核心期刊理论的期刊分层方式,产生了一个共同的后果――二元对立的期刊分层观。尽管有些学者将基于行政级别的期刊分层引申为“中央(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的三级结构,但是仍然无法摆脱“中央”与“地方”的基本分层格局。核心期刊所导致的二元对立的分层局面更为明显,通过各种核心期刊表的确定,全国的学术期刊“以是否‘核心’被区分为两大壁垒”。在现行评价系统和研究人员投稿动机的共同作用下,二元对立的期刊分层观导致了期刊界的结构紧张。

现今,许多学术机构将核心期刊作为科研考核的一种标准。一家期刊是否被评为“核心期刊”,直接关系到期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如果一份学术期刊未被评为核心期刊,则意味着刊登的论文无法得到评价系统的认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研究人员在投稿时会将非核心期刊作为自己的第二选择。优秀稿源是期刊发展的生命线。在现行的社会评价机制和研究人员的个人选择机制的共同作用下,非核心期刊无法或很难竞争到一流的优秀稿源,选稿也成为一种吃核心期刊“剩饭”的过程。

在面临稿源困境的同时,非核心期刊还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订购量的不断下滑。学术期刊的主要购买者是图书馆,核心期刊的原始功能就是为图书馆订购期刊提供依据。一份学术期刊如果不是核心期刊,也就意味着丧失了众多的图书馆买家,结果导致发行收入的锐减。虽然我国的学术期刊的办刊经费主要来自于主办单位的拨款,但是核心期刊评定导致的非核心期刊发行量的下降,无疑剥夺了期刊争取更好的办刊条件的可能性。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的常务副主编宿伯杰说:“1993年,笔者所办的期刊的收稿量和订数分别比1991年陡降30%和3l%,至1996年,定数比1991年下降了52%。这与1992年《总览》的出版有立竿见影的因果关系。”一些学者也指出:“这种将学术期刊腰斩为二(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并将之与学人的利益挂钩的做法,实际上使得学术期刊界原本有序的自由竞争变得非常不公平,学术资源的分配和流向完全为所谓的核心期刊所左右”。最终在学术期刊界产生了核心期刊的“马太效应”和非核心期刊的“贫困恶性循环”,致使学术期刊被划分二元对立的“核心”与“非核心”两大阵营。

3.3 粗放式的分层结构无法胜任科研成果评价的使命

期刊编辑界、学术界除了从学理上“质疑‘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认为核心期刊作为期刊评价和科研成果评价的工具是“无可奈何的功能误用”;还从形式上对核心期刊的评价功能展开批驳。

基于行政级别期刊分层将“期刊只划分为部级、省市级期刊”,基于核心期刊理论的期刊分层将“期刊级别只划分为核心期刊和非核心期刊”,这种二元对立的粗放式期刊分层模式未能做到“拉开档次”,“不适宜在大范围内笼统采用,不然就会出现《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音乐教育》平级的滑稽现象”。钱荣贵也指出:“现行的‘核心期刊表’没有对入选期刊进行分级处理,是不是发表在同一类‘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其学术质量都一样呢?显然也不是如此。”

因此,这种二元对立的期刊分层模式作为期刊评价和研究成果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较低,不能很好地胜任期刊评价与科研评价的职责、完成科研评价对学术研究进行有效导引的社会使命。

4 期刊分层对核心期刊理论的坚守与拓展

期刊分层是一种客观现象。朱克曼认为:“在科学界,分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个人、团体、实验室、科研机构、大学、期刊杂志、研究领域和专业、理论、方法等等都依照威望高低划分了连续又界限明确的等级”。

“社会地位构成了社会分层的标准”,“决定了个人对社会资源的占有”;依据社会地位的差异,我们可以把握社会基本结构以及由它制约的社会运行状态。期刊分层的标准是什么?现行的主流期刊分层方式――核心期刊理论,从文献密度和引文规律两大维度揭示了期刊的分层现象,它是否能够准确揭示期刊的结构特征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会产生载文和引文集中与分散的规律?如果答案是否定的,更为合理地界定期刊分层、揭示期刊结构的标准是什么?哪些因素会对这一分层标准产生影响?期刊个体通过何种机制获取这些有利的影响要素,实现自身在层级结构中的流动?作为期刊分层的结果,被揭示的期刊结构能否作为期刊评价和论文评价的工具,从而使其具有学术评价的功能?这些正是期刊分层研究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

期刊分层,不是要现有的核心期刊理论;而是在现有的期刊评价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分层和核心期刊的相关理论,从学理上对学术期刊的层次结构

进行更为准确的揭示和阐释。从本质上说,期刊分层是对核心期刊理论的坚守与拓展。

4.1 对核心期刊理论的坚守

期刊分层理论秉承核心期刊理论的基本逻辑前提――期刊界存在着等级差异的层次结构。对差异的承认与揭示,使核心期刊在期刊界引入竞争机制成为可能,“使得众多的学术期刊从过去那种缺乏外在评价、自我感觉良好,转向了以提高学术质量、吸引优质论文、优化学科选题、增强编辑责任为目标的追求”。期刊分层将继承发扬核心期刊的期刊评价功能,推动期刊界的有序竞争。

期刊分层继承核心期刊的学术评价功能。陆伯华认为:“核心期刊的功能归结起来有两点:一是管理功能;另一是评价功能”。在人类进入信息爆炸的叫代,作为学术界正式交流系统之一的期刊,其不可推卸的功能体现在“首先评价知识,其次传播知识”。一份经过严格评审的期刊论文,“它的首要功能是作为一种知识声明,宣布它已经得到科学家的同行的评价和承认;其次要功能是传递信息”。因此,期刊“最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质量控制’,而不是速度”。可见,期刊对研究成果的评价功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期刊分层通过对期刊结构的揭示,有利于比较论文之间的学术水平,具有学术评价的功能。

布迪厄认为:“众所周知,科学仍朝着取得完全自主化的目标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能把社会审判乔装成科学审判,为特有的社会越权现象披上了科学的理性外衣。”对于期刊――这个科学交流的特殊“场域”来说,核心期刊理论最为突出的贡献在于,它将对学术期刊的评价权从基于行政级别的“社会审判”手中夺回,初步建立了学术期刊基于载文指标和引文指标的“科学审判”机制,增强了“科学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期刊分层坚持从学术共同体的集体利益出发,坚守期刊评价权回归学术界这一基本立场。

4.2 对核心期刊理论的拓展

期刊分层研究,不仅继承核心期刊理论的优秀传统,还从内容和形式上对核心期刊理论进行完善。

核心期刊的理论基础是文献离散与分布定律,核心期刊的判定主要依据文献计量学的指标。因此核心期刊的确认主要是对大量的期刊文献所呈现出的数理规律的宏观描述和显示;换言之,核心期刊的划分,是从文献出发的,无关社会,所以核心期刊的分层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屏蔽了社会因素的干扰,呈现出文献资源的某种原生态。以《总览》为例,它所使用的指标从1992年版的3个扩展到2008年版的9个,从这些指标“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核心期刊’的遴选主要是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和选取期刊的:一是期刊的载文数量;二是期刊的载文质量”。这种评价模式的前提是将期刊视为一个独立运动的主体,指标所反映的实质是期刊本体的特征,各种指标的取值成为期刊本体特征的量化反映。然而,这一评价模式的重大缺陷之一在于,忽视了社会性因素对期刊学术水平的影响。学术期刊作为学术共同体进行学术交流的平台,它始终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分层以及不平等必然会影响和干扰到期刊的生态和发展。因此,学术期刊中必然存在社会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其在中观和微观层次上表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在核心期刊理论成为主流期刊评价模式之前,基于行政级别的期刊评价之所以能够盛行很长一段时间,正是因为它对影响期刊学术水平的社会因素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肯定;而核心期刊的分层方式,完全抛弃了这一优点。社会分层理论在核心期刊理论中的引入,能更真实地反映学术期刊的环境和生态。由此产生的期刊分层理论能对核心期刊理论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和完善,从而使其更贴近真实的期刊生态。

学术期刊论文例10

    一、 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的现状

    学术期刊是以学者为作者和读者对象、报道学术研究成果的定期出版杂志。

    因为决定期刊水平高低的因素是复杂的,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规律性的东西,又有偶然性的人为的因素,由此导致那些被认为是着名的期刊也免不了刊登了平庸的论文,而那些所谓无名的期刊却常发表令人拍案叫绝的高质量论文。所以,要对期刊进行准确的分级,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1994年国家科委就认为:学术期刊分级工作“有必要做,但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常设机构,目前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国家科委会同有关部门正在着手进行准备。”[1]但是时间过去10多年了,国家科委没有开展这项工作。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1年也承认:“迄今为止,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这一角度制定过标准,因为衡量学科众多的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准是一件非常复杂、难度非常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可以简单地作出评价的。”[2]

    无论是《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国家科委,1994年),还是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2002年),着名编辑学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前副署长张伯海先生对此概括为:①期刊无部级、地方级的区别;②目前国家与地方关于期刊的评比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无关;③“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④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还没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⑤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一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不能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中的学术期刊质量就是高的,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3]我们认为,这种概括是准确的。

    然而,客观现实不允许目前这种情况的长期存在,因为这牵涉到大量的职称评定、成果鉴定、科学研究工作量计算,等等。大批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都在考核管理等工作中自行确定了期刊的级别。可见,全国性的期刊分级,尤其是学术期刊分级又是一项十分重要、十分紧迫的任务。

    期刊分级意义重大:1.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能为学术期刊确定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起到积极而科学的导向作用;2.建立学术期刊分级制度,有利于期刊评估工作的进行;3.学术期刊分级能为学术成果的评定提供重要的依据,为学术和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提供科学的依据;4.学术期刊分级制能进一步调动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科学研究的水平;5.有利于国家对学术期刊的管理。[4]

    由于当时处于该问题的起始时期,缺乏定量分析的相关文献。

    二、 我国学术期刊分级实践的简要回顾

    尽管国家主管部门没有对期刊进行分级,但现实是我国的期刊品种数却很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期刊数已超过1万余种,其中科技期刊5000余

    种,社会科学期刊6000余种。面对如此多的期刊,人们自然要有选择地利用期刊,这样一来,期刊分级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

    20世纪80年代末核心期刊理论引入我国以后,期刊分级有了相对合理的、科学的和定量的标准。随着分级理论和实践的深入,学术期刊管理部门和行业在分级问题上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年来国内许多单位都采用核心期刊理论对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如国内大部分高校在认定期刊级别时,主要以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核心期刊名录、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名录、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名录、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教育部委托南京大学等单位组织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等数据库的期刊名录作为期刊分级的依据。有些单位采用这样的学术期刊分级方法:同时被上述两种以上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而且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列为一级期刊;同时被两种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列为二级期刊,没有被权威数据库收录的列为三级期刊。如此从重要核心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名录中遴选,并结合有关计量指标和专家评审的方法进行期刊分级,虽然还不能视为十分完美无缺,但目前在没有更科学的分级方法问世之前,此类的分级方法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借鉴。

    三、 对理论界关于学术期刊分级讨论的审视

    1. 1994年尹玉吉认为,对我国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在标准和依据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应当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强调仅仅用一项指标来确定期刊级别的做法显然有失公允。确定学术期刊分级的依据是做好学术期刊分级工作的基础。我们认为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应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掌握和考察。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主办的学术期刊水平和档次;第二,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也是确立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级别的客观依据; 第三,培养人才的情况;第四,学术期刊发行量的大小,也是确立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指标;第五,学术期刊装帧、编排、校对、印刷质量问题;第六,学术期刊创办历史的长短也应是确立学术刊物级别的一项标准;第七,学术期刊的转载率也应是确立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标准;第八,就目前来看,应该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以及他们联合组织的学术期刊评比是比较全面、客观的,更具有权威性。[4]

    当然,尹玉吉的这一探讨,由于当时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显得抽象的东西多一些,定量的东西少一些。

    2. 1996年和1998年于鸣镝[5-6]

    两次撰文认为,期刊的级别划分依据是:1.依据期刊主管单位划分期刊等级;2.依据期刊出版形式划分期刊等级;3.依据期刊在学术上的重要程度划分期刊等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4.依据期刊质量的综合指标划分期刊等级(包括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发行标准和管理标准共计六项标准)。作者关于“依据期刊主管单位划分期刊等级”是对国家科委《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的重复,并且规定已经申明“依据期刊主管单位不能代表期刊级别”。他关于“依据期刊出版形式划分期刊等级”,因为每个人对“出版形式”有着各自的理解,所以说这些不应该成为划分期刊级别的依据。他关于“依据期刊在学术上的重要程度”,这正是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但遗憾的是文章作者最终并没有给出答案。

    3. 2000年上半年,《统计与信息论坛》编辑部的崔国平先生认为,决定期刊级别的因素取决于以下11个方面: (1)学术技术水平;(2)转载收录率;(3)权威评价分值;(4)印刷效果分值; (5)裁切装订质量分值; (6)技术加工水平; (7)错字率;(8)编排规范程度;(9)办刊基本条件具备完善程度;(10)规章制度健全程度; (11)出版秩序合格率。[7]

    应该说崔国平在期刊级别划分依据问题上,真正有了突破,他由1994年尹玉吉主要找定性依据,转变到了在定量上找依据。

    4. 2000年下半年,徐威、刘飚、胡健飞撰文建议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期刊作为一级期刊。[8]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很模糊,既然是划分级别,就应该有一个以上,即有一级就应该有二级,作者没有给出答案。并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确定的“重要期刊”与我们编辑学界的界定不可能是一样的,应该还要深刻,更有根据。

    5. 2001年,汪继南、张丽霞就学术期刊的分级问题撰文认为:“以质量分级是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级方法,是最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9]但文章并没有给出具体的实施办法。

    6. 2001年底,陈图文等撰文认为:“期刊级别划分是当前一个热门话题,是衡量论文质量的唯一依据。”[10]我们认为,陈图文等人所提的“期刊级别划分是衡量论文质量的唯一依据”是不科学的,应该说衡量学术论文质量的是论文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