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6 17:33:25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例1

(一)预算管理

项目技术可行性方案的确立是科学编制和有效使用项目资金的前提。项目预算编制必须是在科学确定技术方案,明确技术条件、细化投入实物工作量、人员安排等与预算相关的标准基础上,按照规定的列支范围、列支标准测算经费使用需求。经费预算是地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资金形式反映地质工作投入程度和预期绩效目标,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和项目预算管理要求,2006年,财政部与国土资源部组织制定了《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现有使用的地质预算标准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10年试作)。2010年,根据地质调查新任务要求,地调局制定了《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预算编制和审查要求(试行)的通知》及补充要求,2013年,为适应形势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地质调查项目委托业务管理的通知》以及其他一些约束性文件。这些制度、办法明确规定了预算编制方法和要求,预算编制人员首先按技术方案确定的投入工作量结合地形等级、地质复杂程度等技术条件,套用预算标准分类编制地形测绘、地质测量、物化探等地质工作手段预算表,此表俗称经费投入表,并把工作手段预算按规范性、合理性要求分解成人员费、差旅费、委托业务费、咨询劳务费等15项费用明细表和费用归集汇总预算表,此表俗称经费使用表,两表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项目承担单位要做到坚持原则、紧扣实际、细致全面的编制预算。

(二)使用管理

加强地质项目资金管理,规范资金使用效益,现有规范性地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0〕174号)等,办法明确规定了项目承担单位负责编制项目实施方案,负责项目实施及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并接受有关部门及其委托机构监督检查。项目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严格按批复的预算组织会计核算;投资性支出、捐赠及赞助,各种罚款、违约金、滞纳金等支出,与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不得列入项目支出。执行内控制度,本着节约做事原则,控制消费性支出。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同时还要以批复的项目预算为依据,把项目发生的成本费用套用预算标准据实列支。

(三)决算与评价管理

承接财政拨付地质项目是不以营利为目的,项目经费能够保障人员工资、工程施工、专用耗材等直接、间接费用支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注重资金合理性开支,避免资金的流失或者闲置,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和资金完成率。按项目开展的工作进度,及时做好野外工作记录,特别是有实物工作量的手段费用,要客观、如实组织施工决算,提供真实、完整的决算凭证及施工合同,及时到财务部门报账,审计或监察部门不定时参与监督检查实物工作量完成真实性,避免造假行为发生,做到野外工作开展进度与经费报支进度相对一致。地勘单位应加强项目经费管理,严格遵守有关财务会计制度,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

二、加强地质项目资金管理与使用的建议

为了更加有效使用资金,确保财政资金用到实处,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控:

(一)加强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可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基础管理,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手段。在编制预算前要认真解读新要求,收集新信息,为全面编制预算做好基础工作,同时要着重抓好以下事项:第一,注重预算的有效性。结合项目任务书认真领会技术方案中与经费使用有关的表述,确认预算类型(根据野外实物工作量比例区分甲类预算或乙类预算)、工作区地质条件及相关技术条件,确定费用项目预算占总经费预算的比例,不可突破上限标准。第二,注重预算的合理性。对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要采取科学的方法,根据以往经费执行情况合理编制预算,如:野外工作因工程师的水平差异化,若投入人员技术娴熟度高,就会缩短外业工作时间,可适当减少编制差旅费用。某一项目由不同部门共同组织实施的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合理分配费用,确保预算编制与执行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第三,注重预算可执行性。要对项目工作地的财税政策、人文环境有所了解,比照同类项目预算执行状况,找出共同特性,避免预算执行中申请变更,切实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二)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

地勘单位要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工作,必须建立并完善科学的管理制度。首先,要推行整套项目管理体制,从项目立项到预算的全流程都进行科学严格的审查,提高资金使用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保障项目资金使用充足、降本增效。其次,建立专项资金跟踪监管制度,通过日常工作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可以从全过程进行资金的统筹规划,对资金的收入和支出等重点环节更要检查其真实性和准确性,提高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效率。最后,完善会计核算制度,采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单位的实际,进行会计核算。规定对于项目在一定期限内未启动实施或工作进度缓慢的,对项目资金可以采取冻结等办法,敦促项目实施单位按时保质开展工作。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例2

1.抚育支出

因属于抚育补贴资金,用于抚育支出每亩要大于或等于100元,但不得小于100元。抚育支出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部分。在实际计入抚育项目的总支出中,直接费用不得少于95%,间接费用不得多于5%。

(1)直接费用包括的项目:间伐、修枝、割灌、清林、除草、扩穴、简易作业道路修建等。直接费用的结算工作量的计量单位是:亩、次、工、公里等。费用要素是:人工费、工具费、材料费等。

(2)间接费用包括:作业设计费、施工费、检查验收费、档案建设费、成效监测费、少量的项目管理费用等。间接费用的支出必须有资料证明此费用与抚育项目有相关性。

2.木材成本

根据实际用于木材生产的成本应记入木材生产成本。包括:制材、集材、下山、归垛、倒料、木材运输道路新建与维护、木材场地的清理、施工费、入库检尺费等。计量单位是:立方米、支、亩、次、工、公里等。费用要素是:人工费、工具费、材料费等。

二、结算付款要求

抚育直接费用的结算中明确作业项目(中抚、幼抚)、作业地点(林班、小班),间接费用要在中抚、幼抚间合理分摊。直接费用结算需要的手续:合同、验收单、结算单,工程外包的要有正式发票,自营完成的有含有工作量的工资表。抚育项目结算后,收到部分国家投资款的,支付的工程款不得少于收到的投资款。国家资金分两批下达,但工程结算要一次性结算,国家投资未到位的,结算后记入“应付款”,待投资下达后及时支付,不得长期拖欠,否则形成滞留国家投资。

三、会计处理

1.属于财政性项目投入抚育的核算

收到拨款时:记入“拨入事业费———森林抚育补贴”;结算抚育成本:记入“营林成本———幼林抚育(中林抚育)”;年末结转:将累计发生的抚育成本结转至“林木资产”。实际抚育支出大于或等于拨款额(按每亩100元)时,将“拨入事业费———森林抚育补贴”全额结转“林木资本”;大于的部分,用利润弥补,借记“利润分配———弥补营林生产资金不足的利润”,贷记“盈余公积———一般盈余公积”。累计营林成本小于拨款额时(即年末项目尚未完工),根据已记入营林成本的金额将“拨入事业费———森林抚育补贴”部分转“林木资本”。

2.属于基本建设投资抚育的核算

收到拨款时:记入“基本拨款———本年基建拨款(以前年度基建拨款)”;结算抚育成本:记入“其他营造林工程———幼林抚育(中林抚育)”;年末结转:根据累计发生的抚育成本结转至“待核销基建支出”。实际抚育支出大于拨款额(按每亩100元)时,用利润弥补。财务账借记“利润分配———弥补营林生产资金不足的利润”,贷记“银行存款”;基本建设账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基本拨款———自筹基建拨款”。如项目已完工的,可在次年初将“待核销基建支出”和“基本拨款———以前年度基建拨款”对转。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例3

当前,我国很多工程建设项目都有自己独有的账户,不同工程项目的资金收益并不相同,有的工程项目拥有比较多的资金储备,不仅不需要对外贷款,还能够存有很多剩余资金,而有些工程项目,则因为储备资金不足,必须依靠银行借贷,很多企业并不具备将项目资金集中管理的能力,不同项目之间不能将剩余资金借贷个资金不足的领域,导致很多企业的资金不能有效利用,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项目资金通过外部银行进行结算

目前,我国很多建设项目的资金结算工作由外部银行完成,有许多资金必须依靠跨行结算,甚至有些大型建设项目资金需要异地结算,这使得很多建设项目资金结算效率非常低。

(三)企业没有有效的项目资金支付监控手段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不具备有效监控项目资金支付的手段,以致于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机构不能及时获得企业储备资金的准确信息,对资金的支付方向和具体支付数额也缺乏必要的了解,使得企业的资金使用率低,损害企业的整体利益。

(四)投资缺少必要的调查

一些企业在投资前期,没有进行必要的调查工作,对工程项目的投资风险和经济效益没有进行科学的评估[2]。在没有邀请专业人员进行投资论证的情况下购买资产,导致大量资产闲置,无法真正发挥作用,损害了企业的经济利益。

(五)其它方面资金消耗较大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项目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很多企业都必须将大量资金使用到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使得企业能够运用到工程建设中的资金越来越少[3]。而经营管理方面使用的资金,又无法使企业获得经济收益,使得企业背上了越来越沉重地经济负担。

二、工程建设项目资金管理的具体方法

(一)加强企业资金预算管理

企业要明确项目资金管理的原则,按照资金收益情况决定资金支出情况,实现企业资金收入与支出的科学结合,要加快健全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改良企业预算编制方法,细化企业预算审批流程,加强对预算管理工作的监督。从企业经营投资等多方面进行预算编制,将预算审批深化到企业的每一级别的部门[4]。企业要从下级部门开始进行预算编制工作,将预算编制提交给升级主管部门,上级主管部门再按照下级部门提供的预算信息进行本部门的预算编制工作,已经得到批准的预算,必须严格执行,企业任何部门和个人不能随意更改,即使出于特殊原因必须更改,也要经过规范的预算调整程序才能进行预算的更改。企业要加快完善资金监管机制,对企业全部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监督工作要长期进行,对企业承接大型项目,购买昂贵机械,大型项目资产投放等各个工作环节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严格的监督,制定科学的资金使用标准。

(二)完善企业网上银行体系

企业要加快完善企业的网上银行体系,将工程建设项目的资金利用网上银行进行结算,要将企业的全部资金在统一的账户中进行结算,避免资金跨行结算而产生的大量成本费用,使得企业不再出现大量资金在异地银行沉积而不能用于盈利活动的现象。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机构可以根据网上银行的信息科学的调整企业资金使用规划,使企业的资金使用规划更加合理,避免企业因资金使用问题而造成的经营风险。网上银行体系的完善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强的资金调节能力,企业的领导者和决策机构可以利用网上银行对企业的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全方位的监管,并随时对不合理情况进行调整,提高企业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为企业赢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例4

二、是基本支出还是项目支出?

在具体组织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时,各级财政和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是项目的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实施方案、经费管理、监督检查和绩效考核等;各级疾控中心、妇幼保健所和卫生监督所负责技术指导工作;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是项目的实施单位,根据各自分工向居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其中村卫生室承担约40%的工作。不同机构在项目实施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对项目经费核算和管理的要求也应区别开来。对项目管理机构和技术指导机构,项目经费必须作为财政专项补助经费,专账核算,专户管理,封闭运行,专款专用;相关支出必须作为项目支出核算管理。对项目实施单位来说,通过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获得的补助收入本质是服务收入,应作为服务收入核算,实施单位发生的相关支出应作为基本支出核算管理。因此,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应实施分单位管理。财政部和卫生部(原)制定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虽然规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是政府补助收入,但是明确规定纳入基本支出补助收入,年度收支结余直接转入业务收支结余;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收入只能转入财政项目补助收支结转(余)。说明无论是实行项目经费拨付制还是报账制,只要实施单位提供了符合质量要求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就应按约定的服务价格拨付项目经费或允许实施单位在获得的服务收入额度内报销基本支出,包括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而不应按财政专项补助的某些规定限制实施单位“这也不许报、那也不能支”,以保证项目经费及时拨付和报销。值得注意的是,强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的性质和分单位管理,并不意味着可以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冲抵财政应补助的人员经费。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收入冲抵人员经费是造成地方项目经费配套不到位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基层单位积极性不高、服务缩水,甚至弄虚作假的根源所在。

三、是服务经费还是工作经费?

在实际工作中,项目资金被挪用的主要形式是某些地区按一定比例从项目资金中提取或直接切块安排部分工作经费,用于项目管理机构和技术指导单位为组织管理项目实施而发生的监督检查、考核奖励、会议培训等相关支出。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第2条明确规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第13条规定了具体使用范围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相关的人员支出以及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耗材等公用经费支出。第14条规定:不得将补助资金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设施建设、设备配备和人员培训等其他支出。安徽省财政厅、卫生厅(原)《关于印发安徽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提出:市、县(区)政府对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技术指导等工作可适当安排经费予以支持。可见,项目补助经费是服务经费而不是工作经费;同时,工作经费应由地方政府另行安排。工作经费多少为宜,虽然原则上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但是为防止地方政府以种种借口不予安排,建议尽快明确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总额的1%~3%安排工作经费。

四、是直接支付还是授权支付?

从理论上说,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可以实现财政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支付效率。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单从资金划拨的角度来看,国库集中支付的确减少了中间环节,但是从整个资金支付的流程来看,不但没有减少中间环节,反而增加了许多审批环节,同样一笔经费甚至要审批多次才能拨付,大大降低了支付效率。目前有的省份,县区年度第一批补助资金下拨时间在当年4月以后,有的甚至在6月以后,补助资金在县区平均停留时间为5个月。国库集中支付有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直接支付是由财政部门签发支付令,交银行将资金支付给收款人或用款单位;授权支付是由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的授权,在批准的预算额度内,自行签发支付令,交银行将资金支付给收款人。授权支付的效率明显高于直接支付。因此,卫生计生主管部门应积极争取财政部门的支持,尽可能采用授权支付,简化审批流程,减少重复审批和不必要审批,提高项目资金拨付效率。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例5

论文摘要: 项目管理是当今一个倍受关注的领域,项目采购管理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 内容 方向,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降低采购成本、减少现金流出、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的几条管理措施。 论文关键词: 项目管理 成本控制 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1 现代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被划分为9个知识领域,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以及项目采购管理。本文所关注的是其中的项目采购管理领域,并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探讨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如何降低成本、减少现金流出,并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项目的执行除了需要必备的人力资源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原材料、零件、服务和其它物质资源,离开了这些物质资源,再高明的项目经理也不可能按要求完成项目的任务,在市场 经济 条件下,这些产品和服务是通过采购活动来实现的。从执行组织以外通过采购取得项目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就是所谓的项目的采购管理。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项目资金的,如何合理而有效的使用这些项目资金?如何使一笔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所应该关注的 问题 之一。 梅瑞狄斯在《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中提到:“在采购设备、原材料和分包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的界定出特定的需要,并且还要找到最低的价格和最具竞争力的供应商。”在现实的项目采购操作中,要实现这两个“最”字的目标是十分不容易的。但是,我们却能够通过对项目采购管理中部分环节的控制,来有效的降低采购成本,从而使项目资金达到最优的配置,用有限的资金获取尽可能多的资源,这是我们在项目采购管理中所能够实现的成本目标。以下,就将从成本控制的角度来逐一论述在项目采购管理中降低采购成本的一些措施。 1、制定采购预算与估计成本 制定预算的行为就是对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进行稀缺资源的配置。预算不仅仅是计划活动的一个方面,同时也不仅仅是组织政策的一种延伸,它还是一种控制机制,起着一种比较标准的作用。 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的一种理性的规划。它不单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了合理的配置和分发,还同时建立了一个资金的使用标准,以便对采购实施行为中的资金使用进行随时的检测与控制,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浮动。有了采购预算的约束,能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优化项目采购管理中资源的调配,查找资金使用过程中的一些例外情况,有效的控制项目资金的流向和流量,从而达到控制项目采购成本的目的。 论文摘要: 项目管理是当今一个倍受关注的领域,项目采购管理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 内容 方向,本文所探讨的就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降低采购成本、减少现金流出、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率的几条管理措施。 论文关键词: 项目管理 成本控制 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1 现代 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被划分为9个知识领域,包括:项目综合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以及项目采购管理。本文所关注的是其中的项目采购管理领域,并从项目资金的合理使用角度出发,探讨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应该如何降低成本、减少现金流出,并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 项目的执行除了需要必备的人力资源之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设备、设施、原材料、零件、服务和其它物质资源,离开了这些物质资源,再高明的项目经理也不可能按要求完成项目的任务,在市场 经济 条件下,这些产品和服务是通过采购活动来实现的。从执行组织以外通过采购取得项目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就是所谓的项目的采购管理。而这些资源的获取又是需要花费一定的项目资金的,如何合理而有效的使用这些项目资金?如何使一笔有限的资金发挥其最大的效用?是在项目的采购管理中所应该关注的 问题 之一。 梅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目前针对工程造价控制中时常出现的“三超”问题,业界都从不同途径进行了应对措施的构建。归纳起来,主要涉及工程技术和制度设计两个方面。然而,在施工过程中因项目作业形态和较长的施工周期决定了,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美现象贯穿其中。这就意味着,即使在优化了工程技术和制度设计后,也无法完全克服工程造价控制中所面临的挑战。因此作为一种弥补措施,探讨全面预算管理在其中的功能定位和实践路径,便构成了本文立论的出发点。

本文首先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其功能定位的讨论。随后,将在功能定位驱动下来构建实施路径。为了使本文的主题讨论更为具体,这里以建筑施工类工程造价控制为考察对象。

基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对全面预算管理的解读

首先需要指出,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主体是造价人员,而全面预算管理的客体则是项目资金。作为弥补现有控制手段的措施,这里将从客体角度来解读全面预算管理。具体的解读,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

(一)项目资金预算方面。项目资金预算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起点,以全面预算编制的形式而存在。此时,也可以被称作造价概算阶段。根据建筑施工项目的规模和建造标准进行造价概算,从而来确定该项目施工的资金总量。实践表明,这一环节容易出现超额预算的情况。因此,也成为了造价控制的起点。

(二)项目资金监管方面。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主要在于防止资金在流动中出现漏损的状况,这在会计层面将抬高项目施工成本。因此,针对各分项目的施工进度进行资金监管,便构成了造价控制的重点。然而,也是在这一环节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完美现象,从而就为资金监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题。

(三)项目资金效益方面。一般而言,施工单位往往会垫资在完成前期的项目施工活动,这就使造价控制还必须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益问题。根据传统认识,资金的“产出/投入”比值越大,就说明其中的资金效益越高。将这一点转换为全面预算管理,则实则在于建立跟踪审计机制。

二、解读基础上的功能定位

在以上解读基础上,全面预算管理的功能可定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确保造价概算的精确性。作为起点的造价概算往往存在着超额预算的情况,这里面不仅具有客观因素,也存有着众所周知的主观因素。为此,全面预算管理主体通过跟踪项目设计过程,从而在加强的了参与度的情况下能有效避免超额预算现象的发生。

(二)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建筑工程项目(特别是政府工程项目)具有施工周期长,参与建设人数多的现状。同时,在外包制度下又使得整体项目被分解为若干个子项目。由此,全面预算管理在对资金的使用监管职能,则能在整体视域下来提升造价控制的绩。

(三)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引入跟踪审计活动,将有助于确保项目资金使用的合格性。根据规则,工程项目存在着两类结算形式,即中途结算和竣工结算。特别对于中途结算来说,通过引入审计环节,将强化对资金使用的合规性。

三、定位驱动下的实践

根据上文所述并在定位驱动下,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构建。

(一)完善工程造价概算的组织形式。本文对于因人为因素所导致的超额造价概算现象存而不论,这里主要针对客观因素所形成的造价概算问题进行讨论。为了应对后者,就需要完善工程造价概算的组织形式,让造价人员参与到项目的选址和设计中来。并在选址和设计论证上,充分听取造价人员的建议,从而建立资金约束机制。

(二)健全资金使用监管的制度机制。应对信息不对称现象构成了本文强化资金监管的主旨,其中健全资金使用监管的制度机制在于,通过激发起项目团队的资金节约意识来克服施工中的资金浪费现象。为此,可以将子项目资金额定在财务制度下交由项目负责人支配,在签订质量、周期协议后,规定所节约的资金按比例作为奖金发放。

(三)完备追加预算资金的论证机制。全面预算管理还需要建立起权变管理思想,这是应对信息不完美现象的主要思路。因此,在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中应建立追加预算的基金,根据以往经验弹性制定预算编制。在论证机制上,应构建由工程技术人员和预算编制人员在内的论证小组。并在滚动计划法下,来执行全面预算管理。

(四)实现资金审计活动的有序开展。在有条件的企业需要建立跟踪审计制度,一般也需要完成定期审计的工作。目前应诸多人为因素干扰者审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因此需要借助声誉约束机制来克服这一负面影响。

四、问题的拓展

(一)围绕工程子项目进行预结算管理。由于子项目往往由独立的法人实体承包,在盈利动机的驱动下可能采取维持造价降低质量,或者维持质量提高造价的行为来与总承包方进行博弈。对于后者则需要发包方针对子项目,建立起中期结算机制来给予造价控制。

(二)针对项目资金使用展开票据稽核。还应针对项目资金使用展开票据稽核工作。其主要在于确认,票据背后经济事件的真实性与合理性要件。对此,则依靠对超预算部分进行严格审核。对于财政拨款项目,往往在这里出现问题。

(三)结合工程项目特点引入多方监管。需要考虑引入第三方审计组织来确保项目发包方的权益不受侵害。审计的主要内容在于在资金的统筹原则导向下,对项目小组的资金预算申报资料进行审核;并针对事中资金使用和竣工结算各要件进行审查。

五、小结

本文认为,功能定位主要包括:确保造价概算的精确性、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性、确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等三个方面。实践路径则从:完善工程造价概算的组织形式、健全资金使用监管的制度机制、完备追加预算资金的论证机制、实现资金审计活动的有序开展来展开。

参考文献: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例7

关键词:

涉农资金;管理;建议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天津市不断加强涉农资金管理,从总体上看,涉农资金管理水平稳步提升,为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夯实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涉农资金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越来越高,本市涉农资金管理同全国各省市类似,存在一些管理需要与管理现状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为:问题之一:部门之间缺乏制度化工作协调机制和权责分担机制。如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土地手续不齐全影响施工、工程实施进度缓慢等情况,由于尚未建立解决此类问题制度化协调机制,容易出现推诿扯皮,资金拨付不足额、不及时,形成滞留、延压项目资金等问题。同时,涉农项目管理部门与资金管理部门权责不清晰,也容易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未经批准擅自变更项目实施内容、地点等问题。问题之二:部分涉农项目评审论证欠科学,推动落实不到位。特别是部分涉农项目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不细致,如土地占用不符合政策规定、确定项目施工队缺乏公开透明等等,往往容易引发土地纠纷、施工冲突等矛盾,影响涉农项目按照计划组织实施。加之涉农项目受季节性影响较大,导致未按规定时间启动项目和未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等问题。问题之三:涉农项目资金管理碎片化,资金管理制度仍缺乏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涉农项目类型多、资金量大,客观上容易出现监管盲点和形成监管漏洞,特别是在缺乏完整、系统、科学、规范的涉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的条件下,加之“重资金分配,轻资金监管”的局面一时难以改变,涉农项目资金管理碎片化问题比较突出,难以形成涉农资金监管合力,导致涉农项目财务管理不符合规定问题时有发生。问题之四:涉农资金整合工作仍处于探索阶段,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涉农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目前,本市涉农资金整合工作的重点是将目标接近、资金投入方向类同、资金管理方式相近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整合,侧重于增量资金统筹整合,而目前,尚未形成涉农存量资金整合与预算管理挂钩机制,难以将涉农领域存量结余资金高效整合使用。问题之五:涉农项目资金配套有关规定亟需清理整合。目前,涉农项目申报立项时往往要求区财政或项目单位配套资金,中央和市级涉农项目均需要落实到具体的项目承担单位,过多过繁的配套资金要求,造成项目单位配套资金压力较大,导致配套资金难以落实,轻则难以完成项目建设内容,重则存在骗取套取财政资金风险,形成涉农项目资金监管隐患。问题之六:乡镇基层组织对涉农项目基础数据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报告和建档等台账工作不重视,导致个别区出现农户缴费保险单据发票不齐以及中标合同档案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二、政策建议

加强涉农资金监管,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只有通过建立健全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工作协调机制、制度研究机制、资金整合机制以及数据管理机制,并注重工作机制之间的协同性和联动性,最大限度发挥各项机制作用,才能进一步提高涉农资金管理水平。

(一)建立健全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

科学论证关乎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科学论证有助于促进涉农项目预算编制科学性,提高涉农项目预算执行均衡性。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可以从组织管理、论证标准、论证程序、论证方式、专家管理等方面着手,通过总结涉农项目论证实践成果,逐步归纳、整合,形成一套科学规范、务实管用的涉农项目科学论证机制,提高涉农资金投入使用科学性。

(二)建立健全涉农项目工作协调机制

从实践来看,涉农项目涉及申报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等多部门,既包括项目立项、计划批复、组织实施、项目验收等项目管理环节,又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金审计、竣工结算等资金管理环节,建立健全申报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可以更深入、细致推动项目落地,特别是及时解决涉农项目组织开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地纠纷、施工冲突等矛盾,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提高涉农资金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建立健全涉农项目制度研究机制

制度建设是建立健全涉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保证。涉农项目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的特点。扎好涉农资金管理的“制度笼子”,应坚持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四项原则。对尚未制定资金管理制度的有关项目,应按照程序及时研究制定,确保涉农资金管理有法可依,有规可循;对已制定的资金管理制度,应定期评估整合,针对工作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提高涉农资金管理制度时效性。

(四)建立健全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

推进涉农项目资金整合的目的是统筹涉农资金用于重点项目、急需领域,有助于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应坚持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协调、相统一的原则,着力打造现代都市新农业资金整合平台。一方面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构建涉农资金整合平台,发挥顶层设计引导作用;另一方面注重总结在实践中探索的成果和经验,挖掘现代都市型农业实践内涵,拓展涉农资金支持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的路径,发挥实践探索的推动作用。

(五)建立健全涉农项目数据管理机制

通过收集、整理涉农项目基础数据信息,做好分类、建档工作,确保涉农项目基础信息完整、真实、准确,以满足涉农项目基础信息筛选、查询、分析、等工作需要。同时,要做好涉农项目资料及财务会计资料的档案管理等基础性工作,通过入户访问、发放问卷、开展统计、调查研究等多种方式,了解掌握基层的实际情况,提高涉农资金投入公平性和精准性。

作者:李伟 闫自仁 单位:天津市财政局农业处

参考文献:

[1]桂咏梅.当前财政涉农资金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政监督,2015(25):44-47.

[2]余瑾霞.县级财政涉农资金监管探析[J].财政监督,2015(24):39-41.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例8

 

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常强调四大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控制、工期控制、成本控制。免费论文,成本管理。其中成本管理与控制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效果如何,不仅关系到工程项目能否顺利完成,而且还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工期、投资总额能否达到预定要求,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控制制度,对管好、用好建设资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环节的管理

1、现金预算控制

根据项目进度,按项目总投资按月编制项目现金预算,对日常现金流量进行动态控制,实施项目预算资金的审批制度。本公司电石渣制水泥项目就是根据建设进度的要求在月初编制项目现金预算,报上级建设部门和主管项目的资金部审定,以便及时改进和确保工程款的支付,月底统计项目实际用款,及时发现和控制预算差异。免费论文,成本管理。

2、在项目部业务部门之间对资金使用应建立严格的控制制度

搞好项目资金控制和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是提高项目效益的前提,控制资金成本支出是在资金使用环节中管理的重要因素,财务部对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管理控制尤其重要。本公司财务部加强对资金使用环节的控制,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率,降低资金成本。对已经各级部门主管领导审批的工程项目付款单,严格审核,按合同要求付款,尽可能多使用票据,项目承兑汇票使用率累计达到80%以上,降低了资金成本。

3、严格工程物资采购制度

工程物资采购是项目资金使用的重点,它占项目资金的比重较大。免费论文,成本管理。因此,要实行采购公开招标,杜绝跑、冒、滴、漏管理混乱现象的发生,材料采购要“货比三家”,尽力采购物优价廉的材料,这样才能有效的降低了采购成本。

二、加强项目施工各环节的成本控制

1、项目管理必须建立必要的内控制度

(1)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制度。要求合理设置财务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2)授权批准控制制度。要求明确规定涉及财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经办人员,包括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好多企业在实施项目管理时,往往缺乏对内控制度的重视,项目经理部为了节省人力成本,一般要求一人身兼多职,这时项目经理在整个项目管理中就忽视了内控制度建设,项目经理或材料主管在使用工程物资询价、合同签订、物料采购、材料会计等工作人员时会使用自己的直系亲属或者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员,这就会造成项目成本费用增加。

2、施工技术管理。

工程技术是体现优化施工、设计和优化生产要素计划配置的重要体现,搞好施工技术也是逐步实施施工现代化的前提。项目经理,技术管理人员在施工中要严格工程进度,保证工程质量,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技术控制,严抓工序循环的协调配置,以避免工程施工中增加成本费用开支。未完工程对项目资金同样也存在着影响,一个项目建设相互配套的工序,需要相互配套的进度。免费论文,成本管理。如果配套进度不能达到一种统筹安排,个体进度互相影响则会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使项目施工效率不高而造成成本增大,因此,抓管好、调节好未完工程是项目资金管理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3、必须加强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在项目管理中,有些管理人员一味的强调工程质量而忽视了对工程成本的重视,造成了工程质量大大提高的代价是工程成本的增加。免费论文,成本管理。但如果片面地追求项目效益而忽视质量的管理,这会对企业的信誉造成不良的影响,给企业长期的经营埋下隐患。免费论文,成本管理。质量和成本之间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一个企业来说,我们对质量的要求只要能达到合同要求的质量标准即可,在施工过程中必须施工一次过关,有必要的投入质量的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而要避免由于工程质量造成的返工、停工而引起成本的增加。也没有必要增加成本而达到质量高于合同要求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

4.应加强安全成本的控制和管理

安全与质量一样,也是一个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的重点。必要的工程项目保险是安全施工的保证,也同时是预防项目成本增加的保证。必要的安全预防费用投入是保障安全施工的关键,如果发生了安全事故,引起赔偿,停工等一系列的直接或间接成本的增加势必会影响到整个项目成本的管理和控制。

5.项目管理人员整体成本意识和成本相互配合协作管理意识增强也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一个重点

由于在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各业务人员自管自己业务领域内的事项,缺乏项目整体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意识,缺乏相互配合协作的成本控制理念。这也是当前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负责工程现场管理的只管理施工现场,负责技术工程的只管技术,负责质量管理的只管质量,管材料供应的只管材料供应,但是许多相互配套的工作却是项目成本管理的重点,整个项目的管理应该以项目施工计划为出发点,来组织整个施工的进度,配套的技术和质量管理,不间断的材料供应,而不是大量材料的堆积造成的材料前期管理成本的增加,不配套的工作会造成直接费用、间接费用的增加,大量的耗费人力、物力而造成成本增加。

6.节约各项成本费用支出也是项目成本控制和管理的重点

一般的项目施工管理都让人感觉到是一种粗放式的管理,有大手笔的支出,甚至是大刀阔斧的开支。这也是当前项目管理中成本增加的一个主要因素。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F234.3;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3-0086-05

高校专项资金是指高校依法筹集的具有特定目标和限定用途的资金,一般按照“扶强、扶优、扶特、扶需”的原则用于高校事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资金的重点建设项目,通常包括科研专项、学科建设专项、人才培养专项、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学生资助专项、信息化建设专项、基建专项、修缮专项等。近年来,高校从外部组织获得大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绩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专项资金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专项资金的绩效,专项资金立项较为谨慎严密,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要求专项核算、专款专用,因而在各类高校事业活动的成本核算中,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的核算基本完整精确,成本效益容易匹配,推行绩效管理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将PDCA理论应用于高校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有助于推动高校经费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一、当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不够重视

部分高校管理者还未树立绩效管理的理念,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受到固有经验的阻碍,加之缺乏具有绩效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重立项、轻管理,重建设、轻机制”的思想长期存在。一些高校对于项目建设更多地看重申报是否能通过以及专项资金的支持强度,并未结合自身的建设需要和存量资源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预算编制随意性强,精细化程度低。专项资金到位后,缺乏资金使用、控制、监督、评价等制度作为保障,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发生挪用、套取专项资金的现象。

(二)存在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概念的理解偏差

部分高校存在但不限于如下几种错误认识:一是认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就是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定了绩效评价标准并据以评价就是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全部;二是认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就是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合法合规地使用专项资金就达成了专项资金绩效;三是认为实现了专项建设任务就等同于完成了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四是认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就是在项目建设中论功行赏的依据。

(三)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当前,我国高校开展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实践正处于“摸索―认知―经验―理论”的过程之中,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对实践的指导不足,表现为:一是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缺乏系统性,不注重项目的顶层设计,绩效目标制定、预算安排、计划执行、资金的使用和监管、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运用等环节相互割裂,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二是主观随意性较强,管理过程中经常以管理者意志和经验为准绳,专项资金预算经常调整,项目建设成效与目标脱节。三是绩效管理标准化程度不高,同种用途的专项资金拨付到不同的高校后,资金绩效管理的思路、标准、方式可能不一样;高校内部同一笔专项资金在不同的建设期间,资金绩效管理的情况也可能不一样。四是信息不对称,资金拨付、管理、使用各方缺乏沟通,不能达成统一的绩效管理共识。

二、PDCA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一)PDCA理论概况

PDCA理论又称为质量管理循环理论,1930年由休哈特(Walter A. Shewhat)提出,1950年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wards Deming)加以改进和完善。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工具,使管理过程在有效控制状态下产生符合预期目标的成果或效益。理论目标是使得管理过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该理论提倡的质量管理步骤是:按计划P(Plan)、执行D(Do)、检查C(Check)、处理A(Action)四个环节依次执行且周而复始(如表1所示)。半个多世纪以来,该理论因运转程序严谨、管理层次多样化、管理方法先进和管理效果明显而逐渐被运用到各类质量管理活动中。

高校财务管理本质上也是一种管理活动,特别是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绩效管理与质量管理在内涵上具有相容性。当前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绩效包括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布鲁姆巴(Brumbrach)认为“绩效指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行为本身也是结果”。我国学者基本认同此观点,如杨杰等(2000)将绩效定义为个体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所做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可评价的行为及结果,即绩效是行为,也是结果。另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美国质量管理的领军人物朱兰(J.M.Juran)对质量的定义是“使顾客感到满意的‘产品特性’,同时没有造成返工、故障、顾客不满意和顾客投诉等现象”。在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中,质量管理的客体不仅是产品质量,还包括生产过程的工作质量,并以工作质量为重点。据此可知,绩效管理的客体指向行为和结果,质量管理的客体指向过程和产品,两种管理模式都强调过程管理,客体指向高度一致,对行为和结果的满意程度均可以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测量。因此,提高绩效水平的根本在于提高绩效管理的质量。

(二)适用性分析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可以借鉴PDCA理论,将其管理理念、流程、方式等加以吸收运用,形成PDCA理论在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如图1所示)。

该理论能够较好地适应高校专项资金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管理要求,理由如下:

1.使得资金管理体系更加系统化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是典型的全过程管理,管理链较长,且与项目建设管理联系紧密,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管理弱化,都会导致资金绩效偏离目标。而PDCA循环可以全面覆盖资金的计划、执行、控制、评价、监督、反馈等管理职能,各环节衔接紧密,控制质量高,使得专项资金的管理更加系统化,能够有效促进专项资金的合理高效使用。

2.使得绩效导向更加鲜明

高校专项资金的管理是依托于专项建设的,资金拨付前就已经为建设单位设定了清晰、可衡量、具有挑战性的绩效目标。PDCA循环中绩效管理始于绩效目标计划,明确了资金管理的目标、时间、责任、方法等,并且将绩效目标贯穿于整个管理链,主动诊断影响绩效的问题和机会,寻找改进绩效的办法。

3.与资金运转能够较好地匹配

高校专项资金运转比较灵活,从资金拨付的角度看,既有一次性拨付到位的,也有分批拨付到位的;从资金使用的角度看,既有要求当年拨付当年使用的,也有允许跨年度使用的。PDCA循环可以按照资金拨付的批次设置循环周期,也可以按照资金使用的期间设置循环周期,进行精细化的绩效管理,一个循环的结束伴随着另一个循环的开始,使得每个循环都更好地围绕绩效目标进行。

4.使得资金管理过程更加透明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在信息沟通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比较高。PDCA循环的每个环节都是多方参与的管理活动,只有在管理信息透明、各方有效沟通的基础上,项目建设才能稳步推进,管理职能才能充分实现。特别是在绩效评价方面,只有信息透明才能实现资金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有利于各方监督。

5.具有自我纠偏机制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绩效的测量值通常会围绕目标值上下波动。PDCA循环中的绩效跟踪环节任务是公正客观地反映阶段性的管理质量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及时发现并改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绩效结果运用与反馈环节确保了在绩效偏离目标时,及时落实责任,明确整改措施,最大程度纠正绩效偏差。

三、PDCA理论在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科学设定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合理编制专项资金预算

PDCA循环实质就是绩效导向的全过程质量管理。首要环节是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规划及特色定位,确定专项建设计划和总体目标,按要求编报科学、合理、清晰、量化的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同时按精细化要求编制专项资金预算。

1.科学设定专项资金绩效目标

专项资金绩效目标是高校使用财政专项资金能够产出的成果和效益。高校在申报专项资金时应系统性地设计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全面考虑目标的内涵、测量及保障,而并非简单地设置绩效评价指标。绩效目标主要内容应包括:(1)产出目标,包括专项资金建设项目预期可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品质、建设周期。(2)效益目标,包括专项建设预期带来的内部效益、外部效益、相关方满意程度。(3)财务目标,包括专项建设达到预期产出和效益需要耗费的成本和资源等。(4)评价指标,即能够有效测量上述目标实现程度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5)保障机制,即为实现专项资金绩效目标所需要建立或完善的规范性管理制度、措施和计划。

专项资金绩效目标设置应达到:一是导向鲜明。绩效目标符合宏观高等教育政策导向,紧密结合高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定位,着力提高专项资金效益,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积极成果。二是细化量化。绩效评价指标应对建设成果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测评,应当提高反映成果质量、效益、满意度等方面指标的权重。另外,绩效评价指标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尽可能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和可靠。三是操作性强。设定专项资金绩效目标要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在管理、建设、监督等各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对于较大的资金规模,应当设置绩效目标评审制度;专项资金绩效目标要与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有机结合,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合理编制专项资金预算

合理编制专项资金预算应当以专项资金绩效目标为依据,与项目管理紧密联系。在项目立项申请时,就应该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认真谋划好项目建设的资金保障方案。编制专项资金预算,一是要遵循完整性原则,即所有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财务收支都必须纳入预算;二是要遵循真实性原则,收支测算的依据必须以真实可靠的资料作为来源,按照主管部门认可的方法计算;三是遵循统一性原则,即按照统一完整的科目以及规定的程序与标准进行编制。

纳入年度部门预算的专项经费,高校一般应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专项资金预算。首先,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专项建设申报要求,以及相关的专项经费需求计划和预算表格,高校项目建设部门依据绩效目标,在合理预测必要支出的基础上,对所有预期专项建设收支进行归集和细化,将预算建议数报高校财务部门。其次,高校财务部门结合资源调配能力,经过综合计算和全面平衡,编制出初步预算方案,经必要审核程序后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再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高校财务部门在项目建设部门进行预算调整的基础上对预算方案进行修正,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最后,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批复,高校财务部门结合资金管理需要对专项经费进行预算分配,即可公布执行。

(二)强化专项资金绩效跟踪管理

绩效跟踪发挥专项资金绩效监督和控制作用,是PDCA循环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围绕已确定的专项资金绩效目标,通过定期或动态采集专项资金管理信息、项目管理信息,对绩效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如图2所示)。以事中评价为纽带,把绩效目标的设置与绩效目标的实现连接起来,及时、客观、系统地反映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绩效目标的运行情况和实现程度,与项目建设部门进行持续沟通,以跟踪目标来监督管理过程,及时发现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整改,引导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的实现。

专项资金绩效跟踪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绩效目标实现进度。重点跟踪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调整率、政府采购资金完成率、项目建设进度,以及项目预期产出、效益的实现程度。二是绩效目标保障情况。重点跟踪专项建设运行机制的完整性,包括项目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以及评估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包括决策分析、财务与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制度落实情况。三是绩效目标偏差情况。重点跟踪绩效目标值与评估值之间的偏差程度、性质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预期后果、责任归属。四是绩效目标纠偏情况。重点跟踪纠偏责任落实情况。

(三)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发挥专项资金绩效诊断的重要作用,也是PDCA循环的关键环节。高校应依据对绩效目标细化量化而形成的绩效评价指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专项资金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如图3所示)。除了上级主管部门评价外,高校也可自行评价或者委托第三方评价。

实施评价时,绩效评价受托方应按照定性指标可衡量、定量指标应量化的要求,根据相关性、重要性、可比性、系统性、经济性的原则,依据评价项目特点和评价工作需要,参考绩效目标评审和绩效跟踪的情况,在绩效评价三级指标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逐级分解和细化,建立起符合高校特性、项目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以项目效益指标为例,该二级指标下可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影响力、满意度五个三级指标。由于专项建设的类型千差万别,项目效益难以直接测量,因此必须进一步将每一个三级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对于评价指标的选择,采用德尔菲法以匿名方式征求专家意见,经过反复的反馈修正,使意见趋于一致,从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评价指标权重的设定,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即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同一层次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来综合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该方法可以有效处理多因素决策制定中的不精确和不确定问题。运用德尔菲法,通过若干轮专家遴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影响力、满意度五个指标均被细化为若干可以量化的明细指标I11~I1a、I21~I2b、I31~I3c、I41~I4d、I51~I5e。项目绩效指标的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在项目效益明细指标遴选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对各项指标两两打分,区别主次轻重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可计算得出各项明细指标的权重,方法如下:

步骤1:建立各层次指标的比较判断矩阵。例如第二层次的5个指标,两两比较后采用1―9分制标度,将任意两个指标的相对轻重定量化。

项目效益指标比较判断矩阵:

a11 a12 a13 a14 a15a21 a22 a23 a24 a25a31 a32 a33 a34 a35a41 a42 a43 a44 a45a51 a52 a53 a54 a55(aij为专家打分值)

步骤2:对第二层次的1个指标比较判断矩阵和第三层次的5个指标比较判断矩阵分别计算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通过,将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各项指标的权重。

一致性检验公式为:CR=CI/RI(CI为矩阵特征值,RI为同阶一致性指标)

步骤3:将第二层次每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与第三层次每个指标两两相乘,即可得出第三层次每个指标在总目标中的权重。

在评价指标及权重确定的基础上,绩效评价受托方可根据专项建设的具体情况,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判法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

(四)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是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落脚点,体现了PDCA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有效性,主要处理措施包括结果反馈、问题整改、信息公开、优化管理。具体来说,绩效评价工作完成后,绩效评价受托方应及时向项目管理和建设相关各方报告评价的依据、过程和初步结论,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分析修正绩效评价初步结论,并将正式结论反馈给高校,作为专项资金管理整改的依据。高校应根据正式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论,深入查找问题根源,分析研究改进措施,严格落实整改责任,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高校还应按照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及时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结果和整改方案进行公开,方便各方监督。高校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相结合的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优化决策机制、加强财务和资产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四、结论

高水平的绩效来源于高质量的管理。PDCA理论是管理学领域的代表性理论之一,能够有效地将绩效管理与质量管理相融合,不断挑战组织或项目管理的更高目标。PDCA理论在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就是坚持绩效为核心,质量是关键,始终将绩效目标摆在专项资金管理的核心位置并贯穿于全过程管理,致力于提高管理活动的质量,通过设定绩效目标、预算管理、绩效追踪、考核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一系列高质量的绩效管理活动,有效保障资金绩效达成预期目标。其自身所具备的纠偏机制也能在过程中防止绩效偏离目标。PDCA理论对于完善高校绩效管理、提高资金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乔春华.高校经费绩效管理基本概念研究[J].会计之友,2012(7):110-115.

[2] BRUMBRACH A. Performance Management[M].London:The Cronwell Press,1988:15.

[3] 杨杰,方俐洛,凌文铨.绩效评价的若干问题[J].应用心理学,2000(2):44-47.

[4]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ISO9000:2005.

项目资金管理论文例10

BT是英文buildtransfer的缩写,中文的狭义解释是建设移交,广义解释代表一个完整的投资过程,即项目融资、建设、移交的全过程。通俗地说,BT投资是一种“交钥匙工程”,政府通过特许协议,社会投资人投资、建设,建设完成以后“交钥匙”,政府再回购,回购时考虑投资人的合理收益。google_protectAndRun("render_ads.js::google_render_ad", google_handleError, google_render_ad);

目前采用 BT模式筹集建设资金成了项目融资的一种新模式。 1、BT模式产生的背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基础设施投资尤其是公路工程建设资金的银根压缩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筹集建设资金成了制约公路建设的关键。原有的投资融资格局存在重大的缺陷,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建设企业及其关联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被人为阻隔,资金缺乏有效的封闭管理,风险和收益分担不对称,金融机构、开发商、建设企业不能形成以项目为核心的有机循环闭合体项目管理论文,优势不能相补,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流动与运用。2、BT模式的运作政府根据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对项目进行立项,完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筹划报批等前期工作,将项目融资和建设的特许权转让给投资方(依法注册成立的国有或私有建筑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根据项目未来的收益情况对投资方的经济等实力情况为项目提供融资贷款,政府与投资方签订BT投资合同,投资方组建BT项目公司,投资方在建设期间行使业主职能,对项目进行融资、建设、并承担建设期间的风险。项目竣工后,按BT合同,投资方将完工验收合格的项目移交给政府,政府按约定总价(或计量总价加上合理回报)按比例分期偿还投资方的融资和建设费用。政府在BT投资全过程中行使监管,保证BT投资项目的顺利融资、建设、移交。投资方是否具有与项目规模相适应的实力,是BT项目能否顺利建设和移交的关键论文提纲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