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咏柳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4 15:19:46

咏柳教案

咏柳教案例1

柳老师是语文老师,她做班主任时,按学号顺序,每天让一名同学出任“史官”,记录班级生活,第二天早自习时,再请他(她)做朗读者,大声读出来,同学们在回味中开启全新的一天。后来,她又专门联系出版社,180回“班级史记”的公开出版发行,引起了当地教育界的一阵躁动,更让学生、家长心动。

柳老师,学生喜欢称呼她“柳柳”。以我对柳柳的碎片化了解,“柳”者,可以用几个同韵字“niu”来解读也。

一曰“扭”:扭转。柳咏梅原来是高校的老师,一天她在学校里看到南京外国语学校招聘教师的启事,那是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她一扭头,拿着正在申报讲师的材料,就赶去中学应聘。当时,她已在高校任教整整十年,但是一直有“冲上中学讲台”的冲动:大学生基本已经定型了,而教中学,也许可以起到更大的作用。

真正走上中学讲台,柳咏梅发现,有时不管讲解得多么卖力,总有一些学生不能同步进入课堂现场。为什么?备课时、教学中,台上和台下的关注点一致吗?教师确定的教学重点、难点适合学生吗?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和疑惑到底是什么……一连串的问题,触发柳咏梅来了一次悲壮转身:学生执教,她来听讲。柳咏梅与学生商定:班级中每列学生(6-7人)形成一个自然的备课小组,推选组长,然后挑选课文,明确分工,集体备课,最后正式上课。当学生们走上讲台时,柳咏梅就成为一个普通的学生。不过,她一边要记录基本教学内容和流程,一边要观察学生的反应,并做简短文字评点。当执教的“老师”出现困难时,她还要适时地给予指导……有趣的是,当回答问题轮到自己时,她也必须站起来大声作答。有时,执教的“老师”还会故意地追问一句:柳同学,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坐在下面当学生,柳咏梅才体会到当老师和做学生的不容易。这么大的教室,有时“老师”的声音稍稍低一些,后面的学生就会听不到;有时“老师”备课不够细,板书少了,就可能影响到慢一拍的同学理解领悟。

柳老师扭转课堂,另一个“大动作”是作文课。她把学生带到菜市场辨别黄瓜丝瓜、带到周边的公园赏樱花桃花,他们还去火车站、地铁站,情境中借题发挥。柳咏梅的作文课,是在边走边看边说中完成的,不把学生扔在课堂上搜肠刮肚,苦思冥想。

二曰“拗”:执拗。三年前,柳咏梅接手班主任。从开学第一天到放假前一天,她和全班学生一起共写“班级史记”,记录班上每天发生的新事、趣事、糗事,不限文体,不限字数。每天早上,听着“史官”用特有的腔调,特有的风格再现昨日生活,初三(10)班的学生发现,紧张的毕业班生活,原来可以一样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有情有趣!

写“史记”不简单,180回,50万字。更复杂的是,师生一起,日日坚持,一天不落,“上回说到”“且听下回分解”“欲知后事如何,已经没有下回分解了”,串起了一个个起舞的日子。单看180个对仗押韵、字数相同的对联式标题,这个版本的“史记”也足以震惊到你了――

早自习惊魂百家争鸣

英语课笑谈同情

考前众生临时抱佛脚

考时是人是神见分晓

场上同学运动忙刷分

场下老师约请谈人生

考前悠闲有人谈打牌

考后一起热闹对答案

闰土喜迎亮亮发喜糖

夏神惊闻后排鼾声扬

……

咏柳教案例2

从考题本身看,考题是一个“雪喻”题,判断比喻高下,就必然牵涉到本体、喻体和两者之间的相似点问题。首先明确“本体”即被比喻的对象。所喻的重心是富有动感的“纷纷”之态,而非只指“白雪”。反观《教师教学用书》中“白雪纷纷何所似”译为“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显然,这里把“白雪纷纷”视为“纷纷白雪”了,这与原文相悖。其次要明确“喻体”是什么,从文中谢朗“撒盐空中”和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来看,其喻体是“撒盐”和“絮起”,两者倒都与白雪“纷纷”之态相吻合。其三是本体与喻体的相似点,课文重在“白雪纷纷”即白雪纷纷扬扬。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写出了雪轻如絮,絮白似雪,随风飞扬之态,有意蕴,符合中国在绘画、诗词、文章等方面讲求神似引人遐思的审美要求。而谢朗的“撒盐空中”只有物象而无意蕴。

从关键词句看,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可拟”的语气至少说明谢朗是率尔以对,自己都认为这个比喻有点勉强,体现出分明的不自信。而谢道韫“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未若”就是“不如”之意,说明她经过片刻沉思、比较,语气坚决,充满自信,既否定谢朗的说法,又有她自己更恰当形象的描述。

从提问的对象看,“公大笑乐”为什么不是“公大笑”或“公大乐”?“公大笑乐”出现在谢道韫话后,按逻辑分析“大笑”应该是为家庭氛围温馨而笑,为谢朗率尔、简单、纯真而笑,为两人的才华而笑。而“乐”更多的是“大笑”之后对谢道韫比喻及才华的肯定、欣赏。如果此时谢安要说什么,当是类似这样的话:“你们俩说得好极了,但道韫比喻最恰当,神形毕肖!很有意蕴!”

咏柳教案例3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4题;共103分)

1.

(10分)给形近字组词

咏________   滨________     载________     紫________    闲________

泳________   宾________     裁________     紧________    闭________

2.

(8分)理解词义。

细叶:________   似:________  裁:________

等闲:________   识得:________ 东风:________

万紫千红:________ 总是:________

3.

(6分)看拼音,写词语。

zhuāng

chéng

cái

chū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jiǎn

dāo

děng

xián

wàn

qiān

hó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4.

(5分)指出下面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二月春风似剪刀。

5.

(5分)文学常识填空。

《咏柳》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的诗人。《春日》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代的诗人。《春日》意思是________。

6.

(5分)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

妆:

丝绦:

7.

(2分)读古诗《咏柳》,根据拼音写词语。

碧玉zhuāng________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tāo________。

8.

(3分)成语大比拼。

莺歌________

争先________

________焕发

9.

(8分)给下面划线的词语写拼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咏柳

碧玉

化妆

裁出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海滨

紫色

丝绦

剪刀

10.

(3分)读古诗《咏柳》,根据课文内容。

这是一首________诗,通过赞美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

11.

(1分)根据诗句的意思写出诗句。

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________。

12.

(6分)我会解释词语的意思。

碧玉:________

裁:________

似:________

滨:________

等闲:________

东风:________

13.

(3分)读《咏柳》、《春日》填空

咏柳和春日写的内容都与________有关,其中咏柳的作者是________,我们曾经学过他写的另一首诗________。

14.

(7分)根据古诗填空。

《咏柳》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前两句诗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翠绿的枝叶比作________,把柳树枝条比作________。后两句用________的形式,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________的赞美。

15.

(4分)写出AABB型的成语(四个),并写在横线上。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6.

(3分)根据拼音写出词语。

chuí

xià

jiǎn

dāo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7.

(2分)读句子,看拼音写词语。

似________jiǎn

dāo的春风,正在给池塘边那棵bì

lǜ________垂柳剪裁细嫩的柳叶。

18.

(5分)给多音字组词。

似:sì

________  shì

________

得:dé

________ děi

________de

________

19.

(1分)根据意思写诗句。

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________。

20.

(2分)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意思:________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意思:________

21.

(3分)读古诗《咏柳》填空

①“咏柳”中的“咏”的意思是________

②“丝绦”一词本意是________,在诗中指________

22.

(2分)选择正确的读音。

碧玉妆(zhuāng

nǚ)________ 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iáo

tāo)________ 。

23.

(6分)组词

童________

碧________

妆________

剪________

绿________

丝________

24.

(3分)《春日》诗人将________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________于形象之中的________。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4分)

25.

(14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春天,新疆的果子沟到处是花。除去满山坡五颜六色的野花以外,还有满树的杏花、苹果花、山楂花、梨花。一束束,一丛丛,一片片,红艳艳,蓝莹莹的,白闪闪的,直到山顶与天上的彩虹相接。渐渐的,花少了,果子多了起来。红的、青的、黄的、一个个、一串串、一簇簇,像繁星一样布满山山岭岭,一眼望不到边。果子沟真是一个花繁果多的好地方。

(1)短文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方面介绍果子沟。

(2)短文写了它们的________多和________多。

(3)照样子写词语。

红艳艳              、              、

一个个              、              、

(4)你喜欢果子沟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4题;共103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0-2、

21-1、

22-1、

23-1、

24-1、

二、阅读题

(共1题;共14分)

25-1、

咏柳教案例4

先看《唐多令・柳絮》:

粉坠百花洲

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

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

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这首悲凄缠绵的词作只能是出自林黛玉之手。

黛玉很小时候便父母亡故,寄住在贾府。寄人篱下的她,十分多愁善感,时时会感受到封建礼教这无形的“锋刀霜剑”的严相逼。这位咏絮才女充满了叛逆之心,她不满于现状,不满于礼教对人性的束缚,于是她爱上了志同道合的宝玉。可是面对无情的现实,宝黛二人无力回天,这也是这位旷世才女的诗作中部充满了悲凄,哀婉,孤寂之情的原因。

“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的确,柳絮的薄命,柳絮的悄无声息的凋零使黛玉不禁想起了那些时“红颜薄命”的女子们,那沉湖的西子,出塞的昭君,坠楼的绿珠,还有那刚刚故去一百年的薄命的秦淮渚艳们,她们正值青春年华却同栅絮一样早早地殒落,怎能不让“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黛玉感慨不已呢?或许,过不了多久,这一长串名单上就会新添一个名字林黛玉。所以,她怎能不叹“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呢?

“草市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作者移情于景,认为草市也知离愁,所以早早白了头。

“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这是黛玉的谶语。黛玉对自己的末来的不祥预感,在她的代表作《葬花吟》和《桃花行》中皆有体现。在《葬花吟》那凄美的文字中,她写下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诗句,在《桃花行》中,她以“一声杜宇春归尽”作结,充分表明她已预料到了自己的结局。她知道,自己的生命也会像柳絮一样被“雨打风吹去”的,这东风象征她无法抗拒的礼教,黛玉用整个的心爱着宝玉,又每每和着血泪写下这首首诗。

据脂砚斋提供的信息,在佚失的《泪尽证前缘》回中写道黛玉牵挂宝玉,她抛珠洒玉般流泪。在春残花落之时,还尽了全部泪珠,从此羽化归天了。宝玉回家,但见怡红院“绿稀红瘦”,潇湘馆“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宝玉也只能够“对景悼颦儿”了。

黛玉的《唐多令》,这首血泪诗篇,的确让人不忍卒读。

她的性格,她悲剧的一生,令所有人为之叹息,为之掬一捧同情之泪。

我们再读《临江仙・咏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

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悔

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

从那副自鸣得意,自我欣赏的架势上,一眼就能看出它是出自标准的“淑女”薛宝钗之手。

宝钗自诩要为“轻薄无根”的市卯絮翻案,所以在一片悲凄中唱出了昂扬之调,并被评为第一。

这首诗的确填得很好,但是要发掘出它后面的隐义来。这首词是宝钗的人生哲学和命运的体现。她说“东风卷得均匀”,可见那摧残万物的东风何等“体贴入微”!

“蜂围蝶陈乱纷纷”等句体现了宝钗作为一个封建卫道士,她的“停机德”,劝贾宝玉应仕途为官,光宗耀祖。

虽然宝玉暂时不听劝,不愿读书作八股,但她相信,凭借自己的能力,是能够劝他走上“正途”的。有人说这首诗体现了欲争“宝二奶奶”的地位,从书中春不到明确的表示,但我想至少她是志得意满,怀着必胜的信念,所以才吟出了“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结景是宝钗虽如愿当上了宝二奶奶,但不到一年贾府抄,宝玉走,宝钗守了空寡。这首柳絮词,对于日后“寒冬噎酸齑”的宝钗,对于徒有停机之德的宝钗是一个绝妙讽刺。

《红楼梦》是一部众女性的挽歌,有着咏絮之才,性格叛逆的黛玉泪尽天逝了,而具停机之德,是封建礼教打造的标准淑女的宝钗则走上了另一条悲剧道路,她也一样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咏柳教案例5

生1:“‘却无坚实的内涵’写出了竹子中空的特点。”

生2:“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手法,包含一定的哲理。”

生3:“语言简练,批评了像竹子那样徒有其表的人。”

我加以归纳:“同学们说得很好,咏物诗就是抓住物的特征如外形、性质、功能等生发开去,寄寓一定的哲理的诗。精妙的咏物诗能做到物与理的有机交融。语言形象生动。”然后我又出示了另外两首现代咏物诗。

胶水 无怨无悔的躺下\串联起一页页的心扉

电风扇 一生都在散布\风言风语\偶尔住嘴\头脑又开始发热

学生边读边笑着议论,看同学们的兴致已被引发,我布置了任务:“胶水、电风扇可入诗,那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生活用品不也可以写成诗吗?如黑板、眼镜、彩虹等等。大家抓紧时间,开始作诗。”几分钟后,大家交流习作,并向全班同学推荐精彩作品——

稻谷

昂首挺胸的外表下只有青涩 低头沉思的形象内满是成熟

扫帚

人们不知道,把地扫干净\ 躺在一边欣赏 是一种幸福\ 若空闲在角落 \ 自己不出也成了垃圾

流星

那一道闪亮 匆促的划痕 \ 永远来去匆匆 \美丽,不需要永恒

网络

你,没有漏网之鱼\ 因为,愿者上网

花蕾

没有绽放的绚丽\ 却有等待的幸福

抹布

默默地品味\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用肩并肩、手拉手的形象 \ 向世人昭示了什么\才是筑就幸福空间的元素

驼鸟

上帝给了它鸟的名字\ 却忘给它结实的翅膀 \ 它只能仰天长啸

拥有美丽轻盈的身姿 \却为何总是垂头丧气

篮球

你,容易坠入圈套\ 因为,有人拍你

烟花

瞬间的生命, 开出最灿烂的花

咏柳教案例6

生1:“‘却无坚实的内涵’写出了竹子中空的特点。”

生2:“这首诗运用了拟人手法,包含一定的哲理。”

生3:“语言简练,批评了像竹子那样徒有其表的人。”

我加以归纳:“同学们说得很好,咏物诗就是抓住物的特征如外形、性质、功能等生发开去,寄寓一定的哲理的诗。精妙的咏物诗能做到物与理的有机交融。语言形象生动。”然后我又出示了另外两首现代咏物诗。

胶水

无怨无悔的躺下\串联起一页页的心扉

电风扇 一生都在散布\风言风语\偶尔住嘴\头脑又开始发热

学生边读边笑着议论,看同学们的兴致已被引发,我布置了任务:“胶水、电风扇可入诗,那我们周围的自然现象、生活用品不也可以写成诗吗?如黑板、眼镜、彩虹等等。大家抓紧时间,开始作诗。”几分钟后,大家交流习作,并向全班同学推荐精彩作品——

稻谷

昂首挺胸的外表下只有青涩 低头沉思的形象内满是成熟

扫帚

人们不知道,把地扫干净\ 躺在一边欣赏 是一种幸福\ 若空闲在角落 \ 自己不出也成了垃圾

流星

那一道闪亮 匆促的划痕 \ 永远来去匆匆 \美丽,不需要永恒

网络

你,没有漏网之鱼\ 因为,愿者上网

花蕾

没有绽放的绚丽\ 却有等待的幸福

抹布

默默地品味\ 生活中的酸、甜、苦、辣

用肩并肩、手拉手的形象 \ 向世人昭示了什么\才是筑就幸福空间的元素

驼鸟

上帝给了它鸟的名字\ 却忘给它结实的翅膀 \ 它只能仰天长啸

拥有美丽轻盈的身姿 \却为何总是垂头丧气

篮球

你,容易坠入圈套\ 因为,有人拍你

烟花

瞬间的生命, 开出最灿烂的花

咏柳教案例7

什么是意象,文艺理论研究者有很多种解释、定义,古人更有诸多妙论,王弼《周易略例·明象》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立象以尽意”[1]。《文心雕龙》神思篇也说“窥意象而运斤”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2]。胡应麟《诗薮》则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3]。笔者认为所谓意象者,即文意之象也,盖诗人心中之意借物象而生发也。文意就是作品的意思、意蕴,作家的意向、意图。人说话是为了表达和交流,诗人写诗也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思、宣泄某种情感,但诗人与生活中的常人不同之处在于,常人想说什么可以用直白的语言说明,比如“我饿了,要吃饭”,但诗人不能这样说,因为这是白话,是生活的语言,不是诗的语言。诗人要表达同样的意思需要借助某件事物,以其作为情感表达的支点,于是上文的白话便成了“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4]的诗句了。诗人所借重的这件事物,就是意象。它可以是拥有真实形态的“具体”之象,也可以是某个典故、某种情感、某一事件等非物之象。植物意象无疑在文学意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云:“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佛偈有言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花草树木到了诗人笔下就拥有了文学性,披上了艺术的面纱,面纱之下除却现实世界的花木,自然还有一颗诗人的文心。唐诗中的植物意象,除秉承前代的文学典故与传统外,还注入了一股诗人的个性气息。

一、植物意象的符号意义与文学典故

中国文学的创作者们很早就开始使用植物意象,从《诗经》第一章的“参差荇菜”开始,到唐代初年也已经一千余年了。唐代以前的很多文学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积聚的文学内涵逐步沉淀、固定下来,成为了表达特定含义的文学典故。具体到植物意象来说,某些植物由于唐前的典故,使得它在唐诗中的出现就如同数学或交通指示符号一般,含有相对固定的意义,表达了一些类同的情感。唐诗植物意象中反映这一现象颇具代表性的便是“莼”了。

莼菜是江南水乡习见的一种菜蔬,《齐民要术》谓:“莼……皆可生食,又可约滑羹,江南人谓之莼菜,或谓之水葵……杂鲤鱼作羹,亦逐水而性滑,谓之淳菜。”[6]莼菜做的菜羹深得当地人的喜爱,生于江东而羁旅他乡的游子,常常写诗怀念家乡的美味莼羹来寄托思乡之情。西晋时张翰更因思念莼羹而毅然辞官,《晋书·张翰传》记其事曰:“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7]这件史实引来不少诗人歌咏,遂成“莼鲈之思”的文学典故,“莼”因着张翰的举动而成了思乡归隐的一个文学符号。唐诗中的莼意象常与江南、送别、怀乡等联系在一起。

严维诗《状江南·季春》曰:“江南季春天,莼叶细如弦。池边草作径,湖上叶如船。”(《全唐诗》卷二六三)以莼之一叶而见江南春,与杨万里之“小荷才露”[8]一般清丽而韵味悠长。莼与送别怀乡的联系更为普遍,如:

归路随枫林,还乡念莼菜。(刘长卿《早春赠别赵居士还江左,时长卿下第归嵩阳旧居》,《全唐诗》卷一五〇)

六月槐花飞,忽思莼菜羹。(岑参《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全唐诗》卷一九八)

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杜甫《赠别贺兰铦》,《全唐诗》卷二二〇)

橘花低客舍,莼菜绕归舟。(钱起《送外甥范勉赴任常州长史兼觐省》,《全唐诗》卷二三七)

从来此地夸羊酪,自有莼羹定却人。(韩翃《送客之江宁》,《全唐诗》卷二四三)

莼羹若可忆,惭出掩柴扉。(郎士元《赠万生下第还吴》,《全唐诗》卷二四八)

莼菜动归兴,忽然闻会吟。(李群玉《送处士自番禺东游便归苏台别业》,《全唐诗》卷五六八)

托兴非耽酒,思家岂为莼。可怜今夜月,独照异乡人。(唐彦谦《客中感怀》,《全唐诗》卷六七一)

值春游子怜莼滑,通蜀行人说鲙甜。(李洞《曲江渔父》,《全唐诗》卷七二三)

莼意象作为思乡符号在唐诗中虽然很常见,但真正将其发扬光大的还是宋人。唐诗中莼意象总共出现了53次,而到了宋诗中,这一数字变成了606。如果说在唐人的印象中,莼还只是江南的一种特产,一个代表而已的话,那么到了宋代,坡的一句“若话三吴胜事,不惟千里莼羹”[9],便把莼推到了一个提及江南舍莼其谁的高度,直接将莼与江南划等号了。身为越州山阴人的陆游更是爱在诗中写莼,他一人的诗中莼就出现了71次,这甚至超过了整个唐代!陆游在《叹老》(《全宋诗》第四〇册,第25238页)中感叹:

晨起梳头满镜霜,岂堪着脚少年场。酒徒分散情疏索,棋敌凭陵意颉颃。寓世极知均醉梦,余生只合老耕桑。石帆山下莼丝长,待我还东泊野航。

果然人一年老便开始怀旧,老年的陆游思念起故乡的风物,最难以忘却的便是石帆山脚下那清水河塘中的莼菜了。莼这一植物,因其所生地域上的人与事,作为意象进入到诗歌中,经过众多诗人的描摹传承,固化成了诗歌里代表江南的符合,于是忆江南便是“忆莼”[10],忆莼便是忆江南。

二、文学范式中的植物意象

意象是唐诗的情感符号,诗人对意象的运用实是其心迹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流露,但这种表达心意的意象并不包括程式化的意象,或曰文学范式中的意象。这里的范式指的是诗歌体裁的范式,即律诗中对仗的范式。律诗中的颔颈二联要求对仗自不待言,有时绝句也对仗,比如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唐诗》卷二二八),就是两个对句组成的绝句。诗歌创作要求对仗的规定使得一些律诗中植物意象成对出现,有时并不表达什么意思,而只是为了诗句的工整。

清人车万育的《声律启蒙》[11]总结了前代诗歌中一些经典的对仗用语,书分上下卷,共30韵,其中涉及植物意象的仅前5韵就有14对:

杨柳绿—杏花红 杨柳雨—芰荷风 绿竹—苍松 芍药—芙蓉 蓉裳—蕙帐 黄花—绿竹 红菡萏—白荼蘼 枣—葵 梅酸—李苦 海棠春睡—杨柳昼眠 霜菊瘦—雨梅肥 桃灼灼—柳依依 杨花—桂叶 棣棠—杨柳

类似这样的植物对子在唐诗中很多见,为求诗句工整而堆叠意象的情况较为常见。梅和柳在律句中相对就是个典型例子。“隋与初唐时期,随着自然风景诗写作的繁兴和律诗创作技巧的逐步成熟,诗歌中‘梅’与‘柳’对偶为言成了春景诗中最普遍的现象”,梅与柳的配搭,“几成描写春色尤其是早春景色的固定套式”[12]。既然成为了范式,就很难说这种成对出现的意象除了应景外还蕴含什么深意,至少唐诗中看不出来,到了宋代,“当诗人们不只是客观地感春写景,不只流连于物色风景之美,而是生发出其他表现动机,尤其是透过物色进求深刻的思想认识,或寄托性格意趣时,则对事物就有了不同的体认和理会”[13]。这是唐宋诗的不同风格,钱钟书先生谓唐诗与宋诗“乃体格性分之殊”[14],可谓一语中的。唐人写的这些植物意象,可能入眼便落笔,也可能不假思索便配对,但无论什么情况,其表意之单薄,诗味之寡淡,则是毋庸辩驳的。

又如兰和桂也是常见的“搭子”。如以下诗例:

不挹兰樽圣,空仰桂舟仙。(任希古《和东观群贤七夕临泛昆明池》,《全唐诗》卷四四)

桂筵含柏馥,兰席拂沉香。(李峤《床》,《全唐诗》卷六〇)

泛兰清兴洽,折桂野文遒。(武三思《宴龙泓》,《全唐诗》卷八〇)

桂宫男掌仆,兰殿女升嫔。(赵良器《郑国夫人挽歌》,《全唐诗》卷二〇三)

更有甚者一首诗中连用多个这样的对子,完全是铺陈辞藻了,如权德舆的《酬十楚源春夜宿虎丘山,对月寄梁四敬之兼见贻之作》:

东风变蓟薄,时景日妍和……蕙香袭闲趾,松露泫乔柯……悬圃尽琼树,家林轻桂枝……落落杉松直,芬芬兰杜飘……(《全唐诗》卷三二二)

这种过分堆砌意象的写诗方法深为后人所诟病,徐夤就说:“凡为诗,须搜觅。未得句,先须令意在象前,象生意后,斯为上手矣。不得一向只构物象、属对,全无意味。”[15]明确指出了写诗如果意象对子太多便失去了诗味。宋人更以整个唐代诗歌作比,告诫作诗者诗歌须平淡些,不要过分繁丽铺陈,“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可几,下语六分,可追李杜,下语十分,晚唐之作也”[16]。如此看来,权诗显然是“晚唐之作”了。尽管有人批评,但只要律诗对仗的规矩不动摇,这种范式中的意象“属对”就是不可避免的。

三、集体的文思与个体的玩味

历史上一些有关植物寓意的典故得到诗家的普遍使用,这就成了集体的文思,比如香草美人、莼鲈之思与折柳送别等。在这些普遍的文思中还有一些诗人个体的玩赏,俗语云“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明皇以海棠比玉环,元稹“花中偏爱菊”,周敦颐“独爱莲”,皆是他们个人趣味的体现。

唐人的个性和趣味反映在诗歌中,有两种形式,一曰古物新义,二曰新物新咏。

所谓古物新义,就是历来有很多吟咏它的诗章的植物,诗人往往寄寓新的含义,使之有别于他人。比如咏柳诗,人常以柳寄惜别之意,如“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17]和“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18]便是如此。但有些诗人颇能发他人所未发,比如贺知章的《咏柳》(《全唐诗》卷一一二)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该诗完全写景,既无灞桥柳之思,又无章台柳之怨,在众多的咏柳诗中显得尤为清新可人。又如柳宗元的《种柳戏题》(《全唐诗》卷三五二):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全诗重在一个“戏”字,名为戏题,却有深意。柳刺史为地方百姓种了很多柳树,还自谦没有任何政绩可以流传。其实大树种成,荫蔽百姓,便是最大的政绩了,但这份功绩不到“耸干参天”的时候是显露不出来的,而“十年树木”,其彰显出来的时限已远超出官员的任职升迁时限了,因而柳宗元用召公奭的典故[19],自我解嘲般地说,我现在没有什么政绩,但后人看到覆地参天的柳树会想到我。民国年间,冯玉祥将军进驻徐州时曾作诗曰“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砍谁的头。”与此诗颇有情趣相通之处。再如咏竹,往往重在歌咏竹的挺拔、虚心等品格,但李贺的一首《竹》(《全唐诗》卷三九〇)却别出新义,不与他人为伍。诗曰: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前几句写景状物,都很平常,惟末句写竹的用途,说竹可以让猢狲立地,拄杖戴冠,实常人所不能想见,真乃诗鬼思诡也。

所谓新物新咏,就是古人没怎么表现过的植物,唐人由于个人的趣味或特殊的经历,对这种植物进行了玩味,在诗歌中加以表现。譬如沈佺期的《题椰子诗》(《全唐诗》卷九六)。椰子这种植物前人几乎没有在文学中描写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只收录了一首提到椰子的诗,即沈约的《咏甘蕉诗》[20],椰在其中还是作为配角出现的,只是为了反衬蕉的甘甜。沈佺期是高宗、武后朝的文学侍臣,诗与宋之问齐名,多应制待诏之作,颇得武则天嘉赏,后因谄附二张,神龙复辟后被流放驩州,于是“有幸”见到了关中文人们很难看到的热带植物椰树,写下了这首诗。诗曰:

日南椰子树,香袅出风尘。丛生调木首,圆实槟榔身。玉房九霄露,碧叶四时春。不及涂林果,移根随汉臣。

本诗前三联写椰树的风姿,长春袅娜,末联以乐景写哀情,感叹因椰树无法栽种到关陇地区,所以这么好的树木诗人无法带走,实际暗含了诗人猜测自己将复官无望,流离他乡,因而失落苦闷的情绪。

唐人于花木颇多玩味,这种玩赏在一定程度上是受社会风气影响的,以至于一些不随风潮的诗人还被人疑怪。当时蜀中盛产海棠,“蜀之海棠,诚为天下之奇艳”[21],而在成都草堂住了多年的杜甫却没有写海棠的诗,引来后人怪之。《声律启蒙》上说“杜陵不作海棠诗”,并解释道:“《王禹偁诗话》杜陵无海棠诗,以母名海棠也。陆放翁云,老杜不应无海棠诗,意必失传耳。”[22]这一番海棠诗案,诚为诗坛一件趣事[23]。

总之,唐诗中的植物作为意象,其类型有写实也有象征,有典故赋予的含义,也揉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想,集体的文思与个人的玩味相映成趣,共同组成了唐诗的植物意象群。

参考文献:

[1][魏]王弼著,楼宇烈校释[M].王弼集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0:609.

[2][南北朝]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5.

[3][明]胡应麟.诗薮[M].北京:中华书局,1958:1.

[4]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末句,《全唐诗》卷二一六。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本文所引之唐诗若无特殊说明均出于此,下文引用时不再说明.

[5][宋]王安石.王安石全集(卷二七)[M].台湾:河洛图书出版社,1974:165.

[6][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M],北京:中华书局,1956:95.

[7][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384.

[8]杨万里,小池.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四二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6165.

[9]苏轼.忆江南寄纯如五首(其二).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一四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9475.

[10]陆游.舟中夜赋.“寓居尚复能栽竹,羁宦悬知正忆莼。”.全宋诗(第四一册),1998:25630.

[11][清]车万育.声律启蒙[M].成都:成都古籍书店,1981.

[12]程杰.宋代咏梅文学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250-251.

[13]程杰.宋代咏梅文学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256.

[14]钱钟书.谈艺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4:2.

[15][唐]徐夤.雅道机要.见王运熙等主编.中国文学批评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767.句读为笔者略改.

[16][宋]佚名.漫斋语录.见傅璇琮等主编.中国诗学大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188.

[17]戴叔伦.赋得长亭柳.全唐诗(卷二七三).

[18]杜牧.新柳.全唐诗(卷五二六).

[19]《史记·燕召公世家》:“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哥咏之,作《甘棠》之诗。”[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1550.

[20][南北朝]沈约.咏甘蕉诗.“抽叶固盈丈,擢本信兼围。流甘掩椰实,弱缕冠絺衣。”见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8:1659.

咏柳教案例8

习作指导:1.下笔前好好思考:自己去过的地方不少,哪一处最有特点、最吸引人?2.第二步:选好地方了,怎样定题目呢?快速浏览一下第六单元介绍景点的课文题目:《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怎么样,有感觉了吗?3.小诀窍:课文是学习写作的好范例—《富饶的西沙群岛》重点围绕“富饶”介绍了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重点围绕“美丽”介绍了小兴安岭,《香港,璀璨的明珠》重点围绕“繁华、美丽”介绍了香港。你准备重点围绕什么特点介绍自己喜欢的景点?4.难点突破:怎样把自己喜欢的景点介绍得具体生动、引人入胜?还是来向课文取经吧!想想,以下写作顺序分别是哪一课的:海面—海底—海滩—海岛;春—夏—秋—冬;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除了按顺序写景点,还要争取用上平时积累的写景好词佳句哦。如果再像课文一样采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就更棒了!

习作展示:

江寺公园位于萧山城厢街道萧绍路上,那里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是个美丽的地方。

走进公园大门,的香气迎面扑来。一朵朵的竞相开放,芬芳迷人。六根汉白玉柱子,耸立在大门口,就像六位英勇的士兵守卫着公园。门口的中央有一个大花坛,里面种满了五颜六色的花朵:红的、紫的、白的……多得数不清。

再走进去,是一个大大的莲花台,它就像一个“方向快捷点”,可以通向四面八方。台阶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两条相互缠绕的龙,有朵朵莲花,还有一只单脚独立的仙鹤,真是美丽无比。

绕过莲花台,眼前就是一座巨大的石拱桥,名叫“咏柳桥”。咏柳桥旁种着好几棵高大的杨柳。一棵棵杨柳抚摸着它那绿色的秀发,把湖面当成了镜子,倒映出自己美丽的身影。

下了桥,淙淙的流水声就钻入你的耳朵,把你引到了假山跟前。假山上有一条美丽的瀑布,瀑布敲打着一块块石头,就像弹起了一曲优美的乐章。

走过瀑布,便可以看到一个亭子,名叫“香泉亭”。香泉亭由红色的柱子和灰色的亭顶组成,中间还有一口古井,从古井往下望去,下面一片漆黑,还有许多蜘蛛网。不过,古井已经被封闭起来,不必担心会掉下去。

江寺公园处处都是美景,我爱我们的江寺公园。

咏柳教案例9

教学方案是教师对整个一课教学设计意图的体现。教学方案设计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平时我在备课中都提前想好,在哪个环节想让学生充分地说,学生可能说出那些答案。对于学生的这些答案我准备怎样与学生互动交流,最终将会达成什么样的效果,当然,在这样充分开放的环节中,我还作好如果招架不住的准备,怎么准备,准备什么,都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捉摸。我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一般完成三个任务:

1. 把需要解决的有价值的、有启发性的具体问题设计出来,使学习任务更具备可操作性。

2. 在每个环节中预设好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以及相应的导学方案。

3.在有关环节处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授学生以“渔“。

我想,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案的指引下,就能够较充分的走进文本,为高效课堂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学法”为核心,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确,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掌握语文基本技能,而且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所以,在平时的课堂实施过程中,我们应寓学法于教学过程中,以学法促进教法、以教法指导学法,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和学生双赢。平时的我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教学法。比如:教授朱自清的《绿》一文时,我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如初读课文时用圈点勾画法;理解课文疑难问题时用结合语境法,让学生自己运用方法去思考问题,解读课文。赏析语言时我让学生从以下角度入手:

我先举了一个例子:赏析“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一句,先引导学生说出作者把“绿”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最后交流得出赏析一: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鲜亮和质地柔软的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接着我追问这句话中哪几个词语体现了梅雨潭水绿的鲜亮和质地柔软的特征,于是得出了赏析二:这句话中的“明亮”、“软”、“嫩”三词用得很好,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鲜亮和质地柔软的特征,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后来,我又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赏析,让学生边朗读这句话边发挥想象,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于是有了赏析三:读到这句话,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大片一大片鲜亮柔软的绿色,青翠欲滴。给我带来了和“小草儿青得逼你的眼”一样的视觉享受。

最后我出示欣赏语言的方法,如可关注词语的选用、修辞方法、语言风格、联想想象等等。学生学习了这些方法后,再从课文中找句子进行语言赏析就简便多了。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赏析语言的方法。

当然,教学方法有多种,它们各有千秋,需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使各种教法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并通过学生自学、实践来完善和巩固。我想,经过这样长期地训练,学生必然能掌握读书的方法,那么,课堂阅读的效率自然大大提高。由此可见,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金钥匙。

三、以“当堂训练”为抓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所谓“当堂训练”,就是让学生当堂象考试一样地独立严肃地完成作业。训练的目的有三个: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成果;将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正如洋思中学所倡导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当堂训练抓好了,就能做到“堂堂清”。即该会背诵的都当堂会背了,该掌握的都当堂掌握了,该会运用的也都能当堂运用了。既然这样,那么课堂作业就要紧扣当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性地“做”。课堂作业有时要分层布置,有必做题、选做题,必做题是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题,是每个同学必须要当堂完成的;选做题或思考题是适合于学有余力的同学的,有时是增加训练的量,有时是增加训练的难度,这样既可以让优等生“吃得好”,又可以让中等生“吃得饱”,还可以让后进生“吃得消”。比如:教学了 贺知章的《 咏柳》一诗后,我设计了A、B、C三项作业:

A. 背诵默写古诗《 咏柳》;

B. 发挥想象,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C. 阅读另外一首曾巩的《咏柳》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比较:

(1)两首诗的作者对柳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2)两首诗的写法不同,但都抓住了柳枝的特点展开联想,请分析两位作者各抓住了柳枝的什么特点,而由此联想到了什么。

咏柳教案例10

鼓掌

人们看到我鼓掌是因为看了我的电影,

人们看到你鼓掌是因为不懂你的理论。

——在一庆典活动中卓别林对爱因斯坦如是说。

可见懂和不懂都不影响崇拜。或曰,崇拜不分种族,不分国家,此乃人类的天性。

语言

胡适在北大主张白话,所以极言白话之简洁。有一次行政院欲聘其为科长,胡适不愿从政,决定不去,为此复电拒绝,请所教学生代拟电文,结果最短的电文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胡适说:这份文言电报确实简练,只用了12个字,但我的白话电报却只用了5个字:“干不了,谢谢。”胡适解释说:“干不了”就含有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之意;“谢谢”既表示感谢,又暗示拒绝。

黄侃教授在北大主张文言,与胡适唱对台戏,所以极言文言之精炼。他在课上为学生举例,倘若胡适先生之夫人患病拟拍电报于胡先生,用文言四字即可:妻病速归。白话则须十三字之多:你的老婆有病了,赶快回家来呀!用哪个更省钱呢?

可见白话与文言各有千秋。

其实语言的精炼与否,有时也不在于文言或白话。

还是语言

有人说,说话不可啰嗦,举一古人啰嗦诗:一个孤僧独自归,关门闭户掩柴扉;半夜三更子时分,杜鹃谢豹子规啼。这首诗每一句都用了三个词语来表达同一事物,真是啰嗦得可以。其实杜鹃还有一个名字,叫做布谷鸟,叫声如“布谷布谷”,或者“不如归去——”。

有时不妨“啰嗦”一下,只不过不叫啰嗦,另起了个名字叫作折绕。比如: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是鲁迅散文诗《秋夜》中的一句话。先总说后分述,分述的两句起强调作用,写出了由此及彼的观察思考过程,十分传神。

可见啰嗦与否有时也不是衡量表达优劣的标准。

经济与道德

古代管子曰:仓廪食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大意是经济富足了,可以使道德好。古代也有经济富足可以使道德坏的例子,所谓饱暖思淫欲正是这个意思。

相反,经济贫乏也可以使道德好,所谓家贫出孝子,士穷见节义,可资证明。而饥寒起盗心又是贫乏可使道德坏的论据了。

可见经济发展与道德完善不一定成正比,也未必成反比。

治军

汉代名将李广“无部伍行陈(阵),就善水草屯”“人人自便,不击刁斗”,减省文书点验等事物,一句话,李广以宽仁治军,士卒“咸乐为之死”。

同时代的程不识将军却与李广相反,“正部曲行伍营陈(阵),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程不识以严谨治军,以身作则,后来官居李广之上,也是一代名将。

可以说两位名将分别是古代治军之“德治”与“法治”的杰出代表。治军宽严都是一种形式,关键是将军的人格魅力。

《红楼梦》

鲁迅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套用“一千个读者的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说法,那么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种林黛玉的形象,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咏柳的同题诗

同是咏柳诗,唐代贺知章咏道: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写得清新优美,豪放洒脱。

而宋代曾巩咏道: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更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写得冷峻而富有哲理,立意不落窠臼。

正如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所说的那样,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两诗一褒一贬,一侧重说理,一侧重言趣,真是褒贬由我。也可以说亦理亦趣,各有千秋。

李白两首诗

先看《客中作》: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的个性。他人旅居抒怀,皆是愁苦断魂之作;而独太白豪情逸兴,既有美酒,“不知何处是他乡”又如何?何妨将此作家乡!身在客中而不觉为他乡,亦即他乡即故乡,多么豪放不羁,浪漫飘逸。

我们来看李白的另一首诗《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我们分明看到了诗仙的另一面——细腻深情,不是“不知何处是他乡”,而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是一首思乡曲,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前一首因美酒而忘乡,后一首则因闻笛而思乡。

李白有因美酒而忘乡的潇洒,也有因闻笛而思乡的多情,两者相反相成,对立统一,让我们看到了多侧面立体的血肉丰满的诗仙。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诗仙也是“人”,诗仙首先是“人”。

项羽自刎乌江

同是有感于项羽过江东,杜牧作诗《题乌江亭》批评项羽缺乏“勇”于过江的精神: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颜见江东父老”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时这正反映了项羽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他已经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然而在这最后关头,他若能面对现实,放下架子,“包羞忍耻”采纳忠言,再整旗鼓,那么楚汉战争的最后胜负归谁也就难说了。诗人反说其事,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王安石《乌江亭》表达了与杜牧相反的意见: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宋人胡仔说“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军,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失人心者失天下,这可看作是对王诗的解释。如果说杜诗是对历史的翻案,那么王诗是对杜牧诗翻案的翻案。

与杜牧的反说其事不同,李清照则是正说其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赞美项羽的悲壮死战,绝不屈辱偷生。借以抨击南宋朝廷的逃跑妥协政策,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感。当然李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借古讽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