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十四五规划概念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7:38

十四五规划概念

十四五规划概念例1

【正文】

支部党员积极响应分党委和支部安排,先后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五中全会公报要点》等材料,围绕上面三个方面内容在网上展开了交流,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一、在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的基础上,积极参加五中全会精神线上知识测试答题。

在分党委11月23日(周一)发送通知的当日晚上,支委就在群里动员大家参加线上答题,并带头进行了答题。先后有张胜业、王宝仁、孙治定、屠万生、周远田、段连秀、李俊、曾陆海、段梅英、潘玉玲、王传雷、李晋、潘和平等同志参加了线上答题,通过答题,了解和掌握了五中全会精神的重点。

在线上答题后,我们支部王宝仁老师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及建议:“答题只要记性好,困难不大。但要问一下,为什么要这样答,就有很多说不上来了。其实,最重要的,是去理解为什么要这样提出和怎样去落实。”这是我们今后学习中要努力的方向。

二、组织收看韩文秀的“党的五中全会辅导报告”,深刻理解五中全会的精神。

我们11月24日和25日早上在支部群转发了党委收看韩文秀的“党的五中全会辅导报告”及要求,并提示大家准时收看,将学习体会发到群里交流。在收看过程中,李俊和张胜业等人将报告视频现场的截图发到支部群。通过收看近120分钟的党的五中全会辅导报告,使我们对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和重要意义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如孙治定所说:“听了报告,收获很多。比较详细了解了《建议》形成的过程,主要内容和精神,“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及实现目标的主要思路和举措。对我们来说可以更好的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更加明确努力方向。感谢组织这样有质量的报告会,可以让我们从中学习和提高自已的思想认识水平。”

三、在网上相互交流,谈心得体会、谈认识和谈建议

经过这两三天的主题党日活动,支部的党员对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有了深入的理解,大家在支部群进行了相互的交流,下面摘录几位党员的体会、认识和建议。

十四五规划概念例2

初一政治教师工作计划1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政治是一门初一刚开设的新课程,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应正确引导,以期在中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本学期本人担任初一年八个班的政治教学任务。这些学生都来自农村,基础高低参差不齐,有的基础较牢,成绩较好。当然也有个别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

二、教材分析

1、用学生进入现代社会从事现代生产、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基础内容教育学生。

从生产和生活的实际出发,适当拓宽知识面,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适应能力,体现义务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2、教材内容的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解决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分散学习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减轻学习时的困难。

为了有利于教师安排教学和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每章教材的篇幅力求短些,使重点较突出。

3、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根据一个合格公民的需要精选教材,从深度,广度以及习题难度上合理安排。

4、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记忆所学的知识,教材中编入了数页彩图和图表。

为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便于教和学外,在教材内容的叙述上力求使学生愿读、易懂、有兴趣。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论知识联系生产实际、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学以致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会初步运用知识解释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启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使学生学习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习一些基础知识,学习一些基本技能,了解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等现代意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四、具体措施

1、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

在教学中,既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又要注意概念形成的阶段性。由于概念是逐步发展的,因此要特别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由浅人深的原则。对于某些概念不能一次就透彻地揭示其涌义,也不应把一些初步的概念绝对化。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通过对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使学生形成概念,并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应用学过的概念,以便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2、加强政治用语的教学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记忆,又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政治用语涵义的理解。还应注意对政治用语进行分散教学,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和有计划的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这些学习政治的重要工具。

3、加强实践教学

政治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实践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和实践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是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在教学中,要坚决防止只重讲授、轻视实践的偏向。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应该灵活多样。在活动内容方面可包括联系社会,联系生活、结合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史,以及扩展课内学过的知识等;活动方式可采取做趣味小实验、举行知识讲座,知识竞赛,或组织学生制作教具,进行参观访问等。在组织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五、教育教研课题

《学会欣赏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六、教学进度表

1、第一至第十四周:完成全书教学任务;

完成作业并讲评;七年级每课进行一次测验并分析试卷。期中和期末考试配合学校安排进行。

2、第十五至第二十周: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第一轮复习。

要求完成每一课的基础习题训练;进行一些综合性测验。

初一政治教师工作计划2为了搞好初一年级政治教学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使其健康成长,特制定此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中有的同学心理素质好,能及时调整自己适应特定的环境,性格良好;一部分同学活泼开朗,热情大方,属外向型性格;一部分同学沉着冷静,小心谨慎、沉默寡言,偏向内向型性格;也有极少数同学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偏差,如性格孤僻,忌妒心强。这些性格各异的学生都需要学习心理品质和道德情操方面的知识,用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以使自己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教材内容分析

初一年级政治分为上下两册。两册书的内容都围绕着"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一中心内容来编排,内容编排逐层递进,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第一册由前言和八课书组成书的内容编排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具有时代感,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加强实践环节等推陈出新促进素质教育的理念。

三、具体措施

1、做好日常教学工作,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

2、每一课上课之前教师先出示所讲内容的提纲,学生根据提纲预习,然后教师根据提纲讲解。

3、课前布置学生到生活中自己收集相关的实例,带到课堂教学法中进行交流。

4、由于初一政治所涉及的内容都是心理方面的知识,内容相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较抽象,对课文中的理论阐述很难理解,所以教学法中采用结合实例的方法来理解知识点,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实例和同学们搜集来的实例,使知识点形象化。

5、充分利用课本中的的小栏目进行讨论,归纳,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6、每上完一章后,利用练习中的活动材料组织同学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对此章进行课外辅导。

7、对学习差的同学多进行课外辅导。

8、每上完一章后,利用指导书上的检测题进行检测,及时获取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四、教学进度计划

第一周:认识新学生

第二周:第一课 生命最宝贵

第三周:第二课 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第三周:第三课 不一样的环境 不一样的“我”

第四周:第三课 第三个项目

第五周:第一次月考

第六周:第四课 知识让人生更亮丽

第七周:第四课 第三个项目

第八周:第五课 友情伴我同行

第九周:第六课 师爱助我成长

第十周:期中复习

第十一周:期中考试

第十二周:第七课 做自尊自信的人

第十三周: 第八课 走自尊自强之路

第十四周: 月考

第十五周: 第九课 风雨中我在成长

第十六周: 第十课 宝剑锋从磨砺出

第十七周: 总复习

第十八周: 总复习

第十九周: 总复习

第二十周: 期末考试

初一政治教师工作计划3一、指导思想:

初一思想品德上学期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建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是他们懂得与人相处、优化性格、陶冶情操、严格自律等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视青春,培养健康人格,使他们适应初中生活,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教材分析:

共四个单元。九个课题。

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两个课题。

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三个课题。

第三单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两个课题。

第四单元,过健康安全的生活,两个课题。

三、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三单元。每课题中的道理部分为重点。

难点:第四单元。每课题中的落实行动为难点。

四、主要任务及要求:

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品质、建康人格、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主体是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珍惜初中生活,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作生活的主人。

五、主要措施:

1、运用自主、互助课堂教学模式

2、认真钻研课程标准,设计好教案,提高课堂效率。

3、关心国家大事,注重时政教育。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5、更新教学观念,加强集体备课,树立人文精神。

六、教学进度

初一政治教师工作计划4一、指导思想

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

二、学生情况

本期所教七一、七三两个班级,其中一班班48人,二班班46人。这届学生刚进入新的学校,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据了解学生的基础不一,但只要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但也要注意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就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要做好他们的工作。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塑造良好道德,培育健康心理。

2、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3、磨砺坚强意志,拒绝不良诱惑。4、培育承受挫折、开拓进取的品质。5、正确看待自己,增强自尊自信。

四、教学主要内容

本册书分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走进中学”,要学生认识一个人的“新的起点”,把握学习新节奏,引导学生适应初中学习新的特点,珍惜学习机会。

第二单元“学会学习”,懂得学习的重要意义,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法,认识和理解进入初中后面临的压力和竞争。

第三单元在“成长中的我”,学习这单元是要引导学生从认识心理的角度认识自我,从了解青春的角度认识自我,从发展新自我的角度鼓励学生创造新自我。使学生养成坚韧、果敢、自制、独立的品质。增强学生的忍耐力。

第四单元“人与人之间”,使学生通过了解、体验与自己生活中最贴近的人交往,来理解、领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学习、掌握在不断拓展的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艺术。

五、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珍惜初中生活和学习机会,感悟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学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初步确立“尊重、关爱、团队、权利、义务”的价值目标。

六、教学难点

会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做人的方法,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学做生活的主人。

七、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注意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强化学生学习的建构性。

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用活动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在亲身体验中发展。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互动活动蕴涵着人文关怀,在学生的互动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突出探究式学习,主题探究是每一个单元的灵魂,如何组织主题探究。

3、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讨论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

4、搞好教学还要抓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教学的基础。

第二、分析透彻活动和材料,这是传授概念、观点的前提。第三、组织好体验活动,这是促进学生内化的手段。第四、指导好实践活动,这是实践学生良好行为的途径

初一政治教师工作计划5一、教学目标:

根据现代教育精神,突出“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的育人要求和“学会关心”到21世纪教育主体,引导学生确立“尊重、关爱、团队、权利、义务”的基本价值目标,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主动把握自我、发展自我。引导学生认识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能负责的作出正确选择,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

二、教学主要内容:

本册书分五个单元。

第一单元“走进中学”,要学生认识一个人的“新的起点”,把握学习新节奏,引导学生适应初中学习新的特点,珍惜学习机会。

第二单元“学会学习”,懂得学习的重要意义,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法,认识和理解进入初中后面临的压力和竞争。

第三单元在“成长中的我”,学习这单元是要引导学生从认识心理的角度认识自我,从了解青春的角度认识自我,从发展新自我的角度鼓励学生创造新自我。使学生养成坚韧、果敢、自制、独立的品质。增强学生的忍耐力。

第四单元“人与人之间”,使学生通过了解、体验与自己生活中最贴近的人交往,来理解、领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学习、掌握在不断拓展的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艺术。

第五单元“在分数的背后”,本单元意帮助学生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理解学校社会生活中的必要规则,尊重规则,追求公正。认识理解社会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判断能力,能负责的作出正确选择。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珍惜初中生活和学习机会,感悟生活和学习的快乐,学做学习和生活的主人,初步确立“尊重、关爱、团队、权利、义务”的价值目标。

四、教学难点:

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做人的方法,学生优良品质的培养,引导学生珍惜初中生活,学做生活的主人。

五、学情分析:

本期所教七x、七x两个班级,其中x班48人,x班46人。这届学生刚进入新的学校,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据了解学生的基础不一,但只要教师严格要求学生、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就能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但也要注意有一部分学生在小学就不认真学习,成绩较差,要做好他们的工作。

六、教学措施: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

,注意学生的接受性,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强化学生学习的建构性。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 ,用活动激发和提升学生的体验。在亲身体验中发展。

2、注重学生的互动合作,互动活动蕴涵着人文关怀,在学生的互动活动中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突出探究式学习,主题探究是每一个单元的灵魂,如何组织主题探究。

3、加强学生的道德实践

,讨论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

4、搞好教学还要抓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教学的基础。

第二、分析透彻活动和材料,这是传授概念、观点的前提。第三、组织好体验活动,这是促进学生内化的手段。第四、指导好实践活动,这是实践学生良好行为的途径。

七、教学进度:

第 1 周 课前教育及写本期学习计划

第 2 至 4 周 第一单元 走进中学

第 5 至 7 周 第二单元 学会学习

第 8 至 9 周 第三单元 成长中的我

第 10 周 期中考试

第11至13周 第四单元 人与人之间

第14至16周 第五单元 在分数的背后

十四五规划概念例3

[中图分类号] G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1-0060-04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Compile the Section of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in Chorography

Wu Jing

(The Office of Local Records,Xinle City,Hebei Province,Xinle,050700)

[Abstract] Local “administrative region”category from the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 perspective reflects the vavious types of card. In the “administrative region”in the compilation process to collect relevant information, scientific proof, objective truth, the systerm fully reflect the changes in the course of polit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of Civilization and tradition. Mainly reflect the basic features the local, the real, vival display and promotion of local, reflect all walks of life, new style of the new achievements in economic and social construction units, promote domestic and interncition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exchanges, promote the city’s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progess, cuctural prosperity will play a postive role. In history, geography, local recorder studies, research and division name politics, land planning, regional planning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and other fields. To promote exchang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and culture. It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Building evolution Administration Set up

地方志是以一级行政区划冠名的地方资料性书籍,是一地内容的载体。“政区”是地方志内容的依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全国第二轮修志工作开始的时候,曾经有过二轮志书设不设“政区”或者对这一部类详写还是略写的争论,后来主要意见是要设这一部类,但意见双方各自在所编修志书中体现了自己的观点,有的详记这一部类,有的略记。

其实,这个争论的命题是不存在的,双方都忽视了志书“政区”部类的本质特点和作用。《地方志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地方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中国政区法律上设三级,地方志是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冠名的,那么,志书的空间范围就设定在县级行政区域以龋行政区就是志书所有内容的承载体。每一历史阶段的历史发展状况,都是在这一政区内展开的。所以,志书必先详写政区。有人认为,首轮志书已经详写了政区内容,二轮可以略记,这种认识是不对的。首先,两轮志书之间“政区”是有变化的;其次,二轮志书有修订前志的任务;第三,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展开内容,先要标明内容的承载体;第四,从著述特点来说,不管首轮还是二轮志书,都是独立的著述,不能缺项。所以,志书“政区”部类的本质特点是以行政管理区划来约束记载内容,二轮志书“政区”部类不仅要详写,还要作为重点来写,要拾遗补缺,“政区”以时间下限行政区划为准。

1 二轮地方志“政区”部类编纂中存在的问题

全国第二轮志书编修工作已经开始一段时间,从已出版的志书看,存在一些问题。仅以“政区”部类来说,在编纂中存在下列问题。

第一,专业概念表达有误。一是“政区”概念不清,种属关系混淆。比如某区志设“政区建置”,下设“境域位置”“镇(乡)、街道概况”两节,“境域位置”下设“区位”“区划”两目。“区划”为行政区划的简称,比“政区建置”概念内涵大;“境域位置”是“区划”包含的内容,是其外延之一,不能领属“区划”。而且,该区志没有设“建置沿革”,政区概念不完整。二是建置概念使用不准确。“建置”只说明“建立”,建立什么,必须加定语说明,所以,在政区部类准确的表达应该是“政区建置”。此外,由于志书更注重政区建置的历史演变,因此,用“政区建置沿革”更合适。三是纵横概念表述失误,有的志书以该县的几何形态定“纵横”,长为纵、宽为横,这是错误的。地域概念的纵横,是经为纵、纬为横,即北南合为纵,西东合为横。

第二,历史概念表述不当。比如冀州问题。“冀州”不属于行政区划,而是地理区域概念,最早见于《尚书・禹贡》记载的“九州”,传说为大禹治水后划分的九州之一。秦代以前,“九州”没有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存在。许多志书的“建置沿革”都说这一县“唐尧时属冀州”,是把“冀州”当行政区划了。又如《赵县志》记:“宋代,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升赵州为庆源军节度”。宋代的行政区划实施三级制,最基本的是路―州―县;州级单位有府、州、军、监,县级单位有县、军、监。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隶于路,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隶于府或州。大体说,凡政治、经济、军事三者兼重的地方设府,有驻重兵的军事地区设军,工业区如煮盐、冶铁、铸钱等重要地区设监。在地方行政建置上,府与州平级,但在现实身份上,略尊于州,府多由州升。军与州、府平级,现实身份次于州、府,高于监。宋代仍保留唐代节度使官名,设节度使称号的州(府)称节度州,大都赐有军号,也有不加军号的,州的等级分为节度、防御、团练、军事四等。另有一种称军的地方是由县升的,或领数县或不领县,这种军仅比县略高一级。所以,宋代“军”比府州和节度规格低,《赵县志》记载应改为:“赵州改庆源军,节度州级”。

第三,“建置沿革”缺乏严格考证,朝代记述存在不当之处。有的志书将“建置沿革”作为一节,但表述非常笼统,既不充分罗列朝代,也不分段落,只是简单地将前志内容剪贴过来,不加考证地列为章节,导致一些随着学术发展应该修订的建置状况没有得到反映。还有一些处理不当的问题,如不分段简略记述各朝代建置,国家政权和地方政权并列等。按照历史沿革,中国朝代分为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东汉、三国(魏\蜀\吴)、两晋(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南宋(金)、元、明、清。“建置沿革”要按此朝代顺序罗列。而有些志书把“十六国”中的一些政权,以及辽、金都作为朝代罗列,这是不妥的。虽然魏(南北朝的)、辽、金都曾长期占据河北,但它们都属于地方政权,不是代表整个中国的政权。这种记述属于历史概念的错误,有地方主义的嫌疑。又如某县志记“建置沿革”,在东汉之后列“魏”。这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东汉之后的“魏”是地方政权,中央正溯应是“三国”;二是历史上称“魏”的政权比较多,有战国魏、三国魏、东晋十六国魏,南北朝的北魏、西魏、东魏,修志时要注意分辨,这里的“魏”是南北朝的“魏”,应有标注。

第四,对民初政区建置及地名更改问题的记述不清。以河北省部分志书为例,其对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设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名的问题普遍没有记述清楚。民国二年政府以“大总统令”的形式公布《划一组织令》,其中“教令第四号”为:“划一现行各道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设巡道各省份,该道官名均以为观察使,辖区照旧,设观察使公署”。河北省当时设顺天府(三年改京兆)、渤海道(三年改津海道)、范阳道(三年改保定道)、冀南道(三年改大名道),特例是口北道(三年改察哈尔特别区)。但不少河北省志书对此问题的记述不清,如“中华民国成立后,昌黎县初属津海道,后隶属直隶省(民国17年改称河北省)”,史实是民国初先设“渤海道”,次年改“津海道”。 河北省志书中涉及的需要注意的地名还有直隶省、保安县(后改涿鹿县,因陕西有保安县)、东安县(后改安次县,因湖南、广东、四川有东安县)、龙门县(后改龙关县,因广东有龙门县)、广昌县(后改涞源县,因江西有广昌县)。

第五,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一些区域的陈述不妥。一是对日伪政权侵踞区域的记述。比如第一轮《石家庄郊区志》把日伪政权作为“政区”的一部分,在其“政法”部类公安节机构目有这样的记载:“市郊的公安机构始建于1941年3月。石门市建立后,市成立了警察署,市郊第三、四、五、六区也分别建立了警察分署。日本投降后,于1946年改Q警察分局。”在其军事部类,有“自1939年建市后市郊各区区公所只有壮丁队”这样的表述。在其“政府机关”部类“机构”节设六目:区公所、区人民政府、、郊区人民委员会、革命委员会和郊区人民政府。把日伪侵踞机构和中国政权机构并列,把日伪政权侵踞区域视为“政区”之一,显然是错误的。行政区划,不只是地域概念,还是行政概念,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以在不同区域内为地方国家机构实现各种职能而建立的政权机构为标志。换言之,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便于行政管理而分级划分的区域,是一个国家在自己的国土上为了施政而划分的各级政体权利覆盖范围,是一个国家政体权利的体现,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因此,在每一个国体施政期间,只有国家的正统权力机构设置的行政区划,才算“政区”。民国的行政区划,要以民国政府颁布的行政区划为准。日伪侵踞区域,是外国侵略者为了侵略需要而建立的管理区域,日伪政权,是侵略军占领后设置的政权,虽然权利覆盖一定区域,但它是不具备法统地位的,把它写为“政区”,等于承认它的合法,这已涉及国家问题。

二是对中国共产党出于抗日战争和民众解放的需要,在中华民国政区内设定的一些政区性质的省、区、县的记述,如“束北县”“束冀县”“束晋县”。多数志书将其列在“政区”部类,这显然不科学。民国期间国民政府所设政区仍在,并不是政权的空白。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一些地区设置了政权,但除了陕甘宁边区是国民政府行政院的一个直辖行政区域,其他都不是中华民国行政区,是中国共产党为了斗争需要而设立的区域性权利建置,属于党政建制。在“政区沿革”部类列入党政建制,不符合“政区”定义,也不能反映历史事实。较为科学的做法,是将之设在“军事”或“中国共产党”条目下。

总之,行政区划虽有明显的阶级性,但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不能否认其历史连续性。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之前,占据法统的国家政制是中华民国。所以,对中华民国期间“政区”的记述应以中华民国划分的行政区为准。

第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政之后政区变化比较频繁,比如撤县、建县,设专区、撤专区、设地区等,导致地方志在这方面普遍存在记述不清的问题。比如这一段记载:“1958年11月,昌黎县与卢龙县、抚宁县合并,仍称昌黎县。隶属唐山市。”当年调整行政区划,国务院全体会议通过撤销六十余县级政区,其中,撤销卢龙县,将原县的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昌黎、迁安二县,撤销抚宁县,将原县的行政区域分别划归秦皇岛市和昌黎县,不是“合并”。唐山专区也没有撤销,昌黎不会“隶属唐山市”。1960年4月国务院批复撤销唐山专署,昌黎县才归唐山市辖。第二年5月又重新设立唐山专署,辖昌黎县。这类问题好解决,可以在“中国政区网”找线索,然后查文件确定。

此外,现在出版的志书,在篇目安排的逻辑性方面也有一些问题。多数志书的结构是先写一段无题概述,再写区位、建置,再又写区划,顺序不对。还有很多志书的“政区”没有标明下限时间状况,只记述了一些变化,列了一些表,这也需要完善。

2 对地方志“政区”部类编纂的修改建议

地方志“政区”篇目指的是行政区划,编纂要做到标准化、程序化。标准化指行文中的概念使用要准确,程序化指篇章结构应按政区逻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规范。

2.1 政区部类篇章结构的设置

行政区划是国家宪法规定的一级行政管理地域范围,包括区域的管辖级别、行政设置、绝对位置、相对位置、通达坐标、历史变革等。“行政区划”首先要“明政区”,即“政区设置”,包括政区的归属、级别、分设等;次要“明位置”,即“政区位置”,包括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绝对位置是经纬度,相对位置是距首都和上级政区驻地、周边同级政区的方位、距离;再次是“明沿革”,即说明下限时间的行政区划是怎样演变而来的;最后是“政区具体化”,即本级政区的组成。

据此,笔者认为“政区”篇目可以设为一章五节:

第一章 行政区划

概 述

第一节 政区设置

第二节 政区位置

第三节 政区建置沿革

第四节 区划管理

第五节 政区概览

2.2 政区部类章节内容的设置

“第一节政区设置”记述在下限年的政区设置状况,包括隶属关系、政区级别、面积、人口、下级政区数。(下转65页)

(上接62页)

“第二节政区位置”记述政区的绝对位置、相对位置。要先有坐标,再写绝对位置(经纬度)、相对位置(四至)。坐标要写出距上一级政区的方位、里程;四至要写出四正四隅,按规范标注东、西、南、北(四正)和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

“第三节政区建置沿革”记述该区域内有政区形态后,历朝历代的变革。注意,要写“区域”,虽然超出“政区”概念,但志书是以下限的行政区划为准归纳内容的,所以在该区域没有出现政区的时代,它属于哪里,也要记述清楚。建置沿革包括行政区域的人文设置,即在有行政管辖区域之前的政治管辖形态,以及一级行政区域的形成,政区的建、废、省、并等。

“第四节区划管理”包括勘界和划入划出;地名管理,包括改名、定名。

“第五政区概览”记述建置划分,深入反映区划状况,将某一级行政区划下设的行政单位标列出来。中国宪法规定,行政区划为三级,一级为省、直辖市、自治区,二级为县,三级为乡,县级政区包含宪法规定的县、乡两级政区,所以在设置篇目内容时要考虑“乡”的因素,应包括县城、乡镇概况并附行政村概况。同时,不要忽视人的因素,可以把乡镇书记、乡镇长纳入“概况”中。所附“行政村概况”应包含“自然村”情况,不宜忽略或以“某乡所辖村经济情况发展表”取代对行政村的直接记述。

参考文献

[1]河北省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

[2]石家庄地区志[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3]石家庄市志》(简史)[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4

[4]石家庄城市发展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保定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6]唐山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7]涿州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

[8]昌黎县志[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

[9]正定县志[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2

[10]行唐县志》(1991-2005)[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十四五规划概念例4

从全国范围看,2000年以前类似“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教材的建设成绩有限,仅能检索到一部由福建农林大学叶大根教授编写的《乡村发展规划》,且层次较低,只适合专科自行考试学生使用。因此,从全国宏观背景看,抓紧编写“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教材并投入使用迫在眉睫。同时,在农业部教材中心的积极推动下,2003年把该教材增列为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注重遴选并最终确定由福建农林大学朱朝枝教授担任独立主编,着手开展教材编写工作。

二“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教材建设的思路与原则

虑及2002年以前在全国无合适的《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教材,而全国首批招收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均进入三年级阶段学习,在此背景下,该课程教材建设的总体思路是“立足当前,放眼未来”。既要立足当前解决当务之急解决教材有无问题,又要眼光长远注重质量将教材建设当做一个系统工程来抓。在此思路指导下,该课程教材建设统一遵循以下原则:

(一)着手从速

随着全国首批招收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进入三年级阶段学习,“农村发展规划”课程修读在即,因此,在该课程放眼全国无适合教材可用的现实困境下,着手从速教材成为第一要义,故而成为教材建设之首要原则。

(二)加强联合

至2002年,可供“农村发展规划”教材编写借鉴所用的资源甚少,且系统性不强。资料零散,加之教材编写出版时间紧迫,为保证教材编写质量,加强联合势在必行。在主编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的牵头下,与沈阳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和安徽技术师范大学等8所学校的通力合作下,教材各章节的具体编写任务很快落实,且确定4个副主编单位,一起推动教材编写工作进程。

(三)注重“三基”

本科教材是学生课程学习的重要载体,应注重其系统性与规律性,尤其应突出该学科、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这三个基本,本文将其简称为“三基”。“农村发展规划”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课,根据课程设置目标,要求学生在进行规划实践之前,应扎实掌握上述三个基本。因此,教材作为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编写时应坚持注重“三基”原则。具体落实为教材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等章节内容的编纂。

(四)凸显实践

“农村发展规划”既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养学生具有较熟练的农村发展规划技能是课程设置的最高目标。因此,教材编写突显实践原则,具体落实为教材第四章至第十一章等章节内容的编纂,涉及规划的具体编制问题。与此同时,为了强化学生的规划技术,于每章的最后部分编入经典案例,以第四章的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例,章节正文介绍了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内容、步骤、评价以及土地利用分区的基础上,于章节之后编写“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案例,供学生学习之用。

三“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农村发展规划”建设现状与成效

自2002年全国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年会确定朱朝枝为《农村发展规划》全国统编教材的独立主编,教材建设工作逐步开展。于2003年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列为全国农林院校“十五”规划教材建设,根据课程培养目标选择参编院校和专家,先后召开两次教材编写会议(其中一次是通讯会议),确定教材编写大纲,并进行编写分工。2004年在全国各参编院校的支持下,教材完稿,并根据教材定稿会上各专家意见,进一步对教材进行补充完善,最终定稿付印,于2004年7月如期出版。

据中国农业出版社教材出版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农村发展规划》教材自出版以来,至今已再版3次,分别在河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等高校使用,同时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图书有限公司、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也都有购书记录,8年来共售出6000余册。从各院校使用情况看,普遍反映良好,因此,在2005年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组织的优秀教材评选中,获得优秀教材奖。2006年教材第二次重印时,被评为全国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同年,教材被教育部评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

四“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农村发展规划”建设的构思

农村发展规划应充分体现“三农”政策。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对“三农”工作越来越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2002年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2003年又进一步提出“五个统筹”的基本方略,而在“五个统筹”中,统筹城乡发展是第一个统筹,最为关键,因此,在“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中应体现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的理念。2006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因此,在“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中也应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内容。2007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农业多功能性,而发展农业多功能性的关键是发展休闲农业,因此,在“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中也应体现休闲农业规划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使用过程中,专家和学者提出的宝贵建议,成为教材修订的有益参考,尤其是基于该课程实践性特别强的考量,在以案例教学提高授课效果方面应更为凸显。

根据以上的思路,“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农村发展规划”的总体内容由14章组成,与“十一五”相比,增加两章,具体是: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原来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章节中,增加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内容。同时单独编写一本“农村发展规划案例分析”,作为辅助教材,同样列入“十二五”部级规划教材。

十四五规划概念例5

地理位置和地形条件对战略成败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之所以将新区选在郑州东部,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河南省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的概念,确定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念。(2000年)

“一定要增强郑州中心城市功能,加快全省城市化进程。河南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一定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郑州市首位度不够,主要是GDP占全省的比重不够。作为一个中心城市,城市的规模也不够。”(时任河南省省长 )

其次,河南省在“十五”建设规划中强调,要以推动郑州市建设全国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2000年)

“以强力开发郑州的新区建设为重点,拓展城市框架,加快人口集聚,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加快产业发展,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在全省的首位度,增强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发挥其区域强项及信息、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的作用。”(河南省“十五”计划 有关郑州建设目标)

最后,综合考虑了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和城市环境等问题,河南省确定了建设规划占地面积150平方公里的郑东新区。河南省期望通过郑东新区往东边发展,开封往西发展,将开封市和郑州市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大都市群或者是一个大都市,从而带动中原地区整体发展。

2001年时任河南省省长提出,郑东新区的规划建设要高起点、大手笔。这就要求规划方案不仅仅要考虑整个新区的发展,还要根据郑东新区在整个城市发展、中原城市群中的定位统筹考虑。因此河南省明确提出新区建设要采取面向国际招标方式,征集规划方案。

第一,规划新区规模(2001年)

郑东新区远景概念规划:范围150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33平方公里),西起原107国道,东至京珠高速公路,北起连霍高速公路,南至机场快速路。

六个功能区:CBD、商住物流区、龙湖区、龙子湖高校园区、科技物流园区、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第二,全球招标(2001年8月)

2001年8月,郑州市向国内外发出郑东新区总体发展规划概念设计邀请函,国内外17家知名设计单位参与竞标。经过初选,日本黑川纪章设计事务所、澳大利亚COX集团、美国SASAKI公司、法国夏氏事务所和新加坡PWD集团以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6家单位进入二审的角逐。

第三,专家论证(2001年11月)

2001年11月15日、2001年12月16日,经过30多位著名城市规划专家组成的评审组对6家设计单位提交的方案进行两轮审评。日本的黑川纪章先生的规划方案排第一名。

第四,确定方案(2002年2月)

2002年2月26日,郑州市四大班子联席会议对黑川纪章的郑东新区概念规划进行深入探讨和初步确认。

“黑川纪章先生的规划设计,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更多。”(郑东新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吴福民)

相关链接:郑东新区规划先进理念

通过道路、河渠、湖泊的绿化建设构建生态回廊,并将龙湖生物圈与嵩山生物圈、黄河生物圈有机相连,形成生态城市。通过布局合理的环形道路及CBD和CBD副中心的环形建筑群形成了一个独具魅力的环形城市。通过组团式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建城篇:民意立法保证一图到底

建设规划出台后,在实施方面,郑州市广泛征求民意,并且将规划方案立法备案,通过民心导向和立法保障确保了郑东新区建设严格坚持原有战略部署,一张规划蓝图绘到底。

征求民意(2002年3月)

2002年3月1日,专家评审团选出的前三名新区概念规划方案,严格按照的要求,面向全社会公示,并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

民意调查期为30天,参与人数超过10万人次,民调显示90%以上的群众赞成和支持黑川纪章设计的规划案。

立法备案(2002年3月)

规划方案基本确定后,要求郑东新区要一张蓝图绘到底,要通过法律程序固定下来。

“为保持规划的权威性和完整性,郑州市人大常委会从立法的层面审议通过了郑东新区的规划,并经省政府研究批准,上报到国务院备案。所以10年来,郑州市坚持了一张蓝图绘到底,和用国际化标准规划、指导建设郑东新区的理念。这是当时省委省政府的领导思想,它开启了城镇化建设开发的新路径。”(郑州市委书记 吴天君)

招商引资(2002年3月)

郑东新区招商工作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是求商;第二个阶段引商;第三个阶段是等商;第四个阶段是选商。

目前已有世界五百强企业42家、国内五百强企业52家在郑东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此外,郑东新区已成为中部地区金融机构最为集中、业态最为丰富的区域。汇集137家金融机构,其中5家国有银行有4家、9家在郑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有7家已经或即将入驻。截至2012年9月底,驻区14家银行存款余额21927.89亿元,占全省的71.3%;贷款余额12944.6亿元,占全省的64.9%;驻区省级保险分公司实现保费收入337.53亿元,占全省51.02%。

征迁安置篇:阳光操作 保障同行

郑东新区规划范围内的拆迁安置面积大、人口多、情况复杂。尽管如此,郑州市委、市政府按照“要让群众住得比过去好,生活得比过去好”的原则通过“阳光操作”、就业与保障同行仍然实现了“和谐拆迁”。

阳光操作

公开拆迁过程。无论是整体拆迁方案,还是村庄的具体拆迁办法,都得经过村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进行公 示、讨论通过。公开附属物数据。在前期对附属物进行普查的基础上,拆迁前进行再次核对,以“三榜定案”形式将附属物情况进行三次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就业保障工作同行

郑东新区管委会专门制定《关于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的实施意见》。建立求职信息网络,规划建设就业培训中心,免费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技能培训,同时每户优先安排1名劳动力就业。

十四五规划概念例6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会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会计的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会计假设与会计核算的基础。掌握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一、会计的产生

二、会计的发展

三、会计的概念和职能

四、财务报告的目标

五、会计法规

第二节 会计基本假设和会计核算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1.会计主体

2.持续经营

3.会计分期

4.货币计量

二、会计核算基础――权责发生制

第三节 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一、可靠性

二、相关性

三、可理解性

四、可比性

五、实质重于形式

六、重要性

七、谨慎性

八、及时性

第四节 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

一、会计对象

二、会计要素

第二章 会计核算方法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复式记账的基本概念、借贷记账法下账户的基本结构;掌握会计凭证、账簿的概念、种类及运用;掌握错账的更正方法。了解账务处理程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记账方法

一、会计核算方法

二、会计科目与账户

三、复式记账

第二节 会计凭证

一、会计凭证的含义和种类

二、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

第三节 会计账簿

一、账簿的意义和种类

二、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

三、分类账的设置和登记方法

四、登记账簿的规则

五、对账和结账

第四节 财务报告

一、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意义

二、会计报表的种类

二、财务报告的列报要求

第五节 账务处理程序

一、账务处理程序的意义和种类

二、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三、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四、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第三章 货币资金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现金管理制度和银行结算方式。掌握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库存现金

一、库存现金管理的有关规定

二、库存现金的核算

第二节 银行存款

一、银行结算方式的种类

二、银行存款的核算

第三节 其他货币资金

一、外埠存款的核算

二、银行汇票存款的核算

三、银行本票存款的核算

四、信用卡存款的核算

五、信用证保证金存款的核算

六、存出投资款的核算

第四章 应收款项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应收款项的有关内容。理解应收票据的概念、种类及应收账款的确认。掌握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项的核算方法及应收款项的期末计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应收票据

一、应收票据的种类与计价

二、应收票据的核算

第二节 应收账款

一、应收账款的确认和计价

二、应收账款的核算

第三节 其他应收款项

一、预付账款的核算

二、其他应收款的核算

第四节 应收款项的期末计量

一、坏账损失的确认

二、坏账损失的核算

第五章 存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存货的概念和确认条件。理解存货的计价方法。掌握材料按实际成本核算和按计划成本核算的方法;掌握周转材料、库存商品的核算方法;掌握存货清查的核算及期末计量。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存货的分类和计量

一、存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存货的分类

三、存货的计量

第二节 原材料

一、原材料的核算内容

(一) 材料按实际成本计价的核算

(二) 材料按计划成本计价的核算

第三节 周转材料

一、周转材料的内容

二、周转材料的核算

第四节 库存商品

一、工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二、商品流通企业库存商品的核算

第五节 存货清查

一、存货的清查

二、存货的期末计量

第六章 投资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对外投资包含的内容及理解它们的含义。掌握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交易性金融资产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概念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成本的确定

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核算

第二节 持有至到期投资

一、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概念

二、持有至到期投资成本的确定

三、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核算

四、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计价

第三节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一、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概念

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成本的确定

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核算

第四节 长期股权投资

一、长期股权投资成本的确定

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

第七章 固定资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固定资产的概念、分类和计量。掌握固定资产取得、折旧和处置的核算方法。理解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和租赁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固定资产的分类和计量

一、固定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固定资产的分类

三、固定资产的计量

第二节固定资产的取得

一、购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自建固定资产的核算

三、投资转入固定资产的核算

四、接受捐赠固定资产的核算

五、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的核算

六、盘盈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三节 固定资产的折旧

一、影响固定资产折旧的基本因素

二、固定资产折旧范围

三、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四、固定资产折旧的核算

第四节 固定资产的租赁

一、经营租赁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融资租赁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五节 固定资产的后续支出

一、费用化的后续支出

二、资本化的后续支出

第六节 固定资产的处置

一、出售、报废、毁损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投资转出固定资产的核算

三、捐赠转出固定资产的核算

第七节固定资产的清查与期末计量

一、固定资产清查的核算

二、固定资产期末计量

第八章 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无形资产的定义及确认条件。掌握无形资产的取得、摊销及转让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无形资产的分类和计量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及确认条件

二、无形资产的分类

三、无形资产的研究与开发支出

四、无形资产的计量

第二节 无形资产的取得和处置

一、无形资产取得的核算

二、无形资产摊销的核算

三、无形资产处置的核算

第三节 无形资产的期末计量

第九章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前提条件。掌握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确认和计量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概念与确认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计量

第二节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会计处理

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核算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按账面价值计量的核算

第十章 负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负债的概念及包括的内容。掌握主要流动负债如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职工薪酬等核算;掌握长期负债如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的核算;掌握借款费用的核算;掌握债务重组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及预收账款

一、应付账款的核算

二、应付票据的核算

三、预收账款的核算

第二节 应付职工薪酬

一、应付职工薪酬的内容

二、应付职工薪酬的核算

第三节 应付债券

一、应付债券的概念及种类

二、应付债券的核算

第四节 其他负债

一、短期借款的核算

二、长期借款的核算

三、应交税费的核算

四、应付股利的核算

五、其他应付款的核算

六、预计负债的核算

七、长期应付款的核算

第五节 借款费用

一、借款费用的概念

二、借款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三、借款费用资本化条件

四、资本化金额的计算

五、资本化暂停和停止

第六节 债务重组

一、债务重组的概念及方式

二、债务重组确认与计量原则

三、债务重组的核算

第十一章 费用与成本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费用和成本的含义。了解费用的分类及划分费用的界限。理解成本计算的程序。掌握期间费用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费用与成本概述

一、费用与成本核算的内容

二、费用的分类

三、划分费用的界限

第二节 成本计算程序及账户设置

一、成本计算的程序

二、成本计算应设置的账户

第三节 期间费用

一、期间费用的概述

二、期间费用的核算

第十二章 所有者权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所有者权益的含义及包括的内容。掌握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的核算。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实收资本(股本)

一、实收资本(股本)的概念

二、实收资本(股本)的核算

三、企业资本(股本)增减的核算

四、库存股的核算

第二节 资本公积

一、资本公积的概念

二、资本公积的核算

第三节 留存收益

一、留存收益的概念

二、留存收益的核算

第十三章 收入与利润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收入的含义及收入确认和计量。掌握所得税费用和利润的计算;掌握收入、利润及利润分配的核算方法。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收入

一、收入的概念

二、收入的确认与计量

三、收入的核算

第二节 利得和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一、利得和损失的核算

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核算

第三节 所得税费用

一、所得税会计概述

二、计税基础

三、暂时性差异

四、递延所得税的确认和计量

五、所得税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第四节 利润

一、利润的核算

二、利润分配的核算

第十四章 财务报告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理解财务报告及包含的内容。掌握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结构及其编制方法。了解现金流量表的有关内容;了解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有关内容。

二、学习内容

第一节 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第二节 利润表

一、利润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利润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利润表的编制

第三节 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

三、现金流量表的基本格式

四、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第四节 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一、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概念和作用

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内容和格式

三、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编制

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题

二、多项选择题

三、计算题

四、综合业务题

五、简述题

参考教材:

1.刘菁主编,《会计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

十四五规划概念例7

(一) 周围或周长

方圆一词最为人们熟知、至今应用最广的义项是“范围”,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

“二十余步,得北垂圆台,高九尺,方圆三丈所,有两性。”

此后,方圆作为描述大小、范围的含义应用广泛:

《魏书・灵征志上》:“癸未,定州大雹杀人,大者方圆二尺。”

《北史・萧吉传》:“有黑云方圆五六百步,从地属天。”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相公又问:‘那国京城方圆多少里数?’答云:‘东西十五里,南北十五里。’”

《宣和遗事》:“徽宗道:‘见说月宫方圆八百里,若到广寒宫,须有一万亿,如何得到?”’

明清时期白话小说中,此义项更为常见:

《三国演义》第六回:“启视之,乃一玉玺:方圆四寸。”

《水浒传》第十一回:“地名梁山泊,方圆八百余里。”

《镜花缘》第六十回:“后来逃入尼庵,所处之地,不瞒嫂嫂说,方圆不及一丈,起走坐卧以及饮食一切俱在其内。”

可见,方圆既可以形容小的物体如玉玺,也可以形容大的建筑如城池,还可以界定一定的活动范围;既可以形容不规则的物体如云彩、冰雹,也可以指代齐整的建筑。这就不免令人产生疑惑,方圆一词到底作何理解?譬如圆台“方圆三丈所”,三丈是半径、直径还是周长?玉玺“方圆四寸”,四寸是边长、周长还是面积?黑云方圆五六百步,又是如何解释呢?有人认为“方圆一词本身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直径,一种是指周长。”(刘天亮《特许经营也会“烫手”》,《人民日报》2003年11月11日)有人认为“方圆并非指直径,确是用来表周长”(蔡维藩《鸡蛋里面挑骨头》,大连出版社2005年版,第277页),现代诸多词典的解释也不尽相同,翻看《辞源》,对“方圆”的解释有三:一是“物之形体”,二是“权益,酌情办理”,三是“周围,范围”,对这个周围、范围如何界定仍语焉不详。《辞海》未收入“方圆”一词。

再看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1.指周围:一左近的人,他都认识。2.指周围的长度:几十里见不到一个人影。”

海南出版社的《新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1.指定半径范围内的面积(20英里方圆之内的40个内湖)2,围绕:在……周围地(这个湖方圆一里,宽半里)”。

综上所述,《新华字典》解释简略:“[方圆]周围:这个城~有四五十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比较准确的,“方圆”一词后面若紧跟具体的计量单位时,表示是周长的意思,譬如圆台“方圆三丈所”,就是圆台的周长是三丈。黑云方圆五六百步就是黑云蔓延区域大概有五六百步的周长。在古代,方圆和方围是通用的,宋代赵彦卫的《云麓漫钞》卷十五:“《吴书》亦云:‘方围四寸。’则知秦玺方寸耳。”今《三国志》引《吴书》作“方圜四寸”(圜义通圆)。方圆就是方围,而方围就是正方形的四边之和,也就是周长,可见,方圆一般指周长,用来对近似方形、圆形物体或区域范围的大概估量。尤其注意的是方圆只能形容长度,不能形容面积,后面不能跟面积单位“平方”等,如“地下方圆一平方公里,小汽车畅通无阻”,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二) 规矩、制度

方圆可以指代规矩、准则、法度。人们常用“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表示要遵守一定的准则,古代用法如:《荀子・礼论》:“规矩诚设矣,则不可欺以方圆。”

(三) 方略、谋划、处置

方圆还有经营、谋划的含义,如《南齐书・沈宪传》记载:“太守褚渊叹之日,此人方员可施”,“方员”即“方圆”,方员可施就是经营有方,善于谋划。还可以作方略、谋略讲,《旧唐书・封常清传》记载:“公若方圆取人,则士大夫所望;若以貌取人,恐失之子羽矣!”作处置讲,敦煌变文中的《下女夫词》:“车行辋尽,马行蹄穿,姑来过此,任自方圆。”

唐代以后一般指筹措款项的含义:

《旧唐书・敬宗纪》:“其功役所费,当使自方圆支遣。”

(四) 酌情、变通

方圆指酌情处理、见机行事,如《旧唐书-食货志》“朕当别立新规,设蓄钱之禁,所以先有告示,许有方圆……权其重轻,使务专一”。方圆还指为人处世懂得变通,如《玉环记・范张别皋》:“多谢母亲善言相劝,只是爹爹言语上欠些方圆。”

(五) 指代性格差异、人生态度分歧等

方圆还可以指代不同的性格、价值取向和处世态度:

《宋书・礼志》:“清官子侄,普应入学,制以程课。今者见生,或年在扦格,方圆殊趣,宜听其去就,各从所安。”

此外,方圆可以泛指物名,《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从罗汉台向东南下,路边多有憔石,满地方圆,有石墙之势。”指代类似方形圆形的物体。

二、方圆思维的应用

方圆作为复合词,其内涵日益丰富,方圆作为一种观念,却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已存在,方和圆本来是独立的表示图形的文字,早期人类图腾崇拜时期,已经有了简单的方圆组合而成的构图行为,这是简单的审美意识的表现,方和圆在一起作为成熟的有深刻意义的表达,首先体现在天体观念上。2009年,被社科院评为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山东省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挖掘出了一个夯土台基,台基共有九层,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台基的形状构成,从平面观察,由内向外依次为圆圈、方形、长方形及圆形、椭圆形相套叠的夯筑花土堆积,土色深浅有别。这是一个内圆外方,方外又有圆,圆形方形相互套叠的奇特图案,这个图案体现了西周“天圆地方”的观念,这是现存最早的保留完整的天体概念实体展示,代表了当时人们对于天地运行的认识。

其次,人们将对方圆的认识应用到建筑、书法、钱币、纹样装饰等领域,在居民建筑领域,如现存的福建南部的闽南土楼,主要采用单元式平面布局,形状主要有方形、圆形和椭圆形,被称为“方圆土楼型”。闽西山区的客家土楼,更是体现了方圆的观念。在刻印、书法领域,方圆也显示出独有的特性,方主静,圆主动,方主骨,圆主筋。印章能方而不峻,圆而不流,是非常精美的。宋代姜白石《续书谱》讲书法能做到“方者参以圆,圆者参以方”就是“斯为妙矣”。棋盘文化也体现了方圆观:棋盘是方格,棋子是圆形,《新唐书・李泌传》记载,唐玄宗看人下棋时不禁感慨:“方若棋局,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让才子李泌以“方圆动静”作赋,泌答:“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皇帝大悦。小小围棋,尺寸方圆,却涵盖了深邃的大智慧。方圆观还应用到钱币造型上,秦以后两千多年间的钱币,大多圆形方孔形制,这是对天圆地方的诠释,也被世人看作为人处世外圆内方的表达。

十四五规划概念例8

在9月举行的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倡导各国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和平相处的和谐世界。

稳定

在4、5月间,《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便呼吁“稳定压倒一切”。年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公安部长又一次强调,确保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社会稳定。

2005年的“两会”上,总理提交的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也开始不再把这类事件当作“闹事”简单对待。

国家法

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国家法》。这部全文共10条、1000多字的法律,宣示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国家绝不允许‘’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国家意志。

这次立法完成后,台湾当局便如处身于国家法设置的鸟笼之中,任何冲击的举动都会面对极大的压力与危险。

节约型社会

2005年,高层史无前例地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建立,中直机关的规定甚至细致到办公区域的夏季空调温度不得低于26摄氏度,尽量减少电梯使用,严禁使用自来水龙头直接冲洗墩布。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十一五”末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不出意外,“十一五”规划将在2006年人代会上通过,而这一目标也将具有法律约束力。

抗战胜利60周年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取得的第一次全面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中华民族在其中表现出的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坚强的民族意志,成为中国人最为深刻的民族记忆。

而有学者则认为,对中国来说,纪念抗战胜利,缅怀先烈的同时,更要以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态度,正视历史,反省自身,思考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路径。

神舟六号

一个画面深深烙入人们脑海:2005年10月12日17时29分,费俊龙打开神六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进入轨道舱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太空中的这个小小动作,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飞行由神舟五号的验证性飞行试验完全过渡到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在13年间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并能够开展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的国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不仅能生产鞋子、服装、打火机,在科技自主创新方面,中国人同样作出了努力。

纪念

2005年11月20日,是诞辰90周年纪念日。11月18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规模为300人的座谈会。九名政治局常委中的三名,、曾庆红、吴官正出席了座谈会,曾庆红发表了讲话,他说,要学习伟大的革命精神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学习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的思想境界,学习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群众疾苦的优良作风。

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国八亿人口在农村。从到家庭联产承包制,在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各个不同时期,中国一直在寻找一条适合农村发展的康庄大道。时至今日,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大部分的中国农村仍然贫穷落后。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来自200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报告。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战略高度,其目标概括为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随即引起各方热烈讨论。

改革共识

3月,总理在“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通篇贯穿着“改革”的主线,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全篇各章节贯穿改革内容,对未来五年的改革进行“高位部署”;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对作为新的五年规划时期开局的2006年改革进行具体部署。从改革部署的基本内容看,改革直接触及中国经济社会运行中一系列核心领域和深层次问题。

社会公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提出“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时,明确强调“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一提法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寄托着美好的期盼,蕴含着对广大老百姓的深切关爱。

自古以来,公平就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标。在今日中国,社会公平问题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在当今社会中出现了一些不公平现象,影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十一五

始于本世纪初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到2005年圆满地完成了历史任务,从2006年开始的下一个五年,中国进入第十一个五年经济规划周期。

与以往不同的是,“十一五”的名称由“计划”改为“规划”,表明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将更强调其对经济发展的宏观引导功能。此次“十一五”规划的核心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理念上发生重大转变的同时,见诸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些重要提法也引人注目,例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鼓励自主创新、循环经济等,这些提法,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将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马克思主义工程

2004年1月中央开始实施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和建设工程”,到2005年已经全面铺开。以“工程”的方式来进行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这在我党历史上是第一次。

按照规划,历时10年的马克思主义工程,是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工程的主要任务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研究、重编一百多本马列主义教材,并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研究,着重反映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公务员报考热

公务员考试的竞争烈度已超过了高考和考研,出现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不少人将“公务员热”的原因归结为公务员的职业发展、工资福利、退休养老有较为完备的保障体系。人事部官员则把招考规则更加注重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作为主因之一。公务员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促进政府治理。

但公务员热也引起了人们的忧虑。有评论说,政府职能转变远未达到市场经济的应有要求,解决政府权力过多过大过滥的问题还有很长的、关键性的步骤没有跨越过去。这就导致创业空间的狭小,迫使社会中不少人转而加入了政府“管制者”的行列。

十四五规划概念例9

二、启动实施张澜故居景区保护性开发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培育产业,致富群众”的原则,今年三月,启动了张澜故居景区开发建设。通过各部门的努力,目前,已完成景区景观施工设计;实现了张澜路(环城路入口段)路基初通;已完成了民房维修整治161间;收购民房7户,占总收购量55%;栽植枇杷213亩;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即将全面进入景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实施阶段。

三、顺利完成景区开发前期工作

一是完成了景区概念性总体规划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二是对规划区内村、社、户、人口、农田、房屋、林业、水利、交通等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统计,三是制作招商招标方案,确定了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为主的开发模式,四是对外招商,先后与成都成金公司、深圳云龙城投资公司、北京绿源公司、浙江三元公司、中水利十四局等企业进行了意向洽谈,目前,正在进一步跟踪联系,强化招商力度。

四、引进指导旅游企业发展壮大

十四五规划概念例10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概念的形成,实际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若干认识阶段。起先人们用的概念是“新文学”,该概念较早由周作人在《新文学的源流》、[1]朱自清在《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2]等书中使用,此后该概念又为朱自清的学生王瑶先生延用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1950年教育部召集的全国高等教育会议通过,将“中国新文学史”设定为各大学中国语文系主要课程之一,1950年开始撰写,1953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稿》[3]王瑶先生用的便是“中国新文学”概念。最早用“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可能是钱基博,他在1930年出版了《现代中国文学史》一书,丁易在1952年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此后“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新文学”概念一直混用,例如直到1979年刘绶松原著,由易竹贤等修订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出版,作者依然延用“中国新文学”的概念,1975年司马长风在香港出版《中国新文学史》[4]也用的是“中国新文学”的概念,及至1980年周锦在台湾出版《中国新文学简史》时“新文学”概念尚在使用中,直到1984年唐?|、严家炎本《中国现代文学史》[5]出版,海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概念才差不多基本定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称。

这个过程中,“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范围也在变动着。1930年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一书所述范围,实际以清末戊戌维新起始,“五四”新文学革命为终,1944年任访秋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南阳前锋报社印行)时将“五四”之前的中国文学包含在了“现代文学”中,定为第一编,冠以《文学革命运动的前夜》之名,1980年周锦在台湾出版《中国新文学简史》,又把“新(现代)文学”的概念延伸至1970年代中期。可见,“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范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对“现代文学”有不同的界定。这也完全是合理的,1930年代的钱基博眼中的“现代”和1944年任访秋眼中的“现代”、1980年周锦眼中的“现代”自然会不一样。大陆主流学界,在《新民主主义论》框架的影响下,1949后才把“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范围限定于“五四”至“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但是从世界的和历史的眼光来看,“中国现代文学”学界在“把‘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范围限定于‘五四’新文学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之间”的问题上实际一直没有形成统一定识。

从上述过程来看,随着时代和认识的发展,我们尝试把“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范围作相对调整完全是有历史渊源可循的,也是必要的。目前大陆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界定主要成型于1950-1920世纪60年代(1950年,中央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文法两学院各系课程草案》,其中对“中国新文学史课程”内容做了如下规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讲述自五四时代到现在的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史,着重在各阶段的文艺思想斗争和其发展状况,以及散文、诗歌、戏剧、小说等作家和作品的评述。”这个大纲要求把新文学定义为“新民主主义”的文学,论证“新文学的发展是无产阶级占领文学历史舞台的过程和结果”),就如钱基博在1930年写作“现代文学史”的时候不可能把“现代文学史”的范围划定到1949年一样,成型于1950与1920世纪60年代之间的大陆主流学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界定,也不可能把“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范围延伸到1970年代。

进入21世纪之后,重新审视“中国现代文学”概念,我们会发现把“中国现代文学”的概念限定于1920-1940年代之间的30年是不合理的??它在两点上显然和我们这个时代对“现代”一词的惯常指认不符:一、它和我们现时代的距离拉开了50余年,1950年代我们称刚刚过去的30年是“现代”还是合理的,就如同1930年代钱基博称刚刚过去的数十年为“现代”也是合理的一样,而现在于21世纪10年代,我们称50余年前的某个时期为“现代”就显得不那么合理了;二、它专指与现时代已有50余年之隔的特定的30年时间,显然也是不合理的,中国文学的“现代”历程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一直延伸到当下的过程,它不可能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就结束了,至少它的范围是30年所不能限定的。就此,重新审视这个概念完全有必要。

二、

20世纪以来,中国新文学实际上经历了两个高潮,一个是“五四文学”,一个是“新时期文学”。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五四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核心(特别是从文学精神上来说);“新时期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核心(无论是从文学创作的内在精神还是从文学创作的外在质、量上说都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笔者认为:对“现代文学”学科范围的界定要以“五四文学”的发生、发展、落潮为基本线索;“当代文学”学科范围的界定要以“新时期文学”的发生、发展为线索。

从“现代文学”学科发展角度讲,“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范围亟待拓展,完全可以拓展到1977年(刘心武的《班主任》发表,新时期文学开始)。目前的“现代文学”概念,只包含1917(以是年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的中国新文学革命开始)到1949年之间大约30年的时间,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是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历史纵深以及作家、作品幅员不够,大多数现代作家都经历了由“前49”到“后49”的延伸,不管是来自解放区的新锐作家,还是来自国统区的进步作家,他们的创作在1949前后都具有逻辑连续性,对于他们来说,“49”不是什么特殊的门槛,不可能把他们的创作用49强制性地割裂开来研究,似乎49之前,他们的创作就是“现代”的,而49之后他们的创作一夜之间就变成了“当代”的了,将视野限制在1949年之前,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来说是不完整的。

所以,“现代”文学的学科范围要扩大。但是,这个扩大不应是无边的扩大。

广义的“中国现代文学”概念应当是从1917至当下的文学,而狭义的作为学科概念的“中国现代文学”则应限定于1917至1977年之间的中国文学。将其拓展到1977年有如下理由:一、是有前述周锦《中国新文学简史》之历史先例可循的;二、是符合“中国现代文学”之内在逻辑的??既可以显示“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相对开放性,又可以相对保持“中国现代文学”作为断代史的相对完成性;三、特划出1977后给“中国当代文学”,以便突出其开放性、现实性的学科特点,区别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相对封闭性、历史性。

广义地讲“中国现代文学”概念自是可以包含1917至当下的所有文学的,但是,如果引用此广义概念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定义,显然会导致“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特性的丧失。例如扩展到1999或者2000年,形成“20世纪中国文学”范畴,这样就实际上取消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20世纪中国文学”作为部分学者打通现当代界限,形成纵览中国新文学之宏观视野的研究课题是完全可以成立的,但是以其取代“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的学科概念,则是不科学的。原因是:一、它是一个封闭的概念,现在已经是2001年后,20世纪已经终结,它不能囊括文学(批评和历史)研究对当下文学发展的动态关注,二、过于突出“世纪”概念与中国文化背景不符,“世纪”概念是西方宗教意识的产物,“世纪初”之所以在西方具有“历史开始”的意义,是因为纪元从基督诞生始,人类将获得救赎,“世纪末”之所以有“历史终结”的意味,是因为“世纪末”人类将面临审判,而在中国文化背景中,“世纪”之始末并没有历史开始和终结的意味,从20世纪中国历史实际来看,1901年和2000年这两个年份都没有什么特殊的划分时代的意义;三、作为学科概念,它太过笼统,不科学。

“现代文学”学科范围要拓展,但不能无边拓展。笔者以为以1977为界是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实际上“20世纪中国文学”的内部统一性不够,尤其是1977之前和之后,对其进行分割,留出一部分“开放空间”给“当代文学”,将相对封闭的、完整的一部分空间划转“现代文学”是十分必要的。

过去,我们过于拘泥于传统的“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划分,主要受到这样两个观念的影响:一、误把“现代”和“当代”当成纯粹的时间概念,进而把界定的依据定位在社会时间的断代上,例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社会开始了社会主义新时代,于是乎这“新时代”也成了文学时间断代(区分现、当代文学)的依据,而并没有深究社会学意义上的“新时代”和文学意义上的“新时代”是否真的对应;二、因为和“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实际流程过于接近,缺乏远距离审视的可能,对“中国现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缺乏本质上的真切界定,因而只是权宜性地对两者进行了“时段性”划分,尚不能从逻辑上对二者进行更深入的界定。

三、

如果说“中国现代文学”学科范围需要扩展,那么相应地我们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学”学科范围需要收缩。

“新时期”,这个概念用到现在多少有点儿尴尬,从刘心武发表《班主任》的1977年开始算起到现在,新时期已经延续了20余年的时间,这个“新”,似乎也太长了点。“新时期”以来,中国新文学迎来了五四以后的第2次新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篇小说的丰收极大地提升了汉语言文学的创作水平,随着汉语言文学作品在国际上赢得最高大奖,今天,我们已经可以说中国当代文学已经获得了在对等水平上和世界文学对话的地位,而这正是“新时期文学”的功劳。从这个角度讲,“新时期”文学值得学术界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经历来正视,然而,这些都不是在“新时期文学”这个具有强烈的批评色彩的概念烛照下可以达成的,我们必须寻找更有历史感,更有学科意义的概念来呼应它,而“当代文学”正合此一要求。

总的说来,“当代文学”是一个在时间上开放的概念,从1949年算起到现在,已经有50余年之久,相比较于传统的“中国现代文学”30年历史,它已经长了很多,似乎显得有点儿太长了。如果不适时地调整其学科范围,任“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无限地延伸、扩展下去,这对于一门学科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更重要的是,以1977年为界,1949至1977年之间的“当代文学”实际上和“新时期文学”的联系并不像我们过去所想象的那么紧密,相反1949至1977年之间的文学大致可以划归“五四文学”“发生-发展-落潮”三阶段之第三阶段,完全可以划归“中国现代文学”范畴。目前的以49为界的“当代文学”概念是不合理的,它是把77前和77后两种不种文学形态硬行捏合在一起。

实际上,“?” 在汉语中是形声字(从玉,见声),本义为“出现”,《广韵》解“俗见字”,可见其有“明显看得见(become visible;appear;show)”、“当下呈示”的意思,现代汉语中依“现”字组的词如“现弄(在人面前炫示自己)”、“现示(显示)”、“现在”、“现案”、“现场”、“现时”、“现实”等均从本义。类推可见“现代”一词也应如此,的确,据《高级汉语大辞典》解释“现代”(modern times;the contemporary age)意为“现在这个时代(中国多指 1919 年至现在)”,“现代人”意为“当今时代的人”,“在我国历史上一般指‘五四’运动以后的人”。如果按此辞典义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应当是指“‘五四’运动以后直到当今时代的文学”。显然现行大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主流认识与此不符;从回复“现代”一词的辞典本义角度讲,“现代文学”学科范围有“拓展至49年以后”的词义学要求。

其次,从“‘五四’启蒙文学发生、发展、式微”之历史逻辑的完整性来讲“中国现代文学”有拓展到1977之后的逻辑要求。1917(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发表)年到1977年(刘心武《班主任》发表),对于五四文学传统来说正好经历了一个发生、发展、式微的过程,以五四启蒙文学精神为内核的“中国现代文学”可以认为是正好完成了一个正、反、合的过程,完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形态。而1977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在逻辑上已经不是“五四文学”一脉的了,如果说“五四文学”可以用“以民主、科学、国家为本位启蒙文学”来概括其精神的话,那么1977年以后的文学则可以用“以自由、感性、个体为本位的新感性文学”来概括其精神,当初诸多论者以“五四文学的回归”论为1977后文学张本,这种做法在那个时候是可以理解的,它可以让人们更容易地理解1977后文学,接受1977后文学的合法性,但是,现在再把1977后文学和1977前文学混为一谈,把它看成是“五四文学的回归”,显然是低估了1977后文学的价值,不利于当代文学研究的深入以及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

“当”,就其时间向度的词义学内含讲,有三重涵义:一、past,刚刚过去的一个时间段,但强调这个时间段是延续到现时的,如当朝、当世;二,just at a time,指过去的某个时段,但强调的是那个时段中事件的即刻性、发生性以及与当下的关系,如当场、当初;三、present,从当前开始延续到未来的时间段,强调该时间段的未完成性、未来性,如当前、当今。

就此,所谓“中国当代文学”,就其词义学意义而言,应当在这样几个意义上被运用:a、如果它是指“过去某个时间点到当下的”的文学,那么它的着眼点应当是强调“这个时间段的文学正在当前延续着,与当下的文学直接联系并发生着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它强调该时间段的文学与当下文学的直接连续性;b、如果它是指“从当前开始延续到未来的时间段的文学”,那么它一定是在强调这个时间段的文学的“正在发生性”;c、如果它是指“从现在开始延续到未来的文学”,那么它应当强调的是这个文学时段的“未来性”、“前瞻性”、“开放性”。

实际上它应当在上述三个意义上同时被强调。就此,“当代文学”学科概念应当在上述三重意义上不断被调整和重新界定就是必然的:向上溯它应当不断地割舍,不断弃掉“与当下文学缺乏的直接连续性”的文学,而不断地强化它的a涵义;向下伸它应当不断地拓展自己的领地,以便能永远地保持它的c属性;就其学科的根本属性讲,它应当不断地强调自己的“现场性”,也即时刻保持其b涵义。

综上所述,“中国当代文学”调整其学科范围,不断割舍其前端,不断下探其末端,以便更好地体现当下现场性、未来开放性、现时回溯性,并非什么不可理解之举,而恰恰是它作为一门学科的内在规定性使然的。

1977年之后,“新时期”兴起了“新感性文学”浪潮,新的时代条件??政治上的改革、开放,经济上的市场经济化,文化上的全球化??这些都构成了“当代文学”的基本前提,换而言之,也只有由这些要素规约起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如何体现自身作为世界先进文学之属性”的问题才是具有中国文学“当代性”的问题。1949至1977年间,中国文学所处理的基本问题实际上都是“前当代”的由“中国现代”遗留下来的问题,例如“文学如何符合无产阶级性?”的问题便是我党作为革命党在现代历史上所要处理的基本文学命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实际上已经渐渐地由代表无产阶级利益,肩负阶级革命之现代历史使命的革命党调整为代表全民利益的执政党,2001年“7·1讲话”便是这一转变的理论总结,文学就此也获得了其不同于“革命党”时期之核心命题的“当代核心命题”??“如何代表世界先进文化?”的问题。如果我们问:“中国当代文学不同于现代文学的基本问题在哪里(中国文学的当代性在哪里)?”其回答一定是在这里,而这一点,是1977后才有的。中国当代文学在市场化、全球化、个体化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上展开,从1977年起这个以新启蒙为核心的文学浪潮一直维持着它螺旋式发展的势头直至当下,并且获得了它而“以自由、感性、个体为本位”的内在新感性精神本质。

据此,我们说,将1977年后文学划归“当代文学”范畴是有理由的。这样做可以让“中国当代文学”学科获得它内在的精神的逻辑的统一性,进而解决当下绝大多数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所遇到的困境:这些文学史大多是生硬地糅合“十七年文学”、“文学”、“新时期文学”三大块,因为无法把“历史”和“逻辑”统一起来,没有整合性的逻辑构架,这些文学史著作常常显得缺乏“体系”,这是生硬地坚持“49”作为现当代文学学科范围界限的结果(陈思和先生《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6]用“潜在写作”的概念将“新时期文学”与“十七年文学”、“文学”在逻辑上整合了起来,可说是一种富有智慧的解决方案,但是这又造成“潜在写作”在原生态文学史中实际的地位、作用和其在叙述态文学史中地位、作用的脱离,并进而造成叙述态文学史对原生态文学的偏离)。

另外,从学科分量上讲,1977后的中国文学其实力完全可以撑起一个学科,在这个时间段,中国汉语言文学真正地获得了自己的具有“当代性”的典范作品和作家,张承志、贾平凹、莫言、苏童、余华、高行健、李锐、王安忆等在这个时间段均完成了他们的代表作,使汉语言文学真正地达到了和世界文学对话的水平。

由“中国新文学”概念的演化而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概念;由“新时期文学”概念的演化而终有“中国当代文学”学科概念的定型,比照“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概念的成型和演化,“中国当代文学”学科范围之定型于“新时期文学”完全是符合“中国现代文学”之学科成型的历史经验的。尊重传统的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学科分野,寻求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新世纪的历史性转型,要求我们既维护两个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反对“取消论”,同时我们又要反对“不变论”,以新观念促其新发展。重视文学研究的当下介入性、现实针对性要求我们重视当代文学学科建设,因此从“延伸到当下”的“中国现代文学”中列出“新时期文学”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研究范围,以强调之,是完全必要的。

注释: [1] 此一时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诞生期,主要著作有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亚东图书馆,1924年11月)、周作人的《新文学的源流》(人文书店,1932年9月)、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中华书局,1929年4月)、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杰成印书局,1933年9月)等。

[2] 朱自清,《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见《文艺论丛》第14辑,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2月。

[3] 此一时期诞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开明书店1951年9月出上卷,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8月出下卷)、蔡仪的《中国新文学史讲话》(新文艺出版社,1952年11月)、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作家出版社,1955年7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