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7:34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例1

一、研究背景

当前,在国家的发展下正引领着中等职业教育向质量教育模式方向发展,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越来越需要技术型复合人才,不仅要掌握高深的理论知识,还要精通实践应用,而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更高,设计理念和设计实践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无论一线城市还是三线城市、无论大型广告公司还是小型美术社都对人才的设计实操能力更为看重。为此,对于教育而言,应针对传统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教学需要的事实,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模式,快速高效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质量技术人才。我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求进行课程改革,构建“以任务引领型课程为主体”的“3+1+2”模式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任务引领型课程目标的内涵

(一)任务引领型教学法

任务引领教学法,是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和导向去学习技能并建构专业知识的教学方法。根据工作任务的相关性知识进行课程教学设置,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内容。工作任务根据岗位的实际任务为基准,练习各学科知识,并按知识本身的逻辑体系选择和组织内容的学科课程。

(二)课程目标的制定

根据思维阶段性特点和将来就业的实际需求,坚持“以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原则,充分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以品行为重点,以文化为支撑,以改革为动力”的办学方向,并适应两个发展的需要,即地方企业生产技术发展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三、任务引领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平面设计》的教学内容从“任务”着手,通过设计解决“任务”的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以工作任务为引领、以岗位技能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引领下完成《平面设计》课程的教学工作。

(一)任务引领在《平面设计》软件课程的教学中可分为六个步骤

1.提出任务。首先,选取具有成果性的任务,任务应当包含多面性的知识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提高点。然后,教师给出细致的任务分解,让学生明确目标。最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作品,让学生有一个感性和整体性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创新思维。

2.分析任务。这一阶段,教师应引导并且和学生一起分析任务,可以将任务分解成多个小任务,并分析完成每个小任务的关键之处,将复杂的大问题变成相对简单的小问题,这样可以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信心。

3.探索任务。在对任务分析之后,教师先不作演示,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个别的辅导,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讨论,发挥其团队精神。

4.问题与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尝试,学生的作品基本完成,在此阶段,老师首先询问学生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每一个难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把每一组的解决办法在班级中进行交流,选出好的或者自己容易记住的方法。如果学生都没有办法解决的,再由教师逐步引导,得出方法。其次对于学生没有提出的,但属于本任务的知识点的问题,则由教师提出来,并请学生来解决。

5.拓展与提高。本阶段的任务是在已经基本完成作品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和设计。

(二)任务引领型模式下的“双向、双环、交互式”教学评价体系的实施

任务引领型模式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方法由三级指标构成,《平面设计》课程目标与职业技能相结合,这就要求授课教师首先应当达到相应的教学水平,并且超越相应的职业技能水平,因此对教师本人的艺术欣赏能力、作品的创造设计能力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而对于学生的评价也是在任务引领的学习模式下划分为根据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的评价方式。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例2

一、任务引领法在泵实训中应用的必要性

泵实训是一门化工的实训课程,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泵理论知识以及能独立的开停车能力。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一般先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然后带领学生进入实训场所,告诉学生各个部件在什么地方,之后教师再把某台泵的操作步骤诸如1,2,3......的罗列下来,然后由教师给学生示范如何操作,最后才由学生自己上机操作。这就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新课标下已经显得有些陈旧了,而学生也厌倦了这种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戏称实训课与理论课没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上课精神萎靡,态度懈怠,纪律松懈。

采用任务引领法这种模式上泵实训课后,教师在课堂内讲的内容少了,甚至都没有教科书,没有了参考的标准答案,学生上课时会更加注意听讲。减少了枯燥的纯理论知识,把学生直接带入实训场地,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看到一台台鲜活的化工泵,会激发出他们对课程更大的兴趣。没有了枯燥的纯知识,把所有的课程知识都融汇在每次课的一个个小任务当中,让学生对泵实训充满了新鲜感,愿意自主地向教师讨教自己在摸索过程当中碰到的问题,学生之间也会很热烈地讨论,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而那些平时他们讨厌的理论知识也在他们完成一个个小任务的同时,不经意间就掌握了。这样学生学得有滋味,也愿意学,而教师也可以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中解脱出来,投入到学生的大讨论当中。

二、任务引领法在泵实训中的应用探究

笔者就以泵实训中某一次课的实例,来介绍如何把任务引领法贯穿于整堂课。这次课的实施对象是051赢创班的部分学生(小班化教学),学生分为若干组,4人一组,并各指定一名组长。

(一)提出任务。

教师提出的任务是任务引领法教学的核心,如果任务提的不妥当,则学生不得要领,对后面的分析任务带来很大的障碍,在泵的连接方式这堂课中,一共提出了两个任务,一个是消防员灭火的任务,另一个是鱼塘抽水的任务,相对来说都比较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

(二)分析任务。

在学生之前学习到的知识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就能把上述的两个任务完成,但是教师提出了另一个假设,就是可以完成任务的那台泵出现了故障,只有利用剩下的四台来完成任务,这样,学生就要讨论,如果在现有条件下,把原本不符合要求的泵有机的组合起来,达到完成任务的要求。每位学生都非常认真,仔细地分析这两个任务,并且尝试着自己提出一些可行的办法,在然后全组的同学共同探讨,分析这个方法的可操作性。

(三)确定方案。

经过学生相互讨论,往往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结果,要么把两台泵串联起来,要么就是并联起来。由于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所以各组同学的意见很难统一起来,有的组认为应该把两台泵并联起来,这样就能在底楼把三楼的火扑灭,把两台泵串联起来可以再规定时间内把鱼塘内的水抽干;而有的组的同学的意见正好与之相反。为此各组同学会辩论,希望其他组的同学认同自己组的意见,然后最后谁都说服不了谁,而对于各小组要完成的任务到底是串联还是并联,还需要不断探讨,最后再给各组同学一些讨论的时间,让他们组内同学在听了其他组的同学的说明后,对自己组的操作方案进行统一,最后每个组上交一份操作方案给任课教师。

(四)实践验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训课中,这句话显得尤为的重要!学生提出的方案到底是否可行,光靠教师在黑板上写和说是没有说服力的,最终还要看实验数据。让学生拿着自己的操作方案,在泵上操作,并且记录实验数据,用事实来说话。

(五)探讨小结。

实验完成后,各组拿着自己的实验数据回到教室。回到教室以后,让学生自己分析他们组确立的方案事实上是否可行,结果有的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能够灭到火,能够抽干水,而有的组结果很不理想,水的高度不能灭到火,而泵的抽水能力也没法再规定时间内把水塘抽干。然后同学们看着自己的实验结果,很容易就判断出来,如果想要把高处的火扑灭,就应该把两台泵串联起来;而如果想要快速地把鱼塘的水抽干的话,就需要把两台泵并联起来。

三、小结

任务引领教学法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其实质是属于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授课方式由注入式变为启发式,在众多教学方法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应用任务引领教学法进行教学,从学生方面来说:首先会让学生的学习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性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自我探究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其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互相帮助,加强了团队的合作意识,增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

任务引领教学法给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带来了的可喜的变化,也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任务引领教学法还有待于我们每一个教学工作者作进一步的研究。以上仅是笔者运用任务引领教学法过程当中的一点体会。

参考文献: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例3

当前,我校计算机教学现状依旧不令人满意。首先,当前学校存在重知识轻智能培养的问题,不少学校在教学体系的设置中,关于专业课的设置方面非常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但是对于智能培养有所疏忽,这主要与学校对专业课的目标把握不明晰有关;其次,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其实大部分专业,都有广阔的学科渊源,但是不少学科专业在具体的学科设置培养方面,却出现明显狭隘,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三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滞后于时展。现阶段,大部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明显滞后于时展,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有待更新和丰富,部分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落后。不少学校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主要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知识的传授而轻智能的培养,重“教法”而忽视“学法”。以下是我构建的任务为引领的三大学习模块。

一、“学习领域”:拓宽学习领域,延伸专业知识

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计算机教学的学习领悟不断进行拓展和延伸,针对计算教学课程来说,这是一门集专业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学科,是对学生理论知识、操作实践知识等方面的综合考核,一个人的学习领域是需要不断完善和拓宽的。一直以来,由于不少学生在学习领域中的学习,都是仅仅围绕某一个方面,结合当前不少高校的授课课程看,不少学科都是仅仅是围绕某一个狭小范围开展教学,其实当下,我们流行的一句话是“跨界”,要求学生不仅学习本专业的一些知识点,更延伸专业知识,不断引导学生拓宽自身的知识领域和范畴。

在学生自身的学习领域的拓展中,我引导他们以任务为引领,比如每个人在开学之初,我会将本学期的学习内容、学期计划等呈现出来,学生结合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也就是学习任务,对自己的本学期学习做出一个近期内的规划,学生还可以结合自己所要学习的学科,延伸自身专业知识,比如给出一门计算机方面的课程,那么一些延伸的相关课程,教师就可以以参考书目的形式,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研究。

二、“学习情境”:创设学习情境,提高教学成效

所谓“给我一个情境,让我撬起整个地球”,针对当前的学生来说,情境教学法依旧是一种比较合理和有效的教学手段,针对计算机教学来说,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针对知识点的学习,有更多的具体的形象化的理解和吸收。在计算机专业知识点的授课过程中,学生通过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习成效。教师在情境教学法的构建过程中,可以以任务引领为前提,引导学生提高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情境的创设中,比如我会在每节课的一开始就给出具体的学习任务,比如针对计算机课程今后的应用性来说,软件、编程等方面都需要涉及,我创设学习情境时,采用了与之相适应的任务教学法,比如结合某个数据开展的编程,以实践生活中所遇到的情况作为课堂学习的情境,这样,就能顺利确保每一节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学习任务”:安排学习任务,理论结合实践

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就是学习和课后复习之间的能动联系,结合计算机课程的专业教学来说,如何引导学生全面提高学习效能,就可以实现课内的理论和课外的“任务”相结合。

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没有布置相应的作业,有的专业课一周才上一次课,学生很快就淡忘了课堂教学的内容,而在任务引领的目标之下,教师可以让每节课的理论很快引导学生运用于课后实践之中,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点。

总之,在当前以任务为引领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中,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还需要依赖于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自主性的全面提升,在以任务引领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普遍对于自己今后的定位和职业规划等方面都有了更新的认知,学生能够结合今后的职业需求,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在计算机课程专业课学习的舞台上全面提高主观能动性。

参考文献:

[1][英]阿什比,著.滕大春,等译.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1-181.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例4

中等职业教育是以服务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为准则,以提高学习者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年来,我国汽车保有量急增,其应用型人才尤为缺乏,且严重困扰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专业大量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中职教育的重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为突破口,对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优化教学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学生适应汽车后市场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职业能力。实施任务引领型教学法符合现代中职教育的方向和宗旨,本文就我校在汽车专业教学改革中运用“任务引领”课程体系的实践谈些看法。

一、“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的内涵

“任务引领型”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新技能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并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学习、讨论、实践、总结,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任务引领型”课程与“项目课程”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但“任务引领型”课程的理论体系更加完整,改革效果更加显著,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大大提高。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表明,“任务引领型”课程是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是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能正确地进行专业定位,合理地调整课程设置,组织好课程内容,设计好教学活动。

二、“任务引领型”教学的特点

“任务引领型”教学强调以工作任务引领,围绕这一任务有效开展教学活动,注重企业实践和岗位特征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通过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任务引领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引领知识、技能和态度,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结果驱动

任务引导教学关注的焦点放在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所获得的成果,来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通过完成典型产品或任务,注重工作过程,来获得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

3.能力为本位

课程定位与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教学过程与评价都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社会广泛调研,与企业零距离接轨,同时涵盖职业技能考核要求,体现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4.内容实用、够用

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职业素养为主线和“实用、够用、会用”的原则设置课程和精选内容,不强调教学内容的系统性,而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5.做学一体

打破传统理论课程体系,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任务引领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重在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并以教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变为学生主动学习,大班型的情况改为小组式、小型化授课,更突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技能为主体,双向互动,使学生有兴趣地进行项目任务学习,不断进行师评、互评、自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效果明显。

三、“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在汽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引领型”教学法要求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任务”来组织教学活动。汽车钣金是中职汽车钣金专门化方向的专业主干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社会性、系统性、经验性。下面就汽车钣金“汽车翼子板的修理”采用任务引领教学法为例,就如何以任务为主线,以技能为突破口,紧扣岗位技能训练,谈谈笔者的体会。

1.提出任务

两辆汽车拐弯时相撞,某车的左前翼子板受到严重碰撞,部分区域出现撕裂等现象,经过定损后,来到修理厂,需要钣金修复。

2.分析任务

(1)指导学生做好实践前的准备。根据任务的学习目标、工作任务和实训内容,准备好实训设备和工量具,明确实训目标和要求,强调安全操作知识,分解操作步骤,进行演示操作,合理制定工作计划。

(2)引导学生确定维修方案。根据汽车翼子板破坏面积的大小,察看其表面损坏面积大小、变形量,引导学生确定维修方案,确定需要敲平法还是挖补法,除了要考虑降低维修成本之外,还要综合考虑整体维修质量,比如切割和焊接时如何保证金属内部结构尽量不发生较大变化,以及选用何种钻孔、打磨工具。

3.尝试任务

当翼子板的某些部位损伤严重或同一部位多次焊修,再修已无法达到质量要求时,需挖补或更换处理。多在翼子板的前边缘、中间上平面加固板处,外侧边缘和后尾下部等处。其挖补操作过程如下:

(1)整形。在挖补更换之前,先对整个翼板整形、焊修,使其基本恢复原来的几何形状,以求镶补件下料的准确性。

(2)确定更换范围。更换范围的大小取决于损坏范围的大小、焊接后便于敲平的部位和考虑保持连接螺栓孔的准确位置。

(3)下料的镶补件的制作。更换范围确定后,剪出纸样板,按纸样板留出需折边或加放的修剪余量。用1.2mm薄板下料,然后按待换处的轮廓形状加工出镶补件并修剪结合切口。

(4)依样划线、切割。将镶补件覆盖于待切除的损坏部位上,画出剪切线后,将损坏部分切除,并修整切口。

(5)施焊。将镶补件接口与翼板切口对齐,并保证焊缝两侧板平齐。切口间隙不应大于1mm,然后按30-50mm间距作定位焊点。用样板检测镶补件是否与整体形状吻合。若基本吻合,则可施焊,否则,应校正后再施焊。

(6)修整。焊接完毕,对焊缝进行锤击,消除焊接应力所造成的变形。用样板校对并作下一步全面的整体修整,最后修磨焊缝,使之与周围板面平整均匀光顺。

4.问题与思考

经过一段时间的任务分解操作实践,汽车的翼子板形状已经初步呈现,在此阶段,教师首先请学生提出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对每一个难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再把每一组的解决办法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进行总结。如果学生都没有办法解决的,再由教师逐步引导,得出方法。其次对于学生没有提出的,但属于本任务的知识点的问题,则由教师提出来,并请学生来解决。

5.拓展与提高

“任务引领型”教学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也确保了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有效手段,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教学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经过分解、分析任务,学生完成任务存在的难度已大大减小,并在此基础上有效采取传统教学法和先进的设备仪器(外形修复机)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

6.总结回顾

教师最后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对任务实施过程要进行总结,从实践前的准备――确定维修方案――组织维修过程――学习效果展示、交流和评价。采用这一办法,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道德。

四、实施“任务引领型”教学法的体会

实施“任务引领型”教学,首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创造性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自我探究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其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可以自由讨论,互相帮助,加强了团队的合作意识,增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学生在任务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了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了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而且能从组织实施过程中体验“理论到实践的反复过程”,熟悉从确定维修方案――维修――维修后检查的工艺流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解――教师示范――强调要领――学生练习”的教师拿教参上课的教学程序。这种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和创新精神,真正做到了理论实践一体化,从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的以书本为中心,切实提高了实操水平,更注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总之,实施“任务引领型”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营造了良好的实训环境,以特有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专业兴趣和教学效果,不但加强了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综合演练了实践操作技能,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地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以能力为本”的价值取向,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得到了更大幅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汤定国.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的实践与探索[C].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08.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例5

摘要:提出了一种职业院校课程与职业工种证书相融合的“课证融合”模式。该模式参照“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完成了“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课证融合”模式的设计——方法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及学习任务设计,并进行了“课证融合”案例分析。

http://

关键词 :课证融合;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5-0052-03

作者简介:贾晓宝(1976—),男,硕士,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智能建筑。

以往的职业资格培训不计平时成绩,学员只要通过职业资格的最终理论考试及实操考试即可获得相关证书。学员就算不来上课、不完成训练任务,教师也无法监督。为了提高训练质量,强化训练过程,2010年,深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提出了基于“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的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即平时任务训练占总实操成绩的60%,每次训练任务均要完成相应的理论作业及测试,理论作业分数计为理论成绩。学员培训完成后,只需要参加最终的实操考试即可,占总实操成绩的40%。通过“一体化鉴定”模式,可以全程监控学员,并确保学员能完成所有的训练任务,达到相应的职业资格水平。

针对社会人员,采用“一体化鉴定”模式能有效提高学员的技能水平,全面提升学员的专项能力;针对在校生,由于学生没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基础及技能基础,且教学设备、教师配置不能满足“一体化鉴定”的要求,如果完全按照“一体化”鉴定模式操作的话,需要大量的学时,高校教学安排无法满足。那么,如何在高校推广“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

根据“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的教学改革思路,结合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笔者提出了“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将课内实训项目与“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过程考核实训项目(占60%)融合,将课内理论作业及理论考试与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理论考试融合,学生只需要参加“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综合实训考核(占40%)即可获取相应证书。现以“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的“设备监控”模块(“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有五大模块)与职业院校”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的融合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一、“课证融合”模式方法设计

“课证融合”模式包括实操融合和理论融合两个方面,如图1所示。实操融合是指将课内10个学习任务与“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助理级)16个过程考核实训项目(占实操考试的60%)对应;理论融合是指每个章节均安排理论作业,期末进行一次理论考试,学生即可免考“智能楼宇管理师”职业资格理论科目。对在校生而言,只需要参加实操综合考试(占实操考试的40%)即可获得相关证书,完全实现“课证融合”。

二、“课证融合”模式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以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学习情境,并规划出本课程的一系列学习任务——电梯监控系统、供配电监控系统、给排水监控系统、照明监控系统、冷热源系统、空气处理系统等。同时,将课程内容和课程顺序进行解构与重构,将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职业技能训练贯穿始终,注重知识衔接。课程教学内容重构如图2所示。

三、“课证融合”模式学习任务设计

根据“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的思想,首先要开发相应的训练任务,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及知识结构;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且后一个任务既涵盖前一个任务的知识点,又是对前一个任务的提升;任务之间应有相似的操作流程,学生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提升技能水平。

为此,把楼宇设备中的各个子系统进行了细分(如图3所示),开发了控制器面板操作、CARE软件基本操作、电梯系统监控、供配电系统监控、给水系统监控等10个实训任务。

那么,如何安排这些任务的顺序呢?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掌握得牢固呢?我们按照从信号类型的递增到控制方式的递增,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安排。信号类型的递增是从最简单的只含有DI的电梯系统,到含AI、DI的供配电系统,再到AI、DI、DO的给水、排水系统,最后是含4种信号的其他系统。控制方式的递增是指从最简单的只需要监视不需要控制的系统,到只有一种控制方法的系统,再到两种控制方法的系统,最后是三种以上控制方法的系统。

按照这两种递增方式排序,10个任务的顺序如图4所示。由于从最简单的任务开始学习,难度不大,学生基本能理解并掌握,且大多数任务的训练流程基本一致——建原理图、进行点的编辑、硬件配置及控制方法设置、下载调试。在多次重复流程的任务中,再逐步增加难度,学生很有成就感。任务设置非常符合学习规律,在确保学生对知识点、技能点掌握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课内的学习任务设计好后,如何将课内学习任务与深圳市智能楼宇管理师实训项目对应呢?因深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智能楼宇管理师培训每次只有三节课(2.5小时),且要完成至少一个任务的训练,由于基本不讲理论知识(要求学员有相关的理论基础,或上课前自学理论),在三节课的时间里教师先实训演示,再由学生完成相应任务,时间刚好。但对于无理论基础的在校生,显然课时是不够的。在每个任务实训之前,教师必须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会占用比较多学时。如果按深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的16任务来完成,学时远远不够,所以尽量将16个任务中同类的合并(如表1所示)。例如,将任务4(电梯运行状态检测编程与运行测控)及任务5(电梯自动监控系统的维护与保养)合并为学校实训中的任务3(电梯系统的监控)。这样,既可确保有足够的学时讲解理论知识,又有足够的学时完成训练任务。

综上,本文提出了一种职业院校课程与职业工种证书的“课证融合”方法,该方法参照“任务引领型一体化训练模式”完成了“楼宇自动化技术”课程的“课证融合”方法设计、教学内容设计及学习任务设计,给出了详尽的“课证融合”案例,值得相关专业及课程实现“课证融合”借鉴和运用。

http://

参考文献:

[1]李长虹,马阳,闵光培.任务引领型一体化高技能人才训练模式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1).

[2]赵志群,杨琳,辜东莲.浅论职业教育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8(35).

[3]胡力勤,侯静宜.“任务引领型一体化模式”在建筑高技能人才培训中的应用研究——以智能楼宇管理师为例[J].科技信息,2013(18).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c)-0175-01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由交际法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教学形态—任务引领教学法逐渐成为国际外语教学的主流。国外一些著名的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二语习得研究者先后著书立说,系统地介绍和阐述任务引领教学法的相关理论。我国外语教学界也在21世纪初开始倡导任务引领教学法。鼓励广大外语教师在教学中采用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根据高职高专学生培养目标的精神,培养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是作为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重点。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在“教”与“学”中,以任务为驱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力,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达到提升语言能力的目的。

1 课堂主体的角色转变

1.1 教师角色的转变

任务型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设定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语言知识,进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其他的外语教学方法相比,任务引领教学法中教师的角色面临重大的转变。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主要担负着“主讲”和“指挥”的角色,教学活动的形式也是以“精讲多练”为主。但在任务型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将变得更加丰富,他们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协调者和桥梁。教师的任务一方面是传授给学生语言知识;另一方面也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巧,组织和控制好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为学生创造充分的实践机会。通过这种途径,充分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空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2 学生角色的转变

在任务引领教学法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地学习者。根据皮亚杰(J.Piaget)的建构主义理论的阐释,知识是暂时的、发展的、非客观的,是经过学习者内心建构并受社会文化影响的。显然该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要建构者。学生有了具体的动机就能自主学习,自主地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运用所学语言,并自然地发展了语言能力。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功能,通过人机互动的方式,加强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注重课堂气氛,通过优美动人的音乐和语言、生动的画面、丰富多彩的形象来增加课堂的信息容量和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记忆效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目的。除此之外,合理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如:播放视频、交互式课件、分组讨论、情景模拟、小型戏剧化表演等,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

1.3 课堂本质的转变

任务引领教学法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就是交往。交往的基本属性具有互动性和互惠性。信息的交流可以实现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课堂活动是多边互动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全面互动的过程,正是通过这种全方位的互动,真正达到课堂的交际化,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语言使用的机会。

2 应用任务引领教学法应遵循的原则

2.1 真实性和实用性原则

任务设计应该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客观实际出发,保证任务的内容和方式尽可能真实。任务输入的材料应尽量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活动也应尽量贴近真实生活或尽可能地创造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加工真实的语言信息,使他们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同样得到有效的应用。任务活动要有益于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在任务设计阶段,教师应该考虑它所产生的效果,课堂任务总是服务于教学的,因此,在任务设计中,要避免为任务设计任务,应该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学生个体活动创造条件,充分利用课堂上有效的时间和空间,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机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2 新颖性和趣味性原则

通过有趣的课堂交际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任务引领教学法的优点之一。因此,在任务设计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考虑它的新颖有趣,让任务的形式多样化,而不是机械的、不断重复的任务类型,这样会使学生失去参与任务的兴趣。

2.3 创造性和挑战性原则

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具有创造性、挑战性的任务,能更好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能积极开动脑筋,让他们在履行任务时得到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后的兴奋感和成就感。

此外,任务应尽可能具有结果评价的标准,以便对完成任务的学生给予适当、中肯的评价,使其产生成就感。

3 提倡任务引领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有机结合

教师设计了教学任务之后,应在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把任务教给学生。因为对学生来说,任务是有知识差距、能力差距、技能差距、信息差距和文化差距的。由于学生缺乏足够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意识,他们需要通过学习教学内容来获得完成任务所必需的知识、能力、技能、信息和文化,这个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就是传统的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过程。

任务型的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与常规的课堂教学程序并无本质的区别,但教学过程必须围绕任务的完成而进行。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运用学生正在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完成任务。也就是说,教学中应在新学的知识、技能与运用之间建立直接关联,使学生既掌握知识与技能,又形成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一般来说,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目标如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以及质量标准和职业素养等不直接作为学习情境,而是通过合适的学习任务载体和教学过程来达到,为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提供了操作性极强的工具。此外,还应注意尽可能地把课堂的任务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去。语言重在运用,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20世纪德国制造业称雄世界的强力支撑,行动导向法则是德国在21世纪为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拓展的一个新领域。德国“行动导向法”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挣脱了学科体系内容循序讲授的桎梏,而将职业工作过程作为教学组织的参照系。

一、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行动导向法”,是指教师不再按照传统的学科体系来传授教学内容,而是按照职业工作过程来确定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组织教学。教学内容以职业活动为核心,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一般通过解决接近实际工作过程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教学组织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起到咨询和辅导作用,一般多以小组学习形式进行,强调学习过程的合作与交流。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模式,它是基于实际工作的教学方法。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发展

行动导向教学法由英国教授瑞恩斯在20世纪八十年代首次提出,随后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德国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展了行动导向教学的讨论,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1996年德国的一次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首次提出“要以学习领域为基本原则组织与职业相关的教学内容”。这个决议在1999年正式颁布,它要求职业学校的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因此,确定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

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学中,行动导向教学法分三个层次开发,即: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德国联邦文教机构确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大纲,具体的内容和学习情境的设定由各个学校的职业(专业)组通过讨论确定。

行动领域的开发从三个方面考虑,即:职业方面,从社会上现有职业的状况和需要出发研究确定;个人生活方面,可从个人的发展和家庭生活的需要方面考虑;社会方面,可从年轻人的现状、行业需要等方面获取信息。

学习领域根据行动领域中涉及的有关内容,结合学校教学过程的可行性,确定能够涵盖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具备典型工作特征的、能够发展学生的行动能力的学习论题。

学习情境是学校根据联邦文教机构确定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大纲进行具体化的学习论题,可由各个学校的职业(专业)组通过讨论同时吸收学生的意见,经过认真筛选而确定。

三、德国职业教育中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

行动导向教学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组织教学活动。下面是德国职业教学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来自职业中的实践工作任务,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学生与教师共同承担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项目教学可使学生学习如何独立学习并理解综合复杂的工作情境。共分为五个阶段实施:

1、项目起草与目标制定。由老师提出并制定项目任务,学生们共同制定该项目的目标,提出各种可能的方案。

2、计划。学生独立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并确定工作步骤。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计划提出意见。

3、实施。学生在实践中实施由他们共同开发的项目计划,同时完成项目产品。

4、成果展示报告。项目结束以后学生要作项目产品展示报告。

5、评估。学生参考之前制定的评估标准对项目的成果及团队合作过程进行评估。先由学生自评,再由老师做总结性评价。在此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项目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评价学生制定的解决问题方案。

(二)引导文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是职业培训中很重要的一个教学方法。它要求学生借助引导文完成工作任务,能够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实施步骤分为:

1、信息。学生按照引导文中的引导问题和引言,收集并加工重要信息。

2、计划。小组成员共同思考工作步骤,以及所需的辅助材料和工具,以便制定工作计划。

3、决策。小组讨论,并与老师进行专业谈话,以便修改并优化已经制定好的工作计划。

4、实施。学生应用自己制定的工作计划实施工作任务,通过实施学生可获得知识与能力。

5、控制。学生使用控制单来检测已完成的工作任务。通过与之前工作计划中制定的工作步骤与要求对比,学生可对其工作结果进行反馈与评价。

6、评价。老师应在专业谈话中指出学生的不足,这样学生可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以便今后避免不足。

(三)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真实的职业工作情境的机会。角色扮演法的特点是学生作为演员扮演一个真实的社会角色。演员要确定他所扮演人物的兴趣、态度和价值观。同时,角色扮演的参与者还要观察反馈自己或别人所扮演的角色。具体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老师向学生们介绍角色扮演的基本规则和目标。

2、引导。首先教师要向学生们介绍主题及剧本的情境,然后给学生分配角色。不需做演员的学生们将作观察者从戏外观察演员表演及整个角色扮演。

3、加工准备。演员和观察者要借助老师所给的信息来加工角色间的关系和任务,与此同时他们逐渐进入角色。

4、扮演。在教师或一位学生做了开场介绍之后,所有参与者正式进入角色开始演出。

5、走出角色。参与者在扮演完他的角色后能够完全走出角色,客观地分析演出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客观的评价,避免将个人感情带入评价中。

6、讨论。老师、演员与观察者一起客观讨论角色扮演的过程与经验。

四、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启示

(一)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行动导向教学法注重以具体的工作任务或行动来引导学生学习,强调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要求教师转变角色,从执教者转变为学习的陪同者或辅导者,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导,教师帮助学生构思学习途径,给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指导他们的学习过程。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以职业行为为导向,与职业工作过程紧密相关;教学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先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使学习变成学生的主动探索行为,通过学习逐步培养所需的职业能力。

(三)极大地提高教师自身能力。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始终全方位地处于学习行动的优先地位,教师转变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但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理论教学能力,还要精通相关的职业技能,在教学中要巧妙的创设职业情境,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统一,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素质和教学能力。

(作者单位:陕西银行学校)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例8

【关键词】项目引领 任务驱动 教学法

以“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主体,实践为导向[1]”是职业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我国著名的职业教育家黄炎培[2]强调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3]教学实践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核心在于把行动过程与学习过程相统一,开展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的过程是体验真实、发现需要、提升能力、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实践与理论之间沟通的桥梁,从而使教学成为学生主动认知的过程。

一、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一个具体的项目相结合,以探索完成项目为主线,把相关知识点融入到项目各个环节的任务中,通过逐个任务推进项目进程,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随着项目的引领学习,最终达到完成整个项目的教学目的。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是行为导向教学理念的具体体现。

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特点

(一)项目实用,贴近学生生活

项目必须来源于真实的生产活动,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使用有直接的关系,具有实用性。在网页设计教学中,结合现实和针对生活,选择合适的具有一定应用价值的项目作为学习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项目,文中的“创作班级主页”项目就是典型案例之一。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实施项目任务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创新空间,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施展个人才华,可以通过小组协作完成项目,亦可独立完成。学习过程中,学生有独立计划,强调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探究分析问题能力、团结协作等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创造性

在设计项目任务时,教师认真推敲各个知识点的相互关系,要统筹兼顾,为学生设计出一系列典型的具有可操作性的项目,引导学生使用所掌握的思维方式、策略实施项目。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做主,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师生全员参与。项目完成后,要有具体明确的项目成果,项目成果的取得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过程。

三、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般实施步骤[4]:

(一)确定项目任务。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具体项目任务,和学生一起讨论,征求学生意见,确定项目的任务目标。

(二)编制项目任务工作计划。教师引导学生综合考虑小组成员个人特长确定分工、合作方式,然后制定项目任务实施计划,确定工作程序。

(三)项目任务实施。学生根据制定的项目任务实施计划进行具体实践活动。

(四)成果检查评估。项目任务完成后,先进行小组内学生自评,再进行小组间互评,最后由教师对项目任务成果进行点评。

(五)成果上传校园网,让全校师生进行网评。

(六)项目成果展示或应用。

四、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一)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创作班级主页教学案例

1、项目任务描述:

学会并完成班级主页设计的完整过程。

2、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主页设计的相关概念

②上网查看优秀的班级主页作品

③收集整理班级文字和图片资料

④确定班级主页的主题

⑤规划班级主页的整体布局

⑥确定班级主页的模块划分

⑦实施班级主页的美化

⑧申请服务器空间,班级主页

(2)技能目标

掌握网页设计的基础知识,创作班级主页。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特别是想象力、创新能力、辨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学习能力。

4、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团结合作精神。

(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创作班级主页教学中的作用

1、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体现了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宗旨。网页设计项目是对学生运用软件、艺术思维、创意设计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训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

2、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网页设计是综合性学科,知识点多,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专业技能性强。教师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水平、个性特质、发展能力等因素,项目与任务的设计应该考虑多层次、有梯度,让所有学生都能进步提高。

3、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完成项目任务活动为依托, 脑手并用,行知结合。由于网页设计工具软件的功能强大,学生可能会过于依赖电脑,花大量的时间在制作上,忽视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教学中,教师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避免了上述弊端,而且符合教学需要,又适合学生心智特点,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4、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以实用为目标。在设计创作班级主页项目任务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如何提高学生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把所有的知识点都加入到任务中去,还要考虑项目任务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合理,设想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学生对项目任务的承受能力,项目任务设计特别强调具有针对性、可操作和实用性。

五、运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优势

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实践中,以项目任务为中心实施教学,合理有效地使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围绕项目展开一系列的主动学习活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发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较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在网页设计专业课教学中,采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和评估,教学效果显著。首先,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将所学知识和具体应用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学生最终提交的作品来看,学生基本上掌握了所有知识点和技能要点,达到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有些项目成果直接被相关单位选用。其次,整个项目被分解为各个具体的任务,不仅功能上具有一定的完整性,而且各个任务间存在着一定的递进性,这样能够让学生在逐步深入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每一步成功的喜悦,大大提高了网页设计专业课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再次,由于学生参加了多个项目开发的全过程,熟悉相关项目开发每一个环节,获得了一定的经验知识,还能够向用人单位提供和展示自己的 “杰作”,就业机率大大提高,提升学生未来发展空间,符合国家职业化教育改革的思路和国家人才发展的战略。

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体,这种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法,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团队化能力,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成功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化综合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教师对教学过程要有较强的调控能力,能灵活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这样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专业教师必须要不断丰富、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重建原有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

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职业教育教学策略。该教学法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定“学”的被动教学局面,创造了以“学”定“教”和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在网页设计课程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探索研究其实际应用的效果,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便全面提高整个教学质量,为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第25期.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例9

2009年9月,笔者所在学校的21家校企合作单位的无限定内容调研表明,企业对中职实习生、毕业生多项能力素养的满意度排序如下:遵章守纪、团队协作、组织管理(事务管理)、口语表达、学习创新、书面表达、耐挫能力。可见,提高中职生的写作素养迫在眉睫。

写作教学应给予高度的重视,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在“过程与方法”部分提出,“重视课堂内外结合,提高学习效率,增加语言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探求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给学生“创造机会”,写“广阔的社会生活”,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写,是提高写作教学绩效的途径。而活动引领教学模式是提高写作教学绩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活动引领写作教学模式借鉴吸收活动理论的理念,以构建开放式的写作教学模式为目标,“注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多侧面的主体性活动去变革教材”,注重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整合把握。为避免陷入理论讨论的泥淖,文本所指的活动为狭义的社会实践活动,尤指校园实践活动。

一、活动引领写作教学资源的解析

1.教材写作任务分析

从中职校《语文》教材写作训练的设置情况来看,它们大多注重读写结合和活动引领。以上海教育出版社中职《语文》教材一、二册为例,写作内容有:网页、黑板报、小报、剪贴簿制作,主题征文,朗诵会,故事会,演讲比赛,文艺表演,电影秀,话剧展,参观访问,公益活动(2010年世博志愿活动)等。

现实问题是,在有限的课时内(通常中职校为每周2~4节《语文》),活动任务无法进行,写作变成了无的放矢;中职生缺少自律意识,课下也无法保证写作训练的顺利开展。为此,《语文》教材基于活动的写作训练,需要在课后的实践活动中延续。

2.学校适用写作引领的活动资源分析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校园文化活动主题和形式,活动的组织机构也不尽相同。根据上海市闵行区两所职业学校的校园网,写作教学适用的活动资源占全部活动比例的70%强,活动任务有如下特点:(1)任务难易适中,适合教学要求;(2)应用文(狭义)写作任务较多,符合面向未来的就业要求;(3)文学体裁写作任务量适中,以剧本写作为例,每学年1次;(4)活动主题较为狭窄,有功利化之嫌。

整合学校教学资源,构建一个系统的写作训练活动引领模式,对教师来说,有助于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对学生来说,有助于体验写作的成就感。

二、活动引领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

1.教学资源整合条件

(1)学校行为

早于学期教学计划,具有可操作性的学校工作计划,是实现有效整合的做法之一。学校管理层在整合学校教育教学资源时,应充分考虑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关系,以相应的制度或考核机制,确保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

从活动主题来看,实现学校活动主题的宽泛化、生活化、去功利化,可保证活动引领写作训练的有效进行。宽泛化有助于实现多类型文章的写作训练;生活化有利于把握教学难易度,增强教学效果;去功利化有助于帮助学生塑造批判性思维。

(2)教师行为

活动引领写作教学强调师生共同在社会活动实践中体验写作。体验是教师实现有效的写作指导的前提。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包括学校活动、社校联系活动、家校联系活动、企业调研、社会实践。有效的考核机制是激励教师投身实践活动的措施之一。

2.教学资源整合方式

梳理学校的活动任务发现,活动实践类型按是否定期分类,大体分为:定期――课堂教学、班会、日常宣传活动(载体有黑板报、宣传栏、校园网、电子小报、广播等)、社团活动等,不定期――大型比赛、家校会议、社会实践等。定期活动项目应作为全员训练的载体,并采取分层、分批训练的方式;不定期活动项目可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加以引导,尤其重视利用特色、特殊活动实现独特的教育功能,如同情心、责任感的教育。同时,为充分挖掘活动资源,可进行同主题多文种的连环写作训练。

3.教学资源整合例析

随文写作训练通常可挖掘定期活动资源,如板报、主题班会、电子小报;单元写作可挖掘定期和不定期两类活动的资源,其中应用文写作训练既可在课内集中新授(如条据类、书信类),利用不定期的活动资源进行巩固练习,也可分散于全学期结合课外活动实践进行。

活动引领写作教学流程是灵活多样的,可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如,从教材单次训练出发,确定单次写作训练类型及拟结合的活动形式―结合学校《工作计划》(《工作安排》),制定系统地《写作教学计划》―解析活动资源,包括可选主题、文种―制定授课计划―活动引领写作训练―多途径评价反馈、评价。教学资源整合例析如下:

第三周写作任务:“家信”拟结合活动:“家长会”(主题:亲自沟通)/活动类型;不定期/任务解析:课后作业“给家长的一封信”,要求回信谈谈“他们眼中的你”评价反馈;评价1可为教师制定评价要求、标准(格式)――同学互评(修改后入写作档案袋),评价2可为结合家长会进行内容评价――家长评价。

4.写作考核

活动引领写作教学模式中,对学生写作的考核从单一的教师行为发展为社会行为。评价实施者包括教师、写作者本人、写作者伙伴(如同学)、实践活动组织方(如团委、学生会)、实践活动受众(如演讲听众)等。为此,需要建立更加灵活的考核机制。

为实现过程性考核与结果考核严格挂钩,最终实现过程就是结果的评价目标,可采用档案袋评价法。建立学生个人写作文件夹,将学期作品放入班级写作角的文件夹内,供平时交流。文件夹内除作品外,还包括平时评价,含教师评价、个人自评、同学互评、活动评比结果、奖状等。

在施行学分制的学校中,理想化的做法是借鉴美国语文教学单独评估写作成绩的做法。也可提高写作的成绩比重,尤其是平时参与实践活动的成绩比重,并将实践活动成绩计入学分。

三、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活动引领写作教学模式中,无论从制订写作教学计划,到灵活安排多文种的写作训练,至在开放性的写作教学体系中进行评价考核,都对教师的写作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在汉语写作教学科研成果相对英美等国比较贫乏,最新写作研究成果在教学领域得不到有效转化的情况下,教师的自主科研能力更显重要。

从中职校师资队伍结构来看,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现有的语文教师队伍高、中级职称比例分别为6%、50%,研究生比例为25%,队伍的整体科研能力较为薄弱。这种情况绝非个例。为此,有必要转变传统的“被动”和“单打独斗”的科研模式,主动借助各种科研力量(教科所、高校等),在教学一线开展科研活动。

中职教育领域,目前已有多位教师尝试在实践活动的引领下教学,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上海信息技术学校的祝纪景老师。因此,我们需要在整合经验的同时形成理性思考,同时又要结合具体校情,形成独特的教学模式。活动引领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路虽漫漫,吾辈愿求索!

任务引领教学法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162-02

现代医学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护生即要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较好的职业素质。为适应社会的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新形势下的社会竞争能力,2010年,南宁市卫生学校在2010级护理专业实施课程体系改革。在两年的时间里,笔者不断探索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职业教育中,一个教学单元中只采用一种教学的方法已不能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笔者在南宁市卫生学校2011级护理13班的护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任务教学模式,实现理论实训―体化教学。实施该教学模式一年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将南宁市卫生学校2011级护理专业2个班的学生95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护理13班(46人)设为实验组,护理17班(49人)设为对照组。年龄16-18岁,均为女生。各班年龄、基础理论课成绩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使用教材与任课教师均相同。

(二)研究方法

1.对照组按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提问,以教师为主的授课方式,完成教学的形式是先授理论,后进入实训室示教、学生练习等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2.实验组采用应用任务引领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即是以构建理论基础,通过案例导入,任务引领,以“情景展示―合作探究一实践运用”三段式来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的教学方法。以“生活护理”为例描述教学的过程及教学方法的运用。

(1)教师通过临床案例设计学习任务。具体如下。

案例:张女士,66岁,3周前因脑出血导致左侧肢体瘫痪入院,患者神志清醒,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护士晨间护理时发现其诧部皮肤呈紫红色,有大小不等的水泡,皮下可触及硬结。

任务一:对该病人如何进行口腔护理?

任务二:如何为卧床病人进行床上洗头、床上擦浴?

任务三:请问该病人处于压疮的哪一期?如何进行护理?

任务四:如何卧床为病人进行更换床单的操作?

(2)确定学生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案例选择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病人的问题。

(3)合作学习。在课前,学生按学习能力的不同进行分组,根据临床案例下发的任务,分组讨论,制定工作流程并做好角色分工。

(4)创设情境。创设与临床工作一样的情景,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任务。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学生完成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二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及协作学习能力的评价。

(三)评价方法

1.理论考试和护理操作出科考试。理论考试题结合护士职业考试,由同一名教师统一命题。操作考核由5位护理教师考核,按学习情境设计的评分标准评分,取其平均分。理论成绩占60%,学习任务情境考核成绩占40%。

2.问卷调查。调查学生对该教学方法的满意程度,共设计5个问题,即教学设计是否适合教学对象和课程特点,是否提高了学习的兴趣、是否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的融通能力、是否提高了合作与沟通的能力、是否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发放问卷95份,回收有效问卷95份,回收率为100%。所得数据应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一)两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比较

两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比较详见表1。结果表明,提高学习兴趣、理论与实践融通能力、职业能力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二)两组学生理论与操作成绩比较

两组学生理论与操作成绩比较详见表2。结果表明,实验组在理论考试和操作考核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模式,是以护士的工作过程为主线,以案例导向、任务驱动为引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动力,通过设计医院的工作情境,使学生根据学习任务,进行角色分工,将所有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结合起来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中,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构建了理实一体化的平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合理性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整和统一,是职业教育领域中一项重大的教学改革成果,它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职业能力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以任务为引领的教学模式与临床工作过程吻合,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护理职业能力是护理知识、临床技能、职业素质等的综合体现。由于传统课程体系的教学中,理论知识学习与临床医院需求存在脱节,因此,教育部要求积极推行“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笔者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设计与临床工作环境一致的工作情景,模拟病区护长、各班次护士及患者,认真执行各班次工作职责,让学生在一个具体的学习、工作过程中学会工作、思考及做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感,同时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技能操作进行融会贯通,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各师各法,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真正体现了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体现了教学的整体观。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任务引领,使学生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通过模拟或真实的教学场景达到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在真实的实践情景中,学生相互协作进行角色扮演,用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心理应激过程,提高学习兴趣。

(三)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目前,在各临床医院,沟通能力是护士能力结构中的薄弱环节。护生的沟通能力主要由工作环境、病人配合程度、临床教师态度、护生自身性格的特点决定。由于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先在教室传授理论,后到实训室示范操作,接着学生模仿操作进行练习,学生的学习行为基本上是个体的学习过程,这样很难提高沟通能力。在护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中,笔者始终贯穿以工作任务为引领,模拟医院的工作场景,使学生通过情境与角色的演练,根据病情对模拟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和指导其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学生通过小组互动、讨论和自检,学会了共同学习,加深了友谊,满足了心理需要,提高了合作与沟通的能力。

(四)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的融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