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5:23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例1

通过教研、培训、网络研修等方式全面加强了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白山市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吉林省信息技术学科骨干教师,使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素质在整体上有一个跨越式的提高。

二、教育科研课题引领教师开展网络研修

基于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以教育信息化为切入点,整合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的教育科研工作。结合我校确立的《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课题研究方案》,引领信息技术教师深入开展“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研修促进教师研修能力提高”子课题研究。开展吉林省教育资源库试点——信息技术课教研(××市)工作(*?action-mygroup-gid-220和××市教师研修论坛板块*),上传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案)500多课时。全面规划××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框架,组建××教育区域性教师网络研修模块(*),规划48个学校或教研圈子,注重网络研修的技术管理,组织9名信息技术教师申报吉林省教育信息网信息员并得到聘用,对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站进行全面管理,在技术上保障我市各校深入开展网络研修工作,为课题结题做好材料收集与过程管理工作。

为加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工作,举办了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远程建立网络空间技术培训班。培训的主要技术规范是:依托吉林省教育社区门户网站(*,注册个人空间、管理个人空间、在空间信息、建立并管理学校圈子(博客群组)、在吉林省教育论坛主题信息等网络技术实际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远程网络技术能力,为各校开展网络研修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全市有1330多名教师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空间(博客),自主开展网络研修活动。

三、教育技术培训基地和学校网站建设全面发展

开放农村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加强机房日常管理工作,保持室内及设备的清洁,注意防火,及时关闭电源。加强学校计算机系统维护和网络安全工作,保障学校机房及部室计算机网络正常使用,为全市中小学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基地,创设了良好的教学研究网络环境和学校网络办公环境。

依托吉林省教育信息网加强××市教师进修学校网站建设(*),合理规划栏目,丰富模块内容,集成教育新闻资讯、教师网络研修、教师研修论坛、信息技术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一体,及时学校公开的教育教学信息,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中,“××市教师进修学校”相关信息已被百度、哥俗、雅虎等搜索网站收录,全面推介我市教育教学成果。

基于吉林省教育信息网自助建站系统(*)建立全市中小学校网站体系,创建了以××市教师进修学校网、××教育督导网、××市教育科研网为信息与网络研修为主核心网站,全面规划全市28个教育网站体系,集教育网站\个人空间\教育论坛为一体,整合教育新闻资讯\教师博客日志\教育论坛主题,初步建立教师网络研修“网站+空间(博客)+论坛”技术模式,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建立网络研修网站,为全市中小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教师网络研修的技术含量。

四、教师信息化教育取得了丰富多彩的成果

2009年,组织我市中小学教师参加了由教育部信息中心和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组织的“惠普杯”中国教育信息化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在技术上给予指导。论文围绕“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资源整合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这个主题,结合当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涉及到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建设、整合教育信息化资源、服务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信息化建设对教学变革的影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及网络研修等方面,科学总结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验。有61名教师的57篇论文参加评选,获吉林省教育信息化论文一等奖24篇,二等奖33篇;获国家教育部中国教育信息化论文二等奖2篇,三等奖6篇,优秀奖9篇,17篇论文由中国教育部主管、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论坛专刊收录(2009年7月)。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例2

一、前言

在中国,航空公司背负沉重的成本负担前行,其中飞机维修成本占航空公司总成本10~20%,而维修费用达到购机费用2/3,中国CCAR-145部266家维修单位能够进行飞机和发动机大修单位仅3家。现在国内普及宽带作为接入支撑平台,普遍使用VPN技术保证安全,但传统方案大多借助DNS-ALG(动态域名系统-应用层网关)在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上部署,结合公网与私网DNS服务器实现[1],利用反向VPN来实现NAT链接方案能有效建立一套基于SSL协议强密算法、身份认证,公网私用,专网反向穿透的VPN安全网络,采用全新内网外接的布署策略,大大减少维护成本,可成功穿越NAT设备,具有组网灵活性强、管理维护成本低、用户操作便捷等优势。

为此,我们亟需建立数字网络维修化平台,增强联合技术攻关、资源共享,人力互补,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技术、专用网络传输、检测和诊断技术、多媒体技术和智能化技术[2],使各种维修信息能实时或近实时地传递、处理、存储与交流,达到整个维修体系范围内能力提升,实现飞机维修诊断、监控、决策、通信、保障高度一体化。

二、飞机维修与基本连接通讯协议

目前关于生产、监控、测试数字化技术有:瑞典Kvaser公司世界上首个制定出高层协议CAN Kingdom、Magi Sync和Silent mode技术, 德国SOFTING公司的现场总线通信、诊断和OPC技术,数据采集系统前端测量模块(SIM 系列,T系列,M 系列)将所连接的传感器上的信号,以CAN 报文的方式发送到CAN总线上,提供独立采集模式和同步数据采集两种工作模式[3]。

三、反向VPN模式下飞机维修网络控制

反向VPN虚拟专用网方案的关键技术包括:隧道策略、隧道协议、密钥管理技术、流量技术、加密解密与认证技术、用户终端与设备身份认证技术。

1.隧道协议与策略控制

VPN隧道分布在第二层链路层隧道协议、第三网络层隧道协议和第四工作高层隧道协议,其中隧道包括对称和非对称隧道。

2.安全控制技术

包括加密解密算法、密钥管理和身份认证技术, SSL VPN,通过虚拟驱动SSL协议交换密钥、身份安全信息等并结合曲线加密算法、PKI系统来实现隧道双方系统认证[4],著名对称密钥加密算法有3DES、GDES、DES等,非对称算法有RSA、背包密码等,其中最有影响RSA算法能抵抗到目前为止已知的所有密码攻击,籍此保证隧道传输数据的秘密性、完整性和可鉴别性。

四、飞机网络服务技术链接框架

1.反向VPN模式下航空飞机网络通讯流程

反向VPN网关必须从维修终端发起内网资源请求、建立SSL安全隧道后(见图1),按照系统安全策略进行访问控制决策,转发用户请求访问的内网资源[5],最后切断VPN进入专网用户终端,因此基于反向VPN的工作流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立自愿请求隧道

飞机维修工作站通过发送VPN请求来配置和创建一条自愿隧道,此时用户端计算机作为隧道的客户方成为隧道的一个端点,创建到目标隧道服务器的虚拟连接。

1.1自愿请求访问:维修终端客机WS_A执行网关的映射URL(诸如192.168.0.154),使用HTTPS协议进入路由网关登录并与SSL VPN网关转发认证请求并建立自愿安全隧道连接,将用户身份信息递交给本地身份认证数据库。

1.2认证结果:VPN服务器CS_A依据数据库反馈用户验证结果,若成功则进入,否则退出。

图1 基于反向VPN飞机维修网络系统

第二阶段: 资源控制安全

1.3访问控制请求:通过认证之后,SSL VPN 服务器CS_A将用户WS_A的192.168.0.254网段数据包导入SSL隧道,执行系统访问策略控制。

1.4安全检查:远程主机在网关自动调入ActiveX程序对主机状态进行审查评估,以确定用户角色和主机WS_A安全状态,服务器CS_B的IP地址记录进入NAT资源库列表,生成允许用户访问的资源。

第三阶段:内网终端导通

1.5资源与界面下发:服务器CS_B解密并生成用户访问许可列表,切断CS_B的VPN导向服务网络隧道,VPN网关通过HTTPS协议返回内网封装资源,以Web页面方式返回到用户主WS_A,客机WS_A收到主机CS_A网络资源,即可通过NAT网关与主机WS_B进行对点安全隧道交互通信。

2.飞机维修网络系统协同化的工作模式

高效的航空飞机维修服务信息网络系统要求服务终端能够连接内网DB服务器并加密整个连接,将SSL加密连接请求转发到综合航空维修服务平台上,集成数字化维修单元、智能化机种维修导向、综合化维修技术、维修专家与技师一体化资源系统,这种网络系统简捷高效,远程维修信息采集与专家VPN网络通道从内网隔离开,所有内网其他流量都将被禁止以防内网遭受未经授权访问/攻击,VPN仅连接固定开放准入的TCP端口,最大限度保证基于Internet的连接安全性,远程直连路由器并备份链路,保证信息网络安全可靠。

五、结论

反向VPN在公共互联网络中突破控制较强,费用成本较低,将系统探测、检视、预警系统,通信联络系统,指挥控制和装备系统组成一个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网络信息通讯体系,强化维修服务信息交互、共享、联合技术攻关,推进我国航空飞机维修管理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包江奇,黄炜. 便携式国产大飞机维修辅助设备的设计与实现[J]. 电子技术应用, 2011,(01).

[2]张莉,王峰,温克利. 基于AHP故障树分析方法下飞机液压诊断研究[J].光机电信息,2011,(02).

[3]刘羡伦, 郭京波. 分布式网络控制系统在盾构机上的应用[J]. 隧道建设, 2011,(S1).

[4]段道聚,张永祯,张景义,廖小健. 基于无线网络的便携式维修辅助终端设计[J]. 信息化研究, 2010,(08).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例3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0)09-0035-03

Scheme of Remote Maintenance System for Radar Equipment

ZHU Can-shi

(Engineering College, Air Force Engineering University, Xi’an 710038, China)

Abstract: Radar is the main battle equipment in armed forces, and its completeness directly impacts on effect of combat, but the reality of far away from the maitenance center, inconvenient traffic, poor repair ability of radar station restrict the perfectness of radar equipment. To solve such problems, a radar remote fault maintenance system is constructed and its three levels of maintenance modes to safeguard the perfectness of the equipment is realized by improving the equipment safeguard mechanism, maitaining the existing communication line, adopting military telephone network platform, and using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 technologies.

Keywords: radar; remote network; equipment maintenance; military telephone network platform

0 引 言

随着航空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武器装备维修保障迅速向信息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为了提高武器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美军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武器装备维修保障理论和技术,以此来实现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化维修保障。可以预言,网络信息化的装备维修保障将是军队维修保障的发展方向,远程装备数字化维修保障是网络信息化维修保障的┮桓鲋匾分支,它将从根本上减少装备维修保障人员的劳动负担,提高装备的战备完好性和任务成功性。

目前,许多基层雷达站仍不同程度地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雷达站多驻守在边防、高山、海岛等艰苦地区,远离城市,而且交通状况较差;二是技术人员成份较新且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专业对口率偏低;三是资料缺乏,多数雷达只有随机资料而无检修资料,不便检修。

在这些问题的制约下,雷达站技术人员遇到无力修复的故障时,只能依靠上级装备机关派人抢修,不但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也耽误抢修时间,降低了雷达装备的综合保障效能,影响了作战效能。因此,建立基于网络的故障远程诊断系统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1 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设计方案

1.1 环境设计

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是雷达设备维修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综合体,主要由视频捕获设备、参数检测设备、信息处理系统、保密设备、传输设备和传输通道构成。

视频捕获设备和参数检测设备是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的起点,在故障现场完成对故障现象、各种技术参数指标、波形和现场维修实况等信息的采集。采集到的信息被送到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存储、处理,再通过传输设备和传输通道进行远距离网络传输。视频捕获设备采用数字摄像头,参数检测设备采用数字多用仪,信息处理系统采用计算机设备,传输通道采用军线网络。数字多用仪是重要的维修工具,它将双通道示波器和数字万用表合二为一,既能测电压、电流和电阻值,又能测视频、触发和其它各种波形,而且可测量的频带较宽。数字多用仪通过RS 232电缆与电脑连接,数字多用仪测出的数据通过电脑进行转换后再由网络发送给远程维修中心。

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是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的维修中心,根据故障现场传输来的各种参数、波形和抢修实况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故障维修,再通过网络将维修结果和维修决策反馈至故障现场,实时指导雷达站技术人员排除故障。雷达站技术人员也可通过网络直接访问维修中心的故障维修数据库辅助排除故障。旅(团)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通过专用软件把接收到的数据进行还原,使各种参数和波形直观地显示在电脑屏幕上。通过判断各关键点的参数及波形是否正常查找故障部位和故障器件,最后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维修决策,迅速排除故障。

1.2 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管理系统设计方案

1.2.1 设计的基本技术思想

在技术雄厚的科研院校、维修工厂、机关职能部门建立远程故障诊断中心,通过军事通讯网络与各部队连接。建立故障诊断和维修中心时,联合研究所、修理厂、制造厂和相关专家组建故障诊断与维修的动态联盟,共同为系统提供远程故障诊断和维修服务。各部队(客户端)建立实时的故障检测系统。及时发现装备使用过程中的故障,并迅速进行诊断;当本地的故障诊断系统无法解决时,利用军事通讯网络访问远程故障诊断中心,通过中心提供的技术支持,及时地解决疑难问题并进行相应修复,从而有效地实现各技术资源的共享。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 结构图

这种远程故障诊断与维修体系分为三个层次:┑谝徊阄用户诊断层,即图中的基层诊断服务器。当装备出现故障时,首先利用驻留在用户自身的故障诊断系统进行故障检测与诊断,并依据诊断的结果进行维修,当无法确定其故障点或故障原因时,通过军用信息网向故障诊断与维修中心申请技术援助,也就是第二层――中心诊断层。诊断中心在受理客户的请求后,依靠中心现有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资源,对设备出现的故障进行诊断并给出维修建议。第三层为群体会诊,当中心不能诊断或诊断失败后,由中心向有关成员发出故障会诊请求,调动入网的所有技术资源,实现对系统故障的诊断。

1.2.2 系统功能

基于军事通讯网络的装备远程故障诊断系统具有以下功能:

实现各地专家通过网络对部队装备出现的疑难故障进行异地“会诊”;实现全空军范围内的诊断知识库和数据库共享,进而为解决全军性的类似问题提供参考和依据;实现武器装备从生产、储备到使用的全寿命管理、为装备性能和部队战斗力的提高提供可靠保障。采用Web开放式系统结构,新入网的部队可共享网上的所有资源,便于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该系统既能加强科研院所、主机厂与大修厂、部队之间的技术合作、从而提高部队的维护保障水平,同时也可进一步提高工厂的生产管理及科研院所的技术研究水平。

1.2.3 系统结构

系统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系统结构图

故障远程维修系统的运行模式可分为两种:实时维修和远程查询维修。

实时维修的工作方式是雷达站技术人员将雷达装备信息及维修申请传至旅(团)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的远程维修中心。由维修中心根据雷达型号及故障信息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维修,在约定的维修时间内,维修中心的技术人员与故障现场的技术人员进行实时讨论并给出指导意见。

远程查询维修的工作方式是维修中心的技术人员对从故障现场传来的各关键点的参数、波形等信息进行分析,再以电子信函方式将维修结果反馈至现场,或是由雷达站技术人员通过网络直接对维修中心的故障维修数据库进行查询,得出维修结果。

1.2.4 软件系统功能模块

软件系统各功能模块关系图如图3所示。

图3 系统各功能模块关系图

由图3所示,首先部队雷达装备站(客户端)通过军用电话网络拨号到中心服务器端(服务器端)请求连接(在有宽带网时,不需要拨号连接),在连通后,客户端把通过摄像头采集到的装备故障现象图经过压缩、加密后传给服务器端,服务器端在接收完数据后,经过解密、解压缩等步骤,将文件显示或保存。另外,客户端也可以在权限范围内下载服务器的文件资料,其操作过程与上传文件一样要经过压缩、加密后才能传输。

2 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运行模式

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系统的运行模式可分为两种:实时维修和远程查询维修。

实时维修的工作方式是雷达站技术人员将雷达装备信息及维修申请传至旅(团)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的远程维修中心,由维修中心根据雷达型号及故障信息组织技术力量进行维修,在约定的维修时间内,维修中心的技术人员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与故障现场的技术人员进行实时讨论并给出指导意见。

远程查询维修的工作方式是维修中心的技术人员对从故障现场传来的各关键点的参数、波形等信息进行分析,再以电子信函方式将维修结果反馈至现场,或是由雷达站技术人员通过网络直接对维修中心的故障维修数据库进行查询,得出维修结果。

故障维修数据库包括知识库和图形库。知识库是故障推理维修的知识部分和一些常见故障的汇总,以方便各雷达站技术人员在遇到典型故障时进行查询并做出维修。图形库是故障推理维修中提供的各关键点检测信息的波形图形集合。

装备机关或维修工厂负责故障维修数据库的管理,包括系统的维护、日常系统事务管理和使用权限管理。在远程维修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数据库没有记录的新的故障现象,也可能发现数据库中的某些知识不正确,根据这些情况要对数据库进行不断的充实与完善。

3 结 语

军队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管理系统是为适应空军雷达装备远程维修的需要,针对部队驻地分散,机动多变,维修困难等特点的一种设计模式,是一种充分调用院校、研究所和维修工厂以及雷达兵部队装备机关的技术力量,通过网络对雷达装备抢修现场进行远程指导的系统。该系统是建立于高效的网络基础之上的专家咨询模式的装备抢修,是对传统抢修模式的一种创新。该系统构思巧妙、设计新颖、成本低,不需要改进通信线路,能较好地解决部队实际问题,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佟震亚,余雪丽,陶世群.现代计算机网络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2]张雁,邹县芳,陶龙民,等.网络远程控制大师[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3]施光伟,金悦.Windows 2000 Server配置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BRENTON Chris, HUNT Cameron.网络安全积极防御从入门到精通[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5]彭磊.基于现场总线的万能式断路器通信从站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10,26(1):65-66.

[6]汪晓平.Visual Basic网络通信协议分析与应用实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7]GIBSON J D,BERGER Tobe, LOOKABAUGH Tom.多媒体数字压缩原理与标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例4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37-04

一、背景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高校党校作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党员的学校,是学习、研究、宣传党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主要阵地。党校课程是党校教学、培训任务的主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党员各个阶段的学习与工作,并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特点。随着多年的课程建设与实践,高校课程已经形成了包含政策法规解读、理论教育、实践锻炼、能力培训在内的多种内容,在课程组织形式上逐步形成了校级党校和二级党校(学院)的分级建设模式,针对不同对象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有效地提升了高校党校的教学效果。然而,高校党校课程建设与实施仍然面临巨大的挑战。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党校课程建设方面带来了新契机,网络环境下的资源丰富多样,学习方式灵活、个性化,交流互动更加广泛深入,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科学、高效,使得 “网络党建”成为一项重要举措。《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党校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重要手段,各级党校应当大力加强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因此,借助信息化的优势构建网络党校,围绕高校党校建设进行网络党校课程体系构建,利用信息技术支撑课程的实施,对高校党校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相关研究

高校党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是党校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党校教育培训的效果,发挥高校党校教育职能,也是适应时展趋势的需求。在长期的实践中,高校党课主要以课堂、讲座等讲授的形式开展,在实施意义、实施方法、课程内容方面形成了不少研究成果。有研究者从党课课程化改革的角度对党校新的教育培训模式[1]进行了研究,针对传统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培训班的教学,开设了党课公共选修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有研究者以课程论为基础,结合党校教学的任务和特点,探讨了党校课程的建设方法论,分析了党校课程建设的模型,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要求,把课程体系归纳为党和国家政策法规解读、党性锻炼、能力培训、文化修养、保健五大课程体系,每个课程体系中包含不同模块,每个模块还可以包括若干专题[2]。朱俊英等人结合党校培训实践[3]总结了党校课程设置的原则,并提出了党的基本理论、党和国家政策法规解读、党性锻炼、能力培训、文化修养五个方面的课程体系。总体看来,各级党校围绕党员教育、培训建设了大量的学习内容,但是可利用率、可共享率不够理想,学习的效率和效果难以得到充分保证。党校课程学习形式单一,主要以讲授为主,灵活度和个性化程度有限。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党校党课教学研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有研究调查表明,全国党校系统的远程教学网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各高校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积极推动党校网络信息资源和教学内容建设[4]。不少研究者从技术实现的角度,研究网上党校系统的设计与功能开发[5] [6]。围绕高校网络党校的课程建设,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如何加强网络课程建设提升党校教学水平提出策略与建议[7]。也有研究者针对网络课程的教学功能和结构内容特点,提出了一个包括学习引导帮助系统、理论学习、资源学习、时政热点分析、在线辅导以及考核体系等内容的“主导-主体”型网络课程结构[4]。何莉辉从系统化教学设计的角度,确定了适合网络学习的党课教学活动,提出了适合大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党课网络学习平台的设计思路[8]。北京市教育工委建设了针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与高校教师党员的在线学习系统,其中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学习与考试系统主要针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包含在线课程学习与测试等核心功能。北京市高校教师党员在线(地址: http:///cms)主要为高校教师党员提供时事新闻、学习园地、支部在线、专家观点、影视精品、生活导航在线学习空间。

通过对相关研究的分析和总结可以发现,高校网络党校课程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践应用较少,并且偏重于宏观论述与经验总结。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主要围绕课程的内容进行设计。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网络党校系统建设展开,更加关注网络技术的实现与应用。已投入使用的在线学习系统,难以有针对性的满足不同学校需求,尤其是师生面临校内校外多个系统,用户体验有限,系统间数据互通难度大。党校课程根据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特色,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容,更需要进行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研究。同时,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交流互动与共建共享的技术日益成熟,更需要在网络党校课程建设中予以适当的考虑。

三、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1.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根据《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要求,党校的基本任务是承担各级党员与干部的培训轮训,开展科学研究与合作交流,进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等。围绕高校教学与科研的核心发展目标,网络党校的主要目标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辅助党校完成基本任务,缓解工学矛盾,促进高校党员发展,从而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实力。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紧紧围绕党校的教学任务进行,根据党校的培养目标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与教学活动。

2.高校网络党校课程的对象

高校党校的培养对象是各部门领导干部、教师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一般由二级党校(学院)集中培养,开展教学、培训、实践活动。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分散性,各部门领导干部、教师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难以完全按照集中学习的形式开展,各个学习者的专业背景、工作领域相差较大,因此,借助信息化手段,网络党校课程更应该侧重于为各部门领导干部、教师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提供灵活的学习空间。

3.高校网络党校课程构建原则

(1)坚持高校党校的培养目标

高校党校是专门进行党员干部培训的组织,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服从于党校的培养目标,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旨,满足党的建设与事业的需要,课程计划、内容的建设与实施都要围绕党的发展进行;另一方面要适应党员干部的成长规律,满足党员干部对岗位工作与能力提升的需求。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方向,实践又为理论的发展提供基础。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体现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能够融理论与实际工作为一体,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际上,党员干部往往需要跨学科、综合性的知识与技能,在具体工作中面临更多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构建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更需要根据培养目标,开发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又能与时俱进的学习内容。

(3)普适与定制相结合

借助于信息技术,网络党校在个性化学习方面能够提供很好的支撑,可以为党员干部提供不限时间、不限地点、不同内容的学习支持。因此,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为党员干部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从党校课程内容设置的角度来看,网络党校课程既要设置体现普适与定制的特点。党的理论、党的历史、党员权利义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等基础知识作为每个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必须学习的内容,可以采用必修课的形式开展。结合学校党建特色,针对不同的学习对象,可开设定制的选修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例如,可以根据不同的学员开设不同种类的党性修养的课程,针对干部开设提升管理能力的课程,对教师开设提升教学能力的课程,增强实用性。通过普适与定制课程的构建,逐步形成符合高校党校培养原则、体现学校特色、适应学员要求、内容动态更新、学习方式灵活的课程体系。

(4)预设与生成相结合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动态发展的,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中,都能获得不少生成性的内容。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个体不仅取得个人发展,同时还要与其他人交流与协作,还可以进行学习资源的共建共享,经过不断的累积与发展,形成丰富的集体智慧。这些生成性的内容可以与预设的课程进行整合,既能实现课程本身的发展,又能充分体现课程建设与时俱进的特点。

4.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网络党校课程的目标、对象以及构建原则,本研究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高校网络党校课程体系以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三种课程形式为核心,以资源库为支撑,形成三种课程形式相互转换的课程体系结构。

(1)网络党校课程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

必修课主要是按照的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员开设必须学习的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党的历史、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解读等内容,主要以知识性内容为主,课程内容相对固定。这类课程由党校进行统一计划和设置。课程中可进行测试、作业、讨论等学习活动。在网络党校课程系统中,可以根据不同学员的类型,自动导入课程学习列表,无需学员进行选课。课程的具体实施需要与线下面对面的课程相结合,采用混合式的学习模式,并且有严格的课程评价标准。

选修课是根据高校的特点,结合实际需求开设的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党性锻炼、能力训练、文化修养等内容,课程主要以专题的形式开展,课程内容上更贴近工作与生活实践,更具有时效性,例如,可以结合学校特色开设“文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专题班。这类课程主要由党校进行设置和管理,可适当给予二级党校部分开课权限,以体现课程建设的丰富性。课程活动主要以作业、讨论等开放性的活动为主。学员需要在网络党校课程系统中自行选择需要学习的课程。课程的实施可以根据采取网络学习、或与面对面的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根据本门课程的目标最终反馈到个人的总体学习成绩中。

公共课是针对全体学员开放的课程学习内容。这类课程涵盖的范围更广,可以包括时事要闻、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内容。党校和二级党校均可以开设这类课程,课程的内容可以充分鼓励学员分享资源,体现共建共享的思路,课程活动主要以讨论等开放性的活动为主。公共课主要以在线学习的形式展开,学员无需选课,仅需收藏公共课,便可以在课程列表中查看。课程评价无严格的要求。

课程均包含课程信息、课程内容、课程资源、课程活动、课程评价等功能。必修课、选修课、公共课是三种不同的课程形式,在内容上并没有严格限制与区分,选修课经过不断的建设,可以成为必修课;公共课中的热点问题,经过系统化的建设和发展,也可以成为选修课。部分公共课和选修课,也可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公共课,面向所有用户开放。

(2)网络党校课程资源的建设

网络党校课程资源以文本、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格式呈现,可以直接观看,也可引用到课程中使用。按照党校学习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分为红色影视、学习讲座、实践案例、网络课程四种,如图2所示。课程资源主要由党校和二级党校管理员进行,普通用户也可以上传资源,由管理员进行审核后。资源库中的资源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技术进行分享,如图3所示;还可由管理员进行推送,形成良性资源传播与共建共享模式。

(3)网络党校课程的管理模式

网络党校课程的管理分三级管理,党校、二级党校与系统管理员。党校管理可以对三种课程类型进行设置与管理,拥有最高权限;二级党校管理主要针对选修课和公共课,体现课程的分级建设特点,使得课程更具灵活性;系统管理员主要针对课程系统的功能进行设置,为系统的实施和运行提供保障。

用户分为管理员和普通用户两种,并根据用户的类型进行区分。针对不同学习对象以及党员所处的不同阶段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为用户提供定制与推送的功能,支持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个人的课程学习页面如图4所示:

5. 高校网络党校课程的实施建议

(1)建立课程学习资源更新机制。课程内容和课程活动是课程实施的两大载体,课程内容需要多种形式的资源,课程活动需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对象进行设计,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因此,围绕网络党校课程的实施,首先要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其次要建立起资源建设与更新的机制。

(2)设置多样化的课程。党校由于目标的特殊性,在课程内容、课程形式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借助网络技术,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个性化学习。高校党校的学习者专业范围广,更需要开发多样化的课程,更好地支持学习者将工作、生活与党校学习紧密联系,促进个人发展。

(3)多元的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网络党校课程学习可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促进对学习者的综合性评价,以评促学。

(4)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微博、微信、微课等新媒体技术具有传播快、受众广的特点,在网络党校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占领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促进新型学习模式及其技术在党校学习中的应用。

网络党校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网络党校课程体系的建设与实施是实现网络党校工作的核心之一,需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充分发掘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党校建设,组建研究与工作小组,做好技术与网络安全保障,统筹部署,多方合作,为高校党员干部的发展提供有效、便利的学习与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章嫦华.高校党校课程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 高教与经济.2011(9):18-21.

[2]刘培勇. 党校课程建设的方法论及模型分析[J]. 发展论坛. 2012(5):69-71.

[3]朱俊英,林宇宏. 关于党校课程设置的研究与探索[J].教学实践研究.2014(3):209-210.

[4]唐小煜, 陈小健, 邝素馨, 林芸. 高校网络党校教学布局与课程结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8(8):1341-1342.

[5]杨晓晖,石强,赵鹏远. 网上党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6-9.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例5

一、 内容明确,考虑需求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运用,赶时尚、跟潮流的意识虽然有所纠正,但用网络平台当面子工程的情况仍然存在。而且网络教研平台已搭建起来了,但其管理的重心似乎在“网络”,而不是在如何开展“教研”上,信息技术教研的重心变成了技术管理,而忽略了“教研”这一中心点。这种表现尤其是在学校的网络教研平台上更为突出,让人感觉到所谓管理者和引领者只是网络的管理者,而不是教研的骨干,这就容易使网络教研只剩下平台,而没有教研的内容。

每一种网络教研形式的出发点往往都很好,各种平台也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因为一旦平台搭建起来,就希望吸纳更多的人来参与网络教研,我们经常会收到各级教育部门发来的各类学习网站、资料网站的活动通知,但有些是纯理论上的研讨,有些是从上而下的单方面灌输,这就忽略了一线教师的需求,网络教研的内容不能脱离一线教师的教学。网络教研的目的是为了提升一线教师对课程实施和优化课堂教学的认识。脱离了一线教师的需要,网络教研的发展也就失去了根基,网络教研的发展态势自然也就不会好了。所以,网络教研的内容不能脱离一线教师,必须紧密联系一线教学的实际。笔者曾参与过一次某个论坛的网络教研,主持者是某高校的教授,但最终结果是过程中理论的东西高于实践的东西,网络教研脱离一线教学,空洞而无实际意义。

教研活动是对一线教师进行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指导的重要手段,也是一项主要由教师参与的学习研修活动。网络教研也是教研存在的一种形态,其活动的主体和活动主要影响都是教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因此,网络教研以教师的发展为本,必须确立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专家、教师都是教研活动平等的参与者,是实践问题的探索者。我们建网络、做教研,目的是让教师成为主体,人人参与体验,共建共享,这样网络教研才能充满生命力。比如,我们在网络平台上可以针对当前新课改背景下的一些教学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讨,主题应该关注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突出人文性,可以来自专家的最新研究,也可以来自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参与研究的教师应结合自己的工作,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笔者曾参与了“新学期第一节课怎么上”“微机课堂纪律,你是怎么处理的”等教研活动,活动的过程如下:

1. 公布研修主题;

2. 网络研修;

3. 公开课展示;

4. 研讨分两个阶段,现场研讨和网络研修;

5. 中心教研组的一位成员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形成教学资源。

这些自主的言说经细心梳理,可以凸显出教师群体关注的理论或者实践主题,为群体更深层次的研讨以及专业成长提供生长点。同时,我们还可以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最新研究,充分发挥专家的引领作用,制订一系列的教研主题活动计划,让教研活动更深入、更有效。

二、 形式多样,取长补短

网络教研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有以个人博客为平台进行教学反思研究、以专家主持的专业论坛为平台进行远程合作式的主题研究最为引人注目。除此以外,还有区域性的专业QQ群(研讨)、专题学习(研究)网站的利用等多种形式。网络教研可以是QQ群的你一言我一语,也可以是论坛上你一段我一段,两者各有优点和缺点。QQ群参与人员多、页面更新快,这要求参与者眼快,思维也快,往往是参与者还在思考前面的东西,后面的东西又来了,有时让人感到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论坛讨论,针对性强,支持者易于调控,但是信息量相对较小。所以,在网络教研的形式多样化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更好地发挥其优点,尽力弥补其不足。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例6

一、引言

教育的全球化和信息化,知识获取途径的多样化、简便性及知识爆炸式增长,使中小学教师在知识权威性、角色定位、专业性和教育技术等方面都受到严峻挑战。教师的常态化学习和教育教学能力的重构是应对这种挑战的必由之路。因此,一种借助于互联网、学习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在学习方式上更加灵活,在学习空间和时间上给教师带来更大自由度的学习形式――网络研修则应需而生。这种数字化学习方式是将学习资源、学习策略、学习技术和学习评价整合,使教师的常态化学习成为可能。目前,以中国教师研修网等平台提供的教师研修活动正席卷全国。

如何科学地开展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教师研修,完善教师研修的质态,提高网络研修的效能,构建有效的技术支撑和运维机制,成为当前教师网络研修管理的聚焦点。

二、教师网络研修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网络研修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正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有必要认真分析和研究相关对策。笔者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主题,在本地区采集了500多位中小学教师对网络研修的认识、态度、评价、期望等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供应需求不对称

“成人教育的规则之一就在于,你不能教会成人那些他们不感兴趣或觉得没有意义的事。”教师反映较多的是学习内容相对陈旧,偏重理论研究,实践指导意义不大;有的课程技术要求较高,通过网络研修达不到现场培训的效果。由于对教师网络研修的需求调查不充分,导致了供需不对称。因为这样的“不对称”,网络研修的实际情形往往是“剃头挑子一头热”,造成了研修的“投入”与“产出”不对称。

(二)平台功能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教师网络研修平台以开放的社区平台为主,也有使用内容管理系统CMS(即网站系统)等作为研修平台。这些平台以个人空间为中心,具备个人内容、组建班级、BBS讨论区等功能模块。这些平台在功能和技术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平台功能模块不足,不支持协同工具、移动学习、组卷、测试等功能;二是个人空间公开化,容易导致完成作业时的相互抄袭;三是内容与技术的耦合性不强,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嵌入协同和测试工具;四是技术架构不坚固,特别是应对大规模并发请求的能力不够。

(三)课程设计不合理

网络研修使用的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受教学支撑环境限制,许多课程结构不完整,只有教学内容(相关数字资源),以及简单的文章跟帖和BBS讨论的交互活动;不支持学习流程控制;内容呈现方式以文字和视频课为主,难以深度阅读;没有协作学习模块,无法实施协作式、探究式教学策略。

(四)研修方式较单一

网络研修方式一般以教师在线自主学习为主,是被动的行政任务驱动。单一方式容易产生审美疲劳,难以维持学习兴趣,相对现场式的传统研修方式,网络研修缺少相互协作和交流,不易产生学习者的“社会互赖”和价值认同,也失去了大部分的“学习群体动力”。

(五)学习共同体作用难发挥

教师学习共同体是由教师以及关注教师专业发展的社群就共同感兴趣的各种话题自主自愿结合而成的学习型组织。目前,一些共同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行政部门的要求,由于不是兴趣驱使和自愿组织的,所以难以取得持久的效果,不能激发教师学习的能动性。甚至由于管理不到位,一些共同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形同虚设。

(六)学习评价不科学

对教师的研修活动进行评价,目前的一般做法是通过提交学习心得,及统计点击率、发帖量、在线时长、资源上传量等方式进行。教师普遍认为,这样的学习评价作用甚微,尤其是重复发帖、抄袭学习心得等不良现象难以避免。

三、教师网络研修管理策略

笔者认为,教师网络研修管理的关键要素有六个方面:

(一)需求管理

1.开展调查分析。通过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和建立QQ群,了解一线教师对研修的目标任务、课程内容、学习方式、时间安排、指导教师等方面的需求。调查发现,教师最需要的是提高教学技能和技巧、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培训,如教学案例和分析、优秀教学设计解读、课件开发和新技术应用等内容,而对教育技术理论则显得不够热心。

2.掌握政策要求。近两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等文件。开展以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为目标的教师网络研修,必须围绕这些文件提出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要求,有计划、分层次、分批次组织实施。

3.符合发展趋势。网络研修要紧跟时展步伐,尽可能使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手段,如建构主义理论新发展、脑科学与记忆科学新进展、数字化学习与翻转课堂、office 2013的新功能、微课制作工具等新理论、新产品。

(二)技术管理

1.完善技术架构。要综合考虑网络研修平台硬件环境、软件环境、网络环境的技术架构。理想的状态是Web服务、应用服务、协调服务、文件传输服务、数据库服务等的服务器相对独立,配备专用存储以应对大量的资源上载,用户数较多时则要使用负载均衡部署;服务器虚拟化则能更加灵活地应对需求的剧增或骤减;使用linux操作系统能让平台运行更加安全和稳定。

2.选择优秀平台。优秀的网络平台是确保网络研修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不仅功能全面,而且技术耦合性强,有丰富的应用案例。如blackboard learn系统,包括课程建设、协同学习工具、测试评价等管理模块,具备课前、课中、课后的全线教学功能,是以课程为中心集成“教”与“学”的网络教学环境,也是实施教师网络研修的利器。

3.强化部署测试。教师网络研修平台部署涉及网络服务、负载均衡、软件兼容性等诸多技术问题,部署完成后必须经过强化测试,完成每一个工作流程和功能模块的校验,还要使用不同网络和终端环境测试平台的稳定性和兼容性,并将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用户。

(三)课程管理

1.精心设计课程。网络课程是研修取得成效的基石,不仅要符合教师的普遍需求,更应具备引领、示范网络学习的作用。如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课程设计时,可设计工具软件使用、课件制作、网络学习系统、微课与翻转课堂研究等课程,围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这根主线,做到从实践到理论的梯度进阶。

2.精细制作内容。课程内容要完整、有序,课程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让研修老师渐进学习。根据网络教学特点,除了内容材料外,还可以通过制作各个章节学习指导,比如学习建议、学习方法、学习导图等内容,让学员一目了然,形成整体概念;内容呈现方式的丰富性将给教师学习带来较好体验,制作精美的图片、动画和微视频,让学习更为轻松和愉悦。

3.制定学习策略。网络研修的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虚拟课堂、在线直播等。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以学习者为中心,合理安排资源阅读、交流互动、作业测试的顺序,科学制定相关的学习策略,并提供相应的协同和测评工具。

(四)教学管理

1.分配学习任务。以平台公告、内部通知、课程消息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位参与网络研修的教师都知晓自己的学习任务。根据实际情况按学习进度安排的时间节点自动、统一分配学习任务,或者按学员的需求选择性学习任务,开展个性化网络研修。

2.创新混合式学习。混合式学习就是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综合应用传统学习方式和网络学习方式的多种信息传递过程。例如,将基于视频会议系统(虚拟课堂)的同步学习、基于学习平台和课程的异步学习、基于移动终端的泛在学习、基于协同工具的协作学习,及现场演讲、研讨等学习形式进行适当组合,各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互补,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混合式学习方式的有效应用和创新,是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运作的核心内容。

3.管理作业测试。管理好学习过程中的作业和测试,是保证研修质量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作业和测试的时间限制,有效管理学习进度;通过标准化测试,开展自主测评和自动反馈;通过平台的成绩中心管理,及时批阅作业并反馈给研修学员。

(五)共同体管理

1.建立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构成现代教师继续教育的新型细胞单位,它以联合发展的方式取代孤立的个体发展,实现教师向自主的专业学习者和实践者转变。实践证明,组建一个信息技术应用沙龙式的、教师完全自愿参与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对其中的观点容易产生共鸣,共同体的内聚力更容易形成。

2.开展协作交流。管理者通过公共QQ群、课程内嵌的BBS、即时通讯、虚拟课堂、Blog等多种网络协同工具开展教师网络研修主题交流,鼓励教师发表个人观点,在线交流学习心得,切磋专业话题,解决实际问题,共享网络研修的成果。

3.引导达成共同目标。共同体成员具有共同的愿景,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让共同体成员从不同视角获得帮助,有利于共同体成长。通过积极引导,提倡尊重他人不同意见,构建宽松、和谐、民主的合作共同体,集思广益,才能开展有意义的合作,达成共同的目标。

(六)评估管理

1.完善考核机制

制定一套较为科学的网络研修的考核指标,综合考量研修学员的社区活跃度、学习参与度、作业完成度、测试成绩和作业作品水平等多个指标。利用学习平台的技术优势,采取自动分析和人工批阅的方式,重点放在测试和作业这些学习结果上。

2.嵌入式学习测评

与学习测试这种终结性评价不同,嵌入式测评是一种形成性评价,通过将评价嵌入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犯错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

3.强调即学即用

注重“学以致用”,强调即学即知,即知即用。只有把学习的新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才是真正的有效学习,也才能真正提高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例7

目前,我国已建成并开通了以“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四大路网性现代化动车基地,利用这四个动车基地检修能力辐射就近区域,解决路内配属动车组的检修任务。在前期动车基地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本文针对基地运用检修信息系统进行深入的剖析,为完善新型的动车基地(运用所)管理信息系统提出更多合理化的设计建议。

一、动车基地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动车基地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信息处理控制中心、车间子系统以及传输网络部分组成[1]。动车基地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动车基地运用检修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一卡通管理系统、时钟系统、公安管理系统、广播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以及动车追踪系统。本文的重点是动车基地运用检修信息系统进行阐述。

二、动车基地运用检修信息系统设计

动车基地运用检修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功能:提供涵盖一至五级修全部修程内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包括调度管理、作业管理、技术管理、物流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生产成本管理、综合管理、统计分析等功能模块,同时还为其辐射范围内的动车运用所提供配件配送、委托修理服务信息支持与技术指导工作。

三、运用检修信息系统功能实现

运用检修信息系统共设计有调度管理子系统、作业管理子系统、技术管理管理子系统、物流管理子系统、设备管理子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安全管理子系统、生产成本管理子系统、综合管理子系统、统计分析子系统,以动车基地运用、维修、技术、物流四类核心业务为主线,涵盖生产管理、生产支持、经营管理三个方面[2]。每一个子系统都包含不同的工作内容,但其共同之处均要求根据其业务需求来完成其相应功能。

3.1 作业点岗位设置

动车基地作业根据作业点设置不同岗位,完成不同的功能,与信息专业相关人员具体配置:运用调度员、技术管理员、检修工长、检修组长、检修员、地勤人员、乘务工长、随车机械师、外协人员、质检人员、质量联检人员、信息专职人员等。

3.2 相关设备配置

(1)网络平台设备配置:运用检修信息系统平台设备主要为服务器和存储阵列,其中服务器包括用于信息系统软件的数据服务器、应用服务器、通信服务器。(2)业务终端设备配置:根据运用检修系统应用环境和展示内容的不同主要有:调度/业务终端、工位终端、无线手持终端等,终端根据行车调度指挥、调车作业指挥、设备维护及线路施工调度指挥等四大功能需求进行配置,同时还在调度中心设置主任调度终端,负责全段调度生产协调与监督。(3)显示设备配置:在基地配置了LED显示屏、等离子显示屏以及DLP综合显示大屏;在调度中心设置DLP综合显示大屏、在车间调度室安装等离子显示屏、在各库安装LED显示屏。(4)网络设备配置:按照网络设备分级管理的原则,确定核心交换机、汇聚交换机、接入交换机、接入路由器等。根据网络平台的建设,做好相关安全访问策略,确保网络安全。

四、运用检修信息系统与其它信息系统交互

基地运用检修信息系统主要与车载信息系统、地面信息系统、动车组制造厂、配件供应商之间进行信息的交互[3]。

4.1 与车载信息系统、地面信息系统联网

对于大数据量的动车组车载过程检测信息,可在动车基地(所)相邻前方站或沿线主要停靠站均设无线局域网接收设备,利用无线局域网下载到车站后,经地面网络传输到动车基地(运用所)运用检修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处理。

4.2 与动车组制造厂、配件供应商信息交换

可通过Internet接入客运专线公司或铁路局的安全信息平台,通过联机的远程终端与动车基地(运用所)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与业务相关的信息交换。

五、结语

随着越来越多高铁线路的建成,动车基地(所)承担的检修任务日益繁重,各种管理和生产运营问题日益增长,动车组管理信息系统将进一步采用集中控制和网络化协同作业技术,实现设备集成、业务统一监视、管理集中的现代化维修机制,更好地满足了动车维修的安全高效、优质服务的新需求。

参 考 文 献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例8

期:___________

2021年副校长后备干部思想工作总结

现将近三年来的思想工作总结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本人自___年任朔北___乡中心学校信息中心主任以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积极参加各类政治学习,认真学习了《中国___章程》(___年___月修改稿)、《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___伟大胜利》(___总___在党的___大上的报告)、《___新时代中国特色___思想学习纲要》、《___关于“___,___”论述摘编》、《___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等政治理论知识;并学习了《全国教育大会精神》、《___省教育大会王建军书记讲话》、《___教育现代化___》等最新的与教育事业和本职工作关系密切的会议精神和文献;在业务方面,我学习了《___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通用基本能力》、《互联网监管与网络道德建设》、《专业技术人员从技术走向管理》、《专业技术内在动力与职业水平》、《传统文化与法治中国》、《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能力建设》、《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等专业文献,从而提升了自己政治理论水平、教学研究能力及信息化与教学管理能力。

自___年加入中国___以来,我就以一个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身政治修养上做到了,共产主义信仰不动摇,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站稳政治立场,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做方针路线的坚决执行者、政策原则的坚定维护者,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___同志为核心的___保持高度一致。理论武装常抓不懈、毫不含糊。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加强理论学___别是___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党性修养千锤百炼、不松劲。作一名党员必须长期的锤炼自己党性。做到是非面前分得清、名利面前放得下、关键时刻靠得住,永葆___人清廉本色。思想上向党靠笼,工作上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坚守教育的初心,坚持战斗在教育一线,为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做出贡献;生活上艰苦朴素、不攀比、作风严谨、不拉帮结派,不与他人搞非正常关系。在提升自己道德修养的同时,也去影响周边的亲人与同事,近年来我服从学校安排完成全校信息技术教学的同时管理好学校网络,保障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还对学校网络___进行严密监管从未发生网络安全与___事件;在工作与生活中本人积极团结同事,建立起了一支全乡性的信息技术保障小组,让他们能为全乡信息化教学发挥着作用,身为学校科技馆管理员的我,通过技术指导、给其他教师创造获奖机会等方式___起了___位老师的科技辅导员队伍,得到领导与同事们的肯定。尽职尽责,无私奉献。本着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宗旨,提高思想觉悟,充分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时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注重师德修养,爱岗敬业。既教书,又育人,把近___年青春年华无私奉献在乡村教育事业上。

二、工作业务方面:

近三年来承担的主要工作有:中学部所有班级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负责全乡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和教育信息化教师考核、负责学校校园局域网的日常维护与管理(防火墙、上网行为等),ip地址分配、网络打印机接入、管理学校中心机房,联系深信服、华为公司技术与售后;负责朔北___乡中心学校___公众号权限管理,联系腾讯公司做好账号安全维护;负责朔北___乡中心学校微校园办公平台基础数据的维护,联系全通教育公司,做升级与毕业数据的更新,对全乡各处室工作人员、班主任的培训工作;

负责办公及教学电脑的系统维护及资产标签及相关办公室打印机、无线wifi设备的日常维护及联系维修工作;负责各年级教室信息化设备的软件、硬件维护及除尘清扫工作;教育信息化耗材、配件、设备报修、更换、购置工作联系定点公司;全乡教师信息化培训、网络培训、继续教育培训报名、账号下发、账号管理、课时认证验印;主持机器人社团、电脑绘画社团、科技社团开展各类活动;___师生参加省、市、县级教育信息化教学竞赛、机器人大赛、3d创意大赛、科技大赛;负责学校信息化相关课题申报、备案管理、资料收集;负责全校大型活动的录像、照相、航拍工作;负责学校信息化教研、网络教研活动、___四中网校优质资源全覆盖项目、___课堂项目。

工作思路、措施、成效简述如下:

1.任务驱动,抓好基础。针对乡村学生家中没有电脑、基础差的情况,每学期初两周时间我在信息技术课上主要进行文字录入和键盘、鼠标基本功能操作练习,让学生尽快掌握最基本的操作为后期学习相关软件以及开展各种网络知识竞赛、四中网校翻转课堂的开展打下基础,得到其他学科老师的认同;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时采用任务驱动方式教学,教师要反复运用任务驱动的方法完成主要教学过程(教师展示任务——学生合作学习完成任务——教师巡视指导——互动评价),该模式教学避免了因记不住过多步骤引起的操作障碍,对于农村学生家中没有电脑一周上一节课学生非常合适。实施的关键是每个任务的操作内容不易过多,___—___个步骤为宜。

2.健全机构,科学管理。学校信息中心负责全乡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工作。成立教育信息化技术保障小组,乡属各小学均有专兼职信息化管理员,在班级中设置管理本班信息化设备的电教委员,实行了条块化管理,实现了层层有人负责,事事得到落实。

3.完善制度,机制保障。制定了《朔北___乡中小学信息化应用发展三年规划》、《朔北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健全完善了《计算机教室管理制度》、《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室使用管理制度》、《中心机房管理制度及网络管理员职责》等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教育信息化的管理。

4.考核评价,导向引领。在我的主导下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了学校年度目标考核,将信息化教学应用纳入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了《朔北___乡中心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考核标准》、《朔北___乡中心学校教育信息化应用考评标准》,在“教师绩效考核”中计入___%的比例,“教师年终考核”中纳入___%的比例,以有效的机制体制保障管理,促进教学应用。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例9

中图分类号: TN92?34; TB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5)21?0049?03

Design and realization of B/S?based remote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for equipment maintenance

YU Fengzhu, GAO Guohua, ZHAO Bing

(Unit 91204 of PLA, Beijing 100161, China)

Abstract: For the current equipments have the problems of difficult maintenance and guarantee, limited field support ability and untimely remote support, the construction of remote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for equipment maintenance is put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scheme of the system was designed and researched in three aspects of system′s constitution and workflow, overall structure, network configuration and realization, by which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technical support have been established for the system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Keywords: B/S; equipment maintenance; remote technology support; system design

0 引 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装备的技术含量普遍较高[1],系统结构十分复杂,维修保障工作存在很大的难度,仅仅依靠现场保障力量很难实现及时、快捷、有效的维修支援,并且这种方式的维修级别有限,修理周期长,维修费用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装备战斗力的发挥,因而急需一套装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以提供实时、便捷、快速的技术支援,全面、充分地发挥装备的战斗力。

装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援系统是在装备维修领域发展十分迅速的技术,是随着高新技术装备的大量使用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装备保障手段[2]。它主要利用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信息的传输与交换,实现前方装备使用人员与后方技术专家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达到及时恢复装备性能、提高装备利用率的目的。这种模式对提高装备战斗力,特别是海岛、野外以及偏远地区的装备战斗力,缩短装备维修时间,及时恢复装备的技术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1 系统的组成及业务流程

1.1 系统组成

装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主要是为装备使用人员与装备保障力量开展远程支援活动提供手段,为现场装备维修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为装备组织管理部门提供辅助决策,为装备研制生产部门提供参考依据。系统主要由组织管理中心、呼叫中心、应用节点和通信网络组成。

组织管理中心主要负责系统运行和管理的指挥控制以及组织协调工作,并对重大疑难故障问题进行远程技术支援的组织;呼叫中心主要是远程支援终端与应用终端之间信息交互的桥梁,采用一站式、全天候、多渠道的服务模式,响应用户提出的支援请求。用户通过电话、传真、邮件或登录远程技术支援系统发起支援请求,经呼叫中心受理、分派、处理将请求发送给后方支援专家,并最终将处理结果反馈给支援请求用户;应用终端主要是接入远程技术资源系统的终端设备,具体包括前方应用终端以及后方支援终端两类;通信网络主要是各“中心”、“节点”之间实现数据、语音、视频等信息传输与交互所依托的渠道。

1.2 系统工作流程

装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主要是根据装备实际的故障情况、技术难题等,提供快速、高效的解决措施和技术支援。其具体的工作流程主要是当装备出现故障时,首先由现场的保障人员进行维修或者通过查询知识库、故障库的相关技术资料等,力求在本级范围内解决。当遇到解决不了的难题时,用户可通过电话、传真、邮件或登录远程技术支援系统,发出支援请求,经呼叫中心受理后,协调后方的技术专家提供远程指导,并将结果反馈给前端用户。当遇到重大疑难问题时,则由呼叫中心向组织管理中心提交申请,经审批后组织多方专家进行协同支援保障。支援活动结束后,将解决方案录入知识库或故障库。其具体的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网络结构设计

装备保障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主要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即“客户端?应用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结构[3?6]。在通信网络方面,主要依托远程技术支援专用网络,实现网络互联、互通、互操作。其中,组织管理中心和呼叫中心主要部署网络互连平台、服务器、视频会议系统等,在各应用节点主要部署相关的终端设备。各“中心”可采用局域网或自行组网的方式接入远程支援网络;各类“节点”可以是简单局域网或者独立终端。对于野外、空中以及海上等地面网络覆盖不到的区域,可以采用卫星通信等方式进行补充。在车辆、飞机以及舰船上部署卫星通信设备,实现信息的传输与交互。系统的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2.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综合装备保障和系统建设需求,装备远程技术支援系统应具备装备的远程故障检测[4?5]能力、技术咨询和指导能力、异地专家协同会诊能力等。其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支援任务管理功能、呼叫中心管理功能、辅助工具管理功能、信息服务管理功能、基础数据管理功能和系统配置管理功能等。具体功能结构如图3所示。

(1) 支援任务管理功能:主要实现支援请求的发起、分派、处理、反馈等相关管理功能。支援请求发起者通过网络登录、电话呼叫、电子邮件及传真等方式提出支援请求,由呼叫中心对支援请求进行处理、分配,最终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用户。

(2) 呼叫中心管理功能:呼叫中心是专门受理支援请求的一站式职能机构,主要是通过应用软件、语音导航等实现支援请求受理,并分配支援请求给相应的保障对象,协调保障资源,跟踪保障服务等。

(3) 辅助工具管理功能:主要用于远程技术支援人员之间联络与信息交互,支援请求方与支援方双方或多方通过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即时通信系统、邮件系统和短信等应用软件进行联络和信息交换。

(4) 信息服务管理功能:主要是利用知识库、故障库、相关软件资料等信息,实现对各类知识的维护、查询以及获取功能。

(5) 基础数据管理功能:主要是实现对各类故障库、知识库、相关软件工具、技术资料的存储和管理功能。

(6) 系统配置管理功能:主要是为系统提供统一的用户权限管理机制,支持管理员对用户、专家的信息导入、查询和维护,对用户进行角色、权限划分与配置,支持用户、角色、权限之间的关联。

3 系统网络配置及实现

3.1 各“中心”网络配置

根据装备远程技术支援系统的网络架构及主要功能,其具体的配置主要包括有线通信设备、网络设备、计算机终端设备和视频会议设备(投影仪、摄像头、调音台、耳机、麦克风)等。根据各个“中心”和“节点”建设的不同需求,可配置相应的硬件设备。

在各“中心”配置方面,主要包括服务器、交换机、网络计算机、视频会议设备、电话、传真设备等,具体网络配置如图4所示。

3.2 各“节点”网络配置

各应用节点的网络配置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为单用户配置,只需要配备计算机,直接接入远程技术支援网络;另一种为多用户配置,则需要按局域网配置,其网络与硬件设备主要包括:路由器、交换机、工作站、视频会议系统和计算机等。具体各多用户“节点”的硬件配置如图5所示。

3.3 系统实现

装备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主要包括各“中心”子系统以及各“节点”的应用终端,各“中心”、“节点”均由远程支援管理平台和视频会议系统组成。系统主要采用B/S架构,基础软件可采用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Oracle Enterprise Edition数据库管理工具[7?8],集成门户搜索、用户注册、知识库管理等功能;短信、邮件、即时通信、视频会议等应用软件。用户通过登录远程支援管理平台,可实现对远程技术支援请求的发起、处理、反馈等功能,通过各类辅助工具,可以完成信息传输或直接进行“面”对“面”交流,最终实现异地实时的远程技术支援。

4 结 语

以多样化任务需求为牵引,以装备保障为重点,以提高装备整体能力和效益为目标,本文提出构建远程技术支援系统,主要是依托地面网络和卫星通信,为远程技术支援所涉及远程诊断、远程维修、远程信息提供可靠的、网络化的共享知识协同环境。在充分考虑通信能力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构建的工作流程以及总体结构,为系统的开发与部署提供了理论基础,对提高装备维修保障和信息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松风,陆敏,马力.论装备维修保障的远程技术支援[J].海军学术研究,2010(10):55?56.

[2] 李能鹏,马丽萍.武器装备远程维修决策支援系统设计与开发[J].装备环境工程,2009,6(3):68?70.

[3] 郭律,郭勇,程俊东.基于B/S模式的军事装备远程故障诊断系统研究[J].航空计算技术,2004,34(1):72?75.

[4] 余永贵,黄继峰,鲁潇.基于B/S模式下的远程训练考核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9,25(3):232?233.

[5] 范兴娟.基于B/S结构的车辆管理系统[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5):255?256.

[6] 刘紫玉,王巧玲,梁普选.基于B/S模式的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实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12):218?220.

[7] 姚文林,王存刚,刘世栋,等.基于Oracle的分布式数据库设计与技术[J].计算机工程,2006,32(20):89?91.

信息技术网络研修总结例10

中图分类号:TP3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机械设备的管理和发展都在朝着网络化的方向进行发展的。在这一过程中,构建大型计算机管理网络、建立网络自动化平台成为了发展的主要目标。并且希望通过计算机集中管控以求达到机械信息、使用效率的共享,并且运用规范的设备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一.机械设备网络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化的机械设备管理能够具备新的管理机制,实现科学化和网络化的管理。首先机械设备在使用和采购方面要达到信息化,通过设备管理和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将机械设备投资所需要的信息统计和经济分析相互结合,能够结合设备投资和使用多种因素进行考虑,保证投资决策的科学化。其次通过设备信息系统的构建管理,使其积累更加丰富的经济效益关系和社会效益。合理利用计算机在短时间内对管理信息进行处理,使设备的使用效率能够更好的运行,并实行良好的科学监控手段。最后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结合,使设备的信息记录以及管理更加的全面,机械设备使用、制造、维修等多个环节进行细致全面的信息记录,这对机械设备的实用性、经济性、可靠性有着很大帮助,同时设备基础信息的网络化管理有利于设备的分享和交流,并且在强化设备管理和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机械设备网络化管理,通过计算机网络将各级的设备管理相互结合,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

二.中国机械设备的现状

通过近些年的迅猛发展,中国的机械设备制造业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位居世界第一位,并且连续4年成为了第一生产大国。并出现了陕西机械、沈阳机械、中国通用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标准的设备品牌。但是中国的高端机械设备在市场上所占有的比重稍有不足,正处于一个大而不足的境地。尤其是机械设备网络化进程十分缓慢,所以我国引进了现场总线(Fieldb山)技术来提高机械设备网络化改造的深度。PLC和工控机采用现场总线后可方便地作为νo站和监控站连接在DCS系统中。现场总线可以更容易地从现场获取设备信息,工厂操作员和管理人员能够对其过程进行更严格的控制,从而改进性能、增加过程的可用性和一致性

三.如何加强机械设备网络化改造

目前机械设备网络化的研究方向主要针对设备运行形态和设备价值运行进行管理。

1.机械设备的运行形态:主要是针对设备的选择。安装、调试、使用、维护等方面进行的管理研究。在管理过程中会吸取设备的使用性能进行更加完善的调研和设计,并且完成全过程的管理。机械设备分为自制和采购两种,它们的使用信息对机械设备的升级更新有着很大的帮助,同时制造部门也可以通过网络对这行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即时跟进,使设备能够实现从使用到报废的全程化控制。

2.设备价值运行;针对机械设备使用、采购中所产生的费用进行管理,这部分费用包含面很广,可以根据其不同的设备管理形式来完善,能够节省设备使用的资金支出,并且将原有设备进行折旧管理,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在这一管理过程中网络化的应用可以使设备维修的部门相互结合,将设备的技术和经济性进行综合管理,这一管理会贯穿设备管理的全程,以降低设备的使用成本。

四.机械设备网络化的作用

1.通过设备的前期管理、资产管理、维修保养、状态检测、运行状况、管理和租赁管理等功能,将设备的物质形态管理同价值形态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2.设备管理同资产管理结合,可以反映出设备资产状况,折旧大修基金的提取和使用情况,设备成新率以及设备的完好率利用率情况。便于动态分析系统设备的整体状况,实时提供数据并分析,为后续管理工作及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将设备基础管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相结合,基于系统的数据信息,形成综合统计分析报表,为企业设备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五.如何构建机械设备网络化管理

1.坚持网络化管理原则

机械设备的管理离不开网络化,它本身就是一项十分系统的管理化工程,在这个管理过程中要针对全过程、全员管理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管理,并且在设备应用、维修、等方面建立完整的应用机制,要最大程度的追求设备的使用寿命。要综合提高使用效率,使机械设备能够在管理中做到低投入、高回报(见图一)。

图一 机械设备网络化管理的系统性

2.完善机械设备组织管理的系统性

设备管理是组织管理的一部分,在管理体制运营的过程中要以劳动组织、和管理制度做为基准。并且以管理效率作为管理原则,将职能作用和管理中心相互结合。在新科技新技术的应用中要以实际、科学的网络构建作为基础,以保证组织机构的完整性。

3.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

主要运用系统工程、可靠性、维修工程、价值工程、目标管理、全员维修、网络技术、决策技术。ABC管理法和技术经济分析等方法,把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实施综合管理"采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设备状态监测。设备故障诊断技术,实施设备倾向性管理,进行设备动态管理,做到设备受控,建立完善的信息和反馈网络系统,实施设备管理体系的P(计划)D(实施)C(检查)A(改进)循环,不断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4.培养专业管理人才队伍

在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下,所有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并且在管理技能方面加大探索力度,要将用于探索和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使现代化的管理能够贯穿全程,并且使管理网络更加健全。

结束语

为了适应企业现代化管理的发展需求,企业要加强整体的经济效益,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在内部建立合理的设备网络化管理体系,要将集中管理、网络平台的搭建作为重点,在机械设备信息流通上要做到准确及时,实施机械设备的完整使用体制,最大程度的提高市场化运作,以保证有效提高机械设备使用效率的作用,最大程度的推动机械设备的网络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