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小学段考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3 11:24:44

小学段考总结

小学段考总结例1

00000000

2课堂教学点评

2.1本节课的三个亮点

本节课的课题定为《二次函数中的线段最值问题》,具有目标明确,切入口小的特点.再从备课组所选编的题组以及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三个明显的亮点值得大家学习.

1.定位“标本”化

本节课教学目标定位准确,充分依据课程标准和课本要求踩点,这些选题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能力紧扣考点要求不超范围.比如求线段长度,都保证所求线段平行于坐标轴或有一个点在坐标轴上,可以直接求值或通过勾股定理解决,不涉及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这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不超纲本也是南通市中考命题一直坚持的,这一点也是专题总结编题时要注意的,一味的移植新知识,超越“标本”打“球”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2.题组系列化

本节课的最大特色就是通过题组教学充分榨取例题的教学价值.通过精心编制的系列题组,层层递进,实现由一题通一类,一法多用,让学生在解题中学会解题.比如,求线段最值问题首先转化为求线段的函数解析式问题,让学生形成基本的方法,接着进行变式,改为求与x轴平行的线段,原有的方法不好直接应用了,再引导学生改变思路向基本方法靠拢.这种做法,让学生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会产生联想,联想“问题的原型是什么?”“当时的路径是怎样的?”“我们现在往哪个方向思考比较好?”这样就能促使学生形成良性的自我启发.这种“用前面的结论来解决后续的问题”的思想方法是我们需要的,也是我们在中考试卷中常采用的方法.南通市有好几年中考题,第一小题,第二小题实际上都是铺垫,是为后面的问题做准备的,学生要有这样的意识,而且在解题中要有这样的行为,这样才能有助于他获得解题的成功,才有利于他循着他原来的解题的步子走下去.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本节课的题组设计是很成功的.可以说是既紧扣了“求线段最值”这个主题,又将思路、方法、策略“串珠成链”,值得借鉴.

3.引领重启发

本节课教师的教学引领充分激发了主体的求知需求,以启发学生的“元认知”为主.老师的教学语言简洁,富有启发性,语速平缓,一字一句,让学生听清楚,想明白.这样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指令,还是对题意的阐述都能给学生帮助,加深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解题自信,也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一直讲,在解题教学里面一定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教会学生思维,而不仅仅是教具体的解题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元认知”,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在今天的课堂中,老师做得非常好,比如,老师说“你看到这个题目里要求PQ的范围,你最想做什么?”这其实就是一个思维定向,在学生第二问出现困难时,老师说“我们来看看,这个第二问和刚才解决的第一小问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等等这些充分说明了教者有了教学生思维的意识和做法,只要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学生一定会慢慢学会解题,掌握一定的解题策略.

2.2小专题总结的“四题”策略

除了以上三点,在本节课中教者还从“读题”、“析题”、“说题”、“品题”四个角度将题组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学生思维的主动性演绎得精彩纷呈,具体简述如下.

1.读题――点线成面,纵览全局

小专题总结尽管切入口小,但是同样有一个由点连线,点线成面的过程.而这一过程除了教者在设计教学材料时的匠心独运外,更重要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体会.因为总结过程是一个自主提升的过程,所以教者在设计学材时更多的是将显性的教学目标隐性化,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在本节课中,教者的教学意图就隐藏在题组之中,如何引导学生从题组中“读”出“题意”就成了本节课的关键.教者通过引导学生“对比”母题与各种变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在与x轴“垂直、平行、斜交”中看出了题组中暗藏的“主线”,形成了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化为垂直方向”,实现由点连线的功能,最终通过“灵活运用”和“悟学反馈”将成果扩大化,实现点线成面,纵览全局.

2.析题――追求路线,曲径通幽

在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时,教者始终强调解题分析,从“元认知”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启发,寻找思维的“路线图”.如,变式一的处理,许多学生(包括笔者)当时的主要想法就是要模仿母题建立一个目标函数解决问题.但是,问题是对于学生来说在变式一中建立目标函数要用纵坐标表示横坐标,这对一次函数不是问题,对二次函数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学生走这条路由于计算的功力不够就会走不下去(如第一个展示的同学就用的这个方法,结果走不通了).教者在这个时候并不急于将学生向预设的方法上引导,而是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加以巧妙的点拨,正在笔者担心的时候,没想到同学们受到启发三下两下就“化平为直”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将问题解决了,真给人一种曲径通幽,峰回路转的感觉.

3.说题――暴露思维,精彩纷呈

让学生说题,说题意的理解,说思维的障碍,说障碍的突破,说思路的获得,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也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是解题教学中应值得提倡的.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说题的作用,利用个体思维激活了群体思维,使得整个思维的过程精彩纷呈.比如,变式一中求那条水平线段的最大值时,第一个女生采用直接模仿母题建立函数的方法,结果此路不通.教者启发她对比变式一与母题之间的联系,引导她发现水平线段最大与垂直线段最大的关系,此时群体的思维被激活,大部分学生豁然开朗.在本节课中既有教师的引领说题更有学生的模仿说题,既有学生独立说题,也有几个学生接力合作说题,在说题过程中少展示成功的路径,多展示碰壁的过程,在教者的恰当点评中,学生的思维随之点燃,方法、策略从此形成.

4.品题――细酌慢饮,提升境界

本节课在教学中强调的是“悟学课堂”,教者真正抓住了“悟”这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留足时间,让学生探索解题思路,审视解题过程,更重要的是在变式完成之后引导学生纵观题组的特点,品味教者的意图.正如一位同学所说“这节课我的收获是,掌握了求线段最值的基本方法――函数法,然后就是设法将其他问题向基本问题转化”.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并不像有些教师所说“只能靠说教”,而是可以让学生慢慢“品”出来的,关键是教者要有这个意识,要有巧妙的方法,还要舍得花时间.正如卢梭所说“最重要的原则是要浪费时间”,在这看似“浪费”的时间中,学生的境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难道还不值吗?

3关于小专题总结的几点思考

3.1小专题总结“三要”

1.小专题总结要做到“小而准”

小专题总结的“小”是指覆盖范围小,而范围小容易造成适用性不强,所以这就要求教者的选题要有针对性,要瞄准中考必考知识、方法或题型,要瞄准学生易错、必错的考点进行小专题的设计,确保选题效度.本节课的选题就是准确而有效的.

2.小专题总结要做到“小而深”

小专题总结尽管覆盖面小,但是知识、方法的深度却不能小.选准了课题之后,要在组题上下功夫,做到层次化、递进化、通式化,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点线成面,最终要形成一定的套路和策略.要做到通过这个小专题总结让以后相关问题不再是问题.正如评课时一位老师所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今天在这个小专题上的深入,为的就是此后的“太平”.比如,本节课的题组设计从垂直于x轴的线段到平行于x轴的线段,再到特殊斜交线段,最后到任意斜交线段,难度逐渐加大,直至学生最终形成“函数化策略”,形成“转化意识”,学会“转化的方法”.可以说是由知识到方法,由方法到策略,由策略到思想拾级而上,真正做到了“小而深”.

3.小专题总结要做到“小而全”

小专题总结的“全”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就某一个专题知识、方法的总结要全面;二是指要设计系列专题,用若干个小专题将一个大专题全覆盖.前一个全面容易做到,因为它毕竟是一题一法的工作.而后一个全面是个难题,它要求教者要有全局的观点,对知识、方法等要有全面的理解与认识,必要时还需要调动全备课组的力量,划分小专题,分工合作,做成一个大专题下的系列小专题.关于这一点笔者觉得值得所有的学校和备课组思考.

3.2小专题总结“三防”

以上阐述了小专题总结的“三要”点,为了防止小专题总结走向另外一个极端,小专题总结还应注意以下“三防”.

1.小专题总结要防止“小而偏”

小专题总结的针对性要强,要瞄准考纲、考点,不搞冷门,不“剑走偏锋”,不做无用功.这一点就不多阐述,想必大家能理解,必竟我们进行的是中考总结,在这个阶段不宜做过多的发散.

2.小专题总结要防止“小而繁”

小学段考总结例2

二、考核方案

1.考核方案的制定

本考核采取学生小组合作(每组2-3名学生)完成一个规定主题网站项目的方式展开。总成绩由操作考核成绩、项目报告成绩两部分组成,权重分别为70%、30%,每一项按百分制评分后依权重比例计入总成绩,总成绩不及格者必须重修本课程并重新参加考试。因本校的现有学期总评成绩是由平时成绩3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40%组成,为了与学校的评分要求接轨,将本次考试所得的总成绩作为学校学期总评成绩的期末成绩部分。并在此说明平时成绩30%部分是由学生本学期的课程作业完成情况、出勤及上课表现综合评定。本考核方案中的操作考核、项目报告都有具体的考核方案,其中操作考核实施的具体要求以试卷形式展现,内容要求以表“操作考核内容”为中心,以考核学生综合网站制作能力为基本思路,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主题网站的设计与制作,具体要求在此省略。此外要求学生撰写项目报告不仅让学生明确各自的份内工作,同时要求学生善于思考、总结,每做一个项目都有所收获。项目报告实施的具体要求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项目实施过程。

项目实施过程包括前期策划、资料搜集、网页制作。在前期策划阶段,要求小组共同确定网站名称、网站风格(列举网页采用主要色彩及网页色调定位)、网站栏目、站点目录结构的内容以形成完整的网站规划,在此规划的指导下进行资料搜集、协作完成网页制作。其中网页制作中要求页面美工设计阶段介绍所用软件及提供至少首页效果图截图;静态页面制作阶段要求绘制网页布局的结构图及标注尺寸;程序开发阶段列举所用的开发工具、对数据库、表进行截图,以及绘制程序开发页面流程图。

(2)项目总结。

对本项目完成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并介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收获及体会。在作品展示时要求各小组派出代表对作品进行介绍,总结,便于相互交流经验。

(3)项目组介绍。

对该项目组成员进行介绍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人员分工情况进行报告。体现小组合作开发项目的工作模式,让学生明白实际工作中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能力,还要有合作意识,与合作者之间有效、和谐的沟通。

小学段考总结例3

初中化学这一学科有其独特的特点;它可以在总复习阶段内迅速提高学生的成绩。

从教以来,我深刻体会到了初中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化学科总复习时牵涉的范围很广,知识点很分散。刚复习时,学生的思维还很乱;不能梳理出各知识的条理和联系。很多学生买了大量的复习资料,整天做大量的题目,搞题海战术。结果越搞越乱。其实,通过缩小复习范围、抓住中考命题热点、紧抓几种关键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等措施就能使化学知识明朗化、细致化,使学生的成绩在短时间内得到提高。

初中化学总复习一般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第二阶段的复习一般是常规复习,各学校用的复习资料、采用的复习方法基本雷同。第三阶段的复习最能体现出各任课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各学校的特点。以下是我在历年中考后阶段复习的一些做法。

一、缩小范围,明确考点

总复习进行到一定阶段后,很多学生有这种感觉,总觉得化学科的内容很多,很杂,复习这么久了好像什么也没有记下来,一时处于混乱的状况。中考又临近了,一下子紧张起来。结果,越是紧张,复习效果越差。这个时候教师要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可以采取这样的措施:叫学生们拿出做过的模拟题、历年的中考题等,以一种具体题型为例,进行专题讲解。比如说,以计算题为例,让学生观察每一份试题里的计算题,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结果,学生们发现计算题不外乎这些内容:通过一个化学式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或计算其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等。另外就是通过一个图表,分析图表中的数据得出已知量,然后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这样一来计算题的范围缩小了,明确了。并且计算题都有具体的书写格式,只要按照书写格式对号入座就能把计算题做出来。原来有很多学生怕计算题,总认为计算题很杂、很难。现在明确了,信心大增了,复习效果就有明显提高。并能腾出花费在计算题上的大量时间用于复习其他内容。

二、抓住命题热点,做好针对性复习

现在各地的中考命题热点都体现了重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命题指导思想新颖、灵活,不但增加了开放性而且融入了探究性。以下是这几年中考命题常出现的十种命题热点。

①命题时,对概念和原理的考察已经走出纯粹为化学学科服务的误区,实现了与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②对单质和化合物的考察,更加强调知识的应用和迁移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

③化学用语的记忆、书写、意义和应用仍是重要考点。

④仪器名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及实验评价是必考内容。

⑤选择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探索价值的化学问题,对提供的各种信息、资料、方案进行处理,作出推断和迁移的问题是近几年的热门考点。

⑥计算题的难度降低了,但逐步做到与实践、实验相结合,并注重对数据处理能力的考察。

⑦用跨学科综合知识命题,现在很流行。

⑧将当前研究的最新科技成果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而将答题的要求落实到教学大纲范围内。这种“高起点,低落点”的命题思想已成为时尚。

⑨能源危机是全世界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命题喜欢的内容。

⑩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命题时,重视考察环境污染原因,治理的依据和过程,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在总复习的后阶段,主要是针对以上的热门考点挑选出有特色的、有代表性的试题,浓缩其精华编排成试卷,牵涉到某一个热门考点的题目可以在同一份试卷中反复出现,以加深学生的印象。然后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解决,同时一次又一次培养学生学会保持良好心态,不心慌、不浮躁,认真审题,做好每一道题目。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次的反思和总结。这样一来,学生们就能在短时内迅速提高自己的化学成绩。

小学段考总结例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111-01

如何使考试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实现其内在的教学目标,进而评出水平、评出成效、评出作用,这是每一个教师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课改活动经验,对初中数学讲评课的有效教学探究进行阐述,以期待能够对目前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一、课堂测验:重点呈现与双基落实

课堂测验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往往设置于较为完整的知识教学之后,从而起到巩固知识、强化重点与查缺补漏的作用。然而,由于涉及的教学范围较广,故而需要将讲评范围划定于当次课程之中,且应注重双基。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巡查的过程将教学测验完成较早并且完成较好的学生作为“讲评典范”,而后运用小组分工、自评自纠的方法,让这些“小老师”进行作业辅助批改,并且进行小组发言与总结。

其次,教学测验往往是对重点知识点的检测,故而要注重巡视与讲评,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对于优秀生要重点培养他们严谨的学习态度与扎实的基础;中等生要注意及时纠正错误;而“潜力生”要准确了解知识掌握情况,能解决的当堂解决,也可以在课后让优秀生进行辅导与帮助。

再次,在测验讲评的后期,要将各个小组中优秀生和小组进行表扬,张贴他们的试题以示表彰。而后,进行作业设置: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设计一份测验错题变形题目,第二天进行检查。第二次课堂教学之时,教师要重点提问这一测验的知识,关注中等生、“潜力生”的掌握情况,并且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前一天各小组的题目设计,进行竞答与演示。经过这一教学环节的层层推进与不断强化,教学双基就逐步得以落实。

二、阶段测试:查缺补漏与触类旁通

阶段性考试也是初中数学教学常见的测验形式,其中以单元测试、月考、阶段考试为主。这一类型的考试往往是对学生某个知识模块的检测,在题型难度上有一定的提升,同时还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和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拓展。

一方面,对于这一类型的数学考试,教师应尽可能地完成阅卷工作,而后尽快将试卷发给学生以免知识的遗忘而错过讲评最佳时机。在经过了学生自主思考与订正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集体作业,各小组完成测验评估表。讲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行小组发言与测验丢分情况分析。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运用各个小组进行小组点评的过程,仔细倾听、及时引导,为学生充分理解题型奠定基础,同时还要提醒学生做好讨论记录,进而为后续的题型变化与能力拓展打下基础。

此外,在教学测验讲评时,教师也应当适当地为学生留下一定的时间进行数学题型的思考与讨论,认真填写测验情况反思,并将当天考试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转化为当天的作业,进行知识强化与能力拓展。这一过程中,因为阶段性考试也涉及这一段时间的教学总结,一定要在掌握学生学习状况的同时,多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主动性与自信心。

三、期中考试:注重总结与提升能力

在整个数学教学体系中,期中考试、模拟考试以及质量检测等类型的考试属于大型考试,这一类考试的试卷题型较难、形式较为灵活,因此教学讲评需要进行全面的准备与教学过程控制,只有如的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首先,在讲评之前,教师需要对考试涉及的类型、考试点以及教学思想进行梳理与总结,并在讲评之前进行氛围、情绪的酝酿;同时,试卷讲评还应选择好讲评时间。

小学段考总结例5

以河流的水文特征为例,绝大多数考生都知道要从流量、流量变化(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流速、补给水源等方面回答,如例1和例2。

例1:描述尼罗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不少学生的答案是流量大;流量的季节变化小;含沙量大;无冰期;大部分河段流速慢。例2:描述尼罗河河源段的主要水文特征。不少学生的答案是流量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无冰期;流速慢。

通过学生答案可发现,许多考生答题时只是对答题模式囫囵吞枣,形式上相近,而在每一要点方面得出的结论常常与正确结论差异甚大。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分强调答题模式的构建,而忽视深化每一知识要点的理解。

关于河流水文特征中的某些要点的理解与把握其实许多教师也有迷惑,尤其是径流量大小及流量变化的定性。

1.流量的大小的定性:流量在水文上一般指径流总量,即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

①若是回答某条河流的径流量特征,一般是将其与世界同级别的河流相比较得出相关结论,既要看年径流量大小,又要考虑其流域面积大小。如年径流量黄河为650亿立方米,尼罗河为810亿立方米,闽江为629亿立方米,即尼罗河与黄河径流量均大于闽江,但流域面积黄河为80万km2,尼罗河为287万km2,闽江约为6万km2,黄河与尼罗河流域面积远大于闽江。因此在给这几条河流的径流量定性时,综合考虑其流域面积的大小,即单位面积的径流量,得出闽江的径流量是大的,而黄河与尼罗河的径流量是小的正确结论。例1中尼罗河径流量大小的定性,学生的回答就犯了将问题绝对化处理的错误,他们认为,尼罗河为世界第一长河,世界河流无数条,其径流量肯定位居前列,因此流量大。

关于河流径流量的定性,其实较为简单而科学的判断方法是侧重看该河流主要流经的气候类型区(干湿区),从全球各气候类型的总体降水量来衡量。如例1中尼罗河主要流经降水稀少的热带沙漠气候,因此径流量应该是小的。以此类推,诸如日本、新西兰等国河流的径流量在定性时,考虑其气候类型,都应该是大的。

②若是回答某河段的径流量特征,一般是与该河流其它河段相比较得出结论,但因为几乎所有的外流河,从上游到下游,径流量总是不断增大的,那是否是上游的径流量特征都是小,下游的径流量都是大?其实,它同样有一个相对比较的问题。如黄河,虽然从上游到下游径流量不断增大,但上游流量与中下游流量相差不大,明显区别于大多数外流河的上游流量远远小于中下游,因此,黄河上游径流量的特征定性时,就应该确定为流量大。例2中尼罗河河源段的流量定性,学生同样犯了将问题绝对化处理的错误,他们总认为河流从上游到下游,径流量总是不断增大的。

2.流量的变化大小:流量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主要取决于其补给水源的变化,但一条长(大)河往往有多种补给水源,因此其径流量的变化要综合考虑这多种补给水源,但更重要的是考虑其主要的补给水源。尼罗河虽然主要流经全年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区,但其主要补给水源是青、白尼罗河热带草原气候区的雨水,特别是青尼罗河,因此尼罗河的径流量的季节变化是大的。河流流量的年季变化大小两种补给水源较为特殊,一种是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因其流量的年际变化取决于气温的年际变化,因此其流量的年际变化小;季风气候区的河流其流量的年际变化取决于降雨量的年际变化,而(夏)季风的强弱各年变化较大,因此导致其流量的年际变化较大。

[典型例题]

(2008年北京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简述黄河乌海至磴口段河流流向及水文特征。

从南(西南)向北(东北)流动(或从低纬向高纬流动);流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夏季流量大,冬季流量小;)含沙量大(或含沙量比中下游小);有结冰期;冬春季有凌汛;(流速慢)。

小学段考总结例6

第十五次全军院校会议提出,我军院校教育的重心将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向以学历教育与任职教育并重转变,逐步建立起以岗位任职教育为主、基础学历教育与岗位任职教育相对分离、军事特色鲜明的新型军队院校体系。为适应军队任职教育转型需要,着力提升航空机务院校外场装备教学能力,我们将精细化管理应用到外场装备教学的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考核评价、教学总结四个环节,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一、基本思路

落实“紧贴岗位需求,紧贴装备型号,紧贴保障实际”的任职教育培训要求,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按照“全过程推进、全要素精细、全人员参与”的思路,坚持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的原则,从外场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考核评价、教学总结四个方面,推进外场精细化教学改革,逐步形成“精细、高效、优质”的外场装备教学模式。

二、主要做法

(一)外场教学准备精细化

1.梳理外场实习课目

依据任职教育规律,把握人才成长的特点,理清院校教育与部队训练的承接关系,认真分析部队装备技术保障人才需求,针对航空机务干部任职培训的培训目标,结合部队外场保障实际,梳理确定外场装备教学课目。

2.配套教学相关资料

按照学院要求,配套完善外场教学“四大件”,即教材、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计划和教案。教学小组共同研究讨论,制定详细可行的课程实施计划。任课教员依据课程实施计划,结合学员特点,精心设计外场教案,并由教研室主任签字把关。

3.做好课前行教联系

外场开课之前,及时建立与学员队的行教联系,熟悉学员的基本情况,了解学员的专业知识水平,掌握学员的个性差异。及时做好与机务大队的行教联系,协调落实飞机、器材、设备、工具等保障条件。认真做好实习动员,组织学习课程标准,开展安全警示教育,明确外场实习要求。

4.组织阶段集体备课

每一阶段实习之前,以教学小组为单位开展阶段集体备课。教学小组任课教员针对下一阶段即将开始的实习课目,逐个课目进行讨论,统一标准、统一要求,共同确定每个课目的质量要求、讲解重(难)点、事故防范和教员需要把握的问题。

(二)外场教学实施精细化

1.规范教学实施过程

运用流程管理理论,对外场装备教学实施过程进行规范化设计,将外场教学实施过程划分为十个环节,如下图所示。

对每一个环节的实施内容及组织方法进行细化,使教(学)员明确标准,建立正规有序的外场秩序,加强外场教学的规范化和正规化。

2.注重讲解示范效果

讲解示范是外场教学的重要环节,讲解示范的效果直接关系到学员学习的效果。教研室规范了教员讲解示范过程,明确了讲解示范的五个部分:引言、准备工作、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和小结。加强对教员讲解示范技巧和方法的培养,精心准备讲解示范,注重讲解示范效果。

3.加强实习过程指导

在学员实习时,教员要加强对学员实习过程的指导,随时了解情况,掌握实习进度,解决学员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认真细致观察学员的操作动作,及时发现操作中的错误和不足,分析产生的原因及其症结,采取正确的方法加以纠正,并解答学员的疑难问题,保证实习质量。

4.开展岗位任职训练

以提高学员第一任职能力为目的,积极开展岗位任职训练活动。通过情景设定,由学员轮流担任机务部队中队长、队长和机械师三类岗位,模拟组织外场一线机务保障工作,通过布置任务、组织实施、检查讲评等方式,锻炼和培养学员的维修组织和管理能力。

5.组织竞赛比武活动

结合机务部队作战训练的实际情况,在外场教学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分组对抗比赛、法规知识竞赛、维护技能比武等竞赛比武活动,通过各项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参与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员泼辣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吃苦精神。

6.重视维护作风培养

优良的维护作风是做好飞机与发动机维护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外场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维护作风的培养,认真落实“三想、四到、四个一样”的工作作风,重点培养“按章操作、依法维护”的法规意识,使学员树立“认真负责、准确迅速、团结协作、刻苦耐劳”的优良维护作风。

(三)外场考核评价精细化

1.构建多元考评体系

改革外场考核方式,重视能力素质考核,构建集“操作技能、法规知识、任职能力、维护作风”四位一体的多元考评体系。多元考评体系的考核内容及权重如下表所示。

在外场考评中坚持“三个结合”: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专业技能与任职能力相结合、平时成绩与结束成绩相结合。通过新的考评体系,客观、全面地反映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坚持当日随堂考核

学员在完成实习任务后,针对当日实习课目的特点,进行随堂考核,以考核学员对当天实习课目的掌握情况。随堂考核采取普考和抽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次考核均要记入平时成绩,每次课考核人数不少于教学班人数的五分之一。

3.组织阶段考核评比

在每一阶段实习结束后,根据阶段教学特点,制定一套相对完整、能客观、全面考查学员学习动态的理论试卷,采用“单元小考”的形式来检验学员阶段学习效果。阶段考核后,及时对考核情况进行讲评,并评选出本阶段的“技能标兵”、“任职标兵”、“作风标兵”。

(四)外场教学总结精细化

1.分析外场考试成绩

外场考试结束后,组织教学小组全体任课教员,认真分析学员考试成绩。对于理论知识部分,量化分析试卷中学员应知应会知识的涵盖量,学员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试卷的难易度,成绩的分布曲线,等等。对于实际操作部分,量化分析学员对各个课目的掌握情况,形成《外场考试成绩分析报告》。

2.听取学员反馈意见

外场课结课后,由教研室组织召开学员座谈会了解和掌握学员对外场专业技能的学习情况,以及对教员的意见和建议,便于改进教学,并组织学员填写《满意度测评表》,开展评教评学活动。

3.组织教员集体总结

教研室组织教学小组全体任课教员,依据《外场考试成绩分析报告》、《满意度测评表》和学员的反馈意见,认真开展教学总结,分析成功经验及做法、存在问题及原因,制定改进措施,最终形成《外场教学总结报告》。

三、结语

实践证明,应用精细化管理理念开展外场装备教学,不仅规范和优化了外场教学实施过程,而且有效激发了学员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奋发向上的学习热情,有力提升了外场装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空军航空维修一线管理细则.空军装备部,2000.1.

[2]空军航空机务工作条例.空军装备部,2001.12.

小学段考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210-02

海南医学院教研室从去年开始对过程性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初步构建了生物化学过程性评价体系,并在2013级临床专业的四个班级中进行了适用。该文将就过程性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进行介绍并进行经验总结。

1 过程性评价的理念及实施必要性

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学习的各类信息加以即时、动态的解释,以揭示、判断和生成教学价值的活动。评价的因素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策略的运用、知识构建的效果及能力的提升等。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是实施过程性评价,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本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又便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而对于评价结果的及时反馈,则可令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增加其学习的目的性并可激发其主动性。

2 过程性考核体系的构建思路

生物化学课程主要包括四个模块,包括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联系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及专题篇。在开展过程性考核前我们首先对课程的授课方式做了改革,包括大堂理论授课、自主学习、小班PBL教学、实验教学。而相对应的评价因素主要包括:大堂授课评价、自主学习考核、小班PBL学习考核、实验课考核、阶段性考试、面试、期末考试7个方面。在学生的成绩构成中,前5个考核成绩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在期末总评中所占比例为60%,期末考试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占据40%的比例,两部分成绩相加超过60分为及格,但若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低于50分,即使总评成绩大于60分,也依然不能及格。

3 过程性评价实践过程

实践过程性考核的第一步是按照以上思路将各个环节形成文件并与学生沟通。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按照知识内容和进度将各个环节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表1)。

3.1 大堂授课评价

海南医学院大堂讲课针对的一般是两个自然班的学生,大约有130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相对较少,很难实现对全体学生的个体化评价。所以本阶段的评价因素主要以考勤、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为主。由于难以实现对全体学生的个体化评价,本阶段的考核不计入总评成绩中。

3.2 自主学习评价

自主学习能力和素养的养成对个体持续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未将自主学习评价纳入课程成绩中,不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及反馈,导致自主学习流于形式。过程性评价体系构建后,自主学习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在课堂规定时间内完成某些特定的学习任务,通过自学掌握某些知识点;其二是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网络课程进行自主学习。

3.3 PBL评价

PBL是指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我们的PBL教学主要包括任务布置、小组课外资料查询及整理、课堂讨论、作业反馈、小组成员间评价、师生互评六个环节。任务布置主要由教秘将PBL案例、学习流程、评价方式同时下发到每一位同学手中。每个小组成员在收到资料册后都要单独进行资料查询,成员间讨论并完成作业册中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资料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作业完成情况占PBL总成绩的50%。课堂讨论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观察各位同学的表现并进行评价,课堂评价占PBL总评成绩的45%。每个PBL案例讨论结束后,学生之间要进行互评,互评结果以5%的比例计入成绩。要求教师认真观察每一位同学的表现,在评语中进行个性点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和重视。PBL成绩以20%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3.4 阶段性测试

阶段性测试是过程性评价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根据授课内容的特点设计了三个测试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联系与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理论。三次考试均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利用已经在考易系统中建好的题库进行组卷,组卷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学生在完成测试,提交时直接可以看到成绩。通过阶段性测试,学生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是否准确,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学习。阶段性测试的成绩最终以10%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3.5 面试

在生化学习的专题篇,也就是教学第15周过后,以面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评价,面试以抽题回答的形式进行,考察的是学生对知识的综合掌握程度。面试成绩以10%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3.6 实验课评价

学生的出勤情况、实验态度、操作情况、实验报告的撰写情况都是评价考虑因素。实验课评价结果以20%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

3.7 期末考试评价

期末考试依然采取考易系统命题,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答题的方式进行。期末考试成绩以40%的比例计入总评成绩。但若期末考试成绩低于50分,则学生不能及格。期末考试后会对每个题目的难易度及学生答题的情况进行分析,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对学生的反馈主要利用教务部门提供的成绩登记系统――青果系统进行,学生可登陆该系统查看期末考试成绩及总评成绩,并可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质疑和查询。

4 过程性评价实践的效果、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第一轮过程性评价考核完成后,对学生的期末卷面成绩、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进行了分析。在过程性考核过程中,平时成绩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升,进而使得总评成绩普遍达到及格水平。过程性评价的理念是非常科学的,在施行该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探索,综合考虑学生层面、教师层面、课程层面、教研室层面甚至学校层面的各种因素,在探索中建立一个相对完善而又持续性改进的过程性评价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云霞,蔡望伟,周代锋.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深化医学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海南医学,2011(15):135-137.

小学段考总结例8

一、引言

 

在教学方面,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练习作业是传统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这是一种“灌鸭式”应试教学模式。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教学应用这种授课模式当然是行得通的,但使用于应用性及实践性较强的的课程教学往往会引起课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就算学生能够理解书本中的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但往往无法把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的联系起来,无法感受到学习本课程的现实意义,以至于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更谈不上达到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应该寻求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做好课程教学设计,以提高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效果。本人结合多年来从事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实践,提出了“四段式”教学模式,以期对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进行有益尝试与探讨。

 

二、“四段式”教学模式的含义

 

“四段式”教学模式就是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地位原则,以展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延伸拓展等四个环节作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从教学操作的整个过程来看,包括创设问题情境、协作讨论、理论精讲和回顾反思四个阶段。要求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探索思路、指导具体解答和理性概括,而要求学生要敢于接受挑战,善于发现问题,不断探究思考讨论并形成新的认知。

 

“四段式”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创新探索新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达到较快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灵活运用以启发式为主的多种教学方法,同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让学生在知识探究中养成自觉思考与不断探索的习惯,从而达到学生个人的知识建构。

 

三、四段式教学模式的操作过程示例

 

下面以讲授“基数效用理论”内容为例,谈谈“四段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

 

(一)情境导入

 

基数效用理论的教学一般需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二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下消费者均衡问题的研究。于是在此阶段先探讨类似以下问题:

 

如果有个人每天只能安排6小时的复习时间来应对三门课的考试,每天每门课程可以使用的复习时间和相应可能取得的分数如表1所示,问:该生应如何安排每天的复习学习时间以取得最高的总分?

 

老师给出问题后让学生尝试根据基数效用理论基本知识分析并讨论,提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案。

 

(二)协作讨论

 

本问题涉及学生考试时间分配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因此引起学生较大的探讨兴趣,大家马上议论开来。

 

有学生马上提出质疑,认为学生成绩好像跟效用没多大关系。此时,教师当然不能打击理解问题比较浮于表面的学生,否则会破坏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甚至掐灭和谐课堂的气氛。学生对新问题提出质疑说明学生们还无法把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因此,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引导,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其所提出的意见是关注的,进一步激发其他学生接着提出自己的看法。

 

另一学生认为:根据效用的概念及含义可以认为通过花费时间复习功课可以换取成绩,在某种意义来说,成绩也是商品,当然也有效用。而且从表中可以看到复习时间越多分数越高。要想取得更高的成绩必须多花费复习时间。但也有学生提出:好像每一门课分数的增加量越来越少呢,难道效率越来越低了,是否说明效用也在递减呢?针对同学们的问题,老师此时可以介入点拨,引导学生理解效用、总效用和边际效用概念。以下为师生对话情景:

 

老师:是效用递减吗?大家再看看概念再讨论。

 

学生:效用是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满足的一个度量,是一种主观感受;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从一定数量的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中得到的总的满足;边际效用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新增效用,即总效用的增量。

 

老师:抽象概念不好理解。举个较通俗易懂的例子:假如给你吃六个包子,你能否从中说出效用、总效用、边际效用?

 

学生:吃包子能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当然有效用。吃完六个包子得到的总满足量就是总效用。每吃一个带来的满足量就是边际效用。

 

老师:吃越多越舒服吗?

 

学生:吃包子时刚开始吃两三个时感觉很好,但吃的个数到一定程度后会越来越不舒服,说明边际效用是在递减,总效用又会如何变化呢。

 

此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用数学表达式把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列出来。总效用是TU=F(Q),而边际效用是MU=dTU/d(Q)。根据数学的相关知识,学生逐渐明白:总效用的导数等于边际效用,边际效用为零时总效用最大;当边际值大于零时,总效用递增,当边际值小于零时,总效用递减。学生终于明白:复习功课时分数的增加量越来越少了。接下来老师总结相关结论,并提出新问题:

 

老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告诉我们,在其它商品的消费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单位中所获得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就学习成绩而言,分数的增加加趋是下降的。

 

学生:从表中可以看出,每门课程复习时间好像与取得的分数成正比。但三门课总的复习时间仅为六小时,且每一门课随投入时间的增加分数的增加量是递减的。

 

老师:经济学的产生其实就是解决有限资源作合理选择配置以取得最大效益的问题。对本问题来说,就是把有限的六小时复习时间如何进行合理分配以取得到三门课程的最高总分。

 

学生:难道只要每门课程的边际值等于零,该门课程的分数就最高,总分也是最大呢。

 

老师:好的,接下来大家计算:时间增加一小时时每门课的成绩增加量(边际效用)。

 

列出计算结果后,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生甲:每门课的边际值一直减小但没有减到零,是否此时就是每门课程的边际值为最小的时候呢?

 

学生乙:只考虑每门课看来不行,必须综合考虑。

 

学生丙:是不是三门课程的边际值相等时,总分最高。

 

老师:大家可以试试看。

 

学生丙:当三门边际成绩均为9时,总分为76+62+81=219,此时,每天花在经济学、经济数学和英语的时间分别为3小时、2小时和1小时,总时间也正好等于6小时。

 

学生丙:如果每天花在经济学1小时,经济数学2小时,英语3小时,则总分为56+62+90=208,看来还是三门课程的边际成绩相等时总分最高。

 

学生丁:当三门课的边际成绩是7时也是一样的,但此时每天花在经济学、经济数学和英语的时间分别为4小时、3小时何2小时,总时间已经超过限定的6小时了。

 

此时,老师可以提醒学生对问题分析要考虑全面,必须在有限的复习时间下保证三门课程的边际值相等,否则就得调整。

 

协作讨论环节主要是通过提出现实会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和分析问题。当然,此时学生虽然已经弄懂情境设计的问题解决了,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起点,但还会带有较多的疑惑,老师还需通过重点的理论精讲,使学生的认识高度能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理论精讲

 

老师:刚才大家虽然已经把前面的问题给解决了,但我们必须要探讨在有限的复习时间下为何三门课程的边际成绩相等时总分最高?下面一起来分析这个问题。

 

在保持商品(x1,x2)的价格(p1,p2)和消费者收入M不变时,消费者应如何合理选择才能取得最大效用问题,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即消费者花费在各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钱得到相等的边际效用,且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时,消费者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用,这就是达到了消费者均衡状态。对于复习考试问题,由于每天已限定6小时的复习时间,为使三门课程的总分最高,意味着该生花在每一门课程上的最后一小时所带来的成绩增加量相等时,才能取得最高分数。

 

(四)回顾反思

 

本环节仍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适当补充的前提下尽量自己完成。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刚学习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其实,回顾反思阶段不仅要求学生会对所学全部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包括学生从获得知识过程中的体现的心理感受和心得体会。通过回顾反思,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更系统和完善,还可以通过学生发言讨论来提高自己语言组织能力,进而学会调控学习行为的能力。

 

四、开展“四段式”教学模式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注意灵活性

 

“四段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不一定要生搬硬套“四段”来进行,而是更应该根据经济学学科的特点、讲授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条件以及教师自己的能力、学生的认知素质能力等,在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使整个教学过程更加有针对性。另外,考核方式也要灵活,可以综合学习过程、作业完成情况和阶段考核等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

 

(二)教师要注意适时启发引导

 

实施“四段式”教学模式时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情况,根据教学的目的和内容,合理运用板书图表和多媒体演示等各种教学手段,通过直观丰富的材料展示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和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进行师生间的互动交流,通过巧妙设计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四段式”教学模式应注意与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使用

 

传统教学模式能够在短期内把基本的理论知识集中传授给学生,这是其最大的优点,因此,引入“四段式”教学模式也不应该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在吸收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对新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索,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四段式”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中,四个环节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有机整体。各个环节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纳案例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五、结语

 

进行“四段式”的课程教学模式,既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又要求具备丰富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并能将相关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知识理念,对现今有关经济问题保持较高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不断地从经济实际中寻求适宜用于教学的素材。

 

总而言之,采用“四段式”的课程教学模式,可以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与分析问题,使整个教学活动能始终处于活跃进取的状态,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小学段考总结例9

根据《沁源县教育科技局关于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教学质量监测的通知》精神,结合《长治市中小学教学质量监测评价办法》,对本校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总结、分析,初步把握 一 年级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促进我们更好地把握 年级教学策略,现对本次教学质量监测情况分析如下:

第一部分成绩分析

一、基本情况

今年我校 一年级参加教学质量监测的学生总人数为 人,其中总分达优秀段的人数有 7人,优秀率为 63.6% ;有 3人及格,及格率为 27.2%,最好成绩为298分。

二、年级总体监测结果分析

(一)总分分数段情况

本次年级教学质量监测总分 300 分,全校最高分 298分;全校总分超过 270分(总分90%)的尖优学生7人,占参加测试总人数的 63.6%,总分超过 240分(总分80%)的优秀学生10 人,占参加测试总人数的 90.1 %,总分达180分及格分数线的学生10人,及格率为 90.1 %,总分低于90分(总分30%)的学生数0人,占考试总人数的0 %。

我校 一年级质量监测分数段统计汇总表

尖优段

优秀段

良好段

合格段

285-300

270-285

210-270

180-210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3

27.3%

4

36.4%

3

27.3%

我校一年级质量监测总分分数段统计汇总表

学校

参考人数

平均分

及格人数

及格率

优秀人数

优秀率

高分人数

高分率

低分人数

低分率

柏子小学

11

264.5

10

90.1

7

63.6%

3

27.3%

1

9.9%

(二)年级单科一分四率

语 文

数 学

道德与法治

科 学

英语

平均分

87.1

85.9

47

45.6

及格率

90.9%

100%

100%

100%

优秀率

63.64

45.46%

72.73%

63.64%

高分率

45.46%

18.2%

45.46%

63.4%

低分率

9.1%

第二部分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语文部分

本次语文考试存在的主要问题:做题马虎,粗心大意,只听题目,不自己思考问题要求,缺乏认真审题的习惯,缺乏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书写不规范,卷面不够整洁,书写习惯不好;拼音的巩固不够,没有完全区分各类拼音;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够规范、正确;阅读量少,阅读训练不够,积累少。

二、数学问题

学生计算题出错,不理解解决问题的含义,基础知识不能很好地转化为试题内容。

三、道法

考生的基本功有待提高,错别字现象、字迹模糊不清现象、语言表达不通顺现象等依然存在,说明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考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强,有许多同学做题不认真,没有认真审题,造成不必要的丢分;考生的应试能力不强,很多学生不会变通,造成失分;学生的基本常识缺乏。

四、科学

1、选择题除了学生粗心失分,其他全对。

2、课堂上练习过的依然错误,说明巩固不到位。

3、部分学生数字敏感度较差,排序题不能完全做对

小学段考总结例10

教学的有效性源自于教学模式的稳定性和有序性,翻转课堂将学生的“学”放在了首位,将传统教学的课前、课中、课后重新划分为课前和课中两个大的阶段,具体模式如图1所示.

为何没有了课后?

因为是翻转课堂,所以课中是解决问题和内化知识的阶段,自主实践和指导性联系是学生自主探究阶段,课中解决的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没有课后,而更多关注的是课前.

例如,课前学生的自主实践探究可以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观察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或是到实验室自主完成教材中的实验探究,又或者是对物理教材文本的阅读和网上资源的自主检索等等.对于学生自主实践探究的成果如何,可以借助于课前的“指导性练习”进行监测,暴露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如此一来学生通过课前的学习,在物理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有了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同时生成新的问题,这些都是课堂中的生长点,课堂上把这些学生课前学习生成的问题解决了,那么自然就提高了知识内化程度,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可以再配以反馈训练.

2学习策略与组织规划

翻转课堂不是简单的“教”与“学”次序的颠倒,笔者认为无论是课前和课中都应该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

2.1课前的师生互动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是不是课前就没有教师什么事了呢?其实则不然,笔者认为课前教师的主导性作用直接关系到学生课前学习的效果和问题生成的质量.具体课前的师生互动与各自的活动任务如图2所示.

2.2课中的师生互动

翻转课堂课中阶段有如图3所示的合作探究、个性化指导、巩固练习、总结点拨和反馈评价这样5个阶段,不难看出合作探究、个性化指导、巩固练习、总结点拨具有顺次结构,同时这四个阶段又都与反馈评价双向连接,反馈评价就是师生互动推进教学各环节有序进行的重要窗口.其中的合作探究阶段,对于物理课堂而言,合作探究的形式不仅仅是实验探究,也可以是理论推导.

3学生学习过程设计

3.1课前活动设计

为了让学生在课前对课中所学物理知识有初步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教师在课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尤其是要给学生提供一定量的学习资源,有条件的话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与教材中知识内容高度相关的网站学习资源,微课等等.笔者也在思考是否可以将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做成微课的形式,让学生课前通过对微课的学习,切入到对重点内容的学习.

考虑到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我们在给学生准备课前学习资源时,除了要提供基础性资源,还应该提供一定量的扩展性资源,如此一来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学完了基础性资源后,可以进一步学习扩张性资源,提高自己对知识认知的完整性,为课中讨论提高便利.

3.2课中活动设计

结合图3中的课中学习的五个阶段,笔者对各个阶段的活动进行了思考.

3.2.1合作探究阶段

该阶段,教师的作用是安排任务或提出与教学主要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该阶段,学生间的互动主要是组内讨论老师布置的任务解决方案,研究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3.2.2个性化指导阶段

该阶段,教师的作用在于发现各个学习小组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并与各个学习小组进行双向的讨论与互动,当然有些问题或许是普遍的问题,则引导学生集体讨论,这样确保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3巩固练习阶段

该阶段,教师的作用在于结合个性化指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所有的学生布置一定量的对应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学习成果,学生自主完成后小组内部讨论,当然也可以与其他小组之间进行经验的分享.

3.2.4总结点拨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