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0 15:07:56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例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规定:“教育要为人民服务,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勤工助学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有着强大的育人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一、高校勤工助学在育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过分强调济困,对育人目标认识不足。很多高校仅仅将勤工助学落脚在“济困”上,忽略了“育人”功能的发挥,对勤工助学工作存在模糊的认识,将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视为仅仅是为了那一份“工钱”。学校没有提升学生对责任感、奉献意识、价值观等的教育,没有挖掘勤工助学在学生团队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德育资源,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没有较好地实现学生的经济与精神的“双解困”。

2.岗位设置不足,技术含量较低。因为考虑到学生安全等因素,多数高校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设置有限。在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设置上,限于资金、观念、学生课时等诸多因素影响,很多高校没有很好地优化校内资源,忽视了大学生的知识优势和潜在的创造精神,只是设立了打扫卫生、收发信件等“劳务型”“服务型岗位”,不仅岗位数量少,而且学生的工作热情也不高。学生在简单单一的勤工助学形式下,往往难以体会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难以实现自己的价值。

3.对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心理关怀不够。一般情况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较内向、自卑和孤傲。因为肩负着改变命运的期望,他们比同龄人要面对更多的经济、学业以及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使得他们的心理经常呈现出焦虑、精神压抑以及郁郁寡欢的不良状态。同时,目前多数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的参加者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无形中会使学生产生参加勤工助学有心理负担,害怕同学看不起自己。在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实践中,部分管理者和教师人为割裂勤工助学经济扶贫和精神扶志的关系,仅仅关注学生的物质诉求,对学生的心理关怀不够。

4.片面强调困难群体,对其他学生关注较少。传统勤工助学注重的多是对学生的“济困”,关注的人群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随着学生多元化需求增加、自主意识增强,很多非贫困生也试图通过勤工助学这个平台来实现证明自己自立和自身能力。尤其是随着国家学生资助力度和覆盖面的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得到了显著改善,也使部分贫困生有岗也不上,产生等、靠、要思想。另一方面,因为经费有限和观念滞后,非贫困生想上岗但不能上,发展需求就不能很好地满足,使学生失去了一个锻炼自我和认知社会的重要机会。

二、高校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含义

1.培养了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高校勤工助学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无论学生参加校内还是校外勤工助学,可以通过勤工助学这个平台加深对国情、校情的认识,加深对教育目的和教育宗旨的感知,增强自尊心、自信心,进而敢于面对生活的暂时困难,做生活的强者;另一方面,勤工助学也是加速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在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大学生个人能力、价值观念以及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升,通过自己的劳动,在集体搭建的平台上可以施展才华,增加了改变生活、创造生活的信心,从而感受到了人间真情和政府的关心,对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2.完善了大学生的人格成长。家庭经济困难和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使多数贫困生心理比较自卑,行为比较孤僻。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能使学生体会到党团组织的关心和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辛勤愉悦的劳动,能使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利于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同时由于当前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比例增多,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相对较弱,通过勤工助学这个平台,学生在共事过程中,问题解决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自己的团队意识和服务意识。再加上指导老师的悉心指导,热情关爱,更能让同学处处感受到人间充满爱的阳光和雨露。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和激发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学习不仅仅是书本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亲身实践、动手实践就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节。通过校内外的勤工助学活动,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融入实践中去,使得理论知识不再空洞,达到学有所用,增强了学习专业理论的兴趣。同时,在实践中学生也会发现自己知识的有限,会有意识弥补这些方面的内容,来适应岗位的需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学生的社会阅历也得到增长,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提升了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学生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计时“工人”,不同专业的学生有效地实现了专业与实践的结合。如笔者所在高校勤工助学服务公司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公司里记账、理财;营销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货品采购和销售等方面可以发挥优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广告策划部里可以一试身手等,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从招聘、培训以及采购、日常经营、管理等环节的参与,学生们体验到了作为一名创业者的甘甜,积累了相应的工作经验,改变了一些学生自卑、怯场等心理,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自然在就业方面有比较优势。勤工助学服务公司每年有两次素质拓展训练;定期开设岗前培训班、技能培训班,通过管理知识讲座、礼仪讲座、认证培训等,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证明,在勤工助学服务公司的同学在就业方面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不少同学自己创业,当起了“老板”。

三、有效发挥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发展思路

1.坚持育人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勤工助学全过程。高校勤工助学必须把强化教育融入活动的每一环节,从岗前培训到工作过程等环节坚持把育人摆在首位。如在岗前教育中,重视技能培训,帮助学生顺利融入角色,教育学生在勤工助学这个平台上增强对社会的认知,加深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了解,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心态。此外,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吃苦耐劳、艰苦朴素、诚实信用的品德,增强学生责任感和奉献意识。要实行勤工助学学生学业动态考核机制,对学习出现问题的学生,及时劝诫和指导。同时要教育学生思考专业学习与勤工助学、勤工助学和创业、奉献与责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防止“一切向钱看”,始终坚持“助”为过程,“学”为目的的勤工助学本质。

实际上,勤工助学也是学校“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体现和关键环节。勤工助学的指导老师和负责学生资助老师要言传身教,热心扶持和真心鼓励;同时学校各部门对勤工助学的支持和实际问题解决,加深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如学校各部门协同联动支持勤工助学发展,在“三助岗位”设置、勤工助学基地建设等方面,许多实际问题都得到了及时有效解决;学校还可通过座谈会、专家讲座、诚信演讲和征文比赛、周末红色影院、公益服务劳动登记制度以及校园自强之星评比等多渠道、多层次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培养学生敢于担当、乐于奉献、诚信友爱、积极进取的阳光心态。

2.拓宽渠道,实现重点扶助和全体教育相统一。传统的勤工助学活动主要以劳务型为主,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勤工助学内容要由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变,根据学生一技之长为学生提供智力型勤工助学岗位。如开展助学、助研、助教活动或科技服务等;而且要加强与各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的联系,在校外设立一些长期的、固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为学生走出校门参加有偿服务提供机会。

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加大对学生的资助力度。因此,新时期勤工助学工作应坚持对特困学生的重点帮扶与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相统一,将勤工助学引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大系统中,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将勤工助学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校园学风建设、文化建设全面结合,鼓励、引导、支持全体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通过全方位的实践与全体的参与使勤工助学发挥更大的综合教育优势,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更新理念,与就业创业结合,积极推进高校勤工助学经济实体发展。在2012年1月颁布的《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2]1号)中进一步提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并强调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出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作为西部高校更应乘势而为,不断优化校内外资源,认清勤工助学经济实体在济困助人方面的独特优势,要站在促进学生成才、提高勤工助学效益的层面上,充分看到勤工助学经济实体建设是对勤工助学工作传统模式的重大变革,是解决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众多顽疾的重要出路。因此,高校应克服勤工助学可有可无的观念,推进勤工助学产业化发展,挖掘勤工助学济困育人的最大效应。

4.与自强奋斗型学生社团联动,实现勤工助学可持续发展。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力量,是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平等交流的有效平台。作为勤工助学与自强型社团联动的意义何在呢?首先,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毕竟有别于一般意义上所讲的公司员工,而是学生通过辛勤劳动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促进个人能力和才干的增长,是一种发展性解困。学生通过参加社团,不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有了一个自立解困、平等交流的机制,同时社团通过项目化管理运营,可以使社团得到社会企业的持续关注和资金投入,进而增强了社团的凝聚力。社团成员很多在勤工助学工作,反之又可以推进社团的项目化管理。

此外,两者联动有利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摆脱心理负担与困扰。学生社团是一个平等、自由的交流平台,且与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提高紧密相关,这与单纯打一份工赚取生活费不同,在社团里,学生们可以自由分享工作心得,分享成长点滴,甚至包括个别学生自己的经历成为激励别的同学进步的故事。如笔者所在高校组建的学生报告团中专门设立了自强学生讲成长板块,在新生入学教育和诚信、励志教育中收到了良好效果;同时,每个社团的指导教师是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方面有专长的辅导员,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有了专职的辅导员的指导,生活、学习及心理等诸多问题能较及时地予以解决。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例2

一、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单一,基金总额严重不足

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规定,各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的经费,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但据调查,目前高校一般只从当年学费收入中划拨出1%作为勤工助学基金,真正用于勤工助学,各高校从学费收入中划拨的勤工助学基金与国家规定的数目相差甚远,缺口很大。而且,不少高校勤工助学基金无法真正到位,或者无法做到专款专用。

(二)勤工助学岗位供不应求

目前学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太少,不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学校有能力安排的岗位不到申请学生总数的30%)。各高校和校外的联系多局限于介绍家教,开展代销业务,几乎没有与校外公司或企业联手为贫困生的勤工助学提供机会。大多数学生校外的勤工助学工作都是自己找或别人介绍,岗位不固定,大多为临时性或一次性的工作。

(三)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度不够

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虽然得到了社会的逐步认可,但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还很不够。第一,社会对勤工助学基金的资助力度不够。目前,尽管很多有识之士在各高校设立了各种奖学金,并建立了基金会,但迄今为止,除了政府和学校,还很少有单位和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第二,社会给学生提供的岗位也很不够。从目前情况看,社会给学生提供的主要是一些家教、促销、市场调研之类的临时性岗位,固定基地的建设和固定岗位的提供还很不够。再加上学生自身素质的欠缺和社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社会在给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方面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第三,社会上一些部门和个人对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认识不足。有的单位只是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个别不法分子还利用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使学生上当受骗。另外,随意克扣工资、工作条件恶劣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二、高校勤工助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贫困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受利益驱使,部分学生将“勤工”和“助学”分开理解,盲目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有的贫困生认为勤工助学会影响学习,是“勤工误学”,不愿意参加这些活动。也有一部分学生自尊心过强,不敢正视贫困,不愿让老师和同学知道他的家境困难,甚至不愿接受他人的资助,瞧不起学校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尤其是体力劳动型的岗位,认为很丢面子。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或是实际动手能力差,在自我解困的问题上缺少自强自立的拼搏精神,面临的困难难以克服。有部分贫困生思想意识存在偏差,对学校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

(二)学校内部的管理缺乏弹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的是学年学分制,亦即学生仍然编入自然班,有年级和班级限制,多数学校还保留有降、留级制度,对修业年限规定得也很死。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必修、限选、任选三类。必修的内容太多,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太小。管理较死板:修业年限限制得比较死,学位授予上没有体现学分制的指导思想。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如学生的评价体系、学籍管理、学分制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勤工助学工作的拓展。

(三)勤工助学基地建设和实体开发力度不够

大部分高校勤工助学基地的建设还只是停留在开书社、办服务性商店、搞洗衣服务部等水平上。而这些基地限于客观因素的影响,既无法保持稳定性,也难以拓展勤工助学岗位,从而使勤工助学岗位难以增加,而且也难以使勤工助学基金变为资本进入生产领域,从而难以实现基金大幅度增值,最终制约了勤工助学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市场经济的唯利影响

不少单位把大学生等同于“民工”、“打工仔”,或视之为一种单纯的劳动力,不能营造出勤工助学的良好的外部条件。一些唯利是图之人,利用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进行欺骗敲诈活动。亦有极个别单位利用合同的缺陷欺骗学生,以不正当理由克扣或拒付学生应得的报酬,甚至还出现过用人单位殴打学生的犯法现象。更有甚者,还有不少有名无实的中介所,动辄蒙骗不明真相上门求“职”的学生,从中赚取中介费。

三、建立健全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的对策思考

(一)转变观念,推进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方式

鼓励和组织在校贫困生开展广泛的勤工助学活动,既能够使他们获得有效资助以保证完成学业,又可达到育人目的。可以此为契机,带动广大学生参与其中,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劳动观念、纪律性和责任感,使他们通过勤工助学这门“课”的学习,汲取在课堂上和书本中所得不到的营养,并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陶冶情操,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同时,勤工助学这种有偿资助也是把对贫困生的“输血”变成“造血”,是对贫困生的一种最积极有效的解困形式,而单纯的发放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无偿资助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终将被淘汰[1]。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勤工助学基金的滚动发展,从经济上保证资助工作的长远发展。

(二)多渠道筹集勤工助学基金

1从国家扶贫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国家和各级政府应从扶贫基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将其划入贫困生勤工助学基金,加大对贫困生的扶持力度。[2]这不但能起到扶贫基金对贫困家庭的扶持作用,而且还能通过贫困生学成后的就业,从学识技术和经济上扶助贫困家庭解困。

2从教育事业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可以把原来的助学金、减免学杂费费用中的大部分经费纳入勤工助学基金,同时将该基金中的一部分用于滚动发展,一部分用于贫困生勤工助学奖励。

3政府通过政策引导企业、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基金。应采取政策措施,如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按一定标准向国家交纳高等教育成本费,用于设立或捐助勤工助学专项基金。通过高税收促使其纳税不如捐赠,可鼓励向贫困生提供捐赠。

(三)大力拓宽勤工助学渠道,加强学生、学校与社会的交互联系

1充分挖掘校内潜力。可以将学生能完成的临时性、突击性的校内工作优先安排给贫困生,将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大量后勤管理工作,转化为社会管理,尽量设置可由学生承担的勤工助学岗位,为勤工助学的持久开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高校还应该发挥其知识和技术的优势,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相结合,与校办科技产业相结合,与社会的科技开发、咨询、服务和培训工作相结合,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活动档次,激发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热情,促进勤工助学持久、广泛地开展。

2形成政府、社会、学校、家长一体化的助学体系。学校要加强和社会的联系,把勤工助学与“社会服务”相连接,使勤工助学范围从校内扩大到社会,把服务的内容扩展到社会需要的各个领域,如“社区服务”和“专业服务”,提高社会回报率,使贫困生获取一定的报酬,得到资助。高校和企业联手对学生进行联合培养,企业应树立吸收大学生到企业打工的观念,给学生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让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把所学知识充分运用于工作中。每年的寒暑假,学校还可通过与当地政府联手举办“假期大学生勤工助学市场”一类的活动,组织企事业单位与大学生见面,拓展助学渠道。这可满足企业对高素质、低工资的临时工作人员的急需,又可节省开支。[3]

(四)实行弹性学分制,为勤工助学提供更宽松的环境

弹性学分制是指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在本专业必修学分之内),不限时间(甚至在终生),修完总学分数,即可以取得学位,拿到毕业证。在弹性学分制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前或延迟毕业。高校应建立和完善弹性学分制管理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方式和学籍管理制度,如允许学生自由转校和转专业,建立一定范围内的高校课程互认和各类部级的考试互认的教学管理机制,使休学期间在外地打工的贫困生能就近就读,减少学习费用支出,在保留学籍和学业成绩的前提下,延长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允许学生半工半读、读而后工、工而后读,为勤工助学提供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五)推动勤工助学的基地化和产业化建设

在认同多种勤工助学途径的前提下,应推动高校勤工助学基地化和产业化建设。基地建设首先要突出内容的知识性,让参与勤工助学活动的学生尽可能多地运用自己已学到的知识,并通过实践对课本知识进行检验和补充,拓展知识面,增强实际工作能力。其次是要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给学生一个学用结合、完善自我、综合发展的舞台。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点,确立一些项目如书店、实验银行、实验邮政所、实验招待所、实验小工厂等为勤工助学基地,并予以政策上的扶持,保证学生勤工助学的参与面。

产业化是指应将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建成按产业方式运作的社会实体。为此,高校要建立勤工助学产业,经过运作使其滚动发展,不断增值,不断扩大学生勤工助学的空间,以便资助更多的贫困生。政府要通过政策给高校勤工助学产业以宽松的发展空间,引导社会将捐赠投向勤工助学的产业,不断推进勤工助学的产业化,加大对贫困生的资助力度。

(六)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进行“心理解困”

对贫困生的帮助不仅仅是一个物质“解困”的问题,更涉及到心理、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深层次“解困”问题。为此,要全面细致地掌握贫困生的思想状况,主动关心贫困生,用无微不至的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心田,做好贫困生的思想工作,是当前高校学生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1进行自强自立精神的教育。要重视对贫困生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使他们能穷且益坚,在逆境中奋发成才。还要引导贫困生正视现实和理想的差距,转变观念,不要坐等资助,而要变资助为自助,激发热情和勇气,增强自强自立能力,争做生活的强者,“人穷志不短”,珍惜难得的深造机会,刻苦学习,努力成为有用之才。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贫困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引导他们正确看待暂时的困难,正确对待困难,勇敢接受生活的挑战。鼓励他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克服自卑心理,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学会自我调适,在竞争中完善和发展自己。其次,帮助贫困生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应注意发挥班级和团组织的作用,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鼓励贫困生积极参与,并在活动中发现和发挥他们的优势,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三,引导他们在友谊和爱情等问题上保持独立的人格,不卑不亢。同时积极开展科学性、指导性、保密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心理咨询活动,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问题。

参考文献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例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6-0263-03

高校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生活和学习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成为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和强化实践教学的重要形式。如何构建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高校勤工助学体系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研究的课题。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与现状

勤工助学活动最早在中国是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组成而诞生的。“勤工俭学”的口号是在20世纪初期由李广安、张秀波等人总结多年经验最早提出,这一时期的勤工助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的诞生与爱国救亡运动紧密联系在一起。

勤工助学活动在我国高校全面铺开则是为了配合高校收费制度改革而实施的。1993、1994年,国家教委、财政部分别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等学校勤工助学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明确指出了高等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勤工助学活动的重要性和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目的。这阶段的勤工助学的特点是从国家的层面要求高校要把勤工助学作为一项主要日常工作和深化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予以高度重视,要求各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并对基金所占学费的比例也作了相应的要求。很大程度上讲这阶段的勤工助学更多承担的是“助困”的功能。

勤工助学活动现阶段已成为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载体。2004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将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随后,国家各部委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性法规,将勤工助学纳入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进一步规范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并使其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阶段勤工助学的特点是进一步扩充了勤工助学的内涵,将解决大学生的生活困难问题与改进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使其兼具了“助困”与“育人”的两项功能。

目前,随着自立意识和广泛接触社会的要求日益强烈,自立成才越来越成为大学生自身追求的方向。勤工助学活动也得到学生、学校和社会的较为普遍的认可,勤工助学“助困”与“育人”的理念也被人们广泛接受。通过参加勤工助学工作,很多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勤俭节约的美德、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作风得到了培养;学生的第二课堂更加丰富多彩,知识面得到扩大;学生综合素质及就业竞争力提高得到提高;他们“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也得到加强。

二、高校勤工助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够全面,未发挥勤工助学的全部功能

1995年前后,受到高校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全面推开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高校出现了相当数量的贫困学生。这一现实状况,使高校管理者往往忽略勤工助学活动兴起的大背景与其发展的内因,仅仅简单地将勤工助学作为高校收费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配套措施,这就容易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不能把勤工助学放到应有的高度,即不能将勤工助学工作放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的层次上进行考虑,只是发挥其“助困”功能,而直接忽视其“育人”的功效,从而既导致实际工作不能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准确吻合,也未能把握住勤工助学工作的实质性内涵,使勤工助学工作出现瓶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

(二)勤工助学渠道单一,且基本停留于劳务型

2005年,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意见要求学校鼓励大学生从事家教、社区服务等校外勤工助学工作,为学生到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创造条件。但由于高校管理体制制约与思想认识不足,勤工助学岗位的社会化进程举步维艰,一方面高校现行的管理体制始终是将学生安全放在首位,而勤工助学社会化难免会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学生的安全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使得高校对此热情度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现行的学籍管理等制度影响,学生工作时间与社会提供的岗位的要求往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导致社会的参与和支持不够,学校也难以获得更多的适合大学生从事的工作岗位。

基于以上因素,目前各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主要形式依旧是在校内从事低层次的劳卫、服务型岗位,如办公室值班、收发信件、图书馆书籍整理等;少数从事校外工作的同学也基本都是自己找或同学介绍,大多为临时性或一次性的工作。这些勤工助学的岗位基本不需要发挥专业特长或运用相关技术技能,很难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和成长成才需要相结合,对学习专业知识促进不大。

(三)勤工助学的体制不够健全,管理也需要进一步规范

2007年,为规范管理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促进勤工助学活动健康、有序开展,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为高校开展勤工助学提供了相关依据。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勤工助学还未形成健全的体制和规范的管理,勤工助学工作无章可循,缺少监督,失范失序。部分高校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很少有高校设立专门的勤工助学服务机构,岗位供需信息不能及时对接,勤工助学不能得到有效发展。

在勤工助学的管理中,各高校基本都只是针对校内勤工助学者制定实施相关规定,而对于更需要监督与管理的校外勤工助学却往往无法顾及,由于没有统一规范的管理,使得一些雇佣者将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受到不公正对待,上当受骗甚至受到人身伤害的现象屡见不鲜。

(四)对部分贫困生思想意识引导不足,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一方面,有的贫困生认为参加勤工助学会影响学习,是“勤工误学”,不愿意参加。部分学生将“勤工”和“助学”分开理解,盲目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耽误了专业学习;也有一部分学生自尊心过强,不敢正视贫困,也不愿意接受资助,看不起体力劳动型的岗位。

另一方面,由于高校学生勤工助学的主要形式依旧是在校内从事低层次的劳卫、服务型岗位,以致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用工单位往往不会关注与重视这些勤工助学的学生,忽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仅仅从事打扫卫生、端茶倒水、接送材料的工作也使他们失去存在的价值感,只将其作为赚钱的方式。

三、高校勤工助学新模式的构建

勤工助学对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针对目前勤工助学活动存在的问题, 高校要正确认识勤工助学的目的和意义,坚持“助困”与“育人”相结合的宗旨,加强组织领导和规范管理,健康、有序地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使勤工助学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一)提高认识,真正将勤工助学提升到教育人、培养人的高度

勤工助学能使贫困家庭学生获得一定经济收入、缓解经济困难,是关心和服务贫困家庭学生的有效途径,但仅仅做好资助却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学生工作的要求,只有将“助困”与“育人”功效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勤工助学的最大效果,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具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与教育。

1.提高能力,将勤工助学中的“工”与“学”有机结合。“工”为大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机会,有效发挥成才的催化功能,加速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同时,在“工”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独立能力、理财能力、社交能力、社会适应和竞争发展能力等,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将“学”作为勤工助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健全人格,做到“物质”与“精神”扶贫并重。高校中仍有不少贫困学生因特殊的家庭环境、沉重的经济负担和紧张的学习生活,导致心理上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所以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进行“心理解困”就尤为重要。在勤工助学中可以让学生融入集体,对自我重新进行定位,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同时在困难面前磨练自己的意志,克服性格上的缺陷,健全人格,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学以致用,将勤工助学与学生专业相结合,加速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进程。高校贫困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将是毕业后的就业问题,而勤工助学应当作为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发展,直接将个人的实践活动融入社会现实生活中,使其运用所学的知识为实践工作服务,强化对专业知识的运用,促进知识结构趋向合理;同时,通过勤工助学活动使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知识层次获得升华,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做好适应性训练。

(二)转变观念,推进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方式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贫困学生的资助主要是由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奖助学金、学费减免与勤工助学五个部分组成,与“贷”“补”“奖”“减”这四种直接给予经济补助的补血式助困措施不同,勤工助学是一种帮助贫困学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经济报酬的造血式助困。

目前高校资助体系的主导方式仍是助学贷款与困难补助,其中困难补助属于无偿的赠予性资助,在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于贫困生的补助额度后,高校贫困学生每人每年基本都能无偿获得2500-4000元的困难补助,这些补助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贫困学生的经济压力,保证了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但由于困难补助是一种无偿的资助,在其评发中难免产生“不要白不要”的错误想法,甚至出现以不诚信的方式骗取资助的行为,这对于学生的成长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同时部分贫困学生认为获得困难补助是一种施舍而不愿意接受,这又导致部分困难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资助。

所以,我们要转变资助工作的观念,推进以勤工助学为主导,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资助方式。逐渐将困难补助并入到勤工助学体系中,将这一部分资金应用到勤工助学项目中,进一步扩大勤工助学的规模,增加助学岗位,提高岗位酬金。让所有贫困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应有的报酬,减轻和解除经济压力。这样首先可以进一步优化“困难补助”的功能,避免评发“困难补助”的副作用;其次,勤工助学作为一种有偿资助,既能在经济上提供资助,又能在精神上起到育人的作用;最后,投入勤工助学的资金进一步增加,不仅可以增加校内固定岗位,也可以拿出一部分资金投入到勤工助学基地的建设中,解决更多的贫困学生的实际困难。

(三)拓宽思路,推动勤工助学的基地化和产业化建设,加强学生、学校与社会的交互联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守株待兔”的勤工助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勤工助学岗位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拓宽思路,从等待市场需要变为主动向市场提供服务,“在校内挖潜力、在校外谋合作”,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广泛开辟勤工助学岗位。

1.建立和拓展高校勤工助学基地。充分挖掘校内资源“潜力”,抓住后勤社会化改革契机,一方面在校内尽可能多设立适合学生承担的勤工助学岗位,更重要的是可以将校内一些服务类项目建设成为勤工助学基地,例如设立爱心超市、阳光洗衣房、电脑家电维修店、卫生服务队等各类实体性机构,指导他们管理与经营,这既能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认同,推动勤工助学的可持续发展。

2.推动勤工助学与就业共同发展。勤工助学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总结到战略调整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两个结合推动勤工助学与就业共同发展:第一,将勤工助学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在勤工助学的前期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培训;在中期,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职业教育;在后期结合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获得的实践体会,进行个性化指导,查漏补缺,提出建议和帮助。第二,将勤工助学与创业相结合。在校内设立“勤工助学启动基金”鼓励并扶持贫困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小项目”的申请、策划以及执行。基金会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估,然后对于可操作性较高的项目进行扶持,包括提供启动资金以及相应的优惠政策,由贫困学生组成管理团队对项目进行管理。

3.加强与企业、政府的密切合作。高校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知识、科研、技术等优势,按照双向受益原则,有针对性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在企业内建立勤工助学基地、推荐学生或邀请企业在校内招聘学生在企业内进行勤工助学;政府可以作为高校与企业间沟通的桥梁,通过给予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更多企业参与高校勤工助学工作。

总之,勤工助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与支持。随着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工作必将日益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加大对高校勤工助学的工作的投入,构建适应新形式发展的高校勤工助学体系,对构建和谐校园、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教财[2007]7号)[Z].2007-06-26.

〔2〕张建锋.勤工助学是大学生自立成才的有效途径[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1):90-92.

〔3〕钱云光,马岚.高校开展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认识和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1(10):124-126.

〔4〕张陟遥.高校勤工助学的价值理念:以育人为本[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79-81.

〔5〕李国章,赵一鹏,黄东.论勤工助学在高校中的育人功能[J].教育与职业,2007(11):180-181.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例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18—03



勤工助学,也称勤工俭学。不同的人对勤工助学概念的阐述也不尽相同。如戴贵芬认为,勤工助学是指高等学校从学生收费中拨出一定经费,而贫困学生通过在校内从事简单的管理工作或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以弥补生活费用的不足;刘文光认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是指高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的具有组织性、计划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等特点的抚危助困活动;任凤珍更是将勤工助学的概念细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即是指“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或假期在校内或校外参加的各种有偿实践活动”,狭义认为“高校为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完成学业,更好地成长成才,而组织的利用假期或业余时间在校内或校外参加的各种有偿实践活动”。而《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第一章第四条则对勤工助学的概念给出了更加准确的定义:勤工助学是指学生在学校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社会实践活动。

可见勤工助学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勤工助学具有业余性的特点,学生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时要坚持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进行;二是勤工助学工作是一种经济型活动,学生为他人提供体力或智力上的服务时,是以获得合法报酬为主要目的;三是勤工助学不仅可改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还可以帮助大学生全面发展,丰富其社会实践活动;最后勤工助学具有非直接性给予的特点,弥补了在“奖、贷、助、补、减(捐)”等“输血”类助学活动的不足,日益成为当今高校解决贫困生经济问题和社会实践平台的一项重要途径。

一、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必要性

据统计,在全国普通高校中,贫困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0%;其困生人数约占在校生总数的5—10%,而农林高校中贫困生更是高达20—25%,其别困难的学生达10—15%。因此,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及和谐社会,具有独特的“助困育人”双重优势和重要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助困和育人双重功能

高校贫困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不但可以获取一定的合法报酬以改善其学习和生活条件,而且劳动中自身价值的体现会使学生觉得自己是有用的、能干的和被社会重视的,有助于身心健康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与深入,高校实行的“并轨制”及招生收费制度,贫困生问题逐渐成为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一个好的点子,一条好的信息,一个好的措施,一项好的制度,远比几百元、几千元捐款给贫困生的收益大。在勤工助学工作中,同学们可以感受到赚钱的艰辛,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德,正确认识社会、了解国情,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信念和奋发的学习精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增强大学生对家庭、社会和国家责任感的提高。

(三)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拓展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勤工助学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可以丰富学生第二课堂,让大学生们在实践中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去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记忆深刻,而且对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有裨益。此外,参加勤工助学,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圈子,增加与企业接触的机会,有利于“近水楼台先得月”,进而拓宽学生的就业空间。

二、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在国家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各高校的探索与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勤工助学工作无论在规模、人数上,还是在深度上并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致使学生满意度不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各方思想认识不一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以及各方对勤工助学工作的正确认识。但目前勤工助学工作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造成主管部门之间缺乏统一的调控和协调,致使管理的广度和深度不到位,对国家政策的执行不到位,许多措施落实不到位,思想认识不到位。

学生方面,有25.2%的贫困生缺乏自立自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把眼光盯在学校和社会的无私资助上;有18.7%的贫困生怕参加勤工助学工作会影响学习而拒绝参与;有19.4%的贫困生因自尊心过强,放不下大学生架子,对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岗位不敢应聘;有5.8%的贫困生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自己承担的勤工助学工作不能很好完成,甚至有部分学生被辞退;还有部分贫困生因思想认识的不端正,在勤工助学中主要以赚钱为目的,以致出现了因勤工而逃学的负面影响,甚至出现非法传销、当小三、歌厅等现象。高校方面,没有正确认识到助学工作的任务不仅仅是解困,更在于育人,没有把其上升到教育人、培养人的层次上,没有把勤工助学与培养开拓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有机结合,使勤工助学无形间变成了单纯的“扶贫”性质,而忽视了勤工助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失去了勤工助学助困和育人的双重独特优势。社会方面,一些部门、团体和个人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认识不足。到目前为止,除政府和高校外,只有少数企业和个人对高校的勤工助学给与了支持,且社会提供给学生的岗位也很少,学生难以获得更多的适合从事的工作岗位。有的单位只是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不给予正常的待遇。另外,随意克扣工资、工作条件恶劣的现象更是屡见不鲜。

(二)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单一,基金总额不足

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基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拨款和学生学杂费,基金增值和社会捐赠微乎其微,来源渠道单一。根据教育部、财政部1999年6月的《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各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用作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经费,并适当提高勤工助学补助标准。但各高校由于经费紧张,真正用于勤工助学的经费只占到学费总额的1%。而且,不少高校勤工助学基金无法真正到位,或者无法做到专款专用,远不能达到国家的相关规定。

(三)勤工助学工作岗位少,报酬偏低

从岗位数量上来看,在校内,有近80%以上的学生认为勤工助学岗位太少,渠道不畅,学校有能力安排的岗位不到申请学生总数的30%,而且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行,一个高校能提供给学生勤工助学的岗位变得十分有限,一般多集中于学校内部的图书馆、食堂、实验室、办公室、教室、宿舍等,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和实际需求。在校外,由于下岗人员的增多,农民工的涌人,使廉价的社会劳动力随处可寻;或者需要能够长期工作的合同工或者需要平时上课时间去进行勤工助学的学生,而且他们还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感到怀疑,致使许多单位和部门不愿意接纳大学生勤工助学。这些因素导致了“僧多粥少”的现象发生,其必然结果是造成贫困生报酬偏低及不能按时发放,使学生积极性受挫。

(四)勤工助学工作内容单一,岗位层次较低

从目前高校开展勤工助学的实际情况看,勤工助学工作的层次较低,多停留在低层次的体力活和繁琐的整理工作上,如:家教、环境保洁、图书管理、餐厅服务、门卫值班、市场调查、超市促销、零工、模特、礼仪等,很难与专业学习、能力培养、务实精神和成才需求相结合,很难有效的促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而与学生专业发展结合紧密的知识型、智力型岗位不足,不利于促进大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增强自身技能和提高综合素质。而调查发现,对学生最有吸引力的还是那些与本专业有关的科技型勤工助学工作。

(五)勤工助学基地发展不完善,社会参与和支持的力度不够

当前,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虽然得到了社会的逐步认可,但各高校勤工助学基地少,规模小,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还很不够。从目前情况看,社会给学生提供的主要是一些临时性岗位,固定基地的建设和固定岗位的提供还很不够,时常出现了学生的合法收益经常受损的现象。

(六)勤工助学工作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

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涉世未深,缺乏法律知识容易上当受骗。同时,由于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不属于劳动关系,导致当前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很多学生不明白勤工是为了助学,不能合理妥善安排学习与工作的时间,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还有一些学生对勤工助学的认识有偏颇、行动上有偏差。错误的认为勤工助学就是为了赚钱,以至于“勤工助酒”、“勤工助烟”、“勤工助玩”、“勤商助学”等,甚至有极少数人违法乱纪,严重违背了参加勤工助学的初衷和效果。

三、完善和发展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新思路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针对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六个方面问题,笔者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建议,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完善勤工助学管理体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各高校应建立、完善勤工助学管理体制,依照科学的制度进行规范和约束,使勤工助学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道路。同时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平台和空间。

学生方面,高校应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经常开展艰苦奋斗和自立自强教育,消除“等、靠、要”的念头;端正贫困生的价值取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先进典型,克服自卑心理,用乐观向上的态度学会自我调适;抓好在岗教育和培训,增强劳动观念;培养贫困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良好品格,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高校方面,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能把勤工助学工作仅仅理解为一种单纯的劳动形式。要认识到勤工助学工作不仅仅是解决大学生经济困难的手段,更是我们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高校应从上至下充分认识到勤工与助学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的结合,要把勤工助学与培养开拓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相结合,真正发挥它的助困和育人双重功效。社会方面,应对勤工助学工作给予充分地重视,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目的和意义,从而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在企业、社会团体、民间机构和个人等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下,尽可能多地开拓勤工助学岗位,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受益。

(二)拓宽勤工助学基金来源,确保基金安全稳定

高校应借助政府的力量,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来拓宽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渠道,以确保基金安全稳定。如:通过政策引导企业、社会团体或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基金;规定企事业单位必须按一定的比例交纳高校勤工助学基金;通过高税收促使其纳税不如捐赠等措施。同时还应有所创新,实现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化,使基金产生滚动效益,确保勤工助学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三)大力拓宽勤工助学渠道,提高薪酬

高校应坚持“校内挖掘、校外拓展”的工作方针,一方面要为勤工助学工作广开绿灯,主要抓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契机,大力挖掘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另一方面,加强与社会的联系,扩大勤工助学的空间,建立相对稳定和独立的勤工助学基地。同时,积极努力地尝试走勤工助学实体化路线,如建立校企合作企业,成立勤工助学服务公司,也鼓励学生到校外做兼职服务,既可以解决勤工助学岗位不足的问题,又可缓解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勤工助学岗位的增加,在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下必然导致贫困生报酬的明显提高。

(四)丰富勤工助学工作内容,提升层次

将勤工助学工作从劳务型向智力型转变是助学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发挥智能优势,不断丰富勤工助学工作内容,做到勤工助学工作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与科技活动相结合,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与能力培养和成才相结合。同时,提升勤工助学工作的层次,逐渐从劳动服务型扩展到技术型、专业型、智能型、科技型、管理型、综合能力型,激发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热情,促进勤工助学持久、广泛地开展。

(五)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与支持,加强勤工助学基地化建设

高校和政府经费有限,很难满足更多的勤工助学者的需求。高校应加大勤工助学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团体、民间机构、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推进高校勤工助学基地化和产业化建设,以增强勤工助学工作的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六)加强对勤工助学工作的教育引导

勤工助学服务机构要切实维护勤工助学学生的合法权益,学校要加强学生维权意识教育,增强自我防范和抵御风险能力。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处理好几层关系。一是妥善处理好学生参与勤工助学和正常学习的关系,强调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勤工助学的目的是促进而不是干扰学习和进步;二是要处理好受资助和讲奉献的关系,人穷志不短,防止学生“一切向钱看”的不良思想;三是处理好勤工助学与创业实践的关系,要在参加勤工助学基础上鼓励学生正确创业,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综上所述,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任重道远,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勤工助学工作将愈来愈得到政府、高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支持,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充分认识勤工助学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开放的心态,敢于探索新的发展思路,以促使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贵芬.探析和谐校园视野下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体系[J].世纪桥,2009,(19).

[2]刘文光.加强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几点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1).

[3]任凤珍,蒋北辰.完善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1).

[4]张磊.高校学生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0,(9).

[5]韩萍.做好勤工助学工作发挥助困育人功能[J].现代经济信息,2009,(5).

[6]刘小丽,宗娜,宋元元.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问题探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4).

[7]胡勉强,邓树勇,胡勉裕.我校学生勤工助学的现状及助学模式优化的探讨[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1).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例5

关键词

高校勤工助学 CIS 形象设计

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勤工助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国内许多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基本还是立足校内,在学校内部想办法、挖潜力。这对于便利学生就近上岗领取一定报酬,解决经济困难,有比较大的好处。但若限于校内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不但规模上不去,难以满足贫困生的需求,而且对学校的用工压力和经济压力都比较大。勤工助学岗位的数量少和质量低成为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发展的瓶颈问题,而如何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市场就成为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发展的首要问题。

为了扩大校外的勤工助学的市场,就必须让社会公众增加对高校勤工助学的认识和支持,为此我们引入CIS企业形象设计识别系统。CIS(CorporateIdentitySystem)直译为企业识别系统,俗称企业形象战略,是一种将企业的经营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三大系统经过同一化整合,塑造良好企业形象的整体性、全方位性、系统性经营战略。CIS战略通过统一的视觉设计,运用整体的个性精神,对企业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如今的CIS战略不仅运用于企业,而且在城市形象设计、明星包装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CIS战略是目前企业与城市建设中普遍推行的形象战略,其价值、功能对高校勤工助学发展也是适用的。

一、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导入CIS战略的意义

(一)CIS战略有利于社会公众对高校勤工助学产生认同感,从而接受高校勤工助学的服务。CIS战略有利于塑造高校勤工助学整体的良好形象,有利于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传播组织的良好形象。通过行为和整体视觉设计系统传达给校外的企业单位等公众,促使他们对高校勤工助学产生一致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树立高校勤工助学良好的品牌与美誉度,从而使得社会公众乐于接受高校勤工助学的服务,从而不断拓展校外勤工助学的市场。

(二)CIS战略有利于勤工助学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从而提高勤工助学工作的实效性。CIS战略的实施必然要对勤工助学工作进行制度化和规范化。CIS战略将完善勤工助学程序和组织工作。制定详细的岗位责任制,考核标准,跟踪管理体系。使得工作做到程序简便、分工合理、制度明晰。同时加强了勤工助学的法制化建设,明确学生、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责任,保护学生享有的权利和应得的利益,并使可能产生的经济和服务质量纠纷得以避免。

(三)CIS战略有利于鼓舞师生的士气和斗志,增加内部凝聚力,促使师生更加热爱勤工助学工作,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方面通过造就和规范优秀的理念来影响师生员工的行为,并将它内化为师生员工个人价值观的一部分,培养了师生的归属意识和集体意识,使他们主动关心学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生存与发展,提升师生员工的奉献与创新精神。另一方面,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统一视觉、行为识别系统的使用可以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塑造出独特的校园文化,使他们产生身为其中一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并努力为勤工助学工作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CIS战略有利于强化广告、宣传效果、节省宣传费用。CIS战略的实施必然强化了社会公众对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认识,这要比盲目无目的的宣传节省很多的成本,而且CIS战略凸现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理念、特点,使得社会公众可以直接认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实质,而且在目前国内很少有高校实施CIS战略的前提下,很快能形成高校勤工作助学的品牌,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二、导入CIS形象设计,实施高校勤工助学的形象战略

(一)高校勤工助学理念识别系统设计。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认为:“倡导和组织大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获得合法报酬,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所以高校勤工助学理念识别系统设计要以发挥勤工助学教育功能为出发点和归属,同时也要考虑更好的服务社会。如“立足青年,服务社会”,在理念识别设计时要把勤工助学的以下几个特点包含在内:

1、勤工助学具有育人功能。当前各高校根据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有关文件的精神,都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与其他资助方式相比,勤工助学的资助方式必须付出自身的劳动才能获得相应的报酬,因此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强自立、艰苦朴素的精神。在勤工助学过程中,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组织观念、集体荣誉感及同学间的团结和友谊。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是克服自身挫折感,奋发向上,在逆境中图强的过程,实质上也是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对增强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和劳动观念非常重要。勤工助学作为高校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在引导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一条有效途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活动,除了需要具备完成工作任务的专业技能外,还需要具备各种相关能力,如社会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在实践锻炼中,这些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

2、勤工助学具有帮困助学功能。随着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学费也随之水涨船高,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国家承诺不能让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如何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贫困学生的花费基本以吃饭和购买学习用品为主,对贫困生来说,经济拮据是困扰他们的最大问题。参与勤工助学可以让他们每月获得一定的收入,基本解决或部分解决生活费问题,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安心学习,为成长成才奠定物质基础。

3、勤工助学具有服务社会的功能。勤工助学的过程是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吸取营养、补充学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们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过程。他们会为个人、社会提供满意的服务,他们的工作会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支持,例如家教现在成了大学生的一项特色服务。

(二)高校勤工助学行为识别系统设计。高校勤工助学行为识别和企业不同,其特点是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和社会的广大用人单位及个人发生交流,勤工助学学生的服务的行为、技术、以及高校勤工助学的管理规章制度,对高校勤工助学的形象影响都很大,因此高校勤工助学要高度重视内部行为系统建设及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培训。

1、加强勤工助学法制化、制度化,明确学生在勤工助学中的“责、权、利”。勤工助学的改革过程中,成功与风险和矛盾并存,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可能与用人单位产生经济和服务质量的纠纷。因此,参与勤工助学工作的学生必须讲求信誉,“人无信则不立”。学生参加勤工助学前,校方应与其签订协议书,使学生明确工作期间应尽的责任,保护学生享有的权利和应得的利益,并使可能产生的经济和服务质量纠纷得以避免。

2、建立完善对勤工助学学生的培训、奖惩制度。勤工助学学生上岗前都须进行统一的培训,培训合格和方能持证上岗,月或年度对各部门的勤工助学工作进行考评,适当进行奖励或处罚,通过有效的激励,保证各部门的工作朝着高效良性发展。设立“自强自立奖学金”,专门奖励那些积极参加勤工助学、品学兼优的大学生或工作人员。同时对在勤工助学活动中拖拉推诿、不负责任、工作不力而造成恶劣影响的学生或工作人员要及时给予批评教育直至处分。

3、创立品牌服务,凸显勤工助学育人功能。例如发挥专业优势,成立“智力型”的工作室等,形成以科技服务为龙头包括生活服务、社会服务、管理服务等多层次、多领域的服务实体,使劳动的内容从勤杂事务扩大到社会需要的各种服务,包括“社区服务”和“专业服务”。在此基础上甚至可以与企业进行科技合作,建立勤工助学基地或者与企业共同开发科研项目。又例如鼓励学生利用学校教育和科研优势,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寒假期间举办短期培训班,服务于社会。如举办计算机方面培训班,外语强化班,绘画兴趣班等。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巩固了自己年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又锻炼了自己的组织能力。

4、建立顾客满意度反馈机制,提高用工单位及社会公众的认同度。通过加强与用工单位的沟通和交流,可以进一步掌握顾客的心理及市场的动向,及时地调整勤工助学工作的战略,同时通过与顾客沟通交流可以进一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建立可靠持久的合作关系,从而建立稳定的勤工助学市场。

(三)高校勤工助学视觉识别系统设计。高校勤工助学视觉识别系统不是单纯的广告和美工设计,它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理念、特点和优势系统进行了具体化与规范化的再现,并配合高校勤工助学行为设计系统,通过组织化、系统化的视觉设计系统来表达和传播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信息。

1、富有特色和个性的高校勤工助学标志。该标志要很好地反映勤工助学的宗旨,它对于高校勤工助学的发展和繁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它代表着勤工助学工作运作发展的思路、策略。该标志将出现在学校的网站、出版物、海报、宣传单上,以及任何与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相关的材料上。如勤工助学上岗服务都佩戴统一的证徽或穿着统一的制服。使得公众对此标志有很高的认同度,对高校勤工助学的服务有放心感和很高的满意度。

2、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互联网作为发展最快的信息传播手段,在对外宣传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目前不少高校勤工助学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为勤工助学的用工的交流提供了方便的平台,并使之成为向社会公众展示高校勤工助学文化的有效载体;还有可以通过海报、宣传单、活动等宣传载体,积极宣传自己的勤工助学理念及服务特色。如条件允许还可通过电视媒体,采取专访的形式来宣传自己勤工助学工作的特色及理念。使得公众更好的理解和支持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

通过借鉴企业CIS理论,实行高校勤工助学的形象设计,将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理念、宗旨等文化和思想,通过行为和整体视觉设计系统传达给校外的企业单位等公众,促使他们对高校勤工助学产生一致的理解、认同和支持,树立高校勤工助学良好的品牌与美誉度,从而不断拓展校外勤工助学的市场,使得勤工助学由校内向校外扩展,促进高校勤工助学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贤永.论新时期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25(4)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例6

( 一)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勤工助学的目的不仅在于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更在于提升个人能力,首先勤工助学活动增加了学生与“外界”的接触,拓宽了学生视野,充实了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次培养了学生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其工作责任心以及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

( 二)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目前高校里绝大多数心理存在障碍的都是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形成了自卑心理,与同学缺少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甚至因为自己是贫困生而怨天尤人。通过勤工助学则能让困难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回报,缓解经济压力,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 三) 增强学生专业技能

家庭贫困学生通过参加适当的勤工助学活动,经济问题得到缓解,学生就可以把更多心思放在学习上,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学业,掌握一技之长。一些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岗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查漏补缺尽早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二、当前勤工助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 勤工助学岗位缺失

目前我国各高校在校内都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但能为学生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偏少, “僧多粥少”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同时,学校提供给贫困生的大多岗位层次相对较低,种类较为单一。

在校外,勤工助学岗位数量也很有限,较稳定的勤工助学岗位主要是家教,偏少的岗位也造成了校外的中介机构泛滥,缺乏统一管理及监督,向学生收取高额介绍费,工作不固定、工作时间长、收入与事先说的不符等现象频出。学生利益难以保障,安全更难以保证。社会参与意识不够,除了国家,政府支持外,其他方面支持力度很小。

( 二) 勤工助学体制有待完善

1、目标群体不明确

当前我国高校对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对象认定模糊。贫困生,特困生的标准相似,评定很模糊,对工作的指导性不强。而且我国家庭经济收入透明度不高,这些都给评价学生及其家庭经济状况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同时勤工助学活动只为困难学生设定,其他学生不在考虑范围之内。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应为那些有意愿锻炼自己,渴望走出校园,接触社会的学生考虑,这一点美国大学生做得很好。

2、组织管理不完善

目前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普遍缺乏完善的组织管理。勤工助学管理工作大多由学生处老师兼任,这样就导致没有专人对勤工助学基金进行筹措,对勤工助学岗位进行扩充和管理,对学生勤工助学与用人单位提供规范的中介服务。这种没有专门机构的设置,使勤工助学工作缺乏统筹与谋划,让勤工助学工作在学校总体布局上偏向于次要位置上。

(三)激励竞争机制不健全,育人效果不明显

开展勤工助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同时为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提升自身素质。但目前大多数高校只是从缓解学生困难角度出发,没有普遍认识到应当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没有相对应的奖惩制度,盲目追求岗位数量,工作质量无人监管,使得部分同学获得了勤工助学岗位后,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缺乏敬业精神。

三、勤工助学体系的优化思路

(一)开拓思路,拓宽渠道

随着勤工助学的内涵不断丰富,高校应开拓思路,积极推进勤工助学的基地化、产业化建设,转变劳务型岗位为智力型岗位。第一,设立勤工助学基地,充分利用并积极整合资源,与校内后勤、餐厅以及校外信誉良好的用人单位展开长期合作,形成规模效益让学生得到更多岗位和收入。第二,勤工助学产业化,通过优惠政策给勤工助学产业以宽松的发展空间,通过运作使其持续发展,不断增值,维持勤工助学的生命力。第三,高校可让勤工助学学生参加助研、助教等具有知识性,实践性的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组织力。

(二)完善体系,规范制度

勤工助学活动全过程的想关政策,统筹一致,规范有序,制定完善的贫困生认定程序,实行工作岗位责任制、考核量化、跟踪管理体系等一系列的制度。设立专门的勤工助学管理中心,把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的个人信息和工作情况记录在案,使勤工助学工作做到有效化、制度化、规范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促进勤工助学工作管理手段网络化,为困难学生搭建网上交流招聘平台,也有利于大家进行监督。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例7

勤工助学是在校大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在学校内外参加,以获得报酬的各种有偿服务或劳动。勤工助学能培养大学生艰苦朴素的精神,学会自强自立。通过勤工助学,大学生能深入了解社会,锻炼实践能力,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扩展自身的知识面,培养和发展组织管理、生活理财、人际交往、自我调整、规划创新等多种能力。引导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创建一个完善的勤工助学工作体系,在高校育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勤工助学在大学生资助体系中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教育体制不断改革,社会经济不断发展,高校的学费给高校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给贫困生家庭带来了重重考验。据统计得出,高校贫困生每年都以一定的数量增加,这意味着要承受高校学费所带来的学习、心理、生活等压力的人会越多,这一严峻趋势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关心高校贫困生的学习与生活,自2000年以来,要求各个高校务必创建“绿色通道”制度,该制度规定对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录取入校时,在核实个人情况后,要分别实施不同的自助措施,保障每位新生都能顺利入学,并且能够享受到由国家初步建立的包含奖、助、贷、勤、补、减等多元化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国家在高校勤工助学工作上也有了新的突破,规定各大高校每年都要从所收取的学费中抽取10%的资金,用于发放参加勤工助学学生的报酬以及利用这些资金开展各种相关的资助工作。

二、勤工助学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性

高校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取得相应报酬,这种资助要比直接给予他们补贴效果好。高校在实践探索中已经逐步完善勤工助学工作体系,跟常规发放的助学金不同,勤工助学能让学生理解通过劳动来助学这一良好的育人方法。在勤工助学中,大学生能感受到金钱的来之不易与劳动的艰辛,可培养自强自立的能力,养成艰苦朴素的精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身心健康的发展,有助于培养集体荣誉感与锻炼交际能力。勤工助学提供了一个让大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增值的平台,让大学生能奋发图强、积极向上、在成才的道路上自强不息,克服困难逆境,在不断的实践与学习中积累自信与经验,为今后步入社会生活、工作做好准备。

三、勤工助学在大学生身心发展中的重要性

我们不可忽视勤工助学对在校大学生成长的影响。目前社会市场竞争激烈,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是毕业后找到好工作的王道。大部分大学生在通过艰苦劳动后获取报酬才能理解父母赚钱的不易,父母培养自己学习的不易,这样有助于他们向往自力更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在勤工助学中锻炼了他们的身体,让他们拥有了良好的身体。勤工助学让大学生有了接触社会、认识与了解社会的机会,使他们意识到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启发他们用功学习,奋发向上,有助于大学生宏观把握时间,培养良好的时间观念、劳动工作纪律及条理的生活习惯。

四、勤工助学在大学生知识拓展中的重要性

勤工助学能大大拓宽大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在校大学生的知识面来自于书本与自身实践。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对大学生的知识面有局限性,大学生在实践中吸取各方面的知识与经验,优化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信息不断更新的时代里,掌握更多的信息对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十分重要。大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能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才华与提供更好的实践服务,同时在开展勤工助学工作的过程中检测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实践能力,从中锻炼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勤工助学在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引导大学生融入社会中、适应社会与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勤工助学已成为帮助大学生培养各项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勤工助学可使大学生在接触新事物与问题时,能积极去思考。正是这些对事物与问题的体现,促进了大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勤工助学让大学生有机会去管理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有利于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与习惯。参加勤工助学的大学生能培养合理的时间观念与协调自身精力的能力,在不耽误学习任务的前提下,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勤工助学给予大学生的经济收入让大学生有了理财能力的锻炼机会,有助于大学生养成合理的理财与消费观念。在勤工助学中,大学生有了广阔的交际空间,这样锻炼了他们的交际能力,可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

勤工助学在高校中的重要性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将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工作体系。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获得了经济、思想、知识、能力等收获,有效缓解经济压力,不断实现自我价值,了解社会,确定人生发展目标,更有自信地去开拓自己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若乒.我国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图书馆建设,2011.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例8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3-0017-02[ZW(N]

[作者简介]姜扬(1982―),女,江苏扬州人,硕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助理研究员。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高校,创建勤工助学育人体系新功能

自2007年始,我国高校开始推行新的资助政策,“每年投入500亿元,受助学生2000万人,基本上覆盖了90%以上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所以,“做好高校资助工作,对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有重大指导意义”[1]。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勤工助学工作逐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民办高校大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勤工助学,大学生寻找到了沟通理论与实际的桥梁,培育了自身的综合素质,磨炼了自身的毅力,打造了自身的职业道德。这既可以促使大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又可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二、民办高校勤工助学育人体系的现状与困境

(一)民办高校本身缺乏探索动力

民办高校与公办院校相比,职能部门精简,专职工作人员少,负责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部门和人员通常为兼职。大多数民办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只是简单地处理事务性流程:贫困学生提出申请部门审批学校提供校内、外助学岗位,同时学生申请勤工助学资金等。所以,民办高校而对勤工助学的定位往往局限在事务处理、经济助学上,忽视了勤工助学的思想育人功能,民办高校缺乏探索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动力。

(二)民办高校学生的认识片面

对于民办高校的贫困生来说,许多同学的家庭条件优越,与自己的家庭条件形成强烈反差,这些贫困生在学习、实践中往往有心理自卑感。在参与勤工助学过程中,部分贫困生心理状态存在波动,羞于告诉同学自己在勤工助学。一方面,部分贫困生只着眼于经济收益,只注重报酬的高低,不在意勤工助学的无形价值。另一方面,对于缺乏工作经验的大学生来说,综合素质的不足、语言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缺乏,都使得贫困生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这些都使得民办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工作育人功能无法得到体现。

(三)社会的认识存在偏差

对于民办高校贫困生来说,勤工助学可以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但是部分家长、企业人员等对于勤工助学的功能认识不足。他们认为学生在大学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底子薄、基础差,长期坚持勤工助学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同时会伴随一些人身安全隐患。这些导致高校贫困生勤工助学育人体系发展缓慢。

三、提升民办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的意义

(一)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勤工助学有助于锻炼大学生的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团队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实习能力;有助于锻炼大学生在工作中的心理抗压能力;[2]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二)满足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需求

参加过勤工助学的大学生在进入企业实践后,较容易表现出先进的理念、创业的热情。[3]勤工助学是实施创业培育的良好载体。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可以启发那些有创业意识、创业想法的学生在勤工助学活动中学习企业的运营、技术和发展,此外,也要积极为这些学生创造有利条件,譬如培训、指导等,逐渐形成热烈的创业氛围。[4]

(三)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自强自立的精神

贫困生经济上存在困难,部分贫困生内向、消极,害怕同学了解自己的经济情况。勤工助学为贫困生提供了自助的机会,鼓励贫困学生用劳动换取报酬。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大学生既培养了自己自强自立、艰苦奋斗、勤劳节约的精神,又增进了自我管理的能力,还提升了自我意识。

四、以人为本,多渠道实现民办高校勤工助学育人功能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勤工助学育人价值观。目前,国家、高校有很多针对贫困生的帮扶政策,贫困生需要正视自己的家庭经济条件,正视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国家、社会对自己的关爱。民办大学的学生不仅要接受建设祖国的重任,更需要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培养自身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例9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23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勤工助学方式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单纯的资助层面的意义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勤工助学的需求,同时随着教育体制和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式空前严峻,社会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责任感、较好的组织才能、较强的分析能力、很好的团队精神的大学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1 目前大学校园内助工助学的形式

勤工助学在高效助学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是实现助困与人的有效途径。要满族经济困难学生的求职需要,大力发挥勤工助学的助困育人作用,就必须尽可能多地开拓助学岗位,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受益。为此,高效开展勤工助学活动需要加强管理、广开渠道、积极引导和大力扶持。

(1)加强校内勤工助学活动的管理。设置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是目前高等学校开展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主要形势。所需资金主要考政府和学校的投入,校内岗位具有独特的有时。主要是伟经济困难学生提供通过劳动获得报酬偶的机会,并不以营利伟目的。可以按照专业、特长等灵活设立相应的岗位,尽可能发挥学生自身的有时,建立一套科学、公正、实效、可行的勤工助学工作的评估考核体系,对岗位的分配、监督、考评进行规范和指导,使有限校内资源发挥最大的功效。

(2)积极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校外勤工助学资源具有潜力大,空间广等特点,学生在校外参加勤工助学活动能够得到更多的锻炼。岗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校与社会联合建立的勤工助学基地;另一类是学生自己组东在社会中寻求的勤工助学岗位。无论是与企业联合建立,还是自主建立的的助学基地,都更应该有长远的眼光,尽量做到助学基地形势规范,管理科学,持续发展,要依托高效内的文化有时和人力资源有时,充分发挥勤工助学学生的综合素质,重点打造一文化,服务,创新伟主导的校园品牌,增强勤工助学基地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3)积极引导学生的勤工助学活动。首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积极的心态。其次,防范风险,确保勤工助学活动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帮助学生提高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纺织在参与勤工助学活动过程中收到不法侵害。

(4)规范和扶持学生勤工助学组织。高校内出现了一些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创立的勤工助学组织,如服务社。对于这类学生组织,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给予积极的帮助和大力的扶持,保护和鼓励学生的自强、自立的积极心态,引导此类组织向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勤工助学中通常面临一下几个的问题。对勤工助学概念认识模糊,对其意义认识不足;岗位少,科技含量低。活动层次低;大学生勤工助学缺乏权益保护。

2 如何应对大学生勤工助学中存在的问题

(1)提高对勤工助学的认识,正确处理勤工助学与学业的关系。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和不影响学业的前提下,通过诚实的劳动获得劳动报酬,对社会对自己都是有利的。勤工助学不但是为了解决经济困难,而且还有益于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通过勤工助学,可以养成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进而会以更努力的学习态度、更优秀的学习成绩报答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自己的关心与帮助。勤工助学,一方面,可以解决在校学生的生活困难;另一方面,也可以学到更多实践知识。

(2)勤工助学应找准方向,不能盲目。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要开动脑筋,不能盲目地去做。有些同学在助学过程中识别不了真伪,上当受骗的例子屡见不鲜。尤其是某些非法中介和社会上某些不法商贩,他们利用同学社会经验少又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往往先收取介绍费,结果收钱后对同学们的许诺敷衍了事,甚至钱去人空。某些公司也利用同学们假期打工的机会,将公司累积半年的脏累工作推给学生,从而利用了学生们的廉价劳动力。这样,某些同学不但没有助学反而受骗或被人廉价利用。所以,在助学过程中,涉世不深的勤工助学一族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最好找那些合法中介和正规公司,谨慎地签订合同,仔细地了解情况,以免自己的合法权益以及自身安全受到侵害。

3 勤工助学工作发展探索

高校勤工助学应当实现由经济解困向解困育人并举发展;扩大主体范围,由贫困生向全体学生发展;充分利用网络优势,进一步拓展勤工渠道;营造良好的氛围,加强管理,提升工作实效等。

(1)转变思想,提高认识是做好勤工助学工作的前提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发挥勤工助学各种教育功能的前提。勤工助学的最初是以“勤工”来“助学”其主要是为解决贫困学生经济困难而进行的有偿劳动。而现在勤工助学是以学生改善学习条件为目的,将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一种有偿的实践活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勤工助学的正确宣传,引导学生认识到参与勤工助学对自己成长的重要作用。

(2)创造宽松适宜的环境是推动勤工助学工作的关键。虽然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勤工助学管理规定,但主要着眼于校内勤工助学的管理,对当前处于主导地位的校外勤工助学关注较少。高校可结合实际改革学生管理体制,制定有利于学生勤工助学的政策,同时,各高校可建立勤工助学中介机构,开展勤工助学信息咨询服务,使贫困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少走弯路,并依法受到法律的保护。

勤工助学心得体会例10

【中图分类号】G6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高校收费制度经历了国家承担培养费用、部分收费到全部收取学费的转变过程。学费收取可缓解高校教育经费紧张的局面,有利高校更新教学实验设施和学生生活设施,提高办学规模,增强高校的竞争力,也为我国高等教育转型为大众化教育奠定基础。但随着高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的数量也不断增多,据教育部调查统计,目前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占总学生数15%-3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占8%-15%。在国家出台一系列资助政策中,勤工助学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一种切实可行办法,并在全国高校广泛开展。由于我国高校勤工助学尚处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急需改进的地方。如何找出问题,分析原因,以求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勤工助学机制,是高校学生资助机构面临的一项主要工作。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内涵

勤工助学是“学生个人或者团体,以获得或改善学习条件为基本目的,将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能力而进行的教育经济活动”。现行高校学生资助体系受传统社会救助观念影响,基本以他助为主,为主的是为学生提供“输血”功能,资助面有限,学生也容易由于单纯接受捐助而产生心理压力或形成“等、靠、要”的消极思想。我们应该创新资助工作理念,提倡助人自助的“ 授人以渔” 资助模式,建立外界资助与学生本人自立相结合的资助体系,助而不包,“输血”和“造血”并存,以“造血”为主,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走自助道路来解决经济困难问题。除助学贷款外,勤工助学是学生实现自助解困的一条最好的途径。

二、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存在困难

在现有勤工助学岗位不足情况下,勤工助学岗位安排作为有限的公共资源,不是所有提出申请的学生都能满足,因此,作为一种程序要求,评定组织要在所有申请希望获得勤工助学的经济困难学生中优先选择最应获得勤工岗位的对象,将有限资源用在最需帮助的学生上,这就需要对申请学生作经济困难程度认定。我国高校目前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和办法,也没有量化的贫困生的认定标准,往往只凭某一方面的标准或办法,如仅凭一张学生入学时的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学生生源地政府的贫困证明或学生个人的困难申请,学生书面申请的真实性和学校评定依据的标准都不明确,缺乏权威机构以家庭详实收支状况作依据而得出结论的材料,使得贫困学生认定存在困难,认定结果与现实情况常有一定偏差。

(二)尚未建立资助等级测算体系

我国不同类型的高校收费标准不同,不同地区生活支出不同,扣除学生家庭能够承担学生的在学费用后,每个经济困难学生所需获得多少资助金额才能完成学业也不相同。我国目前实行的资助政策一般实行等级划分(如助学金以特困生占5%,贫困生占15%二个等级划分),全国统一资助标准,没有考虑学校类型差别,地区不同差别,没有建立每个经济困难学生要有多少资助才能完成学业的测算体系。这就存在部分贫困学生可能通过国家资助就能较好完成学业,但还有一部分贫困学生即使得到资助,要完成学业还有一定困难。也导致难以根据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分配勤工岗位,就是需求高的分配可获得报酬较多岗位。

(三)勤工助学的管理有待加强与提高

1、动态管理仍需完善

家庭经济状况常受一些客观因素所影响。入学时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家庭可能通过自身努力等短时间内得到较大改善;入学时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家庭可能因不可抗拒突发事件短时间内陷入贫困。如果不是通过学生如实报告或细致调查,学校很难得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变,勤工助学岗位分配时仍会沿用原先了解的情况,造成需要得到资助的同学无法分配到勤工岗位,而已不需资助的同学却仍然占着有限的勤工岗位。

2、缺乏有效的量化管理指标

高校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一般较注重勤工助学岗位的拓展和分派,对学生在岗位上的工作状况把控不够,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没有配套的奖励和考评制度,缺乏有效的量化指标。部分学生仅仅为缓解经济压力而被动地参加勤工助学,不重视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够。

3、组织管理力量相对薄弱

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大多挂靠学生处(学工部),通常担当行政管理角色,对勤工助学基金的筹措和管理介入不多,也难为参与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规范服务。由于机构设置不健全,从事教师大多为兼职,专业水平不高,人员、经费、办公设施的配备也没得到充分保障,造成勤工助学工作缺乏规划与研究,管理部门与用工部门协调沟通不够,这必然导致此项工作的开展与现实要求存在一定距离。

4、勤工助学参与学生岗前培训较少

当前学校普遍还没有认识到对参加勤工助学的学生进行岗前培训的重要性。大部分学校没对参与学生进行岗前培训,没有职业道德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将“勤工”和“助学”分开理解。学校资助机构在勤工助学管理中只求勤工岗位数量,不求勤工工作质量,使部分学生对参加勤工助学目的的认识产生偏差,盲目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缺乏敬业精神,部分存在着“混岗”现象,从而严重悖离了勤工助学的初衷。

(四)勤工助学基金总额严重不足,基金来源渠道单一

教育部和财政部的《关于在普通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的通知》规定,各高校每年必须从学费收入中划出10%的经费,专门用于勤工助学工作。但据调查,目前高校从当年学费收入中划拨出作为勤工助学基金的金额一般都低于国家规定的要求,基金缺口比较大。而且,不少高校勤工助学基金无法真正到位,或者无法做到专款专用。另一方面,目前社会捐赠的助学款主要方式是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中,很少进入勤工助学基金,国家财政对勤工助学基金投入也不足,导致基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影响勤工助学正常开展。

(五)勤工助学岗位总量不足,技术知识含量低

由于勤工助学基金来源有限,缺口较大,加上目前社会的就业压力,在勤工助学岗位提供上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学校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与经济困难学生所需的勤工岗位有一定差距,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居于安全、管理、报酬保障等一系列问题的考虑,各高校提供岗位主要在校内,校外的联系多局限于介绍家教,开展代销业务等,很少与校外公司或企业联手为贫困生的勤工助学提供稳定岗位。另一方面,所提供的岗位以简单劳动为多,种类太少,范围偏窄,工作内容档次不高,与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和实践关联不大,不利与学生今后工作相衔接。

(六)勤工助学信息化服务和管理不够

目前,大多数高校尚未建立了较完善的勤工助学信息管理系统,因此也不能有效及时宣传贯彻学校勤工助学的各种管理规定, 同时也不能及时更新校内外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信息,学生无法及时查阅获取工作岗位信息,影响勤工助学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

(七)社会的支持和参与度有待提高

高校的勤工助学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和支持力还很不够。具体表现在:第一,社会对勤工助学基金的投入力度不够。目前,尽管有一些慈善机构和个人在各高校设立了奖学金或建立了基金会,但迄今为止,除了政府和学校,还很少有单位和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基金。第二,社会给学生提供的岗位十分有限。从目前情况看,社会给学生提供的主要临时性岗位,固定岗位的提供十分有限。由于没有建立勤工基地,再加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勤工助学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第三,社会认识不足。有的单位只是将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个别不法分子还利用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使学生上当受骗。另外,随意克扣工资、工作条件恶劣的现象时有发生。

(八)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问题没得到足够重视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长期承受家庭贫困压力,内心上常蒙着阴影,自卑感特别强。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和及时调节,很容易在思想认识及心理上产生误区。表现为自信心不足,时常怀疑自己,低估自己能力,总是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担心得不到别人尊重。受这一心理困境的驱使,一部分学生自尊心过强,不敢正视贫困,不愿让老师和同学知道他的家境困难,认为参加勤工助学或接受他人的资助有失面子。目前,学校对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疏导重视不够,贫困生的心理障碍问题比较严重。

三、完善高校勤工助学机制的对策思考

(一)统筹安排,形成一体化的勤工助学体系

为了更好解决勤工助学岗位不足和学生勤工时间与学习时间冲突的问题,可由各省学生资助中心牵头,在全省各地建立勤工助学基地或由各用人单位组成的勤工助学联盟,集中报送所需岗位数、工种、用工时间,经各地学生资助中心统计后,统筹安排,将岗位分配到所在地的各个高校,各高校可根据用工时间需求合理安排学生上课时间,这样可解决学生勤工时间与学习时间冲突的问题,也可有效规避用人单位要求工作连续性和学生勤工时间零散性的矛盾,同时也极大拓宽勤工助学岗位,做到用工单位满意,学生勤工安心。

(二)多渠道筹集勤工助学资金

勤工助学基金是勤工助学开展的保障,没有基金的支撑,一切勤工助学活动都无法开展。除了确保国家规定的资金划拨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实基金来源。第一,从国家扶贫基金中划拨一定比例。国家和各级政府应从扶贫基金中拿出一定的比例,将其划入勤工助学基金,加大对经济困难学生的扶持力度。第二,从教育事业费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可以把原来的助学金、减免学杂费费用中的部分经费纳入勤工助学基金,鼓励经济困难学生主要以勤工助学方式解决完成学业的费用。第三,通过政策调整引导企业、个人在高校设立勤工助学专项基金。调整税收政策,规定企业、个人捐赠的勤工助学专项基金可部分或全部用于抵扣税赋。

(三)充分利用一切资源,大幅度增加勤工助学岗位

勤工助学岗位“僧多粥少”是制约勤工助学顺利开展的一个瓶颈。如何拓宽勤工助学岗位供给渠道,也是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突出的问题。一方面,学校除将后勤服务岗位尽量安排给勤工助学学生外,还应发挥其知识和技术的优势,将勤工助学与教学、科研及校办科技产业相结合,与学校参与的社会科技开发、咨询、服务和培训工作相结合,增加勤工岗位科技含量,提高勤工工作档次;另一方面,鼓励社区为学校提供更多的勤工岗位。学生在社区从事的勤工主要以为公众利益服务或对社区的发展有益为主, 这样可达到教育学生的效果。另外,学生在附近熟悉的社区工作可保证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勤工报酬可由政府、勤工助学基金、社区三方共同负担,这样的工作岗位相对比较长期稳定, 有力地保证了高校勤工助学岗位的连续性;再者,加强勤工助学基地建设,由政府组织一些企业组成勤工助学基地,并按企业对学生勤工助学贡献大小给予不同等级的政策优惠,也是增加勤工助学岗位的一条有效途径。

(四)健全机构,加强管理,确保勤工助学活动健康稳定发展

勤工助学活动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工作涉及面大,沟通协调性强,工作量大,设立专门机构并配备专职的专业人员对此项工作进行系统的、规范的管理,经常性组织对管理人员培训,是搞好该项工作的前提和保证。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勤工助学规章制度,完善量化指标,强化激励及奖惩机制,使勤工助学活动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用工部门受到约束并保障参与学生的合法权益。加强参与学生上岗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经常性开展职业道德教育,让参与学生经济得益,人格和工作技能也得到提升。定期对参与学生资格进行复审,加强对参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调查,鼓励家庭经济好转的学生主动将岗位让给急需帮助的同学。

(五)加速勤工助学活动信息化、网络化建设

将现代信息技术的方便、快捷、信息容量大的优势引入到勤工助学活动中,可提升勤工助学的管理效能,简化管理程序,增加管理的透明度。我国高校在这方面还比较薄弱,各高校应加强这方面工作,加速建立较完善的勤工助学网站。网站不仅有完整经济困难学生资料、国家及学校的各种管理规定、提供各种表格的下载服务,同时也能实时更新校内外勤工助学工作岗位信息,以方便有需求的学生及时获取工作信息。

(六)加强对贫困生的教育和引导,进行“心理解困”

对经济困难学生不仅要从经济上帮助,还要心理、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引导,做到经济上“解困”与精神上“解困”并举。所以,开展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教育,也是当前高校资助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要对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自强自立精神的教育,引导他们摒弃等、靠、要的依赖心理,树立自强自助精神,争做生活的强者;其次,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经济困难学生的承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帮助他们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克服自卑或过强自尊心理,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七)明晰经济困难学生界定标准,建立完整资助等级测算体系

各地要逐步完善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界定体系,明确界定依据,统一界定标准。学生申请资助时首先需完成由省或地市资助中心提供的“学生资助申请表”, 网上填报和提交,由资助中心汇总。学生必须如实填报家庭经济状况,不得隐瞒虚报,否则将取消一切资助,降低信用等级并记录在案。根据学生在表中提供的自己和家庭的经济信息,可以判断学生的家庭能为教育所做的预期支付能力和学生完成学业所需教育费用,这两者之间的差就是学生的经济需求,由此形成较为完整资助等级测算体系,并以学生的经济需求为主要依据完成经济困难学生的困难程度界定。学校再根据资助中心反馈学生的经济需求信息决定学生的勤工助学等经济资助的量与形式。

(八)转变资助观念,提倡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形式

由被动的的“受助”向主动的“自助”转化,是高校资助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单纯的发放助学金、减免学费等无偿资助措施相比,勤工助学这种有偿资助把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输血”变成“造血”,是对经济困难学生的一种最积极有效的解困形式。这一资助形式既能够使经济困难学生获得有效资助以保证完成学业,又可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责任感、劳动观,在实践中提高能力,增长才干,达到育人目的。学生通过自身劳动获得相应报酬,用以补贴完成学业费用,心理压力小,自豪感强,内心也相对比较平衡。所以,必须转变资助观念,大力提倡以勤工助学为主导的资助方式形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