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代课教师养老保险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0 15:05:42

代课教师养老保险

代课教师养老保险例1

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其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社会保障事业管理人才。专业的实践性要求课程教学关注实务操作。课程实务内容的融入,一般可通过案例讨论和情境模拟进行,而前者往往是采用较多的一种方式。实际上,案例教学已成为各类专业教学的常用方式,它可以结合专业理论知识探讨相关实践问题,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及其应用梳理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依托的教学方法,由教师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案例情境之中,鼓励和指导学生利用其所学所见去发现和分析问题,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最终达到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融会贯通和自身应用能力提升的目的[1]。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的哈佛大学,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案例教学法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因其与实践联系紧密而最先被应用于MBA培训,随后引起了中国教学教改理论的研究者以及教育实践者的关注,但又因与中国传统教学模式有较大差异,其应用范围拓展速度比较缓慢[2]。到20世纪90年代,案例教学又得以融入师范专业教育及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随后随着师资力量、实践经验的积累,开始向各个学科延伸,其应用呈现井喷式发展[3]。随着各院校对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案例教学法被列入很多院校的教学改革计划,其应用也越来越普遍[4]。学者也对案例教学法的意义[5]、教学流程[6]和运用误区[7]进行了探讨。基于上述实践应用和理论分析,本文以养老保险课程为切入点,讨论案例教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

二、案例教学法在养老保险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养老保险课程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介绍养老保险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基本模式、制度内容和改革发展趋势。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改革历程,深入了解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合理运用实践案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增强其主观能力性,助推其进入实践情境、理论联系实践,提升综合能力。案例教学大致可分为四个过程,包括案例选取、案例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案例呈现与分析以及案例总结。在案例选取及案例教学前期准备工作中,教师要结合所学课程的特点、难点和重点来选择合适的案例。具体而言,选择教学案例时要注意坚持三个原则。

(一)案例选择原则1.案例要有理论内涵案例的理论内涵,是指案例的分析或案例问题的解决要以养老保险制度和理论为依据。养老保险属于交叉学科,其内容涉及经济学、管理学、保险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硬邦邦”的养老保险理论和制度内容,若是有合适案例的融入,则会为学生创造一个“解释”场景,使其能直观地感受其中蕴含的专业理论知识,激发其参与课程教学的欲望,并在互动中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比如在讲授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时,可融入时代背景的案例,从不同时期老年人获取养老保障的方式对比中弄清楚其历史变迁。2.案例要有现实指向案例的现实指向是指案例要贴近生活,最好是贴近社会热点。贴近生活的案例,可缩小它与学生的距离,便于学生进入案例情境。结合社会热点的案例,能够快速引起学生的注意,便于学生将养老保险实务与课堂学习有机联系起来。这样的案例可以源于养老保险事务中的操作难题,比如可从人保部、民政部等政府职能部门网站中搜集案例。案例也可源于课题研究中的社会调查,通过实地走访、部门座谈或问卷调查等方式可以深度挖掘养老保险实操案例。比如在讲授养老保险参保时,可引入如果大学毕业生的档案未转移到工作单位、其能否缴纳养老保险的案例进行讨论。3.案例要与时俱进案例教学不仅要与课程所学内容有关,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联系养老保险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汲取养老保险研究的新思想,反映养老保险发展的新动向,让学生不仅可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更能紧跟专业发展步伐,站在时代的前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一直在改革与完善,从城镇到农村,从“多轨”到统一,从广覆盖到全覆盖,制度改革实践为理论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步伐在加快,如此频繁的变化不仅深化了课程教学的内容,更是为案例选择不断提出新要求。教学案例除了可以由教师自己组织外,还可以通过间接方式获取,如选用其他学者整理编写好的案例教材或材料。而且案例还可通过多种形式如文本、音频或视频等形式来呈现。

(二)案例应用环节案例教学,实际上是想借助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师和学生的两重互动,并在互动中使教学内容更加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案例教学的应用,要关注学生对案例的解读与剖析以及关注师生的深度讨论和教师的概括总结。1.解读案例案例选定后,教师大都是将其穿插在课程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案例材料提前告知学生,使学生充分了解材料并做一些相应的准备工作。前者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时间以了解案例,后者则要求学生提前掌握新知识以熟悉案例,两者的目的均是引导学生顺利进入案例情境。与此同时,教师需提醒学生在案例解读时,要注意案例的问题指向、主要事实、背景条件、政策支持等要素、信息,并适当鼓励学生独自或者与其他同学一起解读。案例解读,除了可以让学生对案例了然于胸,还可以考查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掌握和应用能力。2.剖析案例案例剖析是对案例解读的细化与深化。案例解读后,需要综合考虑案例信息,建立信息间的逻辑联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案例剖析可在学生独自思考后采取对抗式讨论(如辩论形式)和合作式讨论(如团队形式)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这两种方式的讨论,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可锻炼自己的分析能力,又可加深对案例及其相关知识、技能的理解。经过学生的多轮讨论后,案例的问题所指和解决思路会愈加清晰,尤其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和解决的主要障碍也开始凸显,此时可鼓励学生依据所学理论和政策来做一些假设,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度讨论。其间,教师可以适当参与讨论,在参与过程中既要做好引导,不能让讨论偏离案例本身,又要掌握节奏,助推讨论的有效开展。3.点评总结案例分析结束后,教师要对整个案例讨论进行点评与总结,包括案例涉及的专业知识和讨论技巧。点评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给予肯定与鼓励。对案例分析中学生所展示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学生的主动性、活跃度和自主性等,教师应对其合理部分与积极表现给予肯定。二是进行反思与引导。教师也要指出案例分析中的不足,提高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并引导学生拓展思考,有目的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

三、养老保险课程案例教学的难点

(一)反映最新政策反映最新政策、实务的案例较少我国的养老保险案例教学起步较晚,在案例材料编写和案例库建设等方面远远不能满足养老保险案例教学的需求。其具体表现主要有:经典案例匮乏,时效性和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案例更新较慢;专业化的案例编写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工作人员并没有参与其中;部分高校因资金、技术等原因,现代化案例库建设进展缓慢;高校间案例库建设合作交流少,共享共建机制不健全[7]。同时,我国政府部门信息公开的透明度有限,使得案例编写所需的第一手资料的获取有较大难度,这也不利于案例的编写。

(二)对案例教学的重视不足虽然案例教学法在各高校的养老保险课程教学中有不同程度的运用,但据相关调研发现我国高校整体上对案例教学的重视不足。不少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僵化,讲授式教学依然占据主要位置,案例教学准备不充分,课前没有认真筛选案例:有的案例说明文字冗长,学生受益不多;有的案例过于精简,相当于打个比方,算不上是真正的案例教学。在教师层面,部分教师没有真正认识到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案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举举例子,或者仅仅是理论介绍或者活跃课堂气氛的辅助工具而已。而在学校层面,不少高校缺乏教学案例研究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对教师有效运用案例开展教学活动的监督不到位[7]。

(三)学生参与度不高学生参与度不高,自主性弱目前养老保险课程的教学以教师课堂面授为主,缺少必要的启发式教学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教师对学生知识的单向灌输方式,考核形式单一,题目设计也缺乏创意,发挥性的主观题较少,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情况,但难以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真实能力,这些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8]。其次,我国的课堂教学一直存在教师自问自答、学生听讲的现象,在案例教学讨论环节出现讨论难以有效开展的尴尬局面。学生参与热情不高,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性会越来越差。再次,部分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缺乏相关的案例教学经验;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其他学生则作为局外人,甚少参与讨论或者发言。这些都会影响案例教学的效果。

四、养老保险课程开展案例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加大案例教学设备投入加大案例教学设备投入,建设高质量案例库首先,学校要重视建设案例库,实现案例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在书籍资料、网络资源授课工具等方面应加大财力投入。其次,要加快案例材料的编写,促进高质量案例库建设。案例材料的编写应注重案例的典型性、真实性和时代性,紧密联系国家或地区实际。再次,加强高校间、高校和政府间的合作与交流,建成共建共享的案例库运转机制。一是各高校内部或高校之间应成立案例搜集制作组,专门负责案例的搜集和编写,并根据学科属性进行编码,以实现案例的有效推广和教学应用。二是积极寻找机会加强与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合作,以获取更多更好的案例编写资料。三是可利用大数据平台获取更为广泛的第一手案例资料,并尝试与国外的案例库对话,取长补短,加快建成本土化、针对性强的案例库。

(二)重视案例教学理念培养重视案例教学理念培养,提升教师综合能力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案例教学运用不成熟或者效果不佳,主要是因为重视案例教学的理念还没有树立起来。首先,作为养老保险专业的教师,其自身需要充分了解案例教学的内涵、特征和对于养老保险领域管理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二级学院层面要组织案例教学经验交流活动,注重案例教学技能的系统培训。学校层面应制定教学案例应用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对教师实施案例教学开展有效监督,加快其案例教学理念的形成。其次,案例教学则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学过程以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与讨论为主,知识和观点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流动,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需加强理论学习。对教材内容的准确把握和透彻讲解是对专业教师的最基本要求。养老保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师要时刻关注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并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能力。为了更好地开展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主动“走出去”参与相关社会实践活动[9]。

(三)明确师生角色明确师生角色,提高学生参与度明确各自角色,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环节中明确各自承担的角色。案例教学中,学生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案例的选取要贴近实际,要有时代性和代表性,紧密结合相关理论知识,并能引起学生的分析兴致。在收集资料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恰当的方向和指示,避免其找错资料或因资料难以获取而影响参与积极性。在讨论环节,多途径、多视角营造讨论氛围,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鼓励和肯定,求同存异,控制好学生讨论的方向和进度,避免讨论脱离案例的主线。制定明确详细的考核评分机制,将案例参与与学生最终的综合成绩挂钩,由教师负责给案例分析的小组或个人以分数,并且分值要占综合成绩的一定比例[10]。

代课教师养老保险例2

一、案例教学在保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传统保险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是一项必然选择。从保险学案例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效果明显。

(一)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增加有趣的案例,能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厚了。在课堂上,案例教学经常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如果老师只是平平淡淡地把知识点介绍给学生,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比如说,保险业的经营与管理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实务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增加了相关的案例,如保险人引发的保险纠纷、理赔过程中的代位追偿问题等等,明显感觉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增进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表现为老师一味地讲课,学生一味做笔记,下课后师生就形同陌路,这不仅不利于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中学生分析、老师点评的方式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也更乐于在课后和老师探讨一些学业上的问题,师生的关系变融洽了。师生互动的结果一方面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向上突破;另一方面事实上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老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三)案例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

保险学的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是比较繁杂的,很多学生一学期下来还没有完全明白保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而案例能引导学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保险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比如,在讲到近因原则时,近因的判定是非常专业的,涉及医学、法学、逻辑等多个领域,学生往往很难把握其精髓而出现错误,笔者在近因原则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案例,案情有一目了然的也有错综复杂的,并且强调了近因和诱因的区别,一学期下来,学生已经可以比较熟练地分析保险纠纷的来龙去脉,找出引发案件的决定性因素,效果十分明显。

二、保险学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选择在保险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无疑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与课堂教学必须紧密相关

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保险学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比如我国的保险法与英美等保险发达国家的保险法规不尽相同,如果拿一个美国的保险案例来说明保险学的基本原理,肯定是有所偏颇的。再比如在讲解“保险利益”这个概念的时候,尽量不要引用“保险金”的案例,这两个概念虽然有一定联系,但是很容易混淆,如果在案例中不对两者进行严格区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可能会更犯迷糊。因此,案例一定要和所要教学的保险学术语或基本原理紧密相关,这是一次好的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案例要体现典型性

保险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国民的保险意识还不强,保险市场主体的无序竞争屡禁不止,客观上造成了我国保险纠纷比较多,可以选取的保险案例也比较丰富。在进行保险学案例教学时,不能在众多保险案例中大海捞针、随意选择,而应该尽量体现案例的典型性。

(三)案例要尽量做到正面引导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因为反面案例更容易收集,再加上反面案例比正面案例更能折射保险学的原理,所以一些老师在传授保险学原理时,往往通过一些反面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讲解。我国保险业起步比较晚,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欠缺,老师讲解的反面案例将使学生对保险业的混乱和无序形成根深蒂固的成见,损坏保险业的诚信形象,进而影响其对保险业的信心。教学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在案例教学时不能光靠反面案例去刺激学生,更要用正面的案例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积极的引导,强调真、善、美,使学生树立对社会的信心。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要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这是在保险学案例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三、保险学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案例教学通常采用老师直接讲解案例的方式,这种常用的案例教学方式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但是,案例教学并不能取代其他的教学方式而成为唯一的教学方法。

(一)不能忽视理论教学

强调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放松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依然是高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一项任务。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应用,用理论去解释实务中的案例;案例分析的基础也在于理论,不掌握理论就无法开展案例教学。可见,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承的,理论教学是基础和前提,案例教学是目的和应用。因此,高校教师应该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教学。

(二)强化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视觉冲击强等优点,目前在高校,大多数的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这一手段。在进行保险学案例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播放视频、录音、与网页超链接等方式讲解案例,一方面加大了信息输出量,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效果显著。当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件耗时耗力的工程,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常用方法,要备课时不能贪图省力,尽量配合案例教学,把课件制作得更精美。

(三)合理使用教具

教具在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中很少被使用,但是这种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明了、现学现用的特点,这在其他教学方法中是很难实现的。比如,在讲到保险文件时,给学生传阅保险公司印制的投保单、保险单、批单等文件,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这些保险文件的格式、作用和法律效力等相关知识。可见,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具能最大发挥教具的功效,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代课教师养老保险例3

近几年通过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与保险企业行家面对面以及行业1+3模式的运行,增加了教师新血液,我们这些年轻老师通过不断学习和自己的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一些成绩。2008年申报营销与策划专业省级教学团队,2011年建设完成;进行了教师AB角色分工;实施双师建设制度;利用躬行月和挂职锻炼,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核心课程实施“一带三”的教学方式改革,即由一名院内专业老师和三名校外兼职行业专家组成教师队伍,确保理论知识和专业实务技能的教学与实践。锻炼了学生的营销实训技能。近年来营销与策划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参加2013和2014连续两届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竞赛暨大学生品牌策划大赛以及参加湖南省创业大赛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2.形成了较为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不断努力,营销与策划专业与中国人寿安徽国寿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对保险营销实训课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1.优化课程结构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就是要增强课程体系的应变能力,使课程结构具有系统性、综合性、灵活性、多样性的特色,对职业岗位所需的能力进行分解,对人才规格做出清晰定位,更准确地把握职业核心应用能力,是优化课程结构的前提和依据,在此基础上还要保证课程设置整体思路的合理性和协调性。课程设置为培养目标服务,保险营销专业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目标是保险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是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对保险营销人才需求紧密相关的。目标中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的规格或素质要求直接影响着课程的结构,课程之间的联系和课程的水平。因此,培养目标既是课程设置的依据,同时又是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

2.树立职业教育观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的频繁变化对就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愈来愈高,在进行高职课程设置时,必须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观念,实现职业性与学术性在更高水平上的整合,才能使学生在高职教育中实现人格、知识、能力的和谐发展,具备高素质的职业能力和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它直接关系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而课程内容的时效常常是短暂的,在整合学科内容时增强课程的适应性,妥善处理知识、技术、能力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认识活动,使教学达到培养职业技能的目的。

3.制定教师培养规划。

加强师资力量与实习实训项目建设,走工学结合之路制定教师培养规划,对教师的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辅导能力提高等方面制定相应标准,并规定所有专业教师必须每年到行业公司实际顶岗工作一定时间等措施,以保证师资力量与现实行业用人标准保持一致。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之路,依托行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成了依托行业办专业,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实现学校与社会、行业良性互动的办学局面。注重校内外专业实践条件的建设和完善,及时更新教学设施设备,提高设施设备的现代科技含量,建立能够满足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的专业教室,能满足专业综合实训的仿真职业环境的业务实训室和软件工作平台。

代课教师养老保险例4

一、案例教学在保险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传统保险学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案例教学是一项必然选择。从保险学案例教学实践来看,教学效果明显。

(一)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

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增加有趣的案例,能起到很好的调剂作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浓厚了。在课堂上,案例教学经常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如果老师只是平平淡淡地把知识点介绍给学生,这种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比如说,保险业的经营与管理是一个比较枯燥的实务问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笔者尝试在教学中增加了相关的案例,如保险人引发的保险纠纷、理赔过程中的代位追偿问题等等,明显感觉到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二)案例教学有助于增进师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表现为老师一味地讲课,学生一味做笔记,下课后师生就形同陌路,这不仅不利于师生的交流与合作,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中学生分析、老师点评的方式使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也更乐于在课后和老师探讨一些学业上的问题,师生的关系变融洽了。师生互动的结果一方面促使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向上突破;另一方面事实上也给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老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三)案例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思考

保险学的专业术语和基本原理是比较繁杂的,很多学生一学期下来还没有完全明白保险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而案例能引导学生去思考相关的原理,真正把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保险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比如,在讲到近因原则时,近因的判定是非常专业的,涉及医学、法学、逻辑等多个领域,学生往往很难把握其精髓而出现错误,笔者在近因原则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了许多案例,案情有一目了然的也有错综复杂的,并且强调了近因和诱因的区别,一学期下来,学生已经可以比较熟练地分析保险纠纷的来龙去脉,找出引发案件的决定性因素,效果十分明显。

二、保险学案例教学的关键———案例选择在保险学案例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无疑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案例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的效果。

(一)案例与课堂教学必须紧密相关

案例的选择一定要考虑到案例与保险学原理的相关性,案例不能脱离原理。比如我国的保险法与英美等保险发达国家的保险法规不尽相同,如果拿一个美国的保险案例来说明保险学的基本原理,肯定是有所偏颇的。再比如在讲解“保险利益”这个概念的时候,尽量不要引用“保险金”的案例,这两个概念虽然有一定联系,但是很容易混淆,如果在案例中不对两者进行严格区分,学生对这两个概念可能会更犯迷糊。因此,案例一定要和所要教学的保险学术语或基本原理紧密相关,这是一次好的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

(二)案例要体现典型性

保险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国民的保险意识还不强,保险市场主体的无序竞争屡禁不止,客观上造成了我国保险纠纷比较多,可以选取的保险案例也比较丰富。在进行保险学案例教学时,不能在众多保险案例中大海捞针、随意选择,而应该尽量体现案例的典型性。

(三)案例要尽量做到正面引导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因为反面案例更容易收集,再加上反面案例比正面案例更能折射保险学的原理,所以一些老师在传授保险学原理时,往往通过一些反面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讲解。我国保险业起步比较晚,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认知本身就比较欠缺,老师讲解的反面案例将使学生对保险业的混乱和无序形成根深蒂固的成见,损坏保险业的诚信形象,进而影响其对保险业的信心。教学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在案例教学时不能光靠反面案例去刺激学生,更要用正面的案例对学生的人生观进行积极的引导,强调真、善、美,使学生树立对社会的信心。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要有机结合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这是在保险学案例教学中必须注意的。

三、保险学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方式的结合案例教学通常采用老师直接讲解案例的方式,这种常用的案例教学方式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但是,案例教学并不能取代其他的教学方式而成为唯一的教学方法。

(一)不能忽视理论教学

强调案例教学,并不意味着放松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依然是高校教学中最基本的一项任务。理论教学的目的在于应用,用理论去解释实务中的案例;案例分析的基础也在于理论,不掌握理论就无法开展案例教学。可见,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承的,理论教学是基础和前提,案例教学是目的和应用。因此,高校教师应该经常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增强自己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进行理论教学。

(二)强化多媒体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视觉冲击强等优点,目前在高校,大多数的课程都采用多媒体教学这一手段。在进行保险学案例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播放视频、录音、与网页超链接等方式讲解案例,一方面加大了信息输出量,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效果显著。当然,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是一件耗时耗力的工程,这就要求老师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课件制作的常用方法,要备课时不能贪图省力,尽量配合案例教学,把课件制作得更精美。

(三)合理使用教具

教具在经济学类课程的教学中很少被使用,但是这种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明了、现学现用的特点,这在其他教学方法中是很难实现的。比如,在讲到保险文件时,给学生传阅保险公司印制的投保单、保险单、批单等文件,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这些保险文件的格式、作用和法律效力等相关知识。可见,在教学中,合理使用教具能最大发挥教具的功效,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代课教师养老保险例5

一、医学院校医疗保险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医学院校根据自身医学专业领域的优势地位,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陆续创办了医疗保险特色专业,迄今全国已有20多所医学院校开设了医疗保险专业,初步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医疗保险复合式人才的巨大需求。但几乎所有专职教师和负责教学管理的行政领导普遍感到不满意,也有点力不从心,对未来专业发展感到困惑,担忧:第一:医学院校以医药为主,医疗保险处于被边缘化地步,短期内难以改变局面,长期也看不到希望;第二,投入不足,导致教学设施和条件差;第三,教授医学知识的教师属于别的院系,无法有效管理,对保险专业学生也不重视,尤其是医学临床实习和实验更是走马观花;第四,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失望情绪普遍;学生毕业以后,既没有医学知识优势,也没有保险学知识优势,信息反馈后,在校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要求换专业,增加了教学管理难度。上面四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今医学院校医疗保险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的确,在医学院校无疑是以医药为主,否则就不是医学院校了。如何摆脱“被边缘化”困境,发挥医学院校医学学科知识的优势,探索一条医疗保险复合式人才培养的捷径,这还得从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寻求答案。

二、医学院校医疗保险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误区

(一)1+1=2

医学院校创办医疗保险专业之初,许多领导和老师,想当然的认为:只有给学生讲授医学知识和包括保险学知识在内的人文社科知识,我们的学生就是一个复合式人才了。这就是所谓1+1=2人才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指导下,医学学科教师按照给医学专业学生授课模式讲授医学知识。保险学科教师则遵照财经院校保险专业学生授课模式开展保险相关理论和实践教学。由于医学和保险学科教师之间没有一个可操作性平台进行有效沟通和联系,学生需要学什么医学知识和保险学知识,完全凭预先课程安排和老师自身的经验,学生普遍感觉既没有学好医学知识,又没有真正领会保险学方面内容。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二)1+1>2

上述1+1=2模式弊端很快就显露出来,医疗保险教学相关老师和管理、研究人员纷纷反思创办之初的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大家一致认为:1+1=2模式不能建设好医疗保险特色专业,必须整合医学和保险学科教学资源,做到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支撑,才能显示出医学院校医疗保险特色专业的办学特色,这就是所谓的1+1>2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医学和保险学的相互联系和融合,强调医学和保险学教师之间的沟通。在这种模式下,开始构建各种便于融合的平台,比如一般每月召开一次由学校教务处和学科建设管理部门牵头,由医疗保险特色专业所在院系(一般是经济与管理系)具体组织的医疗保险特色专业建设例会。在这样例会上,医学学科教师同保险学老师相互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和方案。然而,关于如何融合却依然没有一个共识,医学学科教师和保险学老师只是知道了对方的一些具体诉求和抱怨,但并没有因此采取了相应对策和措施。实际上也不知道究竟要怎么做。教学质量和效果依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三、医疗保险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A+B>2(其中0

如何发挥医学院校医学学科专业的优势,促进医学和保险学之间的高度融合,不断满足社会和市场对医疗保险复合式人才需求,是摆在广大教师、教学管理人员以及理论研究者面前迫切等待解决的现实课题。要确保医学和保险学教学真正融合,必须从医疗保险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真正要求出发,对医学和保险学知识进行优化组合,删除不必要内容,保证核心内容有充足课时等资源供给,既把教师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解放出来,学生又真正领会了本专业确实需要掌握的知识,同时也没有增加学校的财政等负担,这就是所谓的A+B>2(其中02人才培养模式,拟采用的具体措施有:

(一)以就业为导向,重新构建医疗保险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据统计,医疗保险专业人才需求主要来自于商业健康保险公司。公司用人条件就是适应岗位并能带来最大化利润。一般毕业以后前两年从事市场营销工作,随后有些转入行政岗位继而进入领导层,有些则因不适合而离开保险行业。所以,必须遵照健康保险公司人才需求特点(包括后续能力筹备),以就业为导向,重新审视医疗保险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一般认为,医学类和保险学类课程比例为2:1比较适合。在总课时约束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坚决删除一些不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优化课程体系。

(二)面向市场和社会需求,整合全校教学资源,打造一支适应市场需求的师资队伍

受传统院系体制和单一学科培养模式的束缚,同时掌握医学和保险学知识的教师比较少,并且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存在体制,导致医疗保险专业师资力量较薄弱。可以有针对性选择一些年轻老师校内跨学科培训或送入校外企业挂职培训,或者聘请保险企业专家来校兼职授课,通过各种可能方式提高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三)立足市场需求和学校实际,推动医学实践教学改革

在教学支持等学校资源总体配置方面,医学院校不可能过多向医疗保险学科倾斜。等靠要思想不切实际。而医疗保险特色专业特色之处就在于其医学背景。因此,以医学为主的实践教学关系到特色专业的建设成败。第一,医学实践教学课时应合理配置,应和理论课时同步进行,不宜过分集中。目前实践教学一般安排在毕业前夕,学生面临就业压力而无法集中精力实习,同时,集中实习往往因实习单位容量有限而效果不明显,建议从大学一年级时合理安排医学实践教学。第二,组织专家合理制定医学实习方案,确保医疗保险专业学生的医学实习效果。邀请保险公司、社会保险机构、医院以及保险学教学管理人员,共同讨论制定科学合理瘦身的医学实践教学方案,是A+B>2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所在。

四、结论

基于医学院校以医学学科为主的实际,针对目前医疗保险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提出A+B>2(其中0

参 考 文 献

[1]曹乾,张晓等.我国医疗保险人才培养模式缺陷与改进路径[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

代课教师养老保险例6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积极发挥老师、学校和毕业生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建立有效的实践基地,如证券、金融基地,给学生提供多种技能的操作与应用平台。采购支持相关技能训练的应用软件,建立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平台。

(六)重视科研,推行有效激励机制

鼓励老师在授课之余从事科研项目的研究,建立报酬机制,出台评聘结合办法,深入发掘和调动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奖励优秀成果。

参考文献:

[1]LagendijkA.CornfordJ.Regionalinstitutionsandknowledgetrackingnewformsofregionaldevelopmentpolicy[J].Geoforum,2000.

[2]Leeuwis,municationforInnovationinAgricultureandRuralResourceManagement.BuildingontheTraditionalofAgriculturalExtensionOxford:BlackwellScience.2003

代课教师养老保险例7

金融保险专业旨在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现代金融、保险、理财、证券等方面知识;能够综合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解决金融实务问题,并能够从事银行信贷管理、公司和个人理财、证券投资、银行风险管理、保险业务等工作;能够在保险公司、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等从事金融、保险、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具体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中,结合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层次特点,本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保险理论基础和实务应用能力、金融基本理论和交易技巧,并注重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技能操作与应用能力。要求毕业生考取英语、计算机、保险人等相关资格证书;掌握保险知识现代金融知识和金融业务操作技能,具备风险意识;具有敬业精神和行业所需的综合素质;了解国家有关经济、保险、金融方面的政策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人文素养,能熟练处理业务。鉴于此,笔者认为应针对我校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完善金融保险专业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一、金融保险专业建设概况

金融保险专业自开设以来,学校对该专业建设与改革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使该专业的办学条件得到良好发展,专业优势明显,特别是在基础管理、师资队伍、教学设施、等方面形成了一定优势。

(一)形成较为系统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取得一批成果

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坚持“适应发展、积极探索、适时改革、不断进取”的原则,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课程改革,加强课程建设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突出实际效果。主要措施有:在教学研究上狠抓基础环节,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坚持每周都搞,每个人都搞,并形成阶段性经验积极进行推广。重视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聘请校外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革新方案,把课程建设的与时具进性作为教学改革的重点。目前在金融保险专业中,遴选7门课程作为重点课程,即《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社会保险》、《人寿保险》、《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证券投资学》、《保险概论》。经过几年的努力,金融保险专业在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简易网络课程、试题库、习题集建设方面取得了扎实有效的进展,同时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保险、证券、经济法、金融方面的专职教师都得到学生高度认可与好评。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实现了师资力量提升

近两年通过对外引进,补充了师资新力量,这些年轻老师通过努力,在教学一线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此外,在已有师资基础上深挖现有潜力,采取灵活的方式对教师实施能力提升和结构优化,建立与校外专家的定期讨论和研讨制度,不断完善教学中的技能与技巧。鼓励中青年教师进修深造,目前金融保险专业的专职教师中已有5名教师考上了研究生或研究生已毕业,大大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和学历水平。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专业教学成果丰硕

几年以来我系金融保险专业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这一成果得益于长期不懈地重视教学工作和学生能力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每一位老师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采用案例教学、技能培训教学、实践观摩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措施,积极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与主动性;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并支持学生在课余时间参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不同学科或同一学科的老师在同一学期、不同学期间相互听课,取长补短,以提高彼此的教学水平与技巧。通过这些努力和付出,培养的学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04级金融保险专业毕业生55人,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98.1%,就业率达到100%。05级金融保险专业学生考取保险人资格证书的比率为100%,06级保险人资格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3.8%。此外,部分学生参与全国股票大赛,取得二等奖。本专业还制定了切合实际的科研规划,鼓励教师“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近年来,共取得省市级科研成果3项,发表学术论文13篇,其中核心论文7篇。获院级奖励证书15件,市级奖励证书3件。

(四)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形成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努力,金融保险专业与大唐联合保险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实习机会。每一届学生都可以根据开设专业的具体进展情况,分不同阶段在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具体内容由实训基地人员进行统一安排。实践活动结束后,学生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以便于在随后的学习中弥补不足。在三年培养中,注重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学生实训实践中,与实训基地人员共同打造学生成长的平台。

二、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金融保险专业建设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在教学改革方面的欠缺

受制于实训基地的支持不足(实训基地太少)以及教师观念、社会观念等方面的因素,目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真正推行和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教育教学改革完善的同时没有取得重大进展,难以形成有别于其他同类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

(二)缺乏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是面向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这就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走产学结合之路,专业建设也必须强化校企合作。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专业尚未真正形成校企互赢的合作机制。虽然建立了实习基地,但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如很多同学反映实习时间太短,无法掌握更多的业务流程。

(三)对科研的不重视导致科研力量薄弱

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师在评职称中对是否承担或参与过科研项目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导致很多老师不重视科研项目,只重视发表学术论文,同时限于学校层次与激励不足问题,致使专门研究、专题研究比较少,老师们缺少内在动力,科研队伍难以发展壮大。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基本状况与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快金融保险专业的发展,使之更适应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笔者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完善教学体系。

(一)完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

依据专业特点以及社会对金融保险人才的规格要求,在突出基本能力、岗位能力、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培养的同时,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和应用。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并拓宽实习实训领域和增加时间,让学生接受系统理论知识后,能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锻炼,而不仅仅单纯追求一种形式。在目前已有模式上探索新的有效方案,突出实践部分,注重实用性,与实践单位形成有效的沟通机制,依据需要随时调整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使之具有针对性,让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

(二)改革课程体系及其内容,优化课程结构

针对职业岗位特点实施教学计划,注重课程开发与教材建设的实用性和时效性,构建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个性发展需要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不同年级的不同需要,制定多个人才培养方案和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办法。重点从基本素质、专业技能、专题讲座三方面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老师讲授中,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将一些不需用的课程内容加以削减;同时向学生传授道德、礼仪、安全、健康、法律等基本素质和修养的有关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针对我系职专层次的学生加强专业技能基本平台建设,包括主干核心课程和专业实训、实习等内容。在此基础上,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为加深或拓展专业方向为目标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

(三)改革考试方法,建立创新的评价体系

从改革考试制度入手,继续完善对学生学习效果检验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如下做法:一是文化课抽查考核必须掌握的内容,专业课强化实践考试;二是取消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方式,改为考试与综合测评、多元评价、多证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三是实行弹性学制,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实践,半工半读;鼓励学生选修其它专业课程,掌握多门技能,参加技能实践。在新的评价体系中,应能够充分调动各类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个性特长,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

(四)建设第二课堂,培养学生适应能力

通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和各项资格培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将学生活动与核心课程、潜在课程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构成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发动骨干学生力量,组建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以传帮带形式培养学生自适应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五)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扩充实习实训平台

代课教师养老保险例8

据我所知,各级政府及教育部门也一直很重视这个问题的解决。重庆、广东、辽宁、陕西、安徽等省、市,都已经或正在着手解决代课教师问题。但是,由于代课教师问题的形成极为复杂,它的解决不是教育部门可以独立解决的。它的解决涉及人事部门的编制问题、财政部门的经费问题、人事与劳动保障部门的养老金问题,还涉及各级政府教育投入如何分摊的问题。除此之外,还涉及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补充机制问题、人事聘用制度改革问题。目前,社会及媒体过于关注问题的揭露,我们期待公众、媒体的焦点能放在可行性解决方案的讨论上。而要获得可行性的方案,我们必须要清楚问题解决的理路,为此必须明确如下问题:(1)代课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究竟是什么?(2)问题解决的目标是什么?(3)问题存在的根源是什么?(4)问题解决的关键点是什么?(5)问题解决应本着什么样的指导原则?(6)问题解决的路径是什么?

二、代课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及目标

代课教师为什么要清退或转正?清退和转正可以解决什么问题?清退和转正解决了代课教师所有的问题了吗?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清楚的是“代课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因为这关乎我们进行问题解决的目标。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清楚为什么会存在代课教师;其次,要明白代课教师的存在解决了什么问题;最后,也要了解代课教师的存在又导致了什么样的问题产生。

1.为什么会存在代课教师

中国要成为民富国强的国家,要从大国迈向强国,这是全国人民的期盼,更是国家的长远战略。要实现这个战略,需要国民素质的普遍提高,这需依托于教育。目前,普及义务教育是国家的既定方针,但是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农村及边远地区师资长期缺乏,教育投入也远远不够,各地政府要承担起义务教育的重任,在早期不得不聘请大量的民办教师。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政策的原因,民办教师逐渐退出舞台,但却出现了代课教师这一特殊的群体。出于财政的考虑,代课教师也就成为了许多地方政府一种现实的选择。

2.代课教师的存在解决了什么问题

由上可见,代课教师的存在,帮助地方政府在有限的财政资源下承担起了国家赋予的义务教育的重担;使得一些原本办不了学校的地方有了学校,使得一些原本接受不了义务教育的孩子有了书读。因此,代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为国家义务教育的普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相对于他们的付出,整个社会对他们的回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尊重这一事实,尊重他们在特定条件下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经济如此迅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如此迅速地提高,毋庸置疑的是,这与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分不开的。而这一切的背后,也流淌着代课教师的汗水与心血。

3.代课教师的存在又导致了什么问题产生

不可否认的是,代课教师的存在也导致了许多新的问题产生。比如,代课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代课教师薪资过低,很多地方不为其缴纳社会保险,有违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嫌疑;在代课教师聘用和转正过程中,缺乏规范性管理,在某些地方甚至还存在权钱交易和腐败问题;大量违规的操作,导致了教育领域中的不公,并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由于缺乏相应的政策,导致代课教师经常面临被辞退或被清退的困扰,以致长期缺乏职业安全感;代课教师被辞退或达到退休年龄后,由于社会保险长期被忽略,加上整个社会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救济制度的不完善,从而导致“老无所养”“病无所医”“生活贫苦”等诸多社会问题的产生。

由此可见,代课教师问题是中国教育领域中诸多问题中的一个。与代课教师相关的诸多问题的存在,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必将影响中国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开展,最终会影响到许多地方孩子的受教育水平。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代课教师的存在本身不是问题,因为代课教师的存在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因此,代课教师问题不是简单的清退和转正的问题,清退和转正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代课教师这一群体所存在的问题应该是:如何使他们的身份合法化?如何提高他们的收入?如何规范招聘与管理的程序?如何杜绝各种不公现象?如何提升他们的素质?如何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完善他们的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他们的养老、医疗和救济等问题?如何解决离岗代课教师目前所面临的窘境?

如果我们认为代课教师的存在影响到了中国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并把代课教师视作毒瘤加以清除、辞退,那么我们选择解决的问题就错了。问题选错了,目标自然就偏离了。那么,无论各地政府采取何种措施,都难以真正解决问题。因为,代课教师存在的土壤还存在――在农村教育师资的补充机制不够完善和地方财政资源无法保障基础教育的情况下,对代课教师进行全部清退或转正,那么老的“代课教师”可能不存在,而新的“代课教师”可能又会产生。而相伴随的问题必然仍会出现。

三、代课教师问题的根源

如上所述,代课教师整体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代课教师的使用是一种权宜的选择,是现实条件下作出的理性选择。既然使用了代课教师,自然需要接受这一现实――相对于正式的教师群体,代课教师群体的总体素质略低。但对于师资空缺并无好的方法加以补充这一事实,代课教师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中国农村师资补充机制得不到质的发展时,禁止代课教师的使用是不理性的决策。

除了师资水平的问题之外,代课教师薪资过低、社会保障体系缺位、聘用和转正不规范、违反《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等问题,根源在于以下两点。

一是,针对代课教师,国家长期缺乏清晰的、规范的管理政策。截至目前,国家针对代课教师除了要“禁止使用”和“逐步清退”等几个相关的政策之外,几乎没有出台任何政策或法规以规范代课教师的聘用与管理、明确他们的薪资支付、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更没有相应的培训、转正与清退机制。由于政策的缺位,导致代课教师在岗时工资水平过低、社会保险缺位、在岗培训难以保障,甚至职业安全感都无法保证,时常面临清退、合法权益被侵犯等困境;而被辞退或退休后,无法得到合理的补偿,养老、医疗等问题都无法得到解决。

二是,地方政府财政资源不充分是造就中国代课教师问题的长期存在并难以在全国范围内有效解决的根本原因。目前,县乡级财政普遍吃紧,但承担的责任却很大。代课教师问题的解决,无论采取何种措施,都需要中央政府或省级政府划拨出一笔预算,专项用于代课教师问题的解决。如果将“代课教师问题”解决的责任继续抛给县、乡一级的地方政府,那么“代课教师问题”无论如何解决,都很难获得好的效果。

四、代课教师问题解决的关键点

由以上分析可知,代课教师问题要解决,关键在于以下两点。

1.制定统一政策以规范管理。针对在岗代课教师如何转正及管理,离岗代课教师如何进行经济补偿及补交养老保险,要制定出统一规范的政策。只有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和约束,才能保障代课教师获得合理的薪资收入,才能确保其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合法权益得到维护,才能促进其稳定有序的进入与退出,才能确保各项程序公平公正。

2.各级政府要合理分摊费用。针对代课教师的诸多问题,无论选择何种手段、路径,中央政府及省级政府都不应当额外增加县乡级财政的负担。尤其是对于西部不发达省份,中央财政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目前,将问题解决的责任尤其是财政投入方面的责任压给县、乡级地方政府,是不利于问题解决的。

五、代课教师问题解决的路径

基于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现阶段代课教师问题的解决至少要分三步走。

第一步,要依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确保在岗代课教师最基本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事实上,“代课教师问题”解决的关键既不是“是否转正”,也不是“增加薪资”,而是如何利用相关法律保障代课教师的合法权益。因此,政府要解决代课教师问题,首要的就是利用《劳动合同法》保障代课教师的合法权益,让他们能安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第二步,要尽快制订《中小学在岗代课教师解决办法》,并据此解决在岗代课教师的出路及管理问题。在办法中,要根据教师在岗时间、是否具有教师资格证、是否通过考核且胜任教育教学岗位等条件进行分类处理,确保所有代课教师都能得到公平妥善的对待。

第三步,长期而言,国家要尽快完善当前的人事聘用制度,在中小学努力推行教师聘任制。可利用教师聘任制补充师资,以“聘用教师”替代“代课教师”来解决学校的师资缺乏问题。“聘任教师”与“代课教师”的区别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聘用教师要有教师资格证,并达到规定学历;二是要同工同酬;三是经过二期合同后,考核合格,符合条件,应该录用为正式教师。但是,当前在一些地区,教师聘用制推行起来仍然有困难。因此,新聘代课教师还可能在一定时期内存在。所以,在逐步推行教师聘任制的同时,也要制订出《中小学代课教师聘用与管理办法》,以规范今后代课教师的录用、培训、考核、薪酬、辞退等操作程序,使代课教师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或完善有关政策,规范代课教师的录用、培训、考核、薪酬、转正与解聘的操作程序,使代课教师问题的解决能有法可依。因此,农村代课教师问题解决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法执政、依章办事。

代课教师养老保险例9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2-0032-02

保险法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爱德华•劳埃德(Edward Lloyd)在伦敦泰晤士河畔开设了一家咖啡馆,这里集中了各地的贸易商人、船东、经纪人和保险商,商人们通过商会和协会等组织,形成交易规则,并把它变为法律,之后便有了1906年英国女王签署并颁布的、成为各国保险法范本的“海上保险法”――MARINE INSURANCE ACT, 1906。

《保险法》是保险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保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特别在中国入世以后,为保险法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对培养保险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法教学方式必须转变,以满足市场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保险法》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保险法的重要性

我国《保险法》第1条规定:“为了规范保险活动,保护保险活动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加强对保险业的监督管理,促进保险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保险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保险法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尤其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保险业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调整保险关系的保险法于金融领域的应用性很强,其理论与实务联系十分密切,保险实务问题的有效解决离不开保险法理论的发展与完善。

2.保险法的教育目标

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迅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尤其是保险人才的竞争,给独立学院在培养保险人才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独立学院的教育目的即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毕业之后即能服务于社会的综合性人才。所以,在此市场发展趋势下,《保险法》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法应作调整和改革,不仅要把学生培养为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的专门性人才,还要将其培养为具有较强思维能力和创造才能、具有探索钻研精神的应用性人才。

二、目前《保险法》教学的特色与弊端

我国《高教法》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高校传统教学却表现为:着重课堂知识传授,轻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性严重不足,普遍缺乏“实战”经验。保险法具有很强的专业技术性和实践性,远离学生的生活,许多概念晦涩难懂,学生很难结合实际情况加以理解。

其次,在教授课程时,主要以老师、教材为中心,助长了学生的思考“惰性”,妨碍了学生独立自主的个性发展。既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此一来,容易将学生与社会分割开,脱离实践,从而无法培养实用性人才。

第三,授课内容缺乏针对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然而目前保险法的教学内容单一,理论性知识与商业实践环境差距较大,造成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知识的简单堆砌也令学生倍感枯燥。

因此,在信息与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改变陈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把他们培养为接受教育能力较强、综合素质全面的创造性人才,应当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三、《保险法》教学改革方法的思考与建议

1.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教学大纲是合理安排如何讲授《保险法》基础理论知识、重点及难点的前提,改革先由此入手。首先,商学院法律系的学生面临的最主要的国家资格考试之一――司法考试,《保险法》也在此范畴,在教学重点上要围绕司法考试展开,在所讲知识要点后剖析讲解往年保险法真题,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从而刺激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其次,为配合教学进度,整理、编集同步练习题集和测验试题库,随时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其中,案例的练习非常重要,是提高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而不可缺少的环节。案例的选用要符合“新、实用”的原则,以供学生课堂讨论和课后进一步分析和钻研,同时帮助、教导学生学会用参考书寻找答案,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

第三,教师有责任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险法》的应用性很强,教师如果不给自己充电,储存足够的信息量,拓宽授课广度;如果不密切关注学术研究动态,积极探讨学科前沿问题,提高《保险法》的研究能力,如何生动的讲解本课程?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1)把“舞台”还给学生,让他们尽享学习的快乐。目前,课堂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有三“闭”――闭嘴、闭听、闭思。对于老师的提问,学生显得很茫然,老师很无奈。大学的课堂成了老师“一个人的精彩”,学习对于学生不再是乐趣,而是乏味、枯燥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提问,把取得学分、顺利毕业当作听课的唯一目的。对于老师所讲的内容几乎没有质疑,更不会去进一步求证,故而学生缺乏创造力、实践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保险法》教学中,教师应提倡、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搭台”唱主角。

第一,课堂专题辩论。以小组作业计分(平时分)的形式组织课堂辩论,把《保险法》实践中的“疑难杂症”和争议焦点问题让学生去剖析、辩论、质疑,同时在小组团队协作时让学生们逐渐体会“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学结与他人分工完成目标的方法。

第二,保险案例的模拟教学。即为学生提供真实生动、贴近生活、可操作性强的保险纠纷案例,并令学生进行角色分工组成模拟法庭,帮助学生了解法庭中的程序和各种角色的特点。既锻炼了学生运用法律的技巧,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第三,实践模拟教学。教师为学生提供保险公司营销的保险产品,例如,财产保险中的机动车辆保险、责任保险――公众责任险、雇主责任险;或人身保险中的意外伤害保险、健康险等。通过学生的角色分工,各自代表不同的甚至相反的利益(保险人、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保险人等),让学生在课堂上为彼此设计适合的保险产品(保险人的职责),或保险人为投保人选择适宜的保险产品,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这种形式的授课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各自总结,互相评价,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学生们在实际演练中,不仅为自己创造了表演的平台,同时也熟悉甚至掌握了保险实践中的理论、营销、演讲等技巧。

第四,实习基地教学法。校内学习的成果始终要在校外接受考验与磨练,临近毕业时,合理利用校外实习基地,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掌握保险人才市场需求动态,获取第一手信息,避免单纯理论教学不能满足培养目标的弊端。学生们通过变换学习环境,能进一步了解社会,既巩固了专业知识,又培养了工作实践能力,完善了知识结构体系。

(2)老师在“后台”,为学生们提供学习的乐趣。“授业解惑”是我们的责任,教学态度的端正与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于我们是新的挑战。我们把“舞台”还给学生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后台”的工作是一点都放松不得。

首先,针对固定的教学课时,要充分照顾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消化能力,所以要合理分配理论知识讲解与社会实践内容的比例。理论知识采取框架讲解,突出重点、分析难点,尤其在案例分析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使学生投入到积极思考与辩论的环境中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特别是让学生们感性的认识到实际生活的不易。

第三,学海无涯,教师的自身修炼直接关系到授课水平的高低。教师只有密切注意本学科的研究动态,积极参与学科前沿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广泛吸纳新观点、新思路,讲课内容才能充实、全面、生动,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3.考核改革方法

期末的闭卷考试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检验,除此之外,还应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试方法,例如:案例分析、综合实习、论文撰写和基地调研等。

综上所述,只有在《保险法》教学中不断总结,提高对本学科的认识,切实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探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教学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有效推动人才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学有专长,学有所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杨良宜、汪鹏南.英国海上保险条款详论[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8

2 黎建飞、王卫国.保险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 吴玲P.保险法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4)

4 乌玉洁.高职院校《保险法》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29)

5 陶斌智.保险法课程案例教学法运用的探讨[J].广西梧州学院学报,2006(4)

6 游 明.保险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甘肃科技纵横,2007(6)

代课教师养老保险例10

一、案例分类与专业技能模块设计的契合

笔者2011年提出了建立基于技能模块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构想,并在内蒙古大学进行试验,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生就业渠道拓宽,专业教师科研与教学方向凝练,实现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良性互动。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功底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实际工作技能为突破,将专业技能划分为劳动管理和社会保障管理两大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将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专业技能划分为四个模块,即从事社会保险相关工作的能力、从事社会救助福利慈善事业的能力、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的能力、从事保险等相关金融业务的能力。在设计劳动与社会保障案例教学计划时,应将案例分类与这四个技能模块有机结合,通过案例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特别是实践工作技能。(一)社会保险模块对应的案例该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从事社会保险相关业务所需的理论知识与能力,教学计划对应的课程有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这些课程都是既有理论又有实际操作的环节。通过案例教学,将案例与理论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提出现实问题,例如养老金转移问题、工伤保险赔付争议问题等,引导学生思考,紧接着讲授相关理论和政策法规,最后由学生运用理论分析相关案例。教师讲解案例是手段,帮助学生消化知识与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目的。(二)社会救助福利模块对应的案例该模块旨在培养学生在各级民政部门、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和基层社区从事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的技能,对应的课程有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非政府组织管理、社区管理、社会工作、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随着我国社会建设的推进,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为该模块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教学案例。例如,在讲授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时,可以选取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甄选、低保线测算等方面的案例,既结合了理论,又反映了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三)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对应的案例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有着共同的学科发展渊源,都是劳动科学的分支学科。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国内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本科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去向就是从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工作。该技能模块对应的课程主要包括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劳动关系管理、薪酬管理、企业年金与员工福利管理等课程,这些课程都具备进行案例教学的可行性。例如,企业年金是社会保障领域的新生制度,从社会保障角度看,它是养老保障的第二支柱;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它是薪酬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工具;从金融机构的角度看,它是金融产品,是其未来的盈利增长点。国内外企业年金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企业年金案例和方案设计实例,为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准备。(四)金融保险模块对应的案例该模块旨在培养学生从事商业养老、医疗保险等业务的能力,以及在金融机构从事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与管理的能力,对应的课程有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金融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这方面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多如牛毛。在案例选择时,要去伪存真,选择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案例教学有其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但也应当认识到,案例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或基本原理的讲授为前提或基础。在本科阶段,案例教学只能作为理论课程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不能替论课程。在专业型硕士教学阶段,可以以案例教学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主,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对于学术型硕士,仍应当以理论教学为主,以案例教学为辅。在案例教学的课程安排上,首先,应由教师讲授有关理论的知识要点和发展脉络,把学生引入相关理论的知识框架;其次,在学生阅读和熟悉案例材料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所描述的特定情境中,担当相应的角色,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分析框架进行独立思考,探寻解决问题的答案;最后,教师对学生做出的各种答案进行归纳和综合评价,从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视角加以点评,使学生感受到采用不同分析视角和方法会得出不同分析结论。切忌把学生引导到唯一正确的答案上,而是要使学生了解各种答案的优缺点,从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养成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德华·伯克教授认为:“教师最不该做的是,把自己当成权威。”案例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程度,但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单靠案例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业专业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配合。

二、案例教学的教材选择与案例编写

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案例的选取。案例可以来自专门的案例教材,也可以由任课教师自行编写。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的改革实践内容丰富,有很多鲜活的案例,授课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中已有的案例,可以自行编写案例,丰富教学内容。采用案例教材与案例编写相结合的模式,有利于将经典案例与时效性强的最新案例纳入教学环节,向学生传播更多贴近实际的有效信息。(一)案例教材的选择目前,已经出版了一些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案例教科书,这些教材一般是由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知名教师编写,选择了一些典型的案例,能够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思维训练。在劳动经济与管理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徐伟红编写的《劳动经济学案例》,程延国、郑功成编写的《劳动争议案例》,郑功成、程延圆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释义与案例分析》。社会保障方面的案例教材一般是按照社会保障的体系结构进行编写的,包括社会保险案例、社会救助案例和社会福利案例。社会保险方面的案例教材比较多,一般是分险种编写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杨立雄、郑功成编写的《养老保险案例》,仇雨临、郑功成编写的《医疗保障案例》,孙树菡、郑功成编写的《工伤保险案例》。社会救助与福利方面的案例,有代表性的是韩克庆、郑功成编写的《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案例》。这些案例教材的编写为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开展案例教学提供了基础,但案例教材编写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案例不够全面,和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知识体系不匹配,例如没有劳动关系管理案例、薪酬福利案例、企业年金案例、失业保险案例、生育保险案例等。此外,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案例教材也极为匮乏,目前只有一本。一些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写入相关案例教材,例如新农保、城居保、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案例很少被关注,而这些问题应该是案例教学的热点问题。此外,现有的案例编写也存在一些编写不规范、临时拼凑的现象。典型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原材料”,然而,目前国内劳动与社会保障案例中现成的相对系统的典型案例并不多见,单个案例的信息量较少,可供讨论和争论的空间较小,无法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单个案例之间相对独立,缺乏必要的联系,难以整合成基于系列案例的案例系统。因此,需要有更多的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编写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案例教材。(二)教学案例的编写当现成的案例教材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时,自行编写教学案例就成为组织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案例编写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学案例就其本质而言,是为学生提供一种特定的场景和讨论的素材,对案例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要求并非十分苛刻,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案例的真实性,用编造的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无法保证教学效果。案例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基本要素不能改变,编者能改变的仅是名称、单位、地名等无关紧要的信息。编者要对典型案例材料进行取舍,找到该案例与相关教学单元中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的结合点,进行重点描述,删减其他事实性材料的篇幅,避免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至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领域。此外,案例编写还要突出问题意识,即案例中应当包含需要解决的问题。尽管案例分析可以有唯一答案,也可以有数种答案,但案例材料必须交代清楚问题的起因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只要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科学思维,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际操作中,任课教师可根据相关课程教学要求的知识点设计案例,使学生可以有意识地将理论知识、政策法规与案例相对应,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作者:安华单位:内蒙古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