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三支一扶培训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10 15:04:40

三支一扶培训总结

三支一扶培训总结例1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要求,以服务基层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三支一扶人员能力素质为重点,加快构建三支一扶人员教育培训体系,完善三支一扶人员教育培训制度,力争到2020年三支一扶人员每年接受岗前培训或在岗脱产培训不少于5天,国家组织示范培训2.5万人次以上,帮助三支一扶人员不断增强政治思想水平,提高为基层群众办实事的能力素质,提升服务基层效率。

二、培训对象

能力提升计划的培训对象为三支一扶全体新招募人员和在岗人员。

三、培训内容

(一)岗前培训。主要针对新招募三支一扶人员,以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民情教育、法治意识、相关业务政策、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基层工作所需通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岗前培训,帮助学员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提高其基层工作生活适应能力。

(二)在岗培训。主要针对在岗服务半年以上三支一扶人员,以基层公共服务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政策法规、社会管理和专门业务培训等为主要内容开展在岗培训,全面提高其适应基层岗位、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

(三)离岗前培训。主要针对即将期满就业三支一扶人员,以期满流动政策措施、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政策等为主要内容开展离岗前培训,宣传鼓励多渠道流动的政策措施,提高期满人员就业创业能力。

四、培训方式

能力提升计划分为示范培训项目和一般培训项目。

(一)示范培训项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根据全国三支一扶工作需要和地方工作开展情况,确定示范培训项目,下达年度培训计划,由省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按计划制订方案、组织实施。示范培训项目原则上以在岗培训为主。

(二)一般培训项目。一般培训由省级或地市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本地工作实际需要,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五、组织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牵头制定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全国三支一扶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职能优势,共同推进计划实施。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会同有关部门结合实际,完善培训制度,健全培训体系,加快构建三支一扶人员培训长效机制。

(二)加大支持力度。国家安排三支一扶人员示范培训经费,对纳入示范培训计划的人员按照每人3000元/次的标准给予补助。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安排相应经费,用于实施能力提升计划,确保培训目标任务的实现。

(三)丰富培训内容和方式。各地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紧紧围绕基层事业发展和三支一扶人员职业发展的需求,科学安排培训计划,精心设计培训课程,创新完善培训方式,周密组织培训班次,结合培训对象和主题设置经验传授、专题讲座、研讨交流和现场观摩等版块,采取讲授、座谈、答疑、互动教学、情景模拟、素质拓展等方式开展培训工作,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加强管理服务。各地要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岗前培训一般在每年三季度举办,在岗培训和离岗前培训一般在每年4至11月举办;示范培训每期培训时间不少于6天(含报到、撤离共1天)。要严格执行培训计划,加强学员管理,严格培训纪律,加强学风建设,强化考核培训结果的运用。要做好培训评估,广泛听取三支一扶人员对培训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授课情况及培训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培训质量。

六、示范培训项目的申报和管理

(一)计划申报和确定。示范培训项目由各地在每年1月底申报年度人员招募计划时一并提出。申报内容包括培训名称、对象、内容、时间、地点、参训人数、绩效目标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财政部根据各省本年招募计划、上年实际到岗人数、上年示范培训实施情况等因素确定示范培训计划,并于每年3月底随年度人员招募计划一并下达。2017年培训计划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商财政部确定。

(二)经费拨付。当年8月15日前,各地按照下达的年度示范培训计划测算所需经费,与其他经费一并提出申请。财政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9月底前将本年度补助资金下达到省级财政部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三)组织实施。各地要按照下达的示范培训计划,制定本年度具体培训实施方案,于4月底前报全国三支一扶办备案。各省要按既定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示范培训,并于培训结束后1个月内,将总结报告报送全国三支一扶办。

(四)经费列支范围。各地要按照《中央和国家机关关于培训费管理的办法》《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中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切实做好经费保障和管理工作,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实施能力提升计划是提高三支一扶人员服务基层能力,保障第三轮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实施效果的重要措施。各地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统筹安排能力提升计划的培训班次、对象、内容和地点。

三支一扶培训总结例2

今年,我县扶贫开发工作以整村推进为主要内容,在全县12个重点村全面展开。为确保工作顺利展开,群众满意,扶贫资金发挥出更好效益,我办在做好项目规划编报的前提下,把资金管理和项目实施作为重点来抓,确保资金及时拨付和报帐,保证项目按计划实施和完工,同时,注重村两委班子能力建设,结合工作展开,积极组织相关培训。

1.项目规划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民意。编报规划时,根据资金总量和使用原则,各村召开了村民代表大会磋商讨论,对通过项目进行了公示,制订完成了2012—2010重点村三年整村推进扶贫规划,规划中项目均得到群众认可。

2.对资金项目管理,我办结合强农惠农资金检查,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展开业务培训,强化责任、明确要求、规范管理,对扶贫资金,注重时效性,设立专户专帐,实行分期拔付、封闭运行、报帐制管理;对扶贫项目,注重实效性,实行责任制,项目实施之初,与村主要负责同志签订责任书,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检查、年底验收;对资金和项目变化情况,在村实行定期公告公示,在县及时录入扶贫信息监测系统。

今年实施的58个项目现已全面完成,实际投资304.5万元,其中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42万元。重点开发水梨产业基地2500亩,茶菊400亩;发展水面养殖100亩,发展畜禽养殖200头;维修水利设施1处,新修、扩修公路10.9公里;帮助13个自然村展开三清三改,修建了村小学3所;开展了400人次的科技培训。通过多重汇报争取重视,县级配套资金18万元也全部落实到位。

2012年扶贫资金运行畅通、管理规范。我县12个重点村不仅能按照要求实行专户专帐、封闭运行,村还相应建立了项目资金台帐,资金拨付和报帐手续齐全,及时规范。至本月20日,全县扶贫资金拨付率100%,总报帐率达到100%。

一年来,我们结合项目实施,召开学习培训班五次,主要学习扶贫业务知识,共培训村两委班子主要领导及业务骨干近200人次,村两委班子素质及战斗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二.社会扶贫

我们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1.定点扶贫

按照上级要求和安排,省、市、县今年有22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在我县12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其中省级3个,市级10个,县级9个,确保了每个重点村有一个以上定点扶贫单位。

一年来,县办、各乡(镇)、各贫困村都能主动上门,到定点扶贫单位汇报工作、联络感情。各定点扶贫单位也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落实好省市相关文件、会议精神,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帮扶村实际,以扶贫开发工作为重任,将其纳入本部门、本单位全年总体工作计划,一同部署,一起安排,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制定目标任务,不断推出新的举措,为帮扶村的整村推进、产业化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为贫困地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提供了可贵的支持。省政协办公厅定点帮扶温泉镇庐山垅村,5月22日,傅克诚主席在百忙中亲临实地,对该村工作进行调研指导,并协调省民政厅资助20万元支持村扶贫开发,随后,科教文体委员会副主任张华东又于10月28日到村督促检查工作。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东有,多次到关帝庙村检查指导扶贫工作,亲自协调解决项目资金问题。市政协主席程来安、市检察院院长韩德胜、市人防办主任张红军、市商务局局长颜小平等单位“一把手”也经常来到帮扶村了解民情、调研指导、现场办公、走访慰问,办好事,做实事。据统计,一年来挂钩单位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机关干部和工作组成员到点工作710人次,共计投入帮扶资金95.4万元,扶持生产发展项目11个,帮助建设修复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9个,资助贫困学生22人次,助学资金2.1万元,走访党员群众76人次,发放慰问钱物折金2.8万元。除了资金帮助外,还从人、财、物以及科技、信息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帮助,为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对定点扶贫单位开展工作情况和实绩,我办按照业务要求,统一格式收集信息,建立实绩档案,按月汇总上报,做到工作有日志、会议有记录、物资有帐目、事迹有记载,信息上报及时准确。

2、包户扶贫

根据九开发(2012)3号《关于开展党员干部包户扶分活动的通知》精神,在县委、县政府的组织号召下,我县积极做好党员干部包户扶贫工作,全县共有116人与贫困低收入户结对帮扶。这些包扶的党员干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互帮互助精神,把贫困户和低收入安危冷暖挂在心头,帮扶期间,党员干部深入对象家中,走访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扶贫和惠农政策,从资金、物资、劳力、技术、信息等各方面提供扶持和帮助,尽力解决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一年来,全县党员干部投入结对帮扶资金18万余元,解决问题200多起,帮助贫困学生上学16人次,有近百户农户在结对帮扶中创建了适合自已的生产发展项目,家庭情况渐渐好转,正在逐步摆脱贫穷,走上致富之路。

3、争取社会帮扶、引进项目资金

在举国上下全力投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条件下,由于我办主动出击,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争取重视与支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沟通一些重点村的个体户、企业老板,也非常关心家乡建设,对所在村组的修桥补路、新农村建设等公益事业和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等,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与支持。

据我们统计,一年的社会帮扶资金到位82.4万元,捐赠实物折合人民币计21.5万元。例如县外商协会个私企业老板今年再次捐资10000元用于蓼南乡南阳坂村部公路建设,浙江苗木老板潘小友捐资10000元帮助关帝庙村小学扩建,改善办学条件等。

另外,我办还利用与县山江湖办二块牌子、一套人马优势,通过省山江湖办争取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投资1.3亿元,在我县新建鄱阳湖湖泊湿地综合研究站和鄱阳湖研究发展中心,其4500万元的一期工程已全部结束,十月份,研究站正式挂牌运行。该项目作为县委、县政府今年“四个对接”唯一重点项目接受了市委组织部的年度考评,项目的实施将有效推动我县今后项目、资金、科技、人才等引进工作,能促进我县社会、经济快速有序发展,对于构建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意义重大。

三.雨露计划

1、工作部署情况

为搞好工作,我办将其当作一项常年性工作常抓不懈,县办确定一名副职专门负责,明确一名责任心强的干部专职抓;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按照省、市扶贫办要求,我办多次召开了“十一五”期各重点村书记、主任会议专题学习,贯彻落实上级精神,明确责任,部署工作,一是明确各重点村支部书记负总责,二是将省市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分配到各重点村,从而使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任务明确,责任到人;为摸清底数,我办组织力量对培训对象展开排查,对本地工业园区用工需求情况进行走访调查,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界定对象,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实行动态管理,建立园区用工需求台帐和基本定向培训管理台帐;为扩大影响,使转移培训工作深入人心,我们积极组织宣传发动,重点宣传国家对参加培训对象优惠政策,介绍省、市、县培训学校的情况,尤其是学校所设学科及专业对培训人员学后就业的好处,以及一至二年的中专生对口就业情况,使贫困农户都能认识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和温暖;为强化管理,对培训基地办学条件实行定期检查,督查开展培训情况,帮助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指导建立培训档案;对培训资金严格管理,使用培训券实报实销。另外,我们定期或不定期对重点村进行工作督查和指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各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情况,对抓得好的给予肯定并通报表扬,对工作不主动、进度慢的给予批评,限期补课,有效地推动着工作向好的方向发展。

2、完成计划情况

通过调查摸底,全县12个重点村16岁至45岁月的中青年有8766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也有1136人,并且在读初、高中毕业生较多,招生潜力很大。对这些对象,我办全部列入了转移培训范围,并建立了定向培训台帐等相关档案。

我县挂牌培训基地一所,即县电子信息工程学校,2012年培训人员250名,另外,我办向省、市基地输送学员41名,组织开展实地短期培训二期,培训人员105人,从而使我县今年劳动力转移培训人数达到396名,超额完成了市下达我县380名的任务。

四.产业扶贫

重点发展扶贫支柱产业,注重实用技术培训和龙头企业带动发展。

1、扶贫支柱产业发展情况

按照市办要求,结合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我办把早熟梨开发作为扶贫支柱产业来抓。在去年制订的“十一五”期万亩早熟梨开发计划基础上,根据市办任务,调整了各重点村、示范点年度开发目标任务,把各村任务底线提高到150亩以上,2012年开发计划达到全县2500亩。同时,自行组织了三次技术培训,结合农业局、林业局、科协等部门开展了五期大规模的培训,培训人次超过500人,印发资料千余份。目前,各村按照任务和技术要求,基本完成了打穴、埋肥和回填土等工作,可望在春节前后全部栽植到位,其中以蛟塘新宁村景家山集中连片开发荒山面积最大,达到350亩,成为今年我县早熟梨开发的示范。至此,全县早熟梨累计达到一万亩,该项目已覆盖我县12个重点村70%贫困户、低收入户,产业全部投产后将成为当地贫困农户脱贫致富新的经济增长点。

2、龙头企业带动情况

三支一扶培训总结例3

(二)理清增收路子,实行分类指导。从调查摸底情况看,丽水市农村低收入人群主要为四个方面:一是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恶劣乡村的农民。山高路远、居住分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因素造成当地大部分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一产业,比例高达85%,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仅占贫困劳动力总数的23%。二是缺乏劳动力(包括残疾人)和自身素质很低的农民。丧失劳动能力和家庭缺少劳动力的占贫困户总户数的51.1%,文盲半文盲人口占贫困户总人数的37.4%,小学文化程度占38.8%。三是脱贫基础不稳定而因灾因病返贫的农民。特别是地质灾害频发地区、大中水库库区贫困的状况较为突出。全市因病致贫的有1.38万户,占全市贫困户的18.3%,因病因残丧失劳动力返贫的占29.73%。四是因生产发展资金短缺而难以脱贫的农民。在丽水,这样的农户约占总贫困户数的11.8%。由于难以筹集发展资金,所以即便有了好的致富门路,也有心无力。

针对低收入农户的实际情况,丽水市在增收工程中,十分强调分类指导,为低收入农户理清发展思路,找准增收路子。市委、市政府在总结各地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一批”的工作思路,即立足农村和农业,就地富裕一批:集聚城镇,下山转移一批;出门打工,对外输出一批:创新工作机制,社会帮扶一批;健全救济体系,政府保障一批。对那些有一定劳动能力、苦于无致富项目和资金的农户,着力引导他们发展食用菌、笋竹、茶叶、蔬菜、水干果、畜禽、中药材、花卉苗木、水产等生态农业,发展有山清水秀地理优势和畲乡风情特色的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积极倡导“一县一特色,一村一特点”,推动和扶持“杨梅之乡”、“田鱼之乡”等区域特色产业的发展。同时,抓好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供销社为依托,农村信用社为后盾的产、供、销一体化建设,为农民开发现代农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对那些居住在高山远山、地质灾害频发、大中水库库区等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地域的低收入农民,创造条件,鼓励和引导向中心村、镇集聚,走下山脱贫之路;对那些有条件劳务输出、外出就业的低收入农户,通过就业培训,帮助他们获得一技之长,提供就业信息,鼓励他们外出就业,同时,鼓励和支持本行政区域内工商企业吸纳低收入农户劳动力用工:对那些因病因灾致贫的低收入农户,实行“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同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结对帮扶。通过捐助种猪、种禽、种苗,提供生产技术等,帮助他们发展力所能及的生产,增加收入:对那些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民,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下决心通过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低保标准的办法,逐步帮助其提高生活水平。计划用3年时间,逐步将农村低保对象每人每月补差提高到100元以上,2007年每人每月补差不低于50元,2008年不低于75元。2009年达到100元。

(三)发挥妇女劳力优势。大力扶持来料加工。来料加工具有“无投资,见效快,无风险”特点,特别适合低收入农户,也是帮助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的长效措施。为进一步挖掘来料加工业在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上的潜力,丽水市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明确责任部门。针对来料加工业务大都适合妇女劳动的特点,丽水市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的优势和作用,明确由各市(县、区)妇联负责联系和落实本地的来料加工业务。丽水市妇联专门在义乌等地设立了来料加工办事处,并派干部专职驻守;二是加强信贷支持。当地金融机构加大对来料加工企业和经纪人的信贷支持力度,采取担保、抵押、联保、贴息等多种形式,有效解决来料加工企业和经纪人的贷款问题:三是提供各类便利。运管部门对来料加工运输车辆核定载重1吨以下的,免予办理道路运输证,免收公建金和运管费。工商、经贸部门积极为经纪人提供加工企业信息,拓宽加工货源渠道,农业和人事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结合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和再就业工程,积极配合妇联开展来料加工经纪人和从业人员培训,齐抓共管,为发展来料加工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四是培育一批来料加工业务经纪人。全市现有来料加工经纪人600余名,他们为发展来料加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低收入农户增收的“功臣”。市里十分重视抓好这支队伍,专门对这批人进行业务培训,同时,建立了来料加工业务先进分子奖励基金。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奖励来料加工及开拓来料加工市场。各县(市、区)政府也安排来料加工专项奖励经费。分别对优秀经纪人、优秀合作厂商和先进乡镇(村)进行奖励,实行以奖代补,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提高其竞争力。经过努力,丽水市来料加工业务保持年均增长40%的良好态势,2006年全市从事来料加工的农民8万人,人均加工费收入1570元,2007年1~8月,就有9.2万名农民从事来料加工,实现加工费用收入2.08亿元,人均加工收入2174元,预计到2010年,全市加工费收入将达到6亿元至7亿元,全市农民人均收入提高300~400元。

(四)构建新的农民小额信贷模式。帮助低收入农户解决生产资金。农民贷款难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尤其是低收入农户,贷款更是难上加难,主要原因是农民缺少可抵押的财产或没有担保。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丽水市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是探索建立用林权抵

押小额贷款的模式。2007年初,丽水市政府提出了《推进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业务发展的意见》,据此,中国人民银行丽水市中心支行和丽水市林业局出台了《丽水市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管理暂行办法》。按照林业产业经营和资金需求特,占、及风险可控原则,确定五种林业资源抵押贷款信贷模式:一是重点支持林业产业化重点企业贷款:二是结合“信用村”、“信用户”建设,通过林农联保的方式。推动林农联保贷款:三是鼓励担保公司保证贷款:四是加大对股份制林场、家庭林场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林农走集约化经营道路:五是尝试开展林农林权抵押直贷和政策性信贷模式,探索满足林业不同资金需求的多种途径。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这一新颖的农民小额信贷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次是鼓励各类组织为低收入农户提供贷款担保。丽水市还专门出台了《关于推广小额贷款支持低收入农民增收的意见》,通过税收、财政补助等各方面的优惠措施,鼓励龙头企业、工商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个人为低收入农户提供贷款担保,鼓励金融机构发放小额贷款。第三是建立农村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信贷帮扶基金。针对低收入农户贷款担保难。青田县还由财政直接投入,专门建立了农村低收入农户小额贷款信贷帮扶基金,通过信用社运作,实行资金滚动使用,信用社创新低收入农户小额信贷担保机制,为有致富意愿和能力的低收入农户提供1000~10000元的贴息贷款,利息从基金中列支。

三支一扶培训总结例4

一、所做的主要工作

(一)精心组织,健全精准脱贫工作机制。一是县上成立由县委书记任总指挥的精准脱贫指挥部,各乡镇成立由党委书记任站长的扶贫工作站,各贫困村设立扶贫工作室,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员在工作中始终坚持以“抓党建、促脱贫、惠民生”为主线,一手抓党建,一手抓扶贫,切实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形成县乡村齐抓共管的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全县30位县级领导干部、80个县直部门和省市帮扶单位负责人、20个脱贫攻坚专项小组成员,全员参与,“一盘棋”挂图作战,深入脱贫攻坚一线,下沉到19个乡镇(管委会)、144个贫困村,加强指导,细化方案,精准施策,强力推进。县上按照12348的扶贫攻坚战略,即一个中心(以人民为中心)、两个体系(以双组长制)、3+20方案、四轮驱动(异地搬迁当头炮;基础建设排头兵;产业发展突破口;金融扶贫助推器)、八大工程(特色产业扶贫工程、易地搬迁扶贫工程、基础设施扶贫工程、电商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旅游扶贫工程、健康医疗扶贫工程、金融扶贫工程)的思路,制定下发《化隆县2017年脱贫攻坚计划》《化隆县2017年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文件,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计、一人一方”的要求,逐村逐户逐人制定了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紧紧围绕“贫困村脱贫七项指标”,整合资金3.78亿元,对今年退出的42个贫困村建设文化广场、危旧房改造、人畜饮水安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村道硬化、环境整治等33个项目,各项工作稳步推进。针对我县山大沟深,“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实际,今年对德恒隆等10个乡镇18个村(社) 2051户8127人(建档立卡户435户1622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项目总投资11902万元。二是制定出台“3+20”精准扶贫专项方案,形成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化隆县锁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七项指标”要求,瞄准“全退出、全脱贫”在“精准”上下功夫。党员领导干部带队抓好一件一件落实,摒弃“大水漫灌”;党员、干部做好一户一户精准对接,实现“精准滴灌”,贫困农户主动按照“一户一策”积极养成好习惯、勤劳搞好自家生产生活。针对贫困户资金短缺的实际,县上实施金融扶贫工程,累计发放扶贫贷款8109万元,其中:发放建档立卡贫困户贷款1230笔6534万元;发放能人大户贷款15笔775万元,带动贫困户54户;发放产业园区企业贷款1笔800万元,带动贫困户47户,有效解决了贫困户资金困难的问题。三是县、乡、村分别绘制贫困村分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年度脱贫时序等“作战图”,层层签订责任书,确保脱贫责任落实到户到人。四是投资200万元,建立了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云终端操作管理系统,促进了全县精准扶贫工作的科学化管理。

(二)严格管理,确保第一书记履职尽责。为确保选派的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能切实担起责任、服务群众,有效推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化隆县结合本地实际,一是制定了《第一书记扶贫工作考核制度》《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队员召回制度》《第一书记工作反馈制度》《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队员通报制度》《化隆县建立第一书记关爱激励制度》《化隆县第一书记及扶贫(驻村)工作队员惩罚性召回暂行规定》共六项制度,督促第一书记驻村有为、履职尽责。二是对年度考核不称职的2名第一书记进行了召回。三是实行双向挂职制度。选派20名县直机关干部到脱贫任务重、矛盾问题多的10个乡镇进行挂职锻炼,旨在协助乡镇党委进一步完善扶贫措施,拓宽扶贫路径,指导和推动基层各项工作落实落地,助推所在乡镇党的建设、脱贫攻坚等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并选派14名乡镇干部到纪委、扶贫、精准扶贫指挥部等部门、单位进行挂职锻炼,提高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创新工作方法,在全县53个非贫困村选派了53名第一书记,有力地促进了非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攻坚的能力。

(三)关爱激励,激发扶贫干部队伍活力。立足实际,加强对第一书记、扶贫(驻村)队员和村干部的关爱服务工作,通过建立关爱激励制度,切实解决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一是及时为省、市、县选派到村的“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队成员享受艰苦边远地区工资水平补差、乡镇工作岗位补助和生活补助金。二是2016年从党内关爱基金中列支21.2万元为全县111名第一书记、320名扶贫驻村工作队员和362名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办理了人身意外险,2017年又拿出20.8万元为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办理了人身意外险,确保扶贫工作队在基层待得住、干得好。三是连续两年为“第一书记”征订《党的生活》等党建刊物1-2份。扶贫驻村工作队工作经费从2016年1万元提高到1.5万元。同时,为重点贫困村和一般贫困村的驻村工作队分别解决燃油费3000元和2000元。四是县上对扶贫工作中涌现出的8名第一书记、10名乡镇党委书记、12个优秀帮扶单位进行了表彰奖励,进一步激发了第一书记及驻村队员的工作热情。五是通过采取“一述两推三审四评”的方式,将3名政治坚定、作风扎实、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第一书记和扶贫(驻村)工作成员被提拔到乡镇领导岗位。

(四)精准施策,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第一书记及驻村队员,认真落实“123”工作机制,立足本村实际,对接各类惠民政策,帮助贫困户脱贫,整合利用每人54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扎实推进产业扶贫。一是在19个村推广“一村一店”模式,采取“龙头企业+贫困户”模式,贫困村与品牌拉面店签订合作协议,按本金的10%对加盟贫困户进行利益分红。二是在30个村推广“种养殖业”模式,以“合作社+农户”、分散养殖等模式,扶持贫困户发展种养殖业。三是在22个村推广“商铺购买”模式,通过购买商铺,让贫困户实现资产收益。四是在2个村推广“民族服饰加工”模式,将资金入股到相关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五是在3个村推广“建筑业”模式,由村集体成立劳务承包公司承揽工程,带动农户增加劳务收入脱贫。六是扎实开展技能培训,投资160万元,对800名贫困群众进行了挖掘机、驾驶员、推土机等实用技术培训,对370多名贫困大学生进行了学历教育补助。同时,依托化隆拉面经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拉面“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目前已有1020名“带薪在岗实训+创业”人员上岗实训。七是紧紧围绕“贫困村脱贫七项指标”,整合资金3.78亿元,对今年退出的42个贫困村实施文化广场、危旧房改造、人畜饮水安全、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村道硬化、环境整治等33个项目,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八是对德恒隆等10个乡镇18个村(社) 2051户8127人(建档立卡户435户1622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项目总投资11902万元。九是县上聘用71名建档立卡户到天保、生态、公益林管护护林岗位,人均年工资1.5万元以上,续聘5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继续担任生态护林员,人均年工资1万元,总工资达500万元。十是将“雨露计划”项目资金整合到“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按照“互联网+拉面+n”思路,共投资4000万元在42个贫困村筛选200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带薪在岗实训+创业”计划,年增加工资性收入4万元以上。投资4512.78万元,在全县101个村2153贫困户8357人中实施扶贫产业扶持项目。

(五)强化培训,提升党员干部脱贫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多渠道为村党支部书记及第一书记集体充电。一是组织89名村党支部书记、100名第一书记和320多名驻村队员到青海省农村干部学院进行培训,组织74名村党支部书记赴江苏华西村参加农村干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有力提升了村党支部书记党性觉悟和农村工作能力。二是县委组织部抽调县纪检、宣传、党校、扶贫等单位的业务骨干,组成两个培训小组,分赴17个乡镇,开展农村党员冬春季培训,共培训农村党支部书记362名、农村党员5000余名、入党积极分子200余名,真正让广大党员群众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进一步增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三是和县委党校联合在全县开展了“扶贫先扶志”宣讲活动和精准扶贫政策知识(思想扶贫)培训班,宣讲队深入17个乡镇进行授课,并从思想上扶“志”、能力上扶“智”等方面讲解了精神扶贫的思路和对策。四是开展了全县精准扶贫知识考试,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干部精准扶贫政策知晓率,强化干部扶贫工作水平,切实做到精准发力,有效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组织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及精准扶贫干部在县第一小学举办了“全县精准扶贫知识考试”全县760多名干部参加了考试 。

(六)多方联动,形成精准扶贫强大合力。认真开展“双联双帮”和结对认亲帮扶活动。全县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双联双帮”和结对认亲帮扶活动,采取1+1、1+N或N+1的方式确定结对帮扶。全县68个党组、党支部结对帮扶68个贫困村;省直61个党组、支部结对帮扶61个村;市直15个党组、支部结对帮扶15个村。结对帮扶单位充分发动党员干部结对认亲,使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亲戚”,“双联双帮”实现了全覆盖。全县各机关单位、各企事业单位职工9699人与全县362个行政村91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认亲,共帮扶资金210多万元。144名驻村第一书记、288名驻村工作组成员,与贫困村群众同住同吃,一块苦,一起干,宣政策、谋思路、跑项目、送温暖、兑承诺,帮助贫困群众“快马加鞭”,脱贫奔康。全县9000余名党员在各自战线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与广大干部群众,担责立责,同甘共苦奔小康。一是采取1+1、1+N或N+1等方式确定结对帮扶关系,“双联双帮”实现全覆盖,做到贫困户都有党员干部或爱心人士结对帮扶。二是加强与中国地质大学、鞍山市、省直机关、县民营企业家的协调联系,积极争取教育援助、产业扶贫、干部培训、矿产资源勘测等方面帮扶项目。截止目前,我县已累计争取各类帮扶物资约合1889.8万元。通过各界帮扶,极大的改善了我县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三是加大力度加强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按照“县委书记破难点、组织部长抓重点”的思路,实施了100个村级综合办公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化党建,目前21个村级办公活动场所已经峻工,目前正在配备办公设备及空调,10个村的村级办公场所已经完成主体,其他的正在抓紧施工。

二、存在问题

(一)第一书记作用发挥不平衡。在落实“123”工作机制中,由于第一书所在的单位不同,扶贫力度不一样,省上和市级帮扶的贫困村“123”机制落实的很好,但县上的个别单位认亲帮扶也只是蜻蜓点水,停留在争取一些基础设施项目上,仍属于“输血”式扶贫,从长远规划脱贫攻坚思考的不够。

(二)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全县84.2%的耕地分布在浅脑山地区,73%的农民聚居在浅脑山地区,群众收入主要依赖简单的种养业,农产品主要以出售原始产品为主,农民群众生活困难,贫困群众发展能力不高,防灾抗灾能力弱,因病因学因婚因灾致贫的问题存在,严重制约着群众脱贫的步伐。

(三)全县产业扶贫形式单一。受县域经济发展缓慢、自然条件恶劣等的影响,贫困群众没有掌握一技之长,就业门路狭窄,一些贫困村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存在,收入很不稳定。广大群众增收的内生机制尚未形成,支撑体系比较脆弱,在化隆除了拉面经济以外,缺乏其他有支撑力的产业和资源,以产业带动扶贫工作的难度较大。

(四)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县362个村均没有集体经济,都属于“空壳”村,村党支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缺乏财力支撑,无钱办事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下一步打算

(一)力促抓党建促脱贫工作再上新台阶。按照市委组织部关于印发抓党建促脱贫攻坚50条措施的要求,从思想认识方面、责任落实方面、骨干培养方面、固本强基方面、先锋引领方面、能力提升方面、人才服务方面、合力攻坚方面、基础保障方面、督查考核共10个方面继续狠抓50项措施落实工作,以此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促进基层党建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做到“双推进”“双提升”。

(二)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夯实脱贫攻坚的组织基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服务引领作用,切实把基层党组织的旗帜树立起来,把功能作用发挥出来,探索建立“党组织十”的党建模式,以及“能人引领、强村带动”等,为建强基层组织战斗堡垒、推进精准扶贫探索新路子,积累新经验。

(三)拓宽产业扶贫思路,探寻符合实际脱贫之策。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各级党组织和第一书记的一项政治任务,要求各级党组织和第一书记沉下身子,深入实际,拓宽脱贫致富的思路,既要利用好本地资源优势,又要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对症下药制定对策,走出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脱贫之路。

(四)加大统筹攻坚力量,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实效。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双帮”作用,不断整合各种社会力量的投入,突出区域化布局,厚植发展优势,彰显地方特色,做到“一乡一品、一村一店”,发挥好社会企业的带动作用、合作组织的引导作用,通过产业发展带动转移就业,从根本上解决农户脱贫致富的问题。

(五)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解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通过积极争取项目投资、财政专项资金和发动群众入股等措施,创办村级合作社等经济实体,逐步在一些有条件的村率先建立集体经济。

(六)加强第一书记的管理,夯实脱贫攻坚的基层基础。进一步加强第一书记及驻村干部的管理,通过定期抽查、查看出勤、听取群众反映等方式严格管理第一书记,同时加强对“第一书记”的年终考核,对工作不认真、不负责的给予批评教育,对工作不胜任的及时调整和处理,确保贫困村不脱贫,“第一书记”不撤离。

2019年抓党建促脱贫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中心认真开展党建工作,进一步健全和落实了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切实提高了党总支的党建工作水平。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落实抓党建工作责任

认真落实党建工作要求,明确党总支履行抓基层党建的主体责任,明确党总支书记为党总支党建的第一责任人职责,各支部书记为各支部的党建第一责任人。

二、党建工作开展情况

三支一扶培训总结例5

2014年以来,**县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精准聚焦8个贫困乡镇(街道)、130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728户111138人,深入落实五个精准、六个一批,在全县干部群众的努力奋斗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至2018年末,实现22861户100821人稳定脱贫,115个贫困村脱贫出列,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6.1%降至1.5%,2019年4月30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系列。2017年以来,上海市**区结对帮扶**县,在为期3年的沪滇协作扶贫工作中,在资金支持、人才交流、产业帮扶、劳务对接等方面给予了**县极大的帮助和支持。

一、沪滇扶贫协作工作开展情况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沪滇扶贫协作工作,紧紧围绕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支援、农村建设、资金支持、携手奔小康行动六个方面,密切加强与**区委、区政府、**区张庙街道、淞南镇以及**区合作交流办、教育局、卫计委等相关部门的交流协作。三年来,累计投入帮扶资金7621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13个;**扶贫干部、党政干部、专技人员等共13批70人次到**参加培训、6名年轻干部到**挂职锻炼,7名专业人才到上海进修;组织了58个沪滇劳务协作招聘专场,进行了2234人“订单式”劳动技能精准培训,连续两年设置1000个公共服务岗位,实现了2650人劳动力输出;**区张庙街道与**县后所镇连续两年签订“携手奔小康”协议,上海市**区淞南镇、上海电气集团等16家企业与**县36个深度贫困村结成“携手奔小康”帮扶对子;组织搭建**农特产品销售渠道,举办对口帮扶地区展销会,召开上海电商企业与帮扶地区企业座谈会,为**县农业龙头企业产品在上海打开销路,已实现销售总额达600余万元。开展沪滇扶贫协作工作以来,惠及了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农户22321户95887人,帮助8600人(含残疾贫困户953人)实现脱贫,为全县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沪滇扶贫协作“十三五”以来取得的主要经验和典型案例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县2018年成立**县沪滇扶贫协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2019年按照机构改革方案对领导小组进行了调整充实,形成了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行业部门、乡镇(街道)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通过定期专题研究沪滇扶贫协作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沪滇扶贫协作工作抓在手上、责任扛在肩上,确保沪滇扶贫协作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二)制定行动计划。为进一步推进沪滇扶贫机制的不断健全,协作领域不断扩展,**县把产业合作、劳务协作、人才交流、教育扶贫、贫困村提升、携手奔小康作为工作重点,全面编制《**县沪滇扶贫协作2018—2020年三年行动计划》,逐年逐项落实三年行动计划具体内容,确保沪滇扶贫协作各项工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落实考核要求。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评价办法>的通知(国开发﹝2019﹞13号)要求,将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评价6个方面19项指标、5项创新指标进行细化分解,建立工作台账,加强沟通协调,通过信息系统督促落实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将沪滇扶贫协作工作纳入全县脱贫攻坚考核范围。进一步强化督查检查,抓好问题整改,确保沪滇扶贫协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四)加强资金监管。严格执行《上海市对口支援云南省项目管理办法》、《**区关于对口支援“自选动作”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结合实际出台《**县援滇资金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和《2018年沪滇扶贫资金“以奖代补”温氏养殖小区建设的实施办法》。严格执行项目建设公示公告制度,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科学、规范、安全使用和管理沪滇项目资金,提升资金使用效益,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强化统筹安排,高效推进落实,按照确定的协作项目内容,严格过程管理、质量管理、绩效管理,实行目标倒逼、任务倒逼,确保项目早建成、早受益。

(五)促进消费扶贫。主动“走出去”,积极主动联系上海电商和企业,做好**农特产品的推广销售工作。积极搭建组织化转移就业平台,精准对接上海市企业用工需求,针对性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务输出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让更多群众到上海就业增收。积极“引进来”,以沪滇扶贫协作为契机,立足**资源优势,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引进上海企业到**投资兴业,共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典型案例—**镇沪滇扶贫协作黄桃种植项目成效显著。为破解贫困户无种植技术、市场销售难、增收难等问题,**镇2018年立足本地优势,在新铺农业有限公司带动下,发展黄桃种植2200亩,分两年实施。经县级多方评审论证,决定从沪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中安排680万元用于发展**镇黄桃种植项目。该项目两年计划总投资1520万元,采取“贫困户+农业龙头企业+镇扶贫开发分公司+村服务社”运行模式,贫困户以沪滇扶贫协作项目资金和产业扶持资金作为股金入股,村集体参与协调管理,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产业收益分红可带动建档立卡贫户1133户4740人增收,壮大18个村集体经济。

根据入股协议,建档立卡贫困户按投资占比分红当年净收益46.2%(村集体经济占10%),当年净收益53.8%为公司(合作社)盈利。为了杜绝贫困户坐等“分红”现象,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根据贫困户务工、积极参加公益活动、通过自身发展脱贫等挣积分方式实行积分制分红, 2018年起铺、挑担、党恩佳园贫困户533户分红26.43万元,户分红0至1000元不等;57户贫困户每年每亩土地流转金500元,75名贫困人口基地务工人均年增收15000元以上。项目见效后,所带动的贫困户户均增收可达5000元以上。同时,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业产业,继续扩大黄桃种植规模,力争达到万亩黄桃种植基地规模,实现种植、加工、销售、旅游“一条龙”的产业发展链。

三、沪滇扶贫协作当前和“十四五”工作中面临的形势和主要困难

我县在开展沪滇扶贫协作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在产业扶贫方面。受自然极端天气、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部分扶贫产业出现绝收、减产等现象,或因市场价格偏低,销售困难,导致产业扶贫项目难以达到预期收益。    

(二)在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一是劳务培训组织难度大。由于在家务农的群众年龄偏大,平均在50岁以上,大部分是妇女为主,要照顾老人和小孩,对技能培训意愿不强烈,培训后效果不明显;二是培训后转移输出难。大部分培训后输出到上海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受家乡观念、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在当地扎根务工,输出后回流比例较大;三是乡村公共服务岗位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实施乡村公共服务岗位可以让贫困群众不用外出务工也有稳定收入,同时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但由于部分村、组的管理不到位,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安排的岗位人员未能全面履职,实施的效益不够理想。如安排的村保洁员未能按时打扫,打扫时敷衍了事,村内人居环境难以彻底得到改变。

(三)在消费扶贫方面。一是有好产品卖不出去。虽然多次以对接会、展销会等方式在上海推销本地农特产品,但受品牌效应弱,产品包装简单,产量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物流成本过高等方面的影响,本地农特产品对外销规模依然偏低,难以彻底打开上海市场;二是发展观念滞后。当地企业家在发展的观念、理念上依然停留在传统思维模式,同一产品多种小散品牌,各吹各打,未能抱团发展,而且市场信息不对称,商机稍纵即逝,难以形成品牌影响力,消费者认可度极低。通过消费扶贫带动贫困户增收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十四五”期间沪滇扶贫协作的主要目标、方向以及需要投入的资金情况

“十四五”期间,我县将进一步加强沪滇扶贫协作工作的领导,健全协作机制、细化协作内容,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和乡村振兴战略相关要求,全面落实东西部扶贫考评各项指标体系,全力抓好沪滇扶贫协作各项工作任务。

(一)加大产业扶贫投入力度。将沪滇扶贫资金重点投向农业产业,培育一批能形成规摸、减贫带贫机制明显、能长期见效的产业。对能形成固定资产的明确产权、股权,避免资金损失浪费。

(二)强化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组织有劳动能力、就业意愿强的贫困劳动力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就业技能水平,同时积极对接周边、省内及上海市企业,实行劳动力转移输出。开发乡村公共服务岗位,解决外出务工困难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

(三)深入推进携手奔小康行动。继续实施36个深度贫困村、2个深度贫困镇的结对帮扶,动员社会力量捐资捐物解决特殊贫困家庭、贫困生的实际困难,携手共进奔小康。

(四)进一步拓展消费扶贫领域。通过资金、政策的支持鼓励,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加强宣传对接,引导政府机关食堂、学校、医院、企业等机构采购使用贫困户农产品。引进外地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生产销售、电商平台销售拓展消费扶贫领域。

(五)“十四五”期间各类项目需要投入的资金总额以及需要上海对口支援额度。根据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基本要求,"十四五"期间预计需投入58.08亿元,其中产业发展5.17亿元,农村建设7.56亿元。由于上级扶贫资金投入有限,希望上海能每年对口支援4000万元左右,五年支援2亿元。

五、完善沪滇扶贫协作体制、机制方面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增强工作中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交流与对接,为沪滇扶贫协作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有效助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在努力改进和学习的同时,提出以下三点建议意见:

三支一扶培训总结例6

课 题:本文系湖南省社科基金《湖南武陵山区农村人才扶贫与职教研究》(项目批准号:14YBX064)阶段性成果。

一、背景

2011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12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的71个县(区、市)范围中,湖南省被纳入规划就有37个县(区、市),是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是土家族、苗族、侗族等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其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0%。同年11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市启动,省委、省政府近日出台《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纲要(2011-2020年)》(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我省农村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在新的起点上,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湘西州内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并于2004年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十大示范基地之一。笔者学校利用其拥有的“国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湘西州新农村建设人才队伍培训基地”教育平台,结合省委组织部、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关于在全省实施农村党员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意见》(湘组发[2007]12号)文件、州劳动局的"阳光工程"精神、州移民局“移民培训计划”和州民政局“退伍军人培训计划”等渠道,为我州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能够适应武陵山区经济发展需求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助推湘西精准扶贫。

二、职业培训

学院培训工作在国务院、省、州扶贫办及各级有关部门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湘西州扶贫攻坚战略,把各项职业技能培训作为服务地方经济,改善贫困落后面貌,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始终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狠抓全日制学历教育;另一方面,广泛开展系列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了多形式、多规格、多层次的办学格局。先后开展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库区移民转行培训、城镇下岗工人转岗培训、农村大学生创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基层骨干素质提高培训、农村孤儿与残疾人员关怀培训、退役士兵转业培训、“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学历教育培训等,共培训各类学员30000多人次。特别是在为“三农”服务的各项培训中,“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培训更具特色,得到了州委州政府的充分肯定。农村“一村一名大学生”项目计划自2009年实施以来,得到了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州委组织部和州扶贫办的大力支持,经过五年的努力工作,逐步形成了有效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确保了该项目计划的顺利实施。学院目前共有“一村一大”学员1280名,其中在籍942名,已毕业338名,学员中有党员618名,各大村主要干部540名,先后有12名学员考上国家公务员,相当一部分学员成为了农村种养殖大户、致富能手和农村基层管理骨干,他们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公共事务的管理及社会稳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各类培训的开展,使受训学员增强了就业与再就业能力,提高了专业技能水平,真正做到“一人受训,全家脱贫”,“受训回岗,专技专能”,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命运,走向了脱贫致富之路。学院作为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之一,真正发挥了其职能示范作用,为湘西州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学院先后被农业部授予“开展科技扶贫,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先进单位”;被省教育厅评为“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被团中央评为“全国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

三、工作总结

回顾过来的培训工作,学院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三点:

1.创新模式走新路

在多年的培训中,不断摸索培训方法,使学院形成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格局的培训模式:

(1)开展中长期的技能培训,采取2~3年制的学历教育扶贫长训,如“雨露计划”扶贫培训、农村库区移民培训、农村基层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培训、农村青年妇女技能培训、农村孤儿关怀培训、校企联合定向委培(如与深圳特蕾新幼教集团合作的幼师培训)等。这类培训对象主要为“9+2”模式的学员和一部分五年制大专的学员。他们大多数年龄偏小,为了保证他们多学专业知识,掌握技能,保证就业,学院采取经费筹措“四个一点”:即国家补助一点,家长负担一点,学生勤工俭学解决一点,学院减免一点(其中农村孤儿办,由扶贫部门和民政部门实行全免学费、生活费),毕业生颁发中专或大专文凭。这样,学员既有了学习的压力,也有了学习技能的时间保证,既可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又能稳定实现就业,真正达到“一人受训,全家脱贫”的目的。这类培训模式,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推介。

(2)开展短期的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一对一”的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农村基层骨干素质提升培训,退役士兵转业培训等等,譬如:我们联合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保靖项目部,为扶贫示范点200多名青年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返乡后,他们在为当地农业经济服务中,社会反响非常好。

2.示范带动促发展

学院一直以“全国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为轴心,在全心全意致力于扶贫培训工作的同时,按照全州“一盘棋”的整体规划,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联合相关职能部门,主动开展各类培训,形成了培训工作大格局。学院相继被确定为:湖南省库区移民就业技能培训的定点院校、省总工会重点扶持就业技能培训基地、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定点机构、湘西州农村系统技能培训示范基地、湘西州退役士兵转业培训示范基地。目前学院共有各类培训基地挂牌八个,培训工种涵盖一、二、三产业,实现了培训工作全方位、全覆盖,切切实实为湘西州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3.把握政策抓落实

三支一扶培训总结例7

按照国家和省、州关于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的决策部署,以党的重要思想为引导,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落实就业政策为引领;以就业扶贫为重点,劳务协作为抓手,以职业培训为基础、以劳务输出,转移就业为核心,以脱贫、摘帽、增收为目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综合教育、帮扶关爱、就业促进、管理服务、综合保障“五个机制”建设,着眼城乡劳动力就业“七个转变七个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导作用和保障服务功能,采取得力措施,加快我县劳务输出的有序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全面实现劳动力技能有提高、输出有组织、就业有门路、权益有保障、创业有平台的工作格局。

二、工作目标

按照建立健全服务、教育、管理、保障体系,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能力的要求,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培训力度,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中间环节和盲目性,有效开辟就业致富新渠道,形成政府推动与市场配置并举,有组织输出和社会输出相结合的输出模式。实现劳务输出大县向劳务输出富民县转变,做大做强县劳务品牌。2019年-2020年力争实现与东西部及省内对口帮扶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不少于3个;每年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500人;每年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劳动力就业4000人;每年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8万人次,年均劳务经济收入达到3.5亿;每年通过东西部劳务协作和对口支援实现输出转移1000人,其中有组织转移贫困劳动力就业120人(组织贫困人口到对口省份就业80人,省内就业40人);最终实现“培训一人,输出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效应。

三、基本原则

坚持精准对接,提高转移实效。劳务输出要聚焦脱贫攻坚,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要求,把帮扶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就业作为工作重点,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开展劳务输出工作。

坚持输出转移,开展定需培训。建立健全培训机制,结合用人单位用工需求开展“定单、定岗、定向”菜单式技能培训,实现培训与输转、培训与就业的深度结合,全面提升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切实增强劳务输转人员的就业创业能力。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运作。按照劳务派遣助推脱贫方针,采取“政策支持、市场主导、自愿选择”的原则,充分发挥劳务公司派遣职能功效,积极主动与省内外发达地区开展劳务对接,实现劳动力统一储备、统一培训、统一用工、统一管理,让真正有意愿外出的劳动力实现转移有组织、就业有门路、权益有保障、收入有增加的目的。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外出务工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激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教育和引导劳动者崇尚劳动光荣,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劳务输出在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就业的重要作用。

四、重点工作和主要措施

(一)开展摸底调查,精准掌握基础信息

依托“一库五名单”,(一库五名单)总体掌握全县劳动力及贫困劳动力数量、就业创业需求、培训需求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地域分布、人员结构、收入情况、子女就学、住房保障、服务需求情况,并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充分利用2.01版就业创业系统,为保障脱贫攻坚就业扶贫工作精准,将再次开展劳动力摸底调查,更新并夯实基础数据库。

1.开展摸底调查培训。为确保数据真实有效,针对乡镇社会保障员、村三职干部开展外出务工人员摸底调查业务工作培训。

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就业局、各乡镇

2.做好资料统计工作。做好资料收集、统计、以及与脱贫攻坚“六有”大数据平台的比对复核工作,做实更新全县贫困家庭劳动力统计数据,实行按月动态管理。

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扶贫开发局、县就业局、各乡镇

(二)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

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每年提供一次以上免费职业技能培训或创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的就业创业能力。培训合格后,对有转移就业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培训学校(机构)和人社部门要帮助推荐就业岗位或联系劳务开发公司和劳务经纪人组织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定点机构根据培训专业、培训时间、取得培训资格证书、就业状况等,按规定标准和专业申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

1.开展“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全覆盖”活动。组织培训学校、培训机构延伸培训服务,深入贫困村,直接面向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送培训下乡”,对培训人员较为集中的乡镇或行政村统一时间组织下乡培训,对培训人员较为分散的乡镇或行政村根据培训需求流动开班上门培训,对有培训意愿的贫困劳动力至少提供一次免费培训。拟培训人数470人。

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残联、县就业局、各乡镇

2.开展劳务品牌培训。针对农村初、高中毕业后未继续升学的农村青壮劳动力为重点开展劳务品牌培训。培训结束后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由承训机构根据培训合格率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率申报培训补贴。拟培训人数300人。

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残联、县就业局、各乡镇

3.开展创业培训。依托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对具备创业条件、有创业需求和培训意愿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免费创业培训,并提供创业培训后续支持服务。培训结束后,根据就业创业情况,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按照相关政策申领创业培训补贴。拟培训人数30人。

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残联、县团县委、县就业局、各乡镇。

(三)深入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及省内对口帮扶

深入全面开展东西部劳务协作及省内对口帮扶工作。采取技能培训、建立劳务对接机制、举办招聘会等措施,全面推进我县劳动力到浙江和省内有序转移就业,努力实现外出务工人员“七个转变”,确保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能增收”。

1.举办劳动力转移就业前能力提升培训。结合东西部劳务协作及省内对口帮扶开展转移就业前引导性能力提升培训3期。主要以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引导性培训主要是对城乡富余劳动力开展政策法规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就业岗位选择、基本权益保护等方面基本知识的培训。增强其遵纪守法和依法维护权益的意识,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发改局、县扶贫开发局、县科学技术和农畜水局、县林草局、县司法局、县就业局、各乡镇。

2.举办劳动力转移后能力提升培训。强化与对口支援省份企业建立联系机制,帮助劳动力尽快适应企业岗位制度。劳动力转移到企业后,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对籍职工进行在岗、转岗、稳岗技能提升培训,以此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稳定就业岗位,为贫困劳动送得出、留得住提供保障。

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受援办、县就业局、各乡镇。

3.开展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为强力促进转移就业,通过举办现场招聘会,搭建劳动力与对口帮扶企业供需平台,给予双方现场沟通选择的机会。计划开展大型现场招聘会2场,重点乡镇开展小型“点对点”现场招聘2场以上。

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受援办、县残联、县就业局、各乡镇。

4.开展职业教育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通过职业教育扶贫促进就业增收,今年计划组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中15周岁以上20周岁以下初高中毕业生,现未继续在校就读的适龄人口,到浙江省海宁市、桐乡市职业学校就读,毕业后实现就地就业。学生在读期间,享受免学费、免教材费、免住宿费,学校为学生提供生活费补助和往返交通费补助。

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受援办、县教育局、各乡镇。

5.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稳定劳动力转移就业,我县积极与帮扶省市对接,为在浙江海宁市、桐乡市务工的劳动力争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今年将全面实施。一是给予就业补贴,建档立卡贫困户1000元/人/月、非建档立卡贫困户500元/人/月;二是给予所在村一次性劳务输出补贴,按照所在村组织输出建档立卡贫困户2000元/人、非建档立卡贫困户1000元/人标准补贴给所在村的集体经济,补贴总额不超过3万元;三是为吸纳籍务工人员的企业给予一次性用工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四是给予籍务工人员以人文关怀,开展节日慰问、子女教育等关心关爱;五是为政府统一组织转移就业人员报销交通费、食宿费。以上政策细则将通过《县东西部劳务协作服务管理办法》下发各乡镇。

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受援办、县就业局、各乡镇。

(四)开发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托底安置

根据《县公益性财政资金支持贫困群众就业脱贫2019年工作方案》,继续统筹整合相关部门资金,延续开发公益性岗位4000余个,帮助贫困群众实现托底安置就业。岗位设置围绕农村实际需求,分为环境卫生保洁员、农村道路养护员、生态管护、地质灾害监测员、农村水利设施管护员、农村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6类。

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林草局、县科学技术和农畜水局、县扶贫开发局、县交通局、县民政局、县国土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积极开展创业服务,落实创业政策援助

结合州委州政府出台的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意见,鼓励外出返乡人员回乡创业。对符合规定条件的,按创业担保贷款有关政策要求,提供不超过5万元的创业担保贴息贷款,促进劳动力创业带动就业。为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给予创业补贴。

责任单位:县人社局、县发改局、县扶贫开发局、县财政局、县林草局、县科学技术和农畜水局、县总工会、团县委、县税务局、县残联、县农业银行、县信用联社、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强化跟踪服务,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为有效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关心关爱外出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今年将强化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县人社局落实外出务工人员五个机制实施方案。

1.建立并完善外出务工人员管理机制。成立领导小组深化“管理站+务工基地+务工小组+党建引领”管理机制,完善“输出+管理+教育+服务+关爱”模式。结合人社派出挂职干部和务工输出地派出干部的职能职责,在对帮扶地建立外出管理服务站,在企业建立务工基地,在务工人员集中企业成立外出务工党支部,以党建引领务工人员合法务工,形成“三心”工作格局,即务工输出地“放心”,务工吸纳企业“用心”,务工人员“安心”的工作格局。

责任单位:县委政法委、县委组织部、县总工会、县人社局、县妇联、县团委、县残联、县受援办、各乡镇人民政府。

2.强化劳动维权服务,为外出务工提供权益保障。领导小组积极推动在农民工集中的省市依托商会或驻外机构建立农民工维权服务站。健全和完善法律援助机制、大调解工作机制,构筑在外农民工维权工作体系。对有组织输出人员,人社部门要及时跟踪了解务工人员的在岗情况、薪资待遇、合同签订、岗位和流向变化等动态情况,与企业随时沟通、反馈、了解和动态掌握其转移就业人员的相关信息。对农民工求助的维权事件线索,做到“部门互动、上下齐动、线上线下联动”,线上及时回复处理,线下主动沟通协调,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责任单位:县委政法委、县总工会、县人社局、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3.做好留守人员的关心关爱服务。针对在家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做好关心关爱服务。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成员基本信息台账,准确了解掌握老人养老、儿童就学等情况,通过定期开展专项活动,为留守儿童及老人提供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辅导、亲情关怀、爱心呵护等服务;帮助留守妇女解决生产、生活困难,组织开展技能和创业培训,帮助留守妇女实现居家灵活就业;依托敬老院、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等机构,照料关爱留守老人。

责任单位:县总工会、县人社局、县妇联、县民政局、县教育局、团县委、各乡镇人民政府。

4.做好外出务工人员的人文关怀活动。针对外出务工人员,要依托外出务工人员临时党支部、驻外服务管理站及时掌握务工人员的思想动态,做好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临时党支部、驻外服务管理站等机构要加强与企业沟通,通过企业工会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增强职工的认同感、归属感。在劳务协商过程中,做好随迁子女教育等问题沟通,帮助解决务工人员的切实困难。同时做好农民工慰问活动,深入农民工群众中,将党和人民的关心关爱送达到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心中。

责任单位:县委组织部、县总工会、县人社局、驻外服务管理站、县教育局、就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保障措施

(一)压实工作责任。县就业扶贫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就业扶贫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督促、检查等工作,要全面摸清和掌握本辖区劳动力资源现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统筹各项工作的开展,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监督各成员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确保完成2019-2020年就业扶贫各项工作任务。

三支一扶培训总结例8

大家好!

2xx年,我们按照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有关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以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用为目的,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公司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一、坚持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我们把提高党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始终把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治本之策,长久之计,在培训方式上,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章、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法律法规等。

二、坚持上好党课,创新教育培训管理机制。本年度,共进行了三次的教育。

三、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教育管理行为。

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注重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来规范党员教育管理的行为。从日常教育管理,组织关系转移、流动党员、不合格党员和违纪党员的处理、责任追究等各方面进行了规范。同时,我们还就党内组织制度,党员定期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党支部能够坚持每月正常组织一次以上活动,一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开展一次民主评议活动。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进一步规范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四、健全党建责任体系,强化培训教育职责。

我们把加强领导作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认真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履行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责任、狠抓落实。一是落实党建及党员教育管理责任制。经常研究并督促检查,随时掌握党员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将党员教育管理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避免时紧时松的现象;二是强化教育管理。在对党员教育管理中,严格制度,在明确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内容的同时,建立健全党组织生活、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争先创优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从制度上强化了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工作为做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五、存在问题与原因

总体上看,我公司党员培训工作,已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党员教育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学习材料比较少,获取资料的时间总是滞后。

六、下步工作打算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全面加强党员培训教育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党员的理论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的头脑,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从根本上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每个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解决能否代表、如何代表的问题。

2、要丰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形式,适应当前形势和发展的需要,准确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改进培训方式,利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加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3、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力量。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挖掘先进党员的典型,总结典型经验。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先进党组织和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使全体党员在典型的带动下奋发工作,锐意进取。

2016党员年终述职报告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20xx年,在局党组、行政及分管局长的领导下,在各委处室中心的支持下,在中心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本人较好履行了岗位职责,率领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述职如下:

一、关于三项外资扶贫工作

(一)世行第六期扶贫项目。重点做了5个方面工作。一是牵头筹办世行在川召开的3个会议。1月中旬,在泸州召开的项目准备情况汇报会;3月中下旬,在成都召开的世行第六期项目文件准备会议;9月上旬,在成都召开的世行第六期项目设计框架及评审会议。

二是完成项目可研报告等相关报告。5月、8月,两次组织项目两市州6县相关部门力量,编制了项目可研报告以及《四川省世行第六期扶贫项目参考资料》等相关研究材料。与环保厅沟通、并委托成都科技大学环保科技研究所编制中国贫困片区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四川部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心配合世行开展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工作。

三是对项目县开展现场指导。中心派出人员,分赴6个项目特别是凉山州的金阳、昭觉、布拖和美姑进行现场指导,使其对项目区的选择、产业确定、精准扶贫、合作社创新等,尽可能地符合世行要求和当地实际。四是派员参与世行项目的探索研讨。多批次派员参与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和世行组织的在北京、甘肃、四川、贵州等地举办的财务采购和支付类别等各类研讨会议。五是接受世行技术准备团检查。6月14日至16日,世行第六期扶贫项目准备团一行15人赴叙永县就我省世行第六期扶贫项目准备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后,充分肯定四川在三省的项目中,已经走在最前列了。由此,我省项目准备免除了第二次技术检查,直接进入到预评估阶段。

(二)加强与国际扶贫中心的合作。一是加强国际减贫培训基地建设。2月17日,经省局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续签了第二期基地建设协议,中心承担所有工作。4月812日,组织承办由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代表,以及东盟秘书处代表约48人参加的东盟+3村官交流项目活动。5月2429日,组织承办尼日利亚政府扶贫相关部门3名官员参加的尼日利亚减贫战略研修班赴我省实地考查工作。同时,组织中心为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撰写了两个基本教材和4个案例。二是参与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对坦桑尼亚的开发式扶贫工作,委派川农大到坦桑尼亚实地指导。

(三)开展国际扶贫领域合作。定期了解掌握英国四川农村发展组织在雅安、凉山扶贫情况,5月中旬该组织负责人罗斯艾柯克女士来华期间,与省局主要领导进行了会谈交流;继续与香港乐施会在阆中、剑阁、中江和南江开展灾后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完成投资318万元;与国际小母牛、国际美慈签定了2015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国际美慈在三台开展灾区防灾减灾产业扶贫和能力建设试点,完成投资164万元。

二、关于三项内资扶贫工作

(一)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全年中心加大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调研指导工作,同时也积极探索互助资金与农村金融创新模式及未来发展路径的研究。带队先后到屏山、渠县、通江等15县开展调研、指导、监管工作,本人撰写了《对高县贫困村互助资金机制创新的调查》、《对雅安市王家村、石坪村互助资金的对比调查》、《对邛崃市贫困村互助资金整体退出情况调查》。中心筹办了全省贫困村互助资金工作座谈会。代省局和财政厅起草了《四川省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退出管理(暂行)办法》。1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奖励四川省互助资金试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万元。

(二)中央公益金项目。2015年底起,全省叙永、旺苍等8个革命老区县启动中央公益金扶贫项目。2015年,重点抓了项目的调研监管、检查指导,本人先后带队去了巴州、筠连等8县全面开展检查指导,积极探索中央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扶贫途径,创新资源整合、差异化扶贫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等。2015年,中央专项公益金新增的投资总额为725万元,在古蔺、南部等7县实施小型公益性项目。本人带队去了南江县鹿角垭村实地查看了项目启动实施现场,与基层干部一道商量项目实施从一开始就坚持按规划行事。中心召开了全省公益金扶贫项目总结及培训工作会议。

(三)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牵头及时总结对2015年扶贫考核工作的经验,修改完善我省扶贫考核实施办法。1月末,主持召开了2015年度扶贫考核培训会议;3月,组织完成了对资阳、绵阳等的实地核查。修改了《四川省2015年度扶贫考核自评报告》等。同时,参加了国务院扶贫办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工作总结会,并结合其他工作开展了改进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方式的调研。2015年四川扶贫开发工作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A级第二名。

三、关于四项活动

(一)主题教育活动。本人代中心起草了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多次主持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开展了集中学习、上党课、作辅导报告、集中讨论交流等;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到雅安市与市扶贫移民局进行互动交流。个人撰写了《着力深化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的体会》,中心其他15名干部职工全部撰写了主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印发了主题教育活动简报6期。

(二)群教实践活动。在群教实践活动中,本人起草了《四川省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党支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计划》、《外资中心党支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存在问题整改方案》。同时,本人撰写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在本人新浪实名博客公开,阅读量达31多万人次、评论16多条、收藏23次、转载79次。本着开门搞群教、现场搞整改的要求,7月中旬本人带队到大英县吊脚楼村、船山区唐春村开展了调研,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中心在四风方面存在问题的建议意见,并撰写了《对遂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变农民股金的调查》报告。对照四风的22种表现,支部组织党员干部职工深入查找中心主要存在学用脱节、调研不够、实效不够、落实不力、脱离群众、纪律松懈、不思进取等7个方面的问题。本人与每一名党员开展了交心谈心活动,在组织生活会上做了认真的自我批评与批评。通过活动,中心每党员同志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政治纪律、道德品行都有了进一步增强,受到局党组和省委第27督导组的肯定。

(三)走基层活动。11月中旬,省委提出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的活动。12月7日,本人带队去到了通江最边远的空山乡五福村,入户走访、实地察看了两户贫困户,与张吉英、杨映富两户贫困群众进行了交流,收集社情民意,了解群众疾苦。12月12月1721日,本人带队到西昌、德昌、米易县走基层察看农民增收,走访村民13人、乡村干部队1余人。中心两位副主任也带队开展了此项活动。

(四)双报到活动。中心党支部积极落实省委组织部《关于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的意见》,党支部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项目或服务岗位,为居民提供帮扶服务。

四、关于完成省局交办的工作

全年,中心完成了省局交办的十来项工作,本人重点完成的就有5项。一是完成对《四川省志扶贫开发志》中文件编号漏缺的补充等工作。《四川省志扶贫开发志》作为全国首部扶贫开发志于6月正式出版发行,并组织发送到全国相关省区和局干部职工及市县相关部门等。二是牵头开展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暨总结表彰大会材料的相关准备工作,对所有材料进行认真修改把关。三是参与完成省领导课题扶贫部分的起草工作,其中本人提出的五大扶贫工程受到省委、省政府采纳。四是牵头开展全省扶贫系统工作会议材料起草修改等工作。五是到宜宾、达州等市开展了扶贫开发立法调研,修改了由本人代拟的《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草稿;到遂宁船山区唐春就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变农民股金、到巴中市南江县南鹰村就贫困农民廉租房作了专题总结调研。同时,本人担任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深入推进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课题组长,完成了课题。

五、关于加强中心自身建设

一是理论学习。继续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印发了学习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小册子;认真学习了全国和省两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等,特别是认真学习新一届中央关于扶贫的系列讲话精神。二是自身建设。本人参加了省委组织部、省纪委和省委党校举办的第一期省管新任职干部岗前培训班两位同志结束试用期正式晋升处长,一位同志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强了机关人事、财务、办文、办会、车辆、安全、卫生以及文件传阅、报刊收发、来信来访等管理工作,确保了正常运转。三是廉洁从政。落实了本人一岗双责和中心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省委十项规定,下基层坚持五不准:不准打麻将、不准进歌舞厅、不准收受礼金、不准喝酒、不准浴足。全年,中心没有违反廉政纪律的人和事。全年,中心1名同志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3名同志受到省局表彰、2名同志被评为局的优秀党员,中心党支部被评为省局先进党支部。

六、关于21x年工作初步打算

三支一扶培训总结例9

大家好!

2xx年,我们按照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有关要求,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线,以提高党员干部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好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用为目的,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活动,公司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如下:

一、坚持理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

我们把提高党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始终把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作为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治本之策,长久之计,在培训方式上,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学习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文件精神、法律法规等。

二、坚持上好党课,创新教育培训管理机制。本年度,共进行了三次的教育。

三、健全各项制度,规范教育管理行为。

在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注重建立和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来规范党员教育管理的行为。从日常教育管理,组织关系转移、流动党员、不合格党员和违纪党员的处理、责任追究等各方面进行了规范。同时,我们还就党内组织制度,党员定期学习制度,制、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各项制度进行了修订和完善,党支部能够坚持每月正常组织一次以上活动,一年召开一次民主生活会、开展一次民主评议活动。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进一步规范了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四、健全党建责任体系,强化培训教育职责。

我们把加强领导作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关键,认真贯彻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履行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责任、狠抓落实。一是落实党建及党员教育管理责任制。经常研究并督促检查,随时掌握党员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将党员教育管理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避免时紧时松的现象;二是强化教育管理。在对党员教育管理中,严格制度,在明确教育对象、教育时间、教育内容的同时,建立健全党组织生活、党员目标管理、民主评议党员、争先创优等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从制度上强化了党员教育、管理、监督工作为做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五、存在问题与原因

总体上看,我公司党员培训工作,已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党员教育工作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学习材料比较少,获取资料的时间总是滞后。

六、下步工作打算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全面加强党员培训教育工作。要进一步加强党员的理论教育,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线,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广大党员的头脑,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从根本上增强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每个党员在思想和行动上解决能否代表、如何代表的问题。

2、要丰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形式,适应当前形势和发展的需要,准确掌握党员的思想动态,改进培训方式,利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加强党员教育的针对性,增强培训的实效性。

3、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力量。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法,挖掘先进党员的典型,总结典型经验。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宣传先进党组织和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使全体党员在典型的带动下奋发工作,锐意进取。

2016党员年终述职报告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20xx年,在局党组、行政及分管局长的领导下,在各委处室中心的支持下,在中心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本人较好履行了岗位职责,率领中心全体干部职工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述职如下:

一、关于三项外资扶贫工作

(一)世行第六期扶贫项目。重点做了5个方面工作。一是牵头筹办世行在川召开的3个会议。1月中旬,在泸州召开的项目准备情况汇报会;3月中下旬,在成都召开的世行第六期项目文件准备会议;9月上旬,在成都召开的世行第六期项目设计框架及评审会议。

二是完成项目可研报告等相关报告。5月、8月,两次组织项目两市州6县相关部门力量,编制了项目可研报告以及《四川省世行第六期扶贫项目参考资料》等相关研究材料。与环保厅沟通、并委托成都科技大学环保科技研究所编制中国贫困片区产业扶贫试点示范项目(四川部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心配合世行开展了项目社会影响评价工作。

三是对项目县开展现场指导。中心派出人员,分赴6个项目特别是凉山州的金阳、昭觉、布拖和美姑进行现场指导,使其对项目区的选择、产业确定、精准扶贫、合作社创新等,尽可能地符合世行要求和当地实际。四是派员参与世行项目的探索研讨。多批次派员参与国务院扶贫办外资中心和世行组织的在北京、甘肃、四川、贵州等地举办的财务采购和支付类别等各类研讨会议。五是接受世行技术准备团检查。6月14日至16日,世行第六期扶贫项目准备团一行15人赴叙永县就我省世行第六期扶贫项目准备工作情况进行了检查后,充分肯定四川在三省的项目中,已经走在最前列了。由此,我省项目准备免除了第二次技术检查,直接进入到预评估阶段。

(二)加强与国际扶贫中心的合作。一是加强国际减贫培训基地建设。2月17日,经省局与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续签了第二期基地建设协议,中心承担所有工作。4月812日,组织承办由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代表,以及东盟秘书处代表约48人参加的东盟+3村官交流项目活动。5月2429日,组织承办尼日利亚政府扶贫相关部门3名官员参加的尼日利亚减贫战略研修班赴我省实地考查工作。同时,组织中心为中国国际扶贫中心撰写了两个基本教材和4个案例。二是参与了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对坦桑尼亚的开发式扶贫工作,委派川农大到坦桑尼亚实地指导。

(三)开展国际扶贫领域合作。定期了解掌握英国四川农村发展组织在雅安、凉山扶贫情况,5月中旬该组织负责人罗斯艾柯克女士来华期间,与省局主要领导进行了会谈交流;继续与香港乐施会在阆中、剑阁、中江和南江开展灾后产业扶贫试点项目,完成投资318万元;与国际小母牛、国际美慈签定了2015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国际美慈在三台开展灾区防灾减灾产业扶贫和能力建设试点,完成投资164万元。

二、关于三项内资扶贫工作

(一)贫困村互助资金项目。全年中心加大了贫困村互助资金调研指导工作,同时也积极探索互助资金与农村金融创新模式及未来发展路径的研究。带队先后到屏山、渠县、通江等15县开展调研、指导、监管工作,本人撰写了《对高县贫困村互助资金机制创新的调查》、《对雅安市王家村、石坪村互助资金的对比调查》、《对邛崃市贫困村互助资金整体退出情况调查》。中心筹办了全省贫困村互助资金工作座谈会。代省局和财政厅起草了《四川省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退出管理(暂行)办法》。1月,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奖励四川省互助资金试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万元。

(二)中央公益金项目。2015年底起,全省叙永、旺苍等8个革命老区县启动中央公益金扶贫项目。2015年,重点抓了项目的调研监管、检查指导,本人先后带队去了巴州、筠连等8县全面开展检查指导,积极探索中央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扶贫途径,创新资源整合、差异化扶贫和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等。2015年,中央专项公益金新增的投资总额为725万元,在古蔺、南部等7县实施小型公益性项目。本人带队去了南江县鹿角垭村实地查看了项目启动实施现场,与基层干部一道商量项目实施从一开始就坚持按规划行事。中心召开了全省公益金扶贫项目总结及培训工作会议。

(三)全省扶贫开发工作考核。牵头及时总结对2015年扶贫考核工作的经验,修改完善我省扶贫考核实施办法。1月末,主持召开了2015年度扶贫考核培训会议;3月,组织完成了对资阳、绵阳等的实地核查。修改了《四川省2015年度扶贫考核自评报告》等。同时,参加了国务院扶贫办召开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工作总结会,并结合其他工作开展了改进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方式的调研。2015年四川扶贫开发工作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为A级第二名。

三、关于四项活动

(一)主题教育活动。本人代中心起草了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多次主持召开全体干部职工会议,开展了集中学习、上党课、作辅导报告、集中讨论交流等;结合主题教育活动到雅安市与市扶贫移民局进行互动交流。个人撰写了《着力深化主题教育活动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主题教育活动的体会》,中心其他15名干部职工全部撰写了主题教育活动心得体会;印发了主题教育活动简报6期。

(二)群教实践活动。在群教实践活动中,本人起草了《四川省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党支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计划》、《外资中心党支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存在问题整改方案》。同时,本人撰写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个人对照检查材料》在本人新浪实名博客公开,阅读量达31多万人次、评论16多条、收藏23次、转载79次。本着开门搞群教、现场搞整改的要求,7月中旬本人带队到大英县吊脚楼村、船山区唐春村开展了调研,听取基层干部群众对中心在方面存在问题的建议意见,并撰写了《对遂宁市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变农民股金的调查》报告。对照的22种表现,支部组织党员干部职工深入查找中心主要存在学用脱节、调研不够、实效不够、落实不力、脱离群众、纪律松懈、不思进取等7个方面的问题。本人与每一名党员开展了交心谈心活动,在组织生活会上做了认真的自我批评与批评。通过活动,中心每党员同志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政治纪律、道德品行都有了进一步增强,受到局党组和省委第27督导组的肯定。

(三)走基层活动。11月中旬,省委提出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的活动。12月7日,本人带队去到了通江最边远的空山乡五福村,入户走访、实地察看了两户贫困户,与张吉英、杨映富两户贫困群众进行了交流,收集社情民意,了解群众疾苦。12月12月1721日,本人带队到西昌、德昌、米易县走基层察看农民增收,走访村民13人、乡村干部队1余人。中心两位副主任也带队开展了此项活动。

(四)双报到活动。中心党支部积极落实省委组织部《关于机关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的意见》,党支部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认领服务项目或服务岗位,为居民提供帮扶服务。

四、关于完成省局交办的工作

全年,中心完成了省局交办的十来项工作,本人重点完成的就有5项。一是完成对《四川省志扶贫开发志》中文件编号漏缺的补充等工作。《四川省志扶贫开发志》作为全国首部扶贫开发志于6月正式出版发行,并组织发送到全国相关省区和局干部职工及市县相关部门等。二是牵头开展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暨总结表彰大会材料的相关准备工作,对所有材料进行认真修改把关。三是参与完成省领导课题扶贫部分的起草工作,其中本人提出的五大扶贫工程受到省委、省政府采纳。四是牵头开展全省扶贫系统工作会议材料起草修改等工作。五是到宜宾、达州等市开展了扶贫开发立法调研,修改了由本人代拟的《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草稿;到遂宁船山区唐春就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变农民股金、到巴中市南江县南鹰村就贫困农民廉租房作了专题总结调研。同时,本人担任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深入推进四大片区扶贫攻坚》课题组长,完成了课题。

五、关于加强中心自身建设

一是理论学习。继续认真学习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印发了学习十精神心得体会小册子;认真学习了全国和省两代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省委十届三次全会精神等,特别是认真学习新一届中央关于扶贫的系列讲话精神。二是自身建设。本人参加了省委组织部、省纪委和省委党校举办的第一期省管新任职干部岗前培训班两位同志结束试用期正式晋升处长,一位同志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加强了机关人事、财务、办文、办会、车辆、安全、卫生以及文件传阅、报刊收发、来信来访等管理工作,确保了正常运转。三是廉洁从政。落实了本人一岗双责和中心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中央八项、省委十项规定,下基层坚持五不准:不准打麻将、不准进歌舞厅、不准收受礼金、不准喝酒、不准浴足。全年,中心没有违反廉政纪律的人和事。全年,中心1名同志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3名同志受到省局表彰、2名同志被评为局的优秀党员,中心党支部被评为省局先进党支部。

六、关于21x年工作初步打算

三支一扶培训总结例10

帮扶对象为社区(村)的创业就业和生活困难党员,尤其是家庭困难的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和失地农民党员优先,曾受到街道以上表彰的党员优先,做出突出贡献的党员优先。

二、帮扶措施

要全面掌握党员的基本情况,分门别类建立党员管理台账,要摸清社区(村)困难党员、有劳动能力和一技之长的下岗失业职工党员、有创业愿望的党员和失地农民党员的情况,从实际出发,对创业就业和生活困难党员实行生产上扶技、项目上扶资、生活上扶困、思想上扶志,切实为党员提供服务和帮助。

1、技能帮扶。要充分整合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失地农民培训基地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在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和外出务工返乡流动党员中广泛开展职业技能、实用技术和创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要根据党员个人创业需要,提供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点菜式”技术培训服务;对创业党员需要外出学习技术的,予以大力支持和鼓励;在党员创业过程中,街道社区(村)党组织要主动联系中心城区流动党员服务中心、区就业局等相关部门,组织安排相关技术人员、创业能人为创业党员提供经常性的技术服务,不断满足党员创业就业的技能需求。

2、结对帮扶。街道社区(村)党组织要组织党员干部与创业就业党员结成对子,协调有关部门在政策、资金、项目上为创业党员给予扶持;对下岗失业职工党员,党员干部要采取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提供公益性就业岗位、推荐给有用工需求企业等措施,努力帮助帮扶对象实现再就业。通过定期联系帮扶对象,定期商议帮扶对策,实施有效的帮扶措施,使党员实现创业就业发展目标。

3、资金帮扶。对创业热情高、创业意识强,有创业潜力和发展前景看好的创业项目的党员,街道社区(村)党组织要积极联系相关部门,帮助协调解决创业资金困难问题,在贴息贷款、低息贷款、优先贷款等方面给予扶持,着力解决党员在创业过程中项目启动资金不足或发展资金不够等方面的问题,为党员创业提供较为有力的资金支持。

4、信息帮扶。街道社区(村)党组织和结对帮扶人员要密切关注和了解与创业党员有关的政策法规、致富信息、科技信息、行业信息、市场信息等创业所需信息,及时为创业党员提供指导性、参考性意见;要充分发挥组织渠道宽、联系面广的优势,针对被帮扶党员的自身特点和技术特长,及时向就业困难党员提供有关就业信息,帮助他们尽快上岗就业。

5、联动帮扶。要进一步发挥好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社区(村)党员服务站(点)、就业创业服务站、和谐创业社等创业就业阵地作用,坚持“优先服务”原则,同等条件下为党员优先安排就业培训、优先推荐上岗、优先扶持创业、优先落实项目贷款等政策性帮扶措施,切实加强对党员创业就业的支持、服务力度。要广泛联系劳动、工商、税务、信用社等相关部门单位,积极整合各方政策、资金、教育培训等资源,建立上下联动、左右互动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帮的工作合力。

三、工作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