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模板(10篇)

时间:2022-04-04 09:20:41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例1

在人山人海的杭州飞机场,小钱左手捧着一束五颜六色的鲜花,右手举着“接人启示牌”,焦急地等待着从台湾来的飞机。他是多么想见挽救过自己的恩人呀几经周折,他才知道这位恩人要乘飞机来杭州。他清楚地记得1999年9月22日那天,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在余震中为自己捐献骨髓,那份恩情,他怎么能忘了呢?

飞机慢慢地坠落了,小钱激动得心都要跳出来了。不久,只见一位身材魁梧的青年朝“接人启示牌”走来。“是他,一定是他/’小钱急忙迎上去,激动地说:“我是小钱,你是台湾来的吧?”青年笑着点点头。小钱把花递到恩人的手里,并仅仅地握住了他的手,含着泪说:“谢谢你,是你在我生命垂危的侍候,不顾自己和家人的安危为我捐献骨髓,让我有了重生的机会,有了回报社会的机会!我的身体里流淌着您的骨髓,您就是我的亲哥哥,是我的楷模,您的大恩大德,我永生难忘!”青年听了也感动地说:“好兄弟,想不到我们还有见面的一天,其实,我只不过做了一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毕竟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就是一家人!”说完俩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喜悦的泪花再次夺眶而出……

时间过得飞快,恩人就得回台湾了,在分手的那一刻,他们再次紧紧地抱在了一起,久久地不能分开。小草为他们折服,花儿为他们掉泪,周围的一切仿佛都被他们感动了!不过,这次他们有了一个约定:他们要一同为两岸的亲人奉献自己的力量。是呀,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一定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演愈烈,经久不息,世代相传。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例2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主要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两岸的生命桥。在这个故事中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的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身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的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仅有18岁的生命。两同胞相距虽远,但心却紧紧相连。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例3

2.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

劳累。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知骨髓移植对小钱生命的重要,了解捐献骨髓的经过。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如果有人问你什么最宝贵?你可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生命。不错,当你看到一个脆弱的生命面临死亡的威胁时,你会做些什么,你又能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走进一个关于生命的真实的故事中去。导出课题。

2.归纳问题

(1)生命桥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要跨越生命桥呢?

(3)怎样跨越生命桥?

(4)谁的生命遇到危险了?

师:通过预习,你们知道是谁?

生:小钱。

师: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真实的故事中去。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或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查字典自己解决。

(1)生读课文

(2)出示生字新词

师: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

(3)指名学生读词语并领读。

(4)找出描写花的词,这些词在文中指什么?

(5)再读词语,巩固记忆。

2.初读课文,理解“生命桥”一词。

生初步理解:台湾青年为大陆小钱捐献骨髓,用爱心架起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这座生命桥联结着台湾和大陆,让我们随作者去海峡两岸看看这个动人的故事是怎么发生的吧。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要跨越生命桥呢

生读课文第1、2自然段。

生:我从静静地、凋零、含苞的花朵等词明白了骨髓移植对挽救小钱的生命很重要。

生:我从几经辗转这个词里体会到找到骨髓不容易,必须跨越海峡进行移植。

2.创设情境,感悟生命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假如小钱没有生病,此时他会做什

么呢?

学生畅谈,体会生命的重要与可贵。

3.生读课文3~6自然段,交流他们都做了些什么,以及读后的初步感受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例4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的生字词语。

2.整体把握课文,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

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4.体会课文运用环境烘托和人物动作描写突显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从描写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表现的语句中品味人性的美好,感受海峡两岸一家亲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巩固词语,导入新课。

美丽杭州 阳光遍洒 桂花飘香 生命之花 即将凋零 骨髓移植 谈何容易

海峡彼岸 地震袭击 步履匆匆 涓涓流出 骨肉同胞 血脉亲情 代代相传

2.句式填空,回顾内容。

师讲述:海峡这边的杭州市,阳光遍洒,桂花飘香,但小钱却即将享受不到生活的恩赐。

此时此刻――

此时此刻,他的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此时此刻,他最需要的是骨髓移植,才能重新绽放生命之花。

此时此刻,他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小钱是不幸的,但小钱又是幸运的。生命之花从即将凋零到重新绽放,这生命的奇迹归功于谁?(台湾青年 李博士)

让我们再次走进这个爱的故事,去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为创造这生的奇迹所做的努力。

【设计意图:紧扣“这一时刻”,以句式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小钱所处的环境和面临的艰难,为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付出做了铺垫。课未启,情已蓄。】

二、整体感知,寻找感动

1.生自由朗读课文3~6自然段。哪个句子特别感动你,把这个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读感动的句子。师即时评价。(朴素的文字传递出令人感动的情怀。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举动感动了你,感动他)

三、寻找“最美青年”,感悟人性之美

1.找句子。在整个捐献骨髓的过程中,台湾青年只有一个姿势。这个姿势看似平常却感动了许多人。找出文中写青年躺在病床上的句子,画下来。

2.出示句子,启发质疑:相同的是什么?不同的又是什么?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相同的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躺的时间一样。不同的是:环境不同,身旁的人不同,要做的事情不同,心情不同)

3.体会环境之难。

(1)找句子。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是阳光遍洒桂花飘香的美好早晨。那么,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此时此刻,又是怎样的环境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5自然段,画出描写环境的语句。

(2)交流句子。

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

(3)补充材料。

1999年9月21日凌晨1时47分,台湾突然发生一次大地震,这是台湾历史上近百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地震。9月22日这一天,每小时的余震次数达60至70多次。

(4)想象:大地震过后,在手术室外,在路上,到处是怎样一番场景?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指名说词语)

【设计意图:相同的姿势,不同的环境。紧扣“静静地躺”,引导学生比较、质疑,目的在于透过朴素的文字,透过“静静地躺”这平凡的姿态,感悟台湾青年人性的美好。链接的资料很简短,旨在引发想象。借用学生联想到的词语还原震后的环境,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又激活词语,可谓一举两得。】

4.创设情境,巧妙“劝说”。

(1)此时此刻,应该怎么做才安全?(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

(2)请引用文中语句“劝说”台湾青年和李博士。

(3)师小结:同学们的劝说至情至理。难道,台湾青年不懂得关心家人安危?李博士不知道此时此刻情况危险?(知道!)他们的心只有一个念头――捐献骨髓,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

5.讨论:有人说台湾青年是“最美青年”,你认为呢?

【设计意图:此环节巧用“劝说”,让学生引用文中语句劝说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离开危险之地。至情至理的劝说与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行动的背离形成情感冲突,使得捐献骨髓、拯救生命的行动更加凸显人性美好。寻找最美青年,感悟人性之美的过程,亦是潜心文字,品读涵泳的过程。】

四、寻找“最美博士”,感悟人性至善

1.默读课文,找出写李博士抽取骨髓、护送骨髓和移植手术的句子。

2.交流:你认为李博士抽取骨髓的过程用一个字形容是哪个字?(难)

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突如其来”“剧烈地晃动”“不得不”)

3.想象补白:

这一次余震过后,李博士站在工作台前做着准备工作。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袭击时,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使得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整个工作台剧烈地晃动起来,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 ,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 ,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4.体会护送骨髓之难。

(1)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画出李博士与时间赛跑的词语。(奔波、赶到、连夜)

(2)出示李博士的时间表,师用较快语速读。

10:20李博士带着骨髓,从台湾花莲起飞。

11:10飞机到达台北桃园机场。

14:15从台北桃园机场起飞,飞赴香港。

15:54骨髓运到香港特区。

20:45飞机在上海虹桥机场降落。

20:50浙江医护人员将骨髓接到,直奔杭州。

22:15接骨髓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

22:50骨髓移植手术开始。

次日凌晨2:00手术顺利完成。

(3)这是在和时间赛跑。和死神赛跑!李博士跑赢了!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生命之花在台湾青年和李博士无私的给予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此时此刻,课文最后一段最能表达我们此时的心声。(生齐读)【音乐《爱的奉献》】

5.讨论:有人说李博士是“最美博士”,你认为呢?

【设计意图:不管是找关键词体会,还是想象补白,都紧扣一个“难”字,引导学生体会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抽取骨髓,是以生命拯救生命。本环节“读”字当头,默读、品读、引读、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升华。】

五、共同的名字,相同的情怀

1.找出“青年”的不同称呼。(一位青年、病床上的青年、那位青年、台湾青年)

2.思考:文中没有写台湾青年真实的姓名,李博士也只是李博士。作者为什么没直接写他们的真实姓名呢?是作者忘记了吗?

(不是忘记,而是因为姓名不重要。重要的是捐献骨髓,救小钱。重要的不是他是谁,而是他救了谁,帮助了谁)

3.起名:他们相同的名字是什么?(台湾同胞、亲人、善良的人、好人、最美的人……)

4.小结:正是台湾青年和李博士这两位亲人,两位最美的人,两位善良的人,两位好人,创造了生命奇迹!

【设计意图:文中的两位主人公都没有真实姓名,这是一处文本秘妙。教师巧妙捕捉到这一处秘妙,让学生先找出文中对台湾青年的几处不同称呼,之后再写出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相同的名字。这样的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开启一扇心窗,从文本表面走向文本深处,在品味朴素言语的同时心灵得到启迪。】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出示:

一天早晨,小钱醒来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窗外的桂树已经开花了。读了竹林的《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小钱已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坐在桌前,他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

2.学生写话,指名交流。

3.总结提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例5

从课文中,我看到了李博士和台湾青年那种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这篇文章也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的血脉亲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例6

从课文中,我看到了李博士和台湾青年那种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这篇文章也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的血脉亲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例7

小钱得救了,在医生的精心照料下,他很快就康复出院了。但他有一个心愿,就是想见见这位救他生命的台湾青年。

在媒体的帮助下, 他们终于见面了。小钱看到他日思夜想的救命恩人。 眼里闪着泪花,激动地握着台湾青年的手,说:“谢谢你,真是太谢谢你了!是你在那样危险的环境下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 无私的把骨髓捐给了我,让我再次获得生命, 能够站在这里与你说话。谢谢……”“不用谢,因为我们是一家人。不是吗?你看,我们都是炎黄子孙, 我们的血管里流的是同一种血。我怎么能见死不救呢?”

台湾青年的一席话,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感动。小钱更是感动地说:“我为有你这样的同胞而感到无比自豪!你不仅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更让我懂得了可贵的同胞情!”台湾青年接着说:“那就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大家一起行动起来,让迷路的孩子早日回到母亲的怀抱!”说完,他们高兴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例8

“凡是跨河跨海工程,必须要同时设计和报送两个方案,一个是桥梁方案,一个是隧道方案,以便比对,这是规矩。”中国工程院院士、铁道部隧道工程局副总工程师王梦恕说。

与两个方案同时并呈的是,围绕技术和利益,“桥梁派”与“隧道派”展开的绵密较量。 杭州湾大桥对潮汛、海洋垃圾的影响以及自身寿命,都成了业内争议的焦点。

反复的琼海工程

这被称为“桥隧之争”的战略分歧,一个焦点是琼州海峡通道项目。目前,从大陆前往海南岛主要是跨海轮渡。“琼州海峡的轮渡横跨80公里,一天运营要贴进去10万元,为此迫切需要修跨海工程。”王梦恕表示。

而关于琼州海峡跨海工程,采用隧道建设方案还是跨海大桥,争执持续了30多年。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跨海大桥技术不成熟,恰好有两台先进的掘进机闲在那里,使用寿命还有30年,于是决定调来挖通琼州海峡,结果挖到海底下面300-400米还是没挖到岩石,这只能用盾构机,但当时没有这种机器,于是工程就停下来了。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到2008年,广东省交通厅和虎门公司通过多年研究,建跨海大桥成为主导方案,交通部做了正式的可行性研究。1996年起,以王梦恕为代表的“隧道派”开始力挺建海底隧道。

但自2008年起,由于中央决定在海南省扩建洋浦港,面向东南亚贸易,在文昌建设新的航天发射基地以及在三亚加强南海舰队基地建设,为此,明确要求铁路过海峡以替代目前的轮渡运输,并决定由铁道部替换交通部,牵头进行琼州海峡跨海工程的重新规划和前期研究。

今年1月,中国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总工向外透露,中国将在琼州海峡兴建第一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建成后驾车跨越琼州海峡只需20分钟,列车通行也将压缩在10分钟以内。

王梦恕对此焦虑万分,便于“两会”期间向全国人大上书8条意见,反对建桥。同时,王梦恕打电话询问负责全国重大工程方案评议的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得到的答复是,跨海阶段并没报到发改委。

“后来在海南开了一次会,国家发改委参加了,基本同意隧道方案,现在处于基本论证阶段。”王梦恕说。

王梦恕表示,每天30万吨油船从非洲过来,要经过琼州海峡,大陆通往东南亚也要经过这里,此外,我国的潜艇和未来可能的航母都要通过这里。因此,琼州海峡是生命线,必须要保证的。

而若要建琼州海峡大桥,满足30万吨油轮的航行,则需要桥高70米以上,桥墩宽1100米以上。对此,大桥设计专家私下坦承,铁路大桥没法修,而且投资也至少1000亿元。

“即使修了,也只能采用大跨度悬索桥,否则台风一来,整个桥可能就被掀掉了。”王梦恕说。据测算,琼州海峡平均每年8级大风11-8天,雾天长达21~29天,急性龙卷风5次。如此恶劣的天气将使桥梁不能全天候运行的天数达每年50天左右。

于是,隧道方案逐渐占了上风,这让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项海帆感到无可奈何。项海帆表示,目前在桥隧之争中,桥梁方案经常被不合理的通航标准所制约。“如正在计划中的琼州海峡,航运的现状是仅在万吨以下,现却要求预留30万吨的通航标准。”这使桥梁方案降低了经济性和竞争力。 南京长江大桥已日益成为长江航运的掣肘。

王梦恕说,已基本确定的30公里的铁路隧道方案,什么时候开工,还没提到日程上。但3-5年内就要修了,原因是国家要求除了青海等少数边缘区外,北京到各省会要形成“8小时交通圈”。

渤海通道的“军方因素”

与琼州海峡南北呼应的是渤海横跨方案。

随着南堡等重大海洋油田发现,有3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渤海交通瓶颈凸显出来。

从地图上可以发现,从烟台蓬莱到大连旅顺的直线距离只有106公里,但由于渤海海峡的阻隔,通行两地需要绕道1800多公里。

如果在渤海海峡之间的最短距离(蓬莱至旅顺)建成海底铁路隧道,大连与烟台的运距可缩短1815公里,按每小时160公里速度计算,通过海峡只需40分钟,并可使京沈、京沪两大铁路干线的运输紧张局面得到历史性缓解。

鉴于如此利好,烟台市1992年率先提出,进行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项目研究,此后18年间,不断有学者对此进行研究和论证,桥梁方案一度成为热门。

今年5月21日,烟台市常务副市长郝德军对外称,渤海海峡跨海通道项目,目前已上升到国家论证层面,先期建设蓬莱到长岛的跨海试验工程。

蓬莱到长岛距离6公里,方案为跨海大桥。长岛到旅顺距离45公里,基本方案已敲定为隧道。

“渤海湾是军事重地,海军设计院提出不允许建桥。如果我们有航母了,要给它通行,潜艇进出时如果前面有很多桥墩,速度就会有阻力。”王梦恕说,一旦建桥时桥墩扎坏了,海军全出不来,问题就大了。

由于军方的强势介入,长岛到旅顺的桥梁方案,没多挣扎便成为陪衬。黄岛到青岛长达6公里多的跨海工程,围绕修桥还是修隧,足足争论了10年,才因军方介入而告息。

王梦恕表示,除了军事考虑,即使从成本来看,连接青岛黄岛的修桥方案因拆迁和征地需要45亿元,而隧道方案只要32亿元,便宜得多。

于2007年9月开始动工的青黄隧道,将于2011年通车。由于“青黄”长期不接,黄岛被认为耽误了10年,发展很慢,而青岛因空间狭小则挤得要命。

不过,在王梦恕看来,青岛似乎并不死心:修隧道同时又在青岛侧环胶州湾高速公路李村河大桥与黄岛侧胶州湾高速公路之间,修建一座青岛海湾大桥。根据规划,大桥将于今年建成。

长江桥隧烟云

桥隧之争也弥漫在长江上空。

1987年,长江口的上海南浦大桥建设之前,12个隧道专家与12个桥梁专家参加了跨江方案的投票表决,最后,18票同意建隧道。但据说后来因某中央领导一句“金子是贴在屁股还是贴在脸上好”的意见,使得方案逆转。建桥中,为让1万吨船进来,桥身被抬高到50米,但随之导致引线加长,众多楼群处在桥下面。如今,还成为了阻挡5万吨轮船进来的拦路虎。

如今,进入长江的万吨以上货轮行至南京长江大桥,99%不得不结束自己的行程。南京长江大桥当初设计时只考虑3000吨轮船能进入武汉。万吨轮只能卸下货物,换成众多小船再上行。

上世纪80年代,铁道部考虑花上百亿元把南京长江大桥从24米加高到50米。但正在讨论过程中,南京提出了再修一个24米高度的公路大桥方案,并得到了当时国家计委的审批通过。遭此打击,铁道部放弃原先打算。

上世纪90年代,三峡工程开工后,3000吨轮船也遭遇铁门关,无法再上行。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镇,重庆只得通过修建铁路公路解决自身的物流瓶颈问题。

每30公里就有一座大桥,武汉一个市,便在长江上建了七座桥。长江于是成了航运部门最伤心的地方。

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金义华利用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多次呼吁改造南京长江大桥。与金义华意见相同的,还有安徽等长江中上游省份负责人。

在一次长江干线七省两市协调会上,安徽省长的发言稿写得很清楚,要求改造南京大桥,但是考虑到江苏省长在场,不得不把相关内容给删掉了。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则没这么多忌讳,在上海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长江黄金水道的开发,需要炸掉长江上两座净高度不够的老桥,解决重庆的货轮“上不去下不来”。

大陆一名桥梁专家直言:与其花数十亿元改建,不如干脆炸掉南京长江大桥,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到十年就能超过上千亿元。

金义华提供的一个数字是,由于南京长江大桥“腰斩”长江,使得国家先后投资数十亿元在芜湖、安庆、重庆等港口建成的数十座五千吨级外贸码头和集装箱码头,处于近乎荒芜状态。

“这些桥是长江身上的一把把铁锁,目前只能这样了,只能等着它们老化退役。”铁道部运输司一位官员说,铁道部暂无改建方案。

难得的台海通道共识

关于台海通道的建设,王梦恕介绍,今年六七月份,将会专门召开一次两岸专家的研讨会,然后九月,每年一次的两岸隧道交通会议将在河南洛阳召开。

“目前,台湾专家也认同修隧道。”王梦恕说。

台湾海峡通道工程,几乎没有异议地投向了隧道方案。

相比琼州海峡平均20多公里的宽度,台湾海峡却是前者的7倍――150公里。如此距离,桥梁难以完成。

2008年3月,铁道部与福建省政府签署了《关于推进海峡两岸经济区新一轮铁路建设的会议记录》,京台高速铁路从京沪高速铁路的安徽蚌埠站引出,至福建厦门,之后考虑选择海底隧道的方式从厦门入海,抵达台湾。根据规划,京台铁路于2010年开工建设。

另一条高速铁路是昆台路,线路是经昆明、贵阳、湖南郴州、江西赣州至福建厦门,再从海底隧道接至台湾。

台湾海峡隧道工程构想中有北、中、南三条不同路线的建设方案,最短的是北线,起于浙江温州,止于台北或者高雄。一旦修建,将超过琼州海峡隧道,成为世界第一隧道。

目前关于隧道选址,两岸学术界聚焦在了北线方案即福清-平潭岛-台湾新竹,长约122公里,

对于这个方案,厦门大学海底隧道专家蔡爱智说,修建台湾海峡的海底隧道在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剩下的只是政治气候。

非技术分歧

王梦恕称,修建跨河跨海通道,在方案的比对中,桥梁与隧道研究单位之间还是比较客观理性,最大的干扰因素不是技术争论,而是领导和部门干预。

王梦恕介绍,根据统计,因领导横加干预,建国50年来的土木工程,错误方案占到52%。

因担心在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建设中出现差池,王梦恕在一次有铁道部两个副部长和一个交通部副部长参加的研究论证会上直言,跨海方案最后的选择,关键是看领导的品德。领导即使不懂技术,也没关系,关键是听大家对方案的评议,如果只听部门的利益,那什么也搞不成。

“结果,部长们一听笑了。”王梦恕回忆。

目前,修隧道是由铁道部主导,而修桥则归交通部。王梦恕介绍,对于桥梁隧道施工,铁道部和交通部起先是合作。在合作建成一座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后,由于桥长六公里,船经常撞桥墩,导致大桥每年维修费损失达300多万元,但这个钱公路部门不出,铁道部掏,双方就此掰了。“现在两个部委的施工队伍也是各干各的。”

部门的纠葛有时也内部存在。

交通部下属有长江航务管理局、珠江航务管理局和水运局,但上下级间未能理顺。考虑率修桥对航运业的影响,航运部门一般是反对修建跨海大桥的,但交通部则需要统筹考虑水运、公路及桥梁建设问题。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例9

教材是一种特殊读物,长期以来,陈旧的“以本为本”的阅读教学观念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剥夺了学生张扬个性的机会。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积累的经验出发,对文本内容进行新的建构。2015学年,我有幸参加了龙岩名师江剑鸿工作室“新课程背景下助学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对于“在助学课堂中,如何正确使用文本?”这一问题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在教学中要以文本为凭借的同时“超越文本”,帮助学生实现“基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的对话。下面我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一、把握文本,帮助学生实现场景的“跨越”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明确指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其实是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它涉及思维、概括、表达等多种能力,需要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主动汲取重要信息,并用自己的语言对信息进行重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的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怎样引导学生把两个场景联结起来,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呢?

在揭示课题之后,可以提出问题“是谁架起了生命桥?”让学生找出文章描写的主要对象,再引导学生找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小钱” “台湾青年” “李博士”这三个人物之间发生了什么联系,最后将这些联系整理成几句通顺的话,就成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类似这样写人记事的文章,事件围绕着不同的地点、不同的人物展开。如果找出文章中关键的人物,理清他们之间的联系,也就等于抓住文章的骨架,把握文本主要内容就不成问题了。

二、唤醒体验,帮助学生实现角色的“跨越”

杜威曾说:“教学绝对不仅仅是一种简单地告诉,教学应该是一种过程的经历,一种体验,一种感悟。”感受生命的美好,理解骨髓移植的重要性是理解本篇课文的基石。

师:当我们享受美好生活时,18岁的小钱却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课件出示:小钱躺在病床上的照片)

师 :此时此刻,他可能想些什么呢?

生:我才18岁,我还要和同伴们一起打篮球、踢足球,我不想死,救救我!

师:这是对生的渴望。

生:我才18岁,我还要上大学,找工作呢。

师:这是对未来的向往。

生:我才18岁,我还没有报答爸爸妈妈,我怎么可以现在就死了呢?

师:是啊,钱畅多么留恋这美好的世界啊!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他的生命――

生齐读:就像含苞的花朵,不曾开放就面临着凋零的危险。

师:此时,你觉得“含苞”“凋零” “绽放”这三个词仅仅只是写花吗?

……

一个细微的环节,能让学生对生命有了如此深刻的理解。无疑,能让课堂如此灵动,来源于教师引导学生开放思维,以“小钱可能想些什么?”为始发点,在看似不经意的教学中扬起了生命教育的风帆。学生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懂得了生命的价值,理解下文“含苞” “凋零” “绽放”这三个词背后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即逝的同情惋惜之情,便是水到渠成了。同时也可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坚实的情感铺垫。

唤醒学生的情感和经验积累,能使学生较快进入角色,与文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当学生整个身心投入教学活动时,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并且在加深情感体验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这正如西方体验美学理论家所说,阅读活动是作家体验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流或对话。

三、品析重点,帮助学生实现情感的“跨越”

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第二学段的阅读目标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帮助学生体会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教学艺术。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第3~6自然段是帮助学生体会海峡两岸骨肉亲情的重点段落,应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仔细研读,认真感悟。

(课件出示台湾大地震的场面)

师:大地震后,在医院的病床上, 台湾青年还不清楚的情况是什么?

生: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

师:但他知道的是什么?

生: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如果你是地震中幸存的一员, 此时此刻,你最关心的人是谁?

生不约而同地说 “是亲人”。

师:而台湾青年尽管也挂牵着家人的安全,但想得更多的是在大陆有一位钱姓青年急需骨髓移植。小钱是台湾青年的亲人吗?

生不约而同地说 “不是”。

师:你从台湾青年的做法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台湾青年对小钱的担忧已经超越了亲人。

多么精彩的回答!教师抓住“还不清楚”和“知道”这一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展开对话教学,引导学生品味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而学生的深刻感悟,不也正是充分与文本对话,实现情感交流之后的“跨越”吗?

四、读写联姻,帮助学生实现文本的“跨越”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例10

家长已经陆续来了。

第一节课,是语文课,上《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语文课上

,我很想举手发言,但每次的问题,我虽然知道答案,但还不是很

确定,所以,有好几次都没举手,胡老师的眼睛有时候也会看看我

,看我举手了吗?到了课上到一半的时候,我想:不举手,妈妈肯

定会很失望,无论如何都要举一次手。胡老师又提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说这座桥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鼓起勇气举了一次手,

胡老师叫到了我,我站起来回答道:“因为这是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

架起了这座桥,所以,称这座桥为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我的回答

博得了大家的掌声。胡老师也向我竖起了大拇指。我虽然没有回头

看妈妈,但我肯定,妈妈一定露出了赞许的目光。有了这次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