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油气勘探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8 15:40:50

油气勘探论文

油气勘探论文例1

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勘探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火成岩油气藏勘探技术系列,尤其在火成岩岩石学和岩石化学分析、火成岩岩性识别、储层测井识别、岩相分析、火成岩储层预测等技术方面有明显进展。

1火成岩年代学、岩石学、岩石化学研究

火成岩年代学是火成岩分析的基础,通过同位素的研究,主要包括Rb-Sr、K-Ar、Ar-Ar等法,可以有效地判别不同火成岩体形成时代[9]。火成岩岩石学特征对于解决火成岩分类,研究其岩石学演化、时间与空间分布,搞清成藏控制因素等均具有重要意义。在油田生产中涉及到的岩石化学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火成岩的化学分类命名,化学分类命名方法很多,目前最简便、应用最广的是硅碱法,常用的图解为硅碱图、硅碱比例图、TAS图等;二是岩石化学特征,通过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的分析,来进行火成岩的形成环境及形成机理分析[10],目前已对粗面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探讨[11]。东部凹陷火成岩分3大类:熔岩类、脉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其中熔岩类又包括中性熔岩、基性熔岩。储层的发育程度与岩性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岩性识别是储层识别评价的基础。因火成岩岩石矿物的复杂多样性,准确识别的难度较大,因此如何从岩矿分析入手,加强岩石矿物物理特征研究,是用测井资料准确识别火成岩岩性的有效途径。

2测井储层评价技术

火成岩的密度、电阻率以及矿物成分与沉积岩不同,在火成岩中使用的测井方法、测井响应特征和测井评价与沉积岩有所不同。测井方法主要包括自然伽马、密度测井、声波测井、电法测井等以及各种综合方法,特别是测井与地震方法相互结合,更能拓宽火成岩的研究范围。例如利用测井分析技术,可以识别火成岩的岩性,同时建立火成岩测井上的识别量版;利用测井分析技术可以定量地识别火成岩的物性特征及裂缝的发育程度,尤其近几年成像测井技术的应用,对火成岩的储层宏观规律有了进一步了解。不同的岩性,具有不同的测井响应和曲线特征,综合这些曲线特征可以有效地将不同类型的火成岩区分开来。因此,通过分析化验与测井相的综合分析,使岩石定名更加准确。分析化验资料结合测井曲线特征识别岩性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12]。火成岩储层属特殊岩性裂缝-孔隙型储层,储层评价是国内外难题,尽管在有关专家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一些成果,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由于储层的复杂性及地质状况、技术发展水平等方面不尽相同,因此在地质认识,勘探开发思路和技术方法上虽然有共同点,但也有各自的特点和差异。

3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火

成岩储集层预测的实践表明,火成岩的岩石学和测井响应特征及相应的技术系列,是地震储层预测的基础。测井信息是火成岩储层与流体间关系的桥梁。在勘探实践中,主要结合“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开展火成岩体的地震识别及储层预测,可以预测火成岩岩性、厚度、物性(主要裂缝)及含油气性。但由于地震资料品质、岩性、岩相变化快、分析精度较低,盆地沉降-沉积补偿间关系不清晰等问题,使该项技术存在一定误差。同时高品质的地震资料是成功的保障。地震相分析主要用于岩相分析或判别火成岩的形成机制,如喷发或侵入;波阻抗反演主要对火成岩的岩性及分布特征进行宏观预测。地震属性预测主要用于岩相分析或油气检测,其中平均绝对振幅、弧线长度和能量半衰时梯度3种属性是较为敏感及实用的属性[13]。

4火成岩岩相分析技术

通过岩性(岩心观察及薄片分析)、单井相分析、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解释,在东部凹陷火成岩中识别出爆发空落相、溢流相、基底涌流相、火山碎屑流相、火山泥石流相、次火成岩相、侵出相和火山沉积相等8类火成岩相,这些火成岩相组合成中央、过渡和边缘3个相带。中央及过渡相带,原生气孔等储集空间较发育,特别是溢流相中的熔岩流亚相常常位于火山斜坡过渡相带位置,恰好位于油气运移的有利位置,可形成多种油气藏。边缘相的火山重力流亚相常含有一定数量的泥质,原生孔隙易遭到破坏,也不利于形成次生孔隙,不利于油气储集。

5火成岩裂缝预测与综合评价

火成岩裂缝预测与评价综合技术是将岩心观测资料、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的分项处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地质、测井、地震技术的全面应用过程,在实现各技术间相互约束的同时,也包含了各项技术裂缝预测结果的相互比较及印证,地质、测井、地震的裂缝预测结果可以用属性的概念输入到3Dmove和3Dstress软件实现裂缝的可视化,最后结合火成岩圈闭评价的其他系列图件,实现井位部署。该项技术成功应用于欧利坨子地区的井位部署,但在其他地区应用效果较差。

火成岩油气藏勘探前景

1坳陷内古近系火成岩

古近系火成岩由于与烃源岩共生,发育多种火成岩储层类型,并且已发现了多个火成岩体,探明了规模储量,因而勘探潜力较大。

1)深化古近系主成盆期沙三段油气藏的勘探

由于东部凹陷欧利坨子-黄沙坨油田的发现而使粗面岩储层备受关注。粗面岩形成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其发育程度远远不及玄武岩或安山岩。因而其他岩类的勘探显得尤为重要。如侵入岩油气藏已在东部凹陷驾掌寺地区和青龙台地区发现,驾掌寺发育沙一段和沙三段2期辉绿岩。2001年红16井沙一段辉绿岩重新试油获工业油气流(日产油3.5t),黄95井及驾602井、于68井见良好油气显示。青龙台地区发育2期侵入岩,其中沙三中亚段辉绿岩于1999年在龙606井区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5×104t,其产状与地层产状几乎一致,连续性差,蚯蚓状反射,频率低,追踪预测岩体面积20km2,该套岩体虽已勘探,仍具一定潜力。沙三上亚段辉绿岩与地层呈30~45°交角,反映了2个截然不同的侵入时期[14]。

2)加强房身泡组及其他层系的勘探

房身泡组时期是玄武岩大规模喷发时期,在西部凹陷、东部凹陷和都见到了零星的出油点,但没有发现规模油气储量。东部凹陷开37井及牛14井等井获油气流。沙四段是西部凹陷油页岩发育有利层系,曙光地区的曙70井在沙四段玄武岩压裂后日产油7t,烃源岩内的火成岩为有利勘探目标。另外,古近系东营组、沙一段也见到了火成岩油气藏。如大平房大12-020井东营组玄武岩获工业油气流,展示了新层系、新岩性良好的勘探前景。

2中生界火成岩

辽河坳陷内中生界火成岩主要发育于小岭组地层中,东部凹陷已发现油气主要位于油燕沟潜山、三界泡潜山和青龙台3个残留潜山中,以中-酸性火成岩为主,主要以安山岩为主,其次为玄武岩、流纹岩和凝灰岩。油燕沟潜山荣76井、油38-56井安山岩已获工业性油气流,累计生产原油分别为2680、7903t。荣42井等井见油气显示。荣50井、油1井在钻井中发生井漏,说明火成岩具一定的储集空间,勘探潜力较大。西部凹陷兴隆台地区兴213井在中生界获日产气80×104m3、油110t的高产工业油气流。另外,中生代盆地火成岩油气藏勘探亮点频现,白10井等井获工业油气流,并探明63×104t的石油地质储量,展示了该区的勘探潜力。

3与火山活动相关的油气藏

对于火山作用频繁的沉积盆地来说,火成岩的立体勘探是降低勘探成本的有效方法。广义的火成岩油气藏勘探将受到重视。在火成岩勘探的过程中,发现过多个火成岩侧向遮挡油气藏,如欧50井、红16井等,尤其与火成岩互层的砂岩也有多口井获高产油气流。广义的火成岩勘探包括3个方面:一是火成岩及其伴生的油气藏,火成岩体附近通常发育众多的伴生油藏,多目标层系的勘探可降低勘探成本及风险;二是由于火成岩环境与低熟油、或非常规气藏形成密切相关,增加了其隐蔽油藏的勘探潜力;三是由于辽河裂陷-坳陷双重结构,深层可能分布大量火成岩体,且岩体物性受埋深影响小,因此,将成为深层重要勘探目标。

火成岩油气藏勘探面临的问题

油气勘探论文例2

1 勘探系统

油气勘探系统的构成是勘探活动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制度化的表现形式,油气勘探的目的是发现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油气藏,这就决定了勘探系统具有特定的构成,在油田公司层面,它包括了地质、物探、钻井、管理等多种专业队伍,围绕着勘探的目的集合成了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勘探系统是活动着的、发展着的、具有相对专业独立性、与其他系统有着广泛联系的社会系统。其结构的合理性取决于它是否能有效地解决探区地质认识和工程技术等问题,因此,地质资源条件、对资源的需求、所处勘探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等决定了勘探系统的构成。勘探能力和探区地质资源条件之间的矛盾、储量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是勘探中的两大基本矛盾。这两大矛盾贯穿于勘探全过程,并导致了勘探系统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完善,这是勘探系统作为一种有生命力的社会系统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能力。

2 勘探指导思想

勘探指导思想是为了能坚持勘探原则、实现勘探目的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构造地质学、层序地层学、含油气系统理论、成藏动力学、“源控论”、“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隐蔽油气藏勘探理论”等石油地质理论均是经勘探实践验证有效的勘探指导思想。具体工作中,地质模式就是石油地质理论在勘探中的应用形式。勘探过程的推进以及勘探能力的提升促进了石油地质理论的创新。石油地质理论创新是勘探发展的需要,不能指导实践的理论就是空谈。勘探石油地质理论的创新需要满足3 个条件:一是建立起清晰的地质模型,二是形成具体的勘探工作程序,三是配套出相应的工程技术手段。因此,突破原有认识并形成有效的勘探地质模式,往往是与勘探阶段、勘探能力密不可分的。油气成藏理论的研究关键是盆地输导体系的空间刻画和定量评价。而当前我们还只能做到对输导体系简单的描述,而油气运移路径上的断裂、不整合面、砂体等输导体系的构成要素,在排烃时期是不是有效的输导层,相互之间是不是构成了一个有效的输导体系,一个体系内部的不同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配合的,体系与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输导体系与有利聚集背景的时空匹配关系等等,目前都无法准确回答。一旦这些地质问题能用技术手段加以刻画,一种新的具有更强指导作用的理论就会应运而生。

3 勘探能力

勘探决策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勘探部署方案是否合理,这需要对地质条件有较为正确的认识,同时,对勘探队伍的组织能力和工程技术能力也要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勘探部署方案的合理性取决于队伍的工作能力与地质条件的匹配性。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体会过多次规模不同、难易程度不同、成功与失利效果不同的勘探实例,掌握了大量油气成藏模式,具有较强分析判断能力、组织指挥能力、成败承受能力的勘探活动指挥家,才是优秀的勘探家。

勘探决策需要运用集体智慧。集体智慧是在个人智慧的基础上有机组合提炼而成的,这需要每个人都发挥作用,更需要领导者能将正确的意见汇总集成。油气勘探的技术性很强,需要不同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共同完成,这期间出现技术争论是正常的。技术争论恰恰是明辨真理、凝聚智慧的好方法。平等争论才能促使争论者发挥真水平,但平等争论的原则不是同场争论,而是同级别争论。进行地位不对称的技术争论,很容易使对方不战而退,从而损失大量真知灼见。勘探领导者应创造条件和机会引发技术争论,在鼓励并听取不同下级人员之间同级别的争论之后,运用自身智慧择其优者而决策。勘探的高风险性对坚持技术民主提出了更高要求,发扬技术民主是勘探需要,更是一种胸怀和修养。

4 勘探过程

一个含油气盆地的勘探过程往往要经历准备期、高峰期、稳定期和衰减期等阶段,这就是勘探的周期性。新区与老区的勘探,由于所处的阶段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工作特点。

新区勘探需要实现快速突破。新区勘探能否快速突破的关键,一是资源条件,当油气富集,勘探突破成了高概率事件时,往往会实现快速突破;二是勘探思路,当对石油地质条件认识较为正确,形成了合理的勘探指导思想,抓住了勘探的关键问题并着力解决,就能实现快速突破。勘探初期,尤其需要注重石油地质条件特殊性的研究,尽管很难,但总应该是在普遍规律指导下,突出对探区特有地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认识了特殊性就能更加注意各成藏要素发挥作用时的区域整体性,就不会盲目照搬别处的模式和经验,不至于夸大有利条件或放大不利条件。新区勘探较为合理的做法,一是勘探目标的选择一般是先简单后复杂,二是集中精力首选近源的优势输导体系作为勘探突破口,三是认真做好勘探目标的优选评价。新区勘探阶段正确的工作态度,一应当突出勘探大发现就是大效益的理念,而不应当纠缠于一时一刻或者一口井的成功失利;二应当善于“由简入繁”地开展工作,在起步阶段每完钻一口预探井都要开展新一轮评价,不__断反思,不断深化;三是新区突破之后更需要理性的思考,更需要不同观点之间的积极讨论,更需要冷静分析勘探能力,更需要客观评估发展趋势。

老区勘探需要实现持续发展。老区勘探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能否实现后备资源的有效有序接替。做好这一点,一方面需要建立合理的资源储量序列,而不是单纯以探明储量指标作为当前勘探工作的目标;另一方面需要充分认识勘探领域周期性发展的规律,超前做好增储领域的有序接替,在勘探形势较好的时侯,未雨绸缪,做好“三新”领域的预探工作,积极寻找有利的接替阵地。实现老区勘探持续发展,应明确几个方面的认识问题,一是资源量不应该束缚住勘探发展;二是勘探的持续发展不单是资源的问题,更是队伍、环境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三是在充分认识共性条件的基础上,“简化”石油地质条件的研究,全力攻克关键问题,逐步深化认识,提高水平;四是老区勘探出现了困难,原因往往是勘探思路一成不变导致勘探部署无从下手、资料状况及技术手段老化导致难以适应地质目标要求,勘探投入不足导致难以满足储量增长需求等等。

5 结束语

资源条件、勘探系统、勘探指导思想、勘探能力、勘探过程等油气勘探各要素之间共同作用,决定了储量增长的特点,这就形成了勘探发展的基本规律。本文只是尝试性地提出油气勘探发展规律的概念,文中的观点也不一定合适,但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起大家更加关注对勘探活动进行规律性的研究,促进勘探工作更好地发展。

油气勘探论文例3

关键词 向斜成藏 油气地质 理论及意义

一、向斜成藏理论的研究

Unconventional Petroleum System(非常规油气藏)的理论是由美国的学者们提出的,主要涵盖与构造和岩层没有关系的非常规油气藏,而且在油气运聚的过程当中,并不受到浮力作用的影响,能够在较大面积的在区域上连续的存在着。现今,向斜成藏理论主要拥有着三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第一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赵文智以及邹才能等人提出的满凹含油观点,第二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由梁晓东以及吴河勇等人提出的向斜区的滞留成藏观点;第三种类型的代表性观点,是由卓勤功以及其团队提出的隐蔽油气藏理论观点,然而三种极具代表性的观点却都有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向斜成藏的油气藏通常发育在物性都不好,在储集层中存在着“低孔低渗”现象,现今,在我国主要研究和开发这种非常规油气藏,将其作为低渗透油藏。如果严格的讲,这种低渗透砂岩的油气藏并不能够完全的归属于深盆油气藏,因为还有成岩圈闭油气藏以及复合圈闭油气藏和岩性油气藏等一些比较常规的油气藏。然而,针对低渗透油气藏来说,在国内外都有着相当多的学者对低渗透油气藏的渗流特征、成藏机制以及储层成因和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归纳出低渗透油气田的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地质特征:

第一方面,范围广、丰度低、大油气区以及小油气藏的油气聚集特征;

第二方面,覆盖范围较广的优质烃源岩与接触较为紧密的生储盖相互组合;

第三方面,油气藏的主要形成地点为规模较大的陆相浅水河流三角洲地区;

第四方面,大范围准层状成岩型以及毛细管压力型和岩性型为主的多种圈闭类型共存;

第五方面,拥有着非达西渗流以及达西渗流的两种类型的渗流机理;

第六方面,不同种类型油水之间的关系一直存在,油水关系的分布具备着一定的复杂性;

第七方面,带状富集以及宏观连片和甜点高产的资源分布特征及其整体勘探布置。

二、向斜成藏理论的油气地质意义

油气勘探论文例4

石油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源之一,在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石油产业也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它的发展前景可以说是很可观的。但是,石油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即使它在某种意义下是可再生的,但再生时间却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使得其开采量也渐渐不能满足目前社会对它的需求,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开采过程中技术上的不成熟造成对石油资源的浪费,一定程度上无法保证开采石油的质与量。因此创新与发展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是目前在开采油气资源工作中必然要做的,从而节约油气资源、提高石油的开采效率,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一、我国的石油地质资源

(一)对我国石油的地质勘探研究

具研究表明我国广阔的领土上拥有很丰富的油气资源,很多地方都将成为油气资源勘探的新领域。但是我国的石油地质条件也是相对复杂的,如果只依靠一种勘探技术那么相对的只能获得其中一方面的石油信息,因此只有在使用多种勘探技术手段下,勘探获得的信息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出地下石油资源的状况以及地下的地形地貌。一个新的石油勘测地点在勘探过程所遇到的阻碍与开采过的地区进行再开采勘探其在勘探技术上是有很大差别的,但是无论是新领域还是在开采过的基础上进行再开采,不同地区的油气特点是不一样的,相应的我们的勘探措施就会有差异。而且由于受到勘探技术的水平限制,对石油地质勘探也是分阶段的。在某一不适宜勘探的时间段进行对石油勘探,无论进行怎样的研究,运用哪种技术的勘探所获得的信息也会是不全面的,具有一定的缺陷性。勘探技术的研究对于全球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都是相当有必要的,尤其油气资源在中国市场上的稀缺性导致了我国必须加强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二)我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分析

社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使得国家对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与创新更为重视。为了其能够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大量的科学技术投入到了研究中。这不但促进了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进步,也在研究过程中形成了各领域合作的友好关系。我国在石油勘探技术探究上取得了很多的惊人的成绩,其主要成绩体现在对勘探技术进行了分类。研究的成果表明目前我国在石油的勘探技术领域有几种勘探技术尤为突出。其中的物探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而地震勘探技术则是物探技术的一个进步体现,还有比较新技术的重磁电勘探技术等。由于我国地形的特点,在勘探石油资源技术上是需要很大挑战的,为了能够满足我国石油的内部供需,减少外进石油量。在勘探与开采石油的技术上就应该建立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思路以及新的方式去动作。

二、我国目前对石油勘探与开发的研究

(一)地形现状决定石油的勘探

在石油产业上,我国的现状就是油气资源的总量丰富,具有相当好的发展前景。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的复杂性,同一地区由于地形因素导致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复合式油气区,而各地区分布的石油含量也不均匀。对复杂的地质因素经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在石油的勘探技术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找到一定的规律从而取得很多值得骄傲的成果。但是对于目前国内石油资源储存量与可开采量的现状,即使在技术上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在石油的开发利用上又造成了又一个难题。由于在较少的石油可开采量中优质石油更加贫乏,这使得我国在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中遇到很大的压力,所以面对现状,对于石油的开发在勘探技术上的创新就变得非常的重要。先进的勘探技术研究,在开采石油的工作中起得了很大的成效。因此,地形现状决定着发展创新怎样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

(二)分区域讨论石油资源勘探技术

对不同石油分布区,应该采用不同的勘探技术。对于重点勘探区其勘探的技术在一定程度上要比在普通勘探区要先进,在人员安排上也较多。油气的勘探过程是相当重要的,在勘探过程中需要工作人员对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高度的注意力。作为一个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人员,必须要以不同地区的地质作为研究主题,即充分了解地质。每一个勘探家在勘探过程中还要懂得从地质出发,掌握钻井、测井以及试油等工作。不同的地形地貌使在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上有着很显著的差异,因此在对于不同地区进行地质勘探时,其勘探技术应该是有不同的,这就导致了在创新与发展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的同时,地区的地形地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勘探技术的方式。因此,在石油地质资源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过程中,对不同地区其勘探技术是有差别的。

三、小结

石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研究对石油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也是目前中国最重视的研究之一。为保障我国的石油供需,在勘探石油地质资源的同时培养复合型的技术人员才也是目前的一个关键。培养石油开采技术探究业的后备储蓄人员是石油产业里的一个宗旨,也是今后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需要。

近年来,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整个世界上来看,随着发展油气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且随着勘探的程度加深,油气资源的地质勘探技术难度也越来越大。当然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是一项必须高度重视且持续研究下去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李德生;中国石油地质学得创新之路[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7

[2]翟光明;我国油气资源及石油地质和油气勘探的几个问题,2004

[3]李梅梅;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研究《硅谷》2014年第01期

[4]罗群;试论中国石油地质勘探理论的进一步创新,中国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昌平

油气勘探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TE1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0-147-1

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与日益增加的物质要求,使得我国对油气资源的需求也变得更加迫切。近几年,中国石油工业越来越注意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并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力求突破创新,并取得一批重要的科研成果。有这些勘探理论与应用技术的支持,中国石油不仅在油田的储集上取得重大发现,而且维护了资源市场的稳定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1现有的石油地质勘探技术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也正向作业化和工具集成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且以多学科协同研究为基础的油气勘探研究体系是一项综合体系,取得了长足进步。

(1)钻井技术。

欠平衡钻井技术是通过减轻底层的损害,克服卡钻等问题,进而提高石油机械设备的钻速,是开发枯竭油层的首选。

(2)测井技术。

测井技术是利用岩层的电化学特性、声学特性等物理特性,测量物理参数的方法。随着计算机科技的迅猛发展,采集、处理和解释测井数据的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同时,成像测井技术、套管井测井技术、核磁共振测井技术也都得到快速发展。

(3)物探技术。

物探技术作为石油开发领域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未来中将出现的至关重要的技术包括:实时地震油藏生产监测,可视化控制的钻井进程,完善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以及全方面提升工作组的资产评估能力和研究能力。

2石油地质勘探的创新路径

我国的油气资源勘探面临巨大的挑战,大幅度提高油气资源保障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因此,为了促进并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快速的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就必须加强石油地质勘探的创新研究,不断开创石油地质勘探的新路径,把石油资源的开采使用效益全面提升。

(1)多维发展,以提高石油的综合勘探水平。

石油勘探在今后面临越来越复杂的世界性难题,比如:复杂山形、薄层、超低孔低渗、黄土塬等作业。从油田发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物探技术始终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为此,中国石油以二维、三维描述、三维可视化、四维检测为技术路线,制定了物探研究技术的发展战略。为确保国家能源的安全,在二次开发阶段,地震、测井等工作逐渐实现工程技术一体化,为勘探实现全面服务提供解决方案。

(2)充分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提高石油勘探质量。

计算机、机械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三维地震模拟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能,使得含油气系统模拟、油藏模拟及盆地模拟方面都取得显著的进步。与此同时,由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地质信息系统及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组成的3G技术将实现生产管理、数据组织、力学研究及工程设计上的一次新的跨越。含油气系统使得以往单独地逐一研究各个单一的成藏条件的状况得到改善,把油气的运移、聚集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进行应用,成为不可或缺的油气理论和手段。

(3)通过可膨胀套管技术,以降低勘探成本。

常规钻井中下井的套管尺寸不是逐渐变化的,井口到油层的尺寸是越来越小的。因为这样,井眼的尺寸会在某一程度上限制井下作业,有的甚至不能达到目的层。而最近壳牌研究中心开发的割缝管的直径可以逐渐膨胀2倍,可以比异型管更容易扩径,从而完全解决问题。目前,该技术已被大型的油气田,如大庆、胜利油田等使用在勘探中。

3石油勘探技术的发展分析

为满足当前和以后的油气勘探需要,中国石油应将地质理论、方法和应用技术当作重点,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需要着重研究油气勘探的地质理论和实用技术,发现维持油气勘探可持续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今后一段时间内重点发展的关键勘探技术如下:

(1)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

通过定量控制模拟从源岩圈闭的成藏的整个过程,利用三维可视技术,含油气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内涵作为基础,,可以更加直接清晰地再现油气的形成过程及分布。这项技术作为一项潜在效益很大的实用技术,挑战性很强,主要用于油气有利勘探方向、区带和资源评价和勘探目标的预测方面。而现在,应采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加大攻关力度,形成技术系列。

(2)勘探目标与资源的一体化评价技术。

该技术的评价方式是科学的、多方面、全方位的,以石油公司的正确的投资决策为基础。在临界参数的选择方面,国外的大公司经过多年的应用和发展,大多都有自己的评价决策技术系统,并且相对符合实际,因而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对勘探高效化的实现、资源与勘探同步的促进、稳定市场的反应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3)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的应用。

许多国际大油公司将这项技术作为油气勘探的核心技术,应用于油藏描述、盆地分析和储集砂体的预测。目前,层序地层学分析技术在商业化应用中的潜力很大,作为当代地层学和油气勘探理论方面的一项重大突破,应用前景广阔,并且在技术和商业化应用方面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

4结束语

科技的进步不仅提高了人们发现资源的本领,而且还提高了人类开发油气的能力。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石油地质勘探技术飞速发展,令石油的产量实现了二次跨越式增长,其理论与技术的进步支持了石油企业在更多盆地的勘探、开发工作顺利进行,获得了石油储量的重大发现。科技的进步也使得勘探的综合效益和收益不断增加,而且使中国石油在获得油气信息资源的领域可以得到不断扩展。同时,使得我国的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并稳定了资源的供应。

参考文献

[1]水.产业将经济学[J].高等教育.2005(8).

油气勘探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8)11-0091-02

一、前言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湖南科技大学地质专业本科高年级教学具有“找矿特色”的专业课程,同时是与非常规油气——页岩气勘探密切相关的重要专业课。课程涉及知识面广、综合性强、新理论新技术较多[1-5]。学生需要将理论知识直接定位到油气勘探的工作岗位,其内在要求的知识体系更加专业化,实践技能和方法技术紧跟行业发展的需求。我校自2011年以来,重点针对资源勘查工程、勘查技术工程的学生开设。作为本校地质系特色专业,如何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使该专业方向适应新能源勘探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成为当下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采取多项教学改革措施,在强化理论教学的基础上,突出“找矿”相关实践教学改革。使学生系统掌握知识体系,为就业打下厚实的基础。

二、建设方案

1.设定建设目标:(1)建设“找矿特色”课程,建立合理的知识体系。石油天然气地质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油气地质理论基础,掌握油气藏形成原理、分布规律、控制因素,为今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奠定基础。(2)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满足本科教学体制改革要求。根据我校2013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增强课程内涵建设,将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术等及时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以地层、构造、沉积演化为主线,以油气形成演化、油气藏勘探为目标,突出重点教学内容,特别关注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2.完善授课思路,改革教学方法:首先,准备石油地质学相关的科研实例,精心设计多媒体教案,形成基于科研实践的教学模式,较好地衔接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其次,根据课程内容专门设计了讨论课、专题汇报课等。

3.突出实践教学作用,强化野外地质技能。石油地质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实践—认识—再实践”的教学思路。在实施过程中注重野外实习,除了掌握常规读图、识图、填图野外方法和技能以外,还需着重抓好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按照行业标准,补充与石油地质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更直观地复习和巩固课堂和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三、具体措施

1.强化理论教学与考核,夯实学生专业理论基础。理论教学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是教师讲解与传授知识、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6]。鉴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在油气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油气勘探实践的理论指导作用,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要注重的是对石油与天然地质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与考核,重点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

油气地质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生、储、盖、运、圈、保六大成藏要素。在完成理论教学后,为了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个学期还安排了大量的课后石油地质学专业文献阅读训练、习题计算作业以及部分课时的课堂宣讲讨论和解题课,要求学生能将油气在地下的实际赋存条件通过图件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学生编图、作图、阅读文献的实际能力。

在课程考核阶段,考核方式则采用百分制,考核内容分为专业理论知识闭卷考试、平时作业与阅读讨论两大部分,两者分别占总成绩的70%、30%。对于未能通过考试的学生,按要求一律进行补考,补考未通过的则安排重修。

2.紧扣学科前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不断有新的思想充实或拓展现代石油地质理论,而这些新理论在油气勘探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

高等院校的科研能够促进教学。肖兴安认为教师进行的研究与自身教学密切相关,教師的科研工作实际上是在为教学做准备。对于一些具有突破常规的油气专业理论,则要求学生能联系之前所学到的传统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对比与思考,提出个人的见解和观点。

3.多学科结合,拓展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是在大量勘探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地质学科,其形成和发展与油气勘探息息相关。随着全球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油气勘探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形成了从单学科向多学科综合发展的勘探指导理论,如石油渗流力学、成藏动力学、高分辨油藏4D勘探等,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中,在油气地质理论的基础上吸收最新勘探与科研成果,将其中关于多学科综合应用油气勘探的思想融入到日常教学中。除了在课堂介绍相关内容外,笔者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多阅读有关刊物,关注油气地质微信公众号等,了解勘探行业的最新进展。

4.加强野外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从中美大学近年地学教材编著地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对比来看,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核心,实践教学改革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实践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受到重视[7]。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都非常强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每年都安排了为期近5周的野外地质填图实习。野外实习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地质填图等加强对学生野外实践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今后从事地质勘探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野外实践和技能训练结束后,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会,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对学生野外训练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讲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客观地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二者互相促进,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作为油气勘探与开发的基础课程,在本专业课程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笔者按照以上课程建设目标与教学改革思路开展教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学生今后从事油气勘探及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邹华耀.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探讨[J].石油教育,1999,86(7):45-46. 

[2]庞雄奇.新世纪油气工业的发展与中国石油高等教育的使命[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4):14-18. 

[3]王凤琴.“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6,15(4):109-111. 

[4]林小云.《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课程教改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07,4(2):318-320. 

[5]柳广第,高先志,李潍莲,陈冬霞.“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8,17(4):109-112. 

油气勘探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O235

油气成藏机理和分布规律是石油地质学中油气成藏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所有油气成藏的研究工作均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复杂,具有勘探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高风险的特点,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技术和地质理论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机理是什么呢?烃源岩中生成的油气是在何种成藏动力的驱动下沿何种通道以什么相态进入岩性圈闭,岩性油气藏的含油气性差别较大,其成藏机制是什么?均是岩性油气藏油气成藏研究中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岩性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的主要勘探目标,在世界含油气盆地的勘探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国内外发现了许多大、中型油气藏(田)。在中国东部盆地,特别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变得日趋重要,已成为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济阳坳陷由构造油气藏勘探逐渐转为隐蔽油气藏勘探,90年代后期岩性油气藏已成为勘探的重点,目前,砂岩岩性油气藏累计探明储量为60244×104t,占济阳坳陷总探明储量的17%。

由于岩性油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复杂,勘探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勘探上具有高难度和高风险的特点,这类油气藏的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有关岩性油气藏的特征、成藏条件、分布规律、成藏机理、分布预测方法和技术,特别是成因机理(包括地质条件、动力、相态、排驱方向及含油气性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创造性进展。

1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岩性油气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美国著名石油学家A.I.Levorsenl提出勘探隐蔽圈闭以来,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地层不整合、岩性及古地貌等圈闭的油气勘探[2]。岩性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的主要勘探目标,在世界各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应用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国内外发现了许多大、中型油气藏(田)。例如前苏联北高加索海西期亚速一班库含油气盆地南部斜坡带发现了上倾尖灭的哈德砂岩岩性油气聚集带,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斜坡带的帕宾纳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聚集带。在中国中东部盆地,如南襄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先后不同程度地发现了大规模的岩性圈闭油气藏。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深凹区第三系核桃园组岩性圈闭油气藏,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榆林、苏里格庙大型气藏和中生界安塞大型三角洲沉积砂体岩性油藏以及2001年发现并于2002年建成的陇东西峰长8油田,均属于大型岩性圈闭油气藏。特别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相继发现了大批的岩性油气藏,如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先后发现的梁家楼油田,牛庄油田,林樊家油田、史南油田及东辛油田的营1l砂岩体。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变得日趋重要,已成为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有关岩性油气藏的特征、成藏条件、分布规律、成藏机理、分布预测方法和技术,特别是成因机理(包括地质条件、动力、相态、排驱方向及含油气性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创造性进展。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经过刻苦攻关,建立了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及相应的勘探技术,使我国岩性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

2 岩性圈闭及油气藏形成的特点

2.1 岩性圈闭的形成机理

岩性圈闭是指储集层岩性或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称为岩性油气藏。储集层岩性的纵横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但大多数岩性圈闭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和成岩作用的差异,导致沉积物岩性或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上倾尖灭体、透镜体及物性封闭圈闭等[3]。

在岩性变化大的砂岩、泥岩沉积剖面中,常见许多薄层砂岩互相参差交错。有的层状砂岩体顶、底均为不渗透泥岩所限,在横向上亦渐变为不渗透泥岩,砂岩体呈楔状尖灭于泥岩中,这就是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在砂岩尖灭端部以及透镜体的两端,往往泥质含量增多,渗透性变差;而向砂岩体主体,泥质减少,渗透性变好,形成透镜体、岩性尖灭圈闭或物性封闭圈闭等。除砂岩相变形成圈闭外,碳酸盐岩(粒屑灰岩)也可由于岩性改变而形成岩性圈闭,如生物礁油气藏。在成岩和后生作用期间,由于此生作用使原生的岩性圈闭发生变化,并使储集层的一部分变为非渗透岩层,或使非渗透层中的一部分变为渗透性岩层,形成岩性圈闭。如在厚层砂岩中,由于渗透性不均,也可在低渗透砂岩中出现局部高渗透带。在碳酸盐岩地区,由于易于发生溶蚀和此生作用,故容易在成岩阶段形成岩性圈闭。

2.2 岩性油气藏的类型及形成特点

根据储集体类型,岩性油气藏可分为4类,即砂岩、泥岩、碳酸盐岩和火成岩岩性油气藏,主要为砂岩类。按圈闭的成因,岩性油气藏可分为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物性封闭岩性油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等4种[3]。根据有效烃源岩与储集体的配置关系,可将岩性油气藏分为两类,即接触烃源岩的岩性油气藏和不接触烃源岩的油气藏,前者被烃源岩包围或部分接触,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可通过烃源岩的层理、裂缝及砂层直接进入储集体;后者烃源岩与储集体之间存在几十甚至几百米厚的泥质岩层,只有通过断层、裂缝等油气输导体系才有可能成藏。

3.结论与认识

在阅读岩性油气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识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油气勘探论文例8

关键词: 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创新;油田公司

Key words: prosp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gration;management innovation;oilfield company

中图分类号:TE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072-03

0 引言

勘探开发一体化,就是在油田开发中,将原来彼此分散的、独立的勘探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使勘探、开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勘探向开发延伸,开发向勘探渗透,变前后接力为互相渗透,二者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石油资源储量向石油产量的转化,实现石油企业经济效益的最优化。因此,勘探开发包括两层含义:勘探的后向一体化以及开发的前向一体化。长庆油田经过多年探索,在勘探开发一体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的发展历程

长庆油田于2003年在集团公司的领导下成立油藏评价科,自此开始了对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的探索。近10年来,通过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开展,长庆油田实现了开发向勘探延伸,不断扩大勘探成果;勘探向开发延伸,实现快速、规模、高效开发。在2009年左右,五大含油区带格局基本形成,勘探评价寻找富集区的成果显著。长庆油田的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成效显著。目前,长庆已经具备了年产5000万吨的能力,日产量已经达到14万吨。

2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实践探索

2.1 战略引导,高层支持

勘探开发一体化既是一种管理模式创新,也是一种管理流程创新。因此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推广和实施需要组织战略的引导和管理高层的支持。长庆的勘探开发一体化既是长庆油田新时期战略发展目标的要求,也是中石油的总体战略部署。因此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从一开始就得到公司高层领导的重视,由上而下推动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的进行。这是长庆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在2012年,长庆油藏评价紧密围绕公司“高水平、高质量,全面建成西部大庆”的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公司工作会议和领导干部会议精神,按照“继续加快陕北、调整优化陇东、战略准备宁夏”的思路,以提交规模效益储量为重点,坚持“资源、创新、低成本”战略,深化综合地质研究,强化工艺攻关试验,着力推进储量增长。高峰期工程,坚持“资源、创新、低成本”战略,科学方案部署,创新技术应用,精细生产组织,提高规模效益储量,2012年新增探明石油储量再超3亿吨,规模效益储量高效落实。

2.2 深化认识,指导实践

油藏勘探开发一体化是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实践中具体的模式设计和运行机制则应与油藏的地质条件和油田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走出适合长庆油田的勘探开发一体化路子,并真正指导油藏勘探开发实践。

在长庆,勘探开发一体化被赋予了更符合长庆的特点和内涵。那就是两个延伸、三个促进和四个一体化。

两个延伸:一是勘探向后延伸,延伸到开发实施、信息反馈阶段,以便及时了解勘探部署方案实施的实际效果,根据差异分析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下一步勘探;二是开发向前延伸,延伸到工业评价勘探阶段,甚至可以到圈闭评价阶段,以便及时对勘探领域有无商业价值进行评价。坚持早期介入,及时部署滚动勘探方案,扩大勘探成果。

三个促进:一是减少重复建设,缩短油田建设周期,促进投资效益的提高。二是“三位一体”共同寻找富集区,促进规模建产,整体开发。三是加强开发前期评价,促进超低渗透油田快速有效开发。

四个一体化:一是目标一体化;二是地质研究、技术攻关一体化;三是方案部署、井位优选一体化;四是资料录取、信息共享一体化。

2.3 部门合作,权责清晰

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关键之一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这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必须成立组织领导勘探开发一体化的专门机构;二是尽量减少组织层级,构建扁平化组织;三是构建各部门各机构之间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长庆油田在组织结构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效促进了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实施。

长庆油田在组织结构中实行“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层组织结构设计,形成了“一级指挥一级,一级为一级负责”的组织秩序和科学高效的决策程序。在组织管理上,由油藏评价领导小组统一组织管理,从审查部署开发方案实行统一协调,集中管理,从组织上保证整体性和系统性。管理层的组织机构是油藏评价处,其主要职责是:项目立项报批;投资和计划控制;组织方案的编制;审查和上报;项目的实施管理;监控和考核;汇报进展和成果。执行层的组织机构是项目组,其主要职责是:方案的实施和投资控制;完成探明储量任务和相应评价工作;项目工程投资概、预算,确保项目在预算框架内运行并完成各项考核指标。

在机构部门分工方面,长庆油田公司下设油田开发处、油藏评价处等职能部门和勘探部、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工艺研究院、采油厂等直属单位,具体负责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这些部门之间形成了明晰的分工合作关系。研究院、油气院负责勘探开发地质、工艺的研究及方案编制工作,油田开发处、油藏评价处、勘探部分别负责油田开发、油藏评价、石油预探的管理工作,包括方案审查、生产组织协调、投资与质量监控、项目检查与竣工验收与后评估等工作,各采油单位具体负责油田产能建设和原油生产工作,油藏评价处下设油藏评价项目组负责石油探明储量的完成工作,勘探部下设石油预探项目组,负责石油控制及预测储量的完成工作。

2.4 流程统一,简洁高效

勘探开发一体化是一种流程的改造和创新,因此关键就是流程统一高效。长庆油田的勘探开发一体化流程分为四个阶段:预探阶段、评价阶段、产能建设阶段和生产阶段。长庆油田按照集团公司的要求,根据勘探开发的实际情况,持续优化项目组织管理和生产资源配置模式,对钻、录、测、试各专业全盘考虑,按照不同生产时段,合理调整生产组织方式,发挥统一协调管理职能,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相互沟通,实现各专业、各单位协同作战,确保项目实现优质、高效、有序运行。

①加强组织管理,为勘探开发一体化提供保障。如前所述,长庆油田的勘探开发自始至终是在油田分公司的统一组织下进行的,油田分公司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负责对该地区勘探开发的领导;在具体组织管理上,油田分公司成立了油藏评价领导小组,为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组织保障。研究工作及井位部署由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负责;实施工作则由勘探和开发两个事业部分工负责;产能建设工作则由产能建设项目组专门负责。

②开发工作早期介入与勘探相结合。油田发现井试油获得工业油流后,开发工作就开始介入,主要是在勘探认识的基础上开展早期评价和开发可行性的论证工作,进行技术经济评价。这期间工作包括:建立早期概念地质模型;油藏工程规划设计;勘探开发技术经济评价。

③加强前期研究,使开发方案编制与勘探相结合。在前期研究和开发方案编制阶段,坚持勘探开发紧密结合十分重要,主要表现在井位部署上的结合、资料采集和地质认识上的结合。

④在方案实施和调整优化过程中,坚持“短平快”勘探开发模式。即在对油气探区进行预探、评价寻找新发现的同时,以探井为中心,并把探井作为“母井”,通过“一母多子”效应,落实含油气富集区;另一个方面,在开发骨架井建设产能同时,又把开发井作为探井的角色,综合分析和研究,寻找新层系,开拓新领域。

正是依靠科学高效的流程管理,长庆油田2012年钻井完井426口,试油完井318口,获工业油流258口,试油成功率81.1%,创油田历史新高,“328”战略工程全面实现。

2.5 过程控制,全面严格

长庆油田在勘探开发一体化种,实施了严格的过程控制,责任落实到人。全面执行标准化设计、施工流程和质量监督考核,制定各专业质量监控表。对钻井开钻验收、钻井抽查、固井驻井监督,对录井坚持驻井监督,对试油重点工序全程监督、重点井/层驻井监督,对压裂全程监督,杜绝不合格化工料和支撑剂入井,严格执行方案设计,确保工程施工质量。全年固井质量合格率100%,取芯收获率98.4%,主要技术指标均达标。

同时,长庆油田认真贯彻落实HSE勘探专业委员会的各项要求,结合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部署,开展安全环保大检查活动,认真查找非法、违法和违规、违章行为,认真整改,严格复查;加强应急预案演练,突出关键环节、敏感时段、特殊季节及重点工序的安全监管,及时发现并果断处理了199等井出现的溢流险情。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了生产“平稳、均衡、效率、受控、协调”运行。

3 对长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的顺利实施和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对于勘探开发一体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3.1 应立足于油田实际

勘探开发一体化的顺利实施必须立足于油田开发工作的实际情况。长庆油田正是在超低渗油藏大规模开发的过程中,打破常规,走出了一条“勘探开发一体化”的新路子。在勘探中开发、在开发中勘探,相互补位、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缩短了开发周期,降低了投资风险,提高了经济效益。最终形成了一条适合低渗透、超低渗透的快速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快速勘探开发模式的关键,是围绕油气勘探开发的同一个有利目标区,将预探、评价、开发井实施角色转换,同步管理,一体化运作,在探井布井时就充分考虑到了生产井井网部署的需求,在深化勘探中,又能充分利用开发井的现有资料和井场资源,互为服务,实现了在勘探中开发、在开发中勘探,相互补位、相互联系、相互结合,缩短了勘探开发周期,降低了投资风险,提高了经济效益。

3.2 应大胆大力推进管理创新

勘探开发一体化既是一种技术创新,更是一种管理创新。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实施需要组织架构、制度建设、管理流程乃至人员配备的配合。长庆油田在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的过程中,大力推进管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配合长庆的低成本战略,长庆油田不断加大管理创新,在管理上采用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机制,形成以“低成本,集约化,数字化,标准化,市场化”为主要内容的管理创新体系。在劳动组织结构上,围绕主营业务对其他业务进行重新定位,优化业务结构,简化管理层次,提高管理效率;在劳动组织模式上,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扁平化管理办法,按照生产流程设置劳动架构,有效提高了一线劳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扁平化组织的构建,逐步形成了企业的三大优势: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体制的优势;人员业务精,素质高的优势;团队工作的优势;通过勘探开发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实行,锻炼了队伍,逐步形成了员工的两个能力:跨专业学习、技术创新的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

3.3 应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和生产中的实用性

勘探开发一体化在油田开发工作中的推广和实施,首先要有理论上的前瞻性,就是要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油田勘探开发经验,同时将学术上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油田实际。另一方面,勘探开发工作应立足于油田的市场环境、地质特点以及管理实际,开发出具有实用性的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长庆油田在超低渗油藏开发方面探索和总结出的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具有理论上的前瞻性,极大地丰富了管理创新理论和流程再造理论。同时,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在长庆油田的实施和运作中取得的极大成功和骄人成绩,也说明长庆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模式必将对超低渗油藏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赵贵菊,王彦春,崔其山,崔淑红.石油勘探开发一体化数据仓的建立和应用[J].物探与化探,2010(1).

[2]高建,董秀成,杨丹.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研发风险评价与规避[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

[3]李博.中国石油科技管理系统开发推广与应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论文,2010.

[4]李春燕,马怀玉.油气勘探开发项目经济评价研究浅析[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2).

[5]张数球,李晓波.浅谈“勘探开发一体化”[J].天然气技术,2009(3).

[6]刘宝发.国际石油勘探开发项目政治风险的不确定性研究[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7]张奎文.深层复杂断块油藏的勘探与开发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09(13).

[8]荆克尧,缪莉,罗萍.中外油公司勘探开发成本对比分析及其启示[J].当代石油石化,2008(16).

[9]李建华.打造低渗透创新管理示范油田[J].数字石油和化工,2007.

[10]冯玉宝,张红玲.对油田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的思考[J].当代石油石化,2007(15).

[11]王京,赵珍梅,曹代勇.浅谈海外数字油田与勘探开发一体化集成系统建设[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6.

[12]崔立杰,韩亮.创新理念 搞好成本精细管理[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13]李传华,郭元岭.油气勘探开发一体化工作方式的探讨[J].断块油气田,2006.

[14]计秉玉.依靠信息化提升勘探开发技术水平[J].大庆石油地质开发,2006.

[15]娄渊明,何钧,栾翠红,刘峰.对油田实施勘探开发一体化的几点思考[J].西部探矿工程,2005(3).

油气勘探论文例9

石油资源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资源,目前我国的石油来源主要是通过进口渠道,随着石油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再加上经济不断的进行扩张,石油消费量逐年增加的趋势也会越来越激烈,针对这一发展问题我国采取了相应的调控政策,对国内的石油开发企业也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对我国油气开发的过程中也加大了技术支持,对所采用的先进科技技术进行了不断的创新与应用。比如说对油气开发与勘探领域中的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创新等等。科技是创新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这对于石油的勘探和开发来说显得尤为突出,但是在开发的过程中,很多的相关技术人员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的经验相对来说都比较不足,这就导致在开发的过程中传统的思维和认识根深蒂固,缺乏创新的理论研究,这个石油开发的地质勘探工作和理论创新研究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出于传统理念的限制,需要实际的研究来解决这一问题。

1加强石油地质基础的实际研究

石油地质的勘探技术在不断的发展,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在持续的的进行开展,对于石油地质勘探的研究工作越来越被人所熟知,但是由于国家、地区之间的石油勘探研究工作需要不同的需求,在技术的而研究与应用上的一致就导致了对于地质基础方面的研究出现了截然不同的理解;这里以美国的石油地质勘探研究为例,最先使用地质勘探技术的国家是美国,而最先对地质勘探技术进行研究的国家也是美国,在进行石油地质勘探的过程中,美国相关的地质研究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对处于野外的油气地质进行了一系列的现场勘探工作,在勘探的过程中融入了现有科技的概念和创新的理论,对地质的构造、地层进行了充分的研究;这样的创新理论研究方式在地质勘探工作中的应用,石油气的地质勘探工作不断的朝着基础研究化的方向发展,而在油气地质的勘探工作中融入新的创新研究理论也着实的将传统的滞留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而解决;地质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是提升石油产量的有效途径,对于油气地质的相关研究给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带来了一定的助推力量;由于研究人员各自对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在理解上都存在着不同,所以研究人员的经验和知识掌握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使研究人员对地质基础方面的研究存在着本质上的却别;传统理念下的石油地质勘探研究工作需要更加深入和彻底的研究,根据研究人员自身所经历过的实践研究进行创新,这样才能够对地质勘探研究工作的意义进行详细的理解和掌握,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地质研究工作过程太长,导致出现研究内容杂乱的不良现象。

2加强对石油地质勘探基本理论的创新研究

在经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深入研究发现,石油地质勘探的基本理论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不断的创新和研究,创新的主要来源就是对经验的总结和知识的概括,在将我国的地质特色的基本特点当做主要创新依据的前提下进行创新研究;石油地质勘探的基本理论在石油产业的发展下势必需要不断的创新研究,这也是石油产业快速发展下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实时有效的创新研究会给工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机会;不仅美国的油气地质勘探在快速的发展,很多国家在不断的创新研究的过程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也给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石油地质勘探的发展历程中,创新基础理论陆相生油的研究提出是比较重要的一次创新变革;陆相生油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就是指在陆相沉积的环境下,形成石油资源的整个过程,陆相生油理论提出了石油的储藏和产出是在相对固定的,与大地构造单元所对应的还想环境中形成的,陆相生油理论的提出,对我国石油气的开发来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为我国石油气开发做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大庆油田是我国重要的油田之一,能够进行开发的主要理论依据就是陆相生油,这也是我国从石油贫困国变成了世界上的石油大国,随着基础理论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新型的理论在不断提出,像近年来的复式油气相关理论,是我国不断的出现很多的大型油田,胜利油田以及辽河油田都是在这种理论背景下所开发出来的;从这些成功的油田开发工程来看,基础理论的创新是石油产业得到发展的重要依据,而我国石油产业的发展最主要的就是出于理论上的创新研究,虽然目前来看我国的石油产业发展形势还不算乐观,还存在着各方面的压力,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具有理论创新的同时还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具有自主创新的能力,也不能完全的模仿,要在理论上不断地进行提升。

3结束语

有效的提升石油地质勘探的基础理论创新研究是石油产业与相关研究人员所关注的焦点问题,虽然我国目前石油产业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进展,也形成了一些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理论研究,但是这对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来说是远远不够的,石油资源需求量的增多再加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论相比之下,我国石油地质勘探的基础理论还存在很明显的不足之处,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还需要我们能够进行自主创新研究,可以借鉴,但是不能盲目的抄袭。

参考文献

油气勘探论文例10

 

19世纪中叶,西方近代地质学传入中国,少数外国地质学者开启了我国地质调查工作,中国却没有设立自己的地质机构。1912年1月,孙中山在南京组建临时政府,当时在实业部矿务司下设立了地质科,成为我国第一个正式的地质工作机构。1913年2月,实业部矿务司地质科改为工商部矿务司地质科,同年6月,地质科改为地质调查所和地质研究所毕业论文ppt毕业论文模板,职责是既培养地质人才、研究人员和学生,又从事地质调查工作。

1922年1月27日,中国地质工作者成立中国地质学会,1923年我国第一个地方办的地质调查所――河南省地质调查所成立。以后,中央的地质调查所和地质研究所又曾隶属实业部、经济部。1928年地质研究所归入中央研究院。抗日战争期间,1940年前后,经济部设西南矿产勘测处和矿冶研究所。湖南、福建、广东、广西、江西、四川、西康等也先后设立了省级地质调查所。

以上是解放前,我国地质工作的概况和机构设置情况免费论文下载论文的格式。这时中国的矿产勘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上仍较薄弱。由于旧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地质工作和矿产勘查工作发展缓慢,到新中国成立前37年,累计钻探进尺仅17万米,探明储量的矿产只有18种。另外,解放前地质工作者也发现了一些矿产基地,特别是延安的延长石油的勘查与开发,边区政府作出了重要贡献。尽管矿产勘查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旧中国政治、经济、社会落后,矿产勘查工作受到了约束。

相比而言,国外的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工作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各项事业成效显著毕业论文ppt毕业论文模板,而且法律法规也较为完善、成熟。由于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行业是发现和利用位于地表或地下的石油天然气等递耗性矿产资源的行业,该行业具有高风险、长跨度、资金密集、会计业务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上游活动,即勘探、开发、开采直到矿区废弃的活动。而其中的会计业务作为行业的基础除要考虑会计的专业性外,还应考虑地质矿产的高风险、资源稀缺性、收益波动性、开发专业性和行业高危性等特点。因此该行业的会计业务便显得尤为重要。鉴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行业的上述特点,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各自的石油天然气等采掘行业会计准则或相关指南。

美国是国际上最早对地质矿产勘查开发中会计问题进行研究的国家,其研究的成果也较为成熟、系统和深入,相关会计准则的制定也最早、较完善,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地质勘探行为中会计制度的制定以及相关准则的产生,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用。

早在20世纪初,美国就开始了对地质矿产勘查开发行业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但当时的研究范围还仅限于流体矿产资源开发会计――石油天然气会计的一些具体操作性问题,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果法 (Successfuleffortsmethod,简称SE)和完全成本法 (FullCostmethod,简称FC)的运用方式和使用范围的选择。60年代末,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了第11号《会计研究报告》(ARSNO.11),建议基本上支持成果法。70年代初,AICPA下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了题为“石油工业会计报告实务”的专题报告,也基本支持成果法。直到以FASB于1975年的第9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tatementsofFinaneialAeeountingstandards,简称SFAS)《所得税会计―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公司(对APB第11号和第23号意见书的修正)》为标志。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20世纪70至90年代毕业论文ppt毕业论文模板,先后了六份与石油天然气会计有关的《财务会计公告》,其中最重要的两份准则,一是1977年12月的 SFASNo.19“石油天然气生产公司的财务会计与报告”,二是1982年的SFASNO.69“有关石油天然气生产活动的揭示”。

澳大利亚没有单独的地质勘探会计准则,但存在着管制采掘行业和石油天然气行业的联合准则。1989年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理事会(AustralianAeeountingstandardsBoard)了《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1022号――采掘行业会计》和《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7号――采掘行业会计》,都称为《采掘行业会计》,且在技术上十分一致,不过,前者应用于公司企业,而后者应用于非公司报告主体。其主要涉及勘探开发成本的确认、计量、废弃成本的处置、摊销和收入确认等免费论文下载论文的格式。2004年,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理事会为了使其准则与IFRS6趋同,在认SBIFRS6的同时也了与IFRS6对等的《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6号――矿产资源的勘探与评价》,取代了《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第1022号――采掘行业会计》,但保留了澳大利亚采掘行业会计原有的一些特色。

加拿大没有一个独立的地质勘探行业上游活动会计准则。但是,1988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了一份可以看作是地质勘探行业会计指南的研究报告――《小型矿业公司(JimiorMiningcompanies)的财务会计与报告》,论述了小型矿业公司的财务会计与报告问题,主要涉及了矿产的资源勘探,而较少涉及开发。研究报告探讨了勘探和开发成本的资本化问题、矿产权益部分销售的利得和损失的确认问题、矿产权益的取得、矿产权益的放弃和销售、披露以及管理费用和股份发行成本等。1990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了名为“石油天然气行业完全成本会计”,主要涉及完全成本法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和开采活动中的应用以及“油气资产”折旧、减值和转让利得、损失的确认等问题。

英国的石油天然气会计实务尽管受美国的影响较大,但亦有自己的特色。2001年6月7日由OLAC了一个实务建议公告《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生产和废弃活动会计》毕业论文ppt毕业论文模板,该公告取代了1956年至1995年间的四个相关建议实务公告,目的是在英国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框架下增进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与生产活动的公司财务报告的一致性。公告认为,全部成本法和成果法都是可接受的方法,并规定了两种方法下费用资本化的原则和上限减值测试的要求,还对风险分担协议、石油天然气开采活动、清理与废弃和其他权益变动等方面的会计处理,以及财务报表列报和披露作了规定。

从以上发达国家地质勘探行业中会计制度的制定,可以为我国相关行业会计制度提供借鉴,制定一份统一的地质矿产勘查开发行业会计准则是有必要的。该准则可采用历史成本原则下的成果法对勘探成本进行会计处理,而不是以估计的矿产资源资产价值为基础;充分考虑生产前成本的费用化或资本化;与矿物相关的成本的资本化与折旧;管理成本在不同经营阶段的归属;矿产资源资产资本化成本的折旧应使用产量单位法计提;矿产资源资产资本化成本的减值测试;矿物成本的确认与计量;动态销售收入如何确认等因素,充分考虑地质矿产行业的专业因素和行业经济因素,为行业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会计准则。

参考文献:

[1]程江涛,司竹君.国土资源大调查中的地质调查项目的预算编制与会计核算.山东地质,2003(1).

[2]王忠海.采掘行业上游活动会计准则问题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学位论文.2007.

[3]董杰.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及其非物质成分分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