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江南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22:43

江南教案

江南教案例1

笔者有幸观摩了全国特级音乐教师王平老师的一节音乐课,感受颇深。这节课的教学理念是:以“抓住民歌特点,激活民歌教学”的理念来进行教学,围绕民歌教学,阐述在民歌教学中从民歌的地域性、方言性和民歌衬词等特点上入手,加之引导、发现、对比教学方法的运用,从而达到在民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了解民族文化,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宝贵民族遗产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学生音乐感受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

一、案例实录

1.教学引导

首先,学生看视频、听宋祖英演唱会。问题:(1)演唱者是谁?(2)地点在哪里?引出江苏民歌“茉莉花”。

2.导入新课

(1)老师弹奏《茉莉花》,学生用“U”音唱一唱,老师再范唱;(2)学生唱歌词,老师讲解气息方法并示范;(3)叫俩学生分别唱并对比评价。师:你认为哪句唱得好?哪一句难唱些?(4)情绪处理后再全歌演唱;(5)欣赏这首歌曲(放音乐、出示歌词);(6)跟着音乐唱一次,老师指挥。

3.参与练习

竖笛配奏。(1)自由练习;(2)跟琴吹奏“茉莉花”;(3)一部分学生唱,一部分学生吹奏。

4.走进江南

师:今天,老师让你们听二首好听的歌曲,请同学们来欣赏,仔细听好啊。

师:这是一首哪里的民歌,除了这首《茉莉花》之外,同学们知道的江苏民歌还有哪些呢?

老师导入新课《拔根芦柴花》。

师:我们江苏的民歌实在是太多了。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江浙地区民歌《拔根芦柴花》,曲中透着山野气息,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这首歌曲(放音乐、出示歌词)。仔细听老师介绍,学生欣赏音乐讨论歌曲速度、情绪跟琴用“luo”来哼唱歌谱仔细听范唱,能够找出几个扬州方言朗读歌词、掌握扬州方言讨论、自由发言分乐句跟琴学唱自己找难点,用老师的方法把难点解决了,一起讨论应该怎么去唱才能唱准、唱好,跟着琴把难点地方再唱一唱,跟琴完整演唱,男女声分乐句来演唱歌曲加进情绪、速度。

5.新歌教学

(1)歌谱学唱

师:首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一句一句地来学唱歌谱。

(2)老师范唱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老师来模唱,注意歌词有什么特点(出示江浙方言)?

(3)唱歌词

先朗读歌词,再分析衬词的作用。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跟以前我们所学的歌曲有点不一样,它的歌词中括号特别多,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些是什么意思?

师:原来括号里的叫衬词,这在民歌里面经常出现的,在演唱时不要唱得太响(分乐句来学唱歌词)。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钢琴来一句一句地学唱歌词(找出难点,解决难点)。

师:老师发现同学们有几个地方唱的不是很好(指出)。

师:这种一字多音的地方,同学们唱得不是很好。请同学们完整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师:现在,同学们已经会唱这首歌曲了,在此基础上,老师想给同学们增加一点点难度,把这首歌曲表现得更好。

师:我们分男女声来演唱这首歌曲。赏听“采茶舞曲”。

师:茶叶是江南的特产之一,现在我们上茶园去看看吧(放音乐、出示歌词)!

6.说一说江南

师:老师要你们在家收集江南的资料,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江南。如小吃、民歌、诗歌。

学生一起吟诵本册语文教材诗歌《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再揭示课题――“走进江南”。

师:今天,我们进行了一次愉快的江南之行,在回忆“茉莉花”的芬芳中结束我们的课,同学们下课!

二、案例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丰富音乐理论知识为主,尤其具有鲜明个性的民歌教学,更是担负起了启蒙学生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和民族向心力的历史责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王老师从民歌的三个主要特点:地域性、方言性、非语意性(即衬词)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民歌教学成为学生最喜欢的音乐学习部分。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千百年来的劳动、生活中创作的。一般是口头传唱,并不断经过集体加工。它生动地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反映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

1.民歌的艺术魅力――审美

民歌教学在音乐课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让学生多唱,在唱的过程中去亲身体验民歌的美,去感受不同风格、不同色彩的民歌的魅力。课程中的理论部分,如民歌(或曲艺)的产生、发展、分类、艺术特点等等,也有结合着具体的作品,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使其在理解中消化、吸收,没有死记硬背,把理论知识蕴涵于音乐体验之中。在《茉莉花》教学中,导入完了之后,又用竖笛要学生演奏了几曲《茉莉花》,让学生在竖笛声中体验民歌的美妙,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让学生在演奏中亲身去体验江苏民歌,享受音乐美。加上老师那从容、镇定、极富课堂驾驭能力的举手、投足和手势以及情绪的处理一环一环紧扣,更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的教学氛围。除此,老师还注重将语文的课堂知识积累运用到音乐课堂之中,符合学科整合的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

2.民歌多姿多彩的原因所在――地域性

德国的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民歌多姿多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地域性。蒙古族生活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因此蒙古族民歌的风格就较宽广、奔放。江南地区多为小桥流水人家,因此,江南的民歌风格大多柔美、婉转。所以,民歌教学的导入就从民歌的地域所在入手。在《茉莉花》教学中,王老师的导入就是:利用宋祖英在悉尼歌剧院演唱的“茉莉花”直接导入学习江苏民歌,了解江浙的地域、人情。”“谁能来介绍一下你所见到的江南?”学生有的去过,有的在电视里见过,他们都高高地举起手,站起来都自豪而骄傲地介绍着他们的所见所闻。一番介绍以后,大家对江南已不再陌生,再让学生欣赏背景音乐《茉莉花》衬托下的江南景色,一边介绍江南的风土人情,音乐学习的过程已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开始了。

3.民歌艺术的精髓所在――方言性

学生用普通话演唱这首民歌并不算困难,但如何让他们感受到民歌的方言性是使民歌独具魅力的关键所在,正是民歌教学的难点。以前,学生一遇到用方言演唱的民歌就发笑,觉得好难听,有的觉得好怪异。于是,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王老师充分地运用了对比法――江北方言与浙江越剧方言之间的对比,很大胆地提出让学生很意外的要求,让他们用江北方言演唱《拔根芦柴花》,再用浙江方言演唱《采茶舞曲》。让他们自己感受方言演唱为民歌带来的无限魅力。学生对老师的要求感到很新鲜,都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尽管学生用方言唱出了一点,但他们都能明显地感觉到很别扭。同样,老师用湖南方言演唱出来的《一根竹竿容易弯》,他们也分析出失去了原有的柔美与婉转。抓住这一精辟的分析,我抛出问题为什么?此时,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要害,民歌有它的方言性。在这个环节以后,学生普遍地反映民歌用方言演唱真好听,并用心去唱好每一句方言。

4.民歌中无意胜有意的法宝――非语意性

几乎每首民歌中都或多或少有衬词,这是民歌的另一特点即非语意性。而如何让学生发现并知道这是民歌的特点呢?我在教学中用了引导――发现法。课上让学生找《拔根芦柴花》中情绪高涨的地方。由于民歌自身的魅力,学生很快就发现《拔根芦柴花》中有一大段衬词的地方让他们唱得很有劲。在这时,老师并不急于肯定他们,而是问这些衬词都表达了什么意思,引导他们向更深处思考,“为什么大家都觉得这一段让你们越唱越有劲呢?”“因为这些词虽然不表达意思,却表现了当地人民在唱这首歌时的心情。”

太棒了!一语中的。

在肯定他们的发现后,老师又告诉学生,歌中运用“芦柴花”“芙蓉”“牡丹”“玫瑰”等花名作衬词,既美化了歌曲,又透露出纯朴的乡土气息。在后段拓展知识部分,老师还注重将新课标“音乐与相关文化”集中体现,并有机融合,将江南的风光、人情全部融在整堂课中,渗透在学生心中,初步了解了江南好,怎不忆江南的经典!

三、问题思考

1.教师因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学习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以达到教学目标。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以培养音乐表现力、提高音乐素养、丰富音乐理论知识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鼓励学生自己去体验音乐,挖掘深藏在音乐的奥密,对他们努力的成果作出肯定性的评价,把谈话导入――音乐欣赏――方言学唱――表现歌曲四个环节有机结合,环环相扣,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计划有目的地为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服务。

2.把握好重点,强调作品的风格,唱民歌就是要唱“味道”。能体现出作品风格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语言(方言)、衬词等。在《拔根芦柴花》中,这几个方面在歌曲中产生一种细腻、秀美的艺术效果,它强化了歌曲的欢快、活泼的艺术风格,使之更加优美动听、朗朗上口。只要教师善于引导,同学们会表现出对民歌的浓厚兴趣,并乐于演唱。

3.通过多种教学途径来进行教学,“民族的即全世界的”。对于一些关于我国民族文化的知识,我们就更应该运用多种教学途径来进行教学,绝不能忽视,民族的文化,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民歌是民族文化中的瑰宝。让青少年喜欢和热爱民歌是提高民族自尊心,培养民族感情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让我们音乐教师共同努力,在民歌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意识,让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继承发扬宝贵的民族遗产。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

江南教案例2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二)《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巨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巡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三)曲词鉴赏。

通过对曲词的鉴赏,主要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秣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巢乌”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四)借景抒情。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朱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寓寄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于景物描写之中。

(五)传奇与杂剧。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六)积累词语。

1.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2.祭扫:扫墓,在墓地祭奠、培土和打扫。

3.翡翠:形容绿色。

4.丹墀:宫殿阶上之地叫做“墀”,涂以红漆,故称“丹墀”,是臣子朝拜皇帝的地方。

5.粉黛:妇女化妆用的白粉和青黑色的颜料,后借指妇女。本文指歌妓。

6.笙萧:代音乐。

7.水榭:临水的供人游玩、休息、眺望的亭阁。这里指秦淮河一带临水的房屋。

(七)板书设计:

引子:定沉郁悲怆的基调

城郊、孝陵由远而近

故宫、秦淮铺设景物

板桥、旧院寓情于景

吊南京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江南教案例3

2.结合插图,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3.以第1自然段为例,指导学生着重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和引用诗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的课文。

6.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和建桥意义,激发学生对祖国建设成就的自豪感,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结合插图和重点词句理解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二是着重弄清课文第1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理解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思路:

本文的教学步骤是:初读课文,掌握生字读音,了解全文的大体内容;细读课文,具体理解词句的意思及各段课文内容;精读课文,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并体会思想感情;综合训练,熟读课文并背诵第1自然段,掌握生字字形并读写有关词语。

细读、精读课文这两步,运用“读——议——导——练”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理解词句与自然段的意思及其联系。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有关词句和课文内容,获得真切的认识。

对于意思相近的词语,如“挺立”、“耸立”,采用比较法理解;对于难懂的词语,如“天堑”、“通途”,运用对比法理解。

教学各段课文注意防止平均用力。要以第1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分析句子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以突出连句成段的训练重点。

教学资料:

南京长江大桥,位于江苏南京市下关和浦口之间,跨越长江,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铁路公路两用的双层铁桁梁桥。铁路桥全长6772米,双轨。公路桥全长4589米,宽19.5米。正桥长1577米,有10孔钢梁,跨度除江北第1孔为128米外,其余均为160米。江中桥墩9个,高约80米,扎根在江底岩盘上。正桥两端各有桥头堡一对,高70米。公路桥两侧人行道各宽2.25米,两岸公路引桥由富于民族特色的双曲拱桥组成。1960年初动工,1968年底全部建成通车。它连接津浦、沪宁两铁路以及苏南苏北的公路,加强了我国南北的交通联系,在政治、经济和战略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理解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

2.南京在什么地方?你到过南京长江大桥吗?你见到的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

3.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介绍。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汉语拼音把生字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连贯。同时思考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再想想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

(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检查。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让学生正音、正读。

(2)回答:

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事。)

②课文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先写了从远处看长江大桥,后写了在桥上看到的和听到的,最后写了“我”的感受。)

(3)把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

(4)结合学生的回答作简要的概括。

三、细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回答。

3.指名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4.议论——引导。

(7句话:①时间、地点;②天气;③大桥壮丽;④桥墩;⑤正桥连接着引桥;⑥大桥分两层;⑦公路上行人车辆多。)

议论每句话的意思,要先引导学生结合句子理解有关词语,再结合词语理解句子;对两个比喻句,要着重引导理解。万里碧空:碧空,浅蓝色的天空。形容天气非常晴朗。明媚:鲜明可爱。

显得:表现出。

壮丽:雄壮而美丽。

稳稳地:结合插图理解,说明桥墩的巨大、坚固。仿佛……巨龙……:结合插图引导想象,体会大桥宏伟的气势。

双轨:可供两列火车同时运行。

穿梭似的: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形容来往行人车辆很多。

5.默读课文,思考:这7句话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6.议论——引导——练习。

(1)议论7句话的顺序。(先写参观的时间、地点、天气,再总写大桥的壮丽,接着从下到上写桥墩、正桥与引桥、下层与上层、公路上。)

(2)引导的重点是第3句与以后各句的关系(总分)。

(3)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你体会到了什么?

7.概括段意。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议论。

(3)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从远处看到的南京长江大桥十分壮丽。

四、练习。

熟读并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背诵第1自然段。

2.说说第1自然段的大意。

二、细读课文。

1.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回答。

(3)课文中写“我”的观察点是一处吗?请划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我”在走近正桥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

(5)议论——引导。

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红旗、玉兰花灯柱,联系插图让学生认识;对比喻句要认真引导理解。

挺立、耸立:都有高高地立着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直”,后者侧重于“高”。

检阅:高级首长检验军队或群众队伍的仪式。

(6)你从这几个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大桥雄伟壮观。)

(7)这几个句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按照“我”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

(8)指名朗读第5句。思考:这句话写了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

(9)议论——引导。

(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大桥雄伟。)

扁舟:小船。

时起时伏:一会儿升起来,一会儿落下去。

侧耳倾听:形容集中注意力听的样子。

呼啸而过:本课指火车发出长而高的声音迅速通过。(10)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在桥上看到和听到的情景,南京长江大桥既雄伟又壮观。

2.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我”的感受)

(2)议与导。

浩浩荡荡:形容水势浩大。

天堑:天然形成的隔断交通的大沟。

通途:畅通无阻的大道。

引导的重点:“我们”指谁?水势浩大的长江自古被称作天堑,结果被我们征服,变天堑为通途,说明了什么?(“我们”指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说明“我们”具有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3)默读课文。思考: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议论后概括:这一自然段写了“我”看了南京长江大桥后的感受,为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感到高兴和自豪。

三、精读课文。

1.默读全文,回想各自然段大意。

2.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写了“我”参观南京长江大桥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写出了南京长江大桥的雄伟壮丽。)

3.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答,但务必真实。)

第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熟读课文。思考:以一个自然段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怎样把句子连接起来的。

在议论中引导学生认识:观察事物要有顺序,写的顺序就是观察事物的顺序。如:第1自然段的第3至7句,是从整体到部分的顺序;第2自然段的前4句,是由近及远的顺序。二、指导写字。

江南教案例4

1.在圈定的范围内寻找江南的足迹;

2.在别人的引导下去寻找江南的足迹;

3.自己分析事物的特征去寻找江南的足迹,如果分析错了,可以适当引导。

以上三种方法都能寻找到江南的足迹,但寻找江南足迹所经历的过程却是不一样的,从而体验寻找足迹的过程也不一样;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个体的体验和独立感受是不一样的。

二、案例描述

教《江南好》这节课时在学生的作品分析这个环节,我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先后设计了三种不同的教学方案。

方案一:

看过教材,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后,我形成了第一种教学设计,按照常见的思维模式,欣赏作品后给学生分两次做作品简介并设定问题:

第一次,《江南好》这首评弹的旋律来自江南民歌,采用了民族七声调式,乐曲大量运用江南民歌和苏州评弹原有的级进型旋律,同时旋律大跳,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美感,描述了江南小桥流水的情景。你能从旋律中找出来吗?

第二次,《江南好》全曲旋律不离吴歌和苏州评弹的细腻:附点、装饰音的加入,又用波音、小三度的前倚音,使旋律缠绵深情。你能从旋律中找出来吗?

但在随后的方案制订中,我很快否定了这套方案,由于预先给作品定了位,给情感加了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既没有创造的空间,也没有个性的思维,更谈不上独特的体验。从这些方面来看,这节课无疑是失败的。

方案二:

本环节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通过作品的分析,理解歌曲的旋律特点,体验出具有苏州评弹韵味的江南歌曲特点。经过再三思考,我感觉问题出在我给学生圈定了情感的框框,忽视了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与感受,音乐教学要在关注“教”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学”,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及个体情感的体验。这样我便形成了第二套教学设计方案。在学生模唱乐谱后,我先后也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江南好》这首评弹的旋律来自江南民歌,你能用手势感受歌曲旋律的走向,说说旋律的特点吗?说说模拟了江南的什么情景呢?

第二个问题,《江南好》全曲旋律运用了大量的附点、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装饰音、波音及小三度的前倚音,你能尝试唱准并说说歌曲的风格特点吗?

经过第二次精心设计后,开始我还是比较满意的,因为这样的教学,既完成了作品分析,又让学生通过作品的分析理解了歌曲的旋律特点,体验出了具有苏州评弹韵味的江南歌曲特点。还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

方案三:

经过精雕细琢,我发现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导者,我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以个人自主学习、小组互助等模式发挥个体和小组力量的优势,主动寻找江南的足迹。基于以上考虑,这个环节的教学,我设计了第三套教学方案,让学生两次“下江南”“寻找江南的足迹”,简要流程如下:

《江南好》这首评弹的旋律来自江南民歌,旋律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美感,描绘了美丽的江南美景,你们能从优美的旋律中找到“江南的足迹”吗?请同学们在老师的琵琶声中歌唱歌曲的旋律,在优美的旋律中“寻找江南的足迹。”接着教师请学生视唱完歌曲的优美旋律后,独自“下江南”寻找江南的足迹。

学生片刻的思考后,我期待的情景出现了。例如,学生独立“寻找江南足迹”的一个片段:“能说说‘江南的足迹’在哪吗?”第一位学生回答:“歌曲的旋律大量运用了级进型旋律,感觉很自然,就像江南的小桥流水一样”。“嗯,同学们,你们同意这位同学的答案吗?”“同意。”“你们能说说哪是小桥?哪是流水吗?”“可以。”这时我请了第二位学生来回答。第二位同学说:“歌曲的第一行主要旋律级进下行,两个变化重复句,如流水下行一样。”第三位同学说:“歌曲的第二行旋律起伏相连,如江南的小桥彼此相连。”……

江南教案例5

初审结果

同治九年七月二十六日卯时,两江总督马新贻光临校场检阅武员操练。在枪林弹雨里冲杀了17年的马新贻,饶有兴致地观看武员们的骑射,看了三个时辰,尔后自箭道回署,护卫紧紧追随左右。这时,突见一短衣清兵模样的人快步走到总督面前,躬身请安。护卫未及拦问,短衣人已从靴筒中拔出短刀猛刺总督。事后,刺客完全可以乘乱逃走,但此人却束手就擒。总督重伤不治,次日身亡。

案发3天后,清廷谕令江宁将军魁玉督同司道审理,又派漕运总督张之万会审。起初刺客只供姓名,不说缘由,直至“熬审"4个月后才有供词。供词大意为:

张文祥,河南河阳(今孟县)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贩卖毡帽至宁波,结识同乡罗法善,娶其女为妻,开小店为生。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席卷江浙,乃参军入李世贤部,转战东南数省。同治三年(1864年),李部败走,张逃回宁波,而其妻已改嫁吴炳燮。张无以为生,由做过海盗的龙启云资助,仍开小店。同治五年(1866年)正月,浙江巡抚马新贻至宁波,张递状控告吴炳燮霸占其妻,马以其妻自愿改嫁不准其状。张告之龙启云,龙言自己做海盗时曾遭马剿杀,故怂恿张刺杀马。同治八年(1869年),马升任两江总督,张同至南京,寻机刺杀,直至混进校场而得手。

慈禧漫不经心说了两句话

一介走卒直入总督校场刺死朝廷重臣,而“熬审"4个多月只得出如此证供,舆论哗然,以为所供不实不尽,难成信谳。慈禧迫于舆论,谕令曾国藩由直隶回任两江复查,并派刑部尚书郑敦谨等驰往南京会审。

马新贻,字谷三,山东菏泽人,与李鸿章、郭嵩焘是同榜进士,以知县分发安徽建平。自咸丰三年(1853年)一直与太平军作战,屡有战功,逐年升迁。至曾国藩攻克武汉、九江,围攻安庆时,马新贻已是二品大员、皖省按察使,与曾国藩接触甚多。金陵破,曾国藩主动解散湘军,疏请曾国荃开缺回籍,以马新贻接任浙江巡抚。当时曾国藩为两江总督,行政上管不着浙江,因太平天国余部尚在活动,浙江军务仍归曾氏管辖。马新贻取代了曾的九弟曾国荃升任浙抚,虽心有芥蒂,但他常向曾国藩问计,并仿效曾国藩减浮收、修海塘、复兴书院,给曾留下干练之印象。未三载,直升闽浙总督。曾国藩因“剿捻"北上,马新贻取而代为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其位已与曾氏比肩。那年,马新贻47岁,是当时最年轻的总督。

马氏虽屡有战功,但较之湘军大将的血战,差之云泥。两江总督位高权重,让他接任,湘系皆以为是朝廷有意对曾国藩贬抑。马氏遭到杀身之祸,湘系不尽弹冠。曾国藩则以为被刺者乃大清总督,绝不可以私见轻觑。

曾国藩忧虑的不仅是案件的棘手,还有他所处的地位。当时,湘军解散后,清廷逼其北上“剿捻",作战连连败北;又派他去天津处理教案,结果弄得骂名满天下。如今,让他处理刺马疑案,这或许又是太后在捉弄他,是否一大陷阱亦未可知。

曾国藩勉为其难,只得召集幕僚商量对策。“智多星"赵烈文认为,案发之奇,官场少见,而清廷态度更为奇怪,案发已数月,未见朝廷催办,这次虽再简大员,亦是迫于舆论,所以朝廷对此案的态度,是办案的关键。薛福成提议,可“恭请陛见",摸清朝廷的态度,再作计议。赵烈文还建议,无论回南京还是去北京,动作愈迟愈能看出清廷的态度。

曾国藩奏请陛见的回批谕旨不久到达天津。曾以等待李鸿章来津交接为由,50天后才去北京,其间朝廷再未闻问。

曾氏达京师,适逢其60大寿,不久又逢太后的万寿节。慈禧先为曾国藩庆寿,曾氏又随班为慈禧朝贺。两个多月间,慈禧根本未问马新贻之案。年关将近,曾国藩不能再逗留,请求回任江督,慈禧接见。曾氏想听听她的意见,而慈禧只是漫不经心地说了两句话:“马新贻办事甚好",“马新贻这事岂不甚奇?"慈禧为何采取这种态度,其中定有隐情,但至少让曾国藩知道,清政府对“刺马案”漠不关心,处理时只要不为朝廷找麻烦,就不会出问题。

头绪迭出的案情

令曾国藩害了眼疾

是年底,曾国藩回任两江,但他并不急于问案,而是派出心腹彭玉麟、赵烈文、吴汝纶等暗加调查。不久,便访出了结果,比较重大的情节有二:

其一:张文祥原籍河南光州。捻军在皖豫发动,张伙同好友曹二虎、石锦标加入了捻军,张还在征战中升任头目。马新贻做合肥知县时,曾办团练与捻军对抗,在一次战斗中,马兵败被张活捉。但张文祥等人久有叛捻之心,欲借马新贻的关系投降清军,遂私下与马结为兄弟,转而降清。张文祥被马新贻收编后,任职营官,由其统领收编的山字营。山字营屡立战功,使马得以不断升迁。马升为安徽布政使时,曹二虎把妻子接至马新贻的官府居住。马见二虎之妻貌美,顿起歹心,设法骗奸。张文祥知情后告知二虎,张、曹以为马新贻行为不堪,遂密谋报复。正当二人密谋时,马派曹去寿春镇领取军火,同时派人密告该镇总兵徐周,称曹二虎“通捻",命徐立为捕杀。曹二虎被杀,张文祥逃脱。张誓为二虎报仇,乃暗随马新贻,终于杀之复仇。

其二:马新贻实为回人,其父是山东菏泽回民之首,与甘肃回王素有联系。马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军火多得回民资助,故屡屡立功,升迁也快。马对回王感恩,一直寻机报答。马有一亲兵徐义,原与张文祥同在李世贤部为太平军战士。李兵败后,徐义降清,后成为马之亲兵。一次,徐义与张相见,闲聊时徐告知马新贻与回人的关系,并说西北回王欲南下讨中原,马将为内应,事成后让马新贻统管江浙。二人以为马新贻勾结回王背叛中原,坏了良心。后来,马下令取缔私营店铺,张文祥生计被断,便追踪马刺之为国除害、为己泄愤。

至此,加上江宁将军审出的供词,张文祥刺杀马便有几个不同动机:一是私通海盗,挟嫌泄愤;一是马见色背友,惟薄阴私,张文祥为友复仇;一是马私通回部,阴谋反叛,又得罪了张,张以卫清室中原、泄私愤而刺马。不同的情节相差甚远,以之论案,张文祥可为叛逆、可为侠士、可为报效朝廷的英雄。

面对扑朔迷离的复杂案情,曾国藩发现张文祥与马新贻是两个无法揭破的谜底,联系慈禧对案件的态度,清政府也是一个难以揭开的谜底。因此,他有一种被人愚弄的屈辱感。他知道倘若错案错结,朝廷不会整治他,但百官和百姓会如何看他呢?屈辱、迷惘的感觉阵阵袭来,使这位身经百战的侯爷几次几乎晕倒,并害起了眼疾。

曾国藩把案子查到了自己头上

复杂的案情弄得曾国藩焦虑不堪,他提取了张文祥交待的刺杀罪行材料。可曾国藩怎么也没想到,张却交待了与他有关的重大情节。

张文祥交待,自己曾在湘军鲍超部当兵,因作战勇敢,被选为新兵营哨官。鲍超的“霆军"里有哥老会组织,他是哥老会的头目。“霆军"在金溪哗变,就是哥老会大加煽动的后果。哗变后,张逃至天目山,躲进寺庙里。寺庙长老是一个隐身的天地会首领,仍指挥天地会的抗清活动,张文祥于是又入天地会抗清。后浙江巡抚马新贻在宁波、台州与天地会作战,使之蒙受重大牺牲。张文祥受寺庙长老之托,杀马新贻为天地会会友报仇。

张文祥的供词不啻向众陪审、向清政府揭露了曾国藩和湘军的重大隐情!

鲍超,字春霆,太平军起义之初投军向荣与太平军作战。向荣兵败,又投奔曾国藩,当时湘军还尚未编练。鲍超武艺了得,有勇有谋,是湘军精锐之精锐,其军号“霆军"。湘军与太平军的苦斗莫过于安庆赤松岗之战,那是陈玉成部的精华、号称“百战精锐"的刘琳部守卫。鲍超的“霆军"攻打,两支部队肉搏两昼夜,刘琳部全部拼光,鲍春霆部也死伤大半。鲍超部击败刘琳后,太平军闻“霆军"之名而胆寒。

“霆军"突出一个“野"字,除鲍超之外谁也驾驭不了。在天京城破之后,清政府定要扑灭湘军,以绝后患。曾国藩为自保,主动提出裁撤湘军。当时“霆军"正在江西追歼杨辅清和汪海洋,听说要裁军,又得不到兵饷,便在金溪哗变。哗变的发动者是混在“霆军"中的哥老会。当时,清廷正寻找借口整治曾氏兄弟,曾国藩闻金溪“霆军"哗变后,为不给清廷口实,迅即派员送去军饷,催回因事去四川的鲍超,平伏了这次哗变。鲍超回部后,秘密清洗并杀害军中的哥老会成员,严惩了参与哗变的官兵。曾国藩快速裁撤(实为解散)湘军,又把剩余的“霆军"交江西沈葆桢指挥,湘军哗变和军中哥老会风波才被平息,清廷未加追究,此事也成为湘军史上的隐情。

如今由案犯之待,若写入供状,报给清廷,对已成惊弓之鸟的曾国藩来说,可是一桩不小的“历史问题",他怎不胆战心惊。然而,案情还未止于此……

审案官“内讧”

曾国藩快速处决张文祥

当张文祥的交待与湘军联系起来后,曾国藩便决定急速结案,以江宁将军的原审供词上奏,快速处决张文祥。然而,会审诸官却不同意,要求重新审理。直到朝廷的批复下达,会审官孙衣言、袁保庆仍抗旨拒不画押,连曾国藩的心腹薛福成也认为原供不足信,谓:“或有以帷薄事疑马公者,盖谓文祥奋不顾死,非深仇不至此也。"原来,会审诸官以为马氏被刺另有隐情,因马新贻曾血腥镇压反洋教运动,维护洋教利益及其活动,因此被谋杀。

此说又与曾国藩不久前处理的天津教案、与曾国藩本人密切相关。尤其让曾氏发怵又难以忍受的,是案犯胸有成竹的态度,他总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留下玄机,但却拒不说出,会审官皆认为若无重大隐情和重大指使者,案犯不会有如此态度。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外国传教士进入南京,要求清廷地方官归还教堂旧地、同意发展教会事业,被曾国藩和李鸿章拒绝。1868年,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后,却与天主教江南教区主教郎怀仁打得火热,过从甚密。原来马新贻在上海与小刀会作战时负伤,在医院治疗时加入了天主教。他任浙江巡抚后,与法国天主教也有着特殊关系。同治八年十一月(1869年12月),安庆发生教案,法国驻华公使罗淑亚来南京同马新贻交涉,马对反洋教表示愤怒,同意了罗提出的所有条件。后与安徽巡抚英翰联袂发出布告,并勒石树碑保护教会利益,严令民众不得阻挠和破坏教会的一切行动。

在南京城内,马新贻还派军队保护教堂。1870年4月,南京反洋教活动的头面人物陈国瑞领人在江苏布政使署印刷传单,揭露洋教士残杀中国儿童等罪行,还率领清兵在南京城四处宣传反洋教,并扬言要攻打教堂。马新贻便派部捉拿陈国瑞,陈从南京逃出,仍继续宣传反洋教。他自南京北上,一路宣传,并组织了反洋教力量。后在天津掀起大规模反洋教活动,酿成震惊中外的天津教案。

天津教案发生,清廷严令直隶总督曾国藩处理该案。曾氏在内外压力下,委曲处理,弄得骂名满天下。案结,天下群情汹汹,朝中舆论沸然。有醇王奕、翰林院侍读袁保恒等一群官员上奏,要求皇帝下旨讨伐洋教、惩处官员。

如今,刺马案与教案、与陈国瑞有了直接联系,又传是七王爷奕指使人刺马。天津教案由曾氏处理是几个月前的事,如此一来,势必要把天津教案重新翻个;陈国瑞是曾国藩放走的,曾国藩又将再次被牵到案中。若纠缠下去,或有可能揪出陈国瑞是杀人凶手,那么曾氏放走陈国瑞的事将会更麻烦。

曾国藩对陈国瑞了如指掌。陈幼年时死了父母,成了太平军的小战士,不久又流入清营,被总兵黄开榜收为义子。他与太平军作战,战功累累,几年征战便升为总兵官。在攻击苗沛霖叛军的战斗中,他率部冲杀,并独闯苗的中军帐,亲手杀死苗沛霖。因此,清政府赏他三代一品封典,这是少有的封赏。在“剿捻"苦战中,他是僧格林沁骑兵部队的中坚。僧军战败,清廷命他代僧格林沁领兵。

曾国藩在徐州“剿捻",陈国瑞与刘铭传矛盾,互相攻杀,死伤千百之众。曾国藩软硬兼施,终于将他收服。他十分敬佩曾国藩,并为曾氏的卫道思想所感染,深恨西方的各种宗教。他也深知清政府迫于洋人的压力,不敢做出反对洋教的决定。捻军平定后,他闻知南京一带闹洋教,便离开部队,以医病为由领着小股精锐到扬州、南京搞起反洋教活动,成为洋教会和维护洋教的两江总督马新贻的眼中钉。

天津教案之后,马新贻向清廷上奏,要求严厉制裁陈国瑞、奕等反洋教的官员,也就牵扯到放出陈国瑞的曾国藩。

因上述原因,便出现了是王爷、陈国瑞等指使人刺杀马新贻的流言。高龙曾说,那些遭到马总督上奏指责的人是不会放过他的。高氏所著《江南传教史》中,认为张文祥并不是刺客,而刺杀马新贻者正是反洋教者。

江南教案例6

我出差回来上第一节课时,刚上楼梯就有几个学生发现了,他们眨着亮晶晶的眼睛,惊喜地向班里其他同学广播:“鲁老师回来喽——”然后簇拥着我走进了教室。几个小女孩争相过来搂着我,用清脆的童声甜甜地说:“鲁老师,我们好想你啊!”我被巨大的幸福暖流包围了。还没等我说话,一个小男孩又急切地问:“鲁老师,你去哪了?”我已把这些可爱的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于是我笑着说:“你们猜一猜,鲁老师去哪里了?”

生:你去南阳了。

生:你去郑州了。

生:你去西安了。

……

我提示:我去的地方在我们国家的最南边,你们猜猜是哪里?

一片沉默。毕竟孩子们还小,知道的地方不多。我正考虑要不要说出来,黎新雷突然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是海南岛。”

“你怎么知道的?”我问。

“我妈妈教我看过地球仪。”

“噢。”我随手翻开课本,看到了今天的学习内容复韵母“ie”,我灵机一动,决定不按教案上课了。顺势又问:“你们再猜猜海南岛上什么植物最多?”

生:杨树。

生:柳树。

生:那是什么树啊?

师:你们喝的一种白色的、甜甜的饮料,就是这种植物结的果实的汁儿做的。

生:哦,是椰子汁。

师:对,海南到处是椰子树,连路边都是,行人要是走路渴了,只要上树去摘一个椰子喝就行了。

生羡慕地说:“真美啊,我都想去了。”

师:椰子的“椰”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复韵母“ie”的读音,来,我们一起读一读吧!

孩子们兴趣盎然地学着。我趁课中休息的时候拿出一包椰子丝(本来这是准备给办公室同事品尝的)说:“大家学得这么好,鲁老师想请大家吃海南的特产,想不想尝尝?”一部分同学小脸儿涨得通红,激动地喊:“想——”一部分同学或捂嘴笑,或互相疑惑地看看,他们不相信老师会让他们上课吃东西。因为老师常告诫他们不能把零食带到学校来吃,更何况现在是在课堂上。我继续说:“想吃可以,得先来猜猜这是什么。” 我故意把有字的一面对着学生,一些课外识字较多的孩子又喊起来:“这是椰子丝——”我笑着说:“猜对了,谁愿意尝尝?”下面的小手竞相举起来:“我——我——”我迅速地把椰子丝分给每个同学品尝,

那些本不相信上课能吃东西的孩子也满足地咂起了小嘴儿。

师:谁能说说你吃的椰子丝是什么

味道?

生:椰子丝酸酸的。

生:椰子丝甜甜的。

生:椰子丝有点儿酸,又有点儿甜。

……

这节课,我和孩子们的关系一下子亲近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节课里既学到了知识,又发展了语言。

反思:没想到,我在与学生的随机交谈中用“猜一猜”竟然取得了这样好的效果。由此我想,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语文教育课程资源真的是无处不在。尤其像本节课我借出差之机引出的隐形课程资源更是多不胜数,就看教师能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这些隐形课程资源以其独到的一面,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让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冶了情操,这是传统教科书所无法代替的。

二、案例2:猜出来的学科整合

在《小小竹排画中游》的教学中,我让孩子们针对课题质疑。

生:小竹排是什么?

师:谁知道?

李博文(边说边做动作):竹排就是把竹子砍下来扎成一排,可以当小船在水里游。

师:对,我们可以用5个手指头当小竹排,来让我们的“小竹排”游起来。

师:谁还有问题?

何赛:小竹排应该在水里游,怎么能说“在画中游”呢?

师(皱着眉头):是啊,小竹排怎么能在画中游呢?

孩子们个个歪着小脑袋,就是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读课文。

学生读完课问后,我提问:“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地方?”

生:江南鱼米乡。(孩子们虽然找到课文里讲的是江南,可对江南并不了解,所以把鱼米乡一块儿加上了,以为这是个地点的名称)

我笑着说:“因为江南水多,鱼和米就特别多,所以人们称江南为鱼米乡。小朋友们,你们猜猜江南在哪里啊?”

生:河南。

生:南阳。

由于地域限制,孩子们又没有任何地理知识,也没出过远门,所以只能猜江南在他们自己住的地方所在的省份和城市。

我提示:“你们知道我国最大的一条江是什么江吗?”

生:我知道,音乐老师教我们唱过一首歌,我想唱一唱。

我惊喜地点点头。

生:中国有条大江,名字就叫长江,长江源远流长……(全班同学都跟着她唱

起来)

师:唱得真好听,这首歌里唱的长江就是我国的第一大江,世界第三大河。

我又随手在黑板上画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说:“这就是长江,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南,江南具体指的是江苏、安徽南部和浙江。”孩子们虽然记不住江南具体的省份,但已牢牢记住了江南在长江以南。

随后的教学中,我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较为成功地结束了这一课。

反思:学科整合是指学科之间,如语文与数学、思品、社会、音乐、美术等学科之间的相互贯通,和课程整合一样,也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重点。这节课,我让孩子们猜江南猜出了一首歌,使孩子们在语文课程中运用音乐课中学到的知识学习语文,体会到了无限的乐趣。今后,我应多了解各科教学情况,以便能够更好地进行语文与其他学科整合教学,拓宽语文教学的渠道。

三、案例3:猜出的趣味盎然

在教学《爷爷和小树》的第二自然段中,我说:“爷爷给小树穿上了暖和的衣裳,你们猜猜小树会对爷爷说什么呢?”

生:小树对爷爷说:“谢谢!”(这是意料之中的答案)

生:小树对爷爷说:“夏天我给你撑开绿色的小伞,让你乘凉。”(他引用了第三自然段)

生:小树对爷爷说:“秋天我结果子给你吃。”(他想到了我在教《四季》一课时进行的拓展。)

生:小树对爷爷说:“春天我开花给你看,还引来蝴蝶为你跳舞。”(他想到了“ie、ve、er”一课学习插图中进行的拓展)

生:小树对爷爷说:“我长出绿色的叶子,招来好多小鸟为你唱歌。”(我都被感动了,别说爷爷了)

……

反思:近年来,我们遇到类似的教学,都会让孩子当小树,教师当爷爷训练孩子说话,的确能引起孩子的兴趣。但我认为我们班孩子年龄偏小,“猜一猜”更易于激发他们的说话欲望,事实证明我做对了。看来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还要因学生而异,因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江南教案例7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音教会开始进行抗战宣传,号召各个阶层积极抗日。音教会组织了江西省公私立各级学校教职员抗敌歌咏团、江西省各机关公务人员抗敌歌咏团、省会党政军机关及学校双十节游行歌咏团,在南昌城市的街道、礼堂、公园内进行各种形式的游艺活动。1938年1月音教会在南昌创办了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程懋筠任团长,何士德、赵定保、宋居田、张咏真任音乐指导,聘请黄若海、陈鲁南、徐廷敏担任话剧导演,吸收了南昌及外地流亡的青年学生加入该团。⑤1938年1月,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和几个救亡团体在南昌公安局礼堂举行歌咏演唱大会,由何士德、程懋筠指挥,各单位的歌手们引吭高歌《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再牺牲,再前进》,雄壮的歌声激动人心。1938年2月16日,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支持下,由上海流亡青年歌咏一队发起,南昌市内各音乐团体共同组成的南昌抗日歌咏协会在百花洲举行成立大会,会后举行了上千人的抗日歌咏大游行。1938年5月,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在南昌街头演出了崔嵬编剧、吕骥作曲、黄煌导演的《放下你的鞭子》一剧,裘忠恕、高孝泓、傅汝昌等主演,由于艺术形象的逼真,观众竟然被剧情激起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慨,从而出现了十分动人的演出效果。1938年6月,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走出城市,沿南浔铁路线,赴九江、永修、新建县等地进行宣传工作,在露天场地临时搭台演出,演唱《救国军歌》、《全靠俺自己》等歌曲,并演出《扬子江暴风雨》、《三江好》等独幕剧,数以千计的观众前来观看。⑥此外,音教会抗敌歌咏话剧团,先后同其他宣传团体联合演出数十场之多,如田汉编剧、作词,聂耳作曲,陈鲁南导演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由甘铎民、胡德龙、高孝泓、傅汝昌等人主演),黄若海导演的《血洒晴空》(由黄若海、张慧主演),邵惟执行导演的《最后的胜利》(由徐廷敏、刘曼华主演)等。

二、 吉 安

1938年7月赣北的重要城市九江失陷,日军沿南浔路向南推进,南昌危在旦夕,江西省政府机关向赣南撤退。1938年8月,音教会随省政府迁往吉安,会址位于吉安省立乡村师范学校内。吉安期间,音教会开展歌咏活动,组织儿童歌咏队、警察歌咏队、少女歌咏队,出版《音乐与戏剧》专栏(《抗战日报》),编制壁报《反攻》。

音教会在《抗战日报》上开辟《音乐与戏剧》专栏,共33期。专栏记录了音教会在乡村巡演的情况,刊登了宣传抗战的歌曲及戏剧作品,为抗战期间艺术工作者之间的交流及抗战宣传演出提供了便利条件。

在吉安期间,音教会还深入乡村进行抗战宣传,当时到各地巡回演出条件非常艰苦。1938年12月音教会赴凤凰墟等地演出,一位署名为“明”的音教会成员在《村工作散记》中写到:“每天睡的是稻草,吃的是粗米饭,搭台,布景,唱歌,演戏,教歌,访问,写标语,卷行李,跑路……”⑦1939年5月7日早上,音教会曾赴遂川宣传演出,音教会成员“好像是一群伤愈将士重赴前线似的,个个精神抖爽,面露笑容,虽然在外边工作生活是比较辛苦而不安定的”。⑧一次音教会在遂川体育场演出遇到大雨,大家就跑到中山台上避雨,同时许多民众也来到中山台上,程懋筠忽然想起这是一个好机会,于是指挥音教会的演员唱了一首《精神总动员歌》,然后又一句一句地教民众演唱,不到20分钟民众学会了这首用五声音阶写成的歌曲。1939年5月15日,音教会到上田村演出,晚上音教会在上田村萧氏祠堂里布置舞台,六盏汽油灯将祠堂照耀的如同白昼,前来观看的人非常多,当天歌咏队演出了歌咏节目,接着话剧团演出了话剧《火焰》、《电线杆子》、《壮丁》,晚上11点钟演出结束,音教会的演员们“打开铺盖,在祠堂里舞台上和地下睡了一夜”。⑨

1939年6月4日,音教会第二次到遂川旅行公演。6月4日早上7点钟,音教会成员21人从吉安出发,沿着赣粤公路线向遂川前进。音教会在遂川公共体育场的中山台前高高得挂起碧绿色的幕布,一直垂到地上,前幕的上面挂着两盏丝丝作响的汽灯,一块长条白布横挂在前幕的最高处,一行黑色字从白布上反衬出来“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抗敌剧团旅行公演”,节目单挂在舞台右侧的幕上。当天晚上音教会表演了话剧《壮丁》、《血钱》、《火焰》。第二次到遂川的巡回演出期间,音教会还到距离遂川七里之外的乡村――螺溪的万家埠实验区公演,当时螺溪聚集了六百多名从安义、新建迁来的难民。

三、遂 川

1939年6月14日,日军飞机轰炸了吉安市区,音教会所在地吉安乡村师范学校被炸。⑩音教会离开吉安迁往遂川,会址位于遂川竹子头下郭村庆云堂。遂川期间音教会继续开展抗战宣传活动,编制壁报《反攻》,在《抗战日报》上开辟《音乐与戏剧》专栏,出版两期《音乐与戏剧》期刊,出版《音教抗战曲集》,建立音乐教师通讯网,调查音乐师资状况,创办第一期音乐师资训练班。

音教会到遂川后继续编制壁报,在遂川城内张贴,同时绘制壁画在乡村张贴,内容以抗战图画为主。音教会还制订了乡村家庭调查表及家庭访问谈话提要,了解当地农民生活状况和对抗战的认识,在会址所在地(郭村)及附近各乡村,分组举行家庭访问,联络农民感情,并慰问出征军人家属,到1939年8月,累计访问八十余户。为了在乡村儿童中宣传抗敌思想,音教会在郭村组织儿童抗敌歌咏队,每天除教唱抗战歌曲外,还讲述防空、国耻、卫生等常识。{11}

1939年8月7日,音教会在遂川城内省立民众教育馆遂川施教处,举行了音乐戏剧公演。{12}1939年9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会议上,音教会的提案《审查推行国歌运动办理细则案》经大会审查通过,提案中音教会提议由省党部、省政府民政厅、音教会合组推行国歌委员会,并成立国歌训练班,为期两周,由县政府派人前来受训,培养指导人才,由教育厅通令各县转饬各区中小学及保学音乐教师教唱国歌。中学生也有指导家属、邻居学唱国歌的责任,小学生中有音乐兴趣者可协助指导,并由国歌视察员负责每月至少组织一次国歌会唱大会,检查推行国歌的效果。{13}

抗战爆发后,江西省的印刷业成为全国之最。1940年2月,音教会在遂川创办了《音乐与戏剧》杂志,由当时江西规模很大的中国合作图书社印刷厂出版,《音乐与戏剧》刊物的定位“普及音乐戏剧教育,介绍音乐戏剧著作,提高大众欣赏程度,供给抗战宣传材料”。{14}共出版了两期,刊登了一些歌曲和戏剧作品,程懋筠在发刊词中说:

当我提起笔来写这“前奏”的时候,不能不想起我们办了五年的月刊――音乐教育。它因为抗战关系,稿源缺乏,印刷困难而不幸停刊了!

但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推行我们的任务起见,这小小的刊物,又在艰难困苦中,以新的姿态,呈献于读者之前了。敌人的飞机大炮,永远不能摧毁我们的心灵和意志!{15}

在遂川期间,为了解全省中小学音乐教师情况,音教会开始举办全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登记,建立了音乐教师通讯网,调查音乐师资状况,并拟定筹设音乐师资训练班,从事造就音乐指导人才。{16}1939年江西全省社会教育会议上,程懋筠曾提议筹办音乐师资训练班,程懋筠的提案《拟筹办中小学校音乐教师训练班以应需要案》提交到江西省教育厅,希望由教育厅补助经费筹办为期4个月的短期音乐教师训练班,征集中学师范高中毕业及公私立专门或大学文艺科肄业生,让那些有音乐基础的人接受训练,毕业后,计有小学或中学音乐教师之资格,由教育厅发给文凭,并分派工作,并希望教育厅函令遂川县政府及学校,解决音乐师资训练班的班址及学员住所问题。{17}

1940年至1941年间,音教会分别在遂川和泰和办了两期音乐师资训练班,学员有上海、杭州流亡到江西的青年,也有学校音乐教师。1940年4月1日起音教会在遂川、吉安、赣县三地招收音乐师资训练班学员录取男女学员三十余名,5月10日第一期音乐师资训练班正式开课,该班教授除主任程懋筠外,还聘请宋居田、萧而化等人。{18}这次音乐师资训练班为学员开设了英文、美学、声乐、合唱、乐理等课程。

1939年9月的江西全省社会教育工作会议上,程懋筠有两项提案《各校歌咏宣传材料应送教厅审查以求统一案》、《请教厅发给津贴编印大量抗战歌曲集案》。“音教会认为现在各校歌咏宣传材料,内容多不统一,在宣传实践中有以黎锦晖之唱片吸引民众者,不但与抗战环境不适合且与部令抵触。希望教厅通令各校嗣后歌咏宣传材料,应送厅审查,以求统一。并通令禁用不良教材。”{19}为扩大歌咏宣传,激发民众抗敌情绪和补充目前学校抗战歌咏教材的不足,音教会采选适合当时环境需要的抗战歌曲百余种,准备编印歌集一万册,但“惟该项印刷费为数至巨,本会经费,均有固定开支,难以负担,拟请教厅发给津贴2500元,俾早付印”。{20}该项提案经过大会审议通过。音教会于1940年9月18日出版了《音教抗战曲集》,包括冼星海、黄自、贺绿汀、舒模、江定仙、何安东、夏之秋、陈田鹤、陆华柏、胡然、周巍峙、章枚、吕骥、刘雪庵、赵元任、宋居田、程懋筠、唐学咏、沙梅、老志诚、塞克、劫夫、朱洪干、李惟宁、周淑安、洛宾、刘天浪等音乐家的作品,共收录歌曲117首,对抗战期间歌咏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遂川期间音教会还举办过一些音乐会。1940年4月20日,音教会在吉安真源小学校举行音乐演奏会招待吉安各界民众,节目有音教会歌咏团的齐唱、合唱,新运总会第六医疗队的合唱,及男高音独唱、男低音独唱、女高音独唱、钢琴独奏、钢琴联弹、口琴合奏、钢锯独奏等,并有美籍教士柯逸乐、费文达两位的合奏,听众达六百多人,观众情绪高涨,演出受到热烈欢迎。{21}

四、泰 和

泰和县位于江西中部偏南,战略地位重要,自古以来有“咽喉荆广,唇齿淮浙”之说。抗战爆发后,江西省省会先撤到吉安再迁到泰和,泰和成为江西省的临时省会长达5年之久。1941年初音教会从遂川迁往泰和,在泰和县的会址位于泰和县上田村“临江花园”,音教会抗敌歌咏团继续在泰和开展活动,出版《音乐教育战时续刊》,创办第二期音乐师资训练班。

1941年3月15日,音教会在泰和出版了《音乐教育战时续刊》,这本刊物是《音乐与戏剧》和《音乐通讯》两种刊物合并编行,因为经费缩减和印刷困难《音乐教育战时续刊》是由音教会成员手写油印出版的。刊物中刊登了李中和的歌曲《筑路者之歌》,张咏真的《国画上之六法与音乐之关系》、张慕鲁的《怎样辨别调子》两篇文章及音训班学员的《音训日记连载》{22}。

1941年10月至1942年6月,音教会在泰和举办第二期音乐师资训练班,{23}两期音乐师资训练班为战时后方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学员中屠咸若、刘凤羽、胡德龙毕业后赴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国立戏剧学院继续深造。1943年张慕鲁、李中和、李敏芳、蔡君豪、徐学惠、沈晓、黄荣森、程远、万滋德等前往福建国立音专继续深造。另外,还培养了音乐人才:李凤文、周柏年、陈芳梅、傅汝昌、吴兆凤、傅徵、赵诗溶、皮宪英、林国瓦、程国英、熊志成、陈敏明、李林白、陶端栉、周宇平、陈雁影、袁明、虞明德、吴善斌、朱琪星等。{24}

1941年8月,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抗战巡回剧团改组并入江西省戏剧教育队,与此同时,伤兵之友社评剧队(由音教会评剧班改组而成)也改组并入省戏剧教育队。此后音教会的戏剧活动大大减少。1941年前后,江西省三民主义文化运动委员会成立,下设六个专门委员会,音乐事业由第三专门委员会掌管。从而,音教会的地位再一次被严重削弱,其工作重心转移到音乐戏剧人员和师资的培训上来。{25}这时政府对音教会的支持减少,音教会的经费困难。1943年元旦,音教会在赣县设立的分会遭到日军飞机轰炸,公私财物均遭受损失,但空袭损失的救济费始终没有着落。

五、赣 州

1943年音教会迁至赣州,在赣州期间的活动明显减少。音教会的工作主要是发展群众歌咏,辅导各级学校的音乐教学,举办音乐会。

在赣州期间,时任赣南专员的蒋经国拨给音教会正气中学的几间屋作为会所{26},1943年7月,蒋经国在赣州虎岗设立“中国三民主义青年团赣州青年学生夏令营”,简称虎岗青年夏令营,音教会参加了蒋经国举办的虎岗青年夏令营音乐会。“1943年12月25日圣诞节,音教会邀请参加驻赣州美国盟军空军俱乐部举办的圣诞节晚会,演唱基督教赞美诗,如《平安夜》、《普天同庆》等歌。程懋筠演唱意大利名曲《我的太阳》,张咏真钢琴独奏《渐入佳境变奏曲》,马玲演唱《黄水谣》,熊志成演唱《漂泊者》,正气中学钟维国同学亦邀请参加演唱世界名曲。”{27}

音教会迁赴赣州后曾遭到日军飞机的轰炸,据吴识沧回忆“炸毁了一架电唱机,中外名曲唱片全部炸得粉碎。我闻此讯,赶往慰问,并把我借用音教会的另一部电唱机和中外名曲唱片30张带去还给音教会。一到那里,程先生(程懋筠)正在被炸的地方察看受害情况,恨恨不已,看见我来了痛心地说:‘完了,完了,全完了,最可惜的是贝多芬第九交响乐,一齐完了。’”{28}

1944年由于经费不足,迁移困难,音教会在赣州解散。1946年抗战胜利后,教育部电函江西省教育厅恢复组织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但恢复不到一年(仅9个月),政府实施财政紧缩,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被裁撤。

结 语

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见证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音乐及音乐教育的发展,音教会的发展历史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音乐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是这一时期整个中国音乐教育理念、音乐理论思潮的一个缩影。战前音教会积极的推行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改良中国传统音乐,推动江西省音乐事业的发展,其创办的《音乐教育》杂志撰稿人几乎包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所有知名音乐家和音乐学者,为音乐热点问题的讨论提供了平台。战争期间,音教会在江西境内不断转移,从战前“艺术至上”的音乐美学观转变为实用主义的音乐美学观,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开展工作,利用音乐、戏剧进行抗战宣传,出版《音乐与戏剧》、《音教抗战曲集》等刊物。同时,音教会创办音乐师资训练班,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为江西省音乐教育队伍积聚了力量,对抗战宣传和音乐师资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眼第53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2013M531063),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项目号:12522111)?演

①本文是笔者博士论文《“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研究:1933―1946》中的一部分,照原文进行了修改和删减,在此感谢导师王安国教授对此部分内容的修改。

②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成立前后,中国分别成立了中华教育改进社、大学院艺术教育委员会、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等全国性的推行音乐教育的组织,1922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北京成立,下设音乐教育委员会,就识谱法及音乐师资的培养问题展开了讨论。1927年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同蔡元培提倡的大学院制度一样,没有持续多长时间。1934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下设音乐教育委员会,围绕着音乐教科书的编审及师资的培养问题展开工作。1934年6月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成立后举行第一次会议,抗战爆发后因委员分散,工作一度停顿,为适应战时需要,1938年音乐教育委员会重新改组。这些组织的成立对全国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各省音乐教育的一般性事务是由各省教育厅下设的第三科来完成的。

③见笔者拙文《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管弦乐队研究:1934―1937》,《人民音乐》2013年第2期。

④见笔者拙文《〈音乐教育〉杂志研究》,《黄钟》2013年第1期。

⑤团员:张慧、刘凤羽、万芷真、李凤文、殷勤、陶端栉、黄六明、裘忠恕、颜茜、李敏芳、程远、潘美玲、周宇平、皮宪英、林国瓦、张慕鲁、甘铎民、高孝泓、傅汝昌、胡德龙、万昌文、吉星野、蔡君豪、屠咸若、陈佩秋、陈荐南、、熊志成、周柏年、蒋协和、李中和、李曼云、朱起凤、万德滋、程国英、袁明、熊晓林、虞明德、丁立鸣、江俊、盖步瀛等。(参见熊志成《音乐教育在南昌的起步》,《南昌史志》1990年第4期,第43―44页)

⑥熊志成《音乐教育在南昌的起步》,《南昌史志》1990年第4期,第44页。

⑦《村工作散记》,《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专栏第1期)1939年2月1日,第四版。

⑧汲古《本会歌咏队与抗敌剧团在遂川泰和》,《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专栏第18期)1939年5月31日,第四版。

⑨汲古《本会歌咏队与抗敌剧团在遂川泰和》,《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专栏第19期)1939年6月7日,第四版。

{10}《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专栏第21期)1939年6月28日,第四版。

{11}《本会最近活动》,《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专栏第26期)1939年8月2日,第四版。

{12}《广播》,《抗战日报》(《音乐与戏剧》专栏第27期)1939年8月9日,第四版。

{13}《审查推行国歌运动办理细则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报告》南昌一职印刷所1939年9月,第81―86页。

{14}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音乐与戏剧》1940年第1期,第32页。

{15}同{14},第2页。

{16}同{14},第31页。

{17}《拟筹办中小学校音乐教师训练班以应需要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报告》,1938年版,第79―80页。

{18}{21}《音乐戏剧动态》,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音乐与戏剧》1940年第2期,第51页。

{19}《各校歌咏宣传材料应送教厅审查以求统一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工作报告》,南昌一职印刷所1939年9月,第66页。

{20}《请教厅发给津贴编印大量抗战歌曲集案》,《江西全省社会教育工作报告》,南昌一职印刷所1939年9月,第79页。

{22}因为经费困难《音乐教育战时续刊》仅出版了一期,所以该日记只登载了一部分。

{23}黄顺强、王书红《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始末简论》,江西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西方志》1991年第3期,第52页。

{24}熊志成《三十年代江西省音教会史况》,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程懋筠的音乐人生》,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51页。

{25}黄顺强、王书红《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始末简论》(江西省地方志编篆委员会《江西方志》1991第3期)一文记述音教会是于1942年在赣县设立分会,熊志成在《三十年代江西省音教会史况》(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编《程懋筠的音乐人生》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49页)一文认为音教会是于1943年在赣县设立分会的,根据江西省档案馆提供的档案材料,音教会赣县分会于1943年元旦被炸请领救济的往来公文可以判断音教会赣县分会应该是1942年设立的。

{26}笔者对音教会会员熊志成进行采访时的记录。

江南教案例8

南京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有着特殊的地位。1949年4月,党中央、审时度势,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在赢得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以后,不失时机地组织了渡江战役。4月23日人民占领了南京,为新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南京的解放,标志着蒋家王朝的彻底灭亡,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将这样重大历史事件的档案史料整理出版,必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这将是生动的爱国主义的教材。

南京市档案馆收藏有不少南京人民在中共南京地下党领导下开展迎接解放斗争的史料,为挽救败局、镇压人民反抗、强化其反动统治的档案,人民渡江战役和军事接管南京的档案材料等,为编好这本书提供了丰厚的史料基础。当南京市档案馆的同志把这一想法与江苏古籍出版社的领导沟通后,对方凭着出版工作者的职业敏感,立即拍板,双方合作上这个项目。江苏古籍出版社的领导说:“研究中国革命史,不能不研究南京解放。你们的选题意义重大,你们一定要编好,我们一定要出好。”

经过几个月的奋战,南京市档案馆很快选定了180多份文件加工成书稿,送交江苏古籍出版社,就在此时,《北平和平解放档案史料》、《上海解放》、《西安解放》三部书相继出版。档案馆的同志又把这一情况及时通报给出版社,出版社决定组织力量尽快出版。《北平和平解放档案史料》是解放后北平首任市长题写的书名,《上海解放》是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同志写的序言。南京解放后第一第二任市委书记、军管会主任、粟裕两位德高望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去世,由谁来为这本书题写书名最合适?档案馆的同志和出版社的同志不约而同地想到了邓小平同志。是邓小平同志与、、谭震林、粟裕等同志组成的总前委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成功地指挥了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小平同志在南京解放的第二天就风尘仆仆地来到南京,在与南京地下党会师的大会上作了许多重要指示,在巩固新生的革命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南京市档案馆的同志想直接写信给邓小平同志,请求他为《南京解放》题写书名,中共南京市委也十分重视,决定由市委打报告给中央办公厅转邓小平同志。当时的南京市委副秘书长亲自修改了南京市档案馆拟写的《关于请求邓小平同志为〈南京解放〉题写书名的报告》,由中共江苏省委办公厅呈交给了中共中央办公厅。

半个月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没有反馈的消息,出版社方面又不断地催促,档案馆的同志十分着急,现任江苏省档案局局长、时任南京市委办公厅副主任的韩杰同志也主动帮助档案馆与中央办公厅联系,大家一边努力与中央、省、市有关方面联系,一边耐心地等待。终于有一天,南京市档案馆编研部办公室的电话响了,话筒里传来了市委办公厅同志的声音:“小平同志题写的书名到了,请你们赶快来拿。”顿时,办公室里一片欢腾。看着小平同志写的“南京解放”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大家深切地感到了小平同志对档案事业的关心、对档案工作者的关怀,对南京深厚的感情,一股暖流从心头升起涌遍了全身。

在一边为得到邓小平题写书名而努力的同时,南京市档案馆还一边想方设法联系南京解放初期任市委副书记的宋任穷同志和曾任南京市委书记的彭冲同志,请他们为《南京解放》一书题词,宋任穷欣然命笔为《南京解放》题写了“南京的解放宣告反动统治的覆灭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光辉胜利”,并且写了两幅,让档案馆挑选。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彭冲书写了诗词《七律・人民占领南京》中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作为题词。

几位老人的题词,为《南京解放》一书增添了光彩,也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档案工作的无限关怀、寄予的殷切希望,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我们档案工作者,也使江苏出版界的同志激动万分。当时的江苏古籍出版社社长兴奋地说:“小平同志为江苏出版物亲笔题写书名,这是第一次,我们一定要千方百计保证出版质量。”其实,邓小平为档案出版物题写书名,这也是惟一的一次。出版社请了最资深的美术编辑精心设计《南京解放》一书的封面,暗红的底色象征着黎明前夜黑暗和光明的决战,褐灰色的帆船、人民战士持枪跃岸的雄姿再现了1949年4月我军百万雄师以排山倒海之势,一举摧毁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的伟大壮举,封面正中突出了人民战士攻占南京、登上总统府尽情欢呼的历史性场面。小平同志所题的“南京解放”四个大字在封面上方熠熠生辉。

江南教案例9

而最吸引人们眼球的,无疑是那巍峨矗立的南北桥头堡。

在当时,桥头堡的设计非常富有时代特征,这也成了南京长江大桥的一大特色。人们现在看到的“红旗”造型的桥头堡,正出自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建筑系教授钟训正之手。今年已经74岁的钟教授,谈起此事仍面带自豪。

他说,第一轮桥头堡的设计由南京工学院教师宛新彰率四人负责,第二轮由孙钟阳、徐敦源负责,后大桥局并不满意设计结果,遂举行全国范围的桥头堡设计竞赛。这样的一个竞赛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各大高校、各省市的设计院纷纷参与角逐。

1960年4月,在南京福昌饭店进行了设计稿评审。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共送了师生设计的38个方案,在最后呈送中央的3个方案中,有两个是钟教授的作品,分别是“红旗”造型和“凯旋门”造型,另一个为北京建筑科学院设计的红旗造型方案,最后钟教授的“红旗”造型获得通过。

大桥建成后,发挥了巨大作用,建成后的30多年时间里,创造了直接经济效益60亿元。但这十几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大桥车流量不断增加,每天都有四万多辆车通过大桥,大桥不堪重负。

令人欣慰的是,1997年10月,在大桥下游11公里处,南京长江二桥开工,并于2001年3月26日顺利通车。2003年9月26日,南京长江三桥15.6公里的18个标段又全线开工。长江上的飞虹不断架起,关于大桥建设的故事留给后人的将不仅仅是现实的财富,更有历史的回忆。

(盛京 改写)

江南教案例10

【案例描述】

一、导入

欣赏一首苏州评弹,判断它属于哪种表演形式。

二、南方曲艺音乐欣赏

1.曲艺音乐简介。曲艺音乐泛指说唱音乐,其音乐包括唱腔和伴奏两部分,可分为鼓词、弹词、道情、牌子曲和琴书五类;又可分曲牌体、板腔体和曲牌板腔混合体三种类型。伴奏乐器北方多用三弦,南方多用琵琶。

2.苏州评弹简介。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弹词的总称。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

3.欣赏《忆江南》。

三、学唱《江南好》

1.初听歌曲。

2.发声练习。请全体学生起立,用“wu”唱5・4 3 5 2 1---

3.唱谱。①老师带大家唱谱练习;②介绍曲内装饰音并练习;③完整唱谱。

4.唱词。①加入歌词练习;②乐曲分析和感情处理;③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5.苏州方言唱。

四、北方曲艺音乐欣赏

1.观看《重整河山待后生》片段,思考歌曲的旋律、风格各有什么特点。

2.京韵大鼓简介

京韵大鼓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京、津地区,演唱者左手执书板,右手执鼓键敲击书鼓,辅助伴奏。乐队伴奏乐器以三弦、四胡为主。

3.骆玉笙简介。

4.试唱《重整河山待后生》第一句。

五、比较苏州弹词与京韵大鼓区别

六、学生活动

用白居易的另一首《忆江南》填词演唱《江南好》。

七、总结下课

【教学反思】

一、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精准定位重点难点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曲坛音韵》这个单元选择了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南北两个区域的代表性的曲艺,供学生演唱和欣赏。考虑到我们地处南京,南方曲艺代表――苏州评弹《忆江南》和以其为素材的改编歌曲《江南好》学生会比较容易接受,也能够感受到南方曲艺优美流畅的特点。北方曲艺代表――京韵大鼓虽然学生接触得比较少,但是通过欣赏《重整河山待后生》,继而进行南北方曲艺的比较,学生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北方曲艺的特点。

特点分析总结之后,我基本确定了本堂课的内容,接着确定教学目标,这是我遇到的第一个难点。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只有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在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后,基本确定本堂课的知识目标为演唱《江南好》,在体验苏州弹词风格的基础上,能够表现出歌的情感和韵味。为了落实这个教学目标,在学唱歌曲之前,我特意加了一个发声练习,让学生站起来用“wu”跟钢琴唱5・4 3 5 2 |1---。这个发声练了开声以外,加入第一句旋律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唱好开头,更容易唱好此曲。通过磨课,我发现学生在演唱《江南好》时很容易感知演唱这首歌的情绪,但是要准确表达却不是那么容易;还有,在装饰音演唱上也显得有点吃力。所以这堂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学生准确唱出《江南好》中的装饰音,并用和谐优美的声音表达出来。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练习唱谱过程中,需要把所有带有装饰音的乐句都单独强调练习,告诉学生在唱波音和倚音时的注意要点。

二、 创设课堂中的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也是一个亮点。在演唱《江南好》过程中,创设教学情景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个方面:让学生通过曲谱和歌词想象不同的画面,画面感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的能力。例如,第一句引导学生想象小河流水的画面,流水越流越远,所以唱的时候声音越来越小,做一个渐弱处理。再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引导学生想象江面上日出的画面,太阳跃出地平面的动态效果。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旋律中,情境交融,美在其中。第二个方面:在学生完整演唱全曲时,我加入了一段前奏。这段前奏是用钢琴伴奏模仿琵琶轮指,有了苏州评弹的感觉,能够更好地营造气氛。第三个方面,加入苏州方言演唱,能够更好地表现歌曲的韵味,也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