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护理学位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22:35

护理学位论文

护理学位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076-02

自从20世纪80年代初质性研究被美国护理学家引入护理领域之后,在各国发展得比较迅速。在护理领域,研究者发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仅用量性研究已无法得到很好地解决和解释,而质性研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整体且深入的研究,通过揭示事物内涵来认识事物,因此护理研究人员逐渐开始运用质性研究来解决一些研究问题,质性研究在护理专业的重要性也就越来越突出。质性研究往往对研究者本身的要求较高,而护理研究生往往能代表该领域的较高研究水平,为此,本文通过分析质性研究在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的应用现状及进展,旨在为质性研究在我国护理领域的运用提供参考。

一、质性研究的定义及特征

质性研究是在自然的情境下从整体的高度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度探究和诠释的过程,它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融入被研究对象的经验世界中,深入体会他们的感受与看法,并从被研究者的立场来诠释这些经验和现象的意义。因此,研究者在进行质性研究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理解社会现象的不确定,对研究对象有高度的敏锐性,通过与被研究者的密切互动,对社会现象或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质性研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平民意识,它需要研究者参与到研究情境中,与研究对象产生互动,从而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的考察与体悟。

二、文献的纳入与排除

以“护理学”“护理领域”为检索词在万方数据库的学位论文、CNKI的博硕士论文中检索,检索截止至2014年5月的所有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共检索2385篇。纳入标准为质性研究论文,包括个案法,参与观察法,访谈研究法,扎根理论法,内容分析法,德尔菲法。排除标准为仅出现质性研究等相关字眼而未运用质性研究方法的论文。最终纳入429篇。

三、结果

对429篇论文进行分析的结果见表1~3。

四、讨论

护理学研究的范畴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将不断更新,护理领域的研究对象往往是人,这就导致了其研究内容的复杂性,很多研究现象及内容仅通过量化指标是无法衡量且不能被解释。而质性研究对事物或现象进行整体的、深入的、层层相扣的研究,揭示事物内涵认识事物。因此,运用质性研究来解决研究问题的研究者越来越多,但在质性研究发展较快的同时,仍存在一些不足。

1.年份。由表1可以发现,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质性研究应用较少,于2003年才出现在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尽管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质性研究呈逐年上升趋势,但文献总量只有429篇,占所有护理学研究生毕业论文的17.98%,可见质性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质性研究方法。由表2可以看出,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应加强其质性研究方法的学习。从文献分析结果显示,多数文献都运用的是德尔菲法,其次是访谈法。这可能与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的特性有关。一方面我国护理的很多研究领域才刚刚起步,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研究者往往需要去构建一个量表或者某种体系,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多数研究者运用德尔菲法就是为了达到构建量表或体系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德尔菲法的研究对象往往是某些领域的专家,资料来源主要是这些专家的想法和理念,而研究者能参与的研究过程就是对资料进行整理,不参与对研究现象或问题的探索和思考,因此,与其他质性研究方法相比,对研究者的要求较低,运用相对简单。护理学研究的范畴随着护理观念的转变不断更新,研究的内容也将更有深度,而质性研究中除除德尔菲法外还有多种研究方法,例如扎根理论,因它对研究者的自身素质要求较高,需要系统的培训,因此研究者运用的较少。由此表明,护理研究者在认识到质性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同时,还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研究素质,能根据研究目的而选择合适的质性研究方法,从而能真正地解决研究问题。

3.培养单位。由表3可以发现,质性研究论文作者的培养单位区域分布局限。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作者的培养单位,28.11%集中在第二军医大学,11.18%在山西医科大学,4.90%在福建医科大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质性研究的选择不但与研究者自身的素质有关,还和培养单位的学术氛围相关。就第二军医大学而论,20世纪90年代初第二军医大学第一次以联合培养的方式招收护理学研究生,现已为社会培养出了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护理学人才。因此,有必要为护理学研究生开设专门的质性研究课程和系列专题讲座,各学校之间相互交流,提高护理学研究生综合素质,从而打开区域限制,使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在研究生中能够普及。

4.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质性研究中的伦理是指研究者在整个质性研究过程中道德上的考虑、选择和责任,尊重人的生命、权利和尊严。在质性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需要进入被研究者较为隐秘的生活领域,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世界,与他们有较多时间的密切互动,本研究分析发现,大部分的论文对伦理方面未提及或描述不全面,仅提到对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权和资料保密这两个问题,而对于质性研究过程中怎样避免对研究对象的伤害以及资料返回研究对象处核实这两方面很少涉及。因此,在设计课题的开始,研究者就要考虑到研究对象尊严的价值,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要遵守伦理原则,对研究结果进行客观且真实的报道。对研究者来说,保持足够的敏感,及时敏锐的加以识别,意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伦理责任,在科学方法与伦理价值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显得格外重要。

五、质性研究在护理科研中的前景展望

本文通过对国内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回顾,可以发现,国内质性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虽然在我国的护理本科所学的《护理研究》教材中已涉及到质性研究,但仅是对质性研究进行了简单介绍,而且质性研究方法不是仅通过教科书的宣讲就能掌握,是需要研究者不断地加强与质性研究相关的培训以及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地摸索而领悟的。作为护理领域中富于发展前景的研究方法之一,高等护理的教育者应重视护理质性研究培训的启动和实施,并在实施中探索、发展和完善质性研究的护理学应用,通过对质性研究方法更深入的分析及了解,采用多种质性研究方法为具体的研究问题服务,深入挖掘质性研究对护理学研究的独特意义,掌握科学的质性研究方法,为未来的护理科研队伍奠定基础,对促进护理学科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1]周荣慧,黄人健,李春玉,等.护理质性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护理管理杂志,2002,2(1):21-23.

[2]蒋逸民.质性研究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3]陈向民.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M].第一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4]胡雁.质性研究[J].护理进修杂志,2006,(21):579-581.

[5]朱海利,陈鸿华.我国护理硕士教育的现状及思考[J].护理研究,2006,20(8):1982-1984.

护理学位论文例2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理论文,护士执业越来越为人们所尊重,但社会上仍存在着轻视护理的现象,在护士队伍中也有着不稳定的社会心态免费论文下载。

1.社会心里因素

轻视劳动护理论文,落后观念的影响,把护理工作视为又脏又累的简单劳动,把护士看成伺候人的“保姆”护理论文,这种思想在不同程度影响着护士职业在社会价值中的体现。

护士专业的科学性、技术性未得到充分的体现,护士接受过正规的训练,护理工作既有很强的科学性也有很强的实践性护理论文,在临床实践中,护士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最多,患者的病情突变和心理变化也是护士最先发现免费论文下载。俗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但患者和家属往往把治病救人的功劳全归于医生护理论文,虽然就全世界的护理发展水平看,护理在其专业化的发展道路上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日益彰显出其独立的功能护理论文,但护理发展还只处于整体护理初期,其工作范围基本限于医院内,因此在某种情况下护理论文,护士为病人付出的辛勤劳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承认,他们从工作中不能充分体现自我价值的满足,许多护士有一种“失落感”。临床护理工作未能充分发挥不同层次护士的作用护理论文,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一些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免费论文下载。

2.如何提高护士职业的社会地位

重视护理教育、护理研究。护理是诸多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时代在前进护理论文,人们的观念在改变,护理教学必须把握其脉搏,不断给护理注入新

摘要制定出起点较高的规划和奋斗目标免费论文下载。

护理学位论文例3

民办护理教育作为我国护理专业教育的重要补充,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间,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向全国各级医疗机构输送了大量的护理人才,亦促进了我国护理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成为后起之秀的民办护理院校,在护理教育中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和尝试。大量学者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内容等角度出发[1-3],探讨改进民办护理院校教育模式,但其由于教师年轻化、缺乏教学经验、学生学习动力低、教学设备较落后等问题,目前仍无法摆脱“以教为主”、先理论后实践的教育方式,且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关注理论知识的讲授,对临床操作技能重视度不高[4],亦缺少对护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护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较低,易出现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脱节、专业认同感缺乏等问题,影响其未来临床工作的稳定性和护理服务质量。因此,如何在现有的民办护理教育的基础上,以宏观、系统、整体的教育思路为指导,满足当前我国护理教育的需求,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角度出发,建立适合我国民办护理院校的教育模式,提高其教育质量,已成为相关管理机构、民办院校及护理教育工作者急需研究的问题。

1民办院校护理教育发展现状

国外民办学院的护理教育始于南丁格尔时代,在近一百多年的护理教育中,民办护理院校一直探索和推进着教育模式的改革。相比公立护理学校,民办护理院校存在教育方法落后,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内容局限等问题[5-7]。民办护理院校缺乏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护理教学的能力,忽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8-9]。我国民办护理院校从上世80年代开始不断的发展壮大,其成就和社会地位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民办院校为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教育理念、教育思路、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着不断的探索。有的尝试对护理教育课程进行整合,以形成内容繁余度低、结构好、整体协调的新型课程[10-11]。有的对护理学生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民办院校护理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3-12]。但总体来看,我国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改革仍存在以下不足:①民办院校护理教师存在缺乏临床教学经验,护理操作技能较差,但目前的教学改革较少提及;②改革多局限于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两个方面,缺乏对护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③改革多基于民办院校自身,较少涉及临床教学基地;④未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调动护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⑤教育改革多从一个角度出发,很难全方位的改善护理教育模式的现状。

2“三位一体”民办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从知识、技能、人文素养三个角度出发,构建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的模式。其以发挥护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为手段,以提高护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根据医院及用人单位的需求,采用“校院对接、能力本位”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核心思想是从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定能力目标,构建和完善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

2.1知识培养板块

护理理论知识的教学着重强调以护理学生为主体,提倡其自主学习,理论课程教学对部分课程进行整合,并通过课前预习考核、课上情景模拟、PBL教学、阶段考核等方式,激起护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由学校和医院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按照临床护理专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从事行业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再由学校组织教学人员,以这些能力为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能力要求。以医院用人需求及岗位设置为依据,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形成教学课堂与临床医院的融合,让学生真正能够实现“进校有门、毕业有岗”。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设置职业素质、专业基础、专业方向三大类课程,并突出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使护理专业实训课比例达到60%以上。以“适用、够用、实用”的原则制定课程标准,针对护理专业就业所需要掌握的职业技能,制定出本专业的技能体系标准,确定学习领域的重点课程,最终落实到专业技能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教学单元设计。依据以“校院对接、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与企业合作开发重点课程,建立突出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学期授课计划、课件、教案、习题,规范重点课程的教学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临床护理方向选取基础护理学作为核心课程建设,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市场的要求,联合医院技能训练指导方案、护士资格考试指导用书形成独特的课程体系及训练项目。特色课程的建设首先由专业骨干教师及企业人员共同论证,设立课程标准,培养目标,实训案例。然后由专业组骨干教师参与教学单元的系统设计,在设计中将体现“任务驱动”教学的特点,开发出系统的学习指导书。

2.2技能培养板块

护理实践技能培养应作为民办护理院校教学重点来抓。学校建立专门负责实训带教工作的护理实训指导中心,定期安排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教师到省市高水平的临床医院进修学习,了解并学习临床医院的护理新技术、新要求、新规范。实训指导中心按照省教育厅护理技能抽查标准并结合临床医院新要求对教师进行培训考核,规范理论教学教师和实训带教老师的技能操作标准,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训带教相结合的标准化的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同时强调以护理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护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民办护理院校实训课时安排有限的现状,建立“带教教师-班学-学生”的技能培训考核制度,充分利用护理学生课余时间,由带教教师集中统一培训考核操作能力强的班组长,再由班组长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练习,努力提高实训室的使用率,保证护理学生足够的校内技能训练时间,并做好一对一的技能考核。其次,根据学校发展规模建立建全临床合作教学基地,利用护理学生临床实习和见习,通过临床实景体验、操作情景模拟、课后临床实践等方式来提高护理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2.3人文素养培养板块

人文素养的培养以开设相关护理人文课程为基础,在老师言传身教的同时,适当采取邀请医院专家和优秀护士进行讲座、护理学生临床实习见习分享感受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护理学生的人文素养。如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护士人文素质修养,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导论,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护理伦理与法规,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设护理心理学,每门课程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1:1、以2学分计入总学分。

3“三位一体”民办护理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

护理教育模式改革是促进我国护理行业发展的源动力,对培养高水平护理人才和提高临床护理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取得以下成效:①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围绕“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目标,综合考虑学生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培养与可持续发展,参照护理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引入医学行业企业技术标准或规范,体现临床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以职业活动过程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形成为目标,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岗、证、课”一体的融通。构建了适应社会和企业要求的、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将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融合,实现“教学做”一体有机融合。②确立“三位一体职教观”,深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内涵。将学校与社会、行业、医院有机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学校”、“医院”和“社会”三种教育主体的不同作用,并实现“学校”、“医院”和“社会”的三方共建、共享、共赢,促使职业教育向人性化、多元化、开放性发展。随着临床护理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对护理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临床需求的高素质型护理人才成为了当今护理教育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改革现有的民办院校护理教学模式,制定适合民办院校护理教育需求的“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旨在构建系统合理、符合社会需要、适合护理专业发展以及满足护理从业者个人发展要求的护理教育模式,为完善我国民办高校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依据,以推动护理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新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日军,杨庆爱,王若维,等.民办本科院校护理学生临床见习现状及对策[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49(19):2442-2443.

[2]张佩,王若维,杨庆爱,等.民办院校本科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12):115-116.

[3]谭美春,房春娟,刘欢.民办院校护生实践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的研究[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0):559,355.

[4]任力威.辽宁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定位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5]刘雨晴,陈晓莉,花芸.概念式教学在护理教育中的实施现状[J].中华护理教育,2016,13(12):938-942.

[6]朱林美.运用新理论深化高职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6(47):261-262.

[7]姜安丽.21世纪护理教育发展现状及我国护理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策略[J].护理杂志,2005,21(6):1-3.

[8]代雨,何玲梅,王俊峰.护理人文关怀教学模式建设研究[J].时代教育,2017(2):37.

[9]李娜,周猛,曲晨菲,等.民办院校高等护理职业教育改革思路[J].世界临床医学,2016,10(7):265-266.

[10]赵瑛.民办院校《内科护理学》和《健康评估》课程整合探讨[J].内蒙古中医药,2012(13):105.

护理学位论文例4

[分类号]G25

文献保护与修复(或使用其他名称)是我国图书馆学和档案学的重要专业课程。随着学科发展、技术更新和实际工作变化,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和方法也应进行相应调整。除考察国内实际情况和需要外,对国外相关课程的调查和借鉴也是课程进行科学调整的必要前提。美国图情学教育在国际上处于较先进地位,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作为其传统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和具体教学安排上均具有相当的特色和优势。

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图情学研究生院2009年最新排名数据,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信息学院位居“档案与保存”专业排名榜首位,其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教育在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广泛的影响。

文献保护与修复教学任务主要由该学院的卡尔嘉琳文化记录保护中心(William and Margaret KilgarlinCenter for Preservation of the Cultural Record)承担。该学院提供博士、硕士、双硕士以及副修等级别的学位教育。其硕士培养计划中的课程设置既支持学生获得图书馆学或信息学的全面训练,也为学生提供在特色学科研究领域深入学习的机会。其中,文化记录的保护便是该学院三大特色研究领域之一。这一方向的硕士培养计划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方面的基础知识和高级技能的培训,涉及档案与记录管理、纸张与书籍修复、博物馆研究与保护管理等。此外,该学院的高级专业资格证书进修计划还为有工作经验的信息从业人员提供了获得“Conservation”和“PreservationAdministration”两种专业培训并取得证书的机会。

与上述硕士培养和高级专业资格证书进修计划相配合,德州大学信息学院设置了一系列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以完整的课程体系、雄厚的师资队伍、丰富的教学经验、理想的实践设施致力于文献保护与修复人材的培养。论文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方面加以分析。

1 课程内容概况

据分析统计,不计其他课程中的相关专题讨论及实习课程,德州大学共有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17门,如表1所示:

“现代社会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面向硕士生讲授有关文艺复兴时期至今的档案事业、记录管理和保护管理。教学目标包括:①回溯以美国为主的档案事业、记录管理以及档案和记录保护的发展历史,包括记录的生成和保留、记录依附的载体以及为了对记录信息进行控制管理并延长其生命周期而发展和积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论;②考量记录、档案及其保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社会地位对于档案事业的影响;③加强明确叙述和研究历史问题并展现调查研究结果的能力。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学内容也包括方法层面的历史研究相关知识,如历史研究概况、特性和操作方法等以及专业层面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相关知识,如档案基金会、档案职业、国家档案和联邦记录、记录管理、载体与技术、处于危险状态的档案和记录、档案和记录保护的发展、20世纪的档案事业等。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该门课程涉及档案和记录这一类文献的保护,但同时包括档案学专业的其他基础知识,并非文献保护与修复的通论性质课程。正如课程负责人David B.Gracy II在其2006年春季的教学大纲中所言“这是一门历史课程”,“现代社会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侧重于文献保护事业发展史的介绍,因此,笔者认为,或可用“历史”作为该门课程的内容关键词。

“保护概论”是面向非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图书馆学、信息学和档案学硕士生开设的基础课程,介绍与图书馆和档案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的若干问题,包括文献退变的类型和原因、处理方式、保护项目的组织等。教学内容包括:状况调查与保护需求评估;纸质文献的结构与退变;照片的结构与退变;多媒体材料的结构与退变;馆藏保管;环境监控设备;保护意识的普遍形成;可选择的修复处理;创建永久数字收藏;保护性载录格式转换;灾难预案;保护项目的建立等。从其教学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门“通论”性质的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

“记录资料的保护与保管”的教学目标是使参与本课程的硕士生理解“外部防护(extrinsic care)”这一保护图书馆馆藏的举措的技术现状及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方式。所谓“外部”,义指区别于直接作用在文献资料本身的修复处理。教学内容包括环境状况监控和记录维护;控制环境的方法;馆舍设计和改造中对于记录资料保存的考量;主要类型的记录资料的保藏优先原则和实践操作细节;记录资料在使用、运输、复制和展览过程中的保管;非书资料(如缩微胶卷、照片、手稿、地图、磁性记录载体、图画等)的存储和处理;生物侵害及其控制;灾难恢复;空间设计与使用等。虽然限于“外部防护”,但考察其教学内容,涉及文献保护的各个方面,也应视为一门“通论”性质的课程。

“保护项目管理”向将要在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献保藏机构从事保护管理的学生讲授如何管理从需求评估到物理处理或载体转换的选择等全方位的文献保护活动。通过课程学习要实现以下目标:①熟悉保护项目的组织模式及其与大型图书馆或档案馆的组织和使命的关系;②理解需求评估在保护项目中的地位并掌握评估保护需求的工具;③理解一个成熟的保护项目的主要运作组成部分;④练习对于成功管理保护项目至关重要的多种方式的沟通技巧;⑤运用其他保护课程所学的保护知识以及实践经验。课程内容包括调查文献保护在图书馆或档案馆中的地位和组织情况;设计和综合保护项目;需求评估和保护方式选择;管理保护项目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员工和用户教育;筹慕款项和撰写赞助计划申请书;人员配置;成本分析和预算等。从上述教学目标和内容可以看出,“保护项目管理”是德州大学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体系当中的高阶课程,需综合其他课程的基础知识方可完成,而“管理”则可视为这门课程的核心内容。

“创建永久数字收藏”介绍创建永久性数字资源收藏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从馆长的视角理解需要进行数字化的载体以及数字化过程中与技术或管理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包括元数据的生成以及长期存取的数字化保护策略等。“数字”可作为其内容关键词。

“电子记录永久保存若干问题”关注与各种来源的电子记录相关的问题,包括为了长久保存而对记录所作的保护性载录格式转换。课程涉及载体更新,转换为中性格式vs.尽量保持原始格式,迁移,按需迁移;

数字文献的显著特征及对其加以保护的重要性;格式与元数据;电子记录长期保存中的数字签名、消息摘要、真实性和鉴定;电子记录存储库的建设、使用和管理等。本课程旨在使面临为长期保护记录或其他数字文献而需构建有效的电子记录存储库问题的档案馆或数字图书馆从业人员了解其中的主要困难所在、需要采取的解决措施以及如何寻求帮助。该课程侧重于“电子”文献的保护。

“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概论”侧重于音频资料保护和载录格式转换中的经济学问题,噪音降低和稳定性问题,用于存储声音的现代载体的稳定性问题等。“高级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是其后续高阶课程,侧重于载录格式转换的相关问题,包括:不同格式信息的变换;优先进行载录格式转换的资料的选择标准;侵入性修复或最低限度修复的考量;非常用格式研究;音频资料最大量信息恢复的方法等。这两门课程侧重于“音频”文献的保护。

“图书馆与档案馆文献修复”向硕士生讲授文献保藏机构进行修复处理的理论、政策和实践,涉及材料科学、保藏处理、预防性处理和治疗性处理等。是侧重于文献修复的一门“通论”性质课程。

“图书实验室I-Ⅲ”是在图书实验室进行的三门系统的修复实践课程,为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硕士生和进修高级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而开设。其中I包括图书馆和档案馆资料保护的修复性处理基础介绍,通过设计和制作保护性函套和使用适当的维护程序对馆藏进行成体系的保管等;II通过传统的和现代的图书修复材料及实施技术的详细练习和学习,介绍纸张修补、修复和图书馆书籍装帧;III涉及书籍修复的检查、存档和处理程序,高级修复装帧,制订维护流通馆藏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等,并为学生开始个人修复研究计划做准备。均为“实验”课程。

“高级修复处理”允许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学生在图书实验室和纸张实验室进行个人修复研究计划。该课程要求学生完成若干个图书处理计划,包括:决策和存档,探究图书处理和保护专门问题或特殊领域的个人计划和工作组;实验室案例;灾难响应和恢复等。属于“实验”课程。

“纸张实验室I-II”是在纸张实验室进行的两门系统的修复实践课程,为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硕士生和进修高级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而开设。其中I旨在为学生介绍修复古代纸张的基本理论和技术,鼓励学生培养恰当运用这些技术的判断力;II旨在扩展和提高学生的修复处理知识和技能,要求学生能针对特定收藏做出修复处理决策。均为“实验”课程。

“修复科学I-II”向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硕上生和进修高级专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介绍图书、照片、手稿等的构成、鉴别和修补所需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教学内容包括粘合剂,分析技巧,纤维素、淀粉和蛋白质,颜色、光线和化学,酶,功能团,现代纸张制作与材料,容模,聚合体,氧化还原反应,皮革与羊皮纸,溶剂等。偏重于修复“材料”的讲解。

2 课程体系分析

结合上述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开课次序等加以分析,德州大学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体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内容全面,结构合理

从上述课程内容分析及关键词选取可以发现,既有通论性质的综合课程,又有专论性质的历史、管理、数字、电子、音频、材料等专题课程,基本上全面涵盖了文献保护与修复领域各个方面的内容。“保护概论”的授课对象是非文献保护与修复专业的图书馆学、信息学和档案学硕士研究生,介绍文献保护基础知识;“记录资料的保护与保管”关注文献的“外部防护”;“图书馆与档案馆文献修复”的教学内容主要是文献修复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三门课程虽同属通论性质的课程,然各有侧重,并不重复。各门专论性质的课程或从事业发展的不同角度(如“现代社会的档案、记录及其保护”),或从文献载体的不同类型(如“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概论”),或从实际工作的不同环节(如“保护项目管理”)对文献保护与修复加以深入探讨,与通论性质的课程一起,为学生提供了获得合理的文献保护与修复知识结构的机会。

2.2 层次分明,承接有序

从表1不难发现,德州大学整个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体系当中又有一些自成系统的课程模块。如“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概论”、“高级音频资料保护与载录格式转换”、“图书实验室I-III”、“纸张实验室I-II”以及“修复科学I-II”。这些课程模块在教学内容上由浅至深,在开课顺序上由基础到综合,并且通常由同一位教师负责教学,体现了层次分明、承接有序的特点。

2.3 理论与实践并重

17门文献保护与修复相关课程中,有6门实践课程,而在部分理论课程当中,亦包涵了实践教学环节。从几门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看,实践课程实以理论课程为基础,学生在完成相关理论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课程亲身体验,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文献保护与修复是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献保藏机构的实际工作环节,文献保护与修复知识是应用型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方能真正掌握。除实践课程外,德州大学还提供了6门实习课程,充分体现了其对文献保护与修复实践教学的注重。

2.4 保护与修复分明――兼论Preservation与Conservation的中文译法

从表1的“关键词2”一列可以看出,德州大学在设置文献保护与修复课程时,对于Preservation和Conservation这两个相关而又相异的内容进行了区分。综合考察8门Preservation课程,可以总结出Preservation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献保存状况调查、文献保护需求评估、不同载体文献的结构、不同载体文献的退变及原因分析、文献保存环境监控、文献载录格式转换、文献保护意识的培养、文献保护项目的建立与管理、灾难预案与恢复等。综合考察9门Conservation课程,可以总结出Conservation侧重于纸张修补、书籍装帧等文献修复处理方法的原理、考量、选择和操作。不同的主要内容体现了两者的相异之处。而Preservation的两门通论性质课程“保护概论”和“记录资料的保护与保管”的教学,除前述主要内容外,均涉及Conservation课程的内容,体现了两者的相关性。这一相关性表现为Preservation这一术语在概念外延上较Conservation宽泛,有些时候,Preservation可以包括Conservation。

我国在Preservation与Conservation两个术语连用时,通常将其择作“保存与保护”或合译为“保护”。从上述德州大学两类课程的内容分析来看,这两种译法并不合适。文献保护通常可分为预防性和补救性两种类型,结合上述两类课程的内容,或可将Preservation视作文献的预防性保护,而将Conservation视作文献的修复性保护。而由于Preservation又可涵盖Conserva-tion,因此,笔者认为,可将Preservation译作“保护”,将Conservation译作“修复”,则两个术语之间的相异性和相关性均得以体现。

3 结语

护理学位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11C-0015-04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行,精神科护理模式也逐步实现了从生物到心理再到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性化护理服务理念正逐渐深入到精神科护理工作中。精神科护理是基础护理的一个分支,人性化护理是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人文关怀、把精神病患者当作“完整的人”看待,尽量满足其需求的、以患者为本的护理服务。该理念对患者特别是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职业人文关怀素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笔者仅就当前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职业人文素养方面的研究进行元分析。

一、概念界定

(一)精神病患者护理

精神疾病是一种特殊的疾病,患者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方面有异常表现,致使其工作、学习、生活能力下降,社会功能减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遗弃。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护理,技术性操作较少,主要以日常生活护理为主。精神病患者虽受病态的情感、思维影响而行为异常,却有着正常人的认知和需求。由于受到歧视,他们对尊重和情感的需求更为强烈。精神病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较之常人更为强烈,护理人员尤其应对患者给予人文关怀。

(二)人文关怀素养

“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是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素养是指经常修习涵养,也指平日的修养。人文素养即对人类文化中先进价值观及其规范的修习涵养,是一种深植于内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集中体现在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良好品质。护理人文关怀素养的本质是一种具有专业道德情怀的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人际互动的行为中,如将患者当作生理、心理、社会的综合存在,能够在患者疾病、遭遇与疼痛时给予帮助并使患者认识到自身生命存在的意义,从而获得较高的生理、心理与精神和谐,以保护、增强与维持患者的生存质量。表现为对人生命的尊重与爱护、对生命健康的关爱与呵护、对生命健康权利的敬畏与尊重。人文关怀是基础护理的本质,是护理的本源。

(三)元分析

元分析是应用特定的设计和统计方法对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行整体的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是回顾性与观察性的,是对传统综述的一种改进,是概括以往研究结果的方法,包括大量的方法和技术,具有全面、系统和定量的特点,可用来对以前的具有不同研究设计的和不同时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合。相对传统的文献综述,元分析是一种定量的综合文献的方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文献综述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元分析以原始研究结果为单位,设计严密,强调对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有明确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系统统计所有的研究结果,并在此基础上对统计结果进行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就尽可能地避免了人为的主观性,使研究结果更加科学、客观和准确。

二、研究方法

(一)抽样

本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文期刊、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以“护士人文素养”为主题,搜索了2005年10月1日―2016年6月10日的研究论文,共搜索到2300篇。其中,以“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为主题,搜到1707篇,再以“精神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为主题,共搜到105篇。去除不相关样本,共获取57篇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样本。

(二)分析单位

本文以搜集的研究论文为分析单位,从关注度、发表年份、数据库来源、研究指向、研究结果五个维度对“分析单元”进行分类和编码。五个维度的具体操作性定义如下:(1)关注度。学术关注度是指同一个课题或者题目的期刊更新数。本文分别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与“护理人文关怀”两项主题的学术关注度进行了统计;(2)发表年份。对每篇论文按照发表年度编码,从2005―2016年每年的数量分析人们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素养的研究程度,同时分析对该主题研究的发展趋势;(3)数据库来源。按照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国际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4个数据库的不同层次与价值,分析各数据库中论文的分布情况,判断现有研究成果的研究动机、研究层次、研究价值;(4)研究主题。分析现有研究内容与结论,总结出研究主题。主要分为实践性研究和理论型研究两大部分,其中实践性研究包括管理和应用两方面内容。

三、研究结果

(一)关注度

CNKI“精神病患者护理”学术关注度统计如图1所示。

从关注度上可以看出,针对“精神病患者护理”和“护理人文关怀”两类主题的关注度呈整体上升趋势,特别在2013-2014年间达到高峰。但“精神病患者护理”的关注度在2015年下降较快,“护理人文关怀”的关注度在2015年也有所下降。

(二)发表年份

自2005年以来的11年间,关于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研究总体数量呈增加态势,运用CNKI学术趋势分析统计软件检索发现,以“精神病患者护理”“护理人文关怀”为主题的研究论文逐年上升,但并非持续上升,中间有关注度上的起伏。具体发表年份及相关主题论文学术趋势分析如表1、图1、图2所示。但是,以“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为主题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数量明显偏少,CNKI分析趋势分析软件检索表明,论文数量不足以进行学术趋势分析。

这11年间对相关主题的关注度及研究的起伏变化有着一定的政策背景与文化背景。2005年,我国卫生部明确提出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将护理关怀人文思想落实到护理实践中。2007年,卫生部在医政工作会议上再次提出,医院要在护理服辗矫孀黾讣使患者受益大、感受深的实事,将人文关怀融入护理工作中,服务于细微之处。这进一步强化了护理工作中的人性化服务意识。2011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卫医政发〔2011〕96号)指出,到2015年,全国所有三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的服务模式,落实护理职责,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深化“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2015年,卫生部印发的《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强调,要进一步落实“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提高优质护理服务内涵,加强专科护士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信誉度,让住院患者不仅有主管医生,还要有自己的护士。可见,研究论文数量上与相关政策的出台及人文思想普及的程度呈正相关。

(三)数据库来源

相关论文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国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中的分布情况见表2。

数据库中,期刊论文占72%,这些研究者多为一线护理工作人员;会议论文的比例为28%,这些研究者多为与护理相关的管理人员,如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等。这两类研究的动机多为基于实践问题,特别是护士人文素养在实践中的运用及效果为主的研究;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此项研究为空白。

(四)研究主题

根据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素养的研究主题,现有研究可分为两大类主题,即实践研究(包括管理和应用型研究)和理论研究。研究论文分布如表3。

上表显示,基于护理工作实践的应用研究数量最多,占81%,研究者多为一线护理工作者;而基于管理视角的研究数量较少,只占7%,研究者多为医院管理人员;基于人文素养理论的研究占12%,多为对护理实践的思考和总结,研究者多为承担课题项目的护理工作者。

四、结论与讨论

(一)需重视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培育

研究论文关注度与发表年份的数据表明,研究论文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密切相关。除国家在政策上引导外,各级各类医院均应重视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提升。特别是精神病患者护理专业的医院,只有提升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的素养,才能实现“十三五”规划“深化优质护理服务、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满足各类患者的人文关怀需求。

(二)需提升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研究水平

从研究论文数据库来源看,本主题现有研究者多为一线护理工作者,这些人多为专科学历,部分为自学大专、本科学历,研究水平有限、研究质量较低,多局限于护理实践过程及实践经验的总结,普遍缺乏对实践经验的深入思考及总结提升。部分承担课题的研究者,也因缺乏扎实的研究功底、科学的研究方法、严密的逻辑思维而导致研究成果水平较低。

因此,要提升相关论文研究水平,需要进一步优化护士队伍结构,强化在职培训,并提升研究生、博士生层次护士比例,夯实理论研究基础,才能保证相关研究的动力充足。

(三)需重视对精神病患者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素养的理论研究

护理学位论文例6

主要栏目包括:论著,专科研究,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中医护理,基础护理,手术室护理,社区护理,个案研究,调查分析,心理卫生,讨论与研究,综述,论坛,期刊评论,国际交流,经验与革新,借鉴,随笔,三言两语,编读往来等栏目。为了更好地为临床护士和基层护理人员服务,2003年杂志新开辟了腹膜透析护理栏目,还将增设基层园地栏目。

 

投稿须知

1.1 文稿 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规范。

1.2 文题 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以不超过20个汉字为宜。

1.3 作者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贡献大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并附第一作者姓名、性别、最高学历、职称、职务、电子信箱及联系电话。有通信作者的文章,还应该附上通信作者的姓名和电子信箱。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名作者负责。

1.4 摘要 论著、临床护理研究、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栏目的文章须附中、英文摘要。其中,论著的摘要按照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四要素格式书写。

1.5 关键词 所有文章须标引2-5个关键词。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果无相应的词,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必要时可采用自由词。

1.6 医学名词 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学科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2010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

1.7图表 每幅图、表应有简明的题目。要合理安排表的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表内数据同一指标保留的小数位数相同。图不宜过大,高与宽的比例应在5:7左右。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

1.8 计量单位 按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书写,并以单位符号表示。

1.9 数字 执行GB/T 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

1.10 统计学符号 按GB/T 3358.1-2009,GB/T 3358.3-2009的有关规定书写。

1.11 缩略语 除本刊规定可以直接使用的缩略语外,其他应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中文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

1.12 参考文献 按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

护理学位论文例7

要求本科护理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专业水平、操作技能、社会实践的综合和自我检验,是各门课程考试所不能代替的一种考核方式[1],也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高低的一种手段。为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我院首次对护理本科毕业生实施毕业论文撰写、评审和答辩。通过专家的评审、学生的答辩,发现很多学生对论文的写作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现就其质量作以下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右江民族医学院2006届护理本科毕业生共有85人均完成了论文的撰写,并按规定参加了答辩。

1.2 成绩评定办法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通知》制定。毕业论文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人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组成,比例分别为3∶2∶5。

1.2.1 论文指导教师评分成绩 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写作态度和论文质量给出成绩,占综合成绩的30%。分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共五个等级。

共同要求如下:论文具有统一的书写格式和语言规范,学位论文或学术论文已由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2]进行写作。分级标准:①优秀(90分以上):论文选题明确,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医疗工作或学术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独到性与现实性,并有一定的新意;论文中心论点突出,论据充足,论证过程逻辑性强,文章结构合理,表述流畅,层次清楚。②良好(80~89分):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分析比较深入;论文选题明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医疗问题;论文中心突出,论据较充足,论据过程较有逻辑性,文章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表述流畅。③中等(70~79分):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观点较明确,分析比较深入;论文选题较明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能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医疗问题;论文中心较突出,论据较充足,论据过程较有逻辑性,文章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表述流畅。④及格(60~69分):基本上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但内容欠充实,论文的论点较明确,尚能联系实际医疗工作;论文资料尚充足、具体,但比较陈旧,缺乏新意,论证不够充分,缺乏说服力,文章有一定的条理,文字尚通顺。⑤不及格(60分以下):论文选题不当,缺乏中心思想和论述主线,结构混乱,层次混淆不清,无逻辑性,主要论据短缺,论点论据脱节或严重搭配不当;论文抄袭他人文章、成果、著作,或直接摘自网络文章。

1.2.2 评阅成绩 这部分成绩由论文答辩小组成员给出。论文答辩小组成员对指导教师的初评成绩做再度评审,以确认成绩的合理性和真实性,该部分成绩占综合成绩的20%。

评审成绩的主要依据和条件有:选题是否恰当,论文主题是否明确,结构是否合理,表述是否流畅;选用资料是否恰当、充分,是否具有代表性;论述的逻辑是否合理;对初评成绩的认可程度如何。

1.2.3 答辩成绩 经过口头答辩,由答辩小组成员根据学生的具体答辩情况给出成绩,并写出具体的答辩意见,这部分成绩占综合成绩的50%。

优:论文答辩中能够正确回答问题,思路敏捷,重点突出,言简意赅。

良:论文答辩中能够较好地回答问题,并对论文中表述不到位处加以补充。

中等:论文答辩中尚能够正确地回答问题。

及格:论文答辩中基本能够正确地回答问题。

不及格:论文答辩中不能够正确地回答问题。

1.3 问卷调查 本次共发放问卷调查85份,回收率和有效率为100%。问卷调查内容,见表1。

2 结果

2.1 论文类型 本组85篇论文资料中,基础研究类课题5篇,占论文总数5.88%,其余为护理经验介绍、护理体会等共80篇,占论文总数94.12%。

2.2 格式存在的问题 见表2。

2.3 评审结果 见表3。

表1 2006届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问卷调查内容(略)

表2 2006届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书写格式不规范(略)

表3 2006届护理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分布情况(略)

2.4 问卷调查情况 85人共有70人注意到了论文的标准格式;有68位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论文提出了修改建议,其中建议修改论文内容的有57人次,建议修改格式的有23人次;有30人在学校时参加了科研论文写作的课程学习,15人在学校参加了讲座的学习;仅有12人认为答辩时专家的问题尖锐;75人认为通过答辩将对今后的科研论文写作有促进作用;从论文的设计到完成有4人用了近1年的时间,有2人仅用了10天就完成了从资料的收集到完稿的整个过程;只有36篇有老师参与了论文的设计;指导教师有副主任护师6人,主管护师31人,护师32人,护士14人,其他2人。

3 质量问题分析

3.1 低分原因 本组资料中优秀论文较少,仅占7.06%;中等的比例相对较大,占45.88%;及格占15.29%。得分较低的论文主要有以下原因:①简单的经验介绍或总结。由于学生平时积累不够,对理论性的问题钻研不够深入,因而在分析现实的具体问题时,缺乏足够的理论支持,使得文章缺乏深度,整篇文章泛泛而谈。②虎头蛇尾。即题目大内容小,有的主题包含两个或多个中心,导致论文内容重心不明确,严重影响了论文质量。③存在抄袭现象。虽然不敢整篇抄袭,但有明显的摘录几篇他人同类文章的内容拼凑加工而成,这无论在哪一部分的评分中都大打折扣。④重视不够。有的学生只是把它当作一次较大的作业来对待,用十天或十几天就很快完成,应付了事。⑤答辩准备不充分。答辩前没有对所写的论文相关的文献进行仔细查阅,没有预见到答辩时专家可能提及的问题,以致答辩时茫然无措。

3.2 存在的问题

3.2.1 格式不规范 从表2中看出,共有51人次格式存在缺陷。问卷调查中,虽然有70人承认自己在查阅文献资料时注意到了论文的标准格式,但真正在自己撰写时却疏忽了各个层次、段落的规范格式。引用参考文献的方括号在文中没有按要求放右上角,计量单位不规范,图表不形象直观,不能正确绘制统计图、三线表,参考文献的标点使用混淆不清等等。

3.2.2 论文准备不充分 主要表现在:①学院没有明确说明本组学生在下临床实习时要求写毕业论文,以致很多学生在心里上没有任何准备。在实习的最后三个月,学校才下通知要求护理本科毕业生撰写毕业论文,大部分学生才开始着手准备,因而有创新性的论文很少,护理经验介绍、护理体会的论文占了大部分的比例是不言而喻了,也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少部分学生有意识参与科研活动,所以他们一到临床,就主动要求带教老师从选题、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各方面进行指导,这些学生的论文花的时间近乎一年,均为科研方面的论文,完成得也比较满意。②毕业生就业的冲击。本组论文准备时间正是学生求职择业高峰,为了找到接收单位,很多学生将毕业论文放到了次要地位;对于已确定工作单位的学生来说,普遍认为毕业论文对将来就业已经影响不大,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来写作,很多用人单位也要求已签订或意向签订工作单位的学生提前上岗,致使这些学生无暇顾及毕业论文,抱着通过就行的想法对待,其完成的论文质量可想而知了[3]。论文的资料准备,论文中论点与中心思想的阐发主要来源于丰富的数据、实例的说明与支撑[4],但本组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缺乏数据的支持、实例的佐证,特别是各种说服力强的资料。

3.2.3 指导教师投入精力不足 本组的指导教师几乎是从事临床工作的护理人员,这些教师不但工作任务繁重,还要照顾家庭,对指导学生的写作有一种顾不过来的感觉,显得精力不够。当然也有部分指导老师责任心不强,没有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只是从论文的形式和文字上作一般性的指导。

3.2.4 指导教师资历不够 从问卷中得知本组指导教师中,副主任护师6人,主管护师31人,护师32人,护士14人,其他2人。资历较高的副主任护师和主管护师占的比例不足一半,而护士作为指导教师的人数却为数不少。作为低资历的护士,连自己也难写好专业论文,怎么能去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呢?按规定,护士和护师是没有资格当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而校方或院方却没有加以管理和控制,致使一些学生在自己写好初稿之后随便请本专业的人员作些指点,这些人员不知不觉之中被冒充了他们的指导教师就事出有因了。

4 讨论

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反映学生的综合水平和能力,从更深层次分析,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却是学校办学水平、教师教学质量、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校风学风等诸多因素的综合体现[5]。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抓起,对毕业论文(设计)的全过程实施质量监控。因此学校必须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4.1 把好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关 选题是做好毕业论文的开端,教师出什么题目,学生选什么题目,对毕业论文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因此师生都要高度重视毕业论文的选题。只有学生对选题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好奇心和进取心,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就有可能做到创新。本组中有5名学生因为对科研产生兴趣,他们从始至终利用实习的空余时间投入研究,论文具有创新性,质量也较高。

4.2 把好填写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关 毕业论文(设计)的任务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填写的对毕业论文(设计)的总体规划,相当于工程中的设计图,对毕业论文工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务书必须明确规定本课题要完成的任务和需达到的目的,具体技术要求和写作规范,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和参考文献目录,具体时间安排(包括开题报告完成时间、初稿和定稿的时间、答辩时间、约定指导学生的时间安排以及联系方式等)[6]。

4.3 把好制定试验(调研)方案关 由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完成。指导老师要负责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及信息,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归类、分析,制定好可行性方案,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理清线路。

4.4 把好试验(调研)关 试验(调研)是实施试验(调研)方案,为毕业论文(设计)取得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环节。学生应注意收集相关的数据、实例,归类记录清楚,为论文的写作作好准备。

4.5 把好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关 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是对整个专业思维的物化,也是反映毕业论文(设计)写作质量的重要环节,因此毕业论文的写作关,对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意义重大。写作前应对学生进行一次写作格式标准化教育,使其格式与国际化接轨。指导教师要负责指导学生按规范格式进行写作;初稿完成后,指导教师应认真审阅,对论文的规范格式、理论观点、实践意义、论点论据、结构布局、语言润色等方面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指导,使论文达到格式规范、观点正确,论据充实,条理清楚,数据统计方法适当,文字书写正确、表述流畅。

4.6 把好毕业论文的答辩与成绩评定关 毕业论文(设计)完成后必须进行答辩,而且答辩前才给学生10min时间对答辩问题作准备,专家提出问题后学生要立即回答。这样可以促使学生事先就自己所写的论文及相关问题作广泛的思考和准备,并注意培养自信心,减少不必要的紧张[7]。成绩的评定力求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避免指导教师作为答辩专家。杜绝答辩流于形式,对不合格的论文,限期修改后再答辩。

4.7 把好毕业论文(设计)的管理关 加强和完善管理,一是调整毕业论文的准备及撰写时间,避免与求职择业时间冲突;二是对指导教师的管理上,应安排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并对他们作论文各个阶段的具体责任做出明确要求,还应将教师在指导论文写作中付出的劳动纳入正常的教学工作量;三是实行毕业论文(设计)写作的中期检查制度,检查毕业论文工作进展情况,抽查指导教师的指导记录等;四是建立奖惩激励制度,对优秀毕业论文给予表彰,推荐发表,并作为评选优秀毕业生的评定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1] 刘美萍.电大护生毕业论文问题分析与对策[J].现代护理, 2006,12(14):1353.

[2] 国家标准局.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

[3] 陆富彬.对教学应用型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思考[J].高教研究,2006,10:59.

[4] 刘振军,张君维,赵志伟.高师院校本科生毕业论文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8(5):125.

[5] 叶志军.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力求“五位一体”[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6,18(3):108.

护理学位论文例8

护理岗位调查的内容与分析

为切实了解医疗卫生行业对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情况,以便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提出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笔者分别对医疗卫生用人单位(医院)及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对用人单位中职护理专业岗位需求的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870份,实际回收852份,其中有效问卷738份,有效回收率为84.83%。调查问卷涉及安徽淮南市17所医院的院领导、护理部主任、部分科主任及护士长。

中职护理专业毕业生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调查(1)政治素质方面。认为我校毕业生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精神较好的各占97.28%、97.27%、89.29%、87.94%,认为我校毕业生法制观念一般或较差的占21.41%。(2)文化素质方面。认为我校毕业生基础文化知识与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各占94.17%、90.92%;对我校毕业生评价较差的方面依次为: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各占31.16%、15.31%、13.55%、6.23%,故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知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与应变能力的培养。(3)业务素质方面。对我校毕业生评价较好的方面依次为:基础护理操作能力、医学基础理论知识、专科护理能力,各占96.83%、95.39%、83.06%。评价较差的方面为:护理文书书写能力、心理护理能力、健康指导与宣教能力、急救护理能力、整体护理能力,各占20.73%、15.58%、13.00%、6.78%、3.93%。(4)身心素质方面。对我校毕业生的身心素质普遍反映良好

中职护理专业教学计划实施情况调查调查表明,认为需要增加理论教学课时的课程依次为:计算机基础、护理心理学、预防医学、医学伦理学,各占42.82%、18.70%、16.12%、15.58%;认为对护理工作有指导作用的传统专业课与医学基础课因理论教学课时比较合理而无需改变课时安排的课程依次为: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物学、妇产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认为与护理职业关系不大、需要减少课时或删除的课程依次为:物理、数学、政治、化学,各占66.53%、56.91%、48.51%、40.24%。认为需要增加实践课时的课程依次为:计算机应用基础、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预防医学、护理心理学、外科护理学、语言表达能力训练,各占54.47%、40.38%、38.48%、36.99%、34.96%、33.47%、30.89%,因为这些学科的临床应用性与针对性较强,越来越受到临床一线护理人员的重视,而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五官科护理学等传统上比较注重实践的学科则无需改变实践课时。认为政治、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课程应适当减少课时或删除的,各占56.77%、49.42%、48.77%、42.22%,因为这些课程与本专业联系较少。从调查排序可以看出,认为需要增加课时的课程排在前六位的依次为:法律基础、社区护理学、老年护理学、人际沟通、表达能力训练,各占91.12%、84.14%、83.74%、78.18%、74.39%,这些课程多是适应现代护理专业的发展,能体现时代特征的课程。

(二)对中职护理专业实习生的问卷调查

中职护理专业的实习生经过两年的在校学习和近一年的护理临床实习,对护理专业均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和体会,并且非常关注自己未来的发展与就业前途,通过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有助于了解学校教学的薄弱环节及需要加强与改进的地方。

本项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表218份,回收218份,回收率为100%。

调查表明,选择在毕业后到二级以下医院就业的占58.26%,选择到社区医院就业的占10.09%,选择到乡镇医院就业的占5.96%,还有选择到外省就业的,占19.72%,说明大多数毕业生能够面对现实,实现就业目的。

在对“中专毕业后的打算”的调查中,选择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占66.05%,选择通过考试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占25.22%,说明当前在中等卫校中“就业导向”仍是主流。

在对课程设置的调查中,认为护理专业实践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46.79%,认为护理专业理论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23.39%,认为医学基础理论教学需要加强的学生占17.43%。学生希望学校增加有助于提高人际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护理文件书写能力的课程,另外认为增加实习、见习时间,特别是社区见习的时间非常重要,这与对用人单位护理管理人员的调查基本一致。对于教学方法,所有学生均不喜欢传统的授课法,喜欢案例式教学法的学生占38.53%,喜欢角色扮演法的学生占31.65%,喜欢多媒体授课方式的学生占29.82%,说明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在就业途径方面,选择由学校推荐的学生占48.16%,选择由家长找关系的学生占36.69%。在当初选择护理专业时,大多数学生家长也是看中护理专业能学到一技之长,便于就业,这说明学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职业指导,提高育人质量,提高就业率,为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护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措施

课程体系直接反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提高人才素质和教育质量的核心。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医学模式转变,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也要充分体现现代护理学科的发展与现代护理理念,应通过岗位需求调查,提出课程改革措施。

护理学位论文例9

国际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能力和高级护理能力两个方面。国际职教界关于职业能力的研究共出现过4种能力观,分别为:任务能力观,即将任务的叠加当做能力;整体能力观,即认为个体的一般素质决定工作的能力;此外还有关键能力观和整合能力观[1]。近年来职业教育与培训中主张开发“关键能力”以培养学生对职业变化的适应力,这种能力观最早由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所长梅腾斯于1972年提出,很快成为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2]。他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KeyCompetencies),即对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这种能力观与整体能力观类似。随着能力本位教育和训练(CBET)在各国的发展以及人们认识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前3种能力观对能力理解都有失偏颇,如任务技能导向的能力观注重的仅是特定的任务技能,忽视了一个人胜任某个职业角色所必需的其他方面的能力要求;一般素质的能力观仅注重具有普适性的一般能力,但一般能力并不能取代与就业岗位直接相关的特定职业的能力;关键能力观只是对就业所需的特定职业能力的补充与完善。

因此,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职业角色的角度来界定能力。早在1975年就有美国学者提出了整和能力观。这种能力观是将一般素质与个体所属的职业和工作情景相结合,是从职业角色整合的角度来界定能力,符合社会经济发展及职业岗位分化的趋势,就如第二届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大会文件中所指出的那样:“技术与职业教育需要为改善个人生活和提高工作转换能力提供更为广泛的准备,而不仅仅是获得某一特定岗位的知识与技能。”盖力(LarnieGale)和波尔(GastonPol)在《能力:定义与理论框架》一书中这样界定能力:“能力是与职位或人工作角色联系在一起的胜任一定工作角色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判断力、态度和价值观的整合就是能力。”[3]1984年英国的继续教育处(Thefurthereducationunit简称FEU)在“走向能力本位体制”的文件中对能力的界定也是这种思路,“能力是为胜任社会工作角色的要求所必须拥有的充分的技能、合适的态度和经验。即能力不仅包括就业和工作的其他方面的技能,也包括扮演各种角色时表现出的成熟感和责任感,还包括作为能力要素的经验。”1992年澳大利亚国家培训部对能力的界定更是完全体现了整合能力观的思想。他们认为作为构建国家CBET体系基础的能力概念不能再局限于琐碎的任务技能,一定要从广义上来理解[4]。

国际护理教育界特别是美国护理教育界则是按照职业教育(LPN/LVN、AND教育)和专业教育(本科以上层次教育)两种模式来培养护理专业学生,两种培养模式培养具备不同层次职业综合能力的学生[5]。如LPN/LVN只能对医院、门诊或家庭病人提供最基本的护理服务,作为助理护士角色在注册护士(RegisteredNurses)的指导下工作,他们的职业综合能力比较偏重于护理技术方面,比如伤口护理、无菌技术、发药打针等,法律规定LPN/LVN不能对病人进行评估和分析,也不能进行静脉注射操作。注册护理教育、大专护理教育以及本科护理教育的毕业生均可参加全国统一的护士注册考试而成为注册护士,在各种卫生医疗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具备独立应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服务的能力[6];本科教育培养护理通才,具有本科学位的护士可从事医院、诊所及社区护理的工作;硕士教育主要培养具有各专科护理实践专长的高级实践护士及护士指导者,毕业后可成为护理专家,担任临床护理指导,保证和监督临床护理质量,评价护理措施,担任护理学教师;博士教育要培养能用独立的方式和抽象的科学思维处理事物,具有专业咨询技能和科研能力的智能型护理领导,具有广博的护理学、医学、人文科学和行为科学知识,毕业后成为护理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师资或高级护理专家。以上观点的提出为本项目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国内研究进展

我国在职业能力和护理专业职业综合能力研究方面尚无论著,但最近几年出现了相关论文,比较有代表性的学位论文有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的陈腾波于2004年申请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德职业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开发的比较研究”中指出,近几年德国在克服“双元制弊病”基础上开始注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且就中德综合职业能力开发培养进行理论上的比较研究,因而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7]。武汉理工大学的汤向玲于2006年申请的硕士论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通过以探讨高职教育的本质为起点,参照社会人才类型及高职人才主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进行了定位分析,论述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4个方面的应对措施[8]。华中科技大学的卢红学于2005年申请的硕士学位论文“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形成研究”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性质出发,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了新的认识,对合理构建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调整学生的交叉整合的网状知识结构、综合职业能力结构、和谐完善的人格素质结构的主张,从而为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条新路径[9]。

护理学位论文例10

护理人员基本数据来源于医院历年人事统计报表。护理人员发表的论文数据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应用CHKD《中文生物医学》数据库输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进行检索,将2006-2013年在国内公开发表的论文作为统计对象;二是医院科研办公室统计的2006-2013年登记发表的论文数和期刊影响因子数。两方面的数据汇总后,筛除非医学专业期刊(含增刊),选择第一作者为护理人员的论文作为统计对象。

二)方法

以自然年为节点,将人员的基本信息与、影响因子、职称、学历等应用excel表进行分类统计。

二、结果

一)学历

截至2013年底,护理人员中具有大学学历的人员占护理人员总数的44.34%,比2006年增加10.7倍。

二)职称比例

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及2008年实行岗位等级设置后,护理人员高级职称的数量有了一定变化,2013年护理人员高级职称占全院专业技术人员高级职称总数已接近6%,高级职称的人数较2006年增加了近1倍。

三)用工结构

2006年起,医院使用派遣制护士逐年增加。2006-2013年派遣制护士人数及其占在编护理人员的比例依次为24人、5.4%,34人、7.7%,39人、8.8%,41人、9.5%,84人、20.0%,118人、27.1%,189人、51.2%,217人、55.4%。

四)情况

2006-2013年护理人员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数量呈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