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采访心得体会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21:00

采访心得体会

采访心得体会例1

作为一名应届大学生,真的很感谢黔东南电视台给予的这一次实习机会,相比在学校的理论学习,这次实践机会真的十分的考验我,更让我学会了太多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回想起去年在电台的实习,我看到了作为媒体工作者的精神,当我决定报考电视台的时候我就知道这条路对于我还很漫长,现在我只是迈出了我的第一步。

我大学时期的专业是动漫,接触了一些电视的后期制作,那时起就和电视有了不解之缘,在校期间,我更是凭着喜爱成为了院广播台台长,播了两年的散文。从大一起我就十分的热爱播音主持,也曾代表学院参加过几次省级比赛,并且在这项工作上一坚持就是3年,所以在报考时我选择了播音主持岗位。

进入实习期后,我跟着付老师才算是真正的走进了播音的世界,在学校由于校园广播和电视新闻相差太远,在实习期间对于播音我还是差了太多,第一天付老师就说指出了我后鼻音发的不到位的问题,于是我查字典列出了所有的后鼻音字,第四天的时候就没有在犯这个错误,但是对于顿字、轻重音、新闻的感觉、音色、音质,我还是差的太远了。我明白播音不可能速成,于是我开始接触一些新闻采访,第一次和杨帆老师去采访了会议,看了一些写新闻的稿件,知道了新闻性并不完全在于会议本身,而是会议中能够作为新闻点的一个部分,会议中有哪项内容与老百姓的生活相关,而新闻稿中一定突出这项内容,才是会议新闻真正的新闻价值。想写好会议新闻一定要抓好那个价值点。

第二次和陈阳老师采访了一名优秀的老师,是一个专题片,我才发现一名新闻工作和要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并且要把握新闻的主体,清楚采访的真正目地,做到重点突出有头又有尾,对于拍摄它不像新闻拍摄那么简单,而是要有自己独到的东西,特写和细节必不可少,不仅仅单纯的采访故事主人,对于他的同学和同事也要采访才能从侧面突出老师的好。那条新闻我觉得陈老师可以给更多学生一些特写镜头,祖国花朵发自内心的笑容是对他老师的最大感谢。也可以给老师一直工作的讲台,甚至很平常的黑板擦给特写,我想效果也是很不错的。

第三次是和舒老师去下司,采访我州肖副秘书长检查中国国家皮划艇队训练基地。到了下司我跟随检查队一行记录检查的过程,跟着舒老师一路跟拍,这个新闻的价值相当的高,而我也在心里很认真的对待,随后我们迎接了皮划艇的孟领队,在和他的交谈中我体会到了,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对新闻很敏锐,仔细发现每一个点,就可以发现无穷的价值。

去黄平当出镜记者那次,让我学到了太多,看到强哥抬着脚架爬山的时候我才知道,记者是不能怕苦的,我要明白往往艰苦的工作回报却越丰厚。那次出镜我不足太多,由于风大我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我怕话筒杂音太大于是那天我把出镜词说的很大声,回来之后听起来效果很差,让我十分的惭愧。第一次面对镜头由于看的人比较多,说真的我还是很紧张,拍了3到4次才好,最后在强哥耐心的帮助下才完成出镜。这次是最好的锻炼,最好的学习机会。我很珍惜甚至感激那次采访,我的出镜词是我自己写的,并且强哥也让我写了新闻稿,让我彻底的实践了一把。

最后一次是和陈阳老师去采访先进大学生创业的新闻,但是由于采访有要换地方,车坐不下了所以我没有全部采访完,最后一周我坚持一天录一条新闻,出了头像,并且试着制作,剪了一条新闻。做了一个黔东南新闻的片头。唯一一个月的实习落下了帷幕,这一个月我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如何工作更是一种精神,每次开会我总会感受到我的不足和缺点,记得面试的时候考官提问到:你觉得你做播音主持有什么优势和不足?那时候我滔滔不绝的说着我是多么的热爱这份工作,我大学的时候拿到了多少的朗诵演讲的奖状现在想想觉得很是可笑,对于播音主持其实我一点优势也没有,我不是科班出身、我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新闻、我没吃过苦、流过汗、没付出任何东西,这一个月让我彻底明白了自己还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但是不怕,这些从没动摇过我对这份工作的热爱,我会更努力,更刻苦的学习,强化自身。感谢这一个月台领导的帮助和支持更感谢各位老师耐心的教导。虽然我在这一个月中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水平和才智,但是要相信我是怀着最真诚的心走进电视台的,真的很希望台领导能给我工作的机会,让我真正的能在这个大熔炉里面燃烧,能够在这里成长,而我一定会拿出实际行动回报领导对我的栽培,我不怕苦,不怕累,怕的是没有机会。年轻的我是需要时间来考验的,相信我给我一个舞台我一定会还你们一个惊喜。

新闻采访实习心得体会范文二

实习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性的活动,是一个由学校向社会接轨的环节,是学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转型的一大模块。搞好社会实习工作是很关键的,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来说,他经历了无事可做的孩童时代,到学校里忙碌的学生时代,再到以后的社会工作阶段,而实习就像一个链子连着学习和工作。

实习是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就是运用,就是去指导工作,而实习正好扮演了把学到的文化理论知识正确运用的工作中去的角色。我们必须要做到用理论去指导实践,用实践去理论。所学的知识只有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体现其价值。实习是一个锻炼的平台,是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通过实习,我们要努力提高动手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其不足,然后去反馈到学习中去,会更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新闻学,它主要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它要求极强的动手能力,它所接触的对象是包罗万象的,是各具特色的,是真实的、新鲜的。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实习给一个初学者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实习教会一名记者怎样去观察事物,怎样去捕捉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怎样用事实说话,怎样才能做到新闻的及时。这些只有在实习中才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抓活鱼和抢新闻。实习是由课堂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如果能把第一步走好,以后的路自然学会习畅网通。

到新闻单位去实习,主要是要锻炼自己的新闻采访和写作能力,掌握采访的基本方法,掌握新闻及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流程,向那些有经验的记者、编辑学习,交流经验。深入现场去采访,接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深刻体会,用真情写出有生命力的新闻作品。

二.实习内容

新闻学的实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实地采访

只有深入到现场去做实际调查,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品,才能懂得采访的基本流程,懂得什么是采访?新闻采访学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强,偏重于应用与操作。实地采访是新闻的第一课,它是新闻信息采集,新闻报道的第一步。

2. 访后写作

新闻写作是新闻制作的第二步,是对采访中采集到的信息、新闻事实做进一步加工制作的过程,是对采访的进一步补充。亲自动手采写

大学生实习心得体会(2) 一些东西,才能更好地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力争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观众去,把时代精神写到作品中,写一些有价值的事,些一些老百姓关心的事。

3. 编辑整理

当写完初稿后,编辑,整理和修改稿件是新闻作品的最后一个环节,俗话说:文怕修改,只有修改,才能写出精辟的文章。

还要提炼新闻主题,因为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灵魂,可以通过素材的取舍,结构的安排和导语的构思各个方面提炼主题,通过综合思维提炼主题。其次要写好新闻的导语,熟练的运用各种新闻写作的笔法,巧妙的运用各种新闻语言。

三. 实习收获

在短短的实习期内,我深入到各地去采访,真正的锻炼自己的采访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提问水平,锻炼了心理素质。真正做到了不怯场,运用自如,现场处理灵活。

在采访后写了很多的新闻稿件,熟练地掌握了各种新闻文体的写法,尤其是消息和通讯的写法,包括各种新闻文体,如动态消息、综合消息、人物消息、评述性消息、特写性消息、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人物专访等。

还有电视新闻的写作,广播新闻的写作,涉及到了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深刻地认识到(ww.yjbys.com)了作为一名记者应该具备哪些素质?体会到了记者的角色,怎样才能做到记者的 识、才、学,认识到了记者和编辑的关系。

通过这次实习,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大大地提高了,适应社会的能力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增强了,写作能力提升了,真正跨出了,走好了新闻道路上的第一步。

四.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以上是我的实习工作总结,通过实习发现,自己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包括文化知识的欠缺,真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学习涉及的面太窄,学到的知识太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体系。

联系实际的能力太差,将学到的知识不能运用到实践中去,没有一个知识储备体系,用到哪学到哪。在采访中,还容易犯一些低级的错误,一些先进的现代设备的熟练运用能力还不够,普通话水平不高。在今后的学习中还需要在各方面去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尽可能完善自己。

五. 对实习工作的建设性意见

实习主要是面向社会的过程,映尽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尽可能多的让每一个实践者走出去,到第一线上。只有走出去,才能看得远,只有走出去,才能采集到更多的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到现场采访是记者的本职工作。

2.尽可能扩大社会的接触面,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新闻所反映的是广大人民的生活问题,所报道的是老百姓犯罪关心的问题,只有深入到每一个层面中去,才能写出更加有特色的作品,才能扩大记者的知识面,开阔眼界,使报道更有特色。

3.在采访,写作,编辑等一系列过程中应当教会实习者使用先进的仪器,教会记者如何把握事件的闪光点。记者是一个杂家,应该懂得各种工具的使用,才能提高新闻制作的效率,提高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力,新闻单位映尽可能多的为每一位采访者提供锻炼平台。

4.记者应当在采访写作中打破陈旧的模式,要富于创新思维。新闻单位要鼓励记者开拓创新,不要被一些陈旧的模式所束缚,要创新思维,更新观点。

采访心得体会例2

入党首先要端正入党动机,每个人在入党前或多或少的都有某些不纯正的入党动机,我们要改正它。正确的入党动机应该是建立一种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这种信仰会不断的促使自己去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成为党员的道路是漫长的,而成为一名合格的党员更需要自己用自己终生的时间去实践,身边并不缺乏榜样,向孔繁森,焦裕禄等等。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顺利的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们只有不断的提升自己,在行为上约束自己,思想上积极向上,至始至终的践行党的宗旨,才能不断的接近党的目标。

采访心得体会例3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4-0041-02

新闻采访活动需要记者具有广泛的社会交往,深入生活去接近人、熟悉人、了解受访者的内心世界;深入社会去了解社会、研究社会现象和问题,具有很强的社会活动的性质。在新闻采访活动中,记者不能仅仅去收集受访者的各种资料,而是要去采取措施走进并了解受访者,通过双方面的观察、思想的交流对受访者的心理活动进行充分的发掘。有外国学者曾总结说,新闻采访活动的基础是取得受访者的信任,用质朴、自觉的方式去获得消息的科学。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与受访者相互反应对方的心理活动,记者用真诚去获得信任,获得受访者的真诚合作。因此,如何进行心理沟通去接近对方、取得对方信任,成为了记者提升采访质量的基本功。

1 新闻采访活动中的心理吸引定律

心理活动对人际交往中的行为具有很大的影响,只有相互之间能够相互吸引才能进行流畅的沟通。新闻采访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要求记者了解采访的特殊性,熟练的运用心理的吸引定律来获得受访者的信任。所谓的心理吸引定律分为很多种,如:对等吸引定律、不畅吸引定律、强迫吸引定律、一致吸引定律、诱发吸引定律等。这就需要记者在对受访者进行采访时注意一下几点。

1.1 相似因素

相似因素属于吸引定律中的一致吸引定律,指交往的双方在某一些方面具有相似性。如果能够在交往过程中有意识的利用这一点,就能够相互进行吸引,双方容易产生信任和亲密感。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当有意识的利用这一因素,通过发掘与受访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拉近双方的距离获得受访者的好感,最终获得受访者的配合。

1.2 对等因素

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倾向于喜欢对自己有好感的、信任自己、情感上能够保持一致的人,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归为对等吸引定律。在采访活动中这一规律的应用,就是要求记者有意识的对受访者表示一种好感,与其进行情感交流,并及时恰当的对受访者的内心倾诉做出回应。充分利用对等吸引定律获得受访者的信任,是对受访者内心世界进行挖掘的重要手段。

1.3 能力因素

人的内心具有一种倾向,容易受到多才多艺、博闻强识或者在某一方面具有很强能力的人的吸引、甚至是崇拜之情。社会心理学认为,对人的整体印象会影响对部分的、具体的方面的评价,称之为晕轮效应。针对这一因素,记者应当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或者是通过言谈举止提升自己的能力形象,用能力的吸引力获得受访者对采访的配合。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种相互选择,受访者对记者的选择格外的重要,决定了受访者配合采访的积极性。因此,记者应当充分运用上述因素,获得受访者的信任和配合,以其达到最佳的采访状态。

2 记者心理的自我调控

在采访活动之,记者掌握主动是采访活动的主体,同时也会面临各种不同的受访者和受访者情绪的变化。因此,记者要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具有一定的调控能力,提升对不同采访环境、对象的适应能力。

2.1 心理调整能力

记者在进行采访活动时,会面对不同的受访者和环境,对记者的心理调节能力要求较高。比如,在对具有晕轮效应的受访者进行采访时,记者在交流过程中就容易受到对方的吸引,受到对方的魅力吸引不能再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完成采访。新闻采访的受访者为名人的可能性很大,记者就容易出现上述的情况影响了正常的采访活动进行,因此记者自身的心理活动调节十分重要。

2.2 意志因素

意志因素对记者的心理稳定性和调节能力十分重要,对完成采访的既定目标的影响尤为明显。比如,在对名人或者政要进行采访时,一旦因为失误或者缺乏经验而导致紧张,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力去调整心理活动,保证顺利的完成采访。相反,有些记者在名人、政要面前可能紧张、望而生畏,但是对普通人进行采访时却可能出现颐指气使、耀武扬威的情况。这就对记者的意志品德提出了要求,只有具有高尚、坚韧的意志品德,才能在面对紧张、困难时有足够的韧性去调节自己;在对普通人群进行采访时,才能保持谦逊、真诚的风格。记者应当用优良的意志品质进行采访,在采访中增强意志品质,培养自身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3 对受访者的心理分析

受访者的具体环境、心理因素不尽相同,只有对影响受访者心理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才能够了解受访者的心理规律,保证采访活动中能够获得受访者的信任。

3.1 社会群体的心理因素

人都归属于特定的社会阶层,生活在不用的环境,人的性格和心理活动受到生活的环境和阶层的影响。人的社会地位、社会条件、文化素质、生活水准、、生活情趣等都影响着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的社会群体的在接受采访时,心理活动也相应的有所不同。记者应当对受访者的具体生活阶层、环境等因素进行充分了解,才能在对受访者面对采访时的行为有清晰的判断。

3.2 个体特性

每个人不仅仅是因为生活的环境、归属的社会阶层而不同,即使生活的环境等都基本相似,也会出现不同的个性特征。不同个性特征的人在面对采访时,做出的反应和积极性也有所不同。只有对受访者的个性、能力具有充分的把我,才能在采访过程中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3.3 记者对受访者的影响

记者是采访活动中的主体,记者的言谈举止、提问方式和水平、对受访者的态度等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受访者的心理。从这一角度来看,记者应当营造出一种轻松、真诚、友好的气氛,利用能力因素、相似因素等充分的拉近受访者的距离,获得受访者的信任与配合。在面对受访者时应当找寻双方之间的相似之处,构建双方心理交流的桥梁;无论在采访何种社会阶层的群体时,都能保持一种平易近人、不卑不亢、以诚相待的态度,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便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全身心投入、真诚待人,尽快将彼此之间由陌生变熟悉,进行双方心理上的感应,获得受访者的信任,充分挖掘受访者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采访心得体会例4

新闻采访工作是一项复杂艰难的工作,记者在进行采访工作之初就会遇到一些“非合作型”的对象。记者要收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或事实,往往在采访时被采访对象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接口拒绝,不配合记者的采访工作,导致失去报道好新闻的机会。被采访者之所以会拒绝记者的采访,必然有一定的原因,要想做好新闻采访工作,将新闻事实呈现在大众面前,必须及时找出相应的对策解决好采访处时遭婉拒的问题。

1 采访被婉拒的原因

1.1怕泄露秘密

现在的许多新闻事件关系到个人隐私、企业名誉、商业利益等等多种“秘密”,导致很多被采访者怕泄露秘密而引麻烦上身,不敢接受采访,婉言相拒。例如现在的许多企业的发展、成功怕媒体宣传养殖外销金鱼大有赚头,增加他的竞争对手,也怕自身的商路、客户泄露给竞争对手。如今社会中因怀有怕泄露秘密的心理而谢绝记者采访的企业及其负责人越来越多,怕媒体公开报道的新闻事件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发展,怕自身的经营营销手段、市场信息被竞争对手所掌握,又不敢得罪媒体、记者,怕媒体、记者的报道损害他们的名誉,就采取万言拒绝的方式。

1.2被采访者的难言之隐

有些被采访者是由于新闻事件与自身有着或大或小的关系,认为记者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的内容可能会损害自身的利益,有些事情不愿意被别人知道,也就是所谓的难言之隐,会采取不支持也不配合的方式。在带有舆论监督性质的新闻采访中,许多被采访者会认为记者是没事找事,损人不利己,或者是处于明哲保身的原因而婉言拒绝采访。

1.3被采访者的偏见

现代社会市场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快,有些报道不实、夸大事实的不良新闻报道想象出现,使得许多被采访者对大多数新闻记者、媒体存在着一定的认识偏见。一些被采访对象因某些不良报道对记者、媒体有不良印象,对有些新闻报刊、广播、影视偶然存在的假、大、空现象记忆犹新,一直存在着躲避的心理而不愿接受采访。

1.4被采访者自身的原因

有时候被采访对象因自身的工作、生活事情而导致一时太忙,没有时间接待采访;或者是正面临自身不易解决的棘手问题,没有心思接受记者采访等等只能婉言拒绝采访。还有一些见风使舵的被采访对象因记者的“来头”较小,所代表的媒体带动的影响范围较小以及一些其他原因等等而拒绝接受采访。

2 如何应对采访初婉拒

2.1转变观念,摆正关系

要做好新闻采访工作,采访工作人员一定要转变自身的观念,以正确的观念、良好的心态来摆正与被采访对象的关系。新闻记者的工作性质较为特殊,可以直接接触到市长、省长等领导一记明星、大腕等多层次的人群,可以直接了解许多普通百姓无法知道的新闻消息,导致很多记者有着先天的优越感,感觉自己有很大的能量,也有广泛的活动空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进步与新时代的带来,观众、听众、读者成为媒体争夺的目标受众,人们开始认识到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利益关系,记者和被采访者的关系开始发生变化。新闻采访人员应细分观众、听众、读者,频道、频率、杂志专业化,以百姓需求为出发点、以收视率或发行量的上升为目的。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尊重人民大众的实际需求,科学地进行新闻采访工作。新闻采访人员应做到少一点功利心,真诚地尊重被采访者,与之平等善意地沟通,不能为了达到采访目的肆意伤害无辜者或弱者的感情和尊严。

2.2做好采访前的充分准备

新闻工作采访人员在每一次进行采访工作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采访之前现场采访的文字记者、摄像记者在同一时间内,按照各自分工的不同,组合成完整有序的采访团队。如在某一突发现场的新闻采访中,尤为重要的就是要注意与被采访对象的采访前良好沟通,只有做好与被采访者的心理、语言的沟通才能够更好的进行交流,获得更多的新闻信息。从新闻热线中获得的信息越多越全面,在现场的新闻采访活动中就能获得更多的采访主动权。应在在事前的沟通中,获取新闻事件责任当事人的相关资料、体貌特征等各个方面的有关信息,以便于在现场采访中获得圆满成功。

2.3掌握采访对象心理,营造融洽采访氛围

新闻采访工作是一种双向交流活动,一种社会交往,要想被采访对象与采访人员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就必须积极及时的掌握被采访者的心理变化,用诚挚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与采访对象形成一种、理和情感上的默契,营造良好的融洽采访氛围。新闻采访人员应不断加强对采访对象心理的研究,通过调整相互关系、寻找感情桥梁、倾注真挚感情,达到关系融洽和心灵沟通的目的,营造出和谐的采访氛围,才能深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新闻采访人员应具备自信大方的沉稳风度、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沉着冷静的应变能力以及真挚强烈的创作情感。

2.4拥有较强的公关和应变能力

要突破被采访者不愿意接受突破采访阻力还特别需要讲究技巧。记者在面对相关人员阻挠采访时,应有较强的公关能力和应变能力,及时根据被采访者的身份、个性、年龄等各方面实际因素采取有效的公关和应变方式,只有与被采访者打好关系,做好沟通,才能够顺利的使被采访者接受采访。

2.5耐心启发,寻求突破

新闻采访人员在面对“非合作型”的被采访对象进行采访工作时,一定要注意采访提问的技巧,特别是一些有关批评、揭露性报道的采访往往会因为采访题材不符合采访对象的利益或价值观,导致记者很难与被采访对象流畅地沟通。这就需要采用一些具有启发和引导意义的方式来解决沟通、采访的难题。在一般情况下,新闻采访记者应摆出相关资料,用以维持与采访对象之间的进一步交谈;通过耐心启发,寻求突破的提问方式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和帮助受众了解事实的真相;对于戒备心很强的采访对象,记者要了解真实情况,打破采访对象的思想禁锢,使对方自动解说新闻事件的过程。

2.6提高记者能力与素质

采访心得体会例5

中图分类号:G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121-02

一、电视新闻采访中简单的心理分析

从某一角度来讲,电视新闻采访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心理活动是否能从矛盾心里转变为和谐统一心里的这样一个过程。在现实采访中,采访对象有各式各样的理由和众多的方式来拒绝或阻挠采访者获得真实的材料。是否能取得最佳的采访机会、是否能使采访效果达到最好?这时候采访者的采访活动就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亦是一个心理较量的过程。

(一)采访者需要采访的对象涉及社会各阶层,由于不同的生活经历、不同的职业、所处环境的不同、不等的知识水平、不同的性格习惯、未知的道德修养等等,形成了各行各业的人物在性格、兴趣、爱好、地位、文化素养上具有很大的差异,这就会导致在采访过程中出现很多突发性的问题。

(二)很多采访对象在镜头前都会有一定的心理障碍,这也就是我们常所说的“晕”话筒或镜头现象。其指面对采访者采访的时候,主要是在面对话筒或镜头的时候,个别的采访对象会对话筒或镜头产生紧张情绪,一时之间出现意识混乱、语序不调、不知所措等窘态,从而造成僵持、尴尬、冷场、局促不安,不知所云甚至产生敌对情绪的局面。这些表现主要是出现于大众传播活动的采访过程中。对于这些情况,采访者必须有相应的经验与措施来及时调整采访对象的心理,才能保证采访过程顺利地开展。

二、在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心理把握及应对策略

心理境界简称为“心境”:心境在理论上来说是一种能够让人的全部其他方面的体验跟所有的活动都有可能被染上情绪色彩的且保持持久性的情绪状态,在心理学上也就是情绪扩散。一场采访的成败取决于众多方面因素,其主要因素是采访者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与心理把握,只要在采访过程中牢牢把握住心理活动,进行及时地沟通与交流,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一个采访者的心境好与坏、顺或者逆都将对采访的效绩造成直接的影响。当一个采访者是以肯定情绪主导的时候,他的“心境”就会变得喜悦与开朗,他待人接物就会充满热情、充满激情,其工作效率自然而然也会得到提高;反之,当采访者是以否定情绪主导的时候,他的“心境”就会变得惆怅而沮丧,他待人接物就会显得乖张谬悖,采访的效率就会明显下降。在做访问的时候,从心理学上来说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采访者是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他不但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状态做出相应正确的判断,而且还要善于让对方的心理状态为采访者所影响与制约,这种影响与制约并不是说采访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于对方,而是让对方保留不同意见的同时能够表示理解,只有心理上达到一致的效果,才能取得共鸣。

采访者心理是采访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提高电视新闻采访这一社会活动的有效率,采访者就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熟练的采访技能,同时,还必须让自己随时处于健康、活动、想象及情感等正常心理活动状态之内,才能够让采访这一过程显得水到渠成,融洽自然。

(二)在采访界有句俗语:“采访准备是富有魔力的敲门砖”。对于采访对象来讲,采访者就如同是一个突然闯入自己小世界的陌生人。这或多或少都会对采访对象的心理姿态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从一方面来讲,采访者和采防对象之间是否能够达到感情融洽,沟通顺利的这一目的,采访者的第一印象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采访者与采访对象的第一次见面,对方的感官主要是从人的穿着、举止、动作、表情、态度中来受记,从而来判断双方的品味、思想水平生活习性等。有老道经验的采访者就将第一次会面看的比较重要,从服饰仪表、言谈举止、表情态度到开场白,都会在事先考虑清楚,以此将各方面都做到妥帖周到,从而,获得采访对象的好感,让采访活动能够愉快顺利地展开。当采访对象对采访者达到某种意义上认同的时候,把采访者当做是一个朋友来看待,就能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了。曾经有这样一个重大的事例:在l986年的9月2号,从美国来的CBS王牌主持人华莱士对我国领导人邓小平通知进行采访。这次重大的采访活动让华莱士准备了很久,采访前的华莱士也忐忑不安。或许很多人都不会想到,华莱士的采访活动居然是从“借烟”这一行为开始的,在当时本来已经戒烟的华莱士向邓小平要了一支烟,就是这么一个在人们眼中的小行为,打动了邓小平,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感,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从而使得这场采访气氛轻松之至。我们分析一下:从对方的爱好与习惯方面入手,找到双方都能够产生兴趣的话题,从而拉近彼此双方的心理距离,使采访过程愉悦顺利的进行。

(三)我们都知道在请求别人时,如果开始提的要求过高,挚友之外的人基本都会一口回绝。而如果我们先提出比较简单、容易的要求,经过别人同意后再逐步增加难度,从而更容易达到预期目标。这个行为就像是“登门坎”一样,因此在心理学上把它称之为“登门坎” 效应。在电视新闻的采访中。采访者与采访对象进行交谈的时候,也应该将 “登门坎”效应进行灵活运用。提问由易到难、由简入深,首先从采访对象的最熟悉或最近发生的事谈起,消除彼此之间的陌生感后再渐渐深入,逐类旁通,从而达到了解事情真相这一目的。

“欲速则不达”是一句十分古老的哲理了,采访者如果对于事实真相过于心切,操之过急,则只能“欲速则小达”了。“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时也可以是交际的工具。眼睛会说话,只是很多人不善于观察而已,经验丰富的采访者就十分善于用眼睛采访。自古中医诊断都讲究“望闻问切”,如何用好这四字成为自古至今的一道难题。“问”是医生诊断的四法之一,而且排在第三,就可以证明出“问”不是诊断中最为关键的一项,更不是获得信息的唯一途径。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都逃不掉采访者的细心观察。著名记者纪希晨先生也曾说过:“在许多场合下,连口问、耳朵听都闹不清楚的东西,许多说不清楚、听不明白的问题,到现场一看,就一目了然了。”

(四)“闻”主要是讲究倾听。做一名合格的对话者(合格的对话者是泛指在知识学识等方面合格等),倾听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有一句老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这样的道理。很多的采访对象并不喜欢采访者不停的暗示、指手画脚,因为那样采访对象就很难往自己想象的内容方面去思考,去交谈。

在采访中采访者不仅要让采访对象诉说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还要让其说出自己问的问题,这就要求在遇到某些特殊情况的采访时候,采访者需要以耐心的倾听为主,以此来寻找最佳采访心理环境,在合适的时间掌握好与采访对象的非语言交流,或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采访效果。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大多数人们都有愿同知音交谈的心理。如何使双方谈话投机,很主要的一点是让对方感觉到你就是他那位知音,是一个值得与之交谈的人。采访者希望采访对象是一名善谈的合作者,采访对象同样也希望采访者是合格的、能够相互讨论问题、并且有共同语言的知音。

(五)在对于采访对象的心理调控策略这方面,“问”是至关重要的,美国著名的记者约翰.布雷迪曾在《采访技巧》一书中曾说到:“一个采访活动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进行正确地提问”。在这方面,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周孝庵在《访问》一书中也曾指出:“访问不难,发问实难。发问之如何、足以卜访问之成败”。从众多经验中我们可以得知,问题提的是否切中要害,是否切中采访的关键点,程度是否适当,往往决定了一场采访活动的成败。一个好问题,可以激起采访对象谈话的兴奋点,从而使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个坏问题,则非常容易导致采访对象交谈的兴趣锐减,避而不谈或言其其他,使得采访活动难以继续进行。一次成功的采访活动,不仅仅是提问的方式需要多种多样,不拘一格,而且,还要能够分析与把握,各方面都要问的巧妙与艺术。

(六)在采访的许多时候,采访者的一个肢体动作,如点点头、微笑一下或者一个鼓励的眼神等,对于被采访者来说,是一种暗示性的鼓励与支持。肢体语言采访,在一般采访中占次要地位,但是很多经验丰富采访者都在潜移默化的使用着。恰当地运用肢体语言(或者表情动作),都能够对采访对象产生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相对于提问采访来说,肢体语言采访具备了更多的细微性。比如在采访老年丧子、中年丧偶的人时,最不需要的是语言。最需要的是一些关怀的动作、关心的眼神。

三、结 语

电视新闻采访充满着挑战性与技巧性,如何吸引观众到电视前?美国CBS《60分钟》栏目的制片人斯蒂夫·谢帕德曾经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在采访的现场,提问的不是采访者,而是观众”。采访是一次生动活泼而富于思考性的交谈、是一门深奥的学问。它涉及各级各方面的问题,需要采访者细细体会;在采访的过程中也充分地体现了心理学的应用问题。采访者自身心理素质以及应变能力是采访成功的关键点,是一场采访的主导方。更重要的是,怎样与采访对象交流?怎样使用采访技巧?达到最佳采访效果?怎样准备采访前的资料?如何调控被访者心理?怎样来提高采访质量?这些问题都是每一个电视新闻采访者成为一个成功者必须了解、吸收、锻炼、运用的前提与基础。

参考文献:

[1] 孙永强.采访心理实践探析[J].东南传播,2009(5).

[2] 陈陶.浅谈高校校园新闻采访的能力要求[J].中国科计博览,2010(10).

采访心得体会例6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6—0007—02

1 个别访问

指记者与采访对象单独交谈。这是记者采访中常用的访问形式。个别访问根据采访对象的特点,能较好地与采访对象交流沟通。由于采访对象各自的个性不同,生活习惯、思想感情、文化素养以至立场观点等也有不同,访问方法就要因人而异。

个别访问常指记者和采访对象一对一的当面交谈,但也不排除在必要时有几个人在场。遇到突发事件,记者赶到现场采访时,记者虽向一人发问,其他人也会关注、补充、介绍,有时甚至争相发言,这也应属个别访问。因为这时记者采访,并非有意组织一些人进行交谈,而主要是对某个采访对象进行访问,至于其他人的参与,并不影响个别访问的性质。还有的情况是,在采访中,记者要访问某一采访对象,有时要请他人引荐,这时虽有几个人在场,但采访对象仍属一人,所以也仍是个别访问。

2 集体访问

这是记者有意组织或邀约多个采访对象的访问。集体访问一般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开座谈会。访问座谈会又称调查会,这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需要广泛地进行调查了解。通过座谈会形式,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介绍有关情况和材料,有利于较快把握全局,弄清事实真相。记者召开好座谈会,必须避免众口一辞、歌功颂德的假现象。开会前的准备,要根据采访要求,选择采访对象,拟定讨论提纲,最好先把提纲分送给与会者,对重点人物,还要个别交谈,说明记者的意图和要求,使座谈会讨论目标明确。座谈会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三五人或七八人即可,以便与会者有时间畅所欲言。座谈时,记者应冷静观察,广听博纳,对于不同意见的争论,不可轻率表态,强作结论。

座谈会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记者约请一些人本着同一主题而开的。这种座谈会听取对某些问题的意见,本身就构成新闻。另一种情况是记者为全面了解有关情况而召开的。有的人往往因为发言时间有限,对问题的讨论有顾虑,不肯细谈,有时也易出现“从众”现象,所以会后还有必要进行个别访问,使访问更加深入。

第二种形式:记者招待会。记者招待会又称新闻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举行。在党和国家举行重大会议,如:党的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和政协代表大会,会议结束后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或新闻会等。

方法正确,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深入的采访,能够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否则,就容易走弯路,难以达到目的。当今,新闻采访的主要方法和技巧是访问和观察。其他采访方法、技巧,可以说都是访问和观察的具体运用和延伸。

3把握重点,启发诱导

记者访问既应放得开,收得拢,轻松自由,又要切忌漫无边际、无的放矢。应该把握交谈的重点,善于启发对方的思路,诱导对方谈到点子上。涉及关键性的问题,要深入了解,问个水落石出。访问中如何把握交谈的重点,这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时情况和采访需要而定。通常,访问重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事实的重要部分

(1)新闻六要素:即何事、何时、何地、何人、何故和怎么样。其中,对重大新闻,要注意交代清楚有关要素。对新闻通讯、特写,要抓住事实的细节、场面等;

(2)新闻的宣传价值所在。把握访问重点,就是善于抓住能体现新闻事实的宣传功能,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因此,记者访问时要敏锐地发现某地区、单位,某项事业取得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从新闻事实中找出具有高尚思想的闪光点,用事实感召、影响受众;

(3)有特点的事实。这类事实是同共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要挖掘具有新闻价值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特点,从而抓住有特点的事实材料。

2)采访目标的具体化

采访目标的具体化,就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系统论的方法,根据不同类型的新闻,研究其不同的采访目标,形成各类采访模式,掌握采访环节。如:全国好新闻《运载火箭飞越万里长空》,10名记者分头采写,从地球两侧,按时间顺序,对同一重大事件作现场报道。电头分别冠以“发射场”、“测控中心”、“南太平洋”等现场字样。参加采写的记者相距万里,但能协调一致迅速完成重大题材的采访任务。这条新闻即分为三个采访侧面,每个采访侧面又分若干要点,由此形成一个完整多层次的采访系统,这就是广度的新闻采访模式。

在诱导对方围绕重点交谈中,对于不善言谈者,要不急不迫,从具体问题入手,不时作些恰当的提示。对于善言谈者,可以看准机会提出问题和疑点,或巧妙地转换话题。

4 少讲多听,广采博纳

访问谈话中即使对方所谈内容有些离题,也不可急于打断。而应注意广采博纳,从中捕捉到有意义的新线索、新素材。对采访对象所说的事情,要专心地听,而且鼓励对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例如:一位医学报社记者访问一位医学专家,谈话不到5分钟就结束了。同样,有位省报社记者去采访这位医学专家时,先询问他最近发明的几件医疗器械,在欣赏他的 “杰作”之余,并请他当场“表演”。对方马上有了兴趣,连说带操作,既热心介绍各国的对比资料,又描述研究中的细节以及他自己的酸甜苦辣。记者兴致勃勃地听着、记录着这位医学专家的喜怒哀乐,获得了采访的成功。

采访中切不可随便打断对方的谈话,更不能凡是与自己主观设想相同的就听,否则就不听,或者摆出不屑一顾的派头,那样就会破坏对方的情绪。有时,对方谈话离题了,要巧妙灵活地引导到谈话的正题上来。有时,访问对象和记者谈得投机,他会把自己生活中的苦衷合盘向记者倾吐,记者不能有厌烦心理,要做到了解、理解对方,并从中捕捉有意义的新线索、新素材。

5 求同存异,心理共鸣

记者访问谈话,要注意寻找与采访对象的共同语言和兴趣点,双方产生好感与亲近感,这有利于缩短和消除心理距离,采访容易见成效。在访问过程中,记者要善于求同存异,以求心理上的共鸣。这样才能掌握心理控制主动权,使双方情感向好的方向发展,使访问活动得以顺利地进行。访问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记者是相互影响的主导方面。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作出正确的判断,随之作出相应的心理应变,还要善于使对方的心理状态为记者所影响和制约,这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理控制。

记者如果能够得心应手地访问,采访对象就会愿意与之合作,真诚地提供一切重要材料。此时,记者是处在支配对方意志行为的控制者地位。有时访问并不顺利,采访对象并不热情,甚至让记者按照他的思想、意识办事,这时的记者实际是被控制者。记者要有所作为,在复杂的访问过程中实现采访目的,就必须掌握不同访问对象各自的心理特点,使对方在自己的影响下,成功完成采访任务。

采访心得体会例7

 

在新闻的采访过程中,记者需要通过和访问对象的交流,来获得一定的信息。记者打交道的对象是人,是为了采集具有价值的线索和事实证据。要使采访获得成功,必须要掌握角色转换思维和高超的谈话技巧。

1 新闻采访中的角色转换

1.1 角色转换在采访中的作用   新闻采访主要是通过交流谈话的方式来获取信息,这当中包括了记者和访问对象两种角色。采用角色转换,能够暂时的把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个人角色过滤掉,从而将隐藏的有关角色挖掘出来,来促进采访的成功。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角色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谈话时两方心理状态的转变。记者灵活熟练的把握自己以及采访对象的角色,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转换,在采访活动中有很大的作用。

角色转换能够让记者快速的接近采访对象,当记者找到了和采访对象之间的共同角色抑或是容易拉近关系的角色,能够很轻易的从对象身上获得大量的信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注重的是情感心灵的交流,心理距离的拉近对于采访的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记者进行角色转换能够开启采访对象的思路,社会上的人们大多数都很少接触采访这种形式,在面对记者时自然会有着紧张和不自然,这种情况下记者进行角色转换,能够减少采访对象的拘束,启发他们的思维,来得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记者在进行角色转换的时候能够进入到采访对象的内心世界。人的相处重在知心,然而记者和采访对象一般都是初次见面,而且受采访条件的制约,没有时间来深入发展深入了解,角色互换能够容易取得对方的共鸣,挖掘出不为人知的一些信息。

1.2 采访中记者角色转换的策略   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进行角色转换的时候,要选择贴近采访对象日常生活的角色,这样能够容易打开采访的话匣子,而且要在采访过程中把握住进度和对象的心理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引导。角色转换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时机,有着丰富经验的记者肯定擅长于察言观色,能够把握住有利的采访点,进行角色转换。在实际采访中,记者还需要注意到所处的地理环境,对于采访对象来说,不同的采访地点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记者要学会利用采访地点的背景,从特殊的角度来拉近距离。肢体语言也是采访中的一大助手,一个成功的记者能够利用他自身的肢体语言,比如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就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他们通过这种无声的语言亲近采访对象,从而能够促进采访活动的圆满完成。

2 新闻采访中的谈话技巧

2.1 记者要把握主动权,对于问题各个击破   记者是采访过程中的主体角色,必须要通过主动的谈话来从采访对象那儿获取信息。记者要有很强的心理调节能力,在采访前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对被访问者进行提问的时候要明确所问问题,不能够采用抽象化的语言描述,这样采访对象就很难给予一个具体的答案。而且提问顺序一般要按照事情起因发展和结束的流程,将大的问题分解成有序的小点,能够加快访问的进度和访问的质量。比如在采访公司领导阶层的时候,如果直接询问“你们公司是如何进行管理的”,领导者自然会觉得难以清楚的表达,如果记者提问的时候换成“请问你们公司是如何进行思想工作的呢”,管理者自然能够针对这一点进行明确地回答,通过技巧性的提问,记者自然能够获得足够详细的资料。

2.2 谈话时注重和访问对象的心理沟通   人们从事任何一种行业,在相互交流中都会衍生一种心理的交流。这种心理交流会直接影响到有关活动的气氛和进行,直接关系着活动的完成效率和质量。在采访活动中,记者自然常常会遇到那些不乐意合作的人,面对这种情况时,记者要耐心沟通,因势利导,缓解采访对象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变得乐意接受访问。这就是心理沟通的重要性,如果采访的两方能够生有亲近感,采访会变得更加顺利。采访中,记者的态度和访问对象的态度息息相关,如果记者只是为了挖掘材料,采集信息在谈话的过程中咄咄逼人,表现的粗鲁无礼,访问对象自然不愿意好声好气的回答,从而使得采访没有效果。因此,记者在进行采访时应该尊重任何一个采访对象,要以谦和的态度和友好的姿态相待,这样才能够为采访的顺利完成服务,这是很有必要的。

2.3 耐心启发,等待时机突破   很多记者会在采访中遇到正面咨询访问对象而得不到有价值信息的情况,这个时候记者需要有足够好的耐心,采访对象一般都是普通人,并不能分辨出什么是重要的新闻材料信息。记者在与之沟通的时候,要戒骄戒躁,同时需要对其思维进行发散,联系相关的事物,帮助访问对象进行信息的回忆,当寻找到重点的时候就是记者采访取得突破的时机。

3 结束语

    新闻采访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记者在具体实地进行新闻采访工作时必须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巧。记者需要根据不同的访问对象,不同的采访地点,不同的采访时间灵活的进行角色转换,在有限的时间内利用谈话技巧对被采访者进行了解,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只有研究透了访问对象的心理,才能够达到采访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进. 采访也是一门艺术——简介《采访技巧》一书. 新闻战线. 1985(10).

采访心得体会例8

1.1记者主动调节锻炼自身的心理活动,对采访具有很重要意义

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都始终包含着一定的心理成分,都是靠一种心理动机的推动,人们对自己所遇到的情况进行一系列的分析设想,估计会遇到的问题,因此会产生一定的情感和情绪,有时候这会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有的时候会适得其反。因此,要想使自己的情感和情绪符合自己的目的,就要学会心理上的自我调节和锻炼。

1.2记者对所接受群众的研究能够使自己的采访更加具有针对性

通过对这一群体的了解研究,主要是明白他们的需要和兴趣,因为所接受的群众层次不尽相同。性别上的差异决定了男女所承担的不同,因此对新闻的选择也是不同的。而年龄上的差异,也折射出了他们不同的兴趣。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这三类所关心的新闻内容是不同的因此选择新闻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除了这些还有文化程度、职业的不同等等多个方面的差异,这些都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了解了他们的心理才能在新闻选择上就有了准绳,也就能有的放矢地发现到有价值的新闻。

1. 3新闻工作者对所采访对象的心理分析是采访中及其重要的环节

由于每个人所生活的年代、社会经历不同,再加上毎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同样的一件事物每个人有着每个人的看法和情感动机。这些也在影响着我们记者此次采访是不是能够成功。我们在采访中要仔细观察被采访者的表情变化,审时度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采访,才能收到最好的采访效果。

2.采访是记者和被采访对象之间的互动涉及到多个方面

两者的心理状态也是在互相影响着,所以采访时我们不仅要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还要引导对方调整,因此采访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采访前充分了解被采访对象,先形成一定的心理认识

采访前的准备主要是查阅相关的资料对被采访对象形成初步了解,这主要是记住自我认知的过程的形成,通过对被采访对象的资料分析,思考,加工确定采访步骤以及适合的采访方式,以便在后边的采访中可以得心应手。但是也有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就是,之前我们通过过被采访者的资料分析在心理形成了一种先入为主的认识,这一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能缩小记者和被采访者的距离,但是,其消极方面也是存在的,自己了解的信息还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因此我们在准备的时候要尽量搜集多个方面的内容,在采访的过程中,时刻保持对新闻的敏感,以发现新的线素。

2.2初次见面与被采访者拉近心理距离

键入采访阶段以后,记者的有些变现会对被采访者地心理产生一定的效应。所以,记者在开始的短时间内对被采访者的形象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形象可以帮助双方建立相对融洽的气氛,采访过程中,通过对被访者的心理,言行,动作的分析,充分了解他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沟通状态,达到最好的效果。

2.3采访被采访者敏感问题的心理状态

对一些被采访者的采访,我们记者的问题总会涉及到一些敏感问题,对于这一类问题,首先被采访者的心理状态也是处在一种相对紧张的心理状态,即使记者之前的准备工作做得再到位,被采访者还是会对所涉及到的问题存有一定的戒备心理,甚至对敏感问题避而不谈,这个时候对记者的心理考验等各方能的考验都是很严峻的。所以没有一定的采访经验和心理调节能力的记者是很难将这些问题处理好的。遇到这种问题,记者首先应该不能一语道破,应该一点一点的转移被采访者的注意力,让他们的心理慢慢适应,然后再一点一点的向这一问题靠拢,

2.4利用心理学上的“共情”

所谓“共情”就是我们能充分体会到被采访者的处境,及其他的精神境界,能够明白他的切身感受。全身心地听被采访者的表达,达到一种不是为了采访而采访,而是为了去倾听的一种目的。对于被采访者的表达不做任何判断,仅仅是去倾听,倾听对方的语言,倾听对方的感受,让被采访者充分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这样的采访不仅能够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而且还可能会和被采访者结下深厚的友谊。

2.5注意观察被采访的细微变化,相应给予肯定和积极引导

在采访之中,记者对被采访者表情以及动作的观察是很有必要的。真正的“察言观色”,并且被采访者所表现的不同随机应变地改变采访策略。被采访者的表情还有动作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非语言信息,但是这种信息也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记者在采访中知道这些才能掌握较大的采访主动权。当看到被采访者表现紧张的神态或动作时,记者这时候应该适当的说笑等来降低被采访者的紧张感,使气氛轻松下来。因此,记者应根据具体的情况适当判断对方的意思。

2.6在突发事件的新闻采访中心理学的应用

这一类事件不管是在视觉还是在听觉上都会给人很大的冲击,所以这也要求记者在去采访这一事件时必须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随时能够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对于任何一种的状态都能平和但是又恨紧迫的心理状态去做好采访。在这一事件中部分人的精深也收到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我们在采访他们的时候,要掌握好他们的心理状态,做问的问题以及方式,能够被他们接受保证这一事件的采访顺利。

采访心得体会例9

一、体验式采访的涵义

体验式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为了更好地反应新闻主题,通过外界事物为参照物进行鲜明对比,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报道或者折射新闻的采访方式。这种采访形式能使新闻更加生动;深入生活就是要贯彻深入群众、深入百姓的采访路线。“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得蛟龙”,就是对体验式采访优点的最好总结。

二、体验式采访的亮点

1.体验式采访能更真真切切地反应事物的真相

通过亲身体验,使采访这个认识过程更深入人心、更自然、更合情合理。观众要感受某些事物,就要和被感受对象事物接触,从感受认识上升到理解认识。只有与那个事情直接接触,亲自通过实践,才能真切地反应事物本质。

2.体验式采访能更走进观众心里

体验式采访往往要深入到采访对象的生活中,这就需要新闻记者与采访对象互相融入,从他们那里获得更多的帮助,了解到更多的情况,全面进行报道。或许采访会出现新的收获,或许能挖掘出更多的新闻真相。

3.体验式采访能写出更生动的报道

总之,经常进行体验式采访,能够使新闻记者采访出的新闻更加生动更受欢迎,避免仅仅从记者角度看问题而产生的许多的“职业病”。

三、选题策划是体验式采访的关键所在

体验式采访在题材的选择上,如果能紧扣关注的热点,体验式新闻才能显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社会意义。体验式采访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首先已经知道了采访对象、采访地点、甚至采访的主题,是一种在策划后完成的一次采访。

一要用小角度反映大主题。许多事情主题很大,如极端天气、经济发展、行业风气、百姓民生等等,这些报道复杂、庞大,如果一味笼统全面地讲解文字,就起不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反映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是采用以小见大的形式,反映这类主题。

二要做到全面统一。首先选题要涉及那些社会关注的热点,政府工作的难点,群众心中的疑惑点进行命题,并在舆论上有一定的突破,只有这样才能在广大观众中产生正面效应,避免负面效应。找到最佳结合点,才称得上选对了题、选准了题,才有望使体验式采访的目的得以实现。

三要关注热点。近期热点问题是一个时期内一些人集中关心、议论或热切想了解的东西,隐性方面是指一些通常不被注意的事或人,常常被忽视。然而处理近期热点和隐性方面的关系,首先就要客观地、真实地按新闻规律处理,做到关注近期热点,不忘隐性方面。新闻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告诉人们欲知而未知的事,因此,新闻热点报道固然是新闻采访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人们最需要知晓的事情,而隐性方面的报道也必然受到一些人的关心和欢迎,有时甚至会得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四、记者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

新闻记者应有较强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努力塑造自我真诚、朴素的个性,与采访对象以诚相待,了解心声,这样才能获得丰富的新闻线索,挖掘出他人难以了解的新闻故事。在很多采访中,前期需要大量的联络工作,方能使采访顺利进行,同时,能否顺利进行,能否充分进行,前期的联络至关重要。一个好选题,从最初的策划,到具体实施,可能要反复多次,最后才能成功完成报道。新闻采访就是记者与被采访对象间的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它考验着记者情感思维和应变能力,它是感情与经历的融合,成功的新闻采访者可以开启被采访者的心扉,充分挖掘出其中的新闻素材,进而获得宝贵的新闻素材,掌握新闻实践先机。

采访心得体会例10

(一)隐性采访的概念界定及特点

1.隐性采访的概念。隐性采访是相对于常规采访的来说的,根据新闻界实践来看,对于常规的正面采访,受访者都是乐于接受的,但是对于反面采访或者批评性质的采访,一旦记者亮出身份和采访意图,通常都是很难采访到事实真相[1]。为了发挥新闻媒体的社会舆论监督的职能,新闻界中随即产生相对常规采访的采访方式,理论界至今没有对隐性采访给以明确的界定,从称呼上隐性采访通常又称为隐匿采访、私密采访、偷拍、暗访等等,这些称呼都表达了隐匿的采访特征,新闻界一般称为隐性采访。

2.隐性采访的特点。隐性采访由于其自身的特点,相对于常规采访而言,隐性采访具有非公开性、有限性、双重性等特点:首先,隐性采访的采访方式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这种采访行为是秘密进行的,具有非公开性的特点,表现为隐瞒身份,隐蔽采访手段及不向被采访人暴露采访意图与目的。其次,隐性采访在采访范围上只能适用于有限的采访题材,因为并不是所有的采访都能采取隐性采访,必须是在公开采访无法保证采访真实性的情况下,并且进行隐性采访不会触犯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者不会侵犯到公众利益,才能进行隐形采访。最后,隐性采访在采访上存在双重性的效果,相对于常规采访,隐性采访能实现常规采访不能实现的采访效果,更能体现新闻媒体对新闻报导的真实性,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隐性采访的道德缺失

1.社会侵权行为泛滥。现阶段,由于我国社会媒体过度的使用隐性采访,间接导致社会性的侵权现象达到泛滥的程度。即使这些相关媒体是出于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共利益的目的,也不能淡化隐性采访自身欺骗性的采访方式,这种通过欺骗获得的新闻题材,侵犯了公众的合法人生权益。甚至由于一些记者自身素质不高,不具备基本的法律道德,为了便捷的获得采访信息,无视法律和道德规定滥用隐性采访,这样更进一步的加剧了社会侵权行为的发生。

2.传媒人整体素质滑坡。记者这个职业是具有社会公共性质的,这个职业的群体理所当然应该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具备职业记者说必备采访技巧的同时,记者还必须有着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但是,目前许多的记者为了抢独家新闻,往往遇到被采访者不接受采访时,第一时间采取的工作不是对被采访对象进行说服,而是直接转换身份进行隐性采访,而且许多采访的内容为了抢发表时间,没有经过相关的技术处理就直接对外进行发表,这样是忽视社会公众利益,而采取的一种变相偷懒的做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时间传媒人整体的素质滑坡[1]。

3.偷窥偷拍行为的盛行。大众媒介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它不仅引导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对整个社会道德价值观念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大众媒介传播的内容是非常关键的,一旦一些行为的负面性被淡化,那么在社会的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2]。隐性采访中偷拍偷录行为,其负面性由于大众媒介的过度使用已经被淡化,而且这种采访方式迎合了人们的偷窥欲望,对受众产生影响,导致社会中偷窥偷拍行为的盛行。

(三)隐性采访的真实性问题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存在最根本的基础。合理的运用隐性采访,能够更好的凸显新闻的真实性,但是不加限制的滥用,就会对新闻点的真实性产生负面的影响。隐性采访中记者通常隐藏自己的身份,采访通常在一个欺骗被采访者的前提下进行的,对于这种介入式的采访,采访的方式和内容都是经过记者事先设计好的,其中自编自导的痕迹比较明显,记者的主观意识比较容易影响新闻事件的走向,使得隐性采访所获得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受到了挑战。隐形一旦新闻失真,不仅削弱了新闻监督的力度,也是受众对新闻媒体公信力的下降[3]。

二、隐性采访中产生道德缺失及真实性问题的原因

1.经济利益的驱使。新闻媒介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代表着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随着我国体质改革的不断升华,新闻传媒在市场经济中已经演变成独立核算,作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这样导致新闻媒介在组织自身的采访行为时,不仅要出于经济方面进行考虑,还要考虑如何采取更便捷的采访方式以及降低运营成本,并通过迎合社会大众的方式来组织内容,以获得更多的受众,这些都是经济利益驱使,导致隐形采访负效应的成因。

2.新闻监督的缺位。相对于西方成熟的法律体系,我国的法制化进程起步较晚,且发展速度较慢。对于新闻监督相适应的法律体系,在我国目前的法律体系中,仍是一片空白,我国至今都仍未出台与隐性采访相关的法律条文,新闻法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新闻道德缺失的现象产生。同时,对新闻媒体及从业人员能起到约束作用的受众监督职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行使,在我国这些年的新闻实践中,由于我国广大的新闻受众监督意识比较淡薄,没有能意识到自身的受众监督职能,使得缺乏社会监督机制的新闻媒体有了可乘之机。

3.道德自律的缺失。广大记者所在的新闻媒介行业,新闻道德自律是每一个新闻工作者都必须恪守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新闻工作则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同时在工作中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要求和约束自己。但是,现行的中国新闻工作准则,相对于目前的新闻行业已经显得比较滞后,涉及的条例准则都过于宏观,可操作性不强,再加上大多数的新闻媒介单位制定的自律规范中,对隐性采访没有做出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规定,即使部分新闻单位制定了也没有严格的进行执行,导致了我国新闻媒介行业整体缺乏道德自律,仅仅依靠一个宏观的缺乏可操作性的行业条例,是无法阻止隐性采访产生负效应的。

4.文化心理的支撑。隐性采访在一定程度上而言是某一个时期的产物,隐性采访在现阶段与广大的社会公众所特有的文化心理期待形成一致的契合,而广大的社会公众的文化心理是我国现阶段的特殊环境所引发的。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由于自身的体制不畅和不健全,导致许多的本应由法律承载的任务根本无法全面完成,这使得许多的阴暗丑陋的行为仍然在社会的某个角落发生,而此时隐性采访就会被广大受众视为微服私访的行为,而且经过隐性采访的事件,通常都会获得社会舆论的广为关注,一般都会倒逼现行法律体系进行积极响应,从而使得诸多隐性采访的事件最后都得到积极解决,这就更加提升了社会公众对隐性采访的期待心理。这样,社会公众的文化心理上的支撑推动了隐性采访的盛行,也间接助推新闻工作者滥用隐性采访的行为。

三、隐性采访的道德缺失及真实性问题改善措施

(一)建立隐性采访的实施制度

1.加快隐性采访的道德法律化建设。我国至今都没有专门的新闻法,这对约束媒体及新闻工作者的行为是非常不利的,仅仅依靠宪法来约束新闻工作者,来保护公众的权益是远远不够的,在宪法层面由于其规定比较宏观,可操作难度较大,新闻工作者很难依据法律规范来指导自身的实践。而且,即使某些新闻工作者采访方式不妥当,也很难找到适用的法律规范对其进行制约。因此,有必要制定和晚上相关新闻法规,对记者和被采访对象的权利和义务及采访手法的运用尺度进行明确的规定,使得采访中的双方都能从根本上都到法律的保护,这样能从法律层面解决因隐性采访而产生的道德缺失及真实性问题。

2.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政府和社会大众之间有着相互对应的责任关系,这就要求政府在组织日常工作时能充分的保障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在对待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时,公开信息方面一定要表现出及时性和真实性,不能打着“维护社会稳定等理由”及“内部资料”等保密标签,延迟向全社会公开突发事件的详实信息,使得共勉的知情权受到侵害。这样在保障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基础上,新闻媒介也就可以避免为了获得事实真相频繁的使用隐性采访。从而可以从源头上减少隐性采访的使用频次,进行改善隐性采访的道德缺失及真实性问题。

3.完善媒体内部的管理规范建设。仅仅依靠外部的法律约束,来改善新闻采访中的道德缺失及真实性问题是远远不够的,新闻媒体单位,必须根据外部法律条款的大方向,制定单位内部的审查制度,加强对采访内容的审查,约束记者的采访行为。对于不符合规定的采访内容坚决不予播出,对于违反职业道德记者要明确给与指出,并根据单位工作制度进行相应的处分,以帮助新闻工作者明辨是非,对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给予抵制,以减少因滥用隐性采访而导致道德缺失等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