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邓小平理论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20:18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例1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确立了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10年来,第三代领导集体遵照邓小平在交接班时关于“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一政治嘱托直面改革开放中“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敢于实践,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有效地推进了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从多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党建理论。

一、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高举“伟大旗帜”论

关于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他号召全党要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思想,要学习和熟悉马列主义和思想,努力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同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在这一方面.第三代领导集体确立了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指导思想的地位,提出了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群众的战略任务,并自学地运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第三代关于高举邓小平伟大旗帜的思想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确立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成员,在参与领导杜会主义建设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更是讲了许多前人没有讲过或不敢讲的话,做了许多前人没有做过的或不敢做的事.指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进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第三代领导集体就开始深人阐述邓小平的理论贡献、这一理论的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等早在198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4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就指出:“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经过加年实践检验而为亿万人民所认识和接受的科学理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它的主要创立者邓小平的名字紧紧联系起来。党的十四大揭示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含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近20年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中国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因此,早在1993年,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就明确指出’‘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经过十二大、十三大到十四大我们党又郑重地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这是我们党付出了巨大代价获得的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党和人民进行新的历史创造的科学急结、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旗帜、是我们民族振兴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1997年,党的十五大通过的新根据全党的共识和全国人民的心愿,郑重地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庄严宣告:’‘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跨越世纪的新征途上,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我们整个事业和各项工作这是党从历史和现实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结论。

其次,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这一任务,指出:学习马列主义、思想,中心内容是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落实这一任务,第三代领导集体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993年11月,出版发行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央同时作出了《关于学习又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爹,并举办了4期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理论研讨班,全国也举办了3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班。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在继续组织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理论的同时,用3年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以提高全体党员的理论水平和思想水平党的十五大把“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王世纪”作为大会的主题.并号召全党兴起一个学习马列主义、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1998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开展“三讲”教育的《意见》,要求把“三讲”教育同深人学习邓小平理论结合起来。

二、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提出了“三个代表”论

关于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邓小平强调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统一的、有高度觉悟的、有纪律的队伍,是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党的根本宗旨和全部任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出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党制订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第三代领导集体则进一步提升概括为“三个代表”。新旧世纪更替之际,在广东、上海、江苏和浙江等地考察工作时提出并反复强调始终代表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提出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应答了世纪交替之际’‘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发展首先、中国共产党不仅应当始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而且应当始终是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在新世纪里,放眼世界和未来,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第一生产力的特点越来越凸显,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以经济力、军事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的条件下‘党应怎样才能有所作为?突出重要的一条是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继续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只有始终紧密地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联系在一起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才能取得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对历史的发展起积极推动作用。

其次,中国共产党也应始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思想文化层次多元性、复杂性和广泛性的形成也是在所难免的。在这样条件下,党只有始终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第一,才能鼓励和弘扬先进文化、批评和改造落后文化、批判和抵制反动文化第二、才能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利于正确舆论导向确立的社会文化氛围总之,才能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

再次,中国共产党还应始终是最广大人民利益的代表在从原有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的过渡期和转型期、在国内改革处于攻坚决战时期、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莫测的情况下,党的根本宗旨依然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然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现在:第一,从时间上说,这一论断强调了“始终”。自20世纪40年代提出“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来,“为人民服务”就成了我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许多优秀儿女为之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死而后己。同时,我们应清醒看到,极少数从炮火硝烟中走过来的老党员和在改革开放中走上领导岗位的新党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职位的迁升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越来越淡薄.私欲越来越膨胀.最终走到了人民的对立面。因此.党员和党的各级干部都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和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针对上述现象强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是“始终”的其次,从空间上说,这一论断强调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地说,一是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这个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进行.而不能偏离这个根本利益回顾1999年这一年,我们党一方面领导全国人民胜利地开展三场政治斗争,另一方面又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这充分显示了我们党高超的成熟的治国艺术,又表明我们党始终坚持贯彻这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国际风云变幻莫测、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在国内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各种利益重新调整的时期.我们党只有更自觉地、一如贬往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正确驾驭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不负众望,不辱使命。

三、党的政治、思粗、组织和作风建设:提出了“新的伟大工程”论

20世纪30年代,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就在2(共产党人夕发刊词》中根据抗日战争中我们党所处的复杂环境、党所担负的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以及当时分散的组织状况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这就是“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的中国共产党”.。并自豪地称这一党建目标为“伟大的工程”,认为这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具有拨乱反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摒弃了所谓"50字建党方针”后,第二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要求全党都要思考“执政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党”这一重大问题。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他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目标“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从而开创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

第三代领导集体继续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党的建设的新鲜经验明确提出了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的目标和要求。在十五大报告中.对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要求作出了更为全面的和经典的概括“面向新世纪.党中央领导全党正在继续推进这个新伟大工程,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个总目标坚持了邓小平党建目标的思想,同时又根据新的形势加以丰富和发展.它集中而全面地反映了新的形势、新的历史任务对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本要求

其次,提出了党的领导关键在于两个提高”的论断。历史已经并将不断证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现代中国的一切,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必须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要改善党的领导.改善党的工作状况、组织状况.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概括为“两个提高”.即努力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在这个问题上.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思考和探索中形成了许多新的认识和做法一是要增强党的执政意识,二是要提高领导两个文明建设的水平,三是要建设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等。

再次提出了加强三大建设发挥三大优势第一,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根本的是坚定不移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早在1989年就指出: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繁重的国内任务.党必须在理论上更加成熟起来。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为我们党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强大武器因此.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任务,党的十五大更是提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以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第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的是把党建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我们党拥有6000万党员、3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成统一的整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是我们党的组织优势。为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着重提出和解决组织建设上的三个问题.并从政治家治国的角度对党的高级干部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四中全会后,党中央接着下发了《关干印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的通知和《关于抓紧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千部的通知》。1996年在纪念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作了《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讲话。这些讲话和文件都有力地加强了党的千部队伍的建设。党的十五大更全面地提出了完善和发展民主集中制等五项要求。第三,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的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这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志之一是我们党的优势。为发挥这一优势,党进一步加强对反腐败斗争的领导和加大反腐败的力度。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建立了举报制度使包括在内腐败分子浮出水面并给予惩处从而取得了反腐败斗争的阶段性成果。进入新世纪,反腐败斗争力度明显加大、依法先后对胡长青、等高层干部进行严惩。党的十五大提出了努力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等三项要求。

四、加强党的建设的途径:提出了“三讲”教育论

针对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和作风不纯的状况,邓小平提出以整党来加强党的建设。第三代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和吸取我党历次整党整风经验,提出了以整风的精神在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中深入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这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邓小平理论论文例2

毛泽东思想就是这种具有中国作风的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又完全是中国的东西。在内容上,它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并把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使之上升为理论,成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形式上,它把马克思主义从欧洲形式变成中国的民族形式。即:根据中国的民族特点,运用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深入浅出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阐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政策。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毛泽东思想包括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多个方面的内容以及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三个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根本方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正如邓小平所说:“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是中华儿女近代百多年用血肉艰苦卓绝的结晶。毛泽东思想是在深层面探究社会发展的科学,是人民建设新中国,打败国内外敌人,战无不胜的伟大思想武器。虽说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也产生过一些局部利益的不公平,甚至于显现出具体“方式、方法”上的粗枝大叶,在实践中犯了一些盲目冒进的错误(如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但这是值得当代总结经验教训的。尤其是当时是受国内外时局恶劣的境况困扰,出现不足之处与错误之处也是难以避免的,但这些都不能抹杀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功绩和不朽的历史意义。

其次是关于“邓小平理论”的个人心得体会:邓小平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在邓小平的诸多话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一句。他把毕生心血和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永载史册,他将永远为中国人民所怀念。

邓小平最伟大之处,莫过于他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对改革开放的提出。在这届会议上邓小平所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其精髓。所谓精髓,是指贯穿一切的东西。之所以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原因在于: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始终,是邓小平理论创立的思想前提、理论基础,也是邓小平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论;第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重大问题,成为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的指导性线索。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每一个领域,每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都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依据社会生活和实践的变化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解决新矛盾,作出新结论的思想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每一重大问题的核心和灵魂。

作为根本的立场观点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始终。只有正确地并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者能全面地正确地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在重新恢复和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过程中,进一步把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一概括第一次把实事求是作为由四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统一整体来把握,把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推进到一个系统化整体化的阶段。这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同时它们又有各自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实事求是是这条思想路线的核心和根本点。

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愿望。它统一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思想、意志,为继续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向前发展,为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体现中国共产党锐意改革、奋发进取的形象指明了方向。

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邓小平推行的种种举措帮助数亿中国人在几十年的时间里摆脱了贫困,这是史无前例的功绩。邓小平推动中国走向繁荣和现代化,走向成为一个世界强国的未来。

我们当代大学生要树立起远大的理想,面对逆境不折不挠、韬光养晦,为祖国时刻准备着贡献自己的力量。须知,机会永远都是为有准备的人留着。

邓小平理论论文例3

党的十六大提出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一、提出用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杜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

邓小平同志精辟地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用发展来不断巩固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用发展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用发展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3)用发展来应对困难和风险,迎接各种挑战;(4)用发展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5)用发展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6)用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7)用发展来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

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同志强调,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二十多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都与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的十三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根本性转折,同时也开始了经济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确立二十世纪末实现小康的目标,是经济发展战略调整的重要标志。

邓小平是这种战略调整的倡导者。他在1979年所提出的小康概念,引发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根本性转变。把2001)年的奋斗目标确定为小康,是对当时沿袭下来的“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再认识的结果。二十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号召,当时曾经起到过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现在实践已经证明。邓小平预见到了这一点,早在1979年3月,他就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的“新说法”。他解释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这当然并不是说,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或只能是低标准的;而是说,二十世纪末的目标不能定得太高。不久他就正式提出,二十世纪末的目标是达到小康。这种实事求是的经济发展战略部署的调整,使我们的脚真正踏上了实地。

如果说,邓小平关于小康社会的理论,促进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规划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大方向,在它的指引下顺利实现了头两步战略目标;那么,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则是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初始阶段作出全面规划,实现了第三步战略部署与第二步战略部署的有机衔接,为从小康逐步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三、提出重点论和全面论相结合的发展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关于“发展是硬道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和“两个大局”等思想

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同时指出,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民主,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犯罪等等。还提出了有条件的沿海地区较快地先发展起来,再带动内地发展、帮助内地发展的“两个大局”的思想。这些思想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邓小平理论论文例4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时代的产物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前提。是科学认识当今世界急剧发展的新形势,准确地把握时代新主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总体趋势是走向缓和,国际关系经历着重大的调整,多极化的世界格局进一步发展。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世界人民的普遍要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愿望;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首要的中心任务。邓小平以伟大政治家的国际战略眼光和气魄,及时地提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新主题。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条件下的产物。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仅要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还要研究我们所处时代条件和时代特征,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外部条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时代基础。这一理论的很多内容,都与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即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形成,是有直接的、重要的作用的。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四大矛盾

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成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突出问题。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比较集中地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许多难题,突出地表现在解决了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四大矛盾上:

一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国际共运中几乎是普遍存在的。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机遇,俄国、中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无产阶级建立起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使落后国家超越资本主义发达阶段进人社会主义。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主义之间,确实存在矛盾。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妥善的解决了这一矛盾,回答了什么可以超越、什么不可以超越的问题。明确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可以超越,而社会主义必须的物质基础则是不可超越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二者统一起来,按照这个理论,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期的初级阶段,以便发展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基础,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既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又努力完成初级阶段必须完成的发展生产力的任务.这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最好出路。

二是计划与市场之间的矛盾。按照传统社会主义理论,资本主义社会是商品生产的最后形态,社会主义特征之一是计划经济,是排斥商品经济的。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明确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更明确地把这一战略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蓝图,使人们思想上彻底解放,认识上实现新的飞跃。公务员之家

邓小平理论论文例5

第一,列宁主张加强对社会教育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列宁强调,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既要讲究方法,又要追求实际效果,艺术性很强。他认为这是一种很难掌握的艺术。不普遍提高文化水平,不使工农群众比现在更有文化,就不能掌握这种艺术。列宁不仅在认识上高度重视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在工作中亲自落实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第二,列宁主张调动工农群众自身的积极性来做好社会教育工作。列宁认为,工农群众有求知的强烈愿望,只要社会教育领导部门和领导者重视这一点,并且采取相应措施,就可以在工作中调动起群众的积极性,就能够使自己的工作得到群众的配合。从这种考虑出发,列宁建议在工厂工人中建立许多以帮助农村进行社会教育为宗旨的团体,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有计划地下乡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或者有计划、有目的地使一部分工厂党支部同农村党支部之间建立联系,前者根据后者的需要和要求提供进行社会教育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第三,列宁主张社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应随着党的工作中心转变而改变。他提出,社会教育工作者应当而且必须在自己的宣传活动中考虑到这种转变,使宣传的任务和计划同这种转变适应起来。在思想政治内容改变的时候,应赶快抛弃已经过时的旧的宣传方法,改变旧的作风。列宁认为,正确的方法和作风是向群众说明实际的、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说明工作中的困难,说明克服困难的措施,并把这个工作同提高群众文化知识水平的工作结合起来,加强文化知识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以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行,保证党的中心任务胜利完成。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战略全局来思考和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他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根本任务是培育社会主义“四有”公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这两个方面结合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一代社会主义新人。1985年3月,邓小平提出: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把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邓小平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内在要求,根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提出来的,既符合实际,又着眼长远,既有历史的根据,又有现实的基础。“四有”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我国广大社会主义劳动者素质的根本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和促进。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用教育和法制两个手段解决问题。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搞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大批判”、搞运动的方法,要坚持以说服教育为主的方针。并且应提倡健康的、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因为许许多多思想是非问题,只有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得以明辨,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差距只有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得以消除。邓小平认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我们要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把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和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结合起来。精神文明建设也是思想文化事业,必须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立并得到发展。值得指出的是,邓小平在强调继承本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同时,还要求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尤其是要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先进的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加快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还要与抵制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结合起来,要向人民特别是青年介绍资本主义国家中进步和有益的东西,批判资本主义国家中反动和腐朽的东西。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尊重知识和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精神文明建设本身能否搞好,从根本上讲也取决于在理论、新闻、出版、文艺、教育和科技等方面能否善于发现、充分尊重和大胆使用优秀人才。针对过去对知识和科学技术的错误认识,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尊重创造知识和掌握知识的人,知识才能高效率地为社会发展服务,才能显示出精神文明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才能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既是社会进步的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条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精神文明的发展,可以成为社会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使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经济基础和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升,使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有飞跃式进步,这就要求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

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对列宁社会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邓小平理论论文例6

如果没有邓小平,也许人们至今仍主要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观察框架中谈论现实政治问题。邓小平力倡在现代化发展的意义上谈论民主政治问题,这就为理解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创设了一个以现代文明积累为标识的观察框架。这是一次真正的思想解放,一次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思维范式的转换。江泽民同志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命题,(注:参见江泽民2002年5月31日在中共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2年6月3日《人民日报》第1版。)正是邓小平在这一领域中所实现的思想解放成果的更加鲜明、更加精辟的概括。准确把握、深刻领悟邓小平为分析和说明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问题,特别是民主政治问题所建立的观察框架以及思维方式,是理解江泽民“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命题的重要理论通道。

一、邓小平:在现代化发展的意义上谈民主政治问题

以邓小平的名字来界定的具有独特内容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理论,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提出,并逐渐形成发展为一个理论系统的。邓小平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方面早有自己独到的思想底蕴。但是,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史上划阶段性地提出一种理论体系的,是从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主题报告中开始的。邓小平当时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因为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现在敢出来说话的,还是少数先进分子。我们这次会议先进分子多一点,但就全党、全国来看,许多人还不是那么敢讲话。好的意见不那么敢讲,对坏人坏事不那么敢反对,这种状况不改变,怎么能叫大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四个现代化怎么化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4页。)

请注意邓小平提出“特别需要强调民主”的最元初的出发点,他关心“民主太少”问题的解决,他关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局面的形成,而从根本上说他最为关心的是“四个现代化怎么化法”。中国现代化的实践取向,是邓小平民主政治理论的最初出发点,他是从中国进入现代化世界文明潮流来思考中国的民主问题的。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由于邓小平的极力主张,全会明确了这样一个根本认识:实现现代化是“中国最大的政治”、“主要的政治”、“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特别需要强调民主”,正是这一“最大的政治”、“伟大的革命”所决定的重要政治思路。邓小平特别强调民主政治的发展,是把它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政治基础来定位的。三中全会刚结束,邓小平在1979年元旦的全国政协座谈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局面,“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政治基础。没有这样的政治局面,四个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55页。)

其后不久,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务虚工作会上提出了著名论断:“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68页。)理论界研究邓小平的民主理论,给这个论断的前半部分以特别的关注。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实践中,民主政治建设存在严重失误,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的逻辑关联、历史关联在理论上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说明;同时,长时期的理论传统也使研究者们形成了一种思想习惯,凡讲民主,只讲民主与“阶级”、“阶级关系”、意识形态取向的关联,而很少言及其它。所以,人们特别关注“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命题。其实,从邓小平的理论个性来说,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这个论断的后半部分,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命题在列宁那里已经出现。列宁提出:“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这包括两个意思:(1)无产阶级如果不通过争取民主的斗争为社会主义革命作好准备,它就不能实现这个革命;(2)胜利了的社会主义如果不实现充分的民主,就不能保持它所取得的胜利,并且引导人类走向国家的消亡。”(注:《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2页。)列宁这段论述的前半部分上承恩格斯对19世纪下半叶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总结,而列宁论述的后半部分,在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实践中长期未能取得成功的经验,甚至使社会主义遭到严重挫折,这就愈显出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没有民主,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论断的珍贵。所以,人们总是关注这个命题。而邓小平提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在理论逻辑上与列宁的提法是一脉相承的。当然,这里必须指出,邓小平表述中的与社会主义相联系的“民主”,在观察方法、历史特性、具体内涵上有很大的超越和发展,具有全新的历史涵义,但总体上说存在着理论上一脉相承的关系。当理清这种一脉相承关系后,就可以发现邓小平作出独特贡献的,是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所提论断的后半部分,即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命题。这是在列宁、包括毛泽东的视野中还没有真正出现的命题,因而更具有邓小平民主政治理论的独特个性。列宁、毛泽东主要是在实现革命和维护革命的制度成果方面谈论民主问题,而邓小平则把民主放在现代化历史潮流中作出分析和说明,从而更具个性,显现出邓小平民主政治理论真正的逻辑基础和实践起点。

关于这一点,研究者中有一种看法,认为当时邓小平从解放思想的角度提出民主问题,而不是直接从“什么是民主、什么是专制等概念”提出问题,这样“易于理解和接受,能够收到而且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娴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和思想家的智慧和求实精神。可以设想,如果换一个角度,例如直接针对当时的政治格局提出民主问题,那很可能事与愿违,不但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反而会被引伸到别的问题上去。”(注:崔佩亭、孙代尧主编:《邓小平政治民主化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这种看法对邓小平民主政治理论的把握有一点是准确的,即肯定了民主政治格局的形成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格局形成的密切关联。但是,并不因此就表明邓小平回避了“直接针对当时的政治格局提出民主问题”。当时,邓小平多次说过,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注: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主题报告的第一部分就阐述这一观点:“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见《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41页。)解放思想问题,直接就是民主政治格局的开创问题。在这里,邓小平没有如上述研究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换一个角度”,没有回避“直接针对当时的政治格局提出民主问题”。三中全会期间,邓小平提出要“特别强调民主”,就是直接针对当时“假马克思主义的禁锢圈”,针对“思想僵化,迷信盛”,针对全国上下“鸦雀无声”,针对“权力过分集中”和“官僚主义盛行”,针对“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针对“长期缺乏政治民主”、“民主太少”。汇总起来,邓小平提出民主政治建设,直接就是“针对当时的政治格局”。

当然,这里有个理论的叙述逻辑问题。邓小平在这里作理论叙述的逻辑起点,不是那种经院式的“什么是民主、什么是专制”之类的概念。那套经院式的概念领域已是一块被多少代人耕耘得疲惫不堪的思想土地。邓小平从不受这种经院式叙述的困扰,他直截了当地从实践起点开始,提出中国的现代化如何“化法”的问题,他是在中国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中展开民主政治理论的叙述。这一点,正是研究者们常常未能给以充分关注的。人们习惯于这样的思维方式:凡涉及民主,首先就是“民主和专制”的概念,首先就是“阶级的民主和阶级的专政”。首先就是“谁有民主和对谁专政”。人们还不习惯于这样的分析与叙述思路:民主是现代化的“政治基础”,民主是现代文明的构成物;民主和现代化同在一个现展的进程中,“一步一步地前进”;解放思想的根本问题是“充分的民主”问题;民主在中国,也是摆脱传统社会禁锢、获得现代文明的问题。邓小平正是独辟新的分析与叙述思路,在中国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中展开政治民主的叙述,为人们提供了观察民主的一个崭新的观察框架。

我们说邓小平从中国现代文明发展、中国现代化开始叙述民主政治问题,这是他特有的叙述逻辑。同时,这种叙述逻辑又是他的民主政治理论的真实逻辑,因为邓小平全部理论思维的意识中心正是现代化、现代文明在中国的发展。这是他的政治思维的一种超越,是他和毛泽东政治思维的区别之所在。毛泽东全部理论思维活动的意识中心是革命,是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这曾经对于中国十分宝贵,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必须被超越。革命是什么?在邓小平的思维框架中,革命决不是革命本身,也不是为了某种抽象的制度形式。革命服务于一个根本的历史目的:解放生产力。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而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为了现代化。舍此而言革命,不过是一场代价惨重的革命游戏。邓小平正是在这种中国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中来说明民主政治,所以,邓小平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关于民主的叙述逻辑,也同样是他关于民主的真实逻辑。

二、关于对邓小平政治文明发展战略的误释

当我们强调说明邓小平民主政治理论的实践逻辑,或者说强调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说明邓小平的民主政治理论的时候,常常遇到一个对邓小平政治发展战略思路的准确把握问题。简列几种看法如下:

美国的中国史学者费正清认为,中国文化因素正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以适应那名之曰‘现代化’的物质积累”。各种以实现“现代化”为目标的改革政策,“受到公众的欢迎,就像秦始皇暴政后的汉朝,以及祸国殃民的隋朝之后的唐朝一样,人民是欢迎的。”(注:参见《世界著名政治家、学者论邓小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73页。)

美国学者石池雨认为,“邓小平推行大胆的经济政策。他把市场社会主义的概念引入到中国。他认可了对个人实行物质刺激的合法性。他的政策允许个人在一定限度内进行经济决策,决策范围远比以前宽得多。在某种程度上,他把‘政治挂帅’变为‘经济挂帅’。”这一思想构成邓小平的“现代化计划”。(注:参见《世界著名政治家、学者论邓小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05页。)

美国学者阚哈叶称“邓小平是位现实主义者,一位精明的生意人和一位善于使可能变成现实的实践家”。认为“邓小平明白而实用的家庭出身施政方针(不论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迎合了毛泽东之后中国人的心理状态。他没有高喊什么口号,而大谈提高生活水平。他看不起那些理论家,并指责他们死抱教条的保守主义。他强调中国需要从西方获取知识和技术,以实现国防、农业和工业的现代化。”(注:参见《世界著名政治家、学者论邓小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2页。)

澳大利亚学者大卫·古德曼盛赞邓小平“领导了把中国带入21世纪的现代化进程”,而同时认为,“在西方,有一种倾向,认为经济现代化运动一般与民主政治的出现是形影相随的,这种情况可能最终在中国发生,但并一定说那些在毛后的时代倡导经济现代化的人肯定就是政治上的开明人士,只是这些人更愿搞经济建设而不愿搞阶级斗争。”(注:参见《世界著名政治家、学者论邓小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9-400页。)

此类看法还可以列出一些,这里不准备对所有看法一一作出评说。只是有必要指出,上述各种看法中对邓小平的理论有两个明显不符合事实的倾向:其一,认为邓小平的理论就是经济的现代化理论,“经济挂帅”的现代化理论,关于“物质积累”的现代化理论,只关注经济问题解决的现代化理论;其二,关注经济的现代化,不一定政治上就开明,即如尼克松所理解的邓小平,“是一个希望中国具有强大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民族主义者”。(注:参见《世界著名政治家、学者论邓小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72页。)

第一个倾向误释了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毫无疑义,作为完整体系的邓小平理论形成时期,有一个重大事件,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十一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使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确是邓小平现展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并且构成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但是,邓小平并非是一个实用的经济现代化主义者。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邓小平作为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对中国现代化事业负责任的政治家,当然十分关注经济问题的解决,关注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现代化进展。但是,他深知,在曾经“民主太少”的中国,如果继续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理论,构成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重要支柱。1985年,他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以后的政策成就时说:“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大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在这里,邓小平说三中全会的最重大的政策成就为两大方面:一是政治上发展民主(请注意,邓小平有时提“发扬民主”,但在许多重要表述中用“发展民主”。他在20世纪40年代根据地民主政治建设中就用“发展民主”。“发展”和“发扬”各自相对应的主词的微妙区别,便反映出邓小平政治思维深处对中国传统民主意识的超越。——作者按),二是经济上进行改革。作为两条最重大政策成果中的政治上发展民主,在这里邓小平还作为第一条而摆在经济上进行改革的前面。当然,这不是说邓小平对经济改革和建设的重要地位有丝毫的忽视,而是说在邓小平的现代化战略布局中,民主政治发展的地位也同样丝毫没有忽视。理解邓小平的理论,当然要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的观点,但是,切莫忘记邓小平给我们的一个提示:1984年10月6日,他在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说:“在经济问题上,我是个外行,也讲了一些话,都是从政治角度讲的。”(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页。)实践的成果表明邓小平在处理经济问题上并非外行而是里手。印度学者苏地生称邓小平“作为政治经济学家的信誉是确定无疑的”,应该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给邓小平。这将“有助于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走上正轨”。(注:参见齐欣等编译:《世界著名政治家、学者论邓小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8-49页。)但是,我们在理解邓小平理论的时候,不要忘了邓小平自己的提示,即“从政治的角度”来把握。正因为应该“从政治的角度”来把握,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来把握,所以,才有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取代“全国上下鸦雀无声”,因而“特别需要强调民主”,这是中国现代化的“政治基础”,是中国摆脱传统时代而开始现代文明的重要根基。

前述各种看法中的第二个倾向是误释了邓小平的现代化政治取向。在各个国家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确有一些政治家追求经济现代化,而政治上不开明。但是邓小平绝不属于这类政治家。如果我们能够对“政治上开明”给出一个基本认同的看法,那大体上是指适应世界文明进步的潮流,主张民主和平等的取向。那么,使中国的政治从僵化、封闭、禁锢、“个人迷信”中走向开放、开明的,正是邓小平。别的不说,仅说邓小平个人政治生涯中的风风雨雨,“三起三落”,就可以深知他是一个对个人崇拜、保守僵化深恶痛绝的人。他在中国努力展开现代化战略,但最大的阻力正在于这种曾经给了他多次政治打击的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僵化的势力,所以,他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力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此而力倡“特别需要强调民主”。所以,邓小平是当代真正力倡政治文明的开明的政治家。当然,中国的国情复杂而特殊,民主的政治文明发展在策略安排上不能不“一步一步地进行”。这种策略上的渐进性安排,才是战略上真正开明的政治家的选择,而民粹主义式的“民主喧闹”绝不可称得上开明。

至于尼克松对邓小平政治取向的解说自然另当别论,因为在他的思维框架中,有一个先定的规则,即现代民主只和资本主义相联系,而民主的发展就是对社会主义的取消。所以,尼克松认为,邓小平“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他不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的或民主主义的国家。最主要的是,他是一个希望中国具有强大经济和军事力量的民族主义者,有了这种力量,中国才能推行使自己成为21世纪超级大国的外交和贸易政策。”(注:参见齐欣等编译:《世界著名政治家、学者论邓小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72页。)即使存有这种意识形态屏障,尼克松也并不就此认为邓小平不开明,甚至凭藉他的现实主义政治经验,认为在邓小平经济改革中存有的一种政治发展取向:“尽管更多的政治自由并非邓的明确目标,但是如果经济改革深入下去,政治变化可随之而来。政治变化必须循序渐进,当然应该能尽快跟上人民的期望,但不应快得使现行政治结构应付不了。邓本人把这一点表述得再好不过了:‘如果我们得以使人民得以逐渐改善他们的生活,那么我认为这种政策本身就是其连续性的可靠保证。’……邓的观念取得成功将提高‘自由’的威望。”(注:参见齐欣等编译:《世界著名政治家、学者论邓小平》,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72页。)尼克松在这里所表述的政治自由的目标中,显然包含由于他的意识形态所决定的资本主义含义。这层含义与邓小平经济改革的未来发展取向显然不相兼容。但是,在尼克松所表述的政治自由的目标中,确有属于现代文明潮流中的政治成果的内容,邓小平所说的我们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国中吸取的进步因素”,这正是邓小平整个改革战略设计和改革目标取向的题中必有之义。在这一点上,尼克松对邓小平的理解比起西方一些意识形态情绪浓烈而政治上短见的政治家们来说,是颇具见地的。

三、民主发育和现代政治文明积累

前面述及尼克松对邓小平经济改革中的政治发展目标的理解,其颇有见地之处在于从人所共知的邓小平经济现代化战略中发现了并非人人悟到的邓小平民主政治发展目标,尽管尼克松的看法中带着明显的资产阶级偏见。特别是在平息1989年政治风波的一段时间里,西方很少有人再提邓小平是“中国的托马斯·潘恩”,而尼克松认为:“邓小平——伟大的领导人往往这样——比这些专家们高瞻远瞩,他看到的未来是他们所无法想象的。”(注: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261页。)在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战略全局当中,从未缺失过民主政治发展的地位。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就把民主政治发展视为建构中国现代化的政治基础,这正是邓小平民主政治理论的实践出发点;而在邓小平关于中国现代化全部文明积累的构思中,不可或缺地包含着争取民主政治发展,建设“世界上最好的制度”。从现代化文明积累来观察、分析和说明民主政治问题,这是邓小平解决民主政治问题的主导性的思维取向;强调民主政治发展和现代化历史潮流的必然联系,是邓小平阐述民主问题的基础性的逻辑线索。

从政治发展的现代性、政治文明的现代化来观察和说明民主政治,这是邓小平政治理论中早就潜藏着的线索。在阶级矛盾极为尖锐、阶级斗争极为激烈的革命战争年代,邓小平在论述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时,就显露出现代政治文明所特有的民主逻辑特性。1941年他发表在中共中央北方局出版的《党的生活》杂志上的《党与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一文中,开宗明义称“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这种民主的含义是,“必然在政权中反映出不同的利益、不同的政治立场、不同党派阶级的民主政治的斗争。”共产党的领导和政治优势,“更基本的是从民主政治斗争中去取得。”显然这种民主是从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有秩序的政治竞争(邓小平在这时称“政治斗争”)的民主,是以权利平等为核心内涵的现代式民主。正是在这种具有现代政治文明特性的民主框架中,邓小平极力反对“以党治国”的观念。他是这样分析问题的:假如说中国是半封建的缺乏民主的国家,则反映到党内的是:共产党员一般缺乏民主的习惯,缺乏民主政治斗争的常识与锻炼。“假如说西欧共产党带有若干社会民主党的不良传统,则中国党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国民党的不良传统。某些同志的‘以党治国’的观念,就是国民党恶劣传统反映到我们党内的具体表现。”“这实在是最大的蠢笨。”(注:参见《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8、9、10、11页。)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体悟出当时邓小平关于民主政治的理论中所存在的一个基本看法:西欧共产党有民主传统,但是常常出现民主的资产阶级化倾向;而当时的中国共产党中则是“一般缺乏民主”,缺乏现代民主政治的“常识与锻炼”,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邓小平仍然认为党内长期是“民主太少”。在他看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政治方面所要解决的问题和西欧共产党不同,首先所要解决的不是社会民主党的那种民主的资产阶级化影响,而是克服“国民党的不良传统”的影响,解决民主习惯缺乏的问题,建立西欧共产党已经获得充分“常识与锻炼”的现代民主政治传统。这种现代民主政治传统,当然首先产生于资本主义发达的社会,甚至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对人类政治文明的一项贡献。但是,这一政治文明成果绝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贡献,更主要的是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长期斗争的结果。为争取“政治解放”这一历史进步,资产阶级举起过民主的旗帜,但在历史天平上产生决定性份量的还是平民等级中的劳动者。英国革命中的破产农民、法国革命中的“第三等级”、宪章运动中的英国工人、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各国劳动者阶级和阶层,无不以自身的历史力量在西欧近现代史上申明了这一论点。现代民主政治作为现代民主成果,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而是属于全人类的,是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成果,是人类文明的政治成果的一种积累。即如恩格斯当年所说:“当各民族的无产阶级政党彼此联合起来的时候,它们完全有权把‘民主’一词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64页。)但是,资产阶级把这一文明成果纂取在自己的手中,打上自己阶级的烙印,使之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共产党宣言》强调工人阶级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争得民主”。正是在这个具体的历史实践中,毫无疑义民主都带着阶级的烙印,但是烙印并非就是民主政治本身,并不改变民主作为现代政治文明而区别于传统专制政治的特性。尤其刚刚开始从传统政治社会摆脱出来,长期缺乏民主传统的国家来说,更应关注民主的这种现代文明特性;而对于由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建立、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成为社会主题的国家来说,当然也更应关注民主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成长和对于既往民主政治经验的超越。此两个“更应关注”的条件,在中国都存在。所以,在中国谈论民主问题,首先应关注现代政治文明在中国的成长,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政治发展的战略安排。这正是邓小平阐述中国民主问题的基本逻辑。在上述两个“更应关注”的条件中,如果说在1941年的时候邓小平更为关注前一个条件,那么,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更为关注的则是后一个条件。这不是说邓小平的民主政治理论不关注民主的阶级烙印,不关注在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中说明民主问题,而是说在不同的实践环境中应有不同的观察视角,有不同的理论意识中心。对于邓小平的民主政治理论来说,正确阐述民主政治发展和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关联,则是理解这一理论的关键。

四、关于在现代政治文明中理解的民主范畴

当我们沿着邓小平的这一理论逻辑把握现代民主问题,就可以获得超越具体民主主体之上的作为现代政治文明的一般规则的民主范畴。无须回避问题,在这里会遇到关于民主问题的阶级性的提问。邓小平的民主政治理论在民主的阶级性、社会主义民主与资产阶级民主的区分等问题上,始终有着十分清醒的把握,他以十分严肃的科学态度宣布:“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5页。)“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民主,不是资本主义民主。”(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56页。)毋庸讳言,民主总是归属于一定具体社会主体的民主,凡是获得民主权利的阶级、阶层、社会群落,都会对民主运作方式按自己的意志作一番设计,所以,民主总会具有阶级的属性。但是,关于民主,绝非在关于它的阶级性言说中就完成了所有内涵的阐释。或者在实践上说,绝非哪个具体阶级获得民主权力(大体相当于获得国家政权、统治权)而宣称争得了民主,就算完成了现代民主政治规划的建设,就算有了民主。所以,在民主具体归属于一定社会主体之前,有一个作为当代政治文明一般规则的民主问题,这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适应性选择。处于革命时期的革命阶级,把民主的阶级归属、阶级属性提到首要位置,这很正常,也很合理。但是,在经常性的建设、发展时期,对民主的观察就不能总是拘守这一框架之中。革命和争得民主权力,并非问题的全部,革命最终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并由于先进生产力的巨大改造作用而造就最能实现和保护人权、自由、安全、幸福的政治生活规则。正因为如此,不同主体归属的民主之间才能有可比性,才能理解为什么列宁能够一方面宣称可以保证“无产阶级民主比任何资产阶级民主要民主百万倍”(注:《列宁全集》,第28卷、第230页。),另一方面又指出苏维埃国家机构“低于资产阶级的文化水平”;才能够理解什么是邓小平所指出的“民主太少”,为什么邓小平能提出建设“世界上最好的制度”。理清了这一思路,至少可以获得这样一些基本看法:

邓小平理论论文例7

    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总结建党二十四年经验作出的历史穿单扁竿壮放憋虱铂僵性决策。现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中央建议十五大在党章中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规定:中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作出这个决策,表明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把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的决心和信念,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共识和心愿。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能动地反映当今世界、当代中国的新变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宽广视野,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典范。

邓小平理论论文例8

关键词: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历史条件

邓小平党建理论是在总结国内外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党建学说的继承,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对党的建设新鲜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理论升华,进一步发展创新。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是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我们要全面客观的把握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

一、邓小平党建思想的内容

邓小平党建思想作为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包含着及其丰富的内容。在学术界,不同的学者对于邓小平党建思想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表述了不同的观点。

焦秀君从四个方面对邓小平党建思想的内容进行了概述:一是政治路线是党的建设的依据,二是思想路线是党的建设的先导,三是组织路线上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是党建的关键,四是群众路线上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党建的原则。[1]

郑敏将邓小平党建思想概括为思想、政治、组织、制度、作风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思想上建设党,强调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教育以及始终强调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第二,从政治上建设党,应始终围绕党的性质建设党、围绕改善党的领导建设党,及围绕正确处理党内矛盾建设党;第三,从组织上建设党,要突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强调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第四,从制度上建设党,在制度上要始终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并且注重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接班人;第五,从作风上建设党,创造性地提出在整个改革开放中都要反对腐败,并提出一定要取信于民,突出强调领导干部要做党风廉政的表率。[2]

邓小平党建内容十分丰富,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于邓小平党建理论的内容做出了不同的概括。通过对不同观点的总结,我认为,邓小平党建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思想上,要通过教育来提高党的凝聚力,并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政治上,坚持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全面建设党;在组织上,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在制度上,要建立健全党内制度,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在作风上,见坚持从严治党、严肃党纪,坚决抵制党内腐败。

二、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特点

邓小平党建思想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许多学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

王耀贵认为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特点有三个:一是邓小平党建思想关键在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二是邓小平党建思想的核心是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抓党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三是邓小平党建思想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完善党的制度,加强对党员的监督和教育,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党建设成为纪律严明、公正廉洁的党。[3]

杨皓提出邓小平党建思想具有时代性、系统性、求实性、创新性、探索性五个特点。第一,邓小平党建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在当代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条件下,在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社会变革中发展起来的,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第二,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包括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等方面的理论,因此,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具有系统性;第三,求实精神,这是贯穿于邓小干党的建设理论的一条主线,把握住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这一特点,就能更好地理解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精神实质;第四,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洋溢着改革精神,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第五,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开放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宏伟大业,需要不断探索。[4]

通过对以上两位学者观点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看出,邓小平党建思想具有十分丰富和鲜明的特点,因此,我认为,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特点主要有时代性、系统性、求实性、创新性和开拓性五个方面。邓小平党建思想是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逐步发展的,因此,时代性是邓小平党建思想最鲜明的特色。邓小平党建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不同内容各具特色,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体系,并且,邓小平党建思想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充满活力的理论体系。

三、邓小平党建思想的意义

邓小平是我们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他的建党理论对于我们今天的党建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彩荣将邓小平党建思想的意义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科学的揭示了党的建设应该遵循的客观规律性,二是科学的揭示了党的建设应该遵循的历史逻辑,三是客观揭示了党的建设应该遵循的实践逻辑,四是积极回应了世界政党格局的深刻变化。[5]

张志丹和李文玲认为邓小平党建思想的意义有三个,一是坚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克服政党趋同现象不利影响;二是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巩固党的合法性地位;三是健全组织制度,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6]

王治俊认为邓小平党建思想对于加强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邓小平党建理论是新时期党的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晶,邓小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党建学说和建党思想,是我们面向新世纪推进新的伟大工程的根本指针;其次,邓小平党建理论为推进党的建设提出了奋斗目标;再次,邓小平党建理论为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了基本原则和根本方针。[7]

通过对不同学者观点的总结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邓小平党建思想的意义进行了概括总结。我认为,学者张志丹和李文玲的观点具有有现实指导意义,首先,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确保了党的建设的正确性;其次,指出了有利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这可以保持党的发展的长期性,更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再次,有利于推进组织制度的建设,科学党的选人用人制度,提高党的领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作者单位: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焦秀君.邓小平党建思想研究[J].人民论坛,2011,14:36-37.

[2] 郑敏.邓小平党建理论的特色述略[J].前沿,2007,06:6-9.

[3] 王耀贵.试论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特点[J].雁北师院学报,1996,01:9-11.

[4] 杨皓.感悟邓小平党建理论的新特点[J].求实,1996,02:7-9.

邓小平理论论文例9

1月13日(星期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金融 1020105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00055 企业会计学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27007 应用文写作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国际贸易 1020109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27007 应用文写作  00092 中国对外贸易  00088 基础英语  00076 国际金融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餐饮管理 1020118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977 餐饮业法规  04729 大学语文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工商管理  1020176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27007 应用文写作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27095 生产与运作管理

00148 国际企业管理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会计 1020203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27007 应用文写作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27008 成本会计  27009 管理会计  27092 财务管理学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人力资源管理 1020205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00164 劳动经济学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27007 应用文写作  00165 劳动就业概论  00163 管理心理学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市场营销 1020207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0020 高等数学(一)  00181 广告学(一)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65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  27007 应用文写作  00182 公共关系学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旅游管理 1020209  00009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27007 应用文写作  00012 英语(一)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182 公共关系学  电子商务 1020215  00890 市场营销(三)  00888 电子商务英语

00896 电子商务概论  00891 国际贸易实务(三)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物流管理 1020228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020 高等数学(一)  05362 物流英语  00012 英语(一)

00148 国际企业管理

00182 公共关系学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5372 国际物流导论  采购与供应管理 1020265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5362 物流英语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销售管理 1020313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18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律师 1030111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262 法律文书写作

00918 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法律

1030112  00242 民法学  00223 中国法制史  00243 民事诉讼法学  00244 经济法概论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261 行政法学  04729 大学语文  20245 刑法学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社会工作与管理

1030202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3350 社会研究方法  00182 公共关系学  04729 大学语文  行政管理

1030301  00147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341 公文写作与处理  03350 社会研究方法  00043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163 管理心理学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 大学语文  00182 公共关系学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0312 政治学概论  学前教育

1040101  00386 幼儿文学(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384 学前心理学  00385 学前卫生学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4729 大学语文  小学教育

1040103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4729 大学语文  00412 小学班主任  29766 现代教师学  心理健康教育

1040109  03706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00466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05615 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29659 家庭心理治疗  04729 大学语文  汉语言文学

邓小平理论论文例10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

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我党的指导思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当代大学生,面对跨世纪的宏图和历史赋予的重任,我们不仅认识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更真切地感到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迫切性。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首要任务就是领会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用邓小平理论构筑精神支柱。下面就结合自己学习邓小平理论谈几点体会与认识。

一、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

要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的产物,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十五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并把它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学习和贯彻十五大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在思想上和实践中牢固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自觉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实践反复证明,邓小平理论是伟大的旗帜,光辉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前进道路上战胜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经受一切考验的根本保证。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形象",坚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必须坚持其科学的思想体系,完整地学习,准确地理解,全面的掌握,熟练地运用,决不能断章取义,各取所需。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要深刻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在去年结束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中修改了《宪法》,指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在这个阶段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告诉我们,经济建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工作中心,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党的基本路线体现了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规律,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只有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使邓小平理论在中国转变为现实,最终实现邓小平理论的宏伟目标!

三、实事求是地运用邓小平理论

要深刻理解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是跨世纪的大学生,是最富有朝气的一代,是新中国的接班人。我们的历史责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和发展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成就,把、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新世纪,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学习邓小平理论的目的在于运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得出新思路。我们要自觉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日常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提高我们处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我们去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当前特别要处理好专业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关系。在校学生专业学习固然重要,这是学生目前的主要任务,但是理论学习更为重要,是方向和指针。专业学习越忙越艰巨,越需要多学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加强理论修养。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正确的航向,达到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