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限额管理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19:53

限额管理论文

限额管理论文例1

一、引言

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是由多个产品、部门、地区等维度组成的资产组合,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决策者需要在组合层面上判断业务与产品的风险与价值,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业务决策。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各类金融危机的发生更进一步说明,风险集中度管理上的失控,不仅容易导致银行遭受难于承受的损失,而且也使得风险十分容易在不同机构、不同地区之间“传染”,造成系统性风险。对于超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其管理层级多,分散风险、控制集中度风险的难度更大,且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许多国外先进银行开始应用经济资本管理方法,设定各类产品和交易的风险敞口设定七限,实行风险限额管理。这些限额之问相互联系和制约,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制约、分散和预警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

二、风险限额管理的理念

风险限额是根据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的最大化原则,应用资产组合分析模型设定的风险敞口(EAD)或风险价值(、aR)的最高上限。风险限额代表了银行在某一项业务中所能容忍的最大风险,凡在限额以内发生的非预期损失,都可以通过银行经济资本来抵御,超出限额则意味着损失会超过承受能力。限额管理是一种基于风险计量的管理方式,它综合体现了银行的经营战略、政策导向以及资本配置,代表了当今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和系统化发展方向。与传统风险管理方式相比,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限额管理是对风险的事前管理。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各类敞口的限额都是根据对风险变化的预测提前设定的。当某类风险敞口保持在限额以下,说明业务发展稳健,风险基本可控;当风险敞口逼近限额时,监测系统将发出预警信息,提示风险经理采取防范措施;而风险敞口一旦突破限额,就预示着风险正在显著上升,风险经理应启动紧急处理程序。可见,限额管理应发生在资产损失形成之前,属于“防患于未然”的事前管理。

(二)限额管理是对风险的实时动态管理。限额管理强调实时动态监控,即在每个时点上,系统都可以根据最新市场变化和业务数据,计算调整各项限额,并监测所有限额的执行状态。业务经理和风险经理通过客户终端,随时从限额管理系统获取最新数据,了解所辖业务的风险状态,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讲,限额管理必须依托一个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畅通发达的网络环境下实现全行范围的连续监控。

(三)限额管理是对风险和收益的综合管理。风险限额是对业务经营规模施加的一种硬性约束。从短期看,限额管理可能会对业务拓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但长期而言它有利于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某项业务的开展在初始阶段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收益增加,但随着业务不断扩张,就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而如果业务规模突破风险限额,就会使RAROc降到较低水平,甚至出现负值,反而不利于银行增加实际收益。因此,风险限额不单纯是业务发展的约束,更为重要的,它是银行经营策略和风险承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四)限额管理是基于资产组合分析的全面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限额管理体系建立在风险计量和组合分析的基础上,不仅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同时也贯穿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个层面。该体系不仅包括对单笔业务或某一客户的交易限额,也包括国家、行业、区域、产品等资产组合层面的额度限制。它基于对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敞口(EAD)的准确计算,也通盘考虑了资产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整个银行的实际资本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限额管理体系具有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管理功能,是银行真正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风险限额管理的基本流程

(一)风险限额设定。风险限额管理模式的基理就是在一定资本约束的条件下,按照组合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率(RAROC)最大的规则将贷款限额总量分配到各个债项。风险限额设定是整个限额管理流程的重要基础,其本身就构成了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风险限额的设定分成四个阶段:首先是全面风险计量,即银行对各类业务所包含的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以确定各类敞口的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根据BaselⅡ的要求,信用风险可通过银行内部评级系统进行计量。第二,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对各业务敞口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量化分析,其中制定一套合理的成本分摊方案是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三,运用前文介绍的经济资本分配和配置模型,对各业务敞口确定经济资本的增量和存量。第四,综合考虑监管部门的政策要求以及银行战略管理层的风险偏好,最终确定各业务敞口的风险限额。

(二)风险限额监测。银行总行在风险限额后,需要对限额执行情况实施连续监测,限额监测是为了检查银行的经营活动是否服从于限额,是否存在突破限额的现象。为监测贷款限额的执行情况和贷款经济资本占用变化情况,设置单笔业务的贷款限额和经济资本限额监测指标。总行风险监控部按月对监测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内部评级系统和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有关监测信息。当实际新增贷款余额超过新增贷款限额的理想额度时,或贷款实际占用经济资本超过该业务经济资本限额的理想额度时,对贷款限额按旬进行监测。此时,信贷经营部门应对资产组合结构情况进行分析,甄别出潜在突破风险限额的行业,及时调整营销重点。

(三)风险限额预警。根据经济资本配置要求,商业银行需要针对设定的各类敞口理想额度和限制额度(即风险限额),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当实际交易额超过理想额度时,系统发出蓝色预警信号;当实际交易额超过风险限额时,系统发出红色预警信号。当行业出现预警信号时,风险监控部应对出现预警信号的业务单元进行差别化分析,向总行有关信贷经营管理部门、审批部门及一级分行发出预警提示书,同时抄报首席风险。

(四)风险限额控制总行相关部门及一级分行在收到预警提示书后,根据不同的预警信号在单笔信贷业务的审批及贷款发放两个环节分别采取先核准后审批、暂停审批、先核准后发放等相应的措施,在核准时应把分行贷款经济资本占用系数是否下降作为考虑因素,促使分行进行结构调整。确保信贷投放在行业限额内。对于限额执行情况,应定期在风险报告中加以分析描述。对超限额的处置程序和管理职责必须做明确规定,并根据超限撷的程度决定是否上报5风险管理部门要结合业务特点,制定超限额后的风险缓释措施,定期进行返叵检测?

(五)风险限额调整。风险限额的调整分定期调整和不定期调整两种,定期调整是指在限额执行的中期,总行风险管理部在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及行业风险变化、限额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酌情提出调整行业限额的建议报营彳亍风控委审议。不定期调整是指总行信贷经营管理部门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有充分理由认为需要调整某业务单元的风险限额,以书面形式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提出调整限额的建议,风险管理部在进行风险评估和测算后,提出调整风险限额的意见,报总行风控委审议或报首席风险官签批。

四、风险限额管理的组织框架

风险限额管理工作由总行风险管理部牵头,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信贷审批部、风险监控部及公司业务部、机构业务部、集团客户部等经营和管理部门分工负责。

(一)风险管理部门职责:负责组织设计、优化行业风险评级和风险限额管理模型;负责风险评级和风险限额的计量;负责组织各相关部门对系统计算的评级结果和风险限额进行论证和调整,并上报有权审批机构审批;负责拟定贷款风险限额管理的有关政策和制度;负责将审定后的风险限额录入内部评级系统;负责行业经济资本占用比例变化的监测;负责对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调整风险限额的需求进行审核并报有权审批机构审批。

(二)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职责、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包括总行公司业务部、总行机构业务部和集团客户部。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提出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落实指令性风险限额管理的有关政策和调控措施;负责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提指令性风险限额调整的意见;负责指导和督促分行执行风险限额管理,在行业限额内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三)信贷审批部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根据审批情况提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落实风险限额管理的相关风险政策和预控措施。

(四)风险监控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根据风险监控情况提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对风险限额的监测和预警,并及时预警信号。

(五)资产负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负责综合经营计划与风险限额的衔接。

五、风险限额管理的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但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不多,真正掌握的核心技术也较少。实践表明,风险限额管理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是一项适用于现代金融体系特点的风险控制手段。我们应该加快引进和国外该领域的成熟技术,结合本国银行的具体情况,扎扎实实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设计和探索工作。根据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实施风险限额管理一般需要经过2~3年时间,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限额管理论文例2

一、引言

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是由多个产品、部门、地区等维度组成的资产组合,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决策者需要在组合层面上判断业务与产品的风险与价值,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业务决策。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各类金融危机的发生更进一步说明,风险集中度管理上的失控,不仅容易导致银行遭受难于承受的损失,而且也使得风险十分容易在不同机构、不同地区之间“传染”,造成系统性风险。对于超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其管理层级多,分散风险、控制集中度风险的难度更大,且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许多国外先进银行开始应用经济资本管理方法,设定各类产品和交易的风险敞口设定七限,实行风险限额管理。这些限额之问相互联系和制约,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制约、分散和预警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

二、风险限额管理的理念

风险限额是根据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的最大化原则,应用资产组合分析模型设定的风险敞口(EAD)或风险价值(、aR)的最高上限。风险限额代表了银行在某一项业务中所能容忍的最大风险,凡在限额以内发生的非预期损失,都可以通过银行经济资本来抵御,超出限额则意味着损失会超过承受能力。限额管理是一种基于风险计量的管理方式,它综合体现了银行的经营战略、政策导向以及资本配置,代表了当今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和系统化发展方向。与传统风险管理方式相比,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限额管理是对风险的事前管理。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各类敞口的限额都是根据对风险变化的预测提前设定的。当某类风险敞口保持在限额以下,说明业务发展稳健,风险基本可控;当风险敞口逼近限额时,监测系统将发出预警信息,提示风险经理采取防范措施;而风险敞口一旦突破限额,就预示着风险正在显着上升,风险经理应启动紧急处理程序。可见,限额管理应发生在资产损失形成之前,属于“防患于未然”的事前管理。

(二)限额管理是对风险的实时动态管理。限额管理强调实时动态监控,即在每个时点上,系统都可以根据最新市场变化和业务数据,计算调整各项限额,并监测所有限额的执行状态。业务经理和风险经理通过客户终端,随时从限额管理系统获取最新数据,了解所辖业务的风险状态,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讲,限额管理必须依托一个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畅通发达的网络环境下实现全行范围的连续监控。

(三)限额管理是对风险和收益的综合管理。风险限额是对业务经营规模施加的一种硬性约束。从短期看,限额管理可能会对业务拓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但长期而言它有利于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某项业务的开展在初始阶段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收益增加,但随着业务不断扩张,就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而如果业务规模突破风险限额,就会使RAROc降到较低水平,甚至出现负值,反而不利于银行增加实际收益。因此,风险限额不单纯是业务发展的约束,更为重要的,它是银行经营策略和风险承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四)限额管理是基于资产组合分析的全面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限额管理体系建立在风险计量和组合分析的基础上,不仅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同时也贯穿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个层面。该体系不仅包括对单笔业务或某一客户的交易限额,也包括国家、行业、区域、产品等资产组合层面的额度限制。它基于对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敞口(EAD)的准确计算,也通盘考虑了资产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整个银行的实际资本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限额管理体系具有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管理功能,是银行真正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风险限额管理的基本流程

(一)风险限额设定。风险限额管理模式的基理就是在一定资本约束的条件下,按照组合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率(RAROC)最大的规则将贷款限额总量分配到各个债项。风险限额设定是整个限额管理流程的重要基础,其本身就构成了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风险限额的设定分成四个阶段:首先是全面风险计量,即银行对各类业务所包含的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以确定各类敞口的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根据BaselⅡ的要求,信用风险可通过银行内部评级系统进行计量。第二,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对各业务敞口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量化分析,其中制定一套合理的成本分摊方案是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三,运用前文介绍的经济资本分配和配置模型,对各业务敞口确定经济资本的增量和存量。第四,综合考虑监管部门的政策要求以及银行战略管理层的风险偏好,最终确定各业务敞口的风险限额。

(二)风险限额监测。银行总行在风险限额后,需要对限额执行情况实施连续监测,限额监测是为了检查银行的经营活动是否服从于限额,是否存在突破限额的现象。为监测贷款限额的执行情况和贷款经济资本占用变化情况,设置单笔业务的贷款限额和经济资本限额监测指标。总行风险监控部按月对监测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内部评级系统和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有关监测信息。当实际新增贷款余额超过新增贷款限额的理想额度时,或贷款实际占用经济资本超过该业务经济资本限额的理想额度时,对贷款限额按旬进行监测。此时,信贷经营部门应对资产组合结构情况进行分析,甄别出潜在突破风险限额的行业,及时调整营销重点。

(三)风险限额预警。根据经济资本配置要求,商业银行需要针对设定的各类敞口理想额度和限制额度(即风险限额),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当实际交易额超过理想额度时,系统发出蓝色预警信号;当实际交易额超过风险限额时,系统发出红色预警信号。当行业出现预警信号时,风险监控部应对出现预警信号的业务单元进行差别化分析,向总行有关信贷经营管理部门、审批部门及一级分行发出预警提示书,同时抄报首席风险。

(四)风险限额控制总行相关部门及一级分行在收到预警提示书后,根据不同的预警信号在单笔信贷业务的审批及贷款发放两个环节分别采取先核准后审批、暂停审批、先核准后发放等相应的措施,在核准时应把分行贷款经济资本占用系数是否下降作为考虑因素,促使分行进行结构调整。确保信贷投放在行业限额内。对于限额执行情况,应定期在风险报告中加以分析描述。对超限额的处置程序和管理职责必须做明确规定,并根据超限撷的程度决定是否上报5风险管理部门要结合业务特点,制定超限额后的风险缓释措施,定期进行返叵检测

(五)风险限额调整。风险限额的调整分定期调整和不定期调整两种,定期调整是指在限额执行的中期,总行风险管理部在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及行业风险变化、限额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酌情提出调整行业限额的建议报营彳亍风控委审议。不定期调整是指总行信 贷经营管理部门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有充分理由认为需要调整某业务单元的风险限额,以书面形式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提出调整限额的建议,风险管理部在进行风险评估和测算后,提出调整风险限额的意见,报总行风控委审议或报首席风险官签批。

四、风险限额管理的组织框架

风险限额管理工作由总行风险管理部牵头,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信贷审批部、风险监控部及公司业务部、机构业务部、集团客户部等经营和管理部门分工负责。

(一)风险管理部门职责:负责组织设计、优化行业风险评级和风险限额管理模型;负责风险评级和风险限额的计量;负责组织各相关部门对系统计算的评级结果和风险限额进行论证和调整,并上报有权审批机构审批;负责拟定贷款风险限额管理的有关政策和制度;负责将审定后的风险限额录入内部评级系统;负责行业经济资本占用比例变化的监测;负责对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调整风险限额的需求进行审核并报有权审批机构审批。

(二)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职责、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包括总行公司业务部、总行机构业务部和集团客户部。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提出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落实指令性风险限额管理的有关政策和调控措施;负责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提指令性风险限额调整的意见;负责指导和督促分行执行风险限额管理,在行业限额内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三)信贷审批部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根据审批情况提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落实风险限额管理的相关风险政策和预控措施。

(四)风险监控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根据风险监控情况提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对风险限额的监测和预警,并及时预警信号。

(五)资产负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负责综合经营计划与风险限额的衔接。

五、风险限额管理的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但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不多,真正掌握的核心技术也较少。实践表明,风险限额管理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是一项适用于现代金融体系特点的风险控制手段。我们应该加快引进和国外该领域的成熟技术,结合本国银行的具体情况,扎扎实实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设计和探索工作。根据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实施风险限额管理一般需要经过2~3年时间,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限额管理论文例3

一、引言

现代商业银行业务是由多个产品、部门、地区等维度组成的资产组合,随着金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决策者需要在组合层面上判断业务与产品的风险与价值,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和业务决策。风险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各类金融危机的发生更进一步说明,风险集中度管理上的失控,不仅容易导致银行遭受难于承受的损失,而且也使得风险十分容易在不同机构、不同地区之间“传染”,造成系统性风险。对于超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其管理层级多,分散风险、控制集中度风险的难度更大,且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许多国外先进银行开始应用经济资本管理方法,设定各类产品和交易的风险敞口设定七限,实行风险限额管理。这些限额之问相互联系和制约,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制约、分散和预警作用,形成一个有机的风险限额管理体系。

二、风险限额管理的理念

风险限额是根据风险调整后资本收益率(raroc)的最大化原则,应用资产组合分析模型设定的风险敞口(ead)或风险价值(、ar)的最高上限。风险限额代表了银行在某一项业务中所能容忍的最大风险,凡在限额以内发生的非预期损失,都可以通过银行经济资本来抵御,超出限额则意味着损失会超过承受能力。限额管理是一种基于风险计量的管理方式,它综合体现了银行的经营战略、政策导向以及资本配置,代表了当今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精细化和系统化发展方向。与传统风险管理方式相比,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限额管理是对风险的事前管理。在风险管理体系中,各类敞口的限额都是根据对风险变化的预测提前设定的。当某类风险敞口保持在限额以下,说明业务发展稳健,风险基本可控;当风险敞口逼近限额时,监测系统将发出预警信息,提示风险经理采取防范措施;而风险敞口一旦突破限额,就预示着风险正在显著上升,风险经理应启动紧急处理程序。可见,限额管理应发生在资产损失形成之前,属于“防患于未然”的事前管理。

(二)限额管理是对风险的实时动态管理。限额管理强调实时动态监控,即在每个时点上,系统都可以根据最新市场变化和业务数据,计算调整各项限额,并监测所有限额的执行状态。业务经理和风险经理通过客户终端,随时从限额管理系统获取最新数据,了解所辖业务的风险状态,做出及时、准确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讲,限额管理必须依托一个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在畅通发达的网络环境下实现全行范围的连续监控。

(三)限额管理是对风险和收益的综合管理。风险限额是对业务经营规模施加的一种硬性约束。从短期看,限额管理可能会对业务拓展形成一定的制约,但长期而言它有利于银行的持续、健康发展。某项业务的开展在初始阶段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收益增加,但随着业务不断扩张,就会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现象;而如果业务规模突破风险限额,就会使raroc降到较低水平,甚至出现负值,反而不利于银行增加实际收益。因此,风险限额不单纯是业务发展的约束,更为重要的,它是银行经营策略和风险承受能力的综合体现。

(四)限额管理是基于资产组合分析的全面风险管理。商业银行的限额管理体系建立在风险计量和组合分析的基础上,不仅涵盖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同时也贯穿了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各个层面。该体系不仅包括对单笔业务或某一客户的交易限额,也包括国家、行业、区域、产品等资产组合层面的额度限制。它基于对违约概率(pd)、违约损失率(lgd)、风险敞口(ead)的准确计算,也通盘考虑了资产风险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整个银行的实际资本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限额管理体系具有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管理功能,是银行真正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三、风险限额管理的基本流程

(一)风险限额设定。风险限额管理模式的基理就是在一定资本约束的条件下,按照组合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率(raroc)最大的规则将贷款限额总量分配到各个债项。风险限额设定是整个限额管理流程的重要基础,其本身就构成了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风险限额的设定分成四个阶段:首先是全面风险计量,即银行对各类业务所包含的信用风险进行量化分析,以确定各类敞口的预期损失(el)和非预期损失。根据baselⅱ的要求,信用风险可通过银行内部评级系统进行计量。第二,利用会计信息系统,对各业务敞口的收益和成本进行量化分析,其中制定一套合理的成本分摊方案是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三,运用前文介绍的经济资本分配和配置模型,对各业务敞口确定经济资本的增量和存量。第四,综合考虑监管部门的政策要求以及银行战略管理层的风险偏好,最终确定各业务敞口的风险限额。

(二)风险限额监测。银行总行在风险限额后,需要对限额执行情况实施连续监测,限额监测是为了检查银行的经营活动是否服从于限额,是否存在突破限额的现象。为监测贷款限额的执行情况和贷款经济资本占用变化情况,设置单笔业务的贷款限额和经济资本限额监测指标。总行风险监控部按月对监测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监测,通过内部评级系统和授信业务风险监测系统有关监测信息。当实际新增贷款余额超过新增贷款限额的理想额度时,或贷款实际占用经济资本超过该业务经济资本限额的理想额度时,对贷款限额按旬进行监测。此时,信贷经营部门应对资产组合结构情况进行分析,甄别出潜在突破风险限额的行业,及时调整营销重点。

(三)风险限额预警。根据经济资本配置要求,商业银行需要针对设定的各类敞口理想额度和限制额度(即风险限额),建立监测预警机制。当实际交易额超过理想额度时,系统发出蓝色预警信号;当实际交易额超过风险限额时,系统发出红色预警信号。当行业出现预警信号时,风险监控部应对出现预警信号的业务单元进行差别化分析,向总行有关信贷经营管理部门、审批部门及一级分行发出预警提示书,同时抄报首席风险。

(四)风险限额控制总行相关部门及一级分行在收到预警提示书后,根据不同的预警信号在单笔信贷业务的审批及贷款发放两个环节分别采取先核准后审批、暂停审批、先核准后发放等相应的措施,在核准时应把分行贷款经济资本占用系数是否下降作为考虑因素,促使分行进行结构调整。确保信贷投放在行业限额内。对于限额执行情况,应定期在风险报告中加以分析描述。对超限额的处置程序和管理职责必须做明确规定,并根据超限撷的程度决定是否上报5风险管理部门要结合业务特点,制定超限额后的风险缓释措施,定期进行返叵检测?

(五)风险限额调整。风险限额的调整分定期调整和不定期调整两种,定期调整是指在限额执行的中期,总行风险管理部在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及行业风险变化、限额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酌情提出调整行业限额的建议报营彳亍风控委审议。不定期调整是指总行信贷经营管理部门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有充分理由认为需要调整某业务单元的风险限额,以书面形式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提出调整限额的建议,风险管理部在进行风险评估和测算后,提出调整风险限额的意见,报总行风控委审议或报首席风险官签批。

四、风险限额管理的组织框架

风险限额管理工作由总行风险管理部牵头,总行资产负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信贷审批部、风险监控部及公司业务部、机构业务部、集团客户部等经营和管理部门分工负责。

(一)风险管理部门职责:负责组织设计、优化行业风险评级和风险限额管理模型;负责风险评级和风险限额的计量;负责组织各相关部门对系统计算的评级结果和风险限额进行论证和调整,并上报有权审批机构审批;负责拟定贷款风险限额管理的有关政策和制度;负责将审定后的风险限额录入内部评级系统;负责行业经济资本占用比例变化的监测;负责对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调整风险限额的需求进行审核并报有权审批机构审批。

(二)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职责、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包括总行公司业务部、总行机构业务部和集团客户部。对公信贷经营管理部门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提出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落实指令性风险限额管理的有关政策和调控措施;负责根据市场变化和业务发展的需要提指令性风险限额调整的意见;负责指导和督促分行执行风险限额管理,在行业限额内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三)信贷审批部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根据审批情况提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落实风险限额管理的相关风险政策和预控措施。

(四)风险监控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根据风险监控情况提对评级结果、风险限额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负责对风险限额的监测和预警,并及时预警信号。

(五)资产负债管理部、计划财务部门职责。负责参与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模型的优化,提供风险评级及风险限额计量所需要的相关资料;负责参与风险限额管理的研究和讨论;负责综合经营计划与风险限额的衔接。

五、风险限额管理的体系构建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视风险管理,但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不多,真正掌握的核心技术也较少。实践表明,风险限额管理具备较强的系统性、及时性和可操作性,是一项适用于现代金融体系特点的风险控制手段。我们应该加快引进和国外该领域的成熟技术,结合本国银行的具体情况,扎扎实实地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设计和探索工作。根据国际先进银行的经验,实施风险限额管理一般需要经过2~3年时间,其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限额管理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限额设计就是按照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及投资估算控制初步设计,按照批准的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施工图设计,在保证达到工程建设项目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控制设计,严格控制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不合理变更,从而保证总投资限额不被突破。其是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但是,在传统的设计工作中,往往存在投资主体随意扩大工程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导致工期延误、项目功能与项目投资不成比例等问题。这些“三算”问题急于得到解决,所以要真正实现限额设计,就要制定基于设计阶段的动态经济分析和控制。

一、限额设计的意义、过程和目标

限额设计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1、限额设计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2、限额设计可明显地增强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的经济意识;3、限额设计可清洗的明晰项目承包和建设双方的责、权、利等关系;4、限额设计是科学合理地节约建设投资的重要保证。

限额设计的过程实际上是工程设计技术人员和技术经济分析人员,密切合作的过程,必须做到技术与经济的统一。技术人员在设计时要进行优化设计,而技术经济分析人员要及时进行设计造价的估算,两者达到密切配合,共同来实现工程建设投资控制的目的。而要在设计阶段实行限额设计就需满足条件:具有对设计概、预算工程造价进行审查的能力;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降低工程造价的主要设计因素;明确设计单位限额设计的职责;处理好限额设计与其它方面的关系具备相适应的管理基础。

要合理确定设计限额,使设计限额真正起到控制作用,就必须尊重科学,尊重实际,实事求是,并维护设计限额的严肃性。既要反对故意压低投资、有意漏项,从而给整个项目投资控制留下先天患的倾向,又要反对有意抬高投资,向投资者多要钱的做法。即在限额设计的目标中必须体现设计的标准、规模、原则的合理确定和有关该预算基础资料的合理取定,通过层层分解,实现了对投资限额的控制与管理,也就同时实现了对设计规模、设计标准、工程量及概预算指标等方面的控制。

二、限额设计的控制

(一)限额设计的纵向控制

限额设计贯穿于各个阶段,而每个阶段中必须贯穿各专业的每一道工序。在每个专业、每道工序中都要把限额设计作为重点工作内容,明确限额设计目标,实现工序管理。各专业限额的实现,是实现总限额的保证。

初步设计要重视方案选择,按审定的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投资估算进一步落实投资可能性初步设计应该是多方案比较选择的结果,是项目投资估算的进一步具体化。如发现重大设计方案或某项费用超出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的投资限额,应及时反映,并提出解决办法。在初步设计限额设计中,应强化控制工程造价意识,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

把施工图预算严格控制在批准的概算以内,要把重点放在工程量控制上。工程量一经审定,即作为施工图设计工程量的最高限额,不得突破。但由于初步设计毕竟受到外部条件的限制,如地质报告、材料供应、协作条件等变化影响,因此可能引起己确认的概算价值的变化[4]。这种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是允许的,但必须经过核算和调整,有时还必须重新编制或修改初步设计,并报原审批单位审批,投资控制额即以新批准的文件为准。

加强设计变更管理。对非发生不可的变更,应尽量提前实现,以使损失降到最少。要建立相应的设计管理制度,如要加强设计变更层层审批的管理工作[5]。尽可能把设计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对影响工程造价的重大设计变更,要用先算经济帐,后变更的办法解决,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控制。

树立“主动控制”与“动态管理”的理念。在限额设计中,为了克服被动控制的不足,可将系统论和控制论的成果应用于其中,将“控制”立足于预先分析目标偏离的可能性,并事先主动地拟定和采取各种预防性措施,尽可能减少以至避免目标值与实际值的偏离,确保计划目标得以实现。

实施限额设计的全过程是工程建设在设计阶段的投资额的动态反馈和目标管理过程。根据工程设计阶段进展的情况,及时比对投资限额,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实现限额设计的动态控制[6-7]。其实施全过程见图1.1所示。

(二)限额设计的横向控制

限额设计横向控制的主要工作,就是健全和加强设计单位内部的经济责任制,同时要实行限额设计的节奖超罚。

首先要建立内部限额设计责任制,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个人。要明确总设计师、工程经济师负责人、概预算编制人员、专业负责人和设计人员在限额设计中的岗位职责,确立技术、经济、质量互为一体的观念。

其次要实行限额设计的节奖超罚,设计单位通过采用新设备新工艺或通过优化设计,节约了工程投资,应根据节约投资额的大小,给予设计单位相应的奖励;另外,因设计单位设计错误、漏项、扩大规模和任意提高标准而导致工程静态投资超支,要扣减设计单位的设计费。

三、限额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在积极推行限额设计的同时,还必须认识到它的不足,从而在推行过程中加以完善和改进。比如,1、限额设计理论及操作技术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发展;2、限额设计效果好,但项目全寿命费用却不低的经济现象;3、过分强调限额设计的重要性,使一些新颖别致的设计受其限制无法实现。

在运用限额设计的过程中,针对以上不足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详细调查并分析研究外部环境条件,确定哪些影响目标实现和计划运行的有利和不利因素;用科学的方法制定计划,预防偏离的发生;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为预测工程项目未来发展状况提供全面、及时、可靠的信息。

在限额设计中,要适当考虑工程运行、维修、管理等过程的费用,降低工程全寿命费用。合理分解和使用投资限额。不要死扣限额不放,如确实在投资确定以后发现有更好的设计方案额,可适当增加投资,报请主管部门批准后,允许调整或重新确定限的理解和认识上需要求得共识、研究和完善之处。

结论:

限额设计在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建筑单位只有切实地结合自身情况,从工程的准备期、施工期、竣工期以及后期维护中综合考虑成本,尽可能地降低工程的费用支出,并做好针对性的限额设计方案,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经济利益。

[1] 成虎.工程项目管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18.

[2] 丛培经,黄友帮编.工程建设目标控制与监理.北京:科技出版社,1992:63-81.

[3] 曹如宝.建设项目投资控制.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76-78.

[4] 徐大图.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29-71.

限额管理论文例5

一、引言

利率是经济和金融领域的一个核心变量,它实质上是资金的价格,反映了资金的供求关系。利率期限结构是指在相同违约风险水平下的各期零息债券(zero-coupon bond)的平均年收益率曲线。它是资产定价、金融产品设计、保值和风险管理、套利以及投机等的基准。

由于利率期限结构的基准作用,因此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一直是金融学领域一个十分基础性的研究课题。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利率期限结构的研究无疑具有更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在国外,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对利率期限结构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假说。影响较大的有三种理论假设:纯预期理论、流动性偏好理论及市场分割理论。纯预期理论认为利率期限结构的形状及变动都是由投资者对未来短期利率(远期利率)的预期引起的,当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上升时,由于长期利率实际上是一系列短期利率的组合,因此长期利率比短期利率更高,根据这种理论,当前的远期利率就是未来的即期利率。而流动性偏好理论认为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之所以不一样,是由于不同期限的债券的风险水平不一样造成的。特别是期限较短的债券流动性相对较好,有一定的流动性溢价,从而短期债券的收益率相对于长期债券来说较低。流动性偏好理论能够解释为什么利率曲线在大部分时候是向上倾斜的。

但在实际中,这些因素往往同时存在。因此,研究者糅合了上述两种因素,提出了更为一般的合理预期理论(Rational Expectation Hypothesis)。合理预期理论实际上是一种联合假设,既假设投资者对未来的利率有合理的预期,又假设长期利率在短期利率基础上有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期限风险溢价。这个理论可以用下式表示:

■ (1)

其中,R■■代表到期期限为k的零息票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即期利率)。R■■代表不同时刻的剩余到期期限为1的零息票债券的到期收益率(即期利率)。θ■■表示持有长期债券相对于滚动的持有短期债券的预期超额收益。而Et表示在t时刻的市场信息基础上的条件期望。根据合理预期理论,风险溢价θ■■只跟到期期限k有关,而不随时间改变,因此,θ■■=θ■。

在这个合理预期理论提出以后,许多学者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而大部分实证检验都拒绝了这个理论。否定原因是学者们发现存在随着时间变化的期限风险溢价。这些否定的研究大部分都是采用美国的利率数据,利用其他国家的数据进行研究的比较有限。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但是研究的条件已初步具备。国内已有一些研究者开始利用债券利率数据对期限结构理论进行检验。本文在之前的研究基础上,用中国的利率期限结构数据对合理预期理论进行实证检验,以便分析中国债券市场利率期限结构的形成机制。

三、实证分析

对合理预期理论的检验方法有很多,例如参数比较法、回归方法、VAR等。比较常见的检验是用回归方法。所以本文也采用回归方法。投资者投资于债券(不管长期还是短期债券)目的是获得投资收益,因此收益率是他们最为关心的变量。但是这里的收益率并不是指到期收益率,而是持有期的收益率。因为投资于长期债券的投资者大多不会将债券持有到期,而是在持有一段时间后出售以获取一定的收益。本文将观察投资者在一段时间内投资于长期债券相对于投资于短期债券是否获得了超额收益,这种超额收益是检验利率期限结构理论的关键因素。超额收益定义如下:

■ (2)

这里,H■■表示在t+1时刻到期限期限为k的零息票债券,持有1个时期的超额收益。R代表即期利率,上标表示到期期限,下标表示时刻(即期利率以连续复利年利率表示)。这个线形表达式是利用即期利率进行推导的。这个公式可以这样理解,对于t时刻到期期限为k的零息票债券来说,1个时期以后(即t+1时刻)当期限为k-1的即期利率(R■■)确定时,这个零息票债券的价格也就确定了,因此这个零息票债券在这个持有期内的收益也就确定了。因此,KR■■-(k-1)EtR■■表示期限为k的零息票债券1个时期的持有期收益率。减去1个时期的短期收益率R■■,也就得到了超额收益率。

下面定义随时间变化的预期超额收益率θ■■如下:

■ (3)

这个预期超额收益可以看作期限风险溢价。通过期限风险溢价可以对超额收益H■■进行预测,但是会出现预测误差(forecast error)。因为超额收益率可以分解成期限风险溢价以及一个时期的预测误差:

■ (4)

假设这个预测误差跟当时的信息集是正交的,那么就可以为超额收益H■■的可预测性提供一定的证据。但是,因为期限风险溢价的表达式中存在条件期望,使得这个溢价是不能直接观测的。根据预期理论,k期收益率与1期收益率之间的差额(收益率差)包含了市场对长期利率变化的最好预测。并且有以下公式:

■ (5)

根据合理预期理论α0=-θ■■,α1=1。整理后,得到超额收益对收益率差的回归表达式:

■ (6)

这里,■。根据预期理论,■,由于H■■可以分解成期限风险溢价以及预测误差之和,并假设预测误差与信息集是正交的,那么,α1的估计值显著不等于0就可以断定存在随时间变化的期限风险溢价,即合理预期理论不成立。

根据中国货币网的统计数据,在银行间市场国债回购的交易比现券的交易还要活跃,债券回购交易的的活跃性保证了其形成的短期利率有足够的市场代表性。本文的样本时间选择从2005年1月到2010年12月,采用每个月月底的月度数据,对于个别月份的缺失数据采用插值法来填补。采用月度数据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考虑投资者在实际投资中的业绩评价的时间间隔;另外就是使得有足够的数据用于检验。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对实证检验是非常重要的。

从公式(2)以及银行间国债回购利率月度数据,可以计算出k为2,3的超额收益时序数据。见图1和图2。

图1 2个月即期利率的超额收益 图2 3个月即期利率的超额收益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2个月即期利率和3个月即期利率的超额收益的变动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某些时间里,超额收益的波动较大,而在某些时间里,超额收益的波动较小。总体上看,3个月即期利率的超额收益的波动性比2个月即期利率的超额收益的波动大,这一点可以从表2的统计数据中看出。

表1 超额收益统计数据(样本:2005.1-2010.12)

从以上可以看出,3个月即期利率的超额收益的标准差比2个月的要大,但同时,3个月即期利率的超额收益的均值更大。说明期限越长,波动越大,但收益也相对较高。从金融的角度看,超额收益的波动越大,其风险越大,因此,其需要的补偿也越高。

以下,通过公式(6)对合理预期理论进行回归检验。即对

验证:H0:α1=0 H1:α1≠0

当k=2时,回归方程如下:

其中,括号内是T统计量。由回归结果可知,α1显著不等于0。

k=3时,回归方程如下:

其中,括号内是T统计量。由回归结果可知,α1显著不等于0。

检验结果表明,原假设是不成立的,即α1显著不等于0。因此,与合理预期理论推导出来的结果相矛盾,说明合理预期理论不成立。结合之前的假设,预测误差与信息集是正交的,说明存在随着时间变化的期限风险溢价。

从上面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合理预期理论并不成立,期限风险溢价是随着时间变化的。应该如何用模型来描述期限风险溢价的变化呢?国外的研究者发现可以用超额收益率的条件异方差模型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近几年的利率动态研究当中,条件异方差的GARCH-M模型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估计的参数相对较少,且更为有效。所以本文也尝试使用GARCH-M模型来研究期限风险溢价的变动行为,并且分析其估计结果。

但是,在采用GARCH-M模型之前,我们要对所研究的时间序列进行LM检验(拉格朗日乘数检验),看这个序列是否存在条件异方差现象。如果存在条件异方差现象的,就可以用GARCH模型进行分析。

表2 对超额收益率自回归

用LM统计量检验自回归条件异方差存在。

F=13.799>F0.05(3,55)=2.78

LM=N*R2=17.13>χ20.05(3)=7.81

检验结果认为模型存在自回归条件异方差,应该在AR(3)的基础上建立GARCH(1,1)模型。

这里要分析的是期限风险溢价的变动形式。根据前文的分析,期限风险溢价在实际中是不可直接观察的,但我们知道超额收益率可以分解成期限风险溢价与预测误差两部分。即

■ (7)

这里,ε■■表示预测误差。假设期限风险溢价θ■■服从一个GARCH-M过程,那么公式(7)可以表示为:

■ (8)

公式(8)是期限风险溢价的均值公式。公式中,π■■为常数项,表示一个固定的溢价水平。λ■■是风险价格,f(σ■■)表示超额收益率条件标准差的函数。注意,这里f(σ■■)可以等于σ■■,也可以等于(σ■■)2,取决于在参数估计的过程中方程的拟合程度谁更高。进一步假设条件异方差ε■■服从GARCH(1,1)过程,如下面公式所示

■ (9)

这是条件异方差公式。之所以采用GARCH(1,1)模型,是因为这个模型的应用相当广泛,拟合效果也不错。公式(8)和公式(9)组成了一个GARCH-M模型。

下面采用前文的超额收益率数据对整个模型进行估计。估计方法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估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3 GARCH-M模型参数估计表

由上可知,

k=2时,期限风险溢价均值方程是:

GARCH(1,1)方程是:

同理,k=3时,期限风险溢价均值方程是:

GARCH(1,1)方程是:

从参数的P值来看,检验结果是很显著的,当时,模型的拟合程度更高些,估计的参数更为显著。这也印证了期限风险溢价序列可以通过GARCH-M模型来描述。λ(k)为正数,说明当超额收益率波动变大时,投资者对风险更为厌恶,从而需要更高的期限风险溢价。从前面的图1和图2中也可以观察到这一点,超额收益率的波动更大,均值也更高,说明市场确实对风险做出了反应,也说明期限风险溢价是随时间变化的。

从以上两个模型的参数估计来看,由于均值方程中的常数项很小,说明期限风险溢价几乎可以用市场对收益率波动的风险的回报来描述。但是在前面的回归分析中,收益率差对超额收益率的回归十分显著,收益率差可以有效的预测期限风险溢价,那么我们可以将收益率差引入GARCH-M模型中看是否能够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呢?能否更加有效的解释期限风险溢价的变化?下面将收益率差引入GARCH-M模型的均值方程中,再进行参数估计。其均值方程如下:

■ (10)

条件异方差方程保持不变,表4列出了改进的参数估计的结果。

表4 改进的GARCH-M模型估计表

从估计的参数来看,k=2时,α还是显著的(P=0.0023),从R2=0.2405来看,比没加入收益率差时的拟合优度R2(0.2117)要大些,说明在模型中引入收益率差可以提高模型的拟合程度,不过提高不明显。从上表看出,参数μ(k)的估计不显著。但是。而k=3时,我们看到,收益率差的引入确实能更好的解释模型,α相当显著,并且拟合优度R2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说明收益率差确实能够有效预测期限风险溢价随时间的变化。

综合以上的分析,在预测期限风险溢价的时候,k=2时可以不把收益率差引入模型,因为拟合优度提高不明显,还有的参数值不显著,可以采用如下 ARCH-M模型进行预测:

■(均值方程)

■(条件异方差GARCH(1,1)方程)

k=3时,把收益率差引入均值方程,条件异方差方程保持不变,采用以下预测模型:

■(均值方程)

■(条件异方差GARCH(1,1)方程)

从本文研究结果来看,尽管期限风险溢价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并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但是我们可以用超额收益率的波动性以及该期限的收益率差替代期限风险溢价进行预测。投资者在进行债券投资的时候,可以应用该预测,根据期限风险溢价的高低对投资的期限长短进行风险收益权衡,从而做出投资决策。因此,有效的预测期限风险溢价对投资者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论

本文利用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的交易价格,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利率期限结构,利率期限结构合理预期理论进行了实证检验,并用GARCH模型对期限风险溢价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

一是从2005年1月到2010年12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隐含的利率期限结构大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但是整条收益率曲线很平缓。利率方差是随着到期期限缓慢下降的。从利率期限结构图以及统计特征看出利率曲线有着显著的偏度和峰度,它们都不服从正态分布。

二是我国银行间回购债券市场上,利率期限结构对债券的超额收益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使用Fama的经典回归方法,发现收益率差能够有效预测超额收益。当收益率差增大,持有长期债券的投资者将相应获得更高的超额收益。同时,实证检验表明合理预期理论不成立。期限风险溢价是随时间变化的。

三是从模型中可以看出,超额收益率的波动性以及收益率差能够有效预测期限风险溢价。根据对期限风险溢价的预测,投资者能够合理的选择所投资的期限。

参考文献

[1]Ball, C.A., and W.N. Torous,2009, “The Stochastic Volatility of Short Term Interest Rates: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Journal of Finance, 54, 2339-2359.

[2]Ball, C.A., and W.N. Torous, 2007, “Unit Roots and the Estimation of Interest Rates Dynamics”, Journal of Empirical Finance, 3, 215-238.

[3]我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动态实证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9年06期.

[4]庄晓玖,杜海涛.《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实证分析》 《金融论坛》 2003年第11期

[5]利率期限结构模型估计结果影响因素经验研究中国管理科学. 2010年01期.

[6]谢赤,吴雄伟.《基于Vasicek模型和CIR模型中的中国货币市场利率行为实证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02年第3期.

限额管理论文例6

0.前言

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在林业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发展和保护森林资源始终是林业工作的核心任务。森林采伐是林业生产的重要活动,人们经营利用森林,必然要涉及到森林采伐。但随着人们日益重视和加强生态建设,发挥林业的多种效能的呼声日益高涨,特别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的提出,并已为社会可接受的前提下,森林采伐受到极大重视。为了更好地发挥采伐管理制度在保护森林资源、推进森林科学经营、促进林业健康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保障森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我们应对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本文就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改革谈几点粗浅意见。

1.森林采伐限额中存在的问题

1.1采伐限额编制依据不准确

科学而准确地编制采伐限额是森林采伐限额制度达到逐步增加森林面积及森林蓄积量的目的的首要保证,但从目前看采伐限额的编制本身就是不准确的,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功能无法实现。依据规定,森林采伐限额的编制程序是,全民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国有的林业局、林场、农场、厂矿为单位,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木及农村居民自留山的林木以县为单位,根据合理经营和永续利用的原则,提出年森林采伐限额指标,逐级上报。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对上报的森林年采伐限额指标进行汇总、平衡,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批准的年森林采伐限额,每5年调整一次。森林采伐限额编制的基本依据基层单位在森林经营方案中提出的合理年伐量,因此,森林采伐量的准确性又是森林采伐限额准确性的前提。理论上说,各经营单位是根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结果提出森林年采伐量及采伐限额的,但是,具体的经营单位首要的经营目标是发展地方经济及维持本单位的生存与发展,他们根本不愿意考虑其经营行为的生态效益,更倾向于通过多报采伐限额来获得经济效益,因此,他们制定并上报的采伐限额的科学性、准确性得不到保证。

1.2超限额采伐现象依然存在

森林采伐限额作为对森林和林木采伐限定的最大控制指标,是具有法律强制力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遵守,但现实的情况时,虽然每年都限定了采伐数额,但超限额采伐问题依然存在。超限额采伐单位数量虽然有所下降,但超证采伐问题还是比较普遍,无证采伐问题也仍然突出。

1.3执行力不从心

经批准的森林采伐限额必须分解并分配到具体单位才能得到落实,但是要求采伐单位自觉地按照限额进行采伐是很难的,因此,除了由林业主管部门对限额采伐执行情况进行必要的检查之外,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还规定了凭证采伐制度。但是超限额发证、发人情证、关系证的情况依然存在。由于森林面积大,结构复杂,执行伐前设计审批、伐中检查、伐后验收的规定有严格的技术要求,需要太多的人力物力,执行成本太高,基层林政部门几乎无法承受,因此,上述规定在基层实际上很难得到执行。

1.4处罚左右为难

对违反限额采伐制度的行为,森林法、刑法等法律法规规定了应当承担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其中确定的处罚措施是明确而且严厉的,但是,很多超限额采伐行为是由地方政府与企业法人引起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超限额采伐行为也并非是简单的违法、犯罪行为,有的是为了清偿沉重的债务或者为了支付工人工资、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条件而被迫超限额采伐,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完全是为了公益事业被迫超限额采伐,对于这样的“违法”、“犯罪”行为,执法部门、司法部门处理起来感到左右为难。

2.改革森林采伐限额制度的合理途径

2.1合理采伐林木

采伐管理的关键在于根据生产量大于消耗量的原则,坚持越采越多、越采越好的方针,把着力点放在总采伐限额的宏观控制上。按林种进行采伐限额管理,完全符合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理念,符合科学发展观,体现与时俱进的思想。据此,应对商品林和公益林实行分类管理。商品林,尤其是人工商品林要放宽政策,让经营者自主经营和处置,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林地生产力,政府重点在总采伐量的控制,同时要有确保必须在当前或次年完成更新的有效措施。对重点公益林从严控制,只准进行抚育或更新性质的采伐,禁止皆伐;对天然阔叶林的采伐要从严审批,因征占用林地等特殊情况,需要采伐的,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2.2取消木材生产计划

现行林木采伐管理制度规定,既有按采伐类型和消耗结构之分,又要执行人工林、天然林的商品材控制,还有木材生产计划。这些规定,在理论上虽然可行,但不符合客观实际。实际上,不论是商品材还是非商品材(自用材、烧材),均已消耗了资源。在总限额内,依法采伐的木材自用有余,如何处置是农民自己的事,政府只要控制好资源的消耗量就行。如果取消商品材、非商品材界限,既可以减轻执法难度,减少违法行为,还可以增加林业规费收入。

2.3调整采伐限额管理办法

现行采伐限额管理办法规定,除一般人工用材林和工业原料林采伐限额有结余,经省认定,可结转下年度和以后各年度使用,其余均不得跨年度使用。这不是很符合实际。应在保证5年森林资源总量增长和5年森林采伐限额不突破的前提下,允许地方根据木材市场行情和需求,5年内年度之间的采伐限额作适当调整,以充分调动林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采伐限额的编制,主要是在坚持采伐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下进行的,对如何促进森林经营和地方对采伐林木的依赖程度考虑较少,而且,经国务院批准的限额,在2000立方米以上的,都必须下达到编限单位甚至乡镇。这样就会至少带来一个矛盾,一些经济发达的地方,老百姓和村集体不依赖于采伐林木作为经济来源,这当然是保护了生态,但也浪费了限额指标;而一些经济相对欠发达的地方,一方面老百姓甚至集体经济对采伐林木的依赖度较高,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中幼林急需培育经营,造成采伐指标严重不足。解决的办法是应允许省级林业主管部门或市级林业主管部门代表政府进行适度调整。调整双方可以适当进行经济补偿,调整的目的就是加强森林培育,促进可持续经营。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是森林资源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通过改革限额分配方式,使林木采伐限额分配与林业经营者的需求相对接,减少过多过细限制,优化审批环节,扩大市场自,解决森林经营与木材市场衔接的问题。

限额管理论文例7

利用信息技术并结合公司仓库管理系统中物资信息相关数据分析得出仓库物资已出现积压。利用往年累计的物资采购数据测算出各类物资新的经济储备数量定额,并与原有的进行差异比较,进一步对物资采购计划中计划数量进行合理有效的约束,挤掉数量中的“水分”,使物资采购计划数量尽可能与生产需要相适应。

公司计划严格实行物资储备数量定额管理,即便于审计对计划编制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与评价,又能有效促进企业相关部门改进工作,不断提高采购物资计划编制的水平与质量,避免因不适当的采购行为而造成物资的积压与浪费,实质性的为公司节约资金成本,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一、公司仓库物资已出现大量积压

我公司仓储管理系统数据显示,截至5月1日,仓库共有62797种不同规格物资,目前分为通用物资、常备通用物资、零库存常备通用物资、专用物资以及闲置物资这五大类来进行管理与计划申报,库存资金达2.081亿元。

通过对物资数据信息进一步整理发现,仓库物资目前存在着大量库存积压,库存资金逐渐上涨,增加公司生产成本,消弱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经分析,主要因以下三方面原因引起:

使用部门申报物资计划中的计划采购数量随意,且大都超过原有定额上限的允许范围(见图1);物资采购入库后不能及时被使用部门领用或长时间都不领用(见图2);仓储系统中原以一个月用量作为库存上限、半个月用量作为下限的经验值定额设置是不严谨和不科学的,无理论依据及数据支撑。

二、利用仓储系统物资数据计算新储备定额

通过上文的描述,我们认为必须要从源头抓起,即首先完善原有的物资库存上下限设置,对其进行重新计算,使之能更科学、更经济、更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生产。

通读曹慧明著《采购比价审计》一书,我们联系公司实际现状而得到启发,其中所提到的理论完全可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手段来分析我公司目前仓储系统所拥有数据。

(一)储备物资定额理论计算

物资储备定额,是指企业为保证生产顺利进行并使企业经营管理取得最佳经济效益而制定的物资储备品种结构及数量标准,其是编制物资供应计划数量的重要依据之一。而企业的物资储备定额又有两种情形,一种称为经常储备定额,这种储备是动态的,在一定采购供应间隔期内,储备量由高到低,由低到高,周而复始。另一种则是保险储备定额,是指企业为防止物资供应发生中断,保证生产连续运行而建立的安全储备。而我们接下来所要计算的储备定额上限即为上述两种情形得出的结果相加之和,下限则为保险储备定额。

经常储备定额计算:

经常储备定额=平均每日需用量×(供应间隔天数+检验入库天数+使用前准备天数)。

上式中各因式,匹配到我公司仓储现有数据则分别是:

a、平均每日需用量=某物资年度入库总量÷365天。

b、供应间隔天数=上期实际供应间隔天数的加权平均数。通俗理解则为同物资相邻两个订货单之间的入库时间间隔天数×订货单上物资数量的加权平均数。转换成公式即为:

c、使用前准备天数=采购物资入库后需要多长时间被领用完结。

保险储备定额计算:

保险储备定额(库存下限)=平均每日需用量×保险储备天数

上式中各因式,匹配到我公司仓储现有数据分别是:

a、平均每日需用量=年度物资入库总量÷365天。

b、保险储备天数=(订单物资到货时间-物资订单发出时间)- 物资采购周期。其中(订单验审时间-订单生成时间)取所取时间段内的平均值;

如果【平均值-采购周期≤0】,则保险储备天数为0天,可理解为采购员能保证在规定的采购周期内将相应物资买回,不会影响生产。

如果【平均值-采购周期>0】,则按上述公式进行计算保险储备定额。

最高储备定额的计算:

物资最高储备定额=物资经常储备定额 + 物资保险储备定额

(二)原物资库存定额与新定额之间的差异

上述理论已然编译成程序写入我公司仓储系统软件中,对此我们以2011至2012年两年的数据信息作为支撑条件,从系统中导出计算后的数据用以比较原定额与新定额之间的差异:

若以原来定额限制对数据进行分析,我公司仓库有945项物资当前库存值超出定额上限,多占用库存资金合计约244.91万元(见图3)。

而套用新定额后,仓库则有3011项物资当前库存值超出定额上限,多占用库存资金合计约为320.62万元(见图4)。

不难看出,新的储备定额能更科学、更敏感地分析体现仓库物资所处的状态,更为有效的从另一层面去完善公司内部管理制度,同时也实质性的可为公司发掘节约生产成本的潜力,提升市场竞争力。

三、利用信息化技术复核物资计划申报的正确性

公司在不久的将来严格实行物资数量储备定额管理后,应有效利用信息化的平台进一步对物资计划进行约束管理,具体做法是将相关部门所提交的物资计划中的计划数量与仓库结存数量并结合物资定额上限进行统筹控制,及时对计划数量进行调整,具体操作见下表:

上表中思想通过信息化平台实现后,一方面可对仓库库存物资最大化的进行调配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定额上限的控制,可有效的约束和规范物资计划申报的随意性,实现挤掉数量中的“水分”,有针对性的对申报超限的物资进行分析,查找原因。

四、结论

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公司仓库物资进行管理,其优点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总结:

增强采购计划申报的合理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为领导或相关职能部门审批采购计划提供依据。

一定程度的为公司筹措资金提供依据。经过审核后的物资计划,更加接近生产的实际需求,财务部门可据以更准确的分析公司的资金状态,为公司决策提供帮助。

对参与采购计划编制部门的工作质量进行监督与评价,促进有关部门改进工作,不断提高采购计划编制的水平。

限额管理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7-0194-02

0 引言

如今高校读者检索资料不停留在纸型载体,对电子数据信息以及多媒体光盘信息也有更大的需求。随着电子信息及多媒体光盘信息的猛增,信息数据的存储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合理科学地存放这些信息,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让读者能及时检索到这些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经过长期的研究与探讨提出了一个高校多媒体室冗余存储空间挖掘与应用的新途径[1]。

1 多媒体阅览室设备分析

目前高校多媒体阅览室普遍存在,检索机设备也由原来的低端产品发展到高端,无论内存,硬盘及中央处理器的处理速度也飞速提高,硬盘由原来的20G扩展到4T,电子阅览室一般都拥有百十台机器,硬盘存储按100台机器,每台200G计算,硬盘存储空间至少有15T可用,如果充分利用这些空间,为教学,科研会带来很大的辅助[2]。

2 媒体资料应用分析

大量的随时书光盘即多媒体资料不断购入,如何让读者及时检索到相应的多媒体信息,当一张光盘高检索率时,如何实现同一时刻多人同用,实现信息共享,当然如果将数据都传到磁盘阵列上那最好了,读者可以同时共享,但由于部分院校资金不足购不了阵列时,怎能解决读者借阅光盘率增加问题,这时如果增加同一种光盘复本量,总体累计起来一是占用大量的光盘盒,二是占用数台光盘柜,随着光盘数量的增加,存盘柜要不断增加,需要大量资金,并且无止境,再有工作人员上架整架,上架的光盘有的利用率是0,工作人员做的是无用功,浪费人力。而利用率高的光盘又不够用,公用检索机也不够用,这时有的读者就得等着,甚至一等就是几个小时,有时甚至检索不上,为了解决朱多问题,我们研发出多媒体电子阅览室PC冗余存储空间挖掘及应用,以及媒体信息存储新途径[3]。

3 PC冗余存储空间挖掘与应用

3.1 云存储管理 高校电子阅览室一般利用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为平台,配置相当的计算机群是多媒体室必备的高端设备。就笔者所在图书馆多媒体阅览室来说,配有AMD Athlon 64/processor 3000+/2.0GHe/1G/200G硬200想主机。并以Windows XP 为操作平台,如果按原始设备管理方法大量的硬盘空间读者随意使用,并且冗余量大,所以,限制和管理用户使用的硬盘空间是非常重要的管理途径之一,对用户使用的磁盘容量进行有限地控制,以避免对资源的滥用。其次从如何充分利用每台机器的冗余硬盘空间的入手,我们采用了先进的公共云存储技术管理着存储基础设施,将存储容量构建成存储池,以满足众多读者的需求。用户们通过网络连接访问其存储的数据[4]。

3.2 PC工作站磁盘配额实现 磁盘配额的实质就是管理员,他可以配额限制每一个使用本域中磁盘空间的用户,即每一个用户只能在最大配额的磁盘空间范围内进行使用。磁盘配额领域文件或文件夹所有权可以对跟踪和控制每一个用户的磁盘使用情况。当用户在NTFS分区拷贝或者存储一个新的文件时就拥有了这个文件的所有权,此时磁盘配额程序就将这个文件的大小计入到这个用户的磁盘配额空间。不论每个分区的磁盘是不是位于同一个物理磁盘,磁盘配额程序都可以独立的跟踪和控制他们的使用情况。管理员通过启动磁盘定额可以阻止用户进一步使用超过指定磁盘空间以外的空间或者记录用户使用其他空间的使用情况。实现方法如下:

第1步 如果已经创建好NTFS的卷,可以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中,用鼠标右键单击欲启用磁盘配额的卷,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属性”菜单项,即可显示如图1所示的“磁盘属性”对话框。

第2步 单击“配额”标签,切换到如图2所示的“配额”选项卡。选中“启用配额管理”复选框,其下的各个复选框将变为可用状态,其中,“拒绝将磁盘空间给超过配额限制的用户”复选项,磁盘使用空间超过配额限制的用户将收到来自Windows的“磁盘空间不足”的提示信息,并且在没有从中删除和移动现存文件的情况下,无法将额外的数据写入卷中。如果清除该复选框,则用户可以超过配额限制,无限制地使用磁盘空间[5]。

选中“将磁盘空间限制为”和“将警告等级设置为”单选项,并输入允许卷的新用户使用的磁盘空间,和用户使用的磁盘空间接近警告值时发出警告。在磁盘空间和警告级别中可以使用十进制数值(例如,20.5),并从下拉列表中选择适当的单位(如KB、MB、GB等)。

选中“用户超出配额限制时记录事件”复选项,如果启用磁盘配额,则只要用户超过管理员设置的配额限制,事件就会写入到本地计算机的系统日志中。管理员可以用事件查看器,通过筛选磁盘事件类型来查看这些事件。默认情况下,配额事件每小时都会被写入本地计算机的系统日志。

第3步 单击“确定”按钮,保存所做设置,启用磁盘配额。

3.3 PC冗余存储空间 云存储技术是一种实用型服务,它可以为众多用户提供一个通过网络访问的共享存储池。让用户访问他们的NAS(网络存储器)是云存储技术的任务,它是一种专用的数据存储服务器。由于云存储技术是以数据为中心的将存储设备与服务器沉底分离而集中进行数据管理,因此释放了宽度、提高了性能并且降低了总拥有成本而保护投资。虽然它的成本远远低于使用服务器存储,而效率却远远高于后者[6]。

第1步 在桌面上双击“网上邻居”打开其窗口,单击“工具”下拉菜单中的“映射网络驱动器”菜单项,显示如图3所示的“映射网络驱动器”对话框。

第2步打开“驱动器”的下拉列表为该连接指派一个驱动器号。在“文件夹”文本框中键入远程计算机的卷路径,其形式为:\Computer_Name\Share_File_name其中Computer_Name为远程计算机名称或IP地址,Share_File_name为共享文件夹的名称。当然,也可单击“浏览”按钮进行选择。

第3步 单击“确定”按钮,将所做的设置进行保存。通过“我的电脑”可以操作网络驱动器,网络驱动器是经远程计算机的卷映射的,这个操作就像操作本地磁盘一样简单。但是应当注意,远程计算机的卷必须是NTFS文件系统格式的卷。

4 结束语

此应用技术是在试应用及不断探索之中,随着科学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此技术会更加完善,更加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参考文献:

[1]赵志静,陈强.网络环境下医院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2):17-18.

[2]赖辉荣.关于特色数据库建设质量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4(3):24-25.

[3]赖辉荣.对图书馆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再认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3):15-17.

限额管理论文例9

降低物料成本是企业赢取利润的重要一环。而限额领料作为控制材料消耗的一种有效手段,更是屡屡提及。建设一种有效的适合于本行业的限额领料机制,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而建筑业相对于工业企业的特殊性及实施中的许多问题更引发了人们对它的研讨,本文就从限额领料的几个环节加以讨论。

建筑施工企业的特点:

相对于工业企业,建筑施工业有如下的特点:

1、流动性强、施工环境差异大

流动是建筑业永恒的特征。范围小则在某一地区移动,大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施工所涉及的人文、地理、水域、天气均存在较大差异。

2、产品对象差异大

一般而言工业、企业产品对象比较固定,总是相关的系列产品。而建筑施工业不一样,产品对象变化较大,有路、桥、码头、机场等。

3、人员素质不等

建筑业是种流动性极强的产业,其人员的安置带有一定的随机性。同时多年以来的经营理念也忽视了对材料人员任用,不少人认为只要会写几个字,会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便可从事诸如仓库之类的工作,也有人认为,签领料小票就是证明自己用了此料,至于写用在那里就无所谓,其成本意识相当淡薄。

4、基础设施欠缺

对于大多建筑业来讲,大料仓库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型管理,即材料四周开放,任何人员均可进入材料堆场。普遍认为,对大宗材料修建围墙,铁丝网,栅栏等造价太高,加大了工程成本。

限额领料的困难

由于建筑行业的上述特点使得限额领料的实施出现如下困难:

1)影响消耗定额的因素不确定

物资消耗定额指的是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完成单位产品或单位工作量所必须消耗的物资数量标准。由于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地理环境及气候的差异性,使得特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发生改变,给定额的制定及实施带来极大困难。

2)定额资料不全或没有

对于主要材料,有人认为,设计图纸标明的材料用量与实际用量相差不大,可以当定额资料用。但作为一种核算的依据与标准,我们应当有一个明确的体系化的标准去衡量使用。如果说构成主要产品的主要用料还有机可查的话,而一些临时设施、预埋件等的主材耗用基本无章可循,这就更加大了限额领料的实施与材料成本核算难度。

同样,对于辅助材料,其使用与施工环境、施工人员、施工方法与手段有较强的直接相关关系。如,同样一个承台,在大风大浪条件下与在静水中施工所耗用的辅材相差很大,有时根本不能比。同时人们也疏于对各种辅料的消耗规律进行统计,因而辅料的消耗定额基本没有。

3)消耗资料反馈不全

消耗资料的分析,一般情况是仅凭自己的经验、经历作定性化的判断,某某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进而作出某种判断,而不能提供大量数字化的资料供参考。

4)“左”的质量第一思想

质量第一,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是我们必须恪守的信律。但是,过分的追求质量,付出的将是更大的成本代价。如,理论上30Mpa即可达到要求的结构物,而实测达35以至40MPa,其牺牲的成本将是多少,可以计算。

建设适合于本行业的限额机制

3.1做好限额领料的前期工作

3.1.1消耗定额资料的制定

方法的选择

制定消耗定额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技术计算法,根据产品图纸,工艺流程及正常施工条件下的损耗,理论计算出单位产品所消耗的材料定额,主要适合于主要材料消耗定额制定

写实查定法,即通过现场客观的施工条件,通过实地操作,并经过对实际消耗资料分析修正后而确定物资消耗定额的一种方法。主要适合于施工条件特殊,与标准环境差异大等情况下消耗定额的制定。辅材消耗也常采用这种方法。

经验统计法,即通过相关人员的经验,或者通过相关统计分析资料而确定定额。特别适合于设备使用,维护及修理中消耗定额的制定。

定额的制定

对结构物、大型临时设施,可采用理论计算法,即通过图纸用量加一定合理损耗而定。其中合理损耗部分可通过现场写实以及相关历史记录及经验确定。辅料可以通过现场写实法确定。

3.1.2建好固定设施

固定设施即围墙、铁丝网、铁门等。凭票发料是我们实现限额领料的先决条件之一,不能凭票发料就不能奢想限额领料。而只有具备相应的固定设施保障,凭票发料才能实现。在一个开放的材料堆场中,无法体会和想象去如何实现凭票发料。即便能实现,至少则需要如下条件:库管员不离材料一步,不分黑天白夜,刮风下雨;其二:领料人有高度的自觉性。而这种做法的实质是库管员不仅仅是充当收发料、记帐的人的作用,还充当了围墙、铁丝网等固定设施作用,可以想象库管员在这种条件下达到这种规定条件的难易程度及实现限额领料的可能性。而实际情况往往是,某个分项工程材料即将超耗,在限额领料的情况下,使用人员不会去开领料小票、请领导审批而却会想其它办法,这种情况往往是造成仓库出库发生量差,其结果仓库自己给自己带上紧身符的尴尬,也混淆了管理,让人觉得仓库的收料数量不准。

3.1.3培训相关人员,提高业务素质

①提高业务员素质,特别重视库管员的任用

领料小票的填具,消耗数据的反馈不但与技术人员,工长等管理人员有很大关系,也与库管人员也有很大关系,如各种消耗记录不准,不规范。也有人认为库管员就是收发料的工人,跟其他工人没两样,随便找个就可干,这实际上完全忽视了仓库的重要性。实践中许多仓库管理员不仅仅从事收发料,还要兼做帐及一些辅的统计工作,他们从事的不仅仅是简单的,象使用工操作工一样单纯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是一切物资管理工作的基础,是进行物资信息深加工的第一道工序。随便安排库管员的实质是忽视了第一道工序的管理。

提高全员成本意识。

降低消耗、节约成本,其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现场的使用者、操作者以及很多部室的积极配合。积流成河,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这些谚语告诉我们,这些众多的,不起眼的损耗与浪费其结果往往是很惊人的,而实际上也正是如此。这里多丢一点,那里浪费一些,其个体数量不大,而其总数却让人难以置信。同时有些东西仅凭管理员从规章制度约束是无法实现的,需要使用者从其内心出发加强其成本意识,让他们意识到成本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浪费是在浪费自己的财产,节约是在为自己节约。当然管理人员也很重要。管理人员成本意识薄弱,数据东扯西拉,成本对象张冠李戴,其结果往往会误导消耗分析,对消耗规律作出错误的认识。

3.1.4做好细节改革

如领料单及限额领料单。目前就本人掌握和所知道的限额领料单中,仅标明了领料单中一些基本信息,并不能得知其该项工程分部的消耗定额和供应定额是多少,请领量多大及剩余量是多少。实践操作中,技术员签发领料小票时,根本无暇去查阅相关技术资料,也并不严格按图纸签小票,仓库对技术员签发的小票数据也不能实现相应的监督职能。即使能够做到凭票发货,也只能是被动的、盲目的发料。实际上我们应当将编制好的定额技术资料一份交技术员,一份交仓库。技术员必须填具清楚本分部工程所需材料限额,累计已领多少,剩多少,本次请领多少,将此单据交由仓库。仓库再参照技术资料审核无误后,签字发料。

3.1.5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

制定相关的奖罚措施,及时兑现。一种制度执行得怎样,激励制约措施,也有相当大的作用。记得一位工人对我讲过,我在某某工地节约了十多吨钢材,项目部承诺要按百分比给予奖励,结果调离时一分钱也没拿到,干了等于白干,还不如不干。我想这其中或许有些夸张,但它反映了激励措施的重要性。

实际上,正如幼苗的成长需要精心呵护一样,一种行为方式,一种管理模式,刚开始时,人们会感到不习惯,对它总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这需要从多方面来支持、鼓励,特别是各种制度、措施的保障,到这种模式与制度成为习惯,深入到思维以至变成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时候,我们的改革也就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而这正是我们不懈努力所期待的目标。

3.2实施限额领料

3.2.1严格按定额制度办事

严格按定额制度办事,指生产部门要根据相应的季计划,月计划及周计划,结合物资消耗定额及损耗系数,提供物资需用计划。物资供应部门在平衡资金、库存、经济性及可行性后,据此确定采购计划,组织供货。而仓库则要严格根据供应定额限额发放,属于计划外物资则要经相关领导特许方可领用,同时做好详尽的领料记录。分项工程竣工后,物资部门则根据用料记录统计、分析,并对定额的修改适时提出建议。

3.2.2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

定额管理是一项技术性及实践性较强的工作,涉及企业许多部门及工人。它既需要专业的、精通本行的人员来制定和组织实施,更需要广大施工工人的支持。因为他们身处生产维修一线,他们最了解消耗,特别是定额在制定后要通过他们来执行,因此吸收部分工人参加定额管理是必要的,贯彻执行定额也才有活力。

3.2.3建立健全原始记录

从材料入库开始,一直到被消耗和制成成品为止的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应有详尽的原始记录,采用一定的固定格式,记录各种物资的使用消耗情况,它不仅真实地反映了产品及其分项的真实成本,而且为定额的检查、分析与修订做好详尽的资料准备。

3.2.4定期检查反馈,适时修订

理论来源于实践,作为指导工作的各种规章制度,约定俗成也是来自于实践的经验总结。同时理论又可以反过来指导实践,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相互指导,相互发展的螺旋式上升的循环链。但是如果作为指导我们工作的定额反馈资料不全面、不详细,或者不准,就会影响我们定额的先进性、合理性和经济性,甚而会误导消耗核算工作。其中,来源于施工一线的消耗反馈数据更是举足轻重。而实际之中,我们很少对实际用量的消耗规律作过详细的、数字化的记录。一般情况是仅凭自己的经验、经历作定性化的判断,某某之间存在一定联系,进而作出某种判断。现代的科学理论及成功企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详细的科学的总结是我们发展的动力源泉。粗糙的、定性化的研究很难取得更大的发展,只能永远作为市场领袖的追随者。

3.2.5实施材料承包制

当今很多项目部各分部分项工程都不同形式地实施了职工承包制。大体上是,工程量、工程进度与承包组人奖金挂钩。其好处在于确保了工程进度与工程量,即承包组人一切工作以工程量为重点,工程进度上去了,自己的利益就有了保障。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形成了以牺牲成本为代价。而项目部以及一个企业,整体上它是作为一个赢利机构而存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其终极目标,单纯地追求个体利益则妨碍了整体利润目标的实现。实施材料成本承包制,即承包中加入材料成本或成本的成分。比如材料方面,可以按消耗定额或限额承包,则可以在保证工程进度和职工利益的同时,有效制约工程成本的随意增大,保证了企业的整体利益。

四、结论与展望

材料定额是制定各种材料需用计划、采购计划、发放领用及耗用分析工作的基础,是一切工作的起点,而经济性、合理性与先进性是评定材料定额的最高标准。在“有法可依”的前提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一切工作的重点,这需要人员、制度、设施的完美配合,以人为核心,制度为准绳,设施为保障,是良好执行限额领料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同时,及时反馈消耗信息,适时修订定额是这一制度得以良性循环,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

限额领料不仅是投入控制的一种手段,它同样可以降低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规范物资管理行为,是转变物资管理机制的重要措施。同时良好的执行限额领料,有助于物流系统信息化建设,有助于企业资源计划(ERP)和及时化生产(JIT)等先进物流管理思想在企业中引入与更好的实践。相信通过一段时间良好运作,建设物资管理信息化、电子化系统,及时动态地反映物耗信息,有效地制约不合理超耗,将是水到渠成之事。

参考文献:

[1]张智宏,宋敬华. 施工管理经营中的劳务分包与限额领料制度.河北水利.2008.07.18

[2]刘秋玲.推行限额领料制度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6(2).77-78

[3]叶国辉.公路工程施工成本管理及控制[J].广东科技,2007,(3).151

限额管理论文例10

所谓信用卡保证,指信用卡申领人依据发卡行的要求,提供第三人作为保证人,由第三人与发卡行签订保证合同,为信用卡申领人的信用提供担保的制度,即为信用卡申领人作为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所形成的对发卡行的债务予以担保。根据信用卡的性质,第三人与发卡行签订保证合同时,发卡行与信用卡申领人之间并没有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债权债务关系是在信用卡申领人的申请被发卡行审批通过后,作为持卡人在使用信用卡的过程中形成的。设立担保权时,债权并不存在。因此,信用卡保证不属于常规保证担保方式。那么,信用卡保证是否为最高额保证呢?

对照最高额保证的上述特征,下面对信用卡保证进行分析:

1、在信用卡保证合同订立时,主债权债务并没有发生,保证人是对将来一定期间内持卡人的不确定的若干透支债务承担保证责任,因此,信用卡保证符合最高额保证的第一个特征。

2、我国各发卡行信用卡的有效期一般为两年,如中国工商银行《牡丹信用卡章程》第十二条规定,“牡丹信用卡有效期为2年,如果持卡人到期需要继续使用,应办理更换手续。”信用卡持卡人只能在该期间透支,因此,信用卡的有效期即为债权发生期间,牡丹信用卡债权的“决算期”为自信用卡申领人领取信用卡之日起满两年。所以说,信用卡保证的债权发生期间是确定的,信用卡保证符合最高额保证的第二个特征。

3、关于信用卡保证是否符合最高额保证的第三个特征,即是否有最高额限制,理论上和实务上均存在根本性的分歧,主要有下述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信用卡担保是有限责任的担保,因为信用卡章程明文规定允许善意透支,并规定了透支的限额和期限,而且持卡人透支的限额和期限在信用卡领用合约上也有明确的约定。这样,保证人所承担的担保责任最高限额就是发卡行所允许透支的最高限额。

第二种观点认为,善意透支额度只是发卡行要求广大持卡人遵守的一个标准,而且仅仅指本金。另外在发卡行信用卡章程的担保条款中都规定:“当申请人不能偿还透支金额及透支利息或与银行联系中断时,保证人应承担申请人所未偿还的全部债务。”因此,保证人的担保责任范围应当是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所产生的全部债务,当然应该包括透支所形成的利息。

第三种观点认为,对于信用卡保证的担保责任范围,应当区分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即(1)如果发卡行在技术上完全有能力预防和制止持卡人的恶意透支行为,却由于自身的故意或过失没有及时制止持卡人的恶意透支行为,此时,担保人对持卡人的透支行为所承担的责任是一种部分连带担保责任,即承担持卡人所透支而客观上不能为发卡行所制止的透支债务的保证责任。因而,发卡行应当就自身的过错造成的扩大的损失自行承担经济责任,不得向保证人求偿;(2)如果是由于技术上的制约等客观因素,发卡行无法及时了解和追踪信用卡持卡人的使用情况,也就是说发卡行不存在过错,导致客观上不能及时制止持卡人的违法透支行为的,信用卡保证人应当承担持卡人使用信用卡所产生的全部债务的清偿责任。

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发卡银行应当遵守下列信用卡业务风险控制指标:(一)同一持卡人单笔透支发生额个人卡不得超过2万元(含等值外币)、单位卡不得超过5万元(含等值外币)。(二)同一帐户月透支余额个人卡不得超过5万元(含等值外币),单位卡不得超过发卡银行对该单位综合授信额度的3%。无综合授信额度可参照的单位,其月透支余额不得超过10万元(含等值外币)。(三)外币卡的透支额度不得超过持卡人保证金(含储蓄存单质押金额)的80%。(四)从本办法实施之日起新发生的180天(含180天,下同)以上的月均透支余额不得超过月均总透支余额的15%。”各发卡行信用卡章程也均作了类似规定,如中国工商银行《牡丹信用卡章程》第十一条规定:“金卡账户透支额度为10000元,普通卡为5000元。透支款项和利息须在银行记账日后60日(含)内归还。”据此便认为该规定的限额便为信用卡保证的担保责任最高限额。

该理解显然是错误的:第一,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的限额,是发卡行的监督管理机构,为了监控发卡行的经营风险,对发卡行所作出的内部控制指标,要求发卡行对信用卡申领人的授信不得超过该限额,即发卡行必须在该额度内确定信用卡申领人所能善意透支的最高限额,该限额也仅仅是就透支本金而言的,目的是避免信用风险过度集中。发卡行不得以信用卡申领人信用优良为由,突破上述授权限额。发卡行信用卡章程规定的限额作为用卡合约的组成部分,是对信用卡持卡人善意透支的本金的最高额的限制,即持卡人只能在该限额内透支,超出则发卡行将不予受理。而信用卡风险客观上存在善意透支风险和恶意透支风险两大块,信用卡透支的本质特征决定了恶意透支风险是信用卡的主要风险。因此,对发卡行而言,防范信用卡恶意透支风险较之善意透支风险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发卡行采用担保制度以防范经营风险,必然将恶意透支所形成的债务作为主要的被担保的债务范围,不可能仅仅将持卡人善意透支的本金作为保证人所担保的责任范围。而且即便是善意透支一般也会产生利息,信用卡透支所形成的利息是信用卡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卡行不可能只要求保证人就本金予以担保,而将利息部分排除在保证范围之外。担保法第二十一条规定:“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保证合同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当事人对保证担保的范围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保证人应当对全部债务承担责任。”根据该条规定,信用卡保证人的担保责任范围包括持卡人所透支的本金、利息以及实现债权的费用等,而不仅仅是本金。中国人民银行银函(1998)363号文件“《关于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中对透支限额的复函”规定:“关于持卡人透支限额的规定,是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发卡银行对信用卡业务进行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指标,不能作为发卡银行与信用卡担保人对保证责任范围约定的依据,担保人必须对持卡人实际透支金额承担连带责任。”该规定正是基于上述理由所作出的。第二,各发卡行与信用卡申领人、保证人的合约中均对信用卡保证责任的范围作出了约定。如,中国工商银行牡丹信用卡章程第六条规定:“担保可采用保证、抵押或质押方式。担保范围为持卡人牡丹信用卡项下的全部债务(包括信用额度内透支及超信用额度透支的本息、追索费用等)。担保应签订相应的担保合约”、《牡丹信用卡保证合约》第二条规定,“保证责任范围:被保证人根据其与乙方(银行)所签订的《牡丹信用卡领用合约》项下因牡丹信用卡而发生的全部债务(包括信用额度内及超信用额度透支的本息、追索费用等)和乙方实现担保权利的费用。”该约定内容明确,对发卡行、信用卡申领人和保证人而言,不存在理解上的歧义,应视为当事人各方真实的意思表示,因此,在信用卡保证所担保的债务范围上是没有确定最高限额的。所以说,银行卡业务管理办法第四十五条和各发卡行章程中规定的关于透支的本金的最高限额不能构成信用卡保证所担保的债务的最高限额,第一种观点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