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工作效率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7 15:19:28

工作效率总结

工作效率总结例1

二、围绕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对于广电部门来说,加强效能建设,抓根本搞好新闻宣传、抓重点提升广电实力、抓保障搞好安全播出,是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服务服从发展大局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具体来说就是,新闻宣传要提升促进力,有线电视要提高入户率,数字电视要提高整转率,安全工作要确保万无一失,为政治稳定做贡献。

2010年是电视新闻改革探索之年,新闻宣传工作围绕中心唱响凯歌,在“把握正确导向,凝心聚力促发展;关注民生民意,促进社会和谐;注重宣传创新,搞好节目改版;重视对外宣传,提高溧阳知名度”四个方面求突破,力争栏目出新,内容丰富,包装美观,变化有目共睹,社会反响较好。事业建设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政策惠民,推进“村村通”工程;精心组织,加快数字化建设,以发展增加实力、增添活力。安全工作是广播电视的生命线。对新闻宣传、广告内容、节目编排、频道运营、机房播控、传输网络、农村站点、行政管理以及政府广场电子显示屏等重点部位逐一排查,不折不扣抓好安全,圆满完成建国60周年安全播出任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

工作效率总结例2

1. 能够及时的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参与到高效课堂的实施中来。

推行“高效课堂”势在必行,任重而道远,要顺利、有效地推行“高效课堂”,最为关键的是老师要先转型教学理念,大胆实践,悉心研究,建立起符合教学规律新型教学思想。在本学期开始的时候,我能够认真的领会学习高效课堂的思想和要求,能够按照相关的规定去做,能够一直坚定不移地进行高效课堂教学。

2. 能够对学生进行长期的培养,并制定评价制度激励学生。

由于我任教的是一年级,并不能一开始就按照先学后教的课堂模式进行。所以我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上。学生一开始看书时是无从下手,我就用填空的形式引导他们一步一步观察。久而久之,大部分学生都能跟着老师所给的自学提示来自学。自学完之后,注重让学生大声、完整、有礼的回答问题,并且很多题目放手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让他们来讲,讲得不好的我再来补充。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表达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也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发言积极、愿当小老师的学生。

3. 够认真的制定自学提示。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提倡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合作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仅仅是引导和解疑。

一方面我注意引导,用精心编制的“自学提示”,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自主探究、交流研讨,另一方面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4.能够认真地写好教学反思,在反思中进步。

我认真的对待每周一次的教学反思,认真地总结在教学中出现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对于优点我坚持,对于不足的地方我就认真的加以改正。在反思中提高了自己,在反思中也获得了进步。

二、存在的不足:

1. 对课堂的控制还需要加强。

学生在板书的时候,在展示的时候,曾出现过学生开小差,不听课的现象,所以我的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和加强。对学生还要严格要求,同时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爱上数学课,对数学感兴趣。

2.自学提示的设计水平还要提高。

我要深入、细致地研究《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分析本部分内容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分析学生先有的知识与能力,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一环扣一环的设计问题情景,特别注意:整个自学提示中设计的所有问题跨度不能太大,要有明显的导向性。

3.课堂效率还需要提高。

目前的课堂已不再是以往的主要靠教师讲的课堂了,那是低效率甚至是无效率的课堂。高效的课堂教学主要应在于教师的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绝不会是高效的课堂,没有学生参与的问题永远都还是问题。我要一个点,一个点的去巩固,让学生每节课都会有所收获!逐渐的从低效向高效转变。

工作效率总结例3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根据县营商环境局《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坚决纠正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中“吃拿卡要”、办事效率低等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和县纪委监委的通知精神,为全力打造良好营商环境,规范行政审批行为,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我局认真开展了坚决纠正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中“吃拿卡要”、办事效率低等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现把此次专项整治工作总结如下:

一、认真组织实施,成立工作领导小组

我局成立了开展坚决纠正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中“吃拿卡要”、办事效率低等问题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在局党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和驻局纪委组的领导和指导下,认真履行牵头职责,将专项整治工作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结合起来,同部署、同安排,认真研究、查找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确保专项整治工作见实效,确保工作有序进行。我局单位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定期听取专项整治工作情况汇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对专项整治工作的指导和督促,适时组织开展监督检查,确保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实际成效。

二、制定整治方案,明确责任分工

按照开展坚决纠正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中“吃拿卡要”、办事效率低等问题专项整治部署要求,我局制定了《昭平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坚决纠正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中“吃拿卡要”、办事效率低等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整治的具体内容、目标要求、工作措施、进度情况、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三、建立整治台账,推进专项整治

我局在专项整治工作中,建立了整治工作台账,逐条整改落实,按规定步骤有序推进;按照上级要求分阶段及时报送相关材料及进展情况,对未按期完成的整治事项,逐一查找原因,提出整治时限,追加整治措施,确保整治工作实效。

四、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提高服务效能

工作效率总结例4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4-0173-02

0 引言

从军工研究所的人员结构来看,大部分为科研人员,研究所一般按学科划分了多个专业研究室,故专业研究室人力资源使用效率决定了研究所整体效率。“考核是指挥棒”,就作者所在的航天军工系统看,科研工时是研究室考核的核心要素。那么,如何利用科研工时这一考核和薪酬分配工具,以促进研究室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1 研究室考核模式和存在的问题

1.1 研究室考核模式介绍 年初,研究室根据全年任

务量向单位申请科研工时预算,单位通过计划部门与研究室多轮沟通,最终审定科研工时数量;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单位全年的任务量确定薪酬总额,其中约60%为固定薪酬,40%为浮动的绩效薪酬,固定薪酬按月固定发放,绩效薪酬按月预发,最终按考核结果补发或扣减;研究室主任的绩效薪酬与整个研究室年度完成的工时总量挂钩。

1.2 存在的问题 ①科研工时对研究室薪酬总额的影响小,如工时占绩效考核的比例为40%,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按6:4的比例推算,则与工时关联的薪酬只占总额的16%,研究室获取科研工时的动力不足。②研究室更加关注任务的完成,愿意用更多的人完成任务,对用人效率关注不足。③研究室更倾向多招人,相当于固定的岗位工资增加,整个薪酬包也增加,即使新招人员的能力不足,也可以将其绩效部分转移给骨干员工。④考核数据利用率不高,研究室主任没有将考核数据作为人员筛选、裁减的重要参考。⑤研究室主任顾及情面,不愿裁掉能力不足的人员,或者过于强调裁人的风险。

2 提高研究室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方法

经研究分析和实践,要在研究室范围内达到提高研发效率、提高人员整体素质、形成良性竞争研发氛围的目的,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

2.1 调整研究室薪酬确定方法,加大绩效工资与科研工时挂钩力度 ①固定工资总额按照实际人数、职称(初级、中级、高级)、职务(正副主任设计室)进行确定和发放。②绩效(浮动)工资总额由两部分构成,两部分均与科研工时挂钩,一部分根据研究室承担的实际总工时进行“总量考核”确定绩效工资额度,另一部分根据人均工时进行“效率考核”确定绩效工资额度。③研究室正副主任的绩效工资与研究室平均绩效挂钩,也就是说某一研究室科技人员的平均绩效工资较另一个研究室的高,则研究室主任的工资也较另一个研究室主任的高,反之亦然。

2.2 增加科研工时与绩效工资的挂钩比例 ①应将科研工时(工作量)与绩效工资的挂钩比例确定为不少于60%。②明确每个科研工时对应的绩效额(元/工时),且做到全年相对固定。③日常支出的预算由研究室和财务部门共同控制,超过额度不予报销,不作为考核指标。

2.3 公开考核结果,形成竞争氛围 ①公开各个专业研究室与科研工时挂钩的考核结果,在各研究室间形成良性的竞争氛围。②合理利用日常积累的考核数据,建立人员优化流程,人员连续两个季度考核结果为不合格时强制启动人员调动或裁减流程。

3 提高研究室人力资源使用效率的实施步骤

以上介绍了提高人员使用效率的方法,接下来介绍下具体的实施步骤。

3.1 确定全所科技人员薪酬总额 研究所在年初要根据计划任务量(包括预研等)、薪酬增长幅度、型号项目人工成本等预算数据,综合统筹平衡出全年科技人员的薪酬总额。这是进行绩效管理的基础,研究所可以在薪酬总额的高限和低限范围内进行调配,以达到激励和改进绩效的目的。

3.2 确定绩效工资总额 首先,按照实际人数、职称(初级、中级、高级)、职务(正副主任设计室)进行确定科技人员的固定工资总额;然后,用全所科技人员薪酬总额减去科技人员固定工资即计算得出科技人员绩效工资总额。

3.3 确定计划科研总工时及单位科研工时绩效额度 首先,根据本年与上一年任务量的对比情况,参考上年的科研总工时,估算本年总工时(包含必要的预研创新、产品化工时)。然后,确定本年的每单位科研工时绩效额:每单位科研工时绩效额=科技人员绩效薪酬总额/本年预估科研总工时。

3.4 确定研究室科研人员绩效总额 年初,各个专业研究室通过各项任务计算得出承担的科研工时总量,用科研工时总量乘以每单位科研工时绩效额,得出本室的科研人员绩效工资总额。每个月,用研究室科研工时完成数量乘以每单位科研工时绩效额计算得出研究室当月绩效工资总额,并按绩效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比如60%)发放当月绩效工资,剩余部分(比如40%)在年终考核后进行发放。

3.5 确定年终绩效工资 由上年介绍的方法可以看出,研究室的绩效工资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全年实际完成科研工时对应绩效工资的一部分,即总量部分,具体数额为:总量绩效工资=科研总工时×每单位科研工时绩效额×每月发放比例(如60%)。另一部分是效率绩效工资,具体数额为:效率绩效工资=科研总工时×每单位工时绩效额×每月未发比例(如40%)×考核得分。

由于总量绩效工资每月进行发放,则年终仅需确定效率绩效工资。具体步骤是:首先,建立全所的科研工时绩效池,并将各研究室的绩效总额的未发放部分(比如40%)纳入绩效池。其次,计算得出各研究室科研人员效率(=科研工时/人数)和计算得出全所平均科研人员效率(=全所科研工时/全所科研人数)。再次,计算得出各研究室效率考核分值(=研究室科研人员效率/全所效率)。最后,计算得出研究室年终应发绩效额度(=研究室科研人员效率考核分值×放入绩效池的额度),如应发总额度超出过低于绩效池额度,则需进行数额平整。

按这种计算方法,在不考虑其他因素(如工作质量)时,科研人员效率高(人均科研工时多)的研究室从绩效池拿回的绩效总额一定比放入绩效池的多。

举一个例子:三个研究室的年度科研总工时分别为540、650、1400,人数分别为30、25和40人,则科研人员效率(工时/人)分别为18、26和35,按每科研工时绩效额30元计算,则放入绩效池的额度(万元)分别为19.44、19.5和67.2。则按上述方法计算得出全所科研人员效率为27(=总工时/总人数),各研究室的考核分数为0.66(=18/27)、0.95(=26/27)和1.28(=35/27),应得绩效额度为考核分数与放入绩效池额度的乘积,计算得出为117.70万元,由于此数额超出了绩效池额度106.14万元,故需要将应发额度平整为绩效池额度,平整数值为0.9(=106.14/117.70),则各研究室从绩效池中取得的最终绩效额度分别为11.57、16.77和77.80万元,分别较放入绩效池的额度增加-7.87、-2.73和10.60万元,可见效率高的研究室取得的绩效额度增加,效率低的研究室额度减少。

3.6 确定研究室主任的绩效工资 将研究室主任绩效工资建立绩效池,研究室主任绩效考核分值与研究室科研人员效率考核分值相同,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并发放研究室主任绩效。这样就将研究室主任绩效工资与研究室效率绩效工资进行挂钩,促使研究室主人提高本研究室的科研人员效率。

4 研究室提高人力资源效率的策略

4.1 科研人员分类 研究室的科研人员可以划分为四类:一般员工(入职2年内)、骨干、设计师、专家。由于能力、职称、职位等原因,不同类别人员的工作效率相差较大,假定为0.5:1:1.5:2,即一般员工需要4个科研工时完成的任务,骨干人员需2个工时,设计师需要1.3个工时,专家只需要1个工时。

4.2 人员分类与工时、绩效总额的关系 假设有两个研究室,人员总数均是38人,但结构不同,如下表所示,研究室B的骨干人员多,则假设每个人员全年工作时间相同,则研究室B完成的工时多,绩效额度高。

①如表2所示,虽然两个研究室人数相同,但由于人员结构不同,研究室完成的总工时和绩效总额不同,整体能力较强(骨干多)的研究室的绩效总额更多。②同理,整体能力较强的研究室平均效率更高。③按照本文上面介绍的方法,整体能力强的研究室通过效率考核后获得的效率绩效更高,也就是整体能力强的研究室同类人员的薪酬较能力低的研究室同类人员的高,如同是骨干人员,则效率高的研究室薪酬较效率低的高。④由于研究室主任的薪酬与研究室效率挂钩,则效率高的研究室的主任薪酬也较高。

4.3 通过优化人员结构提升人员效率 基于上述情况,这会激励研究室主任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本部门科研人员能力和效率,裁减掉能力不足的人员;同时,如果研究室主任不采取优化人员结构的措施,将会产生能力高人员的流失,因为同样能力人员在效率高的研究室得到的薪酬高,这又会促使研究室积极优化人员结构。

5 结论

本文对科研工时这一考核要素的统计分析,得出了通过加大绩效工资与科研工时挂钩力度、通过“总量考核+效率考核”确定绩效薪酬额度、公开考核结果等措施提高研究室人员使用效率的方法,同时明确了实施的步骤,并通过实例测算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可以促使研究室主任主动地优化人员结构,提高本研究室内员工素质和能力,从而提升军工研究所的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工作效率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F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7)02-0074-06

一、我国能源强度变化的总体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单位产值能耗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种情况是发达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所没有过的(魏一鸣、范英等,2006)。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保持适度增长,而能源消费曾一度出现了下降的情况。1997-1999年的3年中,我国经济总量同比增长了25.7%,而能源消费总量却下降了6.3%。对此曾一度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甚至有部分研究人员由此对中国经济和能源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产生怀疑(Wang,2003)。关于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中国能源消费强度持续下降的现象,国内不少学者从不同侧面进行了研究,魏平仲、谢德明(1991)对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率进行了计量分析;陈书通、耿志成等(1996)研究了我国经济增长中的节能贡献率问题;赵丽霞、魏巍贤(1998)研究了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史丹(2001、2002)研究了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对能源消费的作用;王海建(2001)研究了经济结构转变对能源强度下降的影响;齐志新(2006)研究了技术进步对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作用。对于我国能源强度的研究结果并不尽一致,如王建海(2001)认为,我国能源强度下降过程中,经济结构变化起到正面的影响;史丹(2002)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减缓甚至下降的根本原因是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齐志新(2006)认为,技术进步是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决定因素。

但是2003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能源消费增长甚至超过了经济增长速度,单位产值能耗(即能源强度)出现了不降反升的情况。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我国GDP年均增长7.5%,单位GDP能耗降低20%。人们对于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普遍持乐观态度,而对于能否实现单位产值能耗降低的目标则显得担忧。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按照“十一五”规划2006年我国要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4%左右,但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上半年我国单位GDP能耗不仅没下降,反而还上升了0.8%。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情况下,要实现单位产值能耗持续下降所面临的压力确实是越来越大。不过,广东作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2005年单位产值能耗为全国最低,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5%,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上升了0.8%,而广东这一数字却下降了2.5%。广东是改革开放走在前面的东部发达地区,同时又是单位GDP能耗全国最低的省份,对广东能源强度下降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广东能源强度持续降低背后的原因,对全国其他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二、能源强度变化的因素分析方法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很多变量的变化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了解各个因素的作用大小,必须把各个因素的影响分别开来,这就是所谓的因素分解分析方法(Decomposition Analysis)。该方法是通过数学变换把变量的变化分解为几个一一对应的因素。因素分解方法有许多不同形式,常见的有拉氏因素分解法(Laspeyres Decomposition)和迪氏因素分解法(Divisia Decomposition)。

由以上因素分解公式可知,拉氏因素分解法带有分解残余,迪氏分解法由于含有近似计算,显然也有分解残余。因为分解残余的存在,并没有把目标变量的变化完全进行解释,因此,这种分解只是一种近似的分解。为了避免分解残余的出现,对变量变化得到完全解释效果,这里我们采用Sun(1998)提出的完全分解的因素分解方法。

生产单位GDP所需要的能源消费量就是所谓的能源强度(e)。用E表示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Y表示GDP(亿元人民币),Ei表示i产业能源消费量,Yi表示i产业GDP,则:

由此,一个经济总体的能源强度由各个产业的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所决定的。各产业的能源强度反映了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当然这与各产业的能源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很大关系;产业结构反映了各个产业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其他因素如市场化程度、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等的影响都可以包含在产业能源强度或经济结构因素中。因素分解分析法对能源强度变化分析的基本思路是把能源强度的变化分解成结构因素份额和效率因素份额,从而进一步分辨出结构因素和效率因素对能源强度影响程度的大小。

上述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因素份额式和效率因素份额式分别表示从基期t=0以来,到t期所发生的能源强度变化总量中,经济结构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分别提高的贡献率大小。当两者为正值时,表明结构变化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影响与能源强度变化方向是同向的,两者为负值时,表明其影响与能源强度变化方向是相反的。

三、广东能源强度变化的因素分析

(一)广东能源消费和能源强度变化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在广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广东能源消费总量也稳定增加,从1980年的1566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05年17769万吨标准煤。如图1所示,从广东三次产业能源消费趋势可以看出,能源消费的增加主要表现在第二产业,2002年以来第三产业能源消费量有加快增长的态势。

能源强度是一定量的经济产出所需要消耗的能源投入量,经济总量和能源消费量的趋势决定了广东能源强度的趋势和波动。图2是以三次产业的能源消费量和三次产业的实际GDP(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的能源强度。从图中可以看出,1985-2005年广东能源强度总体上呈现逐步下降趋势。1985-1989年间广东能源强度在下降中有较大波动;1989-1993年广东能源强度出现加速下降趋势,由1989年的4.58吨标准煤/万元GDP下降到1993年的3.1吨标准煤/万元GDP,总共下降了32.3%,年均下降8%。此后,广东能源强度呈平稳下降的趋势,1993-2000年广东能源强度下降了34.2%,年均降低4.9%。2000年以后广东能源强度下降速度明显减缓。图2同时显示,广东第二产业能源强度变化趋势与整体能源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1989-1993年广东能源强度快速下降主要是与第二产业能源强度加速下降有关,此间广东第二产业能源强度由7.08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值下降到3.76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值,总共下降了46.9%,年均下降了11.7%。此后呈现逐步缓慢降低趋势,到2003年广东第二产业能源强度降为1.96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值,2005年又有所回升,达2.04吨标准煤/万元增加值。1985-2005年,第一产业能源强度下降趋势不明显,并呈现较大波动性;第三产业的能源强度变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只是下降速度相对平缓。

(二)广东能源强度变化的因素分析

1. 数据来源。

这部分研究所使用的数据包括1985-2005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GDP)及其指数、三次产业增加值及其指数和三次产业能源消费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能源强度是以三次产业实际增加值(1978年不变价)以及各产业能源消费量数据计算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所占比重)也是按1978年不变价计算的。所有数据均来自《广东统计年鉴》(1986-2006年)、《广东省经济普查年鉴》(2004)。

2. 广东能源强度变化因素分解计算结果。

1986-2005年广东产业结构变化因素和能源利用效率因素对整体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的计算结果如表1、图3和图4所示。

3. 产业效率因素分解计算结果。

同样,可以将1986-2005年广东能源利用效率因素导致的能源强度变化进一步按三次产业进行分解,结果见表2和图5。

4. 广东工业能源强度变化的因素分解计算结果。①

广东工业内部各个行业结构变化和效率变化对广东工业能源强度变化所贡献份额的计算结果如图6所示。

5. 计算结果分析。

能源强度变化因素分解计算结果表明,广东能源强度下降趋势完全是由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所导致的。如表1、图3所示,除了1986年、1989年和2005年以外,其余年份效率提高均导致能源强度下降。整个期间由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导致能源强度年均下降0.16吨标准煤/万元。除了少数年份外,效率份额基本上都达到100%以上,如图4所示。这说明广东能源强度下降趋势完全是由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所导致的。在能源强度变化中,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结构因素所起的是推动能源强度上升的反向作用,1995年以后结构因素对能源强度变化影响很小。总而言之,1985-2005年间广东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推动了能源强度持续下降,并抵消了由产业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对能源强度的反向作用。2004-2005年广东能源强度不降反升,与这两年经济高速增长中产业能源利用效率下降有密切关系。

从能源强度变化因素分解结果来看,广东能源强度下降主要是源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因而有必要对导致能源强度变化的产业效率因素进行进一步分解。广东能源强度变化的产业效率因素分解计算结果表明:推动广东能源强度持续下降的主要因素主要来自第二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如表2和图5所示,除了1986年、1989年和2005年以外,在其他年份能源强度变化中第二产业效率提高均推动了能源强度下降。不过,1995年以后,这种作用在逐年递减,到2005年三次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均出现下降,结果导致了总体能源强度不降反升。第三产业在1986-1997年间(除1989年和1991年)能源利用效率提升对能源强度下降也起到了一定正向作用,但在1997年之后(除2001年)其作用方向基本是相反的。2002-2005年第三产业能源强度出现上升趋势,与其能源利用效率下降也是有关的。第一产业在部分年份的能源强度变化中发挥了正向作用,但从总体上来看作用不大。总的来看,广东第二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推动广东能源强度降低的主要因素,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产业结构变化和第一、三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反向波动。

鉴于推动广东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需要进一步对工业能源强度进行因素分解。以揭示工业能源强度下降背后的因素。如图6所示,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能源强度变化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广东工业内部行业结构变化对工业能源强度下降起到了一定作用,在总体上贡献份额接近20%。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纺织业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在广东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结构因素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这五个行业的结构变化对广东工业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份额占到了23.35%,它有效地抵消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的结构变化对广东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负面影响。不过,从总体上看广东工业行业结构变化对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作用远远不及效率提高所发挥的作用。

从工业能源强度变化的行业效率因素来看,多数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并推动了广东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在这些行业中,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大的行业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一行业效率提高对广东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影响的份额就达18.72%,其次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效率提高对广东工业能源强度下降影响的份额就达17.56%,此外,农副食品加工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的影响份额也分别达10%左右。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影响份额也达5%左右。以上这六个行业的效率提高对广东工业能源强度下降影响的份额总共就达到了65.4%。由此可以看出,推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实现能源强度下降的关键。

四、基本结论

广东作为全国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程度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广东的单位产值能耗全国最低,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3,广东的经验对全国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对广东能源强度变化的案例分析表明,无论是三次产业结构变化还是工业内部的行业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变化的影响都比较小。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对广东能源强度变化影响的份额仅为13%,工业内部行业结构的变化对广东工业能源强度变化影响要大一些,其影响份额接近了20%,但在总体上推动广东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特别是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通过结构调整来降低单位产值能耗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十一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我国要实现单位GDP能耗持续降低的目标,一方面必须要加大推动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力度,更加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和先进制造业,进一步挖掘经济结构调整对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作用的潜力;另一方面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改革和加强自主技术创新,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也是现阶段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以减缓能源消费过快增长的最有效途径。同时,广东经验也表明,工业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是实现能源强度下降的关键,要努力推动这些重点行业的制度创新和节能技术进步,这对于推动整体工业的能源强度下降,实现节能降耗,进而降低整个经济的单位产值能耗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Wang X P.(2003):An Economic Analysis of Using Crop Residues for Energy in China[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8:467-480.

[2]J.W. Sun(1998):Changes in Energy Consumption and Energy Intensity:a Complete Decomposition Model[J]. Energy Economics,20(1):85-100.

[3]魏一鸣,范英等. 中国能源报告(2006)[M]. 科学出版社,2006.

[4]魏平仲,谢德明. 我国能源与经济增长率的计量分析及发展对策[J]. 江苏煤炭,1991,(1).

[5]陈书通,耿志成等. 我国未来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1996,(9).

[6]赵丽霞,魏巍贤. 能源与经济增长模型研究[J]. 预测,1998,(6).

[7]史丹. 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需求的影响[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2).

[8]史丹. 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J]. 经济研究,2002,(9).

工作效率总结例6

2.人工成本结构不够合理。油田企业大多为独立工矿区,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用工总量大、企业包袱重,造成人均人工成本不高,但人工成本含量、人事费用率和劳动分配率偏高,人工成本效率低下问题突出,导致人工成本支出不少,但职工收入并不高,薪酬的激励作用没有充分体现,企业在人才市场缺乏竞争力。以江汉油田2012年人工成本指标分析为例,人均人工成本仅为7.5万元,低于中石化人均水平,但人工成本含量、人事费用率、劳动分配率分别为16.5%、17%、34.15%,分别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74个百分点、5.74个百分点、16.92个百分点,人工成本结构不合理,投入产出效率偏低。

3.人工成本刚性增长压力大。人工成本项目中,除工资总额、福利费、劳动保护费以外,保险、公积金等其他工资附加费用国家和地方都有相关规定,按照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提取)或使用。工资总额及工资附加等费用占到了人工成本总额的80%以上。而油田企业一方面经过大规模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等一系列严格控制用工总量措施后,职工人数持续减少,工资总额仅保持正常增长,没有再压缩空间;另一方面随着劳动合同法及配套法律、政策的修订完善,劳务派遣工实行同工同酬,劳务费用同步增加,油田企业人工成本费用呈现刚性增长的特点。在油田企业面临深化国企改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完成利润目标任务难度大的情况下,人工成本的刚性增长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企业完成利润目标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

4.考核评价体系尚需完善。现阶段,油田企业基本建立了人工成本年度考核制度,将人工成本总量控制纳入了企业年度考核。但是如果仅从控制总量着手,忽视了人工成本各项目费用的具体调控,不利于人力资源整体规划,不利于提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

二、深化人工成本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现阶段,油田企业人工成本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亟需在深化人工成本管理上下功夫,把人工成本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管理紧密融合,要从注重结果控制变为加强过程管理,不仅从人力资源管理各环节着手,同时还要在成本管理上想办法,多措并举提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

1.健全人工成本管控模型,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1.1将人工成本管控目标定位于提高投入产出效率。目前,我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工成本必然不断增加,企业不应该也不可能采取低工资或者工资不增长等控制总量的单一手段控制人工成本。要从有利于提高企业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着手,以“一高三低”为原则,即高人均人工成本、低人工成本含量、低人事费用率、低劳动分配率,确保人工成本投入带来效益的增长,引导企业将人工成本管理目标定位于提高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

1.2完善人工成本考核评价体系。在将人工成本总量纳入企业考核内容的同时,试行将人工成本利润率、人事费用率、劳动分配率等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纳入企业考核内容,切实引导企业建立人工成本投入与利润、产值挂钩的运行机制。具体作法:一是将油田企业年度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指标进行高低排序,定期公布。二是企业年度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提高的,对企业年度考核和领导班子业绩考核时予以加分,年度人工成本投入产出效率降低的,对企业年度考核和领导班子业绩考核时相应扣减得分。

2.加强人力资源过程管理,增强人工成本的有效性。

2.1优化组织机构,科学定编定员。定编定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有效控制人工成本的源头。油田企业普遍存在单位职能交叉、机构设置重叠、用工总量结构性富余和结构性缺员并存的问题,要通过理顺管理体制,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压扁管理层;建立规范的岗位目录,明确岗位职责,严格编制定员管理,推进“四化”建设推动管理模式转型和升级,实现机构和人员的精干高效。

2.2严格控制用工,盘活人力资源。油田企业经过大规模协议解除劳动合同,以及多年严格的劳动力流入管控,用工总量持续减少,已经不具备大幅压缩的空间,这就需要努力在“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上想办法。一方面实行新增人员计划管控,依靠自然减员、业务外包、鼓励富余人员退出工作岗位等方面控制、减少用工总量。另一方面,加大员工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员工技能水平,实行一人多岗,一岗多能,合并工作岗位,显现富余人员;通过政策支持鼓励富余人员对外劳务输出、内部业务承揽等措施实现人员有序流动和统筹配置,提高劳动效率。

工作效率总结例7

马尾松毛虫是我市最主要的历史性害虫,发生面积最广,危害最烈。为分析化防、生防等防治方法的利弊,更好地指导综合防治工作的开展,作者对我市1990~1998年马尾松毛虫发生与化防、生防比重、总防治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研究材料来源

本次研究材料来源于我市1990~1998年森林病虫害目标管理年度考核结果。统计每年马尾松毛虫有虫面积各占松林的比重(称之为“发生率”,下同);化防、生防占有虫面积的比重(化防率和生防率);总防治面积(包括人工捕杀、灯光诱杀等)占有虫面积的比重(总防治率)。结果见表1。

2.研究方法

先对上述材料中的化防、生防、总防治率及发生率进行两两之间相关系数的分析,然后采用通径分析法进行分析研究。

表11990~1998年马尾松毛虫发生与防治情况

年度(年)

化防率(%)

生防率(%)

总防治率(%)

发生率(%)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5.04

11.16

38.97

22.30

7.40

6.80

5.18

22.56

14.09

19.30

9.30

19.62

17.09

16.25

47.16

36.10

47.15

70.12

26.92

21.40

60.49

39.39

29.21

70.33

46.91

69.70

84.21

1.50

3.73

3.06

8.32

2.13

1.65

1.26

2.31

0.72

二、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材料中化防、生防、总防治率及发生率两两之间相关系数分析,得出表2。

设X1、X2、X3分别为化防率(N1)、生防率(N2)、总防治率(N3)的通径系数,再根据表2建立通径系数的正则方程组:

X1-0.0874X2+0.3221X3=0.2829

-0.0874X1+X2+0.8916X3=-0.6113

0.3221X1+0.8916X2+X3=-0.4666

解方程组:X1=0.361,X2=0.3926,X3=0.322。由此列出通径系数表3。

表2化防、生防、总防治率及有虫率两两之间相关系数

rij

化防率

(N1)

生防率

(N2)

总防治率

(N3)

发生率

(S)

化防率(N1)

生防率(N2)

总防治率(N3)

1.0000

-0.0874

0.3221

-0.0874

1.0000

0.8916

0.3221

0.8916

1.0000

0.2829

-0.6113

-0.4666

表3通径系数表

通径系数

X1(N1)

X2(N2)

X3(N3)

rij

X1

(N1)

1.0000

0.3610

-0.0874

0.0256

0.3221

-0.1037

0.2829

X2

(N2)

-0.0874

-0.0316

1.0000

-0.2926

0.8916

-0.2871

-0.6113

X3

(N3)

0.3221

0.1163

0.8916

-0.2609

1.0000

-0.3220

-0.4666

结果表明,化防率对发生率的效应应为0.361,通过生防率对发生率的效应为0.0256,通过总防治率对发生率的效应为-0.1037,生防率对发生率的综合效应应为0.2829;生防率对发生率的效应为-0.2926,通过化防率对发生率的效应为-0.0316,通过总防治率对发生率的效应为-0.2871,生防率对发生率的综合效应为-0.6113;总防治率对发生率的效应为-0.322,通过化防率对发生率的效应为0.1163,通过生防率对发生率的效应为-0.2609,总防治率对发生率的综合效应为-0.4666。

三、结论与讨论

工作效率总结例8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050-02

能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物资。中国作为快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对能源的需求量在一定时期还会快速增加。根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10》,2009年全球能源消费出现下降,其中石油消费量减少1.7%,天然气消费降幅为2.1%;2009年美国能源消费下降了5%,同期美国工业领域能源消费下降达到全球消费下降的两倍。在世界能源消费下降的同时,中国2009年的能源消费却增长了8.7%。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目前的能源储备和世界能源供给正在不断减少,能源供给和需求的矛盾使得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但是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之前,如何降低单位GDP能耗必然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出路。因此,未来如何进一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已成为政府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相关文献综述及问题的提出

关于中国能源消费的变化,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研究分析。史丹(1999)认为中国能源消费的变动不仅受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且也受到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吴巧生、成金华(2006)运用拉氏指数及分解模型对中国能源消耗强度进行实证分解,认为中国能耗下降主要源自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徐博和刘芳(2004)认为通过产业结构变动,不但可以实现经济增长, 而且降低了能耗,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通过结构调整降低了单位GDP能耗实现的。周勇和李廉水(2006)分析中国1980-2003年期间能源强度数据,结论是产业结构和产业部门能源强度对中国总能源消费都具有明显的作用,但在不同时期作用强度有所不同。李世祥和成金华(2010)认为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技术进步和能源市场化改革是影响能源消耗及其效率的主要因素,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分析认为,经济结构与工业化阶段密切相关,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在经济结构相对稳定的短期,技术进步则是提升能源效率的重要因素。

在上述文献中, 多数学者都认为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耗有一定的关系,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能够降低能耗水平, 但是接下来的问题是产业结构如何调整?从哪些方向来调整并没有进行具体测算分析?笔者将针对上述问题,对我国近年来能源消费数据进行分析,构建工业能耗影响因素模型,将影响工业能耗的因素按照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进行分解,并对工业内部具体行业对能耗的影响进行量化测算,指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具体的政策建议。

二、工业能耗影响因素的结构分析

1.工业能耗影响因素模型。

单位工业产值能耗计算公式为:e=■,其中,E表示工业综合能源消费总量(万吨标准煤),V表示工业总产值(亿元),分别将E和V按照行业进行分解运算,得到:e=■=■=■ei×fi,i=1,2,3,…,n。其中,ei表示第i个行业单位工业产值能耗,fi表示第i个行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根据e=■ei×fi,工业产值能耗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工业各行业总产值能耗,反映了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另一个因素是行业结构,反映各行业产值在整个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因此,对工业用能效率的分析,主要针对行业结构和各行业能耗变化来展开,分析推导过程如下:

工业用能效率变化中结构和效率的影响量:

e=en-e0=■eni×fni-■e0i×f0i=■e0i×(fni-f0i)+■(eni-e0i)×fni

工业能耗变化中的结构比例:■

工作效率总结例9

2.理解掌握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答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怎样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以及用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总量的几分之一表示工作效率。掌握工程问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以前我们学过做工问题,谁还记得做工问题涉及到哪三种量?(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口述,教师出示投影: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2.一条水渠长120米,5天修完,平均每天修多少米?

依据三量关系,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列式?(120÷5=24(米))

24表示什么?(工作效率)

之几。它们都是用工作量÷工作时间得到的。)

工作效率既可以是具体数量,也可以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占全部工作量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10。

例10一段公路和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2.分析解答。

(1)读题,思考,列式,解答,做在练习本上。

(2)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30÷(30÷10+30÷15)

根据什么列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

30÷10求的是什么?30÷15求的是什么?

这两个商加起来,得到的是什么?(甲队和乙队的工效和。)

再用30除以它们的和得到的是什么?(合修所用的工作时间。)

(3)板书解答过程:

30÷(30÷10+30÷15)

=30÷(3+2)

=30÷5

=6(天)

答:两队合修6天可以完成。

3.变换题中的条件再分析解答。

(1)把30千米改为40千米、45千米、500千米、10千米、2千米。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一组选择一个数据解答出来。

(2)谁能说说你们组选择的工作量是多少米?解答的结果是多少?

每一组推选一名同学回答,结果都是6天。

(3)既然工作总量发生变化而结果不变,那么我们去掉题中工作总量的具体数量,这道题还能不能解答?

4.改造例10:去掉具体的工作总量。

一段公路,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

(1)以讨论题为线索,讨论这道题可以怎样解答。

出示讨论题:

①这道题求哪个量?应已知哪些条件?

②工作总量没有给出具体数量怎么办?(用“1”表示。)

③甲队的工作效率和乙队的工作效率怎样表示?甲队、乙队的工效

(2)汇报讨论结果。(先说讨论题再说解答方法。)

1表示什么?(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不是具体数量,我们把它看作单位“1”。

作效率。)

工作总量用单位“1”表示,那么工作效率就要用每天完成单位“1”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间)

(3)板书解答过程:

答:两队合修6天可以完成。

5.工作总量发生了变化,为什么工作时间不变呢?请你们每一组用刚才选择的数据,计算出甲队工作效率是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乙队工作效率是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甲乙两队的工效和是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

汇报计算结果:

6.这两种解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都利用三量关系来解答是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前者的工作总量给出了具体数量,因此工效也是具体数量;后者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效用单位“1”的几分之一来表示。)

后者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工程问题。工程问题有什么特点?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都是用“率”来表示的。)

(三)巩固反馈

1.出示“做一做”。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用20天,乙队单独做要用30天。如果两队合做,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几天可以做完?

(1)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2)提问反馈:第一问求什么?(工效和)

怎么求甲乙两队的工效和?(甲工效+乙工效)甲乙的工效各是多

第二问求什么?应根据什么列式?

2.只列式不计算。(小组讨论完成,每组再选一名同学分析。)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6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12天完成,丙队单独做需18天完成。

①乙丙两队1天完成几分之几?5天完成几分之几?

②若甲乙两队合做2天,还剩几分之几?

③甲、乙、丙队合作几天能完成全部工程?

3.选择正确的列式。

甲乙两地相距500千米,快车5小时走完,慢车10小时走完。两车同时相对开出几小时相遇?

[]

A.500÷(500÷5+500÷10)

(四)布置作业

课本第99页第1~4题。

工作效率总结例10

首先从工作量效能内涵方面来看,工作量效能管理根本目的是运用各种科学伦理的手段、制度和载体,以增量与增效为两大基本点,坚持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并重,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员工的效率和能力,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保证医院目标计划的实现。考核的内容以工作质量为主,考核内容强调公益性、患者满意度和工作效率,考核导向关注员工个体发展和价值,让员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上来,最终目标是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

其次是工作量效能薪酬管理流程。工作量效能薪酬管理流程包括价值评价、动态定编定岗、薪酬预算管理、工作量积分、绩效考核积分、绩效核算、科室二次分配。以下从四方面做一简要介绍。

第一是价值评价。工作量效能薪酬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是做好科室价值评价、岗位价值评价、医疗项目评价等。科室价值评价因素包括科室风险、科室责任、科室业务性质、病种风险、自身风险、业务量价值(包括门诊人次、占床日、成本率等)、劳动强度等,评价和测算科室价值系数。岗位价值评价主要因素包括岗位责任、岗位知识技能、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岗位风险等,作为岗位价值系数。医疗项目评价主要针对重要医疗技术服务技术风险和劳动当量。

动态定编定岗。按照医院门诊量和住院量,本着精简高效、满足需求为原则,结合医院实际业务量的工作负荷的变化动态定编定岗,为薪酬预算提供参考依据。

薪酬预算管理。工作量效能薪酬管理模式,参考上一年实际薪酬,根据医院计划期工作计划服务能力与服务量、床位情况、人事编制、岗位情况与医院管控阈值以及上级文件确定总额标准,根据国家规定标准和地区薪酬水平及行业平均水平确定,合理预测全年工资总额预算。

结合门诊业务量和出院工作量标化,合理划分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预算分配比例。一般情况下薪酬工资总额控制在总支出的一定比例范围内,医务人员的工资总额可以参照当地人均收入3倍左右为宜,基础工资部分应占薪酬工资总额的50%?60%,绩效工资部分应占薪酬工资总额的40%?50%。

医生科室、护理单元、医技科室、医辅科室、行政科室、工勤科室,薪酬预算分配比例=(问卷调查结果系数×本序列人数×20%+科室价值评价系数×岗位价值评价系数×本序列人数×80%)/2

绩效工资总额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占40%,直接体现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倾斜,实现激励效果;第二部分占60%,作为科室综合考核后二次分配基数。

效能积分法

一是工作量积分。工作量最具代表性的门诊人次、出院患者数、手术例数、实际占用床日数等,按照工作量设置积分,根据上年实际完成工作量指标,确定绩效工资预算分配额度,测算绩效点值。这部分绩效工资向个人倾斜,体现效率优先。

成本控制重点关注以患者费用控制为切入点,在患者费用可控的前提下,强化变动成本的控制,努力降低药占比、卫生耗材比,切断个人收入与业务收系,强化科室成本控制与核算,加强精细化管理水平,增加收入含金量。 成本控制绩效工资向团队倾斜,体现兼顾公平。

二是绩效考核积分。日常管理缺陷绩效考核,主要体现过程管理,各专业管理部门切实加强日常过程管理,推动管理者下基层,强化走动管理,及时发现缺陷和不足,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纠正管理部门把监督当成服务的错误工作方式,实行奖励和扣分办法,慎用百分制考核。

平衡积分卡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主要体现的是向结果倾斜,与医院战略目标相结合,例如:业务量增长率、次均费用、药占比、检查收入比、平均住院日、抗菌素使用率、基药使用率、患者满意度等医改目标关联。根据不同岗位类别分别设定医疗服务、行政部门以及后勤服务的关键指标,绩效考核结果以积分点数体现,其中应得绩效积分点数是医院根据岗位目标管理给不同的工作内容按照权重赋予相应的点值,即目标点数,是各岗位按照目标要求应达到的预定点数。经过考评,以实得点数占应得点数的百分比作为评价员工绩效优劣和岗位胜任情况的判断标准。

单项奖惩积分,在常规绩效考核的基础上,建立适当的单项奖惩措施,以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升工作质量。单项奖惩倡导正向激励为主,负向激励为补。正向激励主要侧重获得表彰、学术科研、新项目开展等采取加分,负激励主要侧重行风投诉、重患满意度、组织纪律、医保超标等采取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