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6 16:03:28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例1

1.认知目标: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破岩、磨、坚劲、任尔”等词。

2.能力目标: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情感目标: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教学重点

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表达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教学过程

一、由竹石图导入,介绍作者(配古琴乐)

同学们好!上课前老师来考考大家,大家请看这幅图(出示竹石图),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同学们,像这样有画有诗的,把诗题在画上的诗我们把它称为题画诗。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可以抒发作者的感情、可以谈论艺术的见地、可以咏叹画面的意境。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诗《竹石》就是一首题画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就是清代的郑燮。关于郑燮,你了解多少?指名回答,幻灯出示。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作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诸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作者,下面老师给你们朗读一遍,请大家边听老师读边画出节奏。(幻灯出示全诗并配乐。)

竹石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指名学生朗读,全班齐读。

3.理解诗题。(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竹石是什么意思?那这首诗是写竹还是写石?)

板书:竹石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4.集体交流,理解诗意。(同学们真棒!那就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一组,合作交流学习诗句的意思,指名说说。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这首诗。)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

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从咬定这个词你体会到了什么?(竹子的刚毅性格)

(二)“立根原在破岩中”

1.理解“ 立:站立,扎根。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坚韧不拔。)

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竹子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竹子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碎裂的山岩之中。(同学们,生活在破岩中的竹子会遇到怎样的磨难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同学们,生活在破岩中的竹子遇到了怎样的磨难?(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2.理解“磨、坚劲、任、尔”

3.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不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竹子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竹子顽强的精神。

5.同学们,风吹来了,雨打来了,竹子害怕吗?(不害怕,哪些诗句可以表达竹子的立场?再来读一遍。)

6.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霜冻、雪落、烈日的暴晒……)

三、总结诗的写作特点

1.

同学们,这首诗写出了竹子的坚韧顽强,但诗人仅仅是在表达竹子的坚韧顽强吗?不是的,还表达了诗人的情感。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

2.

大家请看:(幻灯出示郑燮开仓赈粮的资料)

郑燮曾经在范县作县令,爱护百姓就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其实可以直接说爱民如子)。为官清廉,不受贿赂,兢兢业业,案件处理得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文人们经常忘记他是一县的长官。后来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得到了吃人的地步。郑燮开官仓放粮赈济灾民,有人阻止。郑燮说:“都到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么活命?要是上边降罪,我一人承担。”于是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堂。

3.同学们,假如我就是郑燮,你就是我救活的人,你想对我说什么?

4.同学们,此刻,你认为郑燮是个怎样的人?(爱百姓、坚定立场,不能随风倒。师相应板书)

5.这首诗作者是借赞美竹子的坚韧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这种写作方法是借物言志。

四、想意境,悟诗情,总结升华

(1)在你的生活中,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社会各行业的磨练,才能有顽强的拼搏精神)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诗人非常喜欢竹子。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竹子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竹子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五、朗读指导读诗

1.

学生齐读。(有感情朗读)

2.

师总结:同学们,朗读古诗除了在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把诗读好之外,老师还可以告诉你们诗还可以这样读:(幻灯出示诗词朗读技法歌诀)

一二声平三四声仄,

入声归仄很奇特。

平声吟长仄声短,

韵字平仄皆回缓。

3.

师范读,配乐。(注意平仄规律、押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4.

学生自由读,生齐读。

六、古诗除了可以这样读,我们还可以这样吟诵

(播放《竹石》吟诵视频)

七、拓展延伸

同学们,当我们面对学习中的一道道难题,准备放弃的时候告诫自己:“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当我们正为学习才艺感到困难时,我们鼓励自己:“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突然降临的灾难时,我们坦然的迎接他,一起背背《竹石》。

八、作业

有感情地背诵《竹石》。

收集与竹有关的诗句。

板书设计

竹石

郑燮

借物

竹子

坚韧

顽强

言志

做人)

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竹石》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后,我细细思考: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用真心用智慧渗透课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教学时,我设计了四个步骤:“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之读”、“情景心境之读”、“平仄押韵之读”、“吟诵之读”。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之读”时,孩子们通过自由读、指名读、挑战读、齐读等不同方式对诗歌有了大概了解。其中有一女生在评价一男生读时讲“他的节奏不太准确,语气也不是很好”;我就启发“你来挑战他,好吗?”结果,这女生读得抑扬顿挫、铿锵有力。我问:“为什么这样读?”“因为这首诗中的竹是刚劲挺拔的!”听到这学生的回答,教室里顿时想起一阵掌声。之后,我又启发全班学生思考“从哪些词可以读出它的刚劲挺拔?”“坚劲、任尔”……学生在读的基础上互相讨论,通过抓重点词等方法,用心感受、很快就体会了诗意。这样教学,教师不用一字一句肢解诗意,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多读、讨论,便能很快自悟出诗意。

“情景心境之读”时我想让学生深挖教材,让学生充满想象,让课堂充满智慧……于是我设计了“假如你是那棵竹子,你会对青山或岩石说什么?”“你是岩石缝中的竹子,面对风雨你又会说什么?”“我们身边有没有像竹子似的人,你能说说吗?”这三个问题。也许我的问题问的太突然;也许是学生们对知识理解的不深,这些问题太难;也许是学生们还没放松,不敢说……真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我调整好心态,不断启发,不断鼓励,效果还是不太好。我清楚:诗歌教学必须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想说、敢说、主动说;这样,智慧才会在课堂里自由流淌。

“平仄押韵之读”时我想让学生再次理解古诗还可以这样读,体会古诗的美,感受古诗的韵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吟诵”时我想让学生知道古诗还可以像歌曲一样吟诵,还可以唱得那么动听,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改变了学习古诗的枯燥的氛围。

其实,公开课的效果,除了取决于执教者的设计和水平,更多的精彩应该是来自学生的学识水平、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公开课的精彩应是学生的精彩、平时训练的精彩。

二、易碎的课堂

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大多数学生有些紧张,因为我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例2

2.由于荣王府珍藏的古董中古画最多,奕绘也就创作了很多题咏古画的诗词,或准确传达出画的意境,或表现出画家的生命意趣和精神境界,或表达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的精神追求。题画诗词,是为特定的画面而题写,必须做到“诗中有画”,即其内容、思想必须或明或暗涉及画境或画的作者,力求表现画的神韵和画家的审美追求。奕绘的《李晞古〈秋涉图〉歌》就生动形象地描绘画境,详细地描摹画中每一个人物的表情动作来表现难以渡涉的愁苦:一波一波写秋水,鱼梁半沉秋水底。遥源飞瀑云中落,近岸西风树间起。一枝一枝写秋树,木叶藤梢尽东指。枯杈怪石莽林立,既济一人到边沚。左牵长绳援彼翁,右手扶帽愁而视。彼翁抠衣没及踝,战战栗栗心在趾。童子担囊且拄杖,误历深处惧复悔。两人欲涉方束带,一童解袜一膝跪。瘦金高题“秋涉图”,阴篆深钤“项叔子”。隶书四字径半分,晞古李唐临绢尾。得画十年不敢题,我思古人难并美。勾渲无皴尚唐法,元明作家应羞死。天际缥渺数峰青,去此江干三百里。奕绘这首题画诗,不仅详细描绘画中江面的水波,远处的瀑布,岸边的秋树木叶、枯杈怪石以及画上的题字、钤印,而且将画境表现得鲜活生动,特别是画中人物的神态动作,描绘得细腻具体,栩栩如生。奕绘题山水画的诗词不但能够表现画境,而且还能表现画家的人格、精神。如其《题倪云林〈江山平远图〉》:远山澹如云,秋水清若空。支流乱丛石,响入疏林中。林中有草亭,豁达开心胸。此境梦已熟,此画与梦同。倪云林即倪瓒,是元季绘画四大家之一,善画自然山水,往往以远山淡水、疏林坡岸、枯木茅亭为主,尤其爱画空亭,其画给人简洁、疏朗、清雅之感。奕绘这首题画诗,风格简淡清雅,以洗练的笔墨描绘了画面清远萧疏的意境,表现出倪瓒超脱世俗、孤介不群的精神境界。奕绘写有《题王石谷〈友梅轩图〉》一诗。王石谷善画山水,开创虞山派,曾主持创作康熙南巡的《南巡图》而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但他不愿入仕,仍然回到江苏虞山老家,以书画为生,过着生活清寒却精神自由的生活。他的《友梅轩图》表现与梅为友之志。奕绘此诗先描绘画境:“空山结茅屋,流水依柴门。梅花与修竹,相得若昆弟。”然后称许王石谷“幅小不画花,当画梅之魂。苍颜和秀韵,香生老树根”。梅花具有傲雪凌霜、冰清玉洁的神韵,而奕绘在诗中赞美王石谷与梅花、修竹结伴,具有特立独行、超迈孤介的精神追求。题咏古董文物的诗词,内容虽然要与题咏对象密切相关,但又不能完全局限于题咏对象,还要借物抒怀,表现题咏者独特的感受与见解。荣王府珍藏有宋徽宗画的《宣和竹鸡》,奕绘和太清都有题咏。奕绘的《鹧鸪天•题〈宣和竹鸡〉二首》云:花押分门御笔肥,竹竿勾勒粉霜微。汴梁未破金兵远,不画军储只画鸡。清醮罢,谏书稀。浓梢墨尾势如飞。凄凉老向黄龙府,故国鸡声逐梦归。一曲春灯选妓陪,八旬老子讲经回。休争臧谷亡羊异,书画曾亡宋国来。全羽翼,好冠腮。将雏大似靖康哀。流传七百年前迹,供取晴窗一展开。宣和(1119~1126),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此指宋徽宗。奕绘这首词不仅描写画境,还将宋徽宗画竹鸡与北宋亡国联系起来,由竹鸡携雏觅食联想到金人掳去徽宗、钦宗和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北撤的靖康之难,批评宋徽宗热衷于道教,沉溺于绘画,“不画军储只画鸡”,终于导致“书画曾亡宋国来”。奕绘购得明代画家周东村的《传经图》后,写了《题周东村〈传经图〉》八首诗题咏。其二云:石濑松涛隔户听,水光山色入帘青。此间抱子忘言坐,胜读古人糟粕经。周东村画的《传经图》,现在已经看不到了。此诗前两句当是描绘《传经图》所画山水景色,后两句应该不是《传经图》画的内容,而是奕绘品读《传经图》后抒发的感慨,表明其精神追求。确实,读书、读经,要分清精华和糟粕,有选择地阅读、吸收;如果阅读古人的糟粕经,还不如抱子静坐。可见奕绘对于读书、读经颇有自己的见解。奕绘题咏古画的诗词,把画境转化为诗境,把视觉艺术转换为语言艺术,把空间艺术转换为时间艺术,原画的意境、神韵得到了很好的表现。诗画两种艺术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既扩大了画的影响,又拓宽了诗的表现领域,还提高了诗的表现艺术。

奕绘喜好收藏、题咏古董的原因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例3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美丽、最精粹一种文化样式,也是最集中体现作者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等的一种文学样式。人教版小学语文入选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词,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同学们鉴赏教材中的古典诗词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让古典诗词所蕴含着的真善美理念润泽同学们幼小的心灵。

一、鉴赏山水田园诗,引导孩子们热爱自然。

山水田园诗,是作者通过描写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并借以表达自己美好情感的古典诗词。比如,人教版小语教材中入选的唐代贺知章的《咏柳》和杜牧的《山行》、宋代朱熹的《春日》等均属于山水田园诗范畴。因为这些诗歌,都是以自然风景为创作题材,采用寓情于景或者借景抒情等写作手法通过对自然界的山川景物、美丽风情等的具体描绘,表达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美好感情。教学时,引导同学们鉴赏上述古典诗词,可以引导同学们感受古代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之美,可以激发同学们展开丰富的的联想与想象,在诗人描绘的一幅幅远古的、美丽的自然风景画卷中观赏那奔腾不息的大江巨浪、领略那烟波浩渺的大海的博怀,驻足流连那绚丽多姿的湖光山色,倾听那潺潺小溪的低声吟唱……并在此过程中受到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继之,培养同学们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之情。

比如,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我不仅引导同学们在课堂上通过反复朗诵这首古典诗词体会诗歌中描写大自然的初春气息,还在周末组织同学们开展亲近自然、观赏自然的郊游活动,让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欣赏漫山遍野的青草、树木、花儿,倾听小溪潺潺的流水声音和林中小鸟的歌唱……结果,很多同学都在周记中写道:“古典诗词中描绘的山水画面很美,真实的大自然中的山水花草小鸟等自然风景更美”、“我喜欢古典诗词中的山水美,更喜欢大自然中的山水美”、“大自然是我们最美、最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可见,通过教学古典诗词中的山水田园诗和开展亲近自然的郊游活动,不仅让同学们认识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与可爱之处,还大大激发了同学们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吟咏送别诗篇,引导孩子们懂得珍爱友情。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信极不发达,亲朋好友之间一旦离别往往数载难以相见,所以我们的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在城外某个古亭中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吟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而这种以离情别绪为主题的古典诗词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送别诗。鉴于送别诗的上述定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和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等皆为流传千古的送别诗。鉴于送别诗往往具有情景交融之审美特点,所以,教学上述送别诗时,我们不仅可以引导同学们领略到诗歌中描写的美丽景观,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体味古人在送别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抑或缠绵抑或牵挂抑或叮咛抑或豪迈等的思想感情,从而培养同学们善待朋友、珍惜友谊、珍爱友情等的美好情操。

比如,在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时,同学们在整体感受这首诗中所描绘的黄鹤楼、孤帆远影、奔腾不息的长江美景和诗中所体现的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后,都被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所深深感动,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观点说:“李白对朋友的感情真深啊,李白的朋友乘坐的帆船都看不到了,他还站在长江边上不断挥手致意”、 “李白珍爱友情、珍惜友谊、对远离自己的朋友依依不舍的美德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也要像李白那样珍惜友情,善待朋友。”可见,引导同学们鉴赏古典诗歌中的送别诗,既有助于引导同学们深刻体味作者善待朋友、珍爱朋友的美好情感,又有助于引导同学们懂得珍惜友谊、善待朋友的重要性,继之提高同学们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三、品析咏物诗,引导孩子形成完善人格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国古代诗人的眼里,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于是,他们常常在细致描摹山川河岳、花鸟虫鱼等自然景物之物时寄托自己的感情:或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或表达自己的美好情怀,或寄寓自己的美好愿望,或蕴含深刻的生活哲理,或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等。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明代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和清代文学家郑燮(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咏物诗。前者采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咏石灰,实则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人生信念、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后者通过刻画竹子顽强而又执着的美好品格,寓情于景,表现作者正直无私、刚直不阿、坚强不屈、勇敢坚强等的美好品格和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铮铮傲骨。教学时,引导同学们细细品鉴、深刻感知上述咏物诗中蕴含着的作者的美好情感,可以借此陶冶同学们的美好情操,完善同学们的美好品格。

又如,教学郑燮的《竹石》时,在引导同学们充分诵读和基本感知这首诗歌的大意后,我用白板出示了下列两道预设题供同学们思考、讨论:

1.郑燮的托物言志诗《竹石》,作者通过借物喻人、托物寄怀等表现手法,表面歌咏了竹子的顽强生命力,实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高尚情操?

2.我们从郑燮的托物言志诗《竹石》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一石激起千层浪,没过多久,同学们就纷纷举手回答问题了,有同学的说:“读了郑燮的咏物诗《竹石》,觉得郑燮刚正不阿的情怀很美丽”;有同学的说:“读了郑燮的《竹石》,觉得做人要做竹石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人”……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例4

古诗歌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中华民族可以说是诗的民族。如何进行古诗歌教学,历来是小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古今语言的差别,给小学生理解古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而新教材给大多数古诗配以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就是为了在教学中教师能利用形象直观的画面,给孩子开辟一方思维、创造、想象的空间。现将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抓画面特征,体会图画美

对“诗情画意”的理解,首先应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抓住其主要特征,进行形象思维,体会图画美,由画入诗。如《竹石》一诗,画面上几丛竹子在岩石中随风而舞,突出了竹子扎根岩缝中坚韧不拔的特点,诗人昂首挺胸、目光专注地凝视着竹子,其神情表现诗人决心像竹子一样,不畏任何艰险,不怕狂风暴雨的打击和那种刚烈、坚韧的精神。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就会对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有初步的了解。

二、依据画面形象,进行画外生发

学生根据画面的特征,反复吟诵古诗,此时,学生定会以浓浓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欣欣然走进诗歌的意境,从而深入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但会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而且其想象力和欣赏美的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三、假借画中形象,进行想象作文

古诗的画面所表现的艺术形象,突出了诗的神韵,给人以直接的美感享受。教学中,教师可简述时代背景,指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做到诗与画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感受,进行想象作文练习,进一步把诗融入画中,把画融入心中。

四、一首古诗一幅画,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小学所选的每一首诗,都是一幅清淡隽秀、清新自然的水墨画,达到了诗与画浑然一体的效果。对于教材中少量的无画诗,教师教学时,应让学生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在此方面,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根据诗的意蕴,画出诗的美妙韵味。

总之,诗情画意相结合的古诗教学,能够多方面、多层次地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挖掘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例5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28分)

1.

(6分)照样子,认真写,再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

(8分)看拼音写词语。

huǎn

màn

zhī

chēng

láo

lèi

xuè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bēn

pǎo

mào

shèng

rùn

zōng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

(11分)按古诗内容填空。

(1)《石灰吟》是________朝________写的。吟,古代诗歌________的一种名称。

(2)《竹石》是________朝诗人________写的。两诗有个共同的特点:都运用了________的手法。

(3)《夏日绝句》是________女词人________的传世佳作。这首诗借古讽今,借赞颂________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讽刺________屈辱偷生,表现了诗人________情怀。

4.

(3分)选词填空。

战役

战斗

战争

①我们都知道,抗日________持续了十四年之久,最终日本无条件投降了。

②记得五次________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③我军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________。

5.

(3分)给下列划线字标注正确的读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苍劲

使劲

劲头

6.

(11分)查字典填空:

(1)“闲”字是________结构,音序是________,音节是________,部首是________,除部首外________画,字义是________。

(2)“乾坤”的“乾”应读________,是________结构,部首是________,最后一笔的笔画名称是________,“乾坤”的意思是________。

7.

(5分)用上关联词,把两句话合成一句话。

我这个配角配不上他。老师没有把握撤换,他也只好将就。

8.

(5分)照样子,写词语。

东西南北

春夏秋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千磨万击

千变万化

________

________

9.

(12分)照样子,写词语:

例:千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千________万________

10.

(5分)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我一定把这道题做出来。

②孩子们都喜欢他。

11.

(12分)加偏旁成字组词: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2.

(10分)才艺展示

(1)请把你对“众星拱月”的理解简单地写出来。

(2)请把你搜集到的爱国小诗写出来或自编一首爱国小诗。

13.

(3分)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密密的塔松像撑开的巨伞。________

②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吗?是的。________

③鱼儿在水中快乐地跳舞。________

14.

(5分)读古诗三首《竹石》,解释下列词语

①咬定

②立根

15.

(5分)把肯定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①他会迟到的。

②这件事一定得他去办。

16.

(5分)把陈述句换成把字句

①我打开门。

②我端起饭碗。

17.

(4分)默写古诗《竹石》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18.

(5分)扩句

①鲜花盛开了。

②星星眨眼。

19.

(5分)缩句

①天天气热得像蒸笼。

②活泼的小松鼠在松树上蹦来跳去。

20.

(5分)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

①把羊圈修好,不就不会再丢羊了吗?

②我怎么能忘记老师的关爱呢?

二、阅读题

(共4题;共20分)

21.

(5分)拓展延伸。

课文《在柏林》深刻揭露了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古代也有许多描写战争或将士戍边的诗词,这些诗词或悲壮,或豪迈。如唐代诗人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战争和将士的诗词?请写一写吧。

22.

(5分)阅读诗词《竹石》,回答

《竹石》是一首什么诗?

23.

(5分)仔细阅读诗文《竹石》,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24.

(5分)仔细品味古诗《竹石》,给本诗写一段赏析文字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共20题;共128分)

1-1、

2-1、

3-1、

3-2、

3-3、

4-1、

5-1、

5-2、

6-1、

6-2、

7-1、

8-1、

9-1、

10-1、

11-1、

12-1、

12-2、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二、阅读题

(共4题;共20分)

21-1、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例6

1 直观展示,渲染意境

在教学古诗时,单调的讲解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也很难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如果在古诗教学中引用计算机多媒体,把动听的声音、色彩纷呈的画面作用于视觉、听觉,做到图文并茂、情景交融,这样就很容易渲染氛围,创设出直观的意境,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

1.1 画面勾勒意境

诗人在描绘诗中的形象时,常常用国画的写意手法,不求形肖,而求神似,以得其神韵为最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千古佳作不胜枚举,如杜甫的《绝句》,句句都是写景。笔者利用幻灯片呈现诗的画面,远远近近、形形、大大小小的景物,飞行的,静止的,静而欲动的,纷然呈现在草堂周围,与诗人共同组成一个五彩缤纷、生动和谐的广阔天地。还有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一片山花烂漫、鸟语花香,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儿童扑蝶图。对这类古诗,笔者抓住“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根据诗的内容,运用多媒体设计动画: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海,蝴蝶上下翻飞,一个纯朴可爱的孩子在扑蝶。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进入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意,师生共同描画。最后,学生通过把握诗意、丰富想象后给诗配画等手段,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勾勒出古诗的画面意境美。

1.2 音韵点燃意境

古诗大都节奏鲜明、格律严谨、音韵和谐,充满节奏美和韵律美,有不少篇目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结合起来,能帮助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课文插图很有限,很难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于是笔者在课件中播放这首诗的唱曲,学生沉浸在悠长的曲调、跌宕的节奏中,从而让他们感受到古诗的音韵和节奏美。当他们沉浸其中时,笔者以此为背景音乐,有感情地范读全诗,这样,学生的情绪不知不觉被带入诗境,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较为准确地感知到诗文的美妙。这样,在教学中通过多媒体与古诗文结合,学生更能了解古诗文所表达的意境,也能理解古诗中的韵律美。

2 品词析句,酌词寄情

词语是古诗的灵魂,抓住重点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而有些重点词很难用语言清晰表达出来。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就能在这方面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2.1 品词精

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的“绿”字用得十分巧妙,为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点睛之妙,笔者通过视频展现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万紫千红的江南美景将学生吸引住了。他们明白了用“到”“过”“入”“满”等动词只能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绿”字更能展现春风吹过,江南一下子变绿的神奇景象,让人感受到春天的勃勃生机。多媒体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2.2 赏句美

郑燮的《竹石》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诗中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也隐寓了诗人风骨的强劲。笔者利用幻灯片播放了各个角度、情况拍摄的竹的形象,其中有竹被大风折而不断的图片,学生看了直叹竹的坚韧。笔者还把那平面而且静止的《竹石图》以Flash的形式播放出来,使竹子有了立体感,充满了生命力。这样,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意义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多媒体能通过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抓住诗眼,体会诗的精妙所在,淡化了教师苍白的讲解,有利于学生诠释诗文所蕴含的意义。

3 以情动人,陶冶心境

古诗平仄押韵、朗朗上口,适合反复吟咏,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教学中,笔者也尝试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3.1 冥想传达美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例7

教材解读

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元日》一诗就是通过新年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这首诗描写了新年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第二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寓理于叙事,含义深刻。

教学目标

1.学会诗中3个汉字“爆”“屠”“符”,理解诗中“屠苏”“曈曈日”“桃符”等词语的意思,进而懂得整首诗的大意。

2.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吟经诵典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教学难点

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揭题解题

1.欣赏歌曲《小拜年》。

2.关注歌词:“正月里过新年,亲朋好友真高兴。家家户户来迎接,爆竹响连天。每一家每一户,贴上一副新对联。”从而初步理解“爆竹”“贴春联”的意思。

3.揭题,读懂诗题:古人用“元”表示头、开始的意思,那“元日”就是哪一天呢?(提醒:“元日”并非现在所说的“元旦”,而是农历正月初一,就是春节。)

设计意图:解“元”字,旨在让学生明确“元日”是指农历正月初一,从而正确把握全诗。通过有层次的读,提醒学生每次读书都应有所收获。

二、 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体会其中的节奏。

2.指名读。关注准确、通顺。

3.再指名读。关注停顿、节奏。

4.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一、二、四句末尾一字的读音,指导理解“押韵”,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首要的就是做到通顺、流利,并感受其中的节奏美。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个别读、师生合作读、生生合作读等形式来达成初读的目标。

三、 融情想象,品读感悟

1.赏读诗中“画”。

(1)教师范读,学生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人过春节时的哪些画面?

(2)交流共享。

【预设1】“燃爆竹”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①读一读:这个画面你是从哪一句诗中读到的?

②写一写:识记生字“爆”。关注形声字,指导书写。

③说一说: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a相机理解:“岁”,拓展诗句:

一岁一枯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

b查字典理解“除”。

④忆一忆:听爆竹声,说一说:这是______的爆竹声。

⑤诵一诵:读诗句,感受喜庆。

【预设2】“饮屠苏”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

①说一说,认一认:通过查资料的方法理解“屠苏”,指导识写“屠”字。

②想一想:人们一边喝着酒一边还可能会说些什么呢?

(人物) (表情)地说:“______ 。”

③读一读,品一品:带着这般喜庆的感受,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诗。

诗句中哪个字写出了人们饮屠苏酒的感觉?(“暖”)说说你的理解。

a品味身体之暖

b品味内心之暖

④说一说,吟一吟。

年轻人想到______,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

老年人想到______,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

孩子们想到______,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道——

⑤升华理解再吟诵:简单介绍王安石推行新政时的内心之暖,齐诵诗句。

⑥结一结:看,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暖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

设计意图:古诗语言凝练,引导学生读中想象,以想象促读。不仅要读懂诗句表面的意思,更要依托诗歌内容,放眼儿童当下的生活,创设情境,通过读说、读写有机融合,把诗歌读透、读厚,读出画面,继而读懂诗句蕴含的深意。

【预设3】“曈曈日”画面——“千门万户曈曈日”

①说一说:说说你看到的画面。

②提一提:哪个词语带给了你这样的感受?理解“曈曈”。

③解叠词:古诗的语言追求精练,这里却舍得笔墨,两个字重叠使用,是为了强调什么呢?

④小结吟诵:是啊,新年的第一轮暖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多么温暖!一切都充满了希望!一起读这句诗——千门万户曈曈日。

【预设4】“换桃符”画面——“总把新桃换旧符。”

①读一读:这幅画面源自于哪句诗呀?学生读诗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②猜一猜:观察书中插图,猜猜“桃”“符”的意思;录音简介“桃符”的由来;理解“新桃”“旧符”。

③写一写:识写生字“符”。

④读一读:出示课本彩图中的春联,指名读,齐读。

⑤贴一贴:欣赏春联,看看它们分别适合送给谁。

出示春联,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

六畜兴旺千家同乐 五谷丰登万象更新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桃李满天下 春光遍校园

勤学习春光好 苦钻研幸福多

小结:这一副副春联表达了人们不同的祝福和各种美好愿望。齐读。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例8

《墨竹图》原为张大千收藏,是张大千“大干居士供数百石之一”,印钤“大千居士供效百石之一”“迟秋m”“大风堂渐江髡残雪个苦瓜墨缘”,并著录于《大风堂书画录》第一辑。张大千之后,《墨竹图》先后经钱镜塘、王一平收藏。王一平是一位1932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建国后长期担任上海市领导工作,工作之余,雅好书画收藏。1966年,王一平在上海博物馆对此轴作重裱,并将张大千原题旧签移人新裱包首,裱背有“上海博物馆书画装裱门市部装裱,一九六六年三月”字样。两个月后,“”爆发,王一平遭到冲击,《墨竹图》与它的主人一样也经历了“”的“历炼”,幸运的是它完好保存下来了。本次献拍,由王一平家属提供。

《墨竹图》是石涛存世作品中为数不多的绢本作品之一,纵100厘米,横37厘米,绘竹一竿,孤枝繁叶,清泠泠有一股逸气氤氲画幅,令人置身画前,有一种观墨竹如同享清福的感受。视觉唯物,感觉唯心,画家创造艺术必须两者兼顾,而不以繁简论高下。

《墨竹图》未署作年――石涛存世作品中有许多都不署年款,而是只署名号或者馆合斋名。这是他的习惯,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他署款的风格之一。判断石涛《墨竹图》以及其他未署年款作品的创作年代,除了对他的作品风格的把握之外,还可以依据他的履历和行踪来分析。他是大画家,游历广,记载也多,一生迁居多地,但是不同时期、不同居住地他往往使用不同的名号和斋名号,尤其在他还俗前后最为分明。比如,“大滁子”是他从北京回到扬州,在大东门外临近小秦淮河边筑“大滁堂”也即还俗后使用的名号,这一年是1697年,所以通常认为石涛是这一年开始启用“大滁子”名号。后来这一认识因为有了新的发现而提前了。目前被认定为真迹的石涛最早一件署号“大滁子”的作品,是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十二开《花卉册》,该册作于“甲戌花朝”即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二月十五日――这比他筑大滁堂提前了三年,也就是说在大滁堂落成之前,石涛于1694年已经开始使用“大滁子”名号了。所以,1694年可以确定为《墨竹图》创作年代的上限。如果再推进一步,笔者认为《墨竹图》作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或者说康熙三十六年之后,这可以从《墨竹图》上石涛的题诗及署款中作出判断。

《墨竹图》绘墨竹以外,在左下方还题有石涛古风旧诗一首,署款为“清湘大滁子清音阁题壁兼怀施愚山、梅渊公书此幅存稿”。显然,石涛绘此作是为了怀念他的两位老朋友施愚山和梅渊公。施愚山就是安徽宣城人施润章,他是顺治六年进士,大名鼎鼎的诗人、文学家,字尚白,号愚山。康熙十八年,已经年过花甲并且去职还家多年的施愚山应朝廷的召唤,又赴京城试博学鸿词科,中试后被授翰林院侍讲,纂修明史。梅渊公则是大画家梅清。梅清也是宣城人,两人分别长石涛24岁和19岁,都是石涛的长辈。康熙五年(1666年),石涛由江苏松江(今上海松江)遘至安徽宣城,驻锡于敬亭山广教寺,其时宣城有书画社,石涛于此结识施愚山、梅渊公等。施、梅二位激赏石涛才华,从此结为好友,并常常邀约,浸淫诗画,这一年石涛25岁。《墨竹图》上所题这首古风旧诗就是当年石涛与施、梅等人在距宣城县城北二里许的清音庵里聚会时所作。据《嘉庆宣城县志》记载,梅清等人当时结香灯会于清音庵,每岁四月集同人赋诗于此,石涛与施愚山也参与其中。这首古风是石涛为向施、梅二位索和诗而作,有抛砖引玉的意思,其中有“思李白,忆钟繇,共成三绝谁同流”之句,“三绝”就是指他们三人,其意思既为共勉,也抒胸怀,是很骄傲的。宣城十年是石涛一生中的重要履历,在这里他结交了对他一生有重要影响的许多人物,其中就包括施愚山和梅清。所以清音庵以及这首诗令他一生不能忘怀,这也是在此后的绘画中,他多次在作品里提及此事并题书此诗的原因。比如现藏北京故宫、作于1684年的四开山水册页就是绘于施愚山去世不久,此时他已移居南京,挂锡长干寺,绘此册页是怀念老朋友,尽管册页中没有出现“怀念”一类的字眼,但是题书此诗其用意已经不言而喻。而绘《墨竹图》也是延续了同样的感情――这一次石涛在款识中写得清清楚楚,乃“清湘大滁子清音阁题壁兼怀施愚山、梅渊公” (清音阁是清音庵里的~间小屋)――梅清是1697年去世的,这时石涛早已迁居扬州,并且已经还俗,他的“大滁堂”也是在这一年落成。在这样的时候梅清却去世了,当年清音庵题壁的“三绝”如今只剩下他一人,这让石涛感慨万千,于是绘制了这幅《墨竹图》并录当年旧作,以表达对故友的深情怀念――这之后,在石涛的传世作品中我们似乎没有再见到他录有这首古风旧诗的作品了。所以,推断这幅《墨竹图》作于1697年(或者1697年之后)是合适的。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例9

1.创设情境,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诗的节奏。

2.借助工具书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大胆发言、自由表达想象的画面。

3.体会诗句所描绘的热闹、祥和的节日氛围,感受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及诗人除旧布新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诵读导入,重视积累

让学生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清明》等诗。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春节的诗。

师:你知道“元”有哪些意思吗?知道“元日”是什么意思吗?

师:对,元日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农历正月初一,也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春节。(扩词:元宵、元日。拓展“元”的理解,夯实语言基础)

【设计意图:自主朗读、深思……每一名学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感受、理解、体会这首诗。只有这样的多样性才会使课堂更精彩,让中年级感受领悟到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初读古诗,解疑释难

1.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爆”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右边“暴”字是上下结构,要上紧下松,特别注意最后一笔是点)

2.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尝试读出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3.师:通过预习和初读,我们知道词语的意思,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总结)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在学生与文本、教师和同学之间的对话交流中,学习古诗,完成理解、积累语言,并适时地内化到自己的语言图式中,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交流。】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

1.师:学习古诗不仅要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还要根据诗句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古诗的每一句话都描绘了一幅画面。请同学们把对字词的理解带到诗句中,练习说说每一句诗的意思。

2.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句,同桌互相交流说说展现在自己眼前的是一幅幅怎样的画面呢。

在学生理解“岁”字时,教师补充“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岁”的含义。)

3.交流、评议、完善。

师:如果说“爆竹……”让我们感到了热闹、兴奋,还有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那就是——

4.练习说话。

师:你为什么从“屠苏”感受到快乐呢?

在这万家团圆的时刻,大家迎着和煦的春风,一边喝酒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身上暖暖的,心中更是暖暖的。

师:谁能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师:你能把这份快乐,这份温暖读出来吗?

师:刚才我们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多媒体出示)看,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中绽放;闻,到处都飘散着爆竹的硝烟味;听,到处都洋溢着欢声笑语。置身在这样的情景中,你的心情会如何?是啊!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多喜庆啊!下面请大家继续用一边读诗句,一边想画面的方法读后两句。

我们和王安石在隆隆的鞭炮声中“来到”大街上,又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课件出示)这里的“新桃”和“旧符”都是指“桃符”。你知道桃符指什么吗?(桃符就是春联)简介“桃符”。

【设计意图:走近历史,才能走进诗句,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这一环节适时适量地引导学生了解王安石写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四、品读古诗,体悟情感

1.师:默读全诗,想一想全诗描写了哪些场景。

2.师:放爆竹、饮屠苏、换桃符几个典型的画面,寥寥数语,就给我们勾画出欢度新年的喜庆景象。时至今日,人们每到辞旧迎新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安石的这首《元日》。

3.师:孩子们,在诗人眼中换去的只是旧桃符吗?他笔下仅仅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春节图吗?

课件出示:当时的宋朝,百姓过着贫穷的生活。年轻的王安石看到了百姓的疾苦,立志要为人民造福。在49岁时,王安石做了宰相,他积极进行改革、推行新政,希望国家繁荣富强。就在这一年春节,他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元日》。

现在,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在写春节时热闹欢乐的场面吗?他还期望什么呢?

用一个成语来表示(辞旧迎新、除旧革新)。请你再来读读这首诗,你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4.指导朗读。

竹石古诗词的意思例10

1 汉代的《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对古诗的欣赏需要培养一种趣味,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实际上,知,好,乐是欣赏艺术的三个层次,首先是知,其次是好,在这两者基础上才是乐。 如何具体去做,才能把欣赏古诗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我认为作到以下几个方面有利于我们对古诗的欣赏和理解。 例如,刘禹锡的七律《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首句便是“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里的巴山楚水是诗人被贬官地区的代称,二十三年则是被贬官的时间。那么诗人为何被贬官呢?为何回来后已是物是人非,作者却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吟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如果查阅以下诗人的身世经历,我们会很容易发现刘禹锡是因在贞元二十一年(805)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参与王叔文变法失败后被贬官,这期间宦海沉浮二十多年,虽历经坎坷,但诗人那种达观向上,倔强不服输的性格却没有改变。 这还可以从他的另外两首诗中看出。一首是815的《元和十年自朗州承诏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中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朝廷有人想起了他,结果他回长安写了这首诗,刺痛了当权者,再度被贬为连州刺史。另一首是十四年后在回长安,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的性格从这两首诗中可以明显的表露出来,所以在这首诗中,他能从前四句沉郁中奋起,振作。了解诗人的经历可以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内容,还可以从诗人的人生境界中受到启发。

2 形象内涵、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诗歌的作者大多为饱学之士,他们身上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化为一种精神,自诗歌中信手拈来,表达一种情怀。 20世纪心理学大师荣格曾研究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实际上我们民族的诗人受传统文化熏陶日久,他们继承了许多民族性的文化信息,在诗歌中广泛应用,从而增添了诗歌的意蕴,但同时也给今人解读古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于这一类的文化信息,我们必须了解、归纳、掌握,从而成为一种解读诗歌的手段。 例如,古诗中登高,望月与思乡的关系,可以说包含了我们这个民族一种独特的文化心理,有人曾从“原型”批判的角度对诗歌中的一些文化信息和民族心理作了非常精当的分析,如傅道彬的《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一书中对月亮及其艺术象征作了分类研究,他认为中国文化中月亮最基本的象征意义是母亲和女性。《礼记、祭器》中说大明生于东,月生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说文》中释月“阙也,太阴之精”。中国第一位女神女蜗,又是月神,这些都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月亮的时圆时缺,周而复始,启发人们对宇宙的思考,从而又衍生出许多象征意义。如月亮是孤独失意的象征,月亮是美的象征,月亮同时象征着和谐静谧的中国智慧和超群脱俗的士大夫风范。因而在诗歌的审美意象中,月亮被赋予多层含义。月亮意象反映着古代文人寻找母亲世界的和谐统一的心理,因而和思乡主题和旧梦重温有着必然联系。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 体味诗眼,解读诗歌

古人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句诗一方面表明古人写作构思之辛苦,另一方面也表明古人写诗词很讲究练字。因练一个好字、好句,是全句、全诗游龙飞动、生气盎然的,就是“诗眼”。它可以是一个简练传神的字,也可以诗作体现主旨的精彩与句。“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若能从诗眼入手,可更深入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手法。“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此句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的描述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了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的背景上,则给人以茫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誉浑圆之美融为一体,面目壮观,别的字确实难以替代,这“直”和“圆”正是该似的诗眼。杜甫的《蜀相》中的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自”和“空”就是该句得诗眼。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诗眼。 注意:诗歌中的一些形容词、副词和动词往往就是诗眼。找到诗眼,有助于正确把握诗歌意境。

4 把握特色,重点突破

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高考鉴赏的古代使更多是写景、咏物、咏史的作品,因此我们在把握诗歌之前,还要掌握已写诗歌的反战以及分类的知识。诗歌按照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分,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按语言字数,可分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诗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诗、边塞诗、咏怀诗等;还可分为律诗和绝句。古代律诗中的四联,古人归纳为起、承、转、阖。从层次上分,往往可以分为两层,一层写景,一层抒情或议论(即卒章显志的写法)。 如:题竹石牧牛(并引)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理解分析可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竹、石、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 3 感想。简析:这是一首题画诗,作于元三年(1088)。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 前四句高度概括画面的内容:石、竹、牧童、牛。“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后四句寄理于形象之中,涉笔成趣,余味隽 。

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高中生,应该有一定的研读鉴赏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平时的诗歌研读中就应该抓好以上的鉴赏方法,这些只是我个人对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浅见,毕竟中国古代诗歌博大精深,还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和深刻挖掘。

(指导教师:大连经贸高中 张帅)

参考文献: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宋诗选注》(钱钟书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