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十一五规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3-02 15:09:06

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规划例1

刚才__*同志已就全省“十一五”规划和20__年年度计划的编制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最后,我再就“十一五”规划编制问题强调几点。一、充分认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首先,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根据十六大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个总目标、两个提前、三个阶段、四大战略、五项工作方针、六个方面变化”的总体部署,“十一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核心是制定分阶段的行动纲领。展望未来,山东能否把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势头长期保持下去,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实现新的发展和提高;如何抓住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且大有作为;需要采取哪些举措来保证提前实现基本现代化、提前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的总目标,都需要深入研究、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实施。通过研究和编制“十一五”规划,把宏伟的奋斗目标分阶段、具体化,把发展思路和对策措施明晰化、科学化,可以有效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扎扎实实地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第二,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行政手段,是制定其他各项经济政策以及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对于实行政府战略目标,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公共资源,促进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建国以来,我省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在不同时期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面对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通过编制“十一五”规划,站在长远和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审视和研究山东未来的发展战略思路,对经济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安排,对于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编制“十一五”规划是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有效途径。无论从长远和当前看,从我省经济自身发展和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看,山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还面临许多制约因素和突出问题。从内部看,“三农”问题,市场需求不旺,经济结构层次低,就业压力加大和地区差距扩大等矛盾突出。从外部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性结构调整加速,中国入世后市场加快开放,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生存与发展压力加大。这些问题和矛盾,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会长期存在,有些可能甚至会进一步强化或者尖锐起来。深入调研,筹划对策,通过规划的形式对解决途径做出系统部署,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对于提高当前的经济运行质量和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都具有重要作用。

第四,编制“十一五”规划是反映广大人民意志和利益,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渠道。“十一五”规划涉及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与人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从本质上讲,“十一五”规划是反映人民呼声、体现人民意愿、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政府对人民的郑重承诺。规划的制定过程,也是一个充分发扬民主、集中智慧、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是人民参政议政、行使民利的过程。通过编制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可以有效地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切实为人民谋利益,真正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落到实处。

二、加强研究,理清思路

全面深入分析国内外环境,准确把握所处发展阶段和前进方向,深入研究重大问题,形成发展思路,然后再具体编制规划,这是规划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要继续坚持。

要加强对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的前瞻研究,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深入研究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深入研究协调发展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以开放的视野审视发展中的问题,把国内事业和国际经济结合起来研究。要抓住主要矛盾,抓突出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本地区、本行业长期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制约本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设立可行的阶段性的任务目标、确定明晰的发展战略,并提出发展重点和政策取向。只有基础研究工作做深了,思路理清了,才能编制出高质量、科学可行的规划。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要深入研究规划体制改革创新问题。当前规划编制和实施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各级各类规划的功能定位,相互关系,特别是与市场作用的界限模糊,规划的数量不少,但内容交叉重复,针对性不强,区域规划不到位,规划编制程序不够规范,衔接协调不力,规划区的确定比较机械,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尚未形成等,这些问题不仅有损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而且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编制“十一五”规划的过程中,对规划编制和实施机制,规划方法和理论,规划体系建设和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创新问题,要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借鉴国内外好的经验,加强调查研究。要力争通过“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初步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较为科学的规划体制。

十一五规划例2

自2000年以来,电气公司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关心培育下,在兄弟厂矿分子公司及各部处的热情支持下,经过自身艰苦努力和拼搏奋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生产经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业绩,企业整体效益和职工收益稳步有效持续增长,全面完成了集团公司各项指令性任务及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与基建技改等大、中修和抢修工程,为本公司的发展和集团公司的振兴做出较大贡献,实现了三年三大步、一厂变三厂的基本目标,成为非钢产业中的一颗明星,“十·五”计划的执行是健康稳进的、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

二、“十·五”计划执行中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⒈电气公司虽说是独立法人的子公司,实质上是“计划经济的指标,市场经济的经营”,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适应市场竞争。

⒉包钢集团公司“优化钢铁、突出稀土、大力发展非钢产业”的总体战略是正确的,但三年来对非钢产业,无论从组织领导上,还是资金投入上,特别是政策扶持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兄弟钢铁集团公司。整个非钢产业举步为艰,亏损严重,发展缓慢。

⒊集团公司个别部处、个别分公司的官本位主义思想和集团公司内部市场的无序竞争,严重制约和束缚了子公司的健康发展,集团公司机构体制改革已远远落后于包钢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⒋电气公司内部员工,特别是中上层经营管理者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强,使命感、责任感不强,危机感、压力感不强,依赖性、等靠要思想严重,是制约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

⒌没有名牌产品和系列规模生产,缺乏核心竞争力;资本运作能力差;体制改革特别是三项制度改革,尤其是分配制度改革步子不大,力度不强,深化不够。这是电气公司乃至包钢非钢产业“十·五”前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三、“十·五”计划的调整:

1.电气公司内外部市场的预测:

从外部市场看,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全面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包头市加快经济强市和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将有力地拉动和推进电气公司的快速发展。

从包钢内部市场看,集团公司“十·五”、“十一·五”计划与规划的全面实施,必将加大产业调整、重组的力度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一是对国外先进电气设备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二是对“八·五”、“九·五”引进设备的升级;三是对四十年来原有高能耗电气设备的改造任务;四是对包钢现有电气设备的环保节能改造任务,应该说空间广阔,商机无限,电气公司具有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市场环境。

2.“十·五”后三年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后,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总的看是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稍纵即逝。电气公司必须抢抓战略机遇,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到2005年我们的发展目标是:

(1).申办高科技企业;

(2).初步实现集团化经营;

(3).完成ISO—9001与14001、18001三证整合认证工作。

(4).实现产值、利润翻一番(产值由2002年的4000万元,到2005年达到8000万元,利润由360万元达到800万元),职工年均收入达到24000元人民币。

(5).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开办公司内部学校,多媒体教室全年开班;二是继续与职教中心联办大专班及后期本科班;三是对重点专业技术人才外培;四是强化职工的全员基础培训,实施滚动教学。

(6).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重搞好现有产业的升级,大力推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实现产业多元化。大力发展制造业,到2005年力争产品制造收入达到总收入的50%,形成“三、三、三制”的均衡发展。

四、实施对策与举措:

1.通过变压器新厂房与新生产线的投产运行,拟与国内外名优生产厂家联合,实现品牌规模制造和独立经济运行。

2.通过非钢产业的整合重组,实施低成本扩张,拟以联合或兼并少量人员、优良资产和适度投资、先进技术,组建开通“滑触线”生产线,“稀油防结蜡装置生产线”,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3.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构筑、勇于探索内部产权多元化和分配多样化,以变压器厂、电机修造中心为试点,推进模拟股权与期权制度,以科研开发为试点,逐步试行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主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4.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换代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机制创新,构筑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新型企业集团;通过管理创新,实施管理流程再造,以市尝顾客为导向。实现工艺、服务、信息三大网络,实现管理信息化、现代化。

5.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吸引、选拔和任用以及激励、考核、评价、构筑企业人才高地,充分发挥“第一资源”的后发优势,全面提高电气公司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实力。

6.通过技术管理与技术研发的创新,实施关键技术岗位人员的模拟期权,到2005年完成公司内部的十项科研项目。

五、基建技改建议:

1.基建项目建议:根据集团公司对电气公司“九·五”规划设想和包钢电气设备总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大型单体电机变压器检修的实际需要和集团公司整体效益的要求,拟在2005年或“十一·五”期间,投资新建一座具有75T吊装能力的大型电机、变压器修理厂房,设计投资3500—4000万人民币。

2.由于电气公司1|、2|主厂房及偏跨是五十年代的建筑,特别是由于经过96年“5·3”大地震的自然破坏,拟对1|、2|厂房两个偏跨适时进行重建。设计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

3.随着今后八年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届时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环保的要求,拟对目前电气公司电镀厂(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无氢电镀厂)适时进行重大技术改造。

六、电气公司“十一·五”规划目标与总体设想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电气公司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要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争当“三个模范”。要团结带领全体员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全面实现“十·五”计划各项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向“十一·五”规划目标奋力冲击。

电气公司“十一·五”的规划目标是:

1.到2010年把电气公司创建为一个西北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富于活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先导型电气企业集团,成为包钢非钢产业中的明星。

十一五规划例3

自2000年以来,电气公司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关心培育下,在兄弟厂矿分子公司及各部处的热情支持下,经过自身艰苦努力和拼搏奋进、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生产经营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业绩,企业整体效益和职工收益稳步有效持续增长,全面完成了集团公司各项指令性任务及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与基建技改等大、中修和抢修工程,为本公司的发展和集团公司的振兴做出较大贡献,实现了三年三大步、一厂变三厂的基本目标,成为非钢产业中的一颗明星,“十·五”计划的执行是健康稳进的、取得的成绩是令人鼓舞的。

二、 “十·五”计划执行中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⒈ 电气公司虽说是独立法人的子公司,实质上是“计划经济的指标,市场经济的经营”,既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适应市场竞争。

⒉ 包钢集团公司“优化钢铁、突出稀土、大力发展非钢产业”的总体战略是正确的,但三年来对非钢产业,无论从组织领导上,还是资金投入上,特别是政策扶持上,远远落后于其他兄弟钢铁集团公司。整个非钢产业举步为艰,亏损严重,发展缓慢。

⒊ 集团公司个别部处、个别分公司的官本位主义思想和集团公司内部市场的无序竞争,严重制约和束缚了子公司的健康发展,集团公司机构体制改革已远远落后于包钢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⒋ 电气公司内部员工,特别是中上层经营管理者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不强,使命感、责任感不强,危机感、压力感不强,依赖性、等靠要思想严重,是制约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

⒌ 没有名牌产品和系列规模生产,缺乏核心竞争力;资本运作能力差;体制改革特别是三项制度改革,尤其是分配制度改革步子不大,力度不强,深化不够。这是电气公司乃至包钢非钢产业“十·五”前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差距。

三、 “十·五”计划的调整:

1. 电气公司内外部市场的预测:

从外部市场看,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全面启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实施,包头市加快经济强市和周边区域经济的发展,必将有力地拉动和推进电气公司的快速发展。

从包钢内部市场看,集团公司“十·五”、“十一·五”计划与规划的全面实施,必将加大产业调整、重组的力度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一是对国外先进电气设备的引进、消化与吸收;二是对“八·五”、“九·五”引进设备的升级;三是对四十年来原有高能耗电气设备的改造任务;四是对包钢现有电气设备的环保节能改造任务,应该说空间广阔,商机无限,电气公司具有快速健康发展的客观条件和市场环境。

2. “十·五”后三年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思路: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后,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总的看是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慢进也退、机不可失,时不我待,稍纵即逝。电气公司必须抢抓战略机遇,与时俱进、乘势而上。

到2005年我们的发展目标是:

(1). 申办高科技企业;

(2). 初步实现集团化经营;

(3). 完成ISO—9001与 14001、18001三证整合认证工作。

(4). 实现产值、利润翻一番(产值由2002年的4000万元,到2005年达到8000万元,利润由360万元达到800万元),职工年均收入达到24000元人民币。

(5). 创建学习型企业,培育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开办公司内部学校,多媒体教室全年开班;二是继续与职教中心联办大专班及后期本科班;三是对重点专业技术人才外培;四是强化职工的全员基础培训,实施滚动教学。

(6). 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着重搞好现有产业的升级,大力推进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实现产业多元化。大力发展制造业,到2005年力争产品制造收入达到总收入的50%,形成“三、三、三制”的均衡发展。

四、 实施对策与举措:

1. 通过变压器新厂房与新生产线的投产运行,拟与国内外名优生产厂家联合,实现品牌规模制造和独立经济运行。

2. 通过非钢产业的整合重组,实施低成本扩张,拟以联合或兼并少量人员、优良资产和适度投资、先进技术,组建开通“滑触线”生产线,“稀油防结蜡装置生产线”,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

3.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大胆构筑、勇于探索内部产权多元化和分配多样化,以变压器厂、电机修造中心为试点,推进模拟股权与期权制度,以科研开发为试点,逐步试行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主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4.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换代升级,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通过机制创新,构筑多种所有制共存的新型企业集团;通过管理创新,实施管理流程再造,以市场、顾客为导向。实现工艺、服务、信息三大网络,实现管理信息化、现代化。

5. 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和人才的培养,吸引、选拔和任用以及激励、考核、评价、构筑企业人才高地,充分发挥“第一资源”的后发优势,全面提高电气公司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实力。

6. 通过技术管理与技术研发的创新,实施关键技术岗位人员的模拟期权,到2005年完成公司内部的十项科研项目。

五、 基建技改建议:

1. 基建项目建议:根据集团公司对电气公司“九·五”规划设想和包钢电气设备总量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大型单体电机变压器检修的实际需要和集团公司整体效益的要求,拟在2005年或“十一·五”期间,投资新建一座具有75T吊装能力的大型电机、变压器修理厂房,设计投资3500—4000万人民币。

2. 由于电气公司1?、2?主厂房及偏跨是五十年代的建筑,特别是由于经过96年“5·3”大地震的自然破坏,拟对1?、2?厂房两个偏跨适时进行重建。设计投资1000万元人民币。

3. 随着今后八年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和届时市场的需要,特别是环保的要求,拟对目前电气公司电镀厂(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的无氢电镀厂)适时进行重大技术改造。

六、 电气公司“十一·五”规划目标与总体设想

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在本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电气公司要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要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争当“三个模范”。要团结带领全体员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全面实现“十·五”计划各项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向“十一·五”规划目标奋力冲击。

电气公司“十一·五”的规划目标是:

1. 到2010年把电气公司创建为一个西北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地区的,富于活力和竞争力的科技先导型电气企业集团,成为包钢非钢产业中的明星。

十一五规划例4

(一)“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回顾从**年9月份启动到**年1月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历时两年半,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研究阶段。按照国家发改委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主要开展了四项工作。一是**年11月,省发改委与省规划院联合举办全省“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研究班,就我省“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进行了初步研讨。二是**年2月,会同省科技厅、省社科联和省政府新闻办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投标,确定16个“十一五”规划前期重点研究课题。三是**年3月,省发改委分别委托省政府咨询委、省规划院、省经济信息中心等单位开展“十一五”规划思路的基础研究。四是**年6月,会同省级有关部门,完成省委、省政府布置的“十一五”规划《建议》和《纲要》重点调研课题。

第二阶段:《基本思路》形成阶段。在大量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十一五”规划若干重大问题的研究。**年9月研究的初步成果在国家东部沿海地区“十一五”规划座谈会上作了汇报交流。同年10月,开始起草“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基本思路》初稿形成后,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多轮修改完善。**年6月《基本思路》最终定稿,上报国家发改委和省政府,并为省委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提供基础材料。

第三阶段:《纲要》完成阶段。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后,按照省委《建议》精神和省政府的部署,开始正式起草“十一五”规划《纲要》。**年10月,形成《纲要》初稿。11月,《纲要》分别征求了专家和各部门意见,并向省政府常务会议作了汇报。12月—**年1月,《纲要(征求意见稿)》上报国家发改委,并与兄弟省市《纲要》进行了衔接交流;向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省政协十一届二十二次常委会和省人大财经委汇报,听取意见;征求各市对《纲要(征求意见稿)》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和建议。经过多轮集中修改,形成《纲要(草案)》。在省“十一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论证后,《纲要(草案)》报送省委常委会讨论审定。**年1月16日,在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吕祖善省长作《关于**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1月21日,省人代会审议批准了《**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吕省长的报告。2月24日,省政府正式实施《纲要》。

(二)“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的基本经验回顾“十一五”规划纲要的编制过程,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基本经验主要有:

1、领导重视、部门协作是规划编制工作的关键“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启动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财经领导小组先后两次听取了省发改委关于“十一五”规划的专题汇报,书记和吕祖善省长亲自听取了15个重点调研课题成果的汇报。省委“十一五”规划《建议》,明确了《纲要》编制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为加强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吕省长亲自担任省“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两次主持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王永明副省长召开了全省“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参加了国家东部地区“十一五”规划座谈会,还分南北两片听取了11市对《纲要(征求意见稿)》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和建议。在“十一五”规划编制过程中,省级有关部门也高度重视,无论是课题研究,还是专项规划编制,都为《纲要》编制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也对《纲要》过程稿提出了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任务重。领导有力、部门协作的组织体系的形成,为“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的圆满完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重视编制过程、提高社会参与度是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变化,在“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我们注重加快规划编制的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一是规范规划组织体系和编制程序。省政府办公厅先后转发了我委《关于我省“十一五”规划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省“十一五”规划编制体系目录》,在此基础上,省政府于**年10月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规划工作的意见》,这些文件为“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证。省里还正式成立了“十一五”规划专家咨询委员会,组织开展《纲要(草案)》的咨询论证。二是实行“开门编规划”,不断提高社会的参与度和认知度。我们首次就五年规划的前期研究课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也首次面向社会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言献策活动,开通了门户网站、电子邮件、直接来信、电话、传真和《**经济》杂志等6个建言献策渠道,广泛收集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这些创新性举措,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人民群众参与规划编制的热情和积极性,使《纲要》的编制过程,成为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科学决策的过程,使《纲要》成为凝聚民智、反映民意、深入人心的规划。

3、加强调查研究、注重不断创新是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规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为了增强《纲要》的宏观性、战略性和导向性,必须深入调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为此,我们采取实地调研、专题研讨、座谈交流等多种形式,深化“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为省委《建议》的起草提供了重要参考,为《纲要》的编制奠定了基础。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和约束性,是“十一五”规划编制的重要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我们通过主体功能区的初步划分等方式强化发展的空间均衡,通过加强载体设置、区别指标属性、筛选重大项目,强化规划的约束性内容,还首次运用正文穿插专栏的表现形式。规划内容和规划方法的同步创新是“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探索。

4、深化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综合管理是规划编制工作的重要保障针对前几个五年计划存在规划数量过多、功能定位不清、编制程序不规范、规划实施不力等问题,在启动“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我们加大了规划体制改革的力度。除列入国家发改委规划体制改革试点的宁波市外,省发改委还确定了温州市、衢州市和绍兴县、遂昌县、普陀区等10个省级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规划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从**年初开展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各试点单位在创新规划编制手段、加强规划综合管理、强化规划实施刚性、统筹规划经费等方面推出了许多重大的创新性举措,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按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省级规划框架体系,颁布了全省“十一五”规划编制体系目录,还明晰了省政府审批、省发改委和主管部门联合审批以及主管部门审批等三个层级的管理方式,把好规划编制的“入口关”和“出口关”。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规划体制改革与“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互促共进,是“十一五”规划编制成功的重要经验。

二、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我省“十一五”规划《建议》和《纲要》提出的总体要求,概括起来是两句话:一句是“立足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小康、继续走在前列”;一句是“推进又快又好的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深化改革开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十一五”规划纲要,必须跟踪应对三方面因素、协调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跟踪应对三方面因素“十一五”规划纲要对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作了概括分析,但规划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在“十一五”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密切跟踪和分析研究以下因素:

一是国际经济与国际市场因素。目前,我省经济国际化水平已经很高,**年外贸依存度已达65%。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对我省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年世界经济预计增长4.4%,而2007-2010年预计年均增长4.3%;**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7.6%,而2007-2010年将年均增长6.9%。另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的预期,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目前已经从谷底回升,预计未来几年将保持上升态势,“十一五”时期有望恢复甚至超过年均1.4万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值得高度重视的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油价波动、人民币汇率等不确定性因素,对“十一五”的发展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九五”时期的亚洲金融危机和“十五”时期的美国“9.11”事件、伊拉克战争等,都曾带给世界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和波动。在“十一五”规划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深入分析研究国际宏观环境的影响,加快建立相应的应对机制,强化应对举措。

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和国内市场因素。国家《纲要》确定“十一五”GDP年均增速是7.5%,这一指标是能够实现的。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推进,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我们要看到国内市场既会有一个比较大的量的扩张,也会有一定的质的提高。同时,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以及区域竞争的加剧也对**“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比如,国家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整和压缩,将会对我省的钢铁、石化等重化行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土地、能源、水资源和环境约束加大,也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长三角、国内大区域之间对人才、资源、技术和市场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如何实现与其他地区有效的竞争和合作仍有待于深入研究。

三是省内的制约因素。从省内看,《纲要》确定的全省GDP年均增速为9%,11市《纲要》中GDP增速比省里普遍都高2个百分点(杭州、宁波、绍兴为11%或左右,其余8个市都是12%或以上)。总体上看,GDP实现比较高的增速问题不大,难的是如何克服资源要素紧缺、环境不堪重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等制约,使经济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纲要》体现了**发展模式全面转轨的要求,这就需要相应的体制机制支撑,需要支付一定的改革成本,为此,要正确处理好短期和长期、速度和质量等方面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真正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二)协调处理好四个关系加强统筹协调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重要工作方针。实施好“十一五”规划,首先要站在统筹全局的高度,处理好四个关系。

1、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关系我们已经编制实施了十个五年计划,在不同的体制背景下,规划实施手段也不相同。五年规划总体上是宏观性、战略性和导向性的,政府配置资源的范围和领域逐步减少。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体制背景下,规划实施总的原则是: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作用的边界,主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2、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的关系以往规划缺乏操作性的原因主要是目标任务难以分解落实。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存在“两张皮”现象。这次“十一五”规划《纲要》编制过程中,比较充分地考虑了规划目标的可分解性。实施《纲要》,首先就要做好规划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的年度分解落实工作。同时应该看到,资源要素制约、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二元结构等问题不是一两个五年规划就能解决的。在改革体制、安排投资、确定实施进程时,也要合理把握规划实施的阶段重点和推进节奏,防止急于求成,欲速而不达。

3、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的关系以往我们编制的规划不少,但“各唱各的调”,存在着各级各类规划的功能分工不清晰、衔接协调不充分等问题,影响了规划的权威性和有效性。省政府领导对这一问题非常重视。为了加强规划的综合协调,发挥各类规划的综合效应,最近省政府成立了规划协调会议制度,由省长主持,有关副省长和省级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承担规划的综合协调和审议职能,下设办公室由省发改委牵头组成。目前,省级专项规划都将陆续编制完成,进入审批阶段,在前一定要把好衔接协调关,统筹好全省城镇体系布局、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网络、生态环境建设,并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5月份,省政府主要领导要听取“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的汇报,省级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抓紧做好准备工作。

4、规划实施与激励、约束机制的关系规划实施是一定时期内的动态过程。要增强规划实施的刚性,必须加强规划实施的评估和监督。规划实施评估也是市场经济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普遍做法。通过规划实施的评估,不仅可以检查规划实施的效果和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还可从中找出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规划修订和调整的建议。另一方面,根据以往规划实施的经验,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规划实施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要逐步将规划目标任务尤其是约束性指标,列入部门、地方政绩考核体系,强化规划实施机制。

三、实施“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工作

1月21日,在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时指出,“十一五”规划纲要总结了全省“十五”时期的实践经验,集中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体现了科学发展的理念,符合**的实际情况。……,今后五年的壮丽画卷从此铺开,每个方面都要在这个壮丽画卷中找准自身的位置,尽心尽责,抓好落实。3月1日,吕省长在省政府第七次全体会议暨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落实好省委“十一五”规划《建议》和省人代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认真编制好各级各类专项规划,是今年的工作重点。实施“十一五”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很多方面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初步考虑,下一阶段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抓好规划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工作《纲要》实施首要的就是明确责任主体。要将《纲要》的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并列入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这次会上印发的《〈纲要〉主要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请省级有关部门、各地讨论提出意见,会后我们将抓紧报省政府审定下发。要把五年规划的实施与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把具体的、可考核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年度计划。与《纲要》配套的专项规划,有关部门要制定好年度实施计划,统筹进度安排,明确进度要求,逐年实施,分步推进,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约束性指标是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的工作要求,具有法律效力,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其实现。其中,国家要求重点考核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和耕地保有量三大约束性指标,省级有关部门和市县都要认真落实。

(二)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根据规划实施主体,《纲要》目标任务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纲要》中关于产业发展和利用外资、对外贸易的内容,是表明政府期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

二是《纲要》提出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重点任务,实施的主体是多元化的,主要是企业、农户等市场主体。实施机制主要是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政府的职责主要是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和发展环境。

三是《纲要》中科教文卫体及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实施主体是政府,主要运用政府掌握的公共资源加以落实。四是《纲要》中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划、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管理、社会管理等内容,实施主体是全社会,实施机制是法律手段并配合适当的经济手段。五是《纲要》中确定的改革任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将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加大推进力度。

(三)组织实施“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重大项目建设是实施规划的重要载体,实施好“十一五”规划重大建设项目,关系到“十一五”发展的全局,特别是能源、水资源、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意义重大。昨天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重点建设暨“五大百亿”工程工作会议,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吕省长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抓好“十一五”重大项目建设。对拟建项目,要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要加快进度,确保安全高质量地完成建设任务。要对以下领域的重大项目进行重点突破:一是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意义和深远影响的,如对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有重大推动作用,对破解瓶颈制约有重大突破作用,对某一领域或产业的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有利于破解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十二五”及以后的发展有奠定基础作用的项目;二是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的项目;三是前期工作比较扎实或有相当基础,在“十一五”时期能够顺利启动的项目。

(四)调整和完善调控性政策和措施调控性政策和措施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的重要手段。完善有关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公共财政政策。主要是明确未来五年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是国家《纲要》的一个创新点和亮点。各级政府的公共财政支出也要按《纲要》提出的重点和方向进行安排,并着力加强公共服务。二是政府投资政策。要整合政府投资,改进投资方式,加强项目监管。把投资重点放在新农村建设、公共设施建设、能源保障建设、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自主创新、重大基础设施等方面。三是税收政策。与“十一五”时期的重点工作任务相衔接,税收政策重点应放在鼓励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促进就业、促进自主创新、促进文化体制改革,以及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等方面。四是产业政策。要充分考虑我省的资源禀赋和承载能力,按照适度偏紧原则调控高耗能产业规模,依法淘汰工艺技术落后、环境污染大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同时,加强对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扶持,重点支持研究开发,培育核心竞争力。

(五)开展主体功能区划工作开展主体功能区划是“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大突破。但总体上,《纲要》中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还是概念性的、粗线条的。为从全局和长远出发,统筹经济布局、人口分布、城市格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网络和生态环境保护,国家将组织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最近,、吕省长在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会议强调,要抓紧启动和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划工作。要按照“十一五”规划《建议》和《纲要》的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制定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的划分标准、评价指标和差别化政策,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协调各类空间规划。前一阶段,我委已会同规划院拟定了《**省主体功能区划工作方案》,选择钱塘江流域和部分地区市县开展试点,以点带面,分步推进。在开展前期研究、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部署开展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工作。

十一五规划例5

发展目标继续“放低增速”

《建议》提出,下一个五年我国经济的增长目标是:“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对此,国家发改委参与“十一五规划”起草部分工作的权威专家指出,这一增长目标的制定既符合我国的长远发展规划,又完全具备可行性。

他说,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404亿元。如果今年经济增长率最终为9.2%的话,按不变价计算的GDP总量比2000年已增长51%左右。这意味着,在下一个五年计划中,平均每年的GDP增长率只要达到6%,就完全可以完成目标了。

他提醒说,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同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9%左右的观点,这说明6%的增长速率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达到的。因此,党中央制定这样的增长目标的意图在于继续放低经济增长速度,而强调将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和效率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上来。

发展规则也是“改革规划”

“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五中全会的这一科学判断,形象地揭示了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专家指出,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与以前的“计划”相比,更多地强调了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个五年的“改革规划”。改革包括大的、全局的改革,也包括小的、局部的改革。其中,大的、全局的改革主要就是如何转换增长方式,同时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

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逐步加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日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瓶颈性约束,矛盾非常突出。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的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巨大资源需求和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是我们根本不可能承受的。

专家预计,在“十一五规划”中,将改变对官员的考核体系,并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新的一整套考核指标中,社会发展、环保、就业、教育等指标可能成为硬指标,一些经济增长指标将成为软指标。

在区域统筹方面,“十一五规划”将形成一个全面的区域发展战略构架,以此来调整区域发展的空间布局。哪些地方应该发展什么、不应该发展什么,都将在这个战略构架中规定。

在城乡一体化方面,要通过加大农村教育、医疗等各方面软环境的投资,实行绝对的九年义务教育,来全面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

在局部改革上,最近两年来,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开始加速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摆到突出位置。

但专家认为,“改革攻坚”还仅仅是开始。从现实来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滞后状态;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整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全会号召全党要“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重大体制改革也必将深入下去,并最终取得突破性进展。

产业发展瞄准“创新能力”

《建议》要求,在下一个五年中,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参与起草规划的专家指出,这样将“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强调,是前所未有的。这也将是下一个五年规划中的新亮点。

专家指出,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不断加剧,我国产业创新能力弱、关键技术依赖国外进口的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使我国难以掌握战略的主动权。目前,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等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巨大障碍。因此,必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集中力量突破影响产业竞争力的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扭转我国在重要领域的关键技术上依赖国外的状况,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抢占国际竞争的战略制高点。

为此,“十一五”期间,在创新方面将有几个方面的动作:一是在发展路径上,要加强自主创新,不断增强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二是在创新方式上,加强以重大产品和新兴产业为中心的集成创新,努力实现关键技术的集成和突破;三是在创新体制上,要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整体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等。

宏观调控坚持“一稳一控”

在宏观调控方面,参与起草规划的有关专家预计,“十一五”宏观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并存,最终可能使总供给持续大于总需求,通货紧缩再次出现。主要原因是全国各地投资增长的体制性冲动过强,同时技术和资金供给充足,使总供给极易持续过快增长,而最终需求(主要是消费)增长相对偏慢且面临较多的中长期因素的约束。特别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前期正好是“十五”中期以来高投资形成的产能最集中释放时期,如果任由目前的投资或“十一五”初期的投资继续过快增长,未来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就会十分突出,那么“十一五”中期很可能再次出现“中期变盘”现象。为此,规划将从机制和体制上适度控制投资增长,并将积极扩大消费需求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这“一稳一控”成为“十一五”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基点。

“一稳一控”的政策含义是,对日益显现的供给过剩问题,要继续采取偏紧的宏观经济政策,适度压缩投资需求增长;对可能面临的内需不足、通货紧缩问题,要通过积极地促进消费需求增长,使内需增长保持快速稳定。只有把握好这“两手政策”,才有可能避免出现生产严重过剩、需求不足问题,避免“中期变盘”的情况,从而使“高增长低通胀”的局面得到较长时间的保持。

扩大消费采取“稳房促车”

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环境使得上海市中心的商品房售价显示出较强的抗跌能力。据上海市房地产局的一位官员透露,上海采取的一系列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取得成效,商品房价格上涨过快的势头已经得到有效遏制。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无疑备受瞩目。尽管规划的具体内容尚在讨论和制定之中,但延续了50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首次变成“规划”,却是耐人寻味的变化。权威人士和专家认为,这“一字之差”,传递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信号。信号一:“计划”让位于“规划”,凸显政府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信号二: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将被淡化,政府更加注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把握和调控;信号三:克服“越位”和“缺位”,政府职能转变迈出新步伐。(新华社发)

十一五规划例6

板城村十一五规划 文章作者:张海军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31日22:35 板城村 “十一五”规划 2006年至2012年是我国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五年”,是我市跻身全国50强,实现快速发展、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为紧紧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实现我村的经济和社会各项工作的突破,根据我村实际,经两个议事会研究,特制定本规划。 一、 “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村 “十一五”划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健康、稳步发展。 (二)、主要目标 我村&nb【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十一五规划例7

中图分类号:F123.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6)05-0001-03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从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提出了发展目标,催人奋进,鼓舞人心。但仔细研读前三个目标,即“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却值得商榷,第一个偏低,第二个偏高,第三个不甚妥当。特在此进行讨论。

1.人均GDP目标可能偏低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我国已经进入到人口缓慢增长阶段,2000年中国人口增长率为7.61‰,2004中国人口增长率稳定地下降到5.89‰,而且还在下降。预计“十一五”期末将下降到5‰以下。

根据统计年鉴2001~2004年数据(表1)和亚行2005年预测数据推算,人均GDP2005年相当于2000年的1.4746倍;按“十一五”期间人口5‰增长计算,2006~2010年GDP只要保持年均增长6.82%即可实现“纲要”中提出的翻一番目标。根据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的2004年GDP数据和亚行2005年预测数据,2005年人均GDP大约相当于2000年的1.7226倍。这样,GDP只要保持3.55%就完全可以实现“纲要”的翻番目标。而GDP年均增长3.55%是难以接受的,只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不可能的。

2005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5.908‰,GDP增长9.9%[1],人均GDP增长率达到9.31%。图1给出了近30年来我国人口和GDP增长率的变化,表1给出了近年人均GDP指数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进入缓慢增长阶段,自然增长率越来越低;GDP处于新增长上升期。2006年上半年度实际增长超过11%[2],权威机构预测中国2006年GDP增长速度将在9%以上[3],整个“十一五”期间的平均增长速度可以达到7%~9%[4,5,6,7]。这样的话,“十一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在2007年、最迟2008年就能达到。2005年末制定的5年发展目标,不到三年就实现了,说明这个目标太低,也与中共中央建议的第一个原则“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相矛盾。

2.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20%可能偏高

曾有一些专家和公众对我国能否在“十一五”期间实现节能20%的目标都表示怀疑,本文也认为该目标太高。表2给出了中国能源消耗和GDP指数关系对照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1978~2004年期间,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能源是逐渐下降的,而且在1978~2001年是一致锐降的。但如果由此就断言“纲要”中关于能源利用效率目标很容易实现那就错了。因为在“十五”期间,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是波动微升的,2001年是16987.41,2004年上升为19107.66,上升了12.48%。这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下降,管理粗放;二是基本建设战线拉大,投资尚未形成产出;三是产业结构向重化工方向发展,大耗能产业上升。

如果是第一、第二个原因,则“纲要”目标完全可能实现。用1989年以来的数据,使用GM(1,1)模型预测2010年中国能源消耗量/GDP指数大约是10926,此数比2004年该指标(17909.09)下降了39%;用GM(1,0)(灰色直接建模)模型预测,2010年能源消耗量/GDP指数大约是13736,此数比2004年下降了23.3%。加上2005年GDP普查数据比原先高出很多,能源利用效率肯定也有提高,由此断定2010年比2005年降低20%是完全可能的。

但如果是第三个原因――这个原因恰恰不容忽视,则“纲要”目标难以实现。从图2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上升时期,工业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04年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56%;而在工业内部结构中,重化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重化工业阶段,能源消耗强度是上升的。根据最新统计年鉴,2005年能源利用效率比2004年仅提高了0.32%,距离能耗降低4.4%的目标相差甚远;而2006年上半年能源利用效率没有提高反而降低0.8%,说明原先的目标也许真的是高了。因此,除非重大技术进步或能源瓶颈约束严重,对整个社会来说,实现能源利用效率提高20%是需要艰苦努力的,我们对此且不可掉以轻心。

我国居民消费结构正从温饱型向小康富裕型转变,消费的内容主要是住房、高级耐用消费品、汽车等,资源的大量消耗在所难免,即我们现在的消费结构是变动阶段,与发达国家消费结构中对低耗能的服务业需要较多不一样,我们处在高消耗能源的阶段,要实现单位GDP年均消耗能源下降4.4%谈何容易。

图2我国工业化特征图国家发改委2004年的我国第一个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提出,到2010年……年均节能率为2.2%;2020年……年均节能率将提高到3%。这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按照这个规划,即“十一五”期间,年均节能率2.2%,2010年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不到11%;若要下降20%,则年均节能率必须达到4.4%。这就是说,“纲要”要求的标准比《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高了一倍,其可行性值得商榷。

3.战略性规划不应从企业层而考虑发展目标

企业是市场竞争和创造财富的主体,也是实现自主创新的主体。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科技进步,那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左右世界竞争格局的跨国公司愈加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我国只有形成一批这样的企业,才能适应全球经济竞争、科技竞争的形势。

但是,国家层面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宏观的战略规划,不能以企业为切入点。而且,一般来说,一个大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不能维系在企业上,哪怕是优势企业、一批优势企业,但可以依靠产业。因此,在国家层面的规划,极少“形成一批……优势企业”的考虑和提法。事实上,一般较大区域规划中也都只强调产业政策、地区政策、技术政策等,甚至行业政策都应慎重。

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宏观的战略性规划,不应从企业层面考虑发展目标,而应提民族工业(制造业)、民族产业,更应该提“产业竞争力、经济竞争力、综合国力和经济实力”!而到了较小的区域,才可以、但也必须慎重地提促进某些企业的发展问题;一个省级区域,都不能轻易地这样提。

强调科技创新是对的,注重拥有知识产权也没错,但“形成一批……优势企业”似乎不妥,这是典型的计划经济思维的反应。――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该管的、能管的,只是公共安全保障、公共环境建设、公共利益分配,国家的宏观战略规划不能从企业的层面说事。退一步说,“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是规划出来的吗?是的话,就需要支持和扶持;而支持、扶持这些企业就意味着对其他企业的不公平,也违反了WTO的原则;而如果不支持、不扶持的话,这样的规划目标、这样规划的目标,又有多大意义?应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角度提产业发展目标,打造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产业集群。

为防止企业规模太大、竞争力太强,造成垄断,美国有时强迫大企业拆分,微软就曾多次遇到这种待遇。从区域管理的角度看,有些事是可做不可说,如中国的军工产业,如澳门的业;有的事只需说说,实际上不用做多少事情,如20世纪80年代的“减小区域差距”、目前的“东部率先发展”。“培育优势企业”对于较小的区域,如一个村屯、个别乡镇,还勉强说的过去;而从国家层面看,“培育优势企业”既不可说也不可做。

4.结论与讨论

①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而人口已经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增长速度不大可能低于8%,人口增长率不会比5‰高多少。因此,人均GDP增长速度完全可能在7%以上。因此,“纲要”中的人均GDP翻一番,应改成“翻一番以上”。

②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重工业化趋势明显,近年万元GDP能耗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环境约束是非常强烈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涉及到国家、民族的命运,必须广泛动员,齐心协力。考虑到现实可行性,应将原先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改成“降低15%以上”。这个目标所要求的年均节能率提高幅度和《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的要求(3%)大体相当。

③市场经济体制下,区域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般不以企业为切入点,除了环保、税收、质检等,政府也不应过多地干预企业的经营。因此,应去掉“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这一条,代之以“形成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集群,提高我国的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基金项目]西部重大科学计划(9010201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971001)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OL]..

[10]厉以宁.再论重工业化发展阶段无法避免[EB/OL].省略/20050928/1943355.shtml.

[11]樊纲.中国要努力发展重化工业[EB/OL].news.省略/20050829/1916863.shtml.

[12]刘铮,姚玉洁.经济增长如何突破能源瓶颈[J/OL].半月谈,2006(15),news3.省略/banyt/2006-08/11/content_4949634.htm.

[13]新华网,2006年8月1日,新闻分析:单位GDP能耗为何不降反升[EB/OL].news.省略/fortune/2006-08/01/content_4906305.htm.

[14]周天勇.“十一五”发展规划存在六个“两难”(下)[EB/OL].省略/20051114/FOCUS/200511141.htm.

十一五规划例8

防洪工程主要是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海河堤防工程加固建设。

1、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十五”期间计划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69座,截止20__年底已全部完成,预估到20__年底完成66座,完成计划95.6;“十五”期间计划投资8169万元,截止20__年底已完成6630万元,预估20__年底完成投资8000万元,完成计划82,重点项目包括大型小峰水库和中型东兴水库、三波水库除险加固。

2、海河堤防工程加固建设

“十五”期间计划完成海河堤防工程加固建设81.4公里,截止20__年底已完成25.5公里,预估到20__年底完成30公里,完成计划36.9;“十五”期间计划投资13478万元,截止20__年底已完成8530万元,预估到20__年底完成投资9500万元,完成计划70.48,重点项目包括市中心区马正开海堤工程、榕树头海堤工程。

(二)水资源开发利用

水资源工程主要包括水源工程建设、饮水安全工程、灌区节水灌溉工程。

1、水源工程建设主要是白石芽水库工程建设,“十五”期间计划投资9000万元,截止20__年底已完成530万元,预估20__年底完成投资9000万元,完成计划100。

2、饮水安全工程

“十五”期间计划解决饮水安全人数10万人,预估到20__年底解决饮水人数12.92万人,完成计划129;“十五”期间计划投资3850万元,预估到20__年底完成投资4500万元,完成计划117。

3、灌区节水灌溉工程

“十五”计划完成灌区节水灌溉工程渠道硬化180公里,截止20__年底已完成97.5公里,完成计划54.16,预估20__年底完成110公里,完成计划61.11。“十五”计划投资39100万元,截止20__年底已完成6000万元,预估20__年底完成投资9600万元,完成计划24.55。重点项目包括那板北干灌溉工程渠道硬化和长歧水利灌溉工程渠道硬化。

(三)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工程

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工程主要是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十五”计划投资20__万元,截止20__年底已完成748万元,预估20__年底完成投资748万元,完成计划37.4。

(四)中越界河整治专项工程

中越界河整治专项工程“十五”计划投资25000万元,截止20__年底已完成14110万元,预估20__年底完成投资15000万元,完成计划60。重点项目包括那卜、修尧岛护岸工程,“五.七”海堤工程、东兴城区护岸工程和咤管坡护岸工程。

(五)小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工程

“十五”期间小水电及农村电气化工程计划投资18126万元,截止20__年底已完成15443.5万元,预估20__年底完成投资16245万元,完成计划89.6。

二、“十一五”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防城港市水利发展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治水方针,牢固树立大水利观念,紧紧围绕面全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出发点,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理念,以提高水利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中心,以水安全为重点,以水利市场化、产业化为基本途径,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讲求效益,大力发展水利经济、循环经济,深化改革,推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提升水利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能力,促进生态节水型社会的建立,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加快防城港市“大港口、大通道、大工业、大开放、大发展”新跨越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新时期的治水思路和方针政策,使防城港市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防城港市水利发展应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水利问题。要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要求出发,把满足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发展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需求,作为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促进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资源开发利用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与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防洪减灾工作要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水土保持要加强对重要流域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自然修复能力,加强对生态脆弱地区和流域的治理与保护。

3、坚持水利与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大力提升水利基础设施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同时,全面强化政府对水资源管理的职能。水利发展的目标、速度、规模、水平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统筹协调各地区、各行业对水资源的需求,充分考虑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和取水许可制度,合理配置水资源,加强水的供需管理,保障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筹发展的原则。解决好区域、城乡水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5、坚持以改革促进发展的原则。通过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不断增强水利发展的动力。实行水资源统一管理和监督,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按照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探索和建立水权、水市场机制,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探索和深化以公益性为主的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农村小型水利体制的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健全法制,改革机制,促进水利事业的全面发展。

(三)思路和战略框架

1、构建“三大体系”,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1)构建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防洪减灾体系。实行堤库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加快防洪控制性工程和河海堤防建设步伐,完善防汛指挥信息化系统,构建保障经济社会安全的防洪减灾体系。

(2)构建保障经济社会不同需求的水资源供给体系。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利用、讲求 效益”的原则,以水资源优化配置为核心,以节约保护水资源为重点,形成城乡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航运用水等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格局。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和水库除险加固。加快灌溉渠系网络建设。大力推进山区小型治旱工程群建设。加快人饮安全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人饮集中供水、城镇供水、工业供水。

(3)构建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环境、水生态保护体系。以水源地保护为重点,加强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保护,促进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确保饮用水源、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流的综合治理,努力实现“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2、打造“五大产业”,加快发展水利经济

(1)积极发展城乡供水产业。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坚持“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节水、后调水”的原则,按照选好水源、市场运作、科学管理、提高效益的思路,大力发展城乡供水产业。

(2)有序发展农村水电产业。坚持科学规划,严格规范,加强对中小流域水能资源的有序、有效开发,对农村水电的开发,从规划到竣工,实行全过程的规范管理。

(3)加快发展水利旅游产业。加强景点景区建设,充分利用优良的水利工程环境,加大水利风景旅游的开发力度。

(4)大力发展水利特色种养产业。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的自然环境优势,以及水面和周边土地资源,在保证水质和正常供水的前提下,以名、特、优、新品种推广和发展绿色无公害产品为突破口,打造水利生态绿色产品品牌。

(5)努力发展水利建筑产业和技术服务产业。在确保水利工程建设和做好技术服务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潜力,发挥水利行业的技术优势,大力推进水利建筑产业和技术服务业的市场化。

3、推进六项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水利建设管理体制与机制

(1)全面推进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

(2)加快推进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

(3)深入推进水利工程水价改革。

(4)稳步推进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

(5)大力推进水利产权制度改革。

(6)积极推进水务管理体制改革。

4、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建设

(1)大力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和节水服务业,推进城镇节水。调整产业、产品结构,降低水消耗。

(2)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运用水权水市场理论,建立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和水权交易申报、登记、公示制度,充分发挥市场调控的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调控和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

5、推进科技兴水,加快水利信息化建设

十一五规划例9

公路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经过“十五”期间的艰苦努力,全县公路建设快速发展,初步改变了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状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十一五”是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起步阶段,继续加快我县公路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一、“十五”公路建设回顾

“十五”期间,在上级有关政策的引导下,我县通过积极争取自治区、自治州投资,并加大地方政府投入,加快了县乡道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支持国省道干线公路改扩建,全县公路交通运输能力大大增强,公路通行条件极大改善,初步扭转了公路交通交通运输严重制约经济发展的落后局面。

二、“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充分调动和利用各方面积极因素,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继续保持较高的建设速度;县乡道路建设必须符合经济发展战略及布局要求,要与自治州公路网布局衔接,完善本县公路网;正确处理公路建养并重的关系,提高投资效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2012年,全县公路通乡率和硬化率达到100%,通村率和通村硬化率达到80%,农村公路网络骨架基本形成,建立县城与重点乡镇相连的三级以上公路为主的畅通公路网;基本实现乡镇客运站标准化建设。

三、“十一五”公路建设的重点

根据自治州公路发展计划和和静县经济发展战略及布局,“十一五”公路建设以县乡公路建设为重点,大力支持国省道公路改扩建。县乡公路是农村的主要交通线路,要坚持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与当地小城镇建设、资源利用以及山、水、田、林综合治理相结合,重点抓好通往经济中心、交通中心、连接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出口路”建设;抓好农业、生态、矿山、旅游等资源开发和贫困乡村联片开发的“经济路”建设;抓好不通油路的乡镇和行政村、自然村的“公路”建设;加大客运站点建设力度,基本实现乡镇客运站标准化建设。

1、通达工程全县共有58行政村,至目前通油路的村仅有19个,在“十一五”期间,将加大工作力度,按照上级交通部、交通厅政策,力争实现村村通,有条件的尽量采取一切办法铺油,对于里程长,经济社会影响力较大的行政村列入通达工程,完成砂石路面的改造。预计完成823公里的四级油路和砂石路新建工程。

2、通畅工程

针对目前已通公路的乡镇和行政村以及需要改建的专用公路、资源公路,下大力气争取资金,进行改造升级。预计完成128.6公里的三级和四级公路改建任务。

3、重要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

根据目前的发展来看,重要的村与村之间的道路道路已不能适应发展需求,严重制约着各乡镇和重要的村与村之间的交流与发展,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大新建力度,将重要的村与村之间进行连接,预计新建600公里的四级油路或砂石路,以形成功能完善的农村公路网。

4、贫困村和较少民族村公路建设

加强贫困村和较少民族村公路调查工作,切实摸清这些村的公路现状,在“十一五”期间有限安排建设项目,我县共有6个自治区级贫困村,需新建195公里的四级油路和砂石公路,以解决贫困村和较少民族村同公路的问题。

5、客运站点建设

四、投资估算及资金渠道

五、实现规划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1、继续将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继续把公路建设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先行条件。继续将公路建设项目优先考虑,把公路建设项目作为基础设施优先发展。

十一五规划例10

二、发展目标

(一)耕地保护目标。2010年全市耕地总面积不少于37.04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持32.47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控制在2313.03公顷以内。

(二)建设用地控制目标。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35731.60公顷以内,新增建设用地控制在6086.91公顷以内。其中城市(县城)用地总规模控制在21732.6公顷以内,新增城市规模控制在5842.3公顷以内,镇村建设用地缩减控制在3370.28公顷以上。

(三)国土资源市场建设目标。进一步培育土地市场,规范交易行为,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出让率达到100%,国土资源收益五年累计达60亿元以上。

(四)生态环境目标。规划期内完成生态退耕1570公顷,进一步改造荒山,森林覆盖率达48%。

(五)土地资源执法目标。全市违法案件查处率达到90%,结案率达100%。

三、发展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