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6:01:53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例1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课程标准是教师进行教学和评价的重要依据,教材是完成课程目标的途径或媒介。教师应根据课程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对教材进行整合,补充和调整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完成课程标准提出的任务”。 我们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学为载体,灵活有效地组织教学,拓展课堂教学空间。

二、 以“学案”为切入口,营造自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

为了更好地实施新课改,我校领导深入思考,充分考察借鉴,创造性地提出在全校开展以学案为载体的教学方式。我们之所以搞学案教学,是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

(一)对传统教学的思考

每当教学实际过程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要实行新一轮课改。应该说,凡是用心在做中学教育的人,特别是对中学教育有过深入思考的人,会发现在传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学生被动学习,班级教学差异性太大等等。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找到一个突破口,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学生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

新课程理念是无数的专家学者,站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高度,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提出的,并且经过了充分的认证。应该说新课程理念有相当的高度,其培养人的目标也是非常科学的。但是我们说科学的理念还需要实践的支撑。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握新课程理念才是最关键的。而我校因为长期定位在子弟学校,招收的生源素质较低,要达到新课标的素质培养要求,需要探求一种新的培养方式。

为了使学案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我们的学案的制作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1.集体备课。

为了做出某一课的学案,我们英语备课组会在讲授这一课的前一周集体备课。在这次集体备课活动上,有一名主讲老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学生的了解,来讲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学案制作的初步设想。其它老师听完这名主讲老师的讲解后,进行充分的讨论,并形成这一课学案制作的初步意见,并由一位老师做好记录。

2.形成初稿。

由一名老师根据集体备课的记录,广泛的搜寻资料,了解别人在这一课时做出的研讨,同时结合集体备课的所得,制作出学案的初稿。

3.审稿.

当某位老师制作出学案的初稿时,交给我们学科的学案指导老师进行审稿,指导老师经过仔细审稿后,提出修改意见,反馈给制作学案的老师进行修改,最后定稿。

在既遵循学校学案式教学的指导思想又打造英语学科特色的前提下,我们备课组经过反复的尝试终于确定了英语学案的体例。

每一个单元分做三个学案,分别是Reading、Grammar 和 Language Study。每一份学案主要由【Preview】【Notes】【Jottings】【Practice】【Extension】这几个部分组成。每份学案会提前几天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根据学案自主学习教材。学案的【Preview】【Notes】部分引导学生对教材需要掌握的知识有一个了解,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也是学生思考和学习文本的触点。学生可以根据学案上的提示,自主的对教材进行学习和思考,并把他们的疑问写在【Jottings】部分,以便课堂上讨论解决。【Practice】【Extension】部分让他们能够及时检测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

此外,学案内容也是分层次的。当学生在结合课本使用学案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是一个人无法解决时,他可以围绕学案上的某个问题,和同学展开充分的讨论。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解决学案上的某些问题。学案也加强了师生合作,因为教师是依据学案进行备课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使用学案时遇到的问题,通过课堂上师生的对话合作,对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在师生共同使用学案教学完某一内容后,师生可对课文进行反思总结,将心得体会记录在学案上,以便自己更好的掌握好相关内容。更重要的是,学案除了在课堂教学的使用之外,还可以成为复习使用的教材。一个单元学习完,学生将学案进行整理,提炼单元学习的要点和技能,形成单元学习的知识网络。一个模块修习完后,学生将这一模块的学案进行整理,形成模块知识体系,提炼学习要点。甚至说当高中阶段必修和选修模块都修习完后,也可以将学案进行整理,为高考复习使用。学案成为学生复习迎考的最好资料。

应该说学案在教学中的应用,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学案成为学生共同学习的方案。学生之间围绕学案有了共同探究的话题,并且能够互相帮助,无形中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例2

【关键词】尽快适应 精心设计 积极探索 认真学习 高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4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如同二十一世纪之交启动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样,这场课堂教学改革是迟早要发生的事情,时至今日“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各地区的实验推广便印证了这一点。那么,作为实施课堂教学的任课教师怎样做才能尽快适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呢?

首先,要精心设计导学案。“课改刚开始时,因为教师和学生都不适应新的课堂模式,所以需要导学案的帮助。这时的导学案,是‘抓手’、是‘拐杖’,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提高自学能力。”从中可见精心设计导学案的重要性。事实证明,精心设计出来的导学案,还可以帮助教师尽快适应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因为在精心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会创造性地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案,还会探讨交流如何设计整个课堂教学流程的问题。如此一来,在互帮互助、探讨交流中,每位教师便会化解“不适应”的内心焦虑,较快地投入到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中去。所以,每位教师必须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共同精心设计导学案。

在精心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不要过多地去考虑是否走进了“导学案设计的误区”,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相互帮助、各展所长,遵循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贯彻落实《课程标准》中的教育教学要求,力求“减负增效”,切实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导学案。为此,我们需要通过学习深刻理解导学案的内涵。《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张海晨、李炳亭著)指出:“导学案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课题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是集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分层次的训练)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它是高效课堂教学理念下教师为学生进行学习设计的产物,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方向盘’、‘导航仪’。”深刻理解了导学案的内涵,我们才会创造性地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导学案,为我们自身的教学服务、为我们所教学生的学习服务。

在精心设计导学案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不断改进和完善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写。“精心设计出来的”导学案,不一定就会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很可能会暴露出不少问题来,这时千万不要气馁。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有权力、更有资格对导学案的设计与编写进行改进和完善。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例3

真正明白了坚守课程方案的价值并决心从自我做起,认认真真实施课程方案之后,怎样坚守课程方案就成为有讨论价值的话题。课程方案的真正落实,是在每一所学校中不断认真得到实施的。从那些坚持实施课程方案的学校所取得成功的经验来看,学校层面的新课程方案实施,应该至少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遵循教育规律。课程方案落实到学校的具体情境中,会经过若干变形,甚至还有被歪曲的可能。捷径是遵循教育规律:学科知识、教学法、学校文化和社会文化、教学管理等都有规律可循,它们每一项都会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效果。教师在根据这些教学规律进行的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反思、努力建构自己的教学知识,假以时日,他们在增加学科教学知识的前提下,很有可能成长为能够坚守课程方案的专家教师。如若他们一味追求教学工作的起点和目标的话,则可能成为课程改革的阻碍者。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例4

改革是各项事业发展的灵魂,新时期的教育亦如此。近几年,梅江区各学校对教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城北中学的课改进行了三个春秋。而我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伴随着课改一起成长,坚持课改我收获到很多快乐和自信,而我的学生也在课改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限快乐,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内容谈谈如何创建一个精彩的快乐课堂:

1. 精彩的快乐课堂,来源于学生学案的建立和学生对学案的充分预习 学案的建立和学案的预习,是快乐课堂形成的最重要的前提。我们学校每周都有集体备课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大家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学案的制作,并将最好的学案呈现给我们的学生。例如,为了给成绩优异的学生一个更好的提升,在学案的内容中可以设置一些相应有难度的题目,让他们在学习中挑战自己寻求自信心,而对于简单一些的题目,教师可以分配给成绩相对不理想的学生,让他们卸下心理负担,快快乐乐的学习。此外,对于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我们还应鼓励和欢迎他们加入到学案的分配工作中来,让他们的学习内容也加入到学案当中去。另外对于学案的充分预习是学生成功展示的前提。细节决定成败,学生的预习有懒于习惯的养成。鉴于如此,我在小组里面挑选有责任心且成绩较好的学生,由他们负责监督检查本小组的学案,教他们做学案的方法。养成好的预习习惯时,学生们的学案质量也同时得到了提高。对于极个别不交学案的学生我们可以单独地帮助他们,或者由他自己来选择请教的对象以帮助其完成学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现在学生们都基本上可以按要求完成学案了。

2. 精彩的快乐课堂,来源于学生学习意识和小组合作意识

首先课堂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合理的分组分配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部都可以找到自己学习的榜样,不懂的问题都可以在同学的内部得到解决,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也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另外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结识抛物线这一节中,这一节内容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抛物线的图形与性质,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可以跟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如何根据自己的情况,及小组内部的成员的学习水平来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及展示的形式。这样学习内容的分配,在小组内部就形成了一个良好合作学习的氛围,而教师的加入讨论,不但增强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

3. 精彩的快乐课堂,来源于学生对知识的展示及展示内容的提问和评价 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后,自然对自己的展示会比较自信,同学们认真的倾听,无疑会给他们增加自豪感。而在展示过程中,其他学生对相同的知识也会有不同的看法,这个时候,对小组展示内容就会提出补充或者疑问,这也是对知识的一种延伸和拓展,让课堂内容更加的丰富。例如讲到你在生活中还能找到有抛物线图象的其他动物或植物吗?小组成员讲的时候可能不能全部举出来,或者有些是错误的例子,那其他学生就问你在这个图形中找到的抛物线能够画出来吗?这样就将原来简单的问题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使学生对抛物线的形状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又如学生自我评价,及其他学生的评价都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让他们能够在同学的主观评判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了解自己的优势。

4. 精彩的快乐课堂,来源于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及对学生的肯定的评价   教师好的语言评价,如同和煦的阳光温暖学生的心田,教师好的语言,如炎热夏天的一阵清爽的风,所以教师评价语言的建立,对课改的实施会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快乐课堂的建立。例如,学生在举出现实中含有抛物线的例子时,有些学生可能会举一些很奇怪的例子,当然是跟学习有关的,那么教师应该鼓励他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对他们树立信心,因为他逗乐了学生,也为课堂营造了一种和谐的气氛,而对于有些学生他很想表现那么教师应该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而有些学生不愿意表现自己,那么教师应鼓励他可以跟其他同学合作,一起完成展示。我觉得爱表现都是学生的天性,只要教师给他们一些机会,对调皮的学生多一点关爱,用积极的语言多鼓励表扬,与他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那么学生自然都会更加配合你,达到教与学都受益的良好效果。

5. 结束语   以上是我对课改的一些见解,反思教学,课改让学生课堂更加活跃,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了。都说不管是黑猫白猫,能够抓到老鼠的都是好猫,这里我要说,不管是好方法的使用还是“坏方法”的尝试,只要能让学生学有所获就是好方法。为了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我都时刻准备着,以作为一个学习型的教师为自己的目标,所以对于教育的改革,作为一个年轻的教师,只要是对的,我都愿意去尝试,不敢说做得最好,但愿时刻保持一颗探索的心。

参考文献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例5

课改春风又一次掀起热浪,导学案走进了我们的课堂。在推行素质教育、实施高效课堂的大形势下,我市教育局要求推广使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略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与想法,仅供参考。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1],以前观摩其他学校公开课时或多或少接触过。我认为很好,对学生来说是个充分的锻炼,对老师来说是个很好的改革:

(一)导学案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导学案”的使用,使教师“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课堂上,不再是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研究,或共同讨论问题,获得解决方法,教师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来,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拉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教师更多的是授予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归纳方法,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二)教学中能“用活”教材。

“导学案”的使用,使得教师不再是照本宣科的讲教材,而是根据教材提供的知识,从生活实际取材,提出问题,不但让学生学会了解决问题,更能了解教学来源于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让学生知道他们所学习的教学知识不仅是为了继续深造,对今后的工作、生活也是有用的。

(三)教学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创造性。

“导学案”的使用,给了学生充分发挥的余地,“给他们一个舞台,我们将收获更多的精彩”!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宰。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发现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不同的老师、面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按部就班地使用统一的导学案;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完完全全地按照导学案来实施课堂教学,且过程一样、作业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明显地违反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原则;这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学得好”的理念也是背道而驰的。

(二)在“导学案”的实施过程中,新的课型的确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空间,给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很多发展的空间,但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这无疑“雪上加霜”,即使是老师细致的讲解都未必使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更不用说自主学习了。

(三)在教学中,教师都采用了小组合作交流,共同学习的方式,但在此过程中,很多的学困生在交流中只有听的份,因为很多知识他们不懂,又不愿意让别人知道或不想让别人听见自己错误的想法,于是只听别人说,自己发表提问的机会就更少。学习上很是被动,久而久之,学习越来越落后;而对于那些调皮的学生来说,讨论简直是一种轻松玩耍的场景,以此有正当理由获得了说话的机会,话说得不少却什么也没有学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分化日趋严重。

(四)课堂环节多,不利于自主发挥。尤其是有些课型根本不需要导学案,有了导学案反而是课堂的累赘;大量使用导学案,浪费了很多人力物力,收效与之不能成正比,有时甚至相反。

总之,导学案的设置目的是好的:使学生在课前自己动脑筋独立完成预习提示,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可关键是怎么设计?怎么用?内容更重要,收效最关键。以下是我个人的几点拙见,说出来和大家切磋一下:

(一)精

导学案在量上不要泛滥,要精心设计,精简过程,精化内容,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大的空间。

(二)简

在质上下功夫。导学案上不必要写得太多,要给学生思考的余地,也不应把思路统统设好,那样学生只能机械地、盲目地跟随着,尤其是高中生,他们和初中生不一样,高中生阶段更有主见,不太喜欢别人给自己设定条条框框。所以我认为要“简”。以“简”促使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思维的思维方式。

(三)多

即导学案要多样化,格式不应整体划一。实施导学案的过程中,应当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不同老师的具体情况,灵活把握,科学取舍,方能凸显其应有的作用,彰显其应有的功效。

(四)奖

是不是应该考虑学习小组的总体成绩?给他们也公布公布成绩、排排名、发发奖状、发发奖励、大会领领奖,大肆表扬一番,让他们有机会在众人面前介绍小组学习经验,从而调动组内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用行动告诉他们:只要组内齐心合力,共同进步,即使成绩不够理想也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荣登领奖台,以增进共同学习、互相监督的凝聚力。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例6

循环大课堂是在学习和借鉴杜郎口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中学原来是一所落后的农村初级中学,这所学校在校长崔其升带领下勇于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十年磨一剑,终于创造了教学的奇迹。兖州一中认真学习了杜郎口模式,并且把这一模式从鲁西引种到鲁西南,然后对这一模式进行借鉴、发展、完善,从而创出循环大课堂。可以说,没有杜郎口模式也就没有循环大课堂。

循环大课堂是在“教学孵化室”里具体产生的。所谓“教学孵化室”,就是教师举行公开课的一个大厅。大厅的前方有5块黑板,用来让学生板书,边上还有1块大黑板备用,学生8、9个人一组围在一起学习。学校每天都在“教学孵化室”安排公开课,让老师们去上、去品、去研究。结果,循环大课堂就在“教学孵化室”里产生了。

循环大课堂产生的诱因是课堂教学的低效。兖州一中的课改源自一项调查结果。他们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堂精力流失率”和“高效学习率”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触目惊心:学生课堂精力流失率竟高达38%,而高效学习率不到50%!“两率”调查结果充分反映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正是为了改变教学的低效,创建高效课堂,促使学生高效学习,他们才摸索出了循环大课堂。

循环大课堂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的产物。自从2001年我国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全国各地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积累了不少失败的教训。兖州一中正是在我国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借鉴了新课改的成功经验和吸取了失败教训的基础上产生的。

正是在上述情况下,别树一帜的循环大课堂如新生的婴儿,带着勃勃生机,带着教育的理想,带着成功的希望,呱呱坠地了!

二、别出心裁:“35+10”课堂教学模式

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其“35+10”课堂教学模式别出心裁。所谓“35+10”,就是将一节课的45分钟分成两段:前段35分钟,后段10分钟。前段35分钟解决在此之前学生已预习的导学案,按“六段”式(即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小结作业),完成本课教学全部内容,之后进入后段10分钟,发下一课的导学案并让学生预习,确保预习效果和前后衔接。“35+10”课堂教学模式新颖之处主要是:

导学案――另起炉灶。该模式抛弃了传统的教师习以为常的教案,另起炉灶,代之以导学案。导学案是与教案相对的一个概念,它以学生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它强调学生“怎样学”而不是“怎样教”。精心设计导学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有助于打造高效课堂。

预习――旧瓶装新酒。该模式的预习可以说是“旧瓶装新酒”,它把预习的地位提高了,放在了传统课的所谓“正课”上;它把预习的时间延长了,从课上持续到课下,又从课下持续到第二天的课上;它把预习的要求改革了,一改传统的笼统的、概括的、粗线条的预习,转变为清晰的、具体的、精细化的预习;它把预习的形式改变了,一改传统预习一般只是读读、看看教材的做法,转变成了以导学案为路线图的预习,用笔在导学案上填写、作答的预习;它把预习的作用增强了,让学生围绕导学案预习,围绕导学案进行展示、交流,围绕导学案填写、修改、补充、完善,这就大大增强了预习的作用;它把预习的效果提高了,预习地位的提高,预习时间的延长,预习要求的改革,预习形式的改变,预习作用的增强,最终导致了预习效果的提高。

课堂结构――反弹琵琶。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该模式的课堂结构“反弹琵琶”,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一般是“导入新课、指导预习、明确目标、讲授新课、知识迁移、教师总结”的课堂结构,而是采取了多节课“展示――课上预习――课下预习――展示”的大循环结构,采取了一节课“前段展示、后段预习”的“双段”式结构,采取了展示阶段“六段”式结构(见上)。课堂结构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这种课堂结构严谨有序、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科学,教学效率高,教学效果好。

教学要求――标新立异。第一,教学设计新。该模式的教学设计是设计导学案,并且导学案的形式和内容也和教案有很大的不同。第二,时间要求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存在把一节课的时间划分为前段和后段的问题,也不存在把预习的时间前置和延伸、持续的问题。第三,活动顺序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先是教师讲授活动,后是学生作业活动,活动顺序是“师――生”,而该模式则先是学生预习活动,后是教师点拨参与,活动顺序是“生――师”。这种活动顺序的改变,创造了教学的新天地。第四,预习手段新。传统预习的手段一般是看课本、划课本中的关键词句,而该模式预习的手段是自学导学案,并且要求用黑色或蓝色笔填写导学案。第五,课堂板书新。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都是教师上课时板书,并且是边讲解边板书,而该模式的板书是由多个学生在课前完成的,课上尽量减少板书。正是这些方面的不同,才使教学要求标新立异。

三、别开生面:“三步六段”教学法

兖州一中所独创的循环大课堂,采用的是别开生面的“三步六段”教学法。所谓“三步”,即课前、课中、课后;所谓“六段”,即重申目标,学情调查,问题汇总,精讲点拨,课堂检测,小结作业。“三步六段”教学法的特点主要是:

三步贯通――持续推进,善始善终。第一步:课前。教师的任务是:第一,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导学案。第二,设计出课堂教学的互动方案。学生的任务是:通过预习,解决A(识记级内容)和B(理解级内容)两级问题,对C(应用级内容)和D(拓展级内容)两级问题形成初步困惑,以便带入课堂。第二步:课中。按上述“六段”实施“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让每个人都成为交流者。第三步:课后。教师的任务是:备好课后课,设计出学习中“未清”问题解决方案。学生的任务是:完成作业,并向学习委员反馈“未清”问题,未清问题列入下一节教学内容。“三步”是一个持续推进、善始善终的过程。第一步是“预热”,第二步是“发热”(激情燃烧),第三步是“余热”,这三步是一个循环,下一个循环是再“预热”、“发热”和“余热”。课前“预热”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教师设计的导学案是否科学、实用、有效,学生的预习是否落到实处,是否通过预习产生困惑;课中“发热”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了解是否准确、全面,学生的展示是否到位,教师的点拨是否有效;课后的“余热”能否成功,主要取决于教师“未清”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否科学合理,学生的作业是否扎实、“未清”问题的反馈是否及时、全面。可见,只要走好“三步”,抓好“三热”,就能打造高效课堂,实现学生高效学习。

六个阶段――展示点拨,环环相扣。“六段”就是课中的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让学生分组学习,激情展示,教师适当点拨,做到了展示点拨环环相扣,课堂教学扎扎实实。这六个阶段重视了以下几点:第一,重视了自主学习。该教学法的显著特点就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兖州一中的课堂上,没有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有的仅仅是必要的精讲点拨;没有教师的包办代替,有的只是学生的主动学习。第二,重视了合作学习。该教学法采取了分组学习的形式,每个学习小组由8名左右的同学组成,他们一起合作学习,然后由小组代表进行展示。第三,重视了探究学习。该教学法让学生预习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展示交流的过程就是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第四,重视了互动交流。该教学法实施生生互动或师生互动,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师动起来,让整个课堂活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互动交流。第五,重视了教师的引导。该教学法的各个阶段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特别是精讲点拨,更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第六,重视了高效学习。该教学法是以教学的高效为目的的,它力求实现学生预习的高效,展示的高效,问题解决的高效,教师点拨的高效,检测、小结作业的高效。

八个环节――重视常规,打破常规。“三步六段”教学法的导学案是教与学的路线图,是学生自主预习的内容,是展示交流的依据,是纠错完善的蓝本,是反馈总结的材料。导学案包括八个环节: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知识链接;学法指导;学习反思;作业布置;归纳小结;当堂检测。这些环节既重视了教学常规,又打破了教学常规,突出了以下几点:第一,重视问题设置。导学案重视问题设置的逻辑性,使问题清晰明确,条理清楚,严密准确;重视问题设置的层次性,分A、B、C、D四个层次设置由易到难的问题;重视问题设置的关联性,关注该问题与前后问题的联系,关注该问题与其他教学内容的联系。第二,重视学法指导。导学案注意引导学生怎样学,诸如告诉学生抓住课本中的关键词,掌握学习记忆的方法,知道理解问题的角度,提示疑难问题的解决思路等。第三,重视能力培养。导学案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探究能力,综合归纳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总结反思问题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总之,通过导学案的八个环节,教师能够引领学生真正走进书本,学生能够真正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级要求――层次清晰,尊重差异。“三步六段”教学法的导学案是把知识问题化,又把问题层次化,问题设计分A、B、C、D四个层级。四级要求层次清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的自和选择权,体现了尊重差异的教学理念。

十个原则――高效课堂,高效学习。“三步六段”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预习先导,学生主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易讲难引,少讲多练,展示为主,当堂消化,减少作业,前后衔接。这十个原则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诸如主体教育理念,尊重教育理念,和谐教育理念,有效教育理念等;体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诸如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参与教学方式、对话教学方式、互动教学方式、体验教学方式等。贯彻好这十个基本原则,有助于实现高效课堂和高效学习。

五个规范――推行改革,雷厉风行。“三步六段”教学法的强制规范:第一,必须做到一课一案。第二,必须采用“35+10”教学模式。第三,学生的导学案必须用双色笔完成。第四,必须杜绝学生单人板书现象,尽量减少课上板书现象。第五,杜绝导学案剪贴化、习题化、粗放化。沿着导学案确立的目标,指示的方法,绝大多数学生应能完成自学。从这五个强制规范,可见兖州一中推行改革是雷厉风行的,运用该教学法是坚定不移的。正是这种坚定和执着,才使得该教学法的实行是扎扎实实的,是富有成效的。

四、别再等待:学习借鉴循环大课堂

兖州一中所独创的别树一帜的循环大课堂,以其别出心裁的“35+10”课堂教学模式,别开生面的“三步六段”教学法,带来了新课改的一片蓝天,它要求我们别再等待,立即行动起来,学习借鉴循环大课堂。

1.毫无疑问,循环大课堂可学。

循环大课堂重视推进素质教育。从兖州一中的标语口号中我们就能看出他们是重视素质教育的。诸如:“个人不拖班组的后腿”;“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我参与我快乐,我自信我成功”;“培养与自身、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走行为――习惯――性格―― 命运的立德树人育人路线”;“我的课堂我展示,我的班级我管理”;“成功源于良好的习惯,习惯来自行为的养成”;“让精彩展示成为我们的学习方式”等等。

循环大课堂找到了推进新课改的突破口。第一,实现了课程功能的突破。它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学生做到了自主学习、快乐学习、自信学习,这就实现了课程功能的突破。第二,实现了学习方式的突破。它强调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鼓励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敢做,尽情释放自我,使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新鲜气息,这就实现了学习方式的突破。第三,实现了师生关系的突破。它把教师从传统的“讲者”变成“教者”,从“教者”变成“学者”,即做和学生一起“上学”的人;它把学生的身份从一个受教育者变成一个教育者和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它强调人人是教者,人人是学者,这就实现了师生关系的突破。

循环大课堂解决了主动学习的问题。传统课堂与循环大课堂的最大区别就是,前者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后者学生学习是主动的。循环大课堂的导学案把知识问题化,再把问题层次化,实现了问题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循环大课堂解决了高效学习的问题。循环大课堂追求课上和课下的双高效,既追求教学的高效率,又追求教学的高效益;它的导学案就是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肯定比传统的教案更有效;它特别重视学生的课上和课下预习,把预习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改变了长期以来教师让学生盲目预习、有布置无检查、有要求无落实的问题,这样的预习肯定是高效的;它特别重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展示交流,这种展示交流是打造高效课堂的保证,它为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舞台、创新的舞台,它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能使学生找到自尊、自信,找到学习的强大动力。

2.必须明确,循环大课堂不可照搬。

不可照搬导学案。要设计出科学的、高效的、实用的导学案,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较强的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丰富的命题经验和能力,还必须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学情。可以不客气地说,我们许多教师还没有能力编制出好的导学案,只能借用市县教研员编制的导学材料,可见,我们不可照搬也难以照搬其导学案。

不可照搬预习的做法。兖州一中非常重视学生依据导学案进行预习,这种预习往往就是课下的书面作业,但是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政史地生等学科,由于不准布置课下书面作业,因此这种预习的做法也不可照搬。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例7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41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任务需要完成。作为数学课,更应该体现的是数学味,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思考。反思当前课改的一些做法,我们迫切需要走出课改的一些误区。

回归平实有效的课堂教学。每一个教师都在思考着如何进行课堂改革才能适应当代的学生。上个学期南宁市教科所在南宁三中举行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优秀课例展示课活动。我校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观摩学习,聆听了来自区内外的教育专家关于高效课堂改革的专题讲座。通过培训,许多教师都纷纷行动起来:教室多了几块黑板,学生分为六个小组来进行学习,学生也都在尝试着用新课改的方式上课;学生们对新生事物的出现是很感兴趣的、很乐意接受的;尤其是教师们给了学生们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有说话表达的机会,让许多学生有上台做题的机会,教师们不再强调鸦雀无声的课堂了,不再搞一言堂的课堂了。学生们感到很新鲜也很兴奋,都想上台过一把板演的瘾,当小老师的欲望也很强烈的,想迫不及待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同学、教会同学;学生们表达的胆子大了,表达的能力提高得很快,他们其实是很聪明的、很想表现的、很想通过自己的学习学会的,只是以前教师们没有给他们创设展示自我的平台、表现自己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们就逐渐变得有点麻木、有点无所谓。教师们就有点恨铁不成钢、怪学生不求上进、不动脑筋、不聪明了。这一切的一切的根源其实还是由于我们灌输式的教学造成的,它严重伤害了学生的上进心理,是教师自己霸占课堂和讲台行为才让我们的学生不敢“轻举妄动”了。所以,现在开放式的课堂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了,一节课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不再有“度日如年、如坐针毡”的感觉了。但是课改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在实行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我们的教师在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如下的一些误区:

误区一:以为把课桌摆成了几组,就是课改,教学模式还是老样子。

有些教师还是照以前的灌输式的方式上课,滔滔不绝地一个人在台上讲,学生们的任务依然是听或一问一答。

误区二:教师从原来讲45分钟,变成了现在的不讲、讲几句话;全部由学生做导学案的习题,然后在黑板上书写。

不是说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吗,那好,我全部交给学生,由学生来说、由学生来做,教师只负责看,布置学生做哪些题目就行了。教师不说话,或者说几句话就行了。

误区三:把数学课上成了习题课,仅仅是告诉学生做题,即教学生的只是“是什么”,而不让学生明白“为什么”。

我看到上课铃声响了后,许多学生就跑到黑板上做题,批阅后,许多学生又上台做题,整堂课就是做题再做题,教师的职责就只变成了要学生做哪些题了。

误区四:把导学案和教师的教案混为一体,要学生完成导学案上的题目,就算上了一节课了。

有些教师编的导学案也是教案,上面写的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然后再把教材上的概念、例题一字不变地搬到导学案上,或者在网上下载一些题目,不管难不难,符不符合学生的学情和教材的要求,结果学生不会做,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讲解了,学生还是弄不明白。

误区五:从数学题出发,而不是从生活实例出发,让学生学习的是纯数学,学生感受不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很多教师不注意设置教学背景,从生活中引入新课,而是从一个个的数学题出发,要学生除了做题还是做题。

那么,如何走出课改误区,打造真正的高效数学课堂呢?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例8

1、学思结合,全面领悟新课程

《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和《指南》的出台,为我们确立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学以来,我们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和一切可以利用的空余时间,组织了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传达上级课改精神、观看新课程辅导报告录象、组织专题讨论、开展参与式培训、问答式咨询等等。一次次的学习与领会、讨论与反思,教师们经历了一个从不理解到逐步理解,从畏难、知难而上到热情接纳的过程。

首先,我们做到园领导先行一步,抓紧自身的学习,反复研究领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在每一次组织教师学习之前先确定好本次学习的目的是什么?要求是什么?从而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师开展学习讨论,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其次,园内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由园长、业务园长、园长助理及三位教研组长组成,每二周召开一次碰头会,了解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商讨制订相应的对策,确保课改能顺利推进。这样通过上下连动,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确立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到目前为止,我们全园上下一心,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素质教育的启蒙为核心,突出课程的有效整合、师生共建,确立开放的、整合的教材观,明确每一位教师既是教材的开发者、又是教材的实施者、创造者。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在认真学习《课程指南》的基础上,分析、研究新教材,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选用、创编适合儿童发展的教材。一般是以主题的形式来选用教材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兴趣需要和生成课程来选择、开发、运用教材。让课程既面向全体幼儿,又能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让每一个幼儿获得充分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2、以教研为主阵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a多种教研形式,开展专题研讨。

为了进一步学习新课程、新教材,我们以教研组为主阵地,采取大组、班组的形式,展开层层推进的学习研讨活动。我们根据学习计划,安排参与式培训活动、集体与分组、个别学习形式相结合,将课程理念、方案等通过专题进行诠释、分解、尝试。具体的操作方案通过班组的形式,通过案例评述、个案记录等方式进行研讨。本学期我们针对幼儿园研究重点,开展了专题“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课程运行体系”、“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的共同探索、一起成长”;“以整合的观念实践新课程”;“园本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新课程各类活动内容与实施”、“让课程适合每个孩子的发展”等,一系列专题研讨,让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内容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b创设多种条件,提供教师成长舞台。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例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37-02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重要工艺装备,以自身形状通过特定方法使原材料成型,在生产中具有加工效率高、产品质量好、节约原材料、成本低等优点,因此在机械、电子、建材、汽车、家电等行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了适应工业发展对模具专业人才的需要,国内很多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都设立了模具设计与制造方向,并开设了模具相关课程。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普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单调、授课方式单一、考核方式陈旧等问题,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动手实践能力差,不能在毕业后很快适应模具企业的需求。因此,培养高素质的模具专业人才,迫切需要创新教学方式,由传统的理论教学向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转变,探索新的课程学习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

一、丰富教学内容

模具课程教学要进行大量的注塑模、压缩模等模具结构和工艺的分析,以往授课大多只采用教材上的二维图片,辅以少量的结构模型。这种静态图片大多是模具结构的CAD图形,这不利于学生理解模具的整体结构和成型工艺的动作过程,而且可能会使学生感到课程理解困难,进而失去学习兴趣。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便利,我们将多媒体软件运用到备课和教学当中。如制作注塑成型工艺过程二维或三维动画,将模具、注塑机部件等的一系列动作展示出来,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对注塑过程的整体认识,加深对工艺过程的理解。利用视频制作技术将实际生产中的成型过程在课堂上播放出来,并配以讲解。这让学生感觉像是走进了生产车间,从而对生产过程有了最直接的认识。除此之外,我们还广泛搜集模具课程教材上没有涵盖的模具工业资料,比如最近成为研究热点的3D打印技术的进展情况,包括其技术原理和最新的应用成果等。这些资料的扩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创新思维,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对模具领域的研究兴趣。同时使课堂教学充满乐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改革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分析实际情境或事件,让成员参与讨论制订解决方案的教学方法。我们尝试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模具课程的教学当中。在开始讲解某一类模具时,首先提出一个模具设计案例。例如,在初次讲解注塑模具时首先给出一个注塑件的设计任务,包括塑件的结构参数、材料特性和技术要求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系统地学习了注塑的基础知识学习之后,我们将全班同学分组,让各小组参考教材和其他资料,设计出案例塑件的注塑模具。组内成员合作绘制出模具的CAD图,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研究如何选择注塑机、制定成型工艺参数等。同时,各小组将设计的模具结构和工艺参数等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由小组成员进行讲解。展示结束后,其他同学对该小组的设计进行提问和讨论,互动学习,共同提高。同时,教师鉴定各小组的展示情况和成员讨论表现,并做好记录作为考核成绩的部分依据。这种案例教学的方式克服了模具类教材大多按顺序罗列模具设计理论而缺乏实例应用的弊端,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实践教学是将模具课程所学理论运用到实际生产的重要教学方法。模具设计与制造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方向,加强实践教学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实践课,带领学生参观校内模具研究所、模具制造车间以及微成型实验室等,并积极联系本地模具企业,定期组织学生去模具设计和制造一线实习。在参观和实习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模具的拆装和模具零件的加工环节,同时学习注塑机等成型设备的操作方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师进行现场解答,加深学生对模具结构和各部分功能的理解。此外,学有余力的同学参与到模具方面的科研项目中,在课余时间走进实验室,协助研究生进行模具制造和成型实验。对于毕业设计选了模具方向课题的学生,我们会为其提供更多去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其更多地动手实践,发现现有模具制造工艺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善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大多是通过期末考试卷和平时出勤情况进行评定的。这就导致不少学生过分依赖课本,只是考前识记基本知识点,缺乏对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设计经验。我们改善了模具类课程的考核方式,按照案例教学环节各小组项目成绩占30%、小组内成员答辩表现占30%、期末闭卷考试成绩占30%,以及平时作业和出勤情况占10%的比例,即3:3:3:1的比例,对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综合学习效果进行评定。这种评定方式不仅避免了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而且可以鼓励学生深入课程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创新设计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入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改善成绩评定方式,这些都是我们在模具课程教学改革中做的一些探索。实践证明,这种创新法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效。随着模具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新的教学内容也将不断出现,因此必将对教学方法提出新的要求。创新永无止境,高等学校模具课程教学改革也要紧跟发展步伐,用不断创新的教学和评价方法为我国的模具工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俊杰,李尧,余五新,等.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1):71-72.

[2]骆俊廷,官英平,顾勇飞,等.塑料成型模具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学研究(河北),2010,(2):63-65.

改造我们的学习教案例10

一、加强对课改工作的领导,明确各自的责任

校领导应高度重视课改工作,成立课改领导小组,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任务。构建教科室―教研组―备课组―学科教师的四级管理体系、分工明确、合作有效。领导带头反思课改、营造课改反思的良好氛围。课程改革是新生事物,反思是课改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程序。课改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只有认真反思,课改才能少走弯路,在反思中前进。

二、建章立制和课改实践并行

“课改是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课改是实实在在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学会知识。”我们一直坚信这个理念。我们把“杜郎口教学模式”作为课改的起点,组织教师听课学习、交流研讨,先模仿,再创新。可以骨干教师带动,强势学科先行。扎实有效的开展听评课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时听评课。组织开展优质课大赛,并录成视频,放到校园网上供全体教师进行研讨交流,使每一位教师都在课改中不断的完善自己。

三、精心备课,将导学案与课本有机结合

导学案是学生前置自学即课前预习的资料。课前预习的重要性不必多说,但由于现在的学生学习能力及习惯都欠缺,所以有的学校提倡预习要在课上进行,学生依据导学案在老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自主学习,完成有关问题,同时可以生成新问题,教师也可以在指导学生自学中了解学情,根据情况二次备课。当然,在引导学生课上预习一段时间后,根据情况也可由课上引上课外。因此,导学案是教师课前准备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备课时,先认真阅读教材,再深钻细研导学案,并对其进行梳理,还可以适当进行批判刑的修改。没有意义的、重复的或脱离课标的内容删掉;不符合自己教学思路的可以前后调整;重点内容不够突出的需要添加。做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总之,就是让设计的问题有层次、梯度性,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导学案上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细致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充分利用导学案,让柯本与导学案有机结合,让它们在课堂上相得益彰,指导学生依据导学案的“设问导读”环节深入本节课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问题,简单易懂的内容一带而过,重点难点问题一到学生讨论交流,再针对存在的共性问题精讲释疑。并且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上的课堂检测题,当堂纠错,直接获取了课堂教学反馈的信息,查漏补缺,做到堂堂清。我们都清楚“教无定法”,怎样课本与导学案有机结合,让它们在课堂上相得益彰,每个人都有自己得心应手的办法。

四、教学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没有学生参与的课改是毫无生命力的。如何让学生一起参与到课改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是课改中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一切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一旦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抓住导入环节设下悬念,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合理的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激情;引人入胜的教学实验,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包括探索、发现等获得知识的全过程,使其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的,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