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超声科质量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6:01:32

超声科质量工作计划

超声科质量工作计划例1

1 概述

彩超研发是一项涉及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和计算机等多学科交叉的工作,对该领域的研究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一些基础研究的投入需要一定周期。在一些发达国家,许多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做了大量前瞻性的基础研究工作,为彩超技术不断的深化与完善,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随着整个超声行业技术的发展和企业自身研发能力的提高,海鹰医电实现了从黑白超声到彩色超声的跨越,成为国内能够完全自主完成彩超研发、生产为数不多的企业之一。彩超软件与以往的黑白超软件相比具有更多的软件功能、提供更复杂的用户操作,如何保证规模庞大的彩超软件的质量成为一大挑战性问题。保证软件的质量的重要途径就是制定和实施贯穿于开发全过程的技术与管理规范,实施工程化管理,运用软件工程的原理、思想和标准,通过技术规范与管理规范的有效实施来提高软件产品的可靠性及开发效率[1][2]。

2 软件生命周期分析

软件生命周期是软件的产生直到报废的生命周期,周期内有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总体描述、系统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验收与运行、维护升级到废弃等阶段,这种按时间分程的思想方法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思想原则,即按部就班、逐步推进,每个阶段都要有定义、工作、审查、形成文档以供交流或备查,以提高软件的质量。但随着新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的成熟,软件生命周期设计方法的指导意义正在逐步减少[1][3]。常用瀑布模型来描述软件生存周期的各项内容,如下图1:

图1 软件瀑布模型

结合软件生存周期和企业实际研发、生产水平,彩超软件质量控制可以在软件计划、软件实现、软件测试三个过程着重把关,控制软件质量。

3 在软件计划过程中控制软件质量

软件计划以软件需求分析为母体分解实施。软件产品以满足用户需求为软件开发的主要任务,而需求分析正是用户需求的提炼。在项目初期及开发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不能很好理解用户需求及用户需求频繁变更的情况,正确地对待这些变更并在计划中灵活安排可以保证软件产品在预计的进度内完成,可以保证计划工作的严肃性,可以维护软件计划、产品和活动与需求的一致性,从而从制度上控制软件质量。

4 在软件实现过程中控制软件质量

软件的实现过程对于软件产品的质量有着重要影响。统一软件过程(RUP)框架和面向对象(OO)程序方法在软件开发中的运用能明显提高软件开发效率,降低整个项目风险,从而提高软件质量。

4.1 RUP框架。RUP框架由Ratinnal公司在吸取多种软件过程和模型的长处的提出,利用用例驱动、以系统架构为中心、迭代增量的开发模型,能全面支持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所以一经推出市场,就迅速得到业界广泛的认同[4]。

传统的软件开发模型瀑布式模型是一个单维的模型(如图1所示),在RUP框架中,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根据时间和RUP的核心工作流,划分为二维空间,可以用二维坐标来描述。横轴通过时间组织,体现开发过程的动态结构,用“周期”、“阶段”、“迭代”、“里程碑”等术语描述;纵轴以内容来组织,体现开发过程的静态结构,即在某一时刻软件开发所要进行的工作,可以用“活动”,“工作流”,“产品”,“工作者”等概念来表示[3][4]。

RUP中的软件生命周期在时间上被分解为四个顺序的阶段,分别是:初始阶段、细化阶段、构造阶段和交付阶段。每个阶段结束于一个主要的里程碑,在每个阶段的结尾执行一次评估以确定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否已经满足。如果评估结果令人满意的话,可以允许项目进入下一个阶段。

在彩超软件中,初始阶段的目标是根据医生对彩超的软件需求建立模型并确定模型的边界条件。本阶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阶段中关注的是整个超声软件中总体需求的风险。细化阶段的目标是分析超声软件各模型领域,建立健全的体系结构基础,编制超声软件计划。在构造阶段,实现所有模块并集成为产品,所有的软件功能被详细测试。交付阶段的重点是确保软件对最终用户是可用、易用、好用。交付阶段可以跨越几次迭代,包括为做准备的产品测试,基于用户反馈的少量的调整。

4.2 OO程序方法。OO程序方法一个重要的优点是支持信息隐蔽、数据抽象与封装,使得软件的开发、修改和维护易于进行;OO程序方法的另一个重要优点是,它可以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达到概念、原则、术语及表示法的高度一致,这种一致性使得各个系统成分尽管在不同的开发与演化阶段有不同的形态,但可具有贯穿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良好映射[3]。

在彩超软件制作过程中,采用这两种开发过程和开发方法可以使整个超声软件开发、维护、升级更为容易,提高软件生产效率、降低软件生产成本,控制软件质量从而提高软件的整体质量。

5 在软件测试过程中控制软件质量

软件测试是保证软件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在西方软件发达国家,软件测试受到普遍重视。在国际著名软件企业中,软件测试的费用占到了整个开发过程费用的40%以上。特殊情况下,对于性命枚关的软件,如飞行控制、核反应堆监控软件等,其测试费用甚至高达所有其他软件工程阶段费用总和的3-5倍[3][5]。

5.1 彩超软件的测试项目。针对彩超软件,需要制定和不断修订严格的测试项目,其主要包括性能测试和功能测试两大部分。每个测试项目由可定量描述的测试项组成。

超声软件的性能测试包括每个探头的黑白分辨率,选取标准模块两个不同深度对横向分辨率和纵向分辨率进行定量检测;性能测试还包括每个探头的频谱分辨率,选择人体两个不同器官进行血流定性检测。

超声软件的功能测试包括每个探头的功能调节的测试,有声功率、发射频率、扫描密度、动态范围、平滑处理、帧平均、二次谐波、焦点数、扫描范围、图像优化、边缘增强、灰阶曲线、深度、扫描范围、2B切换、4B切换、黑白翻转、图像旋转等测试项目;探头的预设值测试;测量功能测试,有2D常规测量、M常规测量、Doppler测量、产科测量、男科测量、妇科测量、泌尿科测量、外周血管测量、多胞胎测量、小器官测量、矫形外科测量、心脏测量等测试项目;内置工作站测试,有妇科、男科、泌尿科、小器官、血管、心室、二尖瓣、主动脉、左心室、常规报告、检索、诊断模板、等测试项目;其他功能测试,有回放功能(自动\手工,速度调节)、语言调节、日期、时间设置、图像存储格式选择、图像存储模式、体标目录、患者信息输入、iTouch(预设值)保存/回调、穿刺功能、体标选择、Dicom传输、3D/4D、宽景成像、注释功能、字符输入、输入法切换等测试项目。

5.2 彩超软件的测试主体。彩超软件的测试主体包含软件开发人员内部自测、研发团队总体测试、生产检验二次把关三级。不同的测试主体使用同样的测试标准,但合理的测试结果是,不同的测试主体发现的问题应该不尽相同。软件开发人员内部测试的工作重点是软件功能错误的检测,在内部自测将绝大多数功能错误解决的基础上提交研发团队总体测试;研发团队总体测试的工作重点是软件性能指标的检测,在将绝大多数性能误差解决的基础上提交生产检验进行二次测试;而二次测试的工作重点是绝对软件在批量生产过程中的问题。

6 总结

随着彩超的发展,功能越来越复杂,彩超软件的总体规模越来越大。通过在计划、实现过程、测试三个环节的科学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彩超软件的质量,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赵爱静.软件质量评价在航天测控软件中的应用[J].无线电工程,2009,39(8).

[3]熊策.软件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长沙:中南大学,2004.

[4]丁峰,等.RUP软件工程过程研究及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0,

26(10).

超声科质量工作计划例2

搭建医疗质量体系建设框架借着医改的东风,根据院董事会提出晋升三级专科医院的目标任务,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强化持续改进”的方针[1],各学科以国家卫健委印发的 《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版)》为纲,认真梳理了512 项核心内容,细分学科质控目标条款,其中涉及超声专业的共48条,通过逐条分解,对标找差距,建章立制。

首先成立了超声科质量控制小组,明确责任分工,讨论制定阶段性工作目标,设定任务完成时限点,按月自查,职能科室次月抽查,根据自查整改和部门反馈建议进一步修订质量控制指标、制度、规范,直至适应科室实际运行并可操作可落实。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规定共77项。如:⑴针对超声诊断质量管理与提升方面的制度包括:《超声诊断报告质量控制标准》《报告审核报送流程》《报告质控考核及实施细则》《超声图像评价制度》《各系统图像评价标准》 《超声图像质控考核及实施细则》等。①超声报告单为一次检查的结论,是临床诊断的客观依据,要求超声医生对检查时的发现,以文字(图像)的形式呈现,通过对报告中的描述来评价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度和诊断准确度。从报告编写、审 核、签章、阶段性检查、记录及反馈等各个环节进行跟踪管理,力争错误报告不出科。具体落实以科室自查、职能部门抽查的形式实现,督导改进运行中存在问题。②图像质量把控也是超声专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以行业协会各系统指南为依据,结合医院专科需求及本科室检查频度较高的系统、部位及项目等具体情况制定相关制度。质控员全面负责培训、检查和实施。③对于危急重症病例、特殊少见病例、手术病例等的科内会诊、信息采集存档、进一步检查建议与追踪,组织讨论与反馈也基本形成一整套流程体系,让超声医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互通有无,实现业务能力持续提升。⑵寻求有效管理方法,持续改进工作:①月度环节质量与既定目标进行对比差异分析,设立1~2个关键问题进行跟踪检查,不断尝试新的措施方法,提升超声报告内涵质量,真正解决实际问题。②每季度对计划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对整改不力的关键问题则利用管理工具进行深入剖析(如:绘制鱼骨图对报告质量长时间不达标情况进行原因分析、使用柏拉图寻找质控中的关键点等),找到目标问题,归集可控因素,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并进入下一轮 PDCA 质量管控循环。③年度总结则覆盖质控管理的方方面面,抓住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和效果评价。根据具体数据绘制趋势图,梳理年内实施的具体措施,并回答以下问题:使用措施是否得当?是否正向趋好?是否切实落实,是否真实有效和尝试新方法?必要性有哪些?根据以上分析总结,制定下一阶段工作目标和计划。通过“制定标准-组织培训-检查督导-改进-修订标准-再培训-再实施-巩固并持续提高”的模式组织推进[2]。

充实质控管理内容,注重内涵建设对超声图像的评价,首先设计各系统图像存储要求,从图像清晰度、标准性、图像留存数量、标准切面要求以及测量体标等几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如:①腹部超声检查需包括经腹主动脉肝左叶矢状切面、剑突下肝左叶横/斜切面、右肋缘下第一斜切面、右肋间系列斜切面、左肋间斜切面、经双侧腰部冠状切面等6~8个标准切面,以及异常所见的测量切面,总留图数量应>8幅为合格。②成人经胸超声心动图标准切面应包括左室长轴、大动脉短轴、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系列短轴切面、心尖四腔心、五腔心、两腔心、三腔心系列冠切、必要时的剑下、胸骨上窝补充切面等必备图像,诊断依据应包括 M型各切面图像、心功能测量数据图像等标准测量图像,以及异常所见时的必要测量等。二维+彩色图像留存不少于12幅。科室首先针对检查量较多的部位进行规范,月度对照标准落实检查,对留图不规范情况进行纠正。管理体系逐步细化推进,实现不同医生不同工作习惯的同质化管理。

注重人员培训和业务学习:超声科人才队伍建设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超声科质量控制水平[4],为此,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包括规章制度、法律法规和“三基”业务培训的落实。采取每周一题的形式,课后完善学习笔记,参与答卷考试。科室留存课件、照片、签到表、试卷、分数以及评价表等一整套培训资料。如:①查对制度中的实名制就医和患者身份识别方法,落实实名制就医;查对实际检查部位是否与申请范围一致;查对使用仪器设备是否与报告单显示信息一致等,通过自查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记录反馈。②急诊检查与报告时限管理,制定并培训“急诊快、接诊快、诊断快”的服务时限标准,实现“0”等待服务目标。③培训科室质量考核标准和各系统超声检查规范。明确内部标准,细化各系统超声操作指南,将书本知识提炼成为简便易行可落地的本土化文本,有针对性地解决超声医生在诊疗实践中常常拿不准的思想困惑。④结合实际工作,完善个人知识体系建设。如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诊断要点进行总结整理,形成培训课件,大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学习,相互之间得到启发和警示,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设立基础管理台账,实现质量管理全覆盖基础管理台账涉及医疗、医保、设 备、院感、急救、安全、医德医风、宣 传、新技术新项目等共34项。实行分类档案管理,每项内容均涉及相关制度、检查记录、培训考核、总结分析等资料。由科室质量控制小组成员和科室专干根据职责对接相应的职能部门,充实并完善以上文字资料。如:⑴超声设备在医院日常诊断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多参数、多指标、实时、无创评价临床疾病的优点是其他检查手段不可代替的[5]。设备管理是做好超声质量控制的基础。科室具有完备的设备档案,并遵循院、科两级管理制度,专人负责。设立格式统一的设备运行记录本,将设备分类,价值50万元以上的设备被归入大型设备管理。值班人员负责每日填写开关机记录和日常运行情况;设备专干负责定期清洁除尘、日间故障登记和报修;职能管理部门下科室例行巡查登记、设备标识、报修记录等,帮助解决设备故障问题,并向供应商反馈。组织设备的使用培训以及年度计量校验工作。⑵床旁超声检查是日常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之一,也是超声危急值的重要来源之一。①急诊检查体现“急”和“快”,接呼叫电话后8~10 min到位,对危急重症中符合危急值项目和指标时,第一时间口头告知开单医生检查结果,以便临床快速处理。在规定时限内编写正式书面报告后,双方确认报告时间并记录。1周内随访临床处理结果并完善登记内容。②病房床旁发现危急值项目时,立即当面告知主管医生,第一时间返回科室转存图像并出具正式检查报告,将电脑自动生成报告审核时间作为危急值报告时间,致电病区护士,核准并登记。

超声危急值管理是超声专业质量管理与控制的重要一环,是科室重点管理项目之一。年初核定危急值项目名称,组织培训。在实际管理运行当中,发现危急值项目及内容界定困难或给临床处理带来困扰时,则及时组织质控小组讨论并修订报告标准,确保可落实。如: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病例,发现后界定是否急性血 栓?有无肺栓塞风险?复查仍然存在是否需要再次报危急值?以上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带来困惑,需要经过反复讨论,查阅文献指南,设定符合实际的标准和模式,从中及时总结明晰。

总之,随着超声诊断需求的不断增加,在超声科质量控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超声科室的服务质量,在超声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方面还需不断探索和学习,借鉴同行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在实践中总结并发现问题,收 集、整理并尝试探索新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使超声专业质量管理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同质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游宇光,黄志平,廖萍,等.谈超声医学质量控制:赣州市超声质量控制模式有感[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9,16(5):345-347. 

[2] 李闯,袁建军.河南省超声医学质量控制与管理模式探讨[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9,16(5):336-338. 

超声科质量工作计划例3

勘探工作于1970年5月24日开始。成千上万的科研人员中只有极少数的科学家得以到现场参加此项研究工作。所有参加此项钻探工作的人员均分得了一套莫斯科的公寓房,工作期间的月工资水平达到大学教授一年的年薪。钻井现场成立了十六个实验室对岩心进行研究。整个研究计划是在前苏联地质部长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科拉超深井的钻探工作终止于1994年。到1983年,该井的钻探深度已经达到了12000米,为此,决定停止进一步钻进。最后的262米是在 1983-1993年间进行的,花了整整十年。停止钻进的官方理由是经费不足,而内部人员透露,真正的原因是井内有一些超自然的现象出现。钻井技术人员向记者保证,根本不存在经费问题;由于有“妖魔”从井底出来,钻探工作不得不停止进行。

人类向自己脚底下探索要远难于向头顶上探索,人类已经可以到达太阳系的边沿,但很难打一个超过三千米深的深井。超过三千米深以后往往会出现一些难以置信的奇怪现象,钻头会融化到地下某些非常热的物质中,虽然钻头的熔点几乎等于太阳表面的温度,有时候钻头被坠了下去,拉出来的只剩下钢丝绳。更可怕的是,人们会听到从钻孔中传出来的嚎叫声以及尖叫声,这种现象根本无法用科学来进行解释。

钻探的深度到达接近13000米时,从钻井中传出来了奇怪的声音。由于对这种奇怪的现象感到好奇,研究人员向井中放入了一个耐热的话筒;同时还放入了其它类型的传感器,录下了非常奇怪的象“人的吼声”一样的声音。但是在现场的人们发誓说,听到的声音就像地狱中罪人的呼叫;随后,突然听到一声自然界从来没有听到过的强烈爆炸声。自此之后数天里再也听不到任何声响,现场研究人员回忆说。

整个钻探计划所花费的经费与其获得成果相比是微乎其微的。当钻探深度达到9500米时,钻头钻进了一个含有黄金和钻石的地层。取出的岩芯经分析表明,金含量居然高达80克/吨。要知道金含量达到4克/吨的金矿层就具有商业开采价值,地球表层中很少能找到金含量超过10克/吨的矿层,相比之下这里几乎是金子的宝藏。

所以说,即便那里是地狱,我们也值得花费终身的精力往下继续钻探,那里确实是一个镶满了黄金和宝石的罪人的宝库 。

据芬兰一家报纸报道,一位前苏联着名地质学家狄米尔·阿撒哥夫博士说,他们用机器钻开了九英哩深的地洞后,里面竟然飞出一头青面獠牙、长有翅膀的怪物。稍后他们将一台拾音器送下洞去,收听到阵阵凄厉悲惨的惨叫声,仿佛有数不清的人正受到极大的痛苦。

‘作为一个无神论的共产党员,我过去不相信有天堂或地狱之说,但作为一个科学家,我现在却不能不确信有地狱存在。’这位前苏联地质学家说。‘不用说,我们都对此种发现感到万分震惊。但我们都知道所见所听的,绝不是幻觉,而我们也绝对肯定,我们已打开了地狱之门。’

这桩惊人怪事,发生在前苏联西伯利亚西部一处偏僻地区,当时阿撒哥夫博士正联同其他科学家,和工人一起在那里进行钻探工作。

‘钻探开始时,一切十分正常。’阿撒哥夫博士说,‘但到了大约九英哩深,那个钻探机器突然转得异常剧烈,显示出地底下有一个巨大的空间。’

‘根据温度感应器显示,那里的温度高达华氏二千度。而当我们将钻探针收上来时,更吓一大跳的是,随着那洞口喷出的高温气体,一头长有獠牙,眼神充满邪恶的巨大怪物,从里面飞出来,它就像一头发狂的猛兽,不停高声尖叫,转瞬间便飞走了。’

‘在场一些工人见了,吓得转身就跑,但我们却决定留下,希望找出一个究竟。我们将一台拾音器吊下洞里去,这种拾音器原本是设计用来收听地壳移动的声音。’

超声科质量工作计划例4

二、主要目标

到年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噪声自动监测系统进一步完善,噪声监测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业、交通、建筑施工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排放全面达标,居民噪声污染投诉、和纠纷不断下降;城市声环境功能区达标率明显提高,农村地区声环境进一步改善。

三、组织领导

成立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宁静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区长任组长,成员单位包括区发改局、经信局、科技局、财政局、住建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文体局、环保局、公安分局、交巡警大队、工商局、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等,定期研究部署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区宁静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区“宁静办”)设在区环保局,由区环保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区“宁静办”负责“宁静工程”的日常工作,指导各地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牵头制订“宁静工程”年度工作计划,对“宁静工程”年度目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评估考核。各镇(街道)政府(办事处),开发区、度假区管委会是“宁静工程”的实施主体,负责制定本区域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组织开展本区域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四、任务和要求

(一)加大重点领域噪声污染防治力度。

1、加强交通噪声污染防治。

(1)全面落实《地面交通噪声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以下简称“敏感区”)的高架路、快速路、高速公路等道路两边应配套建设隔声屏障。

牵头单位:区交通运输局;关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

(2)根据城市扩展范围扩大禁鸣区域。严格实施禁鸣、限行、限速等措施,严格控制货车、渣土车通行证件发放,加大对违反禁鸣、限行、限速等措施的执法和处罚力度。

牵头单位:区交巡警大队;关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

2、强化施工噪声污染防治。

(1)严格执行《州市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管理规定》。加强施工噪声排放申报管理,施工单位应在项目开工前到环保部门进行申报。实施城市建筑施工环保公告制度。实施夜间施工审批管理,严格限制在敏感区内夜间进行产生噪声污染的施工作业,加强对违反审批要求和施工噪声超标排放行为的查处。

牵头单位:区环保局;关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

(2)实现建筑施工的实时监督,鼓励使用低噪声施工设备和工艺。将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控制纳入文明工地评比内容。强化项目经理是建筑施工噪声污染控制的第一责任人制度。

牵头单位:区住建局;关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

(3)全面推广使用商品混凝土。推广使用预拌砂浆。禁止施工现场搅拌混凝土。

牵头单位:区住建局、经信局;关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区环保局、交通运输局。

3、推进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

(1)禁止商业经营活动在室外使用音响器材招揽顾客。积极推行城市室内综合市场,取缔扰民的露天或马路市场。严格管理敏感区内的文体活动和室内娱乐活动。

牵头单位:公安分局;关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区工商局、城管局、文体局。

(2)严格控制加工、维修、餐饮、娱乐、健身、超市及其他商业服务业噪声污染,有效治理冷却塔、电梯间、水泵房和空调器等配套服务设施造成的噪声污染。对噪声超标单位限期整改,并征收噪声超标排污费,逾期未完成整改的予以行政处罚。

牵头单位:区环保局;关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

(3)对室内装修进行严格管理,明确限制作业时间,严格控制在已竣工交付使用居民宅楼内进行产生噪声的装修作业。

牵头单位:公安分局;关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区城管局。

4、深化工业企业噪声污染防治。查处工业企业噪声排放超标扰民行为,对超标企业限期整改,并征收噪声超标排污费,逾期未完成整改的予以行政处罚。加大敏感区内噪声排放超标污染源关停、搬迁和治理力度。加强工业园区噪声污染防治,禁止高噪声污染项目入园区。严格落后工艺设备淘汰制度,将高噪声的工艺设备纳入淘汰目录。

牵头单位:区环保局;关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区经信局。

(二)强化噪声排放源监督管理。

5、严格声环境准入。严格建设项目声环境影响评价,明确改善噪声污染防治的措施要求。严格项目环境噪声“三同时”验收管理,未通过验收的噪声排放项目,一律不得投入运行。

牵头单位:区环保局;关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区发改局、经信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

6、加强重点源监管。有关部门每年应确定本地区重点交通噪声整治路段、建筑施工噪声重点整治工地、社会生活和工业噪声重点治理单位作为重点噪声排放源单位,上报区宁静工程领导小组,严格各项管理制度,确保重点排放源噪声排放达标。

牵头单位:区环保局;关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区住建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

7、积极解决噪声扰民。加强噪声污染投诉处置,畅通环保“12369”、公安“110”、城建“12319”举报热线的噪声污染投诉渠道。建立投诉信息共享机制和噪声扰民应急机制,防治噪声污染引发。将排放超标并严重扰民的噪声污染问题纳入各职能部门挂牌督办范围。

牵头单位:区环保局;关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区住建局、城管局、公安分局。

8、开展绿色护考行动。加强中高考等国家考试期间绿色护考工作,为考生创造良好的考试环境。

牵头单位:区环保局;关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区住建局、城管局、公安分局。

(三)加强城乡声环境质量管理。

9、加强城市噪声达标区建设。确定声环境质量达标区和不达标区,制定达标区保持计划或进一步改善计划。年7月底前制定不达标区噪声削减计划并报市“宁静办”后实施。

牵头单位:区环保局;关责任单位:区住建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

10、进一步改善乡村声环境质量。严格控制城镇化过程中的噪声污染,防止噪声污染从城市向乡村转移,将加强乡村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纳入日常环境管理工作。

牵头单位: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关责任单位:区环保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

(四)强化监管支撑能力建设。

11、完善噪声监测网络。年完善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和功能区定点监测布点,区域环境噪声监测覆盖范围超过建成区面积的90%。持续完善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系统,在区各类声环境功能区和主要道路交通干线设立噪声显示屏,为环境宣教、公众参与提供信息化的窗口。在重点噪声污染源安装噪声自动监测仪器,并将监测数据作为执法监管依据。加强噪声污染执法监测能力建设,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部门逐步配置应的噪声现场监测设备和仪器。

牵头单位:区环保局;关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区财政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

12、提高执法监管能力。区环保局设专人从事环境噪声日常管理工作,并加强噪声污染防治机构建设。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噪声污染防治关法规、政策和标准的培训。

牵头单位:区环保局。

13、开展治理工程示范。开展低噪声路面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建设。促进道路声屏障建设,实施高效隔声窗应用示范工程。按规定开展汽车环保定期检验工作,将噪声排放逐步纳入检验范围,并开展摩托车和农用车的噪声定期检验示范。开展城市轨道交通噪声污染治理示范工程。

关责任单位:区科技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环保局、公安分局。

14、强化联合执法检查。噪声污染防治有关主管部门互协调配合,每半年组织一次联合执法专项行动。

牵头单位:区环保局;关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区住建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工商局、公安分局。

(五)加强综合保障措施。

15、加强规划引导。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和声环境质量改善作为重要任务之一,纳入“环境保护规划,设立噪声污染防治章节。在编制城乡建设、区域开发、交通发展和其他专项规划时,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之中纳入声环境影响评价章节。

牵头单位:区环保局;关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区发改局、经信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

16、完善法规政策。研究制定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关法规、规章。严格依法征收噪声超标排污费,做到应收尽收。

牵头单位:区环保局;关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区财政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

17、加强科技研发。加大对声环境质量改善技术研发的支持,通过科技计划,依托行业主管部门,充分利用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噪声振动研究基础,研发噪声控制技术,促进降噪设备产业发展。

牵头单位:区科技局;关责任单位:区经信局。

18、促进公众参与。广泛宣传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介绍噪声对人体健康危害的知识。发挥媒体对各类噪声扰民的舆论监督,加大噪声违法的曝光力度。每年“6.5”环境日期间,利用各种媒体宣传报道声环境质量状况和噪声污染防治的关情况。划定后的声环境功能区应在环保网站上公示,在街道、社区明显位置设置声环境功能区类别的标示牌。

牵头单位:区环保局;关责任单位:各镇(街道)、开发区、度假区,区住建局、城管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

五、实施进度

超声科质量工作计划例5

为加快推进疗养院医疗管理模式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进程,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信息化潮流,我院于2007年开始体检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建成体检信息管理系统,并初步实现体检信息系统与超声科PACS系统的无缝连接。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

1系统软件概况

1)体检信息系统使用天方达公司的杏林妙手软件,支持一站式体检服务流程[1]。受检者凭一张体检指引单轻松完成从登记到化验、检查和生成体检结果的全过程。

2)超声科PACS系统使用蓝韵公司的影像通超声工作站。

2服务流程

1)受检者持体检指引单来超声科检查,检查医生使用超声工作站配备的条码枪读取指引单上的识别码,获取受检者的检查信息后进行超声检查,留存必要的图像资料,检查结束后进行报告编辑,通过网络将超声报告上传到服务器。

2)各科室的检查结果通过网络自动汇总到主检处,主检医师根据各科室结论,利用专家数据库生成主检结论和建议,由总检医师严格审核后发出体检报告手册,及时反馈给受检者。

3运行效果

1)明显减少工作流程,大大提高工作效率。一站式服务模式明显减少了体检流程的中间环节,缩短体检等候时间,检查安排更趋科学、合理,尤其适合较大规模人群的体检任务。

2)减少手工书写的烦琐和易出错的缺陷,一定程度上减轻检查医生的工作量。由于采用条码枪读取指引单上的识别码来获取受检者的检查信息,避免录入一般信息时无谓差错的发生。

3)规范超声检查的步骤和超声描述、超声结论等专业术语的使用,提高检查质量,有利于超声检查的标准化管理。通过对检查医师的统一培训,以及对超声工作站使用模板的修改和维护,使超声检查和超声报告进一步标准化、规范化。

4)方便病例影像资料的储存和使用,为建立连续、完整的健康档案提供技术基础[2]。通过网络可以快捷调取病例的以往影像资料,对一些病例进行有针对性、有重点、连续的超声观察,充分利用医疗网络资源,从而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5)可以快捷实时地进行工作量及收入的统计工作,便于体检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实施,使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做到心中有数、忙而不乱,为科学决策和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4有待改进的部分

4.1尚未能实现PACS系统与LIS系统的共享对于超声检查中可疑有重大疾病的病例,未能通过现有网络及时了解有关检验信息,不利于检查医师作出更为客观全面的超声推论。

4.2尚未能建立主检医师与各科检查医师的网络信息交流平台由于体检任务繁重,工作量大,对于某些病例,检查医师缺乏足够的时间与主检医师沟通交流,不利于主检医师作出全面恰当的体检结论和建议。

4.3对超声检查医师和网络维护人员提出更高要求超声检查医师不仅要掌握超声仪器的操作和疾病的诊断技术,还需熟练使用超声工作站。网络维护人员不单纯是电脑维护员,还需要熟悉一些相关的医学知识,才能够快速应急处理信息网络故障。

5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体检已成为人们保健的重要手段, 亦是发现亚健康人群的重要渠道,在国民的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超声检查能够较早地发现占位性病变,具有安全无辐射、费用低廉等优势,是健康体检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辅助检查。

在大规模人群健康体检中,传统的手工模式已经被先进的网络信息化所取代。在推行“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新观念上,需要把先进的预防保健理念、知识和技术引入干部保健工作中,全面提升预防保健服务能力,以健康为中心,建立综合性、连续性的全程保健服务模式,真正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信息化建设正是实现这一先进保健服务模式的重要手段。

医院信息化是对传统医院管理模式重新规划、定位和标准化、规范化的过程,是现代医院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信息化潮流,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手段[3]。一年多来的摸索实践证明,在实现健康体检超声检查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过程中,信息化建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建设现代化疗养院不可或缺的。它不仅提升了疗养院的品牌形象,也为探索先进的医疗保健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叶瑾,程晓鸣.医院体检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J].南方护理学报,2004,11(1):52-53.

超声科质量工作计划例6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guiding the, but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limi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urban development process produc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faces water pollution, noise nuisance phenomenon exists generall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refore, in urban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in planning is very important.

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vironmental problems

超声科质量工作计划例7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球。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4.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烯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3.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当前我国七大水系的水质污染程度在加剧,范围在扩大,长江、黄河、淮河、松花江的污染水1996年全国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02.9亿吨,含化学需氧量704万吨、重金属1514吨,氰化物2457吨以及砷、酚类、油类等污染物数万吨;生活污水约占年排放总量24%,主要污染物是有机物。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4.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

这里是副标题

超声科质量工作计划例8

  本人20xx年参加工作,一直于我院特诊科工作。秉承“质量第一、服务临床”的理念,坚持以病人为中心,高质量、高效率地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踏踏实实,勤奋工作。尤其近几年来,我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多的思考和感受,在这里作简单的陈述:

  一、政冶思想方面:

  认真学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领会上级部门重大会议精神,在政治上、思想上始终同党同组织保持一致,保证在实践工作上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几年来,自己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和业务技能的学习,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工作严谨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配合主任的工作,不计较个人得失,加班加点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服务临床的思想,急病人与临床之所急。严格遵守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时与临床医生联系,提供有利的诊断依据。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

  二、工作学习方面:

  本人不仅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平,同时也具有很强的业务学习和工作能力。面对专业知识的日新月异,更加注重专业知识和新技术的学习。同时特别关注卫生局主办的继续医学教育学习;参加各种提高培训班、学术交流会。今年顺利的通过了“大型仪器上岗证考试”。为了更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除在业务技术方面努力学习外,也加强相关知识英语与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学习,获益匪浅。

  三、道德品质方面

  (一)有吃苦耐劳、默默无闻的敬业精神我深深懂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道理。参加工作后,一直与患者打交道,虽然有点脏、苦、累,但我从未为自己选择的专业而后悔。使我自豪的是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科学翔实的诊断依据。特别是为妇产科、心内科、内分泌科等提供严谨的超声报告同时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得到了信任和好评。

  (二)有严于律己、诚信为本、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我信奉诚实待人、严于律己的处世之道。以感恩的心面对世界;以包容的心和谐自他;以分享的心回报大众。从未与同事产生过矛盾纠纷。我自知还有许多缺点,但我是一个修正主义者,时刻在完善自己。

  四、今后的工作计划

  今不仅在业务上还要在生活和学习上,也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在院长的领导下,配合好主任,努力把我院特诊科融入良好的学习氛围,进一步提高超声技术质量,更好地为临床各科室服务;加强与临床科室的联系,开展临床需要,增加科室经济效益;激发积极性,为科室的发展献计献策,为医院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超声科医生年终工作总结2

  在院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超声科20xx年上半年在学习、工作、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为总结经验教训,展望未来,现将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1、狠抓"三甲"学习,认真查找差距。

  自医院提出创建"综合三甲"目标后,科室狠抓"三甲"学习,认真读懂、读透"三甲"的细则条款,对照标准查找科室差距,科室能整改提高的,科室自身积极努力;科室自身解决不了的,逐渐向上汇报,确保医院在创建"综合三甲"目标中科室不拖后腿。

  2、全面学习并严格贯彻落实质控要求。

  科室根据人员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科室质控小组及质控员,组织科室人员全面学习质控手册,尤其是涉及本科室的章节更要熟悉并掌握,并严格贯彻落实质控要求,结合"三甲"的细则条款,规范、科学地管理并运行科室,使科室管理逐步向"综合三甲"目标靠拢。

  3、整治干部作风,改善服务态度

  结合医院开展的"整治干部作风,优化发展环境"活动,科室及时组织学习相关文件、规定,针对科室个别人员在对病人服务中存在生、冷、硬等现象,认真地进行交心、谈心,耐心、细致地做好批评教育工作,并制定相应的处罚规定,以制度管人,结合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确实改善科室的服务态度,提高患者满意度。

  4、强抓管理,确实保障医疗安全及用电安全。

  在日常管理及工作中,反复强调安全观念,时刻紧绷安全弦,始终把安全放在工作首位。定期学习医院有关安全管理工作的规定,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排除安全隐患,把院领导指示要求的各项内容认真贯彻落实,并结合工作实际,把用电安全作为安全工作的重点,通过严格安全操作程序,以及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制度的严格落实,较好的保障了仪器及用电安全。

  5、增强学习氛围,规范科室带教。

  根据科室年轻医生多的实际情况,积极认真组织科室业务学习,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集中讨论平时工作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及疑惑,认真做好传、帮、带工作。在科室进修和实习生的带教中,严格要求带教老师,规范带教。尤其是在近期市卫生局安排的心电图专项培训中,更是获得了较好的带教效果。

  6、加班加点,努力提高医疗收入。

  针对科室彩超检查病人多,预约等待时间长的实际状况,彩超室每天上午、下午均提前半小时开机检查,满足病人的实际需求,尽快的解决临床的诊断困难,也减少了病人的外流,为医院及科室增加了医疗收入。上半年共完成病人检查34498人次,收入约158万元。其中,综合彩超病人检查11459人次,收入约771304元;综合B超病人检查8048人次,收入约207618元;综合心电图病人检查3452人次,收入约75915元;传染区病人检查11539人次,收入约524861元。

  当然,今年上半年的工作也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在下半年的工作中努力提高和完善。

  下半年工作计划:

  1、编写和完善质控手册。

  2、结合"三甲"细则,进一步落实质控要求。

  3、规划和培训科室人员,提高医师彩超上机能力及诊断水平。

  4、学习及落实"危急值报告制度"。

  5、继续强调和严抓安全。

超声科医生年终工作总结3   

  今天,本人在此将过去的一年B超室的工作总结如下:

  在本年度里,我们能认真学习党的现行方针政策,加强医疗法律法规学习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力求在行动上有正确的方向,在技术上能跟上新形势的发展需要,院领导非常重视职业的理论再培训,我们能每年参加市县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通过这些学术活动的再教育,开阔眼界,更新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能利用空余时间自学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努力在工作中应用正确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超声科质量工作计划例9

在航天领域获得成就的同时,兰利研究中心还继续保持了其在航空研究上的领导地位。可变后掠翼方案,超声速运输机计划,高超声速气动构型……

在这个十年里,航空航天技术进步的速度很快,让兰利研究中心付出很大努力,也仅仅只能稍微领先一点。

但这并不妨碍兰利研究中心在许多领域进行的开创性研究工作。这些工作为美国航空科技实力和空中力量的强大奠定了基础。

变革与进步的第五个十年――1958年―1967年

10年概述

在NACA兰利实验室第五个十年开始时,世界航空航天的现状是这样的。

苏联成功发射了人造卫星;航空运输领域里,采用活塞式发动机的飞机仍然是主流,只是其巡航速度已经达到了二战中战斗机的飞行速度。

在1958年,喷气式运输机还未正式投入航线运营。不过,新型客机的载客量已经达到了70人。横跨大西洋的旅客大多选择乘坐邮轮而不是飞机。

在航天领域,人类还未进入太空,观察地球的高度最高也不过1万多米。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月球到地球的距离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差不多一样远。

当时的空间探索活动,还只能从地面将探空火箭发射到高空大气层。倒是几名深潜爱好者凭借便携式氧气设备开展了深海潜水活动,发现了海洋深是一处新的探险圣地。

而在这个十年结束的1967年,世界各条空中航线上,喷气式运输机已经牢牢占据了主流的地位。最先进的客机可以搭载超过250名乘客,以高亚声速在接近同温层的高度上飞行。

正在研制中的大型客机,设计载客人数是上个十年普通客机的10倍。在研的超声速运输机,其巡航速度是世界上第一架喷气式飞机速度的3倍还多;与十年前采用活塞式发动机的运输机相比,速度的差距就更大了。

与跨越大西洋空中航线的旅客运量相比,大西洋海上运输的客运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到了1967年,航天领域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载人航天方面,航天员完成了环绕地球轨道的飞行、进行了太空行走、从事舱内/舱外作业、从数百千米的高空拍摄地球照片。不载人的航天器成功完成了探月飞行、放出登月探测器、从月球轨道拍摄地球上永远也看不到的月球背面、观测和找寻月面上适合的着月登陆点。

人类对海洋世界的开展的科学的系统的探索,也有了收获。在这个过程中采用的技术,很多都是人类征服天空进而探索宇宙空间所使用的同样技术。

在这个十年开始时,喷气发动机和后掠翼仅用于军用飞机,和最初航空公司用行训练的几架喷气式运输机上。

超声速飞行仅限于部分空海军飞行员才能完成,而且飞行速度大多都小于马赫数2.0。

钛这种航空航天材料还不为大众所了解,在飞机结构中的总重量只能用千克来计算,还用不到更大的计量单位。

但是,技术的进步逐渐变得明显起来了。

1958年10月,英国海外航空公司开始在大西洋航线上使用喷气式客机进行运营。也就是在那一年,跨越大西洋的空中客运量第一次超过了海上航线的客运量。

1960年,美国正式宣布开始阿波罗计划,并于当年8月成功发射了“回声”(Echo)气球型卫星,首次完成了有源延迟中继通信。作为“水星”计划的一部分,美国海军中校艾伦・谢泼德完成了地球亚轨道飞行,他也是第一位进入地球亚轨道的美国航天员。

X-15研究机的4名试飞员荣获1961年度科利尔奖。他们是:美国空军的罗伯特・怀特少校,美国海军的福雷德・彼得森中校,还有已经改名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两名文职飞行员斯科特・克罗斯菲尔德和约瑟夫・沃尔克。

1963年6月,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宣布美国准备研制一种超声速运输机。在欧洲,由英国和法国的飞机制造商已经开始联合研制超声速运输机,并预计于1968年年初试飞。这就是后来的“协和”号超声速客机。

1963年12月17日,正好在莱特兄弟完成航空史上首次载人动力飞行60周年的那一天,洛克希德公司(1995年与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合并成为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最新型的C-141A重型运输机进行了第一次试飞。到了1964年初,洛克希德公司又公布了一个新的研制计划A-11,让众人不禁大跌眼镜。A-11的飞行速度将达马赫数3.0,其采用的很多技术都能用于超声速运输机的研制,也有助于了解以3倍声速持续飞行时所面临的问题。美国超声速运输机计划(SST)的目标,也是要达到马赫数3.0的飞行速度。

随着防空导弹的进步,北美航空公司的XB-70超声速战略轰炸机刚完成原型机的制造就已经过时了。但在1964年9月21日,XB-70的第一架原型机仍然进行了首飞。

除了XB-70,1964年还有两种飞机进行了首次飞行。它们是通用动力公司的F-111可变后掠翼战斗机,以及由林-坦姆柯-沃特公司、瑞安公司和希勒公司联合研制的CX-142三军通用垂直起降运输机。兰利研究中心为这两种机型的方案设计和研发工作中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兰利研究中心的第五十周年刚开始时,美国航空界又传出了重要的消息。1967年1月,美国政府与波音公司签订了研究和制造超声速运输机机体的合同,与通用电气公司签订了发动机研制合同。

对兰利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来说,第五个十年的经历像是《爱丽丝漫游奇境》里所描述的那样,他们在这十年里努力开展各项研究工作,但并未像之前的几个十年里那样取得很大的进展。

尽管兰利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仅仅是快了一点,但也足以他们航空科研领域处于稍稍领先的地位。1958年,国家航空谘询委员会(NACA)和其他部分机构改组成为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组织机构的全面改组造成了一定的混乱局面,但美国航空航天领域最顶级科研机构的重组工作依然顺利完成了。

过去,兰利实验室/兰利研究中心是NACA唯一的实验室。到了现在,NASA已经拥有了多家实验室。其他的实验室都是在这几十年里从兰利实验室/兰利研究中心衍生出来的。

从事动力装置研究的刘易斯研究中心,是在兰利实验室于1920年成立的发动机实验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99年,刘易斯研究中心更名为约翰・格伦研究中心,以纪念美国首位完成环球飞行的航天员约翰・格伦。

艾姆斯研究中心的前身森尼维尔实验室,最初也抽调兰利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组成的。在这个十年里,它承担了空气动力学和航天飞行的部分研究工作。

沃洛普斯岛的无人驾驶飞机研究部最初进行的是辅工作。在第五个十年里,它已经开始独自进行研究工作了。研究项目包括火箭动力飞行器和用于试飞的飞机。

在穆罗克干湖床协助贝尔飞机公司进行X-1研究机试飞工作的NACA穆罗克飞行试验队,也是以兰利实验室的工作人员为核心建立起来的,此时已经发展成为了飞行研究机构。这就是现在的NASA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

1961年10月24日,在得克萨斯州休斯顿成立了一座新的研究中心,其规模让NASA的其他研究机构都相形见绌。当时它被命名为载人航天飞行中心,其前身是兰利实验室的航天任务小组。1973年,为纪念美国前总统林登・约翰逊,该中心改名为林登・约翰逊航天中心。

兰利实验室许多有经验的科研人员,陆续进入了后成立的这些研究机构中。从兰利实验室的风洞和其他研究设施上获得并发展起来的航空技术,被用于解决在航天飞行中遇到的那些难题。为以前的平直翼、活塞发动机飞机缩尺模型做试验的风洞设施,现在被用于对载人轨道飞行器/航天器的升力体外形进行吹风试验。

在这十年中,NASA各研究机构,甚至整个美国航空航天领域的进步,可以说都是建立在当初NACA兰利实验室/兰利研究中心坚实的基础上的。

NACA兰利实验室的研究工作

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是美国空间探索计划爆发式发展的最好的催化剂。

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于1957年10月4日成功进入地球轨道后还不到一个月,当时的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就宣布任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詹姆斯・基利安博士为白宫的特别科学顾问。

接着,美国国会对美国导弹和航天计划进行了一次调查,并在国会的参众两院都成立了负责航天事务的特别委员会。

美国火箭协会和国家科学院联合提议,创建美国国家航天局。

1958年1月,艾森豪威尔在提交国会的国情咨文中提到成立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即后来的DARPA),以便把国防部范围内所以的反导弹和发射卫星等航天活动的工作都集中起来。

到1月下旬,美国参议院军备调查小组委员会提交了一项一致通过的报告,要求成立独立的航天局,并对国防部内所以导弹和航天计划进行一次组织机构上的大调整。

艾森豪威尔的政府组织顾问委员会建议,把所以非军事性的航天活动集中到一个民用航天局,这个局应以国家航空谘询委员会(NACA)为基础。

1958年3月5日,艾森豪威尔批准了上述建议,并于当年4月2日向国会提交了成立民用航天局的议案。

1958年4月2日至7月16日,国会制定了1958年国家航空与航天法案。1958年7月29日,国家航空与航天法案经艾森豪威尔签署生效。

艾森豪威尔在法案签署生效的声明中指出:“目前的国家航空谘询委员会(NACA)连同其大量有才能的人员及设施精良的实验室将成为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核心……把开发宇宙空间的职责与NACA传统的航空研究职能协调起来是一种自然的发展……”

艾森豪威尔提名基斯・格伦南博士为国家航空航天局第一任局长,NACA主任休・德莱顿(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为副局长。他们的提名经国会讨论通过后得到批准,并于1958年8月19日宣誓就职。

两天以后,他们参加了NACA的最后一次会议。从1958年10月1日起,新成立的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式开始办公。

NASA的时代开始了。

可以肯定,艾森豪威尔在签署航空与航天法案的声明提到的“自然的发展”是有所指的。在NASA成立前,NACA的科学家已经开始考虑到载人航天器的问题。他们对载人航天器从地球轨道返回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3种方案:带热防护屏障的弹道式返回舱、高超声速滑翔体和升力体。

NASA成立后,兰利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继续对航天飞行科学做出重大贡献。他们开发出了用于进一步研究航天飞行有关问题的专用试验设备,并改进现有的设备以适合当前新的用途。

1958年,NASA被指定负责美国的载人航天飞行计划。在两位局长宣誓就职一周后,NASA组建了以兰利研究中心为基地的航天工作组。工作组成员包括来自兰利研究中心和刘易斯研究中心的45名研究人员。

航天工作组中来自兰利研究中心的成员对载人航天飞行的有关问题并不陌生。在小组成立前,他们已经开始研发“小家伙”试验飞行器。该飞行器后来成为了“水星”计划的主要部分。m利的航天研究人员利用现有的洲际弹道导弹作为运载装置、用导弹再入体构型作为乘员舱,验证了载人航天器计划的可行性。兰利研究中心还提出了用于航天飞行的“等体座椅”方案,并造出了样品进而验证了其可行性。后来的航天飞行中乘员舱内都采用了这类座椅。

当时,兰利的研究人员还草拟了航天飞行的初步技术要求,1958年6月为“水星”计划所采用。到了当年8月份,NASA组建航天工作组的时候,他们已经准备就绪了。

工作组成立后,研究人员设计了“大家伙”试验飞行器,验证了烧蚀热防护屏障的可行性;为“水星”航天员研制了程序训练器,这是后来航天飞行的各类综合模拟器的基础。兰利研究中心也承担了支持任务,为“水星”的跟踪网制定计划并负责管理有关合同。

兰利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还开展了一些与载人航天飞行有关的辅助项目。比如,“火烧项目”(研究再入段受热及其对返回舱材料的影响);“RAM”项目(集中研究如何克服再入段黑障现象导致的通信衰减/中断问题。黑障现象是因再入段中高温在返回舱周围形成等离子区形成的);研发各种红外探测器,以便航天器中的乘员分辨哪一面是“上”。

可在太空自动膨胀的卫星(类似“回声”那样的气球型卫星),最早是由兰利研究中心提出设想并研制出来的。可膨胀航天器也是如此。这种航空器是解决空间站/轨道实验室载人问题的一种途径。

为了研究航天飞行中返回舱发生黑障现象那个特殊阶段的问题,沃洛普斯无人驾驶飞机研究部采用多级火箭的方法,获得了高达马赫数26的再入段飞行速度。

兰利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还研究了空间对接和从最初确定的轨道实现分段飞行的问题,之前他们已经确定了月球轨道对接的价值。由此奠定了阿波罗计划的基础,并完成了可用的各种尺寸的发射方式和乘员舱

在这个十年过去之后,为了发送有关月球表面的地貌信息,兰利研究中心设计并成功实施了一系列的“月球轨道探测卫星”计划。

“水星”计划发展成为了阿波罗计划。该计划最初公布的目标仅仅是搭载数名航天员绕地球或月球轨道持续飞行,后来扩大为解决载人登月探险所面临的问题。“双子座”计划就是为了研究航天器轨道对接和停靠的问题而开展的。这些问题都是阿波罗计划后续阶段将要面对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兰利研究中心对航天飞行和航天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这表明,兰利实验室/兰利研究中心将多年来获得的航空学的基础知识,又进一步发展应用于解决航天飞行所遇到的问题。

兰利研究中心在航天领域做出贡献的同时,还继续保持了其在航空研究上的领导地位。能够完成这么多不同的科研工作(比如跟踪在轨航天器的大规模无线电网络的规划、自动膨胀的气球型卫星/航天器的研制),也充分说明了兰利研究中心的科研实力。

从事这些研究工作的科学家,经常是这一周在研究航天问题,下一周就换成了航空学的课题,再下一周可能又去研究再入段的物理现象。这段时间,正是兰利研究中心的全体人员忙着NASA成立后的改组工作,面临着扩充人员、增添设备的压力,同时还要兼顾与外部承包商签订合同,监督与管理各个项目。

让我们再回到兰利研究中心在航空领域的工作上。

在上个十年中,兰利研究中心曾开展过超声速飞机气动布局的基础研究工作。在这个十年初期,该研究工作开始分成两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一个方向是研制可以执行多种任务的飞机。这种飞机的设计思路,要求从低速到高速、从低空到高空的性能都比较突出。为了实现这个对常规布局飞机的来说难以兼顾的设想,最终采用了可变后掠翼的设计方案。

另一个方向是研究超声速运输机的各种构型。研究成果应用到了波音公司于1967年中标的设计方案中。

通过在这两个方向上的研究,解决了许多持续超声速飞行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比如,在兰利研究中心的风洞中开展的有关进气道、尾喷管和进排气口的实验研究,所获得的成果被航空工业界的多项军用飞机设计方案所采用。底阻研究是作为TFX(Tactical Fighter Experimental,实验性战术战斗机)计划的一部分开展起来的,后来在由TFX发展成的F-111战斗机减阻设计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当然,从开始进行研究,到获得成果并最终在多个项目中得到应用,需要花费时间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在第五个十年的最初几个月,与可变后掠翼有关的研究工作主要是讨论、评估和实验英国的“燕”式可变后掠翼方案。应邀参加评估的兰利研究中心专家对“燕”式方案给予了不错的评价,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一项联合研究计划。兰利研究中心在16英尺(4.8米)跨声速风洞中开展了尾喷管喷气试验和其他一些相关试验。通过这些实验可以发现兰利研究中心提出的“燕”式改型的某些特点。

在联合研究中,兰利研究中心承担了制造试验模型和进行风洞试验的大部分工作。他们利用过氧化氢分解来模拟风洞试验中的喷气效应。在该计划结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兰利研究中心制造的“燕”式飞机模型和对它进行的风洞试验,都认为是其风洞实验室进行过的最复杂的试验之一。

由于种种原因,“燕”式方案的研究工作被放弃,后续的研究采用了发动机置于机身内的方案。研究变几何特性的试验工作仍在继续进行。

在各种可变后掠翼飞机模型上所做的试验表明,在机翼后掠时稳定性变化很大。这也是贝尔飞机公司的X-5和格鲁门公司的XF10F-1研究机的机翼在后掠时需要向前移动的原因。

后掠时机翼前移这种方案的最大问题,是机械结构复杂,设计难度大。兰利研究中心的工程师认为,只要机翼无需前移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他们开展的试验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解决机翼后掠时稳定性变化大的问题。

兰利研究中心在开展试验研究的同时,还进行了机翼展向载荷的分析研究。Y果表明,如果将后掠翼的转轴点向机身两侧外移,而不是放在中心线上,后掠时的稳定性变化可以大大减小。对这种布局的模型进行的试验,证实了这个结论。这一发现是可变后掠翼飞机获得成功的关键。

外侧翼轴使得机翼在后掠角变化很大时也无需前后移动。对外侧翼轴进一步的试验表明:超声速巡航性能和之前超声速飞行研究中最佳后掠角布局方案的性能一样优秀,最大飞行速度也与当时所能设计出来的最好的后掠翼飞机基本相同。

1959年年中,美国海军计划装备一种执行制空/截击任务的战斗机。NASA向海军高层及其参谋人员简要地介绍了可变后掠翼布局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有望用于一种重50000磅(22.68吨)的多用途海军战斗机。该机能够遂行空战与截击任务,同时还能用于高空攻击或低空突防。按照当时在可变后掠翼研究中得到的资料,这类多用途飞机的设计方案应该能够实现。

尽管这种多用途战机,当时还仅是根据有限的风洞试验数据和尚在研制中的发动机完成的设计方案,但其表现出来的纸面性能却极具潜力,以致完全超过了同时期正在研制或计划中的任何武器系统。

可变后掠翼的研究成果,又向兰利地区附近的美国战术空军司令部的总部官员介绍了一次。这次来旁听的介绍的还包括战术空军的普通参谋人员。之后,NASA的一个小组又在航空工业界的系列技术报告会上介绍大致相同的内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该小组与8家主要的航空航天企业进行了交流,让后者了解可变后掠翼的设想,以及NASA正在开展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

1959年8月中,兰利研究中心接到一封信,信中表示美国空军研究与发展司令部(后改称空军系统司令部)接到指示,将对兰利研究中心可变后掠翼设计方案做进一步了解,以确定其能否满足空军的要求。

1959年9月至1960年1月,兰利研究中心根据新的研究资料为航空工业界举行了第二轮报告会。在为海军举行的一次报告会上,兰利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表示,如果可以根据一型全新的涡扇发动机来设计机体,才能充分发挥可变后掠翼设计方案的优势和全部潜力。

可变后掠翼方案的研究工作仍在加速进行,并主要围绕战术空军司令部提出的一种航程很远、低空性能优异的战斗机展开。兰利研究中心提出了一系列的设计草图,空军也同时开展了类似的方案设计研究。

研究人员根据气动布局的详细要求设计了4种方案;由兰利研究中心的车间里分别制造了缩尺模型;用8英尺(2.4米)跨声速风洞进行了试验;对得到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后送交位于莱特・帕特森空军基地的空军研究与发展司令部下属的航空发展部。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在13天内完成的。对于这项被称为“赶快计划”的任务,到也是名副其实。

之后进入到了“赶快计划”的第二阶段。兰利研究中心为美国军方做了情况介绍,继续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研究和试验。研究人员选取了为海军设计的一种布局方案,制作模型并在全尺寸风洞中进行了自由飞试验。这在可变后掠翼飞机的研究中还是第一次。风洞试验中,机翼的后掠角从25度增大到75度,模型的稳定性和操纵性都没有出现问题。

到了1961年2月,兰利研究中心的研究工作、空军和海军的需求,以及军方/航空工业界进行的研究最后整合在了一起。时任国防部长的罗伯特・麦克纳马拉决定,根据陆军、空军和海军的需求,联合研制一种三军通用的战术战斗机(后因陆军退出,变为了海空两个军种的通用战斗机)。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最初称为TFX计划、后来获得F-111编号的战斗机。在这项计划中,兰利研究中心为之前的多用途飞机所做的可变后掠翼方案起了关键作用。之后,兰利研究中心进行的工作为军方和航空工业界相关部门的设计方案提供了更完美的计算数据。甚至到了原型机试飞阶段,出现的一些题还是交由兰利研究中心的工程师来解决的。

在F-111战斗机项目之后,可变后掠翼的研究工作仍在继续。除了有关F-111战斗机或其他军用机型(比如著名的F-14“雄猫”舰载战斗机)的问题外,还有一些研究工作是围绕着超声速运输机展开的。

1959年年底,兰利研究中心派出的一个小组在华盛顿向当时的美国联邦航空局局长奎萨达介绍了超声速运输的技术状况。时间恰好在为军方和航空工业界所做的一轮关于可变后掠翼方案的报告会之后。

在兰利的超声速运输机报告的序言中写道:“如果任务仅仅要求以设计速度(超声速)和巡航高度飞行,没有其他复杂的飞行状态或突况发生,那么长距离洲际航线的经济性很容易让运营商获得商业利益。但是中程运输机既要能在巡航高度以超声速飞行,又要频繁以较低速度爬升和下降,在气动力设计上会带来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目前的研究表明,通过某种方式改变机体几何形状(比如采用可变后掠翼),加上先进的涡轮风扇发动机,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非设状态中的计问题。根据现有航空研究水平,在非设计状态中出现的重要问题,都可以采用集中力量进行研究的办法来解决。”

后来以“超声速运输机――技术总结”为题、作为NASA技术报告D-423发表的这份划时代的报告中,还继续讨论了性能、噪声、结构和材料、载荷、飞行品质、跑道和刹车要求、空管、使用变几何形状设计及由此带来的性能改进等方面的内容。

这份报告的出现,标志着是时候开始设计和研制一种超声速运输机了。几个星期后,NASA和联邦航空局推出了一项联合计划,当年就签署了动力装置研发工作的第一批合同。因为在超声速运输机计划中,合适的动力装置是需要同时解决的问题。

就像在F-111战斗机计划中那样,兰利研究中心对美国超声速运输机的发展也做出了很多贡献。兰利的研究人员为计划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在风洞中完成了静态模型和模型自由飞试验。

兰利研究中心对超声速运输机计划的主要贡献,应该是所谓的“超声速商业航空运输”(SCAT)系列布局研究工作。

SCAT布局研究工作是在1962年随着超声速运输机计划的发展而开始的。目的是开发出一种在预定的性能范围内(起飞、爬升、巡航飞行、下降、着陆)符合商业航班要求的超声速运输机的特殊布局。比如,其中一个目标是找出比XB-70巡航飞行时大很多的升阻比。其他的目标包括提高布局方案在非设计状态下经济而有效地工作的能力。

在超声速运输机计划的早期阶段,兰利研究中心的工作集中在两种不同的布局方案。一种采用可变后掠翼,被称为SCAT-15,后来成为整个超声速运输机计划的基石之一。另一种被称为SCAT-4的,是机翼后掠角不可变的方案。该方案将机翼、机身、发动机和尾翼结合成一种大后掠角、有一定弯扭度的融合体飞机,目的是将由升力产生的波阻减小到最低。由此产生的一些设计思想,后来被推广到其他飞机设计上,但在当时尚未在具体设计方案中得到应用。

1963年初,NASA选出了4种有价值的SCAT方案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在4中方案包括上述的SCAT-4和SCAT-15,从SCAT-15演变出来另一种可变后掠翼方案SCAT-16,以及三角翼鸭式布局方案SCAT-17。最后一种方案是艾姆斯研究中心搞出来的。航空工业界根据NASA的研究合同对4种布局进行的研究表明:SCAT-16和SCAT-17性能最好。后来,波音公司和洛克希德公司提出的两个互相竞争的方案,就是以SCAT-16和SCAT-17为基础发展来的。

科学家们从SCAT及其相关的布局研究中获益良多。理论和试验同步进行开展,并不断在相互间交换新的资料。通过逐步的研究和修订,理论已经能够估算真实气流状态了。随着每种设计的气动力参数开始改进,采用理论方法估算这类参数的能力也在提高。

理论分析和试验数据之间的偏差日趋缩小,使得设计师们能够让各种飞机的气动力特性最佳化,并预估这些气动力特性。

1964年,人们开始估算这些参数的计算机程序。在应用到超声速运输机设计的过程时,进一步发展到能估算飞机的升力系数与阻力系数关系的曲线,误差不超过3%。通过计算来预估性能,可以说是空气动力学的重大变革,这意味着可以用比以前少得多的时间对多种气动布局进行研究。方案设计中的细小修改对整体性能的影响,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在几小时内估算出来,而以前采用试验的方法可能需要几周的时间。

这种方法进一步发展后,能够计算出因飞行载荷或不稳定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变形的飞机的性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种方法最终发展成为了一门交叉学科――计算流体力学(CFD)。

但在50年前,计算机技术还不能与今天相比。在超声速运输机计划进行方案设计时,计算机程序在描绘出试验飞机气动布局的几何形状后,其输出结果先要记录在穿孔纸带上,再输入到能读取穿孔纸带的数控机床,只需几小时就能制造出试验飞机的风洞模型。

但是,即便是最光滑、波阻最小的气动布局,也会在超声速飞行时产生声爆。从超声速运输机计划的早期阶段,兰利的研究人员就一直在以各种方法研究这个问题。

按照兰利研究中心的惯例,他们的研究工作既有理论分析,也有试验研究。研究人员对超声速飞机在飞行中经过指定地点的声爆强度进行了测量,将测量结果与理论值进行了比较。在兰利的超声速风洞中,人们制作了几个胸针大小的飞机模型进行了试验,以确定声爆的物理特性,和导致产生声爆并引起其性质变化的参数。

兰利研究中心在技术上的创造性,使其在超声速运输机制造出来之前就能在试飞中体验和研究超声速运输机的某些特性。用于研究界层控制的、由波音707-80原型机改装的研究机,经过进一步改装成为了变稳飞机,其操纵品质可以进行改变,以模拟超声速运输机的进场和着陆特性。兰利研究中心的试飞员驾驶经过改装的飞机,进行了一系列飞行试验,以评估超声速运输机的各种参数,并为航空工业界分析了这些数据。

几年来,NASA和联邦航空局一直在联合进行一项空中交通模拟计划,目的是研究超声速运输机进入现有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后会产生的问题。兰利研究中心安装了带超声速运输机座舱的飞行模拟器,并与联邦航空局位于新泽西州大西洋城的国家航空设备试验中心的空管系统模拟器相连。

第一个试验项目,是研究一架典型的超声速运输机(飞行特性按SCAT-16布局设定)到达和飞离约翰・肯尼迪国际机场时的飞行情况。

来自联合航空公司和环球航空公司经验丰富的民航飞行员们担任超声速运输机的模拟飞行任务,即驾驶超声速运输机在每小时高达148架次的飞行高峰时段做进场和离开飞行。这是前所未有的飞行,他们很快就体验到了超声速运输机在机场附近区域飞行所遇到的短期和长期问题。

兰利研究中心在结构和材料方面长期的研究经验,在超声速运输机材料选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人员使用了金属试验的标准技术:把部分试验件加热到运输机以马赫数3.0飞行时的温度,使其承受交变或恒定温度,按照一定的周期间隔进行试验,以测定其物理特性的下降程度。

另一些试验件根据超声速运输机的典型飞行状态进行加热循环试验,然后在室温下检查其疲劳特性。

在亚声速空气动力学方面,兰利研究中心开展的一些研究工作是为了开发先进的飞机气动布局方案。比如,有一项研究是研发巡航速度高于现有喷气式运输机的新一代亚声速运输机。当时的喷气式运输机平均巡航速度还不到马赫数0.80,而研究表明,新一代运输机的巡航速度理论上应能达到马赫数0.98。

采用超临界翼型是大幅度提高亚声速巡航速度有效方法之一。这种翼型剖面与正常翼型相似但是上下颠倒,机翼后缘还增加了一道开缝。它能把来自机翼下表面的高能气流和上表面能量较低气流相混合,从而保持边界层附着在机翼上,防止由于边界层分离而引起的的跨声速阻力的急剧增加。

1964年,参加“兰利研究中心外场测试”活动的人们发现当初的那架波音707-80研究机以148千米/时的惊人低速近乎水平地飞行(迎角很小),而喷气式运输机的正常进场速度大约为240千米/时。

这种低速性能是由于使用了边界层控制系统。这是兰利研究中心多年来一直研究的亚声速空气动力学的另一个方向。

各种形式的边界层控制,多年来已经存在,并不同程度地应用在很多地方。而最有效的边界层控制应用,则需要平行于机翼表面,或越过襟翼前缘吹入大量空气,以保持上翼面总有气流并防止边界层分离和升力降低。

兰利的这架波音707-80研究机应用的就是上述的边界层控制。

空气顺着导管沿机翼引入,向襟翼前缘吹出。襟翼偏转角最大可达70度。要维持边界层控制系统吹气,需要发动机提供较大功率。而进场时发动机通常都是在低功率状态下运转,所以有足够的剩余推力可以利用。兰利的波音707-80研究机使用了一个推力调节系统,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下滑轨迹,并与速度自动调节系统相连。

这个具体的边界层控制方案,是由波音公司提出并安装在波音707-80研究机上的。兰利研究中心的试飞员对其进行了飞行鉴定,以评估和测定在动力-升力飞行状态中工作的大飞机的操纵品质。

兰利研究中心的某些研究项目,在工作展开后几年内就收到了成效。比如为可变后掠翼飞机和超声速运输机所做的工作。但另一些研究项目,从证实其可行性到实际应用所花的时间则要长得多。

为减轻阵风的影响所进行的研究即属于后一种情况。对任何飞机来说,平稳飞行总比剧烈颠簸要好。平稳飞行的飞机,机上乘员舒适性要好很多,机体结构的受力也少,全机的疲劳寿命可以延长。对军用飞机来说,平稳飞行更易于构成稳定的射击/武器发射平台。

兰利研究中心很早就对减轻阵风影响产生了兴趣,在1950年就在这一领域展开了正式的研究工作。

兰利的研究人员对减轻阵风影响的理论进行了探索研究,并研制出了一种试验性的装置,装在一架比奇公司C-45双发轻型运输机上进行试飞。结果表明,该装置确实有效,能减轻阵风的影响,使飞行更加平稳。

这次飞行试验报告于1961年发表在NASA的一份技术札记上。与此同时,航空工业界也开展了同类的研究,并提交了关于塞斯纳310和北美XB-70这些不同类型飞机的阵风抑制系统的技术报告。

当时,美国空军出资开展了一项研究计划,将阵风抑制系统装在波音B-52轰炸机上进行飞行评估。该计划即将开始飞行试验。空军希望该系统能将B-52这种大型飞机的挠性机体的结构寿命延长70%~100%。

NASA的科学家表示,这项技术同样可以用于公务机或小型的私人飞机,技术水平也达到了实用的标准。

X-20戴纳-索尔(Dyna-Soar)航天飞机发展计划是由NASA和空军联合管理的。戴纳-索尔航天飞机(或称航天动力滑翔机)是研究机思想的发展,目的在于把飞行范围从X-15的速度扩大到轨道速度。

戴纳-索尔计划的很多支持工作是在兰利研究中心完成的,包括在全尺寸风洞进行模型自由飞试验,以测定气动稳定性和操纵特性。

戴纳-索尔计划的其他技术支持工作包括:从直升机上投放无线电遥控的无动力模型试验;在8英尺(2.4米)风洞进行的航天飞机/动力滑翔机与运载火箭组合体的跨声速试验;在16英尺(4.8米)跨声速风洞进行的跨声速稳定性和操纵性试验。戴纳-索尔的高超声速风洞试验是在兰利研究中心11英寸(28厘米)高超声速风洞中完成的,试验时马赫数达9.6,目的是测定小迎角时的稳定性和z查机头和座舱盖形状对稳定性的影响。

戴纳-索尔采用了一种特殊的滑橇式着陆装置而不是常规的轮式起落架,因为轮胎无法承受再入段的高温。戴纳-索尔的着陆装置是在兰利研究中心的着陆载荷滑轨上进行试验的。

戴纳-索尔的热传导测量和颤振特性也属于兰利研究中心的研究范围。

围绕戴纳-索尔和X-15所进行的工作,在结合那几年开展的理论研究,为典型巡航速度为马赫数7.0的高超声速飞行器研究奠定了基础。在这种飞行速度下,飞行器机头罩位置的温度超过2000华氏度(1093.3摄氏度),机翼前缘温度达1600华氏度(871.1摄氏度)。

兰利研究中心的基本工作集中在高超声速飞行问题的3个方面。

首先是气动构型的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能在马赫数7.0的速度下有效飞行的外形方案,并在高超声速风洞中进行了试验。

其次是机体结构方案。由于高超声速飞行时因气动加热导致温度极高,必须找到特殊的结构方案,使飞行器的结构保持完整,同时还能保护乘员不受高温伤害。

兰利研究中心设想了多种结构方案,可以承受载荷、耐高温、储存燃料并保护乘客不受热辐射伤害。其中一种方案类似热水瓶的原理,采用了同心/同轴的两层结构:外层为主承力结构,内层是液氢燃料箱。承受气动载荷和高温的外层结构是用特种合金制造的。

第三方面工作是材料选择和研发类似上述特殊用途的新材料。

加雷特公司为兰利研究中心制造了一台小高超声速冲压发动机。通过对这种发动机的试飞,极大地促进了高超声速推进技术的发展。该发动机的使用速度范围是马赫数3.0~8.0,装在X-15研究机上进行飞行试验。发动机为轴对称式,直径46厘米,重量362千克。

兰利研究中心设计这类发动机的指定方针是尽量减少发动机的活动部分,强调内流和循环的空气热力学。重量限制其结构必须精巧,再生式内冷却也要精心设计,以使用最少的液氢燃料。

兰利研究中心还进行了飞行器气动加热方面的许多创造性的研究工作。这些工作是在兰利的9英尺×6英尺(2.7米×1.8米)热结构风洞中进行的。该风洞于1958年投入使用,在试验段使用热空气,能够模拟马赫数3.0的飞行环境。

1967年,为进行马赫数7.0的飞行器结构模拟,兰利研究中心起用了一座名为“8英尺(2.4米)高温结构风洞”的新设备,可以进行高超声速飞机的结构方案和完整部件的试验。在当时是世界上唯一能完成上述试验的风洞设施。

在这个十年中,除高超声速飞行外,兰利研究中心的另一项重点工作是评估各类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和直升机的操纵品质。验证机、原型机和量产机型都曾出现在兰利研究中心的试飞场,被装上各种测量仪器,按一系列试飞大纲进行飞行测试,以获得有关这些机型的飞行数据。

兰利研究中心在垂直/短距起降飞机方面做出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倾转翼的设计方案。该方案后来应用于XC-142三军联合垂直/短距起降运输机。

研究人员使用倾转翼设计方案的模型,在17英尺(5.2米)低速风洞中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设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该方案的模型可以悬停,能够完成从垂直到水平状态的过渡飞行。

NASA的这项研究工作分3个阶段:用各种构型的小比例模型做风洞试验研究;在艾姆斯研究中心的40英尺×80英尺(12.2米×24.4米)风洞中对大比例模型开展试验研究;用原型机或研究机进行飞行测试。

伏托尔公司的伏托尔76(又称 VZ-2)在兰利研究中心进行了广泛的评估和改型。其飞行试验为倾转翼飞机的飞行操纵品质、进场和悬停阶段飞行参数提供了大量的数据。

当三军联合运输机提出设计要求时,兰利研究中心即开始进行技术支持工作。包括:在兰利全尺寸风洞中用1∶9的缩尺模型做遥控飞行试验;在风洞中进行从悬停到向前平飞的完整的过渡飞行,以检验真飞机的相关性能。

在同一时期,兰利研究中心还试验了倾转涵道风扇垂直起降飞机的设想。之后贝尔飞机公司为美国海军研制的X-22A就采用了这种设想。

另外,兰利的研究人员使用通用电气/瑞安公司的XV-5A垂直起降飞机(该机的升力风扇安装在机翼上)进行了垂直起降研究,以测定壁面效应和其他限制对自由飞模型性能的影响。

兰利研究中心将一架伏托尔公司的双旋翼直升机进行了改装,使之成为了变稳定性直升机,用于开展一项飞行试验计划。目的是评估和测定不同特性的直升机和垂直起降飞机进行机动飞行时所需要的操纵力。

兰利研究中心对飞行器与飞行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一直比较关注。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兰利研究中心在航空安全领域也做出了不少重要贡献。

兰利研究中心最早对轮胎打滑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评估,也第一个对向航空和汽车工业指出了这种现象的危害性。

飞行仪表的精度、特别是市面上高度表的精度的提高,也得益于兰利研究中心的相关研究。在对空中防撞问题进行研究时,兰利研究中心发现,如何让飞行员在确定的高度保持稳定飞行的能力是关键因素。而无论是手动操作还是使用自动驾驶仪,当前飞行仪表的精度对这个能力有很大影响。

尾流也是影响飞行安全的因素。当一架大型飞机进场降落后,其航迹上会留下可持续数分钟的涡旋尾流,其强度足以让紧随其后降落的小型飞机失控。兰利研究中心一直在研究这种尾流区域的大小,以及减小或躲避的方法。

跑道上存在半融化积雪的时候,飞机的起飞距离会加长。兰利研究中心通过对半融雪问题的研究,找到了在1.27厘米厚度以上的半融雪跑道上起飞的方法。

兰利研究中心开展的研究项目还有很多,几乎覆盖了航空领域的各个方面:飞机的日常运营阶段,原型机的研制试飞阶段,甚至是探索新的飞行领域的方案设计阶段。

1967年,是兰利实验室建立并开始探索飞行的相关问题,最后将获得的成果付诸实践的第五十个年头。

在这五十年中,兰利实验室/兰利研究中心完成的工作,为美国航空科技实力和空中力量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Y束语

从1917年兰利实验室破土动工,到今年正好是100年。

美国航空科技的领先地位,就起始于100年前建立的美国国家航空谘询委员会第一座实验室。而兰利实验室/兰利研究中心的前五十年在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超声科质量工作计划例10

一、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决定于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受上层建筑的影响,近几十年来,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关题:

1.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球。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以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在统计的138年城市河段中,有133个河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西安、北京等许多城市也出现了供水危机。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2.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北方城市平均值达到83微克/立方米。我国的本溪市也曾经因烟雾弥漫而被称为“卫星上看不到的城市”;而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业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宜宾、长沙等城市酸雨出现频率大于90%,长沙降雨的平均PH值已达到3.54,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3.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4.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A),其中洛阳、大同、开封、海口和兰州五座城市噪声平均等效声级超过60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二、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及其主要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的环境危机,近几十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开始运用科学的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城市规划的提出克服了以往城市发展的无序性、盲目性与随意性,为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法律保障。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的基础上,依据对城市环境质量现状的调查分析所制定的以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减少污染、节约资源为目标的规划体系。按照我国环境保护应“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的总方针和总战略,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应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这些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2.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烯煤方式,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3.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