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6:00:18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例1

1、原文: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颖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颖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2、译文: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过了不久,太叔段使原来属于郑国的西边和北边的边邑也背叛归为自己。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虽然扩大了,他也会垮台的。”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来源:文章屋网 )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例2

后来庄公即位做了国君,姜氏就要求把制邑封给共叔段。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死在那里,其他地方,可以唯命是从。”姜氏于是要求京城,庄公同意共叔住在那里。从此,人们称他为京城太叔。有个名叫祭仲的大夫说:“一般的城邑如果超过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祸患。先王遗留下来的制度,大城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城不得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超过规定,不合制度,将来恐怕您会感到受不了的。”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做,又怎么能规避这场祸患呢!”祭仲说:“姜氏哪里会有满足的时候!我看不如早点为太叔作出安排,以免这个祸根滋生蔓延。一旦蔓延起来,可就难对付了。蔓草尚且难以除掉,何况您那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坏事做多了,必然自取灭亡。您且等着瞧吧!”

不久,太叔又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表面上属于庄公,而实际却归自己管辖。公子吕对庄公说:“国家不能容忍这种两属的情况,您究竟打算怎么办吧?若是想把君位让给太叔,就请允许我去侍奉他吧;若是不想交给他,那就请您赶紧除掉他,不要让百姓产生疑心。”庄公还是说:“不必这样做,他会自找倒霉的。”后来太叔又进一步把两属的地方公开划归自己所有,一直扩展到廪延一带。公子吕又对庄公说:“现在该动手了。土地扩大,就能控制更多的人力。”庄公说:“对国君不尽义,对兄长不亲昵,土地越多,崩溃得越彻底。”

太叔修治城郭,集结百姓,整治装备武器,征调士卒和战车,就要偷袭郑都了。姜氏也准备开城门作内应。庄公了解到他们约定的日期,就说:“现在可以了!”他命令公子吕统率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城。

京城人背叛了太叔,太叔只好逃到鄢邑。郑伯又亲率军队攻打鄢邑。五月辛丑这一天,太叔逃出郑国,投奔到共国去了。

《春秋》上写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太叔不讲孝悌之道,所以不称“弟”;如同两国的国君在交战,所以用了“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刺他对弟弟不加管教。这里说郑伯早有杀弟的意图,而又不明说太叔出奔,都是对庄公的责备。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例3

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是一种笔法,或者说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孔子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由于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我们在上《郑伯克段于鄢》时可从分析文题入手,明确如郑伯克段于鄢中,郑国国君灭弟弟段的做法很阴险,所以称其为伯,而不称为庄公;弟弟不像弟弟,所以称段,而不称弟;兄弟间像两国国君作战,所以称克。如此,作者对整个事件的好恶褒贬就都表现出来了。简单的言语,透露出社会价值观和道德的评判。

再比如,《项脊轩志》这篇文中在提到“项脊轩”时,作者时而称“室”,时而称“轩”。他是随意地使用这两个名称的吗?还是有专门的讲究呢?――事实上,我们都知道,“项脊轩”,最初只不过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房间,后来,才成为归有光个人所专用的“书房”。那么,课文有没有告诉我们,这个小房间,是什么时候,成为归有光的书房的呢?从“亲自束发读书轩中”一句开始,作者用“轩”这个名称,而在此之前,都是称“室”。原因是什么呢?在归有光的心目中,项脊“轩”是有着特殊内涵的。在他“束发读书”之前,这个小房间只不过是普通一“室”。只有当他拥有了这个“室”,并且将它作了一番细心的整修、布置之后,真正意义上的“轩”才算是诞生了。所以,当作者称“轩”的时候,这当中,包含了他对这个生活场所的特殊感情。那么,文章末尾为什么仍旧称其为“室”呢?原先的“轩”被荒废了,自然又回复到“室”的状态了。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例4

(1)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国语。晋语九》)

(2)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

(3)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傅子。附录》)

“而”

(一)连词

作为连词,"而"通常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而是连结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主谓结构、句子等,表示多种逻辑关系。主要有:

1.表示顺承接续关系:

有时是表示两种行为或性质的联系,可译为"就"、"来"等,也可不译。例如: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庄子。秋水》)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答司马谏议书》)

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坐客乃西顾而叹。(《马伶传》)

有时用在偏正结构里,连结状语和中心语,可酌情译为"来"、"……着"等,也可不译。例如:

(1)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庄子。秋水》)

(2)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冯谖客孟尝君》)

(3)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4)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前赤壁赋》)

有时表示时间上的承续性,可译为"以后"、"然后".例如:

公入而赋……姜出而赋……(《郑伯克段于鄢》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

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李将军列传》)

有时还可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例如:

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李将军列传》)

2.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是"、"然而"、"反而"、"反倒"等: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季氏将伐颛臾》)

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季氏将伐颛臾》)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庄子。秋水》)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论毅力》)

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这耶?(《张中丞传后叙》)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前赤壁赋》)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前赤壁赋》)

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

(二)代词

指代第二人称,用作主语或定语,译为"你"或"你们".例如:

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年》)

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于(於)”

介词

主要用法有以下几种:

1.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事物、内容等,可译为"对"、"向"、"到"等,有时也可不译。例如: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伐颛臾》)

(2)问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为言之。(《答李翊书》)

(3)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郑伯克段于鄢》)

(4)文倦于是,愦于忧,而性懦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冯谖客孟尝君》)

2.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地点、时间等。可译为"在"、"从"、"至"、"到"等。例如: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寡人之於国也》)――于:可译为"到"、"至".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谏逐客书》)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五代史伶官传序》)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郑伯克段于鄢》)

(6)谁习会计,能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7)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前赤壁赋》)

(8)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马伶传》)

(9)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前赤壁赋》)

3.置于形容词或某一结构之后,引出对比的对象,表示二者间的比较,可译为"比……"、"与……比起来"等。例如: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国也》)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

(许远)与(张)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张中丞传后叙》)

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胜于人:超过他人。

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李将军列传》)

4.用于被动句中的动词或结构之后,引入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例如: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2)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庄子。秋水》)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前赤壁赋》)

(4)蕲胜于人而取于人,则固胜于人而取于人矣。(《答李翊书》)――取于人:被他人学习效仿。

“以”

(一)介词

作为介词,"以"的用法较多且意义复杂,但基本内容是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或凭借,其余用法大多可视为这一其本用法的引申和变化。分别说明如下:

表示凭借

基本用法和意义是表示动作行为以某人、某物为依据或凭借,可译为"用"、"拿"等。

例如:

(1)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陈情表》)

(2)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五代史伶官传序》)

(3)以分宜教分宜,安得不工哉!(《马伶传》)

有的表示以某事或某种技能为依据或凭借,意义有所虚化,除可译为"用""拿"外,还可译为"凭借"、"依照"、"根据"等。例如:

(1)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於国也》)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於国也》)

(3)皆以用战为名。(《李将军列传》)

(4)彼以坚苦忍耐之力,冒其逆而突过之。(《论毅力》)

(5)梨园以技鸣者,无虑数十辈。(《马伶传》)

有的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或地位从事某事,意义更为抽象。例如: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李将军列传》)

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李将军列传》)

表示原因

原因是导致某种结果的逻辑根据,因此此种用法可视为表示凭借用法向更为抽象的事理逻辑方面的延伸和发展,可译为"因"、"因为"、"由于"等,有时也可直接翻译为"凭着"、"凭借".例如: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冯谖客孟尝君》)

(2)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陈情表》)

(3)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

(4)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

(5)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答李翊书》)

(6)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张中丞传后叙》)

表示带领、带领

可以带领、带领的其实也一定是可以依赖、可为凭借的,因此也与表示凭借的用法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也可直接翻译为"凭"、"靠".例如:

(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诗经。氓》)

(2)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张中丞传后叙》)

表示时间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在"、"于",有时可据需要译为"按照".例如:

以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李将军列传》)

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於国也》)

表示关涉或处置对象

"以"的此种用法相当于"把"、"让"等。例如:

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卷。(《冯谖客孟尝君》)

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冯谖客孟尝君》)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冯谖客孟尝君》)

必以其言为信。(《张中丞传后叙》)

(二)副词

作为副词,"以"主要表示某种情态或语气。例如:

(1)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冯谖客孟尝君》)――以:只有,也就是。

(三)连词

作为连词,"以"的语法功能与"而"类似,只不过通常只用于表示顺承接续的种种关系,可译为"就"、"来"、"而"、"然后"、"而且"等,也可不译出。例如:

(1)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郑伯克段于鄢》)

(2)今皆解鞍以示不走。(《李将军列传》)

(3)且硕茂,蚤食以蕃。(《种树郭橐驼传》)――蚤食以蕃:果实结得早而且结得多。

(4)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前赤壁赋》)

(5)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前赤壁赋》)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例5

古代汉语是中文系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对这门课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古代文学、历史学、哲学等课程的学习。然而,中文系学生多数对这门课没有兴趣,不愿意学,认为它很枯燥而且难学,称它为“中文系最难学、最枯燥的课程之一”。不仅学生,即使是高校教师,也普遍认为古代汉语课是一门很难讲授的课程,最不容易吸引学生。其实,笔者通过多年来对这门课的学习和教学的体验,认为无论是学习还是教学,只要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就可以达到相对不错的效果。毋庸置疑,教师讲课的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因而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更是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谈谈古代汉语的教学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任何事物的学习,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古代汉语也是这样。所以,教师在讲授课程前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无论是文选部分还是通论部分的讲授都是这样。通论部分是纯理论的内容,要吸引学生的兴趣比较难。但是文选部分的讲授完全可以做到。如果一个教师只是简单地照着课下的注释翻译课文,没有自己的特点,全然不顾学生的感觉,一节课可以翻译三四篇课文,那么学生肯定会感觉照着注释翻译,全是书上的内容,我自己也会,进而感觉古汉语课没有意思,不愿意听。而且这样的教法好像是讲了,但是学生全然没听,时间长了,毫无效果可言,以至于学生反映“感觉和没上过这门课没什么区别”。一般而言,前面几节课的讲授尤为重要和关键,必须收到“先入为主”的功效。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们认为,在讲授古代汉语的过程中,可以运用如下三种办法。

(一)古文字字形

所谓古文字字形,主要指商代的甲骨文字及部分族名金文。因为这一阶段的文字字形非常象形,表意特征很明显。一方面通过甲骨文字形分析汉字的本义,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另一方面,甲骨文特殊的形体构成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专注于课堂内容,从而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如: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文选《郑伯克段于鄢》)。此句“寤”字,课下注释为:“通啎,逆,倒着。寤生,胎儿脚先出来,等于说难产。”这样的注释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学生不理解为什么“啎”就是“逆”,而“逆”为什么有“倒着”的意思,如果不讲清楚,学生就只有死记硬背。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为了让学生准确理解“寤”为什么解释为“逆”,笔者运用了甲骨文字形作出解释。其实“啎”、“牾”、“忤”三字同源,意思一样,“忤逆”今为同义连用,所以“啎”和“逆”意思相同。而“逆”的初文为“屰”,二字实为古今字。“屰”的甲骨文字形为“ ”,像一头朝下的人,人头朝下即为“倒着,不顺”。所以“屰”的本义即为“倒着,不顺”。“寤生”即“倒生”,就是脚先出来。胎儿出生时,如是顺产,应是头先出来,反之如果难产就应当是脚先出来。这样讲就会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寤”一词意思的来龙去脉。

(二)文选的讲解要注意带有一定的故事性

语言类课程相对来说都是枯燥的,这是由于其特点所限。但是教师依然可以通过一些办法活跃课堂气氛。据笔者的体会,古代汉语课应当比现代汉语和语言学课更容易抓住学生,除去以上所提到的甲骨文字形外,还可以在文选部分的授课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与本篇文选内容相关的有趣的故事,既活跃课堂气氛,又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加深学生对这篇文选的理解。

比如在讲授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的文选《宫之奇谏假道》时,应当首先给学生讲述周王朝的历史及虞、虢、晋三个诸侯国的来源。通过这些故事,学生不仅可以激发兴趣,而且可以搞清楚文中虞、虢及晋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刻了解文中“晋,吾宗也”、“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大伯不从,是以不嗣”、“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之类的话。

还有一些故事性较强的文选,比如《郑伯克段于鄢》、《晋灵公不君》、《冯谖客孟尝君》等,最好先简单介绍主要内容和文中的主人公,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然后具体对照文选进行讲解。

(三)适当介绍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

这一点对于古代汉语课是非常重要的。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教材第四册中讲到了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但是不全面,而且因课时所限,古代汉语课的讲授一般不讲这一部分知识。所以我们在讲授文选过程中,如果遇到相关的内容,就要给学生介绍,加深他们的理解,掌握古代文化知识。而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一般都具有较浓厚的兴趣,所以这也是我们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方法。

比如在讲授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的文选《郑伯克段于鄢》时,对于文中的第一句话“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中的“武”和“武姜”,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历代史书中对国君的三种称呼:庙号、谥号、年号,此处的“武”即为“谥号”;再介绍《左传》对女子的几种不同的称呼。比如待嫁的女子一般在姓上冠以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出嫁后或是在姓上冠以所自出的国名或氏或是冠以配偶受封的国名等。

二、重视绪论部分的讲授

对于绪论部分,许多老师没有注意到它的作用,授课时,仅仅是把它作为授课的一个环节按部就班地很快地讲过去,然后开始正文的讲授。我们认为,绪论部分是整个古代汉语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与正文的内容同等重要,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正文的内容还要重要,所以我们不应该忽视这一部分内容。

(一)要利用绪论部分的讲授让学生“先入为主”,接受自己及自己的讲课风格。一般而言,学生对教师授课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所以教师必须牢牢把握最初的几节课。如果绪论部分的内容我们重视不够,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就会空洞乏味,不足以抓住学生,吸引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形成一种不好的印象,进而产生厌倦心理,即使在开始讲正文内容之后教师的授课“出彩”,也不容易扭转之前的不好印象,更何况,古代汉语课本身也不容易讲“出彩”。

五、与现代汉语相关知识比较分析

无论是文选还是通论的教学,都要特别注意与现代汉语语言理论的结合。由于古今语言具有传承性,现代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都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古今汉语必然存在着多方面的区别和联系,而这些区别和联系又是完全可以运用语言发展的理论解释的。所以我们在讲授相关知识时,要特别注意关注二者存在的区别,引导学生对这些区别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理解。

比如我们在讲到古汉语特殊句式时,可以比较现代汉语的相应句式,向学生介绍清楚古今汉语有哪些方面的差异。

如:判断句,现代汉语是以判断词“是”为标志的,古代汉语则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为标志的。

又如:古今汉语对动作行为的量的表示方法的区别:现代汉语一般是把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放在动词的后面。比如“九合”,现代汉语则说“会合九次”。而古汉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的句法有两种:一种是把数词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而不用表示动量的量词。如“三进及溜,而后视之”(《古代汉语·晋灵公不君》),“禹八年而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古代汉语·许行》);或者用数词直接作谓语,前面用者字结构作主语,如“鲁仲连辞让者三”(《古代汉语·鲁仲连义不帝秦》)。

通过对比分析,进而运用语言发展变化的理论阐释它们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这样学生可以对其中的区别和联系有较深的理解和把握,系统地了解古今汉语发展变化的现象与本质。

六、多读、多练相结合

“读”,指的是多读古代的文学作品,培养古代汉语的语感。古代汉语是一门语言课,假如学生对于古人的语言表达习惯不甚了解的话,是没有办法做到真正掌握和理解,乃至达到阅读古书的目的的。比如:《论语》:“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一句的断句,以前有多种标点法,但如果从古人的语言表达习惯考虑,依然是传统的“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更合适。如果学生在平时阅读古代作品较多,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古汉语语感,这类问题就会很快得以解决。

“练”,指的是对古代汉语一些语言理论的练习。一般而言,语言理论毕竟是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如果单纯在课堂上介绍一些理论知识,则尽管教师必然会举一些例句进行说明,但它毕竟是抽象的,单靠课堂上的传授是不够的,必须依靠课下的练习。只有多练,学生才有可能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真正把握这些知识,而不需要刻意死记硬背。比如通论部分的词类活用现象、特殊句式、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及古书的标点等,都是需要学生依靠练习掌握的。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例6

如:①为字共三十有四。(《核舟记》)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二、分数表示法。

1.与现代汉语一样,用“几分之几”表示,如:秦地,天下三分之一。(《汉书・地理志》)

2.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表示法。

如:①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十九”即“十分之九”,省去了“分”与“之”,翻译时应补上。

②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游褒禅山记》)――“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

③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郑伯克段于鄢》)――“参(三)国之一,五之一,九之一”分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三分之一,五分之一,九分之一”。中间均省略了“分”,翻译时应补上。

三、虚数表示法。虚数是带有夸张的数字,用来突出数量的“少”或“多”,与实际数目关系不大,有的甚至全无关系。

1.用数词“一”表示“少”。如:若九牛亡一毛。(《报任安书》)――“一”,极言其少。

2.用“三”“九”“十二”“百”“千”“万”及其倍数作虚数,一般表示“多”。

如:①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

②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

③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但这类数词并非都表虚数,要根据上下文内容辨其虚、实。

如:船头坐三人。(《核舟记》)――此处的“三”即为实数。

四、概数表示法。概数,即约数,表示与实际数目接近的数目。

1.用“十”“百”“千”“万”等整数表示概数。

如:①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石钟山记》)――“百人”不是具体数。

②《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诗经》实际上有三百零五篇,这里说“三百”篇,是取其概数。

2.用两个邻近的数字表示。

如: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游褒禅山记》)

3.用基数词前加“且”“将”“约”“几”“盖”“可”“无虑”等表示。

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4.用基数词后加“所”“许”“余”等表示概数。

如:①一车炭,千余斤。(《卖炭翁》)

②其巫,老女子也,已年七十。从弟子十人所。(《西门豹治邺》)

五、序数表示法。

1.在基数前加“第”。这种情况较少见。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例7

1.中国古代文体按语言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 )、( )、( )。

2.散文中的史传体主要有三种体裁:( )体、( )体、( )体。

3.我国上古时期,氏和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 )号.氏是姓的( )。( )以后,姓氏逐渐合而为一,到( )时期,通称为姓。

4.古代婚姻要经过六道手续,称为“六礼”,这六礼分别是( )、( )、( )、( )、( )、( )。

5.十二个月为一年,这是( )历,太阳一周天为一年,这是( )历;综合考虑二者的关系来定一年,这是( )历。

6.省,本来是( )名称。( )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原来的“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简称( )。明代改为( ),但人民们习惯上仍称( )。

7.秦代的中央官制,皇帝之下设( )、( )、( ),称为“三公”。汉代三公指( )、( )、( )。

8.汉代选拔人才,实行( )制度;魏晋南北朝实行( )制度;开科取仕,创立科举制度,则始于( ),成熟于( ),( ),鼎盛时期则是( )、( )两代。

二、名词解释:

1.骈体文

2.诏令

3.谥号

4.避讳

5.三从四德

6.妾

7.二十八宿和四象

8.三正

9.分野

10.干支

11.关东

12.六部

13.三鼎甲

14.善本

15.伪书

16.巡抚和总督

三、问答题:

1.指出下列文章各属什么文体:《出师表》、《师说》、《论积贮疏》、《郑伯克段於鄢》、《陋室铭》、《腾王阁序》、《指南录后叙》、《游褒禅山记》、《六国论》、《陈情表》、《轮台诏令》、《少年中国说》、《柳子厚墓志铭》、《段太尉逸事状》、《太史公自叙》、《风赋》、《原君》、《进学解》。

2.下列古人的“名”和“字”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

(1)张华,字茂先;

(2)李翱,字习之;

(3)宰予,字子我;

(4)屈平,字原;

(5)颜回,字子渊;

(6)晏殊,字同叔;

(7)姜夔,字尧章;

(8)吴敬梓,字文木。

3.试述先秦时期的“贞”和“淫”。

4.干支可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用得最普通的还是纪年和纪时。试述干支纪年的方法;试述干支纪时同现代24是该怎么对应联系。

5.试述荐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优缺点。

6.什么是丛书?什么是类书?试分别举出两种影响较大的丛书和类书家加以说明。

7.汉字是什么体系的文字?为什么汉字历数千年而不衰?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例8

A.《孟子》

B.《韩非子》

C.《论语》

D.《庄子》

2.“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指的是( )

A.刘备

B.关羽

C.诸葛亮

D.向宠

3.《前赤壁赋》的作者是( )

A.苏轼

B.李商隐

C.杜牧

D.韩愈

4.下列选项中,朱自清《论气节》认为属于“节”的是( )

A.敢作敢为

B.有所不为

C.积极的

D.战斗进取

5.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 )

A.白居易

B.韩愈

C.刘禹锡

D.杜甫

6.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选自散文集( )

A.《闲书》

B.《龙·虎·狗》

C.《往事》

D.《故乡》

7.《断魂枪》的作者是( )

A.老舍

B.巴金

C.茅盾

D.鲁迅

8.《李将军列传》一文选自(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国语》

9.屠格涅夫的《门槛》是( )

A.散文

B.小说

C.散文诗

D.寓言

10.下列作品属于近体诗的是( )

A.《饮酒》

B.《短歌行》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蜀相》

11.下列是书信体驳论文的是( )

A.《陈情表》

B.《答李翊书》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答司马谏议书》

12.《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用的是哪种修辞方法( )

A.象征

B.比拟

C.比喻

D.夸张

13.下列各句中“于”表被动的是( )

A.移其民于河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似豪末之于马体乎?

D.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14.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 )

A.马克·吐温

B.欧·亨利

C.契河夫

D.莫泊桑

15.鲁迅的小说《风波》选自( )

A.《故事新编》

B.《朝花夕拾》

C.《呐喊》

D.《彷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被誉为“短篇小说”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___________。

17.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作家是韩愈和____________。

18.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___________。

19.《论快乐》一文选自钱钟书的散文集《______________》。

20.《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_________体散文集。

21.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22.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

23.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天下归心。”

24.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

25.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______。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横线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东面: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

2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事:

29.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数:

30.或百步而后止。 或:

31.此吾所以悲也。 所以:

32.惟陈言之务去。 务:

33.学者有所溺焉尔。 溺:

34.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数:

35.故为之文以志。 志: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李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

37.今生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人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38.公日:“姜氏欲之,焉避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郑伯克段于鄢》)姜氏何厌之有:

39.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其身正,不令而行:

4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秋水》)以为莫己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诗经·氓》一诗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42.怎样理解《答李翊书》中提出的作家的品德、学识与文章写作的关系?

43.《故都的秋》是如何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的?

44.艾青在《北方》一诗中对于未来必胜的信念主要表现在哪一章节?是怎样表现的?

45.小说《米龙老爹》的开头描写了一幅丰收在望、充满喜悦之情的田园风光,其作用是什么?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46.从这段话可看出郑庄公隐藏着什么用心?

47.共叔段和郑庄公的矛盾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

48.本段的中心人物是谁?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一形象的?

(二)阅读《关山月》全诗,回答文后问题。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49.本诗可分几层?简述各层含义。

50.说明“今宵”、“落月”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

51.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茅盾先生的《香市》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面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了,屋椽子像瘦人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52.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53.分析“屋椽子像瘦人肋骨”这一比喻的深层含义。

(四)阅读《麦琪的礼物》中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一进门杰姆就站住了,像一条猎犬嗅到鹌鹑似的纹丝不动。他两眼盯着德拉,有一种她捉摸不透的表情,这使她大为惊慌。那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厌恶,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只是带着那种奇怪的神情死死地盯着她。

54.杰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奇怪的表情?

55.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七、作文(50分)

56.题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求:A.必须写成议论文。B.不少于800字。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A 4.B 5.B

6.A 7.A 8.A 9.C 10.D

11.D 12.C 13.B 14.B 15.C

二、填空题

16.莫泊桑 17.柳宗元 18.李白 19.写在人生边上 20.语录 21.雕栏玉砌应犹在 22.隔江犹唱后庭花 23.周公吐哺 24.莲动下渔舟 25.《诗经》

三、词语解释题

26.面向东方 27.倒下去 28.战事 29.屡次,多次 30.有的人 31.……的原因 32.一定,必定 33.沉迷,沉溺 34.天数,规律 35.纪念,以示不忘

四、翻译题

36.大概要责备你吧? 37.如今却要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

38.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 39.(为官的人)本身行得正,即使不去命令别人,别人也会遵从。 40.认为没有谁赶得上自己。

五、简答题

41.女主人公的性格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纯洁善良,对氓真心实意,一片真情,且信守诺言;二是任劳任怨,婚后挑起生活重担,却毫无怨言;三是刚毅不屈,遭到丈夫遗弃,毅然离去。

42.即“文”与“道”的关系。作者开头并提出“文”、“道”两个概念,但重在“道”,“道”是为文的根本,只有儒道修养深厚,才能写出好文章。作者联系自己的写作经验,根本在于“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书《诗》、《书》之源。”《诗》、《书》是“道”的载体,“文”、“道”统一的范文。

43.(1)把北方秋色与江南秋色作对比,反映出北方秋色色浓味永。(2)用北京名胜古迹的秋色来衬托普通庭院的秋意,突出后者,更令人心醉。

44.诗人坚信未来是必胜的思想体现在作品最后一节。诗人主要是通过对土地和祖先的热爱来表现对未来的信念的;因为在这古老而苦难的国土上,我们的祖先为保卫土地从未曾屈服过,他们留下的土地给了我们“永远不会灭亡”的信念。

45.作用有四方面:一是抚今思昔,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的壮烈故事;二是在感情和意念上为后面的故事作铺垫,有一定的反衬作用;三是暗示今天的安宁、欢乐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四是寄寓着后人对先烈的怀念之情。

六、分析题

46.郑庄公的用心是故意放纵共叔段的野心,使他最终走上叛逆之路,然后一举除之,永除后患。

47.兄弟间的矛盾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尖锐和残酷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48.中心人物是郑庄公。主要通过对话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也通过人物性格对比反衬来刻画郑庄公的形象。

49.本诗共12句,每4句为一层,共分3层。第一层正面揭露了投降政策造成的****局面。第二层写戍边战士报国无门的悲愤。第三层写中原遗民恢复无望的伤痛。

50.“今宵”是说明“朱门沉沉按歌舞”、“笛里谁知壮士心”、“几处今宵垂泪痕”三个场面发生在同一个晚上。“落月”贯穿全诗,同样的月光将这三个场面笼罩在一起,融为一个整体。

51.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妥协投降路线的憎恶和对戍边战士、沦陷区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

52.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了香市冷落不堪的现状。

53.这个比喻暗示了整个香市乃至中国农村,在重重压榨之下贫困不堪的情状。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例9

A.《孟子》

B.《韩非子》

C.《论语》

D.《庄子》

2.“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指的是( )

A.刘备

B.关羽

C.诸葛亮

D.向宠

3.《前赤壁赋》的作者是( )

A.苏轼

B.李商隐

C.杜牧

D.韩愈

4.下列选项中,朱自清《论气节》认为属于“节”的是( )

A.敢作敢为

B.有所不为

C.积极的

D.战斗进取

5.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 )

A.白居易

B.韩愈

C.刘禹锡

D.杜甫

6.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选自散文集( )

A.《闲书》

B.《龙·虎·狗》

C.《往事》

D.《故乡》

7.《断魂枪》的作者是( )

A.老舍

B.巴金

C.茅盾

D.鲁迅

8.《李将军列传》一文选自(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国语》

9.屠格涅夫的《门槛》是( )

A.散文

B.小说

C.散文诗

D.寓言

10.下列作品属于近体诗的是( )

A.《饮酒》

B.《短歌行》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蜀相》

11.下列是书信体驳论文的是( )

A.《陈情表》

B.《答李翊书》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答司马谏议书》

12.《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用的是哪种修辞方法( )

A.象征

B.比拟

C.比喻

D.夸张

13.下列各句中“于”表被动的是( )

A.移其民于河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似豪末之于马体乎?

D.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14.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 )

A.马克·吐温

B.欧·亨利

C.契河夫

D.莫泊桑

15.鲁迅的小说《风波》选自( )

A.《故事新编》

B.《朝花夕拾》

C.《呐喊》

D.《彷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被誉为“短篇小说”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___________。

17.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作家是韩愈和____________。

18.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___________。

19.《论快乐》一文选自钱钟书的散文集《______________》。

20.《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_________体散文集。

21.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22.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

23.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天下归心。”

24.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

25.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______。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 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东面: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

2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事:

29.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数:

30.或百步而后止。

或:

31.此吾所以悲也。

所以:

32.惟陈言之务去。

务:

33.学者有所溺焉尔。

溺:

34.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数:

35.故为之文以志。

志: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李氏将伐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

37.今生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人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38.公日:“姜氏欲之,焉避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郑伯克段于鄢》)

姜氏何厌之有:

39.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其身正,不令而行:

4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秋水》)

以为莫己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诗经·氓》一诗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42.怎样理解《答李翊书》中提出的作家的品德、学识与文章写作的关系?

43.《故都的秋》是如何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的?

44.艾青在《北方》一诗中对于未来必胜的信念主要表现在哪一章节?是怎样表现的?

45.小说《米龙老爹》的开头描写了一幅丰收在望、充满喜悦之情的田园风光,其作用是什么?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46.从这段话可看出郑庄公隐藏着什么用心?

47.共叔段和郑庄公的矛盾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

48.本段的中心人物是谁?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一形象的?

(二)阅读《关山月》全诗,回答文后问题。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49.本诗可分几层?简述各层含义。

50.说明“今宵”、“落月”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

51.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茅盾先生的《香市》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面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了,屋椽子像瘦人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52.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53.分析“屋椽子像瘦人肋骨”这一比喻的深层含义。

(四)阅读《麦琪的礼物》中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进门杰姆就站住了,像一条猎犬嗅到鹌鹑似的纹丝不动。他两眼盯着德拉,有一种她捉摸不透的表情,这使她大为惊慌。那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厌恶,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只是带着那种奇怪的神情死死地盯着她。

杰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奇怪的表情?

55.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七、作文(50分)

56.题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求:A.必须写成议论文。

B.不少于800字。

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模拟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C 3.A 4.B 5.B 6.A 7.A

8.A 9.C 10.D 11.D 12.C 13.B 14.B

15.C

二、填空题

16.莫泊桑 17.柳宗元 18.李白

19.写在人生边上 20.语录 21.雕栏玉砌应犹在

22.隔江犹唱后庭花 23.周公吐哺 24.莲动下渔舟

25.《诗经》

三、词语解释题

26.面向东方 27.倒下去 28.战事

29.屡次,多次 30.有的人 31.……的原因

32.一定,必定 33.沉迷,沉溺 34.天数,规律

35.纪念,以示不忘

四、翻译题

36.大概要责备你吧?

37.如今却要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

38.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

39.(为官的人)本身行得正,即使不去命令别人,别人也会遵从。

40.认为没有谁赶得上自己。

五、简答题

41.女主人公的性格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纯洁善良,对氓真心实意,一片真情,且信守诺言;二是任劳任怨,婚后挑起生活重担,却毫无怨言;三是刚毅不屈,遭到丈夫遗弃,毅然离去。

42.即“文”与“道”的关系。作者开头并提出“文”、“道”两个概念,但重在“道”,“道”是为文的根本,只有儒道修养深厚,才能写出好文章。作者联系自己的写作经验,根本在于“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书《诗》、《书》之源。”《诗》、《书》是“道”的载体,“文”、“道”统一的范文。

43.(1)把北方秋色与江南秋色作对比,反映出北方秋色色浓味永。(2)用北京名胜古迹的秋色来衬托普通庭院的秋意,突出后者,更令人心醉。

44.诗人坚信未来是必胜的思想体现在作品最后一节。诗人主要是通过对土地和祖先的热爱来表现对未来的信念的;因为在这古老而苦难的国土上,我们的祖先为保卫土地从未曾屈服过,他们留下的土地给了我们“永远不会灭亡”的信念。

45.作用有四方面:一是抚今思昔,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的壮烈故事;二是在感情和意念上为后面的故事作铺垫,有一定的反衬作用;三是暗示今天的安宁、欢乐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四是寄寓着后人对先烈的怀念之情。

六、分析题

46.郑庄公的用心是故意放纵共叔段的野心,使他最终走上叛逆之路,然后一举除之,永除后患。

47.兄弟间的矛盾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尖锐和残酷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48.中心人物是郑庄公。主要通过对话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也通过人物性格对比反衬来刻画郑庄公的形象。

49.本诗共12句,每4句为一层,共分3层。

第一层正面揭露了投降政策造成的****局面。

第二层写戍边战士报国无门的悲愤。

第三层写中原遗民恢复无望的伤痛。

50.“今宵”是说明“朱门沉沉按歌舞”、“笛里谁知壮士心”、“几处今宵垂泪痕”三个场面发生在同一个晚上。“落月”贯穿全诗,同样的月光将这三个场面笼罩在一起,融为一个整体。

51.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妥协投降路线的憎恶和对戍边战士、沦陷区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

52.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了香市冷落不堪的现状。

53.这个比喻暗示了整个香市乃至中国农村,在重重压榨之下贫困不堪的情状。

郑伯克段于鄢翻译例10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出自( )

A.《孟子》 B.《韩非子》 C.《论语》 D.《庄子》

2.“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指的是( )

A.刘备 B.关羽 C.诸葛亮 D.向宠

3.《前赤壁赋》的作者是( )

A.苏轼 B.李商隐 C.杜牧 D.韩愈

4.下列选项中,朱自清《论气节》认为属于“节”的是( )

A.敢作敢为 B.有所不为 C.积极的 D.战斗进取

5.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是( )

A.白居易 B.韩愈 C.刘禹锡 D.杜甫

6.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选自散文集( )

A.《闲书》 B.《龙·虎·狗》 C.《往事》 D.《故乡》

7.《断魂枪》的作者是( )

A.老舍 B.巴金 C.茅盾 D.鲁迅

8.《李将军列传》一文选自( )

A.《史记》 B.《汉书》 C.《后汉书》 D.《国语》

9.屠格涅夫的《门槛》是( )

A.散文 B.小说 C.散文诗 D.寓言

10.下列作品属于近体诗的是( )

A.《饮酒》 B.《短歌行》 C.《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蜀相》

11.下列是书信体驳论文的是( )

A.《陈情表》 B.《答李翊书》 C.《五代史伶官传序》 D.《答司马谏议书》

12.《寡人之于国也》中的“五十步笑百步”用的是哪种修辞方法( )

A.象征 B.比拟 C.比喻 D.夸张

13.下列各句中“于”表被动的是( )

A.移其民于河东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不似豪末之于马体乎? D.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14.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形成“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的作家是( )

A.马克·吐温 B.欧·亨利 C.契河夫 D.莫泊桑

15.鲁迅的小说《风波》选自( )

A.《故事新编》 B.《朝花夕拾》 C.《呐喊》 D.《彷徨》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6.被誉为“短篇小说”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___________。

17.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位作家是韩愈和____________。

18.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___________。

19.《论快乐》一文选自钱钟书的散文集《______________》。

20.《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主要是言论)的_________体散文集。

21.李煜《虞美人》:“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

22.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

23.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天下归心。”

24.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_____________。”

25.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_____________。

三、词语解释题(解释句中加点词的词义。本大题共1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6.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东面:

27.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毙:

2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事:

29.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数:

30.或百步而后止。

或:

31.此吾所以悲也。

所以:

32.惟陈言之务去。

务:

33.学者有所溺焉尔。

溺:

34.成败之数,视此而已。

数:

35.故为之文以志。

志:

四、翻译题(将下列各小题中画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36.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李氏将伐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

37.今生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人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38.公日:“姜氏欲之,焉避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郑伯克段于鄢》)

姜氏何厌之有:

39.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李将军列传》)

其身正,不令而行:

4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秋水》)

以为莫己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41.《诗经·氓》一诗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42.怎样理解《答李翊书》中提出的作家的品德、学识与文章写作的关系?

43.《故都的秋》是如何运用对比、反衬手法的?

44.艾青在《北方》一诗中对于未来必胜的信念主要表现在哪一章节?是怎样表现的?

45.小说《米龙老爹》的开头描写了一幅丰收在望、充满喜悦之情的田园风光,其作用是什么?

六、分析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46~50每小题4分,51~55每小题3分,共35分)

(一)阅读《郑伯克段于鄢》中的一段话,回答文后问题。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暱,厚将崩。”

46.从这段话可看出郑庄公隐藏着什么用心?

47.共叔段和郑庄公的矛盾揭示了怎样的社会政治现象?

48.本段的中心人物是谁?作者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一形象的?

(二)阅读《关山月》全诗,回答文后问题。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49.本诗可分几层?简述各层含义。

50.说明“今宵”、“落月”在全诗结构上的作用。

51.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阅读茅盾先生的《香市》中的一段,回答文后问题。

天气虽然很好,“市面”却很不好。社庙前面虽然比平日多了许多人,但那空气似乎很阴惨。居然有锣鼓的声音,可是那声音单调。庙前的乌龙潭一泓清水依然如昔,可是潭后那座戏台却坍了,屋椽子像瘦人肋骨似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一切都不像我儿时所见的香市了!

52.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53.分析“屋椽子像瘦人肋骨”这一比喻的深层含义。

(四)阅读《麦琪的礼物》中一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一进门杰姆就站住了,像一条猎犬嗅到鹌鹑似的纹丝不动。他两眼盯着德拉,有一种她捉摸不透的表情,这使她大为惊慌。那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厌恶,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只是带着那种奇怪的神情死死地盯着她。

54.杰姆为什么会有这样一种奇怪的表情?

55.这一段描写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七、作文(50分)

56.题目: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要求:A.必须写成议论文。B.不少于800字。C.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l.C 2.C 3.A 4.B 5.B 6.A 7.A

8.A 9.C 10.D 11.D 12.C 13.B 14.B

15.C

二、填空题

16.莫泊桑 17.柳宗元 18.李白

19.写在人生边上 20.语录 21.雕栏玉砌应犹在

22.隔江犹唱后庭花 23.周公吐哺 24.莲动下渔舟

25.《诗经》

三、词语解释题

26.面向东方 27.倒下去 28.战事

29.屡次,多次 30.有的人 31.……的原因

32.一定,必定 33.沉迷,沉溺 34.天数,规律

35.纪念,以示不忘

四、翻译题

36.大概要责备你吧?

37.如今却要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国。

38.姜氏哪里有满足的时候?

39.(为官的人)本身行得正,即使不去命令别人,别人也会遵从。

40.认为没有谁赶得上自己。

五、简答题

41.女主人公的性格主要有三方面:一是纯洁善良,对氓真心实意,一片真情,且信守诺言;二是任劳任怨,婚后挑起生活重担,却毫无怨言;三是刚毅不屈,遭到丈夫遗弃,毅然离去。

42.即“文”与“道”的关系。作者开头并提出“文”、“道”两个概念,但重在“道”,“道”是为文的根本,只有儒道修养深厚,才能写出好文章。作者联系自己的写作经验,根本在于“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书《诗》、《书》之源。”《诗》、《书》是“道”的载体,“文”、“道”统一的范文。

43.(1)把北方秋色与江南秋色作对比,反映出北方秋色色浓味永。(2)用北京名胜古迹的秋色来衬托普通庭院的秋意,突出后者,更令人心醉。

44.诗人坚信未来是必胜的思想体现在作品最后一节。诗人主要是通过对土地和祖先的热爱来表现对未来的信念的;因为在这古老而苦难的国土上,我们的祖先为保卫土地从未曾屈服过,他们留下的土地给了我们“永远不会灭亡”的信念。

45.作用有四方面:一是抚今思昔,顺理成章地引出下面的壮烈故事;二是在感情和意念上为后面的故事作铺垫,有一定的反衬作用;三是暗示今天的安宁、欢乐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四是寄寓着后人对先烈的怀念之情。

六、分析题

46.郑庄公的用心是故意放纵共叔段的野心,使他最终走上叛逆之路,然后一举除之,永除后患。

47.兄弟间的矛盾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斗争的尖锐和残酷以及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

48.中心人物是郑庄公。主要通过对话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也通过人物性格对比反衬来刻画郑庄公的形象。

49.本诗共12句,每4句为一层,共分3层。

第一层正面揭露了投降政策造成的腐败局面。

第二层写戍边战士报国无门的悲愤。

第三层写中原遗民恢复无望的伤痛。

50.“今宵”是说明“朱门沉沉按歌舞”、“笛里谁知壮士心”、“几处今宵垂泪痕”三个场面发生在同一个晚上。“落月”贯穿全诗,同样的月光将这三个场面笼罩在一起,融为一个整体。

51.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妥协投降路线的憎恶和对戍边战士、沦陷区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

52.本段文字主要运用了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了香市冷落不堪的现状。

53.这个比喻暗示了整个香市乃至中国农村,在重重压榨之下贫困不堪的情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