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诵读教案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8 15:58:01

诵读教案

诵读教案例1

1课

江畔独步寻花

一.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江畔独步寻花》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2课

雨晴

诵读内容:《雨晴》

二.教学目标:

1.会背《雨晴》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雨晴》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3课

宿新市徐公店

一.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宿新市徐公店》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4课

《增广贤文》七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七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2.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3.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4.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5课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6课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7课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一.诵读内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二.教学目标:

1.熟读会背这首古诗

2.了解这首古诗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8课

《增广贤文》七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七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1.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七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9课

绝句四首

诵读内容:《绝句四首》

二.教学目标:

1.会背《绝句四首》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绝句四首》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0课

三衢道中

一、诵读内容:《三衢道中》

二.教学目标:

1.会背《三衢道中》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三衢道中》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1课

到京师

一、诵读内容:《到京师》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到京师》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到京师》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2课

《增广贤文》九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九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九

2.了解这两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九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3课

滁州西涧

一、诵读内容:《滁州西涧》

二.教学目标:

1.会背《滁州西涧》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滁州西涧》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4课

咸阳值雨

一、诵读内容:《咸阳值雨》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咸阳值雨》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咸阳值雨》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5课

饮湖上初晴后雨

一、诵读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教学目标:

1.会背《饮湖上初晴后雨》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5)抽查理解及用处。

(5)背诵:

六、课堂小结:(略)

16课

《增广贤文》十

一、诵读内容:《增广贤文》十

二.教学目标:

1.会背《增广贤文》十

2.了解这篇古文意思及出处。

3、激发学生朗读、背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熟读会背、理解与背诵。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指导过程:

1.谈话激趣(略)

明确诵读内容:《增广贤文》十

2.提出诵读的要求:(1)读正确,读通顺,有感情。

(2)读、想、交流古诗文意思及用处。

3.检查效果及指导:

(1)指名读并评议:正确、通顺、有感情。

(2)读的方法: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声调的高低,声音的轻重。

(3)朗读示范。

(4)学生自由读。

诵读教案例2

二、课题界定与理论依据

(一)课题界定

古诗文:是根据小学生身心特点,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久经历史考验的具有普遍心性修养意义的诗文典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又是开启人类智慧的工具。

经典:指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中华名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诵读:通读与精读相结合,既侧重在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掌握句读、语气、停顿,又侧重字斟句酌、深入研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美读与品读相结合。既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又能品味语言的音韵美、品味语言的意境美。

(二)、课题理论依据

1、《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经典诗文,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2、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教学观认为,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都蕴藏着独立的潜能。小学古诗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研究,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观。3、教育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能背诵一定量的经典诗文,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读写水平和人文修养。2、 通过对诵读经典诗文与古诗文课堂教学整合研究,探索经典诵读的方法和途径,提高诵读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构建古诗文“知―读―悟―拓”课堂教学模式。3、通过对罗浮文化资源的收集、开发和整理,使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4、通过课题实践与研究,提高教师诗词文化的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怎样培养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的兴趣。通过诵读经典,培养学生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2、研究如何把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与经典诵读整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3、新课程下弘扬罗浮文化策略以及古诗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增强教师的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提高科研能力,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4、如何融合新教材古诗词、罗浮诗词与《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课外诗词,精心筛选,编写一套以中华古诗文经典为核心的具有罗浮特色的校本诵读课程。。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2、文献研究法。 搜集整理相关文献资料。掌握有关经典诵读理论和案例。借助理论和经验,指导实验研究。3、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革意见或方案,并付之于行动,在教学实践基础上验证、修正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以提高研究的价值。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对古诗文教学和乡土文化研究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不断反思、论证,形成新的道德建设措施,以利于进一步的推广应用。5、总结研究法。重视资料积累,按研究内容写出阶段性总结。对研究实验中收集的材料进行整理,总结出具有普遍的意义和推广价值。

六、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11年2月--2011年4月。(1)课题的提出。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搜集整理关于经典古诗文诵读的讲座,明确经典诵读对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2)撰写并修改完善本课题研究方案,形成正式研究方案。(3)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各成员确定各自的研究侧重点。

2、研究阶段:2011年5月----2012年8月。(1)课题开题,完善方案。(2)"罗浮文化知多少"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3)整理新教材有关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古诗文,制订教学方案。(4)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6)收集整理地方民族文化资料,建立档案。(7)完成课题阶段总结,编写校本诵读课本。

3、总结阶段2012年9月―2013年7月(1)做好教师论文、课例、教学设想等资料汇篇。(2)完成课题总结报告。(3)申请结题;推广经验。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1、课题领导小组:组长:邱婉嫦 副组长:陈凤娇 李颖红 骨干成员:邱嘉恩、朱燕玲、陈秀玲、邱嘉艳、陈燕芬2、实验人员:园洲中心小学全体学生3、实验老师:全校语文教师

八、课题研究措施

1、成立课题组,健全制度,完善机构。为进一步加强课题研究的力度,学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学校负责人直接抓,业务主任具体抓,建立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为一体的组织网络。全体语文老师为具体实施者,做到组织机构细化、层层落实,职能明确,形成规范、务实、高效的工作管理体系。学校建立健全创建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制定了《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评估细则》等制度,并落实到位,确保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期化。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为检查和督促同学诵读古诗文,我们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以,以每学期“假日读书活动”为契机,要求全体师生都参与诵读活动。学期初各班定好诵读计划,并围绕学校创书香校园举行一系列诵读活动:古诗接龙赛、经典诵读我能行 、中华经典诵读会、诵读小小擂台赛、诵读大考场、开展小品、故事、歌咏、表演、展示等活动。以此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让浓郁的书香味溢满校园。

3、健全考评长效机制。落实考核评估诵读活动的开展不能流于形式,注重实效。因此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园洲中心小学经典诵读实施方案》,对不同年级的诵读篇目、完成目标、巩固率提出了明确要求。

九、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诵读教案例3

(2)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重点

品味意象。

三、教学难点

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方法

感悟法、朗读法、启发法。

五、课时:一课时

六、课型:新课学习

七、教学资源:计算机多媒体

八、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舒缓的音乐配以雨巷的图片)

同学们,曾经有这样一幅画面深深地打动了无数人的心:在一条悠长、寂寥的雨巷中,彷徨着一位诗人,又彳亍着一位姑娘,他们在雨巷中飘然相逢,又飘然相散。今天,让我们和诗人共撑一把纸伞,再走进梅雨时节江南小镇中的寂寥小巷,一起去追寻姑娘的身影。(播放音频朗诵)

初品雨巷,整体感知。

优美的东西总是轻易就能打动人心,初品雨巷,大家就已沉醉其中,你们觉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感情基调:忧愁、哀怨。

诗人为何忧为何愁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这首诗,去看看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在朗读时语调低沉一点、舒缓一点。(生齐读)大家朗读得很流畅,不过情感的表达还欠缺一些,我想这是因为大家对诗歌的内容还没有进行更深刻的分析。哪组同学来归纳一下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梳理线索:期盼(逢着)――相逢――相散――思念(飘过)

思考:“逢着”为什么要改为“飘过”?

明确:“飘过”更显得希望的渺茫。

小结:诗人遇见了爱情,却又与它匆匆地擦肩而过,他的忧愁、哀怨是缘自对美好爱情的遇而不得。

徜徉雨巷,品味精读。

品读意象:

自古文人多情,一抹斜阳,一地落花,一叶扁舟,一曲笙箫,都能引发文人那莫名的忧伤和惆怅。同学们,当你们在一瞬间突生莫名的哀伤时,会选择什么意象来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呢?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戴望舒选择了哪些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寻找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姑娘、“我”、篱墙。

意象是为了更好的表达诗人的情感而服务的,下面我们选取几个典型意象来看看它们是如何表达诗人的情感的。

雨巷:悠长又寂寥(老师分析)

小巷:狭窄、悠长、残破,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让人感到空寂而幽冷。

雨:绵长细密,如愁绪;点点滴滴,如眼泪。因此雨是言情造势之首选。

迷蒙的细雨笼罩着狭窄破旧的小巷,独自行走在这样的雨巷,那潮湿的忧思和惆怅、孤寂和落寞,自然就会爬上心头。而“我”则选择了这样一条小巷走了进去:

“我”:

同学们来看看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走进雨巷的?找出表现诗人心情的词语:独自彷徨、寂寥、彳亍。大家来感受一下诗人当时的心情:孤独、忧愁、迷茫又怀着希望。我们再来读一读第1小节,注意读出诗人内心的孤独迷茫,同时又读出诗人的期盼。

满腹心事难以言说,于是“我”走进雨巷,带着期盼去排遣忧伤。这时,谁出现了?

丁香姑娘:(分组朗读2-6节)

丁香姑娘有什么特点?忧愁。

找出描写姑娘忧愁的词语或句子:结着愁怨、哀怨又彷徨、彳亍、冷漠、凄清、又惆怅、静默、太息一般的眼光、凄婉迷茫。那么为什么要以丁香花来描写姑娘呢?

丁香花喻人:“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丁香开在暮春时节,花为淡紫色或白色,外形单薄细弱,容易凋零;因此文人在面对丁香时常怀有伤春的情绪,丁香也就成为了愁心和愁怨的象征。

小结:这么多忧伤词语的堆砌,再加上丁香花的比喻,我们感觉到这位姑娘真是太愁了,神情眉宇、举手投足间处处散发出忧郁的气息来。

流连雨巷,纵深体味。

在诗人眼中姑娘为什么那么哀怨忧愁?雨巷为什么那么残破?(小组讨论)这首诗仅仅是一首单纯的爱情诗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首诗产生的时代。

戴望舒,中国现代诗人。在第一次革命战争高潮中,戴望舒受到革命的洗礼,加入了共青团,在震旦大学投入了革命的洪流。然而,1927年4月12日,发动了反革命,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者遭到屠杀,他也因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隐居于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感受“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这首诗正创作于诗人最为苦闷的那个时期。

体味象征意义: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了解了时代背景后,我们再来品读这首诗歌,你觉得它还是一首单纯描写爱情的诗歌吗?我们来看看诗中的意象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小组讨论发言)。

雨巷: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还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

“我”:找不到革命的前途,陷于彷徨迷惘,渴望新的希望出现的知识分子。

丁香姑娘:诗人的理想,对人生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

小结:结合背景,大家很轻易地就找出了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我们可以把《雨巷》看作是诗人在革命的低潮时期,躲进小楼的一种忧郁和苦痛的复杂思绪的抒写,抒发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哀怨、彷徨,其间交织着希望与失望,让我们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们忧国忧民的可贵情怀。

走出雨巷,分享体验。

同学们,经过层层解读,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诗人的忧愁与哀怨,下面请找出一个你最喜欢的段落,大声自由的朗读,注意读出感情来。(加幻灯:自由朗读)

作业布置:

请选择典型的意象来抒写内心的哀愁。

诵读教案例4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营造书香校园,形成乐学乐读的良好氛围,提高师生的人文素养、精神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活动目标

(一)打造书香校园,提升办学品质。通过经典诵读了解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打造和谐、人文、丰富的校园文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助力成长成才,培育学生素养。在经典诵读中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掌握诵读技巧,培养阅读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三)发挥辐射作用,形成社会效应。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推广活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经典诵读活动,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三、活动主题:

吟诵经典美文,营造书香校园,弘扬人文精神争做优雅少年

四、活动原则

(一)坚持主体性原则。学校是校园经典诵读推广活动的主体,学生、教师、家长是主要参与者。

(二)坚持分类指导原则。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突出学段特征,进行分类指导。

(三)坚持分层推进原则。先期试点,分步实施,分层推进,全面推广。

五、活动安排

(一)2021——2022年,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制定学校经典诵读推广活动实施方案,宣传发动,组织申报,并开展系列经典诵读活动。

(二)2023年,巩固成果,打造品牌。巩固成果,全面总结,不断提升,打造经典诵读品牌学校,使校园经典诵读成为我校的一张靓丽名片。

六、活动措施

(一)加强经典诵读指导教师的培训

1、成立校园经典诵读技能培训团队。在全县经典诵读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各校推选若干名经典诵读推广骨干教师,组建校级经典诵读技能培训团队,对本校教师进行培训。

2、开展教师经典诵读推广展示活动。学校每年至少开展2次指导教师阅读分享活动;组织2次以上的阅读教学研究或阅读展示评比活动,总结典型经验, 凸显活动实效。

3、开展校园经典诵读互动互访活动。通过现场讲座,邀请县经典诵读专家(骨干教师)对我校经典诵读指导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组织部分经典诵读指导教师外出观摩学习。

(二)做好学生经典诵读的指导

1、开设校园经典诵读课程。每周开设1节(短课)经典诵读指导课,每天保证20分钟的经典诵读活动时间。

2、做好校园经典诵读书目推荐工作。本着“科学地选择阅读内容”的原则,学校根据县教育局下发的推荐书目每学期确定2本必读书目和5本选读书目。

3、扎实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校将创新活动形式,确保读有成效。每学期开展1次校级经典诵读分享会。

4、邀请专家进校园。每年邀请专家、县经典诵读骨干教师走进学校,与师生面对面开展经典诵读交流活动。

(三)注重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多样性

1、与日常教学相结合。学校结合课堂教学,根据不同学段开展经典诵读活动。

①.每天保证学生有二十分钟的诵读时间。每节语文课前的一两分钟,开展“课前一吟”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同时利用每周早读时间,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吟诵。

②学校每周五利用晨会时间按照班级、年级组、全校三个顺序进行经典诵读展示活动。

③各班每月抽出一节语文活动课,将本月所吟诵的古诗文全面复习,或在班级内举行吟诵表演。

④在每周的写字课时间,将当周所吟诵的古诗词,通过书写加强记忆,每周学校经典诵读推广活动领导小组随机抽查。

⑤在语文教研组中开展经典诵读专题校本教研活动,研究学生的记忆规律,探讨经典诵读教学的方法,配合学校的“书香校园”建设,让学生先背诵大量的经典,实现“量”的积累,充分汲取经典文化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厚积而薄发把经典诵读、经典吟诵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⑥班主任要营造浓厚的班级文化氛围,开辟“经典角”,“经典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争创书香班级。

⑦在广泛开展经典诵读的情况下,学校每学期进行“经典诵读先进班”评比活动,使经典诵读活动既保质又保量,进一步促进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蓬勃发展。

2、与亲子活动相结合。鼓励、倡导学生家长参与经典诵读,督促学生每天回家进行10分钟经典诵读活动。倡导家长和孩子一起读,积极营造浓厚的家庭诵读氛围。

3、与主题教育相结合。结合班会、队会、研学等主题教育,传承中华传统美德,锻造学生的优秀品格。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校广播站安排固定时间播放经典诵读篇目音频。

4、与文明校园创建相结合。结合学校文明校园创建,开展“经典与文明同行”活动,使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在诵读经典中净化心灵,提升道德修养。

5、与节庆日活动相结合。以中国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日、纪念日为契机,指导、组织举办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创新活动形式,突出思想内涵,强化教育功能,丰实文化厚度,在经典诵读过程中提高素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进一步增强中国节庆日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6、编写《经典诵读(低、中、高段)校本教材》。

七、活动保障

1、经典诵读推广活动领导小组

职责:

1、负责对学校经典诵读工作进行规划和组织领导。

2、负责制订经典诵读推广活动实施方案和组织管理与考核;

诵读教案例5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02-0072-02

2006年开始,徐州市中等专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尝试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教育引入课堂,到2009年校本课程教材《经典诵读》初步编订试用,再到2011年真正开设专门的经典诵读课程,并编制了完整的大纲、教学计划和考核方案到通过多种手段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已经走过了近六年的历程。回首整个过程,在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对过去不足的反思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期待。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情境分析

当前,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不高,缺少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企业的需求与家长的期望,都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中职语文教学而言,“应加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语文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能力,并藉此来提高他们文化素养。同时,通过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勤劳质朴、诚实守信、艰苦奋斗、敬业爱岗、勇于进取、不断革新、自主创业等高素质劳动者的优秀品格”。我国的传统经典、诗文佳作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要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服务,采用访谈、座谈和调查问卷等形式,在教师、学生、家长、用人单位中展开专题调查,分析如下:①经典诵读不仅可以让学生加强语言积累,提高自身文学修养;②从教师的角度看,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可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职业学校文化课开辟出一方新天地;③从家长的角度看,经典诵读中对于“孝”、“悌”、“仁”、“爱”的颂扬可以有效改善亲子关系,有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家庭关系。

二、目标确立

1.核心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具体目标。①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由理解到热爱,进而激发对于故乡、祖国的孺慕之情;②帮助学生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浸润灵魂、学会做人做事,成为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

三、课程实施方案

根据内容、篇幅、难易程度等因素,将校本教材《经典诵读》中的12篇作品分为四个部分,分别在四个学期实施。

学生入校后,第一学期核心为“规范行为、培养习惯”,精选《弟子规》、《朱子家训》;第二学期核心为“加强文史知识、提升基本素养”,精选《三字经》、《千字文》;第三学期核心为“品读传世经典,拔高思想境界”,精选《论语》、《孟子》和《励志诗歌》;第四学期核心为“树立远大理想,学习处世金典”,精选《大学》、《中庸》、《菜根谭》、《颜氏家训》、《围炉夜话》。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来编排,梯度性明确。第一二学期的篇目多为全篇,以诵读记忆促进内化,三四学期的篇目多为节选,以品味感悟引领反思。课程教学由优秀语文教师承担,教学计划为每周两课时,总计160课时。

四、课程教学的实施

1.结合中职学生的具体特点,将课程实施分解为三大部分:①晨间诵读、声声入耳。“一日之计在于晨”,在学生清晨进校伊始,即组织其大声诵读经典,让他们在琅琅书声中接受每日灵魂的早餐,神清气爽地开始一天崭新的生活;②常规教学,关注细节。专门聘请学识渊博的语文教师为每班开授每周两节的经典诵读课。在课堂上,教师结合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引领,帮助学生读准每个字音、理解每句经典;③多样激励,保持热情。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类型的活动,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方位检验的同时不断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学校宣传栏内开辟“经典天地”展示学生在诵读经典中的生成性产品,如摄影作品、手抄报、趣味知识等;开展“趣味诵读大赛”,鼓励以班级为单位进行个性诵读和多种形式的诵读展示;评选“诵读高手”,鼓励学生在领会经典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张扬个性、彰显自我……此外,还组织学生到企业和家庭中去展示经典诵读的学习成果,利用社会和家庭的力量为经典诵读注入新的活力。

2.师资培养。①走出去——每学期选派部分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语文教师外出参加各级各类的专题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自身对于经典的理解层次,掌握更为科学的经典诵读教学方法;②请进来——不定期地聘请外校名师、心理专家、行业尖兵、技术骨干、创业典型到校内为师生开展讲座,帮助他们明确经典诵读的意义和价值;③同济互助——经典诵读教师每月至少组内团队教研一次,分享和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和体会,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制定检测活动的方案,总结课程开发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同济互助、共同成长。

诵读教案例6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2009001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积千累万,不如养个好习惯。” 由此可见,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是教育的核心任务。小学教育更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众所周知,语文是教育的先导,而诵读更是语文教学的开端。近年来,经典诵读在小学教育中盛行开来。我认为小学经典诵读应重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一、小学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段

小学生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更要紧的是这个年龄段是人形成终身习惯的最佳时期,是打好基础、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机。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研究成果表明,0~13岁儿童时期是一个人记忆力发展的黄金阶段,达到其一生的最高峰,13岁以后则记忆能力逐步衰退。我们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利用孩子的超强记忆能力和“海绵”式的吸收能力,大力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习更多的国学经典知识,而且通过经典诵读,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受到经典中真善美的熏陶,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将学习作为趣事、乐事,渐渐形成多思善问,勤读多写等这些学习的好品质,进而形成喜欢学习、主动学习、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

二、开展经典诵读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良好学习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小学生的成L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同年龄段得到阶段性的发展。两者有着共同的内在联系。我认为,低年级应重点培养勤开口、读写认真等这些简单的、切实可行的良好学习习惯;中年级应重点培养积极朗读、诵读、阅读,学会积累等学习习惯;高年级在前面的基础上,还要培养会思善问、大量积累等良好学习习惯。我们学校遵循这些规律,科学地开展经典诵读教育实验活动,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根据学生年龄段设计经典诵读的读本

学校首先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特点,科学地编辑了经典诵读读本,一个年级分上下两册,整个小学为十二册,从简浅开始,以适应学生诵读,更好地培养兴趣。低年级以较短浅的唐诗为主,安排少量国学经典。如一年级上册选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绝句》等共15首,加上蒙学经典《弟子规》选读。中年级除了以唐诗为主,还安排少量的古诗和宋词。如三年级上册,选编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李白的《关山月》等25首唐诗,加上朱熹的《观书有感》、陶潜的《饮酒》等5首古诗,以及国学经典《论语》节选。高年级以唐诗宋词为主,安排适量诗经楚辞的作品。如五年级上册,诵读内容有:李白的《古风(西上莲花山)》、杜甫的《悲陈陶》、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10首唐诗;苏轼的《卜算子(月缺挂疏桐)》、李清照的《醉花阴》等10首宋词;曹操的《神龟虽寿》、左思的《咏史(荆轲饮燕市)》等5首古诗;《葛覃》(周南)、《采葛》(王风)等5首诗经的诗;文学作品选读:《西游记》。

(二)教师当好经典诵读的引路人

教师在经典诵读教育中,首先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在低年级段,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诵读,而且要通过范读、带读等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低年级的小学生多诵读经典,不仅能多认字,还能感受汉语的韵律美,培养学语文的兴趣。在中年级段,教师多指导学生诵读那些积极向上的诗词,如:“天生我才必有用。”“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等,不仅能培养学生诵读的兴致,还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态。高年级教师可多与学生一起诵读、品读一些修身明志的经典作品,如同学生一起品读诸葛亮的《诫子书》,让学生受到感染,感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三)设置校本课程,使经典诵读持之以恒

为了使经典诵读教育系统化、持久化,我校设置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每一学期制订一个实施方案,明确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开展经典诵读,如何进行评价。每学期经典诵读教育活动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每天安排一定时间诵读及抄写校本课程读本的经典作品。

2.每天晚上自觉背诵一首古诗词。

3.利用节假日、双休日,按照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编目》的年级要求,收集整理自己的国学经典读书笔记,每天诵读。

诵读教案例7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针对不同文本的特点精挑细选适合于诵读的文本,以保证简化、优化与美化诵读内容,保障课堂阅读教学的简洁紧凑,并有效提高学生的诵读能力。

那么,什么文本才是适合于诵读的文本呢?

1. 文学性、抒情性强的文本。比如莫戚怀的《散步》、朱自清的《春》、高尔基的《海燕》等,通篇语言凝练优美,情感丰富,意蕴深远,不仅朗朗上口,还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 意境悠远、情感丰富或者富有哲理的古今中外诗歌。比如曹操的《观沧海》、的《沁园春・雪》、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既短小精悍富有韵律,又强烈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是情感美与音乐美的完美结合,所以是进行诵读训练的最佳素材。

3. 语言高度精炼、画面与情感高度融合的文言文。比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周敦颐的《爱莲说》等。这些文章有的语言高度凝练精美,有的骈散结合,读之,令人余味无穷,均是极好的诵读训练素材。

4. 其他文体中文学性或者抒情性较强的篇章或段落。比如孙犁的《芦花荡》第一段、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第一段、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等,不仅景物的描写生动形象,而且抒情意味极强,也是极好的诵读训练素材。

二、潜心细读精心准备诵读方案

潜心细读,教师在课前应该充分考虑到如何诵读精挑细选出来的诵读素材,如何将诵读技巧传授给学生,如何引导学生将诵读落到实处。比如,诵读时怎样停顿、怎样处理逻辑重音、怎样读出抑扬顿挫的语调、怎样体验与传递作者寄寓于作品中的情感等。对此,要对不同的文本加以仔细分析,以便精心准备诵读方案,并把诵读分析与诵读技巧写在备课本上或者备注在课文旁边。当然,这个备课过程是建立在前文所述的“精挑细选诵读文本”的前提之下的。

教学的《沁园春・雪》时,我在潜心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在备课笔记中就诵读这首词的方案行诸于文字,教学时在力求与学生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表情地诵读,取得了极好的诵读效果:

1. 文本分析:上阕写景气象雄浑、大气磅礴,而且寓情于景, 句句洋溢着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阕转为议论, 由上阕之景而生发感情,由祖国的壮丽山河穿越几千年的历史时空,联想到中国历史上无数为之倾倒的英雄,并以寓情于议的方式评说历代英雄人物,蕴涵着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 最后一句由评论转为赞扬, 点明主题, 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 诵读方案:(1)情感基调:诵读全词必须情感饱满,豪迈激越。(2)语速:上阕第一层与第二次写实景,是描述性的语言,诵读时语速稍慢;第三层是诗人想象中的雪后美景,“须晴日”三字语速放慢,而后转快并呈现舒展之状。下阕的第一层过渡句与第二层议论句语速稍慢,对历代帝王的评价要读出惋惜之情;第三层“俱往矣”放慢,而后转快。结句“还看今朝”声音要延长。(3)停顿:A,按照词的意群停顿或者句子的语法规律停顿即可。B,上阕中的“望”字、下阕中的“惜”字之后要有较长停顿,上阕中的“看”字与下阕中的“数”、“还看”字之后应做较短的停顿。“还看今朝”要一字一顿。(4)重音:上阕中的副词与形容词“分外”、“多娇”等要重读, 下阕中的“惜”、“略”、“稍”、“只”等副词需轻读。(5)表情:微笑、自信。(6)动作:身形挺拔, 气度雄健,做站在至高点上俯瞰祖国壮丽山河状。

三、精品细读探索读品结合点

精品细读着眼于深度品读精选出来的阅读文本。我国古代文人历来注重玩味语言,认为只有细心玩索文字,才能深刻感知、体味书中旨趣。宋代朱熹就强调读书要“熟读精思”,要“虚心涵泳”,当代学者孙绍振也倡导应该细读文本,认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学生“悱愤”之时给予适当的点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也充分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诵读与品析息息相关。因为只有引导学生深度品读文本,学生方能读出韵味,体悟真谛,捕捉到文章的精妙之处。

1.细读深品文本中的主旨句。以教学《散步》为例,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全篇的基础上细读深品最后一段。因为最后一段既点明了“我”的责任重大,又显示了浓浓的亲情,是揭示文章主旨的部分。引导学生细读深品这一段,学生可以在诵读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诵读教案例8

课题名称

小学低段经典古诗诵读实践研究

立项文件课题名称

课题批准号

(填写立项文件批号,课题编号)

2020 -1-小133

评审

得分

等级

自评

86

良好

学校

评审组

课题负责人

孙小玉

课题团队成员

蒋政、张凤、徐文静、朱春燕

结题方式

学校评审组组织会议结题

研究成果呈现形式

结题报告( √) 课题论文() 课题汇报课(√ )

校本教材() 课题研究反思、案例集( √ )

学生成长记录( √ )

课题组自评意见

(不少于500字)

主要填写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研究的成效(包括:成果和效果)

现阶段,学生的语文素养亟待提高,本课题旨在通过古诗诵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古诗知识储备,侧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具体分别为:1.通过实践研究,提升学生文化素养,进而侧面提升学习效率。2.通过诵读实践,形成反思、策略、教学设计,进一步探究小学低段学生的诵读学情,归纳古诗文诵读的策略,总结古诗文诵读的实效。3.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诵读内容,同时要做诵读的先行者,实现教学相长。

我们从以下方面实践:1.通过每日诵读,培养学生坚持读诗的习惯,让学生了解更多古诗常识。2.教师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设计诵读策略并付诸实践,采用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适时调整,形成反思、策略、教学设计。3.教师给学生选择诵读内容,先自己诵读并尝试达到背诵,根据学生的诵读效果不断修改,教师的语文素养也能在与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增长。

研究成果:课题组有关古诗的教学共四次,开展了“日有所诵”、“课前三分钟背古诗”、“古诗大会”等实践活动,探索了素读、诗配乐、根据古诗讲故事等多种诵读策略。

研究效果:1.学生语文素养得到提高,拥有坚持读诗的良好习惯。2.教师的古诗储备增多,专研能力更强。经过这一学年的不断探索,教师的知识储备增多,专研能力提升了。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前会做诵读的先行者,这就让教师的古诗储备增多,课堂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古诗教学更富深意,更有趣味。教师们也不断专研,通过对古诗的深入探寻,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的经验论文、反思。在教学中,教师通过自主学习和课例学习以及相关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唤醒教师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意识,促使教师由“要我研究”到“我要研究”,从被动转变为主动,积极参与课题研修,专研能力有所提升,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古诗研究中。3.提高了古诗教学效率。课题组集思广益,在教研活动和其他诵读实践活动中总结出一些诵读策略,这也让古诗诵读形式多样化,为以后的古诗教学或古诗诵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学校的语文教师们在古诗诵读方面更有方向,注重对古诗教学的优化和创新。

课题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课题承担单位意见

评审组组长签字:

评审组成员签字: 年 月 日

诵读教案例9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历经了从重原典―重文学史―重原典的一系列过程。在当前的古代文学教学中,诵读教学是最重要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增强高校学生的诵读能力、知识记忆能力及分析能力,但是和目前的古代文学课程考试有相悖的地方,这就需要教师改变考试模式,例如:将课后的古文作业转变为课堂作业、变重文学史检查转变为重文学作品的检查等,以此使诵读模式下的高校文学课程考试改革可以顺利实行,取得显著成果。

一、诵读教学模式的特征及影响

(一)服务。

站在参与者的角度看,诵读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与学生、课本的良好配合才能完成,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解答学生对古诗文产生的困惑和难题,教师主要通过教材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在课本上学习古文知识,所以教师、课本与学生是诵读教学模式的特征。

诵读教学模式主要是指高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朗诵方式对知识进行传授。诵读教学模式有较为显著的特点,第一,从文字表面角度讲,诵读教学模式是教师与学生二者间进行的有声交流,但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完美配合才可以完成,并且是有声的相互配合,不是传统意义上“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教学模式;第二,教师在进行诵读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诵读技巧的相关指导,并且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诵读练习。

(二)在高校古代文学课程中应用诵读教学模式的影响。

从时间的角度观察,在古代教学中便出现了诵读教学模式,直到如今都在沿用诵读教学模式,这也说明诵读教学模式在古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价值。譬如:在古代的《百家姓》、《弟子规》等启蒙教育中都是以诵读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在高校的古文课程中,诵读教学模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提升学生对古代文学中语言文字的语感、音韵的理解能力,还可以调动高校学生对古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譬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主要讲述了崔莺莺十里长亭送书生张生进京赶考的离别过程,二人在短暂的相恋后要饱受异地相思之苦,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深刻领会元杂剧的独特魅力,在朗诵中体会两人对自由爱情的向往和想要冲破现实束缚的决心。诵读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文学的改革,不仅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古代文学的魅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更深爱我们的国家。与此同时,诵读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快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意境,更容易理解作者所运用的每一个字,探析作者想要真正表达的情感,这样在古文学习中,不仅是对作者的文章进行简单理解与鉴赏,还是对作者创作文章背后的故事进行探析,以此更全面地学习古文。譬如:杜甫的《蜀相》,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教师如果只是一味讲解诗中的内容,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所以要让学生进行朗诵,更好地领会七言律诗的魅力。

二、目前我国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考试状况

在我国高校课程教学中,古代文学课程占有较大比重,并且在教育改革上要给予更多关注,不仅是教学方式的创新还有课堂教学的创新都是教育改革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以下是我国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考试的现状分析:我国高校古代的文学课程考试主要包含:①传统的考试方式。主要是指,我国的古代文学课程考试需要的试卷都是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出题,但是教师所出的试卷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少,难以对学生的掌握的知识进行检测,而且这样的考试方法的评分标准都是由教师本身制定的,具有较强的主观意识,不能真正考查学生学习古文的能力。②标准的考试方法。主要是指有专门的命题人员对我国高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进行命题,在经过对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内容的探究和分析后,找出教师教学中出现的考点和难点,得出全面具体的内容,从而进行考试命题。这种考试方式的运用,可以规避传统考试所具有的不足,确保考试的试题关系到教材的每个知识点,并且对学生的考试以客观的评判标准,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譬如:固定的考试形式与出题方式会导致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发挥,也会出现学生猜中考试题型的状况,考试答案更具客观性,学生的思维方式出现固化,以至于形成“读死书、死读书”的局面。

三、诵读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文学课程考试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使考试与日常的诵读教学相融合,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

高校教师在进行古代文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考试与日常的诵读相融合,考试并非只有在固定的日期才可以进行。譬如: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可以不定时地要求学生默写与背诵古代文学中的经典段落和句子,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诵比赛,并且可以把这些课堂上所有的活动成绩都作为学生日常成绩,以此增加学生期末成绩的分数,以平时表现的成绩的累计加上期末试卷的成绩,作为学生的期末成绩。

(二)尽量使考试中的答案更具广泛性和主观性。

在诵读模式下的高校文学课程考试中,要尽量避免试卷中的“标准化答案”,在试卷中加入主观题目,为学生创造思维的机会。诵读模式下的考试答案已经不是以往的固定答案,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可以得到多样各异的答案,可以更有效地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思维的活跃度,使诵读模式下的高校文学课程考试可以更顺利地进行。

(三)要改变诵读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文学的课程考试形式。

以往,高校古代文学的课程考试题型绝大程度上是以填空、默写、简答、论述等为主,可是在诵读模式下进行的高校古代文学的课程考试,可以出古代文学的鉴赏与古代文学改编的考试题型,其主要原因是诵读模式下主要增强学生的古文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主要考查的不仅是学生对于古文的熟记程度,更是高校学生对古代文学思想的深刻理解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譬如:在考试中,让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片段,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又或者让学生对一个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另一种形式的创新。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使古代文学课程考试形式得以创新,有效规避考试题型简单、枯燥的问题。

四、结语

为响应我国教育体制的创新与改革,我国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考试也要改变。诵读教学模式下的高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对于考试的题型、考试的评判都会有所变化,由此可以真正提高高校教师对于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师还要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并且要把诵读训练当做考核高校学生古文学习的重要标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诵读模式下的高校古文课程的考试可以顺利开展。

诵读教案例10

文化经典是我们民族优秀精神文化的积淀,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散发着浓郁的芳香。教育就是为了让人生活得更美好,中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初衷应该定位到:通过诵读经典,让孩子与经典融合在一起,沉醉其中,让孩子们的内心变得宁静、美丽而和谐;通过孩子诵读经典产生无数个书声琅琅的家庭,让这些家庭变得诗意、宁静、和谐。我们期望孩子们通过经典的滋润,生命变得阳光、俊朗、自信、坚定、积极、睿智。我们期望孩子们通过经典诵读的滋润,成为知书达理、优雅诗意的翩翩君子。

开展经典诵读的目的,旨在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经典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为孩子们涂上民族精神文化的底色。具体可细化为:诵读经典,陶冶学生情操,加强人文修养,丰富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拓宽孩子的心胸与视野,丰厚知识储备;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在意、境、情、美、趣等方面受到熏陶,从中领略古典诗词丰富的意蕴、鲜明的艺术特色,由此获得深刻的教益。

二、经典诵读开展情况

经典诵读已在围场各中小学形成燎原之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亲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少年强则国强”的拼搏精神……这些已成为我们中小学生重要而丰富的精神资源。

三、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教师的困惑

经典文化大多离孩子时空遥远,其语言文字往往已形成几千年了,这使得孩子们对先贤先哲有陌生感。诵读一段时间后,孩子容易产生懈怠。经典是美的,但这种美不会主动呈现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经典是处于沉睡状态的,需要我们老师带领孩子去激活它、唤醒它。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最好的激活经典的方法。

开展形式单一,应该和德育教育、美育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

四、开展经典诵读的形式与方法

经典诵读活动不是一朝一夕、立竿见影的事情,而是一种长期的文化浸润,贵在坚持!经典是一个人一生所需的文化“酵母”,到了一定时期就会酿出芳香无比的醇酒,并且这样的酵母一定要在小学阶段植入方能事半功倍。种子已经播下,收获还会远吗?我们坚信,今天,我们诵读经典美文,播种诗意人生;明天,孩子们必将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情感变得柔软而细腻,人生变得诗意而幸福。我们教师的精神世界也将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享受民族文化的精神滋养,用自己的良好的行为诠释教师幸福诗意的职业人生。

结合美育、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开展“晨读一语、日行一善、周明一理、月养一习的经典诵读道德长跑活动。以“读书、明理、行善”为主线,引导学生每天学习一条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学习做人的道理;每天做一件善事,记录好善行日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知行并进,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这种道德长跑主题活动可以从三个方面拓展:善在学校――善在家庭――善在社会。

晨读一语:琅琅书声,直面经典(读通顺);古文今译,文白对应(读明白);熟读成诵,过目不忘(记得牢);

日行一善:引经据典,结合实际每天做一件善事、好事,并写进日记,日行一善不要曲解为“每天做一件好事”这一狭窄的范畴。比昨天有进步就是善,自己事情自己做也是善,不为别人添麻烦还是善。心灵向善、为人向善、出事向善都是“善”。

周明一理:活学活用(用经典),引导学生每周明白一个道理,并写在醒目处;“心通”才能心动,心动才有行动。

月养一习:帮助学生每月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比如整理错题集的习惯),并写入学生的成长档案里。每个人的一生是由无数行为所构成的。行为优秀不是优秀,习惯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一百个顶尖的优秀行为也抵不上一个优秀习惯。

班主任要对周明一理、月养一习的内容通盘考虑,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并且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