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19:08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例1

消防工程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1]门琳.在建消防工程管理与验收前消防设施检查[J].山东工业技术,2016(11):104-104.

[2]李洋.搞好消防工程验收提高建筑安全保障[J].科技信息,2014(7):203-203.

[3]王惠.强化消防竣工验收中消防产品监管措施的探讨[J].武警学院学报,2014,30(4):93-95.

[4]岳忠敏,赵嫒嫒.消防工程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初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23(18):16~18.

[5]沈国卿.消防工程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1,7(4):145~147.

[6]覃学敏.浅析消防工程质量管理[1].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13(9)67~69.

[7]郑良恒.浅析消防工程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l(26):56~58.

消防工程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1]钟素银.分析消防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科技致富向导,2013(09)

[2]郭彦伟,郝鑫.消防工程施工中常见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5)

[3]沈国卿.消防工程施工全过程质量管理[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1,7.

[4]覃学敏.浅析消防工程质量管理[J].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13.

[5]杨再林.建筑消防工程施工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2(6).

消防工程论文外文参考文献:

[1]代忠亮.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消防安全及对策[J].民营科技,2011,1.

[2]范世雄.浅谈消防工程施工的常见问题及控制策略[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04)

[3]余洪亮.工程消防施工问题及控制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03).

[4]周亚飞,刘茂.基于GIS的城市火灾风险评价及其在防灾规划中的应用[J].灾害学,2010(21).

[5]曹建国.城市火灾防救对策——以陕西省为例[J].灾害学,2008(21).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例2

    消防工程的学科建制与氧化燃烧学说和火灾科学的建立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建制过程。回顾这段简短的历史,人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都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火灾科学)的突破有关联。 

1.1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初建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促使消防工程学科摆脱对感性和经验知识依赖,使它发展为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对燃烧过程有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攀谷嗣窃诨鹪值姆乐沃杏辛苏返睦砺壑傅迹兰际跸低骋惨蛭⑷肓丝蒲ю砺鄣男孪恃憾⑸酥实谋浠?nbsp;

    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建立起了为近代消防学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的氧化燃烧学说。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译的(化学鉴原)是我国首先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著作。但由于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加上将正确的燃烧理论应用于近代消防的概念并未传人我国,因此,它对人们的观念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它才较全面地被我国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氧化燃烧学说揭示了火灾的成因和条件,氧化燃烧学说很快就在消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的火灾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出扑灭和预防火灾的科学方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作为防火、灭火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经典燃烧三角”理论才被国人逐步认识和深化。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和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在消防领域中起到了树立新消防观念、提供明确的灭火方法等作用。比如《消防警察全编》中就对火和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指出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越发展火灾越频繁,消防就越显重要;树立了建立消防警察制度的观念;还强调为更好的灭火,要遵守救护人命是首要任务的原则,同时还要调查水利和地理并不断改良器械,提出3种科学的灭火方法。这本书虽然介绍的是源于欧洲的日本的消防理念和技术,但是足以说明随着氧化燃烧学说的确立,使消防科学和消防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高。 

1.2火灾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消防科学的再建制 

    解放前,中国的消防科技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地向欧美学习,1905年清政府曾派少数人到日本短期学习近代消防。建国后的前30年以学习前苏联为主。为解决建国后中国消防科技人员急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聘请前苏联消防专家举办培训班,选派学员到前苏联进修,在人民譬察干部学校设立消防专业等。1957年8月15日,我国选派巧名干部(俄语专业)到苏联留学两年。学成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消防教育、管理、宣传、科研等方面为振兴中国的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消防科研、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消防教育开始兴起。 

    1956年1月9日在现在的中国刑警学院设消防教研室,增设消防专业。从留苏归来人员中选调8人担任消防教员,后历经文革周折的下放和重新启用,至1992年消防教研室和消防教育建制化,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4年由武警学院开始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生。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火灾实验室”),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火灾科学领域惟一的部级研究机构。1996年就招收12名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此时,中国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过程基本完成。 

    火灾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使我国的消防科技水平能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竞争和对话。20世纪询年代的h.w.艾蒙斯将质量守衡、动量守衡、能量守衡和化学反应原理用到建筑火灾的研究中,开创火灾过程机理研究的先河。爱丁堡大学的d.卓斯戴尔出版的《火灾动力学》系统地阐述了火灾科学的理论体系。 

    1985年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成立,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伙灾化学、火灾物理、火灾动力学、火灾探测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被动防火技术、建筑防火设计、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火灾风险评估、火灾调查、消防安全管理等。这标志着人类对火灾机理的认识从无知到近代的氧化燃烧学说,进一步飞跃到火灾动力学的研究阶段。 

2  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2,1  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学科建制化问题是科学史学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人类活动的建制化是指由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形成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过程,它也是一组适当的价值、信念、规范在人们思想中获得内化的过程。学科的建制化则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 

    在一门准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者需为之提供辩护,以促成一系列事情,例如,基本问题域的确定、特有的研究方法或程式的构建、学术规范的确立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等的认知、认同与学科专业刊物的创建、学术队伍的组织化与培养学术后继的机制化等为特征的职业认同。 

    学术活动要实现高度建制化,除在共同体内部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外,还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与社会接受和运用,即内部成果外部化。学科建制化的核心是指该学科的内部的学术活动的建制,而且学科(核心是学术)的建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建制化。 

    判断学科的建制化是否充分,应综合考虑建制化得以实施的规模与程度。西方学者都强调教育系统与管理系统方面的指标(博士培养计划的设立、学术权威机构的效力等)。人们除了着重考虑学术研究传统或范式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在标志外,还应考虑学术的社会效应,看它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并赢得较为充分的社会支持,如新学人的进入、研究资金的投入等。因此,人们在研究学科建制化时,大多对学科内部某些价值概念或学术信念的内化过程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不单只是考虑建制化过程的种种表现,如建立学会、出版刊物、学术交流制度与规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等。 

    学科的形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核心是该社会系统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与集体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个管理—控制系统又可分为权力系统与权威系统。与之对应,学科建制或再建制化的动力机制(学科建制化的驱动模式),可理想地分为权威系统驱动模式与权力系统驱动模式。 

    发端于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以非强制的方式建立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通过展现学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吸引新学人。在此模式中建制化过程历时较长,往往带有自主性与“自辖性”。 

    而发端于学术权力乃至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以强制方式规定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该模式建制化过程历时较短,常呈现出“他主性”与“他辖性”。 

    当然两种模式在学科的建制化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科的建制化历程发端于权力系统。 

2.2  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与公安部、武警学院的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火灾实验室密切相关。在这些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个从事消防科技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创建了消防科技杂志和中国消防协会。近几年,我国消防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队伍。由于学科建制的初创是基于权力模式下“他主性”推动,从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学科建制化的相关理论可知,这种模式需要转变为权威系统模式下自主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的本质是学术建制化,而学术的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学术建制化成功与否取决于: 

    其一是要看是否会导致专业学术团体、刊物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消防学术的支持程度。 

    其二是要看是否出现成功的学术研究范式(或研究纲领)。 

    我国的现状是消防工程学科没有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也没有部级核心期刊的消防工程学科杂志,这都不利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 

    1956年初建立消防局不久便从全国各地抽调一些工程师,开始进行消防技术的科研工作:之后又从地方大专院校抽调了10多名毕业生,共计20多人,购买了一些设备,在消防局内组建了消防科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消防科研机构的雏形。1957年公安部开始筹建消防科学研究所,1963-1965年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相继成立。成都消防科学研究所、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科学研究在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中进行了出色的工作,参与消防科学的初建,并为完善消防科学的建制化作了学术上的积累。武警学院设有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一个以消防科技研究为主的科学技术研究所,它是为消防事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也是惟一的一所设有消防本科专业的院校。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的消防本科教育以及“火灾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使消防工程学科完成了其初始的建制过程,并为它的再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警学院消防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公安部的领导规划下建立的。因此,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是在权力驱动的模式下完成的。之后,该领域的一些专家在自由的学术研究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权威系统的支柱,他们对消防工程学科进行辩护,使消防工程学科最终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初始建制化主要遵循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这使得消防研究在我国未能充分地实现学术研究传统的多元化,由此导致较为单一的学术格局长期存在。’在此格局中展开学术批评十分困难,而学术互动的实质恰恰是理性的批判。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最终走向专家系统驱动模式才是良性模式。 

3  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3.1  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尽管武警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但是消防专业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制约了消防工程学科发展和完善。学科建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前沿知识的学术研究,研究生们是从事这种研究的学术后继。     

    史蒂芬·科尔,将科学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无疑是在拓展消防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从而随着对前沿知识的评价和认同,最终这些前沿知识会进入消防专业中共同认同的核心知识而变为消防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从而逐渐完善和发展消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消防科技领域内的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建制化中重要的条件。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所发表的各种主张代表着当下科学界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者在科学杂志的体系中接受调练,并通过在自己相关领域专业杂志上赢得声誉,也是将研究成果内化为该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杂志体系是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前沿知识内化为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反映出知识的产生和制造对学术期刊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家们通过发表文章在圈内得到认可。他们赢得的声望是靠同行评议来保证的,同行评议只不过是为应对纸张媒体的局限性而做的妥协。尽管同行评议会遗漏某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通过同行评议对信息大幅度过滤显然是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权宜之举。总之,关于科学的著述业、版权、阅读和知识传播特征的问题,都不再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的事情,而是涉及科学家自身的事情。 

    消防刊物是交流消防工作经验、提高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普及消防知识的一个很重要阵地。发达国家对此一向比较重视。据了解,日、美、英、法、前苏联、德等国的消防刊物就有78种。中国有《火灾科学》、《中国消防》、《消防科学与技术》《消防技术与信息》等,另外《武警学院学报》也刊登相当分量的消防科技类的文章,但遗憾的是消防类科技期刊中没有国家核心期刊。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职业,科研工作者论文的社会评价是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条件,因此,消防科技核心期刊的筹建,也会激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建设学术杂志平台并发挥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消防学科的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因此,消防科技杂志应该严格执行匿名专家审稿评阅制度,另外为了同世界接轨要加强期刊的规范化,在文章格式以及所办刊物的参数上可以参照世界上其他同类的杂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期刊杂志数字化的趋势下消防科技杂志也会电子、数字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杂志是科学知识中前沿知识经同行评议后的话语,它经过一般评价后会得到普遍的认可,从而变成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其中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而研究生教育正是扩大从事消防科学前沿知识研究队伍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学科建制化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可见,消防学科的建制化中,权威的学术杂志和研究生教育的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整个现代学术系统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的作用都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建制化历程存在着重要区别。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的现代学术事业也产生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期之中。就中国而言,现代学术系统的初始建制化历程大多采取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虽然历时较短,但往往带有他主性。因此,尽管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较为系统而客观研讨火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推进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再建制。 

3.2  重点实验室建设促使消防学科的再建制过程 

    自1985年第一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各国相继建立火灾科学实验室,广泛开展前沿性火灾科学问题的部级研究的国际合作。火灾科学已成为当今非常活跃的交叉性科学研究领域,创新余地巨大。通过科学家们近20年的共同努力,认识了和正在认识火灾现象的基本特性,并已积极地利用和发展其他工程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火灾安全技术原理。 

    1987年5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范维澄意识到这是建立一个部级火灾研究机构的机遇。 

    1989年通过建立一个部级火灾实验室的可行性论证,在“需要对火灾进行系统研究,以深化对火灾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扑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建立起来的“火灾实验室”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灾科学,使消防工程学科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也解决了一些与火灾相关的消防工程和技术的问题。 

    火灾科学通过实验室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定性乃至定量地估计或预测出小概率事件—火灾危害的范围,这就是火灾风险评估,另外它还是研究火灾防治的科学基础和新原理,为从源头上取得火灾防治关键环节(“阻燃”、“探测”和“灭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与国际上火灾科学的兴起相比,中国火灾科学的发展相对晚一些,但是“火灾实验室”长期立足于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重视在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与防治技术基础方面原始创新,已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进展。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前任主席昆梯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而且中国还获得2005年第八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这都说明我国的火灾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重视工程技术的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等院校正逐步重视火灾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反,“火灾实验室”则以立足于基础、注重应用、加强转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从理论向技术和工程延拓。 

    2001年末火灾实验室还争取到了国家首批科技奥运项目。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中下游延伸的思路,是“火灾实验室”研究工作的重要特征。现已取得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家消防行业主管部门予以积极评价:对提高我国消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消防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先导作用,已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4  结  语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例3

[关键词]消防;学科建制;实验室;同行评议

一、消防工程的学科建制与氧化燃烧学说和火灾科学的建立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建制过程。回顾这段简短的历史,人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都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火灾科学)的突破有关联。

1.1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初建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促使消防工程学科摆脱对感性和经验知识依赖,使它发展为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对燃烧过程有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攀谷嗣窃诨鹪值姆乐沃杏辛苏返睦砺壑傅迹兰际跸低骋惨蛭⑷肓丝蒲Ю砺鄣男孪恃憾⑸酥实谋浠?nbsp;

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建立起了为近代消防学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的氧化燃烧学说。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译的(化学鉴原)是我国首先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著作。但由于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加上将正确的燃烧理论应用于近代消防的概念并未传人我国,因此,它对人们的观念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它才较全面地被我国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氧化燃烧学说揭示了火灾的成因和条件,氧化燃烧学说很快就在消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的火灾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出扑灭和预防火灾的科学方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作为防火、灭火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经典燃烧三角”理论才被国人逐步认识和深化。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和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在消防领域中起到了树立新消防观念、提供明确的灭火方法等作用。比如《消防警察全编》中就对火和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指出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越发展火灾越频繁,消防就越显重要;树立了建立消防警察制度的观念;还强调为更好的灭火,要遵守救护人命是首要任务的原则,同时还要调查水利和地理并不断改良器械,提出3种科学的灭火方法。这本书虽然介绍的是源于欧洲的日本的消防理念和技术,但是足以说明随着氧化燃烧学说的确立,使消防科学和消防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高。

1.2火灾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消防科学的再建制

解放前,中国的消防科技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地向欧美学习,1905年清政府曾派少数人到日本短期学习近代消防。建国后的前30年以学习前苏联为主。为解决建国后中国消防科技人员急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聘请前苏联消防专家举办培训班,选派学员到前苏联进修,在人民譬察干部学校设立消防专业等。1957年8月15日,我国选派巧名干部(俄语专业)到苏联留学两年。学成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消防教育、管理、宣传、科研等方面为振兴中国的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消防科研、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消防教育开始兴起。

1956年1月9日在现在的中国刑警学院设消防教研室,增设消防专业。从留苏归来人员中选调8人担任消防教员,后历经周折的下放和重新启用,至1992年消防教研室和消防教育建制化,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4年由武警学院开始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生。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火灾实验室”),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火灾科学领域惟一的部级研究机构。1996年就招收12名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此时,中国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过程基本完成。

火灾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使我国的消防科技水平能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竞争和对话。20世纪询年代的H.W.艾蒙斯将质量守衡、动量守衡、能量守衡和化学反应原理用到建筑火灾的研究中,开创火灾过程机理研究的先河。爱丁堡大学的D.卓斯戴尔出版的《火灾动力学》系统地阐述了火灾科学的理论体系。

1985年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成立,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伙灾化学、火灾物理、火灾动力学、火灾探测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被动防火技术、建筑防火设计、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火灾风险评估、火灾调查、消防安全管理等。这标志着人类对火灾机理的认识从无知到近代的氧化燃烧学说,进一步飞跃到火灾动力学的研究阶段。

二、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2,1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学科建制化问题是科学史学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人类活动的建制化是指由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形成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过程,它也是一组适当的价值、信念、规范在人们思想中获得内化的过程。学科的建制化则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

在一门准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者需为之提供辩护,以促成一系列事情,例如,基本问题域的确定、特有的研究方法或程式的构建、学术规范的确立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等的认知、认同与学科专业刊物的创建、学术队伍的组织化与培养学术后继的机制化等为特征的职业认同。

学术活动要实现高度建制化,除在共同体内部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外,还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与社会接受和运用,即内部成果外部化。学科建制化的核心是指该学科的内部的学术活动的建制,而且学科(核心是学术)的建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建制化。

判断学科的建制化是否充分,应综合考虑建制化得以实施的规模与程度。西方学者都强调教育系统与管理系统方面的指标(博士培养计划的设立、学术权威机构的效力等)。人们除了着重考虑学术研究传统或范式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在标志外,还应考虑学术的社会效应,看它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并赢得较为充分的社会支持,如新学人的进入、研究资金的投入等。因此,人们在研究学科建制化时,大多对学科内部某些价值概念或学术信念的内化过程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不单只是考虑建制化过程的种种表现,如建立学会、出版刊物、学术交流制度与规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等。

学科的形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核心是该社会系统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与集体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个管理—控制系统又可分为权力系统与权威系统。与之对应,学科建制或再建制化的动力机制(学科建制化的驱动模式),可理想地分为权威系统驱动模式与权力系统驱动模式。

发端于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以非强制的方式建立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通过展现学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吸引新学人。在此模式中建制化过程历时较长,往往带有自主性与“自辖性”。

而发端于学术权力乃至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以强制方式规定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该模式建制化过程历时较短,常呈现出“他主性”与“他辖性”。

当然两种模式在学科的建制化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科的建制化历程发端于权力系统。

2.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与公安部、武警学院的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火灾实验室密切相关。在这些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个从事消防科技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创建了消防科技杂志和中国消防协会。近几年,我国消防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队伍。由于学科建制的初创是基于权力模式下“他主性”推动,从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学科建制化的相关理论可知,这种模式需要转变为权威系统模式下自主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的本质是学术建制化,而学术的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学术建制化成功与否取决于:

其一是要看是否会导致专业学术团体、刊物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消防学术的支持程度。

其二是要看是否出现成功的学术研究范式(或研究纲领)。

我国的现状是消防工程学科没有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也没有部级核心期刊的消防工程学科杂志,这都不利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

1956年初建立消防局不久便从全国各地抽调一些工程师,开始进行消防技术的科研工作:之后又从地方大专院校抽调了10多名毕业生,共计20多人,购买了一些设备,在消防局内组建了消防科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消防科研机构的雏形。1957年公安部开始筹建消防科学研究所,1963-1965年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相继成立。成都消防科学研究所、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科学研究在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中进行了出色的工作,参与消防科学的初建,并为完善消防科学的建制化作了学术上的积累。武警学院设有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一个以消防科技研究为主的科学技术研究所,它是为消防事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也是惟一的一所设有消防本科专业的院校。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的消防本科教育以及“火灾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使消防工程学科完成了其初始的建制过程,并为它的再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警学院消防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公安部的领导规划下建立的。因此,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是在权力驱动的模式下完成的。之后,该领域的一些专家在自由的学术研究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权威系统的支柱,他们对消防工程学科进行辩护,使消防工程学科最终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初始建制化主要遵循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这使得消防研究在我国未能充分地实现学术研究传统的多元化,由此导致较为单一的学术格局长期存在。’在此格局中展开学术批评十分困难,而学术互动的实质恰恰是理性的批判。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最终走向专家系统驱动模式才是良性模式。

三、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3.1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尽管武警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但是消防专业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制约了消防工程学科发展和完善。学科建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前沿知识的学术研究,研究生们是从事这种研究的学术后继。

史蒂芬·科尔,将科学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无疑是在拓展消防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从而随着对前沿知识的评价和认同,最终这些前沿知识会进入消防专业中共同认同的核心知识而变为消防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从而逐渐完善和发展消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消防科技领域内的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建制化中重要的条件。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所发表的各种主张代表着当下科学界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者在科学杂志的体系中接受调练,并通过在自己相关领域专业杂志上赢得声誉,也是将研究成果内化为该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杂志体系是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前沿知识内化为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反映出知识的产生和制造对学术期刊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家们通过发表文章在圈内得到认可。他们赢得的声望是靠同行评议来保证的,同行评议只不过是为应对纸张媒体的局限性而做的妥协。尽管同行评议会遗漏某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通过同行评议对信息大幅度过滤显然是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权宜之举。总之,关于科学的著述业、版权、阅读和知识传播特征的问题,都不再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的事情,而是涉及科学家自身的事情。

消防刊物是交流消防工作经验、提高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普及消防知识的一个很重要阵地。发达国家对此一向比较重视。据了解,日、美、英、法、前苏联、德等国的消防刊物就有78种。中国有《火灾科学》、《中国消防》、《消防科学与技术》《消防技术与信息》等,另外《武警学院学报》也刊登相当分量的消防科技类的文章,但遗憾的是消防类科技期刊中没有国家核心期刊。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职业,科研工作者论文的社会评价是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条件,因此,消防科技核心期刊的筹建,也会激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建设学术杂志平台并发挥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消防学科的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因此,消防科技杂志应该严格执行匿名专家审稿评阅制度,另外为了同世界接轨要加强期刊的规范化,在文章格式以及所办刊物的参数上可以参照世界上其他同类的杂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期刊杂志数字化的趋势下消防科技杂志也会电子、数字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杂志是科学知识中前沿知识经同行评议后的话语,它经过一般评价后会得到普遍的认可,从而变成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其中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而研究生教育正是扩大从事消防科学前沿知识研究队伍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学科建制化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可见,消防学科的建制化中,权威的学术杂志和研究生教育的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整个现代学术系统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的作用都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建制化历程存在着重要区别。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的现代学术事业也产生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期之中。就中国而言,现代学术系统的初始建制化历程大多采取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虽然历时较短,但往往带有他主性。因此,尽管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较为系统而客观研讨火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推进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再建制。

3.2重点实验室建设促使消防学科的再建制过程

自1985年第一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各国相继建立火灾科学实验室,广泛开展前沿性火灾科学问题的部级研究的国际合作。火灾科学已成为当今非常活跃的交叉性科学研究领域,创新余地巨大。通过科学家们近20年的共同努力,认识了和正在认识火灾现象的基本特性,并已积极地利用和发展其他工程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火灾安全技术原理。

1987年5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范维澄意识到这是建立一个部级火灾研究机构的机遇。

1989年通过建立一个部级火灾实验室的可行性论证,在“需要对火灾进行系统研究,以深化对火灾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扑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建立起来的“火灾实验室”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灾科学,使消防工程学科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也解决了一些与火灾相关的消防工程和技术的问题。

火灾科学通过实验室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定性乃至定量地估计或预测出小概率事件—火灾危害的范围,这就是火灾风险评估,另外它还是研究火灾防治的科学基础和新原理,为从源头上取得火灾防治关键环节(“阻燃”、“探测”和“灭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与国际上火灾科学的兴起相比,中国火灾科学的发展相对晚一些,但是“火灾实验室”长期立足于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重视在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与防治技术基础方面原始创新,已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进展。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前任主席昆梯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而且中国还获得2005年第八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这都说明我国的火灾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重视工程技术的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等院校正逐步重视火灾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反,“火灾实验室”则以立足于基础、注重应用、加强转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从理论向技术和工程延拓。

2001年末火灾实验室还争取到了国家首批科技奥运项目。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中下游延伸的思路,是“火灾实验室”研究工作的重要特征。现已取得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家消防行业主管部门予以积极评价:对提高我国消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消防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先导作用,已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四、结语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例4

消防工程的学科建制与氧化燃烧学说和火灾科学的建立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已经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建制过程。回顾这段简短的历史,人们会注意到这个过程中的两次飞跃都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火灾科学)的突破有关联。

1.1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与消防工程学科的初建

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促使消防工程学科摆脱对感性和经验知识依赖,使它发展为以近代科学理论为基础的一门科学。也正是对燃烧过程有了科学和正确的认识,攀谷嗣窃诨鹪值姆乐沃杏辛苏返睦砺壑傅迹兰际跸低骋惨蛭⑷肓丝蒲Ю砺鄣男孪恃憾⑸酥实谋浠?nbsp;

拉瓦锡于1777年向巴黎科学院提交了(燃烧概论)的报告,建立起了为近代消防学提供科学理论基础的氧化燃烧学说。1871年傅兰雅口译、徐寿笔译的(化学鉴原)是我国首先系统介绍西方化学知识的著作。但由于这些知识传播的范围仅限于少数知识阶层,加上将正确的燃烧理论应用于近代消防的概念并未传人我国,因此,它对人们的观念并未产生较大影响。到20世纪30年代初期,它才较全面地被我国接受并得到广泛传播。由于氧化燃烧学说揭示了火灾的成因和条件,氧化燃烧学说很快就在消防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科学的火灾观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指出扑灭和预防火灾的科学方法。

直至20世纪50年代,作为防火、灭火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经典燃烧三角”理论才被国人逐步认识和深化。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和在中国的传播,最终在消防领域中起到了树立新消防观念、提供明确的灭火方法等作用。比如《消防警察全编》中就对火和火灾的危害有了比较科学和全面的系统的认识;指出消防是世界文明进步的产物,社会越发展火灾越频繁,消防就越显重要;树立了建立消防警察制度的观念;还强调为更好的灭火,要遵守救护人命是首要任务的原则,同时还要调查水利和地理并不断改良器械,提出3种科学的灭火方法。这本书虽然介绍的是源于欧洲的日本的消防理念和技术,但是足以说明随着氧化燃烧学说的确立,使消防科学和消防技术水平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和提高。

1.2火灾科学的兴起和发展与消防科学的再建制

解放前,中国的消防科技主要是通过日本间接地向欧美学习,1905年清政府曾派少数人到日本短期学习近代消防。建国后的前30年以学习前苏联为主。为解决建国后中国消防科技人员急缺的问题,国家采取了以下一些方法:聘请前苏联消防专家举办培训班,选派学员到前苏联进修,在人民譬察干部学校设立消防专业等。1957年8月15日,我国选派巧名干部(俄语专业)到苏联留学两年。学成回国后,他们分别在消防教育、管理、宣传、科研等方面为振兴中国的消防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是中国现代消防科研、教育事业的奠基人。消防教育开始兴起。

1956年1月9日在现在的中国刑警学院设消防教研室,增设消防专业。从留苏归来人员中选调8人担任消防教员,后历经周折的下放和重新启用,至1992年消防教研室和消防教育建制化,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

2004年由武警学院开始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方向的硕士生。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以下称“火灾实验室”),1992年由中国科学院批准边建设边对外开放,是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的我国火灾科学领域惟一的部级研究机构。1996年就招收12名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生。此时,中国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过程基本完成。

火灾科学在我国的确立和发展,使我国的消防科技水平能在同一个平台上与国外发达国家竞争和对话。20世纪询年代的H.W.艾蒙斯将质量守衡、动量守衡、能量守衡和化学反应原理用到建筑火灾的研究中,开创火灾过程机理研究的先河。爱丁堡大学的D.卓斯戴尔出版的《火灾动力学》系统地阐述了火灾科学的理论体系。

1985年国际火灾安全科学学会成立,其研究的领域包括伙灾化学、火灾物理、火灾动力学、火灾探测报警与自动灭火系统、被动防火技术、建筑防火设计、人在火灾中的行为、火灾风险评估、火灾调查、消防安全管理等。这标志着人类对火灾机理的认识从无知到近代的氧化燃烧学说,进一步飞跃到火灾动力学的研究阶段。

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2,1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分析

学科建制化问题是科学史学家与科学社会学家共同关注的一大课题。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学者们对自然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人类活动的建制化是指由参与此类活动的人们形成某种有秩序的社会系统的过程,它也是一组适当的价值、信念、规范在人们思想中获得内化的过程。学科的建制化则指处于零散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了的学科的过程。

在一门准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者需为之提供辩护,以促成一系列事情,例如,基本问题域的确定、特有的研究方法或程式的构建、学术规范的确立以及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等的认知、认同与学科专业刊物的创建、学术队伍的组织化与培养学术后继的机制化等为特征的职业认同。

学术活动要实现高度建制化,除在共同体内部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外,还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整个学术共同体与社会接受和运用,即内部成果外部化。学科建制化的核心是指该学科的内部的学术活动的建制,而且学科(核心是学术)的建制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故而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建制化。

判断学科的建制化是否充分,应综合考虑建制化得以实施的规模与程度。西方学者都强调教育系统与管理系统方面的指标(博士培养计划的设立、学术权威机构的效力等)。人们除了着重考虑学术研究传统或范式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内在标志外,还应考虑学术的社会效应,看它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并赢得较为充分的社会支持,如新学人的进入、研究资金的投入等。因此,人们在研究学科建制化时,大多对学科内部某些价值概念或学术信念的内化过程给予特别的关注,而不单只是考虑建制化过程的种种表现,如建立学会、出版刊物、学术交流制度与规范、后备人才培养制度等。

学科的形成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其核心是该社会系统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与集体行为之间的互动作用,这个管理—控制系统又可分为权力系统与权威系统。与之对应,学科建制或再建制化的动力机制(学科建制化的驱动模式),可理想地分为权威系统驱动模式与权力系统驱动模式。

发端于学术权威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的结构,以非强制的方式建立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通过展现学术魅力与社会功能吸引新学人。在此模式中建制化过程历时较长,往往带有自主性与“自辖性”。

而发端于学术权力乃至于社会权力结构的学科建制化或再建制化,以强制方式规定学术范式、互动制度及相应的教育制度。该模式建制化过程历时较短,常呈现出“他主性”与“他辖性”。

当然两种模式在学科的建制化中是交织在一起的。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学科的建制化历程发端于权力系统。

2.2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与驱动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与公安部、武警学院的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中国科技大学的火灾实验室密切相关。在这些单位中逐步形成一个从事消防科技研究的学术团体,并创建了消防科技杂志和中国消防协会。近几年,我国消防科技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和学科队伍。由于学科建制的初创是基于权力模式下“他主性”推动,从科学社会学以及科学学科建制化的相关理论可知,这种模式需要转变为权威系统模式下自主模式。

消防工程学科建制化的本质是学术建制化,而学术的建制化历程不但涉及学术专业团体或机构、学术刊物的组建,也涉及学术纲领的确立或重建。学术建制化成功与否取决于:

其一是要看是否会导致专业学术团体、刊物的出现,以及社会对消防学术的支持程度。其二是要看是否出现成功的学术研究范式(或研究纲领)。

我国的现状是消防工程学科没有成熟的研究生教育,也没有部级核心期刊的消防工程学科杂志,这都不利于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

1956年初建立消防局不久便从全国各地抽调一些工程师,开始进行消防技术的科研工作:之后又从地方大专院校抽调了10多名毕业生,共计20多人,购买了一些设备,在消防局内组建了消防科学研究室,这是我国消防科研机构的雏形。1957年公安部开始筹建消防科学研究所,1963-1965年公安部的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相继成立。成都消防科学研究所、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沈阳消防科学研究所和上海消防科学研究在各具特色的研究领域中进行了出色的工作,参与消防科学的初建,并为完善消防科学的建制化作了学术上的积累。武警学院设有消防工程系、消防指挥系和一个以消防科技研究为主的科学技术研究所,它是为消防事业培养和输送专业技术人员的摇篮,也是惟一的一所设有消防本科专业的院校。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的消防本科教育以及“火灾实验室”所做的工作使消防工程学科完成了其初始的建制过程,并为它的再建制化奠定了基础。

4个消防科学研究所以及警学院消防专业的设置和人才的培养,都是在公安部的领导规划下建立的。因此,消防工程学科的建制化是在权力驱动的模式下完成的。之后,该领域的一些专家在自由的学术研究中成长起来,逐渐成为权威系统的支柱,他们对消防工程学科进行辩护,使消防工程学科最终得到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初始建制化主要遵循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这使得消防研究在我国未能充分地实现学术研究传统的多元化,由此导致较为单一的学术格局长期存在。’在此格局中展开学术批评十分困难,而学术互动的实质恰恰是理性的批判。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最终走向专家系统驱动模式才是良性模式。

3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实验室建设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3.1权威消防学术期刊、研究生教育与消防学科再建制

尽管武警学院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生,但是消防专业没有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制约了消防工程学科发展和完善。学科建制的必要条件之一是要有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就是前沿知识的学术研究,研究生们是从事这种研究的学术后继。

史蒂芬·科尔,将科学知识分为核心知识和前沿知识,研究生教育的开展无疑是在拓展消防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从而随着对前沿知识的评价和认同,最终这些前沿知识会进入消防专业中共同认同的核心知识而变为消防本科生的教材内容,从而逐渐完善和发展消防工程学科的知识体系,同时也培养了消防科技领域内的科研梯队,从而保证了学术研究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术建制化中重要的条件。

《科学》杂志上的论文所发表的各种主张代表着当下科学界的前沿知识。科学研究者在科学杂志的体系中接受调练,并通过在自己相关领域专业杂志上赢得声誉,也是将研究成果内化为该学科知识的必要条件。因此,科学杂志体系是科学事业的一个重要表征。

在前沿知识内化为核心知识的过程中反映出知识的产生和制造对学术期刊有很强的依赖性。科学家们通过发表文章在圈内得到认可。他们赢得的声望是靠同行评议来保证的,同行评议只不过是为应对纸张媒体的局限性而做的妥协。尽管同行评议会遗漏某些有价值的文章,但是通过同行评议对信息大幅度过滤显然是有必要的,当然这是权宜之举。总之,关于科学的著述业、版权、阅读和知识传播特征的问题,都不再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科学史家的事情,而是涉及科学家自身的事情。

消防刊物是交流消防工作经验、提高消防科学研究和技术水平、普及消防知识的一个很重要阵地。发达国家对此一向比较重视。据了解,日、美、英、法、前苏联、德等国的消防刊物就有78种。中国有《火灾科学》、《中国消防》、《消防科学与技术》《消防技术与信息》等,另外《武警学院学报》也刊登相当分量的消防科技类的文章,但遗憾的是消防类科技期刊中没有国家核心期刊。按照科学社会学的观点,科学是一种职业,科研工作者论文的社会评价是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条件,因此,消防科技核心期刊的筹建,也会激励他们的科研积极性。

建设学术杂志平台并发挥其在学科发展中的作用有助于消防学科的研究水平的大幅度提升。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因此,消防科技杂志应该严格执行匿名专家审稿评阅制度,另外为了同世界接轨要加强期刊的规范化,在文章格式以及所办刊物的参数上可以参照世界上其他同类的杂志。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期刊杂志数字化的趋势下消防科技杂志也会电子、数字化。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科学杂志是科学知识中前沿知识经同行评议后的话语,它经过一般评价后会得到普遍的认可,从而变成该学科的核心知识,其中同行评议是文章质量的保证。而研究生教育正是扩大从事消防科学前沿知识研究队伍的主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学科建制化完善与否的标准之一。可见,消防学科的建制化中,权威的学术杂志和研究生教育的建制也是十分重要的条件。

整个现代学术系统在中国的建制化历程的作用都与它在西方国家的建制化历程存在着重要区别。

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不断的社会转型之中,中国的现代学术事业也产生于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期之中。就中国而言,现代学术系统的初始建制化历程大多采取权力系统驱动模式,虽然历时较短,但往往带有他主性。因此,尽管中国的现代学术系统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在较为系统而客观研讨火灾科学发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历史背景和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指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大重要任务是推进消防工程学科在我国的再建制。

3.2重点实验室建设促使消防学科的再建制过程

自1985年第一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召开以来,各国相继建立火灾科学实验室,广泛开展前沿性火灾科学问题的部级研究的国际合作。火灾科学已成为当今非常活跃的交叉性科学研究领域,创新余地巨大。通过科学家们近20年的共同努力,认识了和正在认识火灾现象的基本特性,并已积极地利用和发展其他工程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火灾安全技术原理。

1987年5月中国大兴安岭发生了特大森林火灾,工程热物理专业出身的范维澄意识到这是建立一个部级火灾研究机构的机遇。

1989年通过建立一个部级火灾实验室的可行性论证,在“需要对火灾进行系统研究,以深化对火灾机理和规律的认识,从而为制定正确的扑火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思想的指导下,在我国建立起来的“火灾实验室”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火灾科学,使消防工程学科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也解决了一些与火灾相关的消防工程和技术的问题。

火灾科学通过实验室研究建立数学模型,定性乃至定量地估计或预测出小概率事件—火灾危害的范围,这就是火灾风险评估,另外它还是研究火灾防治的科学基础和新原理,为从源头上取得火灾防治关键环节(“阻燃”、“探测”和“灭火”等方面)的技术创新提供科学支撑。

与国际上火灾科学的兴起相比,中国火灾科学的发展相对晚一些,但是“火灾实验室”长期立足于火灾安全的基础研究,重视在火灾动力学演化理论与防治技术基础方面原始创新,已取得了令国内外瞩目的进展。国际火灾科学学会前任主席昆梯尔对此予以高度评价,而且中国还获得2005年第八届国际火灾科学大会举办权,这都说明我国的火灾科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国际地位。

重视工程技术的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武警学院等院校正逐步重视火灾科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之相反,“火灾实验室”则以立足于基础、注重应用、加强转化的整体发展思路,从理论向技术和工程延拓。

2001年末火灾实验室还争取到了国家首批科技奥运项目。这种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将基础研究成果向中下游延伸的思路,是“火灾实验室”研究工作的重要特征。现已取得了一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国家消防行业主管部门予以积极评价:对提高我国消防技术的整体水平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促进消防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先导作用,已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4结语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例5

关键词:阻燃材料与技术;消防工程;教学改革;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33-02

阻燃材料与技术是目前消防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主要涉及大学化学、材料科学、传热学、燃烧学等多门基础课,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深入地掌握各种常用的阻燃材料及其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对培养创新型复合消防专业人才,训练消防本科生设计并研发新型阻燃防灭火材料具有重要意义。该门课程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设计能力,使其充分了解聚合物、木材等建筑材料及其阻燃的基本原理,掌握常见的阻燃剂及阻燃技术,掌握阻燃领域的发展趋势等内容,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仅有中南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少数高校的消防工程专业开设了该门课程,[1]课时较短,但是课程的延续性、系统性不强,实践教学部分与燃烧学等环节多有交叉,迫切需要课程教学模式及内容的深入改革。本文针对阻燃材料与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资源,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消防工程专业学科发展的需求为目标,深入教学改革,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一、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繁杂与时效性。对于消防工程的本科生而言,本课程内容涉及多个学科,既有理论基础方面的内容,又涉及到各种材料和工程实践等知识。学习内容十分繁杂,需要的基础知识门类众多,如化学基础理论、材料科学、现代仪器分析及消防工程等,存在一定的交叉内容,[2]课程特点决定了本门课程教和学都存在一定难度,迫切需要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其他消防专业课如燃烧学、传热学等之间也存在许多相互交叉的地方,且侧重点不同。优化课程衔接,突出重点,减少重复讲授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另外,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消防阻燃新材料和新技术层出不穷,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和专业教材体系的时效性也面临严峻的挑战。教学内容落后于当前的科技发展,对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的社会认同度具有不利影响。[3]

2.教学内容应注重理论联系实践。阻燃材料与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涉及到阻燃剂、阻燃原理及阻燃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聚合物、木材等建筑材料及其阻燃的基本原理及技术应用等实践中获得的技术性知识。目前理论重于实践的教学内容布局,造成了授课过程存在抽象概念较多的现象。对于理论知识,若能够结合实践教学,合理O置与本课程紧密相关的实验环节,增加该部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成功应用案例,则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对于技术类知识,更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内容中体现出理论知识的应用以及实践技术的核心要点,重难点突出,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

3.教学方式单一。该课程在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点不突出、概念抽象、信息量小等缺点,迫切需要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充分提高教学效果,帮助学生充分吸收该门课程的知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研讨式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及教育技术的优势,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是实施创新性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

4.课程考察形式单一。作为一门选修课程,目前,阻燃材料与技术课程考察形式过于单一。多以闭卷考试或者提交论文的形式进行考察,学生积极性不高,[4]往往考前背重点应付了事,难以实现有效考察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实际应用能力的目标。

二、教学改革措施

1.教学内容改革。首先,针对消防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体系,考虑学生现有的消防及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按照教学大纲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编写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使得课程易教易学、深浅适度。其次,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迫切需要将教学内容中陈旧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筛选并合理整合,补充阻燃材料及技术领域最前沿、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学术信息,使得学生掌握准确、全面和与时俱进的理论技术知识,充分确保学生的专业素质能力得到提高。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出发点,合理设置实验课教学环节,先由教师讲解试验系统的构造和基本原理、能够进行的实验内容、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等,由学生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实验方案,修改方案,并完成最后实验报告的撰写。该环节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加强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认识。

2.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改革。应该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把传统重演绎的教学方式与侧重归纳、分析以及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多媒体教学方式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节约时间、增大信息量、易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补充和提高授课内容。另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本课程中的新材料概念、案例等更为生动地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理解并吸收课程的重难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交互式教学。但是,教师在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时,需要充分理解并掌握该教学方式的利用及改革技术,谨防将教师站在讲桌前宣读讲义的教学变成教师坐在操作台前宣读PPT的教学。[5]

研讨式教学方式是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查找资料,研究、讨论、实践、探索,提出解决问题办法的方式,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包括阅读自讲式、讨论式、启发式、专题式、课题制式、案例和讲授式等多种具体的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以“导”为主,变传统组织教学为讨论讲解,引导学生利用资料主动学习该门课程的知识,鼓励学生将被动接受课堂知识的学习方法转变为主动学习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思考问题和讨论问题的机会,使得学生围绕某一主题主动搜索、选择、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学会”走向“会学”。更能使得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3.教学队伍建设。阻燃材料与技术课程内容涉及多门学科,因此,需要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能够承担消防工程本科教学,尤其是阻燃材料与技术课程相应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从事消防科学技术研究的师资队伍。采用多种途径建设师资队伍,引进知识面宽、能力强的教师,[6]为消防工程专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课程考察。阻燃材料与技术课程由于涉及的学科知识面较广,课程内容较多,知识技术内容繁多,传统的闭卷考试的考察方式很难全面有效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西安科技大学消防工程系对该门课程的考察形式进行了改革,考察过程不再拘泥于试卷、论文,而是以时间考察为主的多层次考察方式。首先,在课程讲解过程中,针对不同的重点内容,定期布置作业,主要为阻燃知识的应用及相关计算题目,并让学生代表陈述其主要论点。其次,在课程理论知识授课结束之后,要求学生针对实际案例,综合消防专业知识,结合课堂教授内容和规范条例,对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优化方案。通过这种灵活的考察方式,使得学生提高了实践应用能力、材料收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普遍反映收获很大,有助于提高W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能力。

阻燃材料与技术课程是消防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针对阻燃材料与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合理优化教学内容,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改革考察形式,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满足新形势下对消防工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郑爽英,汪鹏,张玉春.消防工程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结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8,18(9):61-66.

[2]高洪泽.消防相关专业化学教学策略研究[J].化学教育,2016,37(8):52-56.

[3]朱书敏,李东颖,吴波.某高校消防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J].教育研究,2013,20(9):206-207.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例6

摘 要:为培养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的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在十几年消防工程专业教学和实践工作基础上,结合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提出消防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采用5+3模式。针对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实践动手创新能力较弱的问题,提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交互式教学,注重启发学生思维。此外通过推行教授课程负责制,革新课程教学内容,改进实验课教学模式、加强实习和进行针对性的毕业设计等实践动手环节,构建完善的消防工程专业创新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关键词 :消防工程;课程体系;人才培养;创新;研讨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X9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2.025

收稿日期:2014-11-14

0 引言

消防工程成为高等教育一门独立的专业是在20世纪50年代。1956年美国马里兰大学第一个建立了消防工程系,并于当年招收消防工程专业本科生。迄今为止,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西兰、荷兰、比利时、韩国、巴西等国都在大学里开设消防工程专业课,有的大学还建立了专门的消防教育机构,提供正规化的学历教育,可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

我国高等院校从20世纪80代初开始培养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当时只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一家高校设置了消防工程专业。随着社会对消防安全的逐渐重视,我国对培养高素质消防工程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矿业大学于2000年设立消防工程专业,2001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是国内地方高校设立的第一个消防工程专业,目前在全国本科专业排名中名列第一,同时被评为江苏省特色专业。到目前为止,已有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中国矿业大学、沈阳航空工业学院、中南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西南林学院、西南交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等10余所院校开设了消防工程专业,且数量仍在增加。

经过十几年消防工程专业的教学和实践工作,结合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目前该校消防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消防专业知识的掌握上基本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现场实践动手能力较欠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培养消防工程技术人才的高等学校有必要对现有的教学培养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重点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1 消防工程专业创新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1 培养目标

消防工程专业培养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掌握火灾科学基本理论、消防安全技术,消防政策法规,具有消防安全技术研究、设计、监测、管理和火灾安全评估、控制及火灾事故调查分析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

1.2 培养方案

消防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采用5+3模式,即前5个学期进行学院内大安全专业的课程学习,淡化专业方向,后3个学期分安全工程和消防工程2个方向进行专业课程学习。新生进入学校后只进入学院而不进入专业,在低年级学习基础课程,高年级时进入学科领域学习专业课程。这种课程安排使学生入学后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避免学生因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知识面狭窄的弊端。

1.3 课程体系

1.3.1 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主要有数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物理、化学等全校统一设置的课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统计、大学英语、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图学、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等课程。

1.3.2 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分专业主干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主干必修课主要有燃烧学、火灾动力学、建筑防火工程、水灭火工程、建筑防排烟工程、火灾识别与联动控制、建筑耐火结构。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有火灾事故调查、电气防火、消防法规、现代灭火技术、消防专业英语、化工企业火灾防护、消防队伍管理与灭火战术、应急救援导论、火灾数值模拟、火灾风险评估、消防心理学、地下工程火灾防护。

1.3.3 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是学生巩固、理解课堂知识、提高动手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课程安排了火灾及烟气蔓延、材料热释放速率的测定、火灾时期烟雾特性的测定、灭火剂灭火、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火灾自动灭火系统等。

1.3.4 专业实习

消防工程专业实习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认识实习采用大组参观了解的方式。生产实习采用小组跟班学习的方式,直接参加消防系统的安装施工和调试工作。毕业实习安排到武警消防支队,参加消防系统的验收工作,并收集毕业设计资料。

1.3.5 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包含一般部分、专题部分和翻译部分。一般设计部分是在毕业实习期间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就业单位岗位需求,在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建筑消防水灭火系统设计、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建筑气体灭火系统设计、建筑防排烟工程设计中选择1项内容完成设计。毕业设计专题由指导教师提供一些已经具备研究条件,切实可行,有研究和应用价值的题目,由学生通过实验研究完成。专业文献翻译部分是将与消防有关的英文专业论文翻译成中文。

2 消防工程专业创新本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消防工程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容涉及多个学科。既有理论基础方面内容,又涉及到各种法律规范和工程实践等知识。学习内容十分繁杂,需要的基础知识门类较多,如建筑、力学、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传热学、燃烧学等。因此该专业的教和学均存在一定的难度,必须进行教学改革。

2.1 教材建设

以课程教学团队为依托,积极推行教授课程负责制,着力革新课程教学内容,规划建设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专业教材体系。在新教材编写上注意易教易学、深浅适度、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三基三新”(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内容,并在教材中设置一定的典型案例、讨论题、分析和思考题。

2.2 多媒体教学

全部课程均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以下优点: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节约时间、增大信息量;促进交互式教学;易于补充和提高。

2.3 研讨式教学

开展研讨式教学,以特色课程“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为例,该课程共计32课时,要求学生先经过“建筑防火工程”、“火灾动力学”等专业课程的学习。32学时中,课堂教学12课时,主要由教师讲授建筑防火性能化设计的原则和方法,介绍相关信息的获取途径;余下20课时,由教师提供若干实际建筑物,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设计小组进行设计,学生根据所学知识首先分析这一建筑存在哪些消防问题,然后提出性能化设计指标和解决方案。在具体实施时,可利用学院提供的实验室条件和计算机条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完成分工协作、查阅资料、设计实验、上机计算、编写报告和社会能力交流等。课程考核采用小组答辩方式进行。

2.4 改进实验课教学模式

为了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实验课教学先由教师讲解实验系统的构造和基本原理、能够进行的实验内容、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等,然后由同学们提出实验方案,在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写出实验报告。

2.5 加强实践环节

消防工程实习基地建在徐州、无锡、苏州、杭州、厦门等城市。实习分为三个环节,即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实习环节与教学紧密结合,针对性强,与学生的就业联系较紧,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实践效果。

2.6 有针对性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选择徐州国际饭店、徐州金鹰国际商厦、 徐州金地商都等大型公共建筑作为蓝本,进行建筑防火与安全疏散设计、建筑消防水灭火系统设计、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建筑气体灭火系统设计、建筑防排烟工程设计。通过毕业设计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使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3 加强消防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3.1 建设目标

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能够承担消防工程本科教学相应基础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从事消防科学技术研究的师资队伍。

3.2 培养方式

采用“下现场”、“上学历”、“引进来”、“导师制”等多种途径建设师资队伍,为消防工程专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现有师资和拟引进师资我们拟采用“导师制”、“国内外进修”和“岗位培训”等方式进行培养,以尽快适应本专业的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提高专业的整体水平。

3.3 聘请兼职教授

根据本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特点,中国矿业大学已聘请了公安部天津消防科学研究所高水平研究人员作兼职教授,定期来校作有关专题报告,开阔了广大师生的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

4 结论

针对目前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新问题的解决能力以及现场实践动手能力较欠缺等问题,结合中国矿业大学消防工程专业10多年的教学实践工作,必须对现有的教学体系进行改革,重点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本文得到的结论如下:

(1)消防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采用5+3模式,采取大类招生,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学习和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院系范围内自由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这种课程安排使学生入学后能够得到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

(2)以课程教学团队为依托,积极推行教授课程负责制,着力革新课程教学内容,规划建设与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专业教材体系。将燃烧学、火灾动力学、建筑防火工程、水灭火工程、建筑防排烟工程、火灾识别与联动控制、建筑耐火结构作为消防工程专业主干必修课。

(3)通过实验课、专业实习和针对性的毕业设计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4)采用先进的多媒体交互式教学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注入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交互式教学,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把学生看作教学活动的主体,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肖学锋.中国消防工程及其21世纪的前景[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0(1)

2 姜学鹏,徐志胜,李耀庄,等.我国消防工程专业学历教育前景和亟待解决的问题[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6(4)

3 傅智敏,黄金印,屈震.消防工程教育与课程体系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4(12)

4 傅智敏,黄金印.消防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回顾及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科体系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9)

5 郭铁男,傅智敏,黄金印.火灾科学与消防工程学发展现状及学科体系构架[J].消防科学与技术, 2004(3)

6 陈爱平,于春华,陈先斌.“消防工程”专业发展与定位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3(6)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例7

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不断普及,其几乎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中,消防信息化工作同样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经常会遭受病毒、黑客等恶意攻击,致使网络安全受到影响,为了使消防信息化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必须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本文就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消防信息化工作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和对策展开探讨,仅供参考。

1 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及分类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通信设备及线路将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并以完善的网络软件为基础,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一种技术,该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其主要功能如下:1)资源共享。其中包括数据库共享及应用程序共享等;2)数据通信。主要指的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相互通信;3)协同工作。

计算机网络的种类很多,根据使用用范围可将其分为专用网和公用网;按覆盖形式可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及互联网;按拓扑结构可分为集中式、分布式和分散式。

1.2 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具有以下特点:1)节省经费。通常类型不同的计算机在性能及价格往往相差较大,而网络设计者组建了一种为用户服务的服务器模型,它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廉价性,共享服务器中的数据信息和软件等资源,使整个系统的成本大幅度降低;2)可扩充性。当工作负荷过大时,只需相应地增加处理器的数量,即可改善网络的性能。

2 消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2.1 消防信息化的内涵

消防信息化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呼叫求助、卫星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的综合利用,并以互联网作为主要载体,进行消防信息的采集、分析、优化处理及存储,从而实现消防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高效益、高程度、高效率的共用与共享。

2.2 消防信息化的作用

首先,消防信息化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消防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的自动化水平,并且还能够使以往的手工劳动强度得以简化,从而将消防救援工作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及时、快速辩解,增强了防火、灭火效率;其次,消防信息化实现了消防工作的全透明化,使消防部队全体官兵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改善了消防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和服务心态,拉近了基层与群众之间关系,使消防部队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再次,消防信息化在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同时,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扩大了信息获取的范围,使信息的准确性、利用度、一致性均有所提高,进一步规范了消防业务工作。

2.3 消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当前,我国的消防通信网络按照逻辑关系主要分为以下三级:①一级网。具体覆盖的范围是公安部消防局、各省、市、区消防总队及相关的消防科研机构和各大消防院校;②二级网。主要覆盖的范围是地、市、州的消防支队;③三级网。覆盖的范围是各基层消防大队和中队。

2)安全保障体系。该体系主要是实现消防机构高效运行、快速反应以及消防信息共享的有效保障。安全保障体系应以确保消防信息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为目的,并以此作为基础给应用系统提供可扩展的空间。安全保障体系在建设时应符合以下要求:①应以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为前提,并能有效防止外来的恶意攻击和网络内部的人为破坏;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消防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如加密措施、访问限制等;③能够提供一定的风险保障,如容错、容灾等;④在确保网络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位网络应用提供方便;⑤建立并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3 计算机网络及消防信息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3.1 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计算机网络系统自身的问题。目前,许多常用的操作系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安全漏洞,而黑客通常都是利用这些系统漏洞侵入计算机网络,从而达到破坏系统的目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自身的问题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由于系统在设计时存在不合理、不规范的情况或是缺乏安全性方面的考虑,从而影响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充性;其二,硬件配置不协调。由于在设计和选型时欠缺详细、周密的考虑,致使网络功能在实际发挥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从而影响了网络质量;其三,防火墙的局限性。虽然防火墙能够在一定程度阻止来自外部的恶意攻击,但是却无法保证网络的绝对安全,一旦防火墙被人为扩大了访问权限,此时就会给黑客以可乘之机。

2)计算机病毒。是当前威胁网络信息安全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病毒是由编制者在计算机中插入的恶意数据程序,其主要功能是破坏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功能,使计算机无法正常工作。病毒具有以下特性:破坏性、寄生性、传染性、触发性及隐蔽性等,为了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必须重视对病毒的防范。

3)黑客。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中的一些安全漏洞,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非法入侵他人的计算机系统,其危害性比计算机病毒有过之而无不及。通常黑客攻击手段的更新速度较之安全工具的更新速度要快很多,这样就造成安全工具无法及时对黑客的攻击进行预防,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时常受到黑客的入侵。

3.2 消防信息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属于较为普遍的现象,下面重点分析一下消防信息网络中的安全问题。

1)缺乏行之有效地信息安全监控手段及网络安全设备。大部分消防计算机网络在兴建之初,由于欠缺网络安全方面的考虑或是资金有限,致使网络在建成后,缺少网络安全管理设备和必要地监控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缺乏对网内主机的全面监控。如光驱、软驱、并口和串口等外部设备的监控,至于主机方面则缺乏对运行进程的控制、安装与卸载软件等行为的监控等,一旦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失控,都会给消防网络的安全带来较为严重的威胁;②对移动存储设备缺乏有效管理。由于消防信息网与因特网之间采用的是物理隔离,而大部分消防官兵经常使用移动硬盘或U盘从网上下载、上传数据,这一过程不仅有可能造成移动设备中信息通过因特网外泄,而且还会使因特网中的木马及病毒很容易借助这类设备侵入至消防信息网络,并不断传播,严重时会导致整个网络瘫痪;③缺乏控制违规外联的手段。由于消防信息网络内部的主机较多,分布情况也不集中,从而使每台主机都有可能成为外联的接入点,同时整个网络也因该点打开了接口,各种计算机病毒、木马程序则会借此进入到消防信息网络当中,轻则会导致消防机密信息外泄,重则会使消防网络瘫痪,严重影响了消防部门的正常工作。

2)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虽然大部分消防单位都制定了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却因为缺少专门的组织机构及人员的监督管理,致使该制度形同虚设,难以起到监督、防范网络安全的作用。另外,各别消防单位在网络运行中,由于缺乏较为有效的应对保护制度以及安全检查制度,在网络遇到时安全威胁时,就采取消极的方法解决,如禁止使用、关闭网络等。

3)Web服务被非法利用。现在大部分消防单位基本上都在因特网上建立了网站,并以此来提供各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如消防法规、消防技术标准、产品质量信息和危险品数据等等,有的消防部门还针对辖区内一些重点单位在网上开辟了受理业务服务的项目,这样虽然使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但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Web页面欺诈。攻击者一般都是通过攻击站点的外部,使进出该页面的所有流量都要经过他,在这一过程,攻击者以人的身份在通信双方之间传递信息,并将所有信息记录下来,然后从中挑选有价值的信息,对用户造成威胁;②CGI欺骗。大部分Web页面基本上都允许用户输入信息,借此进行交互,而这一过程一般是通过CGI来完成的。 如果CGI存在漏洞或是配置不当,则会被攻击者有机可乘,利用并执行一些系统命令,如创建具有管理权限的用户,并通过管理权限开启系统服务、信息共享、修改主页内容或是上传木马程序等,从而给站点的安全性、真实性造成威胁。

4 消防信息化工作中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对策

4.1 技术方面的对策

1)防火墙技术。是一种隔离控制技术,好比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的“门户”,是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其主要是通过在网络之间设置屏障,阻止对信息资源的非法入侵,从而确保内部与外部之间安全畅通的信息交互。防火墙采用网络地址转化、信息过滤、邮件过滤以及网关等技术,使外部网无法获悉内部网的具体情况,并对用户使用网络有详细的记录和严格控制。

2)杀毒软件。主要作用是杀毒和防止病毒入侵。但有一点需特别注意,杀毒软件必须定期进行升级,使之达到最新的版本,因为计算机病毒始终都在不断更新,只有杀毒软件也随之不断更新,才能更有效地做到防毒、杀毒。

3)加密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是一种较为主动的安全防卫措施,加密实际上就是对信息重新编码,使信息的具体内容得以隐藏,资源信息经过加密处理后,其安全性和保密性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4)入侵检测主要是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一种技术,是为了确保计算机系统安全而设计的,该技术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的异常现象并进行限制,从而达到保护系统安全的目的。

5)访问控制技术。是对系统内部合法用户的非授权访问进行实时控制,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①任意访问控制。指用户可以任意在系统中规定访问对象,优点是成本小且方便用户,缺点是安全系数较低。②强制访问控制。可以通过无法回避的访问限制来防止对系统的非法入侵,其缺点是费用较高、灵活性小。对于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系统,可以采用两种类型结合的方法来维护网络系统的安全。

4.2 管理方面的对策

1)规范管理流程。网络的安全工作是消防信息化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信息化与规范化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说技术是确保网络安全的前提,那么管理则是网络安全最有利的保障。因此,在消防信息化工作中,必须加强管理工作,只有不断优化管理过程、简化管理环节、细化管理流程、强化管理基础、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在达到信息化目的的同时,完善网络安全建设。

2)构建管理支持层。信息化本身属于异响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从不同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软件普及和人员培训的支持、工作流程再造的支持、协调有关部门统一开展工作的支持等等。在实际工作,可以通过建立消防信息化领导小组,并由各部门领导担任主要成员,下设具体办事部门负责网络的建设及安全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领导的重视,同时具体负责人还应具备协调和沟通各部门开展工作的能力,从而确保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制定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应重点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的法规建设,建立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以此来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如制定人员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审查,避免单独作业。

5 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消防信息化工作的应用,虽然使消防部门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但网络安全问题造成的威胁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今后的消防信息化工作中,必须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加以高度重视。只有不断加强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才能确保消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唐镇,谢书华.浅论消防信息网络数据存储的几种解决方案[A].消防科技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7).

[2] 李登峰.浅谈消防装备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A].2010中国西部十二省消防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5).

[3] 许军仓.探讨怎样借助网络化技术推动消防工作[J].现代化科技传播,2010(2).

[4] 姚新,王立志,黄泽明.论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及其发展[A].2008年中国计算机信息防护年会暨信息防护体系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8(6).

[5] 傅永财,虑放,宁江.关于公安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07,23((10).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7-6599-02

当前,随着计算机网络不断普及,其几乎被应用于各行各业当中,消防信息化工作同样也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支持。然而,由于计算机网络经常会遭受病毒、黑客等恶意攻击,致使网络安全受到影响,为了使消防信息化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必须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本文就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消防信息化工作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和对策展开探讨,仅供参考。

1 计算机网络技术概述

1.1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及分类

计算机网络是通过通信设备及线路将处在不同地理位置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连接起来,并以完善的网络软件为基础,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一种技术,该技术是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网络经历了由简到繁、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其主要功能如下:1)资源共享。其中包括数据库共享及应用程序共享等;2)数据通信。主要指的是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用户与用户之间的相互通信;3)协同工作。

计算机网络的种类很多,根据使用用范围可将其分为专用网和公用网;按覆盖形式可分为局域网、广域网、城域网及互联网;按拓扑结构可分为集中式、分布式和分散式。

1.2 计算机网络的特点

计算机网络具有以下特点:1)节省经费。通常类型不同的计算机在性能及价格往往相差较大,而网络设计者组建了一种为用户服务的服务器模型,它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廉价性,共享服务器中的数据信息和软件等资源,使整个系统的成本大幅度降低;2)可扩充性。当工作负荷过大时,只需相应地增加处理器的数量,即可改善网络的性能。

2 消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2.1 消防信息化的内涵

消防信息化主要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呼叫求助、卫星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的综合利用,并以互联网作为主要载体,进行消防信息的采集、分析、优化处理及存储,从而实现消防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高效益、高程度、高效率的共用与共享。

2.2 消防信息化的作用

首先,消防信息化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消防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的自动化水平,并且还能够使以往的手工劳动强度得以简化,从而将消防救援工作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实现了及时、快速辩解,增强了防火、灭火效率;其次,消防信息化实现了消防工作的全透明化,使消防部队全体官兵的整体素质得以提高,改善了消防工作者的工作作风和服务心态,拉近了基层与群众之间关系,使消防部队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再次,消防信息化在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的同时,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扩大了信息获取的范围,使信息的准确性、利用度、一致性均有所提高,进一步规范了消防业务工作。

2.3 消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1)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当前,我国的消防通信网络按照逻辑关系主要分为以下三级:①一级网。具体覆盖的范围是公安部消防局、各省、市、区消防总队及相关的消防科研机构和各大消防院校;②二级网。主要覆盖的范围是地、市、州的消防支队;③三级网。覆盖的范围是各基层消防大队和中队。

2)安全保障体系。该体系主要是实现消防机构高效运行、快速反应以及消防信息共享的有效保障。安全保障体系应以确保消防信息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为目的,并以此作为基础给应用系统提供可扩展的空间。安全保障体系在建设时应符合以下要求:①应以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稳定运行为前提,并能有效防止外来的恶意攻击和网络内部的人为破坏;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消防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如加密措施、访问限制等;③能够提供一定的风险保障,如容错、容灾等;④在确保网络安全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位网络应用提供方便;⑤建立并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

3 计算机网络及消防信息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3.1 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计算机网络系统自身的问题。目前,许多常用的操作系统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安全漏洞,而黑客通常都是利用这些系统漏洞侵入计算机网络,从而达到破坏系统的目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自身的问题可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由于系统在设计时存在不合理、不规范的情况或是缺乏安全性方面的考虑,从而影响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扩充性;其二,硬件配置不协调。由于在设计和选型时欠缺详细、周密的考虑,致使网络功能在实际发挥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从而影响了网络质量;其三,防火墙的局限性。虽然防火墙能够在一定程度阻止来自外部的恶意攻击,但是却无法保证网络的绝对安全,一旦防火墙被人为扩大了访问权限,此时就会给黑客以可乘之机。

2)计算机病毒。是当前威胁网络信息安全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病毒是由编制者在计算机中插入的恶意数据程序,其主要功能是破坏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功能,使计算机无法正常工作。病毒具有以下特性:破坏性、寄生性、传染性、触发性及隐蔽性等,为了确保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必须重视对病毒的防范。

3)黑客。主要是利用计算机中的一些安全漏洞,采取不正当的手段非法入侵他人的计算机系统,其危害性比计算机病毒有过之而无不及。通常黑客攻击手段的更新速度较之安全工具的更新速度要快很多,这样就造成安全工具无法及时对黑客的攻击进行预防,从而使计算机网络时常受到黑客的入侵。

3.2 消防信息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属于较为普遍的现象,下面重点分析一下消防信息网络中的安全问题。

1)缺乏行之有效地信息安全监控手段及网络安全设备。大部分消防计算机网络在兴建之初,由于欠缺网络安全方面的考虑或是资金有限,致使网络在建成后,缺少网络安全管理设备和必要地监控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缺乏对网内主机的全面监控。如光驱、软驱、并口和串口等外部设备的监控,至于主机方面则缺乏对运行进程的控制、安装与卸载软件等行为的监控等,一旦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失控,都会给消防网络的安全带来较为严重的威胁;②对移动存储设备缺乏有效管理。由于消防信息网与因特网之间采用的是物理隔离,而大部分消防官兵经常使用移动硬盘或U盘从网上下载、上传数据,这一过程不仅有可能造成移动设备中信息通过因特网外泄,而且还会使因特网中的木马及病毒很容易借助这类设备侵入至消防信息网络,并不断传播,严重时会导致整个网络瘫痪;③缺乏控制违规外联的手段。由于消防信息网络内部的主机较多,分布情况也不集中,从而使每台主机都有可能成为外联的接入点,同时整个网络也因该点打开了接口,各种计算机病毒、木马程序则会借此进入到消防信息网络当中,轻则会导致消防机密信息外泄,重则会使消防网络瘫痪,严重影响了消防部门的正常工作。

2)网络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虽然大部分消防单位都制定了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但是却因为缺少专门的组织机构及人员的监督管理,致使该制度形同虚设,难以起到监督、防范网络安全的作用。另外,各别消防单位在网络运行中,由于缺乏较为有效的应对保护制度以及安全检查制度,在网络遇到时安全威胁时,就采取消极的方法解决,如禁止使用、关闭网络等。

3)Web服务被非法利用。现在大部分消防单位基本上都在因特网上建立了网站,并以此来提供各种重要的信息资源,如消防法规、消防技术标准、产品质量信息和危险品数据等等,有的消防部门还针对辖区内一些重点单位在网上开辟了受理业务服务的项目,这样虽然使工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但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Web页面欺诈。攻击者一般都是通过攻击站点的外部,使进出该页面的所有流量都要经过他,在这一过程,攻击者以人的身份在通信双方之间传递信息,并将所有信息记录下来,然后从中挑选有价值的信息,对用户造成威胁;②CGI欺骗。大部分Web页面基本上都允许用户输入信息,借此进行交互,而这一过程一般是通过CGI来完成的。如果CGI存在漏洞或是配置不当,则会被攻击者有机可乘,利用并执行一些系统命令,如创建具有管理权限的用户,并通过管理权限开启系统服务、信息共享、修改主页内容或是上传木马程序等,从而给站点的安全性、真实性造成威胁。

4 消防信息化工作中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对策

4.1 技术方面的对策

1)防火墙技术。是一种隔离控制技术,好比内部网与外部网之间的“门户”,是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最有效的技术措施之一。其主要是通过在网络之间设置屏障,阻止对信息资源的非法入侵,从而确保内部与外部之间安全畅通的信息交互。防火墙采用网络地址转化、信息过滤、邮件过滤以及网关等技术,使外部网无法获悉内部网的具体情况,并对用户使用网络有详细的记录和严格控制。

2)杀毒软件。主要作用是杀毒和防止病毒入侵。但有一点需特别注意,杀毒软件必须定期进行升级,使之达到最新的版本,因为计算机病毒始终都在不断更新,只有杀毒软件也随之不断更新,才能更有效地做到防毒、杀毒。

3)加密技术。对数据信息进行加密是一种较为主动的安全防卫措施,加密实际上就是对信息重新编码,使信息的具体内容得以隐藏,资源信息经过加密处理后,其安全性和保密性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4)入侵检测主要是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一种技术,是为了确保计算机系统安全而设计的,该技术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的异常现象并进行限制,从而达到保护系统安全的目的。

5)访问控制技术。是对系统内部合法用户的非授权访问进行实时控制,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①任意访问控制。指用户可以任意在系统中规定访问对象,优点是成本小且方便用户,缺点是安全系数较低。②强制访问控制。可以通过无法回避的访问限制来防止对系统的非法入侵,其缺点是费用较高、灵活性小。对于安全性要求较高的系统,可以采用两种类型结合的方法来维护网络系统的安全。

4.2 管理方面的对策

1)规范管理流程。网络的安全工作是消防信息化工作中较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信息化与规范化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如果说技术是确保网络安全的前提,那么管理则是网络安全最有利的保障。因此,在消防信息化工作中,必须加强管理工作,只有不断优化管理过程、简化管理环节、细化管理流程、强化管理基础、提高管理效率,才能在达到信息化目的的同时,完善网络安全建设。

2)构建管理支持层。信息化本身属于异响系统性较强的工程,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从不同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软件普及和人员培训的支持、工作流程再造的支持、协调有关部门统一开展工作的支持等等。在实际工作,可以通过建立消防信息化领导小组,并由各部门领导担任主要成员,下设具体办事部门负责网络的建设及安全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不仅需要领导的重视,同时具体负责人还应具备协调和沟通各部门开展工作的能力,从而确保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3)制定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应重点加强网络安全管理的法规建设,建立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以此来确保计算机网络安全,如制定人员管理制度,加强人员审查,避免单独作业。

5 结论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消防信息化工作的应用,虽然使消防部门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但网络安全问题造成的威胁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今后的消防信息化工作中,必须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加以高度重视。只有不断加强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才能确保消防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唐镇,谢书华.浅论消防信息网络数据存储的几种解决方案[A].消防科技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7).

[2] 李登峰.浅谈消防装备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A].2010中国西部十二省消防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5).

[3] 许军仓.探讨怎样借助网络化技术推动消防工作[J].现代化科技传播,2010(2).

[4] 姚新,王立志,黄泽明.论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及其发展[A].2008年中国计算机信息防护年会暨信息防护体系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8(6).

[5] 傅永财,虑放,宁江.关于公安消防部队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的思考[J].武警学院学报,2007,23((10).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TU9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7-0068-02

0 引言

随着新时期建设的稳步推进,消防任务也开始面临转型。消防救援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工作,任何一次救援任务的执行都必须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因此,消防部队的战训工作也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平战结合的训练模式打造精锐的部队。

1 消防部队平战结合训练模式建设的意义

我国新时期建设过程中,消防保障工作异常艰巨。现代科技不仅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业的升级换代,同时也使消防救援工作的难度增加。所以消防部队应及时开展训练工作的改革,构建新时期平战结合的训练模式。所谓平战结合的训练模式,就是科学划分平时训练和战时训练的重点目标,有针对性地实施平时和战时训练的不同内容,同时又将平时训练和战时训练有机结合,引导消防官兵深化理论学习,关注最新进展,应用先进技术,开发救援方案。

平战结合训练模式的建设是提高消防部队战斗力的保障。平时训练和战时训练不仅不可分割,而且重要性也没有绝对的高低之分。一方面,平时训练涵盖了消防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内容细致深入,条理非常清晰。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强调了平时训练的重要性。在平时状态,虽然没有真实的火灾隐情和事故发生,但防患于未然的敏锐洞察同样不可忽视。很多火灾事故的发生就是源于日常防护的疏忽,对存在的火灾隐患没有及时抑制,或是平时训练不够全面,进而酿成灾害。所以平时训练的任务压力并不低于战时训练。消防部队需要利用平时的时间夯实理论基础、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学习和应用最新的救援技术、分析各种救援案例、反复练习基本功,这些都是发生火灾隐情和事故时快速救援的保障。当火灾发生时,受困者和财产都已受到严重的威胁,现场非常混乱。消防人员到达现场后既要对现场展开施救,又要随时和指挥中心保持联系,按照指挥中心的决策行动。如果消防官兵在平时训练中已经能够灵活应对各种风险问题,现场施救的速度必将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战时训练是对平时训练的内容综合应用的机会。一次模拟火灾施救现场的训练实际上已将平时训练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融会贯通,在具体的行动中展现出理论功底的深厚程度、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技战术的科学程度。如果没有战时训练的有力支撑,消防部队很难检验出平时训练中的不足,以及消防人员在执行任务时存在的问题。每一次战时训练都对平时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部队整体战斗力的提升指明了方向。而且新时期建设出现的各种新型火灾救援需求都必须依托战时训练的反复磨练,才能使现场救援水平达到要求,这些都是在平时训练基础上的根本性升华。例如,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不少地区的高层建筑异军突起,但是建筑过程对消防的考虑很多时候并不周全,有的高层缺少裙房,有的应急避难层与当地消防技术装备存在差距。执行此类救援任务就需要在反复的战时训练探索中积累丰富的经验。

2 消防部队平战结合训练模式建设的方向

消防部队平战结合训练模式的建设首先应当确立平时和战时训练的主要方向,然后按照科学方向的指导,系统设计相互关联的训练内容。

2.1 平时训练的主要方向

消防部队的平时训练应着重把握指导思想的贯彻、理论知识解读、基本功和技战术磨练、新技术引入、心理素质培育等方向。

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平时训练没有战时状态的高度紧张,所以消防部队首先应从指导思想的宣传入手,引导消防官兵树立新时期消防工作的理念,将时间第一、生命至上的救援理念铭记于心,用心体会应具备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理论知识解读。不只是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理论知识也在不断前行,新型救援方法和方案的开发就是理论学习的重要目标。新时期的建设使消防部队所处的环境也呈现瞬息万变的态势,探讨理论的具体应用不可或缺。

第三,基本功和技战术的磨练。战时救援的所有动作、方法、技战术是对平时分组练习的组合应用,平时训练应确保消防人员能堵能释、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启能断、能测能识、能协同作战;

第四,新技术引入。现代科技的发展速度已经超乎人的想象,平战结合的训练模式同样不能忽视对科技装备的应用。先进的消防技术装备服务于火灾现场的救援工作,但技术装备使用的熟练程度却是在平时训练中得到实现的;

第五,心理素质培育。火灾发生时人们会产生强烈的逃生欲望,不顾一切逃向出口,但也可能因此造成通道堵塞和踩踏事件,带来更严重的人员伤亡。消防人员自身应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努力降低受困人员的恐惧心理,以便更好地配合救助工作,提高疏散速度。

2.2 战时训练的主要方向

消防部队的战时训练应把握不同情况的专项训练、综合演练、指挥协同配合等方向,从而将平时训练的内容充分应用,并加强在实践中的反思和改进。

第一,不同情况的专项训练。现代消防工作融入了很多新技术、新设装备,同时救援环境更加复杂,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展开专项训练是战时训练的基础。例如,石油、化工火灾救援、毒气、炸药的爆炸风险排查、超高层建筑、管道救援都需要编制专项战斗方案,明确火场救人与自救的不同方法;

第二,综合演练。火灾现场的复杂程度不是人为所能控制,不同的火灾事故可能是多种救援需求的复合体,消防人员应注重对复杂现场救援的综合演练;

第三,指挥协同配合。在火灾现场,消防人员既要完成灭火任务,又要紧急疏散人群。相对于实物建筑,受困者在恐惧的状态下不能再以理性人衡量,因为火灾对人具有致命性伤害,受困者逃生的混乱、现场财产的保全、救援路径的开辟都需要消防人员时刻与指挥中心保持联络,并寻求最快的决策和实施方案。

3 消防部队平战结合训练模式建设的举措

遵循以上方向,消防部队平战结合训练模式的建设应注重以下工作:

第一,合理制定平时和战时训练的课程内容。平时训练和战时训练既有各自的重点,又应紧密配合,所以培训课程的制定应确保每天训练工作都含有分层训练与贯通训练的机会,以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例如,以新技术应用为内容的平时训练,在讲述新型登高消防车、拆卸工具、测量侦查仪器的使用方法后,应衔接具体的技术操作训练,然后再以专项战时训练加以夯实;

第二,设计官兵互动探讨的专项训练。所谓官兵互动,就是以消防部队干部和士兵的不同职责作为训练的切入点,深化理论探讨和研究,并在战时训练中加强协同作战。消防部队的训练既要提高官兵的身体素质、技战术水平,又要引导部队官兵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研究救援的新问题,开发新方法。这就要求消防部队干部和士兵具备更强的理论研究能力和现场协调配合能力。平战结合的训练要在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理论研究、现场调研以及作战配合。例如,对于新进入地方支队、大队的消防官兵,熟悉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对现场迎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消防干部应在讲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和消防士兵探讨如何在所属地区范围内寻找到最近的水源、最近的救援路径。消防干部通过和士兵实施互动讨论,引导消防人员认真研究、调研所属地区的实际情况,将为现场救援的指挥协调铺平道路,因为官兵在日常的训练中能够将平时和战时的情况紧密对接,并深入了解彼此的思维方式,在战时训练中可以迅速把握合作要领,提高协同作战速度。因此,消防部队应在平时训练中由官兵共同开展实地考察和调研,试验不同救援路径、方案的风险系数,然后在战时训练中分类应用,以达到作战经验的丰富;。

第三,开发多元化的主题训练。在扎实基本功的同时,消防部队应增加主题训练模块,集中针对当前时展产生的火灾防范需求展开训练。例如,石油化工行业具有特殊的火灾风险表现,一旦发生火灾,消防人员不仅要疏散受困者,还要防止化工材料污染产生的威胁。然而很多化工仓库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消防部队可依据各类化工产品的不同特性,组织以化工行业火灾救援为主题的训练活动。随着消防官兵对各种火灾类型救助的熟练掌握,部队还可进一步开展复合型火灾环境救助训练,将平时贯彻的指导思想、学习的理论知识和技战术在战时训练中科学应用,持续提升对应急情况的驾驭本领,培养消防人员良好的心理素质;

第四,实施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训练。消防部队为加强平时和战时训练的融合,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在局域网内组织互动讨论、模拟指挥作战、制作灭火救援预案,并将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于消防指挥通信。例如,3G通信技术的发展将实现通信水平的根本性转变。消防部队应关注新型通信技术下的配合训练,如现场施救信息采集与汇报、指挥中心对现场救援人员的调度,以达到最紧密、最迅速的配合效果。

4 结论

平战结合训练模式的建设能够帮助消防部队从理论到实践都跨越到更高水平,使思想武装、理论学习与实战运用实现深层次的贯穿,从而为提高各级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及组织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消防工程技术论文例10

作为事关公共安全的特殊行业,消防技术服务机构贯穿于消防工作的各个领域,其每一项具体的执业行为都直接关系到公共消防安全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我国劳动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的战略举措。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消防法》第21条(原消防法第18条)都明确规定,进行电焊、气焊等具有火灾危险作业的人员和自动消防系统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5月1日起与《消防法》配套施行的《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公安部令第107号)也明确规定,公众聚集场所在投入使用、营业前应申请消防安全检查,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向当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交员工岗前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记录和自动消防系统操作人员取得的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证书。就在刚刚结束的全国消防工作会议上,公安部刘金国副部长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推进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强化对单位法定代表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以及特殊工种的培训,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制度,从根本上增强全民消防安全素质。

本文结合我国消防技术服务机构发展的现状,对推行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现实需要及发展意义作初步探讨。同时针对目前消防职业技能鉴定的现状,本文着重对消防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消防职业技能鉴定推行的现实需要

按照新《消防法》的规定:所以从事消防技术服务机构以及相关执业人员,无论是从事于相关消防产品质量认证以及检查、还是消防设施检测、消防安全监测等工作,都必须依法获得相应的资质、资格。这是对消防事业的制度化法制化的必经路程。

(一)社会化进程需要推进消防职业鉴定的发展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各种新技术在消防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同时消防工作的制度化以及相应的法制化,再加上消防工作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目前我国消防监督的队伍与相关的技术手段已经很难适应目前形势的发展。而且最核心的是远远不能适应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城市中国经济建设的一个瓶颈。而消防职业社会化的发展关键不但取决于消防职业人员整个群体的水平和质量,还取决于高新技术在消防工作的应用。因此规范消防技术行业的工作,不但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更重要是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大力开展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必将对消防社会化进程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

(二)适应我国劳动力职业化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市场中双向选择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为了适应这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正朝着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对劳动力进行职业化可以准确评价个人特点和强项,可以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可以准确定位职业方向,可以增强职业竞争力。实践证明职业标准化后的劳动力能够比较令面满足企业生产、科技进步以及劳动就业的需要。那么消防行业作为新兴起的职业,推行消防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必然是消防职业化的表现,也正是适应我国劳动力职业化发展的需要。

(三)提升单位消防安全管理水平的需要

大量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对从事消防职业的劳动者来说,提高职业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实际工作的基本需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在当前激烈的经济社会竞争中,为进一步规范消防安全单位的监督管理工作,加大对消防安全单位火灾隐患的排查整治力度,针对单位消防安全基础工作,切实提高重点单位防御火灾能力,全面推进消防工作社会化进程,确保单位消防安全工作是防火监督检查的重中之重。

二、消防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分析

(一)推行消防职业技能鉴定

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在我国推行消防职业技能鉴定主要有以下法律依据。

1993年,制定《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1999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其中消防人员被列为第3大类第2中类第31b类。2000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从事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判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的消费者利益工种(职业)的劳动者,必须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这些规定为开展消防特有工种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推行消防职业技能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