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瓷器知识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7 11:17:31

瓷器知识

瓷器知识例1

一、面临的问题

1、世界贸易壁垒的影响

(1)反倾销压力。2012年2月14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关于做好应对欧盟陶瓷厨餐具反倾销准备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欧盟委员会就对进口原产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陶瓷餐具发起反倾销调查事宜已照会中国驻欧盟使团。2011年我国出口欧盟陶瓷餐具累计金额超7亿美元,一旦欧盟成功征收反倾销税,将对我国陶瓷业出口产生严重影响。以景德镇市为例,根据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2011年景德镇市出口欧盟日用瓷累计金额近4000万美元,其中欧盟市场所占比例超三分之一,占江西省出口欧盟日用瓷的90%以上,一旦欧盟立案反倾销,景德镇市10多家日用陶瓷生产企业将受波及。

我国日用陶瓷业遭遇反倾销调查主要缘于我国日用瓷生产占据全球70%的比例,为日用陶瓷生产第一大国。而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日用陶瓷业的发展得利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就欧盟市场来说,我国日用陶瓷在欧盟市场的占有率接近5成,是欧盟日用陶瓷第一大进口国。

因此,作为我国瓷都的景德镇,瓷器产业集群必然面临着反倾销调查的压力。

(2)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技术性贸易壁垒是国际贸易中商品进出口国在实施贸易进口管制时通过颁布法律、法令、条例、规定,建立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对外国进出口产品制定过分严格的技术标准、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标准,从而提高进口产品的技术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措施。

欧委会第2005/31/EC号指令,对第84/500/EEC号指令《关于与食品接触的瓷器制品的性能标准与合格声明》进行了修订。新指令指出,从2006年5月20日起,允许符合该指令的瓷器制品使用和进行贸易;从2007年5月20日起,不符合该指令要求的瓷器制品将禁止生产和进口。指令要求将对仪器分析方法检测出的铅、镉溶出量的限量标准由原来的4.0mg/L、0.3mg/L降低至0.2mg/L、0.02mg/L。这一新标准相当于把检测标准分别提高了20倍和15倍,也相当于把我国现行的检测标准提高了25倍。

除技术、标准的日趋严格外,陶瓷业的包装和标签要求也日益生态环保化。我国日用陶瓷的生产企业大多以瓦楞纸箱进行包装,虽然方便处理也可回收,但安全性能不足,也不够美观,不受国外欢迎。并且,检疫和检验的规定也日新月异。以美国为例,凡向美国出口陶瓷的工厂,必须符合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颁布的《输美日用陶瓷工厂认证条件》,并向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申请认证。未经认证的工厂产品,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不受理输美陶瓷报验,不办理输美放行手续。这种先验证证书后交货的规定,显然延长了我国陶瓷输美的时间,增加了出口的成本。

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我国瓷器产业集群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也日益严重。

2、知识产权问题

海畅实业公司是一家落户景德镇的台资企业,以其独创的“法蓝瓷”艺术陶瓷闻名。其在2006年7月向景德镇市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称在广东省潮州市有5家陶瓷企业正在生产并销售其享有著作权的产品,严重影响到企业的利益。最终,广州市一家陶瓷厂停止生产、销售海畅实业公司享有著作权的相同或近似的陶瓷制品,并销毁所有成品、半成品及模具,向海畅实业公司道歉并作出赔偿。其他四家陶瓷企业的侵权案件也最终顺利解决。

《景德镇陶瓷知识产权保护办法》中第三条规定要加强陶瓷知识产权基本知识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知识产权意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倡导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的社会氛围。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冒用商标品牌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

知识产权问题是景德镇瓷器产业群面临的一个关乎其对景德镇陶瓷的创造和智慧凝结的肯定的重要板块。景德镇瓷器产业群的发展务必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和维护。

3、缺乏创新,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景德镇的瓷器厂的日用瓷生产多以与酒厂等陶瓷相关企业的合作为主要形式。以玉风瓷厂为例,他们的日用瓷生产主要是与四特酒厂进行订单生产,以酒具为主要生产方向。这样与陶瓷相关企业进行订单生产是日用瓷生产的主要方式,而景德镇日用瓷器的生产缺乏创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在于此。模具生产的模式,让景德镇日用瓷多成批量生产,相关企业对模具的创新要求也并不高,以致于创新后劲缺乏。

而景德镇的瓷器的另一部分——艺术瓷的创新也潜藏着危机。当前艺术瓷的制作主要以模仿名家作品为主,少有自主创新,也正因如此,今年来,有关于涉及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件也越来越多。长此以往,艺术瓷的发展空间也将越来越小。

缺乏创新,是景德镇瓷器产业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这样缺乏创新也有着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的原因在其中。据了解,景德镇市从事陶瓷行业的人数占景德镇市总人口的很大比例,但这些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不足。以大学毕业生为例,我们在陶瓷学院了解到,学院应届毕业生就业比例高,但其中半数人员基本不再从事陶瓷相关行业。并且,从事本行业的学生中,很多都是自己开一家陶瓷小作坊,自主手工制作,低端的小瓷器为主。这样的小作坊在景德镇数不胜数,但未能形成有效的群体,对整个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发展的规划作用,有待加强。

二、对策与建议

1、应对贸易壁垒,突破反倾销

近年来,我国陶瓷企业出口一直受到贸易壁垒的限制,贸易壁垒也成为制约我国陶瓷器出口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景德镇瓷器产业集群想要发展也必须要学会应对日益严重的贸易壁垒问题。

自加入WTO以来,中国陶瓷企业通过运用WTO相关知识及政策,应对国际贸易壁垒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想要更好地规避贸易壁垒风险,景德镇陶瓷企业务必要学会利用WTO相关规则趋利避害,建立适应WTO运行规则的技术、标准体系。同时,要加强行业协作及行业协会的作用,集中收集国际间陶瓷进出口的相关信息政策,提前做好应对相关贸易壁垒的措施。建立适应陶瓷进出口的检验检疫标准,与国际标准想符合。从自我角度出发,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从企业自身自觉维护进出口秩序,规避不正当竞争,从根本上杜绝国际贸易壁垒。而反倾销也是国际贸易壁垒的一个重要形式。我国陶瓷企业一再遭到国外反倾销的调查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也许就是中国陶瓷企业低价出口。面对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积极应诉是降低反倾销税的一个重要措施。但并非所有的反倾销调查,我们都能通过应诉来解决,部分市场的占有份额并不足以支付我们的应诉费用,这样的情况下,应诉并非能够彻底解决问题。

从长远看,调整产业结构,在产品的设计上和包装上投入更多,开发新产品、新设计,才是占领市场、规避国际贸易壁垒的有效方式。

2、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自主创新求发展

(1)搭建陶瓷科技创新平台。景德镇市2009年度在陶瓷科技产业领域的研究《钛矿型铁电铁磁材料的研究》《环保型纳米陶瓷粉体产业化与推广应用》在江西省召开的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分别获得自然科学奖及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陶瓷自主创新方面又取得了突破。2010年4月,景德镇市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开始搭建陶瓷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技进步与陶瓷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结合。

景德镇市瓷器产业群想要长足发展,必然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搭建陶瓷科技创新平台对景德镇瓷器产业群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交流的平台,对陶瓷科技技术的运用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2)加强品牌意识,维护知识产权。景德镇陶瓷历史悠久,起源于西晋时期,“景德镇”便是景德镇陶瓷最大的特色,是无法取代的一个蕴藏着悠悠历史的独特品牌。景德镇陶瓷的创新,也务必立足于传统之上。五千年的悠久中华文明史,是景德镇陶瓷创新的最大源泉,传统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景德镇陶瓷的发展需要加强品牌意识,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而“景德镇”的品牌也需要尽心维护,从企业自身到景德镇市市政府,再到江西省,乃至全国,都需要加强陶瓷产业的知识产权维护。只有知识产权得到了应有的维护,陶瓷作品的创作者才有继续创作的动力。景德镇陶瓷业才能真正的得到维护和发展。

3、引进和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人才

(1)企业加大和院校合作,实施高薪引才政策。景德镇陶瓷学院是向景德镇乃至全国,全世界输送陶瓷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其陶瓷艺术设计、陶瓷工程学科在全国的陶瓷行业都拥有较高的声誉。据了解,学院学生报考陶瓷学院多半因兴趣,毕业后的就业多以自己开设小作坊为主,进入陶瓷业相关企业的学子并不算多。而毕业前的实践也多少靠学生自主寻找企业单位,学校挂牌进行,对学生日后的就业帮助并不算大。想要留住和培养陶瓷业的创新型人才,必须要从相关院校的毕业生处着手。企业要加大同院校的合作,创建实践基地,给在校学生一个实践的机会,实施高薪引才政策,留住创新型人才,为陶瓷业的发展培育接班人。

(2)加快建设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发挥人才中介的巨大作用。当今社会,人才众多,企业选择也众多。建设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为需要工作的人群提供相关企业的资料,也为需要人才的企业提供可供选择人群。

景德镇以陶瓷生产为主要方向,从事陶瓷业及其相关产业的人群数目也十分庞大。因此,要加快建设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为相关人员及企业提供分门别类的企业、人才资讯,让人才、企业都得到想要拥有的工作岗位和人力资源。通过人才与企业的合理配对,加强景德镇瓷器产业群的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使景德镇瓷器产业群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 景德镇市搭建陶瓷科技创新平台[DB/OL].中国卫浴网,2009-05-24.

[2] “十二五”陶业发展需越十道关[DB/OL].陶城网,2011-05-24.

[3] “法蓝瓷”为瓷都景德镇增光添彩[DB/OL].石陶网,2006-08-31.

瓷器知识例2

东汉时期瓷器的发展已经达到中国瓷器发展的成熟阶段,这一观点已经为各界所接受。同时,瓷器起源问题的探究也随着二里头遗址早期堆积出土的残及上海马桥遗址出土的瓷豆等新考古材料的出现而日渐明晰。目前,各界仍以“原始瓷”来命名东汉以前出现的瓷器,这是容易让人产生疑惑的。其“原始”二字是指始于夏,止于西汉之间出土的各种瓷器的质量不及东汉以后呢?还是只是泛指瓷器发展的起始阶段,以“早期”二字替代更为恰当呢?笔者希望综合新的考古材料,改变人们对所谓原始瓷的认识,力求明晰“原始”二字不应为其质量粗劣之意,而是代表了瓷器发展的早期阶段。

1982年,由中国硅酸盐协会编纂的《中国陶瓷史》①一书中就原始瓷的认识是“从我国各地出土的商周青瓷来看,已基本上具备了瓷器的形成条件,应是属于瓷器的范畴。它是由陶器像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也可以说原始瓷还处于瓷器的低级阶段,所以称为原始瓷器。”

首先,由这一评述我们认识到原始瓷具备瓷器烧成原料、温度及器表施釉的三个基本条件。瓷器的原料采用含易融和助融剂较低,含铁量在2%以下的瓷石、瓷土或高岭土。瓷器的烧成一般都需要1200℃的高温,同时要全都达到烧结程度,吸水性较差。此外,瓷器的表面应该释釉。这是认定原始瓷是瓷器的前提条件。

其次,既然肯定原始瓷是瓷器,那么“过渡阶段的产物”的是概念是存在疑问的。笔者认为,所谓过渡产物②,应是指接近或达到瓷器烧成三条硬性指标的其中至少两项。比如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其原料与烧成温度皆不逊于瓷器,只是以器表施釉与否来判定其属性。这种印纹硬陶既有陶器的粗犷,又有瓷器之坚硬,这才是由陶至瓷过渡阶段的器物应有的属性。

而从考古发掘的材料看,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往往又是和同期的原始瓷共同出土,而且两者器表的纹饰又多是累同或完全一样。特别是在浙江绍兴、萧山的春秋战国时期的窑址中,还发现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是在一个窑中烧制的事实,说明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就已经分属两个系统。在郑州铭功路二号商墓中曾发现一件原始青瓷尊,敞口、折肩、深腹,胎色灰黄,器表及器里上部施有黄绿色透明釉,肩、腹部施有压印席纹和条格形纹饰。与其同时出土的器物还有一批青铜礼器,器形有鼎、、爵、觚等,可以肯定,这件珍贵的青瓷是作为礼器使用的③。而到了西周时期,原始青瓷有了进一步发展,表现之一是分布地区更加广泛,在周原地区和安徽的屯溪,都有大量西周青瓷出土。在墓葬中发现的青瓷器,都属于大型贵族墓的随葬品。可以肯定,这时的青瓷是作为与青铜器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礼器使用的。

由此可知,原始瓷是瓷器发展的早期阶段的独立的产物,并且在这一阶段承担祭祀礼器的重任,并不是所谓的由陶至瓷发展过程中的,由于技术不成熟而产生的过渡产品。原始瓷是在特定时期内,特定生产条件下,人们由此产生的固定的审美,其属性应当是由陶器至瓷器的成功飞越,这一飞越产生的重大影响不小于东汉浙江上虞小仙坛青瓷器的发现。

再者,相较于现行公认的东汉成熟瓷器,商至西汉的出现的原始瓷其品质也毫不逊色。以浙江为例,浙江是我国青瓷的发源地和主要产区,从浙西北黄梅山窑址商代原始瓷的滥觞,至浙南龙泉窑业在清代的消亡,窑火延烧了3000余年。浙西北东苕溪流域的湖州黄梅山商代窑址、德清洛舍的两周时期窑址群、钱塘江下游杭州湾南岸萧山进化、绍兴富盛的春秋张国原始瓷窑址群等出土的原始瓷器至战国时期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其中精品,对比东汉的所谓成熟瓷器绝不等而下之。这也说明,目前对原始瓷的认识是存在误解的。

我们并不否认历史是向前演进的,但对于瓷器的发展我的认识是早在战国之时陶瓷器就已经经历一次巅峰,而后由于一系列的未考的原因于西汉之时突然衰落,至东汉又重新发展起来。由是,东汉出现的瓷器已非常成熟我们不可否认,但就此否认此前瓷器发展的水平,其以“原始”概之是值得商榷的。我们已知对于陶瓷之严格划分始于近代,那么古人对于这种浴火而生的器物的认识并不能达到我们应用科学来认识陶瓷的水平。那么由直观上来看战国所谓原始瓷,坚硬美观之程度远远超出了陶器给人们的印象。所以原始瓷的“原始”二字实不应线性的理解为瓷器发展的“低级”阶段,而应将陶瓷的发展放置于同一个发展框架中,承认这一时期瓷器发展的成就,所以原始并不表示低级。

就好比中国古代玉器发展至魏晋,礼玉之风几乎无存,至于唐宋俗玉又大兴,我们能说玉器发展成熟于唐宋吗?当然玉器的发展要比我的比喻复杂的多,但这个比喻的意思是整个陶至瓷的发展是个整体,所谓陶器,过渡器,原始器,成熟器,应该是以时间为概念的。这是经过大量新材料的积累和观察对比所谓原始器与成熟器就显而易见的。

综上所述,原始瓷的“原始”二字实有歧义,就其发展的程度实在应该属由陶至瓷发展的一大飞越,在烧成技术上已经掌握了原料的选择与处理、温度与气氛的控制、釉面的处理。在功能作用上仿制各种青铜礼器作为祭器,甚至部分精品为早期“官窑”也未可知。由此,总结陶瓷发展的阶段实应为陶期、过渡期、早期发展期、衰落期、成熟期。而早期发展期正是现今被大众误读的“原始瓷”。

注解

① 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

② A.宋建:《马桥文化原始瓷和印纹硬陶研究》,《文物》2000年,第3期。

瓷器知识例3

陶器的发明足中国人的光荣,随着陶瓷行业的快速发展,但足对于制作瓷器的过程却没有相关的理论记录。因此,中国古代制瓷工艺只停留于手工生产上,无法深人的了解陶瓷的科学制作方法。对中国陶瓷科学理论的研究最初足由于外国人开始的,直到现在才对陶瓷的工艺理论进行研究。

1.瓷器的原材料

原料足制作陶瓷最基础也足最关键的部分,首先要了解原料的性能,我国古代最初采用的原料足田泥、地表等易熔粘土制作瓷器。这种泥土含有较多杂质,而且含铁量较高,烧结温度较低。随之选用的足粘性适度、泥质较细的红土、黑土等粘土作为原料,与田泥相比,其更适合制作瓷器。

2.瓷器的成型方法和理论

在制作瓷器过程中,瓷器的成型具有多种方法,其中包括手工捏塑法、泥条盘筑法、泥片围接法等,其中手工捏塑法比较适合制作小的瓷器,这也足最原始最简单的成型方法。泥条盘筑法足将泥土搓成泥条,接着从器底起从下往上将泥条盘筑呈器壁直至器日,再用泥浆胶合成型,最后抹平器壁盘筑时留下一的泥缝。

二、古代制瓷经验对现代陶瓷经济管理的启示

1、讲究兼容并蓄,不断推进技术进步

瓷器最初足以晒十的形式制作而成,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演变成用火烧至而成为器。经过历时的演变,人们吸取制作瓷器的经验,并借鉴行业内外先进的理念与工艺技术,在瓷器的造型方面借鉴其它手工业技术,比如,石器、青铜器等,使得瓷器的制作有了很大的提升。在烧制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改进也驯导了良好的成果。尤其对于景德镇陶瓷来说,足全国名窑之大城,在制作瓷器方面有着精湛的技术,良好的窑炉,将国外优良的颜料、制瓷的技术以及装饰技巧应用于瓷器制作中,成为全国制作瓷器的文化名城。由此看出,兼容并蓄,注重制瓷的方法以及借鉴国外优良的工艺手法,对推动古代制瓷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前陶瓷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成就,与国外相比,我国还需要不断的提升竞争力,只有兼容并蓄才能不断获得进步,提高生产技术的水平。

2、注重分工与协作,提高瓷器生产率

中国古代制作瓷器}分注重合作,在制作瓷器过程中通常都足分工协作,尤其在商朝时期,分工化成为制作瓷器的主要方式。随着陶器行业的发展,制瓷业成为一个独介_的行业,对于瓷器的制作与生产都采用了内部分工,有效促进了制瓷业的良好发展。另外,由于制作瓷器的过程}分复杂,到了清代,社会分工更为完善,这种细致的分工,使陶瓷制作更加出色,提高了陶瓷行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制瓷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各个瓷器生产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合理的分工现象,使得瓷器制作的效率无法提升,严重阻碍了我国陶瓷工业的发展。因此,当前制瓷企业在瓷器的制作过程中,应当吸收古代制瓷业的经验,加强分工与协作,以此提高生产效率。

3、注重品质与品牌,提高产品和企业知名度

中国古代制瓷业对于瓷器的品牌与质量十分重视,在制作瓷器过程中的原料上刻意求精,不计成木,只为瓷器的质量尤精。注重瓷器的质量有利于瓷器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且古代制瓷业非常注重瓷器的品牌,常以铭文作为标识,提高瓷器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到了宋代,由于瓷器业的快速发替,瓷器品牌意识也逐渐加强,形成了以商标作为品牌的命名。到了清朝,制瓷业不仅注重瓷器的品牌,还注重瓷器的店号、制作者,瓷器成品的知名度逐渐得到提升。

瓷器知识例4

一、地理标志的内涵及景德镇陶瓷

地理标志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并被定义为用于商品的,有特殊地理来源的,保持原产地的特殊品质或者声誉的标志。我国对地理标志的解释则以商标法的定义为准并指出,地理标志是能够知识某类商品的来源地的,具有特定质量、信誉以及其他特征的标志,并且这些特征源于商品来源地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景德镇陶瓷是江西景德镇称为瓷都之源,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景德镇陶瓷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景德镇陶瓷是硅酸盐制品,有上釉和不上釉之分,主要以产自景德镇及周边区域的高岭土、瓷石等为原材料。景德镇与2005年申请获批景德镇陶瓷原产地名保护。

二、当前对景德镇陶瓷的地理标志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对地理标志的宣传不到。

虽然景德镇陶瓷在较早以前就注册为证明商标,但由于国内为均未充分理解这一地理标志的内涵,经常出现与其他地理标志或者货源标记相混淆的情况。景德镇有的著名商标缺乏宣传,正处于几乎被人遗忘的境况。

(二)地理标志管理混乱并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目前对地理标志进行管理的部门主要有两,一是国家质检总局,二是国家工商总局。前者主要负责产品生产过程和标准的认证审核,后者主要负责管理当前的地理标志,前者更关心生产问题,后者更关心市场问题,都处于地理标志管理的不同阶段。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这两者并未各行其是,没有分清权责,存在对地理标志多头管理的情况,造成不必要的混乱和矛盾,导致资源的浪费。

(三)“景德镇瓷器”地理标志长期被分法滥用。

由于当地生产商和分销商在地理标志保护意识上淡薄,专业知识的缺乏导致很多人将“景德镇瓷器”这一地理标志与货源标记混为一谈。当地不少技术和质量不过关的小作坊正是利用这样的模糊概念,借助“景德镇瓷器”来销售低劣产品。这不仅损害了“景德镇瓷器”的形象,还给误导了消费者,更侵害了原地理标志权利人的利益,使得这一地理标志价值降低,沦为陶瓷产品的代名词。另外,由于“景德镇瓷器”地理标志涵盖的面非常广,涉及的管理部分很多,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执法的困难。景德镇陶瓷协会是这一地理标志的主要管理者,但并没有充分发挥其监督管理作用,导致地理标志被滥用现象增多。

(四)缺乏鉴定中心。

目前,权威的陶瓷坚定中心还未建立起来,各种赝品和劣质品仍在市场上大行其道,导致企业和个人权益受到非法侵害。加上不少受害者由于维权成本太高而放弃了维权,使得这一现象加剧。

三、通过地理标志保护“景德镇瓷器”的对策

(一)提高对地理标志的宣传力度,以培养和提高公众的维权意识。

可以借助被授予知识产权示范城市称号的城市以及相关的陶瓷知识产权信息中心的威信和名誉,在高校、企业、事业单位等单位和部分进行地理标志及其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将经典的案例制作成故事和宣传片,借助媒体的力量来加大宣传,以帮助广大群众了解知识产权,懂得基本的维权意识,最终齐心协力维护好“景德镇瓷器”这一招牌。

(二) 实行企业使用“景德镇瓷器”这一标志时,注册该企业的自身商标。

在国家质检总局和工商总局的双重认证和双重领导下,在企业使用“景德镇瓷器”这一标志的同时,应当鼓励企业同时注册该企业自身的商标,注重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对知识产权的维护,成功实现双重保护的目的。这对于抑制各种滥用和不当使用“景德镇瓷器”的行为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和发挥一定的效果,也减少了地理标志和商标权冲突和各种纷争。

(三)突出商标的显著性。

对使用地理标志和集体标志进行严格把关,只允许符合质量、特色等条件的厂商使用。为了使消费者更好的辨识,应突出商标的显著性。可以采取社会征集的方式,利用社会群众的智慧来设计出相关的证明商标以及防伪技术。这样有助于进一步区分地理标志与货品来源地。同时,各类管理和执法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和提高管理水平,规范新证明标志的获批程序,加强检查工作和提高对违法乱纪行为的打击力度。

(四)加强各管理部门的沟通,加大监管力度并尽快建立起权威鉴定机构。

发挥政府在领导作用,进一步明确各管理部门的权责,对现有的行政资源和工作程序进行优化和整合。集中各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开展执法部门联席会议,进一步讨论知识产权维护措施,以完善现有的支持产权协调机制。同时,景德镇陶瓷协会应当明确自身的责任,对地理标志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及时与各相关部门沟通协作。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以提高监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陶瓷检测仪器设备的投入,严打假冒伪劣行为,对于不符合使用证明商标的企业应及时拒绝,明令禁止其使用,从而维护“景德镇瓷器”的形象和名誉。

四、小结

地理标志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产权,是种质量水平和信誉的标志,更是某类商品的经济价值的表现方式,因此通过地理标志来保护“景德镇瓷器”能够提升品牌形象和有效扩展销售渠道,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从而保持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瓷器知识例5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168-01

古陶瓷研究方法论与时代的文化、科技水平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古代,古器物研究水平决定对古陶瓷研究的高低。近代以来,随着科技文化的不断进步,古陶瓷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总体而言,对古陶瓷研究的方法是在不断丰富,研究的范围也不断的拓展,从零散到系统,从单一到丰富,研究也向系统化、理论化发展。

以古陶瓷本身为研究对象,以古陶瓷鉴赏为研究目的:北宋时期,金石学、古器物学开始兴盛,重视对古代器物的考证与收藏,以古器物学的研究方法对古代文物进行考证,这一研究文物的理论方法一直持续到清代晚期。这个时期,古陶瓷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器物本身的观赏与把玩,热衷对瓷器的器型、釉色、纹饰、款识等方面的考证,而对其内涵并不做深入系统的考究。成书于明代洪武年间的《格古要论》,是古代关于陶瓷研究十分重要的书籍,在谈及宋代五大名窑时,只是谈五大名窑各个窑口特征的不同,及瓷器的一些固有特点,而对其美学特征及其艺术特点谈及较少。以收藏鉴赏为目的研究方法,对古陶瓷的综合研究免不了会产生一些偏颇。对各个时期瓷器认识不深入,从而不可能认识到古陶瓷的发展演变规律,也不可认识古陶瓷真正的内在价值。北宋一直到清末,遗留的古陶瓷研究著作多停留在对古代器物的描述当中,对古陶瓷进行系统整理的书籍,此时尚未出现。

西方考古学运用于古陶瓷研究,以考证古陶瓷发展史为主要目标:随着近代西方考古学的传入,以考古类型学和考古地层学为主要研究方法应用于古陶瓷的研究领域。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考古学家陈万里先生为代表的陶瓷考古先驱,第一次实地发掘了浙江省的龙泉窑,结合古代文献对龙泉瓷器的记载,对不同时期的瓷片及窑具进行分类。依据地层学的原理,将器物按照地层叠压的关系进行年代的区分,再用类型学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历代龙泉窑生产演变的发展规律,以及产品的风格特征,作为龙泉窑瓷器年代判定的主要依据。将陶瓷考古的发掘成果作为古陶瓷研究的主要依据,在中国古陶瓷研究史上是开天辟地的事情,使第一线的考古资料与传世实物进行对比研究,为古陶瓷研究找到了可靠的参考资料,解决了历史上的许多遗留问题。考古学与古陶瓷研究相结合,形成了两个学科交叉形成的新学科,陶瓷考古学。考古学在古陶瓷研究方面的普遍应用,为系统的研究古代陶瓷奠定了基础。这个时期的研究著作,是以吴仁静、辛安潮先生编写的《中国陶瓷史》为代表。该书虽然内容较为简略,却系统的介绍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历史的脉络。以史论的形式编写古陶瓷的著作,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方法。此时还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方向,日本学者三山次男对中国外销瓷器领域的研究及对中国的制瓷技术对世界制瓷业的影响的考证,都是过去没有涉及的研究领域。

近代科学技术在研究中应用,以分析古陶瓷微观结构为研究方法: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物理化学方法运用于古代陶瓷的研究当中,产生了许多应用于陶瓷断代的科学仪器,像分析陶瓷年代的热释光技术,能够准确将器物断代,用化学方法检测陶瓷的物质成分构成,判断出古代陶瓷的物质元素,与采集的陶瓷标本进行分析,准确判定陶瓷的大体窑口,为古陶瓷的断代研究提供了较为便利的条件。由于我国的窑口众多,很难区分器物的准确窑口,造成了对其研究的不便。借助科学仪器的帮助,较准确的认清器物的归属,明确其价值,有利于对古陶瓷的把握与研究。利用科技研究古代陶瓷在民国时期就开始应用,李家治等先生编写的《中国古代陶瓷科学技术成就》一书,是以科技分析应用于陶瓷研究的代表著作,该书详细分析了古代陶瓷的微观结构,化学物质的构成比例,开启了近代陶瓷科技研究的先河。

瓷器知识例6

一、陶瓷器皿审美意象思维的形成

1.陶瓷器皿审美活动中的感觉和知觉。首先,我们从感觉和知觉出发,对陶瓷器皿的感觉来说是陶瓷器皿本身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并在人脑中形成对陶瓷器皿自身个别的属性反映。陶瓷设计者应该面对社会现实生活之需,赋予陶瓷器皿设计的创造性,由此了解人们对待发展进程中的变化要求以及最初的直接感觉。它具有选择性,探索性。我们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我们的看法就会更加敏感。如此,陶瓷器皿的形式能够触发对陶器的感知,成为审美基础和审美体验的起点。(1)陶器审美活动中的感觉是我们对待一件陶器时审美活动的心理基础。是要了解审美对象的形式是具有特定指向的意义,其直观的性质表现在陶器的颜色,形状,大小和位置以及所采用的黏土材料,这些审美活动,直接作用在陶瓷设计师的感觉器官,充分的对审美对象的形式要素进行最为直观的感觉,体验到陶器的美学内涵,审美活动永远离不开生动、具体的感官活动,一个精美的陶器,其优美的形态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因此,陶瓷器皿的审美体验,感觉是最为重要的。(2)陶器审美活动中的知觉是在感觉体验的基础上对陶瓷器皿所具有的各种属性、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来综合反映出的整体形象。感觉和知觉的共同之处是它们都是陶瓷器皿的器物本身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后的反映,在对陶瓷器皿的审美活动时,第一步总是先知觉到陶瓷器皿的整体面貌与效果,再去细致的感受它的形制,材质工艺,表现手法等,目的在于能够立体感受,引起感官共振,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器物形象。陶瓷器皿的任何形象,都是线、面,色彩和整体的构建。陶瓷器皿的器型结构、造型、材料,工艺特征的体现。陶瓷器皿的审美心理活动,是由知觉的整体性来完成对陶瓷器皿成品进行审美活动的第一步。

2.陶瓷器皿审美活动中的的表象和联想。(1)陶瓷器皿的表像是陶器显现出的客观存在的外部形象,主要体现在陶瓷器皿的形态造型方面。它的最大特点是反映客观事物形态的直接性并成为人记忆中的第一印象。陶瓷器皿的表象往往是通过设计师对生活的体验、观察、摸索,所设计出以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的富有魅力的实用器物,使人们在生活中体验和享受到陶瓷器皿所能够给生活带来的审美愉悦。知觉是由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不断累积补充的,而这些知识和经验的获得便是一种对表象形式的不间断的存储所构成的,而且在感知过程中又会获得新鲜表象的生成。所以,感知和表象是有直接联系的,整个活动依然是相互影响推进的。陶瓷器皿从设计到制作、成型,这些过程成为了我们在使用、欣赏活动中感受到表象在各个环节中积极的寻求存在。由此在审美活动中才能感受到形态所带来的审美感动。(2)陶瓷器皿的联想。指在审美活动的各种意义的思考和推理,它是从一件事情联系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有多种联想的东西在头脑中产生一个暂时的神经连接,一旦一个相应的刺激诱导这个临时连接时就形成了联想。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对当时各地瓷窑所产的茶具有过评论:“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一也;或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陆羽在上述评论中把越瓷“类玉”、“类冰”来形容对越瓷的喜爱,就是对越瓷釉色的形容并将其传统的玉文化融入到陶瓷的文化联想中。同样,陶瓷器皿自身的泥土材质也会让人联想到脚踏实地的生活亲近感,是泥土与火的烧炼而成的艺术品。

3.陶瓷器皿审美活动中的的想象和情感。(1)想象。主要体现在陶瓷器皿设计中过程中,丰富的经验和体会是想象的源泉,深刻的思想和敏锐的洞察力是想象升华的动力。想象的过程产生的形象,可能是我们不认识的形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想象力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体现在设计中想象的活动便是受社会历史条件和人们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和生活经验的影响和制约,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属于一定时代,时代特征明显。设计者是融入了自己独特个性的想象力,想象力创造的特色是自由的,富于创意和新颖独特的,其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典型的审美意象。(2)情感。是指陶瓷器皿是否符合自己心理的需要和感情融入的体验。情感是审美产生的重要原因。情感与人的心理实现和人们需求的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具有强烈的主观倾向,是主动,积极的心理活动。在陶瓷器皿审美过程中把人们的个性和情感映射在客体对象中,与对象产生心理契合。审美情感的独特性在于它是审美心理活动的动力和方向引导,其是审美心理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并与其他审美心理因素合作密切。情感和知觉的关系,一方面情感影响对事物的看法,另一方面,在特定情绪的影响下形成的看法和行动的情绪,导致更深的情感体验。如耀州窑美如碧玉般的青瓷以内敛的审美价值取向,注重审美的社会功能和道德功利,与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审美理想直接关联,根本上讲它就是宋代社会文化的表征。强调科学与艺术的文人趣味必然要反映在“碗” “盘” “瓶”等生活器皿的设计当中。如此,宋瓷表达了当时文人士大夫自己所需的情感,也传递出情感在宋瓷上的体现。

4.陶瓷器皿的审美意象思维成型。审美意象思维的成型是由主体在情感感受的过程中通过感知,想象活动的刺激来构成的。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外美学家们早就关注到了意象问题。在西方,从康德到苏珊·朗格等人,都曾详细地阐明了审美意象的主要特征。而中国古典美学更是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首次提出了审美意义上的意象范畴,并对意象的生成过程作了总括:“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从逻辑的角度看,美感作为审美对象感受、体验和评价的过程,实际上是以意象运动的方式展开的。美感的过程,是审美意象获取、运动和推移的过程。美感的诸多心理要素,始终以审美意象为聚合点而得以融汇和统一。艺术创造实际上是审美意象的创造,艺术欣赏则是审美意象的解读。对陶瓷器皿的审美思维来说,理解是高层次审美是通过揭示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对经过艺术加工的审美对象的理解从而直觉把握有意味的形式。对理解程度的不同,可分为对陶瓷器皿表象的理解和对陶瓷器皿形成的内在联系的理解。这两种不同的认识形式是都不是靠审美活动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形式而构建的,而是随着感觉和知觉,表象和联象,想象和情感这些审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是对审美对象的理性内涵的直接感受。经验表明:在审美活动过程中,感觉,知觉,想象,联想,情感和其他心理因素共处在自由、和谐的运动状态中。从而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审美心理过程。从其诸因素与理解的关系来看,在陶瓷器皿的审美活动中这些构成了审美意象思维的形成。设计者进行陶瓷器皿设计,适用的市场、背景必须全面调查后进行分析了解,而后设计出具有美感的陶瓷器皿,提高陶瓷器皿自身美感的同时对生活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已达到更美妙的审美愉悦。

二、陶瓷器皿审美意象思维的特征

陶瓷器皿设计是创造的行为,其审美内涵伴随着人类社会生活、文化的进步且不断提高深化。“意象”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范畴,“意”指主观的情思,“象”指客观的物象,“意象”是物象与情思的融合。“审美意象”是指“意象”既体现了主体的审美意识,又体现了客体的审美特征,是主体审美意识和客体审美特征的统一。陶瓷器皿便是陶瓷材料艺术加工后的体现,它具有的实用性属性在器皿产品中可以得到直接反映,它的形象又反映出社会生产物质文化水平所体现出的精神层面的视觉形象,这是时代特征的审美价值显现。从创造思维看,是由审美主体——人,在陶瓷器皿形象中进行的审美体验、寄情、评价,同时包括获得的审美愉悦,这是陶器的形象与设计者情感的主观结合。因此,陶瓷器皿审美意象除具有主体性和形象性特征外,更具有与非审美意象有着质的区别的是其特有的情感特征。艺术传达是伴随情感的传达。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传达。

1.主体性特征。陶瓷器皿是以物化的形式展现,其审美意象具有直观性思维的特点,还有陶瓷器皿设计者的理念和审美理想在陶器上的融合。由于人“意”的渗透,体现出的是主动的创造,存在着人的意念,动机和意趣。人在不同程度的进行联想和想象活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在对形象的处理中,融入各种艺术加工手段,用来创建一个新的形象,这便是审美意象的主体性特征。这些满含审美趣味的器物源于陶瓷器皿设计者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于此同时又会反作用于陶瓷器皿设计者开拓新的思路来传递意象。

2.形象性特征。审美意象是以象达意,不论是陶瓷器皿自身的物质样貌,还是谨存在设计者头脑中的设计样式,都是在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上形成的。审美意象作为意象的一种,具有形象思维的显著特点,形象思维始终旨在构建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因为只有最初在心里构思出一个比较完整的艺术形象,才可以实现其设计所需要的形象。所以,生动形象是审美意象的基本载体和特征。与此同时,意象是由艺术想象形成的,艺术想象是形象思维活动的基础心理活动,由此形象性特征也是构成审美意象思维的基础特征之一。陶瓷器皿设计本身就是一个物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也便是设计思维的传递过程。我国传统器物崇尚应物象形,象形寓意,这些艺术特色及美学样式便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有机结合。

3.情感性特征。陶瓷器皿因其物化的过程是陶瓷器皿设计者与器物物象主观情志的结合的思维过程,这其中添加了制作者对人生感悟、社会生活的体验,以及追求美的意愿,其感情大量的注入在制作中。陶瓷器皿的审美意象思维特征与其他非审美意象的最大的质的区别便是情感性特征,陶瓷器皿更主张“物以情观”。对陶瓷器皿来说,从视觉的观看,欣赏,触感的抚摸的同时,不可避免的会将感情投入到陶瓷器皿上来,并带有强烈的感彩。这种感情的“投入”作用,在美学中被称之为“移情”作用,陶瓷器皿设计者的主观情绪、心理感受在这一实体对象在融聚,对象透露出主观的情感色彩,从而获得让人动情的审美效应。更因为不同的陶瓷器皿设计者的个体性格、气质、生活经验的不同导致主观色彩不同,即便是以同一类型的陶瓷器皿为基础建立的审美意象,也会显得千差万别、千姿百态。正因如此,情感性是陶瓷器皿审美意象中最具魅力的根本特征。

三、结语

我国传统审美观是由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积累决定的,几千年来,儒、禅、道三家作为精神领袖共同构建了我国文化的基本美学价值体系。传统艺术审美观念中,美不离形,而美不在于形而在于神。传统的陶瓷器皿对美的追求是由形入神、以形传神。这些情感均是被看作对物的表达,而这些艺术形式则要表达和追求的是传神,这就不仅仅需要满足形式的丰富和感观的愉悦,而需要深入了解到其传达内在的意蕴。即感受陶瓷器皿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的形成,不但显现出审美心态的发展轨迹,更体现了历史审美实践的精华。

参 考 文 献

瓷器知识例7

在一个清新的空气,被春雨洗刷得青翠欲滴的花草,看上去都是那么的舒心,初夏真是多雨的季节,毛毛细雨刚刚有所收敛的日子里,我们几个同学自发的组织上去山西省博物院进行讲解。

讲解的内容并不是很多。首先介绍了“瓷苑艺葩”展厅的第一个单元:质朴的北方窑瓷器。它是从公元386年至公元1368年(北朝隋唐宋辽金元)。

有白瓷的代表作——人手柄执壶、青釉龙柄鸡首壶;到了北宋,北方的瓷器业进入了一个黄金阶段,有五大民窑和八大窑器;元、金、西夏游牧民族的一些器皿。

接着,有介绍了制瓷的九大工艺流程。然后,过渡到了第二个单元:绚丽多姿的彩瓷。是从公元1271年至公元1911年(元明清)。

瓷器知识例8

制陶业是最古老的手工业之一,陶瓷有多种类型,其中包括艺术陶瓷、生活用瓷、以及陈设用瓷等【1】。瓷器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需要较高的工艺技术,从我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来看,从当初的产生到如今的繁荣发展,陶瓷在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丰富管理经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古代制瓷经验对现代陶瓷经济管理的启示深入探讨。

一、古代制瓷工艺的经验理论

陶器的发明是中国人的光荣,随着陶瓷行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对于制作瓷器的过程却没有相关的理论记录【2】。因此,中国古代制瓷工艺只停留于手工生产上,无法深入的了解陶瓷的科学制作方法。对中国陶瓷科学理论的研究最初是由于外国人开始的,直到现在才对陶瓷的工艺理论进行研究。

1、瓷器的原材料

原料是制作陶瓷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部分,首先要了解原料的性能,我国古代最初采用的原料是田泥、地表等易熔粘土制作瓷器。这种泥土含有较多杂质,而且含铁量较高,烧结温度较低。随之选用的是粘性适度、泥质较细的红土、黑土等粘土作为原料,与田泥相比,其更适合制作瓷器。

2、瓷器的成型方法和理论

在制作瓷器过程中,瓷器的成型具有多种方法,其中包括手工捏塑法、泥条盘筑法、泥片围接法等,其中手工捏塑法比较适合制作小的瓷器,这也是最原始最简单的成型方法。泥条盘筑法是将泥土搓成泥条,接着从器底起从下往上将泥条盘筑呈器壁直至器口,再用泥浆胶合成型,最后抹平器壁盘筑时留下的泥缝。

二、古代制瓷经验对现代陶瓷经济管理的启示

1、讲究兼容并蓄,不断推进技术进步

瓷器最初是以晒干的形式制作而成,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演变成用火烧至而成为器。经过历时的演变,人们吸取制作瓷器的经验,并借鉴行业内外先进的理念与工艺技术,在瓷器的造型方面借鉴其它手工业技术,比如,石器、青铜器等,使得瓷器的制作有了很大的提升。在烧制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尤其对于景德镇陶瓷来说,是全国名窑之大城,在制作瓷器方面有着精湛的技术,良好的窑炉,将国外优良的颜料、制瓷的技术以及装饰技巧应用于瓷器制作中,成为全国制作瓷器的文化名城。由此看出,兼容并蓄,注重制瓷的方法以及借鉴国外优良的工艺手法,对推动古代制瓷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当前陶瓷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成就,与国外相比,我国还需要不断的提升竞争力,只有兼容并蓄才能不断获得进步,提高生产技术的水平。

2、注重分工与协作,提高瓷器生产率

中国古代制作瓷器十分注重合作,在制作瓷器过程中通常都是分工协作,尤其在商朝时期,分工化成为制作瓷器的主要方式。随着陶器行业的发展,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对于瓷器的制作与生产都采用了内部分工,有效促进了制瓷业的良好发展。另外,由于制作瓷器的过程十分复杂,到了清代,社会分工更为完善,这种细致的分工,使陶瓷制作更加出色,提高了陶瓷行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制瓷业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各个瓷器生产企业之间存在着不合理的分工现象,使得瓷器制作的效率无法提升,严重阻碍了我国陶瓷工业的发展。因此,当前制瓷企业在瓷器的制作过程中,应当吸收古代制瓷业的经验,加强分工与协作,以此提高生产效率。

3、注重品质与品牌,提高产品和企业知名度

中国古代制瓷业对于瓷器的品牌与质量十分重视,在制作瓷器过程中的原料上刻意求精,不计成本,只为瓷器的质量尤精。注重瓷器的质量有利于瓷器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而且古代制瓷业非常注重瓷器的品牌,常以铭文作为标识,提高瓷器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到了宋代,由于瓷器业的快速发簪,瓷器品牌意识也逐渐加强,形成了以商标作为品牌的命名。到了清朝,制瓷业不仅注重瓷器的品牌,还注重瓷器的店号、制作者,瓷器成品的知名度逐渐得到提升。品牌是一个企业的象征,代表着企业的无形资产,其与企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3】。消费者认同某个产品的质量,就是对产品的品牌认可。由于古代的商品经济受到一定限制,消费者对品牌的要求还不够注重,但是从古代制瓷业的品牌与质量的论述来看,古代与现代陶瓷行业都比较重视瓷器的质量与品牌。因此,现代陶瓷行业要根据古代制瓷的经验,在保证瓷器质量的同时,加强瓷器的品牌建设。可以从产品的包装的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设计,达到外观新颖的条件下,注重实用性,比如,携带、使用方面,并且选择品牌策略,借鉴知名品牌的成功经验,加强品牌的设计与宣传,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其次,还需要将产品与生产和销售者知名度结合起来,以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提高产品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知名度。

三、结语

总而言之,古代陶瓷制作经验丰富,其对于现代陶瓷行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4】。因此,现代陶瓷企业在制作瓷器过程中,可以根据古代制瓷的经验,讲究兼容并蓄,注重分工与协作,注重品质与品牌。以此不断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瓷器生产效率,提高产品和生产者知名度,从而促进陶瓷行业的良好发展。

作者:王骏凯 单位:景德镇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郭建晖.中国古代制瓷业经验对现代陶瓷经济管理的启示[J].中国陶瓷工业,2003,04:50-53+35.

瓷器知识例9

谈到鉴定陶瓷的入门问题,张浦生先生说:“首先要学习理论知识,掌握丰富的陶瓷鉴定基础知识;其次要接触实践,多去博物馆看实物;再次要找高水平的老师做指导;最后还要靠自身努力,且具有悟性,一个有悟性的人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古陶瓷仿品赝品充斥市场,真东西太少,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不光一般收藏者难以鉴别,就是鉴定专家有时也会出现失误。1996年我去香港,遇到一位在苏富比拍卖行负责瓷器鉴定的日本专家,他曾在北京中央美院读研究生。他对我说准备不干了,想来中国再好好学习。他这个话讲得很婉转,后来从侧面了解到,因为他连续收进了几件假货,对他的信誉影响很大。现在国外有些拍卖行的老专家也感到对国内采用高技术手段制作的仿品辨别起来很困难,说每年不到景德镇去一次就要上当。现在有些所谓的收藏家老是买假货,原因是只看书,接触真品实物太少。书又不是正规专业的书,现在涉及古陶瓷鉴定的书籍有些泛滥,大都是抄来抄去,东拼西凑搞出来的,结果误导、坑害了读者。”张先生认为,初学古陶瓷收藏的人一定要多看名家著作,博取众家之长,因为这些书中的知识和经验都是很多老专家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靠得住,信得过。

今天的陶瓷鉴定分为目鉴与科技鉴定两大手段,张先生最为推崇前者。他引用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的话说,“目鉴本来就是科学,看器物的造型、纹饰、胎釉、款识、工艺,这些经验不是无根据的凭借主观臆断,而是建立在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等基础上的,因为你们头脑里就有个数据库。”

识别仿古瓷的五大绝招

“如何鉴别仿古瓷?”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收藏爱好者困惑的问题。张浦生先生认为要借助考古学的排比法:第一,从时代上排;第二,从品种上排;第三,从器形上排;第四,从纹饰上排;第五,从总体风格上排。排列之后再进行比较。比如宋代陶瓷与之前的唐代、之后的元代有什么区别,要搞清楚相互之间的特点与差异。中国陶瓷器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器形的变化,一是装饰的变化。再比如青花瓷器,它是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完美的结合,鉴定时排列其纹饰尤其重要,其中包括它的主体纹饰和边线纹饰。

在多年鉴定实践中,张先生还从造型、绘画、胎釉、款识、工艺等方面,总结出五种识别仿制瓷器的方法:第一,看造型。器形不规整,古里古怪的不能要,历代古瓷的器形,都有一定的形制;但器形太规整的也不能要,那有可能是用现代灌浆工艺制成的;第二,看绘画。绘画看上去不顺眼的不能要,说明作者绘画水平的低下;而绘画画得太好的,也不要能,因为它超越了时代的水准。第三,看胎体分量。分量过轻的不能要,说明瓷胎质量有问题;而分量太重的也不能要,因为古瓷分量一般都有规范。例如:明代永乐瓷轻,宣德瓷重,成化瓷又轻;清代康熙瓷重,雍正瓷轻,乾隆瓷比雍正瓷重,但较康熙瓷轻,等等。第四,看釉面光泽。釉面光泽太亮的不能要,这是瓷器刚出窑炉的现象;但釉面黯淡无光的也不能要,它是人为用酸处理的结果。第五,看款识。款字书法不像样的不能要,这是现代人惯用圆珠笔,不善于书写毛笔字的缘故;而款字书法写得太逼真的也不能要,那很可能是通过电脑做出来的。

此外,还有瓷器扣之声音十分响亮的不能要,那是用现代高温窑炉烧成的;元末明初大件瓷器底部涩胎上火石红非常明显的不能要;再有瓶、罐一类琢器的器身接口过于明显的不能要,等等。因为这些都是作伪者故弄玄虚、画蛇添足的做法。

鉴定陶瓷不光要研究古陶瓷,还要研究仿古瓷,将二者进行对比,这对学习鉴定大有裨益。“一件瓷器是真是假可以从重量上进行判断,好的瓷器,特别是官窑瓷,它的重量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仿品不可能做得重量与真品一致。仿制者只能参照图片或隔着博物馆玻璃测绘名贵瓷器,他们不可能去称真品的重量。仿品一般是重于或轻于真品的。这次鉴宝活动上,一位陕西收藏者拿来一件瓷器请我鉴定,我一掂分量就说太轻,所以重量也能帮助鉴定。”

仿古瓷手法大揭秘

陶瓷作伪自古有之,这也是令众藏家避之不及,却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目前是中国古瓷作伪的又一个高峰期,主要有三种类型:

其一,臆造型。特点是无形无神。由于它属随意制作,东拼西凑,张冠李戴,质量较差。样式奇异,装饰别扭,款识罕见,工艺粗糙,给人以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但此类瓷器容易让初学者或好胜者上当,加上出售者又抛出一些诱人或激将的话语,说这种东西难得、少见,连国内几家大博物馆都没有,怕你也看不懂等等。在记者采访的间隙,一位姓尤的先生持自己的宝物请张浦生先生鉴定。看过后,张先生问过藏家的看法,最终断定这件为现代仿古瓷,釉面仿釉里红,造型比较奇特,是臆造出来的,而且是江苏一带生产的。

其二,摹拟型。特点是有形无神。这类仿品是依据照片制作的,由于有图片作为摹本,不仅形象相仿,甚至连尺寸大小都一致,质量尚好。这对那些钻研书本知识的收藏者来说,尤易受骗上当。而且出售者往往拿出图录或者参考物让其观看,更令人深信不疑。但这类瓷器的底足不过关(因不少图录上没有底足照片),釉质也不符,有的“太白”,有的“过亮”,缺乏旧器的风采。

其三,复制型。特点是有形有神。这是仿品中水平最高的一类,由于它不仅对照实物,请专家分头合作,精工细作制成,之后再经过一道专门的作旧工序,故而惟妙惟肖,几可乱真。此类瓷器俗称高仿品,出售者除了炮制出一套生动的流传故事外,还附送一本高价成交的拍卖图录,梦想发财者极易上当受骗。

采访中,一位北京的收藏者拿出几件器物,希望张浦生先生为其掌眼。张先生认为其中一件器物仅从器形来判断,是北方典型的钧窑作品,理应出现在金或者元代;但这件器物的疑问在于制作底边不够精细,釉面不够湿润,尽管底是老的,仍属于现代仿品。这样的器物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具有一定的升值空间。至于其他几件则属低仿品,张先生对该收藏者建议,买了就当作把玩品,以后还是不要投资类似的藏品,没有什么艺术价值可言。

仿伪器的大量涌现对古陶瓷收藏是否存在伤害?张浦生先生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精辟的见解。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沉寂多年的民间收藏日益复苏,制作仿古瓷之风愈演愈烈,这些仿伪瓷有新器旧款,老器新彩,后加款或者后加彩,还有老胎新彩,旧器新釉,等等。这些仿伪器的出现迷惑了不少收藏者的视线,对中国文化是一种破坏,不仅给正常的收藏事业与艺术品市场带来了无穷的困扰和危害,也给爱好者和消费者造成无法估量的经济损失,甚至,它不可挽回地败坏了中国古瓷优秀艺术传统的美誉。当然,如果是为了满足众多藏家的愿望,由故宫等权威机构监制的一些印有仿制标志的精仿品,则是中华优秀的文化财产,理应受到保护。

学习鉴定小窍门:瓷片

许多专家在指导藏家鉴定时主张看整件器物,但是随着收藏热兴起,官窑甚至民窑精品动辄成百万上千万,并不是普通的收藏者所能接受的。张浦生先生表示,学习陶瓷鉴定最好的方法是多看实物,多看博物馆陈列的精品珍品,然而博物馆的藏品只能隔着玻璃看,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即便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也不能随意拿馆藏品去仔细观察触摸。在这样的背景下,瓷片的优势便凸显出来了:价格较为便宜,还可以拿在手里反复研究。对民间收藏爱好者而言,收藏整件名贵古陶瓷器物的能力有限,机会也少;而收藏各种瓷片的机会却很多,代价相对低很多,携带、交流也非常方便。张浦生先生给记者讲到他每次去西安讲课,不可能带一批完整器物去,都是用收集到的瓷片上课,这样学生的印象也较为深刻。当然,瓷片只能看到局部,没有立体感,亦有自身的局限性,难免有“管中窥豹”的遗憾。

收藏与鉴定,心态最重要

张浦生先生在谈到陶瓷收藏时,强调做一个真正的古陶瓷收藏家的重要性。“真正的藏家要有一定的财力,相当的眼力,大胆的魄力,坚强的毅力”。一个真正的藏家,要有良好的心态,不能把收藏作为发家生财的工具。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还要讲究品味,不能只顾理论而脱离实践;一个真正的藏家,要见多识广,多看真器、多比较,多向专家请教,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一个真正的藏家,应该把收藏本身当作是一种高雅的文化享受。张浦生先生通过本刊送给广大收藏爱好者八个字:“识古不穷,贪古不富”。

谈及古陶瓷鉴定,张浦生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人,故而鉴定者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修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提防一切外来的干扰因素,在今天市场经济的社会里,这一点显得更为重要。

瓷器知识例10

师:你们知道“中国”的英文是什么吗?生:China!师:很好,那么为什么我们中国被叫做“China”呢?生:因为“china”是瓷器的意思,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师:恩,同学们回答得简单明了。以陶瓷(china)的闻名世界而得名,这是被公认的原因。此外中国被称为“China”还有不少的其他来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一下。那么同学们,听了我刚才的提问和课桌上的这件作品,可以猜到我们今天学什么了吧。就是陶艺创作!

(学生活动:由“中国”展开对陶瓷的联想)

二、解疑

师: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陶器。陶器的制作追其根源也有近万年的历史,人类自从开始懂得制作陶器,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野蛮时代的最低级阶段——是由制陶术的应用开始的”。在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我国在商明了瓷器。中国被世界誉为陶瓷的故乡。陶瓷器的发明不仅解决了人们生活问题,还提供艺术的享受。现在,陶瓷器具仍然是我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