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健身工作计划模板(10篇)

时间:2022-09-10 19:49:46

健身工作计划

健身工作计划例1

健身销售工作计划1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群众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

(二)坚持统筹兼顾,重在基层,鼓励各类人群参与健身活动,推进各地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发展。

(三)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

二、目标任务

到-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广大群众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各地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4%以上,其中16岁以上城市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达到12%以上,城市居民达到2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以上。保证在校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至少1小时。提高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二)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建立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和运行机制,达标的城乡居民(除在校学生)人数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得到全面落实。在校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全民健身设施基本覆盖城乡,人均体育场地使用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60%的社区和50%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逐步增加公园、绿地、广场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推动公共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市区及各地分别建成能承接高水平竞赛和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健身中心。

(四)全民健身体育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各地普遍成立体育总会,逐步建立市、县两级单项运动协会等体育社会团体,使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较大发展。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普遍建有全民健身站(点)。

(五)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发展。按照总人口万分之六的目标,建成一支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社会健身指导员服务队伍。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成立市、县两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规范化和培训工作制度化。

三、具体内容

(一)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扩大全民健身活动影响力,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形成崇尚科学健身的社会氛围。

(二)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逐步增加中小学校体育课时,每年至少举办1次全校运动会,使学生在高中毕业前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做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举办青少年体育竞赛展示,积极组织传统项目学校单项竞赛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推进“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根据实际开设冰雪课程。

(三)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突出重点,坚持以社区体育为基础,大力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社区办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

(四)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挖掘、整理和继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五)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以“中国特奥活动日”(7月20日)为标志,举办大型残疾人健身体验活动。

(六)全面发展妇女、老年人体育。围绕“亿万妇女健身和亿万老年人健身”活动,重视妇女和老年人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身理念,推广适合其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注意做好劳动强度较大、余暇时间较少女职工的体育工作,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

(七)加快农村体育发展步伐。各地要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使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协调发展。广泛开展农民体育活动,定期组织乡镇农-动会。普遍开展以健身设施、健身表演、健身咨询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三下乡”活动,丰富农村文体生活。统筹城乡公共体育资源,实现公共体育资源的均衡配置。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新农村示范点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

健身销售工作计划2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促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强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建设,构建面向居民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充分利用所依托的体育场地设施,组织社区居民经常性开展活动,增强居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生活,同时为社区居民进行社会交往创造良好的环境。-x社区20-年体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社区体育工作的领导。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的具体指导下,我社区将体育工作列入工作

计划,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由社区主要领导任“文体活动中心”组长,确定一名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专职具体抓;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宣传学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中央8号文件精神,并邀请市体育局领导和专家、教练到社区开展体育讲座,利用社区内的宣传墙报、专栏深入持久地宣传《纲要》、《体育法》精神,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建立建全“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专人管理。

二、加大体育阵地设施建设。

积极协调资金,加大对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促进驻区单位、学校、企业内部的体育设施积极对社会开放,为辖区居民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设施管理责任制度,实现活动场所免费开放,在个居民小区内免费安装体育健身器材。

三、加快体育网络和体育队伍的发展。

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满足多层次体育健身需求的服务体系;加强体育队伍建设,组织对体育工作者、社区体育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辖区内具有体育专长的居民进行普查登记,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建立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成立各种群众性体育团体、活动小组,培养社区群众体育骨干队伍。重点发展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健身球、健身操舞等项目。四、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积极组织参加全市、街道等部门举办的体育活动、比赛。通过举办社区运动会,展示-x社区人的新思维、新形象。积极开展经常性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提升-x社区人气。经常开展以小型多样、适合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口,尤其是老人和儿童需求的体育活动,提高社区趣味体育比赛的参与率,带动全民健身的开展。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坚持开展经常性体育活动,满足居民群众生活需要。要创造条件举办社区体育活动(赛事),用体育载体树立-x社区形象。

健身销售工作计划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上级加强城市社区体育组织建设,构建面向居民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断满足广大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充分利用所依托的体育场地设施,组织社区居民经常性开展活动,增强居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丰富社区居民的体育文化生活,同时为社区居民进行社会交往创造良好的环境。卧龙社区20-年体育工作计划如下:

一、加强社区体育工作的领导。

在上级有关部门的的具体指导下,我社区将体育工作列入工

作计划,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由社区主要领导任“文体活动中心”组长,确定一名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专职具体抓;充分利用多种方式宣传学习《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并邀请区体育局领导和专家、教练到社区开展体育讲座,利用社区内的宣传墙报、专栏深入持久地宣传《纲要》、《体育法》精神,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建立建全“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项规章制度,确定专人管理。

二、加大体育阵地设施建设。

积极协调资金,加大对社区体育设施的投入。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体育设施建设,促进驻区单位、学校、企业内部的体育设施积极对社会开放,为辖区居民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进一步完善社区体育设施管理责任制度,实现活动场所免费开放,在个居民小区内免费安装体育健身器材。

三、加快体育网络和体育队伍的发展。

建立社会化的群众体育组织网络和满足多层次体育健身需求的服务体系;加强体育队伍建设,组织对体育工作者、社区体育骨干进行业务培训,对辖区内具有体育专长的居民进行普查登记,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建立社区体育指导员队伍,成立各种群众性体育团体、活动小组,培养社区群众体育骨干队伍。重点发展乒乓球、羽毛球、篮球、健身球、健身操舞等项目。四、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积极组织参加全区、街道等部门举办的体育活动、比赛。通过举办社区运动会,展示卧龙社区人的新思维、新形象。积极开展经常性的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丰富群众生活,提升社区人气。经常开展以小型多样、适合社区居民和外来人口,尤其是老人和儿童需求的体育活动,提高社区趣味体育比赛的参与率,带动全民健身的开展。按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坚持开展经常性体育活动,满足居民群众生活需要。要创造条件举办社区体育活动,用体育载体树立卧龙形象。

健身销售工作计划4一、全民体育健身工作

20nn年我们要抓住第一个“全民健身日”这个主线,继续开展好我社区全民健身活动,根据我社区的实际情况,抓好社区群众性体育健身工作:

(一)、俱乐部的体育工作

1、加强社区体育健身组织管理,完善全民体育健身网络体系。

俱乐部成立全民体育健身领导小组,推动体育活动开展。

2、加强俱乐部体育指导员的管理,组织培训上岗,在社区的体育健身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3、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定期举办社区篮球赛、乒乓球赛、拔河比赛、围棋比赛等活动。

二、俱乐部体育指导员培训和俱乐部管理工作

做好俱乐部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建立岗位责任制度。举办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并重点培训体育骨干,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培训提高俱乐部体育指导员的素质,从而带动群众体育健身工作的开展。

三、日常具体工作

1、俱乐部体育指导员培训班

2、社区羽毛球比赛

3、社区乒乓球比赛

4、社区拔河比赛

5、社区少儿溜冰比赛

6、举办篮球比赛

7、举办围棋比赛

8、在下半年配合镇完成体质测定任务。

新的一年,南都社区将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创建“精品社区、星级社区、绿色社区”活动,坚持把工作重心面向社区居民,为居民办实事、办好事,为居民们排忧解难,保一方平安,不断提高居民对社区的幸福感和荣誉感。

健身销售工作计划5全民健身运动的目的是要让全社区人民都要动起来,增强身体素质。工作计划网社区工作计划频道为大家分享《20-年社区全民健身运动工作计划》,欢迎大家前来参考。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高埂镇全民健身活动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社会事务办、民政、工会、团委、妇联、残联、综合文化站等科室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社区全民健身运动的组织、督促检查和指导。

二、落实工作重点

(一)以各层次赛事活动为主线,提高群众体育的吸引力。

20-年社区拟举办1次以上单位职工(学生)运动会或趣味运动会,提高群众体育活动对群众的吸引力,不断扩大群众体育的影响面、参与面。

(二)以各种节庆体育活动为抓手,营造全民健身运动氛围。

要充分利用元旦、三八、五四、国庆等节假日,特别是“全民健身日”,组织社区各单位、村(社区)、学校、老年文艺队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村(社区)侧重于组织开展秧歌、腰鼓、健身气功、绿道健身、拔河、自行车骑游、跳绳及趣味比赛等活动,学校侧重于组织开展健身操、篮球、足球、乒乓球等活动。以体育活动丰富群众节日生活,营造浓厚的全民健身运动氛围。

(三)以全民动员为目标,增加全民健身的实效性。

全民健身运动的目的是要让社区人民都要动起来,增强身体素质。各单位、村(社区)、学校、文化站、文艺队要结合健身绿道建设,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组织引导群众开展日常性全民健身运动,形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三、明确工作职责

(一)党政办。负责加强宣传,注重引导,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

(二)文化站。负责全民健身活动工作方案的制定、实施和检查,负责各类活动计划实施的督促检查。青年志愿者和各级各类体育爱好者的作用,使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完善,活动制度逐步形成,管理和引导机制逐步建立,市场化机制进一步健全。

(三)社会事务办。负责组织辖区内的中小学校举办学生运动会,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每年不少于1次,学生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95%。督促中小学校严格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学生每天健身不少于1 小时。

(四)民政办。负责督促检查活动计划实施情况;负责社区村(社区)全民健身活动的落实和检查,为居民健身提供帮助和指导。

(五)工会。负责组织各企业开展职工运动会,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1次,职工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不少于 50%。

(六)妇联。负责组织各基层妇女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年不少于1次,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妇女人数不少于 50%, 开展全民健身推广活动不少于1次。

(七)各企事业单位、学校、村(社区)。负责制定本单位全民健身活动计划,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并抓好落实。

四、严格工作要求

(一)认真制定工作计划。为切实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机构,制定本全民健身活动计划,落实工作措施,确保全民健身活动取得实效。并制定 8月 8 日“全民健身日”活动计划,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制定的年度工作计划和“全民健身日”工作方案,并及时报送。

(二)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各单位要认真按照工作计划,

健身工作计划例2

二、目标任务

到2015年,全区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人们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形成覆盖城乡比较健全的具有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全区城乡居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进一步增加,体育健身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人口比例达到35%以上,90%的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基本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95%的青少年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其中优秀标准比例超过20%,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二)体育健身设施得到较大的改善。区建有全民健身活动广场,7个镇(街道)建有文体活动中心,104个行政村(社区)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常住人口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

(三)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健全区、镇(街道)、村(居)三级全民健身纵向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基层文化站的作用,完善镇(街道)、村(居)体育工作机构;建立和完善各类体育俱乐部、辅导站、活动点的建设。成立区级体育总会,辅导成立5个以上的单项体育协会,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体育事业机构为支点,以体育社团为线,以基层体育指导站(点)为面,以体育俱乐部经营组织为补充的覆盖面广、包容量大、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推动体育组织的实体化进程。

(四)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大力开展田径、游泳、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等竞技性强、普及面广的体育运动项目,广泛组织健身操(舞)、传统武术、健身气功、太极拳(剑)、骑车、登山、跳绳、毽球、门球等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倡导公民每人至少参与1个运动项目,掌握2种健身方法,每周参加3次以上健身活动。认真组织区、镇(街道、场)两级全民健身运动会,挖掘品牌活动项目,培植优势活动项目。

(五)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快速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服务网络更加完善,健身指导更加常态化,实现每个行政村(社区)设有1个健身指导站,平均每个健身指导站有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和3名社区体育志愿者。到2015年,全区每万人口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0人。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体育教师开展义务健身辅导,培育全民健身骨干,全区建立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六)全民健身指导水平明显提升。探索建立与社区(镇、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相结合的区级国民体质监测站2-3个,开展全民体质监测服务。定期开展国民体质测定,建立数据库,将监测数据纳入社会统计系列。

三、工作措施

(一)开展宣传教育

利用区有线电视台、官网等媒体,通过开办专栏、举办讲座、播发公益广告(宣传片、宣传画)、安排专门时段播放健身节目等形式推广普及广播体操、健身操(舞)、传统武术、太极拳(剑)、健身气功等健身活动。出版健身科普图书、音像制品,普及健身知识,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及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倡导人人健身、终身健身,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气。

(二)强化公共服务

1.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区政府按照本实施计划的要求,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加大对体育健身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到2015年,区级按照新“四个一”标准要求,建立标准田径场、游泳池(馆)、体育馆及健身登山步道;每个镇(街道)建有1个以上体育活动场所,所有行政村(社区)建有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点,有条件的行政村(社区)进行健身工程精品化建设;镇(街道)根据各自条件建立“体育健身带”,使全民健身工程向延伸,拓展健身空间,布局更加合理,空间更加广阔。

在城乡改造建设、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中,要根据《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规划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并报区文体新局审批、检查验收。按照区城市规划方案,充分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河流、山川等公共资源和自然资源,建设室外健身设施。

2.不断强化健身组织管理。加强对各体育社团组织的管理,对符合条件的体育协会和组织,在注册、办公用房及活动场所等方面提供扶持和帮助,提高其规范化、社会化、实体化水平。镇(街道)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组织协调建立体育健身指导站、妇女儿童健身站点,成立农民体协、老年体协等体育组织。

扶持村委会、社区居委会提高体育服务能力,整合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设施及体育人才资源,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村、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学校体育共同发展。

3.持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到2015年,全区建立1个以上体质监测指导中心,开展全民健身科技服务,组织开展群众日常体质监测,为广大群众提供上门服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根据个人的体质状况,提供具有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以提高群众健身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建立与镇(街道)卫生院(服务中心)相结合的体质监测指导站。

建立体育科技服务队伍,大力开展体育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开展“送健身器材、技能培训、健身知识、健身活动”进社区活动,积极开展各级先进体育社区争创活动,推动社区体育健康快速发展。

成立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实现所有镇(街道)设有体育健身指导站(点),所有行政村(社区)有专职或兼职人员抓体育健身。广泛开展健身活动,传播科学健身知识,教授健身技能,做到“有设施、有组织、有指导、有活动”。

完善支持全民健身事业开展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方面优惠政策,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鼓励社会资本、民营资本投入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体育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管,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服务平台。

4.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管理。继续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坚持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开展体育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拓宽培训渠道,改革培训方式,重视培养指导残疾人体育活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吸纳优秀教练员、运动员、体育教师等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并授予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称号,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体育指导服务活动中的引领作用。体育行政部门要对公益性社会体育指导员免费提供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业务交流的平台,并给予表彰奖励。

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对以健身指导为职业的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严格职业技能培训、考核、认证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高危险性项目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及从业人员的资质管理。

5.加大各政府部门间的协调力度。体育部门要积极沟通各相关部门,穿针引线,统筹协调。相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分别牵头落实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和本实施计划中要求的相关人群的体育健身任务,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共同抓好各类人群的全民健身活动,促进全区各类群体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协调发展各类人群体育

1.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实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团队,校校有特色。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组织开展多种体育项目进校园活动。组织好学校运动会和全区中小学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等项目的比赛。着手建设完善区少体校,实现成为独立办学的“三集中”或体教结合的体育学校。支持各类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活动。

2.重视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活动,组织开展以民族优秀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竞赛活动,办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探索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队伍。

3.全面发展老年人体育工作。老年体协覆盖到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人文体活动,定期举办老年健身展示和全区老年人运动会。加强老年文体教练员、辅导员、裁判员和骨干队伍建设。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老年人教育机构开设体育课程,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方法。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完善体育健身设施建设。

4.大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工作。建立健全残疾人体育组织。坚持把残疾人体育纳入特殊教育。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改造要严格执行国家无障碍标准。学校要为残疾人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体育健身和体育康复项目。

5.广泛开展职工体育工作。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普遍建立职工体育协会,广泛建立职工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体育健身活动,每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参与率达到95%以上,进行考勤并纳入本单位日常管理工作。有条件的单位建设职工体育设施,制订职工体育健身指导方案,为职工参与体育健身提供必要的时间保障。坚持工间(前)操制度,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体育健身活动,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

(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

1.推行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质测定标准,引导群众积极健身。认真执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深入实施《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和《国家残疾人体质测定标准》,积极推行各体育项目《业余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建立证书证章激励制度,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

2.积极动员和引导群众踊跃参加体育健身活动,营造浓厚的体育人文环境和体育健身氛围。紧紧围绕元旦、春节、5月全民健身月、8月8日全民健身日、国庆节等重要时间节点,以社区体育、农村体育、少数民族体育、青少年体育、老年人体育、残疾人体育、职工体育为主线,定期组织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主题突出、特色鲜明的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发挥示范典型作用,大力推行健身技能普及工作,带动基层群众广泛、深入参与体育活动,大幅度提高体育人口比例。

(五)实施全民健身五项工程

1.实施全民健身设施工程。大力在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推进体育“三个一”工程(一处公共体育设施、一个全民健身指导站、一支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到2012年,“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全区100%行政村;到2015年,争取区级建有一个标准田径场、一个标准游泳馆(池)、一个3000以上座位体育馆;建有1条以上的登山健身步道,100%的乡镇和城市社区建有1个以上体育活动场所;为有条件的社区配建多功能体育健身设施。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方便人民群众就近锻炼的体育健身设施。以区政府所在地锦绣健身广场为中心,围绕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城市植物园等公园为主的工程,积极打造城区15—30分钟健身圈。

2.实施学校场地开放工程。学校体育场所课余时间、节假日、寒暑假必须向本校学生开放。探索建设区域性学生体育活动中心和多种形式的开放管理模式,完善促进学校场地开放的政策和机制,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在课余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到2015年,实现50%的学校场地在寒暑假和课余时间向社会开放。积极创造条件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3.实施全民健身指导志愿服务工程。继续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登记制度》,坚持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加大培训力度,拓宽培训渠道。设立社区体育指导站(点),每年评选若干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社会工作先进个人等。到2015年,实现全区5%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进入社区进行健身指导,加快提升全区健身指导服务水平

4.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品牌工程。保持和推广已经形成规模和影响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积极培育新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逐步形成全民健身活动品牌,扶持大众体育品牌赛事,挖掘民俗节庆体育活动,营造体育健身氛围,带动区群体活动的开展。

5.实施全民健身信息工程。加快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全民健身公共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全民健身网站,各类全民健身资讯。开发全民健身电子地图,方便查询和定位包括学校体育场馆在内的各类体育健身场所信息。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政投入

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规定,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全民健身工作经费列入每年的公共财政预算,确保经费按照本地GDP的增速逐年递增。公共体育设施维护更新、公共体育场所开放、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非奥项目训练参赛等相关费用列入全民健身专项经费。要按照国家有关公益金的分配政策,由区文体新局分配使用公益金,并根据有关规定全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不得挪作他用。除体育公益金外,对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引导建立个人缴费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增加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十二五”期间全区每年用于健身设施建设经费人均不少于4元、群众体育事业经费人均不低于1.6元、群众体育财政经费年增长比例不小于5%。

(二)强化政策支持

要按照国家有关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规定,将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建造体育健身设施。已建造的体育健身设施,不得挪作他用。已建居住区不符合标准的要逐步改造。区文体新局要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进行监督管理。

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现有公共体育场馆的利用率,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公园绿地开辟健身设施,特别是中心城区要配建多功能运动场所。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有关优惠政策,支持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

(三)支持体育组织建设

区民政局、文体新局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及办公用房、体育设施、工作人员、活动经费等方面对社会体育组织提供支持和保障。对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民政部门要给予支持。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要建立健全体育组织,全区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支持干部职工体育组织开展活动。

(四)加强法制建设

区文体新局要进一步贯彻执行《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研究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进一步规范政府部门的职责,依法行政,切实维护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权益,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提高法治水平,做好全民健身的长效管理。

(五)加强协调配合

区文体新局要认真履行职能,统筹协调,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各项工作。各有关部门要立足岗位职责,加强协调沟通,配合做好全民健身各项工作,切实落实本实施计划提出的具体要求,推进城乡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等公共资源及服务要素的协调配置,促进全区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要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领导,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文体新局作为全民健身领导小组的办事机构,负责督促和协调全区各部门和各镇(街道)实施本计划,每年向区政府报告本实施计划执行情况。各镇(街道)、各有关单位要根据本计划,结合各自实际制定适合于本镇(街道)、本部门的《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二)认真贯彻落实

健身工作计划例3

(一)建国40多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成就。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加,人民体质与健康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全民健身工作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支持,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群众体育健身的物质条件逐步得到提高,体育在提高人民整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二)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民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是,全民健身工作的现状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群众的体育健身意识还不够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还不够广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还不够多,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在向社会开放、满足群众开展体育锻炼的需要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全民健身工作的科学技术和监测管理还比较落后,有关法规制度还不够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在探索之中。这些问题,应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逐步加以解决。

(三)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

二、目标和任务

(四)全民健身计划到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五)依据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步战略目标的要求,积极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到本世纪末,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程度不同的各类地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都应有所增长,人民体质明显增强,群众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体育消费额等逐步加大,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环境和条件有较大的改善。

(六)依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体育改革。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全民健身管理体制,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满发展活力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社会化、科学化、产业化和法制化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对象和重点

(七)全民健身计划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要发动全社会关心他们的体质和健康。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继续搞好升学考试体育的试点,不断总结完善,逐步推开。盲校、聋校、弱智学校要重视开展学生的体育活动。要积极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学校体育师资、经费、场地设施等问题。

(八)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职工体育工作,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的职工体育健身活动。

(九)积极发展社区体育。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

(十)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水平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和各级农民体育协会的作用,并与文化站协同配合,做好农村体育工作。继续开展评选全国体育先进县活动,推动农村体育的发展。

(十一)实施《军人体育锻炼标准》,进一步发展部队体育,增强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培养部队体育骨干。部队在搞好自身体育工作的同时,要积极支持和帮助驻地附近的居民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

(十二)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

(十三)重视妇女和老年人的体质与健康问题,积极支持他们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注意做好劳动强度较大、余暇时间较少的女职工的体育工作。加强对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的科学指导。

(十四)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提高残疾人的身体素质和平等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丰富残疾人体育健身方法,培养体育骨干,提高残疾人体育运动水平。

(十五)积极为知识分子创造体育健身条件,倡导和推广适合其工作特点的体育健身方法,重视对中高级知识分子进行健康检查和体质测定工作。

四、对策和措施

(十六)把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坚持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以普遍增强人民体质为重点,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切实抓出成效。

(十七)加强宣传工作,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增强全民体育健身意识,提高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程度。使全社会认识到,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全民健身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体育发展水平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十八)加强群众体育的法制建设,认真执行现有体育法规,有计划地制定并实施社会体育督导、群众体育工作、体育社团、场地设施管理等方面的法规制度。逐步完善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制度,加强对工人、农民、少数民族、残疾人以及各类学生运动会等的组织和管理。突出群众体育运动会和竞赛活动的群众性、健身性、民族性、趣味性和科学性。

(十九)充分发挥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行业、系统体育协会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逐步形成社会化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二十)体育部门要改善资金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群众体育事业费在预算中的支出比重。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资助体育健身活动。提倡家庭和个人为体育健身投资,引导群众进行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开发适应我国群众消费水平的体育健身、康复、娱乐等市场。

(二十一)实施体质测定制度,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定期公布全民体质状况。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加强社会体育骨干队伍建设。

(二十二)推广简便易行和适合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特点与体质状况的体育健身方法。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

(二十三)加强人民体质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要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学研究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要增加对群众体育科学研究的投入,加快科技成果向群众体育健身实践的转化。

(二十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落实国家关于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体育场地设施或者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并且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

健身工作计划例4

为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根据《全民健身条例》和《**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XX—XX年)》。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群众体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

(二)坚持统筹兼顾,重在基层,鼓励各类人群参与健身活动,推进各地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发展。

(三)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扎实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

二、目标任务

到XX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广大群众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各地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4%以上,其中16岁以上城市居民(不含在校学生)人数比例达到12%以上,城市居民达到2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以上。保证在校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至少1小时。提高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二)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建立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网络和运行机制,达标的城乡居民(除在校学生)人数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得到全面落实。在校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基本要求。

(三)体育健身设施有较大发展。全民健身设施基本覆盖城乡,人均体育场地使用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60%的社区和50%的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逐步增加公园、绿地、广场的公共体育健身设施。推动公共体育场馆面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市区及各地分别建成能承接高水平竞赛和大型群众体育活动的健身中心。

(四)全民健身体育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各地普遍成立体育总会,逐步建立市、县两级单项运动协会等体育社会团体,使社区体育俱乐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较大发展。80%以上的城市街道,60%以上的农村乡镇建有体育组织。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普遍建有全民健身站(点)。

(五)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进一步发展。按照总人口万分之六的目标,建成一支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的社会健身指导员服务队伍。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成立市、县两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实现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规范化和培训工作制度化。

三、具体内容

(一)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扩大全民健身活动影响力,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借助“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赛事,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形成崇尚科学健身的社会氛围。

(二)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逐步增加中小学校体育课时,每年至少举办1次全校运动会,使学生在高中毕业前掌握1—2项终身受益的体育技能。做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工作,举办青少年体育竞赛展示,积极组织传统项目学校单项竞赛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推进“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有条件的学校要根据实际开设冰雪课程。

(三)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突出重点,坚持以社区体育为基础,大力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社区办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发挥居民委员会和基层体育组织的作用,做好社区体育工作。体育行政部门要给予支持和指导。

(四)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培养少数民族体育人才。挖掘、整理和继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健身工作计划例5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明确2010年全民健身工作的奋斗目标与任务确定了实施对象、对策、措施和步骤。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1大众性

全民健身,顾名思义,就是全体人员的健身活动。政府制定计划实施全民健身,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下一个世纪的到来。

1.2重点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儿童是重点,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把学校体育真正作为全民的基础来抓。

1.3科学性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充分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建立健身理论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挖掘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为群众提供大量的健身方法。

1.4标准性

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并进行体质测试,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制定锻炼的原则,方法和过程。

1.5法规性

全民健身计划是政府颁发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行为都不能与之违背。如:侵占场地步施或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所都要面向社会开放等,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的等级制度。

2、体育教育专业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任务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出很多新问题,也提供了大的发展机遇。

2.1为全民健身培养优秀的体育师资

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教学机构,在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体育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必须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以此带动全民健身活动。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直接地与体育教师的素质相联。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

2.2为全民健身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从现在的社会体育实践看,在全民健身活动中,需大量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管理人才。体育教育可以从学历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现阶段可在体育专业内设与社会体育有关的辅修方向或专业方向,进一步过渡到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如:门球裁判、健美操教员、体育舞蹈指导员也可以与社会的有关健身部门联合举办各种形式、项目的培训班。

2.3为全民健身培养体质监测员

在“一二一”运动工程中,具体倡导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每所学校保证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借此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使之逐步为体质监测人员。

2.4对全民健身进行研究和技术开发

体育教育专业,有较好的人才资源,可充分发挥这种资源优势。对全民健身基本理论,健身方法、健身用品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研究和技术开发,如创编不同职业的健美操和开发健身器械等,使之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研究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

2.5开放经营体育场馆

体育系各教研室可将专项场馆承包,在保证教学、训练、科研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增加第二课堂以及提供教育实践的机会。

3、体育教学改革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相适应

体育系教学改革与发展,应顺应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要求,更新办学观念,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3.1转变教育思想

改变相对封闭的办学方式;改革以培养教师的单一目标,改变以竞技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与社会的联系,利用社会的力量联合办学,适应对人才的需求;在保证培养教师规格的前提下p着力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开发,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能力的培养。

3.2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体育专业以前课程调整和改革的优点,注入新的社会信息,并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遵循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规律,实行主辅修课程体系。主修保证学生的质量规格,辅修扩充学生知识面,以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性。探讨、研制社会教育专业方向新的课程体系,创建社会体育专业。

3.2.1更新教学内容

可以从学科和术科两方面同时进行,为配合计划的实施,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调整,主要任务在于删除那陈旧的内容、避免相同基本理论和技术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增添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方面的内容,尤其应增强适应全民健身计划要求的健身方法和手段等内容。术科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改过去同一教学内容分散为集中安排,这样能极大的发挥教学内容的整体作用,形成教学内容的优化效果,同时还增设健身方法指导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等内容。

3.2.2创新教学方法

体育系学、术科各门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形成新的教法体系。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充分体现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新的教法时,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在实践中筒便易行,实效性手段要加以总结,进行推广。

健身工作计划例6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明确2010年全民健身工作的奋斗目标与任务确定了实施对象、对策、措施和步骤。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

1.1大众性

全民健身,顾名思义,就是全体人员的健身活动。政府制定计划实施全民健身,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下一个世纪的到来。

1.2重点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儿童是重点,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抓好学校体育工作,努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把学校体育真正作为全民的基础来抓。

1.3科学性

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充分发挥体育科技队伍的作用,体育科研单位和体育院校要以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的科学研究为重点,建立健身理论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挖掘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为群众提供大量的健身方法。

1.4标准性

制定体质测定标准并进行体质测试,人们可以根据这些标准制定锻炼的原则,方法和过程。

1.5法规性

全民健身计划是政府颁发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任何单位和个人的行为都不能与之违背。如:侵占场地步施或挪作它用;各种国有体育场所都要面向社会开放等,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的等级制度。

2、体育教育专业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任务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提出很多新问题,也提供了大的发展机遇。

2.1为全民健身培养优秀的体育师资

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教学机构,在以青少年为重点的全民健身计划实施过程中,学校体育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必须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以此带动全民健身活动。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直接地与体育教师的素质相联。因此,体育教育专业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优秀的体育教师。

2.2为全民健身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从现在的社会体育实践看,在全民健身活动中,需大量社会体育指导员和管理人才。体育教育可以从学历教育培养的专门人才。现阶段可在体育专业内设与社会体育有关的辅修方向或专业方向,进一步过渡到设置社会体育专业。如:门球裁判、健美操教员、体育舞蹈指导员也可以与社会的有关健身部门联合举办各种形式、项目的培训班。

2.3为全民健身培养体质监测员

在“一二一”运动工程中,具体倡导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每所学校保证每年进行一次身体检查。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借此培养和锻炼他们的能力,使之逐步为体质监测人员。

2.4对全民健身进行研究和技术开发

体育教育专业,有较好的人才资源,可充分发挥这种资源优势。对全民健身基本理论,健身方法、健身用品等进行深入而广泛研究和技术开发,如创编不同职业的健美操和开发健身器械等,使之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研究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

2.5开放经营体育场馆

体育系各教研室可将专项场馆承包,在保证教学、训练、科研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增加第二课堂以及提供教育实践的机会。

3、体育教学改革与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相适应

体育系教学改革与发展,应顺应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要求,更新办学观念,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方向,完善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3.1转变教育思想

改变相对封闭的办学方式;改革以培养教师的单一目标,改变以竞技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与社会的联系,利用社会的力量联合办学,适应对人才的需求;在保证培养教师规格的前提下p着力复合型体育人才的开发,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能力的培养。

3.2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课程体系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全盘否定,而是继承体育专业以前课程调整和改革的优点,注入新的社会信息,并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遵循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规律,实行主辅修课程体系。主修保证学生的质量规格,辅修扩充学生知识面,以增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性。探讨、研制社会教育专业方向新的课程体系,创建社会体育专业。

3.2.1更新教学内容

可以从学科和术科两方面同时进行,为配合计划的实施,教学内容的改革和调整,主要任务在于删除那陈旧的内容、避免相同基本理论和技术在不同课程中的重复、增添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方面的内容,尤其应增强适应全民健身计划要求的健身方法和手段等内容。术科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应改过去同一教学内容分散为集中安排,这样能极大的发挥教学内容的整体作用,形成教学内容的优化效果,同时还增设健身方法指导和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等内容。

3.2.2创新教学方法

体育系学、术科各门课程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从理论上形成新的教法体系。重视学生的个性特点,因人而异,充分体现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造新的教法时,应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同时在实践中筒便易行,实效性手段要加以总结,进行推广。

健身工作计划例7

1、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它的实施重点是青少年儿童,实施目标在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学校是青少年的集中地,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它担负着培养造就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培养学校体育工作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跨世纪工程实施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优势,配合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如何抓住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这一良好机遇来促进本专业的全面发展,均是高师体育院系面临的新课题。认真研究这一课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对促进高师体育院系面向21世纪求发展,均有十分重意义。

2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地位与作用

2.1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保障它的顺利实施,必须以系统的全民健身理论为基础,以科学的方法为先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摆脱全民健身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让国民在科学健身活动中享受到体育强身的实效,达到增强国民体质的目的。因此,建立全民健身的科学理论,研究全民健身的科学方法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首要任务。

2.2研究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高师体育院系日常科研工作的一项任务。高师体育院系在研究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学科队伍中聚集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和各类专业人才,具有学科门类广,人才齐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对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

2.3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促进青少年健身活动开展是高师体育院系的基本工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责无旁贷地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的教育者和指导者。他们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终身健康教育、培养锻炼习惯、增强体质的多重任务。青少年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他们的体育活动大部分集中在学校,学校体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这部分人的体育活动质量。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无疑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讲,通过高师体育院系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能否胜此重任,将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儿童中的实施效果。因此,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中的实施效果,是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宏伟工程中应起的作用。

2.4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社会群众体育活动与健身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群体健身活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全社会推行全民健身计划,需要一大批具有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并有较强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能力。要达到《制度》规定的标准,必须进行培训。作为高师体育院系在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与条件。充分利用教学人才优势与教学条件优势,培训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指导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人才培训作用。

3把握机遇,利用优势促进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

3.1改变教学观念p加强学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促进体质增强是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的历史重任。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培养目标上要主动适应学校体育的新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增设群众体育课程(不同人群的生理、生化、保健、体育健身方法等有关课程),加强全民健身的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专业方面,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扩大高师体育院系的办学面,增强适应社会的办学能力。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师体育院系虽是人才聚集,但因过去旧的教学观念,教师对体育健身和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手段了解和研究并不多。因此,要改变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健身为目的教学观,教师除在思想上更新观念外,教学中也应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的体育教师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计划》亟需科研为先导。高师体育院系应将科研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全民健身,积极开展健身功能研究,加强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生理特点、健身方法与手段以及体质测定标准的研究。这不但是高师体育院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

3.4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高师体育院系应发挥教学单位教学资源优势,把为社会培养体育指导员作为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以《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为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高效计划,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出一大批有热情、有能力、懂技术、懂理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4结束语

4.1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把握机遇,充分利用本专业在全民健身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专业优势与人才优势,发展自己,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2改变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模式,适应社会发展,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应作为当前高师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

健身工作计划例8

1、前言

全民健身计划是我国实施的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工程,它的实施重点是青少年儿童,实施目标在于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学校是青少年的集中地,学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它担负着培养造就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作为培养学校体育工作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跨世纪工程实施中,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专业优势,配合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如何抓住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这一良好机遇来促进本专业的全面发展,均是高师体育院系面临的新课题。认真研究这一课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实施,对促进高师体育院系面向21世纪求发展,均有十分重意义。

2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中的地位与作用

2.1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是一项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它联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要保障它的顺利实施,必须以系统的全民健身理论为基础,以科学的方法为先导。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摆脱全民健身实施中可能出现的盲目性,让国民在科学健身活动中享受到体育强身的实效,达到增强国民体质的目的。因此,建立全民健身的科学理论,研究全民健身的科学方法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首要任务。

2.2研究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是高师体育院系日常科研工作的一项任务。高师体育院系在研究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在学科队伍中聚集了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和各类专业人才,具有学科门类广,人才齐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这些优势,为全民健身理论与方法提供科学保证,对全民健身具有重要意义。

2.3培养优秀体育教师,促进青少年健身活动开展是高师体育院系的基本工作。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在学校体育工作中责无旁贷地成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技能与习惯的教育者和指导者。他们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终身健康教育、培养锻炼习惯、增强体质的多重任务。青少年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他们的体育活动大部分集中在学校,学校体育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这部分人的体育活动质量。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无疑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工作。从这一意义上讲,通过高师体育院系培养出来的体育教师,能否胜此重任,将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儿童中的实施效果。因此,培养合格的体育教师,开展好学校体育工作,保证全民健身计划在青少年中的实施效果,是高师体育院系在这项宏伟工程中应起的作用。

2.4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面向全社会和全体国民,社会群众体育活动与健身是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社会群体健身活动的宣传者、组织者和执行者。全社会推行全民健身计划,需要一大批具有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社会体育指导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体育健身活动的方法和手段,并有较强的社会体育组织管理能力。要达到《制度》规定的标准,必须进行培训。作为高师体育院系在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中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得天独厚的教学优势与条件。充分利用教学人才优势与教学条件优势,培训一大批优秀的体育指导员,对保证全民健身计划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高师体育院系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人才培训作用。3把握机遇,利用优势促进高师体育院系的发展

3.1改变教学观念p加强学科建设,适应社会发展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手段与方法,促进体质增强是面向21世纪学校体育的历史重任。作为培养体育教师的高师体育院系在培养目标上要主动适应学校体育的新观念,改变过去那种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健身能力的培养,增设群众体育课程(不同人群的生理、生化、保健、体育健身方法等有关课程),加强全民健身的责任感教育,使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在专业方面,增设社会体育专业,扩大高师体育院系的办学面,增强适应社会的办学能力。

3.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师体育院系虽是人才聚集,但因过去旧的教学观念,教师对体育健身和以健身为目的的体育手段了解和研究并不多。因此,要改变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以健身为目的教学观,教师除在思想上更新观念外,教学中也应更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的体育教师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

3.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施《计划》亟需科研为先导。高师体育院系应将科研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全民健身,积极开展健身功能研究,加强对不同人群(不同年龄、性别和种族)的生理特点、健身方法与手段以及体质测定标准的研究。这不但是高师体育院系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

3.4抓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工作

健身工作计划例9

2006年3月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二阶段(2006-2010年)实施计划的通知,这是一项在国家宏观领导下,依托社会、全民参与、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配套的系统工程,动员和组织群众积极投入到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是提高国民整体素质、跨世纪的群众体育发展战略规则。高校是实施全民健身的重点,应该认真贯彻落实。

1.高校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优势

1.1组织健全,领导重视。

各高校为了加强体育工作领导,都相应成立了体育运动委员会,由分管体育工作的校长负责,团委、学生会、工会、体育部、离退休处及校长办公室、宣传部、计财处等有关单位组成。各部门、各单位都有分管体育工作的机构。

1.2体育人才优势。

高校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配备了专职体育教师。他们基本上为大学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学历较高,其中有相当数量的教授、副教授。其他专业的教师大都是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在体育方面也都有一技之长。干部、职工都有开展群体活动的习惯,他们喜欢参加群体活动。

1.3场地器材优势。

高校基本上能按照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配置所需要的场地、器材,保证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高校一般都配备田径场、篮球馆、排球场、足球场、体操场、乒乓球场。有条件的学校还修建了游泳池和体育馆。这些体育场馆设施为开展全民健身计划,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打下了基础。

1.4时间优势。

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必须有时间保证。根据国家教委有关规定,学校每天有早操、课间操、课外活动和体育课。各部门、各单位都经常组织运动竞赛和群体活动。双休日使学生和教职工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1.5体育意识增强。

全民健身、增强体魄是亿万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和体育意识的增强,人们已经不把体育锻炼看做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视为生活的必需,体会到不进行体育健身,生活没朝气,工作没劲头,生命没活力,健身没保证。现在高校大部分教职工已深刻认识到体育健身的必要性,锻炼身体已变成自觉行为。

2.在高校中如何更好地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2.1以青年学生为重点。

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关系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昌盛。因此学校要认真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积极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认真贯彻《体育法》,结合《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在学校体育教育中,要对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和终生体育的教育,使其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从学校领导到全体教职工和学生要牢记以人为本的宗旨,积极参加健身运动,把健身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与“三个面向”的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使全民健身计划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

2.2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开展。

近年来,高校体育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使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明确了方向。要打破以运动技术传授为主的教学体系,加强理论教学,教材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解决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新观念,以终身体育作为高校体育改革的主导思想,培养大学生终身进行身体锻炼的体育意识、兴趣和习惯,为终身体育锻炼打好基础。

2.3搞好运动队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抓好运动队的训练,有条件的学校可办高水平运动队,提高运动技术水平,这对于促进学校群体活动的开展、活跃学校课余文化和校园文明建设,扩大学校的影响,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等方面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4加大体育资金投入,完善体育设施。

根据国家教委体育场馆配备目录规定:按在校生平均250人一个篮球场、一个排球场。一所高校应具备一个体育馆、一个游泳池,5000人以下一个标准田径场,以及其他设施如网球场、乒乓球场、体育场、足球场等。完善体育设施和充足的体育经费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要保证。

现在高校的体育设施虽有较大改善,但因近几年招生人数不断增强,场地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全民健身的需要,离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场馆、场地配备目录差距甚远。现在大部分院校还没有游泳池和体育馆,严重影响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开展。对此校领导要从校情出发,采取积极措施,为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打下良好基础。

2.5领导重视,各部门密切配合,是开展全民健身的基础。

在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领导下,各部门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工会负责教工的群体活动;团委、学生会、体育部负责学生经常性的体育活动;离退休处负责离退休老同志的体育活动;体育部教师和各院、系学生会相互配合,在各院系领导的支持下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体与竞赛活动。教职工要在工会和离退休处有关领导的领导下,开展适合职工的各种经常性、小型多样,娱乐性的群体活动。也可根据各院校的特点,在教职工和学生中成立体育俱乐部和各种体育协会,有组织、有目的地制定每年活动计划: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比赛和田径运动会等。“三八”妇女节、“五四”青年节、教师节等节假日由有关部门组织小型多样比赛,如:跳绳、武术、门球、棋类等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教职工和学生的课余文体生活。

3.结语

高效的体育工作要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为契机,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管理,深化改革,使高校体育工作与《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接轨;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提高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为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健身工作计划例10

档案管理的对象是档案,服务对象是档案利用者,所要解决的基本矛盾即是档案的分散、零乱、质杂、量大、孤本等状况与社会利用档案要求集中、系统、优质、专指、广泛之间的矛盾。一直以来,在我国对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普遍的偏见,认为其是“形式工作”“机械劳动”,甚至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称之为“半退休式工作人员”。总之,目前我国对档案管理工作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同样如此。因此,应当提高各级领导对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将妇幼保健与计生档案管理工作纳入主要工作议事日程中去,在年度经费预算上,给予此工作足够的经费支持,将档案管理工作放到各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年终考核中去。

二、 明确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档案管理的目的与任务

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而言,其最基本的职业责任是保证档案管理的及时性、安全性以及完整性,同时这也是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对于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应当保证所管理的妇幼保健与计生档案的完整性――不被损坏,做到所管理档案的安全性――不丢失,同时还应担保证所管理档案的有序性――规律摆放,不凌乱。

三、加强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档案管理工作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对于任何一项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制度是保证工作保质保量有序完成的关键。对于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而言,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档案管理制度,是做好与促进档案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前提之一。对于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而言,其管理的对象是数量庞大、凌乱、毫无规律的纸质材料,档案管理工作更是一项琐碎杂乱、大量消耗体力、脑力的工作,如果没有成熟的规则制度对工作内容及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约束,就会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的杂乱无章。所以各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应当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自身的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同时,上级领导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档案管理中心的指导与监督,使得档案管理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促进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责任化、细心化、标准化和规划化。

四、加强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与考核

虽然目前可以通过计算机辅助管理档案,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人依然是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的核心。为加强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一方面必须吸纳一批对档案管理具有创新思想、技术熟练、专业技能高的专业人士进入妇幼保健与计生档案的管理的工作岗位上;另一方面,应对现有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业余培训,定期对其工作进行考核,建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奖惩制度,改善目前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懒散、消极的工作态度。

五、 树立计划生育与妇幼保健档案管理的法制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