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林下经济论文模板(10篇)

时间:2022-08-27 13:08:58

林下经济论文

林下经济论文例1

2林业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回顾与分析

2.1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中首先就是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丹尼森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生产要素投入量是劳动、资本和土地投入的结果;要素生产率主要取决于资源配置状况、规模经济和知识进展[10]。总结近期的研究文献,众多学者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分两个层面,一是单独研究某一因素影响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二是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2.1.1林业经济增长的单因素影响分析

单个生产要素对林业经济增长影响,主要投资、科技投入、劳动力、森林资源、林产品进口贸易等因素。林业投资可以推动林业经济增长[11],其中科技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间存在协整关系,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还证实了两变量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林业经济增长短期变动受财政科技投入短期变动的影响不明显,而短期内财政科技投入变动受林业经济增长短期变动的影响则较大,长期来看,财政科技投入与林业经济增长相互间有显著促进作用[12]。劳动力数量、劳动者素质、劳动者劳动行为、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等都是影响林业经济增长方式[13]。另外,国内林产品进口贸易与林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林产品进口对林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林产品进口与林业经济增长之间仅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林产品进口是林业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但反向则不成立,主要源于从长期来看,国内短缺的生产要素通过进口能够提高全要素的生产率,促进经济增长。如中国原木、锯材等初级林产品的大量进口,不仅没有对国内生产形成替代,反而释放了国内的产能,有效地刺激了林业经济规模的扩张,有利于林业实现良性经济增长[14]。

2.1.2林业经济增长的多因素影响分析

经济增长主要为多个因素贡献的结果。经济增长理论研究认为,生产要素主要由劳动力、资本和技术构成,三大要素的投入水平和配置方式影响经济增长水平和质量。林业经济增长也不例外,资本、劳动力投入和技术在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营林生产以培育森林资源为主,受林木生长缓慢、林地数量有限等因素的限制,营林产值很难快速提高,因此,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比资金要素的投入对于营林生产的贡献率更大[15],资金投入应以国家投资为支撑力量,主要因为林业投入要素中相当部分的生态资产化,发挥了公益作用,从而降低了林业产出[16]。除上述资本、劳动力、技术的生产要素投入影响之外,经济增长还会受制度、市场、政策的影响。高岚、张自强系统地研究了产权管制和要素投入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利用1996~2007年间广东省林业相关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验证了林业产权管制的放松对于林业产出具有重要贡献的假设,由于外部性等因素的影响,林业产权管制的放松对于林业产出的贡献有限,提出现阶段中国仍需不断完善林业产权制度,同时需要考虑到各地区的森林资源特征与农户经营行为的差异。突破了前人研究的“制度和政策变量难以量化”保守结论[17]。李微等针对国有林区比较多的伊春地区,从公共理论角度出发,将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概括为4个方面:供给因素(资源、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需求因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产业结构因素,政策及制度因素,亦认为产业结构、森林资源,消费需求,资本和劳动力对伊春林区林业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并认为科学技术及第三产业并没有对林业经济的增长起到主导作用[18]。而李平、张俊飚持不同观点,认为科技投入为林业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12]。从不同角度的研究结果来看,学者的观点均认为经济增长是各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不是某个单一因素的作用,但也不排除在某个地区的某个因素起主导作用。结合中国林业经济增长的模式,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中国林业经济发展是以政府为主导,决定了林业制度变迁作为林业经济的重要制度因素,辅助生产要素(资金、人才、技术)进行动态优化配置,协调好四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产生一种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从而为林业经济的发展形成一种合理的经济增长整合模式[19]。

2.2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及其转变分析

2.2.1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方向及其转变方向

从经济增长方式的一般涵义出发,以要素数量提高为主所获得的经济增长定义为粗放型的增长,而把以要素效率提高为主所获得的经济增长定义为集约型的增长。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仍属粗放型,其基本特征为:一是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扩大投资规模和增加新建项目,二是林业经济增长靠多占用资源和高消耗来实现,三是产出变化与质量、效益变化不尽协调[20]。在中国目前林业资源紧缺、林业资源质量日益下降的条件下,这种粗放型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将遭遇“极限”,当增长趋于“极限”或人们意识到这种“极限”的存在时,要使经济增长突破这种“极限”,就必然要改变这种增长的方式,转而着眼于提高要素生产率来获得有效增长。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过去的主要依靠增加大量的要素投入,转变到主要依靠提高现有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提高综合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近的[21]。在20世纪九十年代,学者廖雅萍主张不能将全部的林业资源都要集约化经营管理和发展,他针对当时的林业资源现状以及经营管理现状,认为林业应该分类经营,即以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森林应该按社会公益事业进行经营,实行事业化管理,由政府和社会负责建设,而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森林则应该实行企业化管理,面对市场,参与竞争,进而在经营措施、运行机制以及补偿机制等各个方面对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施以不同管理方式[22]。后来,张孟德和孙秀娟均从循环经济角度出发,认为林业是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相连、密不可分的,林业在化解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二者之间的矛盾上起到的调节中枢的作用,在林业产业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至关重要且理所当然的。在林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应该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林业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种观点实质与林业经济增长集约化转变方式的观点一致[23-24]。

2.2.2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因素分析

虽然,目前的林业资源现状、林业发展现状、当前面临日益恶化的生态现状、激烈的林业市场竞争等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迫切需要中国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但这不是一个自发就能自动完成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以及农户等各个社会主体的支持和参与。刘勇、马平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分析了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瓶颈”制约因素:主观上,中国市场经济观念不强,一定程度上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改革和科技的观念也不强,林业尤其突出。客观方面因素主要有:一是当前中国林业企业自我发展机制不健全,虽然在积极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但进程缓慢,产权制度仍然不够明晰;二是林业产业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且投资结构不合理,林业投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不到1%,资金投入重“森工”轻“营林”,必定造成森林资源的不断减少;三是政府宏观调控不利,主要表现在林业企业的发展规模、分布区域和宏观生产力布局、环境保护以及科技兴企等之间的不合理[20]。总之,迫于当前林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任务、形势和客观规律迫切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并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条件已初步形成并正在趋向成熟,主要表现在林业初步形成了综合性的产业体系,科技成果在林业产业中的转化效率越来越高,林业的地位也逐步提高,因此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仍然是现实的、可能的[25]。

2.2.3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机制

在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领域中,劳动力要素、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等均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动力因素。首先,资本的密集程度对林业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着深远的影响,要转变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强化和改进林业企业物质要素效率提高的基础条件,为林业技术进步和效率的提高提供载体和制度保证。因此,资金投入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转变的第一启动力。再次,林业科技创新对于林业的贡献有巨大的潜力,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第一推动力。但是,当前的中国林业科技与经济脱节严重,形成“两张皮”的状况,科技成果转化无法到位,林业科技含量低下。最后,劳动力要素包括劳动力数量、劳动者素质、劳动者劳动行为、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等都几个方面成为转变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先决条件,要转变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提高劳动者素质、规范劳动者劳动行为、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26]。魏远竹从林业企业角度出发,认为林业企业是林业经济的细胞组织,是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体,而企业规模是否经济,又是能否实现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对林业企业来说,除了应注重科技和体制的双重创新及提高劳动者素质之外,还必须加快结构调整步伐,迅速形成有效率的规模经济效益,有效地提高要素生产率,推进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27]。

2.3调整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经济增长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动成为一国或一部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国内学者几乎一致认为产业结构变动有助于经济增长[28]。合理的林业产业结构是林业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林业投入要素在合理的林业制度指导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因为林业经济增长必须以一定量的生产要素投入为基础,而其要素投入的产出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林业产业结构状况[19]。据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大部分省区的林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林业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作用仍不明显。因此,加快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改变目前中国粗放型林业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从现有文献来看,多数研究以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总体经济增长的影响,而以某一部门内部的产业结构变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此部门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则不多见,在为数不多的文献中,对林业产业结构变动的研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基于多部门经济模型的研究。虽然林业产业结构因素在林业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已得到了普遍认可,但由于林业产业是一个由自然—经济—社会组成的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各地区的林业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林业产业政策等条件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各个地区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也不尽相同[29]。因此,选择个别典型省份或区域的林业发展做深入探讨更具有现实意义。黄烈亚、翟印礼等选取全国26个省、市、区为研究样本,利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各地区1997~2006年10年相关统计数据,就各地区林业经济系统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论表明林业产业结构的变动对林业经济具有正向的拉动作用,但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其M值(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与林业经济增长负相关。而产业结构调整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处于次要地位[30]。

肖泽军、铉珺玮概括湖北的林业总产值主要来源于营林、林产品和竹木采伐三部分,通过对营林、林产品、竹木采伐和林业总产值四个变量的相关分析发现,林业总产值与林产品产值变动具有高度相关性,但林产品产值增加值对林业产值增加的贡献却并不是最大;竹木采伐产值增加值对林业总产值增加的贡献最大,但与林业总产值相关性却不高,这主要源于林业内部产业结构不太合理[31]。肖敏静和赵璟选取江西省数据为样本,研究江西省林业三大产业对江西林业经济的贡献率,三次产业的依次贡献率为49.8%、37%、11.8%,表明目前林业第一产业的发展对江西经济的增长是有比较大的贡献的,这也与江西省的省情是相符的。目前江西省林业经济的发展还主要是以营林业等基础林业为主,林产工业及林业服务业相对还比较薄弱,林产品的加工及林产品附加值的延伸相比之下还不够发达。与此同时,林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江西经济的发展将会有巨大的潜力和作用[32]。在对比发达国家的林业产业结构中,中国的林业三次产业比例为70:26:4,而林业发达国家的林业工业产值多数达到林业总产值的70%以上,有的已占到了90%以上,由此可见,中国林业的第二产业比重严重低下,没有发挥好林业经济增长主体的角色,并且在当前林业二次产业内部,仍然是以初级产业为主,即以消耗森林资源的木竹采运业为主,资源的综合利用为辅,属于低级的资源推动型经济增长。因此,在改变粗放型林业增长方式的发展环境下,林业除了在林业三次产业结构上需要优化升级,在林业第二产业的内部也需要调整,重点是培育林产加工业这一林业主导产业[27]。综合以上的观点可以发现,从全国角度和省域实证研究均表明,林业产业结构变动都是需要提升第二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重点是林产品加工业,并将之培养成林业主导产业[27]。总之,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要素的大量投入与有效配置为基础,林业产业结构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林业经济增长,进而影响林业要素预期投入产出效益。均衡的产业结构,适应于技术的发展,并且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最高的,反之则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缓慢和不稳定,该理论同样适于林业产业。因此,新时期林业的重点任务除了一味的追求经济增长外,还应该注重林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林业资源的高效配置,全面推进集约化发展。

林下经济论文例2

林业执法力度的加强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强木材流通领域监督管理。依法对木材流通领域进行监督和管理,严格控制木材采伐和使用管理,坚决杜绝超证或无证运输等违法现象的发生;第二,加强木材砍伐管理。对于滥砍乱伐、非法经营加工木材、盗伐林木等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进行管理和处罚,避免出现超限额砍伐、无证或缺证采伐林木森林的情况;第三,提高专项打击整治力度。以打击预防相结合、重在治本、标本兼治为方针开展专项整治和打击行动,不断加大打击整理力度和范围,严厉打击所有破坏林业及野生动物资源的犯罪行为;第四,强化林业管理力度。严格按照《森林法》等相关林业经济管理法律执行,严厉打击毁林开垦行为,如毁林开垦已经发生,要限定期限实现还林,对于违反法律或不按照法律进行执行而继续毁林开垦的,按照相关法律严查并处理。

1.2改革林业经济管理制度

建立明确的林业产权制度和林业管理制度,提高林业建设积极性,激发劳动者对社会集体物资利益的关心,充分体现个人与团体利益的结合。强化林业分类制度改革的操作性,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林业效益补偿制度;建立管理机制、制度和机构相结合的管理体系,将管理机制融合在管理制度中以确保管理机构正常运行;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进行林业经济管理机构的改革,建立高效林业管理体系,重视林业管理部门与其他部门的关系协调,但要注意政府职能转变要依赖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及林业市场经济体系,这样才能实现平衡状态;林业政府部门需要建立林业管理体系,同时加强其他体系的林业监督与管理,为林业发展做贡献。

1.3走可持续性发展的林业经济产业化道路

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不够深入,主要是因为产业结构不够科学合理,产业链也不够完整,对林业发展有阻碍作用。可持续发展是以长远发展为核心,能够满足当地人需求且不影响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模式。其目的是实现发展经济,又能保护好海洋、大气、森林和土地等自然环境与资源。林业资源是我国重要且很宝贵的资源,虽然具有可再生性,但由于开采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就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曾经的黄土高原也是浓密的森林,也是由于过度开采而变成如今荒漠之地。因此,我国林业资源要合理开发利用,以可持续性为核心建立合理资源使用模式,才能促进林业经济产业化的更好发展。

2新时代林业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最近几十年内,林业问题已经成为地球可持续发展话题中的核心问题。林业生态化发展是社会民众支持的,是指以社会接受、经济可行并以可持续性和生物多样性为原则的进行林业经济发展。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满足人需求且不影响后代人发展,包括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林业经济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要以可持续发展为最基本原则。

林下经济论文例3

本文选择江西省为研究区域,旨在测算江西省2000-2011年林业科技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关数据主要来自《中国林业统计年鉴》(2000-2011)。

1.2测算方法的选择

本文采取农业部统一颁布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索罗余值法,将其运用到林业领域来测算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其依托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其扩展,变换模型,具体推导过程如下。式中Y代表林业总产值,At代表某一时期的技术水平,t表示时间变量,L、K分别表示劳动力、资本的投入数量,α、β分别表示劳动力产出、资本产出的弹性系数。在农、林业生产中,土地是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林地是土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为了测算林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纳入土地这一生产要素,并且假定科技进步是中性的,参数随时间而变化。

1.3指标选择及数据的处理

1.3.1产出指标。选取江西省林业总产值作为产出变量,即一产、二产、三产产值之和。

1.3.2投入指标。①资本投入(K)。由于《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上只提供了林业固定投资额,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采用林业固定投资完成额来近似表示林业投资。②劳动力投入变量(L)。林业劳动力是林业生产投入的重要因素,由于很多地区林业从属于大农业之中,纯粹从事林业生产的人数较少,故难以准确计量。本文以营林劳动力和林业系统从业人数之和表示劳动力投入变量,营林劳动力投入根据大农业总产值、林业总产值和大农业就业人数的同比换算;林业系统从业人数为各地区分行业部门中林业系统年末就业人数。③土地投入变量(S)。林地是土地的一种表现形式,选取林业用地面积作为林业生产中林地的投入变量。林地是林业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但是,林业用地投入面积比较稳定,林业用地的增长率接近于0%,所以,本文不考虑林地增长率对林业产值增长率的影响。

2结果分析

2.1弹性系数的确定根据以上测算方法,测算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之前首先要确定各要素的弹性系数,为测算出各要素的弹性系数,采用2000~2011年江西省统计数据拟合生产函数,为避免多重共线性对参数估计的影响,假设规模报酬不变(即假设α+β+γ=1),在(2)式两边同时除以L,则有下式。由表1可见,将林地投入面积作S为变量,结果不理想,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由于历年江西省林地投入面积变动性不大,因此可认为林地投入面积S为常量,根据农业部科学科技与质量标准司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中规定,将土地的产出弹性定为0.25。根据上述结果,可以计算出2000~2011年间江西省资本弹性系数为0.29,劳动力弹性系数为0.46,林地面积弹性系数为0.25,林地面积的增长率接近于0,可以忽略不计。

2.2各要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通过对江西省1995~2010年相关指标数据进行测量,相应计算出各年江西省科技进步增长率、资本、劳动力、土地、科技进步贡献率。在计算过程中,农业总产值、资本投入均是以1991年为基期折算后的值。同时,为了消除气候等因素对产出变动的影响,各投入指标均进行3年平滑处理。由于现在还不知道2011年的投入指标,因此,在计算2010年指标是用2009年与2010年的平均值代替。测量结果详见表3。从上面的数据可以分析:第一,从弹性系数方面分析。劳动力弹性系数为α=0.46,资本弹性系数为=0.29,林地投入弹性系数为β=0.25,即劳动力投入、资本以及林地投入每增加1%,林业总产值将分别增加0.46%、0.29%、0.25%。这说明江西省林业产出的增长对劳动力投入的依赖性较大,在三个弹性系数中劳动力投入的弹性系数最高,是资本投入弹性系数的1.58倍,是林地投入弹性系数的1.84倍。因此,可以从增加林业劳动力就业人数、增大资金投入等来增加林业产出。第二,从林业总产值、劳动力、资本、林地的增长率来看。江西省林业经济稳定增长,林业总产值总体增长率比较稳定;林业从业人员逐渐增多,其劳动力增长率逐年增大。林地、资本则波动很大,资本增长2002年最大,2005年最小;林地面积因为在短时间内变化不大,几乎零增长。如图1所示。第三,从劳动力、资本、林地对林业总产出方面分析。江西省在2000~2011年11年间各投入要素对林业经济的贡献率均值由高到低依次是资本、科技、土地和劳动。江西省林业经济总产出的增加,主要取决于资本投入和科技进步两个因素。除劳动力投入贡献率曲线比较平稳以外,其他各投入要素的贡献率很不稳定,数据不全面是影响结果的原因之一。如图2所示。资本贡献率所占的份额最大,在1995~2010年平均值为70%。这表示,是相对于林业经济总产出年均26%的增长率,由于资金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2%,掩盖了其他因素的作用。科技进步贡献率所占份额第二,平均值为36%,江西省林业科技进步对林业经济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004年以及2005年江西省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比较高,分别为98.25%和120.22%,这可能是由于江西2003年实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大大加大了科技投入。而2002年、2009年和2011年反而出现负值,分别为-106.99%、-68.71%和-37.53%,出现负值可能是因为虽然近几年江西省林业经济发展迅速,政府不断加大对研发财政投入、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对农民进行培训并且调整产业结构,但由于林业基础薄弱,林业科技进步主要还是依靠加大财政投入来拉动,因而出现投入多有效产出少的现象,但这并不说明林业科技进步对江西省林业经济增长没有发挥积极的作用。劳动力贡献率为-9%,这表明江西省林业从业人员数存在过剩现象,隐蔽性失业制约着江西省林业经济综合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林地面积贡献率平均值为12%,林地面积投入增长率呈不规则变化。这是因为一般林地面积都是5年清查一次,在5年内林地面积不会发生改变,而在上一个5年或者下一个5年会发生变化,导致林地面积呈现不规则的增长。

3对策建议

3.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科技兴林”意识科技兴林是一项基本国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前的林业都是“靠天吃饭”,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逐步成为现实。因此,应该扭转人们对林业科技认识的误区,确立科技兴林的基础地位,改变过去林业靠天吃饭的传统思路,将科技作为改造传统林业、建设现代林业的核心力量。重视林业科技的宣传,破除传统的思想弊端,建立起科技兴林、科技强林的林业发展观念,从内心真正重视林业科技,从根本上转变林业发展思路,将科技兴林作为林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林下经济论文例4

二、高等职业教育要解决好人才供需矛盾

就业难是当今劳动保障面临的难题,也是高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能否解决好人才供需矛盾关系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能否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促进林业经济发展作用的关键。在解决人才供需矛盾上,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大胆尝试和有益探索。学院以农林专业为主,于2008年成立了湖南省首家农林职教集团,通过集团的教学培训、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对外交流与合作为一体的规模化、跨区域的教育平台,整合各方资源,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林业应用技术培训,既缩短人才“供”、“求”的距离,同时也构建校企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产学研联合体,针对林业经济的发展问题开展科研合作攻关,推进产业对接,并逐步在集团内部推广教学工厂模式,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以最大限度提高职教运行质量和办学效益。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要解决人才供需矛盾,高等职业教育就要面向社会、面对现状。首先要科学设置培训专业。要广泛进化社会调查研究,根据林业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引进和培育相适应的师资力量,提供条件充足的培训教育平台。根据供需关系和生源状况科学设置培训专业,合理确定培训课程。统筹分析林产经济发展的方向,制定远期、中期和近期各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训目标,真正实现教育资源与林产经济发展需求间合理的有效配置,形成招生、培训、就业合理的培训教育和供给链条。盲目设置培训专业,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人才的浪费,严重影响林产经济的发展,造成专业与实际生产严重脱节,人才发展与企业需求两难的尴尬局面。其次要科学确定培训重点。林业高等职业教育旨在为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服务,在当今以生态建设为主导的林业发展战略中,培训重点也应该放在培养造就林业生态、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上,加快培养生产一线、管理一线紧缺的高素质和技能型人才。打造一支专业化、技能化、素质好、觉悟高的林业经济建设队伍,紧紧围绕林业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大规模培养支撑林业经济发展的实用性人才,使得培训的人才能够适应企业需求,在企业生产中用得上,成为推动林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三、高等职业教育要和林业经济发展有效结合

要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对林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路,要将高等职业教育和林业生产充分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学生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一是支持工学结合

高等职业教育是就业的前导,必须将工作和学习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够达到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教育目的。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就要积极探讨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生产实践操作,来检验学习成果,并在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发,使学习过程有具体的创新思维和实践锻炼成果,这样学业结束后才能很快进入到工作状态。尤其在实用技术上,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理论在客观条件的变化下不能一概而论、墨守陈规,而工学结合正是为这种矛盾提供了解决的途径。

二是推进校企结合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所以要解决供需矛盾的最好方法是实行校企联合,这样既可以根据企业生产需求培养适应人才,也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就业的后顾之忧,同时企业为学校提供了实践平台,学校也为企业提供了智力保障,可谓一举两得。

林下经济论文例5

【关键词】

SCI 林业经济 核心期刊 影响因子

林业经济学是研究林业部门生产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发展运动规律及其应用的学科[1],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林业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及林业经济管理体制;林业中的劳动力、土地资源及其他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林业生产部门的结构、林业生产布局与林业区划等。目前,国内学者对林业经济相关领域国外期刊,特别是SCI源期刊不甚重视,在相关期刊上不多,由于科学研究成果主要以论文形式展示,从而导致国内学术界研究成果不能较好地呈现给全世界。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Web是一个综合性、多学科的期刊分析与评价报告,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和分析国际性学术期刊[2]。同样,《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也对国内期刊进行了评价[3]。因此,本文选择与林业经济相关的国内重要期刊以及国外SCI源期刊进行着重介绍,并根据中国期刊引证报告以及JCR公布的历年数据,对影响因子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国内学者投稿提供参考,从而有助于我国林业经济领域的研究成果及时、准确地传递到国外,更好地促进我国林业经济领域的发展。

1.1《林业经济》

《林业经济》创刊于1979年,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主办,2004年曾更名为《绿色中国》(理论版),2006年起恢复使用《林业经济》。作为林业经济专业核心期刊,主要刊载反映我国林业经济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林业重大问题的理论研究和探讨等,其定位是各级林业及相关领域决策者、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科研教学人员、信息与图书资料管理人员。1991年进入“中文核心期刊”行

1.2 《林业经济问题》

《林业经济问题》创刊于1981年,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和福建农林大学共同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作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科学和文献计量评价数据的来源期刊,在国内林业经济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期刊主要刊载国内外林业经济学领域重大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其读者定位于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行政领导和行政管理工作者、农林大中专院校广大师生。

1.3 《中国林业经济》

《中国林业经济》创刊于1993年,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东北林业大学主办。同时,由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林业经济管理研究会以及中国龙江森工(集团)总公司、中国吉林森工(集团)总公司、中国内蒙古森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等承办。主要刊载理论研究、调查研究以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学术文章,其读者定位于林业工作者、林业学者及管理者等。1996年、2000年该刊连续两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2002年评为黑龙江省级优秀期刊。该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

1.4 林业经济评论

《林业经济评论》创刊于2011年,由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主办,以文集(论著)的发刊方式面向国内外发行,每年定期出版。主要刊载林业经济理论、资源管理与政策、林产品市场与贸易、保护经济与管理、林业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其读者定位于广大国内外林业经济工作者,致力于打造发表高水平林业经济研究成果的学术平台,并以此作为进一步扩大我国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在国内外影响的一个窗口。该刊采用匿名审稿制度,兼收中英文稿件,发表以翔实资料为基础的具有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的学术论文,倡导规范、严谨的研究方法,鼓励理论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学术取向,不收取版面费。

2.1 Europe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欧洲林业研究》由Springer Berlin/Heidelberg出版,作为国外林业经济相关领域的顶尖杂志,主要刊载与木材和林业相关的生物、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综述。其内容主要包括林业领域研究进展、土壤化学、地区林业等。期刊读者定位于林业经济研究人员、管理者和决策者。其主编为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森林科学与资源管理学院的Hans Pretzsch教授。

2.2 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

《加拿大林业研究》创刊于1971年,系同行评审期刊。主要刊载林业科学方面的有关内容,主要包括保护生物学、林业经济学、造林学木材科学等论文。期刊也会针对当前的热点问题出版专刊。该刊被遴选为过去100年中生物和医学领域100种最有影响力的期刊之一[4]。其主编为加拿大魁北克大学蒙特利尔分校的Daniel Kneeshaw博士以及加拿大自然资源部林务局的Pierre Bernier博士。

2.3 Forestry

《林业》系同行评审期刊,主要刊载有关林业可持续发展、树木研究以及政策等论文。该期刊更多偏向于发表温带和寒带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论文。其编辑工作分工较细,各编辑所负责的事务各不相同。

2.4 Annals of Forest Science

《林业科学年报》系涉及多学科的国际期刊,每年一般出版8期。主要刊载林业可持续经营、生态学、树木生理学等研究论文。林业可持续经营以及生态学是该期刊的重要主题之一。其主编为法国国家农业研究院南希中心的Erwin Dreyer。

2.5 Forest Science

《林业科学》作为林业相关论文的索引数据库,为学者提供论文的摘要信息和全部的参考文献,主要刊载林业可持续发展、热带森林碳汇和森林遗传资源等论文。覆盖范围较广,收录文献从1939年至今,数据库更新较快,平均每周更新一次。其主编为Victoria Bonham和Bridget Biggs。

3.1 国内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

由于缺乏《林业经济》、《林业经济评论》的数据,本文仅选择了《林业经济问题》和《中国林业经济》两种期刊进行分析。《林业经济问题》作为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近年来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 2006年影响因子为0.477,而到2010年,其影响因子上升为0.950,增长幅度高达99.16%。《中国林业经济》不是核心期刊,其影响因子在2006年为0.166,2007年为0.333,随后变化平稳,影响因子始终处于0.3-0.35之间(见图1)。了解期刊影响因子变化情况,为林业经济相关学科科研工作者更好地评价自身研究成果提供依据,也可为其今后论文投稿指明方向。

3.2国外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情况

根据《JCR2011年引证报告》,林业经济相关SCI源期刊的影响因子均低于2.0,以0.5分作为分档标准,对期刊进行分类划定,结果显示,影响因子多集中在0.5-1.0分之间,所占比例为63.64%,整体而言,林业经济类相关期刊影响因子水平不高,1.5分以上的期刊仅有2个,所占比重为9.09%,而1.0-1.5分之间的期刊有5个,占比重为22.73%(见图2和图3)。

林下经济论文例6

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举行

11月17日~18日,由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林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在江西省赣州市召开。论坛主题是“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来自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北京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中国林业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林业经济》杂志社等单位的60多名林业技术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论坛。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肖忠优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教授,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林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建成教授,江西省林业厅肖河巡视员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校长武来成教授主持。

江西省林业厅肖河巡视员、北京中林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生态景观价值评估中心景谦平博士和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刘珉博士分别作了题为《江西林业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低碳经济条件下的生态价值评估的前景》和《现代林业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与生物质能源》的主题报告。

论坛安排了“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森林资产评估人才现状与需求”两个座谈会展开深入研讨。“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交流座谈会由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暨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田明华教授主持。8位学者围绕“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主题进行了论文交流,2位专家做点评。“森林资产评估人才现状与需求”座谈会由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董新春教授主持,与会人员就森林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展开热烈讨论。

论坛收到高质量论文40多篇,内容涉及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低碳园区、森林碳汇、碳足迹,绿色经济、绿色消费、绿色能源、绿色政府采购、绿色创业,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生态公益林管护、生态补偿、生态安全,以及林权改革、林业信贷、林区贫困等诸多领域。会议论文将汇集出版,以进一步推进相关研究,促进我国林业适应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的需要。

林下经济论文例7

(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

(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

(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

(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林下经济论文例8

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举行

11月17日~18日,由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林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和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在江西省赣州市召开。论坛主题是“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来自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北京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中国林业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林业经济》杂志社等单位的60多名林业技术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出席论坛。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肖忠优本文由收集整理教授,中国林业经济学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林业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建成教授,江西省林业厅肖河巡视员在开幕式上致辞。开幕式由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校长武来成教授主持。

江西省林业厅肖河巡视员、北京中林资产评估有限公司生态景观价值评估中心景谦平博士和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刘珉博士分别作了题为《江西林业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低碳经济条件下的生态价值评估的前景》和《现代林业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与生物质能源》的主题报告。

论坛安排了“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森林资产评估人才现状与需求”两个座谈会展开深入研讨。“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交流座谈会由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暨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田明华教授主持。8位学者围绕“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主题进行了论文交流,2位专家做点评。“森林资产评估人才现状与需求”座谈会由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董新春教授主持,与会人员就森林资产评估人才培养建言献策,展开热烈讨论。

论坛收到高质量论文40多篇,内容涉及低碳经济、低碳旅游、低碳园区、森林碳汇、碳足迹,绿色经济、绿色消费、绿色能源、绿色政府采购、绿色创业,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生态公益林管护、生态补偿、生态安全,以及林权改革、林业信贷、林区贫困等诸多领域。会议论文将汇集出版,以进一步推进相关研究,促进我国林业适应低碳经济与绿色发展的需要。

林下经济论文例9

(1)政企不分。由于历史原因形成的政企合一、企业事业交叉的经济运行体制。而由此导致三方面的矛盾,一是存在一定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林区、县政府机关、教师同工不同酬,工资差距较大,造成大量人才流失。二是林区建设包括林区基本建设、公益事业、社会事业等,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三是国有森工企业承担着庞大的政府经费和社会负担,难以进入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正常的市场竞争。

(2)市场环境有效性不高。森工企业难以作为市场主体进入市场竞争。一方面束缚了国有企业的发展,一方面降低了投资者对这一市场环境的信任程度,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生产布局结构不合理。

(3)原有的生产布局结构不能适应现在的林区经济发展。

(4)国有资产的管理不严。没有对国有资产进行合理的利用,没有人真正关心国家所有者的利益。可行性论述:目前林区经济发展体制改革面临难得的机遇。如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林区生产布局调整、职工分流提供了有利的政策资金支持;生态保护区建设为林区改善自然资源环境提供了条件;西部大开发为林区基础设施的改造提供了有利条件,改善了职工生活条件,为吸引投资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可以为发展林区经济,振兴林区企业提供全面的经济支持。同时近年的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工作,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经验。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中小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

第一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的现状。通过对现有的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阐述进行林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第二部分: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对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的阐述,分析问题形成原因过程以及问题的影响面。

第三部分:针对现有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阶段林区经济发展体制存在的问题剖析,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并从根本上提出解决方法。

林下经济论文例10

 

林业经营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承,林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载体,循环经济是林业经营的最优模式。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而林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且湖南省是个林业大省。基于此,本文将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来研究我省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基本思路。

1、国内外研究分析

18~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为了满足木材和林产品的需求,对森林的掠夺和破坏规模越来越大,导致木材利用出现危机。这种现象首先在发达的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使人们意识到森林的采伐与更新要相互依存,以实现永续利用,于是便产生了以木材永续利用为基础的“法正林”思想。从那时起至今,林业经营思想不断发展,出现了“和谐理论”、“船迹理论”、“近自然林业”、“多功能理论”、“林业分工论”等,20世纪末又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理论。林业经营理论经历了从单一利用准则到多效益利用准则再到主导利用准则,从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到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益的协调发展。

从国际来看,当前世界林业发展呈现以下趋势:森林资源总体上仍趋减少,努力使森林资源达到消长平衡是世界各国林业发展战略的共同目标;森林生态效益受到高度重视,森林利用逐渐从天然林向人工林转变以及从工业利用向发挥森林多种效益方向转变;世界木材和林产品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林产品国际贸易进一步扩大;林产品生产正在向多次加工和精深加工产品方向发展;森林认证制度在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兴起,森林的兴衰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可循环、可持续森林经营理论逐渐兴起,并成为传统林业理论转向现代林业理论的重要标志。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在追求从工业可持续发展、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关于发展模式的理念。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于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1】。它是针对传统工业经济“资源—产品—污染(废物)排放”的“开环”范式提出来的,它倡导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都能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科技论文。循环经济强调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其主要特征是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其遵循的原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首先是从解决消费领域的废弃物问题入手,向生产领域延伸,最终旨在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符合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我国正处于压缩型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在较低发展阶段,为寻求综合性和根本性的战略措施来解决复合型生态环境问题的情况下,借鉴国际经验,需发展自己的循环经济理念与实践。

2、湖南省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不同时期林业经营理论和方法,有其不同的特点,即各理论和方法要面对的和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林业经营是随着人们对林业作用认识的不断深化而逐步走向成熟和完善。林业经营理论经历了从单一利用准则到多效益利用准则再到主导利用准则,从追求单一的经济效益到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长期以来,湖南省林业经济走的是一条传统的粗放型增长的道路,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寻找一条新的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是我省林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2.1国家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过程中经济与环境的矛头日益突出。循环经济能有效解决这种日益加深的矛盾,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2003年3月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明确要求,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2004年3月,温家宝同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理念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工作的重要思想之一。2005年7月,国务院下达了《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2004年10月,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进一步指出: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200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作。科技论文。“十一五规划”更进一步指出要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利用等环节,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2.2林业经营与循环经济密不可分

林业作为一个独特的循环经济体,是以空气资源循环、土地资源循环、水资源循环、环境资源循环、生物资源循环、能量资源循环等作为循环经济社会的基础和纽带,承担着维护和促进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的重大使命。

循环经济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生态经济循环圈的矛盾,是由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引起和激化。林业是涉及人类生产及生活的多种自然产品的物质生产系统;林业通过保护自然生物基因库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保留和创造利用机会,林业是大农业物质产品的保障和支持系统,主要依赖于森林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林业是人类生活环境的保障系统,森林孕育了人类,人类需要绿色和自然的生活环境,森林是人类物质生活和情感的依托;林业是全球生态平衡的维持系统。林业具有的以上功能和作用,使它在生态经济循环圈和经济循环圈的双重转换机制中扮演着“中枢神经”的角色。可以说,,没有林业的循环经济,就不可能建成整个社会的循环经济,更谈不上建立循环社会。

2.3湖南省林业现状急需发展林业循环经济

湖南是我国南方重点林业省,全省有林地面积974.70万公顷,居全国第6位;森林覆盖率55.86%,居全国第5位;森林蓄积量3.66亿立方米,居全国第9位;立竹为16.1亿株,居全国第2位。油茶林面积118.53万公顷,年产茶油12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1位。林业产业总产值708.7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273.84亿元;第二产业产值319.7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15.11亿元。

目前,我省林业已经陷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恶性循环。在我省国民生产总值中,林业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在林业总产值中,第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过低【2】。据调查,我省林区经济较为落后,其发展方式往往是简单的外延式粗放型扩张,同时受资金、技术方面的限制,林业企业资源开发率低、综合利用率差、技术水平低、初级低档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这些问题导致森林资源被破坏,后备资源枯竭,且大量未能充分利用的资源以废弃物的形式被随意地置之自然界,既污染了环境,又带来巨大的浪费。因此,以提高生态效率和废物的减量化、再利用及再循环(3R原则)为核心的循环经济理念有助于缓解这种林业资源的巨大浪费,加速森林资源的再生系统。

综上所述,发展林业循环经济不仅是贯彻党中央的政策方针的需要,更是我省林业科学经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道路。通过发展林业循环经济,能有效避免林业产业经营中的“高资源投入—低产出—高资源投入”的恶性循环模式,使整个产业步入“低资源投入—高产出—低资源投入”的良性循环。

3、湖南省走林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森林的巨大社会效益、科学地组织林业经营的重要,日益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使林业经营陷入困境,如何正确协调人与自然及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林业作为承担物质、生态和文化产品供给,发挥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重要部门,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可进一步促进三大效益的协调统一。从林业产业特性角度来看,发展林业循环经济的潜力很大。林业既有内部经济,又有外部经济,并且外部经济远远大于内部经济。因此,林业产业是一个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湖南省林业经营主要存在林业经营较粗放、木材供求紧张等问题。据有关部门测算,我省目前林产加工每年需耗材1 300多万m3蓄积量,而我省《十五》期间森林采伐限额为1 283万m3,商品材仅360~400万m3,供需矛盾十分突出【3】。发展林业循环经济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首先从林业企业的角度来看,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促进企业发展。林业企业通过实施清洁生产、企业间协作和回收利用木质废料,可减少污染治理费用,降低能耗和物耗,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实施循环经济是林业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次,从木材供需角度来看,发展林业循环经济是缓解木材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通过发展林业循环经济,减少木材的消耗量,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大废弃木材回收利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木材供需矛盾,很多国家都已把废弃木质原料的回收利用作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政策。

但是,林业循环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经济、生态、社会与资源的复合系统。因此,要广泛深入宣传、树立循环经济理念,使广大林业工作者认识到科学经营林业就要走林业循环经济道路。其次,从战略层面把林业循环经济纳入到林业发展规划之中。科技论文。另外,实施林业循环经济过程中,需加大科技投入,以保证其实施的科学性、合理性、经济性。

参考文献:

1、朱玉林,陈洪.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林业循环经济研究.生态经济,2007(6)

2、尹少华,姜微,张慧军.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湖南林业产业结构预测研究.林业经济问题,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