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在线咨询服务,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股权代码(211862)

期刊咨询 杂志订阅 购物车(0)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模板(10篇)

时间:2023-02-21 08:50:24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例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8-0020-05[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研究课题“高校毕业生东南亚就业市场的探索与实践”(DM1003)。

[作者简介]蔡其明(1968―),男,广西恭城人,广西民族大学学生工作处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东南亚就业市场的拓展可以说随着自贸区启动后经济贸易合作和频繁往来的增多而得到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指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自愿的基础上,通过双向选择而进行洽谈和签约的就业过程,是一定地区或行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供求之间的关系。”[1]高校毕业生东南亚就业市场的拓展,不仅是当前经贸发展和文化交流的要求,也是缓解国内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尽管可能会产生诸如因挤占东南亚国家民众的就业岗位而引起“中国”论调抬头、中国人在其国家的就业受排斥等负面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毕业生东南亚就业市场的拓展具有增加国际交流、增进两国感情、加强国际合作、提升贸易份额、促进区域一体化等正面影响,并且这些正面影响远远大于负面影响。就高校安置毕业生就业来说,东南亚就业市场的拓展可以极大地促进高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升,并提高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因此,研究东南亚就业市场对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安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对高校的国际化发展也有较强的影响。

一、高校毕业生东南亚就业市场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东南亚就业行业分析

2007年7月中国-东盟自贸区《服务贸易协议》正式生效,随后东盟十国分别承诺在金融、电信、教育、旅游、建筑、医疗等行业向我国开放市场,中国也在建筑、环保、运输、体育和商务等5个服务部门26个分部门向东盟开放市场。尤其是在教育方面,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等5个国家都公布了“教育服务”具体承诺减让表。此外,调查显示,东南亚小语种翻译人才、具有跨国经营经验的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技术型人才等比较匮乏。仅广东、广西、云南,每年对外贸易小语种翻译人才的缺口就达到10万人之多,需要长期工作于对象国的翻译人才需求量更大。国内高校,每年招收的东南亚留学生超过了1000人,每年出国从事教育和翻译工作的也超过了1000人,而且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教育机构形成联动机制,共同培养适合自贸区发展的人才。以经济贸易合作为主力和引线的东南亚就业市场将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多的用武之地。值得指出的是,伴其而生的各行业的服务业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高校本科毕业生重点就业的“主战场”,尤其是商务英语、经济贸易、会展策划、教育输出、报关报检、物流运输和金融保险等行业。这一点,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

(二)高校毕业生东南亚就业能力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东南亚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外语水平尤其是对象国语言的掌握程度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可以说这是高校毕业生进入东南亚就业市场的前提条件,外语水平低的毕业生很难开展对外活动。其次,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尤为重要,这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特征有很大的关系。高校毕业生一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较为深厚的专业知识,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经贸往来、主管助理和较高层次的服务业等脑力劳动方面。这些方面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要求从业者具有较强的可以应对紧急事务的实践能力、力争上游的创新能力以及维持其自身不断发展的扎实专业知识。对于需要在一线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来说,需要具备熟练的业务水平、一定的学习能力,以应对每一项具体工作的实际情况。也就是说,外语水平高或者熟练掌握对象国语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专业知识优良的高校毕业生会在东南亚就业市场中占据极大优势,其发展前景很明朗;而前几项能力一般却有一定业务能力、学习能力和外语水平的高校毕业生虽处于较次位置,但也是东南亚就业市场十分需求的。总之,要想进入东南亚就业市场,除了具有较高外语水平外,其他几项能力必须拥有至少一项,综合能力越强就越具有就业和发展优势。

(三)高校毕业生东南亚就业薪资分析

由表2可知,53.7%的高校毕业生希望自己的工作岗位月薪达到1500~2500元,然而国内只有32.4%的用人单位可以满足毕业生的这档薪资要求,57.5%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月薪资在1500元以下;可以提供2500元以上月薪资的用人单位只有10%左右,而有20%左右的高校毕业生希望其月薪资超过2500元。很显然,用人单位的薪资提供值与高校毕业生的月薪资期望值有比较大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种差距足有一档之多,即一半以上的用人单位愿意提供1500元以下的月薪资和一半多的高校毕业生期望月薪资在1500~2500元之间。与此相对应的,东南亚的用人单位在薪资方面的供值要远远高于国内,将近90%的用人单位可以满足高校毕业生的一般薪资要求,65.1%的用人单位提供的薪资在2500元以上,更有22.4%的用人单位提供3500元以上的月薪,并且有逐步提薪的空间。这在一方面反映出随着贸易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相应的物价也上升较快,高校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每月的消费均不低于1000元,甚至更高,他们在面临生活、购房以及今后结婚的压力时必然要求较高的薪资底线和较大的升薪空间。另一方面,国内用人单位在竞争比较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为了维护自己的收益,总是尽量不增加自己的用工成本,除非在迫不得已或者自身需要转型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加薪和花高薪聘用高水平人才;而东南亚国家招聘中国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很多都是中国注资的,与对象国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相比,中国高校毕业生更受他们的欢迎和信任,并且他们需求的人才量也比较大。因此,这些单位不惜重金招贤纳士。

(四)高校毕业生东南亚就业生活满意度分析

表3可以直观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已经在东南亚就业的广西高校毕业生对其在东南亚的生活还是满意的,占总数的84.4%,比较满意的占三分之一左右,只有15.6%的毕业生感觉不满意,但是非常满意的人还不到十分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接纳中国毕业生的一般是中资企业,公司对员工的培养和发展比较负责以及关怀度较高,薪资比国内高许多,竞争压力却相对较小,当地的居民也比较友好,这些因素让在东南亚就业的毕业生感到满意;另一方面,环境湿热、饮食不习惯、较难融入当地交际圈、闲时娱乐活动少、常感到孤独等客观现实和主观心理不适导致许多毕业生把在东南亚就业视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三、东南亚就业市场拓展面临的优势和障碍

要想拓展中国高校毕业生在东南亚的就业市场,必须明确市场拓展面临的优势和障碍,利用优势来扩大拓展范围和深化拓展层次,克服或减少障碍以降低其对就业市场拓展的不良影响。

(一)广西高校拓展东南亚就业市场具有的优势

第一,历史文化的相似奠定了融合性的心理基础。绵延几千年历史的生活交往和贸易往来促使本区域内的居民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作风等日益趋同,形成相似甚至相同的区域性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华南尤其是广西的文化传统和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具有很强的相似性和融合性。这种相似的文化氛围和历史传统可以有效地缓和因文化冲突带来的交往不适,消除因价值取向差异带来的交往隔膜,促进就业市场的一体化。

第二,政府间合作的加深提供了官方保障。自2000年11月中国国务院前总理朱基在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来,尤其是自2010年自贸区的成功运作以来,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合作更加频繁并且日益趋向全面化。资料显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将会创造一个拥有18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按人口算,这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贸易区;从经济规模上看,将是仅次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由中国和东盟10国共创的世界第三大自由贸易区,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2]这为广西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也为广西高校东南亚就业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政策基础,营造了良好氛围。

第三,民间交往的频繁塑造了共处的模式。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东南亚国家都有华人、华侨,而且他们在个别国家占相当大的比例。同时,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人通婚现象也比较多,他们或者落户中国或者扎根东南亚。此外,民间的交往活动尤其是边境地区的民间交往活动多样化和频繁化,建立了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独具特色的和平共处模式。

第四,中资企业大量落户东南亚提供了就业载体。据调查,当前中国毕业生在东南亚的就业市场主要局限于中资企业、中国注资的合资企业和中国在东南亚的一些援建项目等。虽然在东南亚的中资企业的用工来源主要是当地居民和对象国的人才,但他们不管是在受教育质量方面还是在感情依赖方面都更倾向于本国毕业生。自贸区的深入发展将会促使更多的中资企业落户东南亚,中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也会随之扩大。

第五,中国毕业生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拓展东南亚就业市场的根本。“中国的12年基础教育质量是举世公认的,虽然,中国的应试教育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但是毕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3]同时,许多高校在极力推动学生第二课堂的实效性,促使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学会对这些知识的运用以及个人才能的发挥。

(二)广西高校拓展东南亚就业市场面临的障碍

其一,国家制度的不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东南亚各国建立的国家制度又各不相同,即便同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越南和老挝,也与中国有很大差别。历史原因和大国的操纵使国家制度之间的差异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国际交往的障碍。现在虽然国家制度差异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越来越小,但其思维惯性还在一定时期或一定地域内存在。因此,由于国家制度的不同造成的国际交往与合作的不信任就成了阻碍拓展东南亚就业市场的一大障碍。

其二,区域文化的特色。虽然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在历史文化传统方面有着很强的相似性,但由于分属国家不同和所处的自然环境存在某些差异,以及近代西方国家的对东南亚事务的介入和影响,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甚至东南亚各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区域文化差异。而这些文化差异往往会成为抵制外来文化的“理由”或“武器”,而不是主动发挥文化融合和兼容并蓄的作用。“新的世界中,冲突的根源主要将是文化的而不是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文明间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4]因此,区域文化的差异和特色也会成为阻碍就业市场一体化的十分突出的因素。

其三,价值观念的差异。据在东南亚国家当地用人单位工作的中国毕业生讲述,中国甚至其他西方国家与东南亚国家存在着很大的价值观念差异,例如东南亚许多人持有的“只要赚够钱,就不用工作了”的“懒惰”观念,喜欢根据或者沉迷于自己的思维模式而不愿采纳他言行事的取向,对的维护可以超过追求经济利益的宗教情怀,等等。同时,价值观念的差异使得中国毕业生难以融入当地的交际圈,进而感到比较孤单和生活的乏味,这对于经贸合作与人才市场的一体化来说是很难逾越的障碍。

其四,语言交流的困难。在中国,高校学生学习的外语主要是英语,而对于东南亚国家小语种的学习甚少,即便是处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前沿的广西、广东、云南、海南等省开设东南亚小语种专业的高校也比较少。作为全国东南亚小语种基地的广西民族大学,向东南亚输出的毕业生也主要是翻译类和对外经贸类的人才,相关专业学科群建设也才刚刚起步,其他专业的学生很少接触东南亚语言。这就严重限制了东南亚就业市场的多样化和多渠道发展。

其五,自然环境的湿热。由于对自然环境和饮食习惯的不适,许多毕业生不太情愿去东南亚“受罪”,已经在东南亚工作的毕业生能在那里扎根或者长期坚持的比较少。而且许多毕业生到东南亚就业是出于“挣钱比国内容易”而非去那里寻找事业的心理。因此,自然环境的客观因素也成为拓展东南亚就业市场的障碍之一。

四、广西高校毕业生东南亚就业拓展渠道的挖掘

根据以上对东南亚就业市场的分析,把握拓展就业市场的各方面优势,克服或者规避不利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高校毕业生东南亚就业渠道。

第一,完善校友联络机制,通过校友来扩大就业面和就业影响。即与在东南亚就业尤其是已经事业有成的校友建立联络沟通机制,利用校友在东南亚的人际关系和资源以及社会影响来扩大本校毕业生的东南亚就业渠道和领域。一是建立与校友定期沟通机制,既可以关怀校友的个人发展,也可以随时掌握最新的就业信息;二是建立定期的校友返学讲学机制,让校友直接面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现身讲解东南亚的就业和发展情况;三是高校定期赴东南亚国家探望校友并进行就业市场调研,深入了解东南亚的就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四是完善校友信息系统,密切关注校友的发展与需求以及工作变更情况,加深校友的爱校情怀。

第二,拓展就业实习基地,在更宽的实习领域锻炼大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以缩小与东南亚就业市场对能力要求的差距。一方面,加强与东南亚高校之间进行的联合培养项目合作,既可以加深中国高校与东南亚高校对所培养学生的相互认同,又利用东南亚高校的实习网络让中国大学生于毕业前有机会在东南亚国家实习,促进他们提前进入工作状态。另一方面,加强与东南亚政府的合作,完善中国赴东南亚教育志愿者服务机制。众所周知,中国的毕业生尤其是教育类毕业生在东南亚就业市场是有较大的优势的。此外,加强与东南亚国家中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的联系,利用他们相信和偏爱中国毕业生的用工心理来扩大就业实习基地。

第三,建立行业协会互动平台,时刻把握东南亚就业市场中行业需求的变化,培养毕业生的就业归属感。首先,通过政府建立与东南亚中资企业协会的交流平台,不仅时时关注东南亚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就业市场的发展,还要加强用工机制的协调,加强对在东南亚工作的毕业生的人文关怀,减轻或者消除其心理上的孤独感和对生活的乏味感,增强其归属感,营造良好的工作的氛围。其次,通过与东南亚政府间的沟通,建立中国高校与东南亚本地行业协会的联系,建立互信和协商机制,尽最大努力保障毕业生在东南亚就业的合法权益,同时调研东南亚本土企业对中国高校毕业生在东南亚就业的态度和对中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意见和建议,增强高校培养东南亚就业人才的针对性。最后,可以建立中国高校与东南亚高校之间的高校协会或者说高校联合会,建立相应的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提高中国高校毕业生在东南亚的认可度和接纳度。

第四,健全就业信息网络,保障各方面的就业信息公开。这主要是指加强与各方面人才市场以及相关企业的联系,建立专门的就业信息共享网站。学校可以从各人才市场了解社会所需的人才类型,从而调整学科建设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相关企业可以在信息共享网站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人才以及比较信任的高校,人才市场也可以把自己的人才交易服务功能发挥到很高的水平。同时,人才市场之间也需要建立信息共享网络,不仅是同城同省的人才市场,也可以尝试建立跨省甚至与东南亚国家的跨国的人才市场信息共享网络。此外,需要加强对信息共享网络的管理,适时更新就业信息,撤除过期信息,完善网络信用机制,规避不法分子利用信息共享网络从事违法犯罪活动。通过信息共享网络,高校可以预测东南亚就业市场的前景,进而探索相应的就业拓展渠道。

总之,中国-东盟自贸区启动以后,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各方面联系均得以加深,就业市场也逐步接轨。就目前来看,不管是从东南亚急需人才的行业,还是从东南亚人才市场所要求的人才能力和提供的就业薪资等方面来考量,中国高校毕业生在东南亚就业市场均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虽然中国毕业生在东南亚就业市场中有一定的优势,但不能否认东南亚国家在国家制度、地域文化、价值观念、语言沟通、气候环境等方面与中国存在的差异影响了就业市场的拓展。为此,中国高校在拓展毕业生东南亚就业市场时,可以从校友、东南亚高校、行业协会、人才市场以及政府等多主体出发,建立互信的合作机制,对东南亚就业市场进行步步为营的“增量”拓展。

参考文献:

[1]张媛.陕西省大学生择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就业市场建设[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08.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例2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但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贵州发展仍存在特殊困难,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为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由国务院以国发(2012)2号文件出台实施。这是1990年以来国家为贵州省专门制定的第一个全面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意见》对贵州省在全国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和交通、水利、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扶贫开发、社会事业、改革开放等重点发展任务作出全面部署,并从财税、投资、金融、产业、土地、人才、对口支援等7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突破性支持政策。

二、自然资源丰富。1、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是煤、磷、硫铁和稀土。其中煤炭探明储量300亿吨。主要是优质无烟煤,正处于开发初期。2、生物资源丰富,特别是天麻、杜仲、竹荪等道地中药材以及烤烟、马铃薯。3、旅游资源丰富,有中国最美旅游洞穴织金洞、地球彩带百里杜鹃、高原明珠草海、溶洞百科全书九洞天等著名景区。

三、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川、滇、黔三省交界,近可辐射我国西南,远可辐射我国中原地区和东南亚。

四、对外交通便捷。作为未来仅次于贵阳的贵州省第二大综合通枢纽,“十二五”末,通过“三纵三横”高速公路网、“三纵两横”铁路网和毕节机场,毕节可以在1-3小时内融入成渝、黔中、滇中经济圈,5小时内融入“珠三角”、“长三角”,辐射我国西南和东盟各国。

五、人力资源充沛。每年外出务工人员超过160万人次,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可获得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

六、用电价格低廉。作为“西电东送”和“黔电送粤”的电源大区,普通工业用电价格仅有0.64元/度,大工业用电仅有0.48元/度。

七、投资环境良好。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资源富集区,地委、行署对招商引资工作高度重视,出台了非常优惠的招商政策,简化行政审批程序,为外来客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由此可见,毕节试验区可谓是“投资兴业的沃土。避暑休闲的天堂”。

经济开发区位于毕节市中心城区的东北部,规划面积20.13平方公里,包括工业区和生活服务区两大部分。在工业区,规划有载货汽车制造基地、先进制造园、新材料产业园、新能源产业园、生物医药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现代物流园等二级园区,主要发展载货汽车、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产业。在生活服务区,规划有商住、学校、医院、通信、金融、文体娱乐等生活服务设施,为区内居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和宜人的生活环境。

目前,开发区已有近40个项目入驻,协议投资金额175亿元,累计实现投资超过38亿元,其中工业项目投资超过36亿元,基础设施投资2.5亿元。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例3

一、我国产业发展现况和未来趋势

多马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奥肯定律等经济理论都充分表明了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前提条件,没有经济的快速增长,有效就业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劳动力会按照三次产业的顺序依次转移,就业结构的变化始终与产业结构的变化保持着相关性①。因此,产业发展是就业发展的前提基础,它通过产业规模、产业结构和产业的提升决定着劳动就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根据党中央的号召,全国上下继续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号召巩固第一产业,提升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目前,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已成为发达国家不可缺少的重要经济环节,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了发达国家的就业压力③,其就业人数达到所有产业就业总人数的70%至80%。

本研究选取CCER数据库中1991~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实际增加值及其从业人数作为调查对象,绘制出时间趋势图(图1)。由图1可知,近20年来,除2007年金融危机带来的大量失业外,第三产业增长与从业人员需求增加走势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1991年至2010年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与从业人员进行了相关性分析(表1),表明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从图1还可以大致观察到第三产业增长比例比第三产业从业人员需求增长比例的走势更快,同时近10年来从业人员需求增长速度十分缓慢。可见,当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存在较大的就业压力。

表1 第三产业增长值与从业人数相关性分析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万人)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 0.920***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万人) 0.920*** -

图1 第三产业经济增长比例与其从业人员增长比例

二、产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及趋势分析

本科毕业生作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一股大流,其就业形势一直是各界关注的焦点④。本研究利用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科毕业生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研究产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1、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大体指向第三产业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届、2009届、2010届已纳入统计毕业生共计716人,其就业情况如表3所示。经统计分析, 76.95%的毕业生就业于第三产业(图2),第三产业成为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导向目标。同时,随着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规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将选择投身到第三产业的各类行业中去。

2、私营、国企成为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首选

从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201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企业性质分布统计表(见表3)中我们可以发现,三年中约82.96%的学生选择进入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其中就业于私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高于国有企业,约17.04%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了合资、外资企业或其他类型的企业。此就业分布是符合我国现有企业发展趋势的。

3、产业发展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综合素质需求分析

通过上述的分析不难看出,以我国第三产业和私营企业为代表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现有就业市场的饱和以及亟待的创新型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决定了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必须是具备够硬的综合素质,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在产业发展面临丰富化和创新化的同时,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自我创业的契机,在充分发挥经济管理学科的特点时,还应具备提升自我就业创业的实干能力,充分具备敢于想象、敢于规划、敢于决策、敢于实践的能力⑤。

三、社会需求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外培养体系构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根据经济学供求关系理论,在就业链中,社会需求方占有主导地位⑥。为了提升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和选择,经济管理类学院需要遵循社会需求导向的引导,积极主动地探索新思路,基于实证数据及经验总结,研究设计针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课外培养体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本科学生在本科伊始就注重累积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就业方面的技能。

1、课外培养体系构建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

全面摸清产业发展变化对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同时积极借鉴发达国家高校经济管理院校对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指导经验,以产业发展特点和就业变化趋势为导向来构建的适应性较强的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尤为重要。打造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的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的人才培养定位原则为扎实的经济学原理知识和分析能力、发散的经济学思维、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

图2 2008-2010年本科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比例图

图3 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08-2010

年本科毕业生就业产业分布比例图

2、将课外培养内容和体系建设多样化

(1)课外知识拓宽与联系。在课外培养中,应加强经济管理类学生课外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拓展与联系,努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经管类院校应加强专业选修课的拓展设置,拓宽经济管理学专业口径。

(2)推广课后学科类竞赛。开展有特色课后学科类竞赛旨在让学生灵活发挥平时所学知识,是实际与理论相结合、学以致用的良好平台。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学校必须和主办方不断提升学科类竞赛的吸引力,同时改革学生考核标准,将学科成绩与理论知识成绩挂钩,将敢于实践、争做创新型人才作为风向标,进而让学生积极踊跃的参与到活动中来。

(3)职业发展规划与指导。注重在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穿插全程性的职业指导,从职业介绍到产业发展变化为导向的职业意向培养、职业道德修养与规范、求职礼仪及注意事项教育、就业价值观等,从各个方面以及各个合适的时间段层层递进式地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指导,帮助学生做好个性化、全程性的职业规划。

(4)积极建立实践试点。建立实践试点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其一是校企联合互利模式,即学校和相关企业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开展联合教学,进行内容丰富的实习实训;其二是教师项目教学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搭建有效的课外实践平台,由学生共同完成一项完整的项目工作,达到教学实践的目的。

(5)鼓励自主创业。产业发展形式多元化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来说是一个良好的创业契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理论知识,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实体店的投资如学生共同超市,校园电子商务或者创新物流如代购、有规模的外卖模式等,或者建立共同投资基金做一些比较稳健的证券投资。

3、课外培养方案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施和保障措施

(1)经费及人员的投入。要切实做好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构建,不仅应不断强调培养体系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更要切实地从教学配备、培训经费、人事安排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此同时,校方应积极从社会各界搜寻资源,为构建全程化职业发展指导体系做出努力。

(2)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是关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是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创新的培养体系要求教师不仅在理论教学方面有较高的造诣,同时也必须向企业接轨。在交流的同时,了解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的必要综合素质和主要工作环节,及时向学生传递信息。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一些企业人士作为学生实践教学的场外指导老师,给学生提供实用应时的资讯技能。

(3)配套的考核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配套的考核机制和科学的管理体系是促进课外培养体系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序执行的核心力量。学院应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鼓励政策,对积极参与并卓有成效的学生,在奖学金评定、就业推荐、评奖评优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在合理的考核机制下,教师和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培养体系的重要性,并在激励政策下努力进步。同时科学的管理体系为课外培养体系有序地开展做出了良好的保证。

四、研究总结

经过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一系列的探索和经验总结,推广开来,针对经管专业本科生,以本专业为导向,以主观能动性为出发点,以培养综合高素质高就业竞争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院硬件软件支持为保障,给出了上述关于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课外培养体系构建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报告,希望通过上述培养计划提升经济管理类本科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庆丰.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研究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7期.

[2]姚望新,王开颖.调优调高第一产业 做大做强第二产业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in 汕头特区晚报.2010 :汕头.

[3] 笪尚平, 王忠吉,迟远英.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统计研究.2008年,第1期.

[4] 唐玲,蒋舜浩.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4年,第1期.

[5] 王翠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问题及对策[J]. 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2003年.第6期.

[6] 马立红.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的特点及其启示[J]. 高教研究与评估.2005年.第4期.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例4

    一、选题与开题

 1.2020年11月04日前,完成选题与开题工作,选题可参见附件2《工商管理学院2021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指南》。

 2.应教务处要求,2021届本科毕业论文新增开题报告会环节。开题报告会由指导教师负责安排,采用多种形式自行与另外两位教师共同组队完成,同学之间互相交叉记录。

 3.2020年12月01日前,以班级为单位提交附件3 《2021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情况一览表》,发送至邮箱:gsbkjx@163.com。以班级为单位,提交《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会记录表》(附件4)及导师签字的《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表》(附件5),交至通博楼A312办公室雷老师处。其中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交至通博楼A309办公室王老师处,选题情况一览表发送至邮箱:wangeric@swufe.edu.cn。

    二、初稿

 1.2020年12月30日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初稿,交由指导教师审核。

 2.学院各系主任将校级优秀毕业论文作为范文,发给每位老师并在系所会上讨论学习,以熟悉学院本科论文写作基本要求;组织老师讨论细化本科毕业论文撰写规范,定稿后发送给所有老师和同学。

    3.2021年01月04日前,以班级为单位,将完成的学位论文初稿发送到邮箱gsbkjx@163.com,其中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需将论文初稿发送至邮箱:wangeric@swufe.edu.cn。文件命名方式为“专业-学号-姓名-论文题目”。 指导教师撰写附件6《西南财经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中期检查表》交至通博楼A312雷老师,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交至A309王老师。如逾期未交,将直接推迟一个月答辩。

    三、定稿与检测

    1.2021年03月31日前,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定稿。

    2.2021年04月06日前,以班级为单位,将完成的学位论文定稿电子版发到邮箱:gsbkjx@163.com,其中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需将学位论文定稿电子版发到邮箱:wangeric@swufe.edu.cn。同时提交毕业论文定稿2份,一份请导师签字(在右下角空白处签:同意定稿并签名),另外1份(封面及致谢部分隐去指导教师姓名,版权申明不签字)以班级为单位交至通博楼A312雷老师,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交至A309王老师处,供交叉评阅使用。如逾期未交,将直接推迟一个月答辩。

    电子稿提交要求:根据附件7《西南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与印制规范》要求自行排版,提交word及PDF版本完整论文定稿,文件名命名方式为“专业-学号-姓名-论文题目”;另按检测要求,提交一份除去封面、目录、版权申明、 致谢、后记(如有)等内容word版电子稿,文件名命名方式为“检测版-专业-学号-姓名-论文题目”。 (待检测学位论文电子版必须与提交定稿保持一致,若经检查发现有不一致的现象,将直接推迟一个月答辩)。

    3.2021年04月08日前,学校使用“学术不端行为文献检测系统”对全校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检测,检测通过方能参加论文评阅和答辩(此次检测为全面检测)。

    学士学位要求:

    检测文字复制率<20%,视为通过检测。但该生和导师应对其学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修改。检测文字复制率≥20%,视为未通过检测。该生需对论文进行修改(论文修改时间不少于一周),并经指导教师审核通过后,方可申请再次检测;优秀毕业论文,复制率需<10%。

    四、论文评审

    2021年04月30日前,学院组织包含指导教师在内的两名教师进行审阅评分,收取两份评阅表(指导老师用和评阅老师用),两名评阅老师评阅成绩均及格后方能认定为评阅通过。其中,50%的论文采用双盲的方式,由校外老师评阅;剩余50%的论文,采用双盲的方式由院外教师评阅。论文评阅通过的学生方可进入答辩阶段。若评阅未通过,学生需根据教师评阅意见修改论文后重新提交评阅。

 2021年04月30日前,请指导教师填写好附件8《西南财经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情况记录表》和附件9《西南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评阅表》(指导老师用),以班级为单位收齐后交至通博楼A312办公室雷老师处,其中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学生交至通博楼A309办公室王老师处。 若学生指导记录表和评阅材料不齐,学生将不能参加本轮答辩。

    五、论文答辩

 1.2021年05月04日前,学校按学院人数的3%,随机抽取学生由各学院组织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公开答辩(抽取公开答辩的学生人数不足的6人的学院补齐6人,学院需提前报送公开答辩安排),公开答辩与学院组织的答辩一同进行。若学校不组织公开答辩,学院自行组织公开答辩。

 2021年05月08日,学院组织本科毕业论文第一次答辩工作。学生准备毕业论文定稿3份(封面及致谢部分隐去指导教师姓名),供答辩专家使用,答辩开始前提交给答辩组答辩秘书。未通过答辩者需再次相应申请公开或学院答辩,其论文修改时间不得少于1个月。

    2.2021年06月09日,学院组织本科毕业论文第二轮答辩工作。

3.2021年07月10日,学院组织本科毕业论文第三轮答辩工作。学院完成延迟答辩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登录。

若答辩时间有变,另行通知。

    六、答辩后材料提交

    答辩结束后6个工作日内,根据答辩老师意见完善毕业论文,以班级为单位,将修改后的毕业论文纸质档1份交至通博楼A312办公室雷老师处,电子档(同时提交word及PDF版本,文件名命名方式为“专业-学号-姓名-论文题目”)发送至邮箱:gsbkjx@163.com,学习委员填写附件3《2021届毕业论文(设计)选题情况一览表》(专业名称)发送至邮箱:gsbkjx@163.com。其中市场营销(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学生发送至邮箱:wangeric@swufe.edu.cn。

    七、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推荐

    2021年05月24日前,完成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推荐和评审工作。

    八、毕业论文抽检

 2021年07月-09月,学院组织专家对学生论文进行抽检,并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档案整理归档工作和总结。

 2021年09月10日前,学校集中对2021届全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最终次“学术不端行为文献检测”。

    2021年10月,学校对各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情况进行抽检,抽检结果纳入学校年度教育教学工作考核。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例5

学校位于江南历史文化名城江西省南昌市,现有前湖主校区等五个校区,占地面积8000余亩,具有一流的基础设施和办学条件,学科体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校园环境优美。经过数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已成为 “文理工医渗透、产学研结合”的新型综合性大学。

学校研究生教育起步于1965年。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4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3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15种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共有20个专业领域]、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新闻与传播硕士、农业推广硕士、旅游管理硕士(MTA)、工程管理硕士(MEM))及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中心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临床药理基地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5个,国家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分中心1个。有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特色专业9个、教学团队1个、精品课程2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有江西省高水平重点学科5个、高水平实验室2个、高水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16个,江西省“十二五”示范性硕士点6个。学校还设有中德联合研究院、中法工商管理教育培训中心和中英联合学院等国际合作办学机构。

南昌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始终贯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思想,秉承“格物致新,厚德泽人”的校训,致力于教书与育人的结合,致力于前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致力于完美人格和崇高理念的塑造,朝着建设“高水平新型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迈进。

热忱欢迎您报考南昌大学,期待着您成为南昌大学的一员!

二、招生简章

招生规模

我校2014年各专业的实际招生规模数,以当年国家文件批准下达数为准。

报考条件

(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

(二)考生的学历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

2.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

3.同等学力。同等学力考生必须是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含6年,从获得学士学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学之日),并已经完成与所报考专业相同或相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的学习(须有结业证书或由学习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提供课程学习证明及成绩),同时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⑴获得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省部级二等及以上奖励(指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发明奖和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排名为第一或第二。

⑵独立或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刊物上发表与所报考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至少三篇。

(三)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符合我校规定的研究生招生体检标准。

(四)有至少两名所报考学科专业领域内的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的书面推荐意见。

(五)现役军人报考博士生的要求及办法,按解放军总政治部有关规定办理。

报名时间与手续

网上报名:2013年12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登录南昌大学研究生院主页(yjsy.ncu.edu.cn)报考,报考人员请按要求填写并提交报考信息;

现场确认:2014年1月11日--12日凭本人二代身份证和学生证(或毕业证书)到南昌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学府大道999号,南昌大学前湖校区研究生院大楼四楼),进行现场数码照相,并交纳报名费。同时提供:

⑴报考南昌大学《博士研究生登记表》原件【请贴上近期一寸免冠正面彩照】。内含专家推荐信、思想政治审查表等,可在研究生院下载中心下载;

⑵学历、学位材料:

已获硕士学位考生: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证、研究生毕业证、硕士学位证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

应届硕士毕业生:本科毕业证、学士学位证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研究生学生证、研究生管理部门的证明;并在取得研究生毕业证、硕士学位证后交验证书原件(同时上交相应复印件);

同等学力考生:本科毕业证、学位证原件及复印件各一份;硕士学位研究生主要课程进修班结业证书或课程成绩证明;

⑶同等学力人员须提供相应的业绩材料原件及复印件;

⑷硕士阶段的成绩单(同等学力考生提供本科阶段成绩单)、硕士论文(附评议书)、公开发表(出版)的论文(专著)、科研成果证明书、学习(工作)中获奖证书等原件及复印件材料(原件面试时提供给导师小组);自我评价一份;

⑸本人二代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⑹攻读南昌大学博士学位研究生免试政治理论申请表。

入学考试

博士生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和复试两个阶段。初试时间预计为2014年3月份,初试科目包括:政治理论(已获硕士学位者和应届硕士毕业生可申请免试)、英语、两门专业课;复试预计安排在3月下旬或4月上旬,复试科目:专业综合面试(含英语听说能力测试)。初试、复试具体时间和注意事项将在南昌大学研究生院网站,基本规则和要求预告如下:

1、英语试卷分为试卷一和试卷二两部分。试卷一为公共英语,题型有词汇与结构、阅读理解、英汉互译和写作,满分为100分。试卷二为专业英语,题型为专业文献资料翻译,满分为100分。

2、初试结束后,将根据初试结果划定复试分数线。复试分数线包括单科最低线和总成绩最低线。进入复试的同等学力人员须参加2门本专业硕士学位主干课程的加试,同等学力考生加试科目合格线为60分。

3、经初试、复试后各学科专业点在研究生院下达的计划数内,提出拟录取名单,拟录取名单由研究生院审核,报校领导批准后,张榜公示。

4、拟录取的定向培养考生须在我校规定时间内办理定向培养手续,否则不予录取。

体格检查

本着“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复试期间将由我校医院根据《南昌大学研究生招生体检标准(修订)》(昌大校发[2003]22号文)及其实施办法组织体检。凡体检结论属于不能录取之列,则取消其录取资格,其名额由后位者自动递补;凡体检结论属于不能录取的专业之列,则必须调转相近专业,若无相近专业可调,则取消其录取资格,其名额由后位者自动递补。请在报名之前上网查询我校研究生招生体检标准。

其他事宜

考生本人对网上报名信息要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经考生确认的报名信息在考试、复试及录取阶段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我校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考研辅导班(包括专业课辅导班),不提供历年试题。

单位代码:10403

单位网址:yjsy.ncu.edu.cn

通讯地址:江西省南昌市红谷滩新区学府大道999号;

邮政编码:330031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219-03

同志在十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重要主体之一。据有关权威部门的就业调查数据显示:2011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0.2%,与2010届同期相比(89.6%)略有上升。按照学历层次来看,本科就业率没有上升,大学生总体就业率上升靠高职高专拉动。[1]由此可见,近年来高校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2013年6月18日国家人社部部长尹蔚民介绍,根据测算,未来5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规模将保持在年均700万人左右,约占当年新进人力资源市场劳动力的一半,而且这一比例将会进一步提高,再加上中职院校毕业生、城镇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部队退役士兵,劳动力总量近1600万人,因此我国青年就业压力巨大,史上最难就业季未来几年或将持续。而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首次突破700万大关,就业困境也在2013年得以显现,根据中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2013年10月10日的《2013典范企业人才招聘状况报告》显示,100家“最佳人力资源典范企业”计划招聘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比2013年略有下降,预计2014年大学毕业生的求职难度难有较大程度的缓解,因此未来几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还将会面临着非常困难的就业境地。广西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也在逐年刷新历史新高,向20万人迈进,因此广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任务同样十分艰巨。而作为广西境内长期在边境办学的百色学院、钦州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百色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英华职业学院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等十几家高校,每年有4万多毕业生从这些院校走向社会就业,这些高校多年来都根据自觉挖掘自身地理区域优势和地方经济支撑产业特色,合理定位,探索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特色途径,如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利用地缘优势,在挖掘边境贸易和跨国旅游业中的就业资源,每年帮助近百名毕业生实现跨境就业。这对于广西边境办学的高校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促进全国边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纵观我国边境地区各高校促进就业的举措,大部分是遵循内地高校普遍采用的“走出去、引进来”工作原则,从大力引进用人单位入校招聘和校企合作促进学生实习就业入手,这对地处边境,经济、文化和交通都相对落后边境高校来说,工作难度不小,而且针对性不够强,能够突出地缘优势和高校特色的就业途径也不多,这样就使得大学生就业容易出现专业不对口、质量不高、就业换岗率高的尴尬局面。这种局面直接导致了毕业生频频跳槽,就业流动快,很多大学生往往第一次就业维持的时间不长就面临主动或被动失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工作的稳定性。在当前全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大,就业途径遇到“瓶颈”的情况下,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的就业途径无疑是提高广西边境地区大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情况来看,以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为落脚点带动我国其他边境地区高校探求新的就业途径,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是深入贯彻党的十重要精神的重要表现

党的十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必须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鼓励动员社会各界企事业,努力贯彻高校毕业生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毕业生创业的方针,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其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可见党的十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摆在了我国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总理也多次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做出重要指示。十提出的“更高质量的就业”,并非单指数量上的增加,而是从对“量变”的关注转化为对“质变”的重视和要求。它更注重高校毕业生是否有充足的就业机会、良好的就业环境、合理的就业结构、良好的就业能力、和谐的劳动关系以及就业的稳定性等多个方面[2],是对大学生就业质量更高层次的要求,成为了未来就业的发展方向。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大学生就业是青年就业工作的主体,也是千家万户有毕业生的家庭“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个主体的就业问题如果得不到落实和保障,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十文件同时还指出:真正解决就业难的问题,除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政策保障之外,最重要的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摇篮,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及其他综合素质都在这里得到形成和培养。大学生学成之后的就业情况如何,不仅是对大学生自身的检验,更是对高校输出人才质量的重要考量。因此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在十倡导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时代背景下,从高校角度出发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特色就业途径,显然是抓住了大学生就业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是深入贯彻和落实十精神的重要表现。

二、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效率和质量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行市场经济,打破了原来传统的大学生就业分配模式,开始实行市场配置,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和就业观念受到巨大冲击。[3]尤其是我国经济体制结构的不断变化及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张,给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较大压力。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各大高校已经开始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大学生就业仍是各大高校的重要难题,特别是在经济相对落后、信息相对封闭、具有多民族性的边境地区办学的高校。2011年5月9日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50所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中,广西地区乃至我国其他边境地区的高校没有一所入围。[4]这说明我国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起色不大且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

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特色就业途径,即在全国各大高校实施的普遍就业举措上有所创新和突破,从广西边境地区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及区位优势、国家扶持政策等方面作为出发点,找到适合广西边境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特色途径。这一举措将会大大提高广西边境地区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效率和质量,也为其他边境地区探求自身的特色就业途径提供参考。

广西地理位置优越,面向东南亚,背靠大西南,是我国唯一一个具有沿江、沿海、沿边优势的少数民族自治区。2005年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广西南宁,给广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广西边境地区的高校可以利用东盟博览会的契机,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引进优秀教学资源,改革教育模式,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可培养面向东盟国家就业的毕业生,将就业市场拓展到国外。广西边境地区高校的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增加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数量,且能增强就业的针对性,提高就业的质量。

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在进行每个月的就业统计时,会发现目前大学生一次就业的人数仍占较大比例,然而不少大学生在第一次就业一段时间后,又会频繁更换工作岗位。在对2011届高校大学生就业满意度调查中发现:大学毕业生工作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仅为47%。其中,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为50%。对于专业的就业满意度最高为54%,最低的只有38%。[5]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对于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感到不尽人意。这不仅给就业统计带来一定难度,更使得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流动于各个城市寻求就业机会,不断更换工作。因此,探索广西边境地区特色的就业途径,能发挥各高校开设专业的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对口的工作,同时可以充分利用边境地区的各种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开辟大学生前往临近国家就业的途径。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大学生就业的数量和质量。

三、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能为其他边境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途径提供经验借鉴

广西有着地理位置方面的沿边、沿海和沿江的独特优势,南临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东邻粤、港、澳,北连华中,背靠大西南,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中国西部资源型经济与东南开放型经济的结合部,在中国与东南亚的经济交往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边境线占到中越边界的四分之三以上,其中8个边境县市与越南3个省份接壤。[6]同时广西还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世居有壮、汉、苗、瑶、侗、仫佬、毛南、京、回、彝、仡佬、水、满、朝鲜、蒙古、藏、白、黎、土家等40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达1794万(2006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占自治区总人口的38.5%。加上广西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农林资源、旅游资源等优势,且广西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得到很大完善,东盟博览会落户于南宁使得广西的区位优势愈加突出。另外长期在边境县市办学的高校多达十二所,占了广西高校总数的19.6%,这在全国边境省份办学的高校来说非常具有代表性。如果加强对广西边境地区高校的特色就业途径加以研究,可以帮助高校及政府部门更充分地利用和整合资源优势,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契机,帮助边境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也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融合、社会和谐和经济的发展。

加强对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就业途径的探索,对于广西地区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制定、高校教育结构的调整、专业设置的调整都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也将会为其他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提供重要参考,“因地制宜”地制定符合高校自身的就业途径。广西边境地区有更便利的区位优势引进周边国家的教育资源,加强国家间的教育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尤其是加强与越南国家的合作。

我国有34个主要的边境城市,分布在我国、内蒙古、黑龙江、吉林、新疆、云南、广西等省份,大部分城市都有一所以上的大学。我国的边境城市有很多共同特点:以少数民族为主,临近其他国家,是中国通往边界国的门户城市,一般都是国家重点关注和发展的地区,这是边境地区的区位优势;同时,这里也成为我国与边界国家经济贸易往来的重要地区,需要大量的经济贸易、旅游、翻译、物流、教育等各类人才,存在很多潜在的就业机会。

从现实情形来看,我国边界地区中有的省份有一个城市与边界国接壤,有的有几个城市与边界国接壤。如云南共有八个边境州市的26个边境县市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的六个省32个县相连在一起[7],边民互市点多达一百多个,这是一种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边界国有很多优秀的教育资源和其他资源,总的来说,可以遵从“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改善就业问题。“引进来”是指充分以利用和引进边界国的优秀教育资源,依照边界国的人才需求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或专业设置,培养出国际化人才,则能挖掘出很大的高质量的就业空间。“走出去”主要指将就业市场锁定在国外,我国的人才按照边界国的人才需求标准培养出来后,就可以让我国边境地区甚至全国的高校毕业生走出国门就业。同时,应鼓励大学生利用边境地区的资源优势进行创业,以创业带动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将创业范围扩大到边界国地区。另外,也可以进一步拓展边境地区的就业空间,开发边境地区的就业市场。由此看来,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必然会为其他边境地区的高校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四、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体现出以人为本,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五种: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其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境界。自我实现的需求即在社会中找到自我存在价值和意义。大学生进入高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毕业后能找到满意的工作,实则亦是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找到自己对社会的意义。就业便成为大学生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的主要途径。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能从数量和质量上真正解决边境地区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此这一根本出发点体现出高校以人为本的原则。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一个至关重要的部分,该探索也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首先,高校对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的探索,体现出高校对大学生就业的关注和努力,有利于高校与大学生良好关系的构建。毕业生的良好就业情况能促进高校的生源稳定和大学生对高校信任以及社会对高校的认可度增强,从而形成大学生、高校、社会人才需求得到满足的良性运转。这也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高校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提升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输出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将对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进步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高校对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的探索,能增加一次就业的数量,大大减少大学生二次甚至多次就业的过程,从而降低大学生在多次就业中人身财产方面受到侵害的危险系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得不到保障,将会不断更换与寻找工作,在这过程中,毕业生家庭需要承担比找工作更大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而且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人身财产方面安全隐患几率也随之增高。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受骗的案例屡见不鲜,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自我防患意识薄弱,更是加大了受害的可能性。大学毕业生是一个庞大的就业群体,也联结着千千万万的家庭,能否安全就业是关系到毕业生家庭是否幸福、社会能否稳定和谐的大事。高校探索特色就业途径,能为毕业生提供较为安全可靠的就业环境和就业途径,从源头上降低大学生多次求职遭遇安全风险的可能性,减轻了毕业生家庭的就业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从而有利于毕业生的家庭幸福和整个社会的和谐。

再次,高校对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的探索有利于我国民族大团结,增强国家凝聚力。众所周知,由于受到历史、地理、自然等因素的影响,边境地区的经济往往较经济发达地区弱,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导致大学生的教育改革相对滞后,毕业生占有的社会资源有限,就业就显得更加严峻。[8]边境地区的城市基本都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大学生的生源地也一般以省内居多,具有多种民族集结的特点。如能切实解决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探索出发挥边境地区高校特色和优势的就业途径,便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边境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减少民族矛盾,促进中国各民族的大团结,进而提升整个国家的凝聚力、战斗力。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是一个社会问题,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也很多,诸如国家政策、高校的培养模式、社会因素等外部原因。也有毕业生本人的就业观念、能力等内部原因的影响。在各大边境城市就业遇到“瓶颈”的背景下,探索广西边境地区高校大学生特色就业途径是一个重大突破点,不仅能有效改善广西边境地区高校的就业情况,如能研究出适用于其他边境城市高校就业的途径,再加以推广,必然会提高各边境城市的大学生的就业数量和质量,从而改善全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

[2]展望.2013更高质量就业.更满意的收入.更丰盈的幸福 十就业核心语与关键词[J].中国就业,2013,(2).

[3]武毅英.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M].第1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60.

[4]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0―2011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名单的通知[Z].教学厅函[2011]11号,2011年5月9日印发.

[5]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R].第1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80-81.

[6]刘朝霞,范朋,邹月媚.CAFTA建成后广西边境口岸城市区位价值提升策略研究[J].改革发展,2012,(2):15.

[7]李建华,云南边境贸易与边境城市发展[J].城市问题,2005,(3):33.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例7

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经济环境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及政策制度的影响,我区作为西部省区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工业不发达,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为我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机会不足,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远低于东部省区,就业容量与增量很有限,创业的经济条件落后及创业动力明显不足;加之我区基础设施不健全,难以吸引外资,也影响本区企业的发展及对外经济贸易;中小企业受金融市场及政策的歧视;全球经济危机影响等这些都使得我区经济发展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的作用有限。2.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量毕业生集中往南宁、柳州、桂林、北海等区内少数几个大城市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与国有企业挤,而其它地市、广大基层特别是艰苦岗位与中小企业及私营企业却难以招到合适的人才。由此导致我区“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并已成为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矛盾。同时,广西作为多个区域合作交会点,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枢纽,是广西与西南、东南省区市交汇联接的中心地带,这种有利的区位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3.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我区经济结构发展不具有大量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支柱产业与重点行业不突出。与东部省区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过大,可仍需要转移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第二产业没有优势,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力度不强,发展水平有限;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小,后劲不足,促进就业作用不强。然而,高校毕业生主要面向智力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就业。

(二)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除了经济因素外,就业创业的政策及其服务体系的不健全或者政策落实不到位也有密切关系。1.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有待完善。以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职位介绍、就业创业指导为主要内容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在我区的构建尚未健全。有创业想法的学生难以找到政策支持;就业困难群体得不到很好的帮助;就业信息不够通畅,就业服务不到位等情况依然存在。2.就业政策存在不健全不完善现象。如:存在就业不公平现象,不少企业(甚至机关、事业单位)存在性别歧视、户籍歧视、身高要求等不利于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不公平现象;并且在广西基层就业、艰苦岗位工资过低,难以吸引高校毕业生或者难以留住人才;基层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或滞后,使得区内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扩大,进而导致就业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3.部分促进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执行力度不够。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多项促进高校学生就业及创业政策,但是这些政策的落实情况不一,缺乏有效的执行与监督。

(三)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待改善

当前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与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需求之间有一定的差距。1.广西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落后,自我定位不准确,职业目标不适当。受传统文化及精英教育的影响,区内很多高校毕业生存在“金饭碗”观念,就业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到基层或艰苦岗位就业,更不愿意创业。2.用人单位用人环境差,用人制度、待遇等方面存在问题。用人单位片面强调工作经验,追求高学历与名校情结等加剧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由于户籍、人事制度改革尚未完成,高校毕业生不能在全区范围内自由流动,影响了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积极性。3.存在城乡二元结构,乡镇等基层生态环境落后。城乡二元结构作为历史遗留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区高校毕业生的落户及其孩子的上学等问题,加之基层生活设施、社区建设落后甚至存在生态环境问题等不利于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情况。

(四)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高校环境有待改善

1.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设置脱离市场需求,缺乏人才需求预测与规划。专业结构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符合度及适应度不够,存在着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的问题;人才培养理念与模式仍较陈旧,缺乏全面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缺乏人才需求预测与规划,无法与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及创业的素质要求相适应。2.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仍需加强。从目前情况看,广西大多数高校的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还停留在信息和办理各种毕业手续等事务性工作层面,没有开展针对性业务教育与培训;大多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性。3.就业创业信息服务平台有待完善。学校各部门缺乏相应的协调和联动机制,创业作息服务也只是作为就业部门工作的一部分,人员、经费、场所投入不足,服务机构不完善;实习实践基地未能真正发挥作用。

二、优化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环境的建议

(一)优化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经济环境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要想实现较高的就业率,发展经济是根本。我国现代化建设也表明,我国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会带动约100万人就业。而中小企业是我国目前提供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高校学生创业的局面难以打开,所以在优化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环境的经济环境方面,我们建议:1.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全面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在安排政府投资、重大建设项目和制定产业规划时要充分考虑从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方面着手;对就业容量大且市场需求高的行业,制定相应的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以便更好地发挥投资对就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智力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鼓励高校学生面向这些行业创业,使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形成良性互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广泛促进就业。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结构调整,吸引外资的同时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投入,发展新兴产业及服务业,进而推动第三产业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促进劳动力的吸纳,注重发展智力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努力创造更多适合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机会。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努力减少经济发展不平衡现象,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3.充分发挥广西的区位优势,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就业,鼓励学生创业。发挥广西作为西部唯一沿海的地区,广西处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国-东盟自贸区、大湄公河次区域、中越“两廊一圈”、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泛珠三角经济区、西南六省(区、市)协作等多个区域合作交会点,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枢纽,是广西与西南、东南省区市交汇联接的中心地带。可积极利用这种区位优势,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毕业生更应该抓住此项优势,做好市场调研,做好规划,积极创业。

(二)优化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环境

政策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各级政府,贯彻执行温总理在国务院会议上指出的“国务院采取七项措施①,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尤其是要在创业问题上,继续或扩大对优惠政策,鼓励创业,要不断完善和贯彻执行相关的政策,完善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对高校办学的投入,做好人才市场的需求预测,为高校办学提供可行性依据,同时提高就业层次,扩大就业市场需求。1.加快健全完善我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服务政策体系。各级政府应根据自身的条件,制定并完善包括职业介绍、就业创业教育与培训、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等方面的政策体系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保障措施,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创业。2.通过优惠政策的制定,引导并鼓励广西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尤其是创业。制定相应政策法规,消除性别歧视、户籍歧视等就业歧视,可通过发放补贴、提供晋升机会等优惠政策吸引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艰苦岗位就业创业。3.加大我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及监督执行力度,促使各项就业政策的顺利执行。加强相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各项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的贯彻与执行,充分发挥政策在我区高校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促进、协调作用,进而使广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创业中得到切实的优惠与便利。

(三)优化广西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社会文化意识,特别是与就业创业相关的文化意识,对于我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1.大学生应在大一时积极制定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确定适当的职业目标。根据职业规划,着重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思维能力,夯实理论基础,充实知识结构,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广泛地摄取外界知识,掌握外部环境的就业动态,从而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适应职业与社会需要。大四时,要正确地认识自我,有效地把握自我,转变“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同时考虑社会的需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恰当地确定择业目标,寻找就业创业的目标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结合点。2.用人单位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用人单位应消除性别歧视、户籍歧视、消除名校效应等观念,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就业平台。3.加强对毕业生家长的就业创业观念的教育及引导。虽然毕业生是成年人,但家长对毕业生的就业影响作用不可忽略,很多家长还是希望子女能到收入稳定,条件好、工作环境好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大型企业,对于到私营企业、离家远的地方或艰苦行业不支持,甚至家庭条件好的暂不工作,这对毕业生获得就业机会,积累工作经验非常不利。因此加强对毕业生家长就业观念的引导是很有必要的。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例8

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虽以“交通”命名,却是国内著名的综合型名牌高校,拥有百年校史。关于这两所院校,可以追溯到1896年建立的南洋公学。20世纪20年代后,为了完善交通建设,深化交通专业教育,把南洋公学和唐山路矿学校(现西南交通大学的前身)与北平邮政学校(现北京交通大学的前身)联合起来,直属于交通部,从此改名为交通大学。当时的交大力争打造建成“东方的MIT”。教材大都使用麻省理工学院原版,要求非常严格,能进交大读书的学生凤毛麟角。

在第二次的院校调整中。为响应国家支持大西北建设的号召。交通大学将60%的资源由上海迁往西安,由于两地相隔遥远,为了方便管理,两个校址分别建制,于1959年分裂成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两所学校。加上北京交通大学和西南交通大学以及在战争时期迁到台湾重建的新竹交通大学,中国形成交通大学五大阵营。

B.地方院校

伴随交通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推进,各地交通大学也不断涌现出来。当前,国内有北京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华东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九所以“交通”命名的高等院校。

1.除去以上9所院校,中国人民军事交通学院也是重要的交通人才培养基地。学校于1973年建立,在天津办学,隶属于中国人民总后勤部,是全军唯一培养军事交通运输和军用车辆装备领域高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学校下设基础部和军事交通系、汽车指挥系、汽车工程系、装运机械系、外训系、学员旅及汽车训练大队、军交运输研究所,现有16个专业,按军校标准招生。

2.每个学校都根据自身的优势创立起特色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在选择学校时要格外关注学校的特色。如北京交大设立了轨道交通试验班、詹天佑班、茅以升班等特色班。西安交大则创办了钱学森实验班、宗濂实验班等,很多学校允许学生辅修双学位。

3.除了以交通命名的大学之外,很多综合性大学也开设交通学院,拥有王牌交通专业,在下个栏目里有所介绍。

细数交通类专业

交通运输类专业大多隶属于工学门类,本科毕业后颁发工学学士学位。不同学校在具体专业方向设置上有所不同,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交通类专业。

交通工程

交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道路工程学是交通工程专业的主要学科。在校期间,学生主要学习交通工程经济与法规、交通规划、总图运输设计、交通港站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道路工程、轨道交通、交通项目评价等课程。生产实习是这个专业的重要环节,实习期学生主要参与工程制图、测量实习、汽车驾驶与检测、港站实习等工作。

享有好评的院系有: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吉林大学交通学院、东南大学交通学院等。

交通运输

很多人认为交通运输专业基本等同于物流专业,或单纯的运输业务,枯燥而没太多技术含量,而且属于重体力劳动。如果你也凭第一印象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主要学习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方面的知识与理论,要求学生掌握交通运输技术管理、商务管理、信息管理技能,熟练运用运输技术设备。之所以强调运筹学,是因为对于本专业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合理调配运输生产,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专业就业面较广,国家及省(市、区)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大量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

推荐院校:西南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长安大学、北京理工大学。

城市轨道

在一二线大城市。堵车已经成为最让人头疼的事儿。于是。地铁和轻轨应运而生。依据国际城市轨道交通职业人才配备标准,每建设一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至少需要60名管理及技术人员:每开通一条地铁线路,约需要各类专门人才1000余人。伴随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的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类g,D&N才供不应求。

城市轨道专业作为新兴朝阳专业,发展前景光明。对于本科层次的院校来说,本专业旨在培养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运营管理与控制所需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一些专科院校也开设了相关专业,为一线建设输入大批员工。

目前,全国共有十几所院校开设本专业,就业态势良好。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南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城市学院等院校均有招生,毕业生就业率近乎百分之百。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

你想知道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是怎么设计出来的吗?你想了解各种交通设备的结构和原理吗?那么,走进交通设备信息工程专业,这些奥秘会一一被解开。

通过四年的本科学习,本专业学生将掌握交通运输领域有关的检测与控制、网络通讯与传输、信息处理、机电一体化等方面的专门知识,毕业后可在交通运输领域各生产和管理部门、电子电器研究和开发部门、测控和仪器仪表研制单位、计算机和网络通讯公司等单位工作。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例9

就业事关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大局,至上而下都非常重视此项工作。为了做好201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力工程系在学院分管院领导和招生就业处的指导下,全系教职员工积极参与,认真按照《动力系201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全力以赴投入工作。面对史上最难就业季,动力人没有退缩,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及时跟踪掌握15届毕业生的就业动态,对就业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时开会,认真研究寻找解决的办法,并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领导以及企业、学生的沟通,共同推进,顺利完成了今年的就业工作任务。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组织领导夯实就业基础

我系在2014年5月份就制定了《动力系201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就业工作组,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主要由系领导、各专业带头人(负责人)、就业干事组成,全面协调统筹就业、顶岗实习工作,由毕业班辅导员、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的就业工作组,具体负责毕业生的就业、顶岗实习的跟踪、指导工作。

在顶岗实习及就业的各个阶段,大家都各施其职,积极做好顶岗实习动员及就业动员,并认真做好跟踪,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就业动态,不断加强沟通交流,引导、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在这项工作中,大部分老师都能顾全大局、积极参与,为就业工作尽自己的力量,尤其毕业班辅导员做了大量的工作,既要及时掌握学生情况,又要适时开展沟通、教育,组织、指导学生参加企业招聘,同时也要催促学生及时上交就业协议书(劳动合同)等材料,并加强与各专业带头人(负责人)顶岗实习指导教师的沟通协调,共同促进就业工作,为完成就业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二、强化服务意识拓宽就业渠道

在史上最难就业季,我们原来的用人大户南宁铁路局、广西沿海铁路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已经暂停了对我2015届毕业生的用人计划,同样一些老关系也减少了用人计划,这个新常态对我们2015年的就业工作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也提醒我们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当前的严峻形势下不能像往年一样坐等企业上门招聘,必须强化服务意识,主动走出去迎进来,多方努力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由于我系2015届毕业生实行的是“2+1”教育模式,因此,在2014年5月份就做好了2015届毕业生就业准备工作,积极联系用人单位,邀请他们参加学院6月19日在南宁市人才市场举办的2015届毕业生顶岗实习暨预就业推介会,在这次推介会上,我们有将近50%的2015届毕业生落实了顶岗实习单位,剩下的学生也在随后的小型专场招聘会陆陆续续消化。据不完全统计,从2014年5月8日至2015年6月30日,我系共就业信息157条(不包括参加推介会的单位信息),组织小型专场宣讲招聘会55场,提供顶岗实习及就业岗位人均3个左右。其中新开发的用人单位有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百色百矿集团公司有限公司、广西桂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华威和田发电有限公司、广东阳西海滨电力发展有限公司、崇左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等优质企业,为我们的就业工作带来了新亮点。

除了寻找新的就业渠道以外,系里针对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多次召开专题研讨会,交流工作经验,对下一步工作要求达成共识,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指导。大家根据就业工作出现的问题,对处于观望状态的学生,做了改变就业观念的教育引导,让他们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打牢基础积累经验再寻求更好的发展,当前还是要先稳定就业;对于家里安排工作的学生,我们及时跟家长核实情况,并告知他们学校一直在为学生提供就业岗位,提醒他们不要因为一些信息沟通不到位,导致财力物力损失了,又错过就业的大好时机;对于无就业意向又不在岗的同学,我们要求学生全部返回学校,等待单位的招聘,同时安排辅导员及职业指导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辅导,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下一步的抉择做好铺垫。

三、坚定信心攻关冲刺

随着就业率上报节点的临近,我们收集就业证明材料和上报就业数据的任务越来越艰巨,担子越来越重要,我们既要及时收集真实有效就业证明材料,又要确保上报的就业数据无错漏,这个时候真正体现了我们团队的力量。在系党总支陈丽华副书记的亲自领导下,协同其他系领导、各专业团队负责老师、就业干事和毕业班辅导员,大家精诚合作、群策群力,加强与用人单位及毕业生的沟通交流,及时催交就业证明材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阻力还是蛮大的,比如:一些企业要求学生必须拿到毕业证才能签约,有些企业签订合同的期限过长学生有顾虑不签,有些企业要求学生考到他们规定的技能证才能进岗签约,还有一些企业总公司不在学生的工作地签约手续需到总部办理,且时间上没有节点。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也制约了的我们的催交上报工作,为了克服这些困难,系领导及相关辅导员亲自拜访企业,向企业说明情况征得他们的支持,同时我们也及时安抚学生情绪,鼓励他们安心工作。

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还是圆满地完成了今年的就业工作任务。截止到2015年7月27日,动力工程系2015年共有毕业生506人,已有470人签约,签约率为92.89%,贫困生实现100%就业。

主要就业情况:宝钢湛江钢铁有限公司42人,百色百矿集团有限公司22人,南宁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责任司12人,上海宝钢工业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6人,广西桂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6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5人,广东阳西海滨电力发展有限公司5人,阳光凯迪新能源集团有限公司9人,广西佳宏机电设备有限公司6人,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6人,广西欧日电梯有限公司5人,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12人,广西苏源投资股份有限公司8人,升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18人,华润电力(贺州)有限公司5人,郁南县南江河水电开发有限公司6人,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广西分公司4人。

四、深化创新工作平台促进创新、创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面对就业压力加大形势,必须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这是国家在当前新形势下对就业创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如何让国家的改革红利惠及广大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是我们高校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为了做好创新、创业工作,我系紧紧依托大学生创新工作室这个平台,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选拔具备创新意识的项目团队,同时配备强大的师资队伍进行指导,通过区级、部级比赛检验队伍、积累经验。

2015年5月,一家由我系大学生创新工作室创业团队自主组建,以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研发、互联网机器人研制、云控制技术研发、新能源利用技术研发、微电网优化运行与管理技术研发为主体的,面向高新技术的企业――南宁金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了,公司法人为我系2012级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韦猛,注册资本100万元整。他带领的团队,是2013年10月新能源暨智能科技创新工作室成立的微电网零能耗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研发小组,他们在2014年7月,研发完成了第一套云控制实验系统,同时进行首次Zigbee无线终端与云控制调,并于2015年5月筹集了100万,完成了公司的组建。

五、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就业工作的研讨,制定更加行之有效的就业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责任,设置就业工作专项资金,建立考核奖励机制等系列长效机制。

西南交大毕业总结例10

廖士翘(1892-1951)别名麟衍,别字卓如,别号世桥,江西修水人。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保定陆军速成学校工兵科毕业。1892年5月11日(四月初二)生于江西修水县安乡(黄沙桥乡)长坑村桃树坑寓所。1899年9月入乡塾启蒙。1905年9月起,师从知名乡塾刘伯阶读书。1908年9月,入县立梯云高等小学堂学习。毕业后,于1910年9月考入南昌陆军小学。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赴金陵加入学生军参加北伐。1913年7月,参加“二次革命”军事活动,失败后隐居乡间。1913年10月23日,考入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毕业后返回原籍,任县立高等小学堂教员。1917年1月,再入河北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学习,毕业后入伍从军。1920年10月,获得举荐并官费保送日本留学,先入日本陆军振武学校完成预备学业,继入日本陆军联队工兵大队实习。1921年4月,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14期工兵科学习。1923年7月毕业。

回国后,廖士翘应李明灏(士官13期步兵科毕业)邀请南下广东,经程潜举荐先任驻粤“攻鄂军”总司令(程潜兼)部参谋,后任广州大元帅府大本营军政部科员,继任广东肇庆讲武堂筑城教官。1923年10月,任设立于广州黄埔长洲岛广东海军学校旧址的大元帅府军政部(部长程潜)军官教导营营长,该营为入伍生-预备军官训练机构,是当时设立于广州地区、早于黄埔军校的预备军官学校。该营设立后招生4个连,有近500人参加入伍训练,三分之二为湖南籍青年学生。程潜因重任在肩,将训练教育事宜全权委托廖士翘负责,教官主要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生为主,如沈静任战术教官;第1连连长程宣,是程潜侄子;第2连连长章鸿春,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骑兵科。此时,廖士翘因家眷住在广州市内,他每天早晨乘专用小汽船到黄埔岛,下午或临近傍晚,训练完毕才返回市区,因船小风大有时颠簸起伏,来回20里水路颇为艰辛。半年后于1924年1月,程潜征得大元帅府大本营同意,将军官教导营改为广州大本营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校址迁移广州近郊北校场,校长仍由程潜兼,监督为周贯鸿(江西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教育长为李仲坚(湖南醴陵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2期工兵科毕业),廖士翘被任命为中校战术教官,兼第1队队长,第2队队长仍由章鸿春兼任,两个队总计220多人,绝大部分是湖南籍青年。

1924年春,黄埔军校开办在即,招生公告登报后,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有十余名学生,分别以各种理由请假前往报考,但仅有邓文仪、桂永清、张际春、黎道善4名被黄埔军校录取。因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担心优秀学员报考出走,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学员,只能私下请求队官同意,据邓文仪回忆,第1队队长廖士翘曾与他交谈,希望他不要见异思迁,不许他离开学校,否则将受到军纪处分。此后,邓文仪、桂永清、张际春分别以各自方法脱离讲武学校,进入黄埔军校就读,但黎道善则被禁闭关押3个月,并在关押期间病亡。1924年10月底,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决定该校第1队所有学生并入黄埔中国陆军军官学校。廖士翘任第1队队长期间,绝大部分学生亦并入黄埔中国陆军军官学校第1期第6队,有许多后来成长为著名将领,如抗战名将、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领导人蔡N熙、李隆光、黄锦辉;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副部长的袁仲贤;起义将领陈明仁、李默庵、刘镇国、王劲修、王梦、李强、苏文钦、贺光谦、唐金元、黄雍、黄鹤、傅正模、彭杰如、程邦昌等;抗日殉国英烈郑作民;还有邓文仪、刘戡、萧赞育、刘尧、丁德隆、刘嘉树、袁朴、刘[、史宏烈、陈大庆、梁恺、刘进、张际鹏、杨光钰、李文、李铁军、张镇等198名学员均系该队学生。另一部分学员并入黄埔军校第5队,后该队列为第2期生。

1924年5月,廖士N在广州南园与车贞华(江西武宁人,日本东京医科学校毕业)结婚,军政部部长程潜为证婚人,并偕局长、秘书长及长官60多人莅临庆贺。1924年12月,廖士翘转任驻粤建国湘军讲武学校教官。1925年9月,任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校长程潜兼)教育长。1925年11月,该校裁撤,教职员官佐并入黄埔中国陆军军官学校,其任工兵营营长。1925年10月,随国民革命军第6军(军长程潜)参加第二次东征作战,任前敌总指挥部工兵指挥部指挥官,后受聘任国民革命军第2军干部学校筑城教官。经王俊(同期士官工兵科同学)举荐及教育长方鼎英邀请,1926年6月,任广州黄埔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工兵科主任,兼任黄埔军校入伍生部工兵营营长。1926年7月10日,参加在广州东校场举行的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大会。1926年8月,率工兵大队北伐赴武昌,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直属工兵团上校团长,参与攻克武昌城战事。旋返回江西,任国民革命军第6军(军长程潜)司令部教导团团长。继入北伐军总司令部,参与南昌攻城谋划。战后再组建工兵团,任指挥官。后任北伐东路军总指挥(何应钦部)工兵指挥部指挥官,随国民革命军北伐东路军第1师(代师长王俊)进抵南京。

1927年4月,任浙西警备司令部司令官,率部驻军浙江兰溪,王俊兼任浙东警备司令部司令官。1927年7月下野后,他被派任留学日本各军校生监督管理员,曾赴日本巡察留学日本各校学员情况,巡察完毕回国。因冯轶裴任国民政府警卫师师长,冯推荐廖士翘接任其兼职。1928年1月,被国民政府颁令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官团第1营营长,后任南京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军官团(团长兼,副团长黄慕松)少将高级参谋,兼任军官教导队队长。1928年5月,改为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附设军官团,仍发表兼任第1营营长。其间偕夫人赴日本,因未能如愿入东京帝国大学学习,遂于1928年7月回国。携家眷留南京,待命派任公职。寓居赋闲期间,于1928年10月10日返回原籍溪乡,资助创办翘材中学。1929年3月,受冯轶裴举荐,任由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前6期生组成的教导总队(总队长冯轶裴兼)教育科科长,兼任地形主任教官。1929年9月,发表任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8期)军官教育连连长。1930年11月19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本部再度任命他为军官教育连连长。1931年3月,军官教育连裁撤免职。

步兵教W,坚持抗战

廖士翘受黄埔军校早期教官王俊邀请,参与中央陆军步兵学校在南京建校选址。1931年10月,协助王俊筹备办学与选拔师资事宜。1931年11月,被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发表任陆军步兵学校筹备委员会委员。南京中央陆军步兵学校(校长王俊)成立初期,1931年12月19日,被王俊举荐任该校教育长,后因该校改由兼任校长,王俊退任教育长,他于1933年1月被免职,遂返回江西寓居赋闲。不久得熊式辉保举,1933年7月20日,任江西省政府(主席熊式辉)保安处处长,兼任江西全省县政府行政人员讲习所讲师。1933年9月30日,任江西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任武宁县县长。1936年10月16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叙任陆军少将。1936年11月29日,廖士翘母亲因病逝世,治丧期间,计有、何应钦、刘峙、顾祝同、熊式辉、贺国光、刘镇华、黄慕松、余汉谋、何成浚、程潜、陈调元、张发奎、刘兴、谭道源、罗卓英等上将阶级高官致挽联。其间还被原籍修水县政府,推选为县城旧城墙整修委员会委员长,捐资并参与县城规划修建事宜。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10月21日,廖士翘任江西省兵役管理区司令部司令官,赖伟英、郭礼伯副之,负责全省征兵事宜。后依据国民政府颁令,兵役管理区司令部改编为军管区司令部,机构升格后规定必须由省政府主席(刘体乾)兼任司令官,其退任副司令官。1938年2月1日免职。1938年2月28日,任军政部江西伤兵管理分处处长,负责收容救治战时伤兵事宜。1938年4月6日,任江西全省防空司令部司令官。1938年6月20日,兼任鄱阳湖警备司令部司令官,其间率部坚守庐山地区与日军展开敌后游击战争。1939年4月1日,任江西省保安司令(省政府主席熊式辉兼)部参谋长,参与筹备司令部机关及各处室负责官员选派事宜。1940年3月,奉派赴重庆中央训练团受训。1940年5月结业后,乘车辗转返回江西。其间曾兼任中央步兵学校第二分校教育长。1943年1月10日,获国民政府颁发“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奖章”。1944年5月12日,以江西全省防空司令部司令官,接受军事训练部防空总监黄镇球等邀请,率团抵江西泰和县,进行战时巡察与校阅。1944年7月3日,再任江西省政府(主席曹浩森)保安处处长。1945年7月4日免职。1945年5月1日,兼任江西省保安司令(省政府主席曹浩森兼)部副司令官。其间因病辞职,拟进行个人著书立说,兼任驻泰和修水同乡会主席。

迎接解放,子女成材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获颁忠勤勋章。江西省政府改组后,1946年3月26日,续任江西省保安司令(省政府主席王陵基兼)部副司令官。1946年4月26日免职,遗缺由宋相成接任。1946年4月30日,发表任江西省政府顾问。1946年5月,获颁胜利勋章。1946年6月5日,由王俊签呈白崇禧转呈何应钦审批,发表任军事委员会中将衔高级参谋。后奉命陪同军事训练部次长王俊,赴北平、山西巡察与校阅。1946年6月30日,调任军事训练部中将衔参议。履行公务后,返回南京市上海路第113号寓所定居。1947年5月1日奉准退役。1947年7月7日,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铨叙厅颁令晋任陆军中将,同时办理退役。此后返回南昌寓所定居,致力于翘材中学师资配备与教学管理事宜。